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心血管类药物(精选7篇)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1
口服青霉素因其使用方便、抗菌作用较好、不良反应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疗中[1]。但部分患者口服青霉素易发生药物变态反应, 情况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患者60例的资料, 在提高广大医务人员正确应用口服青霉素时, 加强用药规范,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降低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变态反应患者60例, 均为轻度变态反应。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16~65岁;其中过敏性休克2例 (3.3%) , 药物热3例 (5.0%) , 皮肤丘疹30例 (50.0%) , 皮肤红斑风团15例 (25.0%) , 红斑丘疹加口腔黏膜糜烂10例 (16.7%) 。头孢类过敏史6例 (10.0%) ,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2例 (3.3%) 。用药前均未做皮肤过敏试验。60例患者中上呼吸道感染18例 (30%) ;肠炎10例 (16.7%) ;急性支气管炎4例 (6.7%) , 支气管哮喘2例 (3.3%) ;慢性支气管炎6例 (10%) ;扁桃体炎10例 (16.7%) , 泌尿系感染6例 (10%) ;皮肤外用感染4例 (6.6%) 。60例变态反应患者分别服用的药物为:氨苄西林胶囊18例 (30.0%) ;羟胺苄青霉素胶囊10例 (16.7%) ;青霉素2例 (3.3%) 及阿莫西林胶囊30例 (50.0%) 。
1.2 治疗
红斑丘疹、荨麻疹是最为常见的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后发生的变态反应。轻度反应者, 经停药数天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反应较严重者, 可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静脉滴注。如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 需立即抢救, 患者取平卧位, 将其足部抬高, 给予0.1%肾上腺素液0.5ml缓慢静推或肌内注射, 推注5min后如未显效, 重复推注1次静注时将肾上腺素液加入10ml生理盐水。同时对症治疗。
2 结果
60例患者均治愈,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临床上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发生变态反应的几率低于注射青霉素变态反应发生率[2]。头昏、头痛、胃肠不适及药疹是口服青霉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报道口服青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6%~2.5%, 无过敏性休克发生。无论使用何种给药途径, 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青霉素类过敏史, 且应先进行青霉素皮内敏感试验。青霉素的变态反应与患者对青霉素成分及其分解产物、所含杂质敏感与否有较大关联, 变态反应与药物剂量大小并无明显相关性。且既往不对青霉素过敏的人群在特定情况下依然可能发生青霉素变态反应, 故在应用青霉素前均需仔细询问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内试验[3]。细菌对其产生广泛而迅速的耐药性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最大危害。相关报道统计, 现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率高达30%~50%, 耐药率以每年5%的速度上升[4]。细菌耐药性的不断产生和增加可破坏体内微生态环境, 诱发菌群失调, 导致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同时滥用抗生素还会引发药源性疾病, 如药物性营养不良或肝肾损害等。抗生素选择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可造成较大影响。广大患者多为无指征使用抗生素, 任意选用广谱抗生素, 联合应用新品种、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或选用价格高昂抗生素。而实际上抗生素对抗病毒和退热并无效果, 但多数医师对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者惯用大量抗生素, 致使患者逐渐认为口服抗生素是治疗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规方法, 导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 且导致抗生素的开发速度不及细菌耐药性增长速度。因此医师应根据临床诊断、药物的抗菌谱及致病菌种来选择对应的抗生素, 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抗生素吸收状况、排泄特点、不良反应及体内分布等因素进行选择。通常在无明确的细菌学感染证据情况下, 无需口服青霉素类药物。临床上应用青霉素注射剂控制急性症状后, 改用口服制剂进行维持治疗 (即序贯疗法) 。另外一种方法为在急性期治疗中, 对于每天用药2次患者, 可进行1次肌内注射, 另一次改为口服制剂, 可有效控制血药浓度, 口服青霉素后观察0.5~1h, 如未发生任何异常现象, 遵医嘱方可离开医院。离院后再遵医嘱酌情服用青霉素, 可保证一定的安全性。如用药过程中有不良反应发生, 需立即停药, 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同时建议广大青霉素生产厂家应在药品包装及说明书上做好如下标记:应用该药物前应进行做青霉素钠皮内敏感试验, 皮试阳性者禁用青霉素。
参考文献
[1] 张建设, 范瑞华.口服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1例[J].基层医学论坛, 2011, 15 (11) :1062.
