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环境

2024-07-29

雕塑与环境(精选10篇)

雕塑与环境 篇1

摘要:探讨影响雕塑与环境关系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环境的人文背景、雕塑外观、材质、位置等等。各要素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和谐效果需要各要素间的协调与配合。一般情况下, 受环境的人文背景影响的雕塑外观具有首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其它要素的作用,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词:雕塑,环境,关系,要素

作为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 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涉及到多方面因素, 如人文背景、雕塑形态、色彩、尺度、材质、放置位置、技术因素、环境屏蔽程度、地形标高等。一件好的雕塑当然应该尽力在各个方面都尽量与周围环境配合。但是当不能面面俱到的时候, 所有的这些因素里面有没有哪一个或哪几个比较突出和重要, 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的呢?

应该是有的。

每一件雕塑所处的环境都有其人文背景。这个人文背景糅合了环境的历史因素、风情民俗、地域特色、人文心理状态等内容, 为雕塑提供着基础性的限制信息。

试比较中国颐和园与法国凡尔赛宫苑中的雕塑。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建设年代接近:颐和园建于18世纪, 凡尔赛宫苑建于17世纪下半叶;地位作用相同:同为大型皇家御苑;建设在两位同样热爱园林且颇负盛名的君王主控下展开:中国的乾隆皇帝, 法国的路易十四;在园林史上的地位相堪:分别是中国和法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虽然有诸多共同点, 但二者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区别。颐和园中雕塑不多, 并且多为动物形态, 没有人物雕塑;而凡尔赛雕塑则随处可见, 内容主要为人物, 且多裸体人物形象。这个现象和两国的园林心理及历史文化因素差异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式园林, 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强调园林中的自然意趣, 人为因素尽量不过多地参与其中。雕塑和建筑都被看作是人工痕迹, 因而出现得比较少, 且雕塑多在建筑附近为建筑营造气氛。而以法国园林为典型代表的规整式园林, 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 建筑往往成为园中的主导因素。雕塑和建筑关系密切, 因而园林中出现较多。在雕塑的表现形式上, 中国古典园林常以祥禽瑞兽保宅护院, 以企平安, 因为在传说中这些动物们往往是仙家豢养的有灵性的生命, 园中放置它们的雕像, 具有祁福求吉的意谓。法国古典园林则以人物雕像为主, 因为“自古希腊开始, 西方雕塑就崇尚人体的美, 为了突出人的力量, 在西方园林中也就广为布置了直接表现人体美的雕塑。”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不可想象的, 深受儒道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 视裸体人像为不雅, 甚至是亵渎。试想如果在颐和园中出现一尊裸体人像, 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呀!估计会有许多皇家贵胄当场怒骂出声, 晕倒在地!

即使是相同的动物雕像, 在两座园林中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无疑和两国的文化背景相关。比如说同样是龙, 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奇而崇高的动物, 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 龙常常是邪恶的象征, 是被征服的对象。

具有诸多相同建设背景的两座园林, 由于环境的人文背景有差异, 在雕塑形式上表现出了如此明显的不同。两座园林中的雕塑都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 但如若互换, 结果却不堪想象。因而, 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与环境的人文背景是否一致是雕塑与环境关系是否融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雕塑外观包括形态、色彩、尺度等因素, 这是雕塑给人以直观印象的要素。一般情况下, 是根据环境的人文背景需要选择适当的形态, 再根据周围的环境来确定色彩与尺度。

雕塑的材质应是根据雕塑形态选择的, 放置在室外环境的雕塑, 还要考虑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雕塑放置的位置也是雕塑与环境关系的重要环节之一。位置不当不仅会使雕塑与环境关系尴尬, 减弱雕塑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还有可能破坏环境美感。

影响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因素还有许多, 比如说技术因素、地形标高、环境屏蔽程度、观赏位置设定等等, 这些因素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雕塑与环境关系是否融洽, 同样也是雕塑处理中应该加以仔细考虑的内容。在不同的雕塑设置过程中, 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各种要素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和谐效果需要各要素间的协调配合。在一般情况下, 影响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各要素中, 受环境的人文背景影响的雕塑外形是首要的决定性的要素, 这个要素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当然, 其它要素的影响力也不应忽视, 在特定情况下, 其中某个因素的作用或许还会突出, 甚至成为决定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具有操控性的要素。总之, 不能绝对地一概而论, 具体的情况应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珍藏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朱建宁.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M].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篇2

关键词:城市雕塑 环境空间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与方式表达方面更加自由和非对称。因此,如何加强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雕塑艺术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国家规范城市景观设计蓝图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 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相关简述

21世纪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和提高城市艺术品为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审美化和功能化是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艺术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国家雕塑博物馆,城市文化和城市艺术文化已经逐渐与城市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将城市艺术文化逐渐深入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人类情感与城市雕塑的有效融合。

作为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城市雕塑,也是城市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艺术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视觉艺术三维立体表现手法而言,城市雕塑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语言特色。不仅加强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一个城市的雕塑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空间生命力。

(二)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

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还表现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城市雕塑—方面装饰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美化环境和艺术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是人类情感和城市文化进行浓缩后的标志性作品,寄托着设计师们的情感。城市雕塑的艺术空间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三维视觉表现手法,而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激发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调节城市空间场所的外部轮廓,注重城市雕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与沟通。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设计理念中融合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和人文文化。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还可以透过城市雕塑看到城市发展的实质情况,即所谓的环境与人文的整体融合。因此,当孤立的城市雕塑与一个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文化可以做到有效衔接,不仅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之美,还可以凸显出雕塑本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一抹情感色彩。

二 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相较于传统雕塑表现手法而言,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雕塑艺术体系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城市雕塑技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现代城市雕塑在创作方法、艺术设计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材料,进一步为现代城市雕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形式而言,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形式更具文化交流特征。传统城市雕塑主要通过广场、公园等建筑物凸显建筑雕塑的公共性,因此传统城市雕塑具有浓厚的景观性特色。但是现代城市雕塑在建造与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显示着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而且还代表着城市与公众之间在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城市建筑、雕塑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指利用城市雕塑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不应该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存在与公众隔离、人类不愿意接近城市雕塑等现象。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特征,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娱乐玩耍、触摸体验的公共场所,将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凸显出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以及艺术表现理念,使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而且城市雕塑为现代城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基石,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凸显城市雕塑的主体性和层次感,进而扩大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范围。

