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雕塑史论文

2024-06-04

中国雕塑史论文(精选4篇)

中国雕塑史论文 篇1

一、中国雕塑概况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雕塑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些雕塑艺术品经历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 不过还是有一定数量的产生于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在历经风风雨雨之后被完整或部分的保存了下来。

中国的古典雕塑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受到同时期各种文化和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 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和独特传统风貌的体系。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又反应出不同时期的欣赏趣味和审美理想, 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简而言之,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历史风格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商至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辽金夏、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从广义上说, 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还应包括商至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汉画像石、汉画像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像、墓俑、唐代的三彩陶俑、宋辽金时期的砖雕、明清时期的陶塑、瓷塑、木雕、玉石雕、骨雕和果壳雕等不同种类的小型雕塑形式。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北山。因其山下的牤牛河而得名, 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1983年开始对牛河梁遗址发掘, 牛河梁遗址是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 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 体现了古代就已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也比西方古希腊罗马雕塑文化早了近2000年。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

二、牛河梁遗址与女神头像

严格来说, 牛河梁文化遗址属于属于红山文化晚期遗存, 大家都听过红山文化, 那红山文化究竟是什么文化?

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 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有一座山叫红山, 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 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 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

因为牛河梁文化的发现和其中最为珍贵的女神头像, 让我们对中国的雕塑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们以前在教科书的讲解中, 给我们讲雕塑史总是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雕塑开始, 以前我们国家在雕塑方面没有同时期的类似的雕塑文化, 但是现在, 这种情况因为牛河梁遗址的出现改变了, 我们在教科书中也可以自豪的讲解我们自己的古代雕塑史的发展, 并且牛梁河遗址的时间是5000年以前, 古希腊罗马的存在时间是3000年以前, 比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的雕塑早了近2000年。

女神庙中最很贵的是一尊大小与真人相近的泥塑彩绘头像, 头顶与左耳已经残缺, 残稿22.5厘米, 宽16.5厘米, 系是一座彩塑全身像上残留下来的头部。考古学家根据这尊头像额头平直, 面颊丰满圆润, 眉弓较为平坦, 外侧眼角上翘, 耳朵较小而圆, 下颌稍尖的体貌特征, 判断为是一尊女性彩塑头像, 故称为《彩塑女神头像》。

这尊女神头像使用黄土泥塑而成, 在其内部有使用包扎禾草的木柱, 内胎使用粗泥, 外面使用细泥, 塑成后将表面磨光, 并在面部、嘴唇涂上红彩, 在出土时仍然很鲜艳。《彩塑女神头像》塑造的面部特征是典型的蒙古人种, 在其额头上又一圈明显的突起圈箍装饰物, 鼻梁较低, 浅浅的眼窝里镶嵌着淡青色的圆玉片作为眼睛, 玉片经过抛光处理, 晶莹的光泽使得女神的目光更为神采飞扬, 口唇稍稍外咧, 似要开口欲语留露出一股神秘莫测的神情。

整个塑像的五官位置和比例关系相当准确, 造型既注重于面部外型的优美, 又有追求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在整个牛梁河遗址中, 可以看出很明显的原始宗教色彩, 带有一种超自然的魅力。

从《彩塑女神头像》出土于多室建筑的主室西侧来判断, 女神庙是原始先民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场所, 从其中同时出土的一些泥塑残块来说, 以人物为主, 动物次之, 因此可以说《彩塑女神头像》是我国远古时代艺术家们根据宗教的需要, 以人类自身形象作为艺术表现对象而生产出的一件伟大的作品。这具脱离器具装饰范畴的具有独立性的彩色泥塑从历史的尘土中尘封千年, 突然重返人间, 向世人证明了在距今5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雕塑艺术早已经进入了相当发展时期, 同时也将中国雕塑艺术史提前了3000多年。在5000多年前已出现大型彩塑作品, 其制作手法与后世泥塑做法相似, 这是人们从来想象不到的。

