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2024-08-07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精选9篇)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1

摘要:新世纪以来,国内的冰雪雕塑艺术产业飞速发展,冰雪雕塑艺术工作者不断增加,一批又一批的行人参加到到冰雪雕塑艺术中来。冰雪雕塑艺术的专业人员如今成为了社会的新需求。尤其是在现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冰雕行业对冰雪雕塑专业人员的需求很紧迫,各个专门为冰雪产业发展培养人才的应用型高校,则必须承担这份社会责任。传统的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授课方式不灵活,亟待改革,教法改革之后的冰雪雕塑艺术不单单可以为国内的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培养后备人员,弥补有专业素养人员培养的空白,还可以提高国内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锻炼出坚强的优秀品质,为中国的冰雪雕塑艺术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一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的发展

1冰雕的发展

冰雕活动来源于民众的日常活动,民众起初用冰块来塑造冰球、冰灯等构造简单的冰雕。在1949年之前,经常看到有民众使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为信教徒制作十字架以及耶稣冰雕像,用在祭祀等方面。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冰雕作品是在1964年举办第二届冰灯游园会的时候,在场的艺术家们突发奇想的决定用松花江冬天结成的冰来制作成艺术品。经过艺术家们的辛苦制作之后,一座眉清目秀、棱角分明的三米多高工农兵的雕塑拔地而起。在这个冰雕举国文明之后,这种新起的冰雕艺术品就成了冰雕展里的最璀璨的一部分。1987年,哈尔滨在举办了三次国际冰雕表演的前提下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这一比赛是哈尔滨各类冰雕比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冰雕比赛。各式各样冰雕比赛传播了冰雕知识,增强了冰雕人员的冰雕技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冰雕艺术人才。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历经数代冰雕艺术家的踊跃探索和持续创新,呕心沥血,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渐成熟。

2雪雕的起源

哈尔滨的雪雕一开始叫雪塑,主要是由以前的堆雪人发展而来,雪雕的发展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孕育。哈尔滨第一个可以让民众欣赏的雪雕造型是1963年初哈尔滨市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上用自然界的大雪雕塑成的雪象。雪象使用了雕塑的技巧,在雪中加入少部分的水慢慢往上拍打,最终只做了半冰半雪、外表颜色不是很雪白的雪象。雪象长度达4米,高度约为2米作用,又长又尖的象牙没有办法用雪制作,只能使用冰来替代。这个雪象虽然是用古代的堆积雪人的办法雕塑而成,而且加了一些冰作为替代,艺术水平虽然很低,但是客观来说毕竟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冰雪雕塑艺术在国内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却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层次,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离不开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所有的冰雪雕塑专业人员以及兴趣爱好者的不断创新,离不开省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使冰雪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了冰雪文化的标志性代表。

二黑龙江省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现状

在黑龙江省,冰雪雕塑艺术的课程教育情况还处于刚刚入门的阶段,各个高校都没有形成全面的培养方案。就哈尔滨来说,在冰雪雕塑艺术制作队伍的组成当中,冰雪雕塑艺术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占大部分人数的是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冰雪雕塑技工,还有一些冰雪雕塑艺术爱好者。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发现,大部分冰雪雕塑人员虽然在冰雪行业从事很长时间,但是始终没有接受过全面的冰雪雕塑专业培养,因为技工的文化基础不高以及艺术基础匮乏,这部分人员的艺术作品还保持在单单对冰雪雕塑技巧的追求上,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性都比较匮乏,这严重显示出黑龙江省在冰雪雕塑艺术行业课程教育的不足。而作为北方冰雪雕塑艺术起源地的哈尔滨,其本地的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育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首先,课程教育没有办法满足社会需求。虽然哈尔滨市内的各个高校对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强烈的兴趣并给予很高的重视,大部分的高校也开设了冰雪雕塑艺术训练课程,但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把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设成课外选修课或者是业余课程,这种教育模式显然没有办法达到训练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的目标。

其次,客观条件不允许。通过有关人员的调查发现,冰雪雕塑在制作环节上对人工雪坯、天然冰坯的需求很大,而且特制的冰雪雕塑工具价格也很高,这都在客观上导致了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发展缓慢的问题。所以,如何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冰雪雕塑的兴趣、传播冰雪的专业知识,并通过增加对冰雪课程的资金投入,增强冰雪雕塑人员的创造力是黑龙江省,尤其是冰雪雕塑艺术重要的发源地哈尔滨市内高等院校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北方冬季有雄厚的冰雪资源,但每年各种大型的冰雪景观、艺术雕塑的施工和各类冰雪雕塑赛事,都是由一些专业施工队伍和省内名家参与,每年太阳岛雪博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都会举办各种冰雪雕塑比赛,但由于比赛名额的限制以及入园门票费用等问题,能进入实践环节的学生每年都比较有限,这些冰雪试练场给学校开展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相对有限。如何让学生参与实战,如何让实践环节与教学相结合这些都有待于解决。

三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养

冰雪雕塑艺术雕塑教育是一种时尚前卫的艺术教育课程,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力,对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能够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达到我国冰雪雕塑行业对于专业人员需求。对于冰雪雕塑艺术人才的培育与我国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相适应,高等院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把冰雪雕塑艺术教育工作当成是促进冰雪雕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同时梳理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其未来发展的方向,避免我国冰雪雕塑艺术行业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促进专业人员的培训。

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来看冰雪雕塑艺术是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鉴于全部的制作过程是在零下20几度的极度寒冷情况下完成的,因此,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制作功底的同时,更要拥有强健的身体还有顽强的意志,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懂得团队合作。冰雪雕塑艺术创作是培养高校学生丰富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的极佳方式之一、是增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很好的方式、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完美结合的有效方式。

四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

1合作式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课题研究型的学习过程迁移到教学过程中。依照具体的状况将学生分成诸多个冰雪雕塑艺术创造小组,各个小组均以制作冰雕为小组的目标,学生共同完成由老师规定的冰雪雕塑艺术设计项目。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对冰雪雕塑项目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索之外,同时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让学生完成比较复杂专业的冰雪雕塑项目,通过各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研究出的成果。除此之外,合作使得教学方法也可以从侧面有效锻炼学生的协调素养和合作素养。

2实例式教学方法

雕塑艺术比赛获得奖项的具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的冰雕作品,进行讲解分析。学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安排学生对优秀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的想法创意、雕刻方法、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有组织的讨论分析、交流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基本概念和实际操作之间关系的理解。

3讲座式教学方法

在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依据同学们的兴趣和建议,选取一些冰雪雕塑设计制造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问题,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冰雪雕塑设计师或者冰雪雕塑行业的专家给学生做几场针对性的讲座,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的了解。这种讲座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快捷的把冰雪雕塑设计的观点还有冰雪雕塑行业最新的行业动态信息传递给学生,直截了当的弥补了教学体系滞后于行业的问题,在有效的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学生对冰雪雕塑设计的兴趣。

4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校的冰雪雕塑艺术授课老师应当考虑到当前的社会与市场需求认真讨论分析如何培养高素质冰雪雕塑艺术人员,同时编写全面的学生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一定要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只会说不会做的问题,应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附近的冰雕场实际操作练习。通过冰雪雕塑艺术作品向冰雪雕塑设计专业的学生传播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增强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博学的基础上精通,在精通的基础上专一。这是学校应该研究还有不断改革的课程教育之一。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冰雪雕塑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增加,冰雪雕塑艺术设计的课程设计应该进一步改革,大胆的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优化完善现有课程模式,加强冰雪雕塑的实践过程,摸索出一条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不断深入理解冰雪雕塑创作的规律和方法,冰雪雕塑艺术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成为黑龙江省甚至国内艺术行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冰雪雕塑课程教法的不断改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为冰雪雕塑行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专业冰雪雕塑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姜宇琼,张艳.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09(8):162-163.

