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疫苗

2024-08-07

口服疫苗(精选6篇)

口服疫苗 篇1

注射疫苗是预防各种疾病最有效的方式, 传统的疫苗一般采用注射的接种方式, 一些接种者不太愿意接受, 其生产成本也较高, 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 这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疫苗接种的推广。转基因植物疫苗也称为植物疫苗, 是最新研究的一种全新的疫苗, 它与传统的疫苗相比, 有许多优势, 一是生产成本低, 生产过程简单, 可以大规模生产。二是改变了传统疫苗需要冷藏的弊端, 常温下可以保存。三是直接口服就可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不再需要注射, 可以使接种者不再受接种疫苗的痛苦, 也可以有效的避免接种疫苗过程中因为注册带来的疾病传染。转基因口服疫苗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已经推出就引起许多国家的关注。

一、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的获取

(一) 目标抗原的选择

要想生产转基因口服疫苗,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目标抗原, 当一些植物疫苗的结构比较清晰时, 可以直接运用这些植物来提取疫苗, 当植物的疫苗结构不是很清晰的时候, 就要通过微生物进行筛选, 选出适合的目标抗原。

(二) 受体植物的选择

受体植物是生产转基因口服疫苗的关键, 因此选择合适的受体植物是很有必要的, 合适的受体植物可以提高转基因口服疫苗的质量和产量。植物的叶片、幼苗、谷物的种子等等都可以作为转基因口服疫苗的受体植物。但是在新鲜的叶子中产生的蛋白需要快速的提取出来, 因为会被新鲜组织很快的吸收降解, 而在干燥的谷物中的产生的蛋白质可以长时间的保存, 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更倾向于使用干燥的种子作为受体植物。

(三) 转基因植物材料的获取

目前获取转基因植物材料应用的技术主要有核转化技术、叶绿体转化技术和病毒侵染技术。其中核转化技术是最长使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该项技术是将编码抗体的外源基因注入带植物中, 利用植物的繁殖将遗传基因传给下一代。叶绿体转化技术也是借助植物的遗传。病毒侵染技术使利用植物病毒作为载体, 在植物中形成抗体。这三种方式均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加工处理及接种免疫

植物疫苗的接种方式有三种, 一种经过纯化技术处理后注射获取或者是直接口服获取。二是将植物疫苗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状态, 让接种者直接使用。三是将植物疫苗添加到食品中, 接种者可以通过使用其他的食物从而接种疫苗。这种方式一般应用于家禽类动物疫苗的处理。

经过纯化处理可以将植物疫苗很好的浓缩和提纯, 但是一些植物的结构总有大量的酚类物质, 造成蛋白质很难很完全提纯, 并且需要的成本也比较高, 因此该方式的不能得到很广泛的使用。将植物疫苗加工成可食用的状态是疫苗的接种便的简单, 经过加工处理的植物疫苗可以直接口服, 使用效果较好。用于家禽类动物接种的疫苗的加工处理过程比较简单, 只需要将含有疫苗的植物稍作处理就可以, 在选择植物载体时要选用便于储存的食物, 例如玉米、谷物等等, 这样可以方便动物食用。

三、植物疫苗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动物传染疾病频发, 比如禽流感、疯牛病, 这些都是没有及时的接种疫苗造成的, 这些传染性疾病给养殖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及时的接种疫苗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动物来说, 口服的植物疫苗是最理想的选择, 可以在动物的饲料中加入含有疫苗的植物, 让动物很轻松的使用下去, 从而接种疫苗。

但是目前仍然有诸多的因素影响着植物疫苗的应用和发展, 首先, 植物受体的选择, 虽然许多的植物可以当成疫苗的受体, 但是大部分的植物不能表达植物口服疫苗, 有些谷类植物的转化率较低, 这样极大限制了植物疫苗的发展。其次, 因为植物疫苗的转化率较低,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疫苗的生产成本, 疫苗是面向大众的一种药品, 价格太昂贵肯定不会被认可和接受, 这也制约着植物疫苗的发展。再次, 转基因技术一直是被受争议的一项技术, 在很多的国家不太接受转基因技术, 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 对于转基因是抵触的, 这就给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因此, 要想推进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发展, 必须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 加大转基因植物的开发研究, 也要注重全社会普及转基因植物的知识, 消除人们对于转基因植物的错误认识, 让转基因疫苗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军政, 彭爱红, 姚利晓, 范达, 陈善春.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 2011 (17) .

