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肠息肉患者

2024-09-30

老年肠息肉患者(精选7篇)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1

从2014年起我科收治了15例长期住院的60岁以上重症患者,均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60--86岁,平均74岁;脑梗塞后遗症伴呼吸衰竭者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5例,营养不良3例;住院时间最短1.2个月,最长1年零9个月;其中8例患者需要持续机械通气,或间歇脱机,4例需要间断肾脏替代治疗;13例患者的营养支持方式均以肠内营养为主。

2 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

2.1 口服

能自主进食的患者,要提供适合病情需要的食谱,制定合理的用餐制度,以满足老年患者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制定食谱时应满足患者的疾病、文化和种族背景的需要。临床实践中发现,减少正餐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同时在餐间添加点心的饮食结构对老年患者更为有益。

2.2 家庭自制匀浆膳

6例患者无法自主进食,需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流食,因此鼻饲营养液成为他们长期依赖的食品。在制定营养配方时注重个体化,个体化营养配方是实现营养补充、营养支持、营养调理最佳效果的重要保证。由于老人长期住院,每天30分钟的探视,不能满足儿女情感的需求,为满足他们,我们允许家属自己配置匀浆膳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严格制定膳食配方,要求放肉、蛋、青菜、糖、香油,膳食纤维,用绞碎机研磨成糊状,每日4次,每次200ml,期间应用果汁或蔬菜汁150ml/次,2-3次/日。自制的匀浆膳来源方便、新鲜、制作简单,又价值低廉,有效的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适宜长期住院的患者。

2.3 肠内营养乳剂

对严重营养不良的患者,自制匀浆膳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应用肠内营养乳剂(华瑞公司产品),肠内营养乳剂包括瑞高、瑞能、瑞代、瑞素等,含有不同量的氨基酸、葡萄糖、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经胃肠道供给,为人体提供必须的热能和营养素,能纠正危重患者已存在的营养不良,阻止进行性蛋白质、热量的消耗,调整和改善患者的代谢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营养产品,如糖尿病患者选择瑞素,低蛋白者选择瑞高等。用输注泵胃管泵入,开始滴速20-30ml/h,一般在3-5天内增至全量,每天持续滴注16-18小时,间隔6-8小时。

3 肠内营养支持的监测

3.1 营养支持的目的及时机的选择

营养支持的目的是纠正已存在的营养不良,并预防营养不良的发生。多个临床资料显示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患者的临床结局,有利于ICU治疗后的恢复,在入住ICU24-48h开始,延迟的营养支持可导致危重患者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之后的营养支持所纠正。

3.2 生命体征的测量

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老年病人不能处于休克状态,其平均动脉压应>70mmHg,心率<120次/min,以保证内脏器官有足够的血流灌注。其次,组织氧和应满足氧消耗的最低水平,Pa>60mmHg,SaO2>90%,呼吸频率<30次/mmin,使得物质代谢能够在有氧的环境中进行,提高代谢效率。

3.3 营养状况筛查评估

合理的营养支持要以营养筛查和营养评估作为基础。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前,必须先进行营养状况筛查,其目的是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我们选用2002年营养不良危险因素筛查表[3],结合老年患者营养评估常用的内容,如精神状态、认知、体力、各器官功能等,如果得出的分数≥3,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需要制定营养改善计划;如果分数<3,而患者同时有代谢或功能障碍,说明存在营养不良的风险,再进行详细的营养评估,确定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营养支持计划。

3.4 营养状态及需要量的评估

①准确评估患者住入ICU时的营养状态,包括一般状态评估、身体测量、实验室测定和生物电阻抗测定。②正确估算营养的需要量。按Harris Benedict方程[4],正确估算每天的基础能量消耗,再乘以相应的应激因子,即每日的能量消耗。③三大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根据患者对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电解质的需要调节营养配方。

3.5 营养指标的监测

3.5.1 临床测量

每周测量上臂中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以分析患者肌肉、脂肪情况。对3例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定期进行握力测定,检查肢体功能恢复状况。有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患者每天测量呼气流速峰,了解机械通气病人呼吸肌力有无改善。每日记录出入量,了解患者出入量是否平衡,有无脱水或水肿,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3.5.2 实验室监测①氮平衡。