[2]姜字琼,王立荣.应用型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两种教学方法的探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

[3]王立荣,姜宇琼.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9.

[4]李鑫泽,阮英爽.从北方冰雪产业发展谈高校开设.“冰雪雕塑艺术”课程[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2).

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篇2

关键词:冰雪摄影;艺术创作;方法;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课题编号:2014D058

黑龙江的冰雪摄影艺术主要包括冰雪新闻摄影、冰雪纪实摄影、冰雪艺术摄影、冰雪人像摄影,其蓬勃发展、繁荣兴旺的形势,为国内其他寒地城市所不及。黑龙江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有了冰雪摄影,这从滑冰场上的花样滑冰,松花江上的冰橇台,等待载客过江的成排冰爬犁及俄侨冰上洗礼等老照片便可得到印证,不过那都是外国人拍摄的。而繁荣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黑龙江的摄影创作空前发展,风格、流派各异,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花卉摄影、静物摄影、小品摄影等各放异彩。以冰雪为题材的冰雪风光摄影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黑龙江摄影创作的主题。20世纪末,哈尔滨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制定后,冰雪事业更迈上新台阶,黑龙江冰雪摄影因而进入黄金期,冰雪摄影队伍不断扩大,每年冬天都有数百人顶风冒雪四处拍摄冰雪照片;高质量的冰雪摄影作品数量多多,等等这些条件,可以说是为研究黑龙江的冰雪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并且在社会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发展历程

黑龙江哈尔滨的华人摄影是1946年解放之后出现的,那时,冰雪摄影的题材也少得可怜,只有滑冰、乘冰帆、打冰橇等冰上运动和瑞雪、树挂等冰雪风光。1963年,哈尔滨冰灯的问世为冰雪摄影增加了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吸引了某些专业摄影工作者的目光。1985年哈尔滨冰雪节创办之后,哈尔滨高雅圣洁的冰雪自然,千姿百态的冰雪雕塑,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惊险刺激的冰雪体育,令无数摄影家及影友为之倾倒、痴迷。随后,牡丹江的雪乡、镜泊湖的冰瀑、五大连池的雪地白桦、伊春大坪台的雾凇、吉林雾凇、齐齐哈尔扎龙雪中的仙鹤等都成为摄影者的主要拍摄主阵地,摄影内容、摄影领域越来越广、地域越来越大,涵盖也越来越广泛。

二、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的特点

一是以季节和气温为影响因素的冰雪摄影艺术呈现出地域性特征。严寒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冰雪艺术,因而具有典型的寒地特征,拍摄以冰雕和雪雕为主的艺术造型和以冰雪风光为主的其他题材;二是以区域文化为影响因素的冰雪摄影艺术特征。黑龙江省的冰雪艺术就蕴涵了典型的黑龙江文化特征,如中国古代鄂伦春族的冰雪文化,会形成了不同的冰雪艺术形态,其题材、形式、表达手段也各不相同;三是,在中国,黑龙江地区是最早的从事冰雪摄影艺术创作的地区,也是最大特点之一,黑龙江独具特色的黑龙江冰雪文化,为我们从事创作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是黑龙江地区的冰雪摄影内容相比其他地区比较广泛,比较占优势。

三、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方法

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拥有数码单反相机,摄影创作的门槛也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创作方法的研究。

(一)技术方面

我们要想得到一幅完美的冰雪摄影作品,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用光,即正确曝光和合理地使用白平衡。冰雪摄影的用光,主要包括顺光、逆光、侧光和散射光等多种不同的光线,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尽相同。顺光下拍摄冰雪是很多风光摄影师不会采用的方式,因为顺光下的冰雪缺乏质感和层次感,明暗反差也小;侧光下拍摄冰雪是很多摄影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侧光下冰雪的明暗关系表现得比较清晰,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比较强,能够充分表现出冰雪的形态;逆光下冰雪的边缘会被明显的照亮,形成轮廓光,可以把冰雪的晶莹剔透表现出来,呈现出不错的艺术表现效果;散射光可以使冰雪变得更加柔和,没有明显的反差,画面表现比较平淡,后期可以处理成水墨画效果;另外还有一些光线效果也是可以创造性的去运用,比如说日出和日落的冰雪摄影效果。

冰雪摄影的曝光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曝光过度,冰雪没有层次感和质感。曝光不足,白雪会变成灰雪或者黑雪,主要是由于冰雪是一种特殊的拍摄对象,冰雪对测光系统的误导所造成的,相机内的测光系统不会主动地去思考,它只能忠实地测量被摄景物的曝光数据,摄影师要主动、灵活运用测光表,不能完全信任相机内的测光系统,合理使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和包围式曝光功能,如果曝光不足,可以在测光表读数的基础上,利用“白加黑减”的原则增加1-2档的曝光补偿,或者利用包围式曝光法,根据测得的平均曝光值拍摄一张,在提高半级曝光拍摄一张,减少半级曝光再拍摄一张,这种方法在冰雪摄影中运用的比较广泛,是一种比较不错的拍摄方法。

色温会直接影响到摄影作品的艺术效果,对冰雪摄影更有特别意义:日光色温约为5500K,如夏日晴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间;而清晨和傍晚,由于阳光在透过大气层的过程中过滤掉了一部光波较短的蓝紫色光,能到达地面的大多是光波较长的红、橙色光,因而色温偏低,呈暖调;高海拔的高寒山区如长白山天池,色温有时高达8000K -10000K,因而呈冷色调。在数码时代,我们使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可以采用K值的方式手动设置白平衡,取得摄影师想要的理想效果,或者采用RAW格式的存储方式,自动设置白平衡,后期Photoshop软件处理的时候再没置调整白平衡,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二)创作方面