[2] 黄甦.口服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及对策[J].郧阳医学院学报, 2009, 28 (6) :649-650.
[3] 孙娟.青霉素过敏者的脱敏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9 (9A) :701-702.
[4] 周守玉.关于青霉素过敏反应特殊表现的研究[J].中外妇科研究, 2011, 19 (8) :290.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来源于我院HIS系统中成药库2007~2009年中成药出库数据,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出库数量、零售金额等,并用Excel进行汇总统计处理。
1.2 评价方法
利用用药频度来分析,评价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以补充销售金额排序分析中因价格悬殊造成的不足。具体方法:(1)采用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DDD值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2]及《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3]规定的日剂量为准,文献未收载的药品结合其说明书及临床实际情况而定。(2)用药频度(DDDs)=药品年度销售总量/药品的日剂量(DDD),DDDs值越大,说明用药频度越大。(3)日均费用(DDC)=药品年度销售金额/DDDs,提示药品的使用成本[4]。(4)金额与DDDs的排序比=金额序号/DDDs序号,此比值反映销售金额与用药人数是否同步:比值接近或等于1时,表明同步情况良好,占有市场份额与药物应用频度均较高,兼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值>1时,说明其在同类药品中价格相对低廉,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应用频度较高,社会效益好于经济效益;比值<1时,则相反[5,6,7]。
2 结果
2.1 2007~2009年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
见表1。
由表1可知,2007~2009年我院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品种数变化不大,并且经过多次的药品招标,此类中成药价格下调幅度大,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0%,部分药品降价幅度甚至达到37%,而用药金额仍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到我院接受中医药治疗的患者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通过统计,我院门急诊患者2007年为586 187例次,2008年为619 189例次,2009年达到645 492例次,门急诊例次年均增长近5%,而心脑血管类疾病门急诊患者2007年为41 344例次,2008年为45 809例次,2009年则达到50 543例次,平均年增长例次达到10%以上,这可能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要疾病有关;同时此类中成药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占有一定的市场优势,因此医患双方对于心脑血管类中药制剂予以认可。
2.2 2007~2009年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剂型分布构成比
见表2。
由表2可知,2007~2009年累计DDDs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胶囊、片剂、丸剂(浓缩丸和滴丸)、颗粒剂、口服液,说明胶囊、片剂及滴丸三种剂型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质量的提高,已成为中成药的首选剂型,其体积小、剂量准确、服用方便、便于携带和储存而得以广泛运用;颗粒剂因其大部分品种含有蔗糖,部分患者使用受限,且使用不方便,易发潮变质,故其构成比有所下降。特别是口服液,由于运输及携带的不方便,市场份额急剧萎缩。由此可见,中成药正在摆脱传统剂型,使其成为具有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剂量小),五方便(生产方便、储存方便、运输方便、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等特点的现代中药制剂。
2.3 2007~2009年DDDs排序前10位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
见表3。
由表3得知,强力天麻杜仲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养血清脑颗粒4品种连续3年DDDs值位于前5位,特别是强力天麻杜仲胶囊连续2年DDDs值位于第一,说明了这4种药品使用频度最高,用药人数最多,患者乐于接受,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此外,3年中除去丹参益心胶囊、血栓心脉宁片、稳心颗粒、大株红景天胶囊等10种中成药日均费用(DDC)超过10元,其余均在10元以下。传统中成药复方丹参片、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DDC值更是在3元之内,复方丹参片甚至少于1元,其销售一直稳定,患者认同度高。
由表3还可看出,DDDs值排序前10位中,大部分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排序比值接近或等于1,说明此类药品同步性较好,药品使用频率高,既具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特别是复方丹参片,其排序比值连续3年大于1,说明其使用频率高,价格又低廉,疗效显著,患者和医师愿意选择。排序值小于1的有丹参益心胶囊、血栓心脉宁片、稳心颗粒、大株红景天胶囊,说明上述几个药品价格偏高。其中2009年新增药品血栓心脉宁片DDDs值排名第四,但其DDC值为11.31元,排序比仅为0.50,应进一步分析其临床使用的合理性。通过统计,3年中共有41种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其中我院使用《安徽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5年版)》的中成药有39种,占95.12%;使用《安徽省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2010年版)》的中成药有28种,占68.29%,说明我院在临床选择该类药品时,优先考虑医疗保险药品和新农合药品。
3 讨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我院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使用呈上升趋势,基本能够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药物。同时,我院药事部门在遴选中成药时,更倾向于选择可报销的医疗保险药品和新农合药品,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但个别品种依然存在价格较高,日均费用较大,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药事部门应加强药品临床使用监测,进行定期评估,以促其合理应用[8]。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治疗期长,患者需长期服药,而中成药以其疗效稳定、毒副作用较小,特别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恢复期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临床使用中首要遵循中医药理论,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根据药性、病情,选择适当的剂型、合理的用法、用量,才能发挥药物最大的效能。同时也要注意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禁忌,这样才能确保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我院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的种类、年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7~2009年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呈上升趋势;该类药品以胶囊、片剂及滴丸为首选剂型;排序比值同步性较好。结论:我院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临床使用基本合理,以新剂型、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优势,但也存在仍需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中成药,用药分析,合理用药,用药频度,日均费用,排序比
参考文献
[1]陈玉山.浅析老年人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J].中医临床研究,2010,2(4):51-53.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906-90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12-313.
