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精选9篇)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的特点及处理方式。方法 对该院实施的1 442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发生急性低血压的所有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①该组病例中, 有25例在术中或手术即将结束时发生急性低血压, 有14例在拔出动脉鞘管时发生, 另有3例于患者回病房后8 h发生。该组病例中, 38例患者在发生急性低血压时, 可见其心率在3~5 min内迅速下降到30~45次/min。患者可见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四肢冰凉, 可伴有神志不清等。②处理方法:该组病例中, 20例应用阿托品0.5~1 mg肌注得以缓解病情;6例小剂量 (<500 mL) 的输液联合阿托品0.5~2 mg;5例应用多巴胺缓解。首剂使用10 mg静脉推注, 继而40~80 mg/h静脉滴注, 1 h可以重复使用1次, 直至病情稳定。也可通过快速大量补液联合使用多巴胺60~120 mg静滴, 以缓解病情。10例患者在拔除动脉鞘管时发生急性低血压,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 mg 2次, 推注阿托品1 mg 2次、推注多巴胺10 mg 1次, 同时快速补充大量晶体溶液扩充血容量, 约2 h后, 病情稳定。结论 急性低血压是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时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重视急性低血压的发病特点, 及早诊断, 正确处理, 将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急性低血压,特点
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是指采用心导管技术将各种治疗用的器械送入心脏或者血管等部位来施行治疗。虽着介入治疗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应用心血管介入治疗时, 会因为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 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 从而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反射性地引起急性低血压[1]。虽然急性低血压发生的概率较少, 但其被认为是最危险的介入治疗并发症。早期快速正确地处理急性低血压, 将会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探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的特点及处理方式, 现分析该院2007—2013年间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42例急性低血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发病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急性低血压的处理起到参考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共进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1 442例为研究对象, 发生急性低血压的患者42例, 发生比率约为2.91%。发生急性低血压的患者中, 26例为男性, 15例为女性。年龄为18~64岁, 平均年龄为38.15岁。术前诊断为心律失常18例, 外周动脉狭窄4例, 冠心病20例。这些患者病发时多表现为心跳减慢, 血压迅速下降, 并偶伴大汗淋漓、胸闷、呕吐, 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等症状。
1.2 介入术治疗病例
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 (PTCA术) 18例;PTCA+冠脉支架转入术13例;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3例;外周动脉狭窄扩张、支架术4例;室上速射频消融术4例。
1.3 操作方法
术前进行抗凝血准备, 硬膜外麻醉后, 取右侧腹股沟韧带下2~3 cm处, 进针角度为45°, 穿刺。术后进行加压包扎。
1.4 发生低血压处理方法
短时间快速输入大量 (以2 000~3 000 m L为宜) 晶体溶液补充血容量。同时, 使用0.5~2 mg的阿托品肌注或静注缓解病情, 10~20 min后可以重复使用1次, 以患者生命体重恢复正常, 病情稳定为停用标准。
2 结果
2.1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的特点
2.1.1发生时间
多于术中或术后较短时间内发生。该组病例中, 有25例在术中或手术结束前5~10 min发生急性低血压, 有14例在拔出动脉鞘管时发生。另有3例于患者回病房后8 h发生。
2.1.2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发生胸闷、恶心等感觉, 血压明显迅速下降, 心律迅速减慢。见表1。
2.2 急性低血压处理结果
该组病例中, 有20例患者通过应用阿托品0.5~1 mg肌注后缓解了病情, 占病例总数的47.62%。6例患者通过小剂量 (<500 m L) 输液联合阿托品0.5~2 mg后缓解了病情, 占14.29%;5例患者通过应用多巴胺后病情得到缓解, 占11.9%, 这5例患者中, 首剂使用10 mg静脉推注, 继而40~80 mg/h静脉滴注, 并1 h重复使用1次;或通过快速大量补液联合使用多巴胺60~120 mg静滴, 直至病情缓解。对于其中拔除动脉鞘管时发生急性低血压的9例患者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 mg 2次, 推注阿托品1 mg 2次、推注多巴胺10 mg 1次, 同时快速补充大量晶体溶液扩充血容量的办法, 约2 h后, 患者病情稳定, 占21.43%。另有1例发生急性心包填塞而致低血压的患者, 通过给予快速输液、心包引流后缓解了病情。经有效处理措施, 所有患者均实现病情缓解。
3 讨论
3.1 急性低血压的发生机制
心血管病介入术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与治疗, 而其所致的急性低血压发病迅速,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 是危害性极大的并发症。通常认为其发生机制分为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两大类[2]。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多见于各种刺激因素如疼痛、情绪紧张等作用于大脑下丘脑和皮质, 使迷走神经张力突然增强, 导致大量小血管反射性扩张, 从而引起心率迅速减慢, 血压迅速下降。也常称之为迷走神经血管抑制性晕厥[3]。严重时, 患者可致心脏停跳, 无法测及血压。另外还会有少许神经调节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血压降低, 但心跳无明显减慢。这类患者多为神经源性休克。根据诊断, 该组42例患者中, 有36例为迷走神经反射性急性低血压, 5例为神经源性休克。
3.2 急性低血压的易发时间
通常为术后拔鞘管或其后30 min以内, 或者手术快结束时压迫止血过程中发生, 本组病例中, 有37例患者发生在这一过程, 发生率为88.10%[4]。也有少数患者发生在术前麻醉时, 该组病例中发生率为4.76%。易发时间段的原因主要有:患者精神高度紧张, 禁食时间过长。动脉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出血量过大。手术时输液量不够, 血容量迅速减少等。在操作介入治疗术之前, 可以通过对患者做好健康教育, 有效地指导术前禁食, 消除患者情绪因素还减少急性低血压的发生[5]。同时, 提高动脉穿刺技术, 加强对患者观察, 及时调节输液量, 也可以有效地减少急性低血压的发生。
3.3 急性低血压的处理方式
当发生急性低血压时, 应迅速稳定患者情绪, 取头低足高位,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6]。静脉推注1~2 mg阿托品, 若1~2 min内患者症状及心率未见有明显变化时, 可再次静脉推注1~2 mg阿托品。若患者血压下降迅速时, 可以静脉推注10~20 mg多巴胺, 继而100~200 mg多巴胺静脉滴注, 用以维持血压。同时给予快速大剂量的晶体溶液扩充血容量, 维持有效血液循环。如以上措施仍未能缓解患者病情, 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急性心包填塞等内出血, 可请外科会诊, 早期诊断, 早期处理。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中急性低血压并发症占我院6年间手术总数的2.91%, 发生率并不高, 一旦发生进展极为迅速, 抢救不及时后果极为严重。因此, 应关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中急性低血压的发生特点, 早期发现, 早期快速扩充血容量, 有效的预防和处理, 可有效地降低这一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况瑜天, 俞铭燕.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低血压症的临床表现与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9) :1438-1440.
[2]严萍, 白姣姣, 姚志萍.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2 (28) :2657-2658.
[3]张晓兰.心脏介入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 2013 (2) :384-385.
[4]段素萍.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临床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5) :897-898.
[5]于俊楠, 李春文.心脏介入治疗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9) :339-340.
[6]郁华.心脏介入治疗合并急性心包填塞的早期诊断和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20) :41.