由于现在后期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创作出各种类型的冰雪摄影艺术作品,比如微距摄影,它是一种最近距离的摄影,着重强调被摄体的细节、形态及纹理,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摄影类型,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拍摄冰凌花和冰雪的结晶体拍摄,通过灯光的反射在冰中,会出现五颜六色的光线和冰雪纹理的不断变化,每次拍摄都会出现不同的奇特效果;多重曝光摄影,在同一张底片上拍摄几个影像,进行叠画的效果,也会出现千差万别的不同效果;HDR高动态拍摄,它可以更好地解决冰雪摄影中高反差的问题,尤其是逆光下的冰雪摄影问题,将高光和阴影部分都能完美地呈现出来,彻底解决了摄影中高光比的问题;图像与影像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是伴随着信息化、科技化而新兴起的一种传播载体和艺术形式,在大众媒介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形势下,备受业界瞩目,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多媒体渐渐以独立门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应用正确的态度去理解和认识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图像和影像结合起来,创作出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的多媒体作品。

(三)后期暗房方面

我们主要是利用Adobe Photoshop和Adobe Lightroom等后期软件进行暗房处理,一方面,合理地利用Photoshop等后期软件对摄影作品进行处理,达到为摄影作品锦上添花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后期软件对图像进行合成等处理,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摄影艺术作品。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3

一、冰雪雕塑艺术发展原因

1、冰雪雕塑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

(1) 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古代的原始艺术还是现代的多元化艺术形式, 好的东西都应该是让观者感动的, 最直观的艺术应该是不同民族之间最少障碍的情感交流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我们所共同的心灵追求, 是不是能够更好的保持精神上的思索, 人类能用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对美的审视, 是最直观的超出语言界限的视觉艺术形式。

(2) 冰雪雕塑艺术走进了大学课堂形成一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以后也将随着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而不断的发展。冰雪雕塑造型艺术至关重要的是要使作品体现一定的思想、意识和情感, 精炼概括人物动作或事物情态的思想内涵, 使无生命的冰雪通过雕塑造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使作品的内涵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于发展我省特色的冰雪事业以及培养优秀的冰雕的新兴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冰雪雕塑艺术多元性。

冰雪雕塑即是雕塑艺术又是环境艺术。冰雪雕塑符合环境艺术的两大特征, 一是反收藏即反对艺术的商业化, 二是支持生态运动和绿色政治, 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 空气污染、水域污染、温室效应等, 对于各种危机的焦虑使得冰雪艺术不得不由室外走向室内, 应运而生的冰雕艺术展览馆、冰屋、冰酒吧等实体体现了冰雪雕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完美结合。自此冰雪由自然环境的产物一跃为人类情感传达的介质。

3、冰雪雕塑城市化。

冰雪雕塑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饰, 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环境空间, 同时又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城市雕塑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标志, 它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总是运用着雕塑形成着自己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 以致力于精神的表达和环境的改造, 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所处时代、所处地域的文化内容。所以, 冰雪雕塑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文化水平的象征。

4、冰雪雕塑的不可复制性

(1) 由于冰雪雕塑受地域和温度的影响, 会受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消失, 它的不可复制性使得冰雪雕塑有其更具有特色的艺术, 冰雪雕塑的存在将是三维的实体最终转换为二维图像的过程, 冰雪雕塑受自然环境的改变将会使得摄影艺术也成为了冰雪雕塑影像而存在。

(2) 时代的发展使得冰雪雕塑从设计、雕刻的工具、雕刻的技巧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 它是现代艺术对现代生活和文化的映射。

(3) 环境雕塑从社会价值中折射出的价值从设计意义上来说她是一种空间概念, 空间的设计从本质上说是人的设计, 人的最基本的生存因素, 主导着这种设计理念的拓展, 社会价值最主要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于人的价值观念, 空间观念依着人的生活观点, 审美趣味, 价值观等综合因素的立体形式, 不得不展开这种理论的延伸, 使其走向空间, 环境中, 在人的环境中得以生存下来, 使其更加完善, 科学的, 人性的感悟环境与人的息息相关, 不可分割。

二、冰雪艺术存在价值

1、冰雪雕塑是环境艺术也是视觉艺术更是公共艺术, 三种艺术形式相辅相成, 统一于冰雪雕塑艺术中。冰雪雕塑的核心是和谐, 或者说是天人合一。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城市格局中, 和谐、天人合一的指称, 则是一种对其概念外延的演绎和对其内涵的补充。在人造物的环境中的和谐与合一, 该从何而来?即通过设计的主题与雕塑被安置的环境形成一种关系, 赋予既定的环境以一种新的意义, 这种关系并非在于标榜艺术家本身, 而是给观众展示一种能够促成其观看视角出现思想萌动的启示之物。将冰雪雕塑纳入公共艺术的范畴, 意味着环境雕塑与公共艺术在概念和本质上的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即面向公共领域的、具有使用和审美价值的、具有设计感的、具有规划性的、具有资源规整和利用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发挥和传播的, 可供公众认知甚至参与的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形态。公共艺术的实现形式和作品的与文化或学术等精神形态相关的内涵, 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必要的考量因素。

2、雕塑造型和冰雪艺术这两种艺术门类, 伴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和艺术的进步与相互融合, 不断衍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应用手段, 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和精神生活。可以预见, 在今后的冰雪艺术发展中, 雕塑技巧和方法还会继续发挥出新的影响力, 创造出更加精彩的冰雪艺术景观, 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

2009年3月, 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等十大类79项具有黑龙江浓郁地域和民间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技艺文化等, 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这对加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冰雕艺术体现了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另一方面他也体现了人民的创造力, 人民对生活的歌颂与赞美。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曹德顺:《冰雪雕刻与技巧》,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11年。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4

龙庆峡第二十九届冰灯艺术节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共设置花灯300組、树灯1000棵、山体灯光长城灯一万米和万盏装饰灯。在冰展区内共有冰灯作品350件、冰雕作品200件、雪雕作品100件。

本届艺术节巧妙的运用了冰、雪、灯三种方式体现。其中,在冰的方面有:“为北京加油”许愿墙、冰雕大赛参赛作品、大型彩冰雕塑龙娃迎冬奥、大型冰壁画《北京加油》、韩国平昌冬奥声援区;雪的方面有:110米长的大型雪雕“冬奥风采”、雪雕大赛参赛作品;灯的方面有:三道坝百米灯光装饰主题标示牌、大型LED造型装饰灯宣传冬奥标语、奥运五环、灯饰10组。

同时,本次艺术节增加了花灯种类,扩大了花灯规模。自主创新制作的大型LED光雕,提升了龙庆峡花灯观赏性,在原有冰上碰碰车、滑雪圈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大型豪华渡浪等娱乐项目,丰富了游客参观游览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艺术节立足于节俭办冰灯,在制作过程中,大部采用旧有材料,如电缆、花灯龙骨等,灯饰采用节能、低碳、环保、冷光源的材料。

本届冰灯艺术节展期2015年1月15日——2015年2月底,欢迎各界朋友来龙庆峡观灯赏雪,共同为北京申办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助力加油。

电话:69191020

自驾车:八达岭高速至延庆出口,到县城沿路标向东北行驶。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5