[2]曲静, 王丕武, 范玉广.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转基因植物可食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0 (01) .

[3]朱宏, 赵凯, 段可, 潘爱虎, 贾军伟, 孙建萍, 李鹏, 何婷, 唐雪明.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 2009 (01) .

[4]李杨, 李志勇, 柳纪省.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 2010 (04) .

口服疫苗 篇2

1 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不同表达系统

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口服疫苗的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克隆、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受体细胞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转化植株的栽培、目标产品分离纯化与纯度鉴定等。其载体表达系统为:稳定表达系统与瞬时表达系统。

1.1 稳定表达系统

稳定转化是将目的基因整合到转基因植物的核基因组或叶绿体基因组中, 能够稳定表达目的蛋白的转基因植株称为稳定表达系统。

1.1.1 核表达系统。

通过根癌农杆菌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介导。农杆菌Ti质粒中含一段T-DNA, 能与植物核基因组DNA发生同源重组, 在T-DNA两侧插入外源基因, 外源基因就能与T-DNA一起随机整合到植物核基因组中。Mason等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基因转入马铃薯中并获得表达, 并用薯块饲养小鼠, 在小鼠体内检测到保护性抗原包括黏膜抗体, 以抵御细菌的侵染。另外, 在一些农业经济作物中, 如大豆、水稻等不易进行农杆菌转化, 在这类植物中, 基因枪法被广泛应用, 外源基因可能整合到植物核基因组中。与农杆菌法相比, 基因枪法具有更高的整合率。

1.1.2 叶绿体表达系统。

用基因枪法把外源基因打入叶绿体中, 外源基因可能在叶绿体中整合。叶绿体转化体系只应用于几种植物, 但是叶绿体的基因拷贝数很多, 利于增强目的蛋白的表达量, 具有很大的潜力;叶绿体基因是严格的母系遗传, 可避免植物传粉过程中的基因污染, 而且不会出现基因沉默问题。

1.2 瞬时表达系统

通过整合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感染植物, 外源基因随病毒的复制而得到高水平的表达, 这样的植物就成了生产疫苗的“绿色工厂”。最常用的2种宿主:病毒表达系统是烟草和烟草花叶病毒 (TMV) 及豇豆和豇豆花叶病毒 (CPMV) 。瞬时表达系统病毒复制拷贝数多可提高表达量。然而, 病毒表达系统不稳定, 外源基因容易丢失。此外, 每株植物都要接种病毒, 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2 植物生产口服疫苗的研究现状

2.1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口服疫苗的优势

除了转基因植物, 能够生产重组疫苗的系统有细菌、酵母、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转基因动物等。植物表达系统与上述疫苗生产系统相比, 具有较大的优势。植物生物反应器具有如下优点:一是植物生产系统具有廉价性。植物表达系统最吸引人之处是它能廉价地生产高价值、供不应求的蛋白。在获得转基因阳性植株后, 生产转基因口服疫苗工艺简单, 不需要昂贵的培养基和复杂的纯化过程, 也不需要严格的无菌生产和冷藏保存, 只需增加耕种面积就能扩大其产量并易于栽培管理。二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的组织培养、细胞或者原生质体在适当培养条件下均能再生出完整的植物个体。药用基因转化到植物细胞后可培育出药用植物品种, 并可稳定遗传。三是安全性。动物细胞生产转基因疫苗, 常用动物病毒作为载体导入抗原基因, 生产过程可能被动物病毒污染, 这些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性。而在植物中, 外源蛋白的生产或通过重组植物病毒载体的侵染, 或通过外源基因稳定地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来实现, 避免了转基因动物带来的伦理问题。植物病毒不能感染人类, 表达产物无毒性和副作用, 安全可靠, 无残存DNA和潜在的致病性、致癌性。四是植物具有完整的真核细胞表达系统。表达产物可糖基化、酰胺化、磷酸化, 可完成对亚基的正确装配等翻译后加工过程, 使表达产物具有与高等动物细胞一致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

2.2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重组疫苗

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口服疫苗的概念,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人口服疫苗就成为研究热点。表1为2000~2007年利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的重组疫苗和药用蛋白。

3 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口服疫苗是近10年的事情, 尽管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有很多优点, 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 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3.1 重组蛋白的表达问题

