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

2024-09-23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精选4篇)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 篇1

给药后缓释制剂能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药物, 使血药浓度长时间的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给药后控释制剂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药物, 使血药浓度的波动维持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能防止血药浓度波动度过大, 提高了疗效, 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用持续时间长, 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 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随着材料学和工艺学的发展, 新材料和新工艺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方面, 推动了缓控释药物制剂的发展[1]。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

1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1.1 优点

(1)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方式平稳, 能有效的防止血药浓度波动, 使药物的不良事件减少; (2) 缓控释制剂一般都是长效的, 患者每次仅需服用1或2次, 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减少患者长期服药的不便; (3) 能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 使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

1.2 缺点

(1) 其使用的都是新材料和新工艺, 相对来说药物的价格较高; (2) 一般缓控释制剂的给药量较大, 如使用不当可导致药物过量而中毒; (3) 胃肠道运动对某些缓控释制剂有很大的影响; (4) 使用缓控释制剂如需停用更换其他药物, 需要较长时间, 导致给药方案不灵活。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适用范围:

(1) 有很强的首过效应的药物;

(2) 半衰期很短、需要反复给药的药物; (3) 某些抗菌类药物;

(4) 某些易成瘾性的药物[2]。

2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类型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主要分为3类:定速释放制剂、定时释放制剂和定位释放制剂, 其各有千秋, 现分述如下。

2.1 定速释放制剂

此类制剂在服用后以一定的速度均匀、连续的释放, 其释药速度和体内药物的吸收速率无绝对的相关性, 这对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有很好的作用, 可以提高顺应性。例如双氯芬酸钠因其生物半衰期短、口服吸收迅速等缺点, 使用聚合树脂包衣缓释片, 改善了该药的临床效果。2.1.1骨架型

属于扩散控释系统类, 按一级过程释药, 此类制剂骨架材料有很大的差异。

(1) 凝胶型骨架材料: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是在实际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类, HPMC类骨架材料一般仅限于实验室科研应用。

(2) 溶蚀型骨架材料:其骨架材料使用的是惰性脂肪或蜡类。

(3) 不溶型骨架材料:其骨架材料使用的是不溶于水或水溶性极小的高分子聚合物、无毒塑料。

2.2 膜控型

是对固体药物进行缓控释包衣, 服药后药物从包衣内部经膜孔缓慢释放, 其使用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3类:肠溶型、肠不溶型和渗透型。

3 定时释放制剂

定时释放制剂是指在服药后一定的时间后按生物时间节律释放适量药物的制剂, 对有生物节律的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定时释放制剂分为闭环式给药系统和开环式给药系统。脉冲片、脉冲微丸和脉冲胶囊是闭环式给药系统的三种常见制剂。定时释放制剂可以针对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单次或多次释放药物, 能防止持续性高血药浓度使受体脱敏的产生。该类释药系统也适用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可以提高疗效和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其释药一般借助渗透泵或亲水凝胶溶胀产生的力或包衣层控制释药时间[3]。

4 定位释放制剂

定位释放制剂是指在胃肠道的特定部位使药物释放, 其一般机制是利用制剂的理化性质和胃肠道局部p H值、胃肠道酶的差异、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特点等生理学特性, 这样有利于药物在靶部位发挥更好的药效。定位释放制剂可以防止药物在未达到靶部位前就被降解失活, 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降低药物的首过效应, 有效的防止了因胃肠运动引起的药物吸收不完全现象的发生。

(1) 胃内滞留给药:有胃内漂浮、胃内膨胀、生物黏附的方式, 能使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 增加药物的吸收时间, 以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

(2) 结肠定位释药:该类给药系统被用于结肠疾病的治疗, 能在结肠局部形成很好的药物浓度, 保护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不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破坏, 增加了药物的吸收, 使药物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4]。

5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注意事项

(1) 剂量突释:是指服药后缓控释制剂突然大量释放的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1) 生产工艺有问题, 规定的释放速率标准没有被严格执行;

(2) 患者在服药时咀嚼或辗碎后服用, 使缓控释制剂的包衣膜、骨架或渗透泵结构遭到破坏, 导致药物迅速大量的释放。一般的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剂量较大, 如发生剂量突释的现象, 极易发生药物中毒的情况。

(2) 服用间隔:缓控释制剂一天一般只要服用1或2次, 为了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患者不能漏服, 以免造成病情反复, 也不可随意增加药物剂量,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患者在服药时应注意服用间隔的一致性。

