并发心血管病

2024-10-29

并发心血管病(精选9篇)

并发心血管病 篇1

2004年至2008年, 我院对138例3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理作一分析, 并作简要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93例, 女45例, 年龄30~83岁, 平均53岁, 发病年龄和病程, 最小30岁, 最大80岁, 平均53岁, 病程最短5个月, 最长20年, 平均8.5年。糖尿病类型及诊断标准, 1999年, 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本组I型32例, 2型108例。

1.2 治疗

控制+口服降压药55例, 饮食控制+体育运动+中药35例, 饮食控制-胰岛素50例。

1.3 观察项目

血压、眼底、尿液及肾功测定,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脑CT等检查。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与冠心病, 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 (1) 典型心绞痛和心律的失常, 有心肌梗死病史, 心电图证实, 心电图ST-T改变, 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严重心律失常者, 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 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 (2) 高血压、血压多次超过140/90mm Hg者。 (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 结果

2.1 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病率

本组合并冠心病60例, 视网膜病变65例, 高血压52例, 肾病34例, 脑血管病26例, 分别为43.5%、47.1%、37.7%、24.6%、18.8%。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居首位。

2.2 心电图异常的发病率

心血管并发症严重者80例 (58.0%) , 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55例 (68.8%) , 窦性心动过速10例 (12.5%) , 窦性心律过缓5例 (6.3%) , 窦性心律不齐8例 (10%) , 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25例 (31.3%) , 心房纤颤5例 (6.3%) , 左右心室肥厚14例 (17.5%) , 低电压10例 (12.5%) 心肌供血不足居首位。根据超声心功能测定, 左室射血分数证实有左室收缩功能减退, 根据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测定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 E/A比值<1测定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2.3 病程与并发症的关系

病程5年以内者53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6例 (86.8%) , 5~10年40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6例 (90%) , 10年以上45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43例 (95.6%) , 病程较长, 并发症越多越重。

2.4 血压

血压均值140/90mm Hg者45例 (32.6%) , 140~179mm Hg者83例 (60.1%) 。≥180/100mm Hg12例 (8.7%) 。

2.5 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关系

血糖<11.2mmol/L (200mg/d L) 45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2例 (71.1%) 。11.2~16.7mmol/L40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31例 (77.5%) 。16.8~19.5mmol/L30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6例 (86.7%) , >19.6mmol/L25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3例 (92%) 。

2.6 治疗与并发症的关系

饮食控制+口服降糖药53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48例 (90.1%) 。饮食控制+体育运动+中药35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27例 (77.1%) , 饮食控制+胰岛素56例, 有心血管并发症34例 (60.7%) 。

3 讨论

由于心脏痛觉传入神经的病变, 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可达24%~42%。常因未能及时发现而并发心源性休克。60岁以上者在平时活动情况下心电图出现缺血性ST-T改变, 虽症状不多, 多系老年人缺血范围较小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影响到左心功能以致左心室扩张, 从心肌活检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心肌的微血管病变为小血管及微血壁糖元沉积, 蛋白质含量减少, 管壁通透性增加, 彩超所见心肌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 心肌室壁广泛性缺血, 灶性坏死及纤维斑痕形成。因此, 目前对糖尿病引起的心脏病称为糖尿病心肌病或糖尿病性心脏病。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及预后,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数目减少, 胰岛透明变性, 使β细胞的功能降低。临床症状不典型, 心血管并发症多且严重, 完全具备三多一少仅占50%左右, 血糖多在14mmol/L以下, 难于确定确切的发病时间。因此, 往往以并发症的方式而就诊心血管并发症在治疗上首先积极控制糖尿病, 降低血糖及血脂溶度, 伴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选用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不但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有保护性的治疗作用。

虽然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如经合理治疗, 控制血糖及血脂浓度, 可稳定并发症的发展。但并发症多且严重者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袁丽.全面防治2型糖尿病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7, 4 (5) :18~20.

