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科普知识

2025-01-23|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精选8篇)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 篇1

心血管疾病

实况报道 第317号 2013年3月

重要事实

    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它死因(1)。

估计在2008年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1)。这些死者中,估计730万人死于冠心病,620万人死于中风(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受到的影响尤甚:超过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男性和女性的情况几尽相同(1)。

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人数将增加至2330万人(1,3)。预计心血管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3)。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解决诸如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险因素而得到预防。每年有940万例死亡,或所有死亡数的16.5%可能由高血压造成(4)。这包括51%因中风造成的死亡以及45%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5)。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     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脱落并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最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1)。

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影响在个体中可能表现为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这些“间接危险因素”可在初级保健机构得到衡量,它表明出现心脏病发作、中风、心衰和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有所上升。

已经证明,停止使用烟草、减少膳食盐含量、使用水果蔬菜、有规律进行身体锻炼以及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通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一些政策可创造出有利环境,使人们能够承担并可得到健康的选择。这些政策对鼓动人们采用健康行为并加以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或 “起因的起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贫穷、压力,以及遗传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症状

潜在的血管病通常没有症状。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

胸中部疼痛或不舒服;

 手臂、左肩、肘部、颌部或背部疼痛或不舒服。

此外,病人可能感到呼吸困难或气短;恶心或呕吐;头晕或昏厥;出冷汗;以及面色苍白。妇女更易发生气短、恶心、呕吐,以及背部或颌部疼痛。

中风的最常见症状为脸部、手臂或腿部突然感到无力,通常是身体一侧。其它症状包括,突然出现:       脸部、手臂或腿出现麻木,尤其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神志迷乱、说话或理解困难; 单眼或双眼识物困难;

走路困难、眩晕、失去平衡或协调能力; 无原因的严重头痛; 昏厥或失去知觉。

发生这些症状的人应该立即就医。

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引起的炎症和伤疤使心脏瓣膜和心肌受损造成的。风湿热由链球菌感染引起,儿童最初症状通常是嗓子痛或患扁桃体炎。

风湿热主要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尤其是那些普遍存在贫穷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几乎有2%与风湿性心脏病相关,而由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中,42%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34%与脑血管疾病相关。(2)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

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包括:气短、疲乏、心跳不齐、胸痛和昏厥。 风湿热的症状包括:发烧、关节疼痛和肿胀、恶心、胃痉挛和呕吐。

治疗

 早期治疗链球菌导致的嗓子痛可阻止风湿热的发展。长期定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可预防导致风湿性心脏病的风湿热反复发作并能阻止心脏瓣膜已受该病损害的患者疾病的发展。

心血管疾病为何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问题?

 

  

 心血管疾病造成的80%以上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们更易接触诸如烟草等危险因素,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同时,相对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而言,他们往往不能从预防规划中获益。

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罹患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人不易获得符合其需要的有效和公平的医疗服务(包括早期检测服务)。

因此,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许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于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而且往往在生命最旺盛时离开人世。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中最穷者受到的影响最大。在家庭层面,不断获得的充分证据证明,心血管疾病和其它非传染性疾病会因灾难性卫生支出和高额的自掏腰包费用而使人陷入贫困。

在宏观经济层面,心血管疾病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经济背上了沉重负担。据估计,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可使经济出现快速增长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降低高达6.77%,原因是许多人过早离世(1)。

如何减轻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世卫组织已经确定了即便在资源匮乏情况下也具有实施可行性的极具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用来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

通过健康的饮食、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和避免吸烟能够预防发生心脏病和中风。个体可通过经常进行身体活动,避免使用烟草和二手烟草烟雾,选择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饮食,避免脂肪、糖和盐含量高的食物以及保持健康的体重和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就能够减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全面的整合行动是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的手段。

全面的行动要求采用综合措施,采取针对高危或已罹患该病的个体的战略,力图减少全体人口的风险。

 可用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达及广泛人口的干预措施包括:烟草控制综合政策,实行税收以减少摄入脂肪、糖和盐含量高的食物,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以增加身体活动,向儿童提供健康的学校膳食。

 综合措施侧重于导致一系列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主要常见风险因素: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和使用烟草。

现有若干可选治疗方案。其中有些干预措施甚至可由贴近客户的机构中的非内科医生卫生工作者加以落实。这些措施极具成本效益且影响很大,被世卫组织列为重点。如:

利用特定风险预测图等简便工具,可在进行初级保健时较早确定高危人群。如果在早期确定了这些人群,就可用廉价的治疗方法来预防许多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生。

 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的幸存者面临复发或死亡的高风险。通过使用药物组合——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降低血压的药物以及阿斯匹林,能够大幅度减少疾病复发或死亡的危险。

 此外,有时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来治疗心血管疾病。这包括:冠状动脉搭桥、球囊血管成形术(用一种小型球状装置穿过一根动脉疏通堵塞)、瓣膜修复和置换、心脏移植以及人工心脏手术。

 需要利用医学装置来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这类装置包括: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和用来修补心脏缺损的补片。