相较于西方古典雕塑的主题范围而言,中国城市的雕塑在主题范围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环境的认知等领域。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范围选择方面主要以山花、壁龛为主,其雕塑风格以具有浓厚的建筑风格为主。作为城市比较有代表型的广场雕塑,西方古典雕塑仍然以“歌颂君王”作为主题内容,雕塑的性质以碑柱为主。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单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主题范围的拓展。而城市雕塑在主题内容的确立方面带有浓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特征,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效衔接,还将现代人文情感元素与城市景观背景进行了有机统一,从而促使城市雕塑主题逐渐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雕塑主题方向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文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只有将城市雕塑与现代生活从实施方面做到有效统一,才能够帮助景观设计家们站在社会公共的角度设计城市雕塑,并在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体会社会公众内心对城市雕塑的认知与了解。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简主义”和“构成主义”为主,其外在表现形式以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层次感作为灵感源头,将现代城市雕塑进而简单化和功能化。另外,城市雕塑设计师们在设计雕塑景观的过程中将抽象简练的几何知识与艺术设计表现手法的张力和美感有效整合,向社会公众传递城市之美。将几何知识与雕塑设计的机械之美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雕塑的创新型设计手法,进一步提升雕塑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和艺术审美观点的变迁致使社会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而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观点的不同导致雕塑创作手法的不同。现代城市雕塑还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以革命性为主题的雕塑仍然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以革命性和祭奠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城市雕塑以营造庄严的气氛空间作为设计目的,多以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生态型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布局中得以广泛运用,以生态型和人性化为主的城市雕塑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更凸显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文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城市雕塑的艺术变现手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创作手法逐步向音乐和建筑为一体的雕塑创作手法方向发展。既有小巧精致的城市雕塑景观,又有简单大气的城市化气息浓厚的雕塑景观。由注重城市雕塑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特点为主逐渐向非对称性和自由式为主的雕塑转变,打破原有设计师们传统的创作手法和思维观念,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手法拓宽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材料也是现代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段之一,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雕塑对不同质感的材料要求亦不一致。影响城市雕塑材料质感的因素包含肌理感、色彩光泽度、光感等,设计师在设计景观雕塑是不仅需要全面向系统地了解不同质感的材质,还需要对城市景观空间和雕塑艺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

三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如何有效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进行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全面了解雕塑功能和环境性质。就雕塑设计师而言,雕塑设计师们除了了解雕塑艺术设计基本技巧之外,还需要对艺术环境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握雕塑作品的动态美。设计师们在设计城市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以创新性思维观念和情感理念作为理论基础,掌握城市雕塑作品的视觉艺术特点和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进而为设计凸显城市环境和情感的雕塑作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进一步促进社会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需要加大现代城市的服务力度,将现代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提高城市雕塑的亲和力,加强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广泛运用,城市雕塑不仅具备亲近性的特点,还具备娱乐性和服务性特点,进一步拉近城市与人类之间的距离。

最后,现代城市雕塑作为拉近城市与人类距离的有效载体,国家需要转变国家职能,由主导型为主的战略决策逐渐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将国家关注的侧重点放在民生和服务社会公众方面,树立城市亲民和城市文化形象。除此之外,城市管理者应该根据城市文化和发展特色建立生态型城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塑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与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

结束语

试谈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篇3

在当今时代,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工业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也逐渐地显现出来,甚至威胁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因此“环境”因素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环境保护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保护环境的终极目标是营造一个“生态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属于环境艺术的城市装饰雕塑的主要课题。处理好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关乎人民生活、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城市装饰雕塑作为装饰雕塑艺术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程,是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见证,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

人类所处的环境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被人们按自己的意愿不断进行改造、加工,使它带上人类主观愿望的感情色彩,赋予它情调意境。包括城市装饰雕塑在内的环境艺术也是诸多因素契合的统一体,研究其生态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再按一定的主题要求和情调意境去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够感染观众的艺术统一体。

2 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作为放置在室外特定的环境中,具有相对的不可置换性,城市装饰雕塑不应仅仅局限在形体本身的表现和艺术处理上,更要考虑所处的具体环境空间中各种因素关系的协调。因此,如何认清并处理好城市装饰雕塑与它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是决定雕塑与环境结合成败的关键。

2.1 从属的关系

城市装饰雕塑同周边环境间存有主客体之分,环境是城市装饰雕塑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就没有其存在的必要。作为主体的环境,客体的城市装饰雕塑,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营造着同一环境,在这一艺术性的新环境中,城市装饰雕塑用其特定的语言展示雕塑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既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也受依附主体和主体功能的限制。这种客体从属主体的关系要求城市装饰雕塑必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自然空间及人文景观达到和谐、完美、统一。这样,主体才能容纳客体,客体才能与主体相融洽;反之,如若违背了城市装饰雕塑创作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及其与环境的从属关系,就会导致一些质量很差的、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的雕塑出现,成为“城市垃圾”。

2.2 共生的关系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城市装饰雕塑的创作都应该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组成部分,有的雕塑甚至是核心部分,它应是环境的精神气质的体现,它的塑造能够为环境传达出特定文化或风俗的内涵,因此它和环境有一种内在的深厚联系,也即是共生的关系。

而现代雕塑从形式到材质范围都较之以前更为宽泛,其与环境的融合性和自由度就更大,在外观上,不论是大小、高度、色彩,还是材质的搭配都可以弥补周围环境或建筑的单一不足,从而在形式上更能丰富地占有空间,提高其所在环境的品位和质量。当然,环境空间的营造也反过来能突出雕塑的特性。

法国城市装饰雕塑作品《豹》,其尺寸虽然较小,但所处环境是树林中,并将雕塑与座椅的实用功能相结合,不仅巧妙且作品与环境十分契合,共生关系似浑然天成。

2.3 相互影响的关系

城市装饰雕塑主要是用于城市的装饰和美化。由于它的出现而使城市的景观增加,作为公众生活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刻都在作用于城市居民的感官,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它代表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所在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城市的艺术气息。它调节了城市色彩、调节了人们心态和视觉感受,作为城市的眼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城市装饰雕塑作为客体从属并影响了周围环境,而城市周边环境作为主体对客体雕塑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因素包括位置、形式、尺度、材料、色彩和水体等多个方面,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影随形。

以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经典作品为例:在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达拉斯市政厅前的广场上安置着摩尔的一件巨大的雕塑作品——《达拉斯》,共有三组,作品呈三角形对峙放置,彼此间有距离可容人穿越。其青铜塑造出的自然的有机形体,强烈的金属质感,流畅的曲线与几何构图,使雕塑与建筑形体相互对比又相互映衬。市政厅因“达拉斯”增添活力,而“达拉斯”则因市政厅增添趣味。

2.4 和谐共存的关系

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

关根伸夫曾说:“雕塑就是赋予环境以生气的工具,一件雕塑如果不与环境相结合,本身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意义。”而雕塑大师摩尔的作品更是突出强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有很强的装饰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摩尔作品其意义往往并不在于雕塑本身,而在于他认为的“物质环境之外还有一个大环境”。