(3) “整排”现象:有些缓控释制剂使用的是不吸收的骨架结构, 药物释放完成后骨架可随粪便排出。在使用前应提醒患者, 以免造成患者的误解。

(4) 中毒救治:缓控释制剂具有吸收滞后、达峰时间延长, 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等特点, 当发生缓控释制剂中毒时, 患者的中毒症状会维持很长的时间, 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需要对患者进行更长时间的紧急治疗和监护, 以免造成意外的发生[5]。

综上所述,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应合理、正确的使用, 随着工艺的革新, 笔者相信缓/控释药物制剂会得到更大的应用, 会取得更安全的疗效。

摘要:目的: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方法: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 对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该系统分为定速释放制剂、定位释放制剂和定时释放制剂, 3类制剂各有特色, 互为补充。结论: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在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 值得深入的科研研究。

关键词: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研究分析,释药系统

参考文献

[1]周璐, 王宇, 向春艳, 等.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 06 (01) :38-42[1]周璐, 王宇, 向春艳, 等.缓释、控释制剂研究进展[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8, 06 (01) :38-42

[2]朱兰, 顾鹏, 李健, 等.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 35 (10) :1983-1985[2]朱兰, 顾鹏, 李健, 等.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8, 35 (10) :1983-1985

[3]程建娥.浅谈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 07 (01) :53-57[3]程建娥.浅谈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9, 07 (01) :53-57

[4]杜小莉, 李大魁.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 20 (28) :53-56[4]杜小莉, 李大魁.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6, 20 (28) :53-56

[5]曹菊.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 02 (18) :71[5]曹菊.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 02 (18) :71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近况 篇2

关键词:口服,缓释剂,控释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

口服缓释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 按要求缓慢释放, 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 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口服控释剂系指口服在规定的溶剂中, 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其释药动力学过程主要有零级动力学过程和一级动力学过程。控释制剂释药速度符合零级过程, 缓释制剂释药速度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缓控释制剂有其重要的特点, 首先它减少了给药次数, 尤其是对半衰期短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其次避免了峰谷现象, 保持血药浓度平稳,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它还能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特别是对于治疗指数窄的药物.本文在讨论中将涉及缓控释制剂十余种, 如控释小丸、缓释胶囊、骨架片、包衣缓控释制剂等剂型, 对设计新缓控释制剂有参考价值[1]。

1 处方设计

口服缓、控释制剂一般通过对药物的溶出、扩散、渗透、及离子交换等特点加以控制。通常情况下, 主要根据药物的性质, 通过选择适宜的辅料, 采用制剂枝术来达到延缓、控释释药的目的。

设计缓释、控释制剂应首先考虑药物本身理化性质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如结晶的类型, 药物的光学纯度, 溶解度, 分配系数, 药物在消化液中的稳定性及体内半衰期, 体内的吸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药物的pKA与生物膜通透性间的关系等。同时, 也应考虑到生理因素对缓释、控释制剂的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 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治疗指数及疾病的状况等。加强对胃排空、解剖学的肠滞留长度、药物的“吸收窗”和药物制剂在胃肠道内通过时间等方面的研究, 以使机体合理转运药物[2,3]。

1.1 药物的剂量:

口服剂量>0.5 g的药物不宜制成控释制剂。因为考虑到工艺的原因, 制剂剂量越大, 所做的剂型相应增大, 使用不方便。

1.2 水溶性

适于制成缓释、控释系统的药物大多为固体药物。一般而言,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比较适合, 溶解度<0.01 mg/ml的药物在制成缓释、控释系统时, 常需要同时考虑增加溶出度或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另外也应考虑药物的晶型、粒度、溶解速率对释药特性的影响。

1.3 分配系数:

药物口服进入胃肠道后, 必须穿过各种生物膜才能在机体的其他部位产生治疗作用。由于这些膜为脂质膜, 药物的分配系数对能否有效地透过膜起决定的作用。分配系数过高或过低会造成吸收进入机体过快或过慢, 以致给剂型设计增加困难。

1.4 分子量

药物分子量过大, 则其扩散速率势必较小, 对缓控释制剂的设计不利, 分子量在500~700范围内较佳。

1.5 药物稳定性

缓释、控释制剂药物口服后, 在胃肠道的存留时间较长, 且要经受酸碱的水解和酶的降解作用, 如果释放出的药物在胃肠液中不稳定, 则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

