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2024-11-04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共10篇)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1

支原体肺炎属于较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但其可导致肺外并发症如心血管系统疾病等[1], 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市先锋医院呼吸科收治的43例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 为支气管肺炎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将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牡丹江市先锋医院内科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3例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为本研究观察对象, 其中支原体肺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抗MP抗体、血冷凝集试验等进行诊断,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根据患者心肌酶谱、心电图等进行诊断。43例患者中男27例, 女16例;其中最小年龄为18岁, 最大年龄为73岁, 平均年龄为 (53.4±1.2) 岁。

1.2 临床表现

43例患者中有发热者31例, 咳嗽、喘息者10例, 气急者17例, 肺部可闻及湿音或哮鸣音者15例。从患者患支原体肺炎到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程最短者4d, 最长者15d, 平均为7d。除18例患者有胸闷、心悸外, 其余患者均未见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症状。

1.3 实验室、器械检查

经血常规检查, 43例患者中轻度贫血者10例, 白细胞升高者11例, 血沉增快者17例;血冷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者 (即滴度>1∶32) 23例, MP抗体阳性者37例, 两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者17例;心肌酶谱检查示CK升高者25例, CK-MB升高者43例, LDH升高者17例, AST升高者4例;心电图显示有室性早搏者11例, 无发热时患者窦性心动过速者21例, ST-T有改变者17例, 窦性心动过速且有ST-T改变患者11例。胸部X线检查结果示有斑片状影者25例, 肺门阴影加深者4例, 肺部纹理增多者8例, 大叶性肺炎者6例, 且其中4例有轻度胸腔积液。

1.4 治疗方法

对43例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有剧烈咳嗽且发热者给予祛痰、平喘等治疗外, 采用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 每天每千克体质量给予30~50mg, 病情好转后改为罗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 罗红霉素给予每天每千克体质量5~8mg, 阿奇霉素给予每天每千克体质量10mg, 应用3d停4d为1个疗程, 连续应用。对所有患者均给予辅酶A、极化液等进行治疗, 对频发室性早搏者给予心律平治疗。

2 结果

经过积极对症、抗支原体治疗后, 43例患者中有胸腔积液者自行吸收;心电图检查显示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心肌酶谱检查也达到正常。43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7d, 平均为 (23.5±1.5) d, 其中39例患者治愈出院, 4例患者出院时心电图结果仍有室性早搏表现, 经随访3~9个月, 患者室性早搏明显减少, 但未完全消失。

3 讨论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属于支原体肺炎除肺以外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通常多发生于呼吸系统感染之后[2]。从本研究来看, 从患支原体肺炎至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平均时间为7d。支原体肺炎引起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致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 其可能与支原体引起某些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3]并产生相应症状有关。

由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 对支原体肺炎患者, 需将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做为常规检查, 以避免发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漏诊现象。在本研究还发现, 对于怀疑为支原体肺炎的患者, 进行抗体检测时, 最好选择患病后一周采血检测, 该期阳性结果较高。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后, 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者预后相对较好。因而, 对可疑为支原体肺炎患者, 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和及时进行抗体检测, 对预防和治疗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支原体肺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临床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牡丹江市先锋医院内科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43例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临床发病及治疗情况。结果 经过积极对症、抗支原体治疗后, 43例患者中有胸腔积液者自行吸收;心电图检查显示绝大部分患者恢复正常;心肌酶谱检查也达到正常。43例患者住院时间为14~37d, 平均为 (23.5±1.5) d, 其中39例患者治愈出院, 4例患者出院时心电图结果仍有室性早搏表现, 经随访3~9个月, 患者室性早搏明显减少, 但未完全消失。结论 对可疑为支原体肺炎患者, 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和及时进行抗体检测, 对预防和治疗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心血管并发症,患者

参考文献

[1]鞠卫强, 何晓顺.肝移植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防治包瑛[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4, 8 (6) :335-336.

[2]何启明.肺炎支原体肺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1例分析[J].河北医学, 2002, 8 (10) :912.

[3]王炳征, 杨增芳, 葛玲霞等.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心血管系统并发症86例分析[J].中华临床医药, 2004, 5 (8) :55-56.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2

在日常生活和治疗期间,有些糖尿病患者甚至一些医护人员往往仅重视空腹血糖,忽视餐后血糖,甚至很少监测和注意餐后血糖的变化。殊不知,餐后高血糖也是2型糖尿病病程中最早出现的异常现象,老年糖尿病患者更不能忽视餐后高血糖。众多研究证实,忽视餐后血糖的检测,仅根据空腹血糖来诊断糖尿病,漏诊率高达40%~80%。因此,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同等重要,而且在早期,餐后或负荷后血糖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更大。

餐后高血糖对血管内皮损害更明显

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2~4倍,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2~8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状态对人体微血管和大血管作用时间较空腹高血糖更长,对血管内皮损害更明显。所以,两者同样都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影响餐后血糖升高的因素很多,如胰岛功能尤其是胰岛素早期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进食成分与进食量、进餐持续时间、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等,这些影响肝糖输出和外周组织对糖的摄取与利用的因素,均与餐后血糖升高密切相关。

