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患者

2024-10-02

急性脑血栓患者(精选10篇)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1

急性脑血管意外也称脑卒中,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症状[1], 会突然 (数秒内) 或迅速 (数小时内) 出现受累脑区的相应症状和体征。急性脑血管意外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危重病, 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因此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现将急救护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年龄47~81岁, 平均 (59.6±8.3) 岁。其中男49例, 女35例, 男女比例1.4:1。患者因剧烈头痛、意识不清、呕吐流涎等症状收住我院, 经CT检查诊断, 其中脑梗死51例, 脑出血33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入院。

方法:时间就是生命, 接到通知后, 护理人员应争分夺秒投入工作, 迅速配合医生对现场进行评估,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体位:清醒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解开患者衣领裤带, 昏迷或有口鼻分泌物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 保持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避免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致窒息死亡。有假牙者应及时取出, 防止假牙脱落堵塞呼吸道。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 给予吸氧。昏迷及有气道阻塞者应迅速开放气道;有呼吸道分泌物者应及时实施负压吸痰, 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准备, 鼻导管持续氧流量1.5~3 L/min给氧, 以降低脑组织的缺氧程度。对于严重的呼吸道阻塞患者, 现场气管插管。对意识清楚患者, 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避免知识缺乏而引起心理恐慌。 (2) 迅速开放静脉通道:脑血管患者入院急性期应及时建立1~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使用16~20号留置针, 便于抢救用药。急救用药中, 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注意复核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等[2]。对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查明恶心、呕吐的原因[3]。昏迷及有恶心、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者提示存在颅内高压, 应予脱水降颅内压治疗, 遵医嘱迅速输入20%甘露醇125~250 m L (30 min内输完, 快速脱水减压, 且不易使药液外渗) 。伴有心功能不全及肺水肿患者, 禁用甘露醇脱水[4]。应注意脱水剂的间隔应用时间和各种脱水剂的交替应用方法, 以起到平稳、持续对颅压降低的效果。 (3)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24 h水分出入量等,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抢救。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是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 时刻警惕再出血的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减少搬动, 头部抬高并敷冰袋保持局部低温, 能减少出血、降低脑代谢率。 (4) 并发症的预防: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危害不仅在于疾病本身的危害, 同时, 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部血栓形成等。压疮:昏迷患者不能自主翻身, 护理人员应每2 h协助翻身1次, 同时应保持床单干燥平整, 同时应给予保留导尿, 防止大小便失禁, 以免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关节等部位应使用软枕保护。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保持无菌操作, 及时雾化吸入、拍背和吸痰, 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下肢深部血栓形成:抬高下肢, 注意保暖, 并适当按摩。 (5) 转运安全护理: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为避免搬动使出血加重, 诱发脑疝, 早期应尽量减少搬动, 危重患者可就地抢救[5], 只有当确定转运不会加重患者病情时方可实施转运。当确定可以转运患者时, 应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 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但也要注意在转运过程中保护好患者。在转运过程中, 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措施 (如给氧等) 不能暂停, 并且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跳等,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情绪状态等。同时, 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动作轻柔, 避免剧烈晃动引起出血等。 (6)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惊慌和恐惧。因此, 在病情得到控制以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 对自己的预后、对疾病的复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都会比较担心, 护理人员应该耐心仔细地观察患者的情绪改变, 像亲人一样关心患者, 及时予以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将出院者及患者家属, 应该进行预防和康复知识宣教, 如“三级预防”, 以及患者出院后应该如何自己实施康复锻炼等。

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由于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护理及相关治疗, 无一例死亡。患者在出院前病情好转, 并发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娴熟的操作技能, 以及高度的责任心等, 这样才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及时控制病情, 挽救患者生命。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护理人员也应该及时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改进服务措施。这种优质护理不仅体现在对护理技能的掌握, 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疾病, 使患者能够痊愈出院, 同时体现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 给患者带来优质的心理护理, 这种护理应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 给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身体和心理的舒适。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要点, 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回顾性分析其急救护理及临床资料。结果:84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经抢救治疗, 病情好转73例 (86.9%) , 病情加重11例 (13.1%) 。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能够降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患者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艳云.重症脑血管病50例院前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3) :59-60.

[2]孙秀兰.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4) :191-192.

[3]瑞霞, 郭雅琼, 事志伟.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1) :2656-2657.

[4]杨清桂.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11) :118-119.