因此,处理好城市装饰雕塑与它所处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雕塑的放置地点要依据具体的环境空间而定;2)雕塑的形式结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要相呼应。

绝不能把城市装饰雕塑仅仅当作城市的附属品,而应在设计时认真地了解、分析、研究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经济基础、风土人情以及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努力使城市装饰雕塑作为美的传达,与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意义,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应是从属共生的、相互影响的、和谐共存的,而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城市装饰雕塑,必然是雕塑家对环境的背景、内容、作用性质、历史传说、地方特色、人民群众的审美倾向等进行有机的协调处理的结果。在这种环境意识指导下创作的城市装饰雕塑作品将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将永久地为观众所喜爱。

摘要:着重分析了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指出城市装饰雕塑与环境是从属共生的、相互影响的、和谐共存的,对于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创作或欣赏城市装饰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装饰雕塑,环境,关系

参考文献

[1]林雪源.关于当代公共性艺术中环境雕塑的思考[D].重庆:重庆大学,2003.

[2]朱家强.浅谈中国城市雕塑现状及发展方向[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3]王雁.浅谈装饰雕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175.

[4]吴筱荣.论装饰雕塑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2(3):320-323.

现代室内环境中装饰雕塑探究 篇4

前言

装饰雕塑,不仅仅是物体层面的修饰,也被认为是美和艺术的立体化的表现形式。在室内装饰中,雕塑装饰不仅仅是符合美学要求的好方法,更加是体现一种意识、信念和风格的装饰形式。在高速发展,人们对生活中精神文化追求愈加强烈的今天,雕塑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等,能够很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雕塑装饰在室内装饰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装饰雕塑在室内环境中的作用

1.美化室内环境

对于现代室内环境而言,不仅仅需要必要的家具和生活用品,更需要相应的装饰物品来修饰和美化。装饰雕塑包含了广泛的范围以及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和材料选择空间,能够根据不同的室内环境特征,以及不同的用途,而进行多元化的变化,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例如在房间中,可以采用金属雕塑的台灯灯座,这样可以在保有实用性的同时,不拘泥于传统台灯的一板一眼,在小小的变化中就能够增添室内的美感。

室内环境中的雕塑装饰不仅仅拘泥于一件件单独的物品,也可以连成一体一气呵成。也就是说,可以在室内摆放一个大型的雕塑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在一些细节上采用相似的线条和雕塑,来使整个室内的风格更加统一在统一中强化设计的风格,使室内环境变得更加令人印象深刻,更加有格调。例如,在一家定位清新文艺的咖啡店里,则可以在椅背,桌腿,墙壁挂饰以及桌面装饰物等等方面,采用相似的风格,可以是金属雕塑,可以是木质雕塑,都能够在整个店铺内营造出浪漫清新的氛围。

2.突出室内格调和风格

装饰雕塑不仅仅是美化环境的一种手段,并且也可以突出体现所在环境的风格以及主人的气质,爱好和格调。例如,在茶馆或者古董店中,如果采用木雕屏风等等雕塑作品进行装饰,就十分符合经营行业的格调,会让整个室内环境都更加高雅和古色古香,也让身处其中的客人更加沉醉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氛围当中,使整个室内环境的装饰更加出彩。而如果是一个经营现代化高科技产品的门店,更好的选择是采用现代化的抽象雕塑,并且,选择一些金属或合成材质更加合适,能够突出一种时代感和动感,让顾客感受到这是一家走在科技前沿的店。这就是装饰雕塑在室内环境氛围中起到突出作用的一个

例子。

另外,在居室的装饰中,雕塑装饰也可以很好的反应居室主人的喜好。例如,如果主人是受传统思想和民族文化熏陶很多,并且很热爱这些文化的认识,那么可以在室内多运用一些木质材料制成的有传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花纹的雕塑作品,则可以满足主人的美学喜欢,并且向客人展示主人的爱好和性格特点。如果主人是很新潮的时尚认识,那么可以在室内更加大胆的运用一些现代化的雕塑,与现代化的家具相结合,则能够展现出主人张扬的个性和生活

态度。

3.合理利用和协调空间

雕塑装饰的大小和形状不近相同,选择空间很大,因此在室内环境装饰中的作用很灵活和丰富,并且能够很好的调节室内空间的利用和韵律节奏。例如,如果一面墙上有大段大段的空白,会显得过于空旷,那么则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安排适当大小的雕塑挂件,这样会让室内装饰更加错落有致既丰富又不会有杂乱感。再比如,在空间的利用上,可以巧妙的利用屏风等这样结构的雕塑装饰品,可以巧妙的分割空间,塑造独立空间,又不像墙壁一样厚重更加简洁明快,也有更多的灵活性,会让室内布局更宽敞明亮,也更加美观。此外,也可以通过雕塑装饰来协调室内空间,如果室内的家具等等的线条都过于简洁和硬朗,那么也可以利用造型中曲线丰富的雕塑来增加整体的柔和感,让整个空间更加随和,刚柔并济。如果室内其他家具等等都过于平面化,没有突出的特色的话,也一样可以利用一个线条突出,风格新颖的雕塑,来起到点睛之笔,让室内装饰给人的感觉更加立体而鲜明。这些都是在室内运用雕塑来调节空间的方法。

选择装饰雕塑时的注意事项

在室内装饰中选择雕塑不仅仅要关注雕塑本身的造型和工艺,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才能相辅相成,为设计如行云流水自然而震撼。

1.要注意雕塑与整体之间的形式美

首先雕塑和整体之间的形式美要均衡。即在色彩、材质、构图等等静态维度上,以及在光线、气候等等方面的动态维度上,要动静结合,双重协调。不能与整个室内装饰中的其他因素格格不入,让人觉得突兀。另外要注意雕塑装饰的韵律美。韵律美,即利用连续、重复、交错等等方法,协调和统一整个室内装饰,让整体风格能有在统一中有起伏变化,在室内寻求节奏感和丰富多彩的美。

2.要注意雕塑与室内环境的辅助关系

首先要明确的是,装饰雕塑与整体环境相比是出于客体地位的,因此,装饰雕塑在服从整体环境的风格,可以起到突出调剂的作用,但是不能格格不入的,并且优秀的装饰是能够和整体风格相互渲染相得益彰的。另外,装饰雕塑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弥补周边环境的缺陷,或者是不足,使整体更加饱满丰富,因此,往往一个填补了环境不足的雕塑比重复加强了环境美感的雕塑更加有价值。

