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2024-05-16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共11篇)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1

我院近5年收住VCD病人350余例,在不断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1 社会性预防脑血管意外

对能引起CVD的前期主要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促成因素(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等)开展社会性预防。中老年人提倡清淡饮食,多食水果及豆类制品,起居规律,情绪稳定,保障足够的睡眠,尽量减少或戒除烟酒。CVD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与时间规律,夏季为脑梗死的高发季节,冬季为脑出血的高发季节。因此,针对发病四时季节,注重气象变化的防护,做好饮食调护,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2 前驱症状的护理

C V D的发生往往都有前驱症状,例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血压升高等;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几天有头晕、目眩、视力模糊、语言不畅、肢体麻木、活动不灵等。此期是可逆的,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不失时机的妥善处理前驱症状,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发展为CVD。前驱症状出现的3h且是CVD治疗的黄金期,脑出血前驱期的治疗采取降压(使血压稳定在130~150/90~100mm Hg)、软化血管及时解除周围血管阻力、减低脑血管张力等措施,以避免发生脑出血;对脑血栓形成的前驱症状的治疗,应积极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以阻断血栓形成。

3 急性期的护理

3.1 一般护理

将病人安排在便于观察的病室,绝对卧床。脑梗死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头部禁用冰袋,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有活动性假牙给予取出,头两侧垫小枕,以防头部碰撞伤;眼睛不能闭合者,眼内挤少量眼膏,外用盐水纱布覆盖,保护角膜;还应立起床两侧活动护栏,避免坠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运,翻身时做到轻、慢、稳,严禁拖、拉、推。

3.2 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CVD在最初3~4d内病情变化较大,且首先表现为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如有意识障碍加重或烦躁、头部剧痛、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减慢等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工作准备。在观察中,意识是大脑皮质功能及病情轻重的反映,护理时可通过病人的行为来判断病情的好转或恶化,如吸痰时有无咳嗽反射,口腔护理时有无吞咽反射等。瞳孔扩大、缩小、是否对称等,可发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先兆症状。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

患者因反射迟钝,不能有效咳嗽,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者,小气道功能差,常有呼吸道潴留物,痰液较多,需协助排痰。主要通过翻身、叩背、雾化吸入等措施。清醒病人给予呼吸指导,每隔3h深呼吸5~10次,平卧位加强胸式呼吸。也可用予指轻压胸骨切迹上气管诱发咳嗽,并作数次呼吸,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生理盐水30m L加庆大霉素8万U、地米5mg、糜蛋白酶4000U超声雾化吸入,2~3次/d。咳嗽无力或昏迷的病人,分泌物和呕吐物可滞留于呼吸道而发生窒息或肺部感染,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吸痰器尽量吸净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要轻柔,由深到浅左右旋转吸痰,不能上下戳,吸痰时间勿过长。CVD患者,特别是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应及时持续吸氧2~3L/min(最好是面罩吸氧),纠正缺氧,促进脑功能恢复。

3.4 保障营养供给

C V D急性期以清淡饮食为主,多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饱餐及辛辣食物。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起病3d后可用完全肠外营养(TPN)或肠道营养(EN)。然后以鼻饲流质饮食为首选。

4 恢复期的护理

4.1 心理指导

多数患者因突然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等,早期易产生悲观、急躁、焦虑;后期则表现出性情急躁、心情抑郁、易激动、发脾气、悲观失望,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此期应稳定患者情绪,采用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方式与患者交流,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康复指导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4~48h后,应尽早告知卧床姿势,置瘫痪肢体于功能位,做被动运动及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患肢废用性萎缩或功能丧失。锻炼的方式应从床上被动或主动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床旁至床下活动,时间由短至长,次数由少到多,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渐练习摇头、抬头、坐立、两腿下垂、站立、走路等。对失语患者,根据不同失语方式进行训练,促进语言能力恢复。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2

(1)情绪反常型。由于疾病折磨,心灵上遭受严重打击,逐渐产生性格突变、行为变异等,遇到大喜大悲的事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少患者大声呻吟、暴躁易怒,也有的患者因家庭子女及经济条件等因素,产生焦虑情绪而伤心落泪。

(2)悲观绝望型。产生此种心理多见于年老、体弱、多次复发、反复住院留有后遗症及心胸狭窄、小心谨慎、多疑的患者。表现为精神抑郁、惶惶不安、双目呆滞、愁容满面、言语内容绝望,常常讲一些令人伤感的话,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3)恐惧紧张型。患者因发病突然,病情急而危重,往往预后不良,特别是神志清醒后,呈现口眼歪斜、肢体瘫痪、语言不畅、二便失禁等症,便产生恐惧紧张心理。此种心理多见于胆小、性情孤僻者。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等,特别关注同类病人的病情及预后,担心自己病情的发展及预后情况,看到预后较差的病人,更易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4)过分依赖型。产生此种心理常见于初次患脑血管意外、家庭照顾周到的病人,是继发于恐惧紧张心理之后,在恢复期产生的一种心理改变。总认为患病后自理能力减退,虽然症状已缓解,却不敢活动,生怕加重病情,还要求家人陪住,让护理人员搀扶下床、上厕所,要别人喂饭、喂水等,逐渐产生了依赖他人的行为。

心理调适措施

(1)正确对待疾病。一旦发现病人有绝望的心理,应及时和病人谈心进行沟通,耐心倾听病人诉说,不得有半点疏忽。并要了解病人产生悲观情绪的原因,帮助其排忧解难,介绍同类病情患者恢复的实例,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2)消除恐惧紧张情绪。通过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分析病人的思想状况,以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护理人员一旦发现病人情绪变化,就要给病人讲一些有关此类疾病的医学知识,让病人了解情绪变化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病人应热情大方,技术操作要认真负责、熟练、果断利落,让病人产生安全感。对病人的疑问要运用科学原理给予肯定答复,解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在与病人交谈时,要有意识地流露出病人病情好转的意思,比如说“气色好多了”、“精神不错”等。