有研究认为,空腹高血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乏为主,而餐后血糖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餐后高血糖可使全日血糖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延长,表现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升高。餐后高血糖以及糖基化终末产物与高甘油三脂、低高密度脂蛋白、高胰岛素血症、尿微量白蛋白、高血压等共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餐后血糖水平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近年来,国际上几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餐后血糖水平较空腹血糖能更好地预测冠心病的发生。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相比较,餐后2小时血糖是一个更强的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因子。餐后2小时血糖与心血管病死亡率升高有关,它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要优于空腹血糖或HbAlc。糖尿病患者及糖耐量损害(IGT)人群中,多数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与餐后高血糖状态有关,而内皮功能异常也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最早期标志。有证据表明,餐后高血糖和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均可独立地通过氧化应激导致内皮功能异常,餐后高血糖有独立于血脂之外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因此,重视餐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糖尿病和IGT的早期诊断,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对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控制餐后血糖与控制空腹血糖同样重要,合理地饮食、运动、减肥、降低胰岛素抵抗,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或IGT人群的干预更重要。

目前常用降糖药物主要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GLP-l衍生物、胰岛素等。临床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一般首选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及磺脲类药物,上述口服降糖药可单用或联合应用。对胰岛功能明显受损、胰岛素缺乏患者,可积极选用胰岛素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应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该药餐时注射,吸收快,能够迅速模拟生理性(空腹和餐时)胰岛素,抑制肝糖生成,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且很少发生低血糖。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行心血管术的患儿86例, 男46例, 女40例, 年龄3~12岁, 平均 (6.2±3.1) 岁。所有患儿心血管术后病情稳定, 可顺利配合此次研究。

方法:记录患儿心血管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措施主要包括: (1) 监测呼吸系统各项生理指标, 如呼吸频率、气道压力等, 听诊双肺音, 行胸部X线片照射, 了解患儿的呼吸系统状况。 (2) 建立呼吸通路, 协助患儿排出痰液, 并对机体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清理。 (3) 予以雾化治疗, 治疗时间≤20 min/次; (4) 给予吸氧治疗, 维持氧气量3 L/min, 浓度40%。 (5) 合理选择抗生素药物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 对术后康复速度无任何影响; (2) 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术后康复速度较显效稍慢; (3)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结果

小儿心血管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常见有肺不张、肺炎和肺水肿, 本组肺不张3例, 肺炎4例, 肺水肿6例, 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15.1%。13例予以针对性治疗措施后, 显效9例, 有效3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2.3%。

讨论

临床上小儿心血管疾病十分常见, 主要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医学调查显示, 我国小儿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几年来,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主要采取手术措施进行治疗, 但心血管术后患儿易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

小儿心血管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如下[3]: (1) 心脏手术造成机体血液循环产生微栓反应, 机体组织胺释放, 使血管中的活性物质增加, 易导致肺部水肿发生。 (2) 心血管手术可造成小儿肺部出现瘀血或感染。 (3) 心血管手术一定程度上对小儿胸部轮廓的完整性造成破坏, 手术切口产生的疼痛感限制小儿进行咳嗽, 故造成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概率增加。 (4) 心血管手术治疗后需要实施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治疗易影响机体肺部功能下降, 同时气管插管反复操作会增加肺部感染概率。

针对上述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本研究认为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治疗, 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4]: (1) 确保患儿呼吸通路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通路中存在的分泌物等异物, 减少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 (2) 根据患儿术后病情的恢复情况, 予以一定的雾化治疗或吸氧治疗, 注意控制治疗时长。 (3) 根据患儿呼吸系统疾病类型的不同, 合理选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以此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86例行心血管术的患儿, 13例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15.1%, 其中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为肺不张、肺炎以及肺水肿。根据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13例患儿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 总有效率达到92.3%。对此, 根据心血管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状况, 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 改善呼吸系统并发症, 提高心血管手术疗效, 可促使小儿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 小儿心血管术后易出现肺不张、肺炎和肺水肿等呼吸系统并发症, 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治疗, 提高手术疗效, 可促使患儿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热孜完古丽·依明.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临床防治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连续型电子期刊) , 2016, 16 (78) :301.

[2]卢蓉, 李雪, 王明菊, 等.介入术中严重心血管并发症1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8) :68-70.

[3]林晶, 姚丽娜.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6, 12 (5) :124-125.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4

【关键词】心导管介入术;并发症;临床处理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5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呈现上升趋势,我国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之一。心血管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 rary Intervention )在临床上已经取得广泛应用,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治疗途径,不仅创伤小、痛苦轻,而且疗效好。但在心血管介入术中、术后都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甚至会危及生命。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完成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864例,发生并发症18例(2.08%),现分析探讨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共完成心血管病的介入治疗864例,其中冠脉造影、瓣膜球囊成形、冠脉球囊支架成形、房间隔缺损的封堵、临时及永久心内起搏共436例为心脏择期手术;周围血管球囊支架成形、血管瘤及动静脉疹的栓塞治疗、血管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共308例为周围血管组;临时心内起搏、急诊冠脉球囊支架成形共120例为心脏急诊手术组。全部病例共发生严重并发症18例,年龄51~83岁,平均68.4岁,其中男性10例,女性8例。死亡的2例均为男性,一例死于心脏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一例死于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

1.2 方法:全部病例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右锁骨下静脉途径介入,手术过程中使用肝素0.5~1.0 mg/kg。心脏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经手术证实,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经尸体解剖证实,肾周血肿经CT证实,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血管破裂出血经血管造影证实,心律失常由心电图证实。股动脉或静脉穿刺时,穿牵5针大多穿通血管前、后壁,在退针过程中,起始虽有喷血或血液溢出,但针尖仍有少部在后壁内,引入导丝有阻力感,若强行插入导管,则经导丝引入腹膜后或血管下组织间隙。此时病人有疼痛症状,导管内也无血液回流,透视下见导管偏离正常行径,注入造影剂显示弥散分布,消失缓慢。若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拔出导管,压迫止血,观察脉搏和血压。如无异常,可从对侧股血管重新穿刺。