3.要注意雕塑的形神兼备

除了在空间以及外形上与整体环境保持协调的美感外,能够与整体的室内环境设计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境界相协调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一个合适的装饰雕塑,不仅要做到和室内环境的色彩相配,线条协调,并且,每个雕塑都是有自己的想要表现的中心思想的,而这个思想会直接通过雕塑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雕塑的灵魂,而这个灵魂要能与整个室内设计的中心思想和氛围相协调,并且相辅相成。这样才能让一个雕塑成为真个环境的点睛之笔,也让室内环境更加饱满和赏心悦目。这就要求一件雕塑在创作的国能当中就能够采用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注入浓烈的造型情感,并且挑选雕塑搭配环境的时候也要能够妥善的运用它们的长处,使个体和总体融会贯通。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文化和艺术素质的提升,人们对精神享受的追求的不断扩大,单调古板的传统室内装饰方法已经日渐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而雕塑作品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在今后的室内设计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懂得欣赏雕塑作品,并且能够在室内环境中妥善的,大胆的,灵活的运用雕塑装饰,那么将可以将更加丰富多彩的室内环境展现给人们。相信,在相关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寻之下,室内装饰的雕塑装饰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城市雕塑与建筑环境的共融性 篇5

一、现代城市对城市雕塑的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给生存空间带来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压抑乏味的城市建筑及生活空间,使人们希望拥抱大自然,渴望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以得到精神的抚慰和身心压力的舒解。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城市居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要求舒适悦目的城市环境。于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便成为必然。这是城市建筑环境对雕塑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城市雕塑的期盼。

二、现代城市对城市雕塑的审美需求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雕塑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是用艺术手法记录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有效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那么城市雕塑则是用石头为这本书做的插图,好的插图可以鲜活地呈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使文章增色。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形象地反映城市的历史和风貌,成为城市形象的凝缩,更是城市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象征。笔者认为,城市雕塑艺术面貌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题材、意蕴、构思和艺术表现水平的高低,更在于能否与城市的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能否与大众相亲并产生艺术互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不仅集聚了物质和经济,也集聚了文化和艺术。只有赋予城市雕塑更多人文理念,使其更具有亲和力,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化。优秀的作品要符合人类最彻底、最核心、最本质的人文理念。城市雕塑不仅要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集真、善、美为一体,更要与建筑风格相一致。

现代城市雕塑已成为缓解城市高密度建筑群造成的精神压抑,调节城市居住环境和办公环境负面因素的精神良药。以深圳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为例,作品以深圳各个阶层的18位普通人为题材,真实地将他们翻制成青铜像,让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留在了这个城市的永恒记忆中。《深圳人的一天》以非常通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令人感觉特别亲切,人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亲近它,与它交流,改善了人与人之间内心隔漠、疏远的状态。与传统雕塑相比,它从一般意义上的街头写实雕塑中脱颖而出,从而又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我们认为,城市雕塑创作应秉承中国传统美学自然和谐的原则,表现手法应从过去单一化、概念化、政治图解化的形式中转变过来,创作手法和表现题材应该不拘一格,可以是高品位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通俗的、贴近生活的下里巴人。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现代公共空间要求城市雕塑要融入周围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中,要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处理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成为影响城市雕塑成败的关键。

三、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和谐的形式性

建筑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有形有体的造型艺术,但是建筑艺术只能以抽象的形象来感染人,如根据不同的主题给人以肃穆、亲切、庄严、舒适、幽静、愉悦等不同感受,却难以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而城市雕塑,特别是具象的雕塑,比建筑更具有表现性和说明性。它们常常立于核心的观赏位置,确切表达场所的主题,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雕塑一定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且受限于城市环境。不同的城市,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因而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和风格也应多元化,城市雕塑风格应与环境、背景、场景相结合。从雕塑总体风格上来看,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雕塑大都兼容并蓄,传统、现代、后现代风格都被广泛采取,呈多元化状态,且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本身就是兼容并蓄的,抽象的、写实的景观雕塑都可以共同生存。应该说,只要现代城市雕塑其外形美,内涵丰富,与建筑环境、文化氛围统一,以人为本,能反映该城市的精神面貌,对该城市文化恰当解读,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它就是一件好雕塑。

有人把城市雕塑誉为“城市眼睛”,这句话讲得非常贴切。如上海外滩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风”三座不锈钢雕塑组合而成,它位于金陵东路外滩绿色长廊之中。“浦江之光”部分由竖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组合,如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奏着歌唱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乐曲。“帆”部分表现黄浦江上船帆林立,帆与帆的连接以展示曲线的飘动,增强了雕塑的立体动感。“风”部分以锐角和钝角、弧线和折线、褶皱波动组成,表现我国经济改革的气象。雕塑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呼唤城市雕塑精品的出现。当然,我国不少城市雕塑目前还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缺乏城市文化品格,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城市雕塑在形式上要大胆突破,要与当地的城市环境、文化氛围相协调,让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通过城市雕塑能很快读懂一座城市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读懂它丰富的内涵,这才不失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作品,才能让城市雕塑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

雕塑与环境 篇6

“雕”这个字的本义, 意味着运用人工、人力, 对自然的物质材料进行改造, 使之根据预先的构想, 发生形体和空间的改变。在这个意义上, “雕塑”艺术是对人类自身的肯定, 是对人类智慧、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肯定, 而艺术的本意就是在人和物质材料的对话中, 创造出一个融合主客观, 包含人工和自然双重因素的一个新的审美存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雕塑艺术的发展由粗到精, 由简到繁, 这一点上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发展史学都有这个脉络, 即雕塑的原初造型都普遍带有朴拙、原始的造型风味。到了西方艺术的古希腊和文艺复兴等阶段, 雕塑的写实语汇均已达到极致。因此,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东西方的雕塑作品, 不论是古代还是民间的雕塑, 在工艺性、写实性、装饰性方面都可谓极尽雕琢之能事, 达到巧夺天工的视觉表现。

从古典写实到自然表现, 罗丹成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的雕塑, 通常展现人身体扭动与内心情绪最微妙的表现, 作品中富有文学性、历史性、充满哲学寓意和象征, 他剥下表层的外表, 表现了强烈的情感释放。值得注意的是, 罗丹作品形式中还刻意保留一种形式上的粗糙感, 这种粗糙感并未降低造型的表现力, 未完成的状态, 凸显一种不平衡的视觉张力。罗丹的创作倾向, 成为二十世纪以来现代派雕塑的先声。

