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现状与展望

2024-08-07

雕塑现状与展望(共9篇)

雕塑现状与展望 篇1

海口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省会城市, 应当体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文化。但在现实过程中, 海口的城市文化建设已成为市政建设所面临的一个瓶颈。通过对海口市传统城市雕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 海口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已远远无法满足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如何能够弥补海口城市雕塑建设的不足与发展的滞后问题将直接关系到国际旅游岛的发展与未来。

一、海口城市雕塑的现状

城市,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 更是集中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博物馆。城市雕塑从艺术形态上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国家兴则城市兴, 城市兴则雕塑兴”。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城市雕塑, 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画龙点睛之笔。比如, 广州的五羊, 珠海的渔女, 深圳的拓荒牛。然而, 面对海口市的城市雕塑调查现状, 我们真的感受到海口的城市文化稀少, 城市雕塑也屈指可数。在笔者前期所做课题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海口约有几十座小型景观雕塑和几座的较大室外雕塑, 真正算得上大型室外雕塑只有一座, 即海口市一中门前三角地带的‘阳光岛’雕塑。[1]但对于这唯一的一座大型雕塑, 基本上也无人问津, 没有游客愿去看几眼, 拍个照什么的。海口的万绿园是个市民和游客喜欢去的地方, 但那里的雕塑却很少也很不够档次。有一些诸如“腾飞”“放飞”“涛声”等小型雕塑, 且都出自一人, 海口的本土青年雕塑家陈学博。所以有人说海口是“文化沙漠”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回首海南的城市雕塑建设, 也曾有过一阵热潮。自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 海南也出现过一些优秀的雕塑作品:琼海红色娘子军雕像充分表现了一代巾帼英雄的精神气概;以海南黎族民间爱情传说为表现主题的鹿回头成为三亚的标志。省会城市海口至今仍没有一座能反映城市内涵的雕塑作品。在10年11月海南省召开的城市雕塑规划建设推进工作座谈会上时任副省长姜斯宪曾这样说到:“海南的城市雕塑无论从艺术品质、数量、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先进省市有很大差距, 已经远不能反映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不利于塑造国际旅游岛形象。”[2]

作为城市文化的构成部分, 城市雕塑代表着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城市雕塑是美化城市、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海口的雕塑本就不多, 再加上市民对这些艺术品缺少维护与保养意识, 有些人甚至故意损坏这些市区的小型雕塑作品, 使这些艺术品发挥不了本有的功能。“截肢”的小孩、“光头”的少女, 被破损的雕塑日益增多, 让本身就屈指可数的城市雕塑千疮百孔。由此可见, 雕塑建设过后的管理与维护也是眼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 海口的城市雕塑还存在诸如:城市雕塑作品立意不高, 思想性与艺术性平平, 缺乏太多有感染力、有生命力的作品问世;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有些雕塑造型呆板, 缺乏外在美与内涵, 缺乏新意, 有的虽精雕细琢, 但却是毫无生命力与创造力的雕塑作品;缺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大型雕塑作品, 雕塑创作群众参与度、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二、城市雕塑建设与发展的意义

1. 彰显旅游城市魅力, 塑造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 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是城市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容。在欧洲许多国家, 城市雕塑都是该国城市人文景观的重点, 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如巴黎、雅典、罗马、米兰等, 都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和雕塑, 在旅游方面, 给国民收入带来可观的一笔。海口的城市雕塑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海口的旅游资源, 同时还能提升国际旅游岛城市的形象魅力。

2. 更新文化观念, 建设文化海口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 一直以来海南被扣上“文化沙漠”的帽子。海南省副省长谭力曾指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并在其中赋予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特殊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也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灵魂。”[3]海口城市雕塑的建设其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打造海口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雕塑艺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文化观念, 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建设具有特色的海南城市文化绿洲。

3. 增添特色景观, 打造旅游品牌

一直以来, 海南的著名景点都集中在岛屿的东部与南部。海口市作为北部的省会城市, 其旅游资源匮乏, 旅游景点单一, 也毫无品牌优势。因此, 通过海口城市雕塑景点建设, 形成独特的城市人文景观。届时, 政府可以将“城市雕塑展”作为一项旅游品牌加以利用, 刺激海口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对海口城市雕塑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1. 政府应加快城市雕塑专项规划

面对海口市现在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 笔者感觉到城市雕塑建设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担起其职责, 统一认识, 高度重视城市雕塑建设。及时编制我市城市雕塑专项规划, 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并制订近期实施计划。进一步加快海口市城市雕塑建设的步伐。

2. 积极培养与引进青年雕塑艺术家

海南的文化艺术氛围不浓, 除了历史的因素以外, 还需要我们政府的积极扶持。在本土雕塑艺术家资源匮乏的时期, 我们应积极培养和引进一些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潜质的年轻雕塑艺术家, 为海口乃至整个海南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 城市雕塑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 海南城市雕塑景观发展有了难得的机遇。如果说以前的城市雕塑是可有可无的, 但在一个以旅游业为主的城市中, 雕塑却是旅游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培育新新的城市雕塑, 让外面来的游客通过城市雕塑感受到海口的美, 吸引游客的目光, 让雕塑成为游客的目的地。

4. 城市雕塑应雅俗共赏

城市雕塑是用来公开展示的艺术品, 是城市景观, 不能只让个别人喜欢, 艺术家与设计师在发挥自己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同时, 兼顾大众的审美观点和情趣, 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艺术家应将海口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海洋文化、时尚文化结合在一起, 运用好本土雕塑元素构成海口的多元文化魅力。

5. 加强城市雕塑的管理与监督

在建设好城市雕塑景点过后, 保护与管理仍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只开发不管理就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城市雕塑作一次普查, 摸清家底, 合理划分, 区别对待。在此基础上, 制订和落实有效的管理保护措施, 包括落实维护经费和责任部门, 定期进行整修、维护。

参考文献

[1]岳钦.《海口非常缺少城市雕塑》[N].南国都市报, 2009年8月21日

[2]李利君.《海南:用雕塑来凝聚国际旅游岛的历史和文化》[N].人民网海南视窗, 2010年11月11日

[3]魏月蘅.《甩掉“文化沙漠”的帽子——关于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对话》[N].光明日报2010年10月13日09版

雕塑现状与展望 篇2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超过6亿吨,其中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的在3亿吨以上。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地区把煤炭、液化气等常规能源作为炊事取暖用能的首选。大量的剩余秸秆被遗弃在田间地头付之一炬,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随着现代农村经济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如何有效利用农作物秸秆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争论的热点话题。因此,探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及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技术现状

目前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秸秆饲料化和秸秆的工业化利用。

1.1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的重大措施;

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优质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目前秸秆还田有多种形式,主要可分为4大类: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秸秆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焚烧还田。

1.2 秸秆能源化生物质能是我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4位能源资源,在世界能

源总消费量中占14%()。生物质能源转化的方式主要有热解、生物转化、气化、液化和直接燃烧等。

热解(Pyrolysis)技术是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过冷却后形成的各种新的气态、液态、固态有机物,从中提取出燃料油和燃料气的技术()。目前,国内外已经相继开发出多种快速热解技术和工艺方法。杨昌炎等就利用组合蒸汽汽曝、固态发酵对秸秆分级处理快速热解技术,获得了木糖、乙醇和燃烧气()。蛋白质资源短缺是一全球性问题,目前植物质经微生物发酵转化生产蛋白质饲料或单细胞蛋白(SCP)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经测定发酵液中玉米秸秆的纤维素利用率70%,粗蛋白质获得率23%以上,大大提高了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同时对替代饲用粮生产蛋白富集饲料提供了很好的基料。单细胞蛋白是通过发酵培养微生物而制成的蛋白质,目前多采用双菌混合发酵方法在发酵罐内进行液体或固体发酵()。该方法主要存在纤维素降解问题。

秸秆发酵制沼气技术是生物转换中最主要的方式,秸秆发酵制沼气是多种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将秸秆降解成沼气,并产生副产物沼液和沼渣的过程。秸秆可直接投入沼气池,也常用做牲畜饲料,转化成粪便进入沼气池,秸秆人池产气后产生的沼渣是很好的肥料,可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秸秆制沼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转换方式,不仅可优化农村能源结构,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还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应大力推广()

1.3 秸秆饲料化秸秆质地坚硬、粗糙,动物咀嚼困难,适I=1性和营养性都很差。特别是收割完小麦、稻谷后的黄麦秸和稻草纤维素含量高,而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类含量很低,用这种秸秆喂牛羊不但适口性差,而且直接影响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此,在实践中可以采用一定方式处理,提高其消化率、适口性、可储藏性,用作牛、羊的粗饲料。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3.1 氨化 在玉米、小麦、水稻等秸秆中加入氨源物质(如液氨、尿素、碳铵、氨水等)密封堆制,释放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使之更易于被牲畜消化吸收,氨化处理后秸秆的消化率可提高20%左右。

1.3.2 青贮玉米秸、高粱秸及甘薯藤,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厌氧发酵,形成酸性环境,抑制微生物的繁衍,从而达到保持营养、保存饲料的目的。青贮方法简便,采用青贮塔、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堆等均可。

1.3.3 微贮在玉米、小麦、水稻等干黄秸秆中加入秸秆快速微贮生物添加剂等,密封发酵后具有酸香味,可改善秸秆适口性,提高其消化率,增进家畜采食量()。

1.4 秸秆的工业化利用由于秸秆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矿物质及激素等营养成分,且资 源丰富,成本低廉,已被用做多种食用菌的培养料。秸秆纤维可以用于生产可降解型包装材料、轻质建材,多种食品与糕点、酿醋酿酒、制作饴糖等;稻草编织草帘、草苫、草席、草垫、草编的制品既可保温防冻,又具有吸汗防湿的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我国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2.1 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足

首先,主要表现在领导干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秸秆经济意识,没有从产业化的高度,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新兴的产业来对待。只是到了秸秆收获季节才开始抓禁焚烧秸秆工作,也就是重“堵”轻“疏”。

其次,农民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长远利益和利用新途径认识不足也是秸秆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他们真正理解了治理工作的意义和综合利用能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他们才可能始终如一地将这种理解落实到自觉行动中。因此,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综合利用的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宣传、指导,逐步把秸秆综合利用转变为农村群众的自觉行动()。

2.2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例如,秸秆作为饲料消化率低的问题,秸秆气化中先进设备的引进、焦油的处理等问题,高效生物有机肥工业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秸秆饲料的优化配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经济效益不高。

2.3 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格局

由于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没有得到普及,需要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最终走向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秸秆利用的展望

