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2024-09-17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精选12篇)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迅速,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功能在不断减退, 使得在吞咽过程中极易发生误吸的现象,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根据研究表明, 正常人在睡眠中也极易导致误吸的现象, 由此可知误吸是引发吸入性肺炎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经常会导致患者猝死, 病死率高达40%~60%左右。因此, 早期治疗老年血管病患者误吸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该种病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阐述, 并总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10例, 其中男78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77.5岁, 所有患者经证实均患有脑血管病。且这些患者中主要表现出的症状有咳嗽、带有黄痰, 体温明显升高, 约维持在37.5~39.5℃之间, 其中有77例误吸患者出现食管反淹或是呕吐的现象, 33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

1.2 方法

(1) 清理干净吸入物, 保证气道通畅。由于口腔气道的呼吸极易使患者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 致使气道出现阻塞现象, 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 可以通过让患者采用左卧位方式, 将头向下摆放有利于改进气道阻塞情况, 减少对有害物质的吸入, 采用相关器械对身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清除,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当然也可采用手指清除异物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吸入的异物为颗粒状则可以用手伸入患者的咽喉部, 按照相关的步骤将患者口腔内部的异物取出, 再用少量的生理盐水对局部的支气管进行清洗消毒, 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传播,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运用相关的氧气设备进行通气。患者在误吸后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进行氧气的输入, 并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整, 若发现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仍然低于60 mm Hg, 则相关护理人员应该立即运用有关氧气器械进行有效的输氧, 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现象, 并对患者进行随时观察, 确保患者健康。 (3) 调整患者饮食情况, 合理进食。老年脑血管病误吸的患者应该尽量以糊状的食物为主, 如:蛋羹或是米糊等一些食物搭配使用酸牛奶其效果更佳, 这些食物质软且具有一定的黏稠度, 使患者更容易吞咽。而汤类食物很容易使患者发生咳嗽或是误吸, 所以应该尽量减少对这些食物的摄入, 有利于减少误吸现象的发生。但在进食前需要注意:a) 保证口腔清洁, 一般在吸尽痰后的20 min~30 min再进食, 过度疲劳极易引发误吸现象。b) 进食中要保持安静且不要大声说话, 避免发生呛咳或误吸, 每餐食物量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 不要过饱, 采取缓慢进食的方式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 (4) 体位与排痰。患者一般采取头稍高的侧卧或半侧卧的体位进行睡眠, 其有利于防止口腔内的有害物质进入支气管内。患者可以通过有效咳嗽排痰的方式将其排除, 对于老年人来说则每2 h进行翻身叩背, 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 使用相关药物化痰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医院在促进患者排痰的时候可以依据肺部炎症的情况通过引流排痰的方式在每日患者用餐时进行治疗, 每次约20 min~30 min, 同时护理人员要叩击患者的胸部及背部, 这样利于进行排痰, 当然也可采用纤维气管镜直接吸痰。

2 结果

对本组110例老年脑血管病误吸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 对呼吸困难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必要的时候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发现, 患者的呼吸困难疾病治愈77例, 占70%, 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3例, 占30%。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在下降, 因此, 常常会患有多种疾病, 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或消化系统等疾病, 极易引发患者的心理障碍, 使患者在病情危重不能痊愈的情况下产生绝望、颓废的情绪。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发的一种病症, 它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使老年人发生误吸的频率逐渐上升, 甚至更严重者会直接促使老年人的死亡[2]。由于误吸是引发肺炎的主要因素, 它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通过老年脑血管患者误吸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有利于脑血管患者的早期康复。它可以将患者的消极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早期护理, 有效地减少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误吸发生的频率, 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状况, 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治疗该种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 院方可以加强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误吸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 对降低患者误吸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后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3]。

参考文献

[1]张琳.老年病人吸入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7) :346-347.

[2]代俊红.老年脑血管病人误吸的早期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24) :283-283.

[3]杨建英.老年脑血管病人误吸早期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11) :4495-4496.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2

及时就诊:若出现突发头痛或眩晕、四肢麻木、一时视物不清甚至失明、舌根发硬或失语、精神疲惫或性格突变、无原因地嗜睡等脑血管病的前兆,应立即去医院就诊,症状发作3-6小时内及时接受治疗,一般愈后良好。

生活方式:作息时间要合理,锻炼要勤。中医认为,肝主筋,坚持锻炼,则能舒筋活络,有益肝脏健康,血压平稳。春天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老年人可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选择郊外踏青、早晚遛弯散步、打太极拳等。

饮食结构:饮食结构应随四季的变化而变化,春天多风,体内积累了一冬天的郁结滞气在春天容易以火的形式表现出来,故饮食应清淡,宜多吃青菜。同时做到戒烟限酒。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3

【关键词】功能社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318-02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本文中主要通过对我院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75例,女性患者有25例,年龄分布在61-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5±6.5岁,所有患者具有抗血小板药物适应症,来自于医院附近的社区。

1.2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心血管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进行调查。其中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患者的姓名、身高、体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病史、性别、血压、吸烟、血脂、糖尿病、肾功能受损;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剂量、服用的时间、不良反应等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样本进行t检验,采用x^±s表示数据的分布趋势,P<0.05表示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

根据使用率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名,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68%)、氯吡格雷(23%)。抗血小板药物一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5%,冠心病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80%,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使用率达到68%。

2.2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影响因素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对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具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以及冠心病,高年龄患者比低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冠心病患者比非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例数明显更多,P<0.05。此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和性别、吸烟、血脂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不存在显著的关系,P>0.05。

3、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具有密切的关系,血小板活化是促使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自身具有粘附、释放、聚集等特性,通过这些生理特性,促使病理性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在于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产生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最终实现预防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标。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占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心血管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经过调查研究功能社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比较低,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抗血小板药物的二级预防,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双喜. 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和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陕西医学杂志. 2013(08)

[2] 黄干初. 88例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临床分析[J]. 时珍国医国药. 2012(07)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该收科收治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00例,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50例, 男性26例, 女性24例, 年龄21~79岁, 平均 (49.5±8.4) 岁;对照组50例, 男性25例, 女性25例, 年龄22~80岁, 平均 (49.6±8.7) 岁。100例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中, 脑梗死患者55例, 脑出血患者45例, 其中, 首次发作患者35例, 再次发作患者65例。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即给予营养神经、水电解质维持等, 同时对其进行止血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等, 并叮嘱患者定期入院复诊;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的护理, 具体表现如下。