现代派雕塑开始刻意追求原始艺术的造型语言, 尤其以亨利·摩尔为代表, 强调或者省减形体要素的特质, 模拟自然抽象的造型语汇, 极尽简洁、抽象化之能事, 以简洁的比例, 将自然界虚实关系对应于实体之中, 形体圆润, 通过透、漏等造型手段逐渐造成主体凹凸或弯曲的外形, 籍由穿透的视觉语汇连结到造型美的基准点上。因此, 人们把20世纪以来的雕塑称之为现代雕塑,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雕塑语言已经被看作是空间与环境的一种设计语汇, 注重形体的抽象复合表达, 而非具象的呈现。更以其形塑过程中注重“神韵”的表现, 形成独特的形制风骨, 其主因正是时代审美取向的殊异所造成的。

现代雕塑家的造型意识, 也更加关注能够成就一种自我的个性表达, 不求形似, 也不求完整, 而是对造型进行解析和构造。这种空间处理是对古典传统的现代诠释, 不仅与同时代的新古典艺术齐头并进, 艺术家更是将视野扩展到异质文化, 从更深的层面隐现着不同地域的久远文明, 所以我们在现代雕塑面前, 能够回忆起古希腊、古埃及和非洲的雕塑艺术的某些造型特点, 即比较朴实的表现技法, 造型上往往含有朴素、理想的因子。总体而言, 现代雕塑的造型手法主要是抽象、变形和材质的立体组合, 将不同的比例、空间、体量的形体放置在自然或人工环境里面, 回到人类的视觉原点, 是雕塑语言的全新表达。

二、抽象美的通感——以中国传统空间造景为例

以中国传统空间造景为例, 其虚灵变化, 其精神理念, 其审美意趣, 集中体现在古典园林之中。古人为了丰富居住空间的美感, 在园林中采取各种艺术手法来布置。其中, 隔断是创造空间的一种主要形式, 灵活而随意阻隔视线, 引导视线, 更加注重内在的韵律表现。因此, 园林学家刘天华说:“空间在古典园林中, 能够随着欣赏的需要可放可敛, 是流动的、变化的, 带有某种时间的因素”。

从艺术比较的视点出发, 现代雕塑和古典园林的艺术处理有一致的地方, 在处理空间中都比较注重抽象的视觉语汇。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说园》中论及中国园林富含诗情画意, 说到:“造园一名构园, 重在构字, 含意至深。深在思致, 妙在情趣, 非仅在土木绿化之事。”认为传统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 ”其中, 作为空间的视觉隔断,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 宛自天成’的境界。”审美取向上“中国园林妙在含蓄, 一山一石, 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作品。但是,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 唯恐游者不了解, 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 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 如做着大广告, 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 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 真是大煞风景。”

三、现代雕塑在造型语汇上对抽象美的自觉

杜尚在20世纪中叶作了消解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并且把艺术与流行文化的界限变得模糊, 这种观念使艺术家也使观众更加的接受现代艺术, 更加广泛地去接触艺术空间, 通过空间来感受空间环境中的物体艺术, 在各种艺术潮流里, 现代性的艺术风格和形式语言, 独具一场“运动”的意义。

但是, 现代城市的空间造型, 流行单一的强调点、线、面构成的“国际风格”, 这样的空间设计, 体现功能至上的设计需求, 却忽视了人们需要在空间中的情绪放松。因此, 在这样的城市美学特征下, 有必要将现代雕塑的抽象艺术语汇的介入空间, 以简约、流动的视觉造型, 较为纯粹的立体塑形恰好弱化这种单调空间造型语汇所形成的紧张感, 人们在环境里能够自然、自在欣赏作品, 安静和放松地感知自我, 寻求精神上与环境的共鸣以及自我的存在感。

审视雕塑造型语言的结构、考量空间、环境的各项机能, 现代雕塑在造型语汇上对抽象美的追求是自觉的。本文从现代雕塑在造型语言上的形塑之美出发, 用比较的视点探讨现代雕塑的抽象造型语言与古典园林在审美思想上的互通, 抽象雕塑在空间环境塑造上使用抽象化的立体造型语言能够与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 从而实现功能、形式与材质的审美统一。

摘要:雕塑造型语言的形塑之美, 是东西方民族艺术生活的共同思维语言, 同时也是地域最广、风格最相近的共同文化语汇。其中, 现代雕塑的风格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从题材、形式、体量、风格、材料等方面都有着多样性的视觉呈现, 观众在观览过程中, 可以一饱空间造型的审美盛宴。

关键词:造型语汇,抽象美,通感,自觉

参考文献

[1]龚声明沈建华.现代雕塑设计.合肥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4

[3]宗白华.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

雕塑与环境 篇7

丹东作为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交汇点, 是我国最重要的边境城市之一, 其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都不断得到加强。近年来, 丹东市区的城市面貌在原有基础上不段得到改进, 城市雕塑、特别是金属雕塑的数量不断增多, 涌现出很多优秀的作品, 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亟待解决。

一、丹东地区城市雕塑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丹东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 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深城市历史沉淀、陶冶市民道德情操、激发市民斗志、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丹东地区的雕塑数量不断增多, 近年来也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丹东市区的雕塑作品大都位于城市东部的沿江经济带上, 整个城市的雕塑分布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由东到西呈现递减的态势, 品质良莠不齐, 布局不够合理。丹东沿江经济带和市中心等代表丹东城市形象的地点, 树立的部分雕塑却缺乏个性、意义, 主题不明确;主要景区的雕塑缺乏代表性;部分城市雕塑欠缺地域性特点, 缺乏城市文脉内涵。有些近年来新建的城市雕塑, 缺乏现代感、时尚感、甚至形式美感;应与城市环境相呼应的城市雕塑, 却与周围环境缺乏协调性……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更好的建设“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 对丹东地区的城市雕塑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和实践, 已经成为有志服务丹东、建设丹东的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金属雕塑的材质特点

构成城市雕塑的物质材料本身, 便是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自身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等因素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 产生审美感受。

金属作为一种材料, 其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 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 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目前可用来做艺用雕塑的金属种类很多, 主要包括:青铜、黄铜、白铜、铝合金、铸铁、不锈钢等, 以上列举的各种金属和金属合金都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机械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金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承载力、耐受力和持久力。如青铜, 施以不同的条件, 可以呈现出从青绿到赤红等丰富多彩的颜色, 展现从冰冷到炽热不同的感受。利用金属的工艺性能, 对金属加以铸造、焊接、加工和不同的表现处理, 能使金属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变化和造型语言。这种材质的丰富性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

金属具有相当的强度、硬度, 具有抗疲劳、抗蠕变、耐腐蚀等特性, 其机械性质、物理性质和工艺属性已经使得它成为在现代城市雕塑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材料。

三、金属雕塑与丹东城市环境结合的可行性

丹东作为一个新兴城市, 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建筑也越来越多的充斥着市民的眼球, 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应用金属雕塑, 对金属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城市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 都有便利之处。

