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雕塑

2024-09-25

环境雕塑(精选12篇)

环境雕塑 篇1

摘要:探讨影响雕塑与环境关系的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环境的人文背景、雕塑外观、材质、位置等等。各要素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和谐效果需要各要素间的协调与配合。一般情况下, 受环境的人文背景影响的雕塑外观具有首要的决定性作用, 但也不能忽视其它要素的作用, 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词:雕塑,环境,关系,要素

作为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 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涉及到多方面因素, 如人文背景、雕塑形态、色彩、尺度、材质、放置位置、技术因素、环境屏蔽程度、地形标高等。一件好的雕塑当然应该尽力在各个方面都尽量与周围环境配合。但是当不能面面俱到的时候, 所有的这些因素里面有没有哪一个或哪几个比较突出和重要, 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的呢?

应该是有的。

每一件雕塑所处的环境都有其人文背景。这个人文背景糅合了环境的历史因素、风情民俗、地域特色、人文心理状态等内容, 为雕塑提供着基础性的限制信息。

试比较中国颐和园与法国凡尔赛宫苑中的雕塑。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建设年代接近:颐和园建于18世纪, 凡尔赛宫苑建于17世纪下半叶;地位作用相同:同为大型皇家御苑;建设在两位同样热爱园林且颇负盛名的君王主控下展开:中国的乾隆皇帝, 法国的路易十四;在园林史上的地位相堪:分别是中国和法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虽然有诸多共同点, 但二者在艺术风格上有明显区别。颐和园中雕塑不多, 并且多为动物形态, 没有人物雕塑;而凡尔赛雕塑则随处可见, 内容主要为人物, 且多裸体人物形象。这个现象和两国的园林心理及历史文化因素差异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古典园林是典型的自然式园林, 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强调园林中的自然意趣, 人为因素尽量不过多地参与其中。雕塑和建筑都被看作是人工痕迹, 因而出现得比较少, 且雕塑多在建筑附近为建筑营造气氛。而以法国园林为典型代表的规整式园林, 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 建筑往往成为园中的主导因素。雕塑和建筑关系密切, 因而园林中出现较多。在雕塑的表现形式上, 中国古典园林常以祥禽瑞兽保宅护院, 以企平安, 因为在传说中这些动物们往往是仙家豢养的有灵性的生命, 园中放置它们的雕像, 具有祁福求吉的意谓。法国古典园林则以人物雕像为主, 因为“自古希腊开始, 西方雕塑就崇尚人体的美, 为了突出人的力量, 在西方园林中也就广为布置了直接表现人体美的雕塑。”这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是不可想象的, 深受儒道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 视裸体人像为不雅, 甚至是亵渎。试想如果在颐和园中出现一尊裸体人像, 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呀!估计会有许多皇家贵胄当场怒骂出声, 晕倒在地!

即使是相同的动物雕像, 在两座园林中表现出来的形态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这无疑和两国的文化背景相关。比如说同样是龙, 在中国文化中是神奇而崇高的动物, 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 龙常常是邪恶的象征, 是被征服的对象。

具有诸多相同建设背景的两座园林, 由于环境的人文背景有差异, 在雕塑形式上表现出了如此明显的不同。两座园林中的雕塑都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得益彰, 但如若互换, 结果却不堪想象。因而, 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与环境的人文背景是否一致是雕塑与环境关系是否融洽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雕塑外观包括形态、色彩、尺度等因素, 这是雕塑给人以直观印象的要素。一般情况下, 是根据环境的人文背景需要选择适当的形态, 再根据周围的环境来确定色彩与尺度。

雕塑的材质应是根据雕塑形态选择的, 放置在室外环境的雕塑, 还要考虑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雕塑放置的位置也是雕塑与环境关系的重要环节之一。位置不当不仅会使雕塑与环境关系尴尬, 减弱雕塑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还有可能破坏环境美感。

影响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因素还有许多, 比如说技术因素、地形标高、环境屏蔽程度、观赏位置设定等等, 这些因素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雕塑与环境关系是否融洽, 同样也是雕塑处理中应该加以仔细考虑的内容。在不同的雕塑设置过程中, 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各种要素对雕塑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重要影响, 和谐效果需要各要素间的协调配合。在一般情况下, 影响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各要素中, 受环境的人文背景影响的雕塑外形是首要的决定性的要素, 这个要素处理得当与否直接关系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否融洽。当然, 其它要素的影响力也不应忽视, 在特定情况下, 其中某个因素的作用或许还会突出, 甚至成为决定雕塑与环境关系的具有操控性的要素。总之, 不能绝对地一概而论, 具体的情况应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周武忠.寻求伊甸园——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李泽厚.美的历程:插图珍藏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朱建宁.永久的光荣——法国传统园林艺术[M].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9.

环境雕塑 篇2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环境雕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体现了城市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

关键词:城市环境 雕塑艺术 审美特征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公共性是现代城市雕塑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也决定了现代城市雕塑在与环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于古代雕塑的审美特征。

自20世纪中叶始,欧美等国家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了“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环境及其地面空间面积关系,这是确定城市雕塑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间的空地形成的,地面空间的长、宽、大、小、方、圆、高、低的形成,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布局组合有关,形成规则的几何形地面空间和不规则的自由地面空间两个概念。不论哪种地面空间,都由诸多复杂的地面组织元素构成,如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桥、柱以及栏杆等,它们互相连接,规划出高的、低的、纵的、横的、斜的和彼此交错的地面空间,在视觉上形成各种地面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雕塑的造型与布局,制约着城市雕塑体积的大小,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顺应各种具体地面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必然的联系。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地面上那些必然元素(花坛、草地、水池、台阶、路面)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地面环境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增加环境美感,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地面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城市雕塑尺度大小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雕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符合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视距的调整有两种方式:一是观赏者的脚步可以前后位移,产生和雕塑远、中、近不同的视觉距离;二是观赏者的位置不变,雕塑的尺度在设计时可考虑其合适的大小变化,最终和固定的观赏点达成协调的最佳的视觉效果。前者是灵活的,适合较开阔的空间环境,而后者是被动的,适合较窄小的空间环境。城市建筑结构不同,地面空间预留也就不同,提供给雕塑家设计的地面空间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与地面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追求美也就是和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大小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城市雕塑与地面空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城市雕塑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对尺度大小的把握上,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周围的建筑、地面空间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的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的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城市雕塑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城市雕塑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城市雕塑作品呈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材质对城市雕塑来说,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传达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的城市雕塑,其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往往通过它的肌理、质感、色彩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材、陶瓷、水泥还是树脂等,这些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材料的丰富为雕塑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递思想内涵的可能性,雕塑家通过合理的选材,把触觉、视觉的感知与内容形式进行巧妙结合,来提升作品的审美品质。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城市雕塑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但还是首先要了解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以及应用材料的工艺水平,也应注意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这一事实。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创造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利用和创造的结果。

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城市雕塑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环境与城市雕塑的有机结合点,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雕塑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城市雕塑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其整体造型语言。因此,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的审美观念。

城市雕塑视觉形式的产生,来源于雕塑家对某种特定空间环境的把握和对形式法则的创造性运用。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创造不同于架上雕塑,架上雕塑的表现形式可以自由表述;而城市雕塑是在限定中寻求形式的创造,是与特定空间环境的统一协调来整体思考的。限定与创造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城市雕塑设计恰恰是在这一矛盾中通过雕塑家自觉地运用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融入个人的情感与理想所产生的视觉样式。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理想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既要协调特定空间环境与雕塑表现形式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形式的适应问题。

现代建筑在功能及风格样式上与传统建筑大相径庭,这就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应与建筑风格协调一致,从建筑的功能属性、空间环境的特性、工艺与材料的运用三个方面整体思考城市雕塑形式的创建问题。“形式”一词拆开来用,“形”可理解为象,“式”可理解为韵,在整个形式范畴中是韵统象,而不是象统韵。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形式的创造过程中,对“式”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所谓“式”,从整个作品来认识,指的是支撑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是形成“韵”的主要方面,也是产生形式美感的重要视觉因素。

城市雕塑艺术形式的建构,还需要注意对作品“正视面”的把握。正视面也称“主体面”或“主视面”,是指作品整体结构的主体朝向,诉诸视觉。它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极为明晰的视觉状态,往往是依赖于雕塑主体的朝向、动势的伸展、形象的直观、内容的明确,完成作品整体形式的创建。正视面是建立在对环境空间和城市雕塑整体结构关系把握的基础上而完成的,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在具体形态展开之时所凸显出来的作品的整体结构关系。成功的正视面的获得,是建构城市雕塑形式美感的关键因素。另外,材料工艺以及色彩的独特运用也是构成城市雕塑形式美不可忽略的方面。

总之,作为公共艺术的现代城市环境雕塑,其审美特征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仅从尺度、材料、形式方面对城市雕塑的审美特征作了一些探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在创造人类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城市环境雕塑艺术将会发挥其应有的审美作用。

注释:

①袁运甫.有容乃大[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参考文献:

和谐统一的室外雕塑与环境空间 篇3

关键词:室外雕塑;环境空间;和谐统一

引言:在现代社会,环境艺术作为文化定位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雕塑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件好的雕塑,不仅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环境显得更为优美,还能提升环境的文化内涵,显示当地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一座城市的成就,首先由经济基础决定,而城市的精神面貌,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可以给经济基础带来巨大影响。室外雕塑是城市精神面貌的组成部分,是其他种类文化形式难以代替的。

