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项目

2024-07-26

冰雪项目(精选12篇)

冰雪项目 篇1

近几年, 冰雪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 冬季冰雪项目惊险刺激, 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电视观众喜爱。特别是近年来的冬奥会成功转播, 电视观众对于电视画面内容的精彩性, 比赛声音的真实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关心的不再是谁得冠军, 评论声就行。观众要求的是每一个动作细节的完美展现, 声场塑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电视制作团队在转播技术方案上日臻完美, 精益求精, 对设备的技术要求日益提高。黑龙江电视台作为国内仅有的三家拥有冰雪条件的省级电视台。近年来一直在进行冬季户外冰雪项目的尝试。特别是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黑龙江省举办, 黑龙江电视台作为主播台, 成为首次由国内广电传媒机构独立担纲运营的电视台, 并实现全程高清体育赛事资料存储共享和节目制播、实现高清体育图文字幕制作播出的世界级运动会。在冬季冰雪项目的转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

现结合2014年1月12日“亚洲新飞人”谢雨均驾车, 在零下四十度极寒气候条件下飞越黑龙江冰面的电视转播, 分析户外冰雪项目的电视转播声音技术方案, 以及超低温环境下的设备防护措施。

一电视转播声音技术方案

此次转播在黑龙江江面进行, 当地气温为零下30℃, 结冰的江面实时温度为零下41.2℃。

现场分为舞台区——负责宣布挑战开始区域及挑战成功后吉尼斯世界纪录颁布区, 观众表演区, 漂移及技术表演区, 起点和加速跑道, 以及飞越着陆地区。

整个区域东西向直线距离约为600米。南北距离为150米。转播车因自重, 以及堤坝没有大型车辆通行道路, 无法就近停靠。只能停靠在距离飞越区域直线距离为500米的江堤上。而为了避开观众人员流动主区域, 又东移动200米。区域狭长, 布局分散, 给话筒拾音造成了非常大困难。

结合以往拾音经验, 这种户外远距离拾音主要需要克服的困难有以下几点:

·由场地及比赛危险性限制, 话筒不能就近摆放, 导致拾取的声功率过小, 声音不清晰或不足满足制作需求;

·场地比较空旷, 较强的声音没有较大的衰减, 经过山体或堤坝、冰面的反射混到其他的话筒中, 导致所有拾取的声音里都会出现串扰;

·场地较大, 声音分布分散。运动效果声或观众效果声较难拾取;

·距离过远, 话筒信号经过远距离传输, 有明显衰减, 信噪比较差;

·运动速度过快, 声音跟随不好, 容易出现音画不同步的问题。

针对以上几点问题, 黑龙江电视台结合以往的制作经验, 在音频系统中, 接入两个通过光纤传输的飞行箱。不仅扩展了接口, 也使得有效的音频传输距离获得200米以上的扩展。此次转播, 分为直播与重播两部分。直播由CCTV-5与黑龙江卫视两个频道播出, 声音需节目声与国际声。重播由其他节目购买方如新浪视频等平台播出。其购买的为国际声。考虑到播出的兼容性。环境声采用单声道录制。借鉴以往的经验, 在如此大的开阔性场地上, 除去非常有规律运动或有声像定位效果明显的活动时采用立体声或环绕声播出外。单声道录制也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镜头切换而声场跟随不佳带来的声场与画面不符合, 或声场转换跳跃等问题。此次系统设计采用模拟音频缆和光纤线路主备通路输入。光纤传输的飞行箱也采用主、备箱信号备份。对于特别远端的位置, 使用一部分机头指向话筒。同时辅以超指向话筒进行补声。单边部分的直播采用两台摄像机, 每台均使用一个单边话筒通道, 一个指向话筒通道作为备份。在舞台区域选取了两路扩声线路信号输入, 此区域的环境声, 由于该区域人员较多, 只在机头放置指向话筒拾音。而观众表演区和漂移及技术表演区则是飞越挑战前的重点表演区域, 其声音效果之丰富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但这个区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过多, 如果单独布置话筒容易被人员移动或碰倒。因此, 这一区域的话筒均放置在高约6米的平台上。既避免了接到CCU通路上, 摄像师和导播沟通产生声音干扰, 又避免了人员的碰触及过于嘈杂细碎的声音拾取。当然整个技术方案的重点是“飞越冰河”挑战的起点、300米冲刺跑道、以及落地的一声。这些动作是无法彩排的。而且发生也在10秒内完成。在从起点到落地点约400米的距离上, 共布置8话筒, 其中, 1、2号为单机采访话筒及备份话筒。7号话筒主要拾取汽车出发前的轰油声。8、9、10号话筒负责拾取加速过程中的声音。同时为了塑造连贯声场, 11、12号话筒为全指向话筒。利用距离差塑造车由近及远, 以及从落地点观看的由远及近的效果。由于落地的区域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 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车辆落地的区域布置了4支指向话筒, 指向整个区域。以保证声音能够准确拾取。

2话筒摆位示意图

其他话筒型号及使用目的见表1。

二低温环境下的设备防护措施

在低温防护方面, 常规做法是摄像机加装保温棉罩, 话筒使用防风套件。这些防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大风低温对设备的损伤。但是在零下40℃的环境下, 其作用微乎其微, 因为即使加装这些防护设施, 设备自体的温度也会在瞬间下降到零下20℃以下。几分钟内也会和户外温度相同。对于一部分自带电池的设备, 如手持无线话筒, 便携式调音台的电池, 均会在暴露在空气中的几分钟内因没电而停止工作。这些对于直播都是非常危险的。

既然设备放置在户外是非常危险的, 那间隔一段时间搬运到室内暖和一下, 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呢?在0℃左右, 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在零下40℃的环境。只要设备进入到温度稍高的环境中去, 设备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缓霜现象, 即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在设备表面。严重的会液化在设备内部, 例如镜头的镜片上, 光电转换元件上、话筒振膜附近、甚至是供电元件上。这些液化的水蒸气会对设备使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毁灭性的损害。

针对这样的问题, 黑龙江电视台采用重要设备冷、热双备份的保护理念。冷备份, 是已经在户外使用、测试过的设备, 不会直接拿到0℃以上的室内, 而是搭建零下10℃至0℃的简易房间, 让设备逐步升高温度, 这样进入到正常室内的设备基本不会出现缓霜的问题了。热备份是设备直接进入到正常室内。这就需要在设备进入高温度环境前, 进行密封处理, 即将室内的空气隔绝在密封袋以外。这样即使有水蒸气遇冷液化, 也会液化在密封袋以外。待设备与室内温度相同后, 密封袋外的水汽会再次变成水蒸气消失。这样的处理方式, 对于话筒的元器件是非常有效的。

另外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光纤线缆的保护。比如在光纤头处做防雪防污处理, 并在走线路线上做悬挂线缆保护。

在超低温的环境下光纤的外保护橡胶会变得比较脆弱。用力拉扯或是弯折都会造成外皮的损伤, 甚至是内芯的损伤。而此次转播又在开阔的冰面, 经常会有车辆的往来和人员的穿梭。常规的方法会使用橡胶走线槽, 对线材进行保护。但是在江面开阔区域需要的走线槽数量巨大, 距离在1000米以上。同时低温情况下, 橡胶走线槽已经不能承受机动车的重量。因此, 将线材悬挂起来是比较安全可靠的办法。既保护了线材不会被碾压, 又有效阻止了无关人员、车辆进入到转播区域。同时, 也避免了线材长时间接触雪与地面, 干净安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经过以上周密的部署, 此次超低温直播“飞越冰河”的大型活动获得了巨大成功。既保证了直播的质量, 又完美做到了人员、设备无一损伤。这些得益于黑龙江电视台一直以来的努力探索和不断的练兵。也希望通过这次总结, 能够把我们针对转播冰雪项目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为相关电视转播团队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冰雪项目 篇2

一、前言

随着假日经济掀起的消费热潮,各地在开发旅游项目上也开始挖空心思,大做文章,其中最受推崇的项目形式,要算是以展示人文景观为主的主题公园了。但据统计,目前有近90 %的主题公园经营不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诸多的主题公园里,极少有自己的研发机构,缺乏创意策划的持久性、专业性,这也就决定了其持续发展的局限性。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政府及企业投资倾向于主题公园,存在着一劳永逸的思想,这也是主题公园不能获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莞主题游玩项目还是比较多的(松山湖,华南摩尔,麦鲁小城,等等),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旅游文化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单纯的“观赏”已不能满足游客们欲望,而集观赏、参与、娱乐为一体的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东莞天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决定在华南摩尔(或者东莞国际会展中心门口)建立前所未有的冰雪乐园,以往冰雪活动五光十色的冰灯完全是靠灯光打上去的,没有真实感,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又研制出彩色冰雕技术。这一科研成果运用到“东莞冰雪乐园”中去,使得冰雕艺术更富有真实感,更富有吸引力。本项目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工程总用冰量为1万立方米,冰雪作品百余件,工程总投资1200万元。规划为四个主要景区,即“东莞美景”、“企业精彩”、“冒险乐园”、“卡通世界”。东莞冰雪乐园是融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规模空前的冰雪精品工程。

