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通用9篇)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1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查房 病情介绍
患者:7床,甘炳合,男,48岁,住院号:0910040。
诊断:(1)脑血栓形成(2)Ⅱ型糖尿病
(3)左侧上下肢骨折术后
主管医生:李颖
责任护士:何娇妹
患者甘炳合,男,48岁,因“左侧肢体乏力2天”于2010-7-10-17时20分入院。主要病情: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尤以在下肢明显,能行走,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言语障碍及意识障碍等。今天上述症状加重,以致行走困难,家人视病重遂送我院就诊,急诊拟“脑卒中”收住我科。体格检查:T:37℃,P:94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9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包块。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巴宾斯基征(-),左侧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相关检查:头颅CT及MRA示多发性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超声诊断: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硬化性病变;脑多普勒检查示脑动脉狭窄。
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电解质:7月10日查K 3.79 mmol∕L,Ca 2.14 mmol∕L,7月13日复查:K 3.44mmol∕L↓,Ca 1.98 mmol∕L↓
凝血酶:PT、APTT、TT均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9.1﹪↑
总蛋白:57.9g∕L↓
白蛋白:34.4g∕L↓
患者于7月14日上午8时30分在放射科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过程顺利,于上午10时安全返回病房。
一、护理诊断:
1、焦虑
2、活动障碍
与肌力降低有关
3、潜在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局部出血、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造影剂肾病、脑血管痉挛、脑出血、感染等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的心理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护理,首先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情、关心患者,以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语言、娴熟的技能、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患者,获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依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层次,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对于来自偏远地区及老年患者应反复多次进行教育;对于文化层次较高患者,要注意在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满足其需要,这样可以让患者深刻了解病情,增加治愈信心,分散患者注意力,达到减轻患者紧张情绪的目的。
2、肢体功能锻炼及活动指导
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指导其坚持锻炼,如肢体的屈伸运动,关节内收、外展、外旋的活动等,一天多次,一次20—30分钟,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功能萎缩。同时,此患者患有糖尿病,适当的活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素负担。对于Ⅱ°肥胖患者,应鼓励其积极进行适当的活动,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每周至少持续5~6次,每次锻炼时间约30min。
3、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纤维素食品为主,应当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根据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5%,脂肪占30%以下,蛋白质占20%~25%,还可以适量食用粗纤维食品,可减慢糖的吸收,减低血糖、血脂等。例如果胶、海生植物、玉米梗叶等可通便、减轻便秘;对于水 果,除哈密瓜、香蕉等高糖水果外,一些含糖量少的苹果、草莓等可在相应减少粮食的摄入量,以平衡热量的前提下,适量食用,而且要采取少量间隔的食用方法,以避免持续的高糖刺激。
4、行造影术的护理
4.1术前护理:①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穿刺部位常规备皮,术前6 h禁食水。做碘过敏试验,女患者了解月经情况,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记录患者肢体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作为术后观察对照,及时发现有无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前复习患者病史,了解有无内科疾患。认真查阅患者的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包括碘过敏试验结果,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检查结果,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等,有阳性或异常结果及时向医生汇报,以防术中出现意外。②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造影程序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不可晃动头部,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
4.2术中病情监护: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皮疹情况,防止大剂量造影剂注射引起过敏反应。注重患者主诉,注意观察患者头痛情况,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并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防止输入空气引起栓塞等严重并发症。4.3 术后护理
4.3.1 一般护理: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制动8 h,绝对卧床24 h,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并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如皮肤的色泽、温度,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每15分钟1次,持续2 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鼓励患者饮水1 500 ml以上,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4.3.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由于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形成。如出现肢端苍白、腿刺痛、麻木、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提示动脉血栓的可能,若发现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为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应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穿刺侧肢体温度和色泽。
(2)出血的可能 由于术中常规使用抗凝药,因此,术后应密切注意有无局部出血倾向,观察有无鼻出血、齿龈出血、大小便颜色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等。局部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导致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时应及时处理。先给予局部湿热敷,6 h后仍无效应行血肿清除术。协助医生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生化。
(3)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由于颈动脉窦受压、股动脉压迫止血,颈动脉窦冲动抑制交感神经元并降低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全身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也可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造成心动过缓。注意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4)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在药物中毒所致的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通常以血肌酐升高大于或等于20% 一50% 为标准,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少尿等情况,因此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遵医嘱予以补液治疗,以利造影剂从肾脏中排泄。护理中应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水肿,有无腰酸、腰胀痛等不适症状,并观察尿液的色、量、性质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协助医生定期监测肾功能。