2 结果

本组严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1%(18/864)。心臟择期组为2.52%(10/436) ,心脏急诊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3/120),周围血管组为1.62%(5/308)。总死亡率为0.23%(2/864)。本组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

3 讨论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一定要避免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把安全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并发症影响造影效果,使治疗复杂化。随着介入治疗的技术进步,不但许多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疗效满意,且介入治疗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但若适应症选择不当或操作技术欠佳均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本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8%(18/864),与文献报道大致相同。

本组1例出现退针时有喷血或血液溢出,心前区疼痛7h入院,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局麻下行急诊冠脉球囊支架成形术成功,但术后24h突发胸痛,随后立即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经抢救无效死亡。防治办法主要是熟练操作技术,导丝、导管引入时要轻柔,遇有阻力应停止行进。

本组1例出现心脏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经穿刺引流后心包内仍不断积血,病人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者,应急诊送手术室行心包开窗减压或冠脉缝合术,处理方法包括心包穿刺引流、血管内低压球囊扩张、穿刺部位压迫止血等。

心血管病介入术后并发急性低血压是一种急症,虽然少见却极其凶险,严重时危及生命。在拔管时要摸清动脉穿刺部位,用食指或中指压迫达到止血的目的,不要压迫过猛力,力度以能摸到动脉搏动为宜。穿刺点局部止血加压包扎时应适当,重量以1~1.5 kg为宜,压迫时间静脉以4~6 h为宜,动脉以6~8 h为宜。拔管后护士要多巡视,勤观察,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以及血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

总之,心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死亡。因此,一定要重视介入治疗的病情监护,加强预防,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黄红,陈娟,周秋红.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并发低血压的护理与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01):184-185

[2]霍勇.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心血管介入诊疗规范化[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01):1-3

[3]诸葛海鸿,邹莺,孙琳,李敏,郝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护理[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07):56-57.

[4]周春燕,谢建军,郑玉琴.冠状动脉介入术影响出血性并发症的预警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1):89-90.

[5]张晓宏,杨自容.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19例的特点与处理[J].重庆医学,2004,(10):32-34.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TG、总胆固醇(TC)、LDL-C、Na+-K+-ATP酶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心钠素(ANP)、内皮素(ET)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美国RB生物制剂有限公司生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高敏促甲状腺激素(TSH)放免药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氯化钠、乙醚、甲醛等化学试剂由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生产;附子采自四川省江油市,干姜购自成都五块石药材市场,甘草购自山西省药材公司,经山西中医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裴香萍副教授鉴定分别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e.的根茎及豆科甘草属植物甘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茎。KQ3200E型超声波清洗器;FSH-Ⅱ型高速电动匀浆器,江苏金坛生产;Spectra Max190全波长酶标仪,美国分子公司生产;352型洗板机:芬兰(Thermo Labsystems)生产;TV-18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1.2 实验方法

1.2.1 四逆汤各药味有效组分的制备

前期以附子主要生物碱、干姜总挥发油及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苷作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筛选四逆汤中各组成药味组分(以总生物碱为主的附子组分、干姜总挥发油组分、以总皂苷及总黄酮苷为主的甘草组分)提取、分离的最佳工艺参数,根据最佳工艺提取、分离各组分,用β-环糊精包合干姜挥发油。并分别测定附子组分中代表性成分单酯型和原碱型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甘草组分中甘草酸及甘草苷的含量及干姜总挥发油包合物中α-姜烯的含量;并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对各组分中的成分进行系统检测,对其质量进行多指标控制,保证各组分质量的稳定。并将附子组分、干姜组分及甘草组分3个剂量水平,采用正交设计,组成不同剂量比组分配方给药,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模型大鼠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为指标,筛选出最佳组分配伍剂量比,即四逆汤药物有效组分用于本次实验。

1.2.2 分组及造模给药

取96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四逆汤有效组分高剂量组(CSDH组)、四逆汤有效组分中剂量组(CSDM组)、四逆汤有效组分低剂量组(CSDL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以1 m L/100 g体积灌胃给予0.1%的丙硫氧嘧啶(PTU)溶液(即剂量为10 mg/kg)给予造模组灌胃造模,空白组灌胃同体积自来水,每日1次,连续15 d。造模1 5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每隔1 d按1 m L/100 g体积灌胃给予0.1%的PTU溶液,空白组灌胃同剂量自来水。四逆汤有效组分高、中、低剂量组按1 m L/100 g分别灌胃给药,四逆汤有效组分高剂量9.6 g生药/kg、四逆汤有效组分中剂量4.8 g生药/kg、四逆汤有效组分低剂量2.4 g生药/kg;阳性药物组按1 m L/100 g灌胃给药左甲状腺素钠片(优甲乐);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同剂量自来水,每日1次,连续给药1个月。

1.2.3 样本采集

末次给药结束后,称重,麻醉,从眼眶静脉丛取血,3 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解剖大鼠,取心脏,用生理盐水匀浆制成10%的心肌组织匀浆液。