除了金属本身材质上的优点, 使用金属作为城市雕塑的材料, 与丹东的城市特色能够很好的呼应。首先丹东毗邻鸭绿江, 虽然鸭绿江贯穿几个省, 但丹东境内鸭绿江上的中朝友谊桥和断桥是丹东特有的, 特别是断桥, 作为有历史意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作为丹东地域符号的这两座江桥, 它们的材质就是钢材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其次, 丹东大力发展沿海、沿江经济, 大东港和沿江各港口的主要建筑、设施和环境都以应用了大量的各种金属材料。使用金属作为城市雕塑的材料, 更能充分表现丹东英雄之城、港口之城、沿海沿江等城市特色。每个城市的城市雕塑都应成为这个城市性格的一部分, 利用金属雕塑的形式, 从某些方面来说更有利于表现丹东的城市个性。

目前丹东地区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城市雕塑, 其中金属雕塑占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不乏审美和立意都非常优秀的作品。总体来说, 这部分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作品, 以写实的具象雕塑为主。虽有部分写意的抽象雕塑, 但通常存在主题不明确、形式美感较差等问题。直接金属雕塑在上世纪初期已经出现, 这种利用焊接、铆合、拧接等冷加工技术手段加以制作的雕塑形式, 虽然看似无形无意, 但如果设计得当, 又会营造出一种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效果。金属雕塑与石材等雕塑材料相比较, 可硕大、可娇小, 可厚重、可活泼, 可模塑、可构建, 形式灵活多变, 除了较易与现代城市环境相结合, 而且更易得到现代气息和时尚感觉。

金属雕塑本身具有材质的美感和优良特性, 形式多变而又富有现代气息。金属雕塑的应用与丹东城市整体环境较为和谐, 很多已有的、位于主要景观地带的优秀城市雕塑作品如“一帆风顺”等, 都是采用金属材质设计制造的。而且金属雕塑可以与丹东的城市象征——鸭绿江中朝友谊桥和断桥等景观相呼应。研究如何利用金属雕塑与丹东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 并作出相应的实践探索, 对传达丹东市的文脉与城市精神、全面展现丹东沿海沿江沿边的区域性特点、衬托山美水美人美的城市环境、打造“英雄之城”和旅游名城的目标,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但在金属雕塑的设计中也应考虑以下两点:首先是对能代表丹东特色的设计符号和各种元素的筛选和综合, 从选材、立意、造型等各方面考虑, 尽量在金属雕塑的设计中做到内涵与形式并重、文化与审美并存。既展现丹东的地域性特色, 又能与丹东的城市环境相融合, 并且在设计的形式感、主题和风格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前瞻性。

其次, 金属雕塑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其功能之一是要展现城市历史文脉, 另一方面则是要美化城市环境、服务市民。所以在设计中要避免“世纪”、“扬帆”等过大过空、千篇一律的主题和形式, 除了主旋律式的宏大题材外, 还要注意使雕塑更加生活化, 给普通市民以亲切感, 使之更好的为人居环境服务。

四、结语

唐代佛教雕塑对现代环境的启示 篇8

中国的宗教主要为儒、道、释, 其中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 佛教雕塑要在中国这块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必须适应本地的人文环境, 符合本地人民传统风俗习惯, 才能受到中国普通大众的接纳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一、佛教雕塑的发展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大唐西域记》 (1) 卷五的记载, 原始佛教时代, 跋耆国优填王以梅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象,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佛陀入灭百年后,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受佛法感召, 以佛法治国, 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 出现了很多佛教雕塑艺术品。贵霜王朝时期, 迦腻色迦王笃信佛法, 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量兴建寺院、雕琢佛像, 犍陀罗地区长期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雕刻作品呈现浓厚的希腊风格。佛教传入后, 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佛教艺术结合, 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教雕塑以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

东汉末年, 笮融建造佛寺, 其中一尊金铜佛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雕塑, 东晋时礼佛之风渐甚, 雕塑专以佛像为主。南北朝之后, 随着佛教的普及, 中国雕塑风格受其影响, 从题材到风格与造像手法都发生改变, 进入新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刻与石雕成为本时期的主题。

从雕塑风格的转变可以看出,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愈来越多的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我国佛教三大教派的汉传佛教已初步成型。北魏昙曜五窟的造像特征尚有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面相方圆、两肩宽厚、长目高鼻, 衣着或质感厚重, 或轻薄贴体。到了隋唐时期, 雕塑作品已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的造像特征, 人物造型面相饱满, 体态丰腴, 颀长优雅, 内心情感刻画准确, 具有民族化, 生活化, 世俗化的特征。是艺术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由于武后大力提倡崇尚佛教, 致使唐代佛教文化与其雕塑艺术达到高峰。唐玄宗时的佛教雕塑艺术达到顶峰, 这时的造像充满世俗的活力, 雕塑艺术雄健奔放, 充分体现出时代气息。

自五代以来, 雕塑艺术内容、衣饰虽唐风犹存, 但其活力、气势与个性特征逐渐消磨。元明时代的雕塑艺术则每况愈下、日渐式微。

纵观佛教发展的代表时期发现佛教艺术的内涵有了较大变化。从雕塑中的佛陀形象来看, 从南北朝时期的威严庄重到隋唐时期的和蔼慈祥、关怀人世。佛教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 深入人心。

二、唐代佛教雕塑与环境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成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历经400余年才建成。唐代是龙门石窟开凿最盛期, 唐窟占石窟的60%以上。其中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

佛教石窟开凿地点的选择与佛教徒修禅有直接的联系, 修行者在幽静山林, 水边崖际之处感受佛法, 给礼佛者造成感情的触动。龙门石窟的选址, 既符合佛教徒修禅的特定环境要求,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馆选址理念的体现。

1. 洛阳是古时重要的都城

洛阳地处中原,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古时多个朝代的都城、重要政治、文化中心。《史记》中, 称洛阳为“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里均”。鉴于洛阳优越的历史及人文地理环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 成为龙门石窟开凿的主要原因。

2. 龙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龙门在东汉时期就是洛阳的把关之一,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与都城洛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山水胜景的独特魅力

龙门因其山水胜景, 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 这里松柏苍翠, 寺院林立。山脚泉水汩汩, 伊水碧波荡漾, 行船往来, 穿梭其中。美不胜收。

4. 符合传统“风水”的选址原则

古代中国村落宅第及墓葬选址, 均依照“风水”观进行。佛教传入中国, 也逐渐融入中原本土文化, 龙门石窟的选址达到了既“得水”, 又“藏风”的最佳环境选择。

5. 地址构造及石质的雕刻成因

龙门峡谷地质构造属于寒武纪中世石灰岩、石质细腻坚硬, 雕塑创作更显精致细腻。龙门石窟佛造像的造型语言特征, 表明了当时佛教艺术传入中原, 成为融入本土文化更为适宜的形象载体。这种特征, 也更适合当时中原地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需求。