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推动者 篇2
霍勇教授自90年代起开始引进冠心病介入新技术,曾主持多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介入器械的研发工作,推动先进技术理念在国内的推广普及;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建立完善我国心血管介入的质量控制和规范化体系,为我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站在更高的层面为我国心血管专业及专科医师的发展筹谋布局,并致力于积极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防控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普及、规范和提高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0世纪90年代初,在霍勇教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国内率先引进了冠状动脉支架术、旋磨术、颈动脉支架术等,先后获得1994年国家科技成果奖、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面对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的趋势,霍勇教授又先后引进了药物涂层支架(DES)、经导管肾动脉去神经消融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等新技术,并着眼于国产医疗器械的长远发展,牵头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冠状动脉支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的冠心病患者带来福音,例如Parner支架、Nano支架和Buma支架等都已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百畅支架、信立泰支架以及药物涂层支架(DES)也在后继研发中。
霍勇教授在大规模临床试验方面也牵头实施了多项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他汀治療在中国PCI干预的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ISCAPE研究)、用64排CT成像评估了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76周,对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Reduct研究)、对抗血栓治疗管理模式在亚洲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长期随访(Epicor-Asia研究)等。
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后,霍勇教授一方面在省级和医科大学医院积极推动新技术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省市级、市县也逐步推广,先后帮助全国400余家医院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举办了培训班和研讨会,极大提升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整体水平。
自2002年起,在卫生部领导下,霍勇教授出任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组长、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卫生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工作专家组组长等职务,为使我国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更规范化,先后协助出台了卫生部技术管理规范(2007版和2011版),牵头推动在全国建立了一百多个卫生部培训基地(56个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54个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25个先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以及军队医院中的34个培训基地,建立了三项制度(认证制度、培训制度、质控制度),并对培训基地、人员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化。
霍勇教授倡导建立了冠心病介入病例网络直报系统,对我国心血管病临床介入治疗的基本资料进行了实时、全面、系统的收集,使我国率先成为在从国家层面对介入病例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实时监控的国家,相关数据也为政府相关医疗决策提供强大翔实的数据支撑。
在循证医学成果转化和推动上,霍勇教授也不遗余力地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比如通过参与编写《2009年中国PCI指南》等诸多学术指南、专家共识并通过各种途径推动指南与实践的接轨,提高整体诊疗水平。同时,他还借助担任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长城会和CIT联合主席,连续主持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15年等诸多契机,利用这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循证医学证据和理念在临床实践上最终能够付诸实施。
霍勇教授也因在引进、普及和提高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理念、新技术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对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规范化的重要推动作用,于2011年当选为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秘书长,并被授予最高荣誉“终身会员”。
推动中国心内科医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推动冠心病介入学术发展的同时,霍勇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心内科医师行业的健康、有序、规范发展,摸清了整个队伍的基线数据,创立多个基金、项目支持行业发展,特别是还以冠心病诊疗技术规范为契机将技术准入、基地准入、专科医师准入等做法移植到心内科专科医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中,使心内科医师行业建设走在了各个医学学科的前列。
自2010年12月换届当选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以来,霍勇教授对分会进行了组织架构的适当调整,推动分会先后成立了资深专家工作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预防工作委员会、超声心动图工作委员会和基层工作委员会等。
作为心内科医师行业的领袖人物,霍勇教授领衔推动了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心内科专科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一整套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创建了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领导制定了心内科专科医师准入标准、考试大纲、考试方法和认证秩序,创建了全国心内科专科医师网上申报平台,为我国心内科专科医师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做出了贡献。他还领导并推动了中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科医师考试体系建设项目,对于构建科学的医师培养、评价和使用体系及制度建设,进而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霍勇教授已经着手组织国内专家(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卫生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香港医学专科学院等)和国外专家(美国心律失常国际考官委员会等)研究拟定准入标准、考试大纲,进行考试设计。
积极投身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在行业建设良性推进的同时,霍勇教授主动转变专业视角,由“治病救人”跨上“防病救民”的新阶梯。他牵头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于2006年11月启动实施,截止2009年课题验收时课题入选患者4万余人,随访例数17000余人,课题组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8篇,正在投稿及将要发表的论文45篇。课题参与合作单位已覆盖全国24个省及直辖市112家医院及所属社区,初步构建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诊断、治疗以及人员培训的综合防治平台,同时建立了规范化的冠心病二级预防医生培训及患者教育模式,开发完成并推广使用了患者注册、随访的网络平台(www.ccvd.net),实现了网络随机、数据库管理、临床信息采集等功能;培训并组建了专业的冠心病研究团队,为科研工作的延续打下了基础。
由霍勇教授组织的“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已在启动实施过程中。该项目针对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早期再灌注比例低、治疗不规范、部分患者经济状况差等现况,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机制,大力开展对病人的宣教、对相关醫务人员的培训,缩短症状开始至血管开通时间,最大程度发挥直接PCI治疗的优势,做到“救急”;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医疗器械企业的赞助以及推广BMS的使用,降低病人的费用,做到“救贫”。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我国STEMI患者的数据库,积累经验及循证医学证据,以使广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早期再灌注治疗中获益,最终形成区域性的STEMI急救网络。同时,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在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直报系统的基础上,建立STEMI患者电子数据库,形成相应的科研平台。
