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剂量

2024-08-22

口服剂量(共7篇)

口服剂量 篇1

传统的病区药房口服药品调剂模式采用的是塑料口服药杯摆药的模式, 这不仅存在院感隐患, 而且存在“四无”现象即药品无品种标识、无效期标识、无厂家标识、无服药特别注意事项标识。药杯之间容易交叉混杂, 存在安全隐患。同时, 药师摆药的正确率不高, 速度慢, 差错较多。等级医院评审时均要求住院药房要实行单剂量调剂 (Unit dose dispensing system, UDDS) 。假如没有采用全自动片剂摆药机的工作模式, UDDS这项工作很难真正落实。全自动片剂摆药机引入后, 比起人工手摆包药的管理模式, 展示了显著的优势, 大幅度提高了摆药的速率与准确性, 规范了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服药具体时间、给药的途径等[1]。但是, 全自动片剂摆药仍存在差错, 药师核对环节仍不可缺少。我们在实践工作中, 对如何降低UDDS的错误发生率进行了探索, 现报道如下。

1 方法

1.1 全自动片剂摆药机及相关配件介绍

我院应用的全自动片剂摆药机为日本汤山公司制造 (PROUD型号, YS-TR-406FDSⅡ) 。RSS组合代码对应条形码扫描枪;新型热敏药包纸打印机 (黑色) ;热敏型1色 (黑色、反转) DTA打印机;DTA托盘;药盒尺寸和总数为L42个、LM70个、M64个、S90个、SS140个。输入装置为联想电脑;消耗品包括透明塑料包药纸、色带 (标准型黑色) 和DTA打印纸。

1.2 UDDS差错的收集

药师对UDDS错误发生的事件进行收集, 资料来源于核对药师的表单记录、外差的电话记录以及医院在线的药物不良事件呈报系统。及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 UDDS差错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1.3.1 严格检查预分包药品的清洁度和准确性。

药师提前做好拆包装药品, 可以使自动片剂摆药机的工作效率发挥到最高。压药预分包是药品进入机器的第一个步骤, 所以, 将已经压完的片剂去除碎片和破损药十分重要。压药时要使压片机保持清洁;有多种药品需要拆零和分包时, 应该尽量避免裸片相似的药物依次或同时拆零;严格遵守药品清场制度, 做到拆包一种清场一次, 做好清场登记工作。

1.3.2 提高药盒的清洁度。

有些药物的使用频率很大, 这些药的加药次数又多, 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药盒内部有大量粉尘和附着物, 这些残余药会堵塞药盒出口, 从而增加了药品掉入药包的难度, 可能出现少药、碎片等问题。所以, 定期清理药盒, 去除盒内粉尘是很有必要的。

1.3.3 保持DTA桌面整洁。

DTA托盘中凹槽的数量有63个之多, 在摆放DTA时, 确保桌面的整洁卫生, 提高DTA摆放的正确性。同时, 给予DTA药物标记坐标, 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摆放的准确度和速率。

1.3.4规范DTA摆药药师的操作。

药师在摆放DTA药盘时必须进行岗前培训, 学习药品管理法规, 加强GMP管理意识和卫生学知识教育, 强调无菌操作, 提高中心摆药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工作细节上, 应该认真仔细负责。

1.3.5 实行药品加药双核。

当全自动片剂摆药机自动报警缺药时, 需要人工手动加入已拆包药品, 此过程需双核。在电脑的维护主表中填入已拆包药品的数量、拆包时间、有效期、批号、拆包者、核对者。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药品的管理与调剂, 更能保证UDDS的正确率。

1.3.6 规范核对药师的岗位职责。

UDDS有着很多优势和特点, 但是并非是100%的正确率。所以, 药师对已包好的药品需进行核对。药包内药品的数量、规格、外形都要一一核查。此外, 由于绝大多数药品都是非DTA摆放药物, 片剂核对药师就缺少了对这部分药品外观 (也就是通常说的裸片) 的识别能力。因此, 在这个岗位上需要熟练掌握药物外观的高资质的药师来胜任。这点对于拦截药品包药错误发生至关重要。