(5)脑血管痉挛 颈动脉分叉上方的颈内动脉对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询问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利于判断脑血管痉挛是否存在。一般临床对血管痉挛常规采用预防性用药,通常以尼莫地平针lmg/h微泵推注24h维持,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
(6)急性脑梗死 由于脑血管痉挛易致急性脑梗死,因此,术后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言语及肢体肌力、活动等情况,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7)脑出血 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可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颈强直、意识障碍等。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遵医嘱常规给予果导片2片口服,1次/d,或便乃通2包口服,1次/d,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血压增高的因素。同时注意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变化,如发现有颅内高压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8)感染 首先注意做好穿刺点的护理,保持敷料的干洁,严格无菌操作;其次由于本病患者卧床、抵抗力下降及本身气道病变而易并发肺部感染。因此,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温度、湿度,减少探视人。遵医嘱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同时加强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2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61岁, 因“头晕、恶心1d”于2013年5月16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界不大, 心率72次/min, 律齐, 心音正常,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查体:神志清楚, 高级中枢功能检查正常。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四肢肌力5级, 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 (++) 。全身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共济运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Romberg征阳性。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2013年5月17日脑电地形图示:顶枕区优势前移, 各导联混有较多同等波幅6~7C/Sθ波, 轻度异常脑电地形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左耳Ⅰ、Ⅲ波潜伏时延长, Ⅴ波潜伏时及各波间差正常;右耳Ⅴ波潜伏时延长, Ⅰ~Ⅴ波间差增大, 双耳ABR异常;2013年5月16日头颅CT示:后纵裂池密度稍高, 建议酌情复查;2013年5月22日头颈部CTA示: (1) 右侧颈内动脉未见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分支, 而是形成血管网, 右侧大脑后动脉向右侧基底节区形成血管网, 考虑发育畸形可能, 建议DSA进一步检查; (2) 左侧大脑前动脉延续后发出右侧大脑前动脉, 考虑发育变异; (3) 右侧颞顶叶皮层裂隙状低密度影, 建议MRI检查;2013年5月27日9时50分~10时35分在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术中所见:动脉期:双侧大脑前后动脉及分支血管走行自然粗细均匀, 双侧大脑中动脉消失, 供血区域出现异常血管网, 静脉期及窦期均未见异常;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小脑前下、后下、小脑上动脉走形自然、粗细均匀, 静脉期及窦期均未见异常。诊断:双侧烟雾病。术中病人无明显不适, 术毕安返病房。局部压迫止血, 于2013年5月28日11时解除绷带, 未诉特殊不适, 1min后忽然出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 随后呼之不应。查体:血压95/61mm Hg, 双肺呼吸音正常,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0次/min, 律齐, 心音低钝,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 未触及包块。双下肢无水肿。神经专科查体:意识模糊, 高级中枢功能检查不合作。颅神经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3mm, 对光反射正常。四肢肌力不合作, 肌张力正常, 腱反射对称 (++) , 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考虑为迷走神经反射所致, 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补液等对症治疗, 约15min后患者意识转清, 症状逐渐好转。
2 讨论
脑血管造影 (DSA) 是目前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自1927年Egsamonis发现以来[1], 伴随介入神经放射技术的应用, 为许多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治疗开辟新途径。DSA可高选择性血管造影, 能清晰显示直径≥0.5mm的脑血管, 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可真实全面、动态直观地观察各级脑血管的位置、变异、大小及形态, 还能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及颅内血管代偿等诸多情况, 精确判断脑血管状态的独特优点, 广泛推广于临床。然而, DSA是一种有创检查, 由于当前技术设备及器械等诸多原因, 专业技术要求高, 有一定的风险性, 存在的并发症也高于常规检查, 甚至有些并发症是致命的。所以, 总结相关并发症用于研究及改进DSA操作技术, 以降低检查的风险性。据报道, 由神经介入专家进行造影, 发生率约0.3%[2]。因此, 只要严格遵循操作原则, 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3], DSA是一种安全的脑血管病检查方法。
DSA是一种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 需要医务工作者 (医生、医技人员、护士) 与患者紧密配合, 共同完成。因此, 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穿刺方法的选择、术前麻醉方式、导管操作的整个过程、术后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术后优质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局部有无渗血, 严防穿刺部位远端动脉血管闭塞及穿刺部位血肿形成。DSA根据手术整个过程, 相关并发症包括: (1) 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多由穿刺过程中导致的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 (腹股沟血肿) 、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夹层等。 (2) 造影过程中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穿刺置鞘成功后, 插入导管及导丝在造影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脑梗塞、脑血管痉挛、造影剂过敏、动脉血管夹层、血管壁撕裂或穿孔、导管扭曲打折等。 (3) 造影后相关并发症:完成血管造影后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穿刺侧肢体循环障碍、股动脉血栓形成、皮质盲等。
本次报道的病例中, 患者解除绷带压迫后1min出现迷走反射, 临床少见, 再次警示拔管及解除绷带压迫后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的重要性。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发生后可密切观察及对症支持治疗。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 相关硬件的更新, DSA将会更加安全可靠, 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凌峰.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83-92.
[2]Fifi JT, Meyers PM, Lavine SD, et al.Complications of modern dian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an academic medical center[J].J Vascul Interv Radiol, 2009, 20 (4) :442-447.