(3)注意病人情绪变化。为使患者从痛苦、恐惧和忧虑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在治疗和护理上应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做到态度和蔼、服务热情、耐心周到。护理人员帮助和引导病人控制情绪,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大喜、大怒、大悲、恐惧都有可能引起疾病复发。平时要注意克制患者情绪波动,尤其要强调“制怒”,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减少复发的因素。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中医康复指导 篇3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中医康复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23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40例患者,均符合脑血管意外临床诊断并经CT证实,年龄42~71岁;其中男18例,女22例;住院天数12~51天,均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表现为不同程度上下肢肌力下降,肌张力降低,生活不能自理者。

早期康复护理:文献报道,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侧支循环或神经轴突突触联系的建立,促进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的重组;同时可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和足内翻等,为以后肢体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由于出现肢体麻痹,产生肌张力异常,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能引起关节挛缩和变形,为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在偏瘫患者卧床期间除做好基础护理外,实行早期康复护理极为重要。要使患者保持良好的体位,及时进行关节活动,被动运动等训练。正确肢体位置摆放,在第一阶段应将床头抬高15~20cm,保持患者肢体处于功能位,即肩外展50°、内旋50°、屈40°,将肩胛骨及整个上肢放在衬垫(或小枕头)上,并高于心脏水平,预防手部水肿。上臂手微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患侧下肢髋及膝关节略屈,膝下垫小枕头,大腿外侧至膝关节放沙袋,一防其外展、外旋,足底部顶住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主动和被动活动关节训练,重点是加强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其方法为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对肢体小关节如指、肘、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小关节易发生强直,应按规定多做运动。

恢复期康复护理:临床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特别是最初4周最快,故脑血管意外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进行针灸、按摩治疗,如果延长3~6个月,疗效就大为降低。①针刺选穴及方法,以手足阳明胃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穴,均取患侧穴,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绝骨。用28号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继续捻转,使肩髃针感传至肘关节,曲池针感传至脚跟部,阳陵泉、绝骨以穴位局部得气为度。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开始下1个疗程。②灸法:选用隔蒜灸,将紫皮独头蒜,切成5mm厚的薄片,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每穴用小艾柱,以穴位局部热感为度。针刺结束30分钟后施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穴7壮,第2个疗程每穴5壮,以后每穴3壮,局部发红时,可隔日灸。③按摩:按摩是用手法作用于患者的穴位或局部,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防止肢体水肿,肌肉萎缩,关节强直及其他并发症。操作时手法要柔和,有力、均匀,由轻到重,由远心端到近心端,以不引起肌肉挛缩为度,当患肢关节有轻微的自主收缩时,按摩手法可稍加重一些。④床上被动锻炼:在按摩后进行,软瘫期由于关节周围肌肉松弛,被动活动范围小,进行上下肢各关节运动要从大关节开始,然后到小关节,运动幅度逐渐增加,鼓励患者尽量用健肢给患肢做被动动作,训练上肢时,家属可协助抬起患肢到头侧,再放回原位,训练下肢时,在护士或家人协助下使髋骨、双膝关节屈曲,两足靠拢,双膝左右慢慢摆动,以上每个动作重复10次,2次/日,每次历时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做5~15分钟。⑤肢体主动功能训练:可保持肌力,防止肌肉萎缩,应缓慢进行,并尽可能带动患肢一起活动,以促进和诱发自主运动。方法是教给患者先做患肢的假象运动,即用意志支配发出神经冲动,使瘫痪肌肉收缩,然后做肌力运动,进而做主动运动,为保证健侧肢体的肌力维持,可用健手托起患手,健腿架起患腿一起活动。训练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⑥下床主动功能锻炼:床下运动时,训练的重点是站立及步行,先在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如床头、椅子等),并多次重复直至最后徒手站立,当下肢肌力达2~3级时,可开始步行训练,一般采用三步法,在锻炼过程中,鼓励患者以增加其信心,取得患者的配合,锻炼时间一般每日3次,安排在输液前后,睡觉前,活动量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日增加,从3人协助活动到1人协助活动,最后独立行走。

康复训练注意事项:①加强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调动心理积极因素,取得最佳疗效。②加强基础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因此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注意加强患者口腔及呼吸道的护理,并指导患者每天进行有效咳嗽练习,以提高气管的保护机能。③加强饮食护理:脑血管意外患者因其活动少,肠蠕动减慢,食欲降低,因此加强饮食护理,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抵抗力,对患者的康复极为重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柔软的均衡膳食为主,多食蔬菜水果,避免辛辣食物,同时注意营养搭配,防止便秘。

结果

本研究40例患者中,20例上下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恢复,生活可自理;12例上下肢肌力较前明显改善,生活基本自理;8例下肢肌力较前明显增加,上肢肌力恢复不太理想,与患者住院时间短,发病后未及时进行治疗,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有关。

讨论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年龄47~81岁, 平均 (59.6±8.3) 岁。其中男49例, 女35例, 男女比例1.4:1。患者因剧烈头痛、意识不清、呕吐流涎等症状收住我院, 经CT检查诊断, 其中脑梗死51例, 脑出血33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入院。