并发心血管病 篇2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29-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心血管病变逐渐增多,目前治疗心血管病变主要以介入治疗为主,具有微创、术后效果好等优点,但也出现不少并发症,为更好制定预防策略[1],特回顾我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间收治并运用介入术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4月间收治并运用介入术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168例,其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26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6.88±2岁,男性8例,女性18例,其中冠心病15例,高血压10例,先心病患者1例。

1.2 方法 回顾168例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并总结并发症类型与发生率,并制定预防对策。

2 结果

通过对2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分类,总结心血管疾病介入术后并发症,其中血管并发症患者5例,占总并发症比例19.23%;低血压3例,占总并发症比例11.54%;拔管综合征8例,占总并发症比例30.77%;排尿困难7例,占总并发症比例26.92%;心律失常3例,占總并发症比例11.54%,详细结果,见表1。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并发症

3.1.1 血管并发症 本组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5例,其中4例为穿刺部位出血,血栓形成1例。出现术后穿刺部位出血主要是为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压迫止血时间短等,同时不排除抗凝剂的运用过量,术后肢体活动过多,合并糖尿病等引起[2]。血栓形成主要原因为损伤血管内膜引发,其次为封堵或抗凝剂用量不足,均可以引发。

3.1.2 低血压 低血压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原因较多,主要为冠脉出现阻塞、急性失血或血容量不足、不合理运用扩张血管药物、心包填塞及迷走神经兴奋度增高。本组出现3例,分别为冠脉再梗阻、心包填塞、血容量不足各1例。

3.1.3 拔管综合征 本组出现8例。为危险性较高并发症,如发现不及时或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患者死亡。其发生原因为手术操作时间长、禁食时间长等,拔管时疼痛刺激迷走神经,引发心率减慢、回心血量及血压迅速下降,出现休克征兆。

3.1.4 排尿困难 本组发生7例。究其原因考虑与不习惯床上排尿、心理等关系密切。与麻醉关系不大,原因为介入术选择局麻,对患者中枢神经影响较小或不影响,故由于麻醉产生排尿困难发生几率几乎为0%。

3.1.5 心律失常 本组出现3例。其原因多为造影剂原因引发,推注时间过长或剂量过大均可引发,其次为导管嵌顿或封堵器刺激,均可以引发。

3.2 护理及预防

3.2.1 血管并发症护理 治疗前通过检查与仔细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详细记录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与剂量,向主治医生汇报。在进行穿刺时正确选择穿刺点,通过培训与锻炼提高穿刺技术,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拔针后对穿刺点的压迫时间不低于3min,按压时避免对穿刺点进行揉搓,以免导致局部淤血。在运用抗凝剂时严密观察血小板计数,做好药物调整,指导患者严密观察大小便颜色与皮肤黏膜,如有无出血斑、尿血、大便颜色发黑等,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术后患侧应保持绝对卧位,肢体避免过多活动,避免弯曲。

3.2.2 低血压护理 在术前、术中、术后预见性的评估患者出现低血压的相关因素,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紧张情绪,根据患者的不同营养状况,为患者制定相应食谱,调整患者饮食,加强营养,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睡眠。术前建立1-2条静脉通道,采取静脉留置针技术,以备术中补充血容量[3]。在运用血管扩张剂时定期测量血压,观察血压波动情况。拔管前稳定患者情绪,指导患者深呼吸,缓慢拔出鞘管,并进行分段减压压迫止血。

3.2.3 拔管综合征护理 拔管顺利与否,不但关系到手术成败还关系到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出现情况,因此要格外注意。拔管可引发严重并发症拔管综合征,且可以危及到患者生命[4]。故拔管前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准备抢救药物及相应器械等。就绪后应向患者阐明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嘱患者有不适等,积极告知护理人员或医师,拔管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表情,并于患者谈话,适当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免过度紧张而引发并发症出现。如出现痛苦或紧张表情,积极与患者交流,确定患者不适症状,充分辨别是否与拔管综合征有关。拔管结束后也应血压、心电监护24h,并专人负责监护,以免出现后续引发拔管综合征。

3.2.4 排尿困难护理 排尿困难原因较简单,多由于心理过度紧张、不习惯床上排便引发。为避免术后产生排尿困难并发症,应于术前及进行训练。训练时间选择术前3-1d进行,直到患者可以在床上正常排尿为止。且同时训练患者变化体位及深呼吸、咳嗽方法及屏气方法,避免术后咳嗽或体位不适,导致患者焦虑、紧张等心理。术后出现排尿困难后,可进行按摩、热敷或物理刺激排尿。具体方法为先热敷患者膀胱部位15分钟,如效果不明显,可以进行按摩膀胱,同时配合水流声音刺激排尿。一般均可以有效刺激排尿。对于心理严重紧张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适当运用安慰剂环境患者心理,促进正常排尿。