一、软质景观中的冰雪雕塑艺术形态

软质景观与其相对的便是硬质景观, 都是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包括水体、绿化、软质铺装、多媒体景观等等, 而雕塑属于构筑物的一种, 冰雪雕塑则是雕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意义上来说, 属于硬质景观。但是冰雪雕塑作为一种特殊的雕塑艺术形态, 应归于软质景观, 因为其本源是以水作为材料, 衍生出的只有在我国寒冷的东北地区, 尤其是在黑龙江冬季能够存在的季节性户外雕塑。

二、冰雪雕塑的艺术形态特点

冰雪雕塑的艺术形态多样。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 每年冬季都会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 来东北参观冰雪雕, 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冰雪雕顾名思义分为冰雕与雪雕, 冰雕是由冰块雕琢而成的, 主要分为圆雕、浮雕、透雕, 它具有易碎易裂的特点, 由于冰块的无色透明, 冰雕讲究工具的使用, 力求细节的表现, 在光的作用下, 达到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而雪雕是由雪为材料制成的雪坯制成的, 雪的组成机构松软, 又被称为雪塑, 既具有石雕的粗犷敦厚, 又具有牙雕的圆润细腻, 这使得雪雕具有银白庄重、朴实之美。冰雕的“雕”指的是雕刻, 而雪雕的“雕”指的是塑形, 它们在创作手法上不尽相同, 但是具有相同的艺术形态特点。

1. 造型感丰富

丰富的造型感是冰雪雕塑制胜的法宝, 是形式美的灵魂。冰雪雕塑与传统的绘画是不同的, 由于季节性与温度的限制, 并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刻画, 艺术家们必须在克服寒冷天气的基础上, 极短时间尽可能的进行创作, 细节的处理可能不尽人如意, 这就决定了其作品要简单明快, 造型大方得体, 尽可能的丰富, 以突出其形象特征。

2. 空间感强烈

冰雪雕塑的制成材料、制作手段、颜色等都过于单一, 为了使其冰雪雕塑立体生动, 强烈的空间感便显得尤为重要。空间感是指依照几何透视和空气透视的原理, 描绘出物体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等关系, 使之传达出有深度的立体的空间感觉。艺术家运用冰块或雪块之间的物体叠加体积, 强化之间的远近、层次、穿插关系, 强化空间感, 最终塑造出具有强烈立体效果, 生动韵味的艺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 过厚的体积, 会使其缺少灵动, 体积过小, 又会显得过于呆板单薄, 是否善于利用其体积之间的组合穿插, 从而达到空间变化, 是能够创造优秀艺术作品的关键。

3. 动静融合

动与静的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是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最高体现。冰雪雕塑的造型不仅仅是某种凝固的姿势或状态, 而且蕴含着动感, 飘逸灵动, 最终孕育出生命的韵律, 使观赏者浮想联翩, 视觉愉悦的同时, 心灵达到升华。

三、冰雪雕塑的艺术形态设计

1. 冰雪雕塑地域文化的艺术形态设计

地域文化是指个体或集体在一定区域内以“元初文化”为基础, 创造出具有审美、经济其特有的文化环境。不同的地域、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东北地区的地域文化可概括为三种文化类型: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国文化。由于历史等因素, 东北地区受到了中原文化、岭南文化、齐鲁文化等汉文化的影响;其次东北地区在历史上生活过很多少数民族, 如满族、粟末靺鞨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鲜卑、契丹等, 都留下了其生活的印记与民族文化传统;再次东北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 受到了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多国异国文化影响。这些文化相互发展、吸收、融合, 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少数民族文化与异国文化为辅的东北地域性文化, 这充分体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兼容性。而冰雪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 是东北寒冷地区冬季所独有的艺术瑰宝, 作为独有的地域文化标志, 冰雪文化的创作多是以寒冷地区地域文化为基础的, 创作题材包含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族节日、体育运动、动植物、建筑、电影电视等多种类型。挖掘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赋予冰雪雕塑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 是冰雪雕塑艺术蓬勃发展的源头, 是我国冰雪文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2. 冰雪雕塑具象与抽象的艺术形态设计

在冰雪雕塑创作中, 其创作形态主要包括具象与抽象两种。具象主要包含人物形象、建筑物、动植物等拥有具体造型属性的物体, 人们可以直观的欣赏, 并与之互动, 其造型丰富、空间感强烈, 它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冰雪雕塑, 也可以是多个冰雪雕塑的集合, 以表现某一个主题或某一个场景, 如冰雪大世界的建筑群体场景, 灯火辉煌、波澜壮阔, 给游人以心灵的震撼。抽象形式的冰雪雕塑则相对单一, 其形式多以某一座单独的雕塑形式体现, 在具象人或物的处理上, 经过艺术上的加工处理提炼, 制成抽象的艺术作品, 从而来表达某种精神。人们在欣赏的时候, 并不能的直接明白它所要表达的含义, 需要反复的欣赏与斟酌, 体味出其中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样便具有了象征性和寓意性, 其精神内涵得到了体现。

3. 冰雪雕塑多媒体的艺术形态设计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冰雪雕塑艺术形态设计已经不是传统简单的艺术处理了, 它可以借助于高科技手段, 声、光、电交叉融多角度的运用, 来刺激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五感。例如冰雕塑的灯光处理, 在夜晚下, 采用高科技半导体照明 (LED) 技术, 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变换颜色, 色彩变化纷呈, 由静到动, 动静结合, 光与色彩完美结合, 呈现出亦幻亦真的梦幻效果。又如冰雪运动在东北盛行, 滑雪、滑冰、滑爬犁都是人们喜爱的冰上运动, 设计者们将其融入其中, 通过灯光、音乐等多媒体的应用, 游人们可以在冰滑梯上滑行, 与冰雪景观进行了良好的互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 每年冬季, 大量的海内外游客涌入黑龙江, 参观冰雪大世界、雪堡等冰雪雕塑艺术作品, 为黑龙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推动了冰雪雕塑艺术蓬勃发展,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 冰雪雕塑艺术已经日趋成熟, 冰雪雕塑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家中进行冰雪创作, 已经走出国门, 为世界人民来宣传美丽的冰雪文化。

摘要:冰雪雕塑是软质景观中特殊的一种形式, 近年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 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喜爱, 本文从冰雪雕塑艺术形态特点入手, 探讨了冰雪雕塑艺术形态设计手段, 对于冰雪雕塑艺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软质景观,冰雪雕塑艺术形态,地域文化

参考文献

[1]沈业, 李彩丽, 王国武, 刘岩.试论我国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成因及其存在价值[J].神州, 2012.

[2]http://baike.baidu.com/

[3]方伟.《文化生产力》,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家庄, 2006.