1.6 半衰期

t1/2/2~8 h的药物制成缓控释制剂较为理想。半衰期很短 (t1/2<1 h) 的药物制成缓控释系统比较困;半衰期长的药物 (t1/2>12 h) 一般不采用控释制剂, 因为其本身已有药效持久的作用, 制成缓控释制剂会增加在体内积蓄的可能性。

1.7 吸收

一般认为大多数药物和制剂在胃肠道吸收部位运行的时间为8~12 h, 因此吸收的最大半衰期约3~4 h, 否则药物还没有释放完, 制剂已离开吸部位。而相应的最小表观吸收系数为0.17~0.23 h, 即吸收达80%~95%。对于吸收差的药物, 可考虑制成胃漂浮制剂, 延长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或者使用吸收促进剂。

1.8 代谢

在胃肠道或者其他部位代谢速度不大的药物, 制成缓、控释制剂时可延缓药物的代谢。

1.9 治疗指数

治疗指数过窄, 要求严格控制血药浓度的药物, 应考虑制成缓、控制剂。缓释、控释制剂的周密设计研究将有助于:探明药物在胃肠道内输送、吸收等诸问题, 以获得药代动力学的关健参数:拟定口服药物处方的最佳剂量和辅料的最佳用量;在给药系统中提出策略和提供选择的方法。此外, 在设计缓释、控释制剂时, 还要注意到其他不利的一面, 如缓释、控释制剂制备工艺较复杂, 国内可供选择的辅料少, 因稳定性问题可造成药物释放速度改变, 价格较贵, 血药浓度持续稳定有可能会更快形成耐药性等[4,5]。

2 制备工艺

2.1 水凝胶骨架控释片 对水溶性药物, 将药物与亲水性高分子辅料混匀, 加湿润剂或黏合剂制粒, 压片。该片剂服用后, 表面的药物很快溶解, 然后片剂与消化液交界处的胶体由于水合作用而呈凝胶状, 片剂表面形成一层稠厚的凝胶屏障, 阻滞药物的释放。常用的亲水性物质有海藻酸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 、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 (CMC-NA) 、Carbopol1934等。

2.2 水凝胶溶释性骨架型控释片 对水溶性药物, 将药物与亲水性高分子辅料 (必要时可加适量表面活性剂) 混匀, 制软材, 湿粒干燥, 压片。片剂表面水溶性高分子材料遇体液后膨胀形成凝胶层, 在片剂缓慢溶释中凝胶层不断脱落, 同时释放药物 以延长作用时间。

2.3 水不溶性骨架型缓释片 将药物与疏水性高分子辅料, 如高级脂肪醇单 (或双) 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或其镁盐混匀, 以有机溶剂 (如乙醇) 作润湿剂或用低浓度的乙基纤维素、乙醇液作黏合剂, 制软材, 湿粒干燥, 压片。疏水性高分子药用辅料作为阻滞剂, 可以延缓药物的溶出。

2.4 胃内滞留漂浮型控释片 将药物与亲水性或疏水性高分子辅料共同混匀, 用适宜浓度的乙醇作润湿剂, 或用低浓度的丙烯酸Ⅱ号树脂, HPMC、乙基纤维素等辅料作黏合剂, 制软材、湿粒干燥、压片。疏水性辅料常用的有十八醇、十六醇、硬脂酸镁、乙基纤维素等。根据用量可将片剂相对密度调节到小于1 (比胃液相对密度小) 以使片剂滞留在胃内时间较长, 使药物在胃内释放完全。另一种为溶蚀型漂浮片, 这主要取决于亲水性和疏水性辅料的用量。如亲水性辅用量少, 则片剂在人体胃液中一层一层脱落, 同时释放药物。

2.5 制成缓释膜制剂 将药物与高分子化合物、多聚物和共聚物如醋酸纤维素、聚乳酸、聚维酮、聚乙烯醇 (P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作为成膜材料, 通过特殊工艺过程制成。药膜剂中可加入增塑剂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 聚乙二醇4000可增加咖啡因在乙基纤维素膜中的渗透性等。