浅议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3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无锡214001)【中国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65-01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在脑血管疾病中,常見的是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畸形及血管闭塞狭窄性病变等等。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仪(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仪。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成像清晰,使用造影剂量少,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近几年这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结合本科室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护理措施,强调配合医师认真做好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血管源性神经系统改变,以及并发症观察的必要性等,可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我院进行DSA脑血管造影,可诊断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动脉介入溶栓、支架植入术等。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方法 患者平卧,2%利多卡因局麻,采用Seldins技术穿刺股动脉,置入动脉鞘、导丝、导管,然后用5F的造影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2 护理要点2.1 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 在造影的前一天,向患者了解相关情况,了解患者有无脑血管造影的禁忌症,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由于患者对手术不了解,常表现为焦虑,甚者恐惧心理。首先要向患者讲解有关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知识,并向其简单介绍整个手术过程和术中配合要点,以消除紧张情绪,保证充分的睡眠,必要时给予安定口服。还可介绍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2) 术前准备 ①做好血、尿常规、肝肾功、凝血四项、血糖、心电图等相关检查。对有严重出血倾向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者严重老年性动脉硬化者禁止造影; ②嘱咐患者术前禁食至少4h;③备皮:术前1h常规腹股沟备皮,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④碘过敏实验:取造影剂1ml缓慢注入静脉,20min后观察,若出现结膜充血、荨麻疹、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说明为碘实验阳性,报告医生停止手术或者改用其他造影剂;⑤术前30min肌注0.1g苯巴比妥钠镇静;⑥手术日晨测体温、常规测量血压,更换清洁衣裤;⑦讲述术前练习床上使用便器的意义和方法,练习床上大小便;⑧术前取下金属饰品、义齿等,以免影响X线检查。2.2 术中护理:(1) 标记部位。协助患者平卧于检查台上,充分暴露穿刺、插管的部位,标记足背动脉,以便术中、术后进行对照。(2)术中配合医生手术,并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神志、瞳孔、血压、脉搏、肢体活动等情况。2.3 术后护理 ①术毕回病室后即可饮水和进食,但应避免过饱,进易消化的食物,嘱病人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②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术后前3h 内每小时测量一次,以后每2h测量一次,必要时予升压药维持血压)、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如出现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皮温降低,肢体发麻等,可能是包扎过紧或栓塞所致,应及时处理,放松绷带并通知医生,以防造成肢体坏死;③基础护理:术后患者平卧,拔除鞘管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8h,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h,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协助病人完成生活所需,对患者实施心理安慰,消除紧张情绪;④观察穿刺部位出血情况:术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情况,患者卧床期间咳嗽、大小便等须用腹压时最好用手压住伤口,以防出血,如果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可以延长加压包扎时间,直到血肿完全吸收;⑤避免术侧肢体突然活动,指导或协助术侧肢体做趾端运动,促进血液循环;⑥下床活动后如感觉肢体肿胀、麻木等不适应及时汇报医护人员;⑦感染:术后按医嘱常规使用抗生素,2-3d即可,预防感染,同时加强营养。以增强抵抗力。3 小结DSA造影的患者通过精心细致护理取得的效果比较满意,一般在术后一周内即可出院。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士在术前准备的妥善与否,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准备及时地观察病情是减少和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4
目的 评价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Y?M?1229型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经股动脉途径行CAG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术后采用Y?M?1229型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B组采用Angioseal闭合器缝合法止血,两组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相同,比较两组开始活动时间、止血效果、并发症和患者的舒适度。结果 ①A组止血的成功率为98.8%(79/80),B组止血的成功率为98.8% (79/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床上开始活动时间:A组为(21.96±1.91)min,B组为(19.26±1.5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主要并发症发生率:A组1例,B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患者的舒适度:A组1例尿潴留;B组1例背痛。结论 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Y?M?1229型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尿潴留和背痛等不适的发生率低,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随着介入治疗的推广,在很多三级医院,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已成为一种诊断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最常用的路径是股动脉途径,目前,CAG术后股动脉穿刺处的止血仍是个突出问题,并发症仍然常见,有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手法压迫、机械压迫和血管闭合器缝合等[1]。3种方法止血各有利弊,手法压迫最常用,最经济,但费时费力,并发症较多;旧的机械压迫止血法较经济,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血管闭合器(Angioseal闭合器)缝合法止血迅速,并发症少[2,3],但明显增加患者费用,临床难以普及。Y?M?1229型动脉压迫器是一种新型股动脉压迫止血器,价格低廉,为了探讨经股动脉CAG术后Y?M?1229型动脉压迫器止血的效果和安全性,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有CAG指征,行CAG检查的患者160例,其中男100例,女60例,年龄42~82岁,随机分为A和B两组,A组术后采用Y?M?1229型动脉压迫器压迫止血法止血,B组采用Angioseal闭合器缝合法止血。两组基础疾病和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完全相同。术前检测出、凝血时间、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并采用相同的术前宣教法。
1.2 方法A组采用Y?M?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见图1)止血,该止血器产于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按下面的方法操作:①使用前,检查动脉压迫止血器,以确保在运送和处理过程中没有任何损坏。②CAG术后即刻确认足背动脉搏动正常,然后确认动脉穿刺处,将动脉鞘退出 1~2 cm,在体表用无菌纱布覆盖。③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1~2圈,将仿生压板延腹股沟方向加压压在股动脉穿刺处。另一名操作人员将固定胶带围绕股部顺势箍紧并粘牢。④第一名操作人员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 6圈左右 ,通过压板增加对止血点的压力,确认动脉压迫止血器固定准确稳定,如感觉不稳定,继续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加压直至稳定。⑤拔除动脉鞘,调节螺旋手柄加压至目测穿刺点不渗血。⑥如螺旋手柄整体旋转超过12圈,应慎重对待,注意观察。⑦检查并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⑧ 2 h后第1次松解,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半圈,以不出现出血或血肿为原则;如有出血或血肿, 顺时针旋转螺旋手柄至不出血。⑨在第1次松解后每隔2 h松解1次,每次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0.5圈,术后6 h解除压迫。⑩ 注意观察伤口渗血和足背动脉搏动。B组采用Angioseal闭合器缝合法止血,按标准方法操作[3]。