一般认为, 牛河梁规模宏大的祭祀场所, 是原始社会晚期一个规模很大的社会共同体举行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圣地;积石冢所反映的社会成员的等级分化, 显示出原始公社走向解体的迹象。

在以前, 我们在地理上普遍认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华夏历史的源头, 红山文化只是一个分支或者是一种长城南北“混合文化”。随着红山文化的进一步考定, 红山文化遗址的大量发现, 特别是东山嘴、牛河梁遗址的发现, 考古界对红山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进一步的认识, 把史前文化研究重点由黄河流域向北转移, 认为红山文化在我国文明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牛梁河文化遗址它具有中华5000年文明发源的性质。

女娲补天真的存在?

在我国, 很多人都听说过“女蜗补天”的故事, 但是作为寓言故事的女娲是否真的存在, 是否真有“女娲”其人一直是个谜。其实辽河流域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的一些迹象表明, 这里许多重要的发现都与女娲有关。

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梁遗址中女神庙出土的彩塑女神像, 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其中我们较为关注的是, 在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 因遭火焚多成灰渣, 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我国古代社会历史上也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 牛河梁遗址中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基础塑造出来的。它使华夏人民第一次看到用黄土为材料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古籍记载中, 女娲的最大的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与古书记载有很大的相似。

真的是炼石处?

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 练的是五色石, 同时在女神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山, 经研究是人工筑起来的, 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大约40米, 高16米, 外部有巨石环绕;内石圈直径约为60米, 外

浅析非笔触肌理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应用

颜冬丽 (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福建泉州362500)

摘要:在中国当代油画语境中, 非笔触肌理成为油画语言革新与突变的急先锋。它一方面开发了材料与形式的精神格调, 拓展了作品与创作的视觉语言, 促进了多元构想与跨越式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 另一方面也不乏臆断与混乱相互交织, 造成了形式的堆砌与意味的缺失。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油画中非笔触肌理语言应用的梳理与构想, 强调归还艺术自由自在的生命力, 探寻非笔触肌理应用较为明晰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当代油画;非笔触肌理;语言;形式

肌理, 狭义来理解:“肌”, 皮肤、肌肤;“理”, 纹理、质感、质地。而“肌理”广义上则有物质材料之意, 泛指物质纹理结构所呈现的视觉形态与触觉质感。非笔触肌理, 则指不是以画笔描绘而出的, 而是由相关材料在创作动势中无意偶发和有意操控所沉积在画面的一种物质形态, 是材料经过画家的有意组合从而呈现的具有特定表征的纹路式样和意外之象。在当代艺术语境下, 作为全面挑战传统绘画观念与技法的非笔触肌理语言, 以材料为载体, 以“天成之美”的境界为精神, 越来越被艺术家所重视与强化, 成为画家表述独特理念和真切情感的重要手段。专门研究材料艺术的工作室在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中相继设立, 国外名目多样的艺术研究机构和艺术家则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以期非笔触肌理的极致化运用。

二十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推动革命的同时, 也因白话文的推广与普及涤荡了中国乐感文化与诗文化的特质。白话文的推行使我们的新生代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相隔离。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 而民族的精神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与民族精神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美国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也进一步指出, “在一个社会中, 语言的

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 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在当时也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 并且在这座小山的顶部有大约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 每个坩埚约有1尺多高, 锅口约有30厘米, 像我们现在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这处小山顶的炼铜遗址, 我们可以确定的说与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情节十分吻合。

在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中还有女娲斩断巨龟的四足来撑起倒塌的天, 那么在牛梁河遗址中出现的雕塑还有很多玉雕玉龟,

在牛梁河遗址中一个大墓中发现一具保存的较为完整的男性骨架, 在其头部戴有大玉环, 胸部有龙纹饰品, 头上部也有与女神头像一样的有玉箍饰物, 腕部戴有玉镯。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 死者双手中各握有一对玉龟, 一雌一雄, 相配成对。

我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奇先生认为, 玉龟应该是当时的原始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所以, 部落氏族中身份最尊贵的人下葬的时候手中所抓的, 很大可能的是这个氏族的标志或者是图腾神祗, 以期望死后能够返回他们的始祖。

其中最大的疑虑是, 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是没有头部, 没有尾部没有脚的玉龟, 同时还显得天然一体, 给人没有瑕疵的感觉。它到底暗示着什么?我们回头再看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记载的“断龟足以立四极”的故事片段, 这些个性的、与众不同的玉龟也与神话故事中的被女娲斩掉的巨龟相似, 这是偶然吗?