患者常因氮摄入不足或氮丢失增加,而处于负氮平衡。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氮平衡。每日测量氮平衡。完整收集24h尿,每3天或3天为一阶段进行测定。②蛋白质标志物。转甲状腺素(TTR)是最合适用于营养支持效果监测,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老年危重患者中,仍有持续性低水平TTR,预示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可能。尤其是急、慢性肾衰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丢失蛋白质较多,及时监测,及时补充。④生化检查。检测血肌酐、尿素,以及钾、钙、镁磷等电解质,肝功能、INR、浆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以监测TPN相关胆汁淤积的早期表现,2次/周。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老年重症病人逐年增多,需要依靠药物及临床护理维持生命,由于疾病原因他们进食量少,鼻饲饮食又不均衡,营养状况差,营养不足是这类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的营养支持成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目的:通过对长期住院的老年重症患者实施监测,给予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以维持生理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方法:为患者制定完整的肠内营养管理流程,包括准确评估营养不良的程度,预测营养不良的风险,采取营养支持方法,及时监测病情,加强并发症护理等。结果:通过对本组患者的监测和护理,改善了营养状况,无一例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或加重病情。结果:合理的肠内营养管理措施,能有效的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关键词:老年,重症监护,肠内营养支持,监测,护理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例, 年龄60~81 (72.5±4.5) 岁, 均为脑血管意外致不能自主进食须鼻饲饮食。男18例, 女11例;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0例。

1.2 方法

29例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分3个阶段, 第1阶段:于开始时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 (百普素, 纽迪西亚制药公司生产) 。百普素是一种肽类要素膳, 蛋白质来源为短肽链的乳清蛋白水解物, 非蛋白热能 (kJ) :氮 (g) =690:1。第1天用量为600ml, 热量密度为2.09kJ/ml, 缓慢连续滴入, 逐天增加浓度及滴速, 此过程为3d。若患者情况适应 (无出现腹胀、腹泻) 进入第2阶段 (要素加低浓度匀浆膳) , 此时热量密度为3.35~4.19kJ/ml, 供液量为1200~1500ml, 连续滴入, 并逐渐过渡到第3阶段 (高热量匀浆膳或口服自然饮食) , 此阶段匀浆膳以天然食物为主, 热量密度为4.19kJ/ml, 供液量为1500~2000ml, 间隔推注, 每次200~300ml, 每天6~8次, 余能量不足由肠外营养提供。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表现:观察胃滞留、肠鸣音、腹胀、腹泻、反流、消化道出血、排便等情况。 (2) 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上臂围 (MAC) 和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 , 并计算上臂肌围 (MAMC) 。 (3) 实验室指标: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血红蛋白 (HGB) 、淋巴细胞总数 (TLC)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胆固醇 (TCh) 以及三酰甘油 (TG)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按照上述营养治疗方案在14d左右达第3阶段21例。在第1、2阶段因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并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 因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改为肠外营养3例。

2.2 人体测量指标

营养支持前后TSFMACMAMC均为正常值的80%~90%, 但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营养支持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且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3.1 老年昏迷患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成年人颅脑损伤后, 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及尿氮排出均明显增加, 耗竭体内储存的能量和瘦体组织, 机体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增加。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 对创伤的耐受性较成年人明显降低[2]。因此当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脑组织损伤后, 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能量代谢紊乱、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等并发症, 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营养支持对这些老年昏迷患者更为重要。