重组蛋白的表达量低, 表达效率不稳定, 在已报道的研究中, 外源基因所表达的重组抗原蛋白, 大约只占植物可溶蛋白的0.01%~0.37%。为使外源抗原基因更好地在植物中高水平表达, 可对目的基因进行修饰, 如优化密码子、优化抗原表位、添加增强子, 或前导序列、添加修饰基因或吸附基因使抗原直接靶向免疫系统等;为消除目的基因转化后的沉默现象, 在构建表达载体时, 尽量降低目的基因与植物基因组的同源性, 对多基因结构采取不同的启动子和polyA序列, 或在转基因的侧翼接上核基质结合序列以避免位置效应;选组织用强启动子如来源于花椰菜花叶病毒 (CaMV) 的35S启动子, 可增强目的蛋白在叶片中的表达水平;选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 如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马铃薯块茎启动子等, 可使目的蛋白在植物的特定部位集中表达。

3.2 用于口服时易被消化及作用机理问题

转基因植物疫苗是在植物体内表达的亚单位疫苗, 生物安全性高, 不需要注射, 在人们享用美食的同时就得到了免疫, 并排除了繁琐的疫苗纯化过程。但这种亚单位疫苗没有减毒活疫苗免疫性强, 需要加强免疫来提高免疫应答的水平;另外, 消化系统会降解抗原, 因此, 要求转基因植物疫苗具有肠稳定性和形成荚膜包被的抗原。细胞壁是阻止抗原被降解的第1道屏障, 植物细胞膜可进一步保护抗原避免胃液、肠液的降解作用, 植物细胞的次生壁可以使内含物释放更慢, 直到达到小肠内植物细胞壁才开始破裂逐步释放抗原, 从而实现免疫功能, 但仍需要对其中的细节问题进行研究。另外, 也可采取在抗原基因上附加修饰基因或吸附基因序列, 保护口服疫苗不易被迅速消化, 使之长时间地停留在消化系统内。

3.3 口服抗原疫苗免疫耐受方面的问题

动物实验表明, 口服疫苗涉及到口服耐性问题。口服疫苗也有可能导致人和动物产生口服耐性, 从而不再对疫苗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致使疫苗失去作用。必须研究口服疫苗的安全性、有效剂量和服用时间表, 必须确定口服疫苗是起刺激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3.4 植物疫苗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争论的焦点。外源基因是否会漂到环境中而破坏环境;抗生素抗性基因是筛选转基因植物常用的标记基因;长期使用这类转基因是否会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抗生素医疗无效;转基因植物中新基因会不会传递给人畜肠道的正常微生物, 引起菌群和数量的变化或插入并表达, 从而危害人畜健康。这些问题目前都无法解答, 仍需要大量学者研究证实。

4 利用植物生产口服疫苗前景展望

用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有医疗价值的抗体、疫苗及一些重要药用蛋白, 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前景。转基因植物口服疫苗优势突出, 具有极大的潜力, 20多年来, 植物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 美国DowAgroscience公司开发用于预防禽类的NEWCASTLE Concent成为第1个获得美国农业部兽用生物制品中心批准的兽用植物疫苗, 极大地促进了人用植物疫苗的研究与开发。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逐渐深入, 相信不久的将来, 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医疗作用的蛋白, 植物疫苗将广泛地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井鑫, 张兴国.植物生物反应器进展[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 (4) :109-102.

[2]汪正, 刘坚.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 2002, 27 (9) :1-3.

[3]王明忠, 朱进.A组轮状病毒基因在马铃薯细胞中的初步表达[J].免疫学杂志, 2004, 20 (3) :204-207

[4]周彦兵.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J].生物学通报, 2001 (12) :11-12.

[5]李晓东, 曹宛虹.抗癌基因P53导入番茄的初步研究[J].园艺学报, 2001, 28 (4) :356-358.

[6]康杰芳, 王喆之.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 (9) :73-76.

[7]姜鹏, 秦松, 曾呈奎.乙肝表面抗原基因在海带中的表达[J].科学通报, 2002, 47 (14) :1095-1097.

