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2024-11-06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共12篇)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1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护理质量[1]。心血管内科是高风险的专科之一, 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多变性和突变性的特点, 往往来势凶猛, 有时病情突然恶化甚至发生在病情已获改善的情况下, 使得护理风险伴随着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2], 并且许多护理问题也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因此, 如何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点, 现将管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由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 其中男57例, 女43例;年龄25~81岁, 平均52.3岁。其中高血压冠心病64例, 心肌梗死36例。

1.2 方法

根据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特点及整体护理质量管理要求, 对抽查的100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同时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 结果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得出本科在护理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 但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2.1 护理理念相对滞后

个别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法制意识与社会及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期望、需求不太相适应。目前, 笔者所在科室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有: (1) 由于心内科护理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 病情不稳定, 单位时间内工作强度大, 精神紧张度高, 这就使得护理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 身心疲惫, 产生厌烦心理, 工作中责任心不强, 服务态度差, 甚至出现差错事故; (2) 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等都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因素; (3) 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如除颤器、心肺复苏等基本护理操作, 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若经验不足, 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正确, 协作技术技能不够, 就会给患者造成危险。

2.2 患者遵医行为差, 护理监督不到位

心内科的患者病情一般都较为复杂, 且变化快。有些患者执行医嘱的力度不够, 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卧床时间不够就下床活动, 就容易引发心跳骤停;而另外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严格遵守, 在没有告知护理人员的情况下, 就私自离院外出或者请假不能按时返回, 由于心血管疾病通常发病急, 变化快, 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有时会因为缺乏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休息, 再加上疲惫等因素而导致疾病的发作。所以, 患者的不遵医嘱行为常会给治疗带来很多不安全的隐患, 同时也使护理过程的风险明显上升。

2.3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记载了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医疗护理的全过程, 是医疗护理行为的重要举证依据。尽管多数护士都了解护理记录的重要性, 但仍有部分护士麻痹大意, 具体表现为: (1) 个别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有时在空闲或下班时间回顾性地将患者病情及护理措施进行记录; (2) 护士对病情变化的观察、采取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记录不全或漏记; (3) 护士书写患者的入院时间、观察记录、病情轻重描述、抢救时间等记录不一致, 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不符; (4) 有些护士将没有实施的护理措施及与实际不相符的症状记录在案。一旦发生医疗护理纠纷, 这样的护理记录经不住推敲, 必然会引起法律纷争。

2.4 护患交流沟通欠缺

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住院时间长, 疾病易反复发作, 多需终身治疗, 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 情绪易激动。而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护士工作量大, 心理负荷重, 与患者交流沟通少, 具体表现在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未主动介绍药物的名称及作用、注意事项等, 导致患者及家属几乎不了解治疗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同时, 在治疗期间护士未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 如输液护士在执行操作时, 对患者适宜的体位摆放等宣教不够, 主动巡视病房少等, 这些都造成护患关系不和谐。

4 改进措施

4.1 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 提高其综合素质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分析, 使每位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培训计划, 不断加强护士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层级培训, 尤其是对新分配来的护士, 制订严密的岗前培训计划, 逐项培训、考核;通过晨会提问、业务讲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形式学习护理新知识、新进展。进行护理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教学, 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讨论, 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定期考核、总结评比, 对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 规范服务礼仪, 训练护理服务用语, 尽职尽责的为病人服务。

4.2 注重患者的病情监测, 加强巡视

心血管内科病人入院时一般都发病急, 进展快, 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 尤其注意心律、心率、血压的变化, 尤其是节假日及夜间的巡视及观察非常重要。力求做到不论病情轻重, 应随叫随到, 防止坠床及意外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重症心肌炎等病人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等;再如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 尤其是多在夜间发生, 因此应加强夜间巡视, 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加快或烦躁坐起, 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坐卧位, 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4.3 规范护理记录书写和管理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制定的有关护理记录书写标准, 使护理记录在内容、格式、表述和管理上, 都应该适应举证责任倒置的新形式[3]。目前, 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病历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 同时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显得非常重要。将护理病历书写纳入护士培训、考核计划, 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在护理工作中, 注意病情记录的连贯性及完整性, 加强环节监控和终末监控相结合, 随时检查住院病人的护理记录,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护理记录力求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4.4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避免矛盾和纠纷。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与技巧性, 在护理工作中积极与病人沟通交流, 使用文明语言, 对病人提出的疑问, 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用通俗易懂, 个性化语言, 结合病人实际情况向其说明诊疗护理计划及注意事项。对某些语言和行为过激的病人家属应心平气和地解释和安慰。护士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学会倾听,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平时要进行心理学、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训练,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 给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同时更要充分从病人的角度出发, 尊重理解病人, 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总之, 护理人员应该在充分认识风险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术的掌握,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 严格把各项护理制度落到实处, 真正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 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100例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同时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归纳总结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结论 护理人员应增强风险意识, 加强对患者病情监测, 规范护理操作、护理记录书写及护理行为, 加强护患沟通, 确保护理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9~92.

[2]富川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护理, 2007, 24 (4) :470.

[3]刘燕秋.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天津护理, 2006, 14 (2) :104.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2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及胸部皮肤情况、心电监护仪的性能。

2.观察并记录心率及心律变化。

3.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操作要点】

1.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

2.选择恰当导联,调节波幅,设置监测指标的报警界限。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心电监测的目的,配合事项,取得合作。

2.指导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电极片,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向医务人员说明。

【注意事项】

1.放置电极片时,应避开伤口、瘢痕、中心静脉插管、起搏器及点除颤时电极板的放置部位。

2.密切监测患者异常心电波形,排除各种干扰和电极脱落,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带有起搏器的患者要却别正常心律与起搏心律。

3.定期更换电极片及其粘贴位置。

4.心电监护不具有诊断意义,如需详细了解心电图变化,需做常规导联心电图。

血氧饱和度监测(SPO2)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目前意识状态、吸氧浓度、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指端循环、皮肤完整性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

【操作要点】

1.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导线接多功能监护仪。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甲。

3.正确安放传感器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耳廓处,接触良好,松紧度适宜。

4.调节适当的报警界限。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监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及家属影响监测效果的因素。

【注意事项】

1.SPO2监测报警低限设置为90%,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治愈休克、体温过低、低血压或使用血管收缩药、贫血、偏瘫、指甲过长、同侧手臂测量血压、周围环境光线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指甲油等对监测都有影响。