1.2.1 心理护理

(1) 乐观患者护理。一般而言,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身体康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那些充分认识到自身疾病危害后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状态的患者, 通过护理人员的治疗及有效护理, 能快速康复。然而, 对不了解自身疾病危害, 比较悲观的患者, 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所患疾病的危害, 因此, 也就很难确保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 间接的导致疾病控制难度加大。所以, 针对这种现象, 护理人员应该将情况一一告知患者, 让他们对此有着更加充分的了解, 并叮嘱家属随时关注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该将脑血管病发病征兆告知患者家属, 以便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自救, 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治疗。患者还需要听从相关医护人员安排, 配合治疗, 加强自我身体锻炼, 合理膳食, 控制饮食, 从而尽早治疗并恢复[2]。

(2) 抑郁患者护理。脑血管病较为严重时, 经常性的伴有偏瘫等症状, 患者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 大小便失禁, 需要家属帮助才能完成基本生活, 这种情况间接的导致患者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甚至还会存在厌烦世界的现象[3]。由于患者存在的这样一种情绪, 需要护理人员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在护理过程中, 经常和患者交流感情, 主动关心他们, 取得患者的信任, 以便为以后的护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并且, 护理过程中还应该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同时,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患者身体协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进行锻炼, 尽最大可能的尽快恢复患者基本生活, 对于那些抑郁比较突出的患者, 护理人员还需要学会如何控制并引导其放松, 将心里不满情绪全部发泄, 进而更好地配合医师治疗。

(3) 孤寂患者护理。老年患者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当他们住院后, 就会感觉被家人抛弃、隔离, 再加上住院后生活、饮食等一切生活习惯被破坏, 也就会很容易表现出害怕情绪, 产生孤独感。因此,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微笑, 具有耐心, 告知患者住院的重要性, 使患者转变自身观念[4]。同时, 医护人员还可以组织相关活动, 让存在孤寂感的老年人进行交流, 让他们产生一种家的感觉, 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1.2.2 病房安排护理

良好的医疗环境也是提高治愈率的主要手段, 这就需要医院为患者提供安静的居住环境, 还可以适当的根据患者需求对病房进行布置, 从而有效减轻患者的孤独感;医院可在病房中设置电视机、收音机等, 增加患者的娱乐时间, 使其时刻保持心情舒畅[5]。另外, 为了能进一步减轻患者孤独感, 医护人员还可以将患者中兴趣相投的患者安排在相同病房或邻近病房, 通过他们之间的共同爱好来促进交流, 能够让患者从孤独中走出来, 从而用自身健康、乐观的心态对待治疗, 进而加快康复速度。

1.2.3 家属支持护理

家属对于患者康复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不但能够减少患者孤独感, 还能使自身状态得到改善。因此, 护理人员要经常性的和患者家属进行交流, 宣传教育, 让他们能够在闲暇时间尽可能的照顾老人, 以便满足老人的归属感。同时, 还应该告知患者家属时刻保持家庭和谐, 避免由于家庭纷争而给患者带来的强烈刺激, 确保患者心情舒畅。另外, 为了更好地推动患者进行身体锻炼, 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教育, 让患者积极配合锻炼, 从而有效缩短康复时间[6]。

1.3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指标比较

经相关干预, 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心理功能、社会交际能力以及身体功能等均得到显著改善, 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脑血管病病因

(1) 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病最为常见的病因, 相关资料显示, 脑血管患者中有90%都是高血压患者, 由此可以看出,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2) 心脏病。心脏病是形成脑栓塞的主要原因, 一旦患者患上严重的心脏病, 就会产生血栓, 当心力衰竭后, 就会导致血栓的衰落; (3) 代谢病, 比如:糖尿病, 这些都和脑血管病有着直接关系。报道显示, 脑血管患者中有将近40%的患者都患有较为严重的糖尿病, 且伴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 还会引发动脉硬化, 进而间接的诱发脑血管病。并且, 各种外伤、中毒等, 也会造成出血性脑血管病。另外, 除了疾病能够诱发脑血管病外, 药物也会相应的诱发脑血管病, 比如:降压药、镇静剂等, 这些都会或多或少的引起该疾病[7]。

近年来,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医学已从传统的治疗疾病为目的逐渐转变为促进社会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因此, 治疗、护理过程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也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任务。

3.2 建立良好系统

由于脑血管病患者情绪比较悲观、因此, 在过程中也就会产生各种困难, 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该次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通过入院后患者的心理预估, 对患者心理存在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从中发现:社会环境和家庭情况对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 毕竟家庭和谐, 会使患者家属对该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 家属也会更加照顾患者, 使患者在愉悦的生活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进而促使快速康复[8]。所以, 针对这一结果, 要想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就必须获得家属的支持, 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以便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3 康复护理

对患者进行早期锻炼, 能促进患者各种神经细胞的生长, 并通过反复性锻炼, 建立相对完整的神经网, 从而改善患者身体协调能力。该次研究发现, 经过相关干预护理, 患者身体功能都得到显著改善, 社会交际能力也逐步提高。同时, 大多数患者还表示, 在看到自己能够进行正常基本生活时, 所存在的悲观、消极情绪开始消失, 更加愿意和别人交流, 更加愿意为以后的治疗和康复护理进行配合, 从而促进自身身体的更好恢复,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3.4 控制饮食

日常生活中有效控制血压, 可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率。同时, 还应该格外注意饮食, 既不能片面的限制摄入高脂肪食物, 也不能过度食用过肥且油腻、味浓的食物, 要做到合理安排饮食。可以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所制定的相关饮食方案饮食。当然, 由于脑血管发病因素较多, 很有可能会在人们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就侵入体内, 从而严重影响到身体健康。因此,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饮食, 做好合理膳食, 进而更好地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第一, 控制食物热量[9]。脑血管病一般肥胖型患者比较多, 再加上平时运动量比较少, 很容易加重病情。这就需要对饮食进行节制, 每餐八分饱即可, 并时刻保持摄入的食物热量均衡;第二, 合理搭配食物, 粗细混吃, 在对蛋白质进行补充时, 尽量控制不过量, 从而增强患者免疫力;第三, 戒烟、戒酒。酒精对血管产生一定的扩张作用, 间接的增减脑部血液流量, 同时, 酒后还容易导致急性脑溢血的发作。

3.5 影响生活质量因素

研究过程中还发现,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虽然国家在各个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农村合作医疗机构, 但患者仍然需要支付大量医药费, 再加上脑血管病患者几乎都是老年人, 本身就没有多少生活来源, 该病的发作, 更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 致使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逐渐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 针对这样一种情况, 需要采取有效、经济的方案进行治疗, 在确保减少患者医疗费用的同时, 保证患者正常治疗, 并尽快康复。

通过对该次研究临床结果观察发现, 实施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指标都在明显下降, 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 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间接的说明, 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 不但能够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提高生活质量, 还能够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提高交际能力, 从而达到全面恢复的目的。

总之, 老年脑血管病生活质量涉及方方面面, 对其进行护理干预, 不但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还能锻炼身体、提高交际能力,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闫立欣.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27 (11) :329-330.