口服疫苗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黄埔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在6月龄~3周岁的2 000名儿童中,凡家长自愿,经儿童保健医生查体后确认为健康,无遗传性疾病、慢性感染性疾病及免疫缺陷性疾病,一周内无发热及腹泻,且与上次预防接种时间间隔30天者为服苗组。对照组为在同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年龄相同和不愿意使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者。

1.2 疫苗

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G10型羊RV,LLR株),剂量3 ml/支。

1.3 方法

1.3.1 在2008年12月1日—2009年9月30日期间,于每周二、周六预防接种日,按计划免疫程序为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接种1次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并在其健康档案中予以登记。

1.3.2 在日常诊疗门诊中,将2009年8月—2009年11月所有6月龄~3周岁患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病情具体情况在健康档案和科研统计表中予以登记。

1.3.3 用清洁灭菌纸盒收集新鲜粪便,由珠江生物高科技中心提供的轮状病毒(A群)快速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一步法检测试剂盒进行诊断。

1.4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愿意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服苗组)的人数为435人,不愿意接种者为1 565人,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不愿意接种者中抽取450人组成对照组进行研究。(2)因为社区居民已经习惯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首诊,所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健康档案可基本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2009年8月—11月间,查阅服苗组与对照组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病情轻重和医疗费用。(1)在服苗组和对照组885人中患轮状病毒腹泻共47人次,其中服苗组9人次,对照组38人次。服苗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78,P<0.05,见表1)。(2)服苗组9名患儿均为轻症病例,经口服补液等处理治愈;在对照组38名患儿中有9名为中度脱水病例,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输液1~3天不等,3名为重度脱水伴发热呕吐病例,在医院儿科住院一周。服苗组患儿病情轻于对照组(见表2)。(3)服苗组9名患儿人均治疗费用为41.5元,对照组38名患儿人均治疗费用为235.0元,服苗组患儿治疗费用较低。

3 讨论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轮状病毒肠炎占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的首位。轮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可经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6个月~3岁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这与该年龄段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和机体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而来自母体的抗体已降至最低有关。有学者认为,位于小肠绒毛表面的乳糖酶是轮状病毒的靶酶,一般婴幼儿的乳糖酶水平高于成人,这可能是婴幼儿易感染轮状病毒的原因[2]。

轮状病毒进入人体后感染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并进行大量复制,引起胃肠黏膜炎性改变,通透性增加。原发性感染的儿童可无症状,但大部分表现为急性腹泻,常伴发热和呕吐,每日大便多超过10次甚至几十次且量多,严重患儿常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神经系统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病程3~8日,少数患儿病程较长。本病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高,主要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所致[3,4]。

轮状病毒腹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特效药物治疗。而接种疫苗可能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羊轮状病毒PG10型LLR株口服RV活疫苗,1998年6月31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新药认证证书后,于2000年获得批准正式生产,是当今全球惟一获国家批准的轮状病毒活疫苗[5]。研究结果显示,该疫苗可诱导产生G1-G4型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40.0%~60.0%,对轮状病毒腹泻的保护效果为78.0%[6]。

社区人群相对固定,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集疾病诊疗与预防于一体,且为社区居民的首诊医院,建有居民详细的健康档案,为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在社区应用效果观察更具有利条件。

服苗组较对照组发病率明显降低,且病情明显减轻,未出现中、重度病例。说明以毒力较弱活疫苗多次刺激免疫系统,能诱导明显的人轮状病毒保护作用。婴幼儿经过轮状病毒初次感染后,可降低随后轮状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而且所获得的保护性免疫可经后来的轮状病毒感染而加强,有过2次以上轮状病毒感染的儿童几乎不会再发生严重的轮状病毒腹泻,这说明重复暴露可引起持久性的免疫[7]。本次研究结果轮状病毒腹泻保护率高达90.0%以上,明显高于以往一些研究成果。其原因为大多数受种对象为连续2年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并在接种过程中对家长进行了关于儿童手部卫生等一序列健康教育。

美国每年与轮状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医疗费用高达3.52亿~10亿美元[8]。服苗组患儿治疗费用开支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轮状病毒腹泻不仅能改善婴幼儿的健康状况,还能减轻因此造成的严重经济负担。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社区应用效果显著,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充分发挥疾病预防作用,提高疫苗接种率,搞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参考文献

[1]Parashar UD,Hummelman EG,Breaace J S,et al.Global illness and deaths caused by rotavirus discase in children[J].Emerg Infect Dia,2003,9(5):565-572.