东莞冰雪乐园项目拟以市场为基础、以绝妙创意制胜的主题项目破土而出,必能一鸣惊人。

二、总体构想

(一)项目构想

新项目在华南摩尔或者东莞国际会展中心构筑占地2000平方米的冰雪大世界,与原来搞了多次的冰雪活动相比,从内容、形式、技术、功能上都要求有重大创新。东莞冰雪乐园重在“参与”、“刺激”、“喜庆”。

“冰雪乐园”是一个行将推出的新产品,由于它采用了彩冰技术,加上碰巧赶上 东莞打造文化名城的时光,完全可以以此搞“项目交叉复合”,即以“冰雪乐园”为核心,把虎门炮台,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麻涌咸水歌,大岭山烧鹅等东莞32个镇的标志性现代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道“名菜”整合在一起进行“打包”——推出“东莞美景”冰封的记忆系列套餐,从而使早已吃惯、吃腻了“东莞推介传统方式”老菜的人们找到新的兴奋点,从而大大增加游客人流量。

另一方面,在东莞总体形象上以“冰雪乐园”的面目出现,无疑是原来“文化名城” 名片的提段、提升。以东莞旅游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借助 “东莞转型升级”大热潮的良机,在国内外众多媒体关注东莞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把它们再“打包”进来,经过如此多层包装,无形之中已把“冰雪乐园”放到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上。

另外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严重缺口的现实,传统的流程:计划—投资—建设 —广告招商—门票的做法已经来不及了。我们设想将创意与房地产运作、旅游门票运作、资本市场运作、广告运作、媒体转播运作等整合在一起进行超常规运作,才有可能解决重大的资金缺口,尽快将基础设施搞好。

(二)项目定位

东莞冰雪乐园:不仅是游玩的乐园。选取东莞文化精品和产业代表,满足参观者进一步对东莞文化的了解,对互动性娱乐的需求。

(三)创意构想

任何旅游项目都由硬件与软件构成,同样的硬件,创意策划不一样,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更有人说,旅游就是编故事来吸引游客。面对冰雪乐园这样的现代主题项目,2000平方米这样的容量必须有丰富的创意才能把它搞活。为此策划者构想了一连串创意:

★白雪公主评选。冰雪乐园要在“冰”和“雪”上下功夫、做文章;白雪公主则是家喻户晓的童话人物,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如何将这两者有机结合,为冰雪乐园吸引注意力,白雪公主评选应运而生。在国外,特别是像委内瑞拉、泰国等国家,选美已成为一种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在冰雪乐园,则要把评选白雪公主作为辅助活动之一,目的是利用人们对选美的一种关注和好奇心理,一方面为冰雪乐园打造良好的声势,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以此吸引广告与赞助,扩大冰雪乐园的辐射范围(建议结合我公司策划组织的女神赞系列活动)。这项评选活动分为三个评选范围,12岁以下评选娃娃白雪公主,12岁到18岁评选青少年白雪公主,18岁以上评选成年白雪公主。三种一共评选200名。待这200 名白雪公主评选出来后,在冰雪节中,组成方队在东莞主要楼盘和汽车4S店现场等巡游,必将会造成极大的轰动效应,使人们争相关注冰雪乐园。这次评选的范围是全市性的,这样就可以使人们的目光聚焦于此,大大加强了人民的参与性。使之就像米老鼠与唐老鸭是迪斯尼的名片,而白雪公主(女神)以后亦可能成为东莞的一张亮丽的名片。“白雪公主”亦成了此活动项目的吉祥物。

千年雪龙。中国许多传说都与龙有关。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为此,有必要在冰雪乐园中突出“龙” 来。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乐园的门建成二龙戏珠的形象,使人们从很远处就能感受到龙的气息。而围墙则雕刻成龙身,围墙上盖上千米长的绣有龙头、龙珠、龙鳞、龙爪的“龙布”,使整个冰雪乐园由两条龙所环绕。这两块龙布是开放式的,可承载成千上万游客的签名,让大家在龙身上表达自己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门票形式。以往一些主题公园或娱乐场所的门票一般采用两种,一种是单项门票,另一种是通票或联票,即一票到底。对于通票来说,有些游客并不是对每个景点都感兴趣,而是钟情于某几个景点,这样通票对他来说意义不大。我们设计这样一种门票:这种门票使用次数不限,用打孔结算。本次冰雪大世界具有“东莞美景”、“企业精彩”、“冒险乐园”、“卡通世界”四个景区,拿着这张门票可以四个都去,也可以用一张门票在某个景区里玩四次。比如说,一家三口来玩,家长一般要照顾孩子的要求,儿童喜欢在卡通世界里游览,这样就可以让他拿一张门票在此多玩几次。

多层次景区。如果说整个冰雪乐园是一篇大文章的话,那么这篇大文章下还包含着东莞美景等四篇中文章,但并不到此为止,每篇中文章下还有若干个小文章,而这些小文章则由小小文章,要进一步深化冰雪的内涵,增加冰雪作品的创意内容,这样使整个冰雪乐园成为一篇多层次立体性的动态大文章。上百件作品亦有上百个创意,做到“一步一风景,一品一创意”,人们来到此后可以满足其各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总体打包。从宏观上讲,整个冰雪乐园由四个部分所组成,它和哈市周边的旅游景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这些景点的全部才算构成了哈尔滨千年冰雪旅游。所以在对冰雪乐园提升段位,内容创新的基础上,应对其进行整体性创意、策划、包装、设计、营销,让各个组成部分整合成一个有机体。

(四)目标消费群 东莞冰雪乐园受众定位:

1、中小学学生团体

2、企事业单位

3、外来务工人员

4、观光游客

(五)市场机遇

1、东莞是个旅游客源输出大市。全市常驻人口和暂住人口总和超过了1000万,每年东莞市外出旅游人群都超过100万人次,用于旅游消费的总额都在20个亿以上。

然而东莞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没有什么叫得响的旅游文化资源。正如市旅游局领导所讲:“在观光方面,东莞存在明显的短板。东莞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名刹古寺„„”。而东莞已有的国家4A级景区7家,松山湖风景区、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鸦片战争博物馆、华南MALL、科技馆等5处景点和正在申报的粤晖园、东莞香市动物园等,除鸦片战争博物馆外,其他景点和全国多如牛毛的景区景点相比,没有任何独特性,不足以吸引本地游客和外来游客。因此,东莞无论是打工一族的休闲娱乐,还是白领富豪的猎奇观光,都不能在本市内找到一个可以强烈吸引他们前往的场景。

而我们打造的冰雪乐园项目,正好弥补了这个短板,运用独特的思路

2、市场预期:以我们这样独有的方式经营,完全可以预期在5年的时间内,至少能吸引到东莞一半的人口来到这里体验观光,同时还能源源不断吸引到外地游客来到,这样估算,5年间总接待人数至少不低于500万。如果实现了这个目标,那将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经营业绩,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三、项目实施规划

(一)东莞美景

1、东莞美景

可园,虎门大桥,东莞市标,玉兰花

2、虎门

炮台,服装,高铁

3、厚街

家具,鞋业,会展,酒店。

4、大岭山

东纵,家具,荔枝。

5、大朗 毛织,荔枝

6、松山湖

高新企业,科技

7、桥头 荷花,模具

8、石龙 举重,龙舟

9、麻涌

香飘四季,香蕉

10、沙田 港口,游艇

10、清溪

麒麟

11、凤岗

碉楼

12、樟木头

客家文化,小香港

13、寮步

香市

(二)企业精彩 企业LOGO展示区域

(三)冒险乐园

迷宫,滑梯,隧道

(四)卡通世界

喜羊羊,米老鼠,树袋熊,冰雪奇缘

四、经营目标预期

按照我们的经营思路,我们用两种方式来计算基本收益,一是预期的最低经营目标,一个是实际可能达到的经营目标。

一)、我们的经营预期,按照一个非常保守的游客量,即每年只吸引到不足100万人观光,平均每天3000人购票进场,每个游客按平均消费100元计(主要指租赁服装,茶水饮食,游玩,体验等),每天经营收入可达300000元。其中服装租赁收益为例,平均每套服装收益按10元计,则每天收益为3万元。

