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津降糖口服液

2024-06-27

益津降糖口服液(精选5篇)

益津降糖口服液 篇1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在中医理论中, 糖尿病以虚为主, 有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兼挟热瘀的病理特点[1]。为探究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该次研究选择对象共60例, 均为该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选择对象共60例, 均为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 符合WHO1999年修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 经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或兼挟热瘀。排除标准: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患者;严重的脏器功能损伤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5例, 女15例;年龄36~78岁, 平均 (50.2±8.3) 岁;病程7个月~16年, 平均 (9.1±1.1) 年。对照组男16例 , 女14例 ;年龄37~78岁 , 平均 (50.2±8.2) 岁 ; 病程7个月 ~15年 , 平均 (9.1±1.1) 年。

1.2 方 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都经过系统的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 , 并进行饮食控制。观察组给予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 主要成分:西洋参9 g, 山药15 g, 黄连10 g, 山茱萸15 g, 知母9 g, 热地黄22 g, 黄芪28 g。每次服用40 m L, 2~3次/d; 对照组给予降糖甲片, 批号:国药准字Z22025504) 治疗, 1.8 g/次, 3次/d。治疗期间不适用其他降糖药物, 两组疗程均为30 d。

1.3 效 果评定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空腹血糖<7.2 mmol / L, 餐后2 h血糖<8.3 mmol / L, 24 h尿糖总量<10.0 g;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空腹血糖<8.3 mmol / L, 餐后2 h血糖<10.0 mmol / L, 24 h尿糖总量<25.0 g;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血糖、尿糖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3]。治疗有 效率 = (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0%。

1.4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17例, 有效9例, 无效4例, 治疗有效率为86.7% ; 对照组显效10例 , 有效11例 , 无效9例 , 治疗有效率为70.0%。两组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于德强[4]等人的研究表 明 , 糖尿病的病 机主要在于阴 津亏损, 燥热偏胜, 以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两者相互作用, 会导致患者血脉瘀滞, 进而引起多种病症。现代医学研究证实, 人参能够参与人体胰岛素分泌, 增强胰岛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作用;黄连对胰岛β细胞的再生和功能恢复较为有效, 还能抑制人体肝糖原异生和外周围组织对人体内葡萄糖的酵解, 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山茱萸能有效提高人体肝糖原含量;熟地黄有强心、利尿、降血糖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而由这些成分构成 的参芪降糖 口服液自然 有着姣好的控 制血糖效果。 近年来, 该院用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糖尿病治疗糖尿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该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率高达8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表明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糖尿病的疗效优于降糖甲片。参芪降糖口服液方中西洋参有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的功效;黄芪、山药能补气、升阳、行滞;而水蛭是中医里活血化瘀的良药, 几种中药材合用就有补脾养阴, 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通络等功效, 可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这与郑彬丽、钱丽旗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5]。

摘要:目的 探究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选择对象共60例, 均为该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 对照组给予降糖甲片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显效17例, 有效9例, 无效4例, 治疗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显效10例, 有效11例, 无效9例, 治疗有效率为70.0%。两组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参芪降糖口服液治疗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 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参芪降糖口服液,糖尿病,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志忠, 杨斌, 李国强, 等.伏格列波糖分散片联合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27 (4) :14-16.

[2]张涛会.参芪降糖颗粒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2-13.

[3]朱琳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9-20.

[4]于德强.参芪降糖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22 (4) :42-43.

[5]郑彬丽, 钱丽旗, 李素那.联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4, 2 (3) :86-89.

口服降糖药 何时服用佳 篇2

为什么改变服药时间后血糖就下降了呢?原来,口服降糖药的服药时间是由降糖药本身的药理作用决定的,不同的降糖药,服用时间也不同。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口服降糖药的疗效,而且能减少其副作用。一般地说,服药时间可分三类:

餐前半小时

主要为磺酰脲类降糖药和某些非磺酰脲类降糖药,如格列苯脲(优降糖)、甲苯磺丁脲(D860)、格列奇特(达美康)、消渴丸、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等。这些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起效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因此,一般在饭前30分钟左右服药。有些药还特别讲究,最好安排在每天同一时间服药,如瑞易宁。另外,服用这些药物应从1片开始,以后逐渐增加剂量,每次增加半片到1片,3~7天调整一次,直至血糖恢复正常。在使用期间还需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餐前1分钟

如诺和龙,这是最新的快速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作用迅速而短暂,被称为餐时血糖调节剂。又如α-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如拜唐苹、倍欣等,主要用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在服用该类药时,必须与每餐的第一口饭同时嚼碎服下,否则,起不到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还有一类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该类药主要通过增强胰岛素作用而降低血糖,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一次,以每日早餐前1分钟服药效果最好。

