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课程

2024-05-30

雕塑课程(共12篇)

雕塑课程 篇1

摘要:新世纪以来,国内的冰雪雕塑艺术产业飞速发展,冰雪雕塑艺术工作者不断增加,一批又一批的行人参加到到冰雪雕塑艺术中来。冰雪雕塑艺术的专业人员如今成为了社会的新需求。尤其是在现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冰雕行业对冰雪雕塑专业人员的需求很紧迫,各个专门为冰雪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则必须承担这份社会责任。传统的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授课方式不灵活,亟待改革,教法改革之后的冰雪雕塑艺术不单单可以为国内的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培养后备人员,弥补有专业素养人员培养的空白,还可以提高国内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锻炼出坚强的优秀品质,为中国的冰雪雕塑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一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1冰雕的发展

冰雕活动来源于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众起初用冰块来塑造冰球、冰灯等构造简单的冰雕。在1949年之前,经常看到有民众使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为信教徒制作十字架以及耶稣冰雕像,用在祭祀等方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冰雕作品是在1964年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的时候,在场的艺术家们突发奇想的决定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来制作成艺术品。经过艺术家们的辛苦制作之后,一座眉清目秀、棱角分明的三米多高工农兵的雕塑拔地而起。在这个冰雕举国文明之后,这种新起的冰雕艺术品就成了冰雕展里的最璀璨的一部分。1987年,哈尔滨在举办了三次国际冰雕表演的前提下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这一比赛是哈尔滨各类冰雕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冰雕比赛。各式各样冰雕比赛传播了冰雕知识,增强了冰雕人员的冰雕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冰雕艺术人才。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历经数代冰雕艺术家的踊跃探索和持续创新,呕心沥血,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渐成熟。

2雪雕的起源

哈尔滨的雪雕一开始叫雪塑,主要是由以前的堆雪人发展而来,雪雕的发展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哈尔滨第一个可以让民众欣赏的雪雕造型是1963年初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用自然界的大雪雕塑成的雪象。雪象使用了雕塑的技巧,在雪中加入少部分的水慢慢往上拍打,最终只做了半冰半雪、外表颜色不是很雪白的雪象。雪象长度达4米,高度约为2米作用,又长又尖的象牙没有办法用雪制作,只能使用冰来替代。这个雪象虽然是用古代的堆积雪人的办法雕塑而成,而且加了一些冰作为替代,艺术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客观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所有的冰雪雕塑专业人员以及兴趣爱好者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冰雪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了冰雪文化的标志性代表。

二黑龙江省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现状

在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的课程教育情况还处于刚刚入门的阶段,各个高校都没有形成全面的培养方案。就哈尔滨来说,在冰雪雕塑艺术制作队伍的组成当中,冰雪雕塑艺术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占大部分人数的是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冰雪雕塑技工,还有一些冰雪雕塑艺术爱好者。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大部分冰雪雕塑人员虽然在冰雪行业从事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冰雪雕塑专业培养,因为技工的文化基础不高以及艺术基础匮乏,这部分人员的艺术作品还保持在单单对冰雪雕塑技巧的追求上,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性都比较匮乏,这严重显示出黑龙江省在冰雪雕塑艺术行业课程教育的不足。而作为北方冰雪雕塑艺术起源地的哈尔滨,其本地的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育没有办法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哈尔滨市内的各个高校对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兴趣并给予很高的重视,大部分的高校也开设了冰雪雕塑艺术训练课程,但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把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设成课外选修课或者是业余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没有办法达到训练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的目标。

其次,客观条件不允许。通过有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冰雪雕塑在制作环节上对人工雪坯、天然冰坯的需求很大,而且特制的冰雪雕塑工具价格也很高,这都在客观上导致了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所以,如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传播冰雪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增加对冰雪课程的资金投入,增强冰雪雕塑人员的创造力是黑龙江省,尤其是冰雪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哈尔滨市内高等院校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北方冬季有雄厚的冰雪资源,但每年各种大型的冰雪景观、艺术雕塑的施工和各类冰雪雕塑赛事,都是由一些专业施工队伍和省内名家参与,每年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都会举办各种冰雪雕塑比赛,但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以及入园门票费用等问题,能进入实践环节的学生每年都比较有限,这些冰雪试练场给学校开展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相对有限。如何让学生参与实战,如何让实践环节与教学相结合这些都有待于解决。

三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

冰雪雕塑艺术雕塑教育是一种时尚前卫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对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能够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达到我国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员需求。对于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育与我国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相适应,高等院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当成是促进冰雪雕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梳理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避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促进专业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来看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鉴于全部的制作过程是在零下20几度的极度寒冷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制作功底的同时,更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还有顽强的意志,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懂得团队合作。冰雪雕塑艺术创作是培养高校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的极佳方式之一、是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很好的方式、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

四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1合作式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型的学习过程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依照具体的状况将学生分成诸多个冰雪雕塑艺术创造小组,各个小组均以制作冰雕为小组的目标,学生共同完成由老师规定的冰雪雕塑艺术设计项目。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冰雪雕塑项目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专业的冰雪雕塑项目,通过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研究出的成果。除此之外,合作使得教学方法也可以从侧面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素养和合作素养。

2实例式教学方法

雕塑艺术比赛获得奖项的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的冰雕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对优秀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的想法创意、雕刻方法、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交流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3讲座式教学方法

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兴趣和建议,选取一些冰雪雕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冰雪雕塑设计师或者冰雪雕塑行业的专家给学生做几场针对性的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了解。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快捷的把冰雪雕塑设计的观点还有冰雪雕塑行业最新的行业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直截了当的弥补了教学体系滞后于行业的问题,在有效的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冰雪雕塑设计的兴趣。

4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授课老师应当考虑到当前的社会与市场需求认真讨论分析如何培养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同时编写全面的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冰雕场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冰雪雕塑艺术作品向冰雪雕塑设计专业的学生传播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博学的基础上精通,在精通的基础上专一。这是学校应该研究还有不断改革的课程教育之一。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增加,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课程设计应该进一步改革,大胆的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优化完善现有课程模式,加强冰雪雕塑的实践过程,摸索出一条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冰雪雕塑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冰雪雕塑艺术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甚至国内艺术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冰雪雕塑课程教法的不断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为冰雪雕塑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冰雪雕塑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姜宇琼,张艳.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09(8):162-163.

[2]姜字琼,王立荣.应用型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探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

[3]王立荣,姜宇琼.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9.

[4]李鑫泽,阮英爽.从北方冰雪产业发展谈高校开设.“冰雪雕塑艺术”课程[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

雕塑课程 篇2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作为空间艺术的雕塑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以达到开阔眼界,增进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雕塑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的。二内容结构 本课共分 5 个自然段。第一部分介绍了两个外国的雕塑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雕塑创作的特点和艰辛。第二部分

一、雕塑的概念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雕塑,以及雕塑创作的主要手法和特征。第三部分

二、雕塑的样式简单介绍了雕塑的两大类型:圆雕和浮雕。第四部分

三、雕塑的材料讲的是雕塑一般都使用些什么材料。第五部分

四、雕塑的风格类型讲的是雕塑的一般表现手法和风格类型。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课是对雕塑的一般特点的介绍,重点在于对雕塑的概念、样式、材料和风格类型的讲解。难点是要讲清这几个方面并不容易,只要作一般的介绍,让学生对雕塑的这几个方面有所认识和了解就可以了。

二、教学内容资料 一课文资料分析 1.雕塑的概念

雕塑是指以雕、刻、塑以及堆、焊、敲击、编织等手段制作三维空间形象的美术。传统的材料有石、木、金属、石膏、树脂及黏土等。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是基本形式。在同一环境下用一种圆雕或浮雕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内容的叫组雕。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以主体的造型形象和空间形式反映现实。因之有所谓“凝固的舞蹈”之说,或被比作凝练的诗句。它不长于叙述,只能表现动作的一个片刻。以静态造型表现运动,是作品效果生动的重要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以及软雕塑等。这是由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冲破了由牛顿学说建立的世界观,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使现代艺术家有条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突破传统的三维的静态的形式,朝向多维的时空心态方面探索。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到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当人类还生活在天然岩洞中,需要与威胁生命的野兽作斗争的蒙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敲打石头,并把它打击磨制成锐利的武器或割削工具,进而运用审美意识和智慧把一些可利用的物体雕磨成脱离实用的装饰品,以至成为单纯的雕塑作品。如在法国发现的 15000 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牡马、野猪等动物浮雕,以及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东沟发现距今 5000—6000 年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原始雕塑是在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描绘人类本身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艺术,古代的许多事物经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形象的历史。3000年前的妇好墓雕刻,使人能追溯中国殷商时代的信仰、制度、文化与艺术。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 2000 多年前统一中国的帝王大军的威仪。西汉霍去病墓石刻大气磅礴,反映了汉武帝开拓疆域的决心和汉朝国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雕塑艺术愈来愈证明它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历史记载,是一代一代人向往追求的体现。2.雕塑的样式 1圆雕

圆雕是指占有空间的实体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它是在各个可视点都能感到其存在的可视实体。圆雕一般不带背景,它主要通过自身的形象和与之相协调的环境,构成统一的艺术效果,通过集中、简练、概括地表达主题思想打动观众。圆雕一般放置在可供四面观赏的环境中,也有出于宗教等原因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只允许或要求有一个或几个观赏面的,如石窟艺术和庙宇中的佛像以及壁龛等建筑雕刻中的圆雕。2浮雕 浮雕是指只有一个面向观赏面的雕塑形式,通常是指有一块底板为依托的,占有一定空间的被压缩的实体所构成的雕塑个体或群体。浮雕中表现的形体和底板平行的二维尺度长宽的比例不变,只压缩形体的厚度。压缩的原则是将形体用透视的规律,按比例近高厚远低薄,在限定的空间厚度、深度内,用能表现出更大的形体浮雕的底板作背景处理,可加大作品的空间深度。浮雕按压缩的程度,可分为高、低、薄三种。高浮雕形体较厚压缩比例不大,如希腊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浮雕、中国唐代的昭陵六骏和现代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都属于此类。低浮雕形体薄,压缩比例大,如埃及神庙和陵墓墙面上的浮雕以及中国洛阳龙门宾阳洞的《帝后礼佛图》等。薄浮雕利用极薄的空间塑造形体,几乎和底板成一平面,常见的有钱币、奖牌和纪念章上的浮雕,以及在一般浮雕中用于背影处理。去掉底板的浮雕叫做镂空雕透雕。3.雕塑的材料和分类