需要通过旨在预防和控制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国家规划,提高政府在疾病预防和早期发现方面的投资。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 篇2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月刊中国标准刊号:CN44-丨581/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3015邮发代号:46-192定价:8.00元学术指导: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介入性心脏病学会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指导,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广东省岭南心血管病研究所,广东省介入心血管病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专业性刊物。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脚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收录期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创刊于2002年,2010年7月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为半月刊,上半月为科普刊,下半月为专业学术刊。本刊以广大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临床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最新专业领域资讯及临床领先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本刊国际刊号�ISSN1672-3015,国内刊号:CN44-1581/R,邮发代号:46-192,定价:8元,全国各大邮局均可订阅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反映我国疾病预防及临床与科研工作的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投稿说明:1、本刊热诚欢迎投稿。凡稿件投至本刊后,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稿程序,并通知作者稿件录用情况。录用的稿件其版面费将优惠处理。2、请留下电子邮箱(能够及时收发录用國3、请留下手机号码(能够及时与作者互动)4、请留下详细地址(能够及时准确邮刊给您)5、请留下作者姓名(第_、二、三作者等投稿电话:020-83827812转10297投稿传真:020-83868176投稿邮箱:gzxxgbfzzs@163.com在线投稿网址:http I/%ww.heartpt.conysubmission.aspx杂志网址:http:為vww.heartpt.com通讯地址:广东省心血管病医院(广州市东川路96号)英东心脏中心二楼209室(邮政编码:51008(1万方数据:http I//c.wanfangdata.com.ciy Periodical-xxgbfzzz-x.aspx http I/med.wanfangdata.com.cn/Journa Fxxgbfzzz-x.aspx中国知网:http:/xxgf.chinajournal.net.cn/维普网:http:/www.cqvip.com/qk/71066X/十一五”闺象重大网珞出敕工程子项获肯届中国出板政房矣网络•出权物矣中国学木期刊同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证书经《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辑委员会审核同意,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特发此证。(R)1 5 5 5间:2011年牧杀证举《‘办6玲俠趴龙源期刊网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Global Chinese E-magazim Association&Dragonsourc«Group期刊数字化入编证书WPii书*咢:在“万方fe据一数宇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限为-年。00BJ/释k心警n(邋雄)m摩Certificate ol心肪治知识_l龙S期刊n(xm刊的会》和全«中文《子节长*1con)t位.&因际化闻格出tt S行平色•進R运期贵MS年K被龙aw刊W全文《字化牧录并在全球发行.费刊PI时被接钠为全球中文唯子m刊协姜会a单位.《«发证*.11w Bk>oaiifiniid»id Kd4ptal«lttunof{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suineapublidiedbyOnew KOuiceOruup(www.qikan.com.cn'ww-w.qikxn.com I sinci^j^andyou arcacceptcd asa member of Obtnl Chincse E-magvine As$ocwtioo.itamnn Sh|M*uat>>4全球中文*子Gh WOi—t-n%iwi Iwiillfc2010年10片�7日VD”Y細

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相关知识 篇3

[摘要]从心血管内科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急救知识和人文知识等方面,探讨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探讨培养专科护士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改善专科护理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相关知识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第一杀手,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血管专科护理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护士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精湛的临床操作技能,以及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国内学者对专科护士的培养和服务提出了一些看法。如何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改善服务质量,成为具有高素质专科护理人员,是每位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专科疾病知识

相关疾病知识是做为专业护士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对于专业护士而言,疾病知识是必需的,每种疾病就在具体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的明确是确保临床护理质量的基础和依据。

心血管系统常见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心病、心肌炎、心包炎等,这类疾病常合并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如:糖尿病、肺栓塞、脑血栓、肺心病等。每种疾病的发生是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体现,因此各有特点。只有全面掌握疾病临床特点的相关知识,如疾病的病因、诱因和发病知识、诊断及治疗原则等,才能更好的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准确判断和预则病情变化。也才能在护理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在病人和医生间取得良好的配合,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和指导工作,使其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并积极配合。并进行有目的、全面的、准确而行之有效的护理评估,及时准确找出病人目前存在以及预测可能出现的护理干预,同时也有利于指导病人进行疾病防护等健康教育。

心脏介入诊断治疗技术是近20年来逐步成熟和普及的新技术,其开辟了心血管诊治的新领域,及时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和适应症,优缺点并发症介入方法,术后监护要点等。根据病人及家属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给与耐心、细致的讲解答疑,有利于沟通医患关系。让患者较为轻松自然的接受介入方法。

2急教知识

心血管系统某些疾病如: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具有发病急,变化快,预后差,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护士常常先于医生到达现场,及时对呼吸心跳骤停作出准确的判断,并给与现场复苏,可为进一步的抢救争取机会,另外通过加强某些预后因素判断,有针对性地观察和检测相关指标,及时向陪护人员和病人宣传有关预防急救知识,可极大的预防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3心血管内科护士应具备的人文知识

3.1心理学知识: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位病人,因其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疾病知识的不同,其心理活动也不同,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心血管疾病多属慢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多变,加之病人对医疗知识的欠缺,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紧张、恐惧、焦虑、消极、不愿接受事实,并缺乏信心,对周围事物敏感,常将自己的病情不恰当联想,且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从而加重病情,所以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及护理需求,经常与其交流有针对性地去做心理护理,帮助他们面对现实,消除不良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与医生配合,争取早日康复。

3.2法律知识: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保健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护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日益密切。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知识和好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随着我国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医疗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我们必须从法律意义的角度规范护理记录,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法规,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从法律及安全的角度出发,自觉地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杜绝因护理工作缺陷而造成的医源性问题的发生,严格控制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3.3美学知识:美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于感受。能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自尊。病人更需要清洁优雅的环境,环境优美,温馨、舒适是良好心的促进剂,从而间接的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利于病人康复。护士端庄稳重的仪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训练有素的举止,不仅体现护士的外在美,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其内心境界与良好修养,护士的言谈举止,服饰姿态,仪表仪容不仅是风度雅俗的体现,而且也是护理工作环境的需要,所以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把美学知识渗透到工作中,从而创造一个人性美的康复环境。

3.4社会关系学知识: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与病人及社会人群必然要发生种种联系,结成复杂多变的护理人际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品德与心智水平,应用多种沟通技巧与不同人群恰当、准确、有效的沟通,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其他康复服务人员建立和保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4心血管内科与健康教育

疾病的护理知识是临床护理的核心内容,是护理人员每天都用到的必须具备和最基本知识。随着整体护理理念的提出和贯彻实施,以及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的提高,病人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健康教育已逐步成为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护士更新护理观念,强化角色知识,明确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素质,不同的理解力和接受力,进行不同方法和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其能够接受和理解。护士还要主动与医生沟通,对病人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确保在向病人传授健康教育知识时与医生保持一致,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心血管疾病有其自身特点:病程长、病情复杂、多变,要求护士了解心血管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更好的为临床护理,人院宣教,出院指导提供依据。