[2]张志敏.实用小儿腹泻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98-99.

[3]戌小平,江莲,杜玉春.医院内轮状病毒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31.

[4]伍曼仪,陈觉凝,廖国仪,等.小儿腹泻病临床分析[J].广东医药,1996,17(9):588.

[5]叶新华,金玉,言肇寅.轮状病毒腹泻的社会负担及疫苗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毒学杂志,2006(13):112-116.

[6]张延龄,张晖主编.疫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351~1362.

[7]李东,国泰,杨晓明.轮状病毒的研究现状[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20(11):863-865.

口服疫苗 篇4

1 临床资料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 将有关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

2 结果

2.1 免疫效果研究

2.1.1 保护率研究

对轮状病毒预防效果的研究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疫苗保护率的前瞻性研究。已检索到的5篇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研究疫苗保护率都在74%以上, 最高达86.4%。但柏凌云等的研究结果[8]保护率却仅为46.8% (表1) 。从保护率角度看, 国产轮状病毒口服疫苗还是具备较好的免疫效果的。

2.1.2 疫苗接种对临床表现的影响研究

共检索到4篇论文通过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表现研究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作用。各研究者均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 采用的临床程度评价指标有两类。

一类以服苗后仍然发病的病例临床表现与对照组对比来显示疫苗的保护作用。其中李泸莎的研究结果服苗组仅有2例发病, 临床分型全部为轻型 (100.0%) ;而对照组轻、中、重型病例分别占53.8%、38.5%、7.7%。服苗组病例显著轻于对照组[3]。

杨卫国等[9]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9], 以重症病例和需住院治疗病例所占的比例作为临床程度评价指标。其中杨卫国的研究结果服苗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8.43%,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20.3%;对照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24.4%,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35.4%。柏凌云的研究结果[8]则服苗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1.22%,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13.41%;对照组病例中重症病例占8.70%, 需住院治疗病例占41.42%。见表2。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显示轮状病毒疫苗服苗后即使仍患了轮状病毒肠炎, 患病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

另一类研究以病例患病时间作为评价病例临床程度的指标。章笑安、柏凌云、杨卫国等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服苗组患病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见表3[5,8,9]。

2.1.3 服苗后抗体增长研究

通过测定轮状病毒疫苗服苗后人体特异性抗体的增长情况, 能够比较精确地评价疫苗免疫效果, 是各种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的常用方法。刘东磊等[7]用中和试验方法对112名儿童服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轮状病毒疫苗后血清轮状病毒Ⅰ、Ⅱ、Ⅲ、Ⅳ、LLR型的特异性抗体进行了检测。定性检测结果各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检测各型抗体四倍增长率分别为60.38%、50.94%、45.28%、52.83%、47.17%。显示国产轮状病毒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2.2 安全性研究

疫苗的使用对象是健康人, 因而其安全性显得特别重要, 相关的研究亦有不少。已检索到沈国红等的4篇研究论文。归纳各研究者的报导, 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应有体温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两类。

(1) 体温反应: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体温反应分级方法。

沈国红等[4]将体温反应分为无反应 (<37.1℃) 、轻度反应 (37.1~37.5℃) 、中度反应 (37.6~38.5℃) 、强反应 (≥38.6℃) 四个等级, 对410名轮状病毒疫苗服用者进行观察, 结果总反应率4.39%, 其中轻度反应率0.98%、中度反应率2.68%、强反应率0.37%。

刘东磊等[7]将体温反应分成低热 (37.6~38.5℃) 和高热 (≥38.6℃) 两级, 共观察112例轮状病毒疫苗服苗者, 结果体温反应总反应率为8.04%, 低热反应率为6.25%, 高热反应率为1.79%。

(2) 消化道反应:消化道反应比较复杂, 所以各研究的分类方法不一致。

沈国红等[4]将接种反应分为:体温37.1~37.5℃或伴轻度恶心、腹泻, 为轻度反应;体温37.6~38.5℃或伴明显恶心、腹泻, 为中度反应;体温≥38.6℃, 为强度反应。

结果有4.39%出现发热、腹泻等不良反应, 其中强反应率0.73%, 中度反应率2.68%, 轻度反应率0.98%, 均于对症治疗后3 d内缓解并消失。

章笑安等[5]的研究没有将消化道反应明确分级。共观察742例, 26例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反应率3.50%;其中轻微呕吐、腹泻9例 (1.21%) ;精神萎靡、食欲减退7例 (0.94%) ;低热5例 (0.67%) ;皮疹3例 (0.40%) ;24小时内不明原因哭吵2例 (0.27%) 。所有反应均不治自愈。