按照材质分类,雕塑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瓷塑,陶雕等,在雕塑上施以粉彩叫彩雕或彩塑。按照作品题材内容的性质,雕塑分为纪念碑或纪念性雕塑等。按照环境、用途、放置位置,雕塑又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室内雕塑、室外雕塑、案头雕塑、架上雕塑以及奖杯、奖牌等。人像雕塑按部位分割有头像、胸像、半身像和全身像之分。象牙雕、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刻、漆雕、树根雕、竹根雕、微雕、贝雕、面人和泥人等也是雕塑,但通常习惯把这类用传统工艺技艺制作的小型作品归在民间美术、工艺美术或特种工艺门类。1水泥雕塑

用钢筋混凝土浇注,一般用于室外,不宜近看,主要以粗犷质朴的庞大体积和生动的形象打动观众,如苏联为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马马也夫高地矗立的104 米高水泥塑像《祖**亲》。用白水泥制作的仿石雕塑具有一定的石雕材质效果,是廉价的室外雕塑材料。2玻璃钢雕塑

用合成树脂和玻璃纤维加工成型,质轻而强度高,成型快速方便,可制作动势大而支撑面小的雕塑构图。无色透明的树脂可制出透明度很高的玻璃体雕塑。供树脂用的各种色浆,可使玻璃钢雕塑表面获得饱和度很高的各种鲜艳色彩,也可镀铜仿金,材料本身具有现代感和装饰趣味。用树脂加石渣钻朵斧或磨光制作的仿石雕塑习惯亦称为玻璃钢雕塑。3青铜雕塑

用青铜铸造的雕塑,或称青铜像、铜像。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铸造性能,可以做出精确清晰的细节和完美地表现塑造痕迹——手法。在表面经过不同的化学处理,可以得到色泽各不相同、丰富而优美的特有质感。青铜雕塑具有纪念碑性的特征,既适合于耸立在广场、街头,也适于作肖像雕塑。青铜是一种古老的雕塑造型材料。中国商周时代的失蜡铸造法采用黏土、沙子和牛羊粪、稻草等配制铸型料,欧洲的传统方法则用石膏、耐火熟料和沙子配制。现代熔模铸造法形成于 20 世纪的 40 年代初,主要采用的有石英砂水玻璃型和硅溶胶、硅酸乙酯型,是薄壳铸造,适用于小型作品。大型雕像也可采用工业铸造的翻砂工艺,直接从石膏像翻砂造型。金属雕塑造型工艺的鼓皮法即扳金工,冷作活,民间称“收抛活”,是用手工艺技术锤打易延金属薄板,使之成形拼焊而成。用鼓皮法制作大型铜像、不锈钢或铝合金像,可以节约大量金属,矗立在纽约港的自由女神铜像就是用这种工艺成型的。具体作法是把金属薄板加热后放在木材、水泥或玻璃钢做成的分块模具上用锤敲打成型,也可由技工看着模型运用抛、借、收、点、錾等手法,把金属板垫在砧上锤打成型。4石雕

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大型石雕有号称“山雕刻”的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碑和中国的乐山大佛以及云冈、龙门等石窟造像,都是利用山形山势就地雕刻,和山体结合为一体而不可移动,具有一种神圣的不可动摇的纪事、纪年性和法典性。石雕材料品种最多最丰富,色泽纹理各不相同。用绚丽多彩的石雕装饰城市、广场、园林、建筑和布置室内环境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花岗石质地坚硬、刚脆密实,不宜作过细的描写,适于粗犷或洗练的表现手法,能够达到很强的建筑感和质量效果,有白、灰、黄、黑等色。南非产的黑花岗石颗粒匀称、结构致密,可以磨光加工成镜面那样光灿照人,最为名贵。大理石颗粒细密,晶莹美观,硬度适中,易于雕琢加工。纯白色大理石是雕刻的主要石材,以意大利卡拉拉地区所产为最佳,玉白色,有极细晶粒,呈半透明状,色调温暖,雕制人体极富有表现力。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摩西》和《哀悼基督》等名作都是用的这种石料。中国的白大理石雕刻材料主要有房山汉白玉、河北曲阳石、四川宝兴大理石和山东、山西所产的白大理石。其中房山汉白玉,石质细洁致密,质感结实,性脆略硬,是建筑和雕刻用的优质石材,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所选用。5木雕

木料雕塑因材料本身容易干缩、湿涨、翘裂、变形、霉烂、虫蛀,不宜做永久性大型室外雕塑,话愣辔⌒图苌鲜夷诘袼堋D镜窆雇家话阋栽材镜闹鼙呶蓿檬髂就淝淖匀恍翁嘈味仁疲虿氖┮眨偌痈洌梢圆皇烊蝗の丁L囟ǔ叽绲哪镜褚部山缚槟究槠凑呈褂谩D静闹嗜肀阌诘窨蹋┮圆煌牡斗梢匀〉靡帐跎系亩捞胤绺袢の丁5窨逃媚静挠ρ∮酶稍锍戮闪稀⒑褐噬佟⑽评砻览觥⑽评淼摹敖睢焙汀叭狻比碛蚕嗖畈淮蟆⒛局氏该苄源唷⑸蟪磷挪换稹⑽蕹嫜劢诎痰摹3S玫氖髦钟虚尽⑻茨尽⒗婺尽⒀钅尽⒄聊尽⒘勰镜取i局嗜恚投扌裕慌涣巡蛔咝危蟀岛稚畛痢⒐牌拥溲牛屎系窨汤诽獠摹⒐糯宋铮悄镜裼玫纳系炔牧稀L茨居殖葡闾矗局式峁瓜该埽评砬逦拦郏械扔捕龋源嗖槐湫危徽车叮磺核浚怯帕嫉牡窨滩牧稀Q丈只坪炝街郑郧郴坪稚淖钗逍略媚俊?二作品分析 说唱俑高 55 厘米,灰陶制,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汉代雕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几乎无所不包,反映了汉代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俑在汉代雕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这些俑比起秦代的同类作品尺寸相对较小,但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川地区的汉俑独具特色,内容更为丰富,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件《说唱俑》。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这个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神情激动,表情夸张,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虽然人们并不了解他说唱的具体内容,但一看到这位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到在这个说唱俑的面前,正有一群兴致勃勃的听众在倾听着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他们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这件作品同时也是研究汉代民俗和陶塑艺术的珍贵史料。

三女神大理石雕塑,公元前 447—公元前 438 年,现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希腊 古希腊时期,人们修建了大量的神庙为神歌功颂德,所有这些神庙中以帕特农神庙最为出色。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刻是菲狄亚斯在其艺术的鼎盛时期主持创作的。神庙的装饰浮雕规模很大,虽然不是都出自菲狄亚斯一人之手,但他是这些雕刻的总设计师,因此从这些雕塑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菲狄亚斯的艺术风格。神庙的装饰性雕刻共分三部分:东西山墙雕刻、92 块间板雕刻和长达 160 多米的带型装饰雕刻。菲狄亚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建筑设计师,雅典人,主要活动时期在约公元前 490—公元前 430 年,政治家伯利克利的挚友和艺术顾问,是当时最负圣名的艺术家。希波战争中,雅典受到严重毁坏,菲狄亚斯为雅典的重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擅长神像雕塑,主要作品有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普罗迈乔司的雅典娜》、《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奥林匹亚的《宙斯》和《帕特农的雅典娜》等,但都已失传,所见到的只是复制品。另外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装饰性雕塑,也是在他的领导、设计和监督之下完成的,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三女神》。帕特农神庙这座建筑艺术杰作在 17 世纪中期还保持得相当完整,不幸于

1687年,意大利人进攻被土耳其所占领的雅典时,一颗炮弹落在当时土耳其军队用作火药库的神庙内,建筑物的中部完全被炸毁,东西两面人字墙上的雕刻当然也遭到厄运。后来又遭到英国人的掠夺,使得其中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流落到了英国,《三女神》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著名作品之一。

《三女神》是描写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托和拉克西斯的雕塑,原来位于帕特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她们都穿着质地很薄的希腊式宽大长袍,衣褶纤细而又繁复,随着人体的结构起伏,极其生动地体现了鲜明的女性人体曲线。女神们身形优美、饱满而丰腴,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让每一个看到这一组雕塑的人都几乎忘记了她们是冷冰冰的大理石,她们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亲切、那样的令人崇敬。漆屏风中国战国时期楚国漆器,木制

战国漆木雕塑以楚墓所出最有代表性,除俑以外,还有镇墓兽、鸳鸯形盒、悬鼓的虎座凤鸟、座屏和鹿、虎鹿座飞鸟等器类。这些作品除了造型夸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之外,还髹以绚丽的漆色,一般是以红、黑两色为主,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在黑底色上绘以红、黄、蓝、绿、褐、金、银等色的图案。这些器物上常以真鹿角为饰,不但装置于鹿头,也装饰于镇墓兽的头上和飞鸟凤的背上,赋予作品以神秘、幻想的色彩。彩绘动物漆座屏以湖北江陵望山 1 号楚墓所出的一件最为精工。座屏长 51 8 厘米,高 15 厘米。屏身以镂空透雕的手法,表现出鹿、凤、雀、蛇、蛙等动物,共 51 只。所雕动物,相互穿插重叠,追逐嬉戏,形象十分生动。座屏色彩以黑漆为地,用朱、绿、黄等色彩加以彩饰,光泽夺目、富丽华美。此件彩绘动物漆座屏,形象写实,运用彩绘和雕刻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青铜时代高 1 74 米,青铜,1876—1877,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罗丹法国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平民出身。14岁学画,18 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1840—1870 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工作。1875 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