每年的管理、维修成本大约为60万元(指满足平均每天1000游客的基础上)。税费预计为100万元(指经营总收入在1000万以上时)。经营团队的奖金为约300万元。

实现这个经营目标所需的总费用1200万元左右。

收支相抵,再除去一些不可预估的费用开支,每年实际赢利至少为2000万元以上,5年总盈利则不低于1个亿。

二)、如果按照正常的客流量计算,那每年应该能吸引到100万左右游客。这其中国家法定假日和周末假期每天平均3000左右游客进场,非节假日平均进场1000人,那全年的进场总人数将不低于80万人,全年的经营总收益将超过5000万元。

除去各种运营成本,每年的纯收益将达到6000万以上。

以此推算,投资人少则可获得不低于100%的年回报收益,多则可达到400%以上的年回报。而本项目投资和旅游景点投资基本相同,一次投资,即无需再次投入,源源不断的客源就是滚滚财富。

冰雪项目 篇3

可以说两天的时间虽不算长,但我们要在保时捷精心设计的各种场地中体验包括绕桩漂移、绕圈漂移、赛道漂移这些项目,感受不同车辆的操控性能与驾驶方式,任务还是非常紧张刺激的。针对这次的雪地漂移,教练特别传授给我们两个漂移技巧,斯堪的纳维亚式过弯以及拉力赛轻弹。前者比较适合连续S弯以及那些90度甚至更小的急弯,而后者更多是应对弧度大些的高速弯。简单来讲,斯堪的纳维亚过弯需要借助车辆入弯时左右摆动产生的惯性令车尾形成一个合适的角度,再利用反打方向和控制油门漂移过弯。而拉力赛轻弹则是通过轻踩刹车,转移车辆重心至车头,造成后轮侧滑,再通过加油持续让车辆横向滑动来过弯。

虽然掌握了基本理论和操作,但想在雪地中来个漂亮的漂移我感觉难度还是挺大的。除了心态外,首先环境因素就是个问题。在两天的试驾中,不说长时间的雪面磨损,渐渐露出的冰面和泥雪让赛道附着力下降不少,第二天更有漫天弥散的大雪大大降低了能见度,当路面上的标志杆“牺牲”大半后,找不到路已经成为常见现象。于是,在这里你会看到各种扎进雪墙的911、Boxster还有Panamera,以及忙于拯救它们而四处狂奔的卡宴救援车。

短暂的试驾已经让我领略保时捷的各种车型,包括后置四驱的911 Carrera 4/Carrera 4S,后置后驱的911 Carrera/Carrera S ,中置后驱的Boxster/Cayman,前置后驱的Panamera/Panamera S,前置四驱的Panamera 4/Panamera 4S/Panamera GTS 以及前置四驱的Cayenne/Cayenne S。由于路面的抓地力并不高,在这里动力的差异不会对操控产生什么影响,而发动机的位置和驱动形式的不同则直接影响到操控方式。为了不让大伙儿一上赛道就跟雪墙做亲密接触,教练让我们在熟悉路况之前都打开车辆的PSM(保时捷稳定管理系统),当然路况熟悉之后就要关掉它,并把车辆设置到Sport模式开始惊心动魄的漂移啦。经过两天摸索,可以说在我看来最好操控的要数四驱911和 Panamera了,因为只要你维持足够的动力,它们并不像那几款灵敏的中置后驱以及后置后驱跑车,需要在反打方向时速度更快以及角度更大造成手忙脚乱最终冲进雪墙,而“肉大深沉”的Panamera在漂移中比起跑车反应总是会慢上1秒,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在车辆甩尾后继续操作。对于本次唯一的SUV卡宴我对它最好的印象大概就是即使冲入雪墙,它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四驱和较高的离地间隙,再次杀回来。

冰雪试驾除了基本的项目训练以及拉力试车,其实有很多环节都设计得很有新意,比如雪地下坡绕桩,需要关掉PSM并在下坡抓地力不足时应用漂移过弯来穿越每个桩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比如雪地卡丁车,装上钉胎的卡丁车在雪地中驰骋带来的刺激可不是一般场地能比。当然还有特别的4号赛道,这是保时捷为其上海体验中心设计的全新赛道,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尝尝鲜。难度自然不用说,特别是在雪地中,驾驶着最难漂移的后驱911,基本没有几台试驾车在这个赛道没冲过雪墙。这两天虽然意犹未尽,但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再去上海保时捷体验中心体验一下这4号赛道的真正魅力。

冰雪画中的冰雪画境 篇4

就冰雪画的使用工具而言保留了使用中国画的传统绘画工具,比如毛笔。也可以用羊毫笔、狼毫笔,还有两种动物的毛做成的兼毫笔。纸张选用了合适画冰雪画的生宣纸,包括单宣两层宣和三层宣。还有墨,现在市场上墨的种类很多,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墨的效果也不同。但绘画者可以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冰雪画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是因为在运用水墨的同时,往水里加入食用矾,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明显的光感和层次感,突破了只用水、墨、色的限制,而增加了矾水与墨的主要使用。

就用笔表现手法而言,它沿用了中国画的中锋、侧锋、逆锋等方法,还发展了新的笔法——倒锋用笔。在创作时,反画正看,笔笔重复,每笔压半笔,层层加深等,体现画面白与黑的对比和浅入深出的视觉审美,同时运用远近虚实的交替变化,再加上皴擦点染的手法,把冰雪画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层层叠叠的一片宁静与清凉,仿佛似人的神色一般,有的在低头沉思,有的在昂首期盼,还有的含情脉脉、相依而立。

就冰雪画画面墨色的格局及表现内容而言,一般冰雪画在用色上都是浅色在前,深色在后,接着远景再逐渐浅淡虚出,利用这样的表现方法,可使用画面的空间感加强,突出了冬天的白雪、春天的冰挂、雾气和秋霜的凄美之色。于志学老师的雪松用的就是浅色在前,层层加深,笔笔重复压半笔的笔法再与倒锋用笔之法相结合,把冬天大雪压枝的景象完美地展现在画境中。冰雪画中常有湖泊出现,水边的冰层与雪包形成一种曲线的美,仿佛童话中的纯真幽静,仿佛此景只有天上有的感觉,情趣、景色、心境、画境浑然一体。

我被这变化多姿的冰雪美景深深地吸引,我喜爱冰雪画就是因为画境中那甜甜的、浓浓的纯净之美,波澜不惊、优雅娴静的安闲之美,有着自身独有的气质和精神独白世界。

2022冬残奥会冰雪项目观后感 篇5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也留下不少江苏身影。

3月4日晚8时,在万众瞩目的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护旗方阵缓缓走出,宿迁籍残疾运动员荣静以护旗手身份亮相,她说:“伴随五星红旗走入场内,我的内心无比澎湃,深感祖国的繁荣与强大。”

无锡残疾运动员姚娟担任冬残奥会会旗执旗手,她灿烂自信的笑容令全国观众印象深刻。姚娟四岁时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左下肢残疾,但她没有因此丧失追求理想的勇气,凭借着努力,在赛场上一路夺冠。六次参加残奥会,获得五枚金牌;是三大项(铅球、铁饼、标枪)世界纪录保持者;残奥会田径项目的大满贯获得者……

开幕式上,还有同样来自无锡的残疾运动员唐雪梅,她担任火炬手。1994年出生的唐雪梅曾在东京残奥会获得坐式女排亚军,赛后她获评东京残奥会组委会授予的“女子坐式排球项目最佳主攻手”称号。

除了运动员,还有手语老师、残疾人作家等。南京特殊师范学院14级毕业生荆小笛担任开幕式手语老师,她用手语努力搭建残健融合的桥梁,她的手成为听障演员的“耳朵”。“总有一束光因你精彩,我们一起携手奔向未来。”南京女孩王忆作词的《残健共融 拥抱未来》获冬残奥残健融合原创歌曲奖。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日常生活中多了不少残疾人身影,全国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参与率由的6.8%持续提升至20的23.9%。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感受运动快乐。江苏残疾人也有了更多感受冰雪运动乐趣的机会。

为让残疾人锻炼体魄,从去年11月至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残联已举办8场残疾人运动会,吸引了约200名残疾运动员参加。“能在家门口体验冰雪运动并获得名次,很有成就感!比赛不仅锻炼了体魄,愉悦了身心,也让我更加有信心融入社会。”参加完定点投篮比赛总决赛的残疾运动员说。