刘东磊等[7]也没有对消化道反应分级, 观察112例轮状病毒疫苗服苗者:食欲减退3例 (2.68%) 、腹泻4例 (13.57%) 、活动减少1例 (0.89%) 、精神下降2例 (1.79%) 。

(3) 对照研究:以上的研究都没有设对照组。林君芬等的研究增设了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 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科学性[6]。结果如下:①体温反应。②消化道反应:服苗组:反应人数2, 反应率2.12%, 其中腹痛1人、腹痛腹泻伴呕吐1人。对照组:反应人数2, 反应率2.15%, 其中腹痛腹泻1例、呕吐1例。这个研究结果值得注意的是, 对照组与服苗组出现了几乎相同的消化道反应率, 提示可能有较多偶合病例存在机率。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腹泻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病, 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 50%~60%是轮状病毒性腹泻。该病每年造成44万~60万儿童死亡, 主要在发展中国家。

目前, 国内使用的主要是兰州生物制品所生产的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但针对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结论尚存在不一致性, 因此有必要对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和定量分析, 以明确口服轮状病毒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

3.1 疫苗的预防效果

综合各研究结果一致显示[1,2,3,4,5,6,7,8,9], 接种国产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或减轻轮状病毒腹泻的症状, 疫苗组的患病时间明显比非疫苗组短, 对减少严重病例的发生有显著效果。

3.2 疫苗的不良反应

以上各观察研究[1,2,3,4,5,6,7,8,9]或未设对照组、或随访期短、规模小, 观察结果显示, 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者仅有4%~5%发生轻微发热 (37.1~37.5℃) , 或轻度腹泻等反应, 未观察到肠梗阻、肠套叠、死亡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因此, 建议继续加强大规模应用后的研究。

综上所述,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率和死亡率, 减少患儿家庭和社会医疗负担, 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 都将是经济和有效的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 尤其是重症腹泻的主要手段, 值得在适龄儿童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徐伟.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随访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 (3) :258.

[2]崔士岭.轮状病毒疫苗口服预防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9) :54.

[3]李泸莎.轮状病毒疫苗预防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观察[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9, 32 (2) :20-21.

[4]沈国红.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安全性临床观察[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06, 34 (3) :13-14.

[5]章笑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轮状病毒肠炎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9) :1009-1010.

[6]林君芬.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安全性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12, 14 (4) :12-13.

[7]刘东磊.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 2006, 8 (3) :138-140.

[8]柏凌云.轮状病毒疫苗对小儿秋季腹泻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6) :1325-1326.

口服疫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作者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接种的680例婴幼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其中男337例, 女343例, 最小月龄为3个月, 最大月龄为36个月, 平均月龄为 (16.49±7.69) 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0例。两组在月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国药准字S20010002,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 婴幼儿均现场服用, 剂量为1支, 且确保患儿在2周内未接种其它疫苗。对照组患儿给予安慰剂, 其用法、用量、外观均与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移植。随访1年统计两组患儿腹泻的发生情况, 包括腹泻发病次数、腹泻发病时间、腹泻发病率以及重型腹泻发病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 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可知, 观察组的腹泻发生次数、腹泻发生时间以及发生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详情见表1。

注: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一种粪口传播的病毒, 患儿感染后可引起腹泻或重型腹泻, 后者常常表现为电解质紊乱以及脱水, 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可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2]。目前我国常用的口服轮状病毒主要为减毒的活疫苗, 在肠道内复制后引起机体的体液免疫、黏膜免疫以及细胞免疫, 产生特异性抗体使患儿具有抵抗轮状病毒的能力。有相关研究表明肠道内的SIg A在免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 口服抗体后患儿体内的T淋巴细胞效价明显增高, 证明了T淋巴细胞在免疫中的作用。我国学者已有相关研究结果证明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3]。