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对世界雕塑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义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吻》和《夏娃》等。1870 年普法战争爆发,罗丹怀着盲目的民族主义爱国之情应征入伍,中途病退回家。身无分文的罗丹曾在自己的雕像上刻上他的老师卡里埃—贝勒斯的名字去赚钱,被发现后赶出了工作室。一个也曾在贝勒斯工作室学习过的人,拉着他合伙作些传统雕像卖钱。不久,罗丹对这一切感到厌恶,他想逃出来,想呼吸一点真正的艺术空气。他用手中仅有的一点钱去了荷兰和意大利,在那里他为米开朗基罗所折服。在他心中酝酿已久的创作冲动终于爆发出来。他匆匆赶回了比利时,用了 18 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做模特儿。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它和真人一样大小,罗丹最初把它命名为。“被征服者” 在展览会上遭到失败后,范拉斯布尔鼓励他,建议罗丹把那根棍子取消,并改名为《青铜时代》。应该说这个名字是很贴切的,它重新为雕像赋予了深意。它表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青铜时代,它象征着“人类黎明”或“人类的觉醒”。雕塑家真实地塑造了一个匀称而完美的青年男性人体,他的体态非常自然生动,左腿支撑全身,右腿稍弯曲,脚趾微微着地。左手好似持杖,右臂举起,手扶在头顶,使躯干和四肢的肌肉随之发生起伏变化。他的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好似即将从梦中醒来。整个姿态和面部表情十分和谐,他舒展全身,正在解脱一切束缚,开始发出内在的力量。全身的轮廓结构不仅均匀、完美,并体现了精确的解剖知识。

在展览会上,《青铜时代》被评论界认为是用人体浇铸而成的,一时间罗丹成了下流的骗子。罗丹向美术院提出抗议,美术院则派了五名雕塑家组成的评审团来到罗丹的工作室。罗丹没有参照任何模特儿,当众塑造了一个男性裸体。在这个即兴创作的人像上,罗丹令人无可怀疑地表现了他那精确的解剖知识和卓越的雕塑技巧,它无言地击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击。

生机汉白玉玛利亚姆哈克比安亚美尼亚我们虽然并不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但从作品看,作者显然吸取了亚美尼亚的民间艺术的造型和处理方法,使之形成几何的形体关系,显得简洁而单纯,并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其洁白的材料运用,意在传达少女的纯洁。协议着色钢亚历山大利伯曼美国

利伯曼的这件作品见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校园里,它也是美国校园雕塑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从一个角度看,管子被焊接成很像神殿前的牌坊,它被安排在大学中心环形路口上,学生们穿过利伯曼的这件作品,好像随上帝一起走进教室。利伯曼早年受立体派、几何抽象艺术的影响,在上世纪 60 年代也开始采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的极少主义手法创作。这件着色焊接雕塑就是由几个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其高大的圆形结构形体与后面的建筑形成既对比又协调的关系。三部分附图介绍 孟卡尔法老和皇后双人像高约 142 厘米,闪绿色粘板岩雕刻,约创作于公元前 2600 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画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孟卡尔和他的皇后。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皇后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这些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皇后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九龙壁琉璃,清 琉璃在中国建筑中是用以装饰屋顶、墙面等的一种彩色釉陶。琉璃在古籍中有时写作流离、陆离,早在西周时期已能制造,但仅是琉璃珠、琉璃项链等工艺品,后来有的用以镶嵌在器物上,或制成整件器物。汉代琉璃的制作技术有了较大发展,明器中有许多带釉陶楼。据 北魏时才开始把它用作建筑材料。

《北史西域传》记载,当时曾由大月氏国输入制造琉璃的技术,并用琉璃装饰殿堂。

我国有三座著名的九龙壁,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内,为辽代所建;建筑最精、构图最美的一座是北海的九龙壁;第三座,在故宫的宁寿门前。后两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间所建。北海九龙壁建于公元 1756 年,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砖砌成,长 25 86 米,高 6 65 米,厚 1

42米。壁的两面各饰有九条蟠龙,戏珠于波涛云雾之中,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工艺高超,为我国琉璃建筑中的珍贵作品。建造这样一座影壁,据说是为了震慑火灾和辟除邪祟。

雕塑明天·雕塑未来 篇3

当然,对于当下年轻的—代雕塑家来说,身处在微博、微信的时代,置身于图像与景观所营建的外部世界,尤其在—个由3D打印开启的时代语境下,他们感知外部现实的方式,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以及自身的创作观念都将愈加地丰富,也将更为个人化、多样化。

就第三届“明天”雕塑奖而言,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其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普遍反映出“形式上的自觉”,参展的大部分雕塑家善于挖掘材料自身的表现力,作品有较强的制作感。在形式表达方面,大致又划分为两种倾向:—种是“有意味的形式”,即重视自身的造型与风格化的特征,强调作品的结构与空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另—种是“观念化的形式”。所谓“观念化的形式”就是雕塑家在作品形式表达的过程中重新予以观念化,如对形式表达的日常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强调,或者改变既有的物质或材料的形状,以解构的方式完成作品形式的重构。

其次,作品中大量地使用“现成品”,重视挖掘媒介自身的表现力。第三点,重视培养创作作品时的方法意识,不管成熟与否,方法论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点,普遍追求观念化的表达,但部分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第五点,追求作品的实验性,在媒介与形态层面,寻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用“泛雕塑”去描绘似乎更为准确。

不过,在三百多位申请者的作品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作品只有语言,但没有个性;只有形式,但没有内涵;只有观念,但没有问题意识。

再有,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学院雕塑,或具象雕塑方面推陈出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多少会让我们对既有的雕塑教学予以反思。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天中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如何能让作品有强烈的“在场”感,有鲜明的个性,并赋予其人文意识,对于绝大部分年轻的雕塑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在一切表达时间的词语中,“明天”——总是代表着某种未知的可能和改变,尤其是在今天莫测的现实境遇面前,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令人怀揣希望。

而对于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三届“明天”雕塑奖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行进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去言说某种价值判断,而是能生成更多的可能性。它的意义也正在于,通过这一平台,让我们敬畏时间,期待未来。

雕塑课程 篇4

关键词:动画,雕塑,教学改革

雕塑课程是一门在我校艺术设计系动画专业都开设的基础课程,共计72学时。作为本学期我校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笔者在分析前期雕塑课程教学不足的基础上,就雕塑课程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作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

1 前期动画专业雕塑课程所存在的问题

雕塑课是我系动画专业所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主要采用传统雕塑泥料教学的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学生的人物立体造型能力。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笔者感到该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传统雕塑泥料教学教学目的与动漫产业的市场需求脱节,忽略了动画雕塑作为动漫周边产品的客观存在,切断了动漫衍生品从课堂走向市场的通路。(2)传统雕塑泥料教学教学内容和动画专业后续课程联系不大。雕塑在动画上的最直接应用是偶动画,尤其是黏土动画。传统雕塑泥料不容易做精细雕刻,致使学生的作品大多都很粗糙,不适合作为偶型制作的材料。另外,因为传统雕塑泥料干燥后非常容易开裂,无法实现定格动画中偶型“动起来”的可能。(3)传统雕塑泥料教学使学生丧失了对于雕塑课程学习的兴趣。传统雕塑泥料没有颜色,完成的作品全部都是“土色”。另外,因为传统雕塑泥料没法保存,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雕塑课程学习的兴趣。

2 动画专业雕塑课程改革策略

2.1 找准课程定位

人才培养的定位决定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首要的是准确定位动画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革新动画课程体系的前提。

雕塑课程是动画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如何使学生掌握雕塑基本能力的基础上,真正掌握设计动画角色的技巧与能力,并且能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偶型的设计与偶动画的动画片制作中去,是我们在教学中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基于如上目的,笔者在分析前期雕塑教学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动画专业特点,提出“动画雕塑”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旨在建立一个适合动画专业特点,课程分化更加细化,实现课堂教学与动漫衍生品开发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通常在传统雕塑教学中会强调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观察和练习,其教学内容是从严谨的、系统的、长期的、写实性造型开始的,主要以准确地再现生活中的人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去感受自然形态在空间中存在的最基本状态,并通过雕塑手段来领会写实风格所包含的雕塑语言。教学模式以具象真人泥塑写生模特儿为主。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很强,优点也很明显,可以让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头骨及面部肌肉塑造以及男女人体的形体特点,但缺点是作业千篇一律,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度很低。作为我校动画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笔者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把目前市场上先进的雕塑材料——软陶引入到本学期我校雕塑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中来,并根据动画专业课程特色,把动画雕塑教学从原本技术型训练转换成思维拓展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摆脱模特儿写生的刻板要求限制,将自己感兴趣的动漫角色运用雕塑手段变为真实的三维立体造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把握动漫人物造型和雕塑整体造型之间的关系。

2.3 教学形式的改革

雕塑课程作为动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动手操作性课程,积极(下转第191页)(上接第161页)挖掘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该课的时效性、针对性,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

本学期,我系雕塑课程的改革以满足本土动漫企业的岗位需求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通过邀请企业的动漫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指导老师对就业中的专门化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外,还组织学生到我校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考察等形式教学,充分发挥了特色专业的引领作用,加大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全面融合。

2.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校动画专业以往雕塑课程的学生成绩测评方式是在校内利用期末集中进行的,评定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给出一个成绩,再根据平时作业完成的质量以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的方式相加得到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评定方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存在以偏代全的因素。再加上这门课程采用传统泥料教学,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的作业也完成得差强人意。今年笔者在承担了这门课程的同时,把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动画专业的专业特色结合起来,提出“动画雕塑”的概念;把目前市场上最为先进的软陶制作工艺引入到雕塑课堂教学当中,完成了课堂教学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以软陶代替传统雕塑泥料的“动画雕塑”教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多元化的素质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三创精神”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它的评价指标不仅要求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应注重多元智能的评价,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良好的责任感、出色的团队能力和突出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原则,以培养符合产业界需求的优秀动画师为目的,实现课题教学从“虚学”到“实学”的一场改革。因此,笔者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雕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班级互评与小组评价环节,通过“展销会”等形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加大了市场对于课程的考验。

3 课程改革的意义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案 篇5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参观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中国古代雕塑作一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发展概况有所了解。由于本节内容丰富,涉及dash;—雕塑,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是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

本课是知识传授与欣赏、参观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中国古代雕塑作一介绍,使学生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发展概况有所了解。由于本节内容丰富,涉及dash;—雕塑,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的内容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出示教学图片),大家看图片(教师板书课题)

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 什么是陵墓雕塑?