冰雪王国的感悟  篇6

放弃在父母悉心照料下的温床,转而到异国他乡,应该说,该感谢的是父母提供的可以锻炼的机遇而不是温床,毕竟,在温床中成长起来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

姑且不提这次机遇如何,只是这次机遇后面的历程,使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来到了绿色海洋的我,虽然对一切的来临还是那么的陌生和不知所措,但适应性自小不弱的我很快便适应了新的环境。

新的教学方式,完全自主的生活形态,没有了层层关系所搭造出来的复杂环境,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词独立。也可以说,在绿色的海洋中,除了绿所焕发出来的青春活力外,一切的一切就都只得靠自己。本来,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异地的独立生活,不仅仅是要处理学业方面的事情,人际关系在这个时候也显得非常重要。可以说,经济没有完全独立的我们,需要靠家人的资助才可以完成学业。然而,不是每个出来的人的家境都富有到可以任意挥霍的程度。于是,总会有些人为了占点小便宜而费尽心机,而一些没形式却事实上存在的小团体却时不时地出现。不过,建立在利益前提下的小团体,往往过不了3个月就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见面时的简简单单的“HI”。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很高的素质。自视清高的人,偶尔加入集体活动,也融不到整体去。

尝试着寻找工作,却被一条不是理由的理由“我们需要的是可以流利讲本国语言的人”而遭受败绩。在无数次“前辈”的例子下,放弃了找PART—TIME J0日的念头,只有一心将头扎入学习中,然后就是指望SUMMER JOB了。

被绿色包围的我,一度陷入了迷茫。在阳台上眺望无尽的绿色海洋,我发出了是否应该来这个地方的疑问。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是否成比例还是一边倒的趋势。只是,这个谜团很快在心中有了谜底。给我答案的是这片我向往而且也一直心仪的绿色海洋。

冬天似乎是黑夜的天下,整个白天的时间大概只有短短的6个小时不到,其余时间则被黑夜所吞噬。能感受到的只是路边惨淡的灯光所散发出来的一点点柔和与踏在雪地上喀哧喀哧的声音。寂寞,寒冷,黑夜困扰着我们这群在异地的学子。往往早上在闹钟响过好几遍后都没爬起来,原因就是看着外面一片漆黑实在不想爬起来。而匆忙弄过早饭裹紧衣领出门的人,要对抗的是无尽的寒风与似乎永远飘落在空中的雪精灵。不能睡懒觉了,不能把光阴虚掷在被窝里,迎着风迎着雪再苦再冷也要赶到学校去。我们清楚,那些老外是铁面无情的。到课率不够的话就算考试PASS老师也不会让你PASS的。

第一个在异地的圣诞节是在芬兰北部的一座叫LEVI的小镇上度过的,那7天至今想起来仍觉回昧无穷。在圣诞老人村,穿上了曾经是梦想的滑雪板,享受了圣诞大餐,挺让人遐想和追忆的。每天黑压压的云层和永无止境的雪总给人一种千里冰封的感觉。挂满新奇和小玩意的圣诞树给人以美丽、静谧和期盼。那挺拔的松枝给人以无限的勇气和信心。还记得,当时在山顶的时候我觉得是那么的无助,看着身旁的人一个个地滑下去,曾想过放弃,大不了坐着下去得了。无意中望见了旁边的树林,在寒风陡峭的山壁上还那样的挺拔,我为什么不可以滑下去呢?在父母面前,我不是曾显示过我的冒险精神吗?想到这,我往下)中了。在摔了数跤后到达了底部,抬头望望,我是从那样高的山顶滑下来,一种要征服它的信念油然而生。于是,在两次之后,第三次终于可以流畅地滑下来,心里第一次感觉那样的舒坦那样的爽,那样的自信。

回到PORI,似乎成熟了很多。在这样的冬天,树木既然可以那样的自在,那我为什么不可以?望望周围, 白色的雪衬托出来的绿更显得郁郁葱葱,生气勃勃!

乔波冰雪世界 篇7

“乔波冰雪世界”是由前速滑世界冠军叶乔波女士倡导,清华科技园(启迪控股)投资建设,为我国唯一以室内滑雪为主、酒店(住宿、会议、餐饮、娱乐)为辅的综合性高档运动休闲场所。公司目标是成为我国运动与休闲产业的行业巨人。

2005年,启迪股份开发了北京乔波室内滑雪馆项目。于2009实现了绍兴乔波室内滑雪馆的高标准竣工和全面运营。该项目填补了北京市室内滑雪主题的空白,7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赢得了滑雪、旅游、会议等各界的良好口碑。目前,公司正研究在成都等多个地区开发建设室内滑雪项目,连锁滑雪的运营模式已经形成,并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具实力的室内滑雪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公司。

乔波室内滑雪馆作为我国首家以室内滑雪为特色,集娱乐、会议、拓展培训和滑雪运动学校为一体的体育休闲主题公园,滑雪馆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人工造雪和制冷技术,其核心造雪设备皆选自国际知名厂商。在烈日炎炎的盛夏,馆内积雪仍超过半米厚,环境温度则始终维持在零下3℃左右,以确保滑雪爱好者一年四季都能享受滑雪运动的无穷乐趣。

滑雪馆设有儿童戏雪乐园、单板公园、初级滑雪道、中高级滑雪道四项设施,可满足单板、双板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滑雪馆日接待客流量可达到3000人次,均采用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合理的计时方式,优质体贴的全方位服务,让滑雪者享受到更多的人性化关怀。同时雪馆还可承办各类比赛及表演、产品发布会等活动。

乔波室内滑雪馆拥有强大的专业滑雪教练阵容,为您在动作和技术上提供规范、细致的指导。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以及“学会滑雪只需两课时”则是学校对保证学员学习质量的郑重承诺。学校借鉴国外先进的滑雪教学体系、理论和方法,聘用经过国家相关机构认证的优秀滑雪教练,以安全、快乐、科学为教学宗旨,为滑雪者提供单、双板教学服务。

乔波滑雪学校在制定科学教学标准的同时,还实行了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当教学结束后,以评分的方式由学员对教练员的教学质量以及所学的技术标准进行评估,这种双制约方式能够使所有学习滑雪的人员享受优质的服务,得到真正的保证。

舞动冰雪天 篇8

1、滑冰的历史

一提到冰上运动首先就让我们想到熟悉的滑冰。滑冰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们, 在冬季冰封的江河湖泊中以滑冰作为交通运输的手段。以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 逐步发展为滑冰游戏, 直到现代速滑运动诞生。

滑冰运动的发展, 从滑冰工具的改进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从10世纪开始, 出现用骨制的冰刀滑冰。到1250年左右, 荷兰盛行将钉在木板上的铁制冰刀绑在鞋上在冰面上滑行。17世纪, 铁制冰刀有了改进, 有人发明了管式铁制冰刀, 使速滑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国际性速滑比赛, 始于19世纪末。1889年, 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了第一届国际速滑比赛。参加的国家有荷兰、挪威等13个国家, 它们还商定以后每年举行一次世界性比赛。1892年, 正式成立了国际滑冰联盟, 它负责组织比赛的项目有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 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1893年, 举办了第一届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1936年, 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女子速滑锦标赛。1924年, 第一次举行冬季奥运会上, 仅设男子速滑的比赛项目;直至1960年, 才增加了女子速滑比赛项目。

国际速滑运动的发展, 促进了速滑成绩的不断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前, 都是挪威和芬兰的选手称雄冰场, 世称为“北欧派”。在50年代, 苏联速滑运动逐渐崛起, 在第七、第八、第九届冬季奥运会上苏联获得的金牌最多, 占据了绝对优势。到了60年代, 挪威、瑞典和苏联的冰上健儿们互争短长。中国运动员也开始在比赛上暂露头角, 其中王金玉和罗致焕曾打破世界男子全能纪录, 罗致焕还获得了一枚世界锦标赛的金牌。70年代初, 荷兰的A·申克曾多年保持世界纪录。进入80年代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 它是一次很具有标志性的冬奥会, 这次比赛显示出现代速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男女9个项目的比赛中, 有63人共打破106次奥运会纪录, 打破1项世界纪录。这次比赛中欧美争夺激烈, 过去威震冰坛的挪威和苏联的成绩下降, 而美国的海登独得5枚金牌, 成为一时之雄。