餐中或餐后

主要为双胍类降糖药,如二甲双胍、苯乙双胍(降糖灵)。二甲双胍是惟一在餐中或餐后服用的降糖药,这是因为二甲双胍能够渗入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适,如果在每餐饭的中间或在餐后立刻服药,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减少副作用。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在降糖同时不增加体重,有轻度减肥作用,也不引起低血糖,因此,使用较广泛,对体形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宜。苯乙双胍(降糖灵)易引起威胁生命的乳酸中毒,故近年来逐渐被二甲双胍取代。

益津降糖口服液 篇3

刘老师双亲均因糖尿病并发症先后病逝,因此,他深知糖尿病的危害。自从两年前单位体检查出有2型糖尿病之后,刘老师思想高度重视,饮食、运动从不放松,严格按医嘱服药,血糖一直控制得比较满意。不过,最近几个月,不知何故,血糖复查结果一次比一次高,加大药量效果还是不好。起初他曾怀疑药品质量有问题,后来换用同类进口药品后还是不见效。对此,刘老师大惑不解,本来用着效果不错的降糖药,怎么说不管用就不管用了呢?带着上述问题,刘老师去内分泌门诊咨询,医生告诉他,像他这种情况属于“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

临床上,像刘老师这样的的情况临床上并不少见,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关于“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有关问题。

一、口服降糖药物为什么会失效?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与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常见于胰岛素促泌剂(包括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因为此类药物(如优降糖、消渴丸等)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起效的前提是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人在诊断之初,胰岛功能就已降至正常人的50%,此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胰岛功能将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衰减,直至完全衰竭。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2型糖尿病人服用胰岛素促泌剂开始阶段效果好,以后越来越差,最终完全失效。因为在病程早期,患者仍保留一定的胰岛功能,而到了病程晚期,患者胰岛功能已完全衰竭。

二、口服降糖药失效分哪两种情况?

口服降糖药失效是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根据药物失效发生的早晚,分为“原发性失效”和“继发性失效”。有的人在糖尿病确诊之初,口服胰岛素促泌剂就不起作用,血糖始终居高不下,谓之“原发性失效”,这种情况多见于确诊较晚,发现时已处于病情晚期、胰岛功能已严重衰竭的2型糖尿病人。“继发性失效”是指在服药最初的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血糖可得到满意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越来越差,将药物加至最大剂量血糖仍得不到理想控制(空腹血糖>10mmol/L),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每年为5%~15%,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5年,将有大约30%~40%的病人发生“继发性失效”。

三、口服降糖药失效能否逆转?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患者胰岛β细胞毁损严重,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则逆转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患者是由于严重糖毒性而使胰岛分泌功能处于“休眠”状态,那么,在解除糖毒性之后,患者胰岛功能有望重新恢复,原本失效的胰岛素促泌剂有望重新恢复疗效。此外,诸如饮食控制不严、缺乏运动、药物用法不当、腹泻导致药物吸收不良、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急性期心脑卒中等)或同时应用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药、避孕药等)等等,均可导致口服降糖药失效,但这些情况均不属于真正的口服降糖药失效,因为在消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药效可以重新恢复,故又称之为“假性口服降糖药失效”。

四、口服降糖药失效后该咋办?

一旦发现胰岛素促泌剂失效,应及早加用胰岛素联合治疗,这对于迅速控制血糖,减轻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很有意义。不仅如此,两者联用还可节省外源性胰岛素用量,避免高胰岛素血症的危害。临床上有些继发性失效的病人,配合胰岛素治疗一段时间后,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可以重新恢复对口服降糖药的敏感性。当然,如果病人胰岛功能完全衰竭,丧失分泌功能,则应完全换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有些患者心理上有强烈的“胰岛素抵抗”,明明已经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但对使用胰岛素却一再拖延甚至拒不使用,致使血糖长期居高不下。高血糖的毒性作用不仅会加速胰岛功能的衰竭速度,而且会导致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这种做法实在要不得。

五、如何防止和延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

口服降糖药之所以失效乃胰岛功能衰竭使然,而长期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是导致胰岛功能衰竭的罪魁祸首,因此,延缓或避免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早解除“糖毒性”,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其衰竭。此外,严格控制饮食,加强体育运动,避免肥胖,减轻胰岛素抵抗,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治措施。

新近研究证实,新型降糖药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百泌达)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和分化,有效保护及改善胰岛β细胞的功能。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应用,可以起到延缓胰岛功能衰减,预防口服降糖药失效的作用。

六、如何正确看待口服降糖药失效?

