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

2024-11-24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共10篇)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 篇1

饮食护理在脑血管疾病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意识清醒和能够自行吞咽食物的患者要防止噎食或呛咳, 对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的患者采用鼻饲, 鼻饲饮食的营养成分和护理对保证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年1月—9月我院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 男48例, 女22例, 年龄18岁~72岁;其中缺血性疾病45例, 出血性疾病25例。

2饮食护理

2.1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脑水肿, 常有颅内压增高现象, 所以要严格掌握饮食时间。早期患者因颅内压增高而呕吐, 此时不宜给予鼻饲以免引起窒息, 而且为防止加重患者脑水肿, 一般要控制入水量, 因此鼻饲时间不宜过早, 但若鼻饲时间给予过晚, 又将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 发生营养不良, 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脑血管患者常有偏瘫, 进食困难, 而保证营养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对患者恢复健康十分重要, 因此需要重视饮食护理。

2.2脑血管病患者宜进食低盐、低脂、清淡、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尽量少食或不食动物内脏或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 尤其是肥肉和动物内脏, 适量食用植物油、橄榄油。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 如粗粮、蔬菜、水果等, 尽量少食含糖量高的食物, 如蜂蜜、糖果等。适当补充维生素、含碘食物, 如海带、紫菜、蘑菇、虾皮等。

2.3患者长期卧床, 胃肠蠕动减慢, 易发生便秘, 导致腹胀, 影响食欲, 故饮食应多吃蔬菜、水果及蜂蜜等, 以保持大便通畅。每日饮食总量适当分配, 一般早、午饭量多, 晚饭量少, 这样可使吸收的脂肪通过日间较多的活动而消耗, 避免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而加剧动脉硬化。

2.4患者多患有中枢性舌瘫和面瘫, 食物易从患侧口角流出或在颊部滞留, 因此喂饭时应使患者取侧卧位;饭后要用水冲净口腔中的残渣, 加强口腔护理, 特别注意清洁瘫痪侧颊部, 使其能用勺取食。患者由于脑缺血、缺氧, 常易进入睡眠状态, 所以喂饭时要边喂边与其谈话, 给予一定的刺激, 在清醒状态下进食, 否则患者会经常出现把饭食含在口内即入睡的状况。

2.5某些患者可能出现一些神经疾病, 喂饭时拒绝张口, 此时可用小勺从牙缝倒入清水并把饭放在患者口边, 使其张口, 喂饭开始后要继续进行, 不可间断, 以免患者再次将口紧闭。有轻度假性球麻痹的患者, 咽后壁的运动受影响, 舌头不能搅拌, 不会咀嚼, 但吞咽反射仍存在。此时将营养丰富的食物送到患者舌后部, 引起吞咽反射而进行吞食。

3鼻饲饮食护理

3.1食物选择低脂饮食有利于改善血管硬化, 高热量饮食可减少总入量, 高纤维素食物有助于减少长期卧床所致的便秘。另外, 有高血压和高颅压存在时, 要限制钠盐的摄入;血糖高者要限制糖的入量;有颅内出血和消化道出血时, 要限制扩张血管。急性患者多用脱水剂进行治疗, 可能出现低钾情况, 因此在饮食中可增加一些含钾高的食物。长期鼻饲混合奶, 部分老年患者会因此产生腹泻或便秘, 混合奶虽热量高, 但营养素不够全面, 缺乏某些微量元素, 可加入鱼汤、蛋黄、鸡汁、果汁、蔬菜水、豆汁、植物油等, 以增加全面营养。在制定喂食时间时, 必须考虑到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 食物温度稍低, 注入速度不宜过快 (30 m L/min) , 每次注入量以200~300 m L为宜。注入的药物要充分研碎, 每次注食或药物后可注入水20~30 m L, 防止堵塞胃管, 同时可适当抬高头部, 并减少刺激, 防止误吸的发生。

3.2脑出血患者可由于弥散性脑缺血、缺氧及水肿产生应激性溃疡, 出现胃肠道出血, 此时患者应禁食, 静脉注射维持营养。

3.3喂饭时, 如发现患者食欲大增, 烦躁, 多饮食, 未到开饭时即饥饿手颤, 应考虑与糖尿病有关, 及时与医生联系, 查血糖、尿糖, 及时控制饮食。患者进食后出现喷射状呕吐伴有剧烈疼痛, 可能是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应密切观察, 并报告医生及时治疗。

4鼻饲管的观察及护理

4.1在置胃管前患者及家属表现出紧张、恐惧心理, 因此要充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 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紧张和后顾之忧。

4.2插管动作要熟练, 动作应轻柔、快速, 特别是通过食管三个狭窄处更应谨慎, 以免损伤食管黏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 为防止胃管吐出, 插管要比其他患者时置管深度略深些;对躁动不安者, 插管后要很好地固定, 防止胃管脱出, 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操作及其他意外的发生。