[4]陈太权,蔡惠惠.医院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1):121-122.
[5]董占军,张黎媛,李桂.2004-2007年我院中成药利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08,1(2):94-96.
[6]张万智.9819张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98-99.
[7]刘銮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6.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3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他汀类药物安全性高且耐受性良好,能够调节患者的血脂异常,降低患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对冠心病患者具有良好效果[1,2]。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患者分别使用心血管药物和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范围39-70岁,平均年龄为(44.6±2.4)岁,患者病程为1.4-16年,平均病程为(6.9±2.6)年。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为:所有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冠心病命名及诊断标准》;患者无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患者的意识、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的肝肾功能正常;患者在1年内未经过其他临床药物试验。
1.2 治疗方法
我们对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口服卡托普利片(山德士(中国)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13052),患者给药计量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不超过50mg/次,3次/d;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苏州爱美津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20034091)的初始剂量为6.25mg/次,给药计量逐渐增大,以50mg/次为限,直至患者心率稳定在55~50次/min之间;每6~12小时一次,共24~48小时,然后口服50~100mg/次,一日2次;(这样的用药方法是由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发挥独特的生物学效应所决定的。这种生物学效应往往需持续用药2~3个月才逐渐产生,而初始用药主要产生的药理作用是抑制心肌收缩力,可能诱发和加重心衰,为避免这种不良影响,起始剂量须小),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号:H20120236)100mg/次,1次/d。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0940039)20mg/次,2次/d。一日给两次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口服辛伐他汀(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H20093910)20mg/次,3次/d。对两组患者进行6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我们观察了两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治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判定分为以下三个标准为:(1)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有效: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次数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比治疗前减少40%~60%;(3)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次数明显减少,硝酸酯类药物用量比治疗前减少60%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作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6例,有效19例,显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9%,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情况为:无效1例,有效19例,显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四项对比
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血脂四项进行分析后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相对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而言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冠心病通常发病急、病情重,预后较差,若未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则死亡率极高,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此背景下,对冠心病的治疗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是一种3-羟3-甲基戊乙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3-羟3-甲基戊乙酰辅酶A还原酶的活性,引起胆固醇的合成受阻,降低细胞内胆固醇水平,减少肝脏中VLDL合成,VLDL为LDL和TC的前体物质,而且VLDL与TG转运相关,所以肝脏中VLDL水平降低对降低TG、LDL和TC具有重要意义[3,4]。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在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脂水平明显降低。本研究为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荐。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冠心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华锋,蔡雪桃,孔肖樱.等.不同剂量的辛伐他汀应用于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3):54.
[2]王浩珍.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20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5):70-71.