5思考

要成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明确作为心血管专科护士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一名合格的高素质的心血管专科护士,既能充分利用其心血管的专业知识扩大护士工作范围,又能胜任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独立的医疗保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保健费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心肺血管杂志,241-244

[2]许樟荣,应该高度重视专科护士的培养和使用,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0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 篇4

医脉通综合 2014-08-21 发表评论(3人参与)分享

2014年8月8日,《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发布。报告显示,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38.7%,城市为41.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而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一、心血管病患病与死亡情况

1、心血管病患病情况

目前,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病,且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表-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

2、心血管病死亡情况

√ 全国心血管病总死亡率从2004年的240.03/10万升至2010年的268.92/10万;从2009年起,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明显趋缓,有形成平台期态势;2012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55/10万,每5例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 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每年上升幅度分别为5.05%、2.08%、1.02%,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以每年7.02%的幅度明显下降。

√ 每年约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钟1人死于心血管病。

图-1990年~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

图-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图-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

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1、高血压

√ 根据几何级数法估算,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7亿,每10个成人中至少有2人患高血压。

√ 高血压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特点:北方地区高于南方,不同性别人群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城乡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别在缩小。

√ 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治疗控制率的差异较大。

2、吸烟

√ 吸烟人数:根据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GATS)中国项目报告,目前15岁以上烟民有3.56亿,被动吸烟者7.38亿。

√ 戒烟率上升:1996年9.42%,2002年11.5%,2010年16.9%,戒烟人数增加1500万人。

√ 与烟草相关的疾病造成40岁以上人群的总失能调整生命年为158.2年/1000人。

3、血脂异常

√ 2010年全国调查:血清总胆固醇(TC)≥6.22mmol/L的患病率在18岁以上男性、女性分别为3.4%和3.2%,血清甘油三酯(TG)≥2.26mmol/L的患病率在男女分别为13.8%和8.6%。

√ 2007年~2008年中国糖尿病和代谢异常研究:20岁以上人群TC≥6.22mmol/L者,男女的知晓率分别为27.6%和20.7%,治疗率分别为21.4%和14.0%,控制率分别为18.3%和11.2%,治疗控制率分别为88.1%和78.4%。

√ 2013年全国调查的12040血脂异常患者中,39%的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达标率仅25.8%。

4、糖尿病

表-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研究(成人)

5、超重/肥胖

√近10年来人群超重、肥胖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青少年的超重率、肥胖率也明显增加。

√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及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2.6%,比2002年明显增加。

6、体力活动不足

√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

7、不合理膳食

√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但脂肪供能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

√ 食盐摄入大大超标;蔬菜水果摄入量较少,维生素C摄入不足;钙的摄入量虽有增加,但平均摄入量也仅达到推荐量的一半左右。

8、代谢综合征

√ 2002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 2010年中小学生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2.4%和1.4%。

三、心血管病

1、脑卒中

√ 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缺血性卒中占66.4%,脑出血占23.4%。

√ 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3年~2011年中国农村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上高于城市。2011年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37/10万,农村居民为136.68/10万。

√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数据:脑卒中在2010年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由1990年的134.06万人上升至2010年的172.67万人。

√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脑卒中残疾率、死亡率和卒中复发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老老年组(>80岁)与老年组(66~80岁)脑卒中的首位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

2、冠心病

√ 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

图-2002年~2011年城乡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图-2002年~2011年城乡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变化趋势

3、心力衰竭

√ 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

√ 心力衰竭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1.4%vs0.5%),城市高于农村(1.1%vs0.8%)。√近二三十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4、心脏性猝死

√ 中国人群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10万人。男性高于女性(44.6/10万vs39.0/10万),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显著增加。估计全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54.4万例。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 篇5

手中的生命高于天

走进解放军第××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医生办公室,有一块特殊的牌匾便会跃入眼帘,牌匾上有一棵开满蓝色花朵的奇树。如果你问是什么对,心血管病中心的医务人员便会骄傲地告诉你:这是一株蓝梅,世间罕有,于大自然称奇。牌匾是一名患者送给侯主任主任领导的心血管

病中心,寓意侯主任创造了医疗奇迹。送匾的患者叫刘立荣,因心肌梗塞心脏骤停入院,家人都以为救治无望,但侯主任带领医务人员硬是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盛开着蓝梅花的匾牌是患者对一个普通人民军医团队高超医技和医德的赞赏。

侯××,女,1953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现任解放军第××医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省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治愈患者4万余人次,实施各类介入手术3千余台,做到了三十年无差错、无事故。被××军区空军评为“三八”妇女精英、优秀党员、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

济世活人

毕生的追求

在与侯主任交谈中,她给我们讲了一件刚刚参加工作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她单独值班的第九天,一名病人突然病情恶化,虽经积极抢救,但患者还是撒手归天。就在撤出病房的时侯,一个小女孩跪在地上紧紧地抱住了她的腿,痛哭流涕地说:救救我奶奶,你是医生,你一定能救活她。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时时在侯主任耳边回响。

在侯主任的眼中,患者生命比天高,没有比拯救患者生命更重要了。她常说:病人来到医院就把生命托付给了我们,是对咱们这些作医生的极大信任,要解除患者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从医三十余年来,她始终把解除患者痛苦,挽救病人生命定格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现代科学和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要落后,医生没有“老本”可吃。为此,多年来她习惯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牺牲难得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早起晚睡进行“充电”学习。坚持跟踪学习国内外心血管及呼吸专业十余种重点专著和核心期刊,及时掌握本专业医学理论和诊治技术的新进展,借鉴和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究,撰写论文10余篇,发表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等核心医学期刊。