3.2 营养物质的选择

老年人生理特点呈能量代谢降低, 蛋白质合成减慢, 脂肪积累和易于过氧化, 糖耐量下降, 水总量和细胞内液及所含钾、镁、磷均减少, 体内各种酶的含量及活性下降, 激素及其受体的敏感性降低, 钙与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下降[3]。李维勤[4]报道, 危重患者在应激状态下, 提倡限制性热量摄入, 以有利于机体平稳度过创伤应激阶段, 减轻代谢紊乱的发生。因此, 应激状态下, 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最初目标不是过高的热量和正氮平衡, 而是提供适当的热量来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需要, 尽量减少机体蛋白质作为能量供应而被消耗;不是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供给, 而是低能量密度的供给。本研究中, 开始时先采用百普素要素营养制剂, 是一种双肽制剂, 其所含的短肽、氨基酸短肽转运在肠黏膜对蛋白质吸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待胃肠适应后, 逐渐加量并过渡到含膳食纤维的匀浆饮食到正常饮食。除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 因出现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退出肠内营养支持3例外, 其余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质量评价是了解患者营养状况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也是评价营养状况的重要和可信指标。因本组患者均卧床, 无法测定体质量和身高, 故未作为营养状况评价的指标, 而把TSFMACMAMC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本研究显示, 营养支持前后患者的TSFMACMA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在正常值的80%~90%, 提示有轻度体脂肪及肌蛋白消耗;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在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 提示营养支持有效。因此, 对于老年昏迷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应由易消化吸收的要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整蛋白、含膳食纤维的匀浆膳制剂, 使胃肠道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食物的适应过程。

3.3 肠内营养支持的时间

研究表明, 成年人颅脑损伤后或术后48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良好[5]。但是, 由于老年人本身对组织的修复能力降低, 加之消化道黏膜萎缩, 脑损伤后胃肠蠕动减弱, 贲门括约肌松弛的发生比其他创伤更为常见, 持续时间更长, 鼻饲流质饮食因易致反流、误吸, 难以安全实施[6], 因此, 过早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不仅不能满足机体的高代谢需要和改变分解代谢状态, 相反会引起更多的代谢紊乱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 所以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和诱导时间应适当延长, 笔者认为老年昏迷患者伤后或术后3~5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适合。

3.4 肠内营养的供给方式

本研究中由小剂量、低浓度开始缓慢持续滴入, 逐渐增加至全浓度和全量, 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 并顺利过渡到匀浆膳或自然口服饮食。说明小剂量、低浓度的要素膳供给方式对患者的胃肠道适应有效。且百普素的调制液应以40~41℃温度为宜, 如温度太低, 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对冷刺激较为敏感, 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耐受现象;温度过高则营养液的成分易遭到破坏和变质, 也可导致胃黏膜烫伤。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喂养姿势, 如取半卧位, 喂养时抬高头部20°~30°, 以减少反流和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尽量避免由于操作技术失误或不当造成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 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 包括营养液的配制、鼻饲管的选择、供给方式等, 才能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支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riffiths RD, Bongers T.Nutrition support for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Postgrad Med J, 2005, 81 (960) :629.636.

[2]乔江春.老年病人的营养支持[J].实用内科杂志, 1991, 11 (10) :553.

[3]顾景范.老年人营养代谢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 2003, 17 (3) :116.118.

[4]李维勤.危重病人的特殊营养支持策略[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 1l (1) :7.9.

[5]张思源, 于康.临床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0:195.197.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11月~2010年12于我院住院接受肠外营养治疗的老年患者110例,年龄76~92岁,平均(84.3±7.9)岁。均为冠心病患者,除外接受过外周静脉手术治疗及输注化疗药等刺激性药物患者。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置管方法

1.2.1 PICC置管

选择肘窝部静脉,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本组多采用贵要静脉。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上肢外展90°,用皮尺测量自然穿刺点到右侧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的距离。操作过程中两人应相互配合,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以2%碘酒、75%酒精消毒皮肤,两侧到臂缘,铺巾,穿刺,见回血,送外鞘,撤出穿刺针,送导管,至预测长度,撤出针芯、外鞘,修正导管,安装连接管,抽回血,以脉冲冲洗导管,以稀释后的肝素钠进行正压封管,连接正压接头,打“S”弯,3M透明敷贴固定导管,术后常规行X线摄片以明确导管尖端位于第三肋间(上腔静脉上端)。

1.2.2 股静脉置管

患者取平卧位,右下肢屈膝稍外展,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以左手食指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中部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旁开一指处,常规消毒,2%利多卡因2~3 ml局部麻醉后进行穿刺,见回血后送入导管,导入深度20~40 cm,抽回血确定后,用稀释后的肝素钠进行封管,接正压接头,穿刺点以纱布及3 M透明敷贴固定[2]。