1.2.4 检测指标

用放免法测定血清T3、T4、TSH水平,观察其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TG、TC、LDL-C及Na+-K+-ATP酶的活力;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心钠素及内皮素含量。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分配伍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鼠血清T3、T4及TSH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3、T4水平明显降低(P<0.01);大鼠血清中TSH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较,阳性对照组及四逆汤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3、T4水平均有所升高,TSH水平显著降低,其中阳性对照组及四逆汤有效组分高、中剂量组作用效果显著(P<0.05或P<0.01)。详见表1。

2.2 组分配伍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脂代谢紊乱的影响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的TC、TG、LDL-C水平均有所减低,其中阳性对照组及四逆汤有效组分配伍中剂量组作用效果显著(P<0.05或P<0.01)。详见表2。

μg/L

2.3 组分配伍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药物治疗组血清心钠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态可导致血清心钠素水平严重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组分配伍四逆汤各剂量组血清心钠素水平显著升高(P<0.01),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导致心钠素水平降低,组分配伍四逆汤可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心钠素的影响。详见表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及各药物治疗组血清内皮素水平显著降低(P<0.01),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态可导致血清内皮素水平严重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血清内皮素水平升高显著(P<0.01),组分配伍四逆汤高剂量组血清内皮素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脏组织Na+-K+-ATP酶活力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及组分配伍四逆汤各治疗组血清心钠素水平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影响心脏组织Na+-K+-ATP酶活力,组分配伍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心脏组织Na+-K+-ATP酶活力也有一定的影响。详见表3。

ng/L

3 讨论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方中以附子为君药,辛甘大热,温补肾中阳气,干姜为臣,辛热之性回守中阳,甘草味甘为使与君臣配伍正合辛甘化阳之旨,三药相合,可温补脾肾之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数医家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证,因此用四逆汤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正合本病病机。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给大鼠灌服一定浓度的PTU可造成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降低并见阳虚证表现,用四逆汤治疗后,阳虚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亦逐渐恢复,雄性大鼠的睾酮(T)水平明显提高,证实了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确切的治疗作用[3]。由于传统中药方剂成分复杂、疗效机制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的原因,已成为中药方剂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在基本认识中药药效物质的基础上,优化设计,针对临床适应证,筛选出最佳的中药处方。本课题组在前期对四逆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实了全方药味合煎,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和甘草中甘草酸会相互缔合生成大分子复合物(已测知该复合物的结构及溶解性、稳定性等性质),此复合物在胃液、肠液中都不能溶解,不被吸收,使四逆汤疗效不能充分发挥,继而确定了以有效组分配伍形式组成复方-组分配伍的四逆汤,并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动物为模型筛选出各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比例,本次研究在此基础上设立高、中、低3个剂量组,观察有效组分配伍形式的四逆汤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脂代谢紊乱及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作用效果[4]。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与血脂有较强的相关性,可导致脂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对胆固醇的合成作用强于降解及转化作用,引起血清TC水平升高,并使LDL-C受体数目减少,LDL-C降解速度减慢,其浓度升高。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一般表现为LDL-C的升高,有时可伴有TG的升高。另外,临床研究显示[5]:由于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TC的降解与合成,而且降解作用明显大于促进合成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机体内LDL-C升高,肝脏内TG转变为胆酸明显减少,血浆内TC升高。甲状腺激素对脂肪细胞LDL-C具有抑制作用,能够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机体内血浆的LDL-C水平明显升高。甲状腺激素亦可抑制TG合成,导致组织对其他脂解激素敏感性降低,从而刺激脂肪酸的释放,提高TG清除率。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C、TG、LDL-C明显升高,说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态存在脂代谢的紊乱。与模型组相比,组分配伍四逆汤组TC、TG、LDL-C明显降低。本研究表明组分配伍四逆汤可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态的脂代谢紊乱,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原发病的治疗有关。

研究表明[6]: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有70%左右合并心血管系统损害,表现为心脏功能及传导异常、心脏扩大、心包积液产生。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心肌、心包及冠状动脉3个方面,由于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心脏组织细胞Na+-K+-ATP酶活性减低,黏多糖清除受阻,导致细胞内钠潴留,细胞肿胀、变性、坏死、断裂,细胞间黏蛋白和黏多糖沉积,间质水肿,进而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脏扩大。Na+-K+-ATP酶是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离子浓度的调节酶,与细胞正常能量代谢关系密切,其可调节心肌收缩力、维持中枢神经兴奋性、参与细胞内外Na+、K+离子的主动跨膜转运[7]。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动物心肌组织Na+-K+-ATP酶活力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心肌组织Na+-K+-ATP酶活力有所升高,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影响心肌组织Na+-K+-ATP酶活力,药物治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态心肌组织的变化,提高Na+-K+-ATP酶活力。

ANP和ET是与心血管功能密切相关的两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了多个系统的生理病理活动,并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因此了解ANP和ET水平对于了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心血管功能及预防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8]。ANP是由心房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及降压等作用,ANP含量与甲状腺激素水平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9]: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病人血浆A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降低,血容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等因素影响心房肌细胞心钠素的合成和释放。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这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与模型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血清ET的水平显著升高,说明药物治疗组可缓解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心房肌细胞心钠素的合成和释放。

ET是一种有内皮细胞产生的具有强烈缩血管活性的多肽,在生理状态下,内皮细胞合成ET很少,且清除速度很快,所以血清中ET浓度很低,但在内皮细胞损伤、组织缺血缺氧等情况下,可导致内皮细胞大量合成ET,因此心血管系统有病理改变时可导致ET改变。ET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等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促进ET的合成和释放。临床研究表明[10]: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血清ET水平降低,与机体呈低代谢状态,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下降有关。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给药组血清ET的水平显著降低,说明了本模型符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心血管系统的改变。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及四逆汤有效组分配伍高剂量组血清ET水平明显提高,说明组分配伍四逆汤可改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机体的低代谢状态,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张平,叶韶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和血浆心钠素的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4,10(4):234.