3.2.5 心律失常护理 其发生原因为机械刺激引发,导管或封堵器均可以刺激心血管引发。提示术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操作技巧,避免粗暴,动作轻柔,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变化。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心电监护仪变化及血压变化[5]。同时根据超声探头置入深度,嘱咐患者进行深呼吸或吞咽动作等,更好地配合术者操作。如术中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应积极告知术者,并安抚患者紧张心理。如术中出现心电监护ST段抬高及心律失常,患者面色苍白、主诉胸前区不适,应考虑心包填塞。必要时行开胸手术治疗,以免引发危险。特别是先心病患者行封堵术治疗,术后3-5d易发心律失常,故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心率变化,遵医嘱给予营养心肌、活血化瘀、预防水肿药物。如出现异常或心律失常情况,第一时间通知主治医生,并配合抢救治疗。

以上为回顾中已经出现并发症,但对于介入治疗还可以引发封堵器脫落、急性机械性溶血、血流动力学改变、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也应予以重视,做到防患于为然,封堵器脱落为先心病封堵术并发症,如封堵术后患者出现胸痛、心前区不适、呼吸困难等,应积极进行鉴别诊断,确定为脱落可二次手术治疗。机械性溶血发生几率不高,为封堵术后封堵不严,出现分流,血流快速通过封堵器引发。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尿量及患者临床症状,出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各种介入术均可以出现,封堵术封堵不严、导管刺破动静脉血管壁等引发。如发现应立即通知主治医生,并准备手术。

4 小结

心血管介入术并发症较多,但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是严格手术适应症,操作细心,护理得当,均可以将并发症发生几率控制在最低。

参考文献

[1] 潘晓兰,王敬华,李秀红,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65-67.

[2] 武敏,郑丽梅,韩晓萍,等.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护理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2):250-253.

[3] 薛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6):148.

[4] 王其燕.心脏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分析及并发症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3):159-160.

并发心血管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5例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32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 (64.32±4.22) 岁, 原发病:稳定性心绞痛21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6例, 风湿性心脏病10例, 扩张型心肌病6例, 其他2例;同期住院期间未并发肺部感染患者55例作为参考组, 其中男30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63.96±5.10) 岁, 原发病:稳定性心绞痛19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17例, 风湿性心脏病9例, 扩张型心肌病6例, 其他4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表对患者进行统一调查, 明确定义各类危险因素, 同时对其判定标准进行判定。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住院期间治疗措施、抗生素药物使用情况、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给予观察组患者积极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莫西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 同时对患者进行呼吸指导、拍背排痰、预防感冒、运动等;积极给予患者防栓治疗及改善循环治疗。

1.3 肺感染诊断标准

体温≥38℃;听诊一侧肺或双肺内有啰音;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10.0×109/L;X线诊断下发现肺部炎症;患者新近出现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痰培养显示存在致病菌[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痰培养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70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 占72.9%;革兰阴性菌12株, 占17.1%;真菌7株, 占10%。

2.2 两组年龄≥65岁、合并心力衰竭、卧床时间≥7 d、侵入性操作>2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 d、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病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1。

2.3 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是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合并肺部感染症, 可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产生明显阻碍作用, 因此对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于临床指导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合理及卧床等均是导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 其中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是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研究发现年龄≥65岁患者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较高 (20%) , 而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带菌率更高, 合并COPD病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风险更高, 这可能与患者呼吸道黏膜纤毛功能下降有关, 患者呼吸道内极易滞留痰液, 细菌滋生容易, 同时COPD可导致低氧血症, 患者肺毛细血管床、活性物质减少, 通气血液比例失调, 进而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3]。长期卧床患者, 活动量明显减少, 这就导致其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难度较大, 肺部感染风险增加, 反复侵入性操作, 可导致患者出现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多需长期卧床, 同时可出现肺水肿及肺淤血, 支气管黏膜腺体萎缩, 导致下呼吸道反复出现感染, 鲍氏不动杆菌生长较为有利。