一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的兼容关系

雕塑艺术与环境建设密不可分。然而,在中国当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能够把雕塑与环境建设关系处理好的例子并不多。环境意识在我们新的价值体系中尚未形成确切的观念时,很难获得普遍的认可和接受。即使意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因对其缺乏明确和足够的认识,仍不免囿于固有的思维方式来发展室外雕塑。现实中不少室外雕塑就其本身而言尚属佳作,但却和周围环境不协调,而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生活的场所和城市环境中,甚至成为城市的垃圾,这反映出我国室外雕塑不成熟的一面。显然,创造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比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要单纯得多。因为环境所涉及的层面与内涵远远复杂于单体雕塑,是真正意义上的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所以,单独着眼于雕塑自身来发展室外雕塑是错误的。只有将室外雕塑置身于公共环境、公共心理和大的社会背景中,才是室外雕塑发展的方向。

城市环境有道路、绿化、建筑式样与风格、空间尺度与色彩、质地等因素,还有人文环境,如城市历史、民俗风情、时尚文化、功能不同的商业区,工业区,科技区、学院区,文化区、民用区等,以及与城市性质相关的市政规划、市政建设,市政管理等一系列诸多因素。在三个层面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属于雕塑放置空间的硬环境,决定着城市雕塑体量,尺度,材质,形式和摆放位置等。人文环境涉及面很广,是构成城市雕塑文化品味,思想内涵,题材范围,赋予其存在活力与生机的软环境,具有难以估量的潜在价值意义。以下有几个例子说明:

乌兹别克斯坦小城纳沃伊建有27座水池,水池中央有雕塑家是巴斯维宁的三座雕像。其中一座叫《乌兹别克的河流》,塑造的是三位身着民族服装、头顶水罐的姑娘,清水从罐中潺潺而出,顺着披肩,衣褶,流到脚下,汇入池中。三位姑娘象征着乌兹别克斯坦三条主要河流:阿姆河,锡尔河、泽拉夫河。另一座雕塑名为《法尔哈特》。法尔哈特是希腊神话中一位英雄,他给人间送来水。作品中的法尔哈特正用丁宇镐凿地探水,一镐落地,水应击而出。第三座最惹儿童喜爱,是一条正在戏水,活泼可爱的游龙。三座有关水的雕塑一下子让这个干燥、高温的小城变得滋润,舒适,活泼起来,也就不难想象,居民们由此而生的欢快。

在罗马现代艺术馆外的草坪上,有两尊红、白两色的抽象雕塑,其造型风格使人联想到马蒂斯的剪纸装饰绘画和中国的透雕与民间剪纸。这种单纯,赋色明快的符号性雕塑作品,在以绿色草坪为背景环境烘托下显得十分妩媚动人,也与环境相得益彰。假如没有美妙环境的衬托与呼应,这些雕塑作品传达给人们的艺术魅力,将会失去很多。

尼斯位于法国南部,城市景观以繁茂的园林花草及公园,别墅组成,形成了赏心悦目的休闲度假环境。其环境雕塑极富情趣,在沿海不远的市区中间的绿地中,一座弧型钢雕拔地而起,直指蓝天。其巨大的尺度,简洁明快的造型,使整个平淡的空间有了一股活泼、变化的动感。

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室外雕塑和环境非常协调,如霍去病墓的石刻群和秦川平原上的顺陵石狮等。这些雕塑置于大自然中,与庭园、起伏的山峦和树林浑然一体,其意境和现代西方艺术家追求的“自然式”、“岩石感”“及”人与雕塑的亲近”异曲同工。

二中外传统和现代雕塑语言的表达

就雕塑本身的空间语言而言,西方注重构图和形体穿插的空间关系,造型生动多变;中国则着重雕塑团块结构的空间关系,造型沉稳持重。西方的雕塑观念是理性为主导,而中国是感性化。

中国的现代雕塑是20世纪30年代从欧洲传八的,其间经过各种挫折,成绩斐然。但要创造出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感,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世纪特征的雕塑语言,还有待雕塑家们的不断努力,其中继承、借鉴、创新是必经之路。

罗丹把西方传统雕塑推向最高峰的同时,也开创了现代雕塑的方向。特别是在雕塑实体完善,和谐,均衡的处理上,把雕塑体量布局敞开,实体内部的空档间隔变得重要起来,使雕塑实体与围绕它的空间相互渗透,互为统一。这一变革,为现代雕塑形式开拓了新的天地,赋予雕塑的空间语言更为丰富、广阔,深刻的含义。中国现代雕塑深受其影响,这就是借鉴。

我国古代雕塑和绘画均以“似与不似之间”为美,重意念,重神韵的审美观念,给欣赏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继承和发挥雕塑团块语言的功能,同时让团块实体变为虚空的框架,让“虚”成为实体延伸的暗示和被占据的标记。虚实相生,就如中国传统国画中的空白意境的运用一样,奥妙无穷,给人更多的情趣和哲理。

对中外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语言进行探索,目的是在进行雕塑创作时做到继承,借鉴和创新。在这方面,香港雕塑家文楼先生做得很成功。在创作《莲的联想》时,他从西方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吸取所需元素充实作品的内涵,即以中国文人思想的境界,并用西方的材料和手法加以制作,使人们在空气污染、人口稠密的环境中,看到姿态秀丽、含苞待放的“荷花”,如置身清晨的灿烂阳光下,吸入一股湿润的新鲜空气。

雕塑《珠海渔女》是一件成功之作。除本身的造型塑造得比较理想外,其主题和环境非常和谐。它被安放在珠海公园海边的大石头上,海浪在雕像四周翻滚,海鸥在雕像旁飞翔,此情此景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三室外雕塑与环境建设需要整体规划

笔者曾创作过一件雕塑作品《涛声》,塑造的是一位文静美丽的少女跪坐在海边拉着小提琴,海风吹拂的头发随音乐声飞舞着,少女也沉醉在自然与艺术的和谐之中。这件作品如果安放在万绿丛中,能更好地体现椰风海韵南方城市特色,然而它却被安置在喧市的天桥旁,淹没在匆匆而过的人群和嘈杂车鸣中。

笔者另一件雕塑作品《饮水思源》坐落在海南大学内景色秀丽的东坡湖畔的图书馆旁。临湖而建的图书馆,由四座高低错落的建筑组成,雄伟、凝重,充满阳刚冷峻之美。此处很适合摆放一件宁静详和、温馨轻柔的雕塑,既营造氛围,又与馆外的湖水相呼应。《饮水思源》的造型婉转圆润,力造一种轻柔、流畅、飘逸的韵味,与图书馆的直线、直角造型构成了一种直内有曲,方中有圆、刚中有柔的和谐与互补之美;再雕塑本身点、线、面的结合,虚实对比,镂空的虚形和实体的圆球对比,曲线的雕塑和方型的底座对比,使整座雕塑变化万千,尤其是三颗不锈钢圆球如同三粒跳跃的水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整体造型,更增强了作品的自身感。雕塑与建筑及花园。相互包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成最佳的和谐效果,从而形成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唐代佛教雕塑对现代环境的启示 篇4

中国的宗教主要为儒、道、释, 其中佛教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题材, 佛教雕塑要在中国这块完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必须适应本地的人文环境, 符合本地人民传统风俗习惯, 才能受到中国普通大众的接纳发展更广阔的空间。

一、佛教雕塑的发展

根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大唐西域记》 (1) 卷五的记载, 原始佛教时代, 跋耆国优填王以梅檀木雕塑一尊五尺的佛陀形象, 这是佛教雕塑佛像的开始。

佛陀入灭百年后,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受佛法感召, 以佛法治国, 在全国各地兴建佛教建筑, 出现了很多佛教雕塑艺术品。贵霜王朝时期, 迦腻色迦王笃信佛法, 效法阿育王在犍陀罗地区大量兴建寺院、雕琢佛像, 犍陀罗地区长期与希腊文化相互影响, 雕刻作品呈现浓厚的希腊风格。佛教传入后, 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佛教艺术结合, 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有寺院的雕梁画栋、塑像、石窟的佛教雕塑以及各种佛教雕刻艺术品。

东汉末年, 笮融建造佛寺, 其中一尊金铜佛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雕塑, 东晋时礼佛之风渐甚, 雕塑专以佛像为主。南北朝之后, 随着佛教的普及, 中国雕塑风格受其影响, 从题材到风格与造像手法都发生改变, 进入新阶段, 因此佛教的塑像、石刻与石雕成为本时期的主题。

从雕塑风格的转变可以看出,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愈来越多的受到汉文化的影响, 我国佛教三大教派的汉传佛教已初步成型。北魏昙曜五窟的造像特征尚有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面相方圆、两肩宽厚、长目高鼻, 衣着或质感厚重, 或轻薄贴体。到了隋唐时期, 雕塑作品已完全表现出中国风格的造像特征, 人物造型面相饱满, 体态丰腴, 颀长优雅, 内心情感刻画准确, 具有民族化, 生活化, 世俗化的特征。是艺术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由于武后大力提倡崇尚佛教, 致使唐代佛教文化与其雕塑艺术达到高峰。唐玄宗时的佛教雕塑艺术达到顶峰, 这时的造像充满世俗的活力, 雕塑艺术雄健奔放, 充分体现出时代气息。

自五代以来, 雕塑艺术内容、衣饰虽唐风犹存, 但其活力、气势与个性特征逐渐消磨。元明时代的雕塑艺术则每况愈下、日渐式微。

纵观佛教发展的代表时期发现佛教艺术的内涵有了较大变化。从雕塑中的佛陀形象来看, 从南北朝时期的威严庄重到隋唐时期的和蔼慈祥、关怀人世。佛教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众, 深入人心。

二、唐代佛教雕塑与环境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成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历经400余年才建成。唐代是龙门石窟开凿最盛期, 唐窟占石窟的60%以上。其中奉先寺是最具代表性的。

佛教石窟开凿地点的选择与佛教徒修禅有直接的联系, 修行者在幽静山林, 水边崖际之处感受佛法, 给礼佛者造成感情的触动。龙门石窟的选址, 既符合佛教徒修禅的特定环境要求,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馆选址理念的体现。