从本次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腹泻发生的次数、腹泻持续的平均时间以及腹泻发生率与重型腹泻发生率。从本次实验结果中不难看出, 观察组患者中仍有12.65%的患儿发生腹泻, 证明在预防婴幼儿腹泻时仍需其它的防护措施[4]: (1) 加强食品以及水源卫生安全的管理; (2) 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 (3) 培养婴幼儿较好的卫生习惯; (4) 推荐母乳喂养; (5) 对腹泻的患儿做到尽早发现, 尽早隔离。

综上所述,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防治婴幼儿腹泻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显著地降低腹泻与重型腹泻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防治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68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0例, 观察组给予口服轮状病毒疫苗,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 随访一年统计两患儿腹泻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腹泻发生次数以及腹泻发生时间要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为12.65%, 重型腹泻发生率为0.59%;对照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为28.82%, 重型腹泻发生率为4.41%;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在防治婴幼儿腹泻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显著地降低腹泻与重型腹泻的发生率。

关键词:轮状病毒,疫苗,婴幼儿腹泻

参考文献

[1]胡昱, 李倩, 陈恩富, 等.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研究Meta分析.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2, 18 (1) :61-66.

[2]谢澎, 李青, 庞兴, 等.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罗特威研究进展.中国新药杂志, 2012, 21 (10) :1107-1109.

[3]王爱梅, 李敏, 赵淑娟.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及卫生宣教预防小儿秋季腹泻的效果分析.黑龙江医药, 2011, 24 (3) :473-474.

口服疫苗 篇6

1.1基层家禽养殖现状

畜禽养殖业是一种效益经济农业,发展畜禽养殖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既有利于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目前我国基层家禽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和农户小规模大群量生产,其中以个体、分散、单一、粗放经营者为主,集约、规模经营者较少。

1.2基层家禽免疫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大幅度提升,鸡白痢也处于高发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暴发了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贫血、禽流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等疾病。畜禽养殖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其疫病风险远远高于市场风险,所以从事畜禽养殖业的根本和关键措施是做好防疫工作。目前基层家禽免疫措施采取的是禽流感强制免疫,马立克、新城疫、 鸡痘等其他传染性疾病自愿免疫的原则。其中强制免疫的禽流感疫苗采取规模户自行免疫、乡镇动物防疫检疫站监督;散户到站申报、防疫员下乡免疫的措施。

1.3基层家禽疫苗主要接种途径

1.3.1点眼滴鼻法:通过点眼滴鼻的方式使疫苗从呼吸道进入体内的接种方法,适用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及传染性法氏囊炎等疫苗的接种。点眼滴鼻是一种有效的粘膜免疫途径,一般5~7天就能产生免疫力。具有操作简便、安全,能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对预防呼吸道感染效果较好的优点;但需逐只免疫,比较费时费力,对整个群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应激反应。

1.3.2翼膜刺种法:通过接种针蘸取疫苗,刺种于鸡翅内侧无血管处的翼膜内的接种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鸡痘疫苗的接种 。 翼膜刺种使用药液少,注射局部副作用小,产生的免疫力比相同剂量的皮下接种为高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 剂量不容易掌握的弊端 。

1.3.3皮下注射法:将疫苗接种于鸡皮下的一种免疫方法,这种免疫方式多用于马立克氏病疫苗的接种。接种于皮下的疫苗缓慢的释放出相应的抗原, 从而达到不断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效果,所以这种接种方式的免疫时间更长、免疫效果较好;然后具有需要对鸡进行逐只免疫、工作量很大,能使鸡产生一定的刺激性等缺点。

1.3.4肌肉注射法:使用注射器将疫苗接种于鸡的胸肌或翅基部三角肌的免疫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新城疫Ⅰ系疫苗的接种。肌肉注射的疫苗吸收速度更快、吸收效率更高,但是也同样具有对鸡进行逐只免疫、工作量很大,能使鸡产生一定的刺激性等缺点,同时不能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1]。

2口服禽流感疫苗的必要性

2.1基层禽流感防疫难点

无论散养还是规模养殖,科学的免疫程序对疫病是否发生起决定性作用。就我国当前养殖水平而言,基层养殖户中有科学文化的年轻人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绝大部分养殖户是农村闲散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专业水平较差、年龄偏大的特点,再加上国家强制免疫病种数量有限、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基层养殖生产中动物免疫的程序化、科学化还有待加强。