[5]Mac Walter RS, Ersoy Y, Wolfson DR.Parenchymal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J].Gerontology, 2001, 47 (3) :119-130.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2

冠脉无复流是指冠状动脉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置入支架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脉急性闭塞、血栓形成、严重夹层、血管痉挛等血管机械性阻塞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急剧减少,冠脉循环所支配的区域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Kloner等。最早于1974年在动物实验中描述无复流现象。有研究表明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根据评估无复流的方法和研究人群的不同,从5%~50%不等。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更多的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一系列的研究数据。表明无复流对预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抵消了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esentation 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PPCI)所带来的益处。endprint

冠脉无复流是指冠状动脉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置入支架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脉急性闭塞、血栓形成、严重夹层、血管痉挛等血管机械性阻塞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急剧减少,冠脉循环所支配的区域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Kloner等。最早于1974年在动物实验中描述无复流现象。有研究表明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根据评估无复流的方法和研究人群的不同,从5%~50%不等。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更多的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一系列的研究数据。表明无复流对预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抵消了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esentation 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PPCI)所带来的益处。endprint

冠脉无复流是指冠状动脉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或置入支架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脉急性闭塞、血栓形成、严重夹层、血管痉挛等血管机械性阻塞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急剧减少,冠脉循环所支配的区域心肌灌注不足的一种现象。Kloner等。最早于1974年在动物实验中描述无复流现象。有研究表明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率,根据评估无复流的方法和研究人群的不同,从5%~50%不等。与心肌充分复流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后出现无复流的患者更多的发生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一系列的研究数据。表明无复流对预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抵消了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resentation Protocol Control Infor-mation,PPCI)所带来的益处。endprint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选择首次发病24 h内收住我科, 昏迷时间≤36 h的患者。57例患者均由头部CT扫描确诊, 其中男37例, 女20例, 发病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61.5岁。其中脑梗死36例, 脑出血21例。左侧偏瘫31例, 右侧偏瘫26例, 伴运动性失语18例。意识清楚41例, 意识障碍l6例;均有一侧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肌力0级8例。l级ll例, 2级l5例, 2~3级23例。

2护理措施

脑血管患者一般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要对患者全身情况和病变部位、病变程度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确定实施肢体功能锻炼的时间和顺序。对意识障碍患者, 应让家属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积极配合, 制订个体的康复计划。早期康复训练与常规药物治疗相结合, 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纯药物治疗的改善显著。

2.1 心理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 学习有关康复医学理论及方法, 建立温馨病房, 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康复重要性的宣传等, 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抓住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的心理特点, 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安慰并鼓励患者克服由于突然偏瘫、失语、大小便等功能障碍产生的悲观和急躁情绪, 通过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 达到顺利开展康复训练的目的[2]。

2.2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2.2.1 按摩和被动活动

按摩能调节身体内部功能, 调节血循环, 增强抗病能力, 对肢体进行按摩, 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 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 消除肿胀, 缓解疼痛, 预防压疮和静脉炎, 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按摩应轻柔缓慢地进行, 作用中等深度。对瘫肢进行按摩, 手法可用揉、搓、捏, 顺序应从近端向远端按摩, 这样可促进血循环, 对挛缩性肌肉应予按抚性推摩使其放松[3]。肢体被动活动包括局部运动, 高举摸头法, 髋关节、膝关节的屈曲、伸展、绕膝、转足等运动。活动顺序要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 用力适宜, 每天至少应施行2~3次, 活动度以不引起患者疲劳为宜。

2.2.2 体位转移与平衡的训练

脑出血3周以后, 脑梗死患者如神志清楚, 第2天即可进行坐位训练。开始时将床头摇起, 从30°逐渐升高, 如无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及出汗症状, 1周内即可坐直。床的高度要适当, 这对于训练坐位平衡很重要。在患者坐时膝关节保持90°, 双足可平放在地面上, 如果床高不能平放, 脚下可放踏板, 力求双足平放。上身可稍前倾, 重力承受通过肘至肩[4]。双膝要靠拢, 避免患侧髋关节外旋。

2.2.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患者病后日常生活一切由家人帮助料理, 在肢体功能减退情况下让患者开始进行自理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最大的阻力是患者自身的依赖心理。加强患者康复意识的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可以耐心给患者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以及与功能恢复程度的利害关系。最好用本病区的实际病例进行说教, 患者容易接受。鼓励患者自己刷牙、用患手洗脸, 个人修饰、吃饭、更衣、大小便自理等, 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还要说服患者家属积极配合, 尽量减少帮助。

2.2.4 步行康复

步行是康复训练的重要步骤, 是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 走向新生活的起点。由于脑血管疾病致残率高的特殊性, 发病开始到下床锻炼期间卧床时间较长, 患者初下床时往往有头重脚轻、脚底如踩棉花的感觉。这时可以让患者在搀扶下站立, 注意观察面色、血压、脉搏及呼吸的变化, 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另一扶助者指导患者作屈膝抬腿功能训练, 逐步帮助完成原地迈步、重心转移、左右转身, 缓慢小步行走, 由辅助训练到双杠内独立步行, 扶助行器、杖训练, 最后徒步行走[5]。训练中要有人时时陪伴, 要严格掌握宜适度, 缓慢增加训练量, 防止跌倒等意外。