明确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后, 给予患者积极对症支持后, 患者心血管疾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同时血常规白细胞水平、体温等基本恢复正常, X线显示患者肺部炎症出现显著好转,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立即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 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 可先经验性给药, 药敏结果出来后可给予患者相应药物治疗; (2) 积极控制治疗患者合并的基础性疾病; (3) 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被动训练, 对于合并基础性疾病患者, 对其合并症积极治疗, 营养障碍患者可给予白蛋白补充等治疗,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4) 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 可给予其利尿剂、吸氧、洋地黄类制剂、正性肌力药物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龄、合并心力衰竭、COPD病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时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不当等亦是导致患者并发症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加强护理干预, 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 坚持无菌操作, 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7) :909-912.

[2]张瑞琴, 王凤芝.2005-2009年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4461-4463.

并发心血管病 篇4

【摘要】目的:分析高龄危重患者CRRT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科室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接受CRRT治疗的高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针对心血管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统计分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60例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综合护理有助于减低高龄危重患者CRRT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血压平稳。

【关键词】CRRT;心血管;并发症;综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57-02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属血液净化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重症胰腺炎、急慢性肾衰竭等疾病的临床治疗。高龄危重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在进行CRRT治疗时极易引起心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1]。据报道[2],CRRT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2.3%、41.9%、76.7%、18.6%。本研究选择我科60例接受CRRT治疗的高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4年4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接受CRRT治疗的高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3]危重患者的定义;年龄不小于80岁;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或者神经疾病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80-91岁,平均(85.62±4.30)岁;疾病种类:23例急性肾衰竭,29例慢性肾衰竭,8例肺部感染。

1.2 方法

6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如饮食护理、基础护理以及药物护理等)的基础上加行针对CRRT心血管并发症的综合护理。(1)低血压的干预。低血压与血流速度过快、超滤过多、血管痉挛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水钠潴留情况及血压水平,合理设定超滤速度及超滤量,初始时尽量放缓血流量,且暂不行超滤,待患者适应后(约15min)再行超滤。此外,透析过程中,护士还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压先兆征象。(2)高血压的干预。高血压与高龄患者血压生理性偏高或者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史有关,因此,透析前应合理控制血压。透析前,护士应合理调整患者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严格限制钠盐摄入、調整干体重;透析时,每30min监测患者血压一次,若发现患者血压增高,应及时通知医师,以便对症给予降压药物。(3)心律失常的干预。心律失常属高龄危重患者常见心血管并发症,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透析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护士应加强病人巡视,加强心电监护(给予患者五导联心电图监护,观察患者有无心律、心率、血压及心电图改变),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心悸、胸闷症状,此外,还应严密监测患者血气、电解质,一旦出现异常,应给予对症处理,如纠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对症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等。(4)心衰的干预。透析时,机体内环境改变(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等)均可诱发心衰[1]。透析前,护士应严密监测患者24h出入量、中心静脉压、钠尿肽(B型);观察患者有无全身水肿、气促等症状, 准确记录每小时超滤量,肺部听诊以便早期发现心衰征象。若患者出现心衰征象,应及时给药扩血管、吸氧、强心等对症支持。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统计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血压变化情况。血压:治疗前后选择相同时间、相同体位、相同部位,应用相同血压计测量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计数数据应用χ2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研究1例患者于透析时出现心动过速,给予西地兰后症状缓解;1例患者出现低血压,放缓血流量后血压恢复正常;余者均未见心血管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3%(2/60)。

2.2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变化,见表1。

3 讨论

3.1 高龄危重患者CRRT心血管并发症原因分析

CRRT是高龄危重患者的生命线,该法具有溶质清除率高、容量波动小等特点,对维持患者内环境稳态、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高龄患者多伴不同程度血管硬化、血管调节能力下降,致使患者透析时易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加之,危重患者多伴内环境紊乱、血管轴调节紊乱,又可进一步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影响治疗进程、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如何减低高龄危重患者CRRT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3.2 针对心血管并发症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

针对心血管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给予患者预见性、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最大限度满足患者身心需求,有助于预防及控制心血管并发症。本研究60例患者治疗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仅为3.33%。此外,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综合护理有助于减低高龄危重患者CRRT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血压平稳。

参考文献:

[1]晏巍,魏霞,苏真娇,等.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104-105.