一些专家进行了简单的预测, 得出的结论最大的可能是牛河梁遗址是当时原始古国对女娲神话的一种追忆和膜拜。所以在泥塑中存在了人骨, 存在了红铜钳锅、女神像也是用黄土造人、那些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的现象也可以得到解释, 当然也不排结构决定习惯思维的结构”。一种语言文字的模式也往往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模式, 进而对同一语言环境中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在当代民族审美精神的缺失与长期“非苏即西”美育模式的作用下, 中国当代油画出现了民族精神的缺失与断层, 甚至是失语和迷乱。八五美术新潮引来了西方各个艺术流派, 西方油画五百多年的历史变迁一下子围堵到只有一百多年油画史的国人面前, 这使得中国油画界一时间出现了各种主义与思潮并生并行的紧张而热闹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 基于绘画的材料试验也相继掀起, 出现了一批在非笔触肌理语言应用中颇具意味的代表者, 如尚扬、许江、周长江、白明、叶键等;亦有相当多的盲从者, 要么成为唯“材”是举的哗众取宠者, 要么沦为意味空乏的造作者。一种崭新的概念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 必须遵循其特有的内在规律与特定的发生发展轨迹与过程, 特别是反映在对待舶来品方面, 其摄食、接纳、消化、吸收以至营养助长的有序进度则更是一个细致而循序渐进的过程, 否则便是彻头彻尾的痴狂与臆断, 进而走上盲从与紊乱的迷途。

英国艺术批评家、美学家贝尔在其《艺术》中明确指出, “艺术作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 艺术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 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价值也没有。这是一种什么性质呢……看来, 可以解释的回答只有一个, 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此, 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从字面上来看, 意味即指意义和情趣。意义, 就是一切事物基于人的作用与价值;情趣, 是介于生命活动的性情与志趣。可见, 意味是基于人的作用与价值所生发的介于生命活动的性情与志趣。人是一切作用与价值的起点与根基, 生命活动则是性情与志趣的收发器——只有人而没有生命活动, 则毫无情趣可感, 只有生命活动没有人则毫无价值可谈。而形式的意味则指艺术领域中某种特定

除其他的可能。

三、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雕塑

在看同时期的古希腊罗马雕塑, 希腊艺术是理想主义的、简朴的、强调共性的、典雅精致的, 用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希腊, 因此, 古希腊人参照人的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力量, 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可以说都是从希腊开始的。古希腊罗马悠久的历史神话传说是雕塑艺术的源泉, 是古希腊人罗马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美丽幻想, 他们相信人与神具有相同的形体与性。希腊雕塑家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雕塑家创造了越来越凭艺术家灵性和天赋使雕塑作品达到新颖活泼的形式, 并一点一点的从平面趋向立体, 尽善尽美。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 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 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裸体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裸体的风俗也给厂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这些也足以说明了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大大地超出了世界的水平, 比同时期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在时间上远远超出了将近2000余年。

雕塑艺术以其形体的表现迥异与其他艺术形式, 雕塑虽然无声, 却含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雕塑尽管静止, 却也会展现出舞蹈的旋转和运动, 凝聚着永恒的魅力与韵动, 令人神往。

摘要:提起牛河梁, 在雕塑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的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在5000年前中国文明除了长江黄河外另一个起源地的事实。其中最珍贵的女神头像更是证明了在当时中国古代的雕塑有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词:雕塑,牛河梁,女神头像,古文明,神话传说,世界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雕塑精品解读》、王其均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定价:48.