黑龙江冰雪艺术摄影发展历程 篇6

关键词: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发展历程

一、黑龙江摄影艺术创作活动之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一)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修筑中东铁路, 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 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 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1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主要是俄国人, 是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进行勘测, 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宁古塔、牡丹江、绥芬河及现在哈尔滨地区的风光。

(三) 拍摄内容:

沙俄为修筑中东铁路擅自派员进入黑龙江地区拍摄了大量的地形地貌、资源物产、风土人情照片, 这些照片后来与修筑中东铁路时拍摄的一些工程照片一并收入画册出版, 其中一些景观照片画面清晰细腻, 有一定的艺术品位, 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风光艺术照片。在这一时期, 虽然照片是由俄国人所拍摄, 但是也可以说是黑龙江省产生的最早的关于冰雪艺术的摄影作品。所以, 这个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

综上所述, 在20世纪初, 摄影艺术活动开始出现在黑龙江地区, 这一时期是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创作之始。冰雪摄影艺术最初的雏形是涵盖在风光摄影之内的。此时, 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的拍摄者都是外国人, 我国大多数摄影者仍旧是照相馆艺术, 以此作为谋生手段, 独自进行创作的人很少。

二、19世纪20~30年代, 反映黑龙江冬季风貌的作品的诞生

(一) 历史背景

自1901年到1931年的30年间, 黑龙江地区先是受到沙俄侵略, 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影响。东北沦陷时期, 新闻出版中的摄影采访, 多被日本人占据, 社会纪实摄影受到严格控制, 照相馆人像摄影虽保留着一定数量的中国摄影师, 但在艺术风格上以日本派占据优势。在这三十年间, 黑龙江地区的摄影艺术发展, 虽然受到沙俄和日本文化侵略的影响, 但是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民族风格。

(二) 拍摄主体

20年代初, 华人摄影记者的出现, 虽无史料表明哈尔滨市报业《国际协报》记者王岐山拍摄过冰雪摄影。但是也说明在这一时期, 冰雪摄影的摄影主体已经不仅仅限于俄国人、日本人等外国人。中国也出现了自己专职的摄影记者。

(三) 拍摄内容

在1932年2月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 居住在哈尔滨的日本摄影人也拍摄了一些哈尔滨的冰上运输、江上采冰的照片。有的还作成了明信片互相赠送。而随着胶印技术的推广,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绘画和摄影为主的单色彩画报, 在这些画报中反映黑龙江冬季的田野风貌、冬季风貌、城市风光的摄影也偶有出现。2说明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就产生了冰雪摄影。

综上所述, 在这一时期, 单色彩画报的出现, 说明了黑龙江地区的冰雪艺术摄影手段的增加。而冰雪艺术摄影已经不仅仅是由外国人拍摄, 本土的华人记者的出现, 使得本土记者拍摄的冰雪风光的作品相继出现。拍摄的内容也不仅仅限于风光, 与冰雪有关的活动内容也出现于作品中。

三、1945后, 艺术家涌入使得冰雪摄影艺术间或出现

(一) 历史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 东北地区得到解放。一批摄影艺术家从延安、晋察冀等老解放区先后来到黑龙江地区和哈尔滨市, 开创了黑龙江地区摄影艺术事业的新纪元, 自1945年到1949年, 黑龙江的摄影事业虽然是黑龙江地区从未有过的发达时期, 在全国摄影史上也占重要地位。

(二) 拍摄内容

此时的黑龙江地区, 虽然是冰雪胜地。但是以冰雪摄影为主的题材少得可怜, 只有滑冰、乘冰帆、打冰橇等冰上运动和瑞雪、树挂等冰雪风光, 内容简单, 多是涉及冰上运动和冰雪风光的。

(三) 拍摄主体

冰雪摄影艺术在这一时期也是间或出现, 并未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 这一时期虽然是黑龙江地区摄影事业前所未有的发达时期, 但是冰雪摄影的题材少得可怜。历史性文献作品在此阶段占主体地位。

四、1949~1966年, 黑龙江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一) 历史背景

1949~1956年建国初期, 黑龙江全省专兼职摄影工作者开展了多种形式、风格的艺术摄影创作, 这一时期比较有成就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和体育摄影;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滑雪姑娘》 (1957年佟德印摄) , 笔者考察, 这是据有关资料搜集到建国以后第一张有据可考的与冰雪摄影艺术活动相关的作品。

(二) 拍摄主体

1956年12月, 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摄影学会创立, 开始将全国摄影家凝聚在一起, 为共同爱好的事业和共和国的建设而奋斗, 这标志着摄影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与其他艺术形式并立于祖国文艺百花苑中。而在60年代初, 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的成立, 对全省摄影艺术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 拍摄内容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 哈尔滨冰灯的照片就已经作为商品在市面上流行, 其本意是宣传冰灯, 而不是为盈利。例如, 由兆麟公园代管的城建资料摄影部的韩昭宽、左学仁等人将第二届 (1964年) 和第四届 (1966年) 的冰灯照片制成带有“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字样、年份或附带年历的贺年片出售, 国营摄影社也曾印过冰灯贺年片卖。

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 人们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 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 轰动全城, 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哈尔滨冰灯的问世为冰雪摄影增加了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创作题材。

这一阶段是黑龙江省冰雪摄影艺术的起步阶段, 冰雪摄影仍旧依附于风光摄影之中, 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五、文革时期冲到冲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空前发展

(一) 历史背景

在“文革”十年浩劫中, 摄影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 遭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冲击, 艺术成为简单化的政治宣传工具。1966年, 中国摄影学会停止了一切工作, 《中国摄影》杂志同时停刊。学会1972年正式移交新华社“代管”。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年之际, 中断了6年之久的全国摄影艺术展览, 以国务院文化组的名义于1972年恢复举办。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尤其是80年代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二) 拍摄主体

拍摄主体由个人到单位、组织统一进行。1973年,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办公室”成立, 国务院文化组委托新华社代管。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展览, 一直举办到1977年。由于有充足的经费和必要的编制, 原中国摄影学会各地分会的多数人先后加入到地方“影展办”, 连县市也相继成立了“影展办”。

1975年2月, 全国影展办还举办了第一期彩色照片洗印训练班。“影展办”的体制活跃了当时的全国摄影工作, 为“文革”后中国摄协的恢复和摄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传承和铺垫作用。1974年9月, 《中国摄影》杂志恢复出版, 这也是我国文艺界在“文革”中复刊的第一个文艺类刊物。

(三) 拍摄内容

文化大革命时期, 黑龙江省的摄影艺术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多种风格和多种手法的摄影艺术照片几乎全面停止。但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摄影创作空前发展, 作品大量涌现, 风格流派纷呈, 成果比较突出的是人物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小品摄影等。风光摄影中比较有影响的《大兴安岭之冬》 (1983年赫重运摄) , 笔者认为是这一阶段冰雪艺术摄影的代表作之一。而小品摄影是80年代兴起的强调主体观念的摄影艺术新形式, 除现场拍摄外, 强调暗房加工效果, 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色调分离, 叠印叠放等方法, 其中《冬天的素描》 (1985年郑学清摄) 就是采用这种手法;1979至1985年, 纪实摄影的传统得到恢复, 《破冰捕鱼》 (1983年廖华志摄) 具有代表性。