[2]李成香.脑血管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8 (5) :205-206.

[3]黄晓青.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中医, 2013, 24 (5) :763-765.

[4]罗娟英, 林永珍, 吴桂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9, 22 (24) :75-78.

[5]范秀娟.循证护理对老年脑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血管性痴呆的预防[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16 (14) :97-98.

[6]侯晨辉, 朱晓菡, 林爱琴.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17 (12) :1512-1513.

[7]李娜.护理干预对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8, 12 (5) :48-51.

[8]屈海宏, 陈长香, 徐爱茹, 等.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4, 28 (2) :209-212.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怎么调理 篇5

药方组成:黑芝麻、白糖各0.5公斤。

制作:用水将黑芝麻洗净后晒干,然后置于锅内用文火烤热,后把黑芝麻倒进一个干燥洁净的大瓷碗里,用木锤把黑芝麻捣碎,加入白糖搅拌均匀。装入干燥洁净的玻璃瓶中,拧紧瓶盖,置于阴凉干燥处,可长期保存食用。

注意,烤时火不宜太旺,且要不断用铲子翻动黑芝麻,炒至闻到芝麻香气即可,不要把黑芝麻烤得太过火。

服法:口服,每次3-4勺,每日3次。

疗效:病情轻者连续食用2个月就可见效。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6

摘要:目的老年血管性痴呆属于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退行性疾病,以痴呆表现为主,痴呆是后天获得的、持续性的全面智能减退(记忆、思维、理解、计算能力等受损),可伴有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和行为障碍,但不伴有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很突出,一些技巧及社会性的礼貌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当同时合并急性器质性脑综合征时,可有谵妄、木僵或昏迷。多数患者因衰竭或并发肺部感染、褥疮等躯体疾病而死亡。目前尚无特殊治疗药物和方法,重点在于护理和维持治疗。

关键词:老年血管性痴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90-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健忘期)、中期(精神紊乱期)、晚期(严重痴呆期)患者资料60例,年龄58~99岁的老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70岁。

1.2临床表现

起病潜隐,慢性进行性病程。早期记忆障碍为突出症状,短期记忆和记忆保持障碍为主可以表现为一般健忘和顺行性遗忘。患者常丢三拉四,随做随忘,进而远期记忆也逐渐受累记不清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说不明自己的经历和出生年月,定向力也较早出现障碍。抽象思维,如概括,推理,判断计算等智力活动也明显减退。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情感淡漠呆滞少语,易激惹。自发行为减少,动作单调刻板笨拙可出现怪异行为。睡眠障碍,可出现睡眠节律紊乱或颠倒。最后患者变得呆滞,茫然若失,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常因褥疮、营养不良、骨折、肺炎等继发躯体疾病,或因衰竭而死亡。

2护理

2.1一般护理

提供一个清洁、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护理人员对病人的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生活上关心照料,使病人心情舒畅,保证充足的睡眠。痴呆主要是智能及整个精神活动的障碍,患者年龄较大,因此生活自理能力多有困难,应把患者安置于重点病房安全位置,不宜与兴奋躁动的患者一起,以免受到伤害。患者病房应舒适、安全、简洁,室内阳光充足,通风好,空气新鲜,温度以22~25℃,湿度以50%~60%为宜,地面要防滑。由于病人智能缺失,记忆、理解、定向、情感及动作行为都发生障碍,所以要反复培养及训练病人维持正常生活。如晨、晚间护理、衣着、冷暖等,保持病人个人的整洁。应反复培养和训练患者,维持其正常生活的能力,组织患者参加简易的工娱治疗和劳动操作,防止精神活动继续衰退。维持营养的平衡,提供适当的软食和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正常的大小便排泄。老年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一旦发生,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护士要精心观察,善于发现躯体并发症,此外,细致的护理,可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2心理护理

首先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帮助,照顾,给予语言和功能训练,鼓励患者参加工娱活动,消除患者思想顾虑。老年人常有许多心理问题,他们对经济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改变不适应,常怨天尤人,不平衡,情绪不稳。护士一方面要理解患者的处境和心情,一方面要开导患者,使患者正确面对现实,适应目前的状况,改善不良情绪。注意病人的情绪变化,提供24小时监护的安全环境,防止自杀、他伤和伤人。维持适当的人际关系和认识水平。病人住院要有家属陪伴和探视,以消除孤独感。对一些痴呆症状不严重的病人应组织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娱乐和社交活动。

2.3由于记忆严重障碍,判断力可丧失,常出现多疑、被窃等妄想。

要集中管理、专人护理,病室和床要有明显的标志,病室要挂日历和闹钟,让他们知道每天看时间,帮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生活时间秩序,在帮助病人治疗和生活料理时,要不断强化告知时间和应做的事,使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老年性痴者在片断幻觉妄想作用下可突然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留心观察患者情绪和行为表现,最好置其于自己视线内,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老年痴呆患者常有冲动攻击行为,尤其是在意识模糊,幻觉妄想状态下,主要表现为挣扎、奔跑、毁物伤人,会危及其他患者及患者自身的安全导致严重的后果。对有冲动攻击行为的老年人应加强护理,如果患者卧床可以给其加床档,必要时给予患者短时间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意识模糊的老年人要控制在病房内,严禁外出,且房间内不应有危险物品。在保护和控制患者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发生外伤和骨折。患者可因幻觉、妄想、痴呆而外走,且一旦外走极易发生意外。所以对于老年痴呆患者,一定要严加看护,最好有专人照顾,以保证患者安全。

2.4排便障碍护理

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排便问题。因许多老年痴呆的患者不能主诉,所以护士应及时发现是否有便秘。如有便秘可给其喝一些蜂蜜水或用手掌在老年人腹部一侧按顺时针方向轻轻地按摩,用力不能过大,有助于肠蠕动加快。许多老年患者有前列腺肥大,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使得尿潴留现象更加严重。患者一旦出现尿潴留要尽量劝慰患者不要紧张,可采取一些诱导措施让患者自己排尿。老年痴呆患者排便障碍比较常见的类型还有大小便失禁。所以一方面要训练患者按时排便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及时更换患者便湿的被褥及衣裤。