[2]徐冬岩,石琳琳,龚晓茹.甲状腺机能减退症与心肌酶学的关系[J].吉林医学,2004,25(20):14-15.

[3]裴妙荣,王晓英.四逆汤不同提取液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阳虚证大鼠生殖器官及性激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50-53.

[4]裴妙荣,宣春生,段秀俊,等.酸碱对药对所含酸碱性成分共煎形成复合物的结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3):3054-3058.

[5]刘春艳.替代疗法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99-100.

[6]王东恩.成人发病型甲状腺机能减退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J].中外医疗,2009,20:83-84.

[7]Qi G,Zhang L.Progress of gynostemma on phamacology[J].Acta Acad Med Chin PAPF,2003,12(3):239-241.

[8]朱亚林,霍颖,潘云龙.甲亢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浆心钠素和血管内皮素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5,12(1):13-15.

[9]刘素筠,李瑞红.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心钠素的临床意义[J].山西临床医药杂志,1998,7(1):16-18.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选择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1月接受介入治疗的1200例心血管患者,其中冠状动脉造影、PCI、临时及永久内心起搏等患者有654例;心脏急诊手术组有200例,主要为临时心内起搏、急诊冠状动脉球囊支架成形;而646例患者为心脏择期组;周围血管组354例,主要是血管瘤的栓塞治疗和血管闭塞的导管溶栓治疗。在接受介入治疗的所有病患中,有30例患者出现了严重并发症,其中男患者14例,女患者16例,且患者年龄在51~75岁,平均年龄岁。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2例男性死亡病例,死因是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穿孔致急性心脏压塞以及胸主动脉夹层脉动瘤破裂。

1.2 方法

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采用的治疗途径有:桡动脉、右锁骨下静脉和股动脉、股静脉。在手术中,患者肝素用量约为0.5~1.0mg kg。经过手术对患者心脏穿孔致急性心包阻塞进行证实;经CT对肩周血肿证实;通过死者尸体解剖,证实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血管破裂出血以及股动脉假性动脉由血管造影进行证实;在心电图的帮助下,证实患者心律失常。

2 结果

2.1 各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详见表1。

本文研究的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5%,而就表1可以知道:心脏急诊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依次是周围血管组和心脏择期组。在30例严重并发症患者中,出现了2例男性死亡比例,病死率为0.16%。

2.2 严重并发症患者的具体表现

详见表2。

3 讨论

3.1 并发症发生率

从表2可以知道,心血管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主要有:造影剂休克过敏、脑梗死、肩周血肿、冠状动脉无血流、严重心律失常、死亡等[1]。本研究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与国内相关研究的2.07%是大致相同的、目前,多以单病种的方式进行并发症的分析,本文在此不再重复,而是就常见严重并发症进行分析,以讨论相关的预防及处理方法[2,3]。 (1) 肩周血肿:本文研究中,出现有3例肩周出血患者,其中1例是由于晚期实施患肾摘除手术;而2例是保守治疗后得到痊愈。在介入手术实施前,需要就病者的凝血状况,对抗凝药物、肝素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可有助于肩周血肿的预防。在肩周血肿处理中,以内科治疗为主。 (2) 胸主动脉夹层脉动瘤破裂:本组因胸主动脉夹层脉动瘤破裂死亡的男性病者,在心前区疼痛5h后入院,在心电图检查下,患者出现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通过麻醉下行急诊冠状动脉球囊支架成形手术,并获得成功。患者在术后24h出现严重的突发胸痛,并随后出现了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在尸体解剖下,患者胸腔出现大面积积血,并胸主动脉夹层脉动瘤破裂[4]。 (3) 心脏穿孔致急性心脏压塞:本组患者中,有1例死亡病例,在胸痛12h后入院,在心电图检查下,出现有下壁心肌梗死;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患者右冠中段出现了完全性阻塞。在右冠球囊支架成形手术成功之后的7h,患者心律减缓,无起搏心律。对患者行开胸手术,心包出现大面积积血。对于该并发症的处理,多采用行外科或行心包穿刺引流治疗[5]。

3.2 病死率

近年来,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因严重并发症的病死率也逐渐下降。本组研究中,患者严重并发症的病死率为2.5%与相关文献研究的2.7%大致相同。患者的死因均较为特别,且发生在急诊的情况下。所以,对心血管疾病采取介入治疗的方法是有效的、可靠的。

摘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心血管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近五年中, 我院共有1200例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 而介入治疗中有30例患者出现了严重并发症。结果 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5%, 其中心脏择期组1.30%, 心脏急诊组2.76%, 周围血管组1.53%。且出现2例死亡病例, 病死率0.16%。结论 心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安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鲁轩浩, 王梅, 张明旭, 等.儿童心血管介入术的特殊并发症[J].临床军医杂志, 2011, 39 (3) :41-42.

[2]段世勇, 朱静, 叶鸣超, 等.87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监护拔牙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10, 8 (3) :158-160.