4.3严格操作规程, 每次灌注前应回抽胃液, 了解胃有无出血情况, 如有出血情况, 认真记录并报告医生, 暂禁食观察。当患者用脱水剂治疗时, 将喂食时间安排在使用脱水剂后, 对躁动患者, 则在安静时喂食。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药物与食物合并喂可以减少操作次数。

4.4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及咽部感染, 保护鼻黏膜不受胃管的刺激与磨损, 防止鼻黏膜糜烂、出血, 每周更换胃管1次, 晚上拔除, 次晨从另一侧鼻孔插入, 并每日用石蜡油滴鼻。

4.5终止鼻饲的时间:选择适宜的时间终止鼻饲十分重要。因为过早地停止鼻饲, 不能保证患者的营养, 对稳定病情、促进康复不利, 如过晚停止鼻饲也会增加患者痛苦, 而且不能适应其病情恢复的营养需要。通常根据以下情况停止鼻饲: (1) 意识恢复; (2) 无严重延髓麻痹症状, 即咀嚼、吞咽困难; (3) 对别人的言语大部分理解。

5结果

脑血管疾病的饮食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大部分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生活不能自理, 需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帮助, 尤其对吞咽困难和意识障碍的患者, 不能从口进食, 需从鼻饲管喂入, 要做好这项工作, 必须要求护理人员既要熟练操作技能, 又要掌握本病相关知识和心理护理知识。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 篇2

本文通过对东北和苏北饮食结构的差异分析,揭示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东北和苏北饮食结构的特点

由于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地域差异的影响,东北和苏北地区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具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受地理位置的影响,东北地区,处于北纬42°~53°34′,是寒冷的自然区域,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因此在饮食中食物的摄入量较大,高热量食物摄入较多,牛、羊、猪肉吃的比较多,也就是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而苏北处于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区内河网密布,水产丰富,鱼类品种繁多,多食鱼虾河鲜,讲究本味,少吃猪羊牛肉,尤其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清淡而闻名海内外。二是东北饮食里面烹调用油太多,口味偏咸,习惯高盐饮食;而苏北地区口味清淡,咸甜适中具有少盐、清淡的饮食习惯。三是大豆油和酒等这些纯热量食物是东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而苏北地区是以调合油为主,以茶为主要饮料,苏北人喝酒应该属于是品酒,小口品味方式的酒文化,不似北方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来用以御寒。因为东北和苏北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使东北和苏北地区导致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饮食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东北地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苏北地区高,这与东北和苏北在饮食结构上的差异有一定的關系。首先,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威胁当代人健康和生命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据资料显示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显著相关,如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和太平洋岛屿某些土著居民摄入食盐极少,未发现有血压升高者,而高盐者可使血管壁变厚血压升高,发生动脉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其次,动脉粥样硬化又与血中三酰甘油、胆固醇的升高有密切关系,而这种升高又与饮食中饱和脂肪酸摄取过多、必需脂肪酸相对不足或缺乏有关。大量地摄入高脂饮食,特别是畜肉、蛋黄、奶油、动物内脏等,会升高体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导致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长期大量摄取高油食物,容易引起血脂升高,体内脂类物质逐步增多,堵塞血管,形成血栓,从而促使血管硬化,引起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平常爱吃高脂肪胆固醇食物的人,其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最后,大量饮酒也可使冠心病死亡率增高。因为酒精可以直接升高血压,提供高热量,刺激脂肪组织,导致脂肪堆积;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力,促使肝脏合成脂蛋白增加,升高血甘油三酯。

心脑血管疾病的饮食预防措施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要控制总能量、脂肪摄入量(包括肥肉、荤油和烹调油)、甜食、甜饮料、烟酒,合量膳食,坚持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谷类等复合碳水化合物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因此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细嚼慢咽、适量饮酒等,要养成科学控制饮食、坚持定期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少盐多水,控制血压: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所以每人每天吃盐量应严格控制在6g以内,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人应少吃或不吃咸菜和酱,建议在炒菜起锅时再放盐,多吃富含钾的食物这样可以对抗钠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要重视补充足够的水分,也可吃些含水分多的水果,以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机体内毒素排泄,同时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助预防血栓形成。尽管原发性高血压不能治愈,但它能通过合理的饮食被有效控制,并保持血压平稳,有益于健康。可以这样说,长期坚持控制血压,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少荤多素,控制血脂:日常生活中控制血脂过高,首先是从饮食开始,要正确选择食品种类,要控制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少荤多素,多吃含脂肪和胆固醇较低或有降低脂肪和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多吃蔬果,多吃粗粮,多吃豆类,限制食用油煎炸食物,少吃高脂和高胆固醇饮食,特别是畜肉、蛋黄、奶油、动物内脏等。

降低血糖,预防糖尿病:要限制蔗糖及甜食的过量摄入,防止高糖食物被机体吸收而促使血糖升高、增加胰腺负担,导致糖尿病的产生。而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先决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环。要少吃多餐,既保证热量和营养的供给,又可避免餐后血糖高峰,要少吃易于使血糖迅速升高的食物,易使血脂升高的食物,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健康生活,戒烟限酒:因为烟中有含尼古丁物质,会让人的心跳过快,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过量饮酒,也会使血压升高,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提条件。

总之,通过对东北和苏北饮食结构的差异分析,可清楚地认识到心脑血管疾病与人们的饮食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良的饮食结构能加速其发生与发展。为此应采用科学的饮食结构来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应注意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倡导低盐饮食、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和血糖、戒烟限酒和经常锻炼的健康生活方式,从而达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明达,毛彬.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8:194.