2.5感染护理

老年痴呆患者免疫力下降,加上精神衰退或痴呆,生活自理能力差,有时不知冷暖,有时长期卧床,致活动减少,营养不良,极易发生各种感染。老年痴呆患者最为多见的感染是:呼吸道的感染如肺炎;皮肤的感染如压疮;因尿失禁、尿潴留所致的泌尿系感染。对老年痴呆的患者多给予生活照顾,随天气的变化给患者随时增减衣服,不要受凉,进食及喂饭时,要叮嘱患者慢一些,防止因呛咳而导致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尽量起床活动,接触阳光及新鲜的空气,增强免疫力。

2.6督促老年痴呆患者的饮食、穿着、洗漱、梳头、大小便等,并注意防止褥疮、感染等并发症。护士要反复示范及训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料理能力,保持其基本生活能力。

2.7药物治疗的护理

老年人对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肝脏对药物的解毒功能降低,故药物在体内产生毒性的可能性增大;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药物排泄受限,易出现在体内蓄积,故护士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有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后易发生谵妄状态,表现为表情茫然,恍惚,兴奋,躁动,护士要注意保护患者,防止发生坠床,跌倒,伤人,自伤。护士在发药过程中,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把药咽下,防止患者将药物藏起来一次大量吞服发生意外。

3讨论

老年血管性痴呆是老年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病人外出后常找不到家门,甚至刚离开病床后就找不到床位了。不记得什么时候吃的饭,认得亲人和熟人,忘记自己的名字、年龄。智能也有明显障碍,不会计算,分不清与亲属的关系,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有人格改变,如自私,对人冷淡,情绪不稳定,好激动,道德观念丧失,不注意卫生,随地大小便,甚至有小偷小摸行为。晚期则丧失生活能力,卧床不起,对外界事物失去认识反应,最后导致各脏器衰竭,褥疮、感染等并发症而死亡。痴呆病人治疗目前尚无特殊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通过生活照料、安全护理、饮食护理,使病人增强体质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老年痴呆患者常常因智力减退使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对此护士应对痴呆患者进行训练。可让其在别的患者帮助下,自己穿衣、洗漱,经常带患者外出散步,多与患者交谈,早晨可带领患者锻炼身体,晚上则可看一会儿电视,听广播。患者能坚持锻炼,尽量让其做,随着时间延长,锻炼的时间逐渐增多。

参考文献

[1]王新德.神经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2]王喆健,赖君.老年痴呆症的护理防护.当代护士,2005.

[3]杨莘.神经疾病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例, 年龄60~81 (72.5±4.5) 岁, 均为脑血管意外致不能自主进食须鼻饲饮食。男18例, 女11例;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0例。

1.2 方法

29例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分3个阶段, 第1阶段:于开始时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 (百普素, 纽迪西亚制药公司生产) 。百普素是一种肽类要素膳, 蛋白质来源为短肽链的乳清蛋白水解物, 非蛋白热能 (kJ) :氮 (g) =690:1。第1天用量为600ml, 热量密度为2.09kJ/ml, 缓慢连续滴入, 逐天增加浓度及滴速, 此过程为3d。若患者情况适应 (无出现腹胀、腹泻) 进入第2阶段 (要素加低浓度匀浆膳) , 此时热量密度为3.35~4.19kJ/ml, 供液量为1200~1500ml, 连续滴入, 并逐渐过渡到第3阶段 (高热量匀浆膳或口服自然饮食) , 此阶段匀浆膳以天然食物为主, 热量密度为4.19kJ/ml, 供液量为1500~2000ml, 间隔推注, 每次200~300ml, 每天6~8次, 余能量不足由肠外营养提供。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表现:观察胃滞留、肠鸣音、腹胀、腹泻、反流、消化道出血、排便等情况。 (2) 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上臂围 (MAC) 和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 , 并计算上臂肌围 (MAMC) 。 (3) 实验室指标: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血红蛋白 (HGB) 、淋巴细胞总数 (TLC)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胆固醇 (TCh) 以及三酰甘油 (TG)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按照上述营养治疗方案在14d左右达第3阶段21例。在第1、2阶段因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并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 因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改为肠外营养3例。

2.2 人体测量指标

营养支持前后TSFMACMAMC均为正常值的80%~90%, 但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营养支持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且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3.1 老年昏迷患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成年人颅脑损伤后, 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及尿氮排出均明显增加, 耗竭体内储存的能量和瘦体组织, 机体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增加。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 对创伤的耐受性较成年人明显降低[2]。因此当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脑组织损伤后, 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能量代谢紊乱、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等并发症, 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营养支持对这些老年昏迷患者更为重要。

3.2 营养物质的选择

老年人生理特点呈能量代谢降低, 蛋白质合成减慢, 脂肪积累和易于过氧化, 糖耐量下降, 水总量和细胞内液及所含钾、镁、磷均减少, 体内各种酶的含量及活性下降, 激素及其受体的敏感性降低, 钙与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下降[3]。李维勤[4]报道, 危重患者在应激状态下, 提倡限制性热量摄入, 以有利于机体平稳度过创伤应激阶段, 减轻代谢紊乱的发生。因此, 应激状态下, 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最初目标不是过高的热量和正氮平衡, 而是提供适当的热量来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需要, 尽量减少机体蛋白质作为能量供应而被消耗;不是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供给, 而是低能量密度的供给。本研究中, 开始时先采用百普素要素营养制剂, 是一种双肽制剂, 其所含的短肽、氨基酸短肽转运在肠黏膜对蛋白质吸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待胃肠适应后, 逐渐加量并过渡到含膳食纤维的匀浆饮食到正常饮食。除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 因出现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退出肠内营养支持3例外, 其余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质量评价是了解患者营养状况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也是评价营养状况的重要和可信指标。因本组患者均卧床, 无法测定体质量和身高, 故未作为营养状况评价的指标, 而把TSFMACMAMC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本研究显示, 营养支持前后患者的TSFMACMA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在正常值的80%~90%, 提示有轻度体脂肪及肌蛋白消耗;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在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 提示营养支持有效。因此, 对于老年昏迷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应由易消化吸收的要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整蛋白、含膳食纤维的匀浆膳制剂, 使胃肠道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食物的适应过程。