[3]吴菁华.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3):151-152.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4
1 他汀药物的作用机制
1.1 降脂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胆酷醇合成限速酶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 有效地减少或阻断胆固醇的合成, 使血浆总胆固醇下降, 同时刺激低密度脂蛋白 (LDL) 的肝摄取, 降低LDL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 的浓度。
1.2 改善内皮功能
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能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和结构、抗氧化应激和炎症、抗血小板、抑制细胞黏附和迁移等功能[1]。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的特征是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活性降低导致扩血管物质减少, 缩血管物质增加, 削弱依赖内皮舒张的血管扩张;伴有血管炎症、痉挛、增殖, 以及凝血、血栓形成特征, 是动脉粥样硬化 (AS) 最早的病理变化之一。他汀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eNOS) 基因表达, 阻止低氧导致的内皮细胞eNOS的下调, 从而增强e NOS的活性, 使内皮细胞一氧化氮 (NO) 产生增加。还可通过抑制内皮素-I和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 改善血管收缩和舒张因子平衡, 从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增加心肌组织血供[2]。
1.3 抗血栓形成
在斑块破裂的急性冠脉事件中, 破裂释放组织因子是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他汀类可干扰凝血级联的进展, 降低多种凝血因子活性, 减少凝血酶的形成, 同时能降低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纤溶酶激活物的表达, 两者的作用是增加血管壁的纤溶活性, 降低正常人的凝血活性, 并呈剂量依赖性[3]。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分离出的血小板对聚集剂的敏感性高于正常胆固醇者的血小板[4]。血小板膜富含胆固醇和血栓素A2的生成增多组成了高聚集性与高胆固醇血症相关。血小板易凝集, 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发生心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性, 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和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 改变膜的流体性[5], 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1.4 抗炎作用
炎症被认为是人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潜在机制, 它导致易损斑块的不稳定性和闭塞性血栓的形成[6]。大量研究表明, 他汀类可降低炎症因子 (如CD11b黏附分子、白细胞功能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促炎症因子 (如IL-6、IL-1β和TNF-α) 和炎症趋化因子 (如IL-8和单核细胞趋化分子-1) 的表达, 改善全身和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7]。CRP是参与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炎症蛋白。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板块中就有沉积, 血浆CPR水平是ACS独立预测因子, 可直接作用于ACS的发生发展, 包括活化单核细胞, 促进黏附因子表达, 引起内皮功能失调, 诱导组织因子表达, 引发凝血过程。Sugiyama等[8]报道他汀类可降低CRP的表达, 改善CRP所介导的炎症反应。核因子NFKB是调控转录多种炎性因子 (如IL-6) 的中心环节和共同通路, 促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因素几乎均能使NFKB的活性增强, 故NFKB不仅是炎性标志物, 更重要的是炎性反应的的关键递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 可抑制NFKB介导的炎症信号转导[9]而发挥抗炎作用。1.5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指机体组织或细胞内氧自由基生成增多和清除能力降低导致活性氧族增加引起氧化损伤过程, 活性氧族可降低NO活性引起内皮功能失调。他汀类药物可抑制Ras相关的C3肉毒素底物 (Rac) 的异戊二烯化, 阻止内皮细胞生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氧化酶依赖的超氧阴离子;除有逆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e NOS的抑制作用外, 还可直接抑制LDL氧化[10]。
1.6 抑制平滑肌细胞 (VSMC) 增殖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至管腔狭窄的中心环节。他汀类药物消耗甲基戊酸, 减少VSMC增殖所必需的类异戊二烯化蛋白。Sawada等[11]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下调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依赖激酶—2 (CDK—2) 表达, 诱导原癌基因P53, 上调CDK抑制剂P27Kipl, 使细胞最终停止在G期, 从而抑制VSMC增殖。
1.7 改善心脏重塑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已经被证实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 并且同时可能通过阻断类异戊二烯中间体的合成, 抑制Ras和Rho等小G蛋白的类异戊二烯化修饰, 导致胞质内非活性的小G蛋白堆积, 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 从而发挥抑制心肌肥大、心室重构, 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12]。
1.8 调节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分化能力
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PC) 是内皮细胞的前体, 研究表明它在血管新生和维持内皮功能完整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近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新生血管中25%的内皮细胞是由EPC分化而来的[13]。他汀药物可通过动员骨髓EPC增殖、抑制EPC衰老, 同时增强EPC的迁移进入血液, 并黏附在血管受损部位, 促进受损动脉内皮修复。