1.3 止血效果的判断标准一次压迫即成功止血,记为有效,须重复压迫才能止血者记为无效。
图1 Y?M?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略)
Fig.1 Y?M?1229 type of artery compressor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止血效果A组止血的有效率为98.8%(79/80),B组止血的有效率为98.8%(79/8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床上开始活动时间:A组为(21.96±1.91) min,B组为(19.26±1.53)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 并发症A组发生拔鞘反应1例;B组发生假性动脉瘤1例,动静脉漏1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3 患者的舒适度A组1例尿潴留,B组1例背痛,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并发症及增加舒适度的护理 1例发生拔鞘反应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阿拉明针1 mg和 阿托品针0.5 mg静脉注射后,血压和心率恢复,症状消失。假性动脉瘤直径2.5 cm,经压迫止血、绷带加压包扎24 h、患肢制动等处理后, 复查 B超假性动脉瘤消失。动静脉漏未行特殊处理自行闭合,随访半年无异常。背痛的患者通过按摩腰背部和穿刺侧肢体,患者不适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尿潴留的患者通过温毛巾热敷下腹部自己排出小便。
3 讨论
在经股动脉心导管术后即刻应用血管闭合器(ACD)止血和依病人抗凝水平行人工压迫止血或机械压迫止血是临床上较常用的止血法,它们各有特点,但使用效果各家研究不一。
Koreny M[4]等通过对以前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ACD的止血效果不如手压迫止血法,且可增加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的风险。Tony M[5]的文章指出新的ACD将更安全、更实用, 但这些新的ACD在过去的分析中没有被采用,导致对ACD的错误评价。Tavris等最近对166 680名病人的分析表明,与传统的手压迫止血法和机械压迫止血法相比,采用Angio Seal和Perclose止血的病人血管并发症和病死率都下降。目前国内普遍认为应用ACD止血快,能显著缩短下床走动时间,血管并发症至少不会比传统方法高。
McAlpine等[6]在对90名病人进行的随机分组试验表明,在各组病人状况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手压迫止血法的并发症要比机械压迫止血法少,且P<0.05, 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结果倾向于手压迫止血法为鞘管拔出后止血的首选方法,但Jones等[7]在对100名病人进行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机械压迫法(使用QuicKlampTM装置)较手压迫止血法止血需要的时间长,且易出现术后的擦伤,但血肿、胸痛的发生率较低,表明机械压迫法也是PCI术后止血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安全的方法。
Nikolsky等[8]对经股动脉入路的病人术后用ACD和机械压迫止血进行了meta分析,用以评估两者的安全性,内容包括37 066名病人的30项研究。结果显示Angio seal止血器与机械止血法的并发症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PCI后VasoSeal止血器比机械止血法出现更多的并发症,总的分析结果更倾向于选择机械止血法。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1例,其中,女性13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58岁;GCS评分6~15分。实施脑血管造影术后,6例前交通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烟雾病。其中,13例行开颅夹闭术,3例行栓塞术,5例行保守治疗。预后:19例好转后出院,2例自动出院,其中14例出院1个月后来复诊未出现新的动脉瘤。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测量生命体征,做碘试验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观察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根据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药物控制血压,并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尼莫同能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扩张血管,一般给予静脉泵入,使用时注意观察面色是否潮红,血压有无明显下降等不良反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2.1.2 心理护理
意识清楚者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手术大致过程和术中注意事项,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履行告知制度,告诉其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他们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以免不必要的纠纷。并告诉其周围成功的例子,让其树立信心,配合手术。意识模糊或昏迷者应向患者家属做好上述解释工作。
2.2 术中配合
2.2.1 体位
一般取平卧位,嘱其不要自行改变体位,特别是头部,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注意松紧度。手术医生位于患者右侧,因此静脉通道建立于左手臂,如静脉通道位于右手臂者应使用延长管使之位于患者左侧,便于医生操作。
2.2.2 物品准备
介入造影包、注射器、穿刺针、H1导管或西蒙导管、造影剂、局麻药、配制的肝素等抢救药品和物品。保持术中用药和物品的及时准确,其中特别要注意肝素的配制。各种仪器和设备位置安放妥当。熟悉每一步操作,术中准确熟练地传递物品,同时注意无菌操作原则。
2.2.3 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测
常规心电监测,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如有异常尽快处理。
2.2.4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根据患者的不适作相应的处理,如果患者烦躁不配合,遵医嘱予镇静剂的使用,对于清醒的患者同时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励。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术后卧床休息,右下肢予制动24 h,最好予约束带固定。同时遵医嘱予抗感染、解除脑血管痉挛、补充液体等治疗。饮食方面先进温开水,如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再予流质,慢慢过渡至软食,同时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3.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监测血压、脉搏、呼吸、SPO2、意识、瞳孔、感觉、运动的变化,并记录。因术中反复穿刺,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皮下血肿[2,3]。应加强局部情况的观察,如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末梢循环等有无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予以处理。
2.3.3 心理护理
告之患者及家属右下肢制动及卧床休息的原因及重要性,对于意识不清者,指导家属加强看护,防止意外。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家属探视。同时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用力大便、剧烈咳嗽或打喷嚏,防止动脉瘤破裂。
3 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不仅创伤小、痛苦少,而且对动脉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颅内血管供血情况有了明确的了解,为手术提供了引导作用。同时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的知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并对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予以有效的护理。
摘要:总结21例颅内动脉瘤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经验, 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认为术前完善的准备, 术中熟练紧密的医护配合, 术后精心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瞿璐, 吕健, 戴芳德, 等.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J].护理学杂志, 1999, 14 (1) :22-23.