2.3 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 语言训练应早期开始。宜采取大声发音练习, 把写有字的纸张发给患者, 字要写的大一点, 让患者张开口大声念出声音。完全失语的患者先从发单音节开始练习, 而后单词, 后开始念短语, 要坚持每天出声练习。要多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 反复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指导。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 康复护理受到的重视程度日益增高。如何减少脑血管疾病后遗症的问题是我们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组病例的康复训练说明, 进行有计划的早期功能锻炼, 可以使患者通过有效的训练, 恢复健康,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任慧娟, 韩焕芝, 武丽娜, 任永梅.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0, 24 (3) :220-221.

[2]董紫云, 程洁曼, 包明丽.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联合心理护理的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 27 (5A) :671-672

[3]高丽萍, 霍春暖, 张雅静,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7) :393.

[4]熊桂华, 刘兴山, 孙慧丽.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护理研究, 2011, 18 (2) :112-113.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体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与血脂之间的关系,并观察阿托伐他汀对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3例,按照是否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连续4周,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和CRP分别采用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正常对照组选取正常健康体检人群。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CRP和胆固醇(TC)水平。阿托伐他汀治疗后CRP与TC降低率之间未呈相关性。结论:CRP可作为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独立预报因子和评估治疗效果的指标,阿托伐他汀能有效的降低血脂和CRP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脂血症;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74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059-02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the plasma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lipid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QinkexiuZhao yongZhang hong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C- reactive protein and blood lipids, and the effects of atorvastatin on the plasma levels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lipids in acute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Methods: 53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level of CRP and blood lipid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atorvastatin treatment (10mg/d,4 weeks)in treated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came from normal examine group. Results: In acute ischemi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the plasma CRP level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torvastatin could decrease the CRP and TC level. After 4 weeks treatement, the decreasing level of CRP weren,t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C level. Conclusion: atorvastatin not only adjust lipid metabolism disturbance, but also have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Keywords】atorvastatin ;hyperlipidemia; C-relative protein

大量临床资料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而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可以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上引起各种炎症反应[1 ],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斑块内脂质沉积,减轻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泡沫细胞生成,增加斑块内纤维组织含量,从而提高斑块的稳定性。本研究以CRP为炎症标志物,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RP的影响以及血脂水平与CRP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来自我科2006年12月~2008年2月住院患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其中TIA患者22例,脑梗塞31例。阿托伐他汀(商品名:阿乐)口服10mg/d,每晚顿服,连续服用4周。

1.2检测方法与统计学处理取受试者禁食12h后清晨空腹静脉血, 分别定量检测用药前及用药后4周的血浆CRP浓度、TC浓度。全部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用 表示,组间进行非配对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浆CRP及TC的变化见表1。

2.2CRP与TC的相关性分析治疗组经4周辛伐他汀治疗后,CRP与TC降低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两者相关系数r=0.019,P﹥0.05,两者之间无相关性。

3讨论

炎症过程在AS的致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众多研究表明CRP有直接的促炎症作用,基础CRP水平升高是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密切相关。在卒中的急性期,由于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会导致大脑的损伤。Winbeck等[3]研究发现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75%hsCRP升高,24~48h hsCRP升高提示神经功能受损严重、梗死体积较大。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在急性脑缺血患者中的CRP水平明显较正常组升高。他汀类药物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活化和泡沫细胞形成,来控制炎症反应,导致CRP降低。Plenge等发现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后 7~14dhsCRP就下降,说明他汀类药物降低hsCRP的抗炎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对于急性心脑血管病的抗炎治疗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他汀类药物降脂的同时,也起到降低CRP的作用,但两者之间无相关性,这提示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能独立于其降脂作用之外。

参考文献

[1]Koenig W,update on C- reactive protein as a risk marke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Kidney Int Suppl ,2003,84:S58-S61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Winbeck K,Poppert H ,Etqen T,et al.Prognostic relevance of early serial C-reactive protein measurement after first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2,33(10):2459-2464.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5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其中肢体功能障碍者占致残率的65%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早期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1,2]。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对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98例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8例患者为我院内科急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发病时间<24 h,昏迷时间不超过36 h,脑出血量约在40 ml以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标准[3]。其中男58例,女40例,发病年龄52~73岁,平均62岁。其中脑梗死55例,脑出血43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之间一般情况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则采用常规护理加康复训练方法。