2 李慧芳.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临床医药实践,2010,10(8):6-7.

3 李为民,傅世英,邱世强,何厚琦,李风芝.哈尔滨市城乡居民膳食调查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8,1.

4 周昉.浅谈浙江和东北地区的饮食差异[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 李缨,汤哲.老年人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纵向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5(10):24-26.

6 黄建辉.浅谈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J].医疗论坛,2010,15:169..

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篇3

1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显示:血脂中的胆固醇每上升1%, 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随之增高2%~3%, 而在调节血脂水平之后, 冠心病发病率在5年内会下降34%。由此可见, 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 也就是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过高, 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过低[1]。由于人们的膳食结构向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碳水化合物转变, 饮食中摄取了过多的脂类和醇类, 同时又没有配合科学、合理的运动来促进脂类醇类的代谢, 导致人体内存在的脂类醇类物质越积越多。久而久之, 脂类醇类物质掺杂在血液中会使毛细血管堵塞, 此类物质还易与人体内游离的矿物质离子结合, 形成血栓。随着血栓的积攒, 使得血管直径缩小, 心脏为了保证正常的供血量, 就会加大血压, 致使高血压疾病的形成。在血压持续过高的情况下, 有可能出现血管崩裂, 发生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2]。如果血管堵塞严重导致供血不足, 就会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2 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2.1 荤素搭配不当

许多人认为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日常饮食中逐步加大了肉类、蛋类、动物内脏等荤类食物的比重, 以为这样会让身体吸收更多的营养、更健康, 而忽略了粗粮和蔬菜的合理搭配。殊不知, 长期大量食用此类食物, 会导致体内形成高胆固醇和三酰甘油, 形成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 为心脑血管疾病埋下了隐患。

2.2 饮酒过量

乙醇有直接提升高血压、提供高热量导致脂肪堆积、抑制脂蛋白脂肪酶活力和升高三酰甘油的作用。长期饮酒过量, 会导致因冠心病而致死的威胁性增大。

2.3 食盐过多, 饮水过少

食盐的日摄入量超过8g, 极易导致高血压的形成。如果每日的饮水量不足, 会不利于细胞新陈代谢和机体内毒素排泄, 导致血黏度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 极易发生心脏病。

2.4 饮食过于精细

对饮食过于讲究, 主食选用精米精面, 以肉类为主, 配备饮料酒类, 这样的膳食结构不利于人体吸收维生素、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 还容易增加冠心病的患病威危险。

3 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3.1 多吃豆类制品

在日常饮食中, 增加豆腐、豆芽、豆油、豆腐干等豆类制品的食用量, 可以增加人体所需要的磷脂、优质蛋白及钙, 有助于人体健康。有报道称, 经常食用豆制品可以降低血脂、将血压、增强血管活性、抑制血栓的形成, 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3.2 多吃鱼虾类食物

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经常食用鱼虾类食物的人, 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会降低50%左右。因为鱼类食物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 人体摄入足够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起到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从而降低了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病率。

3.3 合理搭配荤类食物

动物的内脏、脊髓、蛋黄、软体类 (如鱿鱼、墨鱼、鱼子) 等荤类食物, 其中含有高胆固醇[3]。科学的膳食搭配, 应该把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控制在300mg以下, 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30g以下, 并且占热量的15%以下。

3.4 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食用量

主食每天的摄入量要控制在300~500g, 注意粗细搭配, 增加粗粮、杂粮类食物。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维生素C、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及钾等营养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能起到降低内皮技能障碍几率, 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 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作用。所以要保证每天食用新鲜蔬菜400~500g, 水果100~200g, 保证人体内所需营养素的摄入量。常见的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主要有洋葱、大蒜、香菇、木耳、芹菜等。同时, 注意控制食盐摄取量每天应<6g, 少食或不食含盐高的食品如腌制品和防腐蚀品等。

4 结论

总而言之, 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态势应当引起广大群众的重视, 并且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 如控制体重、戒烟戒酒、适当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工作心态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 从而到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缨, 汤哲.老年人饮食习惯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纵向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5 (10) :24-26.

[2]李慧芳.浅谈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0 (08) :6-7.