[2]贺慧兰, 申向英, 汪麟, 等.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02-103.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6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 ; 术前 ;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9-0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颅內血管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应用因其图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因此极为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是通过右股动脉穿刺后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选择不同的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所选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形成。我科从2007年开始进行这项检查,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DSA是一项创伤性的检查,病人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所以我们护士应该比较详细的向病人讲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介绍之前成功的病例,消除其恐惧心理。术前如病人无法入睡,在没有用药禁忌的情况下可给予舒乐安定一片口服,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2 术前准备
1.2.1 首先应该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常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血传,凝血功能等;
1.2.2 局部皮肤准备,备皮范围:双侧大腿上1/3平脐,两侧至腋中线及会阴部,切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
1.2.3 术前禁食六小时,禁水四小时,练习术后床上使用便盆解小便,术侧肢体平躺伸直制动;
1.2.4 术前三十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0.1克,并在手术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一般是左侧);
1.2.5 带好病例术中用药、CT片护送其到DSA室。
2 术后护理
2.1 DSA室电话通知科室护士接回手术病人,科室护士应与DSA室交接病人的情况后护送病人回病房。
2.2 准备好床单元,使病人平卧,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二十四小时,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头晕、头痛、呕吐、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
2.3 观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及局部有无血肿,穿刺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先是每小时一次,四小时后如情况良好可两小时观察一次。以往股动脉穿刺点采用加压绷带包扎法,沙袋持续压迫八小时,术侧下肢伸直制动二十四小时,以防出血及血肿形成。但是由于患者长时间身体处于强迫伸直位,会引起其精神紧张、焦虑、腰背酸痛、体位不适等术后常见症状。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应嘱病人多饮水,加重了卧位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发生。如果病人未按要求,私自活动,更容易引起出血及血肿,甚至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所以现在我们用 “动脉压迫止血带”代替原先的绷带包扎 ,它的使用保证持续压迫穿刺处,尽可能的减少了术后局部出血、血肿的发生,还大大减少了术侧下肢制动的时间,它的使用制动时间为6~8小时,改善了腰背酸痛不适感,使病人感到满意。
2.4 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如病人出现排尿困难,经各种诱导排尿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可将床头摇高15~20度利于病人排尿,如仍无效,遵医嘱予以保留导尿并注意尿道口的清洁卫生。
2.5 术后两小时在穿刺局部无出血的情况下,遵医嘱减轻动脉压迫止血带压力,即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两圈为宜。术后八小时遵医嘱拆除动脉压迫止血带,穿刺点无菌纱布覆盖沙袋压迫六小时,二十四小时后如无特殊情况可指导病人下床活动,但勿做下蹲等剧烈运动,以防再出血。
2.6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二十四小时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血肿、血管痉挛、假性动脉瘤等,局部血肿是最常见的,小的血肿可不处理几天后可消退,大的血肿二十四小时内给予热敷,如无改善应手术切开或减压止血。血管痉挛时病人会出现头痛、偏瘫、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汇报医生并行颅脑影像学检查,给予尼莫地平的使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假性动脉瘤形成后病人穿刺局部出现包块渗血肿胀,应做B超了解假性动脉瘤的变化,观察包块大小、局部瘀斑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局部沙袋压迫,直至假性动脉瘤消退后方可下床活动。
总之,对病人做好术前全面的评估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适应性,更好的配合医生取得较理想的检查治疗效果。
(接1948页)
并请求一些在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的病患对患者展开现身说法, 鼓励病患在当前时刻更要树立战胜白血病的信心, 要用顽强的意志力, 充分调动身体和精神上的的各种积极乐观的因素, 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4]。 出院后, 鼓励病患多参加社会方面的活动以及体育方面的锻炼, 保证病患饮食、起居方面的规律性, 使病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提高病患生存下去的质量和乐观生活的信心。
总而言之,临床上,白血病患者往往是存在较严重的心理情绪问题,要促使病患积极接受各项治疗工作,就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对病患展开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病患树立自信心,调整心态,敢于面对事实和接受事实。
参考文献
[1] 曹路英, 何叶. 心理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3) .
[2] 董桐俊,柳美玲,王建华.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0) .