墓前设置显示地位的石人石兽等雕刻及墓中放置的大量精美的俑,这些都属于陵墓雕塑。什么是俑:是为改变人殉葬风俗而出现的替代品,也就是偶人。授课第一部分:秦始皇兵马俑---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 学生看一组图片(认识秦俑)

师:这些大型的地下雕塑为什么会出现在秦朝呢,也即秦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师总结:

古人相信人有灵魂,灵魂不死,通过陵墓进入天堂,从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希望死后升天,仍然过着享乐生活,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陵墓。秦俑满载着秦始皇的梦想与希望,恢宏的气势显示出秦国“士勇兵利,车坚马良”的强盛局面,体现了秦军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映射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向披靡的宏伟景象,再现了秦始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的历史场景。学生欣赏图片《跪射佣》和《秦俑一号坑》

师:在这两副图片中你分别看到的是什么,用你喜欢的词语形容一下你的感受,能否总结秦俑的特点(小组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佣的特点可以总结为“致广大,尽精微”,细腻生动的个性和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分别请研究“致广大”小组和研究“尽精微”小组的代表向大家汇报一下课前对秦俑的研究性学习结果.。(课前把学生分成研究“致广大”小组、“尽精微”小组、“制作流程”小组和“外派”小组)

“致广大”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大:场面大,3座兵马俑坑,布置近2万平方米。形体高大,俑人平均高1.8米,陶马1.7米。

★多:数量多,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6000个铠甲俑 战车6乘,驾车马24匹等。

种类多,不光有俑人、俑马,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

“尽精微”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

★精细:一号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

★壮美:队伍阵容齐整,装束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拥有力量的美、宏伟的美、整体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师:大家看到这样壮美精细的雕塑是不是心理有个疑问,在并不发达的秦代它们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下面请“制作流程”小组汇报它的制作过程。汇报后教师总结: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兵马俑多用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和入窑绕制、出窑绘彩的方法,烧制出这些大型陶俑和陶马。例如陶俑头部的制作是先模制成头形,作成初胎,然后复泥,制出眼、鼻、耳、嘴、胡须。身部也是在打好初胎后再复泥,用手制成衣服,用刀刻出甲片,用印模压成甲钉。

秦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雕塑的艺术水平,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所继承和发展.使其艺术传统源远流长。秦始皇兵马俑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只有七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我们再通过视频欣赏一下令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自豪的秦俑。(播放视频)授课第二部分: 霍去病墓雕塑群

我们说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主要代表是秦俑和汉俑,就像小鸟的左翼和右翼,欣赏完了左翼秦俑,我们再来欣赏代表汉俑的霍去病墓雕塑群。出示图片《伏虎》(学生边看图片边思考问题)

请欣赏霍去病墓前石雕《伏虎》,你喜欢它吗?若不喜欢,如果可能你会把这件作品的哪一部分进行更改,更改成什么样,说一下你的理由。

将《跪射佣》与《伏虎》进行比较,找出二者艺术风格的异同,并结合历史背景知识谈一谈秦汉两种雕塑风格为何不同?

师总结:《伏虎》特点: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更能给观众以想像的空间。相同点:都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物,反映社会状况。不同点:秦俑:陶质 写实 造型严谨 细腻传神 汉俑:石质 写意 造型夸张 圆浑质朴

历史背景:秦代推崇法家思想,艺术家思想也受到限制,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它是写实的,再现自然的。汉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推崇儒道思想,艺术家思想也得到空前放松,也就出现了写意的风格。授课第三部分: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现存的主要是四大石窟寺: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

1、敦煌莫高窟

简介: 在甘肃西部,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面的崖壁上,在长达l618米的崖壁上,分布着492个洞窟,北魏至宋代彩塑2415尊,其中唐代670尊,是敦煌的优秀代表.特点: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容壁画、雕塑、建筑于一体以壁画和泥塑著称。

2、云冈石窟

简介:位于山西大同的武周山北崖,依山凿窟,东西绵延一公里,创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现存洞窟53个,窟龛约1100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 特点:以壮观的石刻闻名。3 龙门石窟

简介: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25公里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开凿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后经数代营造,遗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

特点:是历代皇家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皇窟”的美誉,也以壮观的石刻闻名。

4、麦积山石窟

简介:麦积山是一座状如麦堆的孤山,石窟就开凿在山体垂直峭壁上,上下有栈道十余层相通。山顶有一座隋代古塔,造像主要是彩绘泥塑。

特点:以泥彩塑像为主,塑绘结合、线面结合,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播放轻音乐并出示一组古代雕塑图片,学生自由欣赏(对不懂的知识可提问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雕塑,大家课后可以从互联网上搜索一些世界上优秀的雕塑去欣赏,也可以利用本地资源的条件欣赏一下我们阜阳本地的雕塑。

雕塑课程 篇6

中美文化雕塑公园项目由旅美华裔雕塑家吴信坤先生倡议发起,以华人移民和现代生活为主题,旨在加强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得到了中美双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吴信坤先生及中美双方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在欧弗兰帕克市政府、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广州雕塑院、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多个部门大力支持下,欧弗兰帕克市专门划出了一个合适建园的绿色公园作为“中美文化雕塑公园”的用地,并由市政局规划建设。该园计划用五六年时间建成初具规模、由中美两国知名雕塑家作品构成的雕塑公园。

第一批入驻的雕塑由中国5名雕塑家和美国3名雕塑家的11件作品组成,包括杨学军的《开路先锋》、《山沟沟》,陆增康的《MICHAEL JACKSON铜像》,潘奋的《同代人》,吴信坤的《东西方同时代人——林肯与慈禧》、《东西方同时代人——兵马俑与罗马武士》等。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盛事,作为华侨华人的整体文化实体形象首次在美国大地上的建立,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吴信坤先生介绍,在未来十年里,将有逾百件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入驻雕塑园,致力于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的足迹与所做的贡献,也藉此向华人移民致敬。中美雕塑园未来也计划发展成为国际雕塑园,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参与此园的开发,为华商后代建立一个足以自豪的艺术天地。

中美雕塑园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又一桥梁,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盛事,正如《世界日报》所称誉的,雕塑园是堪城的新地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雕塑园正向世界展示跨文化的信仰和力量

雕塑课程 篇7

一、雕塑基础课程教学背景及问题分析

雕塑基础是培养学生对材料、空间的立体造型综合设计和实践动手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 雕塑课作为学生造型基础训练的重要方法和技术补充, 已经成为高校美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目前雕塑基础的教学模式多以人物写生为主, 将有限的课时用于长期具象泥塑写生作业之中, 这样一来既不可能短时间培养学生深入扎实的写实能力, 也无法兼顾学生快捷概括的立体造型能力, 造成了课程教学与实际学生培养目标和毕业生技能需求的脱节。因此, 在普通高等院校探索美术学专业雕塑基础课程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

雕塑基础课程一直以浮雕或圆雕内容形式为主, 始终延续传统教学理念。我们在此基础上应着重研究雕塑的市场需求与目标效益, 将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艺的人才列为此次项目的重点。美术教育专业中雕塑基础课程首先应考虑的是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并结合当时大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雕塑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中, 多以培养学生智力启发和动手能力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课程的时候要更多的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 并根据这些特点编排出新的教学内容, 如:传统的浮雕、圆雕课程内容可以细化,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可以“命题化”进行创作学习, 如在圆雕课程中增加人物的漫塑内容, 浮雕课程中增加生活用品的制作以及根据古代服饰与现代服饰形态特点雕琢等课程。力求雕塑课程的内容最大化、目标最大化、效益最大化。

二、关于雕塑基础课程教学探索的归纳式思考

依据课程的育人模式和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理念, 从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 雕塑基础课程必须以人文素质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以及艺术审美为核心, 鼓励创造性的教与学, 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努力使雕塑基础课程达到“简、准、精”的教学要求:

1. 把握重点, 传统与现代结合。

雕塑基础课程其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融合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理解、敏锐地预见时代的审美趣味, 把握时代特征的精神上。通过学习雕塑的风格和形式, 学习抽象造型规律, 培养学生综合的立体造型设计能力。从最浅显的造型规律入手, 从最基本的、概括性的也就是说从非写实性的、具有概括性的、装饰性特点的、抽象性雕塑的造型规律入手。学生学习装饰雕塑创作的基本规律, 结合已经学过的其它课程内容, 培养可以举一反三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

2. 大多数学生在上本科课程前一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平面

造型和设计能力, 但是却未接触过立体造型, 特别是雕塑的体量感、动态视点和动态造型, 这些是他们学习的难点, 因此必须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对雕塑的热爱, 把教学的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由于每位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创作的作品风格形式不同, 所以在雕塑实践过程中, 教师就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形式进行教学, 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个性化分层辅导, 就势利导和启发, 学生有了观念和创作想法, 教师便可从不同类型和风格形式进行启发和指导。将欣赏体验与创造表现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创造表现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这既解决了雕塑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也解决了创造表现与技能技巧训练的问题。

三、雕塑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在雕塑基础课程中加进原型产品设计的教学环节。

目前, 国内多数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是通过电脑设计, 再交由专业模型公司制作的, 学生自己并没有动手制作模型。当设计作品的某些外形处理需要手工辅助时, 就会显示出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其原因是在雕塑教学与电脑造型设计教学之间缺少一个学生动手制作模具的过程。尽管目前电脑雕刻技术已能在原型产品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但并不存在能够完全代替手工原型产品设计的技术。

2. 灵活机动实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

雕塑课程的课时有限,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学生了解到系统的装饰雕塑知识, 较为困难, 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量直观的图片, 以趣味为前提, 将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贯穿于课堂中。讲授过程中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收集图片素材, 并进行分析讨论以减少理论讲授的枯燥乏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材料综合运用。

本部分是辅助练习, 要求学生技艺和想象的结合, 旨在强调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材料特性为主导, 适当结合角色造型的需要, 运用多种材料制作。重点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加工和利用, 在形体和色彩上不宜多做限制, 完全可以抛弃传统泥巴材料, 鼓励学生用新鲜、便捷材料创造全新的视觉形象。

四、总结

对于普通高校雕塑基础课程教学来说, 如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质量, 摸索出新的可行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 改善目前的困境, 为美术学学生的发展夯下坚持基础, 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才是最具科学性、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新.雕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陆君玖.工艺雕塑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3]黄月新石向东.雕塑基础课程[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4]李永康.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特点[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0 (6) .