1.3 观察指标

(1)观察A组及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2)A组及B组并发症(如局部渗血、误入动脉、导管脱落、感染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置管方法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0%。A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其中以贵要静脉的穿刺成功率最高,运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比率的χ2检验,得χ2=5.08,0.01<P<0.05,按α=0.05水准认为两种穿刺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

2.2 不同置管方法并发症的比较

两种置管方法A组局部渗血发生率为59.3%,导管脱落和局部感染发生率均为1.7%;B组局部渗血发生率为80.4%,导管脱落发生率均为15.7%,局部感染发生率为11.8%,误入动脉发生率为9.8%。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中心静脉置管是临床上常用的诊疗技术之一,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输液时间长,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且具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降低、回血慢、凝血较快等特点,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该技术不受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的限制,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等[3]。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4]。PICC置管是从肘部的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穿刺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单易行,穿刺成功率高、危险性小、置管快速、方便,无需使用局部麻醉药,经过系统培训的熟练护士即可顺利完成。

PICC管留置时间在3个月以上,有的可达1年多,留在血管内的导管长达45~50 cm,且无液体外溢等情况出现。PICC管生物相溶性极佳,不易与血管内物质融合发生反应,因此凝血及细菌感染发生率极低,即使当导管发生堵塞后,经过尿激酶溶栓处理最终完成治疗;因PICC导管放置引起的静脉炎用美得喜软膏涂抹后也得以改善;深部静脉炎采用理疗效果好。由于导管软,异位导管短时也可自行恢复;穿刺全程导管在X线下可显影,不易引起气胸、血胸等并发症,只需注意保护,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得到真正体现。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在人体血管的长度<20 cm,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症反应。而静脉穿刺置管,对操作者的要求均较高,需要有扎实的解剖学基础和熟练的穿刺技术,必须由训练有素的医师来完成,即便如此,经验丰富的操作者仍不能完全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并发症往往是较为严重的,不但需要拔除导管在其他部位重新留置,更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痛苦。此外,深静脉导管在输液治疗的过程中,也有发生导管性感染的可能,特别是股静脉导管,由于靠近会阴部,极易造成污染,甚至可能会导致败血症的发生。临床上,可首选PICC穿刺,对于肘部静脉条件较差,无法行PICC穿刺者,股静脉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深静脉替代法。为了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护士在对PICC置管的护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充分了解患者的凝血机制、输注药物的情况,同时要加强护士PICC置管术的操作培训,护士穿刺水平的高低是留置PICC管成功的关键[5,6]。

国外相关研究表明,PICC置管与股静脉置管在并发感染及堵管等并发症的比例有明显的差异,PICC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的研究也明确证明了这一点。当然,股静脉置管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以及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但是,在肠外营养的应用上,PICC技术完全可以安全而有效地替代常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

摘要: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关键词:PICC置管,老年患者,肠外营养

参考文献

[1]范祖燕,林金香,王晓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过程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632-633.

[2]范玉兰.两种深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效果比较[J].现代医学卫生,2008,24(9):1294-1296.

[3]苏丽娟.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64.

[4]马丽美,尚卫红.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3):372.

[5]张秋丽,张艳.外周中心静脉置管180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21(4):65-66.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急性胰腺炎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抑素的治疗方案,对照组只采用生长抑素的治疗方案。诊断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4]:(1)发病48 h内入院;(2)经临床、影像及血液检查确诊;(3)排除其他胰腺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炎症性疾病等。本研究计划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泵24 h连续泵入生长抑素6 mg,在常规治疗(胃肠减压、补液、禁食及预防感染等)的基础上,观察组在入院3 d后,采用鼻腔肠管下肠内持续滴入短肽类肠内营养,计量为30 k Cal/(kg·d)。

1.2.2 肠黏膜通透性检测方法:

2组受试患者在治疗后10 d早晨空腹并排空尿液后,口服乳果糖10 g、甘露醇5 g(Sigma公司,美国),6 h后收集尿液,留取2ml,-20℃冻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计算待测样品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的浓度,并通过计算乳果糖/甘露醇的比值判断肠黏膜的通透性;该值越大,肠黏膜的通透性越高[6]。