[3] 张玉芳.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消极心理的影响观察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3) .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2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24-01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可靠的检查技术,临床上常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插入鞘管,拔除鞘管后,则需要压迫穿刺部位并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1]。弹力绷带具有粘贴牢固,松紧适宜,透气性能好,抗过敏及力度均匀的特性,应用于介入手术能有效杜绝穿刺局部感染、皮下血肿、出血发生和血栓形成[1]所以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采用弹力绷带同时存在造成病人皮肤损伤的问题。我科自实施冠脉造影术后,在撕去弹力绷带时曾出现较严重的皮肤破损情况,经过精心护理后皮肤逐渐修复完整,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实施冠脉造影术的1115例患者,其中男性793例,女性322例,年龄56-74岁,平均64岁。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常规弹力绷带(商品名:优力舒)加压包扎,维持24小时。检查患者双足背动脉搏动有力,足趾皮温正常或肢端末梢循环良好。在撕去优力舒弹力绷带时出现了患者皮肤表皮破损,暴露出鲜红的肉芽组织,有少许渗出,患者有疼痛不适感。
2 引起皮肤破损的相关因素
2.1 手法不当 护士撕去弹力绷带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都可以造成皮肤破损。
2.2 患者自身的因素 患者年龄较大,皮肤较薄;消瘦的患者也容易发生皮肤破损;对弹力胶布过敏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皮肤破损[2]。
2.3 包扎方法 弹力绷带压迫时间过久或压迫过紧,使局部血液循环较差也会促成局部皮肤受损。
3 护理策略
3.1 预防皮肤破损发生
3.1.1 手法的改进 护士在撕去弹力绷带时不可用力过猛,不求一撕到底,应顺着皮肤的方向水平撕开。可以一手按压皮肤,另一手慢慢撕开弹力绷带,使绷带慢慢与皮肤剥离,逐步撕除。或者采用局部松解弹力绷带减少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病人皮肤损伤。
3.1.2 预处理绷带 预防皮肤破损时,可以在撕去弹力绷带前先用湿热毛巾湿敷,使胶布失去强烈的粘稠性,绷带软化、溶解后很容易与皮肤分离。
3.1.3 特殊患者的处理 对患者自身皮肤干燥、松弛的患者在撕胶布时可以预先涂抹尿素霜,使其达到滋润、保护皮肤的作用;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对绷带、胶布过敏的患者,术后可增加徒手按压的时间,并改用约束带绑紧伤口,再用砂袋压迫,经常观察伤口情况。
3.1.4 弹力绷带压迫时间要适当,每30分钟巡回观察伤口情况,观察足趾的皮温,足背动脉的搏动是否正常,经常巡视患者,听取患者主诉。有肢端发麻等症状时要及时放松弹力绷带,减轻压迫。
3.2 创面的处理 一旦患者出现皮肤破损,首先应对创面的大小,颜色,渗液及创周皮肤情况进行评估,使用0.9%氯化钠溶液清洁,沖洗创面,防止创面发生感染,然后使用药膏涂抹,再贴3M透明敷贴,这样既可以保护药膏不被摩擦掉,具有防菌和防水的透明膜又能够温和地粘合伤口周围干燥易损的皮肤,不粘连伤口,可预防和减少再次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对弹力绷带过敏的患者在损伤皮肤的周围会有一些散在的水泡,可以先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内的液体抽掉,然后涂抹龙胆紫,经过3次换药后,水泡区皮肤可以基本修复完整。对于较严重的皮肤破损,我们在临床上应用湿润烧伤膏(商品名美宝),效果较好。主要功能是阻挡创面、疤痕表面水蒸汽蒸发,起到类似皮肤角质层的作用,为创面提供一个理想的湿润愈合环境,快速促进伤口愈合。使用时将药膏涂抹创面,每日换药2次,连续三日后,即可以看见新增的表皮。
3.3 改善全身状况 对于较严重的皮肤破损需要使用抗生素,以预防皮肤破损处伤口感染。安排患者进食鱼汤等富含蛋白饮食,有利用创面的及早愈合。同时要注意施以健康教育,嘱患者修剪指甲,切勿抓挖创面,并辅以必要的心理护理,疏导患者紧张情绪。
总之,在撕弹力绷带时要注意手法,采取避免皮肤破损的方法,并要了解患者的皮肤状况,做到个性化护理,皮肤破损后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避免和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张华平,尚志梅,马自然.优力舒弹力绷带在介入治疗术后局部压迫止血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689.
介入放射学血管造影术的护理 篇8
1 选择性动脉导管造影术的护理
选择性动脉导管造影术是将一根特制的不透X线的硅胶管 (聚乙烯导管) 插入检查脏器所属动脉内, 注人造影剂, 显示内脏血管, 并借血管形态和造影剂在血管内的排泄过程来诊断疾病, 并采取灌注、栓塞或扩张等手段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
1.1 适应证
(1) 肿瘤:包括肝、肾、肺、骨骼、盆腔软组织的恶性实体肿瘤, 以及颅脑、颌面、鼻咽部肿瘤等, 可作术前栓塞, 使肿瘤缩小, 减少出血, 也可作为姑息治疗, 以缓解、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 (2) 止血:包括胃、小肠溃疡, 门静脉高压症, 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肾、脾、肝破裂出血等。通过栓塞达到永久性或暂时性止血。 (3) 血管疾病:包括四肢的先天性动静脉畸形、动静脉曲张等, 采用栓塞或支架置入术, 可取得与手术治疗同样的效果。 (4) 脾功能亢进。 (5) 动脉导管未闭。 (6) 腔道狭窄成形术。
1.2 禁忌证
(1) 对造影剂过敏者。 (2) 凝血功能障碍。 (3) 肝、肾功能有严重损害。 (4) 皮肤穿刺部位有感染、炎症。 (5) 心、肺功能代偿不全。 (6) 糖尿病未控制。 (7)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3 并发症
1.3.1 出血
(1) 血肿:多次反复穿刺引起血管的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差;穿刺点偏高或偏低无法压迫包扎;加压包扎时加压点偏移穿刺点或压力不够造成穿刺点皮下血肿。 (2) 血管内膜下出血:由于穿刺时导丝进入血管壁内层, 注射造影剂时引起内膜剥离出血。 (3) 由于肿瘤增长迅速, 包膜张力大, 灌注药物或栓塞后引起组织充血水肿导致包膜破裂 (常见于巨块型肝癌引起肝破裂) 。
1.3.2 药物反应
(1) 造影剂反应:常见于离子型造影剂引起的过敏反应。 (2) 药物反应:免疫制剂引起的发热;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如化疗后阿霉素对血管的刺激引起局部的静脉炎, 个别特异性患者对治疗药物的过敏反应。
1.3.3 血栓或栓塞
(1) 多为粥样动脉硬化者, 在插管时引起粥样斑块脱落。 (2) 由于反复插抽导管导丝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3) 导管导丝不配套, 管壁不光滑或肝素化程度不够, 引起血栓血块。 (4)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5) 栓塞剂进入非栓塞靶血管, 或导管进入靶血管后由于压力不当, 栓塞物反流进入非靶血管。
1.3.4 插管失败
(1) 导管、导丝折断、扭结。 (2) 术前检查未发现折痕。 (3) 导管成袢时打结。 (4) 操作者手法粗暴。 (5) 操作时间过长, 导管失去弹性记忆。
1.4 护理
护理人员除做好台上台下的准备工作及与手术医师、摄片技师的联系工作以外, 还需要密切观察术中患者出现的一系列反应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 (一般常见为造影剂反应和化疗药物反应等) , 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
1.4.1 术前准备及护理