2 护理

2.1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流程

康复护理组患者在脑梗死入院第2天,脑出血入院第3天,病情稳定即开始进行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训练。康复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促通技术,Bobath疗法、神经肌肉本体易化法 (PNF) 。上肢训练采用Bobath握手、抗屈曲痉挛治疗,肩胛带训练时向对侧髋部或对侧头顶部引导,骨盆带训练向对侧肩部引导,躯干训练采用收腹、挺胸和桥式运动治疗。每个动作维持10 s,保持肢体有一定的张力。瘫肢有一定活动能力时注意发挥他的潜能,侧重进行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不能独立完成某一动作时,给予助力运动。

2.2 心理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学习有关康复医学理论及方法,建立温馨病房,通过良好的环境、热情的服务、脑血管疾病的健康教育、康复重要性的宣传等,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抓住脑血管疾病发病初期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安慰并鼓励患者克服由于突然偏瘫、失语、大小便等功能障碍产生的悲观和急躁情绪,通过护患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持,达到顺利开展康复训练的目的。

2.3 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训练 (ADL训练)

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进行ADL训练,包括穿脱衣服、使用餐具、个人卫生、大小便管理等。每次训练45 min, 1次/d,每周进行5 d,连续治疗1个月。配合物理治疗,即偏瘫侧肢体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其余时间由护士和家属帮助患者训练,治疗时间为21 d,结束后评价。病后在肢体功能减退情况下让患者开始进行自理生活能力康复训练。加强患者康复意识的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耐心给患者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必要性以及与功能恢复程度的利害关系。最好用本病区的实际病例进行说教,患者容易接受。鼓励患者自己动手,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4 语言康复训练

语言障碍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症状,语言训练应早期开始。宜采取大声发音练习。完全失语的患者先从发单音节开始练习,而后单词,后开始念短语,要坚持每天出声练习。要多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反复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指导

2.5 疗效评定

按照欧洲卒中评分 (ESS) 标准进行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在康复护理前、康复护理后3周各评分1次;巴氏指数 (BI) 评定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0-100分) 。

2.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康复护理3周后,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ESS) 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 (均P<0.05) ;但康复护理组ESS下降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均P<0.01) 。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的日常生活能力 (BI) 较治疗前提高,康复组治疗后BI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 (均P<0.05) 。

4 体会

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降低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率,并能提高生活质量。已被国内外学者共识。所谓的早期康复是指发病后2周之内[4]。有人认为,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衡、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48 h即可开始康复训练治疗[5]。早期康复不仅可以改善神经功能,还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减轻废用性综合征的发生。这主要与功能再训练可促进大脑皮质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功能重新恢复有关。本研究显示,BI指数积分和ESS值治疗后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也证明了康复护理早期介入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进行肢体训练和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以及强调家属的积极参与也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闫喜连, 王文明等,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623-624.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23.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 (16) :381.

[4]朱镛连, 脑损伤康复理论研究新进展.中国康复理论与实, 2004, 10 (12) :721.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11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其中男87例, 女31例, 年龄在43~87岁之间, 平均年龄 (56.5±9.2) 岁。全部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相关标准, 且通过MRI亦或者是CT予以诊断, 同时将由于外伤性原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引起的缺血、出血患者予以排除。其中, 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34例脑梗死, 57例为脑出血;患者精神意识状态:意识障碍67例, 无意识障碍51例。

1.2 方法

对118例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分析, 对死亡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以及感染部位等情况, 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的标准;将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记录在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上。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和基础疾病之间的关系

在该组118例急性脑血管病死亡患者中, 有31例出现了医院感染, 占26.27%, 基础病为脑出血15例 (26.31%) , 脑梗死11例 (32.35%) , 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18.52%) 。

2.2 无意识障碍和意识障碍患者的感染率分析

118例患者中出现医院感染, 意识障碍为24例 (35.82%) ;无意识障碍为7例 (13.72%)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

在该组由于医院感染而死亡的患者中, 住院时间最短为3 d, 最长为241 d, 平均时间为 (18.7±5.2) d;其中, 有18例患者在10d以内 (包括10 d) 出现医院感染, 占58.06%, 9例在11~20 d出现医院感染, 占29.03%, 4例大于20 d出现医院感染, 占12.90%。表明脑血管病患者大部分是在住院2~20 d内发生医院感染。

2.4 年龄与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

在31例由于医院感染而死亡的患者中, 年龄在20~87岁之间;其中, 5例患者的年龄低于50岁, 11例年龄在50~60岁;15例年龄在60岁以上, 表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比其他年龄段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医院感染部位情况分析