3.注意更换传感器的位置,以免皮肤受损或血液循环受阻。.4.怀疑CO中毒的患者不宜选用脉搏血氧监测仪。

电击复律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病人是否突然发生意识丧失、抽搐、发绀、大动脉波动消失。

2.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室速、室颤、房颤、房扑、室上速、)。

【操作要点】

1.室颤时呼叫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复律时建立静脉通道,镇静。

3.患者取仰卧位。

4.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开机默认监护导联为Ⅱ),手柄电极

涂导电膏或将生理盐水纱布放于病人胸部,负极手柄电极放于右

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正极手柄电机应放于左腋中线第五肋间。两

电机板之间应相距10厘米以上。

5.选除颤模式,室颤,选择“非同步”,其他用“同步”。

6.选择能量,室颤一般360J,房扑50J。

7.术者双臂伸直,使电极板紧贴胸壁,垂直下压,充电,确认周围

无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时术者身体离开患者床单位。

8.双手同时按压放电按钮。

9.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或复律效果和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远离水及导电材料。

2.清洁并擦干皮肤,不能使用酒精。

3.手持电极板时,两级不能相对,不能面向自己。

4.放电极板部位应避开瘢痕及伤口。

5.安装有起搏器的患者除颤时,电极板距离起搏器至少10厘米。

6.如果一次除颤后不能消除室颤,移开电极板后应立即进行胸外心

脏按压。

7.操作后应保留并记录除颤时自动描记的心电图。

8.使用后将电极板充分清洁,及时充电备用,定期充电并检查性能。氧气雾化吸入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

【操作要点】

1.根据医嘱备药,注入雾化器内。

2.与氧气连接,倒掉湿化瓶蒸馏水。

3.病人颈下放治疗巾或毛巾。

4.调节氧流量6~10l/分,口含雾器喷出口,病人吸气时,用手指堵

住出气口,呼气时将雾化器从口中取出,同时手指松开出气口,如此重复,将药液全部吸完。

5.治疗时间一般10~20分钟。

6.治疗完毕,移开雾化装置,关闭氧气。

7.整理用物,消毒处理。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雾化吸入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指导病人正确的吸入方法。

3.告知患者在雾化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义务人员。

【注意事项】

1.雾化液不能太少,否则药液能喷出。

2.操作中,避开易爆物品,注意安全用氧。

3.吸入过程喷管口应放在舌根,尽可能深长吸气,以达到治疗效果。心电图机的使用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腕部、裸部、胸部皮肤情况。+

3.评估心电机性能是否良好。

4.导线、附件是否齐全。

5.观察心电图波形情况。

【操作要点】

1.患者平卧床上。

2.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机器预热。

3.核对心电图机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取标准电压。

4.暴露患者腕部、裸部、胸部,应酒精棉球擦洗皮肤,按要求接各导

联。V1: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V2 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紫色

肢体导联: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5.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记录12导联心电图。

6.在心电图纸上注明好各导联、姓名及检查日期。

【指导要点】

1.检查过程中平静,不要讲话或活动。

2.告知心电图检查无痛、无创伤,嘱患者放松身体,配合检查。

【注意事项】

1.患者安静平卧,否则图形影响效果。

2.严格按要求放各肢夹及吸球位置,否则影响检查结果。

3.擦洗皮肤不能用水或生理盐水,否则引起电极腐蚀或老化。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 循证护理;心血管内科;安全性;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41-03

循证护理是一整套有科学依据的护理方案,主要通过调研结果找出实际护理过程中的漏洞并依据此漏洞结合医护人员技术和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最终由相关医护人员执行[1-2]。本研究对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15例,女性8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6.32±13.85)岁,体重47~73Kg,平均体重(62.48±9.84)Kg,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78例,冠心病患者71例,心律失常患者30例、心力衰竭患者21例;将他们随机分为循证组(n=100)和常规组(n=100),循证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66.78±14.12)岁,体重48~73Kg,平均体重(62.94±10.21)Kg,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39例,冠心病患者34例,心律失常患者15例、心力衰竭患者12例;常规组: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66.11±13.67)岁,体重47~73Kg,平均体重(62.13±10.04)Kg,疾病类型:高血压患者39例,冠心病患者37例,心律失常患者15例、心力衰竭患者9例。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CT或超声检测等检查证实为心血管内科疾病,无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严重性疾病且无精神病病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的内容包括: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各种相关检查,满足其合理的需求,配合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等。循证组患者则给予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本课题组设立循证护理小组,通过系统的培训,全面掌握循证护理运用知识,以帮助指导并督促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组患者及时、高效、准确地进行循证护理实践,并观察护理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例次及疾病有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2.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 根据我院心血管内科所收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个人体征进行评估,成立以“提高护理服务”为宗旨的循证护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另3名护师与5名护士,循证护理小组人员均接受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培训,并顺利通过相关的考核,已掌握循证护理的护理方式。

1.2.2 收集确立护理风险问题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通过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相关临床资料收集,收集方式为主动咨询并记录于相关表格,完毕后对患者病情及其资料进行初步评估,并初步确认急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因素,最后提出实际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相应护理风险并对其作相应的评估。

1.2.3 文献检索查询 通过NEBM—循证护理数据库,输入疾病及相关风险关键词,结合本研究收集的资料和风险因素搜索相关心血管病风险与护理管理对策的高质量文献,通过实际资料与文献资料对比求证确定本次研究高发风险前10因素。

1.2.4 严格系统评价证据 确定因素后,结合本院心血管内科科室已有护理技术和经验,从已搜索有价值的文献中选取高效、实用、严格的护理方案,并制订出最佳的有循证依据的个体化护理方案和措施。