2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2.1 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发生破裂, 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而使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所致。他汀类药物由于可改善细胞的内皮功能, 具有抗炎、使已经破裂的斑块趋于稳定或回缩的功能, 抗血栓形成, 故可有效用于治疗ACS。在ACS早期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有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 且对冠状动脉内斑块的不稳定性有重要作用[14]。多效性体现在恢复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动脉粥样斑块中的炎症过程, 降低血中LDL—C水平, 降低巨噬细胞胆固醇含量, 缩小斑块内脂核, 减少斑块内张力;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产生, 降低胶原纤维溶解, 促进胶原纤维生成而加强纤维帽, 稳定斑块, 防止斑块破裂, 从而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2.2 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证明高血压时内皮细胞损伤,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弱, 内皮素 (endothelin, ET) 升高。其中ET-1缩血管作用最强。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与血压升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而脉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内皮功能损伤的主要因素[15]。各项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 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增强血管舒张效应和削弱ET介导的血管收缩作用而发挥调节血压的作用。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有着重要作用。Ang II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ATI受体, 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 动脉血压升高。他汀类药物通过下调ATI受体的表达, 减少Ang1I与ATI受体的结合, 从而削弱AngⅡ的生物学效应而达到降压作用。大量的临床研究分析表明, 他汀类药物对血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高血压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血压要比不使用者控制得更好, 且更易于使血压<140/90 mmHg[16]。
2.3 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脏功能
他汀类改善内皮功能提高eNOS的活性, 增加NO生成, 可直接扩张冠状动脉, 从而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17,18]。Kureishi等 (2000年) 和Weis等报道小剂量他汀类可增加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的形成。他汀类这种效应可能与其激活PI3K/PKB信号通路, 引起内皮细胞eNOS磷酸化和eNO合成增加密切相关。同时他汀类也可能通过PI3K/PKB信号通路减少内皮细胞凋亡, 促进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增殖, 增强内皮祖细胞向缺血组织迁移并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能力[19]。Matsuno等[20]报道, 他汀类还可能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 等的表达, 调节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分化, 从而促进缺血组织毛细血管的再生。因而用药物增加EPC的数量并改善其功能, 可能会促进冠心病患者血管新生和内皮修复, 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这为冠心病尤其是那些不宜手术而药物治疗不能达到良好效果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冠状动脉闭塞后引起的缺血、炎症和氧化应激等造成大量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凋亡, 纤维组织代偿增生, 引起心脏重塑、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 最终进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他汀类的多效性主要包括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炎症和氧化应激, 调节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分化,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心肌肥厚和纤维化, 减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 进而改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
总之,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疗效好、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的调脂药物, 且具有调脂以外的多效性, 对心血管有全面保护作用, 能延缓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率。他汀类药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并在临床广泛应用, 不同的个体对于他汀类药物的反应性和耐受性不同, 为了保证安全性治疗应个体化。
摘要:大量基础和临床试验证明,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明显降低血脂水平, 而且具有多效的非调脂作用, 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应激;抑制血栓形成;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心脏重构;调节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分化功能。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控制高血压, 改善心肌缺血保护心脏功能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5
1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组织是一重要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 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舒缩状态, 内皮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之一。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tein, ox LDL) 通过诱导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 (end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 NOS) 解偶联导致内皮源性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 NO) 的缺乏和过氧化亚硝酸盐的大量产生, 进而引起NO/ONOO-的失衡。Heeba等[1]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逆转ox LDL诱导的e NOS解偶联, 通过增加NO浓度和降低ONOO-水平来调整NO/ONOO-的平衡, 进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Wenzel等[2]进一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通过上调四氢生物蝶呤从头合成关键酶, 即鸟苷酸环化酶, 从而抑制血管NADPH氧化酶的激活以及防止e NOS解偶联实现其修复血管内皮功能。Wassmanns等[3]报道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当次口服普伐他汀仅24 h后, 血脂水平无明显改变, 但冠脉系统内皮依赖的血管舒缩功能就有改善, 安慰剂组则无明显改变。
2 逆转心肌肥厚