[2]陆文俊,孙建设,张晓丽,等.超高龄患者持续肾脏替代疗法开始时的心血管状态及超声心动图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995-997.

[3]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0-238.

并发心血管病 篇5

关键词:心血管病,肺部感染,原因,对策

心血疾病患者因诸多因素引起意识障碍、吞咽功能反射减退和咳嗽等, 从而导致其易并发肺部感染。根据临床数据显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6%~50%, 严重的肺部感染可以导致患者发生呼吸道阻塞从而窒息死亡[1]。因此临床医护工作人员应在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抢救过程中避免和预防引发肺部感染的致病因素, 做好对呼吸道的保护, 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性。本文对我院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其原因及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102例, 男67例, 女35例, 年龄25岁~87岁, 平均年龄为 (54.2±4.6)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 对治疗期间出现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试验组患者,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1.2.1 饮食护理

若患者为吞咽困难或意识不清, 可给予患者插胃管, 补给机体所需的能量。治疗初期, 给予患者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以及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 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将饮食护理时间控制在固定时间段, 并控制注入速度, 可有效防止肺炎发生。

1.2.2 卧位护理

取正确的卧位, 防止患者因误吸而导致呼吸道受阻, 引起缺氧发生。取侧卧体位, 便于引流分泌物。同时叮嘱患者饮食时不能讲话, 并间隔2 h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 睡眠时3 h~4 h进行1次体位变换。

1.2.3 气管切开护理

必须保证在无菌条件下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吸痰治疗, 同时医护人员要做好吸痰前后的洗手清洁工作。定期检查切口敷料情况, 若出现污染, 要及时进行更换。

1.2.4 吸烟患者的护理

吸烟患者的肺炎发病率明显高于无吸烟史者, 因此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减少吸烟量或禁止吸烟;同时应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 若出现异常, 及时告知医生, 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51例患者, 合并肺部感染11例 (21.57%) , 吸烟史3例, 体位不适2例, 吞咽困难1例, 吸痰5例;对照组51例患者中, 合并肺部感染29例 (56.68%) , 吸烟史6例, 体位不适5例, 吞咽困难5例, 吸痰6例, 气管切开4例, 昏迷或嗜睡3例。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并发肺部感染较高的一种疾病, 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预防是重中之重, 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有针对性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非常必要。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配合医生做好检验标本的留取工作, 做到感染早发现、早处理。某些医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性, 未能及时监测到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和异常表现, 在患者发生感染的早期未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感染加重, 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2]。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引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可使耐药菌株增加, 使患者的免疫力下降, 加重病情。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治疗计划, 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多种因素导致了患者的易感性, 护理人员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文中试验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后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的比率, 试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1.57%,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取适合的卧位, 防止发生误吸, 有利于肺部引流, 防止发生呼吸道阻塞和窒息。应每2 h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吸痰等。患者进食时床头要摇高30°, 以免发生误吸和呛咳反流到气道内, 在进食后的30 min内禁止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等动作, 以防发生呕吐。每日气管切开处进行敷料的更换, 如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对于吸烟的患者应劝阻其戒烟, 吸烟患者的呼吸道抵抗力下降, 应加强监测, 如发现生命体征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并做好抢救及治疗的配合。

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与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气管切开、吸痰、吞咽功能、吸烟史、年龄及卧位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护理人员应实施针对性护理, 有利于预防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有利于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有多种, 临床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 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并正确实施, 从而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新光.老年人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工企医刊, 2011, 24 (1) :76-77.