霍勇教授带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队与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生物医学研究所长期合作,在我国脑卒中的防治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基于我国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的调查发现,中国高血压患者中大部分人群都有合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升高,提出了“H型高血压”的理念,强调了高血压与高Hcy血症的双重危害,为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被《欧洲2008年脑卒中防治指南》、《美国2010年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和《美国2010年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引用。“降压联合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预防国人卒中”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在心血管病学领域,尤其是对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推广、规范、提高和质控以及推动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认证和培训管理等方面,霍勇教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心血管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不愧为“中国医师奖”殊荣得主。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学位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医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
长期从事心内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对心血管疑难、重症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娴熟的技能。擅长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及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研究。目前正在牵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
霍勇大事记:
2011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2011年,当选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Asia Pacific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APSIC) 秘书长,并被授予终身会员。
2012年,获得“南方心脏介入杰出贡献奖”。这一奖项旨在表彰为我国华南地区心脏介入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心血管介入专家。
2012年,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迪拜举行的第十届Lumen Global年会上,霍勇教授因促进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工作的巨大贡献被授予“年度成就奖”(Lumen Global Achievement Award)。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近4年来在我院连续进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6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心内科介入诊疗过程中并发急性低血压患者18例, 发生率为3%。其中男性10例, 女性8例;患者年龄在40~75岁之间。
1.2 发病特征
1.2.1 基础疾病及其发生时间。
(1) 基础疾病:10例行经皮冠脉成形术+支架植入术 (PCI) ;3例行外周动脉狭窄扩张+支架植入术;3例行先心病介入封堵术;2例行冠脉造影术。 (2) 并发症易发时间:在心血管病介入开始、术中及术后均有发生急性低血压并发症。
1.2.2 主要临床表现。
所有急性低血压并发症患者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眩晕、浑身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冒湿冷汗以及脸色苍白等症状, 血压下降明显, 且心律失常。
2 结果
600例患者发生急性低血压者1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 血压、心率以及全身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恢复正常水平。其中在15 min内恢复者2例, 30 min~1 h恢复者13例, 90 min内恢复者2例;1例血压为0的严重患者在120 min内恢复。4例非神经源性特殊病例经对症处理后, 血压及心率也恢复稳定。
3 讨论
3.1 发病类型及作用机制
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过程并发的急性低血压症状主要包括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功能失调以及非神经性两种类型。
3.1.1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功能失调。
主要包括神经源性休克和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综合征, (1) 神经源性休克。其主要是由于神经中枢系统严重丧失对动脉阻力的调节功能, 导致血管急速扩张, 张力下降, 造成动脉组织周围的阻力调节能力也相应下降。同时血管容量也会迅速扩张, 机体有效循环的血管容量明显不足, 导致血压急剧下降, 心率变化快 (减慢或升高) , 患者常常表现为剧烈疼痛难忍。 (2)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综合征。它也被称为迷走性昏厥, 主要是由于血管受外界压迫、刺激, 机体损伤、疼痛等各种刺激, 使大脑心血管运动中枢处于应激状态, 胆碱能植物神经系统被激活导致肌肉及内脏中的大部分中小血管骤然扩张, 短时间内患者的血压及心率出现明显下降, 严重的情况下, 患者血压会急剧下降为0, 心率降至20~30次/分, 患者常常会出现反应低下、面色苍白、视力模糊、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一般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性功能失调患者若及时发现, 采取积极的对症处理, 预后良好。
3.1.2 非神经源性。
临床也称为器质性损害, 其主要是由于手术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 患者常常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心包填塞、休克、严重的腹膜后内出血、血气胸以及冠状动脉造成的血栓等症状, 若未及时发现, 采取紧急的急救措施,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患者危害极大。
3.2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急性低血压的预防措施
(1) 一般行PCI的患者发生急性低血压的情况居多, 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硬化, 管腔较狭窄, 导致血管储备功能严重不足, 神经对动脉阻力的调节功能发生严重障碍[1]。若患者的动脉血压在十分钟或数十分钟仍<80 mm Hg (正常平均动脉压) , 冠状动脉灌注压会明显下降, 血流速度会减慢, 极易导致PCI术中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尤其在行介入术前, 若临时决定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或抗凝不足极易在支架部及球囊扩张部, 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心包填塞、心肌梗死、血栓、恶性心律失常、猝死以及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2) 行肾动脉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时也会导致严重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及肾动脉闭塞等症状。结合急性低血压的基础疾病及其发生机制和特点, 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预防措施:
3.2.1 心理疏导:
针对并发症的易发时间, 在手术开始时、术中、静动脉鞘管拔管前后、术后压迫止血时做好心理护理, 详细介绍操作的原理及步骤, 提醒患者必要的注意事项, 了解可能导致并发症及鞘管拔管压迫的方式和时间, 最大限度的安抚患者紧张、恐惧心理, 排解患者的后顾之忧[2]。
3.2.2 麻醉处理得当。
手术过程中及动脉鞘管拔管前充分做好患者的局部麻醉处理, 特别是针对深部动脉周围易发并发症部位的麻醉, 进行拔管前必须试验性的按揉穿刺部位3~5 min, 观察患者在适应期间后是否出现疼痛不适感, 若患者表现出疼痛说明麻醉深度不够。
3.2.3 维持静脉通道畅通, 密切监护血压、心率变化。