3.3 肠内营养支持的时间

研究表明, 成年人颅脑损伤后或术后48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良好[5]。但是, 由于老年人本身对组织的修复能力降低, 加之消化道黏膜萎缩, 脑损伤后胃肠蠕动减弱, 贲门括约肌松弛的发生比其他创伤更为常见, 持续时间更长, 鼻饲流质饮食因易致反流、误吸, 难以安全实施[6], 因此, 过早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不仅不能满足机体的高代谢需要和改变分解代谢状态, 相反会引起更多的代谢紊乱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 所以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和诱导时间应适当延长, 笔者认为老年昏迷患者伤后或术后3~5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适合。

3.4 肠内营养的供给方式

本研究中由小剂量、低浓度开始缓慢持续滴入, 逐渐增加至全浓度和全量, 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 并顺利过渡到匀浆膳或自然口服饮食。说明小剂量、低浓度的要素膳供给方式对患者的胃肠道适应有效。且百普素的调制液应以40~41℃温度为宜, 如温度太低, 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对冷刺激较为敏感, 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耐受现象;温度过高则营养液的成分易遭到破坏和变质, 也可导致胃黏膜烫伤。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喂养姿势, 如取半卧位, 喂养时抬高头部20°~30°, 以减少反流和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尽量避免由于操作技术失误或不当造成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 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 包括营养液的配制、鼻饲管的选择、供给方式等, 才能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支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riffiths RD, Bongers T.Nutrition support for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Postgrad Med J, 2005, 81 (960) :629.636.

[2]乔江春.老年病人的营养支持[J].实用内科杂志, 1991, 11 (10) :553.

[3]顾景范.老年人营养代谢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 2003, 17 (3) :116.118.

[4]李维勤.危重病人的特殊营养支持策略[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 1l (1) :7.9.

[5]张思源, 于康.临床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0:195.197.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380例,纳入标准: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有1种或1种以上,其中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栓塞、脑血栓形成、分水岭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5];②口服阿司匹林1个月以上;③患者知情并同意阿司匹林用药;④相关资料完整。排除及剔除标准:①近期(1个月内)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等相关药物使用史;②近1周外科手术史;③出血史;④过敏体质;⑤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150×109/L以下或450×109/L以上,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80 g/L以下;⑥纳入后发现与研究不符;⑦相关资料不全者。其中男255例,女125例;年龄64~92岁,平均(74.02±7.31)岁。

1.2 方法

1.2.1 基线资料采集

对患者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身高、体重、脑血管病史、吸烟史等相关资料登记,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通过随访(时间12~15个月)了解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不良事件主要为危及生命的血栓事件,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血管性死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经CT或MRI证实的无症状脑梗死。

1.2.2 标本采集

抽取380例患者清晨空腹肘静脉血13 m L(前面1 m L血舍弃)。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PAC-1)、P选择素测定采用贝克曼库尔特FC500流式细胞仪及配套试剂盒;血常规测定采用日本sysmex-2100全自动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HDL-C)、谷丙转氨酶(ALT)、血肌酐(Scr)、尿酸等指标测定采用日立7600-020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盒。

1.2.3 血栓弹力图检测

用美国TEG-5000型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对高岭土、F激活剂、F激活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1 mmol/L)相关通道检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50%及以上定义为AR,血小板聚集率50%以下定义为AS。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R发生率

380例患者中AR发生30例,占7.89%;AS者350例,占92.11%。

2.2 不良事件比较

随访12~15个月,30例AR患者中不良事件17例(56.67%),350例AS患者中不良事件105例(30.00%),两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14,P<0.05)。

2.3 AR与AS患者性别、糖尿病等计数资料比较

AR患者女性比例明显高于A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与AS患者在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他汀类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拮抗剂、阿司匹林用量剂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AR与AS患者年龄等计量资料的比较

AR患者空腹血糖、P选择素水平均明显高于AS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与AS患者年龄、BMI、Hcy、TG、PAC-1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cr:血肌酐;AR:阿司匹林抵抗;AS:阿司匹林敏感

2.5 A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性别(1=男,2=女)、空腹血糖(mmol/L)、P选择素(%)及血脂等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AR(1=发生,0=未发生)为因变量,采用前向逐步回归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女性、空腹血糖、P选择素为AR发生独立影响因素,Cox&Snell r2=0.212。见表3。

3 讨论

阿司匹林因其抗血小板活性、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特点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应用较多[6],且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作用具有永久性特点。为此中国专家于2005年始推荐阿司匹林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用药。但近年来临床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不断发现,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而且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为此重视AR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用于阿司匹林抵抗检测方法包括比浊法、血栓弹力图等,其中比浊法被认为是AR检测的金标准[7],但临床实际中该方法检测误差相对大。TEG主要是通过血液凝固过程观察分析以判断是否发生AR,除了反映血小板功能外,还对凝血状况全面分析,操作简单、快速,诊断敏感性高,但TEG需对全血标本测定,易受凝血因子、纤溶因子等影响。本研究380例患者均经血栓弹力图测定AR,且均排除出血史、低分子肝素等相关药物使用史,避免或减少上述因素对TEG检测AR结果的不良影响。本研究TEG检测38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AR发生率为7.89%。本研究结果显示AR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56.67%,比AS患者的30.00%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相比AS不良事件发生概率高。

AR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文献[8,9]发现AR发生与患者性别、ALT升高、糖尿病有关。叶圆圆等[10]统一患者性别为女性、疾病为脑梗死,研究发现女性患者AR与血糖控制有关。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发生独立影响因素包括:①性别:较多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防治存在性别差异[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AR患者女性比例明显比AS患者高(53.33%比3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雌激素对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血脂、降血管张力,同时雌激素对内皮功能保护,对血小板聚集抑制[13]。老年女性患者处于绝经状态,雌激素水平下降[14],增加AR发生概率。但关于雌激素保护脑血管系统作用未统一定论,为此关于性别是否是AR发生独立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②空腹血糖:Simpson等[15]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对糖尿病无益,这可能与高血糖影响阿司匹林对环氧化酶乙酰基化有关[16,17],增加阿司匹林抵抗风险有关。临床实践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AR发生率高,这是因为2型糖尿病本身被认为是慢性炎症疾病,能促使环氧化酶-2增多,而其生成的血栓素A2不能被阿司匹林阻断,加上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比正常人体显著高,可能导致AR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AR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明显比AS患者高[(6.45±1.54)mmol比(5.85±1.28)mmol],表明AR发生与空腹血糖有关,与Ford等[18]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为此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同时需严格控制患者空腹血糖水平[19]。③P选择素:P选择素属于糖蛋白一种,于血小板α颗粒膜上存在,对粒细胞、单核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有所介导,主要反映血小板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AR发生与P选择素高水平密切相关,与曹剑[20]、Lev等[21]研究结果一致。有学者[22]认为针对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现象,通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干预能改善AR,本研究主要分析AR发生影响因素,旨在从影响因素上避免或减少AR发生,而尚未涉及AR发生后干预措施,为本研究不足,也为笔者日后研究指明方向。