2.6 包衣缓释制剂 以药物颗粒或片子的外面用含有阻滞剂的有机溶剂包上不同厚度的衣膜而制成.如以颗粒包衣, 则包衣颗粒剂一般由普通速释颗粒和缓释颗粒 (不同厚度的衣) 组成, 这两种颗粒可按一定比例装入胶囊内服用, 包衣缓释剂仅适用于水溶性药物。包衣材料常用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单醋酸纤维素、蜂蜡等。

2.7 制成缓释微囊 利用微囊枝术使药物缓释是根据药物释放的扩散原理进行设计的。通过增加扩散膜的厚度来降低药物向体液扩散的速度, 从而达到缓释延效的目的。常用的包囊材料有明胶、阿拉伯胶、聚乙二醇 (PEG) 、乙基纤维素 (EC) 、聚乳酸等。

2.8 制成包上微孔膜的片剂 先将水溶性的药物部分与适当的药物辅料混匀压成片心, 然后用一层胃肠液不溶的聚合物 (如聚氯乙烯、醋酸乙烯酯) 包衣, 在这种包衣的聚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水溶性致孔性无机性或有机物 (如月桂酸硫酸镁) , 当片剂与胃肠液接触时可以产生多孔性结构部分, 改变聚合包衣膜的结构, 进而调节恒定速度下药物释放快慢。

2.9 制成控释膜溶解性的片剂 先将水溶性的药物部分与适当的辅料混合均匀压成片剂, 然后包上一层热塑性多聚物 (如聚氯乙烯) , 这层聚合包衣物至少含有80%增塑剂 (如二辛基邻苯二酸盐) , 以便在胃肠道中可部分溶解而产生多孔性膜。该药物的释放速率可被控制, 并通过测定聚合物中增塑剂的浓度可以预测释放速度。

2.10 片剂通过包上一层不溶于肠液的聚合物 (如羟甲基纤维素肽酸酯) 而制成缓释片, 在肠道中, 羟甲基纤维素肽酸酯成分被肠液溶出, 而留下乙基纤维素微孔膜, 使药物在胃肠道中受到控制释放[6]。

参考文献

[1]梁秉文, 黄胜炎, 叶祖光.新型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3-7.

[2]袁继民, 于连生等.现代药物制剂技术.济南:济南出版社, 1992:1-63.

[3]陸彬.药物新型与新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53-303.

[4]王睿, 柴栋.临床药理学新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41-260.

[5]冯学梅, 任麒, 沈慧凤.延迟起效型型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工业杂, 2003, 34 (8) :416.

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 篇3

1 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

载体材料由缓控释制剂的辅料构建, 主要用于调节药物释放速率, 使制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达到医疗要求, 确保药物以一定的速率输送到病患部位, 并在体内维持一定浓度, 获得预期的效果, 减小毒副作用。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在现代药剂学领域应用尤为广泛, 主要作为药物传递系统的组件、膜材、骨架。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推动了药剂学领域的飞速发展。通过合成、改性、共混和复合等方法, 使得一些高分子材料在分子尺寸、电荷密度、疏水性、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增加智能功能团方面呈现出理想的特殊性能, 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必备品。目前载体材料主要有赋形剂、附加剂、阻滞剂和增稠剂等。其中高分子薄膜材料--肠溶液性材料应用最为广泛, 这些材料能使药物的包衣膜在肠道内不同的PH条件下溶解或崩解, 还可控制膜的渗透性, 使得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 以达到定时、定位释放的目的[2]。

此外, 还有一些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型缓控释载体也正在研发, 它们不仅能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 还能使药物在一些病灶的靶点释放, 这些辅料的应用将会使药物更加地安全, 有效。

2 缓控释制剂的剂型

2.1 口服固体制剂

口服缓控释系统发展迅速, 已成为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口服缓控释制剂可以缓慢、持久地传递药物, 减少用药频率, 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峰谷”现象, 深受临床和病人的欢迎。

口服的缺点是必须每天摄入一定量, 而且血药浓度总是变化起伏。目前, 口服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主要有:骨架片、微丸、胃滞留给药系统、肠道延迟释药系统等多种常见缓控释制剂。如Michel等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口服控制吸收系统片剂, 该片剂在胃肠道上端能迅速水合成凝胶, 使药物可以持续释放[3]。格列吡嗪控释片系采用胃肠道治疗系统释药技术开发的新型控释片。其有5mg、10mg规格, 每日服用1次, 可持续控制血糖浓度达24h, 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现国内已开发上市的口服控释制剂有长效氨茶碱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20多种, 正在研制中的有美托洛尔胃内漂浮片、心律平渗透泵片等50种左右。王智军等利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了尼莫地平速释及缓释微丸, 提高尼莫地平的溶出速度, 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时间。