1.3.7 定期进行机器硬件维护。

机器摆药虽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过程, 但也有产生错误的情况, 哪怕这种错误的概率是十万分之一, 也必须要人工加以检查来发现, 以防止药品不良事件。由于长时间使用机器, 会让有些接触到药物的材料受到侵蚀, 药品高频率的接触会让其染色或粘附。所以定期优化机器内部硬件, 提高其工作性能, 是提高包药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1.3.8 规范药盒尺寸。

由于医院药品种类、数量繁多, 致使药盒数增多。其中, 不乏更换药品产地、规格或是停用、增加新药等等。摆药机的药盒需根据医院用药品种定做, 由于药品形状、规格不同, 当用药品种发生变化时, 药盒不可随意使用。因此, 新加入机器的药品大小必须和药盒的吐槽一致, 否则会导致多药、少药等错误发生。

1.3.9 注意药包大小。

药品在药包中的容量是有上限的, 而机器不会因为药包内药物的多少而自动调节药包的大小。因此, 当一包药的容积超出上限时, 机器内加热滚筒也会像一般情况那样自动将包药纸加热粘合, 这样就很可能出现药品压碎的情况。所以, 将软件设定一包药中的容积是A, 当该病人的一包药物容积超出A时, 会自动另外分包超出部分的药物, 使药品分包更合理, 减少碎片、杂物的产生。

2 结果

UDDS错误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以DTA错误最为突出, 其次是药品碎片的次数。通过综合措施干预与监督, 药包的差错率持续大幅度降低 (表1) 。经过3个月改进, 在口服药医嘱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UDDS错误件数却下降了53.5%, 临床护士满意度显著改善, 提示本项改进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3 讨论

降低DUUS的错误发生率, 需要药师规定一个合理的药品摆放顺序, 并且定时及时的清理药盒内部的残余碎片和附着物。做好定期的药品消耗登记, 严格控制药品在每个盒子的加药量, 放置药品因潮湿而粘连, 从而导致少药, 串包的发生。只有做好每个环节, 确保药品分包的安全, 正确;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登记才能大幅度提高UDDS的准确性。

药师正确使用UDDS制, 准确审核医嘱, 加强药品核对, 及时清理药品分包的各个环节, 是提高医院药事服务质量, 提高药品调配正确率的重要保证[2]。推广药房自动化进程, 普及自动化设备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须, 也是未来数字化医院的目标。我们的质量改进实践表明, 即使最先进的硬件, 也会存在差错的可能, 重要的是药师需要有质量改进和安全调剂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康健, 陈云峰.全自动单剂量口服药品分包机在医院运行中的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2, 20 (10) :995-996.

[2]杨樟卫, 樟梅玲, 丁昆山, 等.自动摆药设备应用于住院药房前后的工作模式和效益评价[J].药学服务于研究, 2008, 8 (3) :171-173.

口服剂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20例健康的志愿者, 均为男性, 年龄为19~32岁, 平均为24.3岁;身高168.38~184.12 cm, 平均为175.89 cm;体质量56.12~79.56 kg, 平均为63.92 kg。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10例, 两组志愿者在身高、体质量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可见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采用的两种不同茶碱缓释片分别为:研究组使用的是A类——厂家为山西某药厂, 每粒含有茶碱100 mg, 批号为120702;对照组采用的是B类——厂家为广州某药厂, 每粒含有茶碱100 mg, 批号为1201091。采用的试剂主要有:茶碱标准对照品、高氯酸、甲醇及水等。

本研究采用的仪器主要有:紫外检测仪、进样器、色谱数据处理机、自动平衡记录仪、高速离心机、电动离心机及旋涡混合器等。

1.2 方法

1.2.1 茶碱缓释片使用方法

给予研究组口服单剂量200 mg A类茶碱缓释片, 对照组则口服单剂量200 mg B类茶碱缓释片, 按照交叉试验的要求进行, 待两周之后采取交叉给药。在给药前1 d晚餐后就必须做好禁食准备;在试验期间, 应禁烟酒、咖啡及茶等同类的食品与饮料;试验者在试验前1周到试验结束期间, 禁止服用其他任何类药物。