在这一时期, 黑龙江摄影从低落走向空前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摄影创作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20倍, 一批优秀摄影家在国内、国外产生影响, 大量优秀作品在国际、国内及跨省区摄影展览、比赛中获奖。以冰雪为题材的冰雪风光摄影迅速发展起来, 成为黑龙江冰雪摄影创作的主题。

六、90年代后, 冰雪摄影达到鼎盛

(一) 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和冰雪旅游的兴起使得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黑龙江摄影群体在90年代之后在创作题材上是多样化的。一望无垠的白雪皑皑、亦真亦幻的雾凇、冰灯展会、采伐工人与猎手出入林海雪原, 这些作品表现出了黑龙江人在冰天雪地中的鬼斧神工。由冰雪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 如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冰雪饮食等无一不洋溢着浓郁的北方风情。这些创作题材使得黑龙江摄影群体的作品内容逐渐丰富。

自1985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冰雪节以来, 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27届。哈尔滨冰雪节已发展成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成为世界著名的冰雪旅游地,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90年代至今, 黑龙江省历届冰雪节都有摄影展、摄影比赛, 使黑龙江省的冰雪摄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二) 拍摄主体

在这一时期拍摄主体呈现多变的形态。拍摄主体即有个人、也有组织、单位、文化团体等。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与数码相机的普及, 使得大众人手一台数码相机, 冰雪摄影呈现出个人化、小众化的趋势。摄影组织与文化团体逐渐地以为大众服务为宗旨, 组织各项赛事、展览, 起着宣教意义。

(三) 拍摄内容

哈尔滨高雅圣洁的冰雪自然, 千姿百态的冰雪雕塑, 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 惊险刺激的冰雪体育, 都成为了无数摄影家和发烧友拍摄的内容, 同时, 也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摄影师来到哈尔滨拍摄。哈尔滨摄影家的视角也在不断向外扩展, 向世界扩展。海林的雪乡, 世界屋脊的珠峰, 乃至南极、北极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和照片。冰雪摄影活动的开展和艺术创作, 记录和保存了冰雪艺术历史, 传播和弘扬了冰雪文化, 同时也为哈尔滨争得了荣誉。3

20世纪末, 哈尔滨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战略目标制定后, 冰雪事业更迈上新台阶。哈尔滨冰雪摄影也因之进入黄金期, 冰雪摄影队伍不断扩大。

注释

11董联声艾书才崔东波:呼伦贝尔日报, 百年沧桑话中东铁路, http://www.hlbrdaily.com.cn/news/11/html/68664.html

22《黑龙江史志》艺术志

33哈尔滨——文化记忆中的独特风景黑龙江史志2008.20第五页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7

首先, 谈谈它的剧本创作,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咒语令王国被冰天雪地覆盖, 乐观无畏的安娜和热爱冒险的山民克斯托夫组队出发, 踏上一段魔法层出不穷、峰回路转的旅程, 以寻找安娜的姐姐—冰雪皇后艾莎, 破解她的冰封魔咒。一路上他们遇到搞笑的神奇雪人、各式奇幻精灵、意想不到的魔法迷阵, 更在雪崩冰裂中步步惊心, 他们最终完美的拯救了王国。迪士尼以往俗套的公主王子历经千辛万苦最终真爱思路, 是它这么多年一直萎靡的一个本因, 而这部电影真正动人的不是那种简单的爱情的情节, 而是姐妹情, 但是实际上刻画出的爱莎的那种人生经历, 正是吸引观众的地方。

迪斯尼公司的作品很多都是以情感来打动观众, 同时也非常注重细节刻画, 迎合观众审美口味。首先, 影片对于情感的打造十分到位, 以姐妹的亲情为核心, 其间贯穿着萌动的爱情以及纯朴的友情, 使得影片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对于剧情是比较简单的, 甚至看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尾, 这也是动画电影一贯的特点, 但是这对于整部动画的效果没有任何影响, 因为关注的是故事进展过程享受的快乐和给我们的感动。其次, 对于影片中驯鹿、石头精灵和雪宝的设置也是惟妙惟肖, 增加了电影的乐趣和观赏性, 各种萌点也是层出不穷, 为电影情节的转换以及故事的转折起到了贯穿性作用, 像《疯狂原始人》中的皮带猴, 《神偷奶爸》中的小黄人一样, 让我们喜爱到极致, 这些经典形象将永远存在于我们脑海的记忆中。至于影片结尾的彩蛋部分并不十分出彩。

真爱的力量是强大的, 它可以唤醒冰冷的心, 似乎影片以这个为中心思想打造一种冰雪中的温暖, 对于真情的追求, 对于温暖的追求, 就连雪宝也在幻想着身处夏日里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样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比比皆是。影片赞扬的温暖真爱也很符合我们现代的世界观, 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 很多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冷酷和虚伪都是被动的施加, 但终归于自己主宰。在艺术性高度等同的情况下 , 受众在艺术幻想中 , 现实题材动画艺术给予的纯粹幻想更加强烈 , 这就是动画电影媲美同等艺术性真人电影的重要因素之一。《冰雪奇缘》, 它不论是构图、主线、造型、人物饱满性、对于观影者的心理判断上来说, 它做的足够优秀了。

其次, 他的场景与人物制作也是令人眼前一亮, 在动画领域, 大量冰雪场景一直都是烫手山芋, 而《冰雪奇缘》的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冰雪环境中, 对特效的要求可想而知。为了能够准确表现雪的形态, 迪士尼新开发了一套MPM (Material Point Method) 引擎, 调配了超过40个人的顶级特效团队来帮忙。使得《冰雪奇缘》中的冰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的真实、唯美与震撼。最后, 影片的3D特效是出色的, 配合着各种美丽的画面, 特别是冰城堡的打造, 滑如镜面, 那种冰晶剔透的反射倒影的场景, 真是做到了美不胜收。雪花飘洒的场面同样精彩, 也让每个观影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终观众们看到的画面, 不管是奇幻或是搞笑, 每一帧都是经过科学的算法得出的模型。仅仅精准还不够, 《冰雪奇缘》视效总监Dale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绝对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在这个团队里做特效, 只把CG效果做好根本别想收工, 你还要充分理解剧情和人物。每天除了建模之外, 我们还要确保特效与台词、情绪甚至音乐是完美贴合的, 同时还要做很多设计, 让艾莎的魔法看起来足够优雅。”此外导演克里斯·巴克在一次访问中透露曾在挪威入住完全由冰块建成的冰雪酒店, 以探寻光线在冰块上如何反射与折射的奥秘。这些宝贵的资料与经验都被创作团队完美吸收并还原, 迪斯尼动画的主角都很有魅力, 这次片中出现的可爱姐妹花、阴险的白马王子和潇洒又热心的草根男, 每一个都个性鲜明。最受小朋友欢迎的还是片中的一众萌物。其中, 小雪人雪宝最为抢镜, 有胡萝卜做成的鼻子和树枝做成的手臂, 身体还可以随意碎裂与复合。它一出现就是个话痨, 冒险途中一会儿摘冰柱当望远镜, 一会儿玩极速溜冰逃亡, 还幻想自己在美丽的夏天可以不融化, 一连串卖萌搞怪动作逗得观众大笑。此外, 男主角克斯托夫的坐骑—驯鹿斯特也是一大萌主, 自己被小公主的可爱征服了还拉上主人一起讨好公主, 无辜的眼神和舍身救主的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如果说剧情和主角还不足以令人震撼, 那影片的特效和唯美画面则堪称加分关键。影片开场, 艾莎和安娜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两人半夜出去舞厅玩, 艾莎就用魔法变幻出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姐妹俩在其中堆雪人、玩游戏, 精致又唯美的场景瞬时就吸引了观众眼球。全片中, 像这样美翻了的雪景多不胜数, 比如在艾莎女王魔法失控将阿伦戴尔王国冰冻住时, 整个王国就被白雪和冰凌覆盖, 非常梦幻。