1.2.5 应用最佳循证护理证据[3-4]①患者心理的护理 患者往往会因为生病入院及对自己病情的不了解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具体病情,给予患者支持与鼓励,使用温和的言语与患者沟通,帮助其了解自身疾病特点,消除其不良的心理反应,使患者可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增强患者的舒适感、安全感,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及对治疗的决心。 ②患者呼吸的护理 由于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是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患者,主要表现有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定时巡护病房,并对发现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供氧处理,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③患者饮食的护理 对于患有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而言,日常饮食可引起患者血液循环的变化,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建议患者以清淡、低热等食物为主食,对有烟酒患者应劝导其戒烟戒酒并相信讲解烟酒对心血管的危害。④患者皮肤的护理 患有心血管内科疾病特别是心力衰竭的患者常常被迫端坐呼吸,而长时间卧床休息的患者亦由于被动体位,容易出现压疮,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皮肤状况,对怀疑有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相关评估,并加强按摩受压的皮肤,注意气垫床等医疗器械对患者的影响。⑤患者生理的护理 从声音、光线、温度、湿度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给予患者舒适的感觉;很多心内科住院患者往往存在排便困难的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准确的排泄护理,指导患者在腹部进行环形按摩,嘱患者多饮水并进行适当活动以促进排便,同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1.2.6 规范基础护理制度[5-6](1)规范文明用语, 注重人际沟通技巧,主动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导及耐心回答患者问题, 对患者突发紧急情况依据急救流程建立并进入绿色通道,依据相关规定给予患者急救处理。(2)健全规章制度 ①抢救工作制度:急诊护士必须坚守岗位, 对抢救药品、物品做到“三及时”(及时维修、及时记录、及时补充)与“ 四固定”(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基数、定期检查),以保证危重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和护理。②交接班制度:对交接班的方式和内容给以明确规定, 保证护理安全。③护送制度:护士应准确评估危重患者病情, 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在患者转移过程中携带必要的抢救器械及药品,做好相关登记, 并与病区做好病情交接。④建立用药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加强监测药物的配制、使用,避免用药配伍不当、外渗等情况发生,如若出现医患纠纷情况,应依据制度作出有效相应的处理,如安抚病患情况、向上级及时报告等。(3)加强专业培训:护理人员必须严格自律, 积极参加培训,并针对不同年资的护士给予相应的考核,评估他们在病人多、病情急、工作忙时的护理应对操作,完善培训制度及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4)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好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务必清晰记录,以便医师实时、清楚了解患者病情的实际状况。(5) 规范护理过程管理: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护理风险和管理存在的漏洞,依据文献及相关规定针对性完善护理方案,并制订《意外、突发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输血和输液护理规范》,为医护人员应对突发风险时提供参考,以减少医患间的纠纷,如指导医护人员在纠纷时如何行封存保留实物, 报告部门和处理程序等。

1.3 判定标准 ①评判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DS) 对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价[7],SAS评分: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以上;SDS评分:SDS总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分值越低状态越好,我国以SDS标准分≥50为有抑郁症状,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分。②患者满意度评价 本研究自制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共设 16 个项目,评估项目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治疗指导四项,每项4分,共64分,总得分<40分为不满意,40~56分为满意,>56分为非常满意,其中非常满意和满意视为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调查表由患者出院时填写,并当场收回。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焦虑评分(SAS)与抑郁评分(SDS)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SAS)与抑郁评分(SDS)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但循征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 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 循证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7.00%)低于常规组患者(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比较 循证组患者对护理较为满意,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亦呈逐渐增长的趋势[8]。心血管疾病是循环系统发生障碍的一类疾病,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跟高压、高脂、吸烟、喝酒等因素息息相关[9-10]。心血管内科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多发、多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11]。由于该类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2-13]。一经发现患上心血管疾病,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以阻止更多更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循证护理是结合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的一种新的护理手段,其开展主要包括5个步骤[14-15]。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找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问题结构化、特定化;②根据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护理文献,寻找解决问题的证据;③评估所获证据的有效性、科学性与推广性,分析其可行性;④结合临床专业知识与所得证据、根据护理经验,按照患者需求,重新制定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方案;⑤将新的护理方案应用于实际护理工作,并通过调查其安全性和满意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本研究根据我院心血管内科所收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个人体征进行评估,成立以“提高护理服务”为宗旨的循证护理小组,对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给予循证护理,与另100例同时期收治的给予常规护理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循证组患者的SAS、SDS评分低于常规组患者,循证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低于常规组,且循证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比较,循证护理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最优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黄海燕.循证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11);1914-1916.

[2]李克亚,寇洁.循证护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24):3697-3699.

[3]任巧花,赵承芳.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J].护理研究,2011,25(1):165-166.

[4]刘春芬.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277-277.

[5]韦柳青.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64-266.

[6]Guerrero Castillo JJ,Benavides Espínola IC,García-Montesinos Sanz J.MANAGEMENT IN THE NURSING SURGERY OF PRIMAR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HIGH BLOOD PRESSURE OR WITH A CARDIOVASCULAR RISK. SUGGESTION FOR THE USE OF THE APM AND SMAP[J].Rev Enferm,2015,38(12):40-45.

[7]朱继芳,李远琼.特殊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研究[J].重庆医学,2015,44(13);1801-1803.

[8]刘莉.超重和肥胖的全球趋势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4,22(12);1117.

[9]莫中成.脂代谢与心血管疾病[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5,42(9);785-787.

[10]屈园园,余锂镭,江洪.自主神经干预与心血管疾病[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5,31(11);1155-1158.

[11]夏纯,邓瑛瑛,王晓艳. 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5,25(2):101-102.

[12]魏聪,常丽萍,贾振华.脉络学说指导通络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12);1513-1516.

[13]朱衍馨,钱铮,丁益强,等.加强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 (1):76-78.

[14]陈欢.循证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6);146-147.

[15]王显红.循证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患者压疮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2);36-37.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近些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的异常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目前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没有较好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依赖于被动治疗,控制生活习惯等[2]。但是临床研究表明,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治疗,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3]。我院开展相应的个性化护理工作,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66例为男性患者,6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范围在48~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32±4.32)岁。130例患者中40例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4例患者患有高血压病,12例患者患有风湿性心脏病,44例患者患有高血脂症。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实验组6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01±4.12)岁,对照组6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9~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19±4.31)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中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临床可比性。

1.2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患者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智力、语言、人格障碍、精神疾病及严重躯体功能障碍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等。如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与患者积极沟通;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诊环境,对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忌烟酒,控制肥胖患者饮食,积极叮嘱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用药宣传,出院后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回访等。

1.4评价标准

从健康行为、自我管理水平、生活质量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评分差异。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或者百分率来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 P<0.05显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得出,对照组健康行为得分为(77.3±2.9),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为(70.3± 2.2),生活质量得分为(69.4±2.1);观察组健康行为得分为(91.3±2.5),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为(92.3± 3.9),生活质量得分为(94.3±2.2),实验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结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善,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诸多因素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吸烟等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4],所以对于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何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知识,对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5],所以我院采用个性化护理的方式,将患者传统的被动治疗转为主动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得出,对照组健康行为得分为(77.3±2.9),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为(70.3±2.2),生活质量得分为(69.4± 2.1);观察组健康行为得分为(91.3±2.5),自我管理水平得分为(92.3±3.9),生活质量得分为(94.3± 2.2),实验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以再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1(11):1473-1474.