2.2 透皮制剂

透皮控释制剂也是目前国内外极为重视的新药剂型开发热点, 其重要性仅次于口服剂和注射剂。透皮释药发展迅速, 全世界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额逐年增加。自1981年美国上市第一个用于治疗运动病的TTS—东莨菪碱贴剂以来, 现已有多种透皮吸收制剂, 国际上市场份额如下:芬太尼31%, 硝酸甘油27%, 雌二醇14%, 尼古丁7%, 可乐定6%, 睾丸激素6%, 妥洛特罗4%, 复合雌激素2%, 疼痛贴片2%, 东莨菪碱1%等。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断开发[4], 经皮给药促渗透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新型载体的应用, 使更多药物开发成透皮给药制剂成为可能。众多研究表明, 脂质体用作皮肤给药的载体, 具有皮肤组织靶向性, 它可使药物具有较大的角质层透过量, 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少。固体脂质体纳米粒作为经皮给药载体已经展现出较高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如咪喹莫特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和雷公藤内酯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生理相容性好的天然脂质材料为载体, 不仅减少了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 还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不良反应。姜素芳等制备的盐酸青藤碱传递体透皮制剂。饶跃峰等制备的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透皮制剂。这些项目都还处于研究阶段, 但都已说明了国内外透皮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潮。

2.3 液体型缓控释制剂

液体型缓控释制剂是目前国际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其中尤以注射剂临床应用最为广泛。除了开发最早的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以外, 还包括微球、纳米囊、亚微乳等混悬型微粒分散制剂, 其中以微球居多。根据注射液中粒子粒径大小, 可分为溶液型, 聚合物胶体和微粒型注射剂。

此外, 一些学者还利用基因治疗技术, 开发了一种新型给药系统——缓释基因给药系统。如Ran等用Pluronic和二乙二醇二乙烯醚合成了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MBCP作为基因载体用于局部缓释基因给药系统。Ankit等将阳离子聚合物——聚二乙胺基乙基异丁烯酸 (PDEAEM) 通过共价键与Pluronic共聚物相连作为基因载体, 并通过静电结合作用是该载体与DNA形成纳米复合物制成的缓释基因给药系统, 该复合物体系一经注射后, 在体温条件下便可立即形成凝胶, 使DNA缓慢释放, 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但是这些技术均处在研究阶段, 目前尚不能应用于临床。

液体缓控释制剂的应用前景广阔, 可用于组织修复、免疫治疗、抗肿瘤治疗等方面, 还可作为基因、蛋白以及多肽类等药物的给药系统。这些药物不但稳定性高, 膜透过性好, 疗效强, 毒性低, 还可减少给药次数, 稳定血药浓度, 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

2.4 植入式缓控释制剂

植入剂不仅能较好的保持药物生物活性, 且能是药物的作用时间延长, 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目前临床应用较广, 已经扩大到肿瘤、心血管、眼科等方面的治疗。陈天宁等提出一种带微孔的多腔体可降解植入式药物控释载体系统, 通过药物的渗透扩散和降解扩散的联合效应, 实现药物的长期线性释放, 该载体结构用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制备而成, 在体液和生物酶的作用下可被人体吸收, 而无需取出, 减少病人的痛苦。

总之, 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系统, 是国内外药物制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是现阶段缓控释制剂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 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长, 可能使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增强; (2) 工艺路线复杂, 难以进行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3) 辅料种类少, 应用范围受限制; (4) 前期成本投入高, 使得药物的价格上涨等, 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限制着缓控释制剂的发展。但是, 随着科研人员的深入研究, 将会一一克服这些困难, 为人类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缓控释制剂是指在水中或某些特殊介质中缓慢释放药物的制剂, 可适用于多种给药途径, 制作成多种药用剂型。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特殊释药系统一直在药剂专业范围内被广泛关注。本文就缓控释制剂的载体材料及剂型进行概述。

关键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载体材料

参考文献

[1]高波.植入型抗脑瘤药物控释制剂的研制及临床前药理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 2001.

[2]刘华刚, 陆石英.植入缓控释制剂系统研究概况[J].现代医药卫生, 2005, 21 (2) :157-158.