拔管前应先摸清患者的动脉波动部位, 不可用大沙袋等大面积压迫止血, 应用中、食指按压动脉波动部位止血。同时严密监护心电及血压, 建立完好的静脉通路, 缓慢拔出动脉鞘, 拔动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 若患者血压、心率波动快速, 反应异常, 迅速给药补液、输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待患者返回病房进行输液后30~90 min, 再行拔管[3]。
3.2.4 密切观察拔管后病情。
拔管2 h后,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非神经源性引发的急性心包填塞、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本组研究中, 由神经源性引起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14例, 占7 7.8%, 非神经源性器质损伤引发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4例, 占22.2%, 非神经源性损伤的后果较严重, 但神经源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 也极其危险, 临床医师应充分了解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特点, 及早预防, 采取紧急对症处理。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发生原因, 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处理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012年近4年来在我院行心血管介入治疗术的600例患者临床资料, 整理、分析出现急性低血压症状的临床特点, 总结发病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结果 600例患者发生急性低血压者1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 血压、心率以及全身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 恢复正常水平。结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过程导致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并不常见, 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急性并发症。做到及早发现病因并及早处理是正确的处理原则。
关键词: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陈颤珠.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分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杜, 2011:164.
[2]马长生, 盖鲁粤, 张奎俊, 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2.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 篇4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术;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4—01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 床,是目前先进的脑血管病诊治方 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 种有创的诊治方法。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在临床已得到 广泛的开展。但是,脑血管病介入术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存在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整个手术成败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对我院开展的66例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以及多发的并发症情 况和预防方法,旨在为临床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提供一 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河南油田总医院共实施脑血管介入手 术治疗66例,其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41~71岁,平均48.5岁。
1.2 方法 统计66例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66例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统计,我们发现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易发的并发症主要为: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假性血管瘤、迷走神经异 常反射、失眠、肢体酸胀、焦虑等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内容及并发症预防 查穿刺部位及周围有无渗血、渗液、硬结及发绀等现象,若出现我们结合66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和所产生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发生现象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进行穿刺部位的重新包扎。
2.2.1 心理护理
术后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态度温和友善,使患者情绪安定、放 松心情,轻松渡过术后治疗。随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和血 肿形成。若发现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处理。经常询问患者术后感觉, 有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观察患者手术一侧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对 于术后制动的患者和需采取特殊体位的患者产生的腰背、肢体酸痛难 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制动或者采取特殊体位的意义,防止患者 产生焦虑情绪,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情应对长期制动和特殊体位所导致 的肢体和腰背酸痛。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指导其合理膳食,进食原 则为:少量多餐、低盐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饮 食。对产生尿潴留的患者,要及时予以导尿,注意泌尿系统感染。通 过以上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安定、心情放松、精神饱满的状态渡 过术后治疗期[1]。
2.2.2 采用约束带代替术后制动 根据不同的脑血管介入术类别,部分患者术后需要制动,以保护患部不因为移动而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术后一般采取肢体制动,患者在整个过程 中不敢动弹,很短时间内患者就会感到腰背酸痛、下肢麻木、全身不 适,采用约束带[2]对患肢进行固定,可以使其它部位得到适当放松。 采用约束带制动可以使患者焦虑不耐烦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减少腰 背酸痛、四肢酸痛麻木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术后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 态,利于病情的康复。
2.2.3 防止尿潴留护理 尿潴留的产生原因为:术后患者长期处于平卧位、术肢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伤口疼痛致不主动排尿、精神紧张、环境不适等原因都会导致膀胱充盈过度而造成尿潴 留。因此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使患者适应术 后的生活环境。对于择期手术者应于术前训练并使其习惯床上大小 便,并创造条件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督促患者多饮水,利于造影 剂排泄,并鼓励患者至少4h排尿1次,排尿困难的可采取温水冲洗会 阴、听流水声等方法以利排尿,若无效应尽早导尿,一次放尿不超过 500mL,避免发生虚脱诱发迷走神经反射[3]。
2.2.4 失眠护理一般患者术后都会因为身体不适、疼痛、制动、担心等原因而或 多或少产生程度不等的焦虑烦躁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 质量,对术后身体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按照常规的术后护理要 求,应减少家属陪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乐观的态度,增 强康复信心[4]。术后6~12h,若患者血压正常、穿刺部位无出血,可瞩 其适当将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术侧小腿以下可以自由放松,适当进 行屈伸,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睡眠。晚间的各种治疗、护理操作 要尽量做到“稳、准、轻”,并尽量安排集中进行,调低各种仪器的 声音,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2.2.5 穿刺部位护理 脑血管介入术选择股动脉或股静脉处行穿刺的患者较易产生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并发症,产生原因一般和抗凝剂的使用、穿刺部位压迫肿则需对患者进行制动或者嘱其暂不活动,待血肿固定后再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切忌对血肿进行用力揉搓、挤压。嘱患者注意保持穿 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感染[5,6]。