1.2.3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检测:

受试患者分别于治疗后第3天、5天、10天清晨空腹取静脉血,全部血液样本置于-80℃进行保存,同批进行测定。TNF-α和IL-1水平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试剂盒厂家:比利时Medgenix Diagnostics公司),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得分范围0~67分,分数越低,表示死亡风险越低)、病因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尿乳果糖/甘露醇吸收比值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10 d,观察组的尿乳果糖/甘露醇吸收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2组TNF-α及IL-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 d、10 d观察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胰腺内胰酶被激活,从而引起胰腺组织水肿、自身消化、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该反应常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损坏、肠内细菌出现易位,全身性的代谢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5,6,7,8]。老年人由于体质较弱,机体调节功能降低,导致免疫功能更加紊乱,以致预后普遍不佳。生长抑素是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的基本药物,其主要机制为抑制多种消化酶(包括胰酶)、减少内脏器官的血流量,以此达到减轻症状及促进受损胰腺组织修复的目的[9]。传统的治疗观念认为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应当严格禁食,然而事实上,早期恢复肠道内的营养,可以有效促进机体免疫平衡、防治肠道内细菌异位,同时维护患者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因此,恰当的肠道营养支持在治疗急性胰腺炎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胰腺炎早期就会出现肠黏膜屏障受损,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受损情况也越重,而肠黏膜屏障受损也将直接导致肠通透性的增加[10]。由于甘露醇和乳果糖结构稳定,不易被肠道吸收,不易被代谢,极少滞留于尿液中,可等量排出,并且该药物无异味,病人的服药依从性高,因此乳果糖/甘露醇的比值经研究能真实地反映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可作为监测肠屏障功能的有效指标[6]。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后第10天患者的乳果糖/甘露醇的比值明显低于单纯采用生长抑素的患者(P<0.05),说明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可有效降低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强其屏障功能。

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过程中常伴随肠道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炎症反应,从而出现机体免疫功能下降,TNF-α及IL-1作为经典的炎症细胞因子,其在血清中的浓度可有效反映机体炎症的发展及变化[11]。本研究发现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后第3天患者的TNF-α及IL-1水平与单纯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第5天和第10天,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其TNF-α及IL-1水平明显低于单纯应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患者(P<0.05),结果说明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能更加有效地降低胰腺与炎症介质的分泌与释放,避免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利于胰腺细胞的保护。

总之,生长抑素可保护胰腺组织,联合肠内营养后可有效增加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并且可一定程度上维持老年患者病程中的营养状况,对临床上制定高效、合理的治疗手段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明星,钱阳晶,付萍.肠内营养联合生长抑素对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免疫反应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7):1821-1822.

[2]范秀平,张春燕,赵清华,等.生长激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7):897-899.

[3]刘海燕,李维勤,王新颖,等.急性胰腺炎早期肠黏膜通透性的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3):314-316.

[4]Singh N,Mishra SK,Sachdev V,et al.Effect of oral glutamine supplementation on gut permeability and endotoxem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Pancreas,2014,43(6):867-873.

[5]Wang G,Wen J,Wilbur RR,et al.The effect of somatostatin,ulinastatin and Salvia miltiorrhiza o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treatment[J].Am J Med Sci,2013,346(5):371-376.

[6]刘放南,谭力,罗楠.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乳果糖/甘露醇排出比值及成人正常值[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4,11(4):237-238.

[7]阳增勰,朱尤庆,陈志芬,等.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2):67-67.

[8]Bianying F,Linjie G,Lihua W,et al.A graphene oxidebased fluorescent biosensor for the analysis of peptide—receptor interactions and imaging in somatostatin receptor subtype 2 overexpressed tumor cells[J].Anal Chem,2013,85(16):7732-7737.

[9]李颖,方喜,吴俊伟.肠内营养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细菌移位的影响[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12):945-949.