具体而言, 单剂量给药方法为:上午8点给药, 给之前取研究者空白血, 给药之后分别在1、2、4、6、8、12、16、24、36 h取静脉血约3 m L, 将其放入10 m L的离心试管内, 以3000 r/min的转速离心十分钟左右, 将血清进行分离。采用一定方法进行血药浓度的测定, 建立药-时数据曲线, 并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与研究。

1.2.2 测定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测定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来进行茶碱血药浓度的测定。其中, 色谱条件为:色谱柱Hypersil ODS2 (5μm, 4.0 mm×200 mm) ;紫外检测波长为273 nm;流动相为甲醇-水, 比例为70∶436, 流速约为1 m L/min;纸速为0.5 cm/min。血样中的药物处理方法为:将血清样品进行精确吸取约0.5 m L, 加内标10μL (内标为扑热息痛溶液) , 加以混匀, 之后加入蛋白沉淀剂高氯酸溶液, 浓度为7%左右, 容量为200μL为宜, 并采用旋涡混合器进行振荡 (2 min左右) , 转速以10000 r/min为宜, 离心旋转约10 min, 吸取其中的20μL上清液后利用HPLC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分析, 相关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研究者分别口服不同种类的单剂量200 mg茶碱缓释片, 其中研究组, 采用的是A类茶碱缓释片, 相关结果为:AUC- (57.52±13.95) (mg·h) /L, Cmax- (2.50±0.43) mg/L, Tmax- (6.16±1.58) h, t1/2- (19.43±5.93) h;对照组采用的是B类茶碱缓释片, 相关结果为:AUC- (50.22±11.90) (mg·h) /L, Cmax- (2.30±0.41) mg/L, Tmax- (5.76±1.88) h, t1/2- (16.48±5.33) h。采用统计学进行分析与对比后可知,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AUC有着显著性的差异 (P<0.05) ;而研究组与对照组的Tmax与Cmax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具体而言, 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就目前来看, HPLC属于一种常用的茶碱分离检测方法, 有着专属性强与定量准确等优势[2]。传统采用的是对茶碱血浆的预处理采用提取法的方式, 除了操作过于繁琐之外, 并且在提取二氯甲烷与溶剂氯仿时毒性较大。本文中采用的是水与甲醇作为流动相, 使得成本十分低廉;而且采用的是高氯酸沉淀法, 能有效避免提取液毒性大的问题, 并且操作十分简单, 对于快速分析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的HPLC法, 灵敏度十分高, 最低检测浓度能达到0.08μg/m L, 检测量则可达到1.12 mg。

本研究中的20例健康志愿者经过随机交叉口服单剂量200 mg茶碱缓释片A类与B类之后, 两组体内的动力学过程表明, 两种制剂都能起到缓释作用, 并且同常规的剂型比较, 有着峰浓度低、维持血药浓度时间较长等优点。不过, 由于各类缓释制剂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利用不同的制剂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3]。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的A类与B类茶碱缓释片在健康人体内相应的各时间点茶碱血药浓度数据采用3P97程序经计算机自动迭代拟合与判别, 其药代动力学过程呈现一级吸收的一房室开放模型。两种茶碱缓释制剂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经双、单侧t检验, 90%左右的可信限落在B类茶碱缓释制剂101.7%~127.5%范围内, 超过生物利用度实验要求80.11%~124.79%的范围, 因此研究组与对照组AUC存在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 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二者Cmax、Tmax无显著性差异, 可避免峰浓度过高而易出现不良反应的问题, 因此临床上应选用A类茶碱缓释制剂, 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探究口服单剂量茶碱缓释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 将20例健康的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0例, 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国产茶碱缓释片 (详见下文) , 采用交叉试验法口服单剂量200 mg, 之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来测定研究对象体内血清中的茶碱浓度, 同时分析研究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 最后做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两组研究者分别口服不同种类的单剂量200 mg茶碱缓释片, 通过相关的观察、分析与统计之后得知, 其中研究组:AUC— (57.52±13.95) (mg?h) /L, Cmax- (2.50±0.43) mg/L, Tmax- (6.16±1.58) h, t1/2- (19.43±5.93) h;对照组:AUC- (50.22±11.90) (mg?h) /L, Cmax- (2.30±0.41) mg/L, Tmax- (5.76±1.88) h, t1/2- (16.48±5.33) h。结论 通过对试验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后, 对比两种不同茶碱缓释片的AUC, 采用双、单侧t检验后可知P<0.05, 可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max、Tmax并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口服单剂量,茶碱缓释片,人体生物等效性,AUC

参考文献

[1]谷大建, 王本杰, 李宏建.氨茶碱缓释片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J].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0, 10 (3) :208-211.