中国的滑冰活动历史悠久, 早在宋代就出现了由滑雪发展而来的“冰嬉”。元代以后, “冰嬉”更为盛行, 而且规模更大。明代有了关于“冰床、冰擦”的记载, 清代乾隆年间, 更设“技勇冰鞋营”, 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训练方法, 管理机构称为“冰处”。据《清文献通考》记载:“每年十月, 各族选善走冰者二百名, 内务府预备冰鞋、行头等项, 每到冬至后, 皇帝到瀛台等处看表演冰嬉。”

19世纪末, 现代滑冰运动自欧洲传入中国, 速滑运动逐渐成为北方群众所爱好的冬季运动项目。早在1935年, 在北京就举行过一次滑冰比赛。而在1943年2月, 革命圣地延安也曾举行过一次冰上运动会, 其中就设有男、女100米速滑等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参加速滑运动的人逐年增多, 尤其是是广大青少年。从地域上来讲, 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吉林等地的群众性冰上运动开展得最为活跃。1953年2月, 哈尔滨市举行了第一届全国冰上运动会, 有六个单位参加了速滑比赛, 创造了中国第一批速滑纪录。之后相继涌现出一批优秀运动员王金玉、罗致焕、王淑媛等。

自我国改革开放后到现在, 相继又出现了王秀丽、叶乔波、刘洪波、于凤桐和王北星等世界级的高手。

2、滑冰的装备

从早期的国际比赛开始, 比赛场地都呈长圆形, 一种场地的赛道周长为330米, 和标准的自行车场地一样。另一种为400米, 和标准田径场一样。上世纪80年代以后, 都改为400米跑道。而且, 基本都是室内馆, 因为这既能摆脱天气因素的影响, 还能提高比赛成绩。

速滑冰刀一般是用铆钉或穿钉与冰鞋固定在一起的, 越稳固越好, 19世纪中叶, 挪威人鲍森发明了铁制冰刀和皮质冰鞋 (也被称为挪威刀) , 这就是现代冰鞋的开始。

后来, 荷兰工程师格瑞特·彦·范·因根·舍诺于1985年起开始研制一种新型冰鞋刀, 最终于20世纪90中期发明了一种刀后跟能与鞋跟分离的冰刀叫“克莱普”冰刀, 又俗称趿拉板。这种刀的发明灵感据说来源于古典滑雪的雪板。这种冰刀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滑行速度, 使世界纪录有了长足的进步。1998年日本长野举行的冬奥会上, 速度滑冰的世界纪录几乎全部被打破, 接着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 所有世界纪录又再次被刷新, 趿拉板冰刀的发明和使用带来了一场“冰上革命”。目前最著名的品牌鞋有海盗、枫叶等, 我国国产的品牌有黑龙、飞航和雪豹等。

我们在奔跑和跳跃时, 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肌群能按照自然顺序协同工作, 但在传统的滑冰动作中, 由于冰鞋和冰刀前后两端固定, 完成蹬冰动作时如果伸展踝关节就会招致刀尖“刨冰”, 轻则增加阻力, 重则失去平衡, 因此必须控制踝关节、跖屈, 并将“锁踝”作为技术要领, 这样滑冰就将踝关节肌群的力量“扼杀”, 只靠膝关节和髋关节肌群来“干活”了。克莱普冰刀的巧妙构思是, 将冰刀的前刀托用铰链和冰鞋连接, 后刀托可以和冰鞋随时分离。其核心价值在于“解放”脚踝, 使运动员在重心前移时, 后刀托与鞋跟自动脱开, 于是踝关节、跖关节都可以在蹬冰的最后阶段自由伸展, 并依然保持冰刀“全刃着冰”。而膝关节力量也因此得以更充分发挥。克莱普冰刀实际上将传统冰鞋足部绕刀尖转动变为绕脚掌转动, 身体“重臂”为之缩短, 同时克服了蹬冰时重心主要横向移动的弊端, 使身体重心能够纵向前移。统计表明, 克莱普冰刀能将中长距离比赛的滑行速度提高5%, 平均每圈400米要快1秒到1.5秒。

这场“冰上革命”不仅仅是冰刀, 冰鞋和滑冰服也有了很大的改进。譬如冰鞋跟部用环氧树脂, 鞋内加有多层碳纤维可根据运动员的脚型进行热定型, 使运动员滑起冰来“得心应脚”。著名的有海盗viking和枫叶maple等。当然还有专门踩脚模定做的鞋, 特别有名的如美国的“MARCHESSE”, 穿上这种鞋能使脚型特别的运动员活动游刃有余。

那么, 为什么冰刀不能在水泥、玻璃、钢板上滑行, 却能在冰面上翔舞自如、“游刃有余”呢?这是因为, 冰刀的压力使冰的熔点降低, 同时因为摩擦生热, 导致接触点的冰迅速融化, 于是产生了一层薄薄的水膜, 在冰刀和冰面间起润滑作用。也有不少科学家始终质疑这一解释, 认为仅凭冰刀的压力和运动的摩擦远不足以使冰面融化。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证实, 冰即使在环境温度远远低于熔点的情况下, 表面也会形成厚度由几个水分子到几千个水分子构成的液态层, 这是因为冰层内的每个水分子都被上下左右其他相邻分子所“固定”, 而表面水分子则只能与“下层”分子连接, 垂直振动速度更快, 于是失去稳定的晶体结构, 即使在远远低于熔点的温度下也会表现为“半液体”状态。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在于, 冰的“光滑”主要是自身的天然属性, 而不是来自外力的作用。

滑冰无疑是最舒展流畅、轻盈灵巧的运动之一, 运动员身体蹲屈, 两腿交替, 蹬冰、收腿、下刀、滑进, 风驰电掣般掠过冰面, 身后留下美丽的弧线。滑行时我们追求最小的阻力, 但蹬冰获得动力时, 又需要有最大的阻力。因此身体重心所在脚的冰刀长轴必须与前进方向一致, 蹬冰脚的用力方向却要与冰刀长轴垂直, 靠锋利的刀刃“切入”冰层去“啃冰”。这和我们常见的菜刀的刀刃大相径庭, 冰刀的刀刃是一个拱形的凹槽。中长距离速滑冰刀要保持较好的直线性, 因此刀身较长;短道速滑冰刀的刀身相对较短并较高, 以便于在弯道上弧线前进和倾斜度很大时冰鞋不会接触冰面。而冰球运动员左奔右突, 花样滑冰运动员翻腾跳跃, 对灵活多变的要求胜过对直线速度的要求, 因此冰刀的刀身短、刀刃利、刀槽深, 前端一排“锯齿”能够更好控制急转骤停。

速度滑冰是讲究速度的运动, 所以减少风阻, 提高速度就是第一位的。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一般只穿毛衣毛裤或简单的尼龙服装, 而70年代后出现了氨纶材料的速滑服装, 迄今很多著名的运动服生产厂家争相研制高技术材料的高性能符合人机科学和空气动力学原理的服装, 以耐克、美津浓和迪桑特等厂家为代表。特别是耐克公司研制的服装从面料到科技含量尤为突出。另外又为适应短道比赛身体接触较多的情况, 研制出防切割的速滑服, 则大大保证了运动员的身体安全。

克莱普冰刀

克莱普冰刀滑行

短道速滑

二、雪地上的精灵

1、漫话滑雪

滑雪是一项很高雅的冬季运动, 它以其既浪漫又刺激的运动特点,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欢迎。关于它的起源说法现在有两种, 一种是说这项运动起源于北欧的挪威。早在五千年前, 当人们的生产条件还很落后的时候, 人类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 发明了可以代替行走的滑雪板, 它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在浩瀚的森林中任意驰骋追寻猎物。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 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域才是世界滑雪的最早起源地。经中国滑雪专家、考古专家13年的研究考察, 根据滑雪运动的特点、起源的条件、与人类早期狩猎生活的关系等, 又参考了国外的一些史料信息, 确认新疆阿勒泰地域具备了人类滑雪起源的一切基本条件, 特别是对阿勒泰市郊汗德尕特乡一个古老岩棚中古人绘画的一组人物抽象图案进行分析鉴定后, 认定岩画中的人物行态为滑雪的动作, 而绘画的时间为1~3万年前。这充分证实了古阿勒泰人比北欧人至少早几千年就开始了滑雪活动。2006年12月15日由中国滑雪协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西北大学、新疆阿勒泰市政府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 隆重发布了人类滑雪起源的《阿勒泰宣言》, 2007年1月,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给予了认证。