[2].《“上帝”的手艺——中外雕塑精品欣赏》、朱国荣编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5月2次印刷、定价:14元.

中国雕塑史论文 篇2

中国雕塑院成立于2007年5月28日,隶属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是集雕塑创作、研究、教学于一体的国家级专业艺术机构。下设肖像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宗教雕塑创作与研究部、城市环境雕塑与创作研究部、雕塑理论研究部、国际学术交流与策划部、公共艺术项目与发展部。中国雕塑院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依托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雄厚的学术实力,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在广泛而高层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背景下,博采众长,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人文胸怀,树立自身独特的学术形象,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和精研穷究的学术精神,建立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雕塑价值体系,为中国雕塑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中国雕塑院计划组织召开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创作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人物雕像,并设立相关奖项以鼓励雕塑学人,以及组织考察活动,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

吴哥窟是考察之旅的第一站,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担任考察团团长,考察团成员为中国雕塑院部分首批特聘顾问及特聘雕塑家,他们是邵大箴、曹春生、田世信、陈云岗、吕品昌、王中、王少军、景育民、殷晓峰、程兵等。

考察团成员于4月14日由北京飞赴柬埔寨,走近了神秘的吴哥城。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大吴哥城的巴戎庙、巴本宫、小吴哥寺、女王宫以及塔普伦寺,仔细考察了其中的雕塑珍品。

考察活动结束之后,吴为山在柬埔寨主持召开了考察座谈会以及中国雕塑院2008年年度工作会议。专家们结合观感,就柬埔寨吴哥窟的雕塑艺术成就以及中国雕塑院即将举办的雕塑展等一系列议题展开探讨。

吴为山说,希望此次考察活动能激发我国雕塑界对东南亚雕塑的研究热情并促进雕塑家的创作。他倡议与会学者和雕塑家们将思考成果形诸文字,结集出版,以推动中国雕塑的研究与创作。吴为山还表示,中国雕塑院拟在今年下半年组织专家考察山西古代雕塑,于明年考察印度文明,以后把考察范围扩展到欧洲。吴为山说,这种有针对性的集体考察不同于个人游历,集体考察过程必能产生新的创意、新的思想。吴为山强调要做好相关文献的撰写工作,整合集体智慧,为以后成果出版发表以及文献展览工作做准备。

中国雕塑院特聘顾问邵大箴发言说,中国雕塑院组织的这次柬埔寨文化考察之旅是一个起点,此次活动很可能会对我们将来的创作、教学以及理论思考产生深远影响。现在雕塑界的展览很多,但形式单一。鉴于此,邵大箴认为中国雕塑院在今后举办的作品展中应当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些命题和主张,在形式上做一些的探索,在理论上作一些思考。雕塑界的学术活动近几年不断,但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加强理论建设。邵大箴还强调,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不要把中国的问题西方化。

吴为山进一步指出,对中国雕塑特别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研究,要注重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的相互影响,要立足于大文化和大文明比较的学术立场,通过对印度文明、东南亚文明等相关文明的比较研究,以更加宏阔的视野对中国的雕塑文化进行再审视和再理解,更好地认识中国雕塑的独特价值。

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曹春生认为中国雕塑院组织了此次考察活动且拟定一个较为长远的远景计划,能活跃中国雕塑的学术气氛,使大家有机会就雕塑发展问题做深入交流和探讨。曹春生还建议今后经常讨论雕塑问题,进而关注美术界存在的一些问题。

中国雕塑史论文 篇3

去年11月有两个重要的作品展在景德镇, 一个是朱乐耕教授的陶瓷雕塑作品展《回望故乡之路》;另一个是《大道之行》, 此次展览汇聚景德镇陶瓷学院23名校友、雕塑家的精品力作。这两场展览和座谈会中, 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代雕塑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真诚而执着的态度。