雕塑课程 篇8

(一) 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 (2) 装饰雕塑》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 包括城市标志性雕塑 (圆雕) 、园林景观雕塑 (圆雕) 、建筑装饰雕塑 (浮雕) 室内装饰雕塑 (浮雕、小件雕塑饰品) 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 是景观设计及相关专业学生所应该了解掌握的专业技能。

该课程可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 深化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利用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 由此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 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欲达到以上教学目的就必须和国际接轨, 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树立具有设计、制作、展示为一体的先进教学理念, 而该课程的设立便是对以上方面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 教改思路

1.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方式, 以装饰雕塑的实训、实践为主, 理论引导为辅的教学方式。

2.“工作室制”以认识材料的不同艺术效果, 并采取命题设计的教学法开展教学任务。

3.拟定“工作室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与国际艺术院校和国内先进的兄弟院校接轨。

4.引导学生把装饰雕塑的设计理念融入到环境、景观领域, 提高其设计素养。

二、教改课程实施目标

“工作室制”是为更好地深入学习环境艺术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选修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空间造型能力、空间布局能力。不同装饰技法, 装饰雕塑是通过一个不同的表现方法和对不同材料的运用, 引导学生通过效果图表现形式进入环境、景观设计领域空间的过程, 促进学生在设计领域对立体空间的布局的正确理解和掌握, 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 为环境艺术设计打下牢固、扎实的设计基础, 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同时也为今后就业选择提供更多的了就业机会。

[知识目标]

(1) 正确理解装饰雕塑的作用、功能、特点、材料, 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

(2) 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 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所要求的“具备空间造型知识、电脑效果图方法”的职业标准;

(3) 了解不同材料的表现技法。

[能力目标]

(1) 能够运用所掌握的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的知识;

(2) 用不同材料的艺术表现形式, 独立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制作过程;

(3) 能够独立构思、创作。

[素质目标]

(1)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做到眼、脑、手的协调一致, 使装饰雕塑的表现真正成为立体形象思维、艺术设计构思与表现的最直接的工具。

(2) 要求对装饰雕塑理论和实际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 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 扩大知识面,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从而更好的为艺术设计服务。

(3) 具备一定的专业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工作方法;正确理解公共艺术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 扩大知识面,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从而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服务。

(4)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 能准确讲解、表述图纸内容, 初步具备室内装饰设计员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所要求的“能够为用户讲解设计方案”的职业标准。

三、改革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建议:围绕实际工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依托进行教学 (比如:引进城市景观项目或室内装饰小品实战训练) , 教学方法建议: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 (装饰雕塑) 的实践意义。

(二) 教学评价

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中知识点的分析、实训与总结, 以及观察、启发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从平面到立体操作实际项目的能力, 通过教师作业点评和对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分析和总结, 同时可开展小型的作品汇报展来吸收专业人士的宝贵意见。

考核方法:课程作业、步骤与技法的掌握应用程度。

成绩构成:符合课题技法训练要求80分+创意分20分。

成绩评定:期评成绩=平时成绩 (30%) +学习态度 (10%) +课程作业成绩 (60%) 。

(三) 选择当代优秀教材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教学参考书:

中外雕塑相关网站装饰雕塑资料、PPT课件。

2. 教学设备、实验 (训) 室利用:

多媒体设备、模型工作室。

3. 校外实训 (习) 基地利用等方面:

课余时间考察校外实训基地, 雕塑工厂;考察雕塑实际项目的操作方法与流程。

4. 实训指导手册:

编写《装饰雕塑艺术案例分析实训指导书》, 明确技能考核内容和要求。

(五) 其它说明

本课程教学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装饰雕塑的制作流程和材料的类别、功能、特点, 以及掌握装饰雕塑相关表现技法、制作流程的系统知识, 并且要求学生在掌握本课程的同时, 要思考如何很好的运用到社会实践项目当中去。

五、教学项目设计

项目1:景观装饰雕塑效果图设计练习 (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命题构思、草图、手绘效果图、电脑出图 (利用设计软件) 模型制作

◇工作任务

1.虚拟雕塑项目命题设计方案:要求构思巧妙新颖 (4课时) 、设计1-2件草图 (版面不限) 设计说明100字以内。

2.电脑制图 (12课时) 效果图要求彩色打印 (A4版面) 一张并装裱。要按照正确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

◇活动设计

根据命题实施“从平面到立体”的训练, 使学生了解实际项目操作中装饰雕塑功能与作用, 以及操作的基本流程:

1.虚拟环境空间设计项目:为学生下达命题设计任务 (例如;校园景观雕塑设计) 、按草图的方式体现, (即时辅导、讲评) 。学生自己要介绍构思意图 (如;寓意、选用的材料等) , 鼓励学生的自我语言表达能力。

2.虚拟项目效果图实训:根据雕塑环境平面图、立面图以及相关实际尺度, 通过雕塑设计草稿进行电脑彩绘效果图设计制作 (教师即时辅导、讲评) 。重点强调效果图版面设计的效果是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相关知识

素描基础、浮雕、圆雕、现代装置雕塑、电脑制图软件。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 (以景观小品为主)

2.设计雕塑方案并绘制效果图。

项目2:装饰雕塑模型制作练习 (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运用各种雕塑材料训练, 掌握不同材质的特性、表现力。方法与技巧。

◇工作任务

1.要求把效果图的设计方案用立体造型方式体现 (12课时) 。

2.项目流程要正确, 表现技法熟练并突出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型 (20-30公分大小、材料不限) 。

◇活动设计

提供城市景观空间, 如广场、社区、校区景观雕塑等, 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立体的设计流程训练, 强化学生技能, 重点强调创意、规范雕塑设计流程及效果图技法的表现 (4课时) 。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效果图绘制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 (以景观小品为主) 。

2.构思草图练习

项目3:综合材料的运用和后期作品效果处理 (16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材料的特性、表现力及雕塑制作的步骤、程序, 方法与技巧。最终能根据不同的要求, 制做不同目的构思的作品效果。

◇工作任务

要求掌握不同材料的应用 (比如;金属、石材、木材、或综合材料) , 完成作品后期的艺术效处理 (12课时) 。

◇活动设计

带学生去户外参观材料市场, 搜集材料图片素材, 以动手能力训练为主导, 强调技法的同时, 更强调设计的重要性, 用实材表现设计方案 (4课时) 。

1.拍摄、收集材料照片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效果图绘制、模型制作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3.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相关知识

美术基础、立体造型能力、雕塑制作步骤。

◇课程总结

1.优秀作品欣赏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雕塑效果图绘制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3.雕塑模型制作实训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4.对本课程环节的学习与学生互动了解感受。

◇课后练习与任务

1.单体小品练习 (以景观小品为主) 。

论常用雕塑材料在雕塑中美的体现 篇9

泥也可称土, 土是万物生存的依靠, 在我国有“五行”之一的说法, 更有女蜗捏土造人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圣经中也叙述过上帝依照自身的形体长相, 用土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泥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贴近自然的原始物质, 它总是给人自然、古朴、亲切、充满感悟与生命力的感觉, 经筛选、碾碎与水融合后, 可塑性很强, 利于仔细雕塑和保留各种工具, 尤其是手的操作痕迹如打、压、刻、抹等都会在作品表面形成各种效果的肌理, 能给雕塑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 而且只要保持泥的湿润, 就可以容易地反复更改造型, 最终使其达到雕塑家最为满意的效果, 这是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

在我国古代对泥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我国很多传统民间雕塑使用的材料就是粘土, 其材质古朴大方。如原始时代出现的部分泥塑头像, 巫术礼仪或图腾崇拜而出现的一些陶器, 祭祀用的泥俑、佛像、小泥人等, 都体现出人们用泥来造型时对不同泥的特点的良好掌握。这些总的来说, 泥塑给观者带来的还是一种自然质朴之美。

当代雕塑艺术中, 因为泥它可以添加, 也可以削减, 随意性强, 所以泥可以让我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想法, 当然适当的时候在泥上留下一些手的痕迹或者工具的痕迹等这种创作肌理, 会给雕塑作品增加更多的生气。把泥变得有生机, 是泥最高价值的表现, 也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了泥的美。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就用了泥的强可塑性, 可以随心所欲的堆塑、揉捏, 而且同时可以在作品的雕塑过程中留下难得的一些无意中形成的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 因此他的系列知识分子雕塑泥稿就充分的展现了泥的质朴美, 作品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这一特殊人群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泥的丰富表面肌理形态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石的庄重美

石是自然矿物集合而成的, 主要质感为坚硬。石质雕塑一般用花岗岩、大理石 (汉白玉为其中之一) 、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雕刻而成。由于石头的具体种类很多, 不同的石材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常用的花岗岩相对粗犷深沉、敦厚朴实;而汉白玉则相对温柔甜美、细腻典雅, 其他石材外表肌理和色泽显示上也各有其特点, 但所有这些石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美的特征——庄重美。

石质雕塑在创作时, 一般都会舍弃形体本身不必要的空洞和多余细节, 更注重石雕整体的整块结构, 尤其强调构成形式上的整体感觉, 以保持整个雕塑的相对稳定性。这是由石质材料的特点所限制的, 因为石头的自然内部构造决定了它不能像金属一样的随意造型, 石头一般不能表现细枝末节的雕塑感觉, 石雕只能是块量的体现。由于石头的坚硬和块量感, 它大量地被运用到陵墓、佛像以及建筑装饰上, 在我国古代特别重要的纪念碑的雕刻一般都用石质材料。如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等。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大都有很多石质建筑装饰雕刻, 如北京故宫的室外栏杆和石阶装饰上, 都用石雕来体现皇宫大院的宏大、气派、庄重。现代石质雕塑用的较多的也是一些室内外装饰雕塑和现代纪念碑雕塑。尤其在室外装饰雕塑上浮雕见得较多, 根据地点和用途的不同, 汉白玉、花岗石和青石等都较常见, 主要也是用石头的庄重感来表现主题。