他汀类药物通过阻断类异戊二烯中间体的合成, 抑制中间体Ras和Rho等小G蛋白的类异戊二烯化修饰, 导致胞浆内非活性的小G蛋白堆积, 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 从而发挥抑制心肌肥大、心室重塑, 改善左室功能的作用。体外或动物实验均有证据表明, 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肥厚发生或发展的多效性是可以被GGPP或甲羟戊酸所逆转的[4,5,6]。这些实验证实了他汀类药物抑制心肌肥厚作用是通过降低Ras和Rho的活性, 并与甲羟戊酸的减少密切相关。
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小三磷酸鸟苷结合蛋白途径以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心肌细胞肥大信号转导。Osorio JC等[7]发现辛伐他汀能够逆转缓激肽β2受体敲除的小鼠的心肌肥厚, 并且是通过抑制p38和JNK途径而发挥作用的。Liu J[8]发现无论是体外心肌细胞培养还是压力负荷型大鼠模型中, 辛伐他汀都能通过JAK-STAT途径逆转心肌细胞肥大。Patel R[9]在转基因的肥厚型心肌病兔中发现, 辛伐他汀能够逆转心肌肥大和间质纤维化, 主要是通过ERK 1/2通路发挥作用的。Saka M[10]在Dahl大鼠模型上也有同样的发现。这些结果表明, 他汀类药物的抗心肌细胞肥大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AngⅡ引起的p27Ras活性;抑制局部组织的ACE活性而实现。最近Liu J[8]还发现, 辛伐他汀抑制CT-1 (Cardiotrophin-1) 引导下的心肌细胞肥大还可能与辛伐他汀减少ANG m RNA生成有关。
3 抑制血管炎症反应
近年很多学者指出, 动脉粥样硬化实际上是炎症性疾病, 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参与的复杂炎症过程,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可能是通过炎症过程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1]。有研究表明普伐他汀可减少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 , 并减少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l)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而抑制炎症反应[12]。近年国内有报道[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每天服用辛伐他汀20 mg, 连续2周时, 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 但IL-6和hs-c RP水平显著降低, 提示辛伐他汀具有独立的抗炎作用。
4 心血管方面的其他作用
4.1 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有研究表明[14], 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 的迁移、增生并诱导其凋亡, 从而发挥其降脂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该作用多认为与减少VSMCs增殖所必需的成分有关。
4.2 抑制血栓形成
Vasilieva[15]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与hs-CRP的初始水平存在相关性。对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提示:再狭窄组织中含有血栓和平滑肌细胞的人群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低于再狭窄组织中仅有平滑肌细胞的人群;回归分析提示他汀类药物抑制血栓形成可能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有关[16]。
4.3 稳定斑块
目前, 绝大多数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突然发生崩解破裂, 栓子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的。他汀类药物可以在几个不同方面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1) 可以使斑块的脂质核心面积缩小[17]; (2) 可以抑制氧化型LDL的摄取[18], 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3) 还有减弱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 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数目, 抑制其分泌能力, 使斑块趋于稳定, 防止斑块破裂, 从而减少冠脉事件[19]。
5 结语
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压, 延缓及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原先认为这些作用是与降脂作用有关的, 但是近来的研究发现, 这些作用与其血脂的降低是无关的, 显示了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对于他汀类药物的这些降脂外作用正在进一步研究当中。虽然他汀类药物有如此多的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但我们仍然不可忽略它的不良反应, 比如说横纹肌溶解。横纹肌溶解就是横纹肌内的成分进入了血液循环, 可以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功能紊乱等。所以充分理解他汀类药物的作用, 有利于我们在临床更好地应用, 特别对于内科医生来说意义更为深远。
摘要: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调查, 全世界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达1500万例, 占总死亡人数的1/3.临床上相关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 他汀类药物 (Statins) 是治疗高血脂疾病的首选药物,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发现其在心血管方面有着广泛的作用即多效性, 主要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抑制血管炎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抑制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等, 因此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内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6
1 抗炎作用
据研究[2], 他汀类药物能够对黏附分子、炎性趋化因子、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起到有效地抑制作用, 同时还可以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现象予以改善, 使得C-反应蛋白 (CRP) 水平得到显著降低。辛伐他汀除了能够显著地降低CCR5、MIP-1β、CCR4、MIP-1α、CCR2、MCP-1、CCR1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外, 还能起到降血脂的作用, 减轻血管壁受到炎性反应的损害。
2 稳定斑块作用
对于减少冠状动脉疾病病死率和发病率而言, 预防不稳定斑块破裂及稳定斑块往往是较为重要的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内在特征通常可以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 (m MMP) 活性增加、平滑肌细胞减少、胶原纤维减少、淋巴细胞浸润、巨噬细胞浸润、脂质沉积等进行表现。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抑制平滑肌细胞、泡沫细胞和炎性细胞分泌MMP, 也能大幅度降低脂纹面积和泡沫细胞大小, 从而起到降低卒中风险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研究发现, 斑块内的MMP-9水平能够通过应用辛伐他汀来降低, 辛伐他汀还能够避免斑块出现破裂, 保护斑块稳定性[3]。