6. 顺其自然的窟龛排列

龙门石窟的开凿和布局只有少数重要洞窟经过规划布置, 大多没有统一部署, 以天然溶洞为依托进行雕凿。这种方式体现了“顺其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龙门石窟初始的雕凿, 基本依随山体变化进行。这种理念及形式一直到隋唐时期石窟造像不断增加, 龙门石窟逐渐形成随山体形式而大小排列不等, 前后空间错落的布局特征。

这样对龙门石窟及其环境的关系作初步的了解, 龙门石窟体现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布局的特征, 也是传统“风水”原则的完美体现。

四、佛教雕塑对现代环境的启示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艺术品作为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雕塑因其独有的艺术形式, 对环境强大的感染力与多样的空间结构更是环境装饰与美化的点睛。

唐代雕塑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 显示事物内在之真, 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 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现代环境也是一样, 只有融入人们的思想生活, 才能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环境。当代社会中, 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态, 环境作为母体, 必须吸收雕塑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才能是体现出不同文化存在的意义, 才体现出个性的价值。

五、佛教雕塑在现代环境中的应用

佛教雕塑与普通雕塑相比, 多了很深远的宗教意味与文化氛围, 特定的场合以佛教雕塑为装饰更加营造所需要的意境与氛围。好的雕塑作品应是与环境相协调的, 其中包括:

1. 适度的比例关系:

雕塑的尺度与体量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是表达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 根据雕塑题材的不同, 纪念性雕塑与主体性雕塑体量相对庞大, 装饰性雕塑相对小巧。另外佛教雕塑的所处环境通常是宗教园林亦或是禅意空间, 宗教建筑中佛教雕塑可大, 以烘托佛教庄严肃穆的神圣氛围。而某些园林或是室内空间可以用小型雕塑画龙点睛。

2. 形式结构的设计:

雕塑作品与环境有一定的对照与呼应, 通过自身的形式与结构来进行与周围空间的交流。而空间环境依托雕塑聚焦。雕塑在空间中起着凝聚于联系的作用, 所以雕塑作品的形式结构应该与环境结合统一考虑设计。

3. 材质的选择:

现代工业不断进步, 雕塑可选用的材质日趋多样, 雕塑的题材与环境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不同的雕塑需要不同的材质。纪念性园林与宗教园林以质感强烈的石材表达其永恒宏伟的主题;游赏型园林或室内空间以自然清雅的木材烘托悠远静谧的氛围。

唐代雕塑艺术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 显示事物内在之真, 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 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而现代环境也是一样, 只有融入人们的思想生活, 才能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环境。当代社会中, 环境作为雕塑的母体, 必须吸收雕塑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才能是体现出不同文化存在的意义, 才体现出个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汝信郎天咏李诤, 全彩中国中国雕塑艺术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薄松年, 中国美术史教程[M]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2年

城市雕塑和环境间的相关性分析 篇9

关键词:城市雕塑;外部环境;战略目标;城市风貌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加快了对城市建设的步伐。雕塑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展示着整体城市的风貌与精神。传统雕塑大多陈列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地方,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较远,[1]雕塑家也只需展现自身精湛的雕塑手法,丰富雕塑的含义,就能塑造出一座被人们所喜爱的雕塑。但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放置在城市的空间环境中。因此,加入了很多其他影响雕塑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雕塑师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雕塑与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拉进人们与雕塑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看到雕塑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引发公民的城市荣誉感,形成城市独特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 城市中雕塑类型及象征意义

雕塑对于现代化居民而言,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城市中都随处可见,但在设置雕塑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安排雕塑位置,确保雕塑能够更好地被群众接受,是每个建设城市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雕塑主要是指通过塑焊、雕刻等方式,创造出三维空间形象的一种艺术。在城市的外部环境中,雕塑扮演着重要角色,具备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优势,直接反映着城市文化底蕴,体现着城市地域、人文、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因此,为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应先分析城市中雕塑类型及象征意义,根据雕塑自身创作手法与表现技艺,可分为浮雕、抽象雕塑、圆雕等;依据雕塑象征意义,可分为主题、互动、装饰、纪念等雕塑,[2]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展现历史,缅怀先烈的雕塑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涌现出部分对城市建设有特大贡献或者对国家有特大贡献的人才,为纪念缅怀先烈,城市领导人员都会要求设置“纪念性雕塑”,这一类雕塑体积较为庞大,规模恢弘。[3]同时纪念性雕塑风格写实,可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能够给人带来较为强烈的冲击,使得人们更深刻地记忆历史事件与人物。例如,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橘子洲头,有一座长83m、高32m、宽41m的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艺术雕塑,该雕塑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一座伟人雕像。

1.2 体现城市风貌的装饰雕塑

雕塑还具备装饰等功能,因此,在城市环境中,还存在很多体现城市整体风貌的主题雕塑,即装饰类型雕塑。这一类雕塑运用渐变、对称、均衡的艺术手法,以寓意性、概括性等手段为基础,主要陈列在城市公园、街道等区域,能够给居民带来美的享受,提升其审美意识与水平。装饰雕塑可展现出雕塑师独特的设计风格,以空间为基础,但又融合于空间,两者相辅相成,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雕塑艺术。[4]

1.3 寓意深远、生动形象的标志雕塑

城市中通常都会有流传甚广的故事,很多雕塑师以此为背景,雕刻出具有城市标志的雕塑,这一类雕塑形象多变,可优美、可雅俗共赏、可寓意深远、可生动形象,[5]是代表城市的重要标志。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其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岛河口,象征着美国人民热爱自由、争取民主的理想,当人们到美国旅游时,该座雕像都是必去的景点。

2 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雕塑以城市外部环境为基础,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设计城市雕塑时,应结合其与城市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统一,确保城市建设的美观性与科学性,其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容量、环境属性、环境氛围、雕塑放置位置等方面的因素,[6]具体分析如下:

2.1 外部环境容量与雕塑体积的相关性

城市雕塑规模有大有小,如何科学确定雕塑体积与尺度,是每一个雕塑师雕刻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为统一协调雕塑与外部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外部环境空间中原有结构,包括点、线、面等结构,形成不同角度的虚实界面,雕塑中虚化界面越多,会极大程度上增加雕塑的开放感。但写实界面越多,雕塑本身的封闭感会相应提升,雕塑师可将虚实结合,展现出雕塑整体的感染力。在实际雕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雕塑虚实、比例之间的关系,[7]协调好雕塑体积与空间环境,更好地突出城市特色。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城市雕像选址,从以下两方面统一外部环境容量与雕塑体积的关系:首先,重视外部环境本身的承载力,更为全面地体现区域中雕塑的观赏价值;其次,重视外部环境空间本身视觉,将雕塑融入环境的同时,展现雕塑本身的特征。根据相关视觉理论可知,观赏雕塑的最佳距离与雕塑高度有关,一般是位于整体高度的2~3倍距离之间,位于2倍距离时,可突出雕塑主体,淡化其他景色;位于3倍距离时,能够看到整个雕塑背后的景色与雕塑本身,能够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当距离过近时,只能够观察到雕塑细节,而无法看到雕塑全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外部环境整体容量,科学地确定观赏视角,并在这个环境中,进行雕塑的环境布局,提升雕塑整体观赏效果。

2.2 外部环境的属性与雕塑本身质感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雕塑材质大多为石材、青铜或者水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丰富了雕塑材质,因此雕塑本身的质感也成了雕刻过程中被雕塑师关注的部分。对于不同的材料,给予不同的表面处理,会给人带来对应的视觉享受。当前,雕塑材质主要有陶瓷、木材、玻璃钢、金属与有机玻璃。同时,有夜景雕塑、水景艺术雕塑与活动雕塑等,甚至有冰雪等季节性雕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外部环境的景观,赋予了城市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力。在设计雕像的过程中,应注意外部环境本身的属性,即环境营造出的氛围,如在纪念性雕塑的环境中,雕塑多以花岗岩、大理石等材质为主,与环境本身的庄重性相协调。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中,须结合其本身特征,[8]克服雕塑单一功能,更好地发挥雕塑传承文化,展现风土人情的作用。

2.3 外部环境氛围与雕塑的色彩

传统雕塑多以本色为主,色彩比较单一,雕塑只能依靠细节的刻画、形体变化表现出自身效果。但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雕塑的色彩、形态、肌理、功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雕塑本色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色彩已经不再是雕塑的附属品,而成为雕塑独特的展现手段。雕塑家可借助色彩,给人们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创作出颜色多变的城市雕塑,以此丰富城市外部环境。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也应注意城市外部环境氛围,协调好色彩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群众审美习惯;二是视觉与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在标志性雕塑中,为全面展现出城市特征,应以稳重的外部环境为基础,不应放置各种颜色雕塑。

2.4 雕塑放置位置的注意事项

雕塑放置位置与角度都直接影响着雕塑整个的观赏效果,不同的方位所出现的光照效果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雕塑师可借助光影效果,提升雕塑整体韵律感与体积感,让雕塑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段中,展现出对应的形体变化,丰富环境中群众的视觉感受。光线的变化与雕塑本身色彩、明度与体积的变化有着较大关系。雕塑师应结合雕塑类型、体积,科学确定其放置位置,确保雕塑能够更好地运用光线,展现出其不同的风采。

3 融合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

融合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雕塑师的努力,更需要城市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城市雕塑与城市发展规划,雕塑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既代表城市物质文化形态,又展现着城市精神文化。分析国内外优秀雕塑可知,作品都不是单一的欣赏品、艺术品,而是与城市中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为给群众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精神空间,雕塑与城市历史环境相结合,彰显城市整体个性;[9]二是融合城市功能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环境中有很多类型的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设置对应形式的雕塑,增加功能美观模块;三是协调城市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雕塑属于公共艺术,其设置目的是为更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文化、精神享受的要求。因此,雕塑应更注重本身的正能量,放置在城市环境中,能够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正能量,充分发挥雕塑作为艺术品的价值。

4 结语

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雕塑以外部环境为基础,而城市环境因有雕塑而更饱满、和谐。设置城市雕塑之前,应深入调查城市外部环境实际情况,结合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使其与雕塑相融,赋予雕塑深刻的时代印迹与含义,使得雕塑可更全面地展示城市内部精神风貌与历史文化,充分发挥雕塑装饰的作用,将其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协调好城市雕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小雕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且给居民带去更多快乐与美的享受。在设计雕塑时,雕塑师必须立足于城市外部环境,适当地调整雕塑风格,创作出更富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军辉,邓博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与土地价格——基于宗地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5(03):89-103.

[2]董艳艳,宿星,王国亚.山区城市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冰川冻土,2015(06):1697-1707.

[3]武红.中国省域碳减排:时空格局、演变机理及政策建议——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管理世界,2015(11):3-10.

[4]曹炳汝,尹娣,王静芳.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构建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4):42-49.

[5]蒋岳红.钢铁形象的生成与象征——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5)美术中的工业题材绘画为例[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11):52-61.

[6]谭洪波.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存在工业偏向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96-105.

[7]边振兴,宇振荣,王秋兵,李金泓.城市周边农田景观中非农生境与土壤动物的协同关系——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3843-3848.

[8]姚雪松,冷红,魏冶,庞瑞秋.基于老年人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供给评价——以长春市主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11):218-224.

[9]郭晨晓,范舒欣,李晓鹏,齐石茗月,董丽.基于AHP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941-946.

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 篇10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创作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也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象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写实主义的手法给环境注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诸如以上这么多成功的大师作品足可以给我们这些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带来莫大的启迪。借鉴前辈艺术家们经典的创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才能设计或应用得好“雕塑”,我觉得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应充分理解并且紧密结合城市的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来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城市文脉相统一。

2)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其所处环境及周边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应很好地结合、利用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共同彰显城市文化。

3)作为建筑设计师,更应该注意雕塑设计的比例与尺度,应尽可能地使雕塑与建筑或环境在比例上协调起来,这也是雕塑、环境、人群与建筑在尺度上的联系,尽量使这种和谐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4)注重雕塑设计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5)对于设计雕塑来说,还应特别注意选材,一般作为城市雕塑使用最多的材质是石材、铸铜和不锈钢,不同的雕塑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技术技法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比如反映历史题材,采用写实手法的雕塑适宜使用铸铜的工艺和材质;反映当代题材,采用抽象技法的雕塑适宜使用锻造的工艺,锻造的材料使用最多的是不锈钢。

6)最后还应该注意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不同的材料维护的方法不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水刷洗,使用含化学成分的洗涤剂会损坏雕塑。例如汉白玉材质疏松,不宜经常刷洗,否则线条模糊,石材风化,极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将越来越快。建设文明城市、打造特色城市、发掘文脉城市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雕塑设计虽然只是城市环境设计中一个方面的内容,但雕塑无论从形式或内涵均与城市的环境质量及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雕塑作品对彰显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文明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阿纳森.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胡金黎.雕塑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上一篇:员工开发路径下一篇:配网供电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