最后, 不得不说说他的音乐以及细节制作。影片的音乐也是许多观众喜欢的地方。从开头狂野的劳动号子到主题音乐都非常好听, 两姐妹的感情变化过程也多用歌舞来表现。一开始安娜小公主求姐姐带自己玩堆雪人那段就是用音乐表达的, 几乎可以将《冰雪奇缘》当歌舞片来看。这也体现美国元素的亮点之一, 为了让艾莎的最终版外观变得更柔化, 尤其是让她变成金发女子。动画团队定出了数项策略来打造艾莎的头发。约翰·拉塞特说:“我们希望人们能觉得艾莎这头秀发是项美丽宣言啊”。于是研发了一套新型的“护发”动画程式 (Tonic) 来进行这项任务, 最后在剧中艾莎的头发总共需要40万根3D发丝, 与之相比, 《魔发奇缘》里的乐佩在制作时只用到了2万7千根。冰天雪地为了让细节更加真实, 影片的制作组远走加拿大魁北克的怀俄明以及挪威, 去到自然中采集光线、水流、岩石以及声音的质感。挪威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观对于创作者找到感觉非常关键, 某种意义上《冰雪奇缘》有着“《阿拉伯的劳伦斯》式的宏大和规模”。为了营造出大量的银白雪国场景, 制作团队找来专门研究雪花的物理学家现场制雪, 也为了《冰雪奇缘》雪景的真实性, 绘制约2, 000多种不同形状的雪花。至于雪后精雕细琢的冰造城堡, 为制作团队特别到魁北克考察当地冰雪酒店, 观察光线碰到冰墙的折射反映所设计。光是城堡的一个镜头, 就需要50位动画师花费30个小时打造, 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冰雪世界。为了让片中的驯鹿“斯特”更加的真实, 制作组特地请了一只驯鹿来研究它的行为习惯和动作, 以及如何与人共处。导演詹妮弗·李说这是她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有趣的部分了。手套是整个电影的主要象征, 艾莎扔掉手套解放自己, 汉斯脱下手套变成了反派, 他们都曾试图掩盖真实的自我。

总之, 这是具一部有视觉与听觉极具穿透力的影片, 很多精彩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剧本创作、场景设计与人物设计、音乐等方面对《冰雪奇缘》动画片的艺术特点进行探讨, 分析影片获得成功的的因素。

关键词:剧本创作,场景,音乐,细节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铁, 张海力.动画角色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8

一、影片唯美的艺术表达

片中迪士尼把白纸黑字的童话用光与影的形式呈现, 将其无与伦比的美术功底发挥到了极致。观众的视角随着一艘艘木制大船收帆停靠平静的湖面, 到青葱的树木直立积雪层层的松林;从艾莎公主从服饰各异的贵族、平民间逃出的加冕仪式, 再到安娜公主挣扎在湖面呼啸翻滚的风雪中举步维艰。随着故事推进, 镜头在这片冰雪覆盖的北欧大地上任意地穿梭, 配合出色的3D效果, 一切都真实闪现, 让人随时都可以感觉到冰霜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为一部电脑制作的动画片, 本片真实的完成对冰雪质感的重塑, 达到惊艳视觉效果。但真实并不是《冰雪奇缘》的全部, 电影除了运用传统画面的表现方法以外, 还融入了几何、北欧民族服饰、建筑、芭蕾、歌剧、油画等元素。特别是其中的绘画元素, 无论是色彩还是构图都可以看出本片古典油画的功力。片中, 无论是微观视角下片片雪花的棱角滋长, 还是宏观上水晶城中的追逐, 画面中的各种透明物体反射折射晶莹剔透, 连小雪人滚雪后将其抖碎散落一地的效果也活灵活现。全片不乏设计精湛的画面, 也让“动画”更加具有“艺术品”的特质。

二、影片歌剧化的音效呈现

迪斯尼作为“电影动画”的百年老店, 颠覆了传统上视觉为主导的电影语言, 在上世纪开创性地将动画与百老汇、音乐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歌舞动画, 使得电影达成了视觉和听觉前所未有的高度结合。在迪士尼的动画当中, 音乐也可以如镜头语言一样成为一部电影的标志性符号。

因此, 迪士尼动画电影最大的特色当属他们的电影音乐。本片中长达9首歌曲的唱段, 在不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故事与形式的结合上都重新振兴了迪斯尼经典的歌舞模式, 令人无时无刻不陶醉于音乐童话所带来的愉悦之中, 音乐与画面的融合又一次完美呈现。恢弘大气的《Let it go》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桥梁, 是迪斯尼对于动画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的完美诠释。

三、影片中“爱”的主旨表达

片中的“冰雪”非常富有象征意味, 冰水为之, 柔弱之水成冰坚硬无比。“冰封”象征着人类的攻击性, 特别是女性。同时也象征着自我界限, 然而恐惧令这个人类自我防御的武器开始过度泛滥, 大地由此封冻, 万物不得生长。古希腊神话中主管大地的女神因女儿被宙斯掳去而悲伤, 令大地冰封, 从此只有冬季。因此融化冰雪皇后对妹妹怀疑的恐惧, 只有满含着勇气、无条件的、纯粹的爱。影片结尾给出了答案, 妹妹的爱成为了融化姐妹隔阂的坚盾, 让姐姐的爱苏醒。姐姐用爱控制住了自己所拥有的冰封法力, 救活了被冰冻的妹妹。本片故事的叙事发展不再依赖以往“天真”与“邪恶”、“美貌”与“丑陋”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 而是通过“人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以及挣脱禁锢自我的枷锁”这样的客观规律来讲故事的。本次, 迪士尼在剧情设置方面, 也颠覆以往对爱的解读, 不再是公主和王子几经冒险后顺理成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老套桥段。而是将一个传统的童话进行了重新的解构, 最后解救公主的并不是王子的一吻, 而是来自于妹妹的自我奉献和姐姐的自我解放。迪士尼微妙地控制了“现实的童话”的火候, 在浪漫与奇幻的氛围中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