3.1 秸秆发电

中国奶业的现状与展望 篇3

我国奶业发展现状

从数量上看, 我国奶类的产量是3650万吨, 奶牛存栏是1440万头, 乳制品产量是2698万吨, 乳品进口是183万吨, 中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奶业生产和消费大国;从规模上看, 虽然2013年, 我国牛奶的产量和奶牛存栏数量上有所下降, 但转型升级明显加快, 家庭养殖因为效益的问题快速退出养殖市场, 使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幅度提升, 百头以上的存栏比重达到41%, 比2008年提高20多个百分点;从装备上看, 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以上, 全混合日粮 (TMR) 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很多加工企业的装备上, 甚至达到或超过世界一流水平;从质量上看, 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 并且实施了全产业链的严格监管, 生鲜乳和乳制品的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据监测, 牧场生鲜乳蛋白率、脂肪率分别保持在3.3%和3.8%, 卫生指标也有很大的提升, 生鲜乳抽检百分之百合格, 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8%, 可以看到, 乳制品是最安全的食品之一;从效益上看, 在养殖环节, 去年我国每头奶牛每年净收入达到4952元, 同比增长15%, 在加工环节, 像伊利、蒙牛这些大型的企业收入都达到400亿, 今年有望超过500亿;从整体素质上看, 由于我国标准化养殖的快速推进, 我国奶业正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快速转变, 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从政策上看, 奶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 各种法律法规的出台, 使奶业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植政策。目前奶业发展备受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社会宏观大环境非常有利于我国家奶业的发展, 多方面向奶制品行业的投资高涨, 从业者积极性明显提高。

未来我国奶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我国奶制品行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 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前景广阔。

每年我国要新增人口600万, 新增人口每年乳制品消费能够增长4%~5%,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的过程中, 每年镇化率提高1~1.2个百分点, 据统计, 一个农民被城镇化, 其乳制品消费会增加一倍, 可见城镇化的加快对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家目标, 2020年之前居民收入增长要超过10%, 按照相关研究成果, 10%的增长可以拉动奶行业8%的增长;目前我国人均奶量的消费量是34公斤, 是亚洲平均水平的1/2, 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意大利平均水平的1/8, 预计到2020年乳制品消费市场的容量增长1倍达到6000万吨, 这是我国刚性的增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膳食结构必然有重大的改变, 这就要带动奶制品行业更高更快更好的发展。

肉牛产业的现状与展望 篇4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能力显著提高,以役用为主的牛逐渐退出劳动力的历史舞台,成为餐桌上大量消费的优质食品。目前,牛肉消费需求强劲和牛肉供应短缺,导致价格迅速上涨。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2年我国人均消费牛肉4.2 kg,牛肉消费量552.4万t,排世界26,存栏约6 500万头,牛肉产量554万t。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年中国肉牛存栏数将下滑到2011年以下水平,至4 630万头,这大致相当于每28人一头肉牛,而美国是每11人一头。国内牛肉供应已经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聚焦到肉牛提供肉源不足的这一现状时,却忽略了奶牛这一有着巨大潜力的肉源的行业,在肉牛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奶公犊一向是中高档牛肉的生产原料,我国相对滞后,主要依赖进口,奶公犊的科学利用是弥补中高档牛肉缺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奶公犊传统处理方式是出生后直接卖给药厂抽提血清,只有极少数用来育肥牛和小牛肉(小牛肉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肉类,一般主要来自于荷斯坦公犊牛)的生产,造成了牛肉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牛肉供应短缺和奶业波动的现状,使奶公犊资源的利用逐渐成为政府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奶公犊牛产业将在未来中国传统乳业和肉类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相应的奶公犊牛饲料饲养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对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国外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利用奶公犊牛生产高档小牛肉作为终端食品消费的国家,主要在欧洲和北美,据统计,欧盟有45%牛肉来自奶牛群,英国80%来自奶公犊与淘汰奶牛,美国30%来自奶牛,日本牛肉55%出自奶牛群,其中80.3%出自奶公犊(陈宁,2008)。在西亚以色列等国肉牛产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国内肉用牛占16.1%,奶公犊牛和淘汰奶牛占45.7%,大约10%公犊牛出生后被转到育肥场,在6月龄、体重220 kg时出售(罗晓瑜,2012)。小牛肉生产主要是以奶公犊牛利用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品种,如奶牛和肉牛杂交的后代、肉用牛专用品种安格斯和利木赞等。

1.1 欧盟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欧盟,奶公犊牛主要用于生产高档小牛肉,前3位生产国分别是荷兰(150万头)、法国(140万头)和意大利(80万头)。2008年欧洲共出栏580万头小犊牛用于高档小牛肉生产,共生产了806 000 t胴体,欧盟国家平均每人每年消耗1.6 kg小牛肉,最大的消费国家是法国(4.4 kg)和意大利(3.6 kg)。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牛肉产量最大的国家是荷兰,其次是法国(Sans,2009)。荷兰利用月龄6-8个月的奶公犊牛生产的高档小白牛肉占市场份额50%,其他50%来自淘汰奶牛肉和少量肉牛专用品种提供的牛肉(张越杰,2011)。

1.2 北美小牛肉生产概况

在北美,利用奶公犊牛生产小白牛肉仍然是美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概能够带来7 亿美元的收益,同时,小白牛肉生产相关的产业链,如犊牛和乳品加工副产物贸易等能够为美国奶牛业带来2.5 亿美元的收益。美国小白牛肉生产地主要为印第安纳、密歇根、纽约、俄亥俄、宾夕法尼亚和威斯康辛等州,主要生产模式为家庭犊牛肥育场,每个家庭大约饲养250 头犊牛,他们购买体重约为100 磅(45 kg)的犊牛,主要为荷斯坦,饲养18~20 周,体重达到475~500 磅(215~227 kg)时屠宰。

2011年,加拿大1 235个农场饲养了235 037头奶公犊牛用于生产小牛肉,魁北克省占52%,安大略省占45%,其余3%来自内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其中,30%是全乳饲养生产小白牛肉,约5个月龄体重达到182~205 kg出栏屠宰;70%用于生产小红牛肉,经过6-7月龄体重达到272~319 kg出栏屠宰(Greter,2012)。

1.3 奶公犊牛的饲养和福利制度

欧盟国家和北美等对小牛肉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奶公犊牛生产利用已经专业化、研究系统化,形成了十分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以欧盟和北美为代表的奶公犊牛生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日增重在屠宰日龄时普遍可以达到1.25 kg以上,各国农业部或生产协会都制定了一整套犊牛的饲养管理规范、屠宰标准、胴体和肉质评定。

奶公犊牛饲养的福利不仅仅体现在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上面,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奶公犊牛饲养标准细则,涵盖动物营养、疾病防治、动物行为和运输条件等要求。以加拿大为例,其先后在1994和1998年出版了关于奶公犊牛饲养的实施细则和福利审查手册。

1.4 奶公犊牛屠宰分割

北美肉类加工协会出版的肉类购买指南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出版的小牛肉的胴体和分割标准对小牛肉的屠宰分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包括分割部位名称、产品编号、各部位重量范围以及条形码等相关内容。

美国小牛肉质量等级依据梯形结构和肉质,主要包括:特级(Prime)、优级(Choice)、精选级(Select)、标准级(Standard)和实用级(Utility);产量等级:无。加拿大现行犊牛胴体分级由加拿大食品检疫局(CFIA)制定,胴体重在180kg以下的犊牛肉根据肉色、肌肉度和脂肪覆盖度共分3等10级,为A1、A2、A3、A4、B1、B2、B3、B4、C1和C2。

欧盟犊牛肉分级标准主要有肌肉颜色、胴体形态和脂肪覆盖3个指标,肌肉颜色以分值作为评判标准,其中1-10是评判白牛肉,11-13评判粉牛肉。胴体评判主要分为6级,针对肌肉组织的主观评定,包括S(Super-超级)、E

(Excellent-优良)、U(Very good-非常好)、R(Good-好)、O(Fair-一般)、P(Poor-差),其中每一级又分为3级。脂肪覆盖程度用数字1(Low-非常少)、2(Slight-少量)、3(Moderate-适中)、4(Fat-丰富)和5(Very Fat-非常丰富)表示,分值高则脂肪厚。

澳大利亚小牛肉按照热胴体重是否超过150 kg,分为轻型小牛肉和小牛肉两种,其中轻型小牛肉又具体分为不超过40 kg和不超过70 kg两种,小牛肉热胴体重70.1~150 kg。按肉色分为V1、V2、V3、V4和V5。

其屠宰加工后的副产品,如脂肪和脂肪酸、肠、骨头、角和蹄等在医药、食品、化工和轻工纺织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现状

2.1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方式

我国奶牛品种主要是中国荷斯坦牛。我国没有权威的奶公犊统计数据,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经达到97.5万头,2007年约298万多头。

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对2008和2009年全国奶公犊利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奶公犊的利用途径是育肥和提炼血清。曹兵海(2009)对全国范围内奶公犊牛的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包括奶牛主产区的23个省(区)获得了395个样本(奶牛养殖场、小区、户),其中有效样本192个,结果显示:

1)奶公犊牛的肉用利用率为69%(其中育肥利用率为54%),抽提血清利用率为31%。同时,还有部分犊牛出生后直接宰杀卖肉或卖给牛贩子等。

进入2013年,奶公犊牛饲养规模迅速增加。以黑龙江省为例,现有奶牛养殖场、小区及养殖户出生后的奶公犊牛90%进入育肥生产领域,但生产方式比较粗放,经过30个月左右的饲养周期,体重达到500 kg左右时以育肥牛出售,终端产品牛肉没有细分。

2.2 国内奶公犊牛产业的生产水平

目前,我国国内奶公犊牛生产水平非常落后,与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奶公犊牛生产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我国也已经具备了奶公犊牛产业发展的基础。

2.2.1 拥有较大的奶牛生产群体

据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统计,2011年全国奶牛存栏1 440万头,按此数据推算,我国每年大约有300万头以上的奶公犊牛产生。

2.2.2 生产技术体系初步完善

我国在2007、2008年初步完成了奶牛和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各主要省市完成了首席科学家和实验站的设立,围绕奶公犊牛生产的相关科研试验已经陆续开展。

2.2.3 国家政策和资金

政策方面,农业部在2003年第一轮《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奶牛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等若干关于支持奶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资金方面,2008-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38亿元;2013年,农业部加大对奶源建设的投入,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资金从5亿元增加到10亿元。

2.2.4 专业化企业

2009年4月8日,神泽集团正式成立,是中国首家按照欧盟最高标准从事小牛肉一体化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的企业,以满足中国和欧洲市场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因此,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已经具备了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完善的科研体系和产业化基础,起点较高。肉牛产业发展的未来