并发心血管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住院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04例作为观察组, 男103例, 女101例;年龄 (66.5±3.8) 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56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55例, 急性心肌梗死33例, 扩张型心肌病23例, 风湿性心脏病21例, 其他疾病16例;并选取同时期心血管病住院无肺部感染患者200例, 作为对照组, 男101例, 女99例;年龄 (65.7±5.2) 岁,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5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59例, 急性心肌梗死29例, 扩张型心肌病25例, 风湿性心脏病17例, 其他疾病16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 选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所有材料予以相关分析, 探讨心血管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年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单因素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对相关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5岁、COPD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3 讨论

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大部分是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状患者, 其临床表现大部分是急性疾病病情危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 患者大部分属于高龄患者, 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侵入性治疗措施的患者显著增多[1]。肺部感染属于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经常所见到的并发症, 是导致医院感染一种主要组成病例, 若患者出现肺部感染会提高原发疾病完全治愈难度, 且还增加治疗时间, 使得经济负担相应增加, 所以对导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因素, 需予以统计分析,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治, 减少肺部感染率[2]。

本文发现, 观察组患者经单因素分析, 年龄≥65岁、COPD、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心力衰竭、卧床、侵入性操作均会对感染症状造成严重影响, 和对照组比较, 其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发现, 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应给予有效预防, 避免其并发肺部感染。对患者基础性病变予以及时治疗, 若患者并发多种基础性疾病, 入院后在对心血管病进行治疗同时还需对其他基础性疾病予以治疗, 以便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降低内源性感染率。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若患者并无明显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通常不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需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合理规范。相对降低侵入性操作几率, 如无必要可避免, 短时间操作能达到效果者可避免长时间应用。患者入院后, 需予以物理性预防, 使其能进行合理呼吸, 提高肺部功能, 经常性卧床患者应让其多下床活动, 了解有效咳痰方法并进行应用[3]。

总之, 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均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应用合理方法进行防护, 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对策。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血管病住院并发肺部感染患者204例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期心血管病住院无肺部感染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组患者年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单因素进行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相关因素予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年龄≥65岁、COPD病史、心力衰竭、卧床属于心力衰竭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65岁、COPD、心力衰竭、卧床能使心力衰竭患者引发肺部感染, 属于独立危险因素, 需予以对应预防措施防止肺部感染发生。

关键词: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心血管病住院

参考文献

[1] 王悦强.心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与防范[J].健康必读杂志, 2011, 6 (6) :11.

[2] 王辉霞.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 :153-154.

并发心血管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3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2例,其余18例为女性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处于60~82岁范围内。所有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 临床诊断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相符。

1.2方法

1.2.1饮食治疗针对糖尿病患者 ,必须要重视饮食治疗 ,特别是患者在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时,更加需要严格控制患者饮食。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进行科学饮食,医务人员应引导患者摄入定量热量,鼓励患者规律食用三餐,实行限量进食,尽量选择高纤维素食品,保证患者血糖能够缓慢而稳定地上升,同时有效避免便秘现象,防止老年患者因为便秘屏气而引发心慌反应,预防猝死现象。

1.2.2适当运动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合理控制运动量 ,避免患者出现临床症状,防止患者运动后心电图出现严重恶化。针对心电图检查存在明显异常或参加运动后发生不良症状的患者,应叮嘱其立即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缓解后再重新参加体育锻炼。针对刚刚住院的患者,引导其进行体育运动前,首先对让其接受血压监测,观察其心率以及心律是否存在异常,视具体情况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护。针对运动量相对较合理的患者,有规律地对其开展病情询问,针对其心电图进行认真复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抢救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

1.2.3密切观察病情针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 , 必须加强病情监测,避免患者出现不典型心肌梗死。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患者很容易发生植物神经病变,在出现植物神经病变的过程中,植物神经纤维会产生脱髓鞘变化,导致传导功能出现障碍。假如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现象或者发生心肌梗死,酸性代谢产物无法顺利将其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传导至准确的脊髓节段,通常会引发无痛性心肌梗死。在这种情况下,如单单依靠胸痛症状对患者进行心绞痛判断或者鉴定患者是否出现心肌梗死,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临床上必须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表情变化以及呼吸变化等,严格监测患者血压状况,观察其心率以及心律是否出现异常变化,如发现异常则应立即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2 结果

30例患者通过接受饮食治疗、科学运动以及有效的病情监测 ,取得痊愈的有20例,占总人数的66.7%,病情出现好转的有9例,占总人数的30%,其余1例患者因治疗无效最终死亡,本次研究中取得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6.7%,疗效十分显著。