发生口服降糖药失效以后,病人往往情绪悲观、低落,情绪波动反过来又促使血糖升高,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口服降糖药失效并不意味着无药可医,通过联合或改用胰岛素治疗,完全可使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是,有些糖尿病人明知口服降糖药已经失效,却拒不使用胰岛素,而是盲目加大用药剂量或滥用偏方、秘方,导致血糖居高不下,结果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实不足取。

专家提醒:

口服降糖药有哪些误区 篇4

忽视饮食治疗。专家指出,一些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想通过多服降糖药来控制病情,这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口服降糖药治疗通常是失败的。

不根据血糖水平来调节降糖药的用量。专家说,一些患者觉得自己已经服药了,就安全了,常常忽视根据自己的血糖水平来调节用药量。这样服药会大大影响药物疗效。

很少到医院复诊或检查。专家发现,一些患者很少复诊,不经常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这样就无法了解服药的效果,也不了解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

认为所有人服用口服降糖药都有效。口服降糖药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但相当多的糖尿病患者在服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或无效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

急于换药。一些口服降糖药在体内有随时间延长药物作用逐渐增强的过程。有的患者不了解这一点,往往服用几天后,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明显,就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服至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才能达到最大降糖效用。

认为药物的价格与疗效成正比。一些患者认为价格低的降糖药效果就差,价格高就是良药。专家提醒,一种药比另一种药好,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而是看哪种药更适合自己。

老年患者如何选择口服降糖药物? 篇5

治疗和选择药物有特殊性

老年尤其高龄糖尿病患者的基本特征与口服降糖药的选择:

1、常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或与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并存。在选择胰岛素和/或口服降糖药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老年糖尿病患者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存在的范围和程度,以及重要器官功能等,合理选择口服降糖药。

2、血糖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尽管对老年糖尿病进行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但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其体内升糖激素分泌减少或分泌延缓,甚至由于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因素,患者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而且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因对严重低血糖反应迟钝,而导致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应该适当放宽,糖化血红蛋白以7.0%左右为宜,口服降糖药以选择胰腺外作用制剂为宜,尽量少用或不用长效胰岛素促分泌药物如磺脲类制剂。

3、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仍然主张全面控制。如使血糖、血脂、血压、体重等尽量接近达标,将有助于防止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并发症,减少和延缓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

在制订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期合理的安全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患者的预期寿命、存在哪些并发症或合并症、有无神经精神障碍、实施治疗的能力和依从性如何等。对于无其他疾病或糖尿病并发症的65岁以下的老年人,因其预期寿命较长,应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范围,而又不发生低血糖,可参考空腹血糖达到7.Ommol/L以下,餐后血糖达到10.0mmol/L以下;出现糖尿病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老年患者,并发症缓解的可能性很小,血糖控制标准应保守一些,即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血糖11.1~13.3mmol/L;出现严重疾患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应对糖尿病并发症进行治疗;对于有认知功能损害、神经精神障碍或证明不能准确实施治疗计划的患者,主张治疗措施不要过分积极,在进行降糖治疗的同时,必须防止低血糖。因老年人常有肝肾功能减退、摄食减少、应激能力下降、并发其他消耗性疾病,或服用与降糖药物有协同作用的其他药物等,容易出现药物性低血糖,从而导致跌倒、心肌缺血、脑梗死,甚至昏迷、死亡。

一旦达到血糖控制的目的,应当开始长期有规律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治疗,同时应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其中,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运动有助于血糖的利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在饮食和运动不能使血糖达到满意控制时,应使用药物治疗。

考虑药物的药理特性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其个体情况(如体重、胰岛功能情况、有无严重并发症等)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药。老年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首选口服降糖药,对于肥胖且血糖轻度升高(尤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病人,宜选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如文迪雅)或速效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等。单独一种药物控制差的患者可选用两类药物联合口服。非肥胖患者以及血糖较高患者,可选用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药物或格列奈类药物。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9.0%时,适合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尽快控制血糖。出现糖尿病合并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或高龄患者,宜选择不经肾脏排泄的口服降糖药物,以免加重肾脏负担。7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不适合应用二甲双胍。老年患者血糖低于1.3mmol/L时,死亡率可达100%,因此应避免应用长效降糖药物,以免出现难以纠正的低血糖。在用药同时应注意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合并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肾脏及神经病变的老年患者,应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老年人自己应用胰岛素必须谨慎,操作失误可导致血糖过高或严重低血糖。同时需要注意,进食差或不规律、认知功能障碍、饮酒或服用镇静剂、用药种类过多、肝肾功能衰竭等因素,均可增加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几率。

对于能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和已经学会自我调整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血糖控制的目标制定得更严格一些,尽可能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关键是不要发生低血糖。我们和患者都应该牢记,老年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十分危险。

老年糖尿病患者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并养成良好的起居饮食习惯,坚持规律用药、及时监测血糖及并发症的进展情况,经常同专科医生交流,才能拥有幸福安乐的晚年。

上一篇:合理煤柱宽度下一篇:无害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