1. 洛阳是古时重要的都城

洛阳地处中原, 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古时多个朝代的都城、重要政治、文化中心。《史记》中, 称洛阳为“此天下之中, 四方入贡道里均”。鉴于洛阳优越的历史及人文地理环境,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 成为龙门石窟开凿的主要原因。

2. 龙门特殊的地理位置

龙门在东汉时期就是洛阳的把关之一,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与都城洛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 山水胜景的独特魅力

龙门因其山水胜景, 被誉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 这里松柏苍翠, 寺院林立。山脚泉水汩汩, 伊水碧波荡漾, 行船往来, 穿梭其中。美不胜收。

4. 符合传统“风水”的选址原则

古代中国村落宅第及墓葬选址, 均依照“风水”观进行。佛教传入中国, 也逐渐融入中原本土文化, 龙门石窟的选址达到了既“得水”, 又“藏风”的最佳环境选择。

5. 地址构造及石质的雕刻成因

龙门峡谷地质构造属于寒武纪中世石灰岩、石质细腻坚硬, 雕塑创作更显精致细腻。龙门石窟佛造像的造型语言特征, 表明了当时佛教艺术传入中原, 成为融入本土文化更为适宜的形象载体。这种特征, 也更适合当时中原地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理需求。

6. 顺其自然的窟龛排列

龙门石窟的开凿和布局只有少数重要洞窟经过规划布置, 大多没有统一部署, 以天然溶洞为依托进行雕凿。这种方式体现了“顺其自然”的传统文化理念。龙门石窟初始的雕凿, 基本依随山体变化进行。这种理念及形式一直到隋唐时期石窟造像不断增加, 龙门石窟逐渐形成随山体形式而大小排列不等, 前后空间错落的布局特征。

这样对龙门石窟及其环境的关系作初步的了解, 龙门石窟体现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布局的特征, 也是传统“风水”原则的完美体现。

四、佛教雕塑对现代环境的启示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艺术品作为美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雕塑因其独有的艺术形式, 对环境强大的感染力与多样的空间结构更是环境装饰与美化的点睛。

唐代雕塑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 显示事物内在之真, 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 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现代环境也是一样, 只有融入人们的思想生活, 才能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环境。当代社会中, 雕塑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态, 环境作为母体, 必须吸收雕塑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才能是体现出不同文化存在的意义, 才体现出个性的价值。

五、佛教雕塑在现代环境中的应用

佛教雕塑与普通雕塑相比, 多了很深远的宗教意味与文化氛围, 特定的场合以佛教雕塑为装饰更加营造所需要的意境与氛围。好的雕塑作品应是与环境相协调的, 其中包括:

1. 适度的比例关系:

雕塑的尺度与体量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是表达作品内涵的关键所在, 根据雕塑题材的不同, 纪念性雕塑与主体性雕塑体量相对庞大, 装饰性雕塑相对小巧。另外佛教雕塑的所处环境通常是宗教园林亦或是禅意空间, 宗教建筑中佛教雕塑可大, 以烘托佛教庄严肃穆的神圣氛围。而某些园林或是室内空间可以用小型雕塑画龙点睛。

2. 形式结构的设计:

雕塑作品与环境有一定的对照与呼应, 通过自身的形式与结构来进行与周围空间的交流。而空间环境依托雕塑聚焦。雕塑在空间中起着凝聚于联系的作用, 所以雕塑作品的形式结构应该与环境结合统一考虑设计。

3. 材质的选择:

现代工业不断进步, 雕塑可选用的材质日趋多样, 雕塑的题材与环境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不同的雕塑需要不同的材质。纪念性园林与宗教园林以质感强烈的石材表达其永恒宏伟的主题;游赏型园林或室内空间以自然清雅的木材烘托悠远静谧的氛围。

唐代雕塑艺术重视形象的旋律及运动感, 显示事物内在之真, 表现出强大生命力和不凡气势, 反映的是一个富有生气的时代。而现代环境也是一样, 只有融入人们的思想生活, 才能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环境。当代社会中, 环境作为雕塑的母体, 必须吸收雕塑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才能是体现出不同文化存在的意义, 才体现出个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汝信郎天咏李诤, 全彩中国中国雕塑艺术史[M]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年

[2]薄松年, 中国美术史教程[M]中国美术出版社, 2002年

中国古代雕塑与西方雕塑 篇5

(1.长春xxxx学院,xx 艺术设计 公共2班)

[摘要]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雕塑和西方雕塑的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比较。从不同角度剖析了中国古代雕塑和西方雕塑不同的美学性质。

关键词:装饰性;实用性;精炼;雕绘;平面性;意象性;多变性;欣赏力;

The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and western sculpture i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Changchun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of urban construction

dairui Art design speciality Public design class 2)

Abstra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and western sculpture of different directions, and more.From different angles, analyzes the ancient Chinese sculpture and western sculpture different aesthetic properties.Key words: Adornment sex;Practical;Refining;Carving painting;Graphic sex;YiXiangXing;Variety;Appreciation;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

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五、中国古代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modelling)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一反传统的写实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造更纯粹。中国古代雕塑实际上也是达到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这种艺术境界的。霍去病墓石兽采取“因势象形”的手法,充分利用岩石,自然的令人联想接近某种动物的形状,只进行最低限度的艺术加工,使石兽的造形显出空间的自由而不斤斤计较于形似。加工的语言有圆雕、有浮雕、也有线刻,是根据岩石形状与动物形象的双重需要加以多变性运用的。这种圆、浮、线雕并施的语言,在汉唐陶俑、历代石兽以及佛教造像中均可见到。它们使中国雕塑在精练中块面更整体,因而有时更具雕塑感甚至建筑感,例如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和龙门奉先寺唐代大佛,就是杰出代表。

六、中国古代雕塑既然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必然也象中国绘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

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黄帝素问》)“头者,神所居,上圆象天。”(《春秋元命苞》)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装饰中就受到特别重视,这应是中国古代造型艺术发展为特别重视传神的原因之一。这种重视贯穿了几千年,直到今天,在民间雕塑和农民画中,头部仍是艺术家首要表现的部分。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这样,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造型,一旦头身关系处理不好,在视觉上便难免造成不舒服的特点,这是不必为古人护短的。然而优秀的作品常常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缺点中吸引转移集中到刻划精彩的头部来。这些头部看似没有西方雕塑深入,可是结构十分严谨。搞过雕塑的人都有体会,临摹西方雕塑易,临摹中国古代雕塑的头部却相当困难。它们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到那种境界。在头部以外,又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纹线条来发挥美感,使人受感染的不是比例结构的准确本事,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龙门奉先寺大佛、服侍菩萨与天主力士像都严重头大身小,但依然很美,非常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古代雕塑的这一特点。

七、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另的艺术也如此追求,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是含蓄美、内在美。雕塑亦然,中国古代雕塑给人的感觉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象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例如严阵以待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载歌载舞的汉唐女俑、孔武威风的唐代天王力士,乃至雄强猛厉的南北朝辟邪和唐代石狮,都有这种效果。比较一下掷铁饼者力量的紧张迸发和拉奥孔群象情绪的激烈发泄,就能够领会中国古代雕塑含而不发的美感特点。它是与其他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的,就象西方雕塑与绘画的审美理想也相一致一样。欣赏中国雕塑时也许会觉得不如西方雕塑痛快顺溜,这就象喝酽茶和喝咖啡不同一样,不能相题并论。喝茶需要品味,如若不谙茶道,便永远进不了茶的境界。

八、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等风格。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等风格。中国画和雕塑都具备这两个系统的风格特征,例如佛教造像和陵墓仪卫性雕刻,一般具备前一系统的风格,龙门奉先寺大佛最为典型。它是唐代武则天出资修造的,寓有帝王的精神气度,风格上必然强调崇高、庄严、重穆和典雅。明器艺术中的俑和动物雕塑多属后一系统的风格,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两者各异其趣,各有千秋。西方古典雕塑风格比较接近前一系统,却少有后一系统的风格特征。希腊古风时期的古拙是艺术技巧幼稚阶段的自然产物,不是刻意追求的风格。中国画和雕塑却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这些追求是难于站在西方艺术角度来理解的,所以一般习惯欣赏写实性雕塑的人,欣赏中国古代雕塑总有障碍。这就需要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从根本上来认识中国艺术,否则欣赏也好,创作也好,都很难进入堂奥。

九、中国古代雕塑遗产大量属于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其特殊的经规仪轨,形成自己的特点。

佛教美术源于古代印度,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马土腊和芨多等地区与时代的佛教雕塑。中国艺术家在学习摹仿过程中,逐步将它们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某些原产地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印度犍陀罗佛像受到希腊化时期的古典雕刻影响,它们也有个雕塑本土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在欣赏中国古代佛像时,适当对照希腊、印度的古代雕刻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美感区别。同时需要了解佛教造像的经规仪轨。上文提到的佛像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就出自经规仪轨。佛像有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形象上的神化特征,两耳垂肩、手长过膝而外,又如螺发绀青相、顶上肉髻相(不是普通发髻)、眉间的毫相等等可以通过造型艺术加以表现的相好,在雕塑时都必须严格符合要求。佛和菩萨的肢体动作,特别是手势(称作“手印”或“印相”)各有含义。各种佛经人物依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造形(如有的三头六臂,有的千手千眼),不同的服饰标识(如佛和罗汉著朴素的袈裟,菩萨则衣饰华丽)、不同的姿势(如接引佛才站着,其他佛皆取坐姿)等等,都有固定的要求。如不了解,很容易觉得佛教造像怪诞和雷同。

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篇6

关键词:城市雕塑 环境空间 融合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与方式表达方面更加自由和非对称。因此,如何加强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雕塑艺术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国家规范城市景观设计蓝图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 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相关简述