周健是××医院的心血管中心的一名副主任医生,1997年从地方特招到医院,与侯主任主任一起工作了9年。他谈起侯主任时说:“侯主任是个善于学习、敢于开拓的人,她常常教育我们,作为医生的第一要务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技术,运用先进的技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解除患者的痛苦”。周医生告诉我们,前几年因为设备条件的限制,没有大型c型臂x光机,没有多导电生理记录仪,心血管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她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回来后,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她利用当时的设备条件,不怕大剂量放射线照射的危险,不断实践,带领我们一遍遍做动物实验,取得可靠的技术参数。逐渐开展了心室造影,起搏器安置术,冠脉造影术,为更好开展心血管介入打下了基础。近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设备条件得到较大改善,逐步开展了目前所有的常规心血管介入治疗项目,侯主任不但自己钻研,更是带动年轻医生学,培养了一支技术精,作风良的介入治疗队伍,现在科室多人经严格专业培训,都已熟练掌握心血管介入技术,形成了技术学术梯队。介入手术数量也成倍增加,技术更加熟练精湛。开展了如急诊冠脉血运重建术、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等高技术治疗手段,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汗水为更多患者解除了病痛。

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医院的第1例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11年前,他先后四次因心肌梗塞住进××医院,时年还只是主治医生的侯主任担任他的治疗医师。可每次治愈后过一段时间病情就要反复,治标不治本。侯医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心里突现一个念头:我一定要彻底根治心肌梗塞病患者,不能再让他们饱受病魔的折磨。为此,她紧盯医学前沿,自费订阅了多种关于心血管病核心医学期刊,钻研心肌梗塞治疗方面的进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了解国内外在诊疗方面的进展情况,自己承担起了医院在这个领域的课题研究。四年后,侯主任同志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她研究的课题也取得了突破。随着医院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侯主任的心里出现了一丝欣慰,终于可以开展心脏搭桥手术了。7年前,××再次因急性心肌梗塞成为侯主任的病人,在反复研究论证后,侯主任认为其实施心脏搭桥术是彻底根治的最佳途径。遂建议他作心脏搭桥手术。由于患者及家属对心脏手术了解甚少,总是觉得危险系数太高,还不如靠药物维持。当医生的强烈责任感促使她

去消除患者的顾虑。为此,她经常到病房与他聊天,并找来了大量的相关资料,耐心地告诉××现在心脏搭桥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但侯主任的心里更清楚,患者家的经济状况也不得不让他们退却。侯主任在做患者工作的同时,积极向院领导反应情况,申请为患者减免部分费用,经征得院领导的同意,减免了患者部分费用。侯主任的精神感动了患者,那年他作了左室室壁

切除和冠脉搭桥手术。7年后的今天,××的身体状况非常好。他的妻子告诉我们,如果当时不是侯主任耐心细致的疏导和经济上的解难,××可能不会再有今天。夫妻俩对侯主任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视病人为亲人 30年如一日

心血管药物应用 篇6

一、升压药的合理应用 1.低血压伴心动过速

首先应了解低血压的原因,尽快对症下药。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容量不足时低血压伴心动过速,在用升压药的同时,补充容量,血压回升随后心率也逐渐减慢。

(2)心功能不全可有或无容量不足,监测CVP降低,则在补液同时采用增强心肌收缩药,如持续输注多巴胺。

(3)过敏反应引起低血压:轻、中度低血压,可选择去氧肾上腺素(新福林),单次静注50~300μg,1min内起效,维持5~10min,持续输注为20~50μg/min。严重低血压时应用肾上腺素,过敏反应根据轻重程度分级应用肾上腺素,通常ASAI级病人不用肾上腺素,ASAII级病人静注肾上腺素10~20µg/次,必要时追加。ASAIII级病人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00~200µg,1~2min 后可追加肾上腺素100~200µg/次,并连续输注肾上腺素1~4µg/min;ASAIV级病人可静注肾上腺素1~3mg/次(3min),并持续输注肾上腺素4~10µg/min,心脏按压并选择时机除颤。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调整肾上腺素用量。循环严重抑制时还可以持续静脉输注去氧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等。

(4)低血压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初量去氧肾上腺素静脉注射0.5mg,20~30s注入,以后用量递增,每次加药量不超过0.1~0.2mg,一次量以1mg为限。

2.低血压伴心动过缓

应根据不同原因处理。

(1)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发生低血压时,可以选用麻黄素或去氧肾上腺素。有文献报道麻黄素静注,因心率增快,导致新生儿发生酸血症,但也有作者认为小剂量麻黄素连续输注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酸碱状态没有影响。尽管麻黄素或去氧肾上腺素对低血压的升压效果相当,但有研究去氧肾上腺素能更有效增加产妇的子宫胎盘血流,增加胎儿氧供,降低酸中毒的发生率。有文献报道去氧肾上腺素以单次小剂量缓慢静注较好,剂量为50~100μg/次,或静脉连续输注,25~50μg/min,剂量太大或静注太快可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升高,甚至由于外周阻力增加,使得心输出量降低。而麻黄素用后发生高血压及心动过缓较去氧肾上腺素少。脊麻剖宫产术中预防低血压,输注去氧肾上腺素50μg/min产妇的心动过缓较100μg/min显著减少。两种剂量用后新生儿的预后相同。与单纯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预防低血压相比,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的组合似乎没有优势。2014年Heesen等对应用去氧肾上腺素治疗剖宫产麻醉期间低血压的利弊进行荟萃分析,共计21个医院1504例剖宫产麻醉,结果显示与输注麻黄素相比RR=0.58(0.39-0.88,P = 0.004);与麻黄素合用相比RR=0.73(0.55-0.96,P = 0.009)。分娩后输注去氧肾上腺素与对照组相比,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的RR为0.37(0.19-0.71,P = 0.003)和0.39(0.17-0.91,P = 0.03)。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去氧肾上腺素与高血压、心动过缓或新生儿相关。布比卡因脊麻用量超过8mg时去氧肾上腺素会降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的风险,但没有证据表明会减少产妇或新生儿其他并发症。在单次或连续给予去氧肾上腺素时,心率可以作为母体对药物反应的一个很好指标。Foss报告在剖宫产脊麻时应用去氧肾上腺素(0.02~0.07mg/min)和/或麻黄素(0.8~3.3mg/min)可预防低血压。24例用近红外光谱测定额叶氧合度(SCO2),并比较两药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和胎儿心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麻黄素SCO2与基础值相比略增2.1 ± 2.8 %;而去氧肾上腺素SCO2减少-8.6 ± 2.8%,(P = 0.005),麻黄素的额叶氧合和产妇心率略好,而胎儿心率两药增加类似。多数学者根据研究认为剖宫产期间低血压的治疗,去氧肾上腺素的疗效优于麻黄素,而在预防低血压方面两者没有差异。