方法:时间就是生命, 接到通知后, 护理人员应争分夺秒投入工作, 迅速配合医生对现场进行评估,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体位:清醒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解开患者衣领裤带, 昏迷或有口鼻分泌物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 保持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避免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致窒息死亡。有假牙者应及时取出, 防止假牙脱落堵塞呼吸道。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 给予吸氧。昏迷及有气道阻塞者应迅速开放气道;有呼吸道分泌物者应及时实施负压吸痰, 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准备, 鼻导管持续氧流量1.5~3 L/min给氧, 以降低脑组织的缺氧程度。对于严重的呼吸道阻塞患者, 现场气管插管。对意识清楚患者, 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避免知识缺乏而引起心理恐慌。 (2) 迅速开放静脉通道:脑血管患者入院急性期应及时建立1~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使用16~20号留置针, 便于抢救用药。急救用药中, 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注意复核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等[2]。对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查明恶心、呕吐的原因[3]。昏迷及有恶心、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者提示存在颅内高压, 应予脱水降颅内压治疗, 遵医嘱迅速输入20%甘露醇125~250 m L (30 min内输完, 快速脱水减压, 且不易使药液外渗) 。伴有心功能不全及肺水肿患者, 禁用甘露醇脱水[4]。应注意脱水剂的间隔应用时间和各种脱水剂的交替应用方法, 以起到平稳、持续对颅压降低的效果。 (3)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24 h水分出入量等,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抢救。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是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 时刻警惕再出血的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减少搬动, 头部抬高并敷冰袋保持局部低温, 能减少出血、降低脑代谢率。 (4) 并发症的预防: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危害不仅在于疾病本身的危害, 同时, 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部血栓形成等。压疮:昏迷患者不能自主翻身, 护理人员应每2 h协助翻身1次, 同时应保持床单干燥平整, 同时应给予保留导尿, 防止大小便失禁, 以免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关节等部位应使用软枕保护。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保持无菌操作, 及时雾化吸入、拍背和吸痰, 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下肢深部血栓形成:抬高下肢, 注意保暖, 并适当按摩。 (5) 转运安全护理: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为避免搬动使出血加重, 诱发脑疝, 早期应尽量减少搬动, 危重患者可就地抢救[5], 只有当确定转运不会加重患者病情时方可实施转运。当确定可以转运患者时, 应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 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但也要注意在转运过程中保护好患者。在转运过程中, 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措施 (如给氧等) 不能暂停, 并且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跳等,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情绪状态等。同时, 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动作轻柔, 避免剧烈晃动引起出血等。 (6)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惊慌和恐惧。因此, 在病情得到控制以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 对自己的预后、对疾病的复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都会比较担心, 护理人员应该耐心仔细地观察患者的情绪改变, 像亲人一样关心患者, 及时予以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将出院者及患者家属, 应该进行预防和康复知识宣教, 如“三级预防”, 以及患者出院后应该如何自己实施康复锻炼等。

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由于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护理及相关治疗, 无一例死亡。患者在出院前病情好转, 并发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娴熟的操作技能, 以及高度的责任心等, 这样才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及时控制病情, 挽救患者生命。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护理人员也应该及时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改进服务措施。这种优质护理不仅体现在对护理技能的掌握, 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疾病, 使患者能够痊愈出院, 同时体现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 给患者带来优质的心理护理, 这种护理应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 给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身体和心理的舒适。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要点, 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回顾性分析其急救护理及临床资料。结果:84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经抢救治疗, 病情好转73例 (86.9%) , 病情加重11例 (13.1%) 。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能够降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患者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艳云.重症脑血管病50例院前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3) :59-60.

[2]孙秀兰.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4) :191-192.

[3]瑞霞, 郭雅琼, 事志伟.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1) :2656-2657.

[4]杨清桂.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11) :118-119.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5

【关键词】丙氨酰-谷氨酰胺;脑血管意外;昏迷;免疫

谷氨酰胺(Gln)是人体条件必需氨基酸,具有保持小肠黏膜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体内抗氧化剂的储备,增强免疫反应等作用。由于谷氨酰胺本身水溶解性低,在水中不稳定,且加热灭菌条件下会产生有毒的焦谷氨酸和氨,而以二肽形式存在的丙氨酰谷氨酰胺比较稳定,溶解度是谷氨酰胺的20倍,可在体内分解为谷氨酰胺和丙氨酸,并释放出三磷腺苷(ATP)。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补充谷氨酰胺,从而改善氮平衡,减少机体排斥反应,增强免疫反应。脑血管意外发生后机体免疫功能往往是受抑制的,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何改善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其生存率,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对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入住ICU的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71例,男46例,女25例;年龄55~80岁,平均71.2岁。其中脑出血27例,脑血栓形成34例,脑栓塞10例。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发病6h入院;意识程度昏迷(包括浅昏迷27例,中度昏迷38例,重度昏迷6例);发病前无明显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无激素和免疫制剂治疗,均接受至少15d的治疗。

1.2方法: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昏迷程度大致接近。Ala-Gln组36例,常规组35例,Ala-Gln组为Ala-Gln干预治疗,入院抽血后每日静脉滴注Ala-Gln100ml,连续使用15d;常规组不用Ala-Gln,仅用5%复方氨基酸溶液为氮源。两组基础治疗相同,包括脱水、抗感染、营养支持等。

1.3观察指标:两组均于入院第1天(用Ala-Gln治疗前)、第7天、第15天采血检测患者IL-2、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IL-2含量采用外周静脉血ELISA法;T细胞亚群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Dunnett法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IL-2、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第1天比较,Ala-Gln组第7、15天CD3、CD4、IL-2、CD8,第15天CD4/CD8有显著性升高(P<0.05);与常规组同时间段相比, Ala-Gln组第7、15天CD3、CD4、IL-2,第7天CD4/CD8比值明显增高(P<0.01),见表1。

2.2两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与第1天比较,Ala-Gln组第7、15天IgG,第15天IgA有显著性升高 (P<0.01);与常规组比较,Ala-Gln组第7天IgG明显增高(P<0.01),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x±s)

3 討论

谷氨酰胺在机体内具有许多重要生理作用:①谷氨酰胺是快速增值和分化细胞如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能促进上皮再生,清除损伤细胞,增加小肠黏膜厚度与绒毛高度,能促进浆细胞分泌s-IgA并在肠腔内包被细菌,促进肠壁固有层淋巴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Y-干扰素等,对维持胃肠粘膜屏障功能,防止肠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②谷氨酰胺是蛋白质、核酸等生化代谢的中间体,机体的蛋白质合成速率与谷氨酰胺的血浆浓度呈正相关,补充谷氨酰胺能明显加强机体蛋白质的合成,促进正氮平衡;③谷氨酰胺能促进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生和分化,增加机体防御能力;④谷氨酰胺在肝脏可生成大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具有解毒、抗氧化、保护酶的活性等作用 [1]。