21世纪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和提高城市艺术品为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审美化和功能化是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艺术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国家雕塑博物馆,城市文化和城市艺术文化已经逐渐与城市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将城市艺术文化逐渐深入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人类情感与城市雕塑的有效融合。

作为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城市雕塑,也是城市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艺术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视觉艺术三维立体表现手法而言,城市雕塑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语言特色。不仅加强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一个城市的雕塑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空间生命力。

(二)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

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还表现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城市雕塑—方面装饰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美化环境和艺术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是人类情感和城市文化进行浓缩后的标志性作品,寄托着设计师们的情感。城市雕塑的艺术空间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三维视觉表现手法,而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激发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调节城市空间场所的外部轮廓,注重城市雕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与沟通。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设计理念中融合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和人文文化。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还可以透过城市雕塑看到城市发展的实质情况,即所谓的环境与人文的整体融合。因此,当孤立的城市雕塑与一个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文化可以做到有效衔接,不仅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之美,还可以凸显出雕塑本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一抹情感色彩。

二 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相较于传统雕塑表现手法而言,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雕塑艺术体系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城市雕塑技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现代城市雕塑在创作方法、艺术设计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材料,进一步为现代城市雕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形式而言,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形式更具文化交流特征。传统城市雕塑主要通过广场、公园等建筑物凸显建筑雕塑的公共性,因此传统城市雕塑具有浓厚的景观性特色。但是现代城市雕塑在建造与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显示着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而且还代表着城市与公众之间在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城市建筑、雕塑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指利用城市雕塑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不应该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存在与公众隔离、人类不愿意接近城市雕塑等现象。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特征,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娱乐玩耍、触摸体验的公共场所,将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凸显出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以及艺术表现理念,使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而且城市雕塑为现代城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基石,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凸显城市雕塑的主体性和层次感,进而扩大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范围。

相较于西方古典雕塑的主题范围而言,中国城市的雕塑在主题范围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环境的认知等领域。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范围选择方面主要以山花、壁龛为主,其雕塑风格以具有浓厚的建筑风格为主。作为城市比较有代表型的广场雕塑,西方古典雕塑仍然以“歌颂君王”作为主题内容,雕塑的性质以碑柱为主。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单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主题范围的拓展。而城市雕塑在主题内容的确立方面带有浓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特征,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效衔接,还将现代人文情感元素与城市景观背景进行了有机统一,从而促使城市雕塑主题逐渐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雕塑主题方向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文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只有将城市雕塑与现代生活从实施方面做到有效统一,才能够帮助景观设计家们站在社会公共的角度设计城市雕塑,并在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体会社会公众内心对城市雕塑的认知与了解。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简主义”和“构成主义”为主,其外在表现形式以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层次感作为灵感源头,将现代城市雕塑进而简单化和功能化。另外,城市雕塑设计师们在设计雕塑景观的过程中将抽象简练的几何知识与艺术设计表现手法的张力和美感有效整合,向社会公众传递城市之美。将几何知识与雕塑设计的机械之美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雕塑的创新型设计手法,进一步提升雕塑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和艺术审美观点的变迁致使社会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而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观点的不同导致雕塑创作手法的不同。现代城市雕塑还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以革命性为主题的雕塑仍然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以革命性和祭奠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城市雕塑以营造庄严的气氛空间作为设计目的,多以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生态型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布局中得以广泛运用,以生态型和人性化为主的城市雕塑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更凸显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文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城市雕塑的艺术变现手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创作手法逐步向音乐和建筑为一体的雕塑创作手法方向发展。既有小巧精致的城市雕塑景观,又有简单大气的城市化气息浓厚的雕塑景观。由注重城市雕塑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特点为主逐渐向非对称性和自由式为主的雕塑转变,打破原有设计师们传统的创作手法和思维观念,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手法拓宽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材料也是现代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段之一,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雕塑对不同质感的材料要求亦不一致。影响城市雕塑材料质感的因素包含肌理感、色彩光泽度、光感等,设计师在设计景观雕塑是不仅需要全面向系统地了解不同质感的材质,还需要对城市景观空间和雕塑艺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

三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如何有效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进行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全面了解雕塑功能和环境性质。就雕塑设计师而言,雕塑设计师们除了了解雕塑艺术设计基本技巧之外,还需要对艺术环境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握雕塑作品的动态美。设计师们在设计城市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以创新性思维观念和情感理念作为理论基础,掌握城市雕塑作品的视觉艺术特点和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进而为设计凸显城市环境和情感的雕塑作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进一步促进社会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需要加大现代城市的服务力度,将现代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提高城市雕塑的亲和力,加强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广泛运用,城市雕塑不仅具备亲近性的特点,还具备娱乐性和服务性特点,进一步拉近城市与人类之间的距离。

最后,现代城市雕塑作为拉近城市与人类距离的有效载体,国家需要转变国家职能,由主导型为主的战略决策逐渐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将国家关注的侧重点放在民生和服务社会公众方面,树立城市亲民和城市文化形象。除此之外,城市管理者应该根据城市文化和发展特色建立生态型城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塑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与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

结束语

城市环境雕塑的内涵、类型及影响 篇7

关键词:城市雕塑,文化内涵,历史,地域

城市环境雕塑简称城市雕塑, 是位于城市公共场所中的雕塑作品, 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产物。现代城市雕塑与古代雕塑在功能上有本质的不同, 古代雕塑主要服务于宗教, 以雕塑为载体宣扬宗教教义, 多雕刻于洞窟和寺院之中, 没有环境艺术的本质概念 (如图1, 敦煌莫高窟) 。而现代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物质环境满足人类生存和行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时, 给环境注入人类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综合性艺术。现代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 是艺术地记录国家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的最有效方式。优秀的城市雕塑, 可以起到美化城市与人们生活的作用, 而粗制滥造、缺乏文化品位的“丑城雕”, 则会损害城市的形象, 成为“城市的败笔”。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 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环境中点睛之笔, 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 将赋予城市空间无形的张力, 在城市环境中形成视觉观赏中心, 成为特定空间的形态标志, 或形成新的城市坐标, 与建筑艺术一起共同构筑起丰满的城市轮廓线。

城市雕塑的题材范围较广, 但凡与该城市的地理特征、历史沿革、名人传说、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等有关联者皆可创作并建立, 有的甚至与此无关, 但能起到美化城市给人以审美价值的也可采用。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被人们视为该城市的市标。

城市雕塑在形式上有圆雕、浮雕, 或独立一处, 或附属于建筑物;或置于大庭广众之中, 或隐于林荫小路之上。有石雕、水泥及铜雕等金属雕塑。城市雕塑一般都形体高大, 气势恢宏, 具有纪念意义, 但亦有点缀场景, 形体较小者。前者多建在广场、车站、政府机关等重要的公共场所, 后者多散置于公园、公共绿地、林荫道等处。

城市雕塑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 且并不因时代和社会及国家的更迭而中断。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 及至17—19世纪, 直到20世纪, 几乎遍及各国的大小城市, 成为城市建设及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 虽然据说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 运至都城咸阳销毁, 并铸成12个各重24万斤的大铜人, 排列在阿房宫殿前, 但并不似西方那样自觉将其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 也未出现类似西方的城市雕塑, 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 如上海、天津、成都、广州、重庆等地建立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城市雕塑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城市雕塑创作十分活跃的情况下, 中国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 (1982年) 和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 (1982年) , 负责全国城市雕塑的规划、筹备、协调及创作工作, 从此中国的城市雕塑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都市化为城市雕塑的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

作为文化的构成部分, 城市艺术代表了这个城市、这个地区的文化水准和精神风貌。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使每个进入所在环境的人都沉浸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 感受到城市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

1. 历史性

城市雕塑正如我们史书上的插图, 记载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文明。历史上不同年代的雕塑都记载不同时期, 人们的生活条件、状况与精神追求, 看不同时代的雕塑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 每个时代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和借鉴。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历史的产物, 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历史传统。而在每一座城市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厚的人文历史与典故。例如北京的《说唱艺人》 (铜铸) , 时宜作, 立于王府井东安市场, 反映老北京生活历史瞬间。

2. 人文性

任何一个城市, 都有其发展的自身规律。它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人口状况等方面决定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而城市的文化氛围又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其城市雕塑的基本状况。

华表,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 有着悠久的历史。凡是到过天安门的人, 无不赞叹雕刻精致的汉白玉华表, 它浑圆挺立直冲云霄。天安门的华表前后各有一对, “门外华表柱二, 金水桥环之, 门内亦华表柱二”, 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 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 通高为9.57米, 重20多吨。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 盘绕着一条巨龙, 龙四足, 无爪, 雕饰得绰约生动, 跃然飞舞, 可谓鳞角峥嵘, 臂爪劲健, 给人以玉龙翱游云天之感。在雕龙巨柱顶端, 横叉着白石云翅, 呈朵状。云翅上面是圆型承露盘, 盘上有一蹲兽, 名“望天”。在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 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 栏杆四角柱头上, 雕有四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子, 它们头朝的方向与“望天”的方向一致。亭亭玉立, 造型精美的华表, 是主体建筑天安门的极好装饰, 使得天安门更加威严壮丽。