浅谈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护理 篇4

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急,恢复时间长,致残率高的特点,自理缺陷是病人的主要表现,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是降低该病致残的关键(1),使患者回归家庭、社会,提高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病人,其中脑血栓29例,脑梗死15例,脑出血8例,其中男3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5岁(55~65岁),文化程度:文盲8人,初中10人,高中25人,大专以上9人。住院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左侧偏瘫30例,右侧偏瘫22例。

2 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对突如其来的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运动障碍等打击缺乏心理应激,造成烦躁易怒,意志消沉,悲观等思想包袱,给疾病康复带来不利影响。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和健康教育,树立正确观念,使其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治疗,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精心护理患者,并应积极争取社会家庭支持,使家属对其更加重视并细心照顾,尽量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使其始终感到家庭给予的温暖,消除悲观、孤独、被遗弃感等负性情绪。

2.2 肢体护理(1)患侧卧位:头部应在上颈段屈曲,躯干稍向后转,用枕头固定后背。患侧上肢前伸,前臂旋后,肘关节伸展,手心向上。下肢迈步位,健腿髋、膝屈曲,患腿保持伸髋,稍屈膝体位。两膝关节间放一小软枕,防止皮肤互相摩擦。(2)健侧卧位:头部枕于枕上,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侧上肢用软枕垫起,上肢尽可能伸直或关节屈曲20度—30度,下肢用软枕垫起,保持屈髋屈膝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3)仰卧位:头部置枕不宜过高,患侧上肢前伸、伸肘、腕背伸,使骨盆向前,防患肢外旋。正确姿势能预防褥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还可预防肩痛、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异常模式的产生。

2.3 肢体功能训练 脑卒中发病后的急性期,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以防止继发性功能障碍、肌肉萎缩、肌力低下及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等。(1)被动按摩:由护理人员每日以揉、捏、搓、擦等方法对患者四肢、中下腹、背部进行按摩,以患侧为主,健侧为次:(2)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一手握住患者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其远端,缓慢活动关节,达关节最大活动度或引起痛疼为止。每次15~30分钟,每天3~4次,关节活动度训练的重点是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髋关节屈面、内收、外旋,膝关节屈面,足背屈曲和外翻,桥式运动,对指运动等。活动结束后,特别注意肩、腕、踝关节保持在功能位;(3)随意运动及分离运动训练:患者取仰卧、肘伸展,协助患者上举、外展、内收或旋转上肢,使其在任意角度停住并保留在数秒,以训练上肢控制能力;练习手的抓紧与控制能力,可从直径较小的杯、球开始,逐渐过渡到铅笔、火柴等,也可联系手指的松开,反复练习;(4)主动性康复训练:练习床上左右翻身、移位、坐立平衡到站立平衡,重心转移、单腿负重、行走及步态矫正等训练,让患者学会使用辅助器具,以帮助恢复,每日运动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 结果

偏瘫部位比较:52例患者中,左侧偏瘫患者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右侧,因病前绝大部分活动由右手完成,患者重视训练,积极主动,恢复比较理想。左手起协助作用易被忽视而错过神经系统再生的良机,家庭随访,左侧偏瘫30例有20例恢复较好,日常生活活动基本自己完成或大部分自己完成,有的能帮助做一些能及的家务事。而右侧偏瘫的22例中,5例日常生活活动部分自己完成,8例大部分由家人协助完成,9例完全由家人完成。

性别的比较:女性比男性恢复较快较好,因女性患者病前多操持家务,病后争取生活自理愿望迫切,训练积极主动。家庭随访,22例女性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基本自己完成,有2例女性瘫痪在床,而男性平时多由妻子照顾生活起居,依赖性强,训练不够积极,30例男性有5例一直瘫痪在床。

年龄比较:年轻的患者经过训练后恢复比年龄长的快和显效。老年人发病后家人为尽孝心,让病人静养而造成瘫肢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的综合征,影响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文化程度比较:文化较高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能迅速掌握训练方法,自我提高意识强,能坚持不懈的功能锻炼。文化较低者对功能训练认识差。

4 小结

脑血管疾病易发诱因有季节变化,尤其是秋冬和冬春交接时易发;情绪波动,如长期压抑、紧张、精神郁闷;长期卧床;长期禁食、水或大量出汗后导致血液浓缩。早期康复功能锻炼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活跃新陈代谢,提高患者肢体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浅谈脑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68例, 男48例, 女20例, 年龄42~75岁, 平均住院40d, 出院时均能翻身, 无1例褥疮和护理不当或意外发生, 其中34例能独立行走28例能借拐杖行走, 生活基本能够自理;无变化4例, 死亡2例。心理障碍表现为:恐惧心理者42例, 悲观失望心理者12例, 焦虑心理者13例, 厌世心理者1例, 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后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37例4~5d后心理趋于平静, 22例7~10d内趋于平静, 7例15d后心理逐渐趋于平静。