按我国农业部和欧盟专家对奶量分析的数字折算,到2030 年,中国能繁母牛存栏将达1 500万头以上,以每年60%繁殖率、85%成活率,其中50%是公犊牛计算,届时将有382.5万头奶公犊牛出生。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奶牛资源,利用奶公犊牛进行牛肉生产具备良好的物质基础。

3.1 良种繁育

良种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目前,国内外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直接从DNA分子水平上反映种间差异,不受环境、发育阶段、组织等影响,稳定可靠,多态性好,因而在家畜育种中被广泛利用(李娜,2012)。据统计,我国先后引进20余个肉牛品种,杂

交改良牛约2 000万头,500 kg体重的育肥牛屠宰率58%~61%,净肉率48%~5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肉牛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自主育成夏南牛、延黄牛和辽育白牛3个肉牛新品种(牛志,2011)。

虽然我国牛品种很多,多年的育种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国良种繁育工作仍然面临着:主要肉牛品种育种思路不清晰,自主培育种牛机制不完善、地方牛种资源保护和利用能力不强、缺乏肉牛杂交改良规划等问题。

3.2 国家、行业标准

饲养标准中肉牛营养需要是肉牛饲料配方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合理利用饲料、提高生产性能、增加经济效益和实现科学化饲养的基础(伊涛,2010)。目前,主要有美国 NRC(2000)肉牛营养需要量、英国 ARC 肉牛饲养标准和法国 INRA 肉牛饲养标准、中国肉牛饲养标准(2004)、日本肉用牛饲养标准(2008)。虽然现在肉牛生产可参考的饲养标准已经提供了比较详尽的内容,但是与生产实践的距离还是很远,特别是在基层养殖户中,有些养殖户甚至用肉鸡料饲喂育肥牛,因此,如何将饲养标准在肉牛生产实践中更好地应用,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花大量时间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实践数据的反馈提高和修正饲养标准,如2009年英国更新饲养标准,对肉牛维持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都进行了大幅度上调。目前,我国利用奶公犊牛生产牛肉,其饲养标准还处于空白阶段,因此,要借鉴国外已有相关饲养标准,通过目标产品定位,即利用奶公犊牛生产什么样的牛肉,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提高我国肉牛产业化饲养标准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这方面,日本的和牛生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随着进口牛肉贸易自由化,为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牛肉,日本更加重视脂肪杂交。

我国先后在2003年7月和2011年12月颁布了牛肉质量分级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676-2003)和牛胴体及鲜肉分割国家标准(GB/T 27643-2011),来指导和规范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牛肉产品的生产。2008年6月,农业部“948”项目和中法肉牛合作项目支持完成的“中国肉牛追溯系统”为我国生产可追溯牛肉进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受制于我国牛肉产品的消费传统和消费水平的制约,目前市场上由规范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的牛肉仅占15%左右(王国桂,2006),同时,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犊牛肉分级系统,无法正确引导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生产和选购优质小牛肉。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食品加工、安全产生的的各个环节,要吃得明白、吃得安全和营养,对牛肉产品的详细说明有利于牛肉产品的销售和增加牛肉需求。在美国,同样是700磅(315 kg)重的优级和精选级胴体的价格差为每头0~140美元,因此,肉质评级体系可以使肉牛生产者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通过评级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借鉴GMP、HACCP等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推行我国牛肉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提高我国牛肉生产水平、牛肉质量及市场竞争力(高峰,2002),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牛肉产品,对促进肉牛产业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肉生产的相关部门,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要引导消费者对牛肉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加深,牛肉生产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将市场细分,开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喜好,在关注牛肉产品本身消费的同时更要关注其产品相关的“文化附加值”,积极拓展和提高肉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培养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忠诚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未来肉牛市场的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牛肉生产企业的有力竞争,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肉牛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均拥有的成熟土地资源0.21 hm2,仅为澳大利亚(25.16 hm2)0.8%;人均水资源2 292 m3,仅为加拿大(98 462 m3)2.3%(武英耀,2009),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约有 0.87 亿 hm2草地沙化、退化、盐渍化,水资源生态严重短缺,我国有 18 个省区、30%国土、60%人口处于严重缺水的边缘(李季,2009)。而肉牛饲料中粗饲料饲喂量占80%左右,如果接近美国的产量,实现年产1 000万t牛肉的目标,仅肉牛产业每年就需要大约18 250万t粗饲料,因此,肉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规划和计划管控,严格用途管制”,要坚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我国粮食产量安全,从国家政策层面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保护,也间接地保护了肉牛产业发展必须的自然资源。

3.4 营养研究

肉牛养殖发达国家对于肉用犊牛的营养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1 年在犊牛营养需要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出版了奶牛营养需要(NRC)第七版,但是很显然犊牛的营养策略受研究经费所限制,并不是最佳营养需要(Amburgh,2005),NRC(2001)关于体重低于 100 kg 的犊牛营养需要是根据 100~150 kg 体重青年母牛生长需要量推算的(云强,2010)。

蛋白质是经济动物在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研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虽然国外科研工作者对犊牛阶段的蛋白质需要量展开了许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oy(1980)和Luchini(1991)认为出生 8~10 周龄犊牛料中粗蛋白质(CP)含量应为 16%~18%,而Leibholz 和 Kang(1973)认为犊牛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5%时,可以与 18%蛋白质水平获得相同的增重效果,只是氮沉积较低。

由于我国奶公犊牛产业刚刚起步,生产水平还比较低,相应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在近几年大量展开。1991年,我国针对后备奶犊牛的营养需要陆续展开研究;2000年以后,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刁其玉老师为代表的团队(张蓉,2008;李辉,2008;张乃峰,2008;张卫兵,2009),从营养的水平、来源、模式以及添加剂等对后备奶犊牛展开了相关的初步研究,同时部分研究者(张召兄,2007;王文奇,2006;李伟,2010)开始从奶公犊牛营养角度出发,围绕着奶公犊牛的生产利用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究结果更多趋向于高蛋白质犊牛料体现出较为良好的生长性能。

我国湿地的现状与展望 篇5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 而且具有独特的青藏高原湿地。我国湿地面积及其生物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湿地面积仅次于加拿大和俄罗斯, 居第三位。自然湿地主要指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河口、海岸滩涂和盐沼等。从寒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人工湿地以稻田、池塘为主。具初步估算, 我国约有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6300×104ha。根据气候区域差异, 生物区系的相似性, 生物多样性富集程度, 将全国自然湿地分为六个重要区域:东北湿地, 青藏高原湿地, 长江中下游湿地, 杭州湾以北沿海湿地, 杭州湾以南沿海湿地, 西北内陆湿地。

我国湿地资源十分丰富,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掠夺性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淤积、污染、过度排水等导致湿地面积和资源日益减少, 功能和效益下降, 生物多样性丧失。湿地的减少和功能退化, 不仅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而且江河湖泊水质恶化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减少也直接威胁到我国水资源供给安全, 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赤潮、沙尘暴、荒漠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与许多湿地消失和退化密切相关。例如,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 共溃决堤垸2000多个, 淹没耕地283万亩, 受灾人口253万,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洪水灾害的发生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有很大的关联性。事实上大自然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湿地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论证, 盲目地无节制地开垦和围垦湿地、湿地排水和城市扩张, 使湿地岌岌可危, 天然湿地正面临消失的危机。据统计, 20世纪后半期, 我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全国约有13%的湖泊已经消失。

近年来, 我国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视, 不仅率先批准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而且是少数几个最早制定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并颁布了一系列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而经济、科研、教育总的说来还比较落后,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情况有一定差异, 尤其对生态条件特殊, 尚未开发的地区, 如沼泽、荒漠、高原、深海等还缺乏系统的深入的生物分类区系和重要物种生物学的研究, 及其特殊生态环境的研究。因此, 针对我国湿地的具体情况, 还需要踏踏实实的深入的进行调查研究工作, 同时特别要提高全民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

1.湿地现状的补充调查与评价

根据以往多年考察资料, 将全国湿地分类排序, 对典型的关键湿地进行重点调查, 空白地区进行补充调查, 通过广泛的生物区系调查、研究和分析, 摸清“家底”, 对湿地物种资源按珍稀濒危程度确定不同保护等级。

2.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遵循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 人类与自然共生、持续发展, 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 选择具有全球意义的代表性的湿地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示范基地, 既有保护较好的原生生态系统, 也有不同演替系列的次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重点研究环境容纳量和种群数量及其生物学特征, 探讨湿地保护的优化模式。总结出若干个适于不同湿地特点的、科学的、具有推广意义的湿地保护规划, 管理技术与组织体系, 以期形成全国湿地有效管理与保护网络。

3.湿地的环境效应研究

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 但目前对湿地环境效应的认识多为定性分析, 缺乏定位定量研究, 难以为湿地的合理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从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 有待于加强湿地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 研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将是一个热点问题, 在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 将取得重大进展。

4.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的研究;濒危动植物就地保护、民地保护与引回大自然的研究;种群生存力, 特别是种群自稳定的最小种群数量, 最小栖息地需求的研究;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其恢复研究试验;最终实现在其原栖息地恢复和发展种群的目的。

5.培训管理与研究人才, 建全保护法规

成就动机研究现状与展望 篇6

文章通过检索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发现, 国内外学者都对成就动机的概念内涵、测量工具、前因和后果变量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双方对成就动机的概念理解和研究侧重点上存在不同。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 对上述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以期为进一步明确成就动机的内涵和结构, 拓展成就动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成就动机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成就动机相关文献的分析, 笔者认为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的概念界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一是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以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为基础, 强调个体对环境的掌控及自我潜能的实现, 主要表现为追求自我、挑战自我和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是一种自我提高的内在驱动力;二是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以集体主义文化为基础, 强调个人追求的成就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待, 是“互依我”的表现结果, 即自我的成就并非由其独有的特征来界定, 而由他的社会关系确定, 反映的是一种互依共生、角色责任的自我成就。

西方学者 (如Murphy, 1938;Lewin, 1942;McClelland, 1955;Atkinson, 1964;Weiner, 1979) 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从自我追求成就的角度出发, 认为追求成就的心理主要由两种趋向构成, 一是追求成功的趋向, 二是避免失败的趋向, 人们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会对个体行为的效果产生不同影响。而我国台湾学者 (余安邦、杨国枢, 1988;陆洛, 2007;陈致中, 2015) 认为西方文化制度下产生的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并不适合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并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 提出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认为个体取得成就的欲望是为了得到家庭和社会等群体的认同, 并非出自内在动机的驱使。成就动机的主要观点详见表1。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整理而成.