(2)内脏牵拉引起低血压伴心率减慢:如胆囊手术牵拉胆囊,可发生胆心反射,眼科手术牵拉眼球引起眼心反射,妇科手术时牵拉子宫,阑尾手术时牵拉阑尾及腹部手术探查时,都可能发生低血压和心率减慢,但轻重程度不一。通常先静注麻黄素5~15mg,血压回升后,心率也会增快,如改善不明显,同时静注阿托品0.5mg。也可与新福林配合使用。如发生严重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尤其是老年和重危病人必须紧急处理,必要时可静注肾上腺素2-10µg,以免发生心跳骤停。

(3)术前已有心动过缓病人,术中发生低血压:老年或原有心脏病患者较为常见,可在麻醉和手术的不同时期发生,应加强ECG监测,处理方法与上述相同。如果术前存在心动过缓,心率在50次/min左右,则考虑做阿托品试验,采用阿托品0.02mg/kg,在1min内静注完毕,记录II导联心电图5min内最快、2、3、4、5、10、15、20min的窦性心率。阳性标准为用药后窦性心率慢于或等于90次/min,可辅助诊断窦房结功能低下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前列腺肥大和青光眼的老年患者禁忌阿托品试验。阿托品试验阳性,请心脏内科医生会诊,考虑安装起搏器。

3.休克病人发生顽固性低血压

(1)绝大多数麻醉药物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调节,导致交感神经活性下降,血管平滑肌张力降低。另外,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有时还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这使得血压维护受到损害。有报道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给予三次肾上腺素或去氧肾上腺素后仍无反应,而给予血管加压素V1受体激动剂特利加压素1min之内血压显著升高,且维持时间较长。但冠心病禁忌使用特利加压素。

(2)麻醉和围术期间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佳时,特利加压素一次给药1U是较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患者。特利加压素静脉给药后转化成赖氨酸加压素,产生的血管加压作用可持续6~8h。但是,特利加压素减少内脏血流灌注及氧的输送,应用时应谨慎,特别是有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

(3)感染性休克严重低血压可用去甲肾上腺素,从小剂量开始,静脉持续输注0.01~0.02μg/(kg·min)或5~10μg/min,一般不超过20μg/min,剂量太大不良反应增加,如肾和皮肤血管收缩导致少尿和低灌注。有荟萃分析结论其治疗效果优于多巴胺。但有些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液中血管加压素浓度降低。这种血管加压素相对不足可能是由于下丘脑AVP储备的早期耗竭。血管扩张性休克患者容量负荷的心肺传入信号受到抑制或儿茶酚胺浓度较高也可以引起血管加压素水平下降。感染性休克患者输注AVP(0.01~0.04U/min)在给药后数分钟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动脉血压。如果患者治疗前没有出现无尿,使用血管加压素治疗后其尿量和肌酐清除率均有显著增加。但是应当限制剂量,以免出现不良后果。大剂量AVP(超过0.1U/min)可能引起肠系膜及肾脏缺血和心脏指数、氧输送和氧摄取的减少。输注AVP的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严重减少,肝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也有报道称血管加压素外渗可造成局部皮肤严重缺血坏死。严重的血管扩张性休克患者使用低剂量AVP(0.01~0.07U/min)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可以用于稳定心血管系统功能。

(4)在难治性失血性休克后期,血管加压素与儿茶酚胺类药物合用,其效果优于单一药物。失血性休克发展到晚期,对容量治疗及儿茶酚胺类药均不敏感,这可能是持续的血管扩张和酸中毒引起的结果。在这类患者中血管加压素是很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但最佳给药时间与剂量需要观察疗效进行调整。

(5)血管扩张性休克 心肺转流后发生低血压休克,已发现这些患者血浆AVP浓度偏低(<10pg/ml)。转流后低血压和血浆AVP浓度过低的危险因素包括射血分数偏低和使用ACEI治疗。接受左室辅助装置的患者给予AVP由于外周阻力增加而心脏指数保持不变,可使血压快速、显著地升高。同样,AVP(0.1U/min)对心脏移植后的血管扩张性休克也有效。心脏手术后的儿童患者严重低血压也有使用AVP,在严重过敏性休克患者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相对低血容量引起心血管性虚脱患者,使用儿茶酚胺类药物无效时而血管加压素也有效,应用血管加压素仍可维持血压。AVP还可治疗心衰患者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引起的低血压。

(6)对于出血患者,液体复苏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标准疗法。但是失血性休克时间较长的患者,由于持续血管扩张、酸中毒以及受体下调和/或一氧化氮(NO)释放,对液体容量及儿茶酚胺类血管加压药物治疗的反应很差。研究表明AVP作为辅助血管加压药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导致的难治性低血压,有助于恢复血循环。但是各项研究的给药时间以及剂量相差很大,通常采用0.04U/min连续输注。

(7)心跳骤停患者当使用肾上腺素进行CPR不成功时,血管加压素可以增加部分患者的冠脉灌注压,国外采用40U静注,有抢救成功的报道。

(8)国内没有血管加压素制剂,治疗顽固性低血压时,临床可用垂体后叶素(混合制剂)代替(同时有血管收缩、抗利尿、缩宫和止血作用)。特利加压素是长效人工合成的垂体后叶素衍生物,与垂体后叶素的药效近似。但药代动力学不同,半衰期为6h,持续时间2~10h,而垂体后叶素仅为6min,持续时间为30~60min。特利加压素有血管收缩作用,也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受体,将血流从非重要器官转移到重要器官,比血管紧张素Ⅱ及肾上腺素更有效。剂量2µg/(kg•h),6h后血流动力学改善,尿量增加(其机制为增加肾皮质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特利加压素能增加肾皮质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而去甲肾上腺素则强烈收缩血管,减少肾血流量,V2受体下调,NO介导入球动脉舒张等,同时,特利加压素可能促进了心钠素(ANP)的释放,而ANP通过间接的利尿机制具有明确的利尿作用。另外可用纯V2受体阻滞剂--去氨加压素针剂,静脉滴注1-4ug,2次/天,垂体后叶素也可用于止血(咳血或消化道出血),剂量恰当对血压基本没有影响。