2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脑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原因, 产生肢体活动障碍, 大小便失禁及其他生活不能自理情况常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 大多焦虑, 抑郁, 有的表现极度烦躁, 不良的情绪会大大减弱治疗效果。因此, 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的住院环境, 使其进入病房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良好的住院环境, 可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食欲及各器官功能。其次, 患者的心理变化常随病情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应及时发现,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处理, 对病人要有特别的耐心, 爱心, 关怀体贴, 尽量做到细致, 及时热情的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并且通过自身良好情绪感染患者, 使患者处于愉悦心态, 借以消除影响心理变化的不利因素。

2.2 呼吸道护理

2.2.1 意识清楚者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有缺氧症状患者, 要及时给氧;对长期卧床, 无力咳嗽者, 应帮助其翻身拍背, 同时鼓励咳痰, 避免坠积性肺炎和肺不张, 必要时可口服祛痰药或配合超声雾化吸入。

2.2.2 意识障碍及昏迷患者

为防止其舌后坠堵塞呼吸道, 可插入导气管, 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和呕吐物, 防止吸入性肺炎。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术, 并做好气管切开护理。

2.3 皮肤护理

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或麻木, 活动受限, 运动, 感觉障碍。且由于患者营养差、体质消瘦长期卧床, 局部血循环差, 易形成褥疮, 因此每隔1~2h给患者翻身、拍背, 按摩受压部位, 更换体位。骨隆突出处垫以气圈并加用布套, 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柔软, 对已形成褥疮者, 可用1%龙胆紫或无菌纱布覆盖, 防治感染、促进愈合, 同时要勤换床单、床铺垫等。

2.4 饮食护理

营养保健是促进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脑血管病患者应供给足够的水分, 多给低脂、高蛋白、高能量宜消化且富含粗纤维的饮食。偏瘫患者活动少, 因此对于胃肠功能低下者应注意少食多餐, 提高每餐质量。对意识不清患者必要时给予鼻饲, 以供给足够的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脑出血昏迷患者发病3d内静脉给液体量控制在1500~2000m L, 可根据病人情况增减。3d后鼻饲流质饮食 (混合奶豆浆、菜汤、肉汤及水等) , 4次/d, 每次不超过200m L, 温度适宜, 每次鼻饲前要确定胃管在胃中, 鼻饲后用少量温水冲洗胃管内残留食物并夹紧管口, 用纱布包裹, 每日更换纱布, 鼻饲管每周更换1次。做好口腔清洁的护理。

2.5 排泄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达到清洁尿路的目的, 并注意阴部清洁。对于尿潴留患者应留置尿管, 为防治尿路感染, 应严格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 并注意训练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 必要时服通便药、灌肠, 以免因用力排便, 致使脑出血再次发生。

2.6 功能锻炼

2.6.1 早期功能锻炼

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后48~72h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采用按摩、推拿、翻身、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等, 全身锻炼20~30min/次。四肢向心按摩, 以促进静脉血回流,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且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勿使肢体关节扭转弯曲, 防止挛缩, 同时运用针灸及穴位按摩, 活血化瘀, 效果更佳。

2.6.2 中期功能锻炼

本期除继续前阶段的各项锻炼外, 应鼓励患者做主动运动, 如坐位和站立平衡训练、徒手站立、上肢上举、肘关节伸直、下肢伸直等简单的运动锻炼。并鼓励患者调动健侧肢体能动性, 辅助瘫侧进行运动, 并逐渐增高活动时间和次数。

2.6.3 后期功能锻炼协助患者开始练习走路, 练习手的精细动作, 加强肢体功能恢复。

2.7 预防和保健

指导出院时让患者注意休息, 饮食要清淡, 日常保持适量的活动,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教会家属配合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方法, 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3 护理体会

通过实施以上护理, 从中体会到护理工作对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当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样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熟练掌握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护理要点,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6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 68例患者中, 治愈43例, 好转19例无变化4例, 死亡2例。结论 及时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病人的护理 篇6

1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由于病残给病人和家属年造成的心理负担较重, 病人情绪低落, 暴躁易怒, 甚至精神失常, 此时亲属给予体贴、关心、照顾十分重要, 根据病人喜好可养鸟、鱼, 放置花草、工艺品等。从心理上让病人康复起来, 这样更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2 预防并发症

脑血管病恢复期并发症较多, 且病人常死于并发症, 故常见并发症的防治尤为重要。

2.1 预防压疮

瘫痪病人由于躯体的感觉、运动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长期一个姿势卧床, 受压部位很容易坏死、破溃、糜烂。预防办法是每2 h~4 h翻身1次;如发现受压部位有发红现象, 要及时给病人垫上气圈, 使受压部位架空, 并按摩或理疗, 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若已形成压疮要按时换药, 必要时可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2.2 预防肺炎

脑血管病病人多数年老体弱, 身体抵抗能力差, 在冬季感冒后易并发肺炎。预防办法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防止室内温度太高, 鼓励病人咳痰等;如已患肺炎, 要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2.3 预防尿路感染