2、滑雪板

滑雪板是运动员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人在双脚站立时, 对地面的压强约15000帕, 行走在积雪没胫的原野上, 每一脚都要把松软的雪压实, 因此会消耗许多能量而“举步维艰”。滑雪板将踩雪面积增加了20倍, 脚对雪的压强也减少到原来的1/20, 人便被这双“大脚板”托在雪的表面上而能够“畅行无阻”了。

过去多用尖头雪板, 后来为了更好控制雪板和加大回转半径, 又出现了大头板, 目前一直使用, 不过在制作工艺和材料上有了很大改进, 其中加入了很高的科技含量, 如有的雪板利用中加入GPS芯片, 这使得滑雪者在遇到危险时救援者能准确找其位置。

滑雪板示意图

另外这种头尾较宽、腰部较细, 形如“沙漏”新型滑雪板, 施力后会形成一定弧度“引导”转弯。滑雪板越短, “板腰”越窄, 转动半径就越小, 没有弯曲变形的滑雪板是无法转弯的。现代滑雪板能在运动员跌倒后自动“脱扣”以策安全。而为了减小摩擦和保护滑雪板, “打蜡”从来是运动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巧, 要根据雪质的干湿去认定打蜡的多少和蜡质。

滑雪回转姿势

CM:人体质心W:重力Fload:雪面荷载FN:荷载与重力的法向分力Flat:荷载与重力的侧向分力FC:离心力Φ:人体倾角α:雪面坡度

3、高山滑雪和跳台滑雪

高山滑雪

雪的表面也许是地球上最神奇的表面之一, 固态、液态、气态的水在雪地上同时并存且相互作用, 形成复杂的物理特性。滑雪运动可以看成人-板系统重心转动和曲线运动的合成。高山滑雪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直接体现, 体重大的运动员会获取更大的动力, 因此会滑得更快。大、小回转时不仅靠手中的雪杖像船篙一般改变行进方向, 更要靠身体倾斜让滑雪板底面和雪面形成一个夹角。高速滑行的边刃“刻”入雪地后, “侧面切削”的横向摩擦力和滑雪板边缘相垂直, 提供了人体曲线运动的向心力。

跳台滑雪是冬奥会中最壮观而刺激的项目。从100多米长的助滑道俯冲而下, 37度的陡坡到末段急剧减小为11度左右的缓坡, 运动员在起跳点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腾空而起, 展开又宽又长的滑雪板“飞行”约6秒钟, 落在90米或120米处的K点。巍巍跳台虽然高达几十米, 但运动员身体和地面相对高度却始终不过数米, 斜坡的弧度和运动员在空中的抛物线轨迹大致平行。当运动员最后以极小的角度落地时, 垂直于地面的冲击力远远小于三级跳远之类的田径项目, 何况还有40厘米厚的雪层缓冲, 难怪总会是“有惊无险”。跳台滑雪既可看成一次人体的“下斜抛运动”, 也可以看成一次“飞行物”的“起飞”和“着陆”演练。

跳台滑雪

4、人工造雪

1932年2月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的最大危机来自气候的反常, 骤然升高的温度导致赛场冰雪消融, 不少项目只能勉为其难在溏薄的残雪中进行, 让运动员摔得鼻青脸肿。1964年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万事俱备, 只欠降雪”, 在1958年未遇的暖冬中, 奥地利紧急动用军队从山顶运来2万立方米积雪“救场”。但开幕式前赛场又遭降雨破坏, 一名奥地利滑雪运动员和一名英国雪撬运动员在训练中丧生。可见冬奥会成败的关键是“与天气合作”。到了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 摄氏18度的熏风吹化了满场冰雪, 致使赛程拖延了16天并搁置了不少项目。但多亏强大的人工造雪机支撑危局, 使高山滑雪等能够继续进行。打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首次使用人工造雪, 冬奥会已经开始改变完全“靠天吃饭”的宿命了。

1964年奥地利士兵为冬奥会运雪

大气中的水在摄氏0度下能以微小尘埃为“凝聚核”, 结晶成六角轮廓、形态对称的美丽雪花。人工造雪便是对大自然降雪机制的粗略模拟, 将水进行充分雾化后, 通过高压泵和排风扇喷射到寒冷的空气中, 让这些细小的水滴迅速结晶。科学家用细菌发酵生成的一种亲水蛋白作为理想的“凝聚核”添加到水中, 不但能使水雾更快、更完全“落地成雪”, 还能使结晶温度上升到摄氏2至3度。早期“雪炮”喷射出来的“雪”其实是微小的冰粒,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工造雪已经越来越接近于自然界的雪花了。

雪花的多种形状

人工造雪机

A:空气B:水C:雾化水D:冰晶E:-2°C气温F:人造雪

奥运会对人工造冰技术的应用要早得多。1908年伦敦奥运会花样滑冰便在人工冰场举行。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首次建造了全封闭的室内速滑体育馆。各式各样的人工冰场在当今世界已经随处可见。人工冰场的制冷原理和家用电冰箱大同小异。我们都知道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水会在100摄氏度时沸腾并吸收大量热, 而沸点为-29.8度的氟利昂在电冰箱内的蒸发器中“沸腾”同样会带走大量热使冰箱制冷, 然后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气态氟利昂变成高温高压蒸汽送进散热器, 在这些“暖气片”中放出热量重新变成高压常温的液态氟利昂并开始下一轮循环。我们不妨把人工冰场看成一个敞开的、摊平的、放大的电冰箱。这里代替氟利昂的制冷剂常常是沸点为-33.4摄氏度的氨, 将高压下的液态氨送到冰场水泥层的密集排管中汽化, 再将带走的热量散发到外部环境, 人工冰场便能“地冻三尺”了。人们很早就发现在积雪的道路上撒盐能加快雪的融化, 试验表明, 氯化钠溶液在浓度为23%的“共晶点”时凝固点最低, 为-21.1摄氏度。而浓度为30%的氯化钙凝固点为-51.6摄氏度。因此现代人工冰场更多用低温盐水或乙二醇作“载冷剂”, 流过水泥层网管“间接制冷”, 取代氨的直接蒸发。

电冰箱工作流程A:蒸发室B:压缩机C:冷凝器

人工冰场剖面图

人工制造冰雪的工艺非常复杂。“一层摞一层”的冰自下而上涂饰成白色衬底, 喷绘出鲜明的场地画线和图标广告, 再由8至10层薄冰紧密构成4厘米厚的运动冰面。冰球运动需要较“硬”的冰场, 冰面温度以-5摄氏度为宜, 速滑则要求冰面温度在-2至-3摄氏度之间。冰场的热负荷计算, 热交换控制和日常维护管理都少不了专门的里手行家。

至于那些“横空出世”的雪橇滑道, 也可以视为拉长、卷曲、弯环、陡峻的人工冰场。1600米滑道的水泥结构从底槽到护墙布满了钢铁的“末梢血管”, 千余吨氨水如同神奇的“冷血”, 沿着中心机房伸出的“动脉”“静脉”循环不息, 维持着这条“玉龙”零下11摄氏度的“体温”。计算机网络和几十个传感器随时监控滑道上的微小变化。由于工程浩大和造价昂贵, 目前全世界仅有12条人工冰橇滑道。

工人在修建雪橇滑道

冰雪王国之旅 篇9

来到冰雪王国大门口,还是像平常一样的温度。换好装备,进入馆内,嗖的一下降温30度。我们身穿厚厚的羽绒服还是觉得瑟瑟发抖。

走进冰雕世界,出现在我眼前的是闪闪发光的冰桥。我们戴上羽绒手套,匍匐着往冰桥上爬,然后从桥的另外一侧滑下来,比滑滑梯还要轻松自如。

我们还参观了各种各样的冰雕。有哪吒造型,威风凛凛;有如来佛像,慈祥又严肃;还有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和顽皮可爱的七个小矮人。小矮人个个笑容满面,白雪公主婀娜多姿,他们正在给人们表演快乐的舞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刺激的是雪橇。我稳稳当当地踩住雪橇,紧紧握住把手,用力一蹬,从10米高的地方,如箭一般飞下来。心随着箭飞。我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再也感受不到寒冷。

夏日里的冰雪,夏日里的寒冷,让我难以忘怀。

(指导教师:崔丽珍)

暑假游第一站:冰雪王国

导游:金欣语

冰雪路面驾驶技巧 篇10

(1) 在冰雪道路上行驶, 尽量保持匀速行驶。如有前车行驶轮迹, 车辆应随前车辙行进。加速时, 应轻踏加速踏板以防驱动轮转速骤升而打滑, 或因两轮在急加速中遇不同阻力而产生突然转向。