[2]张书华.浅谈氨茶碱不良反应[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6) :60-61.

口服剂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10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 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胆科学会分会制定的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标准[4]。经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腹水患者。其中男57例, 女43例;年龄47~73岁, 平均 (50.9±3.2) 岁。病理类型:酒精性肝硬化33例, 乙肝后肝硬化40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27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2例, 年龄47~73岁, 平均 (50.8±3.3) 岁;病理类型:酒精性肝硬化16例, 乙肝后肝硬化20例, 血吸虫性肝硬化14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47~73岁, 平均 (50.9±3.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病理类型等基线特征大体一致,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利尿、补充白蛋白、支持对症、保肝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腹水消退后停用利尿剂, 观察组腹水消退后口服小剂量利尿剂, 即服用螺内酯 (批号:H32023187;厂家:江苏华信制药有限公司) 20 mg/次, 1次/d;服用氢氯噻嗪 (批号:H42022092;厂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25 mg/次, 1次/d, 治疗15 d后, 停用7 d, 后继续服用, 出院后继续长期服用。每3个月定期进行检查肝硬化腹水复发情况, 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生化指标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硬化腹水复发情况

观察组治疗3、6、9、12个月肝硬化腹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实验室生化指标评估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胆红素、白蛋白、血钠、血钾等实验室各项生化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由于腹内过多生成淋巴液、低蛋白血症、门脉高压及全身抗利尿激素及醛固酮增多形成的反复肝脏炎症、硬化纤维化病变[5]。该病主要源于代谢营养障碍、酒精中毒、病毒性肝炎或工业药物读物的刺激、血吸虫病等因素诱发[6]。肝硬化腹水主要源于门静脉压、肾血流动力学、血浆胶体渗透压、肝内血流动力学等改变, 引发水钠潴留。有研究证实还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密切相关[7]。临床上主要包括发亮紧绷腹壁、蛙腹状, 腹部膨隆进行性加重, 严重者影响患者起居生活, 行走不便, 使膈肌抬高, 肺部受压, 导致呼吸浅快甚则憋气, 引起脐疝及端坐呼吸等症[8]。目前, 预防肝硬化腹水复发的最佳方案已成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9]。

本研究对肝硬化腹水患者予以口服小剂量利尿剂预防肝硬化腹水的复发, 肝硬化腹水患者体内输送至肾小管远端的钠量显著降低, 说明肾小管近端电解质的重吸收率增加, 患者体内的游离水无法排出体外。肾小管远端的排钠障碍对机体本身的利钠、利尿功能效应产生直接影响, 减退利钠、利尿效应[10]。螺内酯为一种低效利尿剂, 其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为醛固酮的竞争性抑制剂;该药作用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阻断Na+-K+和Na+-H+交换, 结果Na+、Cl-和水排泄增多, K+、Mg2+和H+排泄减少;氢氯噻嗪主要抑制远端小管前段和近端小管 (作用较轻) 对氯化钠的重吸收, 从而增加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 K+分泌增多。长期间断性口服小剂量利尿剂可使肾功能改善, 促进利尿, 显著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对肝硬化腹水复发起到明显的预防作用;服用利尿剂拮抗机体的醛固酮, 同时加强肾脏的排尿效应, 进而保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状态[11]。另外增加了血浆白蛋白、总蛋白, 重吸收部分白蛋白入血, 使血浆渗透压提高, 有效循环量增加, 尿量增加, 腹水大量减少。本研究口服小剂量利尿剂预防肝硬化腹水复发, 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3、6、9、12个月肝硬化腹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胆红素、白蛋白、血钠、血钾等实验室各项生化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Moon等[12]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说明肝硬化腹水患者口服小剂量利尿剂, 可显著降低肝硬化腹水的复发率, 改善肾功能, 临床效果确切, 间断性服用可减轻肝硬化腹水患者对利尿剂的耐受性, 可达到最佳临床效果。综上所述, 口服小剂量利尿剂可有效预防肝硬化腹水的复发, 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析口服小剂量利尿剂预防肝硬化腹水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肝硬化腹水患者10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两组均进行利尿、补充白蛋白、支持对症、保肝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腹水消退后停用利尿剂, 观察组腹水消退后口服小剂量螺内酯及氢氯噻嗪, 比较两组患者肝硬化腹水复发情况及各项实验室生化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6、9、12个月肝硬化腹水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胆红素、白蛋白、血钠、血钾等实验室各项生化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口服小剂量利尿剂可有效预防肝硬化腹水的复发, 临床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口服剂量 篇4