瘫痪病人, 尤其伴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 易造成尿路感染。预防办法是多饮水, 形成感染后可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2.4 便秘的防治

卧床病人最易便秘, 预防办法是多吃水果、蔬菜, 养成每天按时大便的习惯;如已便秘, 可服果导片、液状石蜡、蜂蜜等, 必要时灌肠。

2.5 预防肢体挛缩畸形

长期卧床必将造成肢体挛缩, 预防办法:①肢体活动应保持功能体位, 防止长时间的不良姿势。②预防肩手综合征:脑血管病人常有肩、手疼痛、麻木, 造成上肢屈曲、挛缩, 这种病人不宜强行活动患肢, 应鼓励病人多用健肢帮助活动患肢。

3 加强功能锻炼

3.1 职业疗法

主要在于训练病人日常活动, 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充分的时间、安定的环境进行休息;选择质轻、耐用、易打结的衣物;衣物放在病人易看到的地方;起初在他人扶持下穿衣拿物, 以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行料理, 逐渐把日常活动的动作协调好。

3.2 失语的治疗

克服语言障碍, 关键在于亲属经常与病人接触, 并进行语言辅导。鼓励病人说话, 给予充分时间回答。一般失语不影响病人的基本智能, 可拿实物鼓励病人说话。

4 理疗

理疗一般在发病后2周或3周病情稳定后进行, 可改善血液循环, 促进炎症、出血及坏死组织的吸收, 减轻或消除各种后遗症。常用的方法有直流电碘离子或镁离子透入、超声波疗法、头针、体针、按摩等, 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选用。

5 恢复期医疗复查

脑血管疾病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篇7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并发症,护理

脑血管疾病(Cerebro Vascular Disease,CVD)是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其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1]。CVD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在治疗和恢复的过程中,易造成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卒中后抑郁状态等。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2月至2005年11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有15例出现上述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年龄65~85岁,平均75岁。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脑出血5例,脑梗死10例。15例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11例,压疮1例,卒中后抑郁状态3例。

1.2 方法

1.2.1 肺部感染的护理

由于受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患者的咳嗽、吞咽反射功能减弱或消失,致使分泌物、呕吐物极易误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所以,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要予以指导有效地咳嗽咳痰方法,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时,行雾化吸入或叩背排痰。对于昏迷患者,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以预防或减少分泌物的吸入。注意翻身叩背,每2 h变换体位一次,以促进肺扩张,减少分泌物淤积在肺部而引起并发症[3]。必要时给予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以免因刺激引起气管痉挛而加重缺氧,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心率及血压的变化。对于胃管鼻饲的患者,充分吸痰后再行鼻饲,鼻饲时速度不宜过快,每次鼻饲的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胃内容物的返流。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证明胃管在胃内防止误吸。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发热、呼吸急促,听诊肺部有无啰音,已并发肺部感染者,根据痰培养结果选择敏感高效抗生素治疗。

1.2.2 压疮的护理

预防压疮,首先要减轻局部压力,为卧床患者定时翻身,至少每2 h翻身1次,必要时1 h翻身1次。协助患者翻身或移动时,应将患者抬起后再移动,在翻身或移动的过程中,避免拖、拉、拽、推等动作,对足跟、脚踝、尾骨等骨突起部位,注意使用软垫、海绵垫等保护设备,以减轻受压部位的剪切力和摩擦力。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铺平整、干燥,保护皮肤清洁、干净,避免潮湿刺激。经常检查皮肤的完整性及血液循环情况,特别是骨突起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热、疼等现象,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护理措施。

1.2.3 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护理

首先对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抑郁标准进引评定,患者HAMD评定≥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护士主动耐心的倾听患者的陈述,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掌握患者情绪状态,酌情给予入院指导,健康知识的教育,消除患者的自卑与恐惧,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训练。

2 结果

15例CVD患者经实施治疗、护理措施后,10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例并发压疮患者痊愈,3例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3 讨论

CVD多为高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逐渐减弱。脑血管疾病发生后,由于病程长、恢复慢,为并发症的发生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基础病导致的吞咽功能障碍,使分泌物、呕吐物易误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胃管鼻饲不当,胃内容物的返流,误吸入气管,也是造成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所以,减少分泌物、呕吐物的误吸,可以预防或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压疮的形成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有直接关系,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3]。定时翻身,对骨隆突部位给予软垫、海绵垫等加以保护,做好基础护理,可以减少或避免压疮的发生。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让患者消除自卑、悲观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抑郁状态会得到明显好转。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内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5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ACVD患者186例均符合文献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和/或腰穿确诊。其中男123例,女63例;发病年龄24~84岁;脑梗死113例 (60.8%) ,脑出血65例 (34.9%) ,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 (4.3%) 。