[2]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护理风险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4(01):257-258.

[3]韩高凤.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及管理防范[J].中外妇儿健康,2011,37(04):3871-3872.

[4]张静.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l一2.

2012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计划 篇5

科室护理计划以护理部制订的2012年全院护理计划为标准,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以“三甲医院评审”为契机,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抓好基础护理工作,严格按等级护理要求落实基础护

理,及时巡视病房。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程序,严格“三查七对”,加强新入院、危重病人,手术病人的床头交接班,做好入院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出院指导,提高护理服务品质。

2、抓好科室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质量意

识,以护士长、总务护士、责任组长为质量控制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考核,定期进行安全形势分析,加强监督,广泛征求伤病员意见,切实提高护理质量。

3、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强化护士服务意识,树立患者至上,服务第一意识,在服务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规范文明用语,实施首问负责制,以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为护理的自觉行为。

4、抓学习,严训练,抓护理理论知识,了解护理新动态,及时更新观念,落实每月两次的护理查房,一次业务学习,根据科室护理情况,请主任、医生讲课,增加业务

学习次数,营造学习氛围,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二、抓好病区管理及实习带教工作

1、护士长、总务护士深入病房,及时了解工作中的一些关

键、疑难问题,重视收集病人及家属的意见及建议,明确以病人满意作为服务标准,处处以身作则,做表率。

2、坚持为兵服务工作,加强军队伤病员管理,严格落实查

房制度,常抓不懈,抓好安全工作。

3、监督总带教教师制订带教计划,落实好讲课,出科考试,科室做到关心爱护学生,培养优秀人才。

三、抓好岗位练兵,三基理论,十八项护理技术操作及急救

技能训练。

针对目前我科护理人员成份新,经验少,技术弱的特点,强化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的训练,做到人人考出好成绩,对成绩优异的科室给予奖励,同时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四、工作目标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研究 篇6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疾病;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多。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与循环系统有关的疾病,循环系统是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及微血管),又可按照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但是大多数都与动脉硬化有关系。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急性心梗等。因为心血管疾病存在种类多、病因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所以使其成为医院的高风险专科,护理的内容也因此变得繁重、风险增大。[1]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入院后,除了给予患者所需必要的医学治疗和護理之外,还应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给予精神上、情感上的服务和关怀。这对在院病人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定2011年至2012年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48岁。高血压23例,低血压11例,心力衰竭16例。

1.2方法: 以问卷的方式对选取的50例患者进行调查,了解疾病的诱发因素,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科护理,针对性的做健康教育(心血管疾病的疾病知识、合理用药、饮食习惯的建立、规律运动等)以及心理护理,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2 结果 通过内科护理干预以及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预防与治疗,患者的各种医疗保健知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了明显的认识,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同时,患者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讨论

3.1关于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我们通过问卷,了解到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以及情绪的变化。大多数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伴随着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的引发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②气候的变化。问卷中显示,当气候发生较大变化时,老年人的户外运动以及血液循环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③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积累可以看出,胆固醇升高是引起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而饱和脂肪酸的增加可以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和血栓的形成,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最终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

3.2预防 心血管疾病多为慢性疾病,治疗复杂,对患者身体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一旦发生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等往往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所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治疗就是在疾病的发生前进行有效地预防。Yusuf的研究发现改变生活方式和恰当的药物治疗,如戒烟、健康饮食和加强可以使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降低80%[3]。

3.3生活习惯 近年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高,每日早起晚睡的生活严重影响到大家机体及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加之很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时间做适量的有氧运动导致机体得不到适度的锻炼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4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 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心理,忧虑心理会使患者每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绝望心理会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产生恐惧和抵触;猜疑心理和拮抗心理会由于各种不信任而加大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的难度;应激心理会引起平衡的失调和自身机体防御功能低下,导致病情发展加重[4]。

3.5定期体检 中老年人、肥胖有高脂血症家族史的人、经常抽烟喝酒的应酬者以及精神高度紧张的工作者等人群都属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对象,需要定期的去医院体检以检查血脂、血压等心血管相关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心血管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的体检,以上人群至少保持每年一次,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的采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避免病情继续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

4 护理

4.1对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本组研究的对象中,23例高血压病患者普遍存在头晕、眼花、心悸、记忆力衰退、易烦躁、手脚麻木等症状,大多数是因高级神经失调所致。到了后期,除血压较高外,还会有心、脑、肾等器官受损现象,轻则造成功能障碍,重则产生衰竭。这就要求在护理上干预和监督患者的生活方式: ①注意休息,患者休息要规律,保证睡眠质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②在饮食上,杜绝高盐高脂类食物,患者每天摄入的盐应少于 3 g,脂肪不超过 30 g,还要戒烟、戒酒。③适当的运动,每天坚持打太极、慢跑等运动 1 h,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170 次 / min以下,或身体稍微出汗,避免疲劳,每个星期至少运动 5 d,长期坚持不懈。④严格按照医嘱吃药,不随意停用或者私自调整药量、改用其他药方等,密切观察并记录血压的变化。⑤保持轻松稳定的情绪,避免情绪变化过大,心平气和,不冲动、少生气。

4.2 对低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作为研究对象的11例低血压患者中,有 5 例体位性低血压,5 例为症状性低血压,4 例属于无症状性低血压。护理时要求患者: 选择头高脚低的睡眠方式,增加血液循环和释放肾素; 避免长卧,时常转换体位,动作轻柔缓慢; 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 沐浴不用过热的水,防止滑倒; 若有晕厥等症状,就地躺下,医务人员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4.3 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要点 属于心力衰竭的16例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有乏力、烦躁、失眠的特点[5]。这类患者夜间睡觉常因脑供血不足存在失眠、气喘或者憋醒、心跳加快、尿多等现象。对这类患者进行护理时,要叮嘱患者或者家属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心功能不好的患者,大多时间应卧床或半卧休息,情控制稳定后,可下床适当散步,避免体力衰退、肺部感染和下肢栓塞等现象。病情严重的,应长期卧床休息,减少心脏的负担。②对呼吸明显过急的患者,给予氧气袋辅助呼吸。不能咯出痰时,适当使用侧体引流。③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 3 g,低盐、易消化的饮食方式能减少心脏的负担。④禁止吸烟喝酒,不能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控制好水分,避免体内水分浮肿增加心脏负担。⑤密切关注患者的心律与心率的变化,若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应及时测量心率。发现病情有不寻常的变化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出院指导 出院前向患者交代专属用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注意按时复查随访。嘱患者在饮食及生活等方面要保持良好习惯[6]。

参考文献

[1] 刘桂玲 . 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52.