晚期肿瘤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对化疗耐受能力较低,因此选择高效低毒抗癌药已成为治疗晚期肿瘤的关键。长春瑞滨是天然植物长春花碱中分离得到的半合成衍生物,主要通过与微管蛋白结合,使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微管形成障碍,在高浓度时尚可阻断细胞从G2期进入M期,是一种周期特异性抗癌药。该药抗肿瘤活性高,抗瘤谱广,入血后在肝脏浓度最高,其次为肺。对于长春瑞滨软胶囊疗效分析,一方面,Lakshmi及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小剂量长疗程长春瑞滨治疗晚期肿瘤具有良好的疗效得益于其抗血管生成作用,而抗血管生成作用可以避免肿瘤的耐药性,临床用于治疗难治性耐药性肿瘤。

口服剂量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0年1月-2008年1月于我院行开腹手术证实为内异症, 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的82例患者, 分为米非司酮组54例, 未用药组28例。所有病例3个月内未服过任何激素,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且无内科合并症。两组年龄、身高、体重、孕产次、病理、手术方式和内异症分期, 均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月经规则, 周期 (30±2) d。

1.2 方法

米非司酮组给予米非司酮10mg口服, 每日1次。保留子宫者手术后第1个月经周期的第2天起开始用药;行子宫切除者于术后1周起开始用药, 疗程均为3个月。术后患者每半年复查1次, 了解其症状、体征、妊娠情况及B超检查。用药组用药期间每月复诊1次, 主要了解药物副反应, 复查肝功能, 并测定了31例应用米非司酮的内异症患者用药2个月后的E2水平。

1.3 疗效判定标准

缓解指无症状, 未发现盆腔肿物;改善指仍有原症状, 但程度减轻, 体检无阳性体征, 未发现盆腔肿物;复发指B超再次发现盆腔内异囊肿或再次出现周期性、进行性加重的下腹痛[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 疗效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注:χ2=7.11, P<0.01。

米非司酮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 (P<0.01) 。米非司酮组复发6例, 2例在术后1年内复发, 2例在术后1~3年内复发, 2例在3年后复发。未用药组复发10例, 其中1年内复发5例, 1~3年内复发3例, 3年以后复发2例。

2.2 妊娠情况

在随访的患者中合并不孕的有30例, 米非司酮组19例, 失访3例, 有4例受孕, 术后受孕率25% (4/16) 。未用药组11例, 失访2例, 有1例受孕, 术后受孕率11.1% (1/9) 。

2.3 副反应

米非司酮组有6例肝功能损害, 均为肝酶轻微升高, 未予停药, 配合护肝片治疗后恢复正常;其余副反应主要有轻微恶心、乏力等, 只有少数患者体重轻微增加, 无痤疮多毛与乳房缩小等, 患者易于接受。31例应用米非司酮2个月后内异症患者血清E2水平平均为227pmol/L, 停药前B超测定该31例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在4~6mm。

3讨论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 提高妊娠率, 是治疗内异症的一种理想途径[2]。内异症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根治须切除双侧卵巢而使患者提前绝经, 但多数内异症患者尚年轻, 要求保留卵巢功能甚至生育功能。而非根治性手术复发率高, 本文显示盆腔内异症术后未用药组复发率达35.7%。这是因为手术是细胞减灭性的而非治愈性的, 如果手术保留了卵巢甾体激素的分泌, 残留病灶会因此而复发。所以很多学者主张术后辅以药物治疗促使残留小病灶萎缩。