1.2 ACVD心血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

见表1。

注:*指占ACVD患者总数的百分数;**指心电图异常总数,1例患者可有两种心电图异常

2 讨论

2.1 ACVD心血管功能障碍机制

当颅内出血或缺血,局灶性脑功能障碍的同时,可发生病灶周围脑组织水肿。局部性或弥漫性颅内压增高,直接或间接波及下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通过下丘脑-垂体-靶腺 (腺上腺、甲状腺等) 轴,或下丘脑-胸腰髓交感神经通路使激素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心血管功能阻碍。这些障碍一般出现在急性期。只要采取合理、及时的治疗,一般可随着脑水肿的消退逐渐减轻或消失。

2.2 护理观察及治疗要点

(1) 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ACVD患者一旦出现中枢性高热,应积极给予物理降温,戴冰帽;与医生配合进行其他降温措施,努力降低脑及机体代谢率,以减少脑细胞耗氧量,从而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严重的ACVD患者,尤其是脑出血,常伴有意识障。意识障碍的程度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出血量及其部位有关。如病灶接近第3脑室的中央灰白质或桥脑,则最易发生昏迷;如出血流入脑室常呈深昏迷。检查瞳孔的改变可了解视觉通路、脑干的机能状态,观察是否有脑疝的发生。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眼球位置异常,瞳孔不等大,提示有脑疝;如瞳孔进行性散大,呼吸不规则,脉搏微弱快速,血压不稳定时,提示预后不良。应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给出相应的处理; (2) 心血管功能障碍的变化及护理:严密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一旦发现心律不齐,应立即作心电图检查。如有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心梗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连续监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备好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积极配合医生抢救。对于血压升高,通过降颅压可起到间接降压的作用;另外还应配合其他降压措施,将血压控制在20.0~21.3/12.0~13.3 k Pa,或相当于发病前血压的稍高水平,但不宜将血压下降过低,以防供血不足; (3) 降颅压药物的应用与观察:对于大面积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降低颅内压和控制脑水肿以防止脑疝形成是急性处理的重要环节。一般ACVD患者常以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等渗透性脱水剂为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主要措施。但当合并心血管功能障碍时,如心肌梗死、心衰等,心脏难以负担治疗量的甘露醇,故治疗应重点用速尿、糖皮质激素等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防止心衰加重和增加治疗难度。同时还须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尤其应注意补钾和肾功能; (4) 患肢护理:在早期,正确的被动的床上患肢姿势的摆放和定时的变换体位等,对避免患者将来出现异常的痉挛模式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病的1~2周以内,应避免进行主动的锻炼,以免加重心脏负担致病情恶化。即使进入恢复期,进行主动锻炼的量也应严格限制在心脏所能承担的负荷之内; (5) 心理护理:ACVD合并心血管功能障碍的患者,心理状态更为复杂。掌握其心态,给以积极妥善的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康复的速度和质量。对于急于求成、烦躁者, 应劝慰其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对于自悲者, 应细心劝导, 鼓励和协助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对于恐惧忧虑者, 应消除其紧张情绪。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思考 篇9

关键词:心脑血管 疾病 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41-02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特别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仅需要生活与心情的调理,还需要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通过了解分析一些新型护理方法,进行了关于合理人性化的健康护理方法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并达到康复目的不仅需要医院的护理干预措施,还需要病人调整心态,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的结论?

一、关于新型的护理方法的介绍

1.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向病人讲解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的知识,不仅让病人了解自身情况,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接受医院的健康护理并重视自我保健?同时也对家属宣传了相关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并鼓励病人?

2.个性化护理评估

一般采取咨询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个性化护理评估,通过询问病人文化程度?家族病史?生活状态等方面资料的收集,最后建立患者信息库,并建立针对病人个性化的健康护理模式?

3.预警护理

很多疾病往往是由于病人对病症不了解,等到病重时才到医院检查,不知不觉中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但为时太晚?尤其是家中有中老年人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病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治疗?

4.家庭计划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时间长,但这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身上,若是睡眠不好?血压不稳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因此务必使患者居住的环境干净整洁?舒适温暖,有利于保持患者愉悦的心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需要制定计划,帮助病人适当锻炼,陪伴着散步?步行等,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5.药物治疗护理

出现任何病症都不能盲目使用药物,滥用药物的后果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是阿司匹林,但是服用这种药要听从医生的叮嘱,定时定量而不能乱吃?若是服用药物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并及时就医,以免威胁生命?

二?心脑血管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大量研究表明,过大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医院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和家庭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提高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1.心理干预

(1).对于情绪躁动焦虑的患者,应当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对于患者提问的问题耐心回答,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措施的必要性?这样的患者更需要有家人的陪伴和关爱,这对及时解除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减轻痛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于有依赖心理的患者,在对患者病情有充足的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意见?不仅需要使用医院的护理方式,也要有自己的计划,帮助患者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

(3).有些患者对主治医生缺乏信任,对于这样的患者可以多讲解医生的特长,尽可能使患者相信主治医生,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配合医院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4).对于一些比较顽固的患者,给予应有的尊重,尽量用温和的态度耐心的讲话,在维护他的自尊心的同时,他就会接受并配合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5).对于消极悲观的患者,应该和家属取得沟通,医护人员和家属齐心开导病人,支持他生存下去,帮助他走出阴影,敢于面对疾病并战胜病魔?