就禽流感而言,目前基层禽流感采取的免疫措施为:规模养殖户由基层动物防疫检疫站监督、强制养殖户自行免疫,散养户由防疫员下乡进行强制免疫。均采用肌肉注射的接种方式,一方面,需对鸡进行逐只免疫,基层家禽养殖大部分采用散养的方式,家禽活动空间很大,捕抓难度也大,极容易给家禽造成应激;另一方面,基层家禽养殖量较大,而基层防疫员数量较少,一般乡镇镇只有5~10名防疫人员,所以对于防疫员,操作难度非常大、任务非常艰巨。

2.2口服禽流感疫苗的优势

2.2.1口服接种方法简单、安全。口服禽流感疫苗, 顾名思义是一种可以直接通过口服而使机体产生免疫效果的禽流感疫苗。口服接种方法简单、安全, 避免了注射疫苗所需要的严格标准,避免了针头污染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口服疫苗,能够刺激消化道黏膜,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1]。

2.2.2不需要防疫员直接注射,节省劳力。例如浏阳市古港镇全镇180 000羽家禽,如果每羽家禽肌肉注射禽流感疫苗需要0.5分钟,则需要防疫人员工作1 500个小时才能给全镇家禽进行一次禽流感免疫,如果使用口服禽流感疫苗,则能在20分钟的时间里同时给成千上万的家禽免疫完毕,大大增强了免疫效率,而口服禽流感疫苗操作的简便性,可由养殖户自行操作,能提高养殖户的免疫积极性。

2.2.3减少动物应激反应,动物依顺性更佳 。 可以避免诱捕动物引起应激反应而造成损失 。

2.3口服禽流感疫苗的有效性

1878年,意大利首次出现了禽流感病毒暴发的报道,之后禽流感大流行的报道相继出现在北美、北非、中东等世界各地。2003年底至2004年2月,在越南、韩国、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禽类中先后出现禽流感大面积流行,此次爆发的禽流感病原为H5N1亚型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危害十分大,约2亿家禽被扑杀,造成了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2]。并且在越南和泰国出现了H5N1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并导致十几人死亡的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目前,商品化的禽流感疫苗主要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该种疫苗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免疫效果确实、免疫持续时间较长等特点,并在预防和控制禽流感暴发中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此种疫苗免疫时只能通过肌肉和皮下注射, 需要非常庞大的工作量,还会造成应激反应的出现,此外不能诱导有效的黏膜免疫Ig A抗体的产生和细胞免疫应答, 因而无法有效地抑制呼吸道中流感病毒的复制[3],同时还隐藏着散毒的风险。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已禁止接种高致病力禽流感亚型病毒疫苗,只能够在紧急措施中采用低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来控制疫病的爆发,并且上个世纪就开始研究禽流感口服疫苗[4],俄罗斯圣彼得堡全俄家禽养殖兽医科研所和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圣彼得堡流感研究所的科学家也于2006年宣布着手研究禽流感口服疫苗[5]。Crawford JM的研究显示最佳的候选禽流感口服疫苗是水禽源分离病毒, 该疫苗对消化道有亲向性,试验结果证实了机体能对口服水源性禽流感活苗产生血清抗体应答,口服接种能保护小鸡抵御各种致死性型H5型禽流感病毒的攻击并阻碍泄殖腔排放攻击病毒[6]。朱开明等采用口服禽流感 - 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的免疫方式免疫雉鸡,然后检测接种疫苗前后禽流感及新城疫抗体的水平,结果表明口服接种禽流感 - 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能刺激黄腹角雉产生较高的抗体效价[7]。

3展望

近年来,全球禽流感的爆发率一直在上升,禽流感防控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目前禽流感的防控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免疫难度大、免疫效率低、容易造成应激等等,因此研制出安全、高效、生产成本低、操作简单的禽流感疫苗对该病的预防意义重大。

口服禽流感疫苗具有接种方法简单、安全,避免了注射疫苗所需要的严格标准,节省劳力,无需诱捕动物从而减少应激反应,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黏膜免疫等优点,非常适合基层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所以在今后的基层禽流感防控工作中,口服禽流感疫苗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防疫人员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前基层家禽养殖主要是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与农户小规模、大群量生产并存的方式,其中以个体、分散、单一、粗放经营者为主,因此基层防疫体系难度较大,文章从基层家禽养殖业现状、口服禽流感疫苗的优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口服禽流感疫苗在基层动物发防疫体系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餐饮业脸谱管理下一篇:雕塑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