让我想到一部电影《道士下山》里一个桥段:山中的道观中, 兄弟们正在比武, 因山中粮食稀缺, 他们的师傅, 决定举办一次比武, 来决定谁的输赢和去留。比武结束, 输赢已定, 赢者很高兴对师傅说“师傅我赢啦”。师傅却说, “赢了的人本事大, 你赢了, 你下山去吧, 去山下的江湖混口饭吃。”师傅送徒弟下山时, 对徒儿说“记住, 不改初衷真英雄”, 徒弟说记住了, 便去山下的江湖了。经历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 最终明白了师傅的用心, 最终得道了。之所以想到这个电影, 是因为, 仿佛这些《大道之行》被邀请回来的艺术家, 他们是在离开母校之后真正在艺术界的江湖拼搏的雕塑人。他们每个人都有经历了很多的故事, 才有了今天的艺术成就。当代雕塑要走好自己的路, 要摸索, 要创新, 要让作品自身发出声音, 与社会时代相连。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形式

在北京的美术馆和798艺术区, 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艺术家会在今年计划明年要做什么, 并做出安排, 这是艺术家的眼光, 他们把眼光放在了未来, 北京是快节奏的城市, 文化艺术交流频繁。

在佩斯, 看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展, 是一幅幅的ipad画的大自然风景画, 在他眼中自然的色彩如此生动富有活力, 艺术家的笔触都那么的真实, 也有视频放映自然的风景和他的作品, 让人们倾听风景的声音, 音乐, 自然而富有活力的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了一个幻化出来的大自然中, 这是艺术家的体验, 很投入的进入了一个艺术世界, 感知艺术家的心境。

在尤伦斯, 看了威廉·肯特里奇的作品展, 整个展览以灰色调为主, 大部分是视频影像, 样板札记形式出现的, 也有艺术家本人的绘画作品, 雕塑和装置艺术, 以及对书籍的二次创作。作品《时间的拒绝》艺术家的表现元素、声音、和整个空间的环境, 椅子是过去时代的椅子, 放映环境就是用木板与灰色调相结合, 表现的是南非的人们的一些经历, 表现抽象的时间, 从视频插帧动画的故事人物情节, 去感受表达对时间的拒绝。

年轻的艺术家寇拉·阿让诺度才的展览也在798尤伦斯的美术馆, 作品是以牛仔布为主体, 表现的是一种重生的观念, 烧伤的牛仔布裹着仿真的人体模特, 烧伤的牛仔布上还有各种颜料混杂在一起, 还有他的行为艺术的舞蹈表演视频, 以及衍生出来的牛仔布抱枕, 人们躺在牛仔布抱枕上去观看他的视频, 体会艺术家的所想所感。

这种展览形式让人很容易去了解艺术家的语言, 把视频作为一种媒介, 直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其实, 中国的展览馆, 当代艺术大部分都已经是这种形式的艺术占据主导地位, 当代艺术中, 不再是单纯的一幅画, 一个雕塑, 而是一种环境, 综合了声音视频作品的空间性的艺术, 它更能让人们参与感受艺术。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表现形式也是综合的艺术形式。以及美国的MOMA、英国TATE展览, 都十分注重艺术家的观念创作, 艺术家精神层面的表达。艺术在这里不限形式, 不局于技法和材料, 技法材料服务于观念, 艺术家思考的是当代。

当代艺术展览中, 装置艺术是处于主导地位的, 装置艺术带给人们的影响, 有时候会大于雕塑。显然, 当代艺术不是一个作品就能诠释的时代, 它是一个立体的, 庞大的, 多面的感受艺术的领地, 它把自己的语言充满整个空间, 更容易让人们所接受理解欣赏。

三、中国传统雕塑文化艺术的位置

当代艺术是不以雕塑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雕塑也是这样, 在《图说中国雕塑艺术》书中写到““乐舞精神”, 乐舞艺术理论的发达, 事实上无形中遮蔽了雕塑艺术理论的独立自足性发展, 而向绘画方向的靠近又使其呈现出“绘塑不分”的文化传统, 结果是“画论”吞噬了“雕塑论”。“绘塑不分”的传统使绘画与雕塑的表达走向趋于一致, 致使雕塑本身的雕塑艺术语言日趋消退, 更加追求精神性的线条流畅感, 中国雕塑受“书画同源”的影响, 与西方雕塑有别, 呈扁平体面, 具有线条流畅感。中国古代的许多雕塑家同时也是书画家。也可以说中国雕塑精神, 是华夏审美文化。”