(1) 了解病情, 协助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解释血管插管的目的、方法以及此项治疗的重要性和优点,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争取主动配合。 (2) 向患者家属交待造影的目的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 检查术前的各项生化报告, 如出凝血时间、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注意有无禁忌证。 (4) 术前皮肤准备。 (5) 进行普鲁卡因及碘过敏试验。 (6) 术前30min注射地西泮 (安定) 10mg。 (7) 术前晚给小剂量镇静药, 稳定情绪, 保证睡眠。 (8) 术前4h禁饮食。
1.4.2 术中护理配合及病情观察
(1) 备好一切所需物品及药品, 术前认真检查导管、导丝的质量, 防止术中出现断裂、脱落、漏液等。 (2) 督促检查参加手术人员的无菌操作, 控制进入机房人员, 防止术后并发感染。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 (3)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生命体征, 注意造影剂引起的反应及灌注栓塞治疗时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应急处理。 (4) 配合医师、技师做好台上台下的各项工作, 随时注意手术进展, 按需要增补必要的器械用物, 做好临时消毒工作。 (5) 手术结束后, 局部压迫止血, 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 加压包扎, 护送回病房。 (6) 术中所用导管、器械、敷料等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术后处理法严格处理, 防止交叉感染。
1.4.3 术后护理
(1) 嘱患者平卧, 穿刺侧肢体6h制动, 沙袋加压1h, 8h后拆除绷带。 (2) 注意观察肢体皮肤的颜色、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温度, 注意穿刺点有无出血现象。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 (3) 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每4h 1次, 共4次。平稳无异常可改为一般观察。 (4) 术后嘱患者大量饮水, 减轻化疗药物及造影剂对肾脏的不良反应。观察排尿情况。 (5) 必要时应用抗生素2d, 防止感染。 (6) 出现发热、胃肠道反应等, 及时向医师报告, 对症处理, 如补充能量,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7)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进食, 以增加抵抗力, 注意补充高糖、高能量, 降低肝糖元分解, 减轻肝脏负担。 (8) 做好术后的心理护理, 若有不适症状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给予安慰、开导, 消除其顾虑, 增强患者与疾病斗争的信心。
2 经皮左锁骨下动脉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的护理
介入放射经动脉插管行局部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经动脉插管属一次性冲击化疗法, 因无法进行长期间断治疗, 故疗效不令人满意。采用经皮动脉插管配合皮下切口植入导管药盒系统, 可为长期灌注、栓塞化疗建立良好的途径。
2.1 适应证
适合于长期、规律性动脉内化疗术 (TAI) 的各种实体肿瘤的姑息治疗, 特别适合于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的长期化疗灌注。
2.2 禁忌证
(1) 同所有介入造影动脉内化疗术 (TAI) 和栓塞术 (TAE) 的禁忌证。 (2) 严重的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2.3 护理
2.3.1 术前准备
(1) 同所有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 (TAI) 和经导管动脉内药物栓塞术 (TAE) 的术前护理。
(2) 心理护理:患者对治疗方法不了解, 有恐俱、怀疑心理, 需耐心向其说明治疗方法、目的和置药盒的优越性。从经济、方便、治疗可以持续、减少插管疼痛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合作。 (3) 手术野的备皮范围:以锁骨下动脉穿刺点中心的左侧前全胸壁, 包括左颈部、左肩、左侧腋窝。 (4) 物品准备:静脉切开包1只, 常规经皮动脉穿刺物品器械2套 (以防更换穿刺部位时用) , 配肝素稀释液500mL (0.9%生理盐水500mL+12500U肝素液1.5mL) 及一切所需物品。 (5) 老年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 避免手术时间过长, 频繁排尿干扰手术进程。
2.3.2 术中护理
(1) 同TAI和TAE的术中护理。 (2) 注意患者术中局部出血情况。建立静脉通道, 以备急用。 (3) 因整个手术过程患者都处于清醒状态, 需督促手术人员注意言谈举止, 注意保护性医疗, 遇有血管走向变异, 锁骨上穿刺不成功时, 需换左肘部肱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在X线显影下作血管导向时, 应向患者做解释, 以取得合作。如手术时间延长, 给予静脉补液, 或口服一些开水。
2.3.3 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药盒埋植处有无渗血, 定时注入肝素液, 保持留置管的通畅。术后6h移去沙袋, 注意有无气急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 警惕气胸发生。 (2) 同TAI和TAE常规护理。 (3) 每日1次消毒伤口, 更换无菌纱布, 24h后拔除皮片, 术后7d拆线。 (4) 每半个月用10mL肝素盐水冲洗一次导管药盒系统。
3 经皮肝、胆道内引流术 (PTCD)
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引导下, 对胆道阻塞造成的阻塞性黄疸进行引流, 使黄疸消退, 肝功能恢复, 为手术和化疗创造条件。
3.1 适应证
(1) 阻塞性黄疸:由于胆道及其周围组织恶性肿瘤引起。 (2) 胆道狭窄合并阻塞性黄疸:由结石、炎症和手术引起。 (3) 先天性胆管囊肿和化脓性胆管炎。
3.2 禁忌证
(1) 明显出血倾向。 (2) 大量腹水。 (3) 肝衰竭。
3.3 护理
3.3.1 术前准备
(1) 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治疗的方法、目的和置管的优越性, 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2) 手术野的备皮范围:经腋中线入路, 备皮范围为上至乳头、下至脐的整个右侧胸腹前侧壁。经剑突下入路, 备皮范围为上至剑突上2cm, 下至脐的胸腹前壁。 (3) 备手术器械台1只, 缝合包1只, 引流用导管器械1套。
3.3.2 术中护理
(1) 同介入手术护理。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避免引流管污染。 (3) 注意记录术中胆汁的排出量及患者反应。给予心理安慰。
3.3.3 术后护理
(1) 注意记录胆汁的排出量, 观察排出液的颜色、黏稠度, 发现异常及时向医师报告。 (2) 及时更换切口纱布, 以防感染。注意引流管的固定情况, 以防止滑脱。
摘要:目的 介入放射学分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部分。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是在血管造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一门新兴学科。讨论介入放射学血管造影术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护理与健康教育。结果 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引导下, 对胆道阻塞造成的阻塞性黄疸进行引流, 使黄疸消退, 肝功能恢复, 为手术和化疗创造条件。结论 通过介入放射学血管造影术的护理使患者肿瘤逐渐缩小, 减缓栓塞病况, 血液循环逐渐恢复畅通, 逐渐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 篇9
关键词:脑血管病,DSA,舒适护理