[10]董文舒.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

肠息肉的护理及预防 篇5

临床表现

肠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 (1) 部分肠息肉和肠息肉病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常在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时无意中发现。 (2) 部分患者可有便频、便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 少数发生肠梗阻、穿孔。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 晚期可发生癌变。 (3) 有家族性、遗传性息肉或息肉病患者, 要进行家族的普查和随访。 (4) 纤维结肠镜检查、取材及病理学诊断尤为重要, 是确定进一步治疗的关键因素。

手术护理

肠息肉手术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肠道清洁护理、术前准备、术后护理。⑴心理护理:肠息肉手术前向患者耐心地详细地介绍内镜介入治疗, 内镜介入治疗是切除肠息肉的常见方法, 介绍介入治疗的优点, 一般比较安全, 同时告之会有一些并发症的风险, 最常见的是肠穿孔, 使得患者对介入治疗有一定了解, 同时取得他们的配合。如患者出现过度紧张, 甚至不合作, 可在术前30分钟, 将王不留行子用0.5cm×0.5cm胶布黏贴在耳穴中的“皮质下”、“神门”, 按压3~5分钟, 可改善紧张情绪, 在手术过程中, 患者可以自己在耳穴上继续按压。⑵肠道清洁准备:在手术前1天晚上, 肠息肉患者开始控制进食, 可以进少量流质, 在睡觉前, 用沸水冲泡10g番泻叶服用。在手术当天早上避免进食, 并于早8:00, 用1500~2000ml水送服30g硫酸镁, 等到患者排出清水后, 可以开始手术治疗。⑶术前准备:在手术前30分钟, 给予患者肌注0.5mg阿托品, 同时向咽喉部喷雾2%利多卡因麻醉, 共3次。⑷术后护理:术后患者应该卧床休息, 尽量避免下床, 减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肠道良性疾病, 可分为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腺瘤几种类型。⑸饮食的护理: (1) 胃、十二指肠息肉患者, 术后应该禁食6小时, 6小时后可以进流质饮食, 1天后可进无渣半流质饮食, 持续3天。直肠、大肠息肉患者, 术后即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未来1周时间内不能食用粗糙食物。 (2) 术后可服用适量的番泻叶, 同时可用拇指按丰隆、足三里、天枢、中脘各1分钟, 3~4次/日, 以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3) 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 忌烟酒、咖啡。 (4) 术后患者多进食具有通便止血、滋润营养黏膜、清肠热作用的食物, 如芹菜汁、胡萝卜、生梨汁、荸荠汁、芦根汁、藕汁、苹果、无花果、香蕉、菠菜、金针菜、苦瓜、黄瓜、胡桃肉、白木耳、黑芝麻等。预防

对于具有癌变倾向的结肠腺瘤, 早期发现是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表明, 切除结肠腺瘤性息肉可以降低将来发生大肠癌的风险。因此, 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对有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筛查, 一旦发现结肠息肉, 及早进行内镜或手术治疗。

预防肠息肉主要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结肠腺瘤性息肉的主要途径, 主要是通过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饮食习惯。控制高脂肪性食物摄入, 其中特别是动物性脂肪。多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等, 主食中粗粮和杂粮的比例要增加。最好能坚持每日锻炼身体, 提高免疫力, 放松心情, 减轻压力, 保持良好的心态。

摘要:目的: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来的多余的组织, 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一般来说, 息肉是黏膜表面凸出的一种赘生物, 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 医学上一般按出现的部位给予命名。肠息肉是其中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加, 其发生率随之增加。在整个消化道中, 最常见的息肉是结肠和直肠, 而小肠息肉较少发生。应用中医,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手段获取病情、个人状况、心理社会等信息, 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 从而降低复发率。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6

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炎症介质类指标对MODSE发生发展的预测作用已经成为MODSE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在对老年MODSE患者进行主动的、定量的、经肠道的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 观察患者免疫功能、炎症、营养等指标变化及其对早期预后的影响,为MODSE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5~2007年在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MODSE患者37例,年龄60~80岁,平均(69.0±11.8)岁,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7.0±10.9)岁;对照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9.6±13.4)岁。MODSE诊断参照2003年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议通过的MODSE诊断标准[4]。排除不能经口或鼻饲进食者,活动性溃疡者,有胃肠道应激性出血、肾功能衰竭、胰腺炎,短肠综合征及恶性肿瘤患者。