3 调节血凝抗血栓
众所周知, 凝血系统和血小板会参与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过程中。研究表明[4], 细胞膜能够被他汀类药物作用, 进而对凝血功能进行调节。首先, 他汀类药物对于保持细胞膜各型脂分子的分布不对称极为有效, 其次, 丝氨酸磷脂的合成也有可能会由于他汀类药物而受到间接改变。
4 改善心室重构
心室重构是诸多心血管疾病 (如心肌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 共同作用造成的,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文献证明[5], 心室重构可以通过他汀类药物进行改善。从病理基础讲心室重构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肌细胞肥厚、凋亡及坏死增生;二是指细胞外基质的胶原沉积和纤维化;引起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不成比例增生, 使心功能由代偿转向失代偿最终导致慢性心力衰竭。他汀类药物即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凋亡和抑制胶原合成及间质纤维化改善心室重构。但改善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
5 结束语
总之,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 能有效地改善心肌重构及内皮细胞功能、调节血凝抗血栓、稳定动脉粥样板块、抗炎等, 起到较为积极的降脂效果, 同时还能产生联合效应, 可以尽量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可以看出, 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会大有所为。
参考文献
[1]Grosser N, Hemmerle A, Berndt G, et al.The antioxidant defenseprotein heme oxygenase 1 is a novel target for statins in endothelialcells[J].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4.
[2]John S, Schneider MP, Delles C, et al.Lipid-independent effects of statin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of nitric oxide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atients[J].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05.
[3]Jantzen F, K neman S, Wolff B, et al.Isoprenoid depletion by statins antagonizes cytokine-induced down-regulation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expression and in-creases NO synthase activity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J].JPhysiol Pharmacol, 2007.
[4]Veillard N.R., Braunersreuther V., Arnaud C., et al.Simvastatin modulates chemokine and chemokine receptor expression by geranylgeranyl isoprenoid pathway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and macrophages[J].Atherosclerosis, 2006.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 篇7
Endo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的作用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增多及对其基础研究的加深,发现他汀类药物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降脂作用,还有独立于降脂作用的其他的药理作用,被称作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1]。通过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血管内皮的改善功能、稳定斑块、改善凝血功能、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刺激作用、减少骨质的吸收以及能够抵抗肿瘤等作用。还被美国心脏学会提议为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级与二级的药物[2]。
2 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作为HMG-Co A还原酶的抑制剂,因其结构或是代谢产物的结构与HMG-Co A的结构相似,可以在体内合成胆固醇途径的早期与HMG-Co A还原酶进行竞争性的结合,阻碍甲羟戊酸的形成导致内源性的胆固醇减少,然而此过程能代偿性地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受体合成的增加,从而增加血浆中的LDL的摄取量并通过代谢为胆酸被排出体外,最终导致体内LDL的减少。大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时会引起血浆甘油三酯的轻度减少,由于其减少了胆固醇的合成,从而对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与释放产生了阻碍。
3 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3.1 改善内皮功能
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使用辛伐他汀(剂量为10-20mg/d)治疗6个月,血管的舒张功能及其弹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恢复,还发现由于血液对血栓斑块的压力减少从而减少了血栓的形成,同时他汀类药物可以对血管紧张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血管收缩作用产生拮抗的作用[3]。
3.2 稳定斑块
脂质核与纤维组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含有合成胶原蛋白与弹性纤维,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可以通过释放蛋白酶来使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分解,最终使斑块脱落导致血栓的形成。他汀类药物实现斑块稳定的作用是通过使巨噬细胞的数量减少以及降低其活性而完成的。有报道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使斑块的破裂得到避免,及使血栓引起的危险性减少,将具有动脉硬化的32只猕猴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他汀类药物的治疗与安慰剂的治疗,通过两年的实验发现,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猕猴的动脉血管壁上的斑块中所含的巨噬细胞的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新生的血管数量也少于对照组[4]。