对于天安门的两对华表, 北京曾经流传过耐人寻味的古老传说。据说华表顶上的蹲兽叫吼 (音) , 是龙的九子之一, 有守望的习性。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面向南, 望着皇宫外头, 人们叫它“望君归”。它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 盼望皇帝早日回宫, 不要总在宫外寻欢作乐, 久出不归, 荒废朝政。当皇帝外出游玩久久不归的时候, “望君归”就说话了:“君主啊, 你不要在外面游逛了, 你回来料理国事吧, 我们日夜盼望你回来, 把眼睛都快望穿了。”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的石, 翘首宫内, 人们叫它“望君出”。它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 如果皇帝深居后宫, 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 便劝戒皇帝说:“君主啊, 你不要老是呆在宫殿里, 只顾和后妃取乐, 你该出来看看人民的苦难吧!我们日夜盼望你出来, 把眼睛都快望穿了。”还有其它的种种说法, 例如: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华表又名恒表、表术, 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华表上古名“谤木”, 相传尧、舜为了纳谏, 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 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 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观点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对华表产生的历史看法却是比较一致的。华表在我国由来已久, 不论它的原型究竟是什么, 但是它发展到今天的形状, 是随着历史的变迁,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我们今天看到精致壮观的华表, 是我们祖先一代代心血和才智凝成的结晶。

自由女神像, 位于美国首都纽约, 她是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时法国送给美国的礼物。伫立于曼哈顿的自由女神像, 不仅仅是美国独立的象征, 更是美国国家的象征。女神手中握着的火炬与法典都是与美国文化、国情有着紧密联系的。伫立于各个城市的城市雕塑, 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而建立, 它的存在, 还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面貌与城市的文化建设。

3. 地域性

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决定了城市雕塑的形式与特征。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环境背景决定雕塑的内容和形态。比如意大利佛罗伦萨锡尼奥亚广场宽阔的喷水池, 池中央矗立着白色大理石海神像, 海神像基座, 水池边上还布置着一座青铜铸造的小塑像作陪衬, 形成广场的重要景观。

海神像垂直的形象与它背后高耸的建筑角部的线条呼应,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如同是这空间的转轴, 雕像造成了有趣的视角错觉, 因为它明亮的色和自然的形, 使人的视线集中, 并有助于缓和美第奇宫墙角高而锐利的线条。

4. 时代性

每个时代都有其历史的、独特的时代特征, 是和当时的经济、文化、宗教、军事、人民的追求分不开的。同时在不同的时代里, 艺术的演变与成就也是不一样的。雕塑艺术就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 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与格调。雕塑风格的演变与丰富同时也是时代演变的产物。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 1908年建成的作为城市标志的《杰芬喷泉》, 成为哥本哈根的象征。然而当1913年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创作而成的《美人鱼》诞生之后, 《杰芬喷泉》就逐渐为人们所淡忘了, 《美人鱼》逐步代替了《杰芬喷泉》而成为哥本哈根, 甚至是丹麦的标志了。

5. 启迪性

从雕塑, 可想像出雕塑师当时的思想活动, 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在有限的空间内, 塑造人们精神的无限空间。黑格尔认为:雕刻与建筑一样, 是“就单纯的感性的物质的东西按照它的物质的占空间的形式来塑造形象”。“雕刻则把精神本身 (这种自觉的目的性和独立自足性) 表现于在本质上适宜于表现精神个性的肉体形象, 而且使精神和肉体这两方面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呈现于观照者的眼前”。

6. 纪念性

纪年性是城市雕塑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刻画与表现, 重现了当时的历史英雄人物及时代精神。上海南京路外滩的《陈毅市长》像雕塑, 反映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市长在广大干部和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威望。

7. 交流性

交流性能使人产生亲近感, 还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雕塑的展现可以起到文化交流和人际交流的作用。

我国最长的城市雕塑群———《舜耕》在浙江省上虞市建成。这座长65米、宽6米、最高处26.4米的巨型大象雕塑群占地25亩, 由我国著名美术家韩美林构思, 并组织助手在11000吨花岗岩石材中雕制而成。史载, 与黄帝齐名的我国远古“五帝”之一的大舜最后在浙江上虞居住, 披星戴月“躬耕畎田”不已。大象感其恩德, 远道前来助其耕地。雕塑的建成, 引来了大量的游客, 给城市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带来了很多机会。

8. 象征性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与历史背景, 城市雕塑则是以其雕塑的内容和形式, 体现了其所在城市及所在环境的特征。

青岛《五月的风》雕塑位于五四广场的南端, 是五四广场的主体雕塑。高30米, 直径27米, 采用螺旋向上的钢体结构组合, 以单纯洗炼的造型元素排列组合为旋转腾升的“风”之造型, 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 是青岛市新的城市标志。

二、现代城市雕塑的类型

城市中的室内外雕塑以及城市外的纪念地、游览区、陵墓、桥梁、交通干线, 以及商场、宾馆等公共场所的大型室内外雕塑都属于城市雕塑, 也可以称之为“公共雕塑”。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 还称之为景观雕塑、环境雕塑。

城市雕塑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某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文化发展状况。世界各地的商业街区、企业区、居民社区、旅游风景区、机场、码头等等, 各种雕塑景观调节着建筑空间的气氛。除了一定数量的大型纪念性雕塑外, 更多的是中小型的城市雕塑, 它们位于城市的各个部位, 一部分雕塑景观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 但多数的雕塑景观是独具魅力的创作。它们从各个方面反映着城市的文化精神世界。

1. 纪念性的城市雕塑

纪念性雕塑景观是城市雕塑景观的骨干和代表, 是各国度、各时代不可或缺的, 是历史的化身和体现。它们表彰和讴歌着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和业绩的人物, 铭刻和纪念那些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2.主题性的城市雕塑

主题性的城市雕塑主要反映历史和时代的潮流、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它们往往以形象的语言、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揭示出某个特定环境和建筑物的主题。

它们也有很丰富的思想内涵, 比较大的体量, 也需要在所处的环境空间中占据显要的甚至主导的位置, 发挥统率和聚焦的作用。

如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的、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特大型综合性景观。总投资达数亿元, 总占地面积近万亩。红军长征博览城由红军长征主题公园、国防科技教育园、民兵 (青少年) 军事训练基地三大部分组成。

长征主题公园建有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以及红军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等40余处反映长征中的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和重大战役的景点。也是主题性雕塑景观设计运用最为经典的。

横店红军长征博览城已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国防教育活动基地、国防宣传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 装饰性的城市雕塑

城市雕塑作品中占了大多数的是装饰性的作品。这类作品并不刻意要求有特定的主题和内容, 主要发挥着装饰和美化环境的效应。

装饰性的城市雕塑, 题材内容可以广泛构思, 情调可以轻松活泼, 风格可以自由多样。它们的尺度可大可小, 大部分都从属于环境和建筑, 是整体环境中的点缀和亮点。

如情趣雕塑景观设计巧妙地被应用于各种环境中, 给人奇妙的感受。这些趣味横生的雕塑景观设计, 巧妙地和环境融为一体, 以雕塑的形式带来无数遐想。也给一些本不具备趣味性及文化内涵的环境以新的、更高的文化艺术气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情趣雕塑景观设计经常被应用, 这些独特的雕塑景观设计作品往往给旅游环境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和文化内涵。例如:武汉江汉路上的极具武汉特色的雕塑《热干面》, 这塑像由一个正在做“热干面”的汉子与一组灶具、一长桌子、两个条凳组成, 塑像与真人大小一般, 那几样家具的尺度也和真实的家具一样, 为游人的参与提供了条件。常常能够看到有人围坐在那长桌旁, 就如同坐在街头卖“热干面”的摊点一样, 似乎那刚刚放入捞勺里的面条马上就要端到眼前。雕塑中的人物、道具都与真实生活如此得相似, 与民众完全融为了一体, 共同成为江汉路步行街景观的一个重要部分。

4.标志性的城市雕塑

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作品发挥了说明性的功能, 树起了形象的标志, 有的含蓄生动, 寓意深远, 形象优美, 鲜明易懂, 雅俗共赏, 成了城市景观中的重要部分。

布鲁塞尔的标志雕塑《撒尿的男孩》实在是小得不起眼的雕塑, 如果没有导游的指引, 一个外来人要找到它真的很困难, 但是, 它的名气却很大, 如果没有看到它, 就好像没有到过布鲁塞尔一样。原因是这个雕塑背后有个关于这个小孩子撒尿救了全城人的故事, 因而《撒尿的男孩》成了布鲁塞尔的标志。

5. 展览陈设性的城市雕塑

这种在室外布置雕塑的方法与一般城市雕塑所要求的原则不同。而是把各类雕塑作品如同展览陈设那样布置起来, 让公众集中观赏多种多样的优秀雕塑作品。也有的是全部为一位作者的作品, 围绕一个专题, 经严格的总体设计构成的。

6. 实用功能性的城市雕塑

20世纪中叶以来, 出现了一些雕塑性的建筑。如好似片片白帆的悉尼歌剧院、宛如开放的莲花的印度巴赫伊莲花教堂、放大一万倍的铁分子模型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原子球餐厅……直到欧美街头常见的设计成花车的小卖部和书亭, 都可以说成是这类雕塑建筑的延伸和发展。

7. 以雕塑为主的的大型艺术综合体

在人类文明史上, 古代艺术家已多次很有经验的运用建筑、园林、雕塑、绘画、文学等多种形式, 使这些人文环境空间传达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总体布局严谨周密, 场面宏大, 调动了雕塑、建筑、园林、音乐、绘画、文物陈列、电影幻灯、火炬灯光、水景灯光等多种艺术手段, 围绕共同主题, 各自发挥独特的形象语言, 组成层层展开的序列空间, 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强化渲染, 全方位地交织影响着观者的各种感官。多层次全过程的由感性到理性, 充分展开的广度与不断开掘的深度, 把人们深深导入特定的意境和心绪之中, 随之而升华为对事件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与此同时, 人们又经历了一次审美的完整过程。以雕塑为主体的大型艺术综合体的功能性质主要是纪念性的教化效应。