19例为下呼吸道 (61.29%) , 8例为上呼吸道 (25.81%) , 3例为肠道 (9.68%) , 1例为泌尿道 (3.23%) 。

3 讨论

3.1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在该组11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 有31例发生医院感染, 其发生率为26.27%, 同时和胡桂芬等报道中的医院感染发生率27.29%较为接近[3]。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病例的选择上, 将病情比较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排除有一定的关系。在本组由于医院感染而死亡的患者人数较多, 这说明医院感染有极大的危害性, 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极为不利。

3.2 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2.1 住院时间和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

患有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 其住院时间越长, 那么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在本组研究中, 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8.39%, 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发生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住院时间长, 那么患者受到的各种感染与侵入性治疗的机遇就越大。

3.2.2 年龄和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

有关研究指出,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也将随之降低[4]。在有关文献报道中提出, 伴随着年龄的增加,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绝对数将随之下降, 其中绝对数最高的年龄段为20~29岁, 而绝对数最低的年龄段为50~59岁[5]。另外, 在年龄增加的同时, 血Ig A以及Ig G等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也将减少。另外, 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将逐渐变多, 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身的免疫功能与反应性, 进而致使早期医院感染不易被察觉[6]。在该次研究中, 将60岁以上、50~60岁以及50岁以上作为3组, 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2.3 脑血管病类型、意识状态和医院感染之间的关系

在该次研究中, 脑出血患者和意识障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与脑梗死或无意识障碍的患者相比, 明显较高。这种情况和脑血管病类型的总体病情有一定的关系, 脑梗死的病情相对较轻[7];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吞咽障碍、咳嗽反射消失或者是较弱, 进而难以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而食物反流或者是呕吐物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8]。

综上所述,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相对较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并且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而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为住院时间较长、高龄、意识障碍、脑出血以及感染部位等。

参考文献

[1]邓敏.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病例医院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康复, 2012, 19 (2) :92-93, 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0-12.

[3]李琳.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2 (3) :110-111.

[4]田晶.急性脑血管病引发SIRS/MODS患者CD14 mRNA的表达[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12) :1163-1165.

[5]胡桂芬, 费益君.656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5 (17) :803.

[6]蔡红燕.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中年急性脑血管病及血管硬化相关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32 (11) :1026-1028.

[7]吴艳杰.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 15 (4) :688-690.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2例, 其中, 男39例, 女23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36岁, 平均46.2岁;病程1 h~8 d;神经功能损伤评分为 (26.50±6.42) 分。随机将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31例) 和对照组 (31例) , 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用药治疗的基础上, 每日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语言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中西药物常规治疗及护理, 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入院2~7 d开始实施康复训练结合心理护理, 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说明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 用循序渐进的身心放松法消除精神压力和精神紧张, 以减轻其心理负担, 使其安心地接受治疗。耐心地安慰和启发患者, 还要说服家属及同室患者, 使大家共同关心患者;帮助和鼓励患者多说话、多写字、多锻炼, 当患者锻炼取得一些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 以便在行动上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同意家属陪住, 允许亲朋随时探视, 尽量使病房家庭化, 使患者心理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安慰。

1.2.2 语言功能训练方法

发音训练: (1) 构音器官运动练习, 着重是口唇和舌的练习。 (2) 给患者示范口型, 鼓励患者深吸一口气, 张大嘴发“a”音;教患者训练吹蜡烛或纸片, 有助于发“p”音, 刺激言语中枢。 (3) 让患者认识听说的词, 当陪护人员或护士说出某词时向患者出示物品或图片, 将听力与实物结合起来。 (4) 对阅读能力尚存、理解力减退而发音正常的言语障碍患者, 鼓励其每天上下午大声朗读几分钟, 然后将内容以问题形式给出, 让其口头回答, 这种方式可将口语、听力、思维三者结合。

1.3 疗效评定标准[2]

临床治愈:语言恢复正常, 能与人正常交流;显效: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但言语欠流畅, 对复杂谈话有轻度理解障碍;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护理后, 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常常因为后遗症而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因为病情较急, 失语患者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和宣泄心中的烦躁和焦虑情绪, 而使患者心理压力更加加剧[3,4], 致使病情加重。护理早期干预实施语言的康复训练, 对失语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5,6,7]。

通过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63例语言训练护理, 患者语言功能得到了恢复。本组31例患者中, 除3例无效外, 其余患者的语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其中运动性失语较感觉性失语恢复好, 年轻有文化的患者恢复快, 早期训练对预后影响大, 左脑功能损害严重者较难以恢复。

参考文献

[1]楼巍敏.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 2006, 21 (1) :55-56.

[2]曾成.脑血管病的护理进展[J].中国当代医学, 2007, 6 (13) :82-83.

[3]屈检纯.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7, (6) :30-31.

[4]杨复君.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语言康复情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0) :955-956.

[5]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53.