“左图右史”的中华文化传统无形中导引着诗、书、画、印的文人系统, 占据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主流, 使原本具有物质性材料和工艺制作特征的雕塑更趋下沉, 甚至被社会目为“皇隶”之事, 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礼遇。文人知识分子的关照缺失,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道轻器”的思想观念等众多的挤压下, 雕塑艺术在传统中遂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这种疏于从理论上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中进行系统整理的做法无疑制约了雕塑自身有序性发展和理论上总结和有意识的推进。”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乐主舞辅, 画主塑辅。”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位置, 也是中国传统雕塑的一大特色。

四、中国现当代雕塑之路

中国传统雕塑的位置在整个封建社会我们已经看到, 中国雕塑会继续被边缘化下去吗?

我想这不会的, 在党的领导下, 在国家“一带一路”文化伟大复兴的倡导下, 我看到中国的雕塑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中国雕塑的理论正在被研究总结, 理论的重要性关系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之路的长远问题。中国的雕塑人正在主动地改变这一被动的局面, 形成雕塑的理论体系。我们当代雕塑的责任是唤醒起雕塑自身艺术语言。去发掘创造出中国当代雕塑自身的艺术语言, 这是是责任, 是使命。这样雕塑的精神才不会被轻易被时代所抹平, 所遗忘, 才能在当代雕塑艺术中脱颖而出, 精神焕发。

雕塑艺术作品要有思想精神。中国雕塑要有中国精神。只有这样, 在当代艺术环境下的中国雕塑艺术才能越走越远, 只有这样, 中国雕塑艺术才能在每一个表达艺术语言的空间里有无限的生命和感染力, 感动这存在于世间的每一个生命体。

未来中国雕塑艺术的方向, 需要当代勤劳勇敢的雕塑人去开拓去探索去创新。相信,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 在“一带一路”文化伟大复兴的倡导下, 中国的雕塑的未来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浅析中国雕塑发展史 篇4

中国雕塑基本上可以分为: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和工艺性雕塑这六大类别。这其中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明器雕塑是古代墓葬中的陪葬品中的用来代替真人和物的模拟真人和物的雕塑;陵墓雕塑有两种, 一种是墓外的仪卫、装饰雕塑、还有一种是陵墓建筑或构件雕塑;纪念性雕塑是用来纪念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就是作为建筑附件, 对建筑进行装饰的雕塑;工艺性雕塑是有实用性的雕塑物品和有观赏, 装饰作用的小品雕塑。

一、中国雕塑的萌芽—史前雕塑

这一时期的雕塑大多是陶制品, 主要分为人像和动物两大类, 如甘肃秦安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辽宁牛和梁出土的《彩塑头像》等等。这些雕塑最大的特点是既实用又美观, 且人像雕塑已经基本能把人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 动物雕塑则已相当的准确生动。除原始雕塑外, 这一时期还出土了少量的石雕、玉雕、骨雕、木雕等硬质雕塑, 种类丰富, 可见我国雕塑发展历史悠久, 并且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 工艺更加精湛。

二、先秦和秦汉雕塑

先秦时期青铜器作为主要的器具, 因此先秦雕塑是以青铜雕塑为代表。如妇好墓出土的裸体《双面与人》、湖南宁乡出土的《人棉纹方鼎》等。先秦时期的青铜雕塑仍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的器物, 造型为青铜鸟兽形器和用人和动物的雕塑对青铜器进行局部装饰。这些青铜雕塑风格多凝重、威严, 精神性意义和伦理性意义突出, 也多为一些实用价值的器具。先秦时期还出土了大量以玉、石、骨、和牙作为材料的工艺性雕塑。其中玉雕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秦汉时期, 雕塑种类很丰富, 有大型纪念性石雕、少数民族雕塑等。秦汉时期是雕塑成为一门中心艺术的时期。这时期的雕塑宗教色彩淡薄, 现实气息浓厚。如众所周知的《秦马俑》、霍去病墓的石雕等。在这个时期, 雕塑作用提高, 现实性增加, 注重团块感和厚重感, 尤其是力量与气势的表现, 将这个时代民族的斗志与欲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具有阳刚之美, 是时代精神的纪念碑。东汉时期, 佛教雕塑的传入则更加丰富了秦汉雕塑的种类。