2.2.6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护理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是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易患的并发症,发生可能 原因有:①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心率快,导致缓激肽或前列腺素释 放而刺激心肺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异常反射。②血容量 不足:术前禁食或者术中出血及术后禁食都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引起 神经系统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兴奋迷走神经而产生迷 走反射。③拔管综合征:术中穿刺、进鞘、拔管引起的疼痛均可导致 患者迷走神经兴奋而引发迷走神经反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在护理 过程中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备齐常规急救物品及建 立两条静脉通道,以备发生意外的抢救,拔管过程注意和患者互动交 流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紧张情绪,注意拔管技巧,动作要尽量轻准
3 结论与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 势,脑血管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的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疗效显 著的介入术进行治疗。临床上的每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并 发症,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对整台手术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及预后 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任何一种手 术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9]。我们通过66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术 后护理和并发症情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护理的主 要內容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关键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尽 量以轻松、健康、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整个术后治疗阶段,根据脑血管介入术后易导致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提前护理的方法可以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以上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脑血管介入术的成功率,取得医患满 意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莉, 马红英,李先锋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内科;2012(04);0424-0426
[2] 袁洪春, 邢合荣, 朱建平;脑血管疾病介入放射治疗12例的全程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1);2697-2698
[3] 骆秀梅,冼丽玲,何翠晴;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术侧肢体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22);3748-3748
[4] 李美蓉,陈静,陈信康 ;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08-109
老年心血管介入术的护理效果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老年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5例。3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61~87之间,平均年龄为(69.2±9.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并发疾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介入治疗,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制定护理方案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等。同时,观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1. 2 健康知识宣讲
通过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的疾病与手术知识,加深患者及家属对心血管介入手术的认识,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1.2.1. 3 心理指导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过,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尽力满足从而进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训练患者掌握一定的情绪控制方法,使患者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发泄不良情绪,从而让患者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心理指导训练,从而与家属共同为患者制定完整的社会支撑体系。
1.2.2 术中护理
1.2.2. 1 做好急救准备
手术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急救准备,包括:准备好急救药物、起搏器等。
1.2.2. 2 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术中,护士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则要及时报告医生;对患者进行语言鼓励、动作抚慰等,避免患者在术中出现较大情绪波动以免影响手术进行。
1.2.3 术后护理
1.2.3. 1 临床观察
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
1.2.3. 2 饮食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早期多食用流质或半流质失误,随后逐渐增加软食、正常食物等。指导患者多吃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以及高纤维等素食;要提倡患者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指导患者可通过睡前泡脚、喝牛奶等方式来提高睡眠质量。
1.2.3. 3 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尤其是对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等以预防患者出现褥疮等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中19例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5.0%;对照组中11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73.3%;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3]。介入治疗作为当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其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4]。对此,相关学者尝试通过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给予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的方式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以上研究均取得明显效果。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接受系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95.0%)明显大于只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3.3%)。这说明:给予老年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在老年人心血管介入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老年心血管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5例。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相同临床治疗与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汪金琼.老年心血管患者介入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14(4):262.
[2]王美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介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31(12):134.