[6]李春霞, 谢春雷, 诸蕊玉, 等.家庭护理干预对运动性失语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14) :1308-1309.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 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并经颅脑CT、MR或者腰穿证实。患者年龄25~88 (63.36±4.33) 岁;脑出血28例, 脑梗死32例, 其中有46例老年患者均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

1.2 方法

86例患者均于发病后2d内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S-T段测量:取相关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的明显图形, 以T-P段为等电位线, 并且以J点后80ms计算S-T段抬高或压低值。Q-T 的测量:取自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末端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2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期描记心电图, 其中心电图正常14例 (16.3%) , 异常72例 (83.7%) , 以T波、S-T段、左室面高电压、早搏、窦性心动过缓等心电图改变为主。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为T波改变45例 (52.3%) , S-T段改变38例 (44.2%) , 房性早搏19例 (22.1%) , 心房纤颤9例 (10.5%) ,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 (8.1%) , 预激综合征3例 (3.5%) , 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9例 (10.5%) , Q-T间期延长、早搏25例 (29.1%) , 窦性心动过缓8例 (9.3%) 。同一患者可存在2种以上不同心电图改变。

8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好转及痊愈出院63例 (73.3%) , 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23例 (26.7%) 。

3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本身可导致大多数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急性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2种, 2种病症都能够引起心电图的改变以及心脏功能受损, 主要的表现有心肌缺血坏死、心力衰竭等, 医学上统称为脑—心综合征。急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同时发生心电图异常的几率也相对高, 脑血管病急性期常出现心律失常S-T段改变、T 波改变 (巨大倒置或高而直立的T波) 、Q-T间期延长、U波异常等心电图改变。

研究表明, 急性脑血管病引起心电图异常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心电图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 (1) 缺血性改变:包括S-T段缺血性降低或个别病例的抬高, U波出现直立或T-U融合及Q-T间期延长或有酷似心肌梗死的图形, T波倒置、低平、双相; (2) 心律失常改变:除房性早搏、心房纤颤外, 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及各种传导阻滞; (3) 左室肥大、肢体导联低电压等。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脑血管病时, 脑组织广泛缺血、缺氧和水肿, 多伴有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受累, 导致下丘脑调节功能障碍, 从而影响对下一级植物神经中枢的调节, 脑干间相互制约遭到破坏, 尤其是迷走神经对内脏的调节发生障碍, 影响冠状动脉和心脏传动系统而导致心电图异常。 (2) 交感神经—肾上腺素应激性增大:急性脑血管病时, 神经末梢可释放大量儿茶酚胺, 导致心肌自律性和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强, 同时儿茶酚胺在心肌累积增加, 亦引起心肌损害, 出现心肌缺血和心肌细胞复极化障碍。当足量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α1受体时, 即可在急性脑血管病发作的6h~2周内导致冠状动脉收缩或痉挛, 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3) 心、脑血管病变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 患者可能已存在冠状动脉硬化、供血不足等, 在急性脑循环障碍时, 加重了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恶化, 引起一系列心电图异常改变。心电图检测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具有临床意义的检查方法之一, 可以减少对患者心脏的伤害, 有利于患者康复。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伴有心电图异常改变的患者, 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QT间期延长, 并伴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 应引起重视, 及早采取措施。因此,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尽早检查心电图, 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心电图的检测, 否则病情严重后心电图的可逆性就会变小。对于急性重型脑血管病变, 应重视对心脏的监护及心肌保护性治疗。心电图的变化对于临床上判断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对预防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复查心电图, 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肌损害, 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积极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篇9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危害尤大,故应更加重视。

近年来,基础与临床医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加上种种日益完善的检测手段,已能进一步提高脑血管病诊断的精确度。多种治疗方法、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的迅速进展,对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都有一定的意义。然而,对于动关生命安危的急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选择还是预防。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尽量减少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具体说来,个人、家庭、群体预防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长期地、积极地治疗高血压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等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关的疾病。

1高血压病:是动脉硬化的有害因素,也是直接引起脑血管破裂的血液动力学因素。那些血压持续升高的患者,发生脑出血的机会尤其大,故治疗高血压病是防止脑出血的关键性措施。

2短暂憔脑缺血发作:这类脑循环障碍是引起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的警告信号,中老年患者若发现此症,应及时加以治疗。

3高脂蛋白血症与糖尿病:这些疾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促进因素。所以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日常食谱,并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

4动脉硬化症、心脏病、先天性脑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急性脑血管病中的缺血性中风。大多数是颅外病变的后果。就是说;由于身体其它部位的病变产生了“栓子”,脱落后随血液到达脑部,堵塞了某一部位的血管,而引发了中风。其中,以颈动脉病变的栓予最多见,占50~6Q%。心源性栓子占40~50%,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等病,都可能脱落栓子而引起脑梗塞。此外,青壮年较多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与先天性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有关。故应积极治疗上述疾病。