综上所述,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7.89%,患者性别(女性)、空腹血糖、P选择素是AR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受选择对象纳入标准、AR检测方法等多因素影响,对脑血管疾病AR发生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的口服阿司匹林1个月以上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80例。对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把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50%及以上定义为AR,50%以下定义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统计了AR发生率,对AR患者(30例)与阿司匹林敏感(AS)患者(350例)的年龄、性别、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R发生率为7.89%;AR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67%,显著高于AS患者的30.00%(P<0.05)。AR患者中女性比例为53.33%,显著高于AS患者的31.14%(P<0.05);AR患者空腹血糖、P选择素分别为(6.45±1.54)mmol/L、(25.24±16.25)%,均显著高于AS患者的[(5.85±1.28)mmol/L、(18.78±1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为女性(OR=5.094,95%CI:2.080~12.475)、空腹血糖(OR=3.850,95%CI:2.313~6.408)、P选择素(OR=2.812,95%CI:1.747~4.528)为AR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EG检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R发生率不高,其发生与患者性别、空腹血糖、P选择素有关。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60岁~81岁, 平均年龄 (66.54±4.07) 岁。患者入院后, 接受心电图、胸部平片、心功能测试、血糖检测、血流动力学检测及血液生化检测等多项检查, 确诊冠心病30例, 高血压29例, 高血脂16例, 慢性心力衰竭5例;合并糖尿病18例, 脑血栓后遗症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开处方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身体各项身体功能已逐渐退化, 消化系统及新陈代谢功能明显变弱, 药物吸收及脏器解毒能力随之下降, 如果给予一般成年人的用药剂量, 可能会出现药物无法完全吸收, 滞留在体内, 引发各种药物不良反应。而且老年患者多存在合并症, 处方中开出多种药物, 药物之间的功能会相互影响。由此, 医生开处方时要以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状况及生理特点为依据, 慎重用药。通常, 对高血压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s) 等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 可选用扩血管药物、强心类药物或利尿剂治疗[1];心绞痛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

在给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药物治疗外, 还应针对其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如对疾病悲观消极、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消减压力, 建立积极、开朗的心境, 配合医生的治疗。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低, 应专门针对患者日常生活容易忽略的问题进行指导, 如叮嘱饮食以低糖、低盐、低胆固醇、纤维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 如瘦肉、水果、蔬菜等;禁止烟酒;并指导患者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尽量避免重体力活动,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定期复诊。

2 结果

本组80例门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并配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疾病症状显著改善42例, 占52.5%;好转31例, 占38.75%;无变化7例, 占8.75%, 总好转率91.25%。

3 讨论

我国的老年人群体中, 心血管疾病的比例相对较高, 而且疾病特征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老年人的大血管及心脏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丧失弹性, 出现动脉硬化现象。动脉硬化会导致心血管的管腔狭窄, 令血管外周阻力增加, 对患者机体正常血液循环产生较大不良影响, 进而引发心血管疾病。②年龄较高的人, 其心肌淀粉样沉积数量及胶原变性的程度相对年轻人群更高, 因此, 老年患者的心室顺应性较差。③老年患者的心脏起搏与心脏传导能力下降, 所以心率失常的可能性比较高。研究调查显示: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其心律失常的比例高达80%[2]。④老年患者的心脏瓣钙化严重, 这是引起心脏瓣关闭不完全或心脏狭窄的潜在危险因素。一旦心脏狭窄形成血流动不足, 发生心肌肥厚的风险骤升。⑤大部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合并症, 在病情稳定期, 疾病之间的危害、影响作用不明显, 但如果疾病突发, 疾病之间的不良作用对患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造成的威胁十分明显[3]。

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患者身体条件、发病原因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差异, 对疾病的表现影响较大, 如本组的高血压患者, 收缩压的范围在160~230 mm Hg, 舒张压最高在120~150 mm Hg之间波动, 血压差异较大。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时, 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区疼痛感, 心痛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 还会出心慌、心搏加速、胸闷等症状;伴脑血栓患者, 肢体运动障碍加重, 少数出现偏瘫, 部分伴发失语、意识障碍、记忆力变差等表现[4]。

门诊接待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时, 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征及临床体现, 给予其心电图监测、心功能检测、血液检测、血糖测试、血流动力学检测、CT等针对性检查, 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腔内血液返流、心脏指数下降等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症状, 据此制定治疗对策。用药时要考虑到老年患者身体功能的退化程度, 慎重选择心血管药物, 药物剂量恰当, 防止老年患者因机体解毒能力下降, 造成药物在体内积蓄过度而引发药物中毒或者其他不良反应。此外, 老年患者的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较大,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 帮助其消减压力, 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 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促进康复极有宜处。

本组研究中, 给予80例门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 并配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病情显著改善42例, 占52.5%;好转31例, 占38.75%, 总好转率为91.25%。该结果显示, 对门诊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药物保守治疗, 并配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患者症状改善率高, 康复效果令人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赫男.门诊老年心血管病100例诊治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1) :59-60.

[2]黄新桥, 谢培球.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2例临床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 2014, 20 (13) :24-25.