IL-2主要由辅助T细胞分泌,能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维持T细胞生长;增强Tc、Ts、NK及K细胞活性;诱导C干扰素及B细胞生长因子,故IL-2在许多免疫反应中起中心调节作用,可放大免疫应答反应,因而IL-2生成能力的减弱必将影响免疫防御系统功能。Calder等发现,谷氨酰胺水平与IL-2成正相关,谷氨酰胺通过刺激T细胞产生IL-2促进T细胞生成。本研究显示, Ala-Gln组治疗后IL-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常规组治疗后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且昏迷程度越重,免疫功能下降越明显。CD4代表辅助性T细胞,在严重疾病状态下,CD4细胞下降与败血症发生率有关;CD8代表抑制性T细胞,在正常机体中各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在脑血管意外时,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当不同T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机体就可导致免疫紊乱并发生疾病。CD4/CD8比值代表了整体的免疫平衡状态,其过高或过低对机体都是不利的。研究发现,当CD4/CD8比值小于1.5,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原刺激后合成减少,淋巴细胞功能受到影响。免疫球蛋白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主要的效应分子,其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在体内介导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起中和作用、调理作用、激活补体等。其中IgG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IgM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血清型IgA具有多种抗体活性。在本研究中,Ala-Gln组与常规组相比,CD3 、CD4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及IgG、IgA明显升高,Ala-Gln组改善时间更早,并且在第15天仍有明显增高,表明肠外补充Ala-Gln有助于早期改善脑血管意外昏迷患者免疫功能,增强危重病患者抗感染能力,提高救治率。

参考文献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6

1 基础护理

1.1 心理护理:

脑血管偏瘫患者出现的负性心态包括心情紧张、悲观失望、情绪消沉、焦虑、精神抑郁, 有时急躁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如何做到护患心理沟通, 叩开患者的心灵大门, 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

患者入院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医院环境, 第一句话听到的是医务人员的询问以及第1次接受治疗的感受所产生的首因效应, 严重影响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 护士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亲切关怀照顾患者, 以精良的护理技艺获得患者高度的信赖, 才可能在心理上沟通。尤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切不可因患者步态蹒跚、嘴歪变形, 而出现歧视轻蔑和不耐烦[3]。必须掌握患者心态, 切实体会患者的患病体验, 换位思考, 给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解释疑问, 清除疑虑, 使患者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康复的最佳状态,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加强功能锻炼, 争取早日康复[4]。

1.2 饮食护理:

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 因吞咽肌群互不协调, 造成吞咽困难, 不能保证进食, 营养素摄入量常有不足,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 要少吃或不吃肥肉、蛋类和动物内脏等。进食时应告知患者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不要思考与进食无关的问题。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给予, 必要时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

1.3 体位护理

1.3.1 卧位:

患侧卧位既可增加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 拉长整个患侧肢体, 降低痉挛的发生机会, 尚能使健侧手能自由地活动。支持好头部, 稍后旋躯干, 用枕头稳固支持后背, 上肢健侧置身上或枕头上, 患侧前伸;下肢呈迈步位, 健侧下方垫枕头并呈髂膝屈曲[5]。

健侧卧位时, 为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应用枕头支持好头部并向前成半卧位, 用枕头支持患侧上肢在身体前方并上举100°左右, 完全由枕头支持健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 但是足部不能内翻于枕头边缘。因为肌紧张和迷路反射会提高异常反射活动, 应少取仰卧位, 避免或降低压疮的发生机会。

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 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 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 前臂旋后, 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 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 置于枕头上, 膝关节稍屈曲20°~30°, 足底垫软枕, 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 防止足下垂、足内翻。

1.3.2 坐位:

患者一般难以保持非常直的床上坐姿。因此在无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这种体位。但是在急性期, 患者每日进食或饮水时需要坐位, 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直立坐位, 如采用坐合适轮椅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

1.3.3 体位转换:

当患者不能自主完成活动时, 护士应采用双侧翻身、床上坐位前后移动以及床边坐位等方式协助其进行正确的体位转变, 有助于患者康复。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 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体位1次, 每次翻身时应自下而上叩拍背部, 主要目的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6]。

2 预防并发症和疾病再发的护理

2.1 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最常见的是压疮、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 要给患者经常翻身, 用5%酒精揉搓骨突出部位, 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对不能下床的患者, 应经常扶起来坐一坐, 轻轻拍患者的后背, 促进肺底血液循环,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有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 必须保持会阴部清洁, 应放置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防止泌尿系感染。

2.2 防止脑血管意外再发的护理:

脑血管意外容易再发, 发作此书越多, 预后越差, 病死率也显著提高, 因此康复期预防复发很重要。为了防止再发, 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 避免情绪波动, 食入量要适宜, 保持大便通畅, 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 劳逸结合。

3 功能锻炼指导和康复护理

3.1 功能锻炼的指导: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告知患者将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结合起来, 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结合起来, 全身锻炼和局部锻炼结合起来。瘫痪好转时, 应逐渐增加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指导患者凡是个人力所能及的如脱衣、穿衣、洗脸、吃饭、针线活、解扣子等事情, 尽可能自己完成。

3.2 康复护理

3.2.1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 练习上肢前上方伸展和上举活动。交叉的双手在翻身时伸向翻身侧使身体处于侧卧位, 然后如上法向另一侧翻身。

3.2.2 桥式运动训练:

在仰卧位条件下, 屈曲双下肢使足踩床, 将臀部慢慢抬起到一定幅度, 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当双桥运动自如完成时, 嘱患者健侧下肢悬空, 如上法做单桥运动。

3.2.3 坐位训练:

首次训练时, 不能马上取直立坐位, 应在辅助设施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完成, 坐位的角度依次取30°、45°、60°和80°。当坚持30 min且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不明显时, 逐渐过渡到下一角度坐位。

3.2.4 站位训练:

这种训练与坐位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困难且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先站起立平台, 下肢功能较差但躯干功能较好者应利用长下肢支具。训练时, 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完成。起立训练时, 应分开双足约一脚宽, 交叉双手手指, 前伸上肢, 双腿均匀持重, 之后慢慢站起。

3.2.5 步行训练:

该训练应选在患者能独立完成平衡站位, 患肢持重超过体质量的50%进行。老年患者易发生废用综合征, 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 必要时适当提前步行训练, 也可使用下肢支具。

3.2.6 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先从健侧开始, 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 动作缓慢轻柔, 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 肘关节伸展, 腕关节背屈, 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 膝关节伸展, 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 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 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康复期,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岑春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报, 2006, 4 (5) :869.

[2]吴玉玲, 王水平, 李侠.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ADL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1) :61-62.

[3]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2-300.

[4]郑彩娥, 张菊芳, 林伟, 等.康复护理ADL量表的有效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5, 4 (1) :6.

[5]孙海香, 梁芬, 于鸿宾.老年病人脑卒中后抑郁社会支持与相关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5) :13-14.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脑血管意外患者行氙气CT头部血流量化测量135例, 其中男性90例, 女性45例, 年龄29~71岁, 平均46.5岁, 他们分别因脑血管意外准备行手术治疗或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 而氙气CT能有效定量评估大脑各供血区的脑血流灌注变化情况。

1.2 操作方法

1.2.1 准备阶段

(1) CI机常规校准 (Calibration) , 确保CT值准确无误。 (2) 氙气供给设备预热 (约需3min) , 氙气供给浓度25%, 直至面板提示处于“ready”状态[2]; (3) 设备预热等待时可与患者进行沟通, 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和科室环境的介绍, 从而消除患者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和紧张心理, 要注意使用安慰性、鼓励性语言, 告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如何配合治疗及之前成功的案例, 增加其信心。 (4) 患者仰卧, 帮助患者固定头部、戴好面罩及连接管, 同时要注意检查, 避免漏气。 (5) 准备好心肺复苏设备及相关药品[3]。

1.2.2 扫描阶段

(1) 核实患者, 将其信息输入CT机中; (2) 头颅定位像扫描, 目的是在定位像上选取感兴趣层面[4]。 (3) 打开Xe CT工作站, 观察患者的CO2曲线; (4) 基线扫描:2个序列 (患者没有吸入氙气) ; (5) 扫描参数为120k V, 210Ma, 层厚一般为10mm, 层距一般为5mm, FOV一般为250mm。时间一般为4~5min; (6) 扫描完后将氙气关闭, 取下患者面罩, 平卧10min再起身[5]。

1.2.3 分析处理阶段

(1) 上传数据及图像至Xe CT工作站进行数据计算 (不传定位像) ; (2) 要注意头部的移动度, 其越大则可信度越小; (3) 在数据真实可靠的情况下, 进行CBF测定。

2 护理配合

2.1 检查前准备

包括检查设备的准备及患者的准备。检查开始前应先检查CT设备及氙供给设备, 选择适合患者的面罩, 查看连接管连接是否牢靠。患者在检查前4~6h不要进食, 以防止呕吐。检查前要询问患者或查看病例, 了解患者心肺功能情况及是否对磺胺类药物过敏[6]。详细做好患者的解释及安慰工作, 消除紧张心理, 告知患者氙气输入时可能产生的感觉, 如醉酒感、头晕等, 检查中要注意头不能动、正常呼吸等, 告知患者氙气输入耗时4分半钟, 在此期间不要移动头部, 最好用vacpack装置辅助固定头部, 如有不舒服就触动信号灯。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在静息状态下, 帮助患者戴好面罩及连接管, 同时要注意检查, 避免漏气, 让患者平静呼吸[7]。准备好急救药物、急救设备及心电监护仪。

2.2 检查中配合

全程关注患者, 在检查进行时, 随时和患者保持联系询问患者的感受, 保持患者在扫描时头部不要移动、要正常呼吸, 不要睡觉, 连接好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呼吸。如果发现患者呼吸频率不稳定, 告知患者进行深呼吸, 如果监测患者呼吸停止超过20s, 应马上取下面罩, 停止检查, 及时抢救复苏患者。检查过程中如患者不舒服或太激动, 可按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2.3 检查后健康宣教

在氙气作用消失前患者不能单独离开, 最好有人陪同才能离开检查室, 检查完成后3h内不能驾车。

3 总结

在利用氙气CT检查时, 吸气时间不能超过8min, 检查中患者会出现兴奋的感觉, 甚至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头晕, 头昏眼花, 困倦, 呼吸缓慢, 甚至无呼吸等情况, 患者一旦出现危急情况, 应立即报告医师, 并进行急救措施。氙气CT检查前的准备、检查过程中护士的密切观察与配合十分重要, 它关系到患者顺利安全的完成检查, 并且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和方法的制定。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行头部XeCT血流测量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13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行头部XeCT血流测量检查中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135例患者头部XeCT血流测量均检查成功。结论 氙气CT检查前的准备、检查过程中护士的密切观察与配合十分重要, 是保障一次性检查成功的关键。它关系到患者顺利安全的完成检查, 并且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和方法的制定。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患者,氙气CT (XeCT) ,检查配合,护理

参考文献

[1]卢洁, 李坤成.氙CT脑血流成像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1) :91-93.

[2]曹伟, 李章万, 刘进, 等.GC-MS测定氙在不同浓度脂肪乳中的分配系数[J].华西药学杂志, 2007, 3 (4) :423-425.