[3]邱慧.老年心血管介入术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9(7):774-775.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 篇6
关键词:心脏事件,心血管介入,高危因素
在临床中, 心脏病诊治可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冠状动脉造影、射频消融术、支架植入术、人工心脏起搏置入术等心血管介入手段, 该方法对于临床心脏病治疗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并对患者心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因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是一种创伤性、入侵式手术, 在临床诊治中或诊治后, 易于引起患者心脏产生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使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为使患者在实施心血管介入性诊治术中或诊治后产生心脏事件概率明显降低, 近年来, 临床中主要采用该手术对40例心脏病患者进行诊治, 效果比较明显, 现对其有关资料及引起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开展分析研究, 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临床采取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40例患者的有关资料, 其中有24例男患者, 16例女患者;患者年龄37~75岁, 平均年龄为52.6岁;这些患者中, 实施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有26例患者, 实施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植入支架治疗的有10例患者, 实施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有5例患者。
1.2 研究方法:
针对以上40例患者的有关临床诊治资料及既往病史进行归纳分析, 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 患者年龄、疾病史、吸烟史、情绪变化情况等;疾病史包括对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症合并情况的统计分析, 并询问记录患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慢性心衰等病史情况。以这些统计内容作为变量, 以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开展相关研究。
1.3 统计方法:
本研究的40例患者中, 针对上述内容开展相关研究时, 根据患者住院治疗期间, 发生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肌再次梗死等任一中心脏事件情况作为研究终点。结合有关数据, 采用统计软件汇总分析处理患者有关研究数据, 针对单一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再结合分析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比分析结果, 按照P<0.05作为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40例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术引起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对比, 见表1。
2.2 患者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情况, 见表2。
以上11方面的因素都是心脏疾病患者采取心血管介入诊治术治疗后引起心源性休克、心肌再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特别是年龄、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绞痛病史、心肌梗死病史等因素属于更是此疾病患者的高危因素。
3 讨论
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吸烟、情绪产生波动、运动量不足等一些外部因素可使心脏疾病患者产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概率明显增高[1,2,3], 根据上述患者多因素的回归分析情况统计数据发现, 以上因素能够对实施心血管介入诊治术治疗患者具有一定的影响, 使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增加产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概率, 也是实施此手术治疗前后产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所以在实施手术治疗期间, 应不断加强对患者的相关护理, 确保患者保持预约的心情, 尽可能不发生情绪波动, 尤其要要求患者戒烟, 叮嘱患者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结果还体现出, 患者合并产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 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大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治术治疗期间产生心脏事件的概率, 所以在临床治疗前, 应对患者的血压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控制, 确保血压及血脂代谢相对稳定, 血糖降低等对症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 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治术的过程中, 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心绞痛等既往病史因素也是影响患者产生心脏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 在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术治疗前, 对患者应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地检查, 对患者既往病史应详细了解, 根据患者病情实际, 采取比较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护理及预防, 对于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产生心脏事件概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以上影响患者实施心血管介入诊疗术的心脏事件高危因素, 临床医师应不断加强重视, 并采取较为有效的防控措施, 对于患者预后的明显改善, 降低患者病死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越.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卫生, 2012, 25 (6) :152.
[2]曲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1) 6:274.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 篇7
2001年1月至2010年7月, 我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1800余例, 年龄35~75岁, 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0例, 其中13例发生拔管过程中, 7例发生在加压包扎后, 患者突发心率减慢, 由正常心率突降至40次/分, 伴随恶心、呕吐、面色苍白, 大汗淋漓, 血压<90/60mmHg, 脉搏微弱等症状。
2 原因分析
2.1 紧张、焦虑、恐惧等因素
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和介入治疗技术缺乏了解, 对介入环境感到陌生, 致使患者对于手术有恐惧心理, 存在焦虑情结。
2.2 疼痛刺激
术前局部麻醉不到位, 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 穿刺部位明显肿胀或出现水肿, 拔除鞘管方法不当, 或止血用力过大, 加压包扎过紧等技术原因, 可增加患者疼痛, 使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增强。另外, 个体差异亦使低痛阈患者对疼痛过敏感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反射增强。
2.3 尿潴留
心脏介入术后, 患者需多饮水以增加尿量, 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因此要求患者平卧, 穿刺肢体制动, 使排尿方式发生改变, 引起排尿困难, 膀胱过度充盈, 易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3 应急预案
立即给予吸氧, 患者头部放平, 或取头低足高位,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心率慢时, 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0.5~1mg。血压明显降低可静脉注射多巴胺3~5mg, 若血压持续偏低, 可给予多巴胺5~10μg/kg体质量持续静脉点滴, 以维持血压>90/60 mmHg, 或恢复至术前血压为宜, 同时积极快速补液扩充血容量[1], 对足动脉搏动不良患者减少包扎压力。一般经上述处理后即可中断迷走神经反射, 心率增加, 血压回升。
4 临床监护
4.1 心理护理
(1) 术前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紧张情绪, 如术前采取讲解、发放资料、手术成功患者介绍亲身体会等方法, 使患者了解手术必要性、方法、过程、注意事项及安全性。 (2) 向患者介绍导管室环境及手术大致过程, 术前、术后指导, 使患者具备良好的身心应对能力, 降低因不良心理而导致并发症发生。
4.2 补充水分
无心力衰竭的患者手术当天饮水1000~2000mL, 静滴适量生理盐水补充血容量[2]。大量补充水可使造影剂尽快从肾脏排出, 避免高渗性利尿, 补充血容量不足。
4.3 饮食护理
术前进食4~5成饱, 保证能量供给, 保持患者体力和维持正常体液平衡, 减少低血压发生的可能性。
4.4 加强术中监测
(1) 备好急救物品, 如阿托品、多巴胺、硝酸甘油、利多卡因、可达龙、生理盐水、导管、除颤监护仪、临时起搏器、IABP装置、吸氧吸痰装置, 确保仪器设备性能良好。 (2) 术中患者病情变化快, 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应急情况, 护士要协助配合医生观察各种数据,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的变化, 并作好记录。 (3) 术中询问患者的感受, 分散其注意力, 指导患者与术者配合。