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简单的石器工具, 在今天看来可认为是最早的石头雕刻。随着金属的出现, 较为坚韧锋利的金属器具出现, 这样就使得对石质材料较为细致的雕刻和大型石质雕塑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又由于石头的坚固耐用, 使得许多优秀的古代石雕作品就被现在的人们所看到, 并从中了解到古人对石材的加工利用及其当时当地的审美情感。无论是中国历代的墓陵、建筑石雕和诸如云岗、龙门、大足、乐山等地的宗教石雕塑像, 还是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石雕艺术, 给人感觉坚硬、凝重、沉稳的深刻印象。

三、稳重的铜、铁

铜和铁都是有份量的雕塑材料, 具有稳重的明显特征。

铁是常用的金属材料, 现代的雕塑家主要通过焊接、剪切、弯曲、冲压等现代金属成型工艺来直接造型, 然后打磨处理或者保留其特殊肌理效果来形成作品。将铁分块焊接就会形成序列的痕迹感, 如王毅的作品《僧人》, 用线条般的焊接造型方式来塑造人物特征, 这种如绘画般的雕塑手法形成了纯朴、厚重的艺术美感。

铜经过抛光后会形成金色的光泽, 经过氧化和风化后又会形成一种从绿色到棕色的不同层次的色彩变化, 具有含蓄而多彩的美。如朱成的作品《影》, 就是采用局部抛光, 特别是对人物的轮廓进行抛光处理, 形成一个光亮的效果和作品的次要部位的不光滑肌理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而整个作品又是协调的, 这样既突出了主体, 又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深厚、沉稳。

由此可见, 铁与铜都能在作品中体现稳重的美, 特别适合表现沉稳、厚重主题的作品。

四、钢的现代感

钢的表面一致有序和本身的灰色调使其具有了一种很现代的感觉, 加工工艺的发展已使钢材具有了丰富的表面加工和色彩处理效果。就以当下流行的不锈钢来说, 质感坚韧有力, 可塑性也较强, 外表可赋予多变的颜色, 又利于在室外长期放置。因此许多的室内外景观雕塑作品、大型城市雕塑作品、建筑装饰作品等都用到不锈钢这种材质。用不锈钢抛光的处理手法, 还可以让在室外的作品看上去动感十足, 充分展示出现代感。不锈钢还经常和其它材料一起使用, 形成时代反差, 为作品增加文化性和艺术感, 就是利用了钢材的现代感的美。

材料本身是雕塑艺术语言的载体, 雕塑家把材料的美合理运用在雕塑作品中, 作为载体的材料就被雕塑家赋予了生机, 就使得雕塑艺术手法和风格变得多元化起来, 也让雕塑作品表达出了不一般的审美内涵, 同时也表达出了雕塑家的雕塑观念。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基本物质保证,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美感, 材料和雕塑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致或协调时, 才能体现出雕塑的艺术美和材料的艺术美, 反之亦然。对于现实的创作时, 首先就应该考虑材料的问题, 然后才有作品本身的视觉美的表现。无论是传统雕塑材料还是新性能的雕塑材料, 它们都应该是按照自身的特点不断发展的, 这是创新时代的要求。

摘要:文章介绍了几种常用雕塑材料的特点:泥土是雕塑家最为满意的材料, 泥塑给关着自然质朴之美, 随意性强;石头质感坚硬, 结构稳定, 有庄重美;铜、铁沉稳厚重;钢的现代感强。

关键词:雕塑材料,泥土,石头,钢,质朴,庄重美,沉稳,厚重,现代感

参考文献

【1】瞿小实, 张丹.雕塑.2001

【2】朱成.朱成个人作品集.2005

【3】刘骥林.环境雕塑.2002

【4】刘心武.材质之美.2002

【5】陈云岗.关于雕塑的材料教学.西北美术.2006.1

【6】沈越.金属雕塑的创新形式.装饰.2003.4

【7】奥利弗·安德鲁, 孙璐.生动的材料——雕塑家手册.2006

雕塑课程 篇10

一、因宗教而兴的元代雕塑

元代在统一中原后, 不仅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稳定政局, 还在文化上推行了一些措施。宗教就是元代统治者稳固多民族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元代施行开明的宗教政策, 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并将此作为拉拢和团结各民族的一项方针。因此在元代统治版图下,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教派都人丁兴旺, 不乏信众。

比如, 道家一派的全真教即曾获得成吉思汗的提携, 全真教丘处机被敕封为大宗师, 还设立“集贤院”, 统领元代道教。在佛教方面, 来自西藏的喇嘛教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受到礼遇, 喇嘛教萨伽派僧人八思巴被封为国师, 荣誉加身, 统领佛教, 死后还追谥为帝师。

在这种背景下, 以道教、佛教等宗教为主题的雕塑、建筑在元朝各地纷纷兴建, 庙宇、古刹、佛像、神像几乎在元代各地均能看到。一些道教道人、佛教僧人甚至都精通雕塑技艺。雕塑家刘元的启蒙老师就是一位精通塑像艺术的“黄冠道人”。而在刘元成长的年代, 元代还从国外聘请了很多“专家”来指导兴造各种雕塑、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就属尼泊尔匠人阿尼哥, 他曾为忽必烈修建了大量佛塔, 刘元曾向其拜师学艺。

二、奉旨塑像的刘元

刘元, 又名刘銮, 字秉元, 他是我国元代著名的雕塑家, 一生塑像无数, 甚至被元代统治者延请入宫, 成为御用塑像师, 有雕塑奇人之美称。关于刘元的生卒年虽无详细记录, 但可以从《刘正奉塑记》中推断其生年大概1230年。《刘正奉塑记》是元代文人虞集所做, 在这部著作中, 有“至元七年世祖皇帝始建大护国仁王寺, 求奇工为之, 得刘正奉于黄冠师”的描述, 而刘元因为出色的雕塑技艺, 还被皇上赐婚, “赐宫女为之妻, 又命以官长其属, 迨今四十余年”。从中可以看中此段文字应该写于元七年———1270年, 而四十余年的时间可算出刘元的生年大概在1230年之前。

刘元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动手能力, 且聪颖好学。然而, 刘元的家境并不好, 他迫于生计还做过道士。后来, 刘元在山东青州当道士期间认识了一位姓杞的人, 此人精通各种工艺技能, 可以说是刘元的启蒙老师。刘元从启蒙老师这里学会了雕刻和绘画, 并因此在当地获得不小的名声, 山东多地时有庙宇古刹需要塑像, 都会请他设计和施工。此时, 刘元二十岁左右, 他的作品多以彩绘佛像为最多, 在元朝雕塑领域, 刘元已然成名, 有“奇匠”之美誉。

而刘元在雕塑生涯的另一位“老师”则是一位尼泊尔雕塑家———阿尼哥。此人是忽必烈在建设元大都期间, 从尼泊尔聘请来的“顾问”, 阿尼哥在佛像雕塑方面拥有高超的技艺, 其少年时期就在尼泊尔享有盛名, 而当他被忽必烈请来主持修造佛塔时, 不过才十七岁, 后来阿尼哥就留在了中国, 受忽必烈所封, 居光禄大夫、大司徒等要职, 掌管元朝的建筑、冶金业。刘元师从于阿尼哥, 自然受益匪浅。刘元师从阿尼哥, 不仅仅学习西方造像艺技艺, 还学习西域文化, 因此在塑造佛像时能真正抓住“佛”的意韵。因为如此丰富的学艺经历, 刘元也被后人称为“学贯中西”的雕塑大家。公元1270年, 元世祖下令修建大护国仁王寺, 名声在外的刘元恰逢其时, 被招为宫廷匠师, 为元朝从事雕塑工作数十年。

据虞集的《刘正奉塑记》记载, 在元代“凡两都名刹, 有塑土范金, 博换为佛者, 一出正奉之手, 天下无与比者”, 正奉是元代的一个官衔, 刘元当时任正奉一职, 奉旨雕像, 留下精妙绝伦的雕塑无数。刘元因为技艺精湛, 深受元代皇室赏识, 元仁宗在看过刘元的塑像作品后, 下发敕令, 令刘元成为御用匠人, 不得随意为皇室之外的人塑像。这段史料同样出自虞集的《刘正奉塑记》, “今上皇帝, 尤重象教, 赏勃正奉, 非有旨不许擅为人造它神像者”, 换言之, 如果皇室之外的人要想请刘元塑像, 那必须经过皇上圣谕批准。所以刘元的大量艺术作品基本均属奉旨塑像一类。

随着刘元受宠幸, 其在朝廷中的官职也是节节高升。在公元1317年时, 刘元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和总管一职。后来, 刘元还当上了正奉大夫、秘书监卿等要职。秘书监是正三品官职, 负责掌管图书一类, 类似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而正奉大夫则是二品官衔, 虽然属于分管文化事务的文官, 但对于一个工匠来说, 这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雕塑艺术纲要》的作者阎文儒先生曾称赞刘元的作品兼容并蓄了印度、西藩和中国民间的塑像艺术, 在元代塑像艺术的繁荣时代, 终成一代“大匠”。