(2) 在冰雪路面行车要慢、稳。不可急打方向盘, 转弯时应提前减速,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转弯半径应适当加大, 要防止急转猛回造成侧滑。

(3) 在积雪道路上行车, 因光线反射, 易使驾驶员产生视觉疲劳。因此, 应适当停车闭目休息。如长时间在雪路行驶, 要佩戴有色眼镜。

(4) 在结冰的山路上行驶, 要根据冰层厚度和坡度大小、长短决定是否通过。若坡道过陡或倾斜则不易通过。在下坡时, 应利用发动机牵阻作用控制车速, 确需制动时, 应采取间歇制动或点刹的办法。上坡时应提前减挡, 避免中途减挡。

(5) 在冰雪道路上会车时应选择宽平地段。交会时不要太靠近路边, 并注意适当加大两车横向间距, 以免侧滑碰擦。

冰雪一家亲 篇11

每年的冬天对哈尔滨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季节,因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晶莹剔透的冰雪景观。而对于66岁的市民张德祥来说,每年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更是一个全家人的节日。

张德祥是哈尔滨著名的冰雪雕艺术家,曾经做过美术老师和中学校长的他从小就对冰雪有着特殊的感情,就连给儿子起名也不忘加上“雪”字,老大叫张雪松、老二叫张雪涛,一家老小组成了地道的“冰雪之家”。

享受冰雪情缘

说起张德祥开始制作冰雕,还要源于20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

那时张德祥还在哈尔滨市的一所中学任美术老师。一次,爱人朱清偶然在兆麟公园内看到有人在参加冰雕比赛,回家后对张德祥说:“你是美术老师,你敢不敢也去参加比赛?”当时的张德祥没有半分犹豫就应战了:“那有什么不敢!”第二年他就开始接触冰雪参加比赛了。“当时雕了一个《吹泡泡的小孩》,两天比赛下来累得够呛,虽然啥也没得着,但是觉得心里挺愉悦。”从此让他与冰雪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几年下来,张德祥的冰雕雪雕作品频频在全省全国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张德祥的名气随着黑龙江冰雪旅游的人气一同上升,之后他干脆一心一意端上了“冰饭碗”。

每到冬天第一片雪花飘落的时候,张德祥总按捺不住内心的那种激动:“真是挡不住的诱惑,现在我一看到冰我就想拿把铲子给它铲点啥。朗朗弹琴的时候他如痴如醉,当我听到了铲子刷的一声下去以后,那种沙沙的声音真像是音乐。当经过了一段时间,没有生命的冰和雪在你的创作下,一点点的居然变成了美丽的作品,有种种内涵,真像是拯救生命。”

全家齐上阵

两个儿子上学以后,张德祥便带着他们一起去参加冰雕比赛,当时大儿子张雪松只有10岁,小儿子张雪涛仅仅7岁,跟着爸爸一起去比赛让两个孩子十分兴奋,很快两个孩子也对冰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张雪松回忆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是哈尔滨市第二届中小学冰雕比赛,准备一下就拿了父亲的工具去参加了,雕了一个猫头鹰,取名叫《卫士》,得了三等奖。那个时候感觉到这种形式这种载体很有意思,然后就开始逐渐迷恋上了。”

张德祥的爱人朱清看到爷仨为冰雕忙活得热火朝天,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当中。199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家庭冰雕比赛,他们首次一家四口登台亮相,共同制作了冰雕作品《阳光·希望·未来》,获得了一等奖。

“我父亲领着我加上我弟弟还有我母亲四个人一起去,那时候挺有意思的,不是跟正常比赛那样紧张激烈的气氛,但是感觉一家人其乐融融。”张雪松说,“大家到每年的时候都想着应该做什么样题材,应该做什么样内容,能更充实一些,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吧。”

这样一来,张德祥每年参加比赛就又多了三个得力助手,父子、夫妻齐上阵,每年都会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

于是,在一家之主张德祥的带领之下,每年的冰雕雪雕比赛上都会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团队。

对于在创作中怎样分工,张德祥介绍说:“我当然是作品的主力了,儿子们体力都比较强,所以他们去打料,站在几个不同的面,整体的做完了以后,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我的爱人和儿媳妇就做一些小精的小的细活,这样既分工又协作。”

渐渐地,全家人的兴趣开始向雪雕拓展,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不太掌握到熟练地驾驭。1998年,全家人共同制作的雪雕作品《苗家女》,获得了国际三等奖。

说到此次参赛经历,大儿媳季丽莉说:“大块的都是爸爸和我爱人做,我和妈妈就雕细的,《苗家女》的那个项链、头饰什么的都需要特别细致地雕刻,都是我和妈妈做的,后来雕出来特别漂亮,自己看到后特别有成就感。”

不断延续的“希望”

2007年,小孙子的降临带给这个家庭无限的欢乐,冰雪一家人也增添了新的力量。孩子还不到两岁,就成了全家人创作的原型。在2008年的雪博会上,全家人创作了雪雕作品《希望》,作品由大冬会会徽、儿童、和平鸽、雪花等组成。儿童的造型就来自刚刚一岁多的小孙子。

全家人给这个作品拍了很多照片,季丽莉说:“等孩子懂事了就给他看,到他能拿动小铲了,到时候也让他学冰雕。”

每年参加比赛,张德祥一家不光是队员阵容强大,实力也是相当不俗,家中的60个国内外奖杯和证书见证了他们20年的冰雪情缘,一家人也在冰雪的世界中沟通情感。这一点,张德祥和老伴朱清格外有感触。

“这是我们大家一起智慧的结晶,一起通过我们辛勤的劳作,创造出来一件作品,不仅我们自己感觉到非常愉悦,也给游客们带来一种艺术的分享。 ”

艺登高峰 乐此不疲

经过20多年对冰雪艺术的研究,如今全家人在冰雕和雪雕的创作上已登峰造极。张德祥说:“玩冰雪的最大乐趣在于,作者通过写实、写意等各种艺术手法赋予冰雪灵魂,让观者能从一件件作品中体会到美的享受,引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一旁的张雪松补充说:“可以说冰雪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部分。冰雪是哈尔滨的名片,在我这方面说应该坚持下去,用我父亲的话说,只要他能轮得动铲,他一定还要亲力亲为。”

值得一提的是,小儿子张雪涛现正在德国深造,其精湛的冰雕技术令外国人刮目相看。2010年,他成为柏林冰雪文化宣传交流展的总设计师。在1200平方米的室内冰展中,张雪涛以冰雪的独特风格展现了中国的园林艺术,令外国专家赞叹不已。

如今,张德祥和张雪松父子把精力全部投入在培养学生上。由于冰雕和雪雕方面的理论及指导性书籍相对较少,张德祥就把自己多年钻研的心得传授给学生。在他们的冰雕作品中,不再刻意追求一刀一铲的功夫,而是首先从构思立意入手,在合理用冰处着眼,使冰雕作品空、透、露的独特魅力真正显露出来。

冰雪中的公交人 篇12

这是一次艰难的行程,平时,他们骑电动车上班,而现在,30多厘米厚的大雪不允许他们骑电动车了。于是,他们迎着寒风,在大雪中艰难行走,脚冻得几乎失去知觉。近两个小时后,他们走到选煤厂,坐上公交车,到了圪㙩沟公交停车场。在这里,他们驾上公交车上了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11月11日开始到现在,太原公交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不知有多少职工就是这样走向工作岗位的。

风口浪尖

从11月9日开始,一场罕见的大雪突袭而来,积雪厚达40多厘米。凛冽的寒风中,城市交通整体放慢了“脚步”,道路上一缓慢行驶。风雪肆虐中,冰凌把马路变成了溜冰场,行路难成为许多人的切身感受。这个时候,城市公交系统压力骤增,平常三五分钟发一班车,现在几十分钟都发不出去,因为车都被堵在路上。866路从圪㙩沟到火车站,规定运行时间是108分钟,而下雪这几天要3个多小时。在大南门等大站车还没靠站,黑压压一片乘客往车边涌,而司机身后的车厢里,几乎已无立锥之地了。片泥泞,稀少的车辆像蜗牛一样

大雪考验着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也把公交人推到了风口浪尖。

面对雪情,公交人早有准备。集团公司董事长高潮、总经理周齐已提前做了周密部署。周齐和主管运营的副总经理杨大康不顾雪大风急,道路难行,不分昼夜,到运营一线察看道路和车辆运行应急预案:各分公司取消公休车和对外包车业务,增加配车数量,启动了260辆备用车,一线人员提早上班,机关管理人员全部按预定分配岗位,到火车站、大南门等一些人员密集的大站点疏导客流,维持秩序。同时,加大对重点路段和重点线路的隐患巡检力度。情况。他们及时启动了特殊天气