虽然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存在概念理解上的重大分歧, 但不能将两者割裂起来, 正如陆洛 (2007) [1]在研究中所提到的那样, 现在华人社会正呈现越来越多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存的现象, 成就动机不仅表现为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也逐步显现出实现自我追求的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现代中国社会下的成就动机是一种“折衷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 不仅表达了人类基本的个人“独特性”, 也表达了人际“关联性”的需求, 是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双文化自我取向成就动机。

二、成就动机的测量

从成就动机研究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 最早的测量工具主要是为了测量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随着成就动机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在原有成就动机测量基础上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但总体上看, 目前国内外关于成就动机的测量类型主要分为投射测验和自陈式量表两种。最著名的投射测验是主题统觉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 Mc Clelland优化了投射测验, 但无法改变其信度低的缺点。因此, 从20世纪五十年代末, 人们多使用自陈式量表测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测量工具详见表2。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文献整理而成.

总体上看, 上述表格中所列举的测量工具是应用最广泛的, 现在学者一般使用自陈式量表进行成就动机的测量, 一方面是因为自陈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操作比较简单方便, 能大范围的实施。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自陈式量表中既存在二维度或三维度测量, 也存在三维度以上的测量。三维度以上的测量量表 (例如AMI) 在该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 有些学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对AMI进行了修订, 但一些研究者对AMI缺乏简洁性表示不满。不过, 由于三维度以上的测量量表能够解释结果变量更多的变异, 因此, 未来的研究应该开发出更加简洁有效的多维度测量量表。

三、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一) 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

什么因素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长期以来, 学者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针对某些因素的影响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认知与个性因素、环境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学者们最早对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给予高度关注。性别、年龄、学历与成就动机无关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证实 (Mc Clelland, 1987;叶仁敏等, 1992;张文梅, 2005;杨慧芳等, 2007;苏晨等, 2013) , 但仍有学者对此结论存在质疑, 并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学者申学武 (2006) 对346名男女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男女企业家在规避型成就动机和追求型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王洪礼等 (2007) 的研究证实了少数民族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强于女大学生, 但避免失败的动机弱于女大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而言, 少数民族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较高。Mansour等 (2009) 以澳大利亚100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 证实了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在学生成就动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李孝明等 (2012) [2]选取145名老年人和149名年轻人进行测试, 证实了老年人追求成功的动机不如年轻人, 但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年轻人。Neghabi等 (2012) [3]认为男性的成就动机显著低于女性。邢飞儿 (2015) [4]对高校173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现状调查, 发现女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男生。Wang等 (2015) [5]对山东省170名幼儿教师进行了成就动机的问卷调查, 发现幼儿教师追求成功的动机高, 且不同性别和教龄的幼儿教师在追求成功方面存在差异。

造成上述研究结论相互矛盾的原因可能是学者们研究的理论依据和背景条件不同。Mc Clelland (1987) 用相同测验方式进行测验, 得出性别与成就动机无关的结论, 但他还提到在竞争条件下男性的成就动机高于女性, 中性条件下女性的成就动机高于男性。学者叶仁敏等 (1992) 认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优于高中生, 并不能说明年龄影响成就动机的强弱, 它主要反映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经历与认识的变化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张林等 (2003) 认为学者们研究结果的不同, 是因为研究依据的环境不同, 主要还是社会文化有关性别成就期待的不同造成的, 父母本身的成就动机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性别和年龄差异的重要因素。

2. 认知与个性因素

Vasquez等 (2007) 探讨了意念对成就动机的影响, 结果证实了当学生从第三者而不是自我角度去想象成功完成任务时, 成功的经验会使他们拥有更强的成就动机。Stewart等 (2007) [6]的研究认为受创业目标的影响, 企业家的成就动机要高于职业经理人的成就动机。陈瑞涵等 (2013) [7]采用混合实验证实了个体无意识目标的启动能显著提高低成就动机个体的结果预期。

个性因素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原因。我国学者谢晓非 (2002) 研究了控制源 (Locus of Control) 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发现相对于外控倾向而言, 个体内控倾向可以更好地预测争取成功的动机, 而相对于内控倾向而言, 个体外控倾向可以更好地预测回避失败的动机。毕重增等 (2007) 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信与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无关, 这可能是因为为他人奋斗不需要自信的驱使, 而自信与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显著相关。Fletcher等 (2012) [8]的研究认为完美主义影响学生的成就动机。

3. 环境因素

个体发展与追求成功的欲望离不开所处的社会环境, 家庭、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对个体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成就动机最先被应用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 因此, 学者们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成果比较丰富, 而学校和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

家庭环境, 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成就动机呢?学者们由于研究对象和测量工具的差异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强调发展个人独立性, 鼓励自由探索家庭的儿童, 比着重发展依赖性, 给予较多管束和限制的家庭儿童的成就动机要高 (张兴贵, 2000;徐丹华, 2012;郭少琛, 2013) 。学者Dinkelmann等 (2016) [9]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父母情感温暖因子正向预测子女的成就动机, 而父母惩罚控制因子负向预测子女的成就动机。

社会关系、团体训练以及社会大环境的不确定性都会对特定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Martin等 (2007) 的研究认为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对成就动机具有显著影响, 且教师的影响要高于父母对其的影响。陈晓冬 (2012) 证实了在大学教学中, 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成就动机水平的提高。王雪艳 (2013) 认为团体训练后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 男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 但女生成就动机水平提高的幅度比男生大。Best等 (2015) [10]的研究表明社会影响 (与同龄人的交往程度) 与之后的成就动机之间存在联系。

结合前文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的研究, 我们认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社会环境因素都会影响人们成就动机的水平, 但两者对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正如叶仁敏的研究认为年龄与成就动机无关,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的认识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 从而提高个体的成就动机。各种影响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于成就动机水平的, 也是未来我们需要详细探讨的话题。

(二) 成就动机的效应研究

成就动机已经被证实与任务选择和绩效密切相关, 尤其是近年来, 学者们开始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 本文主要从成就动机与任务选择的关系、成就动机与绩效的关系、成就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成就动机与幸福感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 成就动机对任务选择的影响

学者们对成就动机与任务选择关系的研究较多, 得出的结论比较一致, 一般认为高成就动机的个体偏向中等难度的任务, 低成就动机的个体偏好极端难度 (特别困难或者特别简单) 的任务 (Aktinson, 1957;Blankenship, 1987;谢晓非, 2004) 。另外, 学者张林等 (2003) 认为无论个体寻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种动机的组合强度如何, 当个体处于强制性选择情景时, 会在中等难度任务上表现出最强的动机水平, 这是因为当时情景的不确定性最大。但当个体可以自由选择任务的难度时, 对任务难度水平的选择便相差甚远。谢晓非等 (2004) 研究了动态情景下个体对任务难易的选择, 个体都会逐渐选择更难的任务;成就动机高的个体会选择比成就动机低的个体更高难度的任务。Capa Rémi等 (2008) 用实验的方法对成就动机和任务难度进行了测试, 发现高成就动机的参与者在任务难度方面表现出更好的成绩。

2. 成就动机对绩效的影响

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正相关, 但与学习绩效无关的结论已经被学者们普遍认同 (方平, 1999;杨慧芳等, 2007;郭丹, 2011;黄蕾等, 2015) 。学者杨慧芳等 (2007) 通过对211名企业管理者的调查, 证实了成就动机对高层、中层、基层企业管理者的绩效有不同的预测力。郭丹 (2011) [11]的研究证实了领导者成就动机在下属特性的调节作用下对领导绩效产生影响。黄蕾等 (2015) 对企业200名员工的问卷进行了验证性分析, 证实了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 (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 之间显著正相关。但仍有学者对成就动机与学习绩效无关的结论存在质疑并进行研究, 得出了不同结论。Bakar等 (2010) [12]以1102名女性和382名男性为调查对象, 证实了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习绩效之间存在低的负相关关系。文敏等 (2014) [13]认为成就动机与学习绩效存在复杂的关系, 高成就动机的个体, 学业倦怠水平较低, 学习投入较高, 因此学习绩效高。

3. 成就动机对行为的影响

成就动机能够帮助个体积极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Seibert等 (1999) 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可以增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当前管理学界的研究者们更多的是将成就动机与个体的择业就业以及创业行为联系起来, 以期为广大就业者和创业者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对职业选择的期待较高 (张冬梅等, 2007;杨林等, 2010;刘颖等, 2015) , 且更倾向于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开展创业活动 (孙跃等, 2011;Chen等, 2012;Rachid Zeffane, 2013;王玉坤等, 2015)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在符合自我预期并有利于自我概念成长的基础上受成就动机影响的过程 (刘颖等, 2015) 。

学者Collins等 (2004) 为了探究企业家成就动机的特点及为什么有些企业家比另一些企业家更加成功的问题, 研究了成就动机与创业行为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成就动机与创业生涯和创业绩效显著相关。孙跃等 (2011) [1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越强, 其本人的风险倾向越趋于冒险, 且更倾向于采取冒险的创业行为。Chen等 (2012) [15]研究了成就动机、教育和创业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计划行为理论的指导下, 验证了高成就动机、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比低成就动机、没接受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冒险行为。Rachid Zeffane (2013) [16]研究了成就动机、个性特征与创业可能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成就动机是创业可能性发生的决定性影响因素。王玉坤等 (2015)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探讨了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影响, 结果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个体比成就动机低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创业。

可以看出, 成就动机与相关行为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创新创业活动的高涨, 未来可以深化成就动机影响创业行为的研究, 为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4. 成就动机对幸福感的影响

心理学界的学者们近年来特别关注幸福感的问题, 并着重研究了成就动机与幸福感的关系, Hassanzadeh等 (2012) [17]以50名心理学系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证实了幸福感与成就动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金晓彤等 (2013) 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追求成功的动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显著, 而避免失败动机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负向影响显著。宋勃东等 (2015) [18]研究发现成就动机的两个维度, 即追求成功的趋向和避免失败的趋向, 对心理幸福感具有显著地预测作用, 且避免失败的维度相对贡献较大。赵凤青等 (2016) 认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 成就动机有利于满足个体基本的心理需求, 成就动机水平与幸福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强度是否适配。

(三) 成就动机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

目前对于成就动机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比较缺乏, 主要集中在成就动机作为中介变量的研究上。沈潘艳等 (2013)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江西、湖南、吉林三省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现成就动机在自尊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张晓路等 (2014) [19]选取北京市在职员工357人, 探讨并证实了成就动机在职业价值观与工作倦怠、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薛宪方等 (2015) [20]的研究以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员工为对象, 得出成就动机在变革型领导与个人主动性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的结论。苏霞等 (2015) 对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得出了追求成功的动机在父母教养行为与大学生生涯适应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 并解释了这种内化的成就动机是如何形成的。