3.3 抗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可以对血管内皮产生刺激作用并产生一氧化氮,而一氧化氮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拮抗作用,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有过实验报道,对普伐他汀与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通过将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32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普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分别对其进行治疗,普伐他汀组的患者使用剂量为40mg/d,辛伐他汀组的患者使用剂量为20mg/d,两组患者都经过了为期2-3个月的治疗,通过比较发现,使用普伐他汀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血小板的沉降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而对于辛伐他汀没有此作用。通过此实验发现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复发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减少血小板血栓的形成作用中普伐他汀的疗效是独一无二的。
3.4 改善心肌重构
通过对血管紧张素II受体-1进行下调,他汀类药物可以对血管紧张素I介导的心肌肥厚及纤维化进行抑制,同时能够对于与心肌肥厚相关的多种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起到阻断的作用。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对心肌间质的纤维化起到减轻的作用:1、他汀类药物可以对I型、III型胶原合成与m RNA的表达进行直接的抑制;2、其还可以对基质金属蛋白酶进行调节及对其活性进行抑制来对心肌间质的重构进行调节[5]。
3.5 减少炎症发应
冠心病复发的重要的危险信号为心肌梗死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因而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起到延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命的作用。对391例患有复发性心肌梗死与非复发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分别进行C反应性蛋白(CRP)与血清样蛋白A(SAA)的水平测定,它们能代表炎症反应,测定结果表明对于复发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这两项测定结果明显增高。还有报道,将患有冠心病的472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实验组使用普伐他汀,对照组使用安慰剂,为期5年,实验的结果显示使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的患者的CRP水平每年都在升高,而使用普伐他汀的实验组的此项指标却在逐年的降低[6]。大量的研究表明,粥样斑块的发展与炎症因子的浸润关系密切,CRP的水平能够准确反映出体内组织损伤与炎症活动的状况。当体内的CRP水平超过了20mg/L,可以被认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可以通过使用他汀类药物来使CRP的水平得到显著的降低,此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对冠心病中的炎症反应起到抑制的作用,对冠心病的进程与预后起到改善的作用。
4 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自美国FDA批准上市的第一个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上市以来,已经有多个他汀类药物先后被推出,包括辛伐他汀、阿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已经成为了调脂药物的主力军。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还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甚至能够阻止其发展,从而他汀类药物的出现打破了冠心病不可以逆转的传统想法。有报道显示,采用大规模的双盲、随机试验及安慰剂的对照试验,可以发现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或是血脂指标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在经过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后,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明显减少,同时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了明显的延长。还有实验研究报道,通过对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120名患者进行对照实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通过控制饮食来使患者的胆固醇水平降到正常的范围内,实验组的患者通过服用他汀类的药物,试验的结果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实验组患者的冠心病的发生率相比以对照组降低了36%[7],其表明他汀类药物并不是简单的通过降低血脂的水平来发挥功效的,其还有其他方面的治疗功能。还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可以对心脏病起到长期的预防作用,即使在患者停药后,其疗效还是相当明显。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对血浆血脂进行调节来起到预防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从而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然而他汀类药物在普通人群中的大量使用还需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的资料。
摘要:他汀类药物都是属于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抑制剂,它不仅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机制来减少肝细胞合成、贮存胆固醇,还可以加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代谢清除,同时其还可以对血管的内皮功能进行改善,对炎症反应及血栓的形成进行抑制等一系列重要的临床作用。本文对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对其临床药理等作用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俊艳.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178-179.
[2]张艳娟.他汀类药物与冠心病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1.
[3]安芳,王林.他汀药非调脂作用及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6):17.
[4]赵东.他汀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研究近况[J].天津药学,2004,16(06):58.
[5]黄震华.他汀类药物与心力衰竭[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02):23.
[6]李江,赵水平,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普法他汀治疗对血浆CD40L,金属蛋白酶-9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3):36.
【口服心血管类药物】推荐阅读: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09-23
口服抗糖尿病药物11-04
心血管药物习题08-13
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管理12-15
抗肿瘤药物和口服固定制剂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04
心脑血管类疾病05-24
口服中毒07-16
口服疫苗08-07
口服剂量08-22
口服时间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