[3]Bjornsson E, Talwalkar J, Treeprasertsuk S, et al.Drug-induced auto-immune hepatiti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J].Hepa-tology, 2010, 51 (6) :2040-2048.

[4]Schiff E, Sorrell MF, Maddrew WC.Schiff disease of the liver (volu-rrse 2) [M].8 the dition.Philadeplia:Lip pincolt Raven, 1999.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7

1.1 载脂蛋白及血脂

载脂蛋白及血脂检测指标涉及到许多项目,具体有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1、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可用作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中[1]。李春明[2]等人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脂代谢情况容易出现紊乱症状,糖尿病血脂代谢出现紊乱症状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其一,病人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者是胰岛素的分泌不足,以至于糖尿病血脂代谢出现紊乱症状;其二,病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已经超标,同时又无法对其进行直接分解与利用,当其合成血脂之后会提供大量能量,以至于病人食量大增,而其体内血脂也会随之增加,无疑会使之糖尿病血脂代谢出现紊乱症状。而笔者经过研究后发现,较之正常人来说,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脂四项会出现明显差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会升高,但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却会降低,该研究结果与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1.2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

糖化蛋白类检测指标涉及到两种,分别是糖化血清蛋白与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人长时间处于高血糖状态,极易出现不可逆性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例如动脉壁上所附着的长命胶原以及低密度脂蛋白。一般而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通常会引起动脉粥硬化类心血管并发症,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会使机体内膜整体通透性提升,使之管壁细胞在细胞粘附分子整体表达速率方面加快,在对细胞毒素产生刺激作用后,释放出大量巨噬细胞,并将其摄入至低密度脂蛋白内,可以加快纤维蛋白的形成速率及血小板的聚集速度。糖尿病病人的检测中,最为常用的项目是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值,但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高血糖症状出现时间普遍偏晚,所以如果仅以空腹血糖值作为其诊断指标,极易出现漏诊等情况。

基于糖尿病病人的诊断而言,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存在着明显差异,与检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相比,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在敏感性方面更具优势,可用作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早期判断指标[2]。鉴于此,在给予病人测定其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值的基础上,还应当测定其糖化血红蛋白,除了可以监控、诊断糖尿病之外,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具体发生情况及发展情况方面也具有监测作用。

2 新型检测指标

2.1 炎症的相关标志物

基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而言,其发病环节炎性反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尤以C-反应蛋白最为突出。对于机体动脉硬化的受损位置来说,C-反应蛋白会对其单核细胞产生趋化作用,并诱导其形成大量组织因子,使补体被直接激活,而通过对内皮细胞产生诱导作用,还会形成大量粘附分子。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通常会异常上升,和血管内皮的依赖性舒张功能具有直接关系。2型糖尿病病人的发生及发展进程中,C-反应蛋白不仅始终参与其中,而且和胰岛素的抵抗存在着密切关系,已经成为动脉粥样硬化、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之间的重要纽带。由此可见,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和血管病变等情况的发生、预后以及发展等环节都具有预测功效,这与大量文献资料研究结果基本相符[3]。

2.2 血流变学

2型糖尿病病人血流变学通常表现在红细胞的整体变形能力下降,而血流粘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的整体聚集能力都普遍上升等方面。当上述症状出现之后,就可能会出现高粘血症,以至于病人的微循环出现障碍,进而导致血管改变等并发症的出现。给予2型糖尿病病人监测器血流变学之后发现,当该病例合并心血管并发症之后,其红细胞的电泳指数、全血黏度、红细胞的刚性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的聚集指数以及血沉等都会明显上升,而红细胞的变形指数却会明显下降,这与文献资料研究结果也存在着一致性[4]。

3 结束语

2性糖尿病病人通常会合并各类型并发症,包括高粘血症以及高血脂症等。鉴于此,在研究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相关监测指标时,除了需要充分了解其血脂情况之外,还需要分析其血流变学,通过合理利用各种监测指标,从而为临床诊断、临床治疗、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郭艺芳.重新审视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防治策略ACCORD研究的启示[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47-49.

[2]李春明,蒋钰.血尿酸与2型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3):322-324.

[3]徐雷,冯波.源于降脂,高于降脂—他汀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0):2814-2816.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患者,随机选择透析患者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是45岁。肾小球肾炎患者有50例,糖尿病患者有7例,多囊肾患者有3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有5例,药物性的肾病患者有3例,肾盂肾患者有2例。

1.2 方法

所有血液透析病患均采用血仿中空纤维透析器,均是一次性使用,进行碳酸氢盐透析,每周是9-13.5h,给患者提供的血流量是250-300m L/min,透析液流量是500m L/min,透析时间9-89月平均(54+8.7)月。通过对患者的状况变化基尼新内阁观察,还有患者血液透析治疗前和血液透析治疗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立方说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和体重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以此为依据然后对患者的体液平衡状态进行评估。

2 结果

由表1可知,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心血管并发症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整体护理组,即观察组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的小于常规护理组。

3 原因分析

3.1 高血压

血液透析高血压并发症是患者十分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它对患者的影响很大,是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心血管透析患者的高血压并发症一直持续发展,很有可能会致使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心功能低下。引发高血压的主要机制是透析前容量负荷过重、肾素依赖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反射亢进、失衡综合症、高钠透析等。