四、评价与展望

成就动机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 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清晰界定概念内涵

Maehr (2008) 曾指出Mc Clelland的成就动机没有将文化的影响考虑进去是失败的, 因为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人们所理解的成就动机含义可能不同, 这就导致Mc Clelland所建构的成就动机不具备普遍适用性。我国台湾学者结合中国文化, 提出了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该将不同民族文化因素考虑进去, 结合更多的文化背景探讨成就动机的内涵和维度, 深化对成就动机的理解。

(二)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目前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 量表主要有成就动机量表 (AMS) 、成就动机问卷 (AMI) 和台湾学者开发的本土化测量量表。考虑到被试作答时的社会称许倾向, 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 可以将问卷法、实验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以使研究结论更可靠。同时, 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 未来应注重开发更多与文化背景匹配的测量工具, 进一步提高测量工具的科学性。

(三) 拓展对成就动机前因与结果变量的研究

学者们对成就动机的前因变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分别探讨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关于后果变量的研究, 可以发现心理学和教育学界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自我取向成就动机, 主要分析这种稳定的个性特质对个体行为及认知方面的作用效果;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界的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探讨在不同环境及他人期待的情况下,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但对成就动机的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一是研究人口统计学变量、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彼此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成就动机的变化的;二是结合创业行为理论, 以企业领导者、员工和农民工等为研究对象, 深化成就动机的效应及其机制研究。

(四) 加强成就动机作为调节或者中介变量的研究

我国海水利用现状与展望 篇7

关键词:海水利用,海水淡化,需求分析,综合管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地球的海水储量约13.5亿km3, 占全球各类水总量的97.47%。为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应对水资源危机, 世界许多沿海国家及地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并开展了海水利用工程建设及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工作[1]。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过海水淡化提供了可靠品质的淡水, 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如阿联酋饮用水主要是海水淡化水, 以色列70%的饮用水来自于海水淡化水, 意大利西西里岛500万居民饮用水源的40%来自海水淡化水。

我国是海洋大国, 拥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 有1.8万km的海岸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淡水资源日趋紧缺, 如何利用海水资源缓解水危机是我国长期以来十分关注的问题[2,3,4,5]。近年来,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发展的扶持力度, 相继制定出台了《全国海水利用规划》,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发[2011]1号) (以下简称2011年中央1号文件) 中再次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水淡化是我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途径, 且已成为华北沿海城市及经济区域饮用水的重要补充。目前, 海水利用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开源方式, 在天津、河北、浙江、辽宁和山东等地得到了一定规模的应用, 主要领域是电力、钢铁、石化和化工及海岛市政供水[6,7]。

1海水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我国海水利用的规模与行业分布、管理体制与规划、政策措施等现状, 总结海水利用发展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海水利用现状

据统计[8], 截至2011年底, 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73套, 日海水淡化能力64.3万m3, 其中在2010—2011年这2年间新建海水淡化厂7座, 新增产能11.9万m3/d, 海水淡化均采用反渗透技术 (SWRO) 。在现有的73套海水淡化装置中, 63套采用SWRO技术, 产能44.06万m3/d;7套采用多效蒸馏技术 (MED) , 产能19.6万m3/d;1套采用多级闪蒸技术 (MSF) , 产能6 000 m3/d;1套采用机械压汽蒸馏技术 (MVC) , 产能60 m3/d;1套采用电渗析技术 (ED) , 产能200 m3/d。在所有海水淡化装置中, 用于电力行业的海水淡化厂共18座, 产能占43%;用于市政行业供水项目的36座, 产能占26.4%。现有的MED海水淡化项目主要用于电力行业, 其产能占MED总产能的69.1%。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应用于市政供水项目中具有较大的优势, 多数项目都采用该技术。

国务院在2008年的《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 (国发[2008]11号) (“三定”方案) 中将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纳入非传统水源开发利用, 由水利部指导非传统水源开发工作。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和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工作。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 (国办发[2012]13号) 明确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部委间的组织协调关系, 由发改委牵头, 负责综合协调和指导推动, 包括水利部在内多部门参与, 共同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1.2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我国海水利用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人们对海水利用的认识逐步提高,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使海水利用的规模不断扩大, 应用水平稳步提升。目前, 在我国发展海水利用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制约因素[9,10]。

a. 现有扶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配套与支撑细则不完善等问题, 实施细则亟待完善。海水利用工程的扶持政策明显不足, 工程建设进度明显滞后, 具有准公益性质的海水利用工程属于民生性质的水源工程, 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和投入渠道;经营性的海水利用工程项目从一开始就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 与传统水源相比, 在价格上亦不具有优势。

b. 海水利用尚未真正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海水淡化已作为补充淡水资源的有效手段, 海水直接利用对淡水的替代作用和应急水源作用明显。对于有条件开展海水淡化和利用海水作为水源工程的建设项目, 未能纳入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的范畴, 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明显滞后。因此, 作为水资源“开源渠道”的海水利用, 理应纳入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配置,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也是行业内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声。

c. 海水淡化工程化技术和产业配套在大型化、超大型化项目建设方面存在差距。我国海水淡化工程化技术和产业支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既有优势也有短板, 在关键技术与设备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 目前国内参与国外工程配套程度越来越高, 但在大型化项目方面的工程经验明显不足。此外, 海水淡化与供水输送、配水技术, 以及饮水安全评价等方面, 存在标准和规范缺位的问题, 如:淡化海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会产生“黄水”、“红水”等现象, 对淡化海水的入网及应用造成了障碍。

d. 公众认识存在误区。目前, 人们对海水淡化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 特别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提高供水安全保障的重大战略举措缺乏认同和共识。

2海水利用需求分析

2010年, 我国沿海11省 (自治区、直辖市) GDP总量245 944亿元, 总人口57 688万人, 土地面积129.2万km2。沿海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3.5%、人口占全国的43.0%, 创造了全国56.3%的GDP, 人均GDP达到全国的1.42倍, 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1]。在多年平均来水条件下, 现状年我国沿海地区缺水总量177亿m3, 主要缺水地区集中于北方沿海 (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等地区) , 缺水量达148.8亿m3。

面对北方沿海地区资源型缺水和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的严峻形势, 除加大再生水回用、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外, 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既紧迫又任重道远, 未来将会成为优化沿海地区供水结构、保证沿海城市供水安全, 化解沿海地区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对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进行预测以及用水效率进行分析, 结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成果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要求, 预测我国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利用需求量;结合电力、石化、钢铁等行业相关规划目标, 预测海水直接利用需求量。我国海水利用需求预测见表1。

注:折淡量为直接利用海水折合替代淡水的量, 按海水直接利用量的2%~4%计。

预测至2015年和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利用需求总量分别为8.37亿m3/a和14.43亿m3/a, 分别占沿海地区需水量的0.32%和0.52%, 占全国总需水量的0.13%和0.21%;预测至2015年和2030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水直接利用需求总量分别为832亿m3/a和1 789亿m3/a, 折淡量分别为30亿m3/a和64亿m3/a。

3战略目标与重点区域及领域布局

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 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布局与特点, 以及各地区现有海水利用基础条件, 提出了我国海水利用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区域及领域布局建议。

3.1战略目标

a. 到2015年和2030年, 我国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利用量分别达到8.37亿m3/a和14.43亿m3/a;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75%以上, 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和25%以上, 有效缓解沿海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到2015年和2030年, 我国沿海地区海水直接利用量分别达到832亿m3/a (折淡量30亿m3/a) 和1789亿m3/a (折淡量64亿m3/a) 。

b. 选择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和地下水超采严重地区, 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重点示范工程。到2015年建成2个日产5万~10万m3的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和20个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成2个10万m3/h的海水循环冷却示范工程以及5个海水冲厕示范小区。

c.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 提高海水利用装备国产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海水淡化和利用产业化原材料、装备制造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2030年达到90%以上, 其中关键技术、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2发展模式

a. 统一配置, 统筹兼顾。国家和地方政府水利主管部门, 要创新海水淡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 将海水淡化水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纳入水利规划进行统一配置与管理。积极发展和实施海水利用工程, 强化其在沿海区域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和补充作用, 鼓励近海地区逐步扩大海水利用规模, 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b. 政策激励, 多元融资。国家相关部委应根据其职能分工及海水利用发展的实际需求, 适时出台鼓励海水利用发展的财政、税务和金融等激励政策、淡化海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的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和商业运作可持续的前提下, 加大对海水淡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合理、规范地进入海水淡化产业。

c. 自主创新, 强化示范。加大海水利用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研发力度, 鼓励开发海水利用新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对我国目前难以掌握的关键技术允许引进和消化吸收, 鼓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开发。根据不同海域和地区、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 自主设计和建设运营一批海水利用重点示范工程。

3.3重点区域及领域布局

根据沿海区域水资源特点和海水资源分布特征, 将我国海水利用重点区域分为北方沿海地区、南方沿海地区和海岛地区, 合理布局, 突出重点, 加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逐步形成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a. 北方沿海地区。北方沿海地区海水利用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发展海水淡化, 大规模发展海水直接利用;创建海水利用综合示范区和示范城市。在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 大力发展大中型规模的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 鼓励发展海水利用装备 (产品) 制造业, 培育海水利用产业链;并在北方沿海省级辖区内的中等城市 (如唐山、沧州、营口等) , 组织开展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各具特色的海水利用示范工程。此外, 从保证水资源供给安全可靠的战略高度, 研究近海特大型缺水城市 (如北京) 利用淡化海水作为补充居民生活饮用水的重要水源, 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 进行重大海水淡化工程可行性方案的比选与论证。目前北京市已完成从曹妃甸工业区向北京输淡化海水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论证, 产能的中期目标是100万m3/d, 远期目标是300万m3/d。

b. 南方沿海地区。南方沿海重点发展地区主要为东海区域和南海沿海区域, 包括上海、深圳、厦门、泉州、宁波、舟山等重点城市。南方沿海地区海水利用的重中之重是依托区域经济实力强、产业发展水平高的优势, 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在电力、石油和化工等行业大力发展和推广海水利用。通过利用淡化海水作为优质工艺用水, 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大生活用水等, 有效替代淡水资源, 并作为应急备用水源, 在优化水资源结构的同时, 解决这些地区的水质型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

c. 海岛。以辽宁长海、山东长岛、浙江舟山、广东南澳、福建东山、海南三沙和广西涠洲岛等为重点发展岛屿。海岛海水利用的发展重点是根据发展需求, 建设规模适中的海水淡化工程, 重点解决乡、镇以上行政建制海岛上军民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建立战略储备水源, 因地制宜利用风能、太阳能、潮汐能, 积极推进新能源与海水淡化耦合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大力推广海水冲厕。