三、魏晋南北朝雕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发展非常繁荣,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由于该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佛教雕塑逐渐成为主流。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部分文人、高僧、士大夫等也参加了雕塑的创作。其中戴逵作为佛教雕塑民主化的先驱者, 将佛教雕塑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佛教雕塑促进了中国人物雕塑风格的多样化、表现技巧和手段的丰富、还促进了创造主体的变化, 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佛雕外, 这一时期的陵墓雕塑和明器雕塑也发展迅速。其中北朝的明器雕塑最好, 还出现了少数民族特征很强的雕塑形象。

四、隋唐时期雕塑

隋唐时期的雕塑达到了中国雕塑史上的巅峰。隋唐时期佛教造像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技术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种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实用工艺雕塑等发全面发展, 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和工艺性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发展, 技术趋于完善。特别是唐朝创造的“唐三彩”, 将唐朝的明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如昭陵六骏、南禅寺彩塑等。这一时期的雕塑在前代的风格上加以创新,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 充满自信。其中明器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 题材广泛, 造型准确, 塑造精细。

五、五代至元雕塑

五代至元时期中国的雕塑技术停滞不前。元朝的雕塑出现了短暂的兴旺。佛教的衰落, 儒家的兴盛, 人们更叫关注现实生活, 佛教雕塑世俗化, 与现实接近的罗汉雕塑日益增多。如下华严寺雕塑、灵岩寺罗汉群塑等。佛教火葬的推广使墓俑的数量和质量减少, 但工艺性雕塑如陶瓷雕塑、石雕、木雕、竹雕等十分兴旺。纪念雕塑方面,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堪称代表。并且出现一种砖雕, 记录了墓主的日常生活习性, 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当时除了有官方认定的专门从事雕塑的机构外, 民间还有出现很多从事雕塑的艺人。

六、明清两代雕塑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衰落时期。因为明清时期宗教观念淡薄, 宗教雕塑多模仿前朝, 呈现程式化。装饰性和玩赏性的雕塑盛行, 它们面貌繁多, 是几百年来雕塑艺术的亮点。建筑雕塑发展迅速, 如寿山石雕《太白醉酒》、明代竹雕《张果老骑驴像》等。风格呈现前期简练, 后期繁丽。但是明代在竹雕、果核雕方面能人辈出, 技艺超群。

现代,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雕塑技术没落, 民间雕塑虽然仍然存在, 但部分技艺已经失传, 构不成主流。随着一些艺术家留学回国后, 带来了西方的雕塑技术。西方雕塑对中国雕塑的影响日益加大, 中国雕塑渐渐与西方雕塑融合, 形成了现在的以西方雕塑为主现代雕塑。如张充仁的《恋爱与责任》、朱成的《千钧一箭》等。现代雕塑的内容更加广泛、材料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更加贴近平常生活。

中国雕塑广泛的题材、自由的取材、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 和绘画的密不可分、写意性、灵活的表现手法无一不是中国雕塑不可超越的表现。通过那一个个出土的中国古代的雕塑, 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死观、宗教观、鬼神观、生活观等;了解到他们的规章制度, 礼仪规范;了解到他们的社会习俗, 风土人情, 因此中国雕塑的文化价值非常重要。中国雕塑是一定文化时期的象征, 是历史的见证, 是中华名族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2].《中国雕塑艺术史》汝信, 宁夏人民出版社

[3].《认识雕塑》王少军,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本土设计下一篇:安装Windo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