[3]庞明, 郭清, 史文, 等.康复运动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 19 (6) :575-577.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6月收治心血管病患者100例, 男59例, 女41例;年龄61~90岁, 平均 (68.9±6.2) 岁;体重38~81 kg, 平均 (51.3±12.5) kg;其中风湿性心瓣膜病1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2例、高血压38例以及扩张型心肌病13例。将10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50例。两组患者的身高、年龄、体重以及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1]。

方法:试验组采用复方丹参滴丸以及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而对照组采用常规性药物治疗或者其他单一性药物治疗的方法。比较两组疗效。

观察内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老年心血管病临床治疗中联合用药的效果分析质量, 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观察, 主要包括患者的体征以及症状, 利用心尖双平面的改良法对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测量, 要求患者进行6 min步行试验, 观察其是否存在任何不良反应。进行血糖、血尿常规、血钾以及肝肾等器官的功能检查[2]。要求患者每3个月接受1次超声心动图检查, 每1个月接受1次血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血糖检测。

疗效评定标准:患者在出院之前所接受的最后1次检查为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标准。 (1) 显效:在接受系统的治疗之后, 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上升至2级以上, 各种临床表现已经基本消失; (2) 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 心功能具有改善的迹象; (3) 无效:患者经过治疗之后, 心功能分级不存在任何变化, 或者出现病情恶化、死亡的现象。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试验组50例患者中, 痊愈21例, 显效15例, 有效14例, 总有效率100%。对照组50例患者中, 痊愈15例, 显效12例, 有效9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72%。见表1。

讨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特殊的患者群体, 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不仅能够减少他们的病痛, 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还能够从根本上减少其他治疗方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复方丹参滴丸作为联合用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 不难发现这种药物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和治疗效果, 产生显著的疗效[3]。在临床用药过程中, 要结合患者的实际身体素质以及病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案, 尤其是要注意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用药。

在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联合用药中的其他药品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例如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从根本上降低女性老年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复发率, 但是若患者不存在任何左心室功能障碍病症, 通过这种药物治疗很难产生疗效。医务工作人员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联合药物治疗时, 要对老年患者的所有生理反应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掌握, 并能够熟悉把握复方丹参滴丸的实际用药量, 采用青年患者药剂量的1/3或者1/2为用药量, 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对用药量进行调整[4]。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酸碱值以及电解质状况、测定患者的肝肾功能, 从而对药物代谢所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一种病症, 联合用药作为临床治疗中的一种常规性治疗方法, 具有疗效显著、经济适用的优点。复方丹参滴丸作为联合用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现代药物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 ARB以及ACEI药物得到研发, 不仅扩大了临床患者用药的选择空间, 也让联合用药的治疗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5]。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接受系统的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 要注意各种并发症的产生。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基础疾病较多, 新陈代谢作用低下, 受到医务工作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出现各种用药危险, 只有高度重视复方丹参滴丸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作用, 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才能不断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促进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事业的顺利发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通过复方丹参滴丸以及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治疗, 能够产生显著的疗效, 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方法:收治老年心血管病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试验组给予联合治疗, 比较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联合用药效果显著。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病,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程昌谷.100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临床与预防分析[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14 (7) :95.

[2]杨冬青.社区老年心血管患者健康教育探讨[J].大家健康 (中旬版) 2013, (10) :201.

[3]潘宏.我院2010年老年心血管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4) :130-140.

[4]强小玲.浅谈老年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的注意点[J].中外医疗, 2009, (1) :36.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11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服务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如何保证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所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猝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其安全,所以说老年住院患者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对于这一特殊的高风险群体,分析住院期间存在的安全隐患,找出影响安全的因素,寻求和化解护理风险的策略,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临床资料

现收集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9月入住的老年患者的其中1000例,男500例,女500例;年龄55-88岁,除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等专科疾病外,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常合并的疾病有:糖尿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老年性便秘、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老年性痴呆、脑梗死、骨老化、颈腰椎骨质增生、白内障、牙列缺失、下咽部吞咽困难等。患者同时接受静脉及口服2种途径给药,800例(80%)患者还通过第3种途径给药,如皮下注射、肠道等方式给药。600例(60%)患者为首次入院,400例(40%)患者为再次或多次入院。

2安全隐患表现及原因分析

2.1跌倒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包括:①平衡失调及步态紊乱;②疾病因素;③药物因素;④感觉功能因素;⑤环境因素。本组老年患者中4例发生过起床时因体位改变过快,下床站立出现头晕,险些跌倒。

2.2患者不合理干预治疗本组12例心肌梗死患者、2例急性心衰患者因不习惯吸氧,自行取下吸氧管导致氧疗中断、缺氧、呼吸困难加重,经护士说服后重新吸上。30例患者因自行调节扩血管药物滴速,出现胸闷、心慌症状,经吸氧、使用利尿剂后症状缓解。某些重要用药,(由于患者要求自备,医生医嘱备注)护士督促后患者仍忘记服用,经护士询问发现后补服。

2.3健康教育不到位入院时反复告诉患者便秘、用力排便容易诱发心衰、心肌梗死、心脏破裂、脑卒中等,但是有些老年患者仍不予理解,不予配合,并存有侥幸心理,其后果可导致心衰或猝死;有的给药时间不合理;有的饮食管理及活动度指导跟不上。本组有6例患者床上、床旁排便后出现大汗、气憋、呼吸困难,经紧急处置后症状缓解。

2.4诊疗中运送方式不当、等候时间过长本组1例心脏介入手术后返回病房的过程中,手术部位出血。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CTA检查前未与有关科室协调好,等候时间过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引起家属不满。

2.5药物不良反应有报道60岁以上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为其他年龄组的2.5倍。心内科老年患者常见的药物反应有体位性低血压、精神症状、尿潴留、肾毒性以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刺激血管等。本组5例患者使用静脉给予可达龙出现静脉炎。

3对策

3.1准确评估患者状况老年人跌倒与体位性低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有关。我们发现,老年患者卧床时间过久容易出现头晕,站立不稳。患者进行入院评估时,护士要注意既往史及所患疾病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伴随症状和自护能力,有无视力障碍,蹲起能否自如,有无各项跌倒危险因素,准确评估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给予记录并依据风险程度挂出警示牌。关节炎、脑卒中、老年痴呆、贫血、体位性低血压等患者列为高危人群。入院时询问并检查老年患者的鞋袜衣裤,尤其是带入的拖鞋应防滑,病服应合身,防止因过长在行走中绊倒。地面清洁后湿滑应放置警告牌并提醒患者。针对老人夜间起床多的特点,规定护士熄灯时预留地灯。行动不便者建议家人陪伴,家人无法陪护者,详细说明病情,并签字为证,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同时夜班护士要及时协助患者入厕。

3.2重视药物护理老年人往往出现“服药能力下降”,如漏服、多服等。心内科老年患者常用药物有扩张血管药、抗高血压药、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安眠药、降糖药、抗凝血药、缓泻药等。使用镇静催眠药易引起头晕、思睡、精神萎靡不振,影响判断力,安排患者卧床后再服用并休息,避免走动;服用降压药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指导患者起床及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降糖药按要求餐前、进餐时正确服用并督促检查按时进食,以免引起低血糖。依据患者排便规律,合理安排服用泻药时间,尽量避免晚上排便,以防患者受凉及夜间病情变化。老年患者使用抗炎药、利多卡因、洋地黄类、安定、抗凝血药,存在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用药时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对有医嘱但属患者自备的重要用药,如抗血小板聚集的硫酸氯吡格雷片、华法令、降压药、降糖药等,一定监督患者及时用药。