4结 语

越南茶叶生产现状与展望 篇8

1 越南茶叶的现状

1.1 越南茶叶的历史

越南种植茶叶历史悠久, 但是越南最早有关茶叶方面的资料记载大约在1955年。当时越南全国约有5400 hm2的种茶区, 其中的60%左右出口到法国及其海外属地。越南南北分裂后, 南越地区成为红茶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地区, 销售对象主要是英国。1975年越南南北统一以后, 其茶叶的耕种面积迅速增加, 达到3.9万hm2, 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其主要的贸易对象。20世纪90年代越南实行改革开放后, 越南茶叶在巩固原有贸易市场的同时, 也成功地打开了德、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越南的茶叶有2个品种:绿茶和红茶, 红茶主要用于出口, 绿茶则主要用于国内消费。绿茶是越南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在越南, 从婚礼到葬礼, 绿茶的消费无处不在, 在实际生活中, 委婉地谢绝一杯茶甚至都被视为一种冒犯, 此外, 越南还生产一些花茶, 如菊花茶、莲花茶、茉莉花茶。关于茶叶的加工, 他们更喜欢简单、传统的加工方法。

1.2 越南茶叶的生产现状

越南有61个省市, 其中有32个省生产茶叶, 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央高原附近的中部和中北部山区, 主要茶区在越南首都河内附近。越南国内生产的茶叶主要是绿茶和红茶, 二者的比例40∶60, 红茶主要用于出口, 绿茶则主要用于国内消费。越南茶叶产业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1996~2000年间, 越南茶叶出口以年均49.6%的速度增长。2001年, 越南出口茶叶6.8万t, 出口金额7800万美元;2002年越南茶叶总耕种面积达到9万多hm2, 采摘面积超过8万hm2, 茶叶产量超过9万t, 茶叶出口量7.4万t, 出口创汇8250万美元;2004年出口量达10.5万t, 出口创汇10240万美元[1] ;2007年, 出口茶叶11万t, 其中巴基斯坦2.2万t, 中国台湾1.9万t, 中国大陆1.5万t, 俄罗斯近1.1万t[2] 。越南的茶叶向世界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 其中亚洲、美洲和欧洲的18个国家和地区是进口越南茶叶的传统市场, 进口越南茶叶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巴基斯坦、俄罗斯、中国台湾等。近年来, 越南茶叶产业发展迅速, 目前越南拥有600家茶叶生产和贸易公司, 其中包括234家出口企业。2007年越南茶叶种植总面积约为13.15万hm2, 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5万hm2。越南茶叶丰富多样, 除了越南国内原有的品种之外, 至今引进了40多个产量高、品质优的新品种。目前越南已加工出15个种类的商业茶叶, 现已有6个种类的出口茶叶, 其中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受到许多国家的喜爱。

越南茶叶总公司 (VINATEA) 作为越南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桥梁, 标明VINATEA商标的越南茶叶已被国内外的客户所熟悉和信赖。越南茶叶总公司与国际上100多个公司和组织建立了贸易关系, 茶叶出口每年递增20%~30%, 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50%以上。 越南茶叶总公司积极地为全国的茶叶生产发展创造条件, 该公司从日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引进优良的茶叶种苗回越南试种和推广, 改造越南的低产茶园和改良品种, 提高出口茶叶的数量和品质, 提高出口创汇金额。越南茶叶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 已打造出太原绿茶、河江黄茶等名牌茶叶产品。

1.3 越南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

1.3.1 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 交通运输设施落后

越南茶叶品种单一, 80%是当地的茶叶品种, 即越南大叶种, 而且是利用传统的种子播种来繁育茶树, 茶树长势不一致, 品质差, 产量低。由于越南的茶园有76%是分布在海拔50~2000 m的区域中, 基础设施较薄弱, 缺乏足够的交通运输工具, 茶区的灌溉设施和水土保持技术都较落后, 而且大多数茶园土壤缺乏N、P、K营养元素, 有些茶园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因此茶叶产量低, 据2005年统计, 越南茶叶平均单产1288.9 kg/hm2。越南的茶叶种植技术和采摘技术都落后于世界其他大的产茶国, 茶园管理粗放, 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茶园的施肥和病虫害的防治;缺乏茶园种植管理技术的相关标准和规定;在茶叶采摘方面, 没有制定相关的采摘标准, 茶农随意采摘, 茶青质量难以保证等, 这些问题将影响越南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1.3.2 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 茶叶加工技术落后

越南茶叶生产加工设备落后, 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大部分越南茶叶生产厂商的机器设备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中国和前苏联进口的, 设备的落后直接导致了越南茶叶生产的质量低下, 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在茶叶加工技术方面, 茶厂没有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没有制定茶叶加工工艺流程和加工技术的相关要求, 缺乏茶叶加工的技术人员, 现有的工人文化程度低, 没有接受过制茶加工的培训, 加工技术落后, 加工厂的环境和厂房结构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等, 这些问题也将影响越南茶叶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1.3.3 资金短缺, 制约茶业发展

长期以来, 越南茶叶产业都是在资金缺乏的环境下发展的, 虽然越南政府已经宣布投入巨资支持茶叶产业的发展, 亚洲发展银行也对该计划予以资金支持。但是市场观察人士认为, 越南政府及茶叶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此巨大的投资值得怀疑, 一旦亚行不再支持越南茶叶的发展计划, 越南茶叶产业的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又将凸显出来。

1.3.4 茶叶质量欠佳, 缺乏国际品牌

越南茶叶出口量居世界第六位, 但由于落后的加工技术, 越南茶叶迄今仍未得到各国品茶者的好评, 而且越南出口的茶叶目前还主要是较低档的茶叶, 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 同时越南茶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越南茶叶出口商在寻找出口市场方面没有形成一个长远的计划, 越南茶叶协会 (VITAS) 公布了国家茶叶品牌“CHEVIET”, 然而怎样通过提升质量来打造品牌却成为最大的难题。

2 越南茶叶的展望

2.1 越南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增强国际竞争力

越南政府在财政上给予茶叶产业大力的支持。越南政府已经宣布计划投资3.93亿美元来促进未来10年茶叶产业的发展 (该计划也得到了亚洲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 。政府还拨专款给中部和中北部地区的9个省 (其中5个省生产红茶, 4个生产绿茶) , 使其优先深入发展茶叶产业, 主要是提高越南茶叶的产量和增强越南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越南政府正加强对中国、泰国、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市场的茶叶出口。当地企业向中国出售更多经加工的茶叶产品, 并寻求与中国合作伙伴签订更多长期合同。越南政府还致力于如何提高和改进茶叶产品质量, 加强贸易推广, 推动品牌的建立, 以满足国内外客户的口味和需求。越南农业和乡村发展部 (MARD) 讨论了从2006~2010年期间增加茶叶出口的措施。首先要完全贯彻茶叶种植计划, 有计划地引进先进的茶叶种植管理技术, 加大茶园生产投入, 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有效提升茶叶生产管理技术水平;其次增强国际合作以及贸易推广, 发展茶叶出口市场, 同时从中国和日本等国引进优质的茶叶新品种和先进的加工技术, 使茶叶产品多样化, 丰富茶叶市场, 迎合国际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提高越南的茶叶质量;最后对茶业生产进行重组, 越南茶业的目标是:至2010年高品质茶叶出口总量达到12万t, 出口创汇2亿美元, 增加工作岗位100万个。目前越南茶叶协会的国家茶叶品牌“CHEVIET”标志已依据Madrri条约在世界上73个国家和地区注册, 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布宣传广告。越南茶叶协会已批准越南国内6家制茶企业在17个茶叶产品的外包装上注明“CHEVIET”商标, 以便于国内销售和向国外出口。

2.2 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加工设备, 提高茶叶品质

近年来, 越南政府制定了2001~2010年的10年茶叶发展计划, 期间每年更新老茶园8000~10000 hm2, 越南茶叶协会计划在未来3~5年内从中国和日本引进优质茶叶新品种, 以提高越南茶叶的质量。越南政府和茶叶协会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越南茶叶产业的发展环境。例如针对茶叶的生产加工设备落后的现实, 越南已经同印度、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公司签订合同, 建设拥有先进设备的茶叶加工厂, 同时允许外商在越南投资设立以外销为主要目的的茶叶公司, 带动当地茶叶产业的发展;针对自身茶叶品种单一的现实, 越南政府有计划地向中国、日本引进优质茶叶新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 更新老茶园, 使越南茶叶品种多样化, 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目前越南国内有1/2茶树的树龄只有25年, 如果实施良好的种植管理技术和土壤保护措施, 越南的茶叶产量和质量将有大幅度提高。在茶叶食品安全方面, 越南茶叶协会还采取进口生化除虫剂, 禁止茶叶种植者购买、使用政府禁止的除虫剂等措施来适应国际市场绿色环保的要求, 加速越南茶叶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3 政府启动茶叶出口信贷等政策, 促进茶叶出口

越南政府在投巨资发展国内茶叶产业, 解决本国茶叶产业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 也启动了茶叶出口信贷、对茶厂的优惠贷款等政策, 以增加越南茶叶的出口量。为了促进越南茶叶出口, 越南政府还要求越南贸易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除进一步加强同传统出口市场的贸易联系外, 还应该帮助出口商打入新的海外市场, 同时要求本地银行也要加强同海外银行的联系以促进茶叶出口贸易的结算。

2.4 鼓励私人投资茶叶产业, 促进茶业发展壮大

为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越南政府鼓励私人资本投向茶叶产业。越南农业乡村发展部已经投入5760万美元帮助农民转向茶叶的生产, 根据这一发展计划, 政府将提供信贷措施和技术帮助, 以增加13个省6.74万名茶农的收入。通过更新越南茶农的生产设备, 提高其生产效率等措施, 使越南的茶叶鲜叶产量从目前3万t/hm2提高到12万t/hm2, 该计划将使越南超过300家私人茶园、830家小型绿茶加工厂以及很多中小规模的茶叶加工厂获益;同时越南政府还出台茶叶生产企业可享受国家的贴息贷款及贸促政策等, 从而有利于促进私人资本投向茶叶产业。

为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 越南政府和越南茶叶协会还采取了其他促进措施。例如通过制订不同茶叶发展阶段的适当价格体系来稳定越南茶叶市场价格;设立专门保险公司来保护茶叶行业的利益;加强同国外茶叶同行的信息交流, 加入国际茶叶协会以获取相关信息等, 来促进越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据越南有关方面预计, 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 到2010年在保持总面积不变的基础上, 茶叶采摘面积将超过10万hm2, 出口量也将超过10万t, 出口额将达2亿美元。在2006~2010年间, 越南茶叶出口量年均增长率维持5%, 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率维持8%, 越南在未来国际茶叶市场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TAO Nguyen Van (越南茶叶研究所) .越南茶叶生产与出口[J].中国茶叶, 2006 (2) :36-37.