[2] 陈梅仙 . 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3] Yusuf S,Hawken S,Ounpuu S,et al.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52 countries(the INTERHE ART study):case-control study[J].Lancet,2004,364(9438):937.

[4] 刘海英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亚太传统医药,2008,7:72-73.

[5] 林淑平 . 护理干预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2):69-70

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策略分析 篇7

1 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存在与护理安全有关的因素

1.1 护理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及社会对护理人员所提供的服务期望值过高有一定的关系;其次, 护理人员的临床经验与护理安全问题有很密切的关系。低年资护士由于临床经验少, 在工作过程中可能考虑问题不全面, 不能很好的排查安全隐患, 从而造成对预防措施的疏漏, 致使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机率提高。当遇到急、危重患者时, 低年资护士在心理素质、与他人配合等方面承受很大压力, 加之超负荷工作, 易对患者及家属失去耐心, 护患沟通时缺乏沟通技巧, 而造成家属或患者的不满, 这是安全隐患的因素之一。

1.2 心血管疾病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瞬息万变, 容易发生各种急、危重症, 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 患者可发生室速、室颤、心衰、休克等致命性的并发症, 若不及时处理, 致死率极高。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老年患者容易发生病情突然恶化的情况, 若护士巡视病房不及时, 护理服务不到位, 或抢救无效死亡, 极易与患者及家属发生纠纷, 从而隐藏很多安全问题。

1.3 患者因素

由于部分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发病期表现犹如健康者, 这种情况造成家属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与实际病情存在一定偏差, 从而忽视与疾病有关的注意事项, 不引起重视而造成依从性差, 使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

1.4 药物因素

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多、副作用危害极大, 要求严格控制剂量, 如注射多巴胺时, 一旦渗出血管易造成皮肤坏死;硝酸酯类制剂容易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头晕等症状;抗心律失常、抗凝、降脂、降压等口服药物种类多、规格多, 而且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时, 医生医嘱更改也比较多, 护士执行医嘱多, 若疏忽或错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1.5护理记录单书写因素

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疗护理行为的重要举证依据。护理记录必须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但在临床工作中, 有的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加之临床工作繁忙, 护理记录很容易造成涂改, 病情观察不到位, 记录不全面、不具体、缺乏连续性, 造成安全隐患。

1.6 管理因素

由于护理工作琐碎繁杂,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去规范工作程序、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若制度不完善, 会造成很大的护理安全隐患。

1.7 其它因素

目前电视、电台、社会、媒体等对医疗机构、人员不公正的评价评论, 以及社会医疗资源的有限配置, 使患者对现在的医疗环境不满而成为不安全因素。

2 安全隐患的护理对策

2.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 娴熟的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护理工作的基础, 更是安全的保障[2]。护理部定期组织安排业务学习, 科室定期组织安排科室的研究生医生为护理人员做相关的专业知识讲课, 安排科室的护理骨干进行专业讲课、专业技术培训, 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和新护士, 提高其专业技能, 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安全防范知识、应急预案的培训,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 为护理工作打好基础。

2.2做好重点环节质量的管理

心血管内科患者大部分病情重、变化快, 如心衰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 加上用药特殊, 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 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如跌倒、坠床、压疮、烫伤等。

2.3 加强患者入院和出院管理

患者入院时, 对医院环境陌生, 对疾病认知度不高, 尤其是监护室的患者对各种仪器的恐惧心理, 所以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安排在监护室, 或距离护士站近的病房, 以便于护士观察病情,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整洁的治疗和康复环境。出院时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 对PCI术后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减少再住院率, 提高治疗效果。

2.4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防范护理风险发生

完善和健全各种安全规章制度, 实行三级质控、明确职责、坚强监督、完善患者的腕带佩戴制度, 严格三查七对, 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教育, 一旦发现工作中不安全因素及时提醒, 并完善工作流程, 防止差错发生。

2.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责任感

教育护士爱岗敬业、救死扶伤、以患者为中心,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认真学习《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 增强其主人翁意识, 端正工作态度, 养成慎独精神[3]。

3 小结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是保障每例患者住院期间安全治疗护理的必要条件, 是避免护理缺陷、纠纷的关键环节。我院心血管内科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 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重点环节质量管理、加强患者出入院的管理, 为患者提供了安全、专业的医疗护理环境,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患者安全的重视程度, 和谐了护患关系, 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 从而防范医疗差错事故, 进一步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少玲.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10:761.

[2]徐明芹.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工企医刊, 2009 (02) .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8

1加强护理工作

1.1加强检查

(1) 详细了解并分析患者的病史特点、发病时间、主要症状、既往住院及用药情况等。

(2) 一般的专科体检:身高、体重、基础心律及心率、计出入液量、血压、呼吸、肝脏、水肿程度及缺氧程度的判断等。

(3) 了解心血管内科常见的辅助检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脂全套、空腹血糖、血液流变学、心电图、肺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动态血压、活动平板、冠脉造影等。

1.2加强观察

(1) 新药观察。

如使用利多卡因、心律平、西地兰等抗心律失常药应在监护下进行, 并注意心率、心律变化。有的病人静脉输注胰岛素会引起低血糖反应, 也有的病人静脉输注葡萄糖后由于胰岛素过度分泌也会引起低血糖反应, 还有使用前列地尔等药对血管刺激性强, 采取第一瓶静脉输注, 并嘱病人热水袋热敷, 以免药物残留刺激血管, 增加病人痛苦。临床实践证明不单是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容易过敏, 现在新药层出不穷, 也有个别的易起副反应, 所以使用新药时, 护理人员应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 并在使用中加强巡视, 病人出现反应时, 应能得到及时处理[3]。

(2) 进食观察。

应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 包括水分热量及食物的质量和数量, 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 也应避免摄食太少, 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