紧张备战

公交集团公司各分公司的领导和车队干部们,善打硬仗,迎难而上。在陡坡处,他们洒融雪剂;在车场内,他们铲雪除冰。大家齐心协力保运营,忘记了寒冷和疲倦。为防止车辆油路等部件冻着,每个晚上,他们要三次进行热车发动,每辆车从发动起来到熄火也就几分钟,但每个分公司有几百辆车,热上三次,一晚上就过去了。回到办公室,衣服已经全湿了,袜子也早湿透了。

寒风中、雪地上,车队干部们跑来跑去,争分夺秒,给一辆辆待发的车加水、加油,呈现出一幅大战前紧张备战的景象。凌晨5时多,当班的司机们坐接送车到了车场时,身上落满雪花的车队干部们已为他们做好了准备,可以随时发车。他们太累了。在圪㙩沟停车场,记者看到,四公司车队长常太生脸色灰暗、嗓子嘶哑、走路乏力,睡眠明显不足。同志们说,队长连续四天四夜,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在公交7路、6路、17路、834路等线路,汽车需要装防滑链。这是一项很不轻松的工作。每副防滑链有二十多公斤,车轮还要架起来,几个人在狭小的空间要配合好。晚上,尽管有灯光照着,但毕竟不同于白日,加上天冷,手冻得冰冷,腰酸胳膊痛,第二天一天都抬不起胳膊来。这些线路的车队队长、管理人员和主动不回家的司机、修理工,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把防滑链全部装上,第二天,他们又投入正常工作。在一分公司,16个人装防滑链,其中有9名是共产党员。

司机在路上艰难前行,后勤工作人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把热菜热饭及时送到司机手里。在公交公司,真正做到了机关为基层服务,干部为职工服务,修保为运行服务,后勤为一线服务,司机为乘客服务,公交为社会服务。

还是太原公交好

在这场路程艰难的雪中大输送中,公交集团涌现出很多可爱的职工,他们是那样朴实可亲,他们为大家捧出的是一颗赤诚的心。

镜头一:这几天,公司给大伙免费发放饭票。有人对王红说,该你去领饭票了。王红刚答应了,但抬头看到外面等候上车的乘客已排成一长排,心里忍不住了。她迅速跑到车上,拉了满满一车乘客出发了。

镜头二:车队长张国珍是个有心人。今年夏天,他偶然在一家单位看到人家准备处理上年冬天剩下的融雪剂。他想,到冬天下雪时,公交公司也许能用上。就这样,他把20吨融雪剂拉回来了。这几天,这些融雪剂大大有了用场,而此时的市场上,融雪剂已很难买下。

镜头三:一位曾在太原农村插过队的天津人拄着拐杖,带着一堆行李想要上车,刘文军下了车把乘客扶上车。这位乘客说,自己是准备坐出租车的,但出租车太少怎么也拦不上,只好坐公交车。下车时,刘文军又把他扶下车,乘客感慨地说:“还是太原公交好”。

镜头四:11月12日,五公司司机王利勇跑完最后一趟车,已是晚上1 1时了,想到第二天还要出车,他在车队找了个地方,衣服没脱就睡下了。没多久,听说开接送车的司机忙不过来,就爬起来开上接送车送大伙回了家。回来躺下没多久,朦胧中听说有辆车坏在路上,他想,修理工太累了,自己去修吧,于是,就花了40元钱打出租车跑出去,修好车回到车场,已是凌晨6时多了。

镜头五:在雪中大输送中,公交公司中那些招聘司机们的表现也很感人。在三公司,魏梦和每天早早就来到车队。跑完车,他不回家,而是拿上小铁锤和喷灯,在车门下清理起车框里的冰块,他说,要让乘客平平安安地上下车。

镜头六:11月12日,858路车陷在半路上,司机下来垫上草垫子,车还是出不来,最后,他把座椅上的浴巾垫在车轮下,车才爬出来。记者后来听说,在公交公司,有不少这样的司机和修理工人,为使车能尽快走出泥潭,他们千方百计,有人甚至把棉大衣脱下来,垫在车轮下,将车开出了陷坑。

多重角色

在路上撒融雪剂,很多人以为这是环卫工人的事情,其实,公交人也撒融雪剂。仅仅这几天,公交公司就撒了30多吨融雪剂,这不仅使公交车上了坡,也让更多的社会车辆受了益。

雪中行,冰上行,汽车最怕的就是上坡路,从朝阳街到大东关,从东客站到七府坟,以及通往西山的坡道,坡路重重,冰雪层层。为了能让汽车顺利上坡,公交人一次次撒着融雪剂。而在许多公交站台上,上千公交职工出来清冰除雪。在新建路,在桃园路,在很多路段,一棵棵大树枝承受不起大雪的重压,“咔嚓”“咔嚓”地折断下来。在园林工人清理和锯树枝的时候,公交人也一次次出来了,他们开上登高车,在凛冽的寒风中清树锯枝。棉衣湿了,雪片掉进袖筒里、脖子里,冰凉浸骨,但他们坚持着。在朝阳街,因为路滑坡陡,包括社会车辆,很多车上不去。在西山地区,在朝阳街,还有大量的无证照、被人们称作“蛋蛋”车的黑出租车。此时,“蛋蛋”车拉上人了却上不了坡。紧急时刻,为了乘客的利益,三分公司经理白瑞组织公交人员推车。在小东门、大东关、剪子湾、东客站,到处都有这样动人的情景。他们大声喊着号子,把一辆辆社会车辆和公交车硬是推上了坡。车走时,人们感激地向公交人挥手致谢。

就这样,为了畅通行车,公交人四处奔忙,担当着多个社会角色:市政、环卫、交警、园林……

雪地修车

冰雪使道路坑坑洼洼,汽车在坎坷的路上剧烈地颠簸着。有的车一路下来,轮胎边结聚起大块的冰陀子,有的重达百十公斤,司机要把这些冰陀子清理掉才能发车。在这样恶劣的道路上行驶,频繁的启动、停车、刹车,对车辆的损坏是非常严重的。在每个分公司,电话不时打回来:供气管道冻住了,车门泵冻了,关不上门,车受潮打不着火了,离合器损坏,钢板断了,备品库里的雨刷器都被领光了……

故障车迅速多起来,正常情况下修理工一天接一两个活,而现在一天接十多个。雪地里,工人们在车下一忙就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电车运行靠的是电,但大雪将很多电线压断了。公司领导立即带领修理工,上了6米高的登高车,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修复线路。11日晚上,最后一辆故障车拖回五公司车场时,已是晚上11时了。综安科长蔡晓光平时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这时,为了不影响修理工的休息,他一人跑到大雪中修车,一直到凌晨三时才回到家。

风雪夜归人

风雪中的等待让乘客变得焦燥,有的乘客打电话投诉,认为车里人太多,属于超载。有的乘客因为嫌车上人太多上不去,把车窗玻璃砸烂。因路滑,车速较慢,一位乘客骂骂咧咧,责怪影响了他办事,下车时还向司机史建军脸上打了一拳,顿时血流了下来,而那位乘客跳下车跑了。

其实,公交人不想让乘客在雪地中多滞留一分钟。11月11日晚11时许,一位从湖北来办业务的人走到建设南路时,知道已经没有公交车了,准备打出租车回宾馆。但是,平时来往不停的出租车这时已不见了踪影。就在这时,一辆公交车在他身边停下,司机力尚涛请这位湖北人上了车。乘客说,真没有想到,这么晚了还有车。

没有想到的事还有很多。11月10日夜,12时多了,1路车司机梁永陇驾车从火车站返回下元,一路上,不管是在站牌下,还是站牌外准备拦出租车的人,他一概停下来,请他们上车。雪夜,无声无息,一股股暖流流淌在人们的身上。车上,乘客们激动地不知该说什么好。灯光下,有位女同志双眼湿润了。

11月12日,子夜,南寒地区。杨军驾驶的一辆16路车在一位年轻人身边停下。青年人上车前,把一块砖头扔到路边。上车后,他笑着对杨军说:“我感谢你一辈子,你不知道,你要不停车,我准备拿砖头砸你的车。”杨军笑说:“放心,我会停的。”

风雪,阻挡不住城市的脚步,阻挡不住公交人的脚步,却给人们留下一幕幕温情,带来一丝丝暖意,温馨的画面感动着记者和所有路人。

上一篇:市政给排水设计研究论文下一篇:衔接好初高中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