3 讨论

老年2型糖尿病大多是在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发的,饮食习惯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为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存在新陈代新缓慢、糖耐量低下等问题,老年人的活动量相对较少,造成其糖利用率相对较低,因此,临床上必须要重视患者的饮食控制。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情况,对其热能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科学分配三大营养素热能比例,通过这种方式促进胰岛素细胞压力的减轻,避免其负担过大,导致症状出现恶化,避免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患者出现2型糖尿病前通常会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该现象又可称为代谢综合征,如果患者出现长时间的代谢综合征,就很容易恶化成为2型糖尿病。此外,引发代谢综合征的各项危险因素会造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现阶段针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已经形成新的标准,同时此诊断标准已经开始被应用于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断工作中。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同时出现网膜病变、微血管疾病等临床并发症,导致严重的血管并发症[2]。临床上必须不断加强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对其实施科学的病情控制,同时,引导患者进行合理运动,增强患者体质,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提高。

并发心血管病 篇8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盐酸吡格列酮

糖尿病病人本身具有三多一少的临床指征。其中, 三多分别是多尿、多饮以及多食, 而一少则代表体重减少[1]。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 2型糖尿病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 具有较高病死率。临床普遍认为2型糖尿病病人死亡的主要诱因是并发心血管病, 包括外周血管病、脑卒中、心脏病等。较之非糖尿病病人而言, 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几率更高, 以至于临床治疗环节遇到更多困难和挑战。在此背景之下, 研究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方案已经成为医学界重点关注话题[1]。将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人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以服用降糖类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案, 而试验组病患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 以半年为1个疗程, 旨在总结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改善病人整体生活质量, 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人按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试验组中男27例, 女16例;年龄53~80 (68±1.06) 岁;体重45~65kg (53±1.61) kg;病程3~8 (5±0.65) 年。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8例;年龄57~82 (69±2.04) 岁;体重46~66 (54±2.81) kg;病程3~8 (5±0.47) 年。两组年龄、病程、性别及体重等相关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实践程序中, 对照组服用降糖类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案, 而试验组病患则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盐酸吡格列酮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具体如下:待患者入院之后, 需予以全面检查, 对于已经确诊的病例, 可以予以使用盐酸吡格列酮15mg, 口服, qd, 以半年为1个疗程。定期测量血糖值, 结合血糖值变化情况适当调整盐酸吡格列酮使用剂量, 其使用剂量的极限值应当控制在45mg/d以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死亡病例、餐后2h血糖、收缩压、空腹血糖值、舒张压及甘油三酯等。

1.4 疗效判定指标

(1) 血糖情况:空腹血糖3.9mmol/L~6.1mmol/L代表正常;空腹血糖小于3.9mmol/L或大于6.1mmol/l L则代表不正常; (2) 血压情况:收缩压90~140mm Hg之间, 舒张压在60~90mm Hg之间代表正常; (3) 甘油三酯:甘油三酯0.3~1.7mmol/L之间代表正常。

1.5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情况对照

试验组显效23例 (53.49%) , 有效19例 (44.19%) , 无效1例 (2.33%) , 总有效率97.67%, 未出现死亡病例;对照组显效19例 (44.19%) , 有效16例 (37.21%) , 无效8例 (18.60%) , 总有效率81.40%, 死亡5例 (11.63%) , 两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 (P<0.05) 。

2.2 两组临床指标对照

两组各项临床指标对照同样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基于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病人而言, 其诱发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等, 通常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临床上普遍认为饮食习惯和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几率存在着直接关系[2]。鉴于此, 应该根据病人病情的实际发展状况, 对其热能摄入量进行严格控制, 通过对三大营养素整体热能比值进行科学分配, 最大限度控制胰岛素的细胞负担, 有助于缓解病人临床症状, 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各种严重的临床并发症[3]。

盐酸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的降糖药物, 除了能够加大机体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整体敏感性之外, 还可以严格控制其对于胰岛素的抵抗, 因此还是胰岛素的增敏剂。盐酸吡格列酮通过对脂肪细胞及肌细胞产生促进作用, 使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被直接激活, 从而对体内脂代谢情况及糖代谢情况产生直接影响, 实现降血脂及降血糖等目标[4]。吡格列酮还能够提升肝脏、外周对于胰岛素的整体敏感性, 当血糖被有效控制之后, 使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核受体被激活, 在对胰岛素的应答基因转录进行有效调节的基础上, 实现对血糖生成、血糖转运的合理控制。除此之外, 盐酸吡格列酮还能够直接对机体内皮细胞进行改善, 确保缩血管和舒血管的因子保持平衡, 使血管张力得到有效控制, 而内皮素的分泌情况也能够得到抑制, 有助于提升降压效果[5]。而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还需配合饮食治疗方案及运动治疗方案[6]。