(6).对于有疑问的患者,医护人员尽可能有问必答,不能遮遮掩掩使患者和家属疑惑,医护人员要多和家属和病人沟通,说明治疗方案和过程,减轻他们的疑虑,了解他们的需求,避免让情绪影响病情的康复?

2.膳食指导

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是高盐膳食和过量饮酒,因此膳食引导成为护理干预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医务人员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做出健康的膳食规则,指导病人平衡膳食,不挑食偏食,多食粗粮?此外,要特别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少吃或不吃油腻食品,补充蛋白质的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比如:钾和钙?多吃果蔬有利于降低血压,大量研究表明在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盐低脂的综合作用下就会达到降压降脂的目的?病人的饮食应以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食,由于饮酒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所以应当限制饮酒量?

3.控制体重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仅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并维持血压的正常值,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4.经常关注自己的血压水平,血压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5.适当运动,避免劳累

劳累容易有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甚至心肌梗塞?

三、结束语

在生活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方式,提高这种疾病的治愈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自身需要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还需要消除心理障碍,拿出克服病魔的勇气,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从医嘱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护理?医务人员也需要用耐心?平和?认真的心态帮助病人接受治疗,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开导,最终帮助病人实现病情的康复?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不肯就医接受治疗,因此病人要认识到健康的意义,注意自我保健,做一个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 许淑莲.心理学在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中的运用[J].心理学报.2006,18(10):100.

[2] 曾剑慧,郑情卿,温杏良.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及所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6):842.

[3] 余北平,严励.社区护理干预对控制老年病发病率的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质.2005,05.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68 例, 按照双盲法分为康复组与常规组各34 例。常规组男20 例, 女14 例, 年龄37~78 岁, 平均年龄 (60.11±8.34) 岁。康复组男18 例, 女16例, 年龄36~77 岁, 平均年龄 (60.16±8.0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偏瘫部位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包括保持病房环境、降压护理、止血护理、预防颅内压护理等。康复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生命体征稳定后就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护理措施:①体位护理:如患者神志清楚, 第2天可引导患者使用坐位进行康复训练, 从左右摇头开始, 如患者无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现象, 7 d内可引导患者坐直, 患者坐位时膝关节可保持90°, 把双脚平放到地面上, 保持患者肢体有良好姿势, 从而预防关节畸形、萎缩、挛缩等症状。②被动运动:抢救治疗后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被动护理干预, 按照局部活动及活动顺序等依次从大关节到小关节活动, 运动幅度要从小到大, 2~3 次/d, 患者活动程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疼痛为宜, 引导患者膝关节、髋关节轻微伸展、屈伸等。③主动运动:随着患者肢体功能的逐渐恢复, 护理人员要辅助患者从简单到困难、从单纯关节到全部肢体开始运动, 对无法下床的患者要辅助其进行肩关节外展, 并相应地伸展肘关节、外展肘关节、握拳、腕关节、伸掌等, 患者下肢进行内旋及屈伸动作, 鼓励患者使用健侧肢体有效带动患肢, 按照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锻炼。④语言康复护理:使用刺激疗法或者经典疗法有效改善患者语言功能, 有效提高患者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沟通能力。

观察指标:经不同护理方式干预前后使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分数0~100 分, 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40 分说明患者大部分生活均无法自理[2]。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上肢、下肢功能恢复情况, 使用田敏偏瘫运动恢复法进行评定。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4.0 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Barthel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方式护理后康复组患者Barthel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护理前后两组上下肢运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用不同方式护理后, 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诱导患者肢体进行被动及主动运动, 还能及时抑制患者肌张力的异常增高, 保证患者患侧肢体的运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从而使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体能力得到有效恢复。有学者指出, 患者抢救后7 d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会最大限度促使机体能力得到恢复, 对减少致残率有良好效果[4,5]。研究发现, 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进行语言刺激, 并有效提高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主动性, 为患者后期及时康复提供良好基础。

本研究说明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护理前上肢、下肢功能分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方式护理后, 康复组患者上肢、下肢功能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钟翠莲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帮助患者有效恢复肢体功能, 对改善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护理运用在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的干预中可帮助患者肢体功能及时恢复, 早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在临床上有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丽.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7) :30-32.

[2]周海晏.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安徽医学, 2010, 31 (9) :1108-1109.

[3]范燕娜.颅脑外伤术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2, 11 (2) :132-134.

[4]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4) :137-139.

上一篇:会计专业教师下一篇:开放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