[3]王小萍.神经外科病人头部氙气CT脑血流检查中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进修杂志, 2008, 23 (2) :106.

[4]田素良, 于志宏.CT定位像扫描量化定位法的再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1, 10 (5) :208-212.

[5]林浩, 邹志敏, 黄胜平, 等.氙气CT脑血流量扫描的控制难点与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2) :105-106.

[6]殷敬喜, 朴常福, 杨磊, 等.头部脑血流扫描不成功病例分析与对策[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8 (5) :466-469.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患者, 男102例, 女84例, 年龄41岁~81岁。其中缺血性疾病108例, 出血性疾病7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CVA发生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护理

时应安慰患者, 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避免精神刺激因素。针对偏瘫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患者接受事实配合治疗。

2.2 合理的膳食合理的膳食是治病防病的关键, 饮食

应给予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 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3 控制血压每日监测血压, 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 Hg (1 mm Hg=0.

133 k Pa) , 舒张压控制在80~90 mm Hg.因为血压过高增加微血管的张力容易造成小血管出血, 而血压过低时脑循环供血不足, 容易致使微循环淤滞, 导致脑梗死。

2.4 CVA的康复训练

2.4.1 对于脑卒中患者, 康复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1]。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 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 减少伤残程度, 提高生存质量。避免和减轻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 防止二次性损害, 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2]。

2.4.2 卧床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 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同

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 做好基础护理,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发因素, 预防各种并发症[3]。

2.4.3 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 作业疗法亦应于此期开始。

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 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2.4.4 语言康复:

(1) 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讲话者, 应从学发音开始, 然后学常用熟悉的单字。不完全失语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 (2) 感觉性失语: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结合的方法。如让患者梳头, 可与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 患者就可能理解。 (3) 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激光等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被动运动。

2.4.5 日常生活行动训练:

主要训练的项目是进食、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及开关门窗、扫地等简单运动, 除进行肢体肌肉关节功能训练外, 可使用特殊生活工具, 以提高日常生活行动能力。

3 小结

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治疗脑卒中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尽可能地预防并发症、后遗症, 使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大限度地促使患者身心全面恢复, 重返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

[2]刘鹏, 黄东锋, 毛玉瑢, 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2) :99-100.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脑出血、脑梗死病例均经临床、CT和部分经磁共振检查证实。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经CT检查证实11例, 腰椎穿刺证实3例。80例中年龄≤45岁2例 (2.5%) , 46~60岁47例 (58.8%) , >60岁31例 (38.8%) 。脑出血30例中男23例, 女7例。脑梗死36例中男30例, 女6例。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中男6例, 女8例。全部病例的诊断均参照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作出。

1.2 心电图资料

80例中发现心电图异常72例 (90.0%) , 并除外既往有冠心病、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其中脑出血30例心电图均异常, 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中心电图异常11例, 脑梗死36例中心电图异常31例 (86.1%, 31/36) 。三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97, P>0.05) 。缺血性心电图改变37例 (46.3%) ;其中出血组 (脑出血30例与蛛网膜下隙出血14例) 21例 (47.7%) , 缺血组 (脑梗死36例) 16例 (44.4%)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86, P>0.05) 。心律失常改变35例 (43.8%) :其中出血组16例 (36.4%) , 缺血组19例 (52.8%)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17, P>0.05) 。脑出血30例中还出现异常Q波4例 (13.3%) 。三组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见表1, 心律失常改变见表2。

注:AVB为房室传导阻滞, 其他为房颤、阵发性室速各1例

2 讨论

Brnoh于1954年首次报道脑血管意外可引起心电图异常。Levine、Burch等分别报道过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的心电图改变, 称之为脑源性心电图改变。脑源性心电图改变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在大脑深部、脑室、中脑、下丘脑等部位的病变, 心电图变化较为明显;小脑扁桃体及脑干受累可出现类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本组有4例脑桥出血及1例脑干梗死出现了类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为诊断规范化, 本组缺血性ST-T改变均以ST段水平性或下斜性压低>0.1m V, T波倒置为诊断标准。本组病例以水平压低居多。

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变及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变化, 可出现心电图异常[2]。有学者发现, 具有此种心电图改变的多数A C V A患者并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器质性病变, 且心肌酶多无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ST段水平延长、下移或抬高;T波低平、倒置, 双向、巨大T波倒置等, 以脑血管病的发生为前提, 心肌缺血样心电图改变在后, 特别是酷似心肌梗死的ST段弓背抬高、异常Q波等心电图改变, 称为“假性心肌梗死”。其心电图改变可随着脑部疾病的治愈或好转, 心血管症状消失或好转, 而随之消失。这说明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心电图异常是可逆的, 一般只需治疗原发病即可, 无需特殊处理。其发生机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脑出血时, 大脑、脑干的血流量减少, 位于脑干的心血管运动中枢缺血、缺氧, 继而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机会 (即心源性因素) 。 (2) 急性脑血管意外, 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 产生脑水肿, 导致急性颅内压升高, 直接或间接影响丘脑下部的自主神经中枢或岛叶, 使中枢神经体液调节紊乱, 交感神经过度紧张, 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应激和内因性类固醇障碍等, 使内脏功能及形态改变, 导致心肌广泛性应激反应, 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细胞病态、心肌缺血等[3,4], 而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又促进冠脉血液循环的变化, 从而继发各种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性改变。

ACVA出现ST段改变、异常Q波时, 要做好诊断及鉴别诊断, 主要的鉴别诊断要点是结合临床症状, 与既往心电图比较, 心电图ST-T改变无动态演变过程, 心肌酶和肌钙蛋白均为正常, 患者无胸痛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变通过自主神经紊乱引起的心肌功能变化, 类似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所以, 在治疗ACVA时, 进行及时的心电图检测不失为一种简便而具有临床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改变, 对确定疾病的类型及判断预后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4, 37 (4) :346-348.