三、以雕塑景观确立旅游主题的发展模式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 雕塑景观早已存在。国内秦兵马俑、十三陵神道、敦煌石窟等一直吸引着海内外的大量游客, 近几年建设的北京石景山国际雕塑公园、密云法制公园、长春雕塑公园、华侨城雕塑公园等一批城市主题公园也在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国外的主题雕塑公园如维格兰雕塑公园、西雅图奥运雕塑公园、韩国性爱雕塑公园等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在这里对在旅游发展中运用得比较好的主题雕塑公园与雕塑类旅游区进行分类, 寻找其中的共性和差异, 为旅游发展中雕塑景观的应用提供借鉴。

1. 以石窟石刻为代表的遗产类雕塑

在中国古代雕塑中, 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与造像, 要算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分了, 而且其体量之大, 内容之丰富, 更是一些宫殿、坛庙、寺观所不及的。因而它们之中很多都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和大足石刻等已先后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 其他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的也有不少, 如泰山、武夷山等都有重要的石刻与造像。

(1) 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的敦煌市, 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衰而兴衰的。

(2) 云岗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莫高窟以壁画和泥塑为主, 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以石刻为主。

除了这三大石窟外, 我国比较著名的石窟和石刻还有:

(4) 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

(5) 大足石刻, 位于重庆大足, 有晚唐起摩崖造像五万多个。

(6) 克孜尔千佛洞, 位于新疆拜城克孜尔镇, 约开建于公元3世纪, 以74窟尚存的精美壁画著称于世, 有“戈壁明珠”之称。

(7) 乐山大佛, 位于四川乐山市, 是唐代依山岩凿成的一尊弥勒坐像, 通高70.7米, 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大佛的一个脚趾盖上可以同时站立9个人。

(8) 须弥山石窟, 位于宁夏固原县城西北50公里处, 我国十大石窟之一。

2. 以学习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创作类雕塑

愚自乐园位于中国南部风景如画的桂林雁山区大埠乡, 它的建立致力于推展当代艺术, 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汇聚交流、激情创作的天堂。1997年至今, 愚自乐园共举办了11届国际雕塑创作营活动, 4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优秀雕塑家参与, 创作了近两百件大型的户外作品, 供游人观览品赏。“愚人杯”艺术奖、专案创作、驻园创作、委托创作、展览推广、艺术夏令营、IART艺术课程, 丰富而多元的艺文活动与国际交流, 成就了愚自乐园与众不同的核心特色。创作坊内, 设置了石雕、铸铜、版画、陶艺、木雕、琉璃六大工作室, 拥有专业的设备, 技艺精湛的助手, 经验独到的培训师, 满足不同层次的创作与学习需求。

愚自乐园坐拥八千亩山水奇景, 集艺术创作、展览、交流、会议、培训、休闲于一体, 以其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独特的艺术氛围成为世界顶级的创作基地与度假胜地。2003年, 愚自乐园被评为国家级AAAA景区;2004年, 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3. 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景观类雕塑

如诺亚方舟雕塑公园。对于孩童来说, 诺亚用一只飘浮的船拯救了洪水下挣扎的各种生灵的神话的确非常吸引人。

在耶路撒冷建造的这座主题公园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在这座公园的建造上, 雕塑家站在孩子们的角度, 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的动感彩色世界, 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嬉戏追逐。

雕塑景观设计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整个园区的雕塑景观设计均以动画、卡通的形式再现了诺亚方舟的景象, 在运用雕塑景观设计的同时, 增强了园内活泼、自由的气氛。可以说, 诺亚方舟的雕塑景观设计运用使得一块平凡没有朝气的区域充满了文化内涵, 正是由于雕塑景观设计, 才使得这里具备了独特的吸引力。

4. 以雕塑作品为吸引物的艺术综合体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市内, 有一个叫维格兰的雕塑公园。雕塑家古斯塔夫维格兰用20年的时间, 创作了192座雕塑。

这个公园占地480亩, 是免费向游人开放的。公园里有192座雕刻艺术品, 全都是由一位叫古斯塔夫维格兰的雕塑家独立完成。

公园里最吸引人的是那些处处可见的反映了人类共同情感的雕像:刚分娩的婴儿、手拉手的青年男女、示爱或争吵的夫妻……一组组雕塑向人们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甚至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维格兰雕塑公园, 是以雕塑景观设计作为标志性吸引物的成功的艺术综合体。在这里汇集的一个人的作品成为公园的独特品质, 从而能够形成一个以雕塑景观为主体的旅游环境。

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 篇8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创作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也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象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在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写实主义的手法给环境注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诸如以上这么多成功的大师作品足可以给我们这些从事建筑设计的设计师带来莫大的启迪。借鉴前辈艺术家们经典的创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如何才能设计或应用得好“雕塑”,我觉得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应充分理解并且紧密结合城市的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来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城市文脉相统一。

2)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其所处环境及周边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应很好地结合、利用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共同彰显城市文化。

3)作为建筑设计师,更应该注意雕塑设计的比例与尺度,应尽可能地使雕塑与建筑或环境在比例上协调起来,这也是雕塑、环境、人群与建筑在尺度上的联系,尽量使这种和谐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

4)注重雕塑设计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5)对于设计雕塑来说,还应特别注意选材,一般作为城市雕塑使用最多的材质是石材、铸铜和不锈钢,不同的雕塑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技术技法需要选择不同的材质。比如反映历史题材,采用写实手法的雕塑适宜使用铸铜的工艺和材质;反映当代题材,采用抽象技法的雕塑适宜使用锻造的工艺,锻造的材料使用最多的是不锈钢。

6)最后还应该注意雕塑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不同的材料维护的方法不一样,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水刷洗,使用含化学成分的洗涤剂会损坏雕塑。例如汉白玉材质疏松,不宜经常刷洗,否则线条模糊,石材风化,极易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将越来越快。建设文明城市、打造特色城市、发掘文脉城市是我们每一个设计师的责任。雕塑设计虽然只是城市环境设计中一个方面的内容,但雕塑无论从形式或内涵均与城市的环境质量及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一个好的雕塑作品对彰显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文明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阿纳森.绘画.雕塑.建筑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胡金黎.雕塑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城市雕塑与建筑环境的共融性 篇9

一、现代城市对城市雕塑的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给生存空间带来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环境污染、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高密度的居住环境、压抑乏味的城市建筑及生活空间,使人们希望拥抱大自然,渴望更美好的生态绿色家园,以得到精神的抚慰和身心压力的舒解。同时,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城市居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享受,要求舒适悦目的城市环境。于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城市景观雕塑的发展便成为必然。这是城市建筑环境对雕塑的需求,也是人们对城市雕塑的期盼。

二、现代城市对城市雕塑的审美需求

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雕塑体现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气质,是用艺术手法记录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有效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那么城市雕塑则是用石头为这本书做的插图,好的插图可以鲜活地呈现书中的人物和情节,使文章增色。优秀的城市雕塑可以形象地反映城市的历史和风貌,成为城市形象的凝缩,更是城市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象征。笔者认为,城市雕塑艺术面貌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其题材、意蕴、构思和艺术表现水平的高低,更在于能否与城市的人文环境、建筑环境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能否与大众相亲并产生艺术互动。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不仅集聚了物质和经济,也集聚了文化和艺术。只有赋予城市雕塑更多人文理念,使其更具有亲和力,才能使城市更具人性化。优秀的作品要符合人类最彻底、最核心、最本质的人文理念。城市雕塑不仅要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集真、善、美为一体,更要与建筑风格相一致。

现代城市雕塑已成为缓解城市高密度建筑群造成的精神压抑,调节城市居住环境和办公环境负面因素的精神良药。以深圳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为例,作品以深圳各个阶层的18位普通人为题材,真实地将他们翻制成青铜像,让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留在了这个城市的永恒记忆中。《深圳人的一天》以非常通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令人感觉特别亲切,人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亲近它,与它交流,改善了人与人之间内心隔漠、疏远的状态。与传统雕塑相比,它从一般意义上的街头写实雕塑中脱颖而出,从而又赋予作品新的内涵。

我们认为,城市雕塑创作应秉承中国传统美学自然和谐的原则,表现手法应从过去单一化、概念化、政治图解化的形式中转变过来,创作手法和表现题材应该不拘一格,可以是高品位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通俗的、贴近生活的下里巴人。但有一点要强调的是,现代公共空间要求城市雕塑要融入周围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中,要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密切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处理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成为影响城市雕塑成败的关键。

三、城市雕塑与城市建筑和谐的形式性

建筑艺术与城市雕塑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是有形有体的造型艺术,但是建筑艺术只能以抽象的形象来感染人,如根据不同的主题给人以肃穆、亲切、庄严、舒适、幽静、愉悦等不同感受,却难以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而城市雕塑,特别是具象的雕塑,比建筑更具有表现性和说明性。它们常常立于核心的观赏位置,确切表达场所的主题,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雕塑一定要适应城市的环境,且受限于城市环境。不同的城市,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因而要求城市雕塑的形式和风格也应多元化,城市雕塑风格应与环境、背景、场景相结合。从雕塑总体风格上来看,全国各大城市的城市雕塑大都兼容并蓄,传统、现代、后现代风格都被广泛采取,呈多元化状态,且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本身就是兼容并蓄的,抽象的、写实的景观雕塑都可以共同生存。应该说,只要现代城市雕塑其外形美,内涵丰富,与建筑环境、文化氛围统一,以人为本,能反映该城市的精神面貌,对该城市文化恰当解读,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它就是一件好雕塑。

有人把城市雕塑誉为“城市眼睛”,这句话讲得非常贴切。如上海外滩城市雕塑群由“浦江之光”、“帆”、“风”三座不锈钢雕塑组合而成,它位于金陵东路外滩绿色长廊之中。“浦江之光”部分由竖向的水波和水珠形象组合,如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以轻松欢快的旋律,奏着歌唱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乐曲。“帆”部分表现黄浦江上船帆林立,帆与帆的连接以展示曲线的飘动,增强了雕塑的立体动感。“风”部分以锐角和钝角、弧线和折线、褶皱波动组成,表现我国经济改革的气象。雕塑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在一起,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呼唤城市雕塑精品的出现。当然,我国不少城市雕塑目前还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缺乏城市文化品格,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城市雕塑在形式上要大胆突破,要与当地的城市环境、文化氛围相协调,让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通过城市雕塑能很快读懂一座城市的建筑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读懂它丰富的内涵,这才不失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作品,才能让城市雕塑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