二、改变饮食结构。低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组成,有助于防治脑血管病。

这种通过营养干预的非药物防治,近来受到医务界的重视;有的国家前瞻性观察,已证实能降低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钠盐:钠盐涉及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防治。研究认为:每人每天进食0.5克钠盐就够生理需要,国际上则建议每人每天2~3克。而在我国,高钠低钾是饮食结构特点之一,平均每日要食钠盐15克以上。所以,食物中应降低钠盐,增加钾、钙、镁及其他调味剂。

2脂肪:动物脂肪摄入过多可致食源性高脂血症。限制脂肪摄入有利于降低动脉硬化性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体力消耗较少的中老年人或高脂血症与动脉硬化症的患者,限制动物脂肪是必要的,并可代之以适量的植物脂肪。作为动脉硬化的Ⅰ级预防,限制动物脂肪摄入应当从青少年时期开始。

3碳水化合物:过剩的糖将转化成脂肪贮存。食物总热量应当与体力消耗相适应,若因过度营养引起超体重肥胖症,那也是发生急性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4蛋白质:一般认为,高蛋白尤其是黄豆蛋白和鱼肉蛋白可降血压;蛋白质中的含硫氨基酸、赖氨酸、牛黄酸,能降血压和预防急性腑血管病。

5维生素C、E、B12和纤维素:这类营养物质,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隆压降脂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食品中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豆制品,肯定是有好处的。

急性脑血栓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100例, 全部经CT扫描和MRI确诊,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 男57例, 女43例;年龄34~81岁, 平均60.5岁。其中, 脑出血34例, 脑梗死5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住院时间最短仅1 d (自动出院) , 最长60.3 d, 平均19.3 d。心理障碍表现为:恐惧心理者28例, 占28%;悲观失望心理者26例, 占26%;焦虑心理者24例, 占24%;厌世心理者22例, 占22%。

1.2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1.2.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活动分期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活动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脑卒中发作期患者常常体现为恐惧、发怒、猜疑、悲观抑郁和社会形态断绝感等心理行为反映。疾病稳定的恢复期患者, 看见自己肢体瘫痪, 言语障碍, 糊口不能自理需人赐顾帮衬, 就易产生无价值感和孤独感, 甚至悲观厌世的心境。在治疗上采取抗拒态度, 没乐趣, 烦燥、抑郁、缄默。也有的情感幼稚、懦弱, 因小事抽泣、伤感, 以及行为上的退化、依赖等。

1.2.2 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障碍

由于患者来源不尽相同, 脑血管病 (脑卒中) 患者各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有较大差别, 但心理障碍发生率较高已成为共识。一是卒中后抑郁 (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 , 一般认为约50%住院患者和约30%门诊患者发生抑郁, 多数研究认为抑郁多发生在脑卒中急性期, 也可发生在脑卒中后1~2年。脑卒中后抑郁临床体现, 轻度为悲伤、乏力、睡眠障碍、注意力下降、乐趣减退, 有时易激惹;中度抑郁与内源性抑郁的症状相似, 除上述轻度症状外, 常有紧张焦虑、早醒、乐趣丧失、思维迟缓、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绝望感及自尽意念[2]。自尽企图和行为是脑卒中后抑郁最危险的症状。脑卒中后抑郁的原因可能有: (1) 卒中后心理反应。 (2) 卒中诱发内源性抑郁。 (3) 卒中脑损害的直接作用, 有研究认为与损伤的部位、脑血流低灌注、脑内神经器官递质改变有关[3]。卒中后抑郁与病前人格特点、家庭、社会形态环境、人际瓜葛有关, 尤其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抑郁。二是焦虑 (anxiety) 。焦虑发生率为20%~40%, 常伴有抑郁。可能与疾病严重程度、是否伴发其他疾病、社会形态支持不良、预后评价差、家庭负担重、酗酒史等有关。总体程度较轻。其临床体现既有精神性焦虑, 又有躯体性焦虑。三是脑卒中后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卒中后常发生。卒中早期可出现局限性认知损害, 如记忆障碍、体像障碍等, 进行性认知障碍可发生痴呆[4]。卒中后的偏瘫本身极少构成病残的原因, 更多是认知障碍, 致长期卧床, 糊口能力丧掉。认知活动参与恢复健康的全过程, 认知障碍直接影响脑卒中的恢复健康及预后。四是人格改变。患者对新事物不能适应, 微小改变使患者产生烦躁、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异常, 情感反应迟钝或平淡, 明显易激惹。心志缺少或冷淡, 人格衰退。