3.3关注患者出科检查活动科间转送或外出检查,虽然时间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易引起护患纠纷。对此,我们规范了院内科间转送、外出检查护送流程。科间转送高龄、卧床或重病患者,由本科护士陪同接送,严格交接手续。危重患者外出检查时提前做好计划,做好人员及物资准备,保证患者随到随检,避免途中出现由于准备不足所出现的隐患。

3.4严格操作流程,规范签名制度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泵及输液泵的操作。严格控制输入液量和药量,并能对输液过程中的气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监测与报警,广泛应用于输液精度及过程要求较高的心内科患者。但应避免护士过于依赖仪器监测,应及时观察仪器工作状况,避免交接班或使用不当所导致药量输注不准确。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护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护士技术操作规范严格要求护士,严格按流程完成每一步操作。加强护士动手能力训练,要求护士熟练掌握科室不同品牌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及常见报警原因防范、分析、处置并逐一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提高护士自我约束力,并给与督促检查。

3.5加强沟通,减少患者“违医行为”患者的“违医行为”是指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不遵医嘱行为造成的安全问题[2]。护理安全措施的执行,取决于医患双方的配合,在平时的工作中,护理人员要进行反复有效的安全措施防范宣教。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对患者、家属和陪护人员进行讲解,取得他们的配合和认可,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3.6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医患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更好地发挥老年人的能动性,指导老年人进行自护实践。教育因人而异,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性格、接受能力、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对于心功能不全反复住院的老年患者教育中应宽容接纳、灵活多变、注重实效,不拘于全部目标实现。对住院人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我们设计和实施护理安全干预措施,重视自我功效对自护行为的促进作用,护士经常有意识地询问老年患者什么时候该吃药、吃什么药、血压多少、吃药后注意什么,强化患者的认知,及时表扬肯定,并依据个体情况调整教育内容,增强其自信心、自尊心,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安全性。

3.7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医疗护理工作具有专科性强、个体差异大及疾病的复杂性等特点,造成在临床工作中,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因此护理管理的重点在于随时发现缺陷和漏洞,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如我科规定责任制护理,每名患者都会有对应的责任护士,会针对该患者的情况给予各项评估,并及时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做到对患者”十知道”,并给与患者入院宣教和相关指导。做到班班交接,保证当班护士了解患者病情及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很好作用,做到患者入院有人接、检查有人陪、手续有人办、出院有人送、回家有人访,在我科开展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有效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护理工作更加顺畅,消除安全隐患并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史自强,马水祥,胡浩波,等.医院护理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2]周丽霞,等.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中外健康文摘,2009,8(27):185-186.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 篇12

关键词:老年复合心血管病,联合介入,疗效

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且大多为复合心血管病, 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外周血管病等[1]。药物已经不能达到良好的控制和治疗作用, 介入疗法逐渐应用到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治疗中, 包括单项介入治疗和联合介入治疗[2]。

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以取得很好的疗效是研究的重点[3]。因此, 本文通过对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患者88例的治疗进行研究, 得到以下结论。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6月收治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患者88例, 根据介入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介入治疗组 (44例) 和单项介入治疗组 (44例) 。其中男48例, 女40例。年龄65~85岁, 平均 (75±10) 岁。分析两种介入治疗的效果。患者均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例纳入标准: (1) 年龄>65岁的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患者; (2) 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患者。排除标准: (1) 其他年龄段的复合心血管病患者或非复合老年心血管病患者; (2) 治疗资料不完整患者。

治疗方法:联合介入治疗组患者在单次手术操作中进行多种介入诊疗项目, 彻底治疗患者复合心血管病;单项介入治疗组患者分多次对心血管病进行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4]: (1) 治愈:术后患者心律失常和 (或) 心绞痛症状消失; (2) 显效:术后心律失常和 (或) 心绞痛症状有所改善; (3) 无效:术后心律失常和 (或) 心绞痛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治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

统计学处理:以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以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治愈率与单项介入治疗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为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相关各项指标比较: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住院费用与单项介入治疗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当今社会, 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老年人的疾病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比例较大, 而且呈现复合型[5]。近年来, 介入疗法逐渐应用到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治疗中, 包括单项介入治疗和联合介入治疗。部分学者认为, 对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主要问题[6], 如何制定符合患者实际状况、令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的治疗方案是医生工作的重点。大部分学者认为, 临床上联合介入治疗的方法可以作为治疗老年复合心血管病的首选[7], 联合介入治疗的长期治疗效果更能让患者及患者家属满意, 而且手术次数少, 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避免了对老年患者的多次刺激。

本文通过对两组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研究, 发现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治愈率与单项介入治疗组的治愈率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杨渊等人报道一致[8], 结果表明, 两组治愈率相同。本研究发现, 两组都没有并发症的发生,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安海英等人报道一致[9], 结果表明, 联合介入治疗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 通过对两组相关各项指标分析, 发现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住院费用与单项介入治疗组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曾颖等人报道一致[10], 结果表明, 从近期效果来看, 联合介入治疗组的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住院费用都相对较高。

注:与单项介入治疗组相比, *P>0.05。

注:与单项介入治疗组相比, *P<0.05。

综上所述, 联合介入治疗老年复合心血管病成功率和并发症与单项介入治疗无差别。手术近期效果有手术操作时间较长、手术费用较多、造影剂用量较多的不足, 长期效果有手术次数少、住院时间短、避免反复住院治疗的好处。

参考文献

[1]汪雁博.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后早期冠脉介入治疗对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山莨菪碱的心肾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 2012.

[2]蒋汉涛.冠脉多支病变不同治疗策略的预后及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 2012.

[3]郗瑞席.冠心病介入治疗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系统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

[4]薛海伟.全量与半量替罗非班联合冠脉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对比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12.

[5]Hariharan Sugumar, TeraseF Lancefield, et al.Impact of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on long term mortality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ompared with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ofCardiology, 2014, 172 (2) :442-449.

[6]Saldarriaga ClaraInés, FrancoGloria, GarzónAnaMaría.Risk factors for premature coronary disease in women[J].Biomedica, 2011, 30 (4) :559-566.

[7]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J].柳州医学, 2012, 4:237-256.

[8]杨渊.轻中度肾功能不全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13.

[9]安海英.黄丽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上一篇:中国汶川地震下一篇:爱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