4.治疗低血压时注意事项

(1)加强用药前后的血压监测将收缩压<90mmHg或高血压患者低于原血压30%定义为低血压,血压<70mmHg时脏器血流减少,血压<50mmHg时心肌血流锐减,易发生心跳骤停。严重低血压时须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

(2)治疗引起低血压的原因 具体措施包括:①麻醉前纠正低血容量;②术中减少失血应及时输血补液;③减轻机械性刺激以及对心脏和大血管的压迫;④老年患者心血管代偿功能不足,易发生低血压。应根据CVP高低结合血压、心功能监测,决定补充乳酸钠林格液或胶体液,但应注意输注的容量和速度。只有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血管收缩药才能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血症低钾血症和酸中毒时使用升压药的效果较差。因此,及时进行血气分析和酸碱测定,在应用血管收缩药同时必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4)注意血管收缩药的使用方法 按低血压的严重程度选择血管收缩药,确定用药剂量及途径。①使用升压药应结合病情而异,不应无限盲目增加剂量;②从专用的输液通路输注血管收缩药;③多数情况下应用输液泵进行定量恒速静脉连续输注,以每分钟每公斤体重计算用药量,并根据临床血压变化及时进行调控;④防止输注速度时快时慢,以免发生血压波动,在更换输液皮条及搬动和转运患者时须倍加注意。

(5)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药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包括:①两种血管收缩药联合应用,如小剂量缩血管作用强的去甲肾上腺素与间羟胺合用;②血管收缩药与增强心肌收缩药合用,推荐去甲肾上腺素与多巴酚丁胺合用增加心输出量;③血管收缩药与小剂量扩血管药联合应用;④血管收缩药与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

二、降压药的合理应用

1.高血压伴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

(1)高血压伴心动过速:可选用降压又减慢心率的药物,如①艾司洛尔: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和降低血压。与扩张血管药合用,能有效控制术后高血压。使用剂量为300~500μg/(kg·min)。②拉贝洛尔:阻断β

1、β2和α受体作用。降压效应主要通过阻断α受体引起外周血管扩张所致。具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和冠脉作用。静注1min后出现作用,10min达峰值,分布相半衰期为18min。静注拉贝洛尔0.1~0.2mg/kg,成人一般5~10mg/次,根据治疗效果调整剂量。应密切监测血压和心率。剂量大和注射太快可发生严重低血压和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和各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不宜使用拉贝洛尔。(2)高血压伴心动过缓:年老、体弱、心功能不佳的患者可用硝酸甘油降压,因其对心脏无抑制作用,静脉给药作用迅速,可使冠状动脉扩张,降低心室前和后负荷,血压降低,停药后无反跳性血压升高,使用剂量为3~5μg/(kg·min)开始静注,逐渐增加剂量。停药后数分钟内作用即消失。不良反应有心动过速、头痛、呕吐等。也可用基本不影响心率的降压药,如①尼卡地平:尼卡地平使周围血管扩张而降压,同时也扩张脑血管及冠状血管,还可维持心肌收缩及心输出量而不产生心动过速。停药后5~30min即可使血压恢复,也不产生反跳性高血压,且有防治术后脑水肿的效应。单次静注剂量为10~30μg,静脉持续输注剂量为3~6μg/(kg·min),尼卡地平剂量较大时也可使心率增快。②乌拉地尔:具有周围α拮抗及中枢调节脑内5-羟色胺受体双重作用机制,使血管扩张,也可用于控制性降压而无交感活性,也不影响颅内压。缓慢静注12.5~25mg,间隔2min可重复注射一次。

2.围术期高血压危象的处理

⑴高血压危象指动脉血压急剧升高而引起的以眼底视乳头水肿伴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严重临床综合征,血压异常升高伴随着一些比较敏感的重要脏器的损害,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心绞痛、心律紊乱、左心衰竭、无尿、蛋白尿、管型及血肌酐升高等。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急症高血压危象应在1h内降低血压但不需要降到正常值,常伴有肺水肿和心力衰竭,有学者认为只要舒张压达到140mmHg~150mmHg和/或收缩压大于220mmHg 无论有无症状均应视为高血压危象,应及时治疗。首选利尿药同时应用降压药。

⑵治疗方法

①釆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迅速降压,以防止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进一步损害,选择的药物应具有快速高效、仅对阻力血管有作用而对其他平滑肌或心肌无作用,对中枢或自律性神经无作用和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常用药物有硝酸甘油、硝普钠、尼卡地平和拉贝洛尔等。通常用硝酸甘油静脉输注,开始速率为1μg/(kg·min),观察效应,再调节剂量一般达3~6μg/(kg·min)就能使血压降至所需要的水平。停药后血压回升较硝普钠为慢,平均需9min(4~22min)。短时间降压,可缓慢静脉注射50μg,1~3min出现降压作用,持续时间为5~10min,需要时可重复注射。如降压效果还不理想,可用尼卡地平等降压药,必要时用硝普钠静脉输注,开始按0.5~5μg/(kg·min),2~3min后血压下降,降压速度直接与输注速度有关,调整剂量后,一般于4~6min就可使血压下降于预期目标。停药后一般在1~10min血压即回升。硝普钠必须在有经验的上级医师指导下使用,同时应用有创血压监测,以便及时根据血压调节剂量,以免发生低血压。高血压危象的降压幅度首先应在30~60min内将血压降到安全水平,一般降压的幅度在近期血压升高值的2/3左右,如原来舒张压为110mmHg,那么高血压危象发生后舒张压达到140mmHg,第一步降压目标舒张压应达到110~120mmHg。如果患者有夹层动脉瘤,血压应降至正常水平。