国内钾肥供需现状与市场展望 篇9

我国可溶性钾盐资源严重不足, 是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锰、铬、钾盐7种大宗紧缺矿产之一。国内企业去国外寻找资源, 同时加大国内找矿力度等是解决过度依赖进口的重要战略。随着《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 国家一定会加大国内寻找钾矿的支持力度, 新的矿藏资源的发现和产业化, 使我国将逐步减少对外依存度, 但要完全自给自足, 还要假以时日。

一、供给情况

目前世界钾肥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德国、白俄罗斯、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和约旦等少数几个有钾矿的国家, 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四国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2%, 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造就了国际性的资源寡头垄断, 因此很自然导致这几个资源巨头的“看菜吃饭”的策略。全球这几家钾盐的主要生产厂商把维持价格作为第一要务, 供应量则完全根据市场需求制定, 严防供大于求, 务求把价格维持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 中国钾矿贫乏, 仅占世界总储量1.63%, 几乎没有可利用的固体钾盐资源, 液体盐湖资源不到世界钾盐资源的5%, 同时我国钾盐资源还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 相对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而言, 钾肥需求的缺口估计将在今后几年内无法完全弥补。

我国是钾肥消耗和进口依赖最大的国家之一, 钾肥消耗量约占世界消耗总量的20%。国内钾肥供应主要来自三个部分:一是国产。国内自供能力较小, 1990年仅3.7万吨, 2008年达到了277.5万吨, 比2007年同期增长17%, 可满足国内约30%的钾肥供应。二是进口。国内供应不足的部分均依靠进口, 2008年的进口量约为324.9万吨。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钾肥进口国。三是国外新建厂供给。国内企业在国外有钾盐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建厂, 近几年显现出逐渐增长的势头, 其新增能力将士主要体现在加拿大、老挝、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2008年12月19日, 老挝万象5万吨钾盐项目正式开工, 中长期目标是建设百万吨级的钾肥项目。2009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有可能形成30万吨/年装置能力, 但当年估计很难有钾肥产品直接供应国内。

由于我国钾肥对外依存度太高, 加之国外钾肥市场过于垄断, 造成在国内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钾肥进口量也呈上涨之势, 约70%以上的钾肥进口依存度显然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国目前的两个大型钾肥生产企业, 一个在青海柴达木盆地, 一个在新疆罗布泊地区,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每年3月开工生产, 到11月就停产了, 有接近4个月的时间无产量。由于装置不能全年生产运转, 自然减产钾肥约165万吨, 也是钾肥供给量减少的原因。

近几年我国钾肥生产发展较快, 从1990年到2008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 1.5%;进口量平稳增长, 1996~2007年年均增长率为7.6%。由于2008年进口量急剧下降, 从1996年到2008年计算, 年均增长率下降到1.7%;出口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 2008年出口量仅为14.2万吨。

为了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在未来几年我国将大力扶持国内钾肥生产企业的发展, 目前已将罗布泊钾盐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确定为国内两大钾肥生产基地。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也将促进我国钾肥生产能力的提高。钾肥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企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未来几年我国钾肥产业将获得大的发展, 资源状况决定了钾肥生产的进入壁垒。目前, 我国钾肥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两个地区。在青海柴达木盆地, 除盐湖集团的察尔汗盐湖外, 还有东、西台吉乃尔湖等小型盐湖。我国重要的三个钾盐资源现主要为盐湖集团 (察尔汗湖) 、罗钾公司 (罗布泊) 和中信国安 (西台吉乃尔湖) 三家公司所拥有, 见表1。

二、消费现状

钾肥是一种很重要的农用肥料, 钾肥虽不属于植物组织或化合物的组成部分, 但在维持植物生命的几乎所有过程中均必不可少。此外, 钾肥还能增强作物的抗虫害、抗冻害和抗不良土壤环境的能力。但对于植物生长来说, 第一贡献是氮肥, 其次是磷肥, 第三辅助性的才是钾肥。一般来说, 在氮磷用量充足时, 加入适量的钾可以促产, 反之则不行。

我国钾肥消费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城镇人口不断增长, 同时伴随的也是一个农业用地不断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 这导致了单位农业用地的产量必须提高, 这一要求刺激了包括钾肥在内的化肥的需求量的上升。此外, 全球主要粮食的产量总趋势基本上是增加的, 但由于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 导致库存近年处在一个下降的较低位, 随着全球人口每年以千分之八的比例在继续增长, 对于粮食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钾肥的需求也同样不断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08年我国钾盐表观消费量为588.2万吨, 其中钾肥为517.2万吨, 进口钾盐约占国内钾盐表观消费量的55%, 而2007年的数字则为71.8%。相比2000年90%以上依靠进口的局面, 中国钾盐的自供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当然, 这也和钾肥的需求量下降有关, 价格特别是2008年价格过度上涨, 使下游特别是农业用钾减少。有统计数字显示, 2 0 0 8年消费量减少25%~30%。2009年以来, 国内市场对钾肥的需求相应减少30%。农民对钾肥需求的下降也会迫使当前价格趋于合理。

我国的化肥利用率还较低, 钾肥消费量还存在压缩空间, 农民对钾肥的需求也会有所下降。有机肥的大量投入, 每年可以为作物提供相当于700万吨左右的钾肥, 秸秆还田也可以提供钾肥另一个来源渠道。目前农业部正在推行保护性耕作。自2002年起, 保护性耕作已经在全国200万公顷土地推广, 河北省秸杆还田面积已经达到70%以上, 这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缺钾的状况。由于钾肥价格大幅提高, 2008年国内钾肥消费量显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加之目前国内农业采取的桔杆还田、提高肥效等科学施肥措施, 预计2009年我国钾肥消费量将维持在600~650万吨, 比2008年稍高一些, 但比2007年减少25%左右。以国内钾肥年供应能力330万吨计, 2009年中国将只需进口钾肥270~320万吨, 即可满足国内消费需要, 这个进口量比2008年要少30万吨左右。

2009年上半年我国钾肥折纯产量154.9万吨, 同比增长20.64%。目前钾肥主要产品供求情况分析如下。

⑴氯化钾由于其养份浓度高, 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在农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 占所施钾肥数量的95%。同时作为基础初级化工产品和原材料, 国内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强劲的需求, 对于进口的依赖度仍然非常高。但目前国内复合肥市场低迷仍在持续, 行情未见丝毫好转, 平均开工率偏低, 这对国内氯化钾需求是一大利空。

⑵硫酸钾因为受到硫基复合钾肥的竞争, 当硫酸钾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 农民通常会转而使用价钱较为便宜, 含养分较低的硫基复合钾肥作为替代。因此其价格并没有跟随氯化钾价格的上升而出现大幅上涨。另一方面, 由于硫酸和硫磺价格的近年的快速上升, 造成每销售1吨硫酸钾亏损100多元。此外, 硫酸钾的副产品盐酸也面临需求下降、运输困难的问题。目前国内硫酸钾供过于求的局面比较明显。

⑶硝酸钾由于价格昂贵, 在国内用量和产量都不大。但目前而言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不过这一市场表现出过于狭窄。农用硝酸钾作为发展高效优质农业所需的重要化肥品种, 在农业上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⑷氢氧化钾目前供需基本平衡, 用量也比较低, 这一市场的空间较为有限, 而且盐湖钾肥正在建设的综合治理工程中, 将增加6万吨/年氢氧化钾产量, 国内这一产品有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三、供需分析

长期以来, 中国与国际钾肥一直是相互依存, 中国依靠进口国际钾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国际供应商则依托中国市场消耗钾盐生产量。但是, 资源窘境决定了国际钾肥供应商单方话语权, 迫使中国另辟蹊径寻求解困之道。这也为加快国内钾盐资源开发提供了契机, 并成为中国破解钾肥困局的长期战略。

根据目前国内钾肥企业建设情况, 罗布泊钾肥项目2009年约可增加60万吨硫酸钾产量 (以开工率50%计) , 可增加30万吨钾肥产量 (折纯) , 加上青海察尔汗周边及思茅等地其他钾盐企业再增加20万吨钾肥产量, 则2009年中国钾肥总供应量可提高到330万吨。新疆罗布泊、四川邛崃、青海、甘肃以及广西等地上马的钾盐项目, 在未来的10年内将逐步打破国内资源困局。国内产能的逐步释放, 也将改变中国在国际钾肥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同时也让一些利益集团失去垄断的根基。

尽管国际钾肥价格垄断操纵势力并未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受到丝毫削弱, 进口钾肥价格坚挺, 作为国内钾肥价格高高在上的理由依然成立, 但市场供求关系铁律的制约, 并不因人为操纵而消失。2008年以来, 东北和西北地区今年出现直接施用磷酸二铵替代复合肥的情况, 对钾肥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再加上国家鼓励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推广测土施肥等因素, 2009年钾肥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几成定局。中国在内的钾肥整体需求下降, 经营企业遭遇了涨库、成本落差巨大等不利因素, 价格随之发生剧烈变化, 钾肥经营开始从高成本、高肥价和高利润走向高风险时代。

导致国内钾肥供求关系发生变动的还有进口因素。近几年, 钾肥年年进口都有结余, 且结转量日益加大, 2008年结转到2009年的钾肥高达680万吨, 仅此一项就可基本满足2009年全年的钾肥总需求。如果加上国内超过300万吨的年产量和2009年前期的进口量及500多万吨的钾肥库存, 即便从现在开始钾肥完全不进口, 估计在两年之内也可以满足国内钾肥需求。国内钾肥 (折纯) 供需情况及未来预测见表2。

印度在2009年3月底的钾肥进口谈判时, 以到岸价每吨200美元的低价格向供货商还盘, 一旦印度和进口商签订低价钾肥进口合同, 将可能引发全球钾肥价格下降。印度钾肥进口招标历来是全球钾肥市场价格变化的晴雨表, 印度对进口钾肥价格的态度会影响世界市场。同时,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目前全球能源类产品价格呈现回落的趋势, 使得生物质能源热有所缓解, 这也会导致钾肥需求量的下降。因此, 钾肥价格已经没有支撑上涨的动力, 今后钾肥价格有可能出现下跌, 2009年至2010年的钾肥价格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有所回落。