1.2 营养治疗方法

采用Nutricia公司的整蛋白纤维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商品名:能全力),每500 ml中含蛋白质20.0 g,碳水化合物61.5 g,脂肪19.5 g,能量密度4.184 kJ/ml。住院第1天按150~200 ml/次,4 次/d(600~800 ml/d)。此后每次逐渐增加20 ml,至 1500~1800 ml/d。其他治疗按临床要求,但每天入液总量(包括能全力)控制在 2500 ml以内。

1.3 检测指标

计算所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检测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A(IgA)、IgG、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其中IgA、IgG、CRP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ALB采用双缩脲法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试验组每日能量及蛋白质摄入较对照组增多,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免疫、炎症及营养相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内科疾病诱发的MODSE与外科创伤后引发的MODSE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不同,如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罹患MODSE的第一原因是感染[5]。老年患者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6],与老年、原有慢性病、营养不良等所致的免疫力低下明显相关[7]。免疫力降低导致的感染似乎是这些系统衰竭的共同通道,延缓机体免疫力的改善,影响康复。尽管抗生素的大量联合应用似乎可以控制感染,但那是治标,提高患者免疫力才是根本。

新近研究证实,机体全部免疫功能的80%在于消化道,消化道是机体大多数IgA产生的场所[8],机体免疫功能的正常维持依赖于肠道功能的健全和营养的支持。营养支持一直是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部分。缘于肠道外科特定病理条件而建立的全胃肠外营养拯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许多问题,如消化道的废用性萎缩、通透性改变、细菌移位及由此引发的菌血症等,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诱发或加重MODSE,影响患者康复和预后[9]。目前,临床上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肾功能的减退和(或)衰竭, 故入液量的限制使肠外补充的总热量很难达到要求, 使本应尽快复转的负氮平衡明显延长或加重,进而延缓机体免疫力的改善,影响患者康复。

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慢性疾病史及未经口摄食。患内科疾病的老年人发生营养不良是有阶段性的,通常发生在较长时间内,但短期内的表现并非明显,不易引人注意。但经过血液或(和)组织中营养水平的改变,引发生化、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就可出现症状和体征,最终导致发病和死亡。住院的老年心脏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胃肠道淤血,各种药物的胃肠道刺激等,进食少,吸收差,因此每天的热量和营养素通常以静脉输注为主,但由于多合并心、肾功能的减退和(或)衰竭, 故入液量的限制使肠外补充的总热量很难达到要求。有研究表明,重症患者经肠营养与胃肠外营养相比,白细胞、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均明显降低,胃肠出血明显减少,而氧分压水平明显升高[10]。由此该研究得出早期经肠道营养可以保护胃肠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减轻炎症反应的结论。

本研究表明,对MODSE患者采取主动的、定量的、经肠道的营养支持治疗, 使患者在得到基本能量供给的基础上,IgA、IgG在短期内得到提高,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炎症因子CRP得到部分调控,ALB和Hb等也明显升高,这与2007年Alberda等[11]的研究一致。目前欧州国家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比例为8∶1,我国则为1∶20,肠内营养正成为支持肠道,预防有害改变,提供充足营养的最佳方法。因此对MODSE患者应该在积极改善心功能,减轻胃肠道水肿的同时,尽早经胃肠道给予高效易消化的营养素,尽量减少消化道废用性萎缩及细菌移位的发生。同时保持消化道正常功能,维持胃肠道免疫因子的产生,从治本的角度防治MODSE。

参考文献

[1]谭清武,李庆.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预测研究近况[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1):103-105.

[2]Gallagher-Allred CR,Voss AC,Finn SC,et al.Malnutri-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the case for 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J]·J Am Diet Assoc,1996,96(4):361-366.

[3]Giner M,Laviano A,Meguid MM,et al.In1995a correla-tion between malnutrition and poor outcom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till exists[J]·Nutrition,1996,12(1):23-29.

[4]王士雯,王今达,陈可冀,等.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E)诊断标准(试行草案,2003)[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1.

[5]王士雯,韩雅玲,钱小顺,等.1605例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2,1(1):7-10.