景观雕塑在环境艺术中的作用 篇10

景观雕塑区别于架上雕塑,雕塑家对于后者有完全的话语权。架上雕塑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雕塑家在工作室里进行的完全自主的创作,且最终作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给观者去鉴赏、感受,并不会受到过多外界的客观因素影响,但前者,景观雕塑,其本身的含义以及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它不能以艺术家太过于自我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普通大众的面前。

我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地加快,“公共空间”这个概念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公园、学校、广场、居民区、大街小巷等都是提供给民众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此交流,进行日常的文化休闲活动,它从诞生起本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运用成为了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当一件优秀且具有内涵的景观雕塑作品被置于公共空间中,恰如其分地融入了公共空间中,受到了人们的赏识,尤其是满足了人们的生理、心理的需要,就很容易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在世界上都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典范之作。

而环境艺术,它不仅涵盖了我们立刻联想到的绿色空间,也涵盖了科技。城市中,我们进入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建筑,而这些建筑属于环境艺术的主体,对于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景观雕塑作为环境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城市环境中,不但与建筑同时置身于环境中,更起到一种传递思想、叙述事件的作用。还可提高城市整体环境的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素养,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识等,从而使整个环境达到一个更高的格调,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它不仅可以成为城市中的装饰与点缀,更多的是承载着人文使命,代表着民众的审美取向。设置此类雕塑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特定的环境中美化城市风貌,使之不让所有的城市都看上去那么千篇一律地程式化。在内容方面,可以贴近人们的生活,所描绘的对象可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或事件,需求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都影响着景观雕塑的类型变化。但最为重要的是使其成为一条“纽带”,将大自然、人造景观与人类透过景观雕塑相互了解、沟通。除此之外,景观雕塑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与建筑的互动、融合。作为共存于同一空间中的两者,我们在欣赏景观雕塑作品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它所处的环境,周边的建筑、广场、这类大型公共空间,鉴赏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观察它与之形成了怎样的和谐共存关系。

2 景观雕塑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取向

景观雕塑有其特殊的艺术语言,从观者的感知切入,透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尽可能满足观者的审美心理需求。作品常借助周围景观或是某种寓意,触发观者的心理共鸣。就像纪念性雕塑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冲击与感知。例如俄罗斯著名景观雕塑作品《祖国·母亲》,它坐落于斯大林格勒(即现在的伏尔加格勒)城区北部的马马耶夫岗高地,建于1966年。雕塑重达8000吨,加之右手举起的宝剑连同底座高104米,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水泥雕塑。它的建成是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是一座人物形象的雕塑,描绘的是一位母亲,愤怒的一脚向前,转身的动态,挥舞着手中的宝剑,一边怒喊着,好像在向自己的儿子发出“保卫我们的祖国母亲”的号召。当游人置身于雕塑下时,强有力的巨大体积给人一种震撼的感受,人物动态的张力展露无遗,却丝毫没有让人感觉到任何的压力。雕塑内则有一部直通到雕塑肩部的电梯,这样的设计让人会联想到美国纽约港内的自由女神像,人们既可以远观,又可进入主体建筑内部,直升到顶,在一个高度上俯瞰周围的景色,她们都具备了很强功能性的现代设计元素。两者同为女性形象,这样的雕塑会让人感到亲切,铭记当年的那段历史。在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有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群雕、中国壮士群雕广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等。这些景观雕塑以其静态的展示、特殊的材质、肌理与造型与观者的视觉互动,从而达到情景交融、引发思考的目的。在大多数景观雕塑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寓意与象征,教育人们,鼓舞人们,给社会祝福与希望。

景观雕塑与受众对话和交流的功能,是由隐藏在外部形态结构中的内在文化含义决定的,即景观雕塑的人文内涵。是审美活动的升华,产生一系列“正”的能量,是精神文明的体现。这就需要景观雕塑的创作者,在创作雕塑作品过程中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等具有典型性、高度概括的人文要素包含其中,赋予景观雕塑应有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属性,使其雕塑具有多重意义,并依据观赏者自身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心理情绪以及环境时空等因素而达到预期的审美、启迪、教育目标。使景观雕塑的建造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和人文景观节点。

3 不同城市景观雕塑的特点及其作用

城市不仅作为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带,也是文化的聚集地,代表着人类的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写照,同时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我国最近的二十多年,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出现了一大批景观雕塑,它们反映了一座城市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科技、宗教信仰等文化特征。代表着城市的格调、公共环境的内涵,可以说是城市灵魂的一部分。这些公共雕塑作品存在于城市的各个方位,让人们去意会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感受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实文明追求。

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该城坐落于长江口,素有“中国近代第一城”“江海明珠”的美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市的景观雕塑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如西被闸绿地、濠河风景区、南通博物馆与狼山风景名胜塑立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化名人。还有在著名高校里矗立的雕塑,如南通大学的孔子像、张謇、陶行知,体臣卫校的姜体臣、南丁格尔等耳熟能详的名人。无一不是在传播本院校的人文思想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表明了南通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的关系。

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南通历史名人———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同时也是政治家、教育家。甲午战败,国将不国,为了实现救贫的抱负,1895年,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全力支持下,张謇筹措到50万两银子,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人为了纪念他,创作过很多雕塑,有的置于城市公共环境中,这其中就有位于濠河畔的《强国梦痕》巨型浮雕。该景观雕塑临水而建,让人们在饱览南通的水色美景的同时,还可近距离欣赏这组浮雕。从1899年的大生纱厂第一台机器到中国第一所设有本科的女子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第一所水利专门学校等都在展现着张謇先生那一代人的付出,为强国、为复兴而做出的种种事迹。还有的则放置于南通大学校园内,大学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摇篮。而后现代文明的基础,大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校园雕塑是校园文化最好的象征,与周边景观形成很好的互通性。

再来看看四川成都,三国时期蜀汉的国都。说到成都,不仅会联想到“大熊猫”“麻将”“火锅”这些关键词。这里有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位于广汉的三星堆遗址,据考证可以将时间推回4800年前。青铜铸造的面具、神树、青铜人像这些代表着三星堆的雕塑无一不是我们熟知的。之所以有了如此伟大的发现,成都的很多地方都涌现出一批以三星堆青铜雕塑为元素的景观雕塑,多置于城市中的景观带、广场这类公共空间中。这正是以其特有的文化背景为铺垫,充分展现出成都这座悠久历史城市的独特文化魅力。

来到四川雅安,这里自古有“雨城”之称,城市好似一幅山水画,碧水青山环绕其间,甚是美矣。雅安出好茶,名山一带尽是茶树,其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很适合茶树生长,所生长出的茶叶质量非常好。雅安的茶马古道雕塑群正是描绘了当地这一特色,就像史诗般呈现在我们面前,带我们回到唐朝,重述那段东方文化走向西方的渊源历史,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生动地展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时至今日,茶已经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该雕塑群平均高度2.5米左右,由人物以及马匹的造型组成,写实手法塑造,玻璃钢着色仿铜效果,整个景观带位于康藏路上(国道318线),是成都途经雅安前往康定以及西藏的重要交通枢纽,三岔路中心绿地,且旁有面积较大的空旷地,供来往车辆在此停车休息、驻足、观赏。视野开阔,更是驴友以及摄影爱好者们的必经之地。该路段建成通车至今,大量的游客途经此地,驻足于此,无不对这组群雕产生极强的观赏欲望。正是因为其叙述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对雕塑独特的塑造手法。

4 对景观雕塑品质的思考

作为功能性极强的景观雕塑,在如今的中国正值可以飞速前进的时机,随着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景观雕塑不断涌现,我们在保护和运用好传统雕塑的同时,更应该研究如何将景观雕塑恰如其分地融入我们的城市中去。一件品质较高的景观雕塑必定有其思想内涵、文化底蕴以及深切的感悟。艺术家对城市历史、城市风貌、文化特色、民俗等各方面都应做到详细的了解,做到综合化考虑。城市环境的变化对于雕塑的存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协调好两者的关系,不仅要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出发,更要将它们很好地进行融合,符合本地域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需求,推出一批典型的,代表着城市特色的优秀作品,避免将那些没品的“视觉垃圾”引入公众的视线。好的景观雕塑作品应该是成熟的,且具有思想内涵的,在与环境充分协调的前提下,利用雕塑本身独特的工艺与材料特质体现另一种艺术观念,美化城市,为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摘要:景观雕塑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的构成元素,是雕塑艺术在景观中的具体运用,它区别于架上雕塑的属性是其凸显的公共性,景观建设始终是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不仅可以体现城市的发展水平,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及提升市民的审美品位。景观雕塑的创作、建设可以美化城市,为市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欣赏对象和情感交流平台。它与环境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因其造型艺术的本质使其在环境景观中担当重要的职责,往往是景观中重要的节点和视觉焦点。景观雕塑这一重要“角色”,不但起到传承文化、继承文化的作用,又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现实生活与人文环境的再平衡。

关键词:景观雕塑,环境艺术,人文,审美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城市雕塑和环境间的相关性分析 篇11

关键词:城市雕塑;外部环境;战略目标;城市风貌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逐渐加快了对城市建设的步伐。雕塑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展示着整体城市的风貌与精神。传统雕塑大多陈列在美术馆、博物馆等地方,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较远,[1]雕塑家也只需展现自身精湛的雕塑手法,丰富雕塑的含义,就能塑造出一座被人们所喜爱的雕塑。但城市雕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放置在城市的空间环境中。因此,加入了很多其他影响雕塑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雕塑师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融合雕塑与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拉进人们与雕塑之间的关系,让人们在看到雕塑时,更容易产生共鸣,引发公民的城市荣誉感,形成城市独特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1 城市中雕塑类型及象征意义