米非司酮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的合成甾体类激素, 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对内膜下调其性激素受体 (ER、PR) 含量, 阻断内膜对雌、孕激素的反应性, 从而抑制异位内膜细胞的生长[3];还可能降低异位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自 (旁) 分泌而抑制异位内膜的增殖, 达到临床治疗目的[4]。其具有抑制排卵、诱发黄体溶解、干扰子宫内膜完整性的功能, 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 对黄体促性腺激素有抑制作用, 可直接作用于异位内膜, 抑制其增生及分化, 促进凋亡, 减少其生长潜能。小剂量长疗程米非司酮治疗内异症能显著缓解症状, 并使内异症病灶萎缩, 无明显副反应。本文米非司酮组的复发率 (11.1%) 显著低于未用药组 (35.7%) , 副反应少且轻, 费用低, 易被患者接受。其次应用米非司酮后, 患者血清E2保持低水平, 失去了对在位或异位子宫内膜正常的周期性刺激, 导致闭经, 并使手术残留的异位病灶萎缩。治疗3个月时E2水平保持在卵泡早期水平, 这样既可抑制内膜生长活性, 又不出现雌激素缺乏症状[4], 也为停药后妊娠提高了良好的激素环境。因此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辅助治疗是有效且值得推广应用的。

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后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随访资料, 比较分析应用米非司酮组与未服药组的疾病复发率及用药后的副反应情况。结果:米非司酮用药组复发率11.1%, 显著低于未用药组35.7% (P<0.01) 。结论: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后辅助治疗是有效的, 而且副反应较少。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米非司酮

参考文献

[1]舒静, 方素华, 盛露芳, 等.重度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米非司酮与内美通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3) :181-183.

[2] Vercellini P, Crosignani PG, Fadini R, et al.A gonadotroph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compared with expectant managermentafter conservative surgery for symptomatic endometrosis (J) .Br JObstet Gynecol, 1999, 106:672-677.

[3]江静, 吴瑞芳, 王振海.米非司酮的离体异位与在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 (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 36 (4) :218-221.

口服剂量 篇6

关键词:小剂量罗红霉素,支气管扩张,治疗效果

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周围的部分肺部组织出现慢性及化脓性的炎症或发生慢性纤维化, 因此而破坏了支气管管壁的弹性的组织以及肌肉, 引起了支气管扩张且持久不变或因而导致支气管变形, 此为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1]。持续性的咳嗽以及伴有大量浓性痰液、咯血反复不止是支气管扩张此种疾病的最典型的发病症状, 支气管被细菌等外物感染或被异体物质阻塞等是引起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原因, 若患者的支气管病症长时间连续发作, 一些继发性的肺心病或肺气肿引发等疾病将随之, 威胁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 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患者18例, 女患者12例, 年龄为25~46岁, 病程为2~5年, 平均病程为 (2.9±1.1) 年;实验组男患者16例, 女患者14例, 年龄为26~46岁, 病程为2~4.5年, 平均病程为 (3.2±0.9) 年。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被确诊患有支气管扩张, 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采用沐舒坦治疗的常规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治疗, 用药的剂量为3次/d, 30 mg/次;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沐舒坦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罗红霉素进行治疗, 其用药的剂量为2次/d, 75 mg/次;对两组患者坚持6个月的治病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持续性咳嗽及伴随的大量浓性痰液、咯血持续不断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持续性咳嗽及伴随的大量浓性痰液、咯血持续不断等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持续性咳嗽及伴随的大量浓性痰液、咯血持续不断等症状没有消失或有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实验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56.67%)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是肺部支气管的不正常的扩张现象, 其发病的机制多是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周围的肺部组织由于慢性的炎症或阻塞造成的扩张, 此种扩张类型均存在不可逆性, 支气管扩张属于发病慢且伴有化脓性的炎症, 该病属于呼吸系统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3]。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种细菌感染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为其在体外对抗生素非常敏感, 但是在体内确很难被清除干净, 因此易发生多重的耐药性, 导致治愈困难甚至久治不愈。支气管扩张疾病病情复杂, 容易发生多次反复的感染, 治疗时间长且不易治愈等特性,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小剂量罗红霉素长期给予患者口服以治疗其所患的支气管扩张疾病, 其主要的原因是: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的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 其主要的代表药物即为红霉素, 其本质为一种抑菌剂, 在细菌的生长期对其产生抑制, 以达到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的目的[4]。最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研究出的十四、十五环此类抗生素不仅有对抗细菌的作用, 还能对被膜起到抑制以及破坏的作用。当下, 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对支气管扩张反复感染的治疗, 其作用的机制可能包括:可以使气道上皮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介素-8 (IL-8) 的产生减少, 使气道的炎症减轻或消失;能使气道黏膜的分泌减少, 对气道内黏膜纤毛运动起到增强的作用, 并对嗜中性粒细胞向气道内的凝聚产生抑制, 从而使其抗炎作用得到发挥[5]。