[3]刘晓昱, 饶跃峰, 梁文权.炔雌醇醇质体凝胶的经皮渗透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6, 41 (4) :284-286.

口服缓/控释药物制剂 篇4

1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1 概述

口服缓、控释制剂作为一种较新剂型, 它克服了常规制剂一日给药频繁、使用不便而且血药浓度起伏很大、有“峰谷”现象、不良反应多等缺点, 可较持久释放药物, 减少用药频率、降低血药浓度“峰谷”现象、提高药效和安全度[2,3]。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体内较长时间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控释制剂是指药物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的速度释放, 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缓释、控释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 是通过药剂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 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 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12h, 达到减少给药次数的目的。

1.2 优点

1.2.1 降低给药频率, 方便给药, 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对于半衰期短或需要多次给药的药物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如从每天3~4次减少至1~2次, 大大提高患者依从性, 尤其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

1.2.2 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提高药物疗效, 降低毒副作用

常规制剂不论口服或注射常需要一日几次给药, 不仅使用不方便, 而且血药浓度起伏很大, 有“峰谷”现象, 血药浓度高时, 可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可能在有效浓度以下, 不能发挥药效。而缓释、控释制剂提供平衡持久的有效血药浓度, 克服了“峰谷”现象, 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这对于需长期用药的患者, 临床意义尤为显著。

1.2.3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有些药物制成一般制剂, 在贮藏期间容易发生氧化或水解反应而变质失效、或口服后经胃酸作用而破坏, 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后, 使其化学稳定性增加或口服后不被胃酸所破坏。普通制剂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 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 制成缓释制剂则可降低药物溶出过快所造成的对胃肠道的刺激。

1.2.4 治疗费用降低

虽然应用缓释制剂最初的花费与普通制剂相比较高, 但从全程治疗花费上看, 缓释制剂具有一定优越性, 可减少用药总剂量, 以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1.3 缺点

缓释、控释制剂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释药速率相对较慢, 药物起效也较慢, 且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 价格较常规制剂昂贵。制备工艺稍有不慎, 药物的释放速度就难以符合设计要求, 甚至出现药物的突释现象, 产生毒性反应。

2 我院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临床应用情况

目前我院应用的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有非洛地平缓释片, 吡贝地尔缓释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氯化钾缓释片、盐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医师对缓释、控释制剂的剂型特点缺乏了解, 错把缓释、控释制剂给药次数按普通制剂常规给药次数给药, 有的医师对于病情轻的病例, 把只能整片吞服的缓释、控释制剂开出服用1/2、1/3、2/3等剂量的情况。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的正确给药方法为每天1次, 每次1片, 医师却开出每次1片, 每天3次或每次半片, 每天3次;非洛地平缓释片平均半衰期为25h, 每日早晨服用1次即可, 而有的医师却开出每天用2次或3次的医嘱;盐酸坦洛新缓释胶囊的正确给药方法为成人每日1次, 每次1粒或2粒 (0.2或0.4mg) , 整粒吞服, 有的医师却开出了每日2次, 每次1粒或2粒 (0.2或0.4mg) 的医嘱。

3 讨论

我院的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 主要是给药次数不合理、掰断使用、剂量过大等, 以服用次数过多的差错率最高, 与文献报道的用药次数过多的差错率占品种的60%以上一致[4]。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一些临床医师不了解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把缓释、控释制剂当作常规制剂来给药, 还可能和临床医师潜意识地执行每天3次的医嘱有关[5]。因而, 药师应加强药学服务工作, 加强与临床医师的沟通, 经常向临床医师介绍药物新剂型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执行医嘱注意事项, 使临床医师及时了解新剂型的优缺点, 正确使用缓释、控释制剂, 发挥药物应有的疗效, 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药师在发出药品时要向患者详细交代缓释、控释制剂的正确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药物治疗真正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目的。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调查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门诊处方、住院医嘱, 就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用法、用量不正确, 给药频次错误等问题。结论 药学人员应加强药学服务工作, 指导医师、患者正确使用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关键词:口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南生, 张秀华.口服缓释控释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师, 2003, 6 (7) :436.

[2]毕殿洲.药剂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01.

[3]朱兰, 顾鹏, 李健.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0) :1984.

[4]毛万岳.新型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 :149-151.

上一篇:合同基础下一篇:沥青铺装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