雕塑对于现代化居民而言,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城市中都随处可见,但在设置雕塑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安排雕塑位置,确保雕塑能够更好地被群众接受,是每个建设城市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雕塑主要是指通过塑焊、雕刻等方式,创造出三维空间形象的一种艺术。在城市的外部环境中,雕塑扮演着重要角色,具备美化城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优势,直接反映着城市文化底蕴,体现着城市地域、人文、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因此,为进一步美化城市环境,应先分析城市中雕塑类型及象征意义,根据雕塑自身创作手法与表现技艺,可分为浮雕、抽象雕塑、圆雕等;依据雕塑象征意义,可分为主题、互动、装饰、纪念等雕塑,[2]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 展现历史,缅怀先烈的雕塑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涌现出部分对城市建设有特大贡献或者对国家有特大贡献的人才,为纪念缅怀先烈,城市领导人员都会要求设置“纪念性雕塑”,这一类雕塑体积较为庞大,规模恢弘。[3]同时纪念性雕塑风格写实,可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能够给人带来较为强烈的冲击,使得人们更深刻地记忆历史事件与人物。例如,在湖南省长沙市的橘子洲头,有一座长83m、高32m、宽41m的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艺术雕塑,该雕塑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一座伟人雕像。

1.2 体现城市风貌的装饰雕塑

雕塑还具备装饰等功能,因此,在城市环境中,还存在很多体现城市整体风貌的主题雕塑,即装饰类型雕塑。这一类雕塑运用渐变、对称、均衡的艺术手法,以寓意性、概括性等手段为基础,主要陈列在城市公园、街道等区域,能够给居民带来美的享受,提升其审美意识与水平。装饰雕塑可展现出雕塑师独特的设计风格,以空间为基础,但又融合于空间,两者相辅相成,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雕塑艺术。[4]

1.3 寓意深远、生动形象的标志雕塑

城市中通常都会有流传甚广的故事,很多雕塑师以此为背景,雕刻出具有城市标志的雕塑,这一类雕塑形象多变,可优美、可雅俗共赏、可寓意深远、可生动形象,[5]是代表城市的重要标志。例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其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岛河口,象征着美国人民热爱自由、争取民主的理想,当人们到美国旅游时,该座雕像都是必去的景点。

2 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的相关性分析

城市雕塑以城市外部环境为基础,两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设计城市雕塑时,应结合其与城市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统一,确保城市建设的美观性与科学性,其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容量、环境属性、环境氛围、雕塑放置位置等方面的因素,[6]具体分析如下:

2.1 外部环境容量与雕塑体积的相关性

城市雕塑规模有大有小,如何科学确定雕塑体积与尺度,是每一个雕塑师雕刻前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为统一协调雕塑与外部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外部环境空间中原有结构,包括点、线、面等结构,形成不同角度的虚实界面,雕塑中虚化界面越多,会极大程度上增加雕塑的开放感。但写实界面越多,雕塑本身的封闭感会相应提升,雕塑师可将虚实结合,展现出雕塑整体的感染力。在实际雕刻过程中,应综合考虑雕塑虚实、比例之间的关系,[7]协调好雕塑体积与空间环境,更好地突出城市特色。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不断丰富城市雕像选址,从以下两方面统一外部环境容量与雕塑体积的关系:首先,重视外部环境本身的承载力,更为全面地体现区域中雕塑的观赏价值;其次,重视外部环境空间本身视觉,将雕塑融入环境的同时,展现雕塑本身的特征。根据相关视觉理论可知,观赏雕塑的最佳距离与雕塑高度有关,一般是位于整体高度的2~3倍距离之间,位于2倍距离时,可突出雕塑主体,淡化其他景色;位于3倍距离时,能够看到整个雕塑背后的景色与雕塑本身,能够带来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当距离过近时,只能够观察到雕塑细节,而无法看到雕塑全景。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外部环境整体容量,科学地确定观赏视角,并在这个环境中,进行雕塑的环境布局,提升雕塑整体观赏效果。

2.2 外部环境的属性与雕塑本身质感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雕塑材质大多为石材、青铜或者水泥,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极大地丰富了雕塑材质,因此雕塑本身的质感也成了雕刻过程中被雕塑师关注的部分。对于不同的材料,给予不同的表面处理,会给人带来对应的视觉享受。当前,雕塑材质主要有陶瓷、木材、玻璃钢、金属与有机玻璃。同时,有夜景雕塑、水景艺术雕塑与活动雕塑等,甚至有冰雪等季节性雕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外部环境的景观,赋予了城市更全面的艺术表现力。在设计雕像的过程中,应注意外部环境本身的属性,即环境营造出的氛围,如在纪念性雕塑的环境中,雕塑多以花岗岩、大理石等材质为主,与环境本身的庄重性相协调。在不同的城市环境中,须结合其本身特征,[8]克服雕塑单一功能,更好地发挥雕塑传承文化,展现风土人情的作用。

2.3 外部环境氛围与雕塑的色彩

传统雕塑多以本色为主,色彩比较单一,雕塑只能依靠细节的刻画、形体变化表现出自身效果。但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雕塑的色彩、形态、肌理、功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雕塑本色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色彩已经不再是雕塑的附属品,而成为雕塑独特的展现手段。雕塑家可借助色彩,给人们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创作出颜色多变的城市雕塑,以此丰富城市外部环境。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也应注意城市外部环境氛围,协调好色彩与城市雕塑之间的关系,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群众审美习惯;二是视觉与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在标志性雕塑中,为全面展现出城市特征,应以稳重的外部环境为基础,不应放置各种颜色雕塑。

2.4 雕塑放置位置的注意事项

雕塑放置位置与角度都直接影响着雕塑整个的观赏效果,不同的方位所出现的光照效果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雕塑师可借助光影效果,提升雕塑整体韵律感与体积感,让雕塑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间段中,展现出对应的形体变化,丰富环境中群众的视觉感受。光线的变化与雕塑本身色彩、明度与体积的变化有着较大关系。雕塑师应结合雕塑类型、体积,科学确定其放置位置,确保雕塑能够更好地运用光线,展现出其不同的风采。

3 融合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

融合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不仅需要雕塑师的努力,更需要城市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城市雕塑与城市发展规划,雕塑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既代表城市物质文化形态,又展现着城市精神文化。分析国内外优秀雕塑可知,作品都不是单一的欣赏品、艺术品,而是与城市中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为给群众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精神空间,雕塑与城市历史环境相结合,彰显城市整体个性;[9]二是融合城市功能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环境中有很多类型的功能区域,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设置对应形式的雕塑,增加功能美观模块;三是协调城市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雕塑属于公共艺术,其设置目的是为更好地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文化、精神享受的要求。因此,雕塑应更注重本身的正能量,放置在城市环境中,能够让群众感受到温暖与正能量,充分发挥雕塑作为艺术品的价值。

4 结语

城市外部环境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雕塑以外部环境为基础,而城市环境因有雕塑而更饱满、和谐。设置城市雕塑之前,应深入调查城市外部环境实际情况,结合其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使其与雕塑相融,赋予雕塑深刻的时代印迹与含义,使得雕塑可更全面地展示城市内部精神风貌与历史文化,充分发挥雕塑装饰的作用,将其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协调好城市雕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尽量减小雕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且给居民带去更多快乐与美的享受。在设计雕塑时,雕塑师必须立足于城市外部环境,适当地调整雕塑风格,创作出更富有感染力与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军辉,邓博文.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与土地价格——基于宗地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5(03):89-103.

[2]董艳艳,宿星,王国亚.山区城市地质灾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冰川冻土,2015(06):1697-1707.

[3]武红.中国省域碳减排:时空格局、演变机理及政策建议——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管理世界,2015(11):3-10.

[4]曹炳汝,尹娣,王静芳.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农产品物流网络构建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4):42-49.

[5]蒋岳红.钢铁形象的生成与象征——以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5)美术中的工业题材绘画为例[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11):52-61.

[6]谭洪波.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存在工业偏向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5(12):96-105.

[7]边振兴,宇振荣,王秋兵,李金泓.城市周边农田景观中非农生境与土壤动物的协同关系——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3843-3848.

[8]姚雪松,冷红,魏冶,庞瑞秋.基于老年人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供给评价——以长春市主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11):218-224.

[9]郭晨晓,范舒欣,李晓鹏,齐石茗月,董丽.基于AHP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生态效益评价方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941-946.

环境雕塑 篇12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 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 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 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 传播意味浓厚。

(一) 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 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 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 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 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 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 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 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 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 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 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 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 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 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 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 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 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 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 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 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 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强化设计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 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 要有民主, 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 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 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 这就是选题, 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 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 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 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 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 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 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 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 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 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 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 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 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 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 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 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 都是答辩评委, 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 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 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 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 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 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 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 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 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 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 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 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 互相启发, 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 成果标准“投稿”制, 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 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 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 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 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 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 例如定位的准确性, 形式感的采用, 材质的表现, 等等, 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 是一个分析差距, 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 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 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 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 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 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总结

公共艺术专业近些年来不断成长壮大, 因为具有着很强的观念性, 表现手段的多种多样, 让很多的课程都和它发生了广泛的交集。环境雕塑遇到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在环境雕塑表现的外延上扩展了很多表现形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也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需要,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力的激发是学生创新观念的关键, 三段式的自主学习能够看到教学的过程要远远地大于结果。

参考文献

[1]付振宇.对应用型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 专业及专业课程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期) :102-103.

[2]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32-33.

上一篇:智能转换下一篇:强制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