[2]楼小亮, 李晓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酶学及心电图检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 (2) :98-99.

[3]汪国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06, 13 (3) :252-253.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 危重病人治疗;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87-01

意外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及未符合拔管指征自行拔管,为重症监护室(ICU)常见问题之一,发生率为10.8%。针对ICU意外拔管发生率较高现象,现将我科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共发生26例次意外拔管发生原因、发生时间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2013年2月至2013年10月我科共收治患者408例,男248例,女160例;年龄2~96岁,平均年龄45.6岁;置管1 485例次,其中深静脉置管346例次,气管插管328例次,胃管357例次,尿管392例次,其他62例次。共发生意外拔管28例次,其中深静脉导管5例次,胃管8例次,尿管6例次,气管插管7例次,其他导管2例次。其中因护理评估不足、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而拔管26例次,占92.8%,因护理人员操作不当而拔管2例次;占7.2%。

2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

2.1医护方面

2.1.1插管方式 许多资料显示 ICU 病房住院患者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经鼻气

管插管多,原因是经口气管插管压迫舌根部易引起患者不适,镇静减浅后,易诱发患者烦躁而将气管导管拔除,经鼻气管插管气管压迫感较轻,但经口气管插管比经鼻气管插管容易操作。另外经口插管不易

固定,长时间放置牙垫使口腔疲劳不适,容易导致非计划性拔管,而经鼻插管则较易固定,不影响口腔护理,有的患者甚至在清醒状态下也可耐受,相对不易拔管。

2.1.2 缺乏科学的镇静 本组未使用静脉注射镇静剂而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18 例(43.9%)。维持气管插管的基础是达到一定的镇静深度,使迷走神经、舌咽神经适当受到抑制,从而使患者能够耐受气管插管的刺激。 从本组资料来看,气管插管患者如烦躁不安未及时使用镇静剂,患者常因不能耐受导管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和局部压迫,加之缺乏约束时,患者难以耐受而自行拔管。

2.1.3未对患者采取适当有效的约束 对于清醒不能耐受插管者,如有拔管倾向,应用适当有效的约束可以阻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本组 10 例(24.4%)均因四肢未有效约束而自行拔管。但如果患者在完全清醒状态下对其进行约束只能使其更加烦躁,因此应在镇静的基础上给予适当有效的约束。

2.1.4医疗护理操作不当 搬运患者、吸痰、整理导线等将导管牵拉拔除,在搬运时应该有专人管理气管导管,应该一手托患者枕部,另外一手扶持导管。更换体位宜应先摆正头部再转动躯体,动作不可过大。 本组有 4 例(1%)在口腔护理或吸痰时意外脱管。

2.1.5通气模式不合理 辅助呼吸时对患者的通气模式选择不合理,造成过度烦躁而自行拔管,如患者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后仍然进行正压控制呼吸,造成人机对抗。 另外还有带机时间或撤机时间过长、撤机步骤不合理。正确的撤机是逐步减少呼吸机对患者的支持,激发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 如若调整不佳会造成患者烦躁,导致非计划性拔管。

2.2患者因素

2.2.1患者意识状态 lcu患者大多数是意识障碍的重病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烦燥不安,特别是在夜间,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呼吸频率降低,肺泡通气不足,cO:潴留,易出现头痛、烦燥、幻觉等精神障碍,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导管往往易随着患者烦燥挣扎而自行拔除或脱出。

2.2.2舒适的改变由于患者身上常有多根管道,造成患者活动受限,可能使患者产生紧张、烦燥、悲观、绝望的情绪,其结果是不配合治疗和护理,造成意外拔管。

2.2.3年龄因素老年人和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予对管道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对管道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对管道的适应性差,对不适的敏感性高,故此类患者易发生自行拔管的危险。

3护理防范对策

3.1评估患者自行拔管的危险因素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况( 注意谵妄状态及高龄患者) 、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肢体约束是否得当, 找出患者自行拔管的危险因素, 有针对性的给予预防措施并进行重点交接。

3. 2 提高置管患者的舒适度 针对不同的置管对患者的影响采取相應的护理措施。例如对于气管插管的患者, 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使头颈稍后仰加大弧度减少压迫, 积极与患者沟通,必要时及时使用有效的镇静剂, 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对于留置胃管的患者, 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嘴唇湿润, 顺应胃管置入方向固定, 使胃管所致的不适程度降低。

3. 3改进导管的固定方法 我们采用 3M 高强度丝绸胶带进行各种导管的固定效果较好固定时采用先捏合导管再固定其他敷料部分, 并每日更换一次胶带。气管导管固定采用交叉固定法和“H”型固定法、胸腔及腹腔引流管采用螺旋固定法、胃管采用分叉交织法, PICC 导管蝶型固定法、导尿管采用氯化钠溶液充盈气囊和高举平台法固定于大腿内侧, 防止气囊塌瘪所致脱管。

3. 4合理使用镇静剂并配合有效的肢体约束 对需长期留置各种导管躁动患者,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如异丙酚、咪达唑仑)可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减少拔管机会。我们认为在应用镇静剂停药 2 d 内继续约束肢体, 可减少由于谵妄状态发生自行拔管。

3. 5加强心理护理与宣教 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 应加强宣教, 讲解其所置导管的意义及脱管的危害及床上活动的注意事项。老年患者情绪变化无常, 置管不适使患者处于易激惹状态, 有效的触摸能安抚患者的情绪。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有语言障碍, 应多与患者沟通, 采用文字或图案卡片方式提高交流效率满足患者需求。音乐疗法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 我们每天给病情稳定、清醒的置管患者听 2 h 曲调舒缓的音乐, 以减少其恐惧焦虑心理, 减轻由于置管所致的烦躁情绪,降低自行拔管的发生率。在患者易拔管的高危时段加强床边查看。

参考文献

[1]兰美娟 , 沈富女. 对 ICU护士组织意外拔管知识培训及临床效果评价 [J]. 护士进修杂志 , 2002, 22 (9) : 659 - 660

[2]黄俊,刘莹莹.非计划性气管拔管的紧急处理及预防措施[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53—55.[3]Krrinsley JS, Barons JE. The drive to survive unplanned extubation inthe ICU[J]. Chest, 2005, 128 (2) : 560 - 566.