(3) 病情观察。

定好周期, 认真观察心率、心律变化。一般每1h记录1次。

(4) 二便观察。

注意患者二便情况, 心肌梗死、心衰病人用力排便后易加重心脏负担, 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衰, 甚至死亡, 因此要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应予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 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通便药, 有的病人排便时不易排出可给予开塞露协助排便。准确观察和记录患者每日的尿量也十分重要, 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病情判断和用药依据。

1.3加强基础护理

(1) 做好皮肤护理。

危重病人予以安置有气垫床的床位, 并检查全身皮肤情况, 特别骶尾部等受压部位, 如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 应注意会阴部、骶尾部皮肤情况, 须做到勤翻身, 勤擦洗、勤更换。天冷时严禁用热水袋, 因糖尿病病人、水肿病人神经末梢敏感度差, 热水袋烫起疱也不知道。心电监护电极粘贴部位应予经常更换, SpO2 监测夹子应定时更换指头。留置针应每天检查穿刺部位周围皮肤情况, 如有红肿应及时拔除, 静脉穿刺部位应经常更换。对于血液循环差、水肿明显的部位如骶尾、踝关节等, 每天都应予热水或乙醇按摩, 以促进局部皮肤的血液循环, 预防褥疮的形成, 同时定期给患者翻身、拍背以防止肺炎的发生[1,3]。

(2) 保持病房空气新鲜。

病房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做好口腔护理, 预防交叉感染[1]。

(3) 及时响应患者呼叫。

心血管病人意外多, 因此呼叫铃响或有呼叫声应立即去察看, 救护仪器如心电监护仪、除颤器、氧气、吸痰器、简易呼吸器、抢救车严格按规范管理以便医护人员抢救病人时能做到迅速及时、有条不紊。

1.4加强心理护理

由于心血管疾病多需终身治疗, 疾病易反复发作, 因而患者常具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 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 情绪易激动, 气量狭小, 甚至焦虑、紧张、绝望, 从而导致病情恶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于疾病往往能起到治疗和促进康复的作用。临床上应重视心理治疗和精神护理, 在了解患者病态心理活动的基础上, 要注意患者的各种反应和态度,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 护理人员要以热忱、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患者, 以取得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赖;还要关心体贴患者的疾苦, 协助患者解除各种顾虑, 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心理平衡, 以促使早日康复[1]。

2加强管理工作

2.1加强教育

实际上, 有些失误是由于医护人员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而造成的。心血管疾患变化较快, 若对病情的变化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很容易延误救治的时机, 导致患者死亡或病情的加重。

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 病情可能随时变化。在对危重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 如果不能准确分辨异常状况, 并且对患者症状护理知识了解不够, 就很容易引发风险;由于心脏介入手术发展较快, 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 若对各种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错;对除颤器、心肺复苏等基本护理操作不熟练或者有误也会带来护理风险[2]。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业务知识, 反复训练专业技能, 做到技术精湛。应经常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新引进设备的使用知识, 尽快掌握其操作性能, 并进行考核, 做到人人过关, 确保在抢救时能做到熟练使用。

2.2加强沟通

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引入市场化的服务模式还不成熟, 护理工作与服务理念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还缺乏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形式, 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也缺少艺术性。随着病人及家属法制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护理人员做了大量护理工作而缺少与患者沟通交流, 也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势在必行。

(1) 住院期间应教育患者注意:需遵医嘱, 按时、按剂量服药, 有不适症状要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2) 在出院之后要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合理膳食;注意维持心脏的代偿功能, 要劳逸结合, 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 活动宜量力而行;需按时服药, 注意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还要搞好定期复查工作。

2.3加强护理记录管理

医疗机构承担举证责任是目前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环节, 病历是医患双方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采信的重要证据, 护理记录作为病历不可缺少的部分也就显得尤其重要。若护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且对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注重不够, 出现漏记或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有差别等情形, 常常导致风险增加[2]。

2.4加强风险管理

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处理、效果评定是护理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主要内容涉及护理业务工作、护理组织机构、环境安全、公众意见处理及投诉等方面。

识别护理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中除注意防范常见风险因素外, 还要加强以下环节:

(1) 项目分类总结和缺陷管理总结, 以明确风险易发环节及细节;

(2) 科室整体共性风险分析;

(3) 信息咨询沟通, 如做好医护沟通、医患沟通, 从而掌握更多的风险点[2];

(4) 仪器定期检测, 评估风险概率;

(5) 突发情况风险评估, 如停电, 地震等。

2.5加强专科管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 积极搞好心血管内科专科护理工作。如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 尤其是多在夜间发生, 因此应加强夜间巡视, 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加快或烦躁坐起, 应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并立即让患者取坐位或坐卧位, 必要时两下肢下垂, 以减少回心血量, 减轻肺部淤血, 同时给予低流量 (1~2L/min) 鼻导管氧气吸入;发现急性左心室衰竭肺水肿时, 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时, 在给氧的湿化瓶内加入20%~30%乙醇, 并给予6~8L/min 高流量氧气吸入, 以减轻肺泡表面张力而改善通气[1]。

2.6加强静脉输注管理

严格控制静脉输注速度, 既保证液体均匀输给病人, 又能按时完成静脉输注。因心血管内科病人年龄大, 有的心脏功能不太好, 静脉输注过快, 易诱发急性左心室功能障碍, 有的病人用鲁南欣康、硝酸甘油必须控制静脉输注速度, 保证疗效[3], 以防血压下降。

3结束语

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差错、提高护理质量, 实现医患双方关系和谐。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 如何保证护理安全, 与护理人员的素质、技术、工作能力以及管理等有着密切关系。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观察与分析能力。管理者应促使医护人员认识安全隐患、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整体素质;最终实现提升护理水平的目标。

摘要:近几年来,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一种全球性常见病和多发病。加强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和管理, 对提高疗效, 减少医疗事故有重要意义。提高护理质量已经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内科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方孝俊, 邓玉萍, 鄢恋梅.加强心血管内科的护理工作[J].现代中西医结合, 2007 (1) .