4.5 术后体位及卧床时间指导
(1) 拔管前后患肢不能活动, 患者咳嗽、恶心、呕吐应立即压迫局部, 严防出血或水肿。 (2) 拔管后如无出血, 12h可向健侧翻身或平卧位,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h,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 监测并记录心率、心律、呼吸、血压2h一次。
4.6 术后拔管处理
对疼痛敏感者, 可鞘管周围注射利多卡因, 拔除鞘管后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压迫止血即可, 尤其皮下血肿患者, 切忌大面积压迫止血, 压迫用力适中, 既要无出血和血肿形成, 又要不产生明显疼痛, 还要保持良好的远端动脉搏动, 是避免拔管产生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保证。
4.7 防治尿潴留
术前进行平卧位排尿训练可减少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发生排尿困难, 又不能改变卧位者, 予以下腹部热湿敷、听流水声, 如无效, 予以留置导尿处理。
5 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3], 其防治关键在于注重围手术期的临床监护, 掌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 制定应急预案, 加强健康教育, 使患者对手术的过程有所了解, 减轻和降低患者焦虑程度, 术中保证有效静脉通路, 注重病情观察及护理, 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 注意休息降低心肌耗氧。术后根据情况适当缩短卧床时间, 减少体位不适及尿潴留等诱因, 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摘要: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等优点, 已成为临床必不可少, 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迷走神经反射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是一种少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注重围手术期的临床监护, 掌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 依据应急预案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关键词:介入,血管迷走神经,临床监护
参考文献
[1]吕树铮, 陈韵岱.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8.
[2]韩雅玲.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2.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 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低血压,临床影响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致死率较高。目前,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由于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进行介入治疗后会出现并发症,致使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快速减慢,严重的话将导致患者死亡。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可挽救患者的生命[1]。本院分析在我院进行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后导致低血压的80个病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现将疗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患者8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0人。A组中女患者16例,男患者24例,年龄(45~85),平均年龄为(62.8±3.2)岁。B组中女患者21例,男患者19例,年龄(42~82),平均年龄为(65.3±2.9)岁。确保患者中年龄,性别,有无过敏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做好心理疏导[2]: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介入治疗的方法以及会出现的并发症等,教会患者用积极的心态去治疗;(2)做好术前准备:介入治疗之前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并作药物过敏试验,准备好手术中要用到的各种器械、药品等。(3)做好饮食护理:介入治疗之前护理人员可以让患者吃些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手术前4小时禁止饮食、饮水。介入治疗之后,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可吃些高维生素、高蛋白、容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4)做好拔管护理:在拔除动静脉鞘管前,要先告知患者拔管的方式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做好拔管的心理准备。拔管前在鞘管周围进行麻醉,减轻拔管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压迫止血后进行包扎。(5)密切关注患者情况[3]:手术中和手术后,都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手术后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每小时测量血压一次,并让患者补充水分,帮助造影剂尽快从肾脏排出体外。观察中如果发现患者血压下降并且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出冷汗甚至心跳停止时要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抢救措施。(6)做好抢救准备:一旦发现患者血压下降并且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出冷汗甚至心跳停止,医护人员要立即停用硝酸甘油,将患者放平,给予患者吸氧,然后快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然后在250ml的葡萄糖里面加入100mg的多巴胺进行注射,直到血压恢复正常。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有效的标准是:血压恢复正常;无效:血压无改善;恶化血压急剧下降。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法护理后的疗效情况
患者经过护理后,B组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A组(20.0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对比
将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进行对比,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血压恢复情况明显好于普通护理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4]。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致死率较高。目前,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是比较常见的治疗手段,它是通过医学影像仪器在可视的情况下,利用导管到达心脏进行治疗。由于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进行介入治疗后会出现并发症,致使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快速减慢,严重的话将导致患者死亡[5,6]。为了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所致的低血压,挽救患者的生命,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首先,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心血管介入治疗之前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增强患者的信心,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其次,护理人员要做好介入治疗前的器械、药品等准备工作,让患者做好手术前的各项检查[7]。再次,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饮食指导,注意在术后及时的给患者补充水分,因为如果不及时补水,身体本身会因为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压,还会诱发血管迷走神经的反射,所以要向患者解释喝水的重要性,大量的补充水分,水分可以促进造影剂尽快从肾脏中排出[8]。还要做好在拔管前后的护理,手术后24小时内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如果发现患者血压下降并且心率减慢,恶心呕吐,出冷汗甚至心跳停止时要立即告知医生并采取抢救措施,立即停用硝酸甘油,将患者放平,给予患者吸氧然后快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或者生理盐水,然后在250ml的葡萄糖里面加入100mg的多巴胺进行注射,直到血压恢复正常[9,10]。本研究发现,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普通护理的(20.00%),且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血压恢复情况明显好于普通护理组。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心血管病人进行介入治疗后导致低血压发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护理和及时的抢救,会造成患者死亡。通过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使血压恢复稳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率。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护理干预方法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要认识到护理干预的重要性,通过对患者护理干预后,预防低血压的发生以及有效、及时、准确的对低血压的发生进行处理,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万小卿.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44