[6]董宏艳,亓鹏,曾源,等.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6,20(6):401-402.

[7]Tran DD,Cuesta MA,van Leeuwen PA,et al.Risk factors for multiple organ failure and death in critically injured pa-tients[J].Surgery,1993,114(1):21-30.

[8]Brandtzaeg P,Halstensen TS,Kett K,et al.Immunobi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 of human gut mucosa:humoral immu-nity and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J].Gastroenterology,1989,97(6):1562-1584.

[9]Hassoun HT,Kone BC,Mercer DW,et al.Post-injury mul-tiple organ failure:the role of the gut[J].Shock,2001,15(1):1-10.

[10]向迅捷.肠内外营养对危重患者脏器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0):613-615.

老年肠息肉患者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筛选52例老年肝硬化患者, 剔出合并糖尿病、肝细胞癌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影响肠胃动力改变的患者, 患者入院后随即分成两组:一组患者口服促肠动力药 (西沙必利, 5~10 mg, 3次/d) , 调节至每日大便2~3次。服药期间避免使用乳果糖、肠微生态制剂和口服肠道抗生素。试验过程中凡出现或怀疑与口服西沙必利有关的不良反应得患者立即停止服药并退出试验。另一组患者口服乳果糖, 10~30 g/d。疗程为10 d, 分别于入院次日及10 d后抽晨血保留于无内毒素试管中, 分离出血清置-20℃条件下保存。再设老年肝硬化对照组。3组患者常规保肝治疗相同。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0.0软件。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同组治疗前后内毒素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促肠动力药对老年肝硬化患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3组肝硬化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别 (表1) 。

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 经促肠动力药或乳果糖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均下降,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表2) 。

注:*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3讨论

消化道尤其是下消化道聚集着大量的需氧菌和厌氧菌, 部分为肠道的正常菌群, 部分为条件致病菌或致病菌。正常情况下, 由于肠道的周期性的蠕动, 肠黏膜的局部免疫作用和屏障作用, 肠道细菌不能致病。肝硬化患者尤其是老年肝硬化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加明显, 肠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 小肠细菌过渡增生, 进而导致小肠黏膜 屏障功能受损、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 造成内源性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激活细胞因子网络, 加重肝细胞的炎症坏死[1]。西沙必利促进肠壁肌间神经丛节后乙酰胆碱的释放和恢复小肠动力, 不良反应少见, 并能促进胆汁的排泄[2]。笔者应用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治疗老年肝硬化患者, 血清内毒素也有明显降低作用。与用乳果糖治疗相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有一定的治疗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作用。推测其机制可能是:①促动力药物恢复小肠动力, 减少小肠细菌的过渡生长及异位, 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产生和时间;②减少肠道细菌及其毒素与肠壁的接触时间, 增加其排出;③增加胆汁酸的排泄, 维持肠腔内胆盐的去污作用而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并起到灭火内毒素的作用。

目前对于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治疗仍无特效治疗方法, 关键是在改善肝功能和降低门脉压力的基础上减少肠道内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多年来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如采用肠道选择性抗生素、乳果糖、大黄和肠道微生态制剂等均有一定效果。笔者选用促肠动力药物治疗肝硬化患者, 结果表明也能降低血内毒素水平, 提示可能又是一种可行、有益的治疗肝硬化内毒素血症的辅助措施, 有待于同道进一步研究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促肠动力药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肝硬化分为促肠动力药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前后分别采血测内毒素水平。52例老年肝硬化患者分成促肠动力药组 (A组) 、乳果糖组 (B组) 和对照组 (C组) , 疗程2周, 治疗前后分别抽血测内毒素。结果治疗前两组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无差别 (P>0.05) , 高于正常患者 (P<0.01) 经促肠动力药物治疗后内毒素明显降低 (P<0.01) 。治疗后肝硬化患者内毒素水平在A、B组均有下降 (P<0.01) ,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前后两次血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促肠动力药能降低老年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 提示其对老年肝硬化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有益。

关键词:老年肝硬化,内毒素血症,促肠动力药

参考文献

[1]徐道振.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82.

上一篇:成果精度下一篇:如何从阅读中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