[2]富川华, 雷静, 袁莉.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护理, 2007 (8) .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9

1 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如何才能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的提高, 除了提高护士的素质和自觉性, 增加人员编制外, 最主要的是护理观念的更新和护理制度的改革。实行整体护理, 落实护理程序, 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只有把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上来, 转变到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上来, 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2]。为此, 本科开展了“亲情服务”、“星级护士”评选等活动, 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面带微笑、说话和气, 而且要提高内涵, 从以执行医嘱为主, 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 在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2 提高质量意识

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意识。护理质量要适应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护理人员应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中, 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3]。要想抓好护理质量管理, 就必须抓好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及质量目标的落实。

2.1 护理人员要以护理服务作为首要任务来进行管理, 患者的满意是我们护理的目标和方向, 对护理质量给予保证才能够让医院的利益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保证。

2.2 提升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提供护理的时候采取比较规范护理方式和流程, 已达到更高的护理规格要求。

3 提升护理知识, 加强综合能力

岗前培训是针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护理质量所开展的强化内容。新的护理人员在进入岗位之前, 即便是以及熟练的掌握的护理知识, 但是对于实践仍然还是比较缺乏, 因此需要对其护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以免出现纰漏导致护理质量降低。通过培训让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强化, 这不仅是技术上的提升, 也是思想上的提升, 尤其是护理责任思想和职业道德思想, 这是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岗前培训仅仅是针对性的解决一些突出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还要求护理人员自己去努力学习新知识, 增强护理质量的思想, 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4 加强护士长业务能力训练

4.1 护士长作为护士群体的管理者和领导者, 同时也是护理服务的参与者, 需要对他们的业务能力进行训练, 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 让其起到带头的作用来给护理人员提供榜样, 护士长是护理部主任和护理人员之间的职位,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需要发挥好这一作用。护士长对于护理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及时的向上级报告, 寻找解决的方式, 因此护士长的业务能力直接影响着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 需要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4.2护士长的业务水平不仅是护理知识和护理工作相关的内容, 还包括了护理队伍的管理、新技术的应用等等, 其要求能够对整体护理队伍进行管理和调度, 让护理队伍更加高效的工作, 为护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渠道, 增强护理队伍的护理质量。

5 对护理效果进行反馈信息收集

每个月都对科室进行检查, 对护理部门的全部工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改正, 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时时刻刻都发挥出较高的思想觉悟, 能够注重团队合作, 融洽护理队伍的关系, 对护理服务质量反馈信息进行收集, 进行问题的寻找和改进, 提升护理质量。

6 讨论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护理质量有与医院的整体形象和医疗质量具有联系, 因此需要对护理服务质量进行管理和提升。每一个护理人员都是护理队伍的一份子, 其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也是医院形象和医疗水平的体现, 因此需要特别注意自身的护理服务水平, 能够在有空的时候对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进行补充。

摘要: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 对该部门工作进行管理的目的是希望对治疗质量提升, 加强管理, 既是对患者负责, 也是对医院利益的保障。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玉荣.护士素质与护理质量关系.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5, 36 (4) :583.

[2]朱记贤.PDCA循环工作法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 2012, 14 (5) :531.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10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心血管内科患者具有年龄老、病情多变、猝死率高等特点, 稍有不慎即可引发护理纠纷。因此, 如何有效地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 为患者提供安全的治疗护理环境, 对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及防范措施报道如下。

1 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

1.1 与护理人员有关的潜在风险

(1) 护理操作中的潜在风险: (1) 违反技术操作原则, 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导致抽错血、输错血、发错药、打错针、输错液; (2) 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和预后未进行很好的沟通、告知, 患者及其家属不能正确理解和理性选择诊疗措施; (3) 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对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 若经验不足、对患者的病情判断不正确、协作技术技能不够, 就会给患者造成危险。 (2) 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护理文书是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真实的记录, 是患者与他人纠纷的重要依据, 但仍有部分护士麻痹大意, 缺乏保护意识[2]。如入院评估不准确、医嘱开出时间与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不符。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多, 病情急, 而护理人员相对不足, 导致护士不能完全做到及时进行护理记录, 常是在空闲或下班时间回顾性记录病情及护理措施, 因而造成不真实记录、记录不完整或漏记现象的发生。

1.2 与患者有关的潜在风险

(1) 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 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 对病情的恶化不理解、不接受, 同时由于家庭社会支持不足, 对医院环境不适应及患者本身疾病的影响等不良刺激, 均易引起患者情绪变化, 引起矛盾和冲突;甚至当疾病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变化时, 患者家属产生怀疑, 对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导致纠纷。 (2) 一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对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 私自离院外出, 患者处于医院病房外的环境中, 会因缺少及时休息的条件, 且噪音较大, 再加上疲惫等因素导致疾病发作。

1.3 与医院自身相关的潜在风险

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多为老年人, 其对周围病房环境有特殊要求, 希望自己能安静的休息, 但往往病房内外的噪音及其他操作易引起患者烦躁, 最终导致医患不和, 另外医院是个公共场所, 进出人员较复杂, 有时难免存在和别人的不愉快, 而此时医院又无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这些都成为潜在风险。

2 风险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水平

应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入手, 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章和制度,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 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处置前、中、后均对医嘱和所配药物及用药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检查。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过程中, 严格监控滴注或静脉推注速度, 防止因过快引起不必要的危险。在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加强护士专科知识技能的培训, 及时请专科主任进行讲座指导, 从而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能力。

2.2 加强护理文书管理与护理记录的书写

医疗文书是医疗活动的惟一记录, 对整个诊疗过程有着很大的意义。护士必须高度重视并严谨记录, 要求做到说、写一致, 及时、完整、真实地完成一切护理记录。同时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的培训, 按照相关条例写好医疗文书, 使医疗文书能反映客观真实情况。

2.3 加强医患沟通

主动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就医环境。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小事做起, 从患者的切身感受出发,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感受。使用文明语言、规范操作和贴心的关爱, 努力提高自身的医德, 操作中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 要耐心解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 以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血管疾病的认知教育。对因病情变化而改变的诊疗方法和用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避免漏收、错收费等现象, 坚持发放一日清单制,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各种治疗和护理费用。坚持对患者或家属的告知制度, 及时通过用药卡告知监护、吸氧费用及较高的检查费用等, 消除和化解因费用误会引起的护理纠纷。

2.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风险评估制度, 既包括护理人员本身的制度, 也包括对患者的制度。一方面从护理人员出发, 强化交接班制度, 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隐患, 组织讨论应对的方法, 并提醒护士注意防范。另一方面患者入院时, 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疾病教育, 尤其针对不同的患者更应推崇个性化健康教育, 使患者能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并配合医师将风险化为最小。从医院管理层来说, 应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广泛征求住院患者的意见建议, 改进硬件设施, 为患者创造舒适的医疗环境[3]。

3 小 结

护理风险贯穿于护理操作、处置、抢救配合等各环节中, 心血管内科属于医院中存在医疗风险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 其相关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使得其护理更有特殊性, 极易出现因护理不当而引发的护理纠纷[1]。因此, 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更应提高风险意识, 规范操作规程、护理记录及护理行为。加强各治疗环节的规范化护理, 可有效避免患者在住院的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总之, 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护理水平, 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安全意识, 严格落实各项工作制度,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殷洁, 金微, 李丽.心内科病房护理风险分析及管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 2011, 17 (27) :103-104.