本研究显示, 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进行长期治疗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常规方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疾病的总有效率 (56.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口服小剂量的罗红霉素对长期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且安全可靠, 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烨, 朱纯, 戴莉莉.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3.18 (1) :49-50.

[2]刘积锋, 钟小宁, 何志义, 等.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治疗的影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11) :824-827.

[3]朱敏.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6) :38-39.

[4]徐永芳, 黄玲玲, 孙维罗.长期小剂量红霉素对中重度COPD的影响.海峡药学, 2010, 22 (7) 121-122.

口服剂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女21例, 男29例, 年龄54~72岁, 平均年龄 (62.4±4.3) 岁, 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7.6年;对照组女22例, 男28例, 年龄53~73岁, 平均年龄 (62.8±3.7) 岁, 病程2~12年, 平均病程7.4年。所有患者都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患者有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 每年连续3个月出现以上症状, 且连续2年以上。同时排除肺部结核疾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肺部疾病, 排除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心衰患者, 所有患者对氨溴索无过敏反应。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大,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治疗, 本文采用的氨溴索口服液为每袋30mg (10ml) 的规格, 3次/d, 1袋/次。同时给予头孢替安2.0g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 1次/d。沙丁胺醇 (salbutamol) , 100~200μg/次, 通过定量吸入器 (MDI) 3~4次/d吸入。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倍量的氨溴索治疗, 即3次/d, 2袋/次。以7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发放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问卷采用百分制, 分为6个问题。要根据各个患者不同的年龄、性格、文化程度进行个体化指导, 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帮助。饮食要注意营养搭配和摄入, 多吃新鲜蔬果, 宜清淡, 忌辛辣荤腥。应戒烟多茶, 为患者制定有助于恢复健康的食谱。预防感冒, 避毒消敏, 坚持锻炼, 加强个人卫生, 防止感染的发生, 提高自身抵抗力, 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评定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标准[2]:若患者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 血象和胸部X片结果都显示正常, 症状评分降低80%以上则评定为痊愈;若主要症状、体征、血象以及胸部X片结果都有明显改善, 症状评分下降20%~50%则评定为有效;若患者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症状评分减少小于20%则评定为无效。总有效人数=治愈人数+有效人数。问卷评分90以上为满意, 90~80为比较满意, 80以下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以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表2。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会造成患者咳痰无力, 痰液黏稠且难以咳出, 往往机体免疫力较差, 有吸烟史的患者更容易患慢性支气管炎。止咳化痰主要采取氨溴索进行治疗, 常规剂量的采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然而在病情症状缓减方面不够令人满意[3]。因此考虑加大氨溴索使用剂量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结果表明, 双倍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更好,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有保障。

综上所述, 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具有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氨溴索常规剂量的双倍剂量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症变化。结果:检测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 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氨溴索口服液,慢性支气管炎,双倍剂量

参考文献

[1]王海飚, 徐卫方, 王平, 等.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证-治相应关系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12) :193-196

[2]丁伯兵, 刘学群.氨溴索辅佐治疗老年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1 (4) :524.

上一篇:换角度思维下一篇:公司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