1.3 脑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确立心理护理的方针, 建立正确的认知, 使患者承认和接受患病事实, 树立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 积极接受和共同治疗、护理及恢复健康训练。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 心态安然平静。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疾病治疗能够达到预先期待治疗效果, 最大限度发挥潜能。

1.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加强护患沟通, 建立并保持一种有承受能力的护患瓜葛, 给患者以支持、安慰、鼓励, 给患者同情、关心、爱护、关心和帮助, 帮助她们不断克服或解决现实糊口中的困难,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理治疗的地位在不断上升, 但仍然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1.3.2 运用不同的护理方法

掌握心理变化规律, 根据患者在疾病不同时期心理变化的特点, 灵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 (1) 否认期:患者在急性期否认自己患病及其致残现实, 主要是安慰患者, 稳定其情绪, 使之正确认识疾病。 (2) 默认期:患者心志消沉, 应对患者进行良性暗示, 使之安心治疗, 执行早期恢复健康措施。 (3) 焦躁期:患者病情稳定, 但焦虑不安, 敏感多心, 需要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演变过程, 正确认识残疾程度及恢复健康治疗后可能恢复的程度, 分析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并予以劝导, 运用放松训练、有生命的物质反馈疗法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 (4) 抑郁期:在恢复健康期患者对功能恢复丧掉信心, 常常是产生抑郁沮丧情绪, 拒绝治疗措施和恢复健康训练的原因。此时更多地关心患者, 鼓励患者树立乐观态度。 (5) 依赖期:脑血管病后功能障碍的恢复是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并且相当多的患者的确不能恢复到病前水平, 患者会因此而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丧掉主动性, 转而过度依赖他人。此时要帮助患者树立现实而客观的态度, 认识自己的潜能, 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 克服依赖性, 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能力。

1.3.3 心理治疗

(1) 支持性心理治疗:包括解释、鼓励、保证、指导以及促进环境改善五个阶段, 目的是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危机。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 了解患者的疑虑, 及时对患者做出适当的解释, 包括讲解脑血管病知识、治疗及护理规划,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指导患者共同治疗护理,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恢复健康环境 (自然的、人文的) , 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形态资源, 争取家属及单位的合作。 (2) 认知治疗: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动机和行为。认知治疗目的在于改变适应不良的认知。护理人员首要注意现其纰缪观念、适应不良的情绪与行为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然后采取适当的方法, 帮助患者调整认识, 对自身和外部环境都采取一种较为客观的态度, 促使患者在疾病的恢复健康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适应性的行为。例如对患者展示恢复健康成功的案例;对否认患有脑血管病并导致残疾现实的患者, 可与患者会商病残的程度、治疗规划, 恢复健康的方针, 激发患者恢复健康的主动性。 (3) 认知障碍的治疗:认知活动参与卒中患者恢复健康的全过程。患者日常糊口能力的恢复, 在某种意义上完全依赖于认知功能的恢复健康。有学者认为恢复健康医学重点应放在认知的技巧上, 而不能单纯从生理功能去摸索。采用MMSE量表检查, 确定认知障碍的特征和病变的定位, 制定出认知治疗规划和训练方案, 在训练过程中形成一种有条件的刺激气氛, 解除心理压力、激发患者乐趣, 把认知恢复健康与运动恢复健康结合起来。

1.3.4 帮助患者获患上良好的社会形态支持

社会形态支持对应激状况下的个体提供保护, 对应激起缓冲作用, 对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社会形态支持有利于健康, 而不良的社会形态存在则损害身心健康。家庭成员是患者社会形态支持的重要来源。脑血管病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巨大打击, 并且给家庭成员造成心理压力, 并进而影响他们对患者的态度。应该认识到家属亦需要心理帮助, 对家属心理护理的主要内容是对家属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给予家属同情、安慰、鼓励;教育家属认识到家庭对患者的理解、谅解、关心、伺候对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作用。

2 结果

本研究中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在临床治疗中, 在发现患者心理障碍后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67例在4~5 d后心理趋于平静, 22例在7~10 d内趋于平静, 11例在15 d后心理逐渐趋于平静。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造成的大脑病损和躯体疾残, 常常给个体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心理行为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神经器官功能的恢复, 影响患者的全面恢复健康, 甚至引起新的病损。认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 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评定, 并依据患者的心理状况, 采取恰当的心理护理方法, 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矫正适应不良行为, 增强个体社会形态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 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减少残疾的发生, 促进身心功能的恢复健康。因此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恢复健康护理中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瑞华, 张林会, 王秀丽.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便秘的护理[J].河北医药, 2004, 26 (2) :199.

[2]树贞.神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8.

[3]张娟.脑血管疾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心理护理初探[J].健康必读:下半月, 2010, 1 (3) :39-40, 42.

上一篇:科技价值观下一篇:创设情境激趣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