此外, 农民对钾肥的使用量正大幅减少, 复合肥生产企业开工率低, 且所生产的复合肥中钾肥的掺比由原来的15%降低到5%, 对钾肥的需求量消减了2/3, 国内钾肥市场一片冷清, 钾肥也越来越受到冷遇, 销量明显回落。由于价格偏高, 加上近年来农产品收购价格普遍持续低迷, 农民在购买钾肥时, 也会掂量到底值不值这个价钱。有些地区氯化钾的交易量与2008年同比甚至减少了将近一半, 而往年一些卖得很好的高钾复合肥的销量也是丝毫不见起色。

四、价格趋势

世界钾肥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 钾肥价格在需求萎缩的情况下一直保持高位, 因为每年全球生产的85%的钾肥被7个公司所垄断, 销往总共160多个国家。掌握世界75%的钾肥少数几家公司以大幅削减产量的方式力保高价位。然而, 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谋取暴利的行业都是短命的。客观市场供求规律终将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作用。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 在国际钾肥垄断企业的推波助澜下, 国内钾肥价格由每吨1600元上涨至5100元。2008年9月到至今, 钾肥的价格一路下跌, 每吨跌幅近2000元。

国产钾肥出厂价格自2009年年初以来不断下行, 但价格下滑并没有赢得更多的市场。格尔木一家私营钾肥厂2008年氯化钾价格维持在每吨4000多元时, 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经销商仍需先打钱再排队拿货。但2009年钾肥价格一路下行, 尽管包到站的氯化钾报价已经接近“腰斩”, 众多经销商仍保持观望, 这使该企业的生产和销售陷入停滞。

事实上, 近年来, 国内外钾肥价格飙升并不完全建立在市场供求基础上, 也并非完全因需求增长带动。有权威机构预测, 2009年国际钾肥将跌至200美元/吨左右。国内钾肥也将恢复到2000~2500元/吨的理性价格, 2010年的钾肥价格也会随着经济速度的放缓和经济萧条而下降, 进一步出现理性回落, 已经失去支撑上涨的动力。目前大多数钾肥生产企业始终无法摆脱产品价格下滑或市场销量大幅萎缩的隐忧, 在高库存压力下虽然尽管将氯化钾产品价格在2008年含税销售均价基础上下调10%左右, 但仍无路可销。近年来国内氯化钾年销售均价见表3。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4月份以来, 中国共进口氯化钾肥料142.9万吨, 平均到岸报关价为每吨610.6美元。另据权威数据, 2009年1~5月份, 国内氯化钾产量为37.671万吨 (折K2O) , 1~5月氯化钾的平均价格约为每吨3300元。而硫酸钾镁肥1~5月的平均价格约是每吨2150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 无论进口及国产钾肥, 2009年在量价上均有不小的降幅。当前国内钾肥市场出现的低迷形势也不利于中国钾肥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游生产领域大量存货, 而中游的省、市、县农资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及下游消费者手里库存很少。一旦出现刚性需求, 钾肥的短期释放会导致产生一系列问题。

目前钾肥价格下滑并滞销是一段时期内出现的特殊现象, 但这正是中国钾肥行业整合重组的时机。当前钾肥价格下跌及企业库存压力的增大对行业、企业的生存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国钾盐行业近年来迅速成长, 而顺势发展阶段过后如何在逆势时寻求突破口, 成为考验行业和企业的重要命题。

钾肥降价是一种理性的回归。目前2800元/吨的氯化钾价格还有进一步降价空间。钾肥的价格降到现在, 已比最高价格的时候降了近2000元。据有关信息渠道统计, 截止到5月底, 各个港口钾肥库存量约200万吨, 仅此一项浮亏达40亿元。所以目前别说钾肥供应商不愿意降, 就是复合肥企业也不愿意接受这样持续下降的行情。这种下降, 也会让复合肥企业连带亏损。因此, 整个钾肥产业链上, 没有任何一环愿意降价。2008年钾肥价格为什么涨得那么高且一直没有像硫磺那样迅速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钾肥垄断, 国际钾肥巨头一直通过限产来维持价格。但是国际钾肥供应商可以控制产量, 操纵价格, 却无法控制市场的需求。2009年以来, 中国乃至世界钾肥用量大幅缩减就是明证。

五、市场展望

据国际化肥工业协会IFA预测, 2007年至2012年阶段, 世界全部钾盐生产国的钾盐产能均将有所扩大, 2012年, 全球钾盐产能将达5030万吨, 在2007年基础上增长22%, 而同期全球钾盐需求仅为3660万吨。此外, 2008年北美农场主钾肥施用量比原来减少40%。目前, 北美钾肥生产商及批发、零售商的钾肥库存约450~500万吨, 短期基本面疲软, 国际市场钾肥行情下行压力日益彰显。印度方面与钾肥巨头谈判时, 曾提出将钾肥价格直降至200美元/吨的要求。事实上, 白俄罗斯钾肥公司3月初将巴西下一季度的氯化钾到岸价下调, 主要压力源于印度政府将减少对农民使用钾肥的补贴。2009年4月开始, 印度将实行新的补贴标准, 这将大大减弱国际市场对钾肥的需求。

依靠现在的资源、技术状况来看.未来国内钾肥最大可供应能力有望达到400万吨/年, 约合氯化钾实物666万吨。近几年国内企业在老挝、乌兹别克斯坦、加拿大、泰国、土库曼斯坦等都有建厂意向, 未来几年可望建设330万吨/年钾肥装置能力, 可满足国内消费量的15%。到2020年, 估计国内企业在国外建厂的生产能力将超过300万吨/年。

由于中国缺钾土壤面积不断扩大, 农业部门已认识到缺钾的严重性, 并在全国推广“补钾工程”, 钾肥需求量快速增长, 给钾肥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外, 随着中国农业及世界生物质燃料的发展, 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十一五”规划目标, 中国钾盐供应能力2010年估计可达350万吨/年以上 (加国外建厂部分) , 2015年和2020年有望达到500万吨/年和680万吨/年。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预测, 2010年中国钾盐总需求量将达到930万吨, 缺口总量为580万吨。2020年中国钾盐总需求量为1300万吨, 缺口总量为620万吨。即中国未来十多年钾盐进口有望保持在600万吨左右。2020年中国将形成国内生产、国外建厂及进口三大供应体系。

我国钾资源并没有完全开发出来, 目前探明的仅可供开采的钾盐资源高达10.21亿吨。我国钾盐资源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盐湖地区, 交通不便、地质构造复杂、气候条件恶劣等因素制约了钾资源的开发和钾肥产业的发展。2007年, 我国氯化钾产量仅286万吨, 2008年氯化钾产量虽然增至?330万吨, 但仍然只能满足国内30%左右的需求。不过, 随着2008年11月新疆罗布泊120万吨/年硫酸钾项目的建成投产, 2009年我国钾肥总产能将增至450余万吨 (实物量) 。钾肥资源猛然间增加, 钾肥供求格局和行情难免受到影响。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钾矿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启动了数个5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钾肥建设项目。继青海盐湖钾肥、新疆罗布泊等百万吨钾肥基地后, 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钾肥项目还有新疆罗布泊二期170万吨/年硫酸钾 (若加上10万吨/年实验装置总计为180万吨/年) 、青海盐湖100万吨/年氯化钾、中信国安100万吨/年硫酸钾镁肥、四川宏峰100万吨/年氯化钾、亚泰集团50万吨/年钾镁肥、滨地钾肥公司78万吨/年钾镁肥等, 累计钾肥年产能达到800万吨。

此外, 国内新的钾盐资源也不断开发出来, 由北京鸿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油四川华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组建的邛崃市鸿丰钾肥有限责任公司, 目前该公司正在开发位于邛崃市道佐乡的迄今为止四川发现的最大钾盐矿, 据保守估计该钾盐矿储量在1亿吨左右, 而国内最大的盐湖含钾量为1.45亿吨。根据已有的勘探资料表明, 这个钾盐矿可开采100年。整个项目投资在100亿元左右, 项目分为三期完成, 一期工程占地182亩, 拟投资3~5亿元, 建设3~5万吨/年优质氯化钾及附属产品项目, 年产值约2亿元;二期工程将在一期的基础上再扩大300亩, 投资7~10亿元, 建设20万吨/年优质氯化钾及附属产品项目;三期工程拟投资80~100亿元, 建设100万吨/年优质氯化钾及附属产品项目, 计划在2015年完成整个工程建设。届时, 鸿丰钾肥公司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同时也使邛崃市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氯化钾和钾盐生产基地。

同时, 我国还加大了海外寻找钾资源的步伐, 通过与国外合作, 增加国内钾肥供应量和产量。目前在老挝投资的4家中国企业中, 3家产能分别为5万吨/年、10万吨/年、12万吨/年的试验工程已开工建设, 最终将形成600万吨/年的钾肥产能。其中老挝嘉西钾盐公司2009年4月9日刚刚获得一期100万吨/年采矿证, 随后将分3期建设?300万吨/年项目, 将于2017年全部建成投产。加上其他企业在境外建设的钾肥项目, 累计年产能将达800万吨, 这些项目将在10年内建成。届时, 中国境内钾肥年供给量将达到1250万吨左右。因此, 到2017年, 我国的钾肥将实现自给。2019年前后, 国内外累计近2000万吨左右的年产能完全释放后, 我国将成为全球钾肥主要出口国。?

2009年, 我国钾肥产业一些新增装置将陆续投产, 而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等新建钾肥项目也会很快进入正式投产阶段。这些都会增加国内钾肥产品的供给量, 对缓解供需矛盾、降低进口依赖度起到重要作用。由于2008年钾肥消耗已经大幅减少, 2009年在受到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 钾肥的消耗量将会进一步降低, 农业上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肥等措施也都将减少钾的使用。国内钾肥消耗按600万吨预计, 如需求增长10%则增加量60万吨, 2009年钾肥需求总计约660万吨 (折纯) 。

中国科学院的相关文章指出, 从长远来看, 我国钾肥消费的增长趋势在未来几十年将保持下去,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00万吨以上, 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4, 市场金额将超过14亿美元。如果届时如此大量的钾肥供应依然绝大部分来自于国际市场, 我国将承担巨大的贸易风险。一旦出现大的价格波动或极端事件, 将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同时如果这样巨大的钾肥市场都让给外国, 对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损失。

上一篇:口服疫苗下一篇:综合式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