三、令人称奇的雕塑作品

刘元一生从事雕塑创作长达五十余年, 今天考古发现, 在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有许多佛像都是刘元作品, 而在一些名山古刹, 刘元所塑佛像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在北京的白云观、广济寺、香山寺都有刘元佛像留存。不过, 这些佛像因为年深日久大多残缺不全, 唯有山西晋城的玉皇庙里, 刘元所雕塑的二十八星宿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刘元的这一系列雕塑作品, 由二十八个神像组成, 神像身上不同位置都有小兽附着, 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在山西晋城民间也因此流传着一首《二十八星宿歌》的民歌, 歌词中唱道:“举枚上下一一数, 一一生气嘘云风, 相传刘元负绝技, 此像定是元之功”。据虞集的《刘正奉塑记》记载, 元大都南城的长春宫附近的东岳庙也有刘元塑像。东岳庙是专门用来祭祀泰山山神东岳天齐仁圣帝的, 虞集曾前往拜会观摩, 被刘元的雕塑所深深感染,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虞集说“及仰瞻仁圣帝, 巍巍乎帝王之度矣, 余皆称其神之, 所以名者予尤爱其盛服立侍, 侃侃若不胜忧, 深思远之至者”, 而相传东岳庙正殿内还有一尊面目可怖的鬼神塑像, 这座塑像的巧妙之处在于, 在塑像身下设有轮类似毂虞的机关, 当游人踏足进门时即会触及机关, 此时, 该像便突然转身面向游人, 游人若无准备, 自然会受到惊吓, 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堪称妙绝。

此外, 据《刘正奉塑记》记载, 元上都三皇庙的“三圣人”像、宝坻广济寺的“三大士”像、东岳大帝像也都是刘元所塑。1932年, 近现代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来到广济寺, 在观看刘元所塑之像后, 也不禁感叹, “三大士衣褶流严, 雕饰精巧”, 并称自明清以来已鲜见此类精妙的雕塑。三大士雕像应属刘元的代表作, 这三尊塑像虽然大体相同, 但在姿态服饰上却各有不同, 尤其在手势、神态等细节上做到细致入微、性格鲜明。后世有学者称之为类似西方哥特式的庙堂雕塑。在北京香山也曾有两尊菩萨像出自刘元之手, 据《元代画塑记》记载, 香山庙宇中有文殊菩萨像和普贤菩萨两尊塑像都是刘元的作品。前者高九尺, 文质彬彬, 气质超凡。而后者则“高九尺, 火焰二扇, 各高一丈五尺, 阔七尺五寸”。根据换算, 这些塑像应该高达三米左右, 蔚为壮观。如今, 在北京西安门就有一条刘兰塑胡同, 此胡同即为纪念元代雕塑家刘元。刘兰是刘銮的谐音, 是历史口传之误。据考古学家发现, 早先该胡同北口有一处名为元都胜境的寺观。《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玄 (元) 都胜境……建于元, 相传为刘元塑像。正殿乃玉皇大帝, 右殿塑三清像, 仪容肃穆, 道气深沉。左殿塑三元帝君像, 上元执簿侧首而问, 若有所疑, 一吏跪而答, 甚战栗;一堂之中, 皆若悚听严肃者。神情动止, 恍如闻其謦亥欠, 真称绝艺。

除了以上雕塑外, 元大都青塔寺的四大天王、东岳庙西殿的炳灵公、两侍女、两侍臣, 东殿的司命君、两道士、两仙宫、两武士、两将军也都是刘元的作品。刘元一生雕塑无数, 而件件精品, 世所罕见。相传, 刘元在每次雕塑时必先做好“腹稿”, 精妙构思, 直到“胸有成竹”了, 才开始创作。刘元早年的学艺经历, 让他将印度、西藩的造像技艺学得炉火纯青。在《刘正奉塑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说得是“凡两都名刹, 有塑土范金, 博换为佛者, 一出正奉之手”, 从中可以看出刘元使用泥土塑像, 并以“范金”来制作模型。而“博换”则是一种造像方法,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考证此法是传自中国的“乾漆造像法”, 又名“夹紵”。

刘元雕塑的最大特点就是, 讲究塑像全身匀称, 面部表情生灵活现, 塑像风格偏重西域化, 佛像有“希腊鼻”等明显的西式特征, 腰部颀长。在雕塑过程中, 刘元一般都以数丈长的铁丝截成小段, 绑在架子上, 类似素描一样, 先搭好架构, 再以泥土循序渐进地塑形。最后再细细雕琢, 上色, 修边。

摘要:元代是一个“其兴也勃, 其亡也忽”的朝代, 不过, 在其短暂的统治下, 也诞生了堪比隋唐的雕塑艺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元代雕塑艺术的繁荣盛况, 对刘元的成长经历, 及其大量雕塑作品做了梳理。

关键词:元代,刘元,雕塑家,塑像,艺术

参考文献

[1]甄光俊.刘元:元代雕塑奇人[N].天津政协公报, 2008 (6) .

[2]黎日晃.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5 (8) .

[3]齐伟.从元代雕塑的世俗化风格看古代雕塑艺术特征[J].沧桑, 2009 (4) .

[4]唐荀.元代雕塑风格解析[J].艺术评论, 2007 (5) .

[5]魏小杰.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艺术特色[N].郑州大学学报, 2008 (5) .

雕塑课程 篇11

雕塑家戴耘,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的西安人,兵马俑、碑林、昭陵带给他对历史、文物天然的敏感。而这种感性的认知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的变迁,思想方式的变化也增添了更多相互交错的复杂思绪。因此,戴耘用了6年的时间,希望以艺术家的方式平视历史,以“我”的方式表述“我”的态度。

在笔者与戴耘交流了近两年之后,终于找到了本次展览策展的逻辑。“与 雕塑·戴耘的雕塑”将是一个以宏大叙事为借口、以个人体验为基础的展览。这一展览试图强化平等与并置的理念,展览中艺术家戴耘会用他独创的以砖为材料的雕塑方式,再现那些被收藏、展示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尤其是来自于他国的雕塑。如此用廉价的材料所进行的,严肃而认真的“山寨”,是对纷繁世界的单纯重述。此行为恰恰在建构着一条引发思考的通道,一出雕塑家版的历史正剧。因此,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展览,美术馆的空间也将作为剧场,那些过往的雕塑以及戴耘的雕塑和来参观的你们将在这样的戏剧里,与历史、与观念进行一场穿越、疏离而又是零距离的对话。

戴耘以红砖为材料、以模仿昔日经典作品为基础创作的雕塑作品,从评论角度讲好像有许多点可以被抓取。在这些点里不仅有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态度可以表述;有当代艺术的观念可以生发;甚至可以牵连到政治、经济、外交……,延伸到历史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但再纷繁的世界对艺术家来说,往往只是他们创作的底色,戴耘也是如此。戴耘太像那座西安城,稳定、安然、有自己的气质和逻辑。因此,要了解他,就需要好长的时间,虽然看起来戴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所以,这两年戴耘来北京抑或我到深圳,都会围绕着作品高密度地聊一次,如同喝一回大酒。为了理清这一变化的脉络,我想还是有必要围绕着我们的展览主题对戴耘的艺术历程,进行一下适度的展开。

前文提到了,雕塑家戴耘是个“70后”。他的成长经历粗略看来是非常平静的。没有遇到战争、没有挨过饿,完整地接受了教育、本科、硕士都顺利的毕业,大学留校,结婚生子。之后,从历史深厚的西安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工作,进入了专业的创作机构,近期又调入深圳的一所大学教书。这样的履历,仿佛太顺理成章,缺少给艺术家创作提供激荡的因素。但我们细读戴耘成长的这40年,恰恰是中国从意识形态到经济结构剧变的40年。我也是“70后”,作为同龄人也深刻地感知到,这其间发生的一切在我们这些人思想的深处所产生的震撼与纠结,恐怕不亚于一场战争。从红宝书、样板戏、有粮票、米票、布票的计划经济到邓丽君、牛仔裤、电视机时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买车、买房、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忐忑到全球化带来的亢奋,甚至书桌上的政治课本每一次变化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崔健的老歌,描述着这个时代流转的“主旋律”。因此,“70后”这代人是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我意识与国家意志之间游走的一代人,他们的特点就是永远在变化的路上。

戴耘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一直在时代的变迁中,追随着自己感受的变化,尤其是感受世界时所产生的拉度与落差。比如他用红砖这种带有童年记忆的,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材料来表达最时尚、最消费、最商业化的东西。在我的记忆里,戴耘较早成名的砖材料作品是一辆奔驰跑车。仔细想想这件作品带给观众颇具娱乐性、参与感的同时,也埋藏了某种态度。当你试图与作品互动,进入这辆红砖汽车时,那一丝怕红砖蹭脏衣服时的小心翼翼,是否会在观众心中抹上一层难以名状的思绪。这种感性上的小小障碍,会提醒我们戴耘发明或者说发现的这种雕塑新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本身的意味。单块的红砖是个体的,甚至是一样的,众多的个体经过水泥的连接可以成为我们理想的高楼大厦。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砖虽然是无性格特征的“分子”,但“组织起来”就不一样了。在戴耘的手中它们被重新激活,红砖组成的结构被切割、被塑造,具有了自我的个性,它们所带来的那份特殊的气质,甚至频繁的媒体曝光率,成为了戴耘创作的符号。

回头看看,戴耘以砖为材料的作品,我感觉至少走过了三个阶段,其一,是戴耘的波普系列时期,我们看到的是砖的豪车、砖的沙发。其二是静物系列,这类作品将日常生活中的器皿重塑,借由砖与水泥形成的结构,而产生某种宗教感。在静物系列中戴耘赋予作品更多的精神性,甚至会使观者想到意大利油画大师莫兰迪的作品。而后来当看到戴耘的“造像”系列作品时,我感到他不仅在材料运用的熟练程度上有所提升,而且作品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自我思考的新境域。他在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对冲中,表述着历史与社会性的话题。而这一很具挑战性的题材,戴耘以他西安人的温润将其化为了平和。这也是我们可以共同以一种平静地研究状态策划、实施这一展览的原因。

当然,这一系列作品的产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与他的童年记忆有关。戴耘自己描述了创作的经历,为了准确地呈现,摘录如下:

“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带我经常去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还记得父亲指着那些石人石马中的两个,告诉我这两匹是复制的原作在美国,那个菩萨头也是复制的原作在欧洲。后来上了西美雕塑系去考察研习的石窟、寺庙、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对它们也喜爱倍加。2004年初我去欧洲待了一段时间,也跑了欧洲主要的博物馆,领略了由西方文明体系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制度下,对他们自身包括世界各地文物、艺术品的收集以及它集中展出的方式,其中自然生出颇多的感慨和疑问。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慢慢也明白,这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对世界各地,其他的、古老的文明形态的入侵和渗透。”