[2]况瑜天,俞铭燕.心脏介入治疗并发急性低血压症的临床表现与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9):1438~1439
[3]周燕艳,张磊.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9(10):1002
[4]崔洪,孟宪禄,茹彦芬.恶性肿瘤患者的姑息治疗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8):162~163
[5]单慧斌.护理干预对于40例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影响分析[J].医学新知,2011;1(24):112~115
[6] Allen LA,Turer AT,Dewald T,et a1.Continuous versusbolus dosing of Furosemidefor patients hos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al,2010;105(12):1794
[7] Dovlohue J M,Lave J R.The Medicare drug benefit(Part D)and treatment of heartfailure in older adults.Am Heart J,2010;160(1):159
[8]常建保.左卡尼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5):516
[9]张莉,刘骏,江亚文.高龄一tL,衰患者的多病因特点与护理[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8;22(1):54
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的86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试验, 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 (44例) 和常规组 (44例) , 介入组:女24例, 男20例, 年龄56~76岁, 平均年龄67.8岁, 脑栓塞16例, 脑出血17例, 脑血栓15例。对照组:女25例, 男19例, 年龄54~77岁, 平均年龄68.1岁, 脑梗死14例, 脑出血18例, 脑血栓16例。两组患者年龄, 性别和病情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均进行脑部CT检查, 患者病情均符合国家制定的脑血管标准, 确诊为脑血管病。患者均属首次发病, 意识清醒, 可参与研究。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行常规神经内科的治疗办法。脑出血患者进行稳定血压, 降低颅压, 脱水和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脑栓塞和脑血栓患者进行降压治疗, 抗凝, 抗血小板凝聚等治疗方法。给予患者辅助药物控制病情。患者治疗中配合使用中频电疗法, 20min/次, 每天1~2次, 电流强度依据患者肌肉的收缩能力进行设定, 电极具体位置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和需要设定。介入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介入康复治疗, 患者发病两日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 意识清醒。介入康复治疗方法:加强患者的体力锻炼, 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 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减少患者体内脂类物质的沉积储存。医护人员帮助患者采用正确体位, 如仰卧体位, 侧卧位和健侧卧位等, 每2h翻身一次, 并轻拍患者背部[2]。引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举平, 由胸前向两侧缓慢转动, 双脚撑床。患者在床上可进行自我训练, 双手由胸前平举向上过头, 双脚互相交叉向一侧移动等。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关节及良肢位的活动, 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出现的肢体发生变形, 关节萎缩等现象。患者病情允许, 进行坐下和站立等运动时, 必须由医护人员或者家属对患者在旁看护, 保持患者的站位平衡[3]。患者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楼梯训练步行和平地步行训练, 每天30min, 每周进行6次。
1.3 疗效判定
发病当天和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各进行一次评分, 以1995年国家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作为标[4]。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4周后,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损评分数值均小于治疗前数值, 介入组患者治疗后数值相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 常规组患者差异较小P>0.05, 介入组患者数值与常规组患者数值差异显著, 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现代社会中,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的一种疾病, 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和年轻化, 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脑血管疾病发作突然, 患者不易防备, 因此,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为患者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单纯药物治疗是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控制, 对患者的肢体恢复疗效甚微。介入性治疗根据患者身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加快患者的血液循环, 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 有助于患者的脑部康复。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的同时应该辅以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饮食注意清淡少盐, 避免高脂肪, 高糖食物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避免脂类物质在患者血管内的沉积, 加重病情[5], 患者饮食要规律, 避免暴饮暴食, 忌烟忌酒。可以多食含钙, 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等, 多食新鲜果蔬, 补充维生素, 降低胆固醇, 保护脑血管。同时患者应该进行同步的药物治疗, 选用多烯康, 非诺贝特, 烟酸肌醇脂, 脂必妥等, 降低血液脂质浓度, 改善血液循环, 活化脑细胞, 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6]。脑活素、脑复新等药物活化神经细胞效果显著。将介入治疗, 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 能够达到最佳疗效。根据本次试验显示, 介入组患者进行4周治疗后, 神经功能损数值显著降低, 疗效显著, 与治疗前数值比较差异显著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数值显著低于常规组, P<0.05, 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疗效显著, 可以在脑血管病治疗中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的86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和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办法, 对介入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办法, 患者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神经缺损程恢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4周后,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损评分数值均小于治疗前数值, 介入组患者治疗后数值相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1, 常规组患者差异较小P>0.05, 介入组患者数值与常规组患者数值差异显著,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血管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显著, 患者的神经功能损数值明显降低。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易汉娥, 乐革芬, 赵洪洋.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失眠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12 (9) :568-569.
[2]杨芳, 于灵灵, 王德俊, 等.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8) :1996-1997.
[3]王玉龙, 吴向琼, 吴萍, 等.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J].中国康复, 2003, 18 (3) :185-187.
[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缺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可杂志, 1996, 29 (6) :381.
[5]勾丽洁, 刘旭东, 柴叶红,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9, 24 (7) :65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