3.2 低血压

在心血管血液透析的众多并发症中,低血压所占的比例很大,大概占20%-30%左右,病患产生低血压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即,第一、患者的体重过低,透析液钠浓度比较低,患者血管的收缩状况不好,患者在透析前使用降低血压的要务,透析液的温度比较高等;第二、患者的血容量降低,并且过度下降,过多的超滤量,心血管代偿不堪重负以及患者供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的血量不足。经过调查,患者发生低血压时常常伴随着以下症状,头昏、打哈欠、恶心、凶猛、呼吸困难等,还有一些患者没有什么症状以及血压突然降到十分危险的程度。

3.3 心律失常

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将近5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并且具备多样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发生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心肌损害严重以及贫血等。

3.4 心力衰竭

主要原因是:水钠储留是最常见的原因,占80%以上,其次为高血压、感染、严重贫血、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情绪因素等。

3.5 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产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血压和脂质代谢紊乱等造成的。

4 护理方法

4.1 血液透析前进行访视和评估

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解,对患者以往的病情状况进行分析,不仅要了解患者病史、诊断情况,也要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其次,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了解患者是否有过异常情况的发生、有无过敏史、有无感染、有无浮肿、是否存在贫血现象,了解患者的血型和血管情况,并对患者的全身系统进行详细的检查。再次,访问患者及患者家属,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对患者的文化水平、理解能力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一个评估。最后,在血液透析前对患者进行一个指导,向患者详细的讲解透析的相关事项,并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患者对透析的安全性进行一个初步的掌握,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4.2 加强基础护理

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要仔细的对患者的生命健康状况以及生命气息的有无进行观察,并在此期间要严密的观察病患的体温、呼吸、脉搏以及血压,密切观察病患病情变化。在透析前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对患者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依据医生的脱水指标,确保患者透析前后体质量减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仔细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4.3 对相关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患者能够消除心中对血液透析的害怕。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巡视查房,进行护患之间的沟通,对护患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心中有数。让患者对医生充满亲切感,并不再觉得害怕。第二、病患对血液透析的主要过程有一定的了解。相关人员应该向病患讲述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注意事项,使病患能够了解手术的安全性,并对手术的疗效有信心。第三、病患能够掌握血液透析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病患能够通过对这些事项的了解,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4.4 心理护理

病患在治疗前,护士或相关医护者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并耐心解决病患的有关问题,护理人员应该尽量让病患了解血压透析治疗的原理、过程以及方法等。透析护士应和病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不同的病患实施不同心理护理对策,对消除病患的紧张、恐惧、悲观情绪起到积极作用,对病患的治疗极为重要,确保了每位病患的治疗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国印,杨春兰,张淑岚,王桂英,赵慧萍,高海燕;空心纤维型透析器复用疗效的临床观察[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顾莲芝,夏大文,孙婧,张丽霞,姚娟,金正一,张伟;鱼胆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救治体会(附18例报告)[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安萍;金福东;秦浩歌;;血液灌流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高黄疸肝炎[A];第一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暨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攻关协作组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9

【摘要】目的 对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26例介入术患者,针对其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介入术后的观察,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术后观察,减少并发症,使手术安全可行。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术、并发症、预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是逐年提高,其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突出,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大多数,故其诊断与治疗成为神经内科科医生和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而脑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越来越被多数医生和患者接受。而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是评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值得我们护理人员引起重视的。我们通过对2010年12月~2011年4月在我科经过脑血管介入治疗的病人术后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 了相应 的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共21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67人,女性45例,年龄在41-71岁之间。其中行DSA144例,支架植入术68例,患者术后出现的护理问题有:伤口渗液 13例,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1例,血肿7例,排尿困难8例,脑出血2例。

2 常见的几种并发症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2.1 伤口渗液 最常见的是穿刺部位的渗血。此问题发生的原因与动脉压力过大、动脉的内径较大、术中术后肝素抗凝、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压迫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不够、病人体质因素、病人未听从医护人员而过早活动患肢等有关。[1]预防的的方法除提高穿刺技术外,穿刺点的压迫点要准确,用2.3.4指并拢,按压于皮肤穿刺进针点的近心端,按压力度以指腹感到血管搏动和穿刺点无出血为宜,先重后轻。术后制动要注意以平卧制动,不可半卧或侧卧。[3]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有渗血。教会病人有效咳嗽或用力时按住穿刺部位,以免因局部张力过高导致出血。

2.2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可表现为下肢剧痛、麻木、肿胀、皮肤温度下降等。主要是由于下肢制动或患者的凝血机制存在问题使血液粘度高和血流减慢而导致血栓形成。预防血栓的形成,首先,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防止血栓的形成。其次,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每15~30 min巡视病房一次,观察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给予适量血管扩张剂,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患者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

2.3 皮下血肿 是常见的并发症。血肿与动脉管腔之间有血流交通,就形成假性动脉瘤,原因多由于穿刺技术不成熟,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术毕压迫止血不彻底等所致。出血量大时,可引起压迫症状,应15~30分钟巡视病房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肢体温度及皮肤颜色有无变化,足背动脉有无减弱或消失,穿刺點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谨防股动脉栓塞。[2]

2.4 尿潴留 表现为因术前没有及时排空膀胱,术中紧张再加之应用较多造影剂,术后长时间的强迫体位,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膀胱充盈、尿液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出现此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导尿,以缓解症状。对于那些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的,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术前就应导尿,以防术后膀胱充盈排不出尿液。