“这些作品是中国、埃及、印度流散在欧美国家的博物馆或私人藏家那的造像雕塑作品。我试图消解博物馆的这种唯一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等特质,使这些原本在世界各地的藏品、造像重新又出现在展馆、博物馆,这些造像与矗立在博物馆内的原作形成一种呼应的在场感。”

nlc202309020814

对于“造像”系列,当然如前文所说,我们可以表述的点很多。如对人类经典的复制与再生产,如戴耘利用廉价材料来与过往的作品进行对峙甚至调侃来消解博物馆的权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戴耘,他只是在临摹,对前人的创造、大师的作品表达一份致敬。或者如中国古人在假借临摹的名义做着自己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样的“呼应”与“在场感”的转移,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有些笨拙,但这样的笨拙恰恰在提示观者其作品背后的意义。甚至这种无休止的、笨拙的重复,会产生少许宗教般的力量。

当然,对于我这个观众而言,更关心的是戴耘作品中的个人态度与社会逻辑、历史变迁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戴耘的作品,常常与现实的存留是互映的。从最早的红砖汽车到静物再到“造像系列”,有原型、有影子,而戴耘恰恰将这个影子变为了自己艺术的主体,这是非常有趣的。再有物与我、客观与主观、阴与阳,世界仿佛在一对、一对的展开。而戴耘安安静静地,借用砖头将这一对对的东西平等化。甚至是对雕塑这一艺术门类所具有的永恒性、纪念碑式的性格进行了挑战。他让经典走下神坛、让雕塑走下神坛,接了地气而不失其尊严。这样的“互映”所形成的“对峙”,甚至在默默地呈现着艺术家的野心。因此,这个展览,我反复思考之后,并与戴耘讨论多次后,将其命名为“与 雕塑·戴耘的雕塑”,是平静中的骄傲。

以此为基础,再来分析戴耘的这组“造像”,恐怕无需对其单件雕塑作品进行描述,而有必要对其生存于文明进程中的问题加以解读。所以,我想荡开一笔,谈谈那些与戴耘作品有关的历史。

我们知道文明的传播和扩散对某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来说都有巨大的刺激和推进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文明传播方式都能得到认同,比如战争、殖民以及伴随而来的文物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使欧美诸国达到空前的强盛,市场、资本扩张的需求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向亚、非等后进国家身上。在此背景下受到军事侵略、殖民统治成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非西方国家的普遍遭遇。在这种民族关系极度错位的情况下,全球文物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流转——大量被侵略国家的文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西方强国。同期获得发展的是西方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起源很早,但公共博物馆制度的真正确立要以18世纪末法国卢浮宫的开放为标志。其藏品很多来自法国本土之外,拿破仑征战欧洲时从各国搜藏的艺术珍品更为其增色不少。全球进入殖民时代以后,拿破仑的做法被列强纷纷效仿,掠夺文物成为侵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欧美各大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及体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相对正常的贸易行为,但整个的背景具有了太多的不平衡。

面对西方现有的博物馆制度,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它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普及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又不能认同其藏品体系形成的过程,以致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了漫长的流失文物的追索。普世文明的价值与民族主义情绪缠绕在一起,这其中的矛盾与纠结真不知如何言说。撇开人类、民族的大义,单看一件件流转的文物,其本身的复杂性就令人深思。作为文明的载体,每一件文物都有其所处的原境,这种原境会随着物的流转而发生变异,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件文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它的意义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减损和增加。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与其求而不得,不如退守其本。正如台湾学者柯秀雯所说:“这几年文物归还议题……渐渐地从物质性的层次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也就是从“物件归还”转变成博物馆与文物源出社群间(source communities)的共同合作策略,……这种转变表征出文化界对于‘文物归属’问题,已经从物件归还与否的法律解决策略层级,转而思考文化发展脉络的整体性。” 国家有国家的态度,每个人也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应。所以,当我们在这样的框架下思考戴耘的作品,其作品背后的文化政治、图像考古、真理与历史的关系等作为公共话题的因素则更为凸现。

一方面是不断的的思考,哪怕不着边际的思考,一方面是收集有关戴耘、以及他所有雕塑作品来源的资料,反复地推演与删减,都是为了戴耘即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所做的准备。当我们把注意力回到这个“与”字,以及“雕塑”、“戴耘的雕塑”时,我们意识到这个展览的核心只有一爪.建构关系!历史与现实、那些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经典雕塑与戴耘的雕塑、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与戴耘的雕塑、观众与戴耘的雕塑。这一切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您相遇,或许还会有故事发生,会有思绪涌动,这不就是一场戏吗?

因此,今日美术馆的展厅那时将成为一个“剧场”,我们把这个展览也做成了一出两幕的戏剧。第一幕的诉求是震撼!利用今日美术馆巨大的一号馆二层空间以及具有表情的舞台灯光,建构出演出的氛围,请戴耘的那些再造的经典雕塑作为演员,配合多媒体,交代给观众每件作品的前世今生,从而上演一出“史诗大剧”。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把控,那些过往的雕塑、戴耘的雕塑以及前来参观的观众将形成一个相互观照的整体。而这出戏剧的第二部分则是利用一个相对狭长的空间,带领观众回到造像系列作品生成的过程之中,让文献与戴耘的作品一起说话,补叙一个戴耘作品生成的“前传”。使观众在激扬与平静、感受形式与细读故事间,达到对戴耘作品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戴耘是一位雕塑家,因此他以雕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砖”是他的语言,“砖塑”是他的态度。展览中的那些雕塑是古人的作品,也是戴耘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雕塑的状态“与”状态之间、意义“与”意义之间、态度“与”态度之间构造出的新的逻辑。戴耘的展览是将雕塑活化的演出,聚光灯折射着文明的碰撞、古今的交融、新旧的流变。故而,当我们反视戴耘的作品,既是雕塑,也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值得我们思考的思考方式。

2015年7月1日晨完稿于游心堂

雕塑课程 篇12

我比较喜欢的布朗库西大师的《吻》, 它是在58.4 厘米的石灰石上雕琢出极为简略的几条线条却表现出一对热恋中的相拥男女, 一块石头中间做出了分开的效果变成了两个人, 头发眼睛和嘴可以看出来但是没有腿, 手臂有力地将两个人紧紧相连。其实细细看来就是几根线条, 但是就是这几根线条表达出世界最珍贵的爱情, 缠绵悱恻、不离不弃、荣辱与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通过这个作品让我想到了舒婷的一首诗《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 紧握在地下, 叶, 相触在云里。根就是恋人的腿在地下仅仅缠绕, 叶子是恋人的臂膀紧紧相拥, 两个人的形象就像是大树一样的紧紧缠绕。而且石雕不易毁坏、不宜腐蚀的永久性正是表达了爱情的永久性, 通过简单的线条、单纯的几何表现出纯洁真挚的感情, 无任何复杂的利益。

亨利摩尔, 他是英国至今都享有盛誉的雕塑家。我看到他早期的作品是不改变物质原本的属性, 保留原有的特色, 比如石雕、木雕他会让他的作品体现出一个有生命的石头, 有生命的木头, 也不会刻意为了’生命”二字把它变成一个人物的形象。大自然所赋予的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的美, 高山的雄伟壮丽、大海的波澜壮阔、小溪的潺潺流水、大风的呼啸而过、雷声的震耳欲聋等等都是自己独特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东西的特点。后期摩尔的作品比较成熟, 在自己独特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大自然的元素, 这正是说明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他最有名的《斜椅人物》, 这个作品孔洞穿插的创新开拓了雕塑的新视野, 《斜倚人物》这个作品能看出来是一个变形的人斜倚着非常休闲舒适的状态, 细细品味发现整个人体像绵延起伏的山丘, 有着高山、溪流、山谷, 非常连贯的一个整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以显示出人体的“力”和“美”, 同时寓意人体虽小胸襟广阔, 海纳百川。人类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充分肯定了人的重要性。或许是经历战争的缘故吧, 在他的作品中将人和生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摩尔把原始艺术对人的生命热烈追求和表现形式通过质朴的雕塑展现出来。摩尔的打洞技术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没有很突兀的感觉, 而且突显出作品的空间性, 虚实结合, 让雕塑的空间自然延伸, 在雕塑中就可以欣赏到大自然。这样的雕塑和自然完美结合、互衬互补, 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当然由此可以看出摩尔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深入的了解, 现在看来中国的假山和《斜倚人物》颇有几分相似呢!

未见其本, 通过抽象的线条、块面和几何形体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在涵义就如久逢知己千杯少一般的情怀, 只有看懂作品的内在涵义才能真正领悟到雕塑作品的魅力所在, 懂得这个道理就能更好的帮助大家去理解抽象雕塑。这就是意向的魅力所在, 引发深思, 融入作品, 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抽象就是假设实物现实被渐渐远离, 然而艺术可以通过多种的主观方式进行观察, 抽象雕塑在展现其多层面含义和可预知的现实中还潜在很多不可预知性, 它期待和观赏者有一次直接和简洁的对话, 当然大部分是要观赏者自己领悟, 这种领悟和生活、见识、文化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因素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 抽象雕塑表面看似很简单, 但是它背后隐藏的内容很深刻, 抽象雕塑并不是点、线、面、体等结构随意的去组织变形, 而是深入研究后对事物进行提炼、重组或变形, 充分表达作者的主观性。抽象雕塑语言是那么强烈而又简单、直接还具有神秘感、空灵不空旷、视觉冲击和思想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个好的作品对经济、文化、心理、环境做过深刻的研究, 为传递精神而创, 大众而作, 这就是抽象雕塑的魅力。

摘要:抽象雕塑的出现打破了以往西方美术奉为正宗的写实主义的传统, 由于抽象雕塑的独特语言丰富了西方现代艺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观点不同, 雕塑语言也不同, 抽象雕塑主要是艺术家主观意识的体现。

关键词:抽象,雕塑,意境

参考文献

[1]《抽象雕塑》文良雕塑.

[2]《亨利·摩尔艺术全集》2011年9月1日金城出版社摩尔.

上一篇:补料控制下一篇:全麻患者苏醒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