[4]陈爱萍,蔡虻.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及相关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934—937.

[5] 范河谷,关月嫦,许智红.ICU老年患者夜间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与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2,9(6):34—36.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11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420例, 男240例, 女180例;年龄36岁~91岁, 其中60岁以上310例 (73.8%) 。并发高血压280例 (66.7%) , 冠心病192例 (45.7%) , 糖尿病186例 (44.3%) 。呼叫出诊原因:一侧肢体活动障碍223例 (53.1%) ;头晕、头痛、呕吐、抽搐、失语等124例 (29.5%) ;昏迷162例 (38.6%) ;其中到达现场时病人已死亡的有19例 (4.5%) 。病人经采取及时的院前急救后安全转运到急诊科作进一步抢救, 行脑CT等检查, 其中6例在急诊室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其他送入专科病房进一步治疗。

2 急救护理

2.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指医院前期的现场急救, 包括病情评估、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监护。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因此护士在现场急救与转运中, 要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和护理技术操作。

2.2 院前急救的护理措施

2.2.1 现场护理评估

组织人员迅速到达现场, 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如血压、呼吸、心率、瞳孔、意识状况以及四肢活动情况。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的变化, 注意是否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 如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体征, 应注意脑疝的发生。测微量血糖数值, 判断有无合并低血糖或高血糖;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 有否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为院内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2.2.2 尽快建立有效静脉通路

院前急救用药中, 医生下达口头医嘱, 要求护士执行“三清一复核”的原则, “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一复核”即药物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复核, 切忌出现用药差错[1]。发病早期未做脑CT等检查, 脑血管意外性质尚不确定, 只宜进行一般性的治疗。如怀疑有颅脑高压及脑疝者, 可快速静脉输注20%甘露醇或联合速尿使用。脑血管意外病人往往有糖尿病病史, 本组病人中约44.3%有糖尿病, 因此在液体的选择上应注意提醒医生是否用葡萄溶液, 特别是高渗葡萄糖糖溶液, 以免加重病情。另外在静脉选择上要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 以利液体的进入。脑血管意外病人往往比较烦躁, 肢体不自主乱动, 静脉留置针头因不易受体位改变而刺破血管而使液体外渗, 因此建议尽量使用。

2.2.3 急救护理中的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的管理

要密切注意血压的情况, 控制高血压及颅内高压, 以免加重病情, 该疾病病人往往同时有高血压疾病, 本组病例高血压病人占66.7%, 卒中发生后因颅内压增高等原因可使血压进一步升高, 注意给予作用温和的降压药物。中等程度的高血压勿需立即治疗, 当大脑已适应于高血压提供的足够血流灌注压会随血压的下降而降低。因此脑卒中急性期的血压调控, 大多主张遵循慎重、适度的原则。对病人进行持续心电监护, 注意心电示波的图形, 有否心律和心率的异常, 因此护士要对常见心电图有识别能力。在呼吸道的管理上, 要松开衣领, 合理安排病人的体位, 因为本疾病的病人常常合并昏迷, 本组昏迷者占38.6%, 意识清醒病人嘱其平卧, 头部稍抬高。对昏迷病人可将其平卧, 头侧向一边, 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 以防呕吐窒息。途中应用鼻导管充分给氧。由于路途颠簸有助震动排痰, 使大量的痰液涌入大气道, 因此应间断气管内吸痰。注意观察病人有否四肢发绀, 如病人呼吸停止或自主呼吸无效时即行球囊面罩呼吸或进行气管插管, 本组病例鼻导管充分给氧420例、吸痰92例、放置口咽通气管15例、球囊面罩通气81例、气管插管53例, 确保了病人呼吸道通畅及氧气的进入。

2.2.4 途中的安全监护及转运

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 适当稳定生命体征。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 脑梗死形成需要数小时的发展过程, 这就为阻断这一过程提供治疗时间, 称为治疗窗, 一般为3 h~6 h[2]。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争取将病人尽快转运至医院, 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可争取早期溶栓机会获得救治。转运途中应注意病人的安全, 平稳搬运, 在搬动病人时防止跌落, 放置适当的体位。病人的担架应很好地固定, 尤其是头部要制动, 以免路途颠簸或急刹车对病人造成伤害。转运途中持续心电监护、给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静脉通道通畅给药, 防止扭曲、受压、移位和脱出,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如果发现情况有变化, 及时汇报医生, 以便调整用药。迅速与医院急诊科联系, 通知有关科室做好抢救或行头部CT扫描的准备工作, 应尽快送到医院救治, 如在发病后6 h内在医院得到更有效的治疗, 可以提高其生命质量或使病残率降到最低限度。

2.2.5 实施心理护理

由于此病发病急、症状重、病情凶险, 病人及家属易产生紧张、恐惧、烦躁心里。因此, 护士应运用适当的方法关爱病人, 应用安慰性语言鼓励病人, 消除其紧张心理, 向家属适当介绍病情, 以便赢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当然这也符合现代护理要求, 要注意病人的心理状况对疾病康复的重要影响。

2.2.6 做好与急诊科或病房的交接班

向当班人员详细交代病情, 介绍急救过程, 移交出诊病情记录单, 已经做过的临床检查, 特别是目前正在静脉输注的药物, 供下一步治疗参考。

参考文献

[1]晏丽蓉.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护理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 (2) :262.

上一篇:农业技术创新链下一篇:TSP203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