[2]吴淑华, 付嫱.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医药与保健.下旬版, 2010, 18 (2) :115-117.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策 篇11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2-01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长寿的不断追求,因而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尤其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在任何一个过程中护理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观察不及时,不细致,检查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水平,降低死亡率势在必行。

心血管内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病情复杂,突变概率高,治疗任务繁重,这些特点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心血管疾病特点

1.1 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发病急,病情突变的概率高。病情发生来得快来得急,随时可能突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休息不足,情绪不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发生感染等。

1.2 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类繁多、用药剂量控制严格,药物产生副作用比较大,药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

2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对策

2.1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随着新的业务知识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基础业务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再加上个别护理人员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知识不深入;对新药品的疗效、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不熟悉不了解;对新开展的新业务技术、技能学习不扎实,如对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掌握,说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状况百出;再如心电监护时,护理人员必须准确分辨异常状况,否则极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必须更新专业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再学习和培训。

2.2 加强常规检查 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往病史、一般症状及所有药品等信息,同时,对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动态心电图、胸电动态血压等辅助检查应该做到及时检查、准确掌握。对患者身高、体重、及生命体征等了然于胸。

2.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护理人员除了做好日常医疗护理工作外,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向患者交待病情应该认真、细致,不回避问题,各项记录要求全面、细致、及时,将诊疗、護理常规作为医疗护理工作的依据。严格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使她们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及特殊性。增强自我法律意识,不断改进工作,将隐患与不和谐消灭控制在萌芽状态。

2.4 加强日常观察 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根据医嘱和病情变化及时跟踪记录。熟练掌握新药品的浓度、剂量、用法,了解新药物的作用,并加强日常巡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胺碘酮容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血压,还有硫酸镁容易引起呼吸、血压、心率变化等。便秘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道便药。

2.5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治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三级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每个基层医院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进而杜绝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心血管内科应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安全的气氛,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韩清萍.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原因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09).

心血管护理管理论文 篇12

1 建立完善的入院安全评估系统

患者入院第一天, 责任护士即对其进行护理安全评估。 (1) 一般健康状况及心理状况:如患者的基本信息、健康史、生活自理能力等。 (2) 护理安全状况:采用巴氏量表评估日常生活功能 (<60分为高危) , 采用营养不良筛查工具评估营养状况 (>3分为高危) , 采用Braden压疮风险评分表评估皮肤完整性 (<16分为高危) , 采用高危跌倒、坠床评估表评估跌倒坠床危险性 (≥4分为高危) 。根据评定结果及时制定落实护理措施。

2 做好安全宣教

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 包括如何正确使用床栏、传呼装置、防跌知识等, 病房内张贴防跌十诀, 厕所地面印上“小心滑倒”红色脚印, 时刻提醒患者注意安全。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差这一特点, 采取反演示等多种方式巩固安全教育效果。向患者发放护患联系卡, 每位患者使用院内统一的腕带。电话机放于患者易取部位, 要求护士长、责任护士手机号保持24小时通讯通畅, 责任护士做到8小时在岗, 24小时负责制。

3 有效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取得患者及亲属信任、减轻患者焦虑心理、促进遵医行为、避免护患矛盾的基础。为此, 我院心血管科规定, 亲属探视时间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必须深入病房, 与亲属进行有效沟通, 向亲属汇报每日病情及用药情况, 发放每日清单, 听取家属意见, 回答家属提问, 接受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检验, 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研究[1]表明:有亲属陪护的住院老人焦虑心理得分低于无陪护组和雇工陪护组。为此, 我们建立电话联系本, 专人负责, 每日为患者与亲属建立电话信息沟通, 获得患者和亲属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4 加强巡视

患者入院时要求亲属留下电话号码, 一旦患者出现病情突变等意外情况, 以便于及时与亲属取得联系。护理部统一建立病房巡视记录本, 要求二级护理每2h巡视一次, 一级护理每1h巡视一次, 输液患者每1h巡视一次, 患者按铃随叫随到。

5 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

5.1 提供便民服务

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箱, 内放针线包、吸管、牙签、剪刀、吹风机、一次性筷子等日常用品。提供微波炉及微波炉餐具供加热饭菜;代买饭票、生活用品, 代复印有关病历资料;利用合适工具护送患者做各种检查;提供本科疾病相关的自我保健资料。

5.2 实行防跌患者下床牵手制

指凡跌倒、坠床评估分值≥4分者床尾均插上桔红色防跌防坠标志, 锁上双侧床栏, 患者下床活动由护士或护工搀扶。

5.3 提供个性化的膳食需求

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要求, 配合治疗要求及时调整饮食, 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饭菜。

5.4 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活动

为活跃气氛, 除夕夜护士长与责任护士留守病房与患者共度佳节, 元宵节举行灯谜灯展, 中秋节送月饼等活动, 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日的喜庆, 和谐护患关系,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6 严格住院患者请假制度

每位患者入院后签署一式二份“患者住院告知书”, 一份交给患者, 一份医院保存。其中第一条即:“住院患者应该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服从医务人员的管理, 不得私自外出及在外住宿”。接诊护士详细全面介绍告知书的内容, 使患者或家属了解医院各项规章制度, 并取得配合。患者提出请假, 医生、护士应予以劝阻, 护士和值班医生没有准假的资格, 患者若确需请假外出时, 必须取得管床医生的批准。管床医生严格把握请假范围[2], 电话通知患者亲属到院, 应高度重视患者安全和有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问题。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家庭背景等情况全面考虑, 权衡利弊, 决定准假与否, 并负责与患者或家属签署规范的“住院患者请假单”, 交护士站保管。当班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外出期间注意事项。

7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不定期组织学习《侵权责任法》, 举办“护理与法”学习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引导广大护理人员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护, 使护士认识到自己的违规行为可能导致的法律后果, 能够从法律的高度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保障患者的权力,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避免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余梅, 于卫华, 戎敏之, 等.不同照顾方式对围术期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10) :2659.

上一篇:食品卫生安全下一篇:第三方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