分析心血管病的发生原因 篇7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一大杀手,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就会对人们的健康,工作效率,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心血管疾病开始时令人难以觉察,一旦患上则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患者还要遭受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为了有效预防这种疾病,必须探究心血管病发生的原因。

1 心血管病的类型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主要类型有冠心病和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血脂和高血脂。

2 心血管病的危害

心血管疾病的临场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眩晕、晕厥和疲劳。[1]心脏为血液的流动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血管为血液的流通提供四通八达的渠道。一旦这两者出现问题,或崩或漏或堵,血液不得运行,那么人体这个自己运转的系统将会面临崩溃。

3 导致心血管病的因素

3.1 血液粘稠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造成人们情绪不稳,情绪激烈的变化自然会导致身体激素分泌失调以及身体的各项反应;同时,过量饮酒,食物搭配不均衡,鱼肉等脂肪类摄入过多,又加上缺乏运动,再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粘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脂肪肝等心脑血管疾病。

3.2 高血压

高血压是现代中老年常患的一种疾病,并且现在有低龄化的趋势。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往往是并发症,同时,高血压往往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买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壁变细。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液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脑血压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3.3 吸烟对心血管产生危害

烟是人类的杀手,除了对肺的危害,吸烟对心脑血管的危害也是巨大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第一位。烟碱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粘滞因素的升高。

3.4 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众所周知,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的过程,但是由于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这样就容易产生炎症血管收缩不畅。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他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千万不要单纯的考虑血液的变化对血管的影响,要全面的考虑,仔细的分析心脑血管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多元化的治疗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4 预防措施

4.1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古代先民昼出夜伏的习惯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符合自然法则的习惯才会被保留下来。良好的作息习惯当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许多公司白领或者学生,熬夜通宵简直是家常便饭。如此一来,作息时间及其不科学,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良好的作息能够使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利用,大大减小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4.2 良好的饮食习惯

富含脂类和胆固醇的食物的摄入使人增胖的同时也会使血管壁增厚,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良好的饮食习惯会减少这种病的发生的风险。[2]控制胆固醇:不吃或尽量少吃蛋黄、动物脑髓和内脏以及甲壳类动物,;控制脂肪:不吃或少吃动物油,多吃植物性油脂;控制糖的摄取:不吃或少吃糖果,以及其他含糖较多的食物。

4.3 适量运动

运动是维持健康的守护神。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供血功能,。尤其是在今天,长期维持一个姿势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忽视运动的重要性,或因为工作或者生活的需要,不得不减少运动次数。运动强度要适可而止而且要因人而异,过量的运动不仅不会增强心脏功能,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会使心脏因一时承受不了巨大的运动强度而崩溃。

结语

心血管疾病潜伏期长,隐蔽性高,发病原因复杂多样要想避免心血管病的发生,就要从多方面入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定期的体检也是很好的检测和预防。了解了其发病的原因,相信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人类思想进步水平,减少其发病率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摘要: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只增不减,已经成为人类致死原因中占比例比较大的因素之一。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必须研究心血管病发生的原因,从而做出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此研究简要阐述了心血管病的概念类型和危害,从这个方面出发,讨论心血管病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措施。

关键词:心血管病,原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岩,霍勇.伴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1):3-6.

一级预防 远离心血管病 篇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第一号“杀手”。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其中每年死亡人数近300万,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51%。而在幸存者中,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40%的患者重度残疾,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因此,防治心血管病不能亡羊补牢!今天,医学专家们倡导“一级预防”,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将心血管病扼杀在萌芽之前!

一级预防,要分三步走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或进展的初期,消灭引发疾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将心血管病扼杀在萌芽之前,不让其结出冠心病、中风这样的恶果。

怎样做好一级预防?简单说就是3步:一要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要铲除心血管病赖以生长的土壤,如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危险分子”;三要合理使用药物。

好的生活方式:一级预防的基石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原因,心血管病也不例外,它是各种危险因素日积月累,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目前公认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除年龄、性别、家族史和种族不可改变,其他8种传统危险因素均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可以预防的。目前认为,从疾病防治角度看,首要目标仍然是已明确的传统危险因素。

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膳食不平衡(饮食缺少蔬菜水果,肉类和油脂量过高,食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缺乏运动、吸烟和精神紧张,它们不仅是超重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以促使血栓形成等。因此,生活方式干预是一级预防中所有预防措施的基石。

建议:

☆ 平衡膳食

多项研究证实,饮食中降低盐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海鱼和谷类摄入,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每天摄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谷类250~400克,胆固醇<300毫克/天(相当于1个鸡蛋黄),食用油<25克,每日饮水量至少1200毫升。

尽管有研究显示,适度饮酒者得心脏病的几率更低,但不建议任何人出于预防心脏病的考虑开始或频繁饮酒。建议成年男性饮用酒精量≤25克/天(相当于啤酒750毫升,或葡萄酒250毫升,或高度白酒50毫升,或38度白酒75毫升)。成年女性饮用酒精量≤15克/天(相当于啤酒45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38度白酒50克)。孕妇、儿童和青少年禁忌饮酒。酒精量(克)=饮酒量(毫升)×酒精含量(%)×0.8(酒精比重)。

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控制在5克以内;增加钾盐摄入,每天钾盐≥4.7克,含钾多的食物有坚果、豆类、瘦肉及桃、香蕉、苹果、西瓜、橘子等水果以及海带、木耳、蘑菇、紫菜等。

☆ 戒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吸烟与心血管疾病有因果关系。戒烟治疗所花费用远远低于药物治疗的费用,因此戒烟是避免心血管病死亡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

☆ 规律运动

规律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延长寿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危险。体育锻炼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降低血压、控制血糖和体重以及改善心血管功能实现。

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包括快步走、慢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运动等)。推荐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快走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

每周进行至少2次抗阻训练(如负重训练),每次每种运动重复10~15次。

☆ 控制体重

控制体重是减少慢性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份对100万例健康人观察16年的分析显示,超重使心血管病死亡增加1.5倍,肥胖使心血管病死亡增加2~3倍。