2.5 脑出血:这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高。术后脑出血并发症多见于脑血管高度狭窄在置入支架后,或年老、体质消瘦有明显高血压经溶栓治疗后的患者。如患者表现有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或体征则预后较差。术后护士应指导患者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脑出血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打喷嚏、情绪激动等。如发生出血应立即给予中和肝素(肝素∶鱼精蛋白为100u∶1mg),停止抗凝药物,适当控制血压,必要时予以脱水。

3.小结 介入诊疗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措施,有时某一并发症,或甚至细小的疏忽,都可导致手术最终失败或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痛苦。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我们应早预防,早发现,早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4]密切关注患者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各种先兆症状并配合医生做好处理。

参考文献

[1] 马美琴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后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 淮海医药, 2008(4): 356-357

[2] 杨洁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中国社区医师 2008,10卷13期

[3] 王鹏 陈波 脑血管造影DSA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12): 1947-1948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篇10

1 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健康教育

早期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预防, 需以提高患者的认识为主, 因此, 护理人员需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向患者宣传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给身体带来的不利影响, 使其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 从而遵医嘱, 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二是向患者宣传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部分潜在心血管并发症危险因素的患者, 其健康意识不高, 无法控制自己的饮食和运动行为, 还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 护理人员需纠正其不良习惯, 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认识, 帮助患者通过良好的饮食、运动行为, 控制并发症的发病率;三是提高患者对餐后血糖控制的认识: 大部分2 型糖尿病患者受到治疗方式的影响, 会有意识地忽视对餐后血糖的控制, 进而降低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宣传餐后血糖控制的好处、方法, 并教会患者餐后运动的最佳次数和方式, 使患者能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2 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行为干预指导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 做好其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控制工作, 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心血管的机率, 而最佳的方式就是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指导, 让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 具体的行为干预指导包括两大类, 即饮食行为指导和运动行为指导。

2.1患者的饮食行为指导

护理人员对于2 型糖尿病患者, 需采取的饮食行为指导有:一是尽量控制患者总热量的摄入, 合理分配身体所需的营养素:2 型糖尿病患者习惯控制自己的主食, 对于副食或者脂肪并未严格控制, 护理人员需纠正这种错误的饮食控制方法, 指导患者适当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以此降低体内的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水平;二是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处方: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计算每日所需的热量总和, 再适当摄入食物热量。 同时禁止患者暴饮暴食, 学会使用食品交换法降低自身摄取的食物热量。

2.2 患者的运动行为指导

适当的运动, 可帮助2 型糖尿病患者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 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规范自己的运动行为和运动量: 一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运动治疗的原则, 如个体化原则、经常性原则和适量原则。 患者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就是要求其独自完成运动量;经常性原则指的是患者的运动次数和频率需均匀, 不能间断; 适量原则就是指患者应采取效率较高的有氧运动, 如慢跑、上下楼、骑自行车、跳绳、游泳等, 对于中青年的糖尿病患者, 可进行长跑;二是帮助患者规划运动时间:2 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需为早餐或晚餐后的0.5 h, 此时间段的运动效率较高。 测量患者运动后心率是衡量其运动量合适程度的最佳方式, 因此, 护理人员需教会患者运动后正确测量心率的方法, 即立刻数自己的脉搏跳动次数, 时间为15 s, 数完后将脉搏跳动次数乘以4, 得出数字为心率, 运动中最佳心率为 (220-年龄) × (60%~80%) [3]。

3 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治疗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策略

3.1 尽量少摄入饱和性脂肪酸及胆固醇

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动物性脂肪中含有较高的饱和性脂肪酸, 会提高人体内的胆固醇, 进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因此, 患者需不食或少食动物油、动物肉, 多食植物油[4]。 植物性脂肪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 其会将胆固醇直接转化成胆酸, 并将组织中的脂肪、胆固醇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大大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 进而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机率。 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制定一份膳食控制计划书: 肉类多食用鱼和鸡鸭鹅的瘦肉, 且每日低于70 g;每日喝牛奶或酸奶250 g;糕点和甜点则不能食用;避免食用煎、炒、炸的食物。

3.2 选择能降低LDL-C食物

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主要表现就是TG升高, LDL-C升高, 会导致患者的粥样硬化血脂发生异常, 只能通过科学选食的方式降低LDL-C。 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选用水果、新鲜蔬菜、谷物、豆类等食物, 针对肥胖患者, 可减少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适当提升蛋白质的摄入量, 禁止出现睡前加餐的行为;患者每日食用的蔬菜量需大于500 g, 这是由于蔬菜能增加饱腹感;患者还需多食水果, 以增加维生素, 但是不能以加工后的饮料、果汁代替水果[5,6]。

另外, 2 型糖尿病患者需通过适当的体力活动控制自身体重, 以此缓解自身胰岛素抵抗。 同时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戒掉烟酒, 稳定自己的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此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 对于2 型糖尿病患者, 早期预防是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途径, 护理人员需在给予患者鼓励、支持的基础上, 帮助患者了解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害、预防办法等, 并指导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控制器诱发因素的影响, 不但能降低2 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而且能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和饮食行为习惯, 增强患者的抵抗力。

参考文献

[1]刘学灵.早期预防2型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7) :4130.

[2]唐伦艳.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5 (11) :125-126.

[3]李桂英.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6) :745.

[4]刘明哲.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护理教育干预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 2015, 7 (5) :422.

[5]刘崴, 孙立荣.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5) :122.

上一篇:勘测工作下一篇: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