研究表明, 临床上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病人的治疗应当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案, 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病情、给予病人饮食治疗以及运动指导等, 通过有效控制机体血糖, 不断提升其生存效率, 有助于取得显著治疗成效, 因此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薇, 黎小妍, 钱兴国, 等.磺脲类联合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作用[J].广东医学, 2013, 34 (18) :2868-2870.

[2]蔡林江, 沈菊.二甲双胍和胰岛素联合用药治疗和预防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疗前沿, 2012, 16 (16) :17-18.

[3]李雪琴, 李红, 朱永芳, 等.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及心电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2) :4469-4471.

[4]张桂娟, 马民.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0 (19) :2827-2828.

[5]苏珂, 龙艳, 于健, 等.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27 (4) :345-346.

并发心血管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28例,并且都符合WH02型糖尿病的确诊标准,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分层于41~73岁,平均年龄为(54.3±3.4)岁,患病时间为3个月~16年,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有15例,占53.57%;对照组:非糖尿病者28例,男性占13例,女性占15例,年龄层分布在42~76,平均年龄(53.2±3.9)岁,病程为3个月~16年。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都在早晨实施对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测量。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对于各项的数据资料展开分析、统计讨论,每一项的参数都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现,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糖尿病并发组的空腹血糖FBG)为(8.34±2.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11.89±,2.78)%,无并发组FBG为(7.82±3.21)mmol/L、HbAlc为(8.76±0.21)%,心血管病并发症占52%;对照组FBG为(6.23±0.34)mmol/L、HbAlc为(6.25±0.28)%,心血管病并发症占24%,如表1。

根据表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心血管病观察组的发病率为52%,对照组为24%,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糖尿病病患发生心血管病的机率是非糖尿病病患的2倍左右。

观察组中的并发组与无并发组两组中的空腹血糖没有很明显的差距,但并发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大于无并发组(P<0.01)。

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都显著高过对照组(P<0.01)。

3 讨论

血糖测量是防范糖尿病并发症的必要方式,血糖的测量要做到线与点相联系[2]。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血糖含量的主要指标,在近几年来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它的以下几点特征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

①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值呈平行,血红蛋白被转化后生成的HbAlc的个数和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有着一定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数量越多,血糖浓度就越高[3]。非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7%~5.2%的血红蛋白被糖转化,但是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红蛋白被转化的数量可能达到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左右,因此,当HbAlc值接近标准值时,糖尿血糖也会慢慢稳定。

②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构非常稳定,不容易分解化。因此,它能够表现出血糖长时期的控制水平。通常情况下,糖化血糖红蛋白能够表现出1~3个月内的血糖水平。

③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较为缓慢,因为血糖值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每次抽血的血糖值只能作为那一时间段的反映,短时间的血糖值增加并不会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加,反之亦然。由于进食不会干扰到它的测量,所以我们应该在餐后进行监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糖尿病控制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并发症有关,特别是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控制,对于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病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控制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降低心血管病的病发率。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2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有15例(并发组),无心血管病并发症13例(无并发组);非糖尿病2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实行心血管病并发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量。结果 糖尿病并发组的空腹血糖(FBG)为(8.34±2.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11.89±2.78)%,无并发组FBG为(7.82±3.21)mmol/L、HbAlc为(8.76±0.21)%,心血管病并发症占52%,;对照组FBG为(6.23±0.34)mmol/L、HbAlc为(6.25±0.28)%,心血管病并发症占24%,心血管病并发症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24%、5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控制糖尿病蛋白红的含量,可以降低糖尿病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糖尿病控制,心血管病并发症,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蒙庆旭,唐毓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8(7):56-57.

[2]乔洁.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干预[J].基层医学论坛'2011,3(3):158.159.

上一篇:E-cad蛋白下一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