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相信爱的力量, 并且愿意为爱献出自己的一切。电影《冰雪奇缘》成功地呈现爱与付出的力量。爱是一种“液态”的存在。它是时光叠加起来的、来自生命的厚重馈赠。如果我们试图用诗歌、音乐和电影来为“爱” 定型, 那么本次迪士尼的“定型”非常完美, 它将液态的“爱”告诉人们的比童话更多, 告诉人们真爱的定义更宽。

摘要:在《冰雪奇缘》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冰雪女王》改编, 继承了原著奇幻冰封、纯美王国的动画意境。迪士尼以无与伦比的美术功底和美妙的视听, 成功地刻画了片中两位公主鲜明的形象, 颠覆了以往“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剧情, 构筑了一部冰冷但又充满暖意的动画片, 将人性中美的追求和“真情解冻冰封”的价值取向完美地转化为画面, 给观众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冰雪奇缘,唯美,歌舞动画,爱

参考文献

[1]郝昕.动画电影冰雪奇缘—奇幻冰封世界中的暖意[N].文艺报, 2014.

[2]张雪姣.共赴声音“奇缘”—从冰雪奇缘看迪斯尼音乐文化[N].中国文化报, 2014.

[3]蒂姆·德普.冰雪奇缘回归传统的胜利[N].中国电影报, 2014.

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篇9

通过研究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程开发与课程体系优化,明确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健康体育”、“快乐体育”、“个性体育”、“绿色体育”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在课程上体现北方冰雪特色,充分挖掘体育课程资源,开设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冰上课程,如速滑、花样滑冰、冰上游戏等课程;在教学上体现“三自”方针,采用等级教学、层次教学、自主教学等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在课程模式上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从而增强课程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北方的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培训和引进人力资源,挖掘其体育潜能;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合理布局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改造现有课内运动项目,引进新兴、传统项目;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体育信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和节假日开展户外社区体育活动;利用大自然的地理环境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北方体育课程资源,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一、高校冰雪体育课程的现状

冬季冰上运动是我国北方人民深深喜爱的体育运动,也得到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欢迎,是北方高校冬季体育课的特色项目。从1958年起以滑冰为主的冰上课被列为北方学校冬季体育的主要课程,1978年黑龙江发出了“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的号召,从中小学到大学滑冰运动迅速发展,几乎校校浇冰场,学校冰上课形成良好的形势。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冬季气候变暖、高校扩招人数剧增、上课时数减少,各高校受体育经费、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有些高校的冬季体育课基本上选用长跑、跳绳、雪地足球等项目,高校冬季的上冰率,速滑训练队、参赛的人数,同20世纪80年代相比差距较大。目前高校冰雪体育课即时开设冰上课,大多数学校也仅是以速度滑冰为主要课程,还开设了冰球、花样滑冰等课程,丰富的冰雪活动内容没有得到开发。男生对雪地足球兴趣较大,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滑雪课。这得到大多数学生喜爱,使学生们在冰天雪地中得到锻炼,使喜爱追求时尚新潮的年轻学生身心愉悦,使滑雪运动充分发挥它是现代人们健康的护卫、人们精神的慰籍、生活娱乐的新宠、生活品位的象征、流行文化的元素、时尚典雅的符号等功能,为高校体育开拓性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打下基础。

二、高校冰雪运动的发展动向

近年来我国选手在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U型单板雪上技巧滑雪等项目上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中国冰雪运动已经成为世界冰雪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成功申办的200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将在哈尔滨举行,这必将促进冰雪运动在北方高校的开展。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冰雪运动向大众性、娱乐性、休闲性方向发展,冰场、滑雪场由室外向室内发展,北冰南移,南方有条件的高校也可开展冰雪运动,滑冰、滑雪成为一种时尚运动。2008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将发生重大体制改革,高校将更多地承担体育任务,如高水平运动队等,同时担负起宣传和深入开展群众性滑冰运动,指导社会普及滑冰运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增强体质,发现人才,培养后备力量,抓好优秀运动队伍的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实现冲出亚洲、攀登世界高峰的任务。

三、高校冰雪课程创新实践

(一)高校冰雪课程目标的创新

冰雪运动是融健身、娱乐、欣赏于一体的好项目,符合21世纪新的教材体系的思路,也是教学改革中教育思想特色性、先进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组织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组合性的具体体现。树立课内课外一体化观念,突出课余体育锻炼的健身性,带动大学生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强化参与意识,让这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享受清新空气和明媚阳光的运动深入人心。低温的冰雪环节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严寒、努力奋斗、坚韧不拔的意志。学生在多变的环境下运动,可使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心肺功能、反应判断能力、平衡能力及灵敏素质得到锻炼和发展。冰雪课程突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的现代体育基本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和体育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通过滑雪课程养成战胜自我、战胜自然、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为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培养良好素质。

(二)高校冰雪课程结构的创新

开设丰富多彩的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冰上课程如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上游戏、滑雪、越野行走等课程;在教学上体现“三自”原则“积分竞买”网上选课,“挂牌选课”等形式;按项目分级教学,采用等级教学、层次教学、自主教学等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在课程模式上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三)高校冰雪课程资源的创新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它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课程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它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课内外资源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育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北方高校体育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下,从开发的主体意识、成本意识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出发,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北方的各种体育课程资源。培训和引进人力资源,挖掘其体育潜能;加快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大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合理布局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加工、改造现有课内运动项目,引进新兴、民族民间传统项目;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和节假日开展户外社区体育活动;利用大自然的地理环境变化特点,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方法和生存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机体在冬季的防冻和耐寒能力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保护地域体育文化的特色与个性,构建我省高校冬季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有积极的作用。

(四)高校冰雪课程评价的创新

高校课程评价是评价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评价应体现理性化、科学化,在对课程建设评价时体现多元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教学资源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使课程评价更加理性、客观、公正;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突出全面性,不局限于课堂教学评价,将教师的业务素养也纳入其中,科学的评价既是测评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量化工具,也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评价不单是结果的评价,也应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应体现刚柔相济的评价原则,评价应包括:教师评价、出勤率、学生互评、学生自评。

通过高校冰雪体育课程创新性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了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增加了教学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从而提高了冬季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振兴老东北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华丽,桑凌虹,包晓法.新课程标准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四川体育科学,2006,(1).

[2]唐云松.普通高校冬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0).

[3]苟定邦,林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4).

[4]诸葛伟民,朱建清.研究型大学与大学体育的走向[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5]唐云松.我国滑雪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6).

[6]唐云松.哈尔滨2009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志愿者组织培训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

上一篇:高中后进生下一篇:智能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