我国超重和肥胖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青少年,因此控制超重和肥胖是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要内容,控制肥胖的源头是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超重和肥胖者应在6~12个月内减轻体重5%~10%。腰围控制在男≤90厘米、女≤80厘米。

☆ 心理平衡

研究表明,情绪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以及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心内科门诊调查显示,到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有心理障碍的比例高达40.4%。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应重视心理问题的干预。

注重对患者的症状和病情给予合理的解释,对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者应给予对症药物治疗,或转至心理疾病专科门诊。

铲除心血管病生长的土壤

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病的基石,但却不是一级预防的全部。如已经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就难以奏效了。这些慢性病就像滋养心血管病生长的土壤,只有将其完全铲除,才能让你的心血管系统免受其害。

控制血脂:风险降低30%

血脂异常是我国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不仅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也增加中风的发病危险。调脂治疗在冠心病、中风的一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

对于这一点,各国专家在临床研究中有一致的发现:血脂异常的患者,经过积极调脂治疗,可使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降低约30%,使中风的发病率降低30%。中美心肺疾病联合研究显示,控制好血脂可使中国人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减少约10%。

建议:

☆ 体检。40岁以下人群,每2~5年检测1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检测1次血脂。

☆ 血脂异常患者首先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

☆ 低密度脂蛋白是调脂的首要目标,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开始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复查血脂和肝功能、肌酸激酶。如血脂达标且肝功能、肌酸激酶正常,以后每6~12个月复查1次上述指标。如肝脏转氨酶≥正常值3倍或肌酸激酶≥正常值10倍,停用调脂药物,并监测相关指标至正常。

血脂异常危险分级

用于血脂异常危险评估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1)高血压;(2)吸烟 ;(3)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4)肥胖 ;(5)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直系男性亲属发病<55岁,直系女性亲属发病<65岁);(6)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

低危:无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素<3个。

中危: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3个。

高危:指糖尿病或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糖尿病,一直在侵蚀你的心血管

糖尿病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诊断为糖尿病之前,常经历很长一段糖代谢异常时期。2007年上海糖尿病调查显示,每年糖尿病发病率为4.9%,而血糖调节受损发生率高达11.7%。大量研究证明,心血管损害早在血糖调节受损阶段就已经发生。因此对血糖的干预应该提前到糖尿病诊断之前。

糖耐量异常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研究证明,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可延缓或预防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

建议:

健康人40岁开始每年检查1次空腹血糖。

☆ 年龄<45岁者,有如下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者的直接亲属;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有高血压(血压≥140/90毫米汞柱)、高密度脂蛋白≤0.91mmol/L(毫摩尔/升)及甘油三酯≥2.75mmol/L。空腹血糖异常,则应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重复检查。

☆ 年龄≥45岁,特别伴超重者定期进行OGTT检测。

注:OGTT即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相关知识详见本刊2010年第10期(上)47页《提前3~5年发现糖尿病》一文。

对葡萄糖耐量异常患者积极干预。

首先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平衡膳食,适当体育锻炼。3~6个月无效可口服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每半年进行1次OGTT评估。

高血压:心血管病的首要危险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2008年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卒中(中风)死亡人数大约是心肌梗死死亡人数的3~5倍。2008欧洲卒中会议《缺血性卒中/短暂脑缺血发作指南》中建议,卒中一级预防最佳血压水平为120/80mmHg(毫米汞柱)。

建议:

☆ 18岁以上健康成人至少每2年监测血压1次,35岁以上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血压1次,心血管门诊患者应常规接受血压测量。高血压患者调整治疗期间每日监测血压至少2次,血压平稳后每周监测血压2次。鼓励家庭自测血压。

☆ 对于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初发高血压患者[编者注: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55岁、女性>65岁;吸烟、肥胖或总胆固醇>6.5mmol/L;有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如父亲及/或母亲在60岁以前发生高血压、心肌梗死或中风等)],首先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干预数月、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或舒张压100~109mmHg)干预数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制,则开始药物治疗;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应立即药物治疗。

☆ 对于有1~2个危险因素的初发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在120~139mmHg或舒张压在80~89mmHg时改变生活方式,1级和2级高血压首先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若血压未得到控制,则开始药物治疗;3级高血压立即药物治疗。

☆ 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有靶器官(心脑肾)损害或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改变生活方式,正常高值血压及1~3级高血压建议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 长期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根据血压水平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 所有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卒中、心肌梗死以及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患者至少降至130/80mmHg以下。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秘密武器”

临床上,阿司匹林是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的唯一的心血管一级预防抗血小板用药,其在临床应用已近百年。有充分证据证实,其用于一级预防可使严重心血管病事件减少12%,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相对风险降低20%,而且经济效益比十分突出。有专家直接指出,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并不是该不该用的问题,而是怎样更为安全地应用的问题。

一项全国4个城市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调查发现,心血管高危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率仅为14%,其中心血管高危糖尿病患者的使用率也不足1/3。究其原因,一方面,某些医生缺乏心血管一级预防的意识;另一方面,对阿司匹林的出血不良反应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从而制约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综合干预。

阿司匹林对男性和女性的心血管预防作用并无差异性。老年、男性、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既为血栓高危人群,同时也是出血高危人群。

一级预防建议:

☆所有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前均应仔细权衡获益与出血的风险比。

☆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作为以下人群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1)糖尿病患者40岁以上,或30岁以上伴有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

(2)高血压且血压控制到150/90mmHg以下,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年龄>50岁;②有靶器官损害;③糖尿病。

(3)合并下述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①血脂异常;②吸烟;③肥胖;④>50岁;⑤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30岁以下人群缺乏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的证据,故不推荐使用。

☆80岁以上老人获益增加,但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明显增高,应仔细权衡。

☆ 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建议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如奥美拉唑或雷尼替丁)。溃疡病活动期或幽门螺杆菌阳性者,治愈溃疡病且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应用阿司匹林。

☆ 对阿司匹林过敏且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胃肠道疾病患者),如有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指征,建议口服氯吡格雷75毫克/天替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必修二语文《段太尉逸事状》教案下一篇:《日月明》研究课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