DSA属于有创操作, 患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造成身心不适[1]。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研究, 探讨了舒适护理的应用价值,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脑血管病变患者62例。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 患者满足DSA指征, 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男18例 (58.1%) , 女13例 (41.9%) ;年龄26~73岁, 平均 (45.3±2.6)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脑出血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其他6例。试验组男15例 (48.4%) , 女16例 (51.6%) ;年龄25~75岁, 平均 (46.2±3.1) 岁;疾病类型:高血压脑出血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知情且自愿参与, 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护理操作。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 具体如下: (1) 术前舒适护理:DSA检查具有创伤性, 多数患者认知不足, 进入介入室后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 影响造影结果。对此, 护士要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 介绍操作流程, 开展床上排便训练。另外要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 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的形式缓解负面情绪, 尽量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减轻心理负担。 (2) 术中舒适护理:提前做好介入室准备工作, 调整适宜的温湿度, 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 帮助患者选择舒适的体位, 并对隐私部位进行遮挡。消毒穿刺前不要长时间暴露身体, 全麻患者麻醉后再对腹股沟进行消毒;清醒患者则要给予安慰和支持, 鼓励说出不适的感受, 使其感受到尊重, 保持最佳身心状态。 (3) 术后舒适护理:患者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 主要使用弹力绷带和毛巾, 避免绷带过紧, 造成皮肤血肿、瘀血。患者术后如果没有呕吐现象, 可以流质饮食, 以热量高、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为主, 同时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排泄。术后6 h, 可适当抬高床头, 对健侧肢体进行活动;术后24 h, 护士对穿刺肢体进行被动运动, 例如抚触、按摩等, 增强和患者的交流, 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程度。
观察指标[3]:评估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自拟调查问卷, 指导患者独立填写, 见表1。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8.0,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试验组护理满意29例, 满意率93.5%;对照组护理满意23例, 满意率74.2%。两组护理满意度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DSA是对患者的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 通过造影检查明确病变情况, 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由于患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会产生不良情绪, 因此护理措施的应用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试验组采用舒适护理, 结果显示患者护理满意率达到93.5%, 高于对照组的74.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舒适护理具有个性化和整体性, 能够切实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使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均处于愉悦的状态, 或者减少不愉悦带来的影响[5]。文中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开展护理操作, 其中术前护理的重点在于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增强疾病认知, 缓解内心不良情绪;术中护理除了对介入室内的环境进行干预以外, 还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给予鼓励和支持, 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护理主要关注患者的体位和饮食, 同时采用有效措施减轻疼痛感[6,7,8,9,10]。
参考文献
[1]陈莹, 李玉娇.全脑血管造影患者舒适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5) :624-625.
[2]左宇, 陈冬勤.在为脑梗死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实施舒适护理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12) :275-276.
[3]马丽萍.舒适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11 (3) :110-111.
[4]张品.舒适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围术期应用48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7) :142-143.
[5]唐颖.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中的运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9 (15) :394-397.
[6]袁艳蓉, 方红薇, 刘怀莉, 等.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舒适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2, 12 (6) :507-509.
[7]苏舒曼.循证护理模式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围术期舒适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14, 9 (6) :129-130.
[8]王羚入, 符晓艳, 郭明兰, 等.舒适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2) :71-73.
[9]覃玉巧.舒适护理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6, 11 (5) :20-21.
【脑血管造影术后护理】推荐阅读: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10-31
脑血管造影术06-25
围脑血管造影术期01-15
旋转脑血管造影10-10
CT脑血管造影12-23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01-06
脑血管意外后抑郁症01-11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08-23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11-24
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