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技术

2024-07-08

雕塑技术(精选12篇)

雕塑技术 篇1

摘要:哈尔滨是中国的焊接名城, 在几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中摸索了一些有关金属焊接艺术的独到特点, 在这里着重探讨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材料美感,焊接肌理,概括和抽象,现代意识,民族化

1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

这里所谈到的金属焊接雕塑与我们习惯认识上的金属雕塑不尽相同, 传统意义上的金属雕塑泛指以金属材料来实现完成的雕塑作品, 而这里所说的金属焊接雕塑指的是通过焊接的技术手段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铸造和锻造手段) 来实现的雕塑作品, 这类作品重点体现的是金属材料本身的美感和焊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焊接肌理之美,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样的作品缺乏形式和内容, 而是通过将其特有的美感与其独到的形式巧妙结合来实现创作目的。

其实金属焊接雕塑已经成为当代最具现代意义的艺术表现形式, 其艺术语言在于注重作品的直接创作过程, 并赋予其更加丰富的人文精神与审美内涵, 它有力地拓展了雕塑创作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发挥金属材料自身的质感特性自由地构思和制作, 已成为现代雕塑进行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

金属焊接雕塑的创作注重于艺术与材质的直接对话过程, 其中材料的质感和焊接过程中形成的焊接机理是构成作品形态的关键要素, 对实现其艺术价值和意义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也同时造就了金属焊接艺术雕塑的表现形式, 即使表现具象形态, 也侧重于能够发挥焊接艺术特有肌理的具象形态表现, 如用拉丝焊接肌理来表现动物的毛发。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 都体现了不同艺术家的文化渊源, 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不同的表现形式又是不同的创作思想得以充分展示的保证和前提。鉴于目前金属焊接艺术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 在探索西方现代艺术语言过程中, 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他们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文化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思想, 高扬生命冲动的创造力, 推崇能够让人直接体验生命冲动的开放社会, 以直觉为认识真实和真理的唯一途径, 以及现代艺术对生命的瞬间体验和制作过程的珍借, 对破坏重组物质时空以获取精神真实的兴趣。同时萨特表达现代人孤独、异化、悖理的情绪感觉, 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独创性的强烈追求。

2 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

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直接影响下, 它与以前传统写实主义的以体量和实体感作为表现形式的基本要素背道而驰, 许多现代雕塑的表现方法完全超出了“雕”和“塑”的意义, 尤其是现代金属焊接雕塑, 作为三度空间抽象的构成艺术品, 不属于关于实体感的艺术, 不追求真实的形态再现, 通过简化、概括甚至是抽象的手法进行创作, 并结合各种工业化的手段, 直接地打造作品, 如以透空框架的形态去构画和界定空间, 彻底地阐明了现代雕塑作为三度空间艺术的新理念, 在于表现金属在空间中的自由组合, 而非多种程序塑造的实体造型。他们艺术语言的特征类似单纯、厚重的原始文化, 最后发展到将机械、动力和光的因素组合引入雕塑的运动形态, 创造了最具现代意义的雕塑作品。它反映了20世纪工业、科技观念向艺术的介入, 导引出一种崭新的艺术价值观。

当代西方雕塑家在新的艺术观念的引导下, 追求各自的文化和艺术个性, 并充分利用材料学、结构力学、金工技术和焊接技术的原理, 发挥金属焊接雕塑的特有创造力。在他们的作品中, 将雕塑的造型要素简化到最低限度。用立方体、几何形、圆柱体的型材和不锈钢材以及现成金属物品构成现代形态的、抽象的雕塑作品, 使传统的艺术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失去了原有意义, 运用工业化制造方法实现了现代雕塑新的艺术理念。

现代雕塑家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创作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纯朴、粗犷和简练, 利用金属材质的特性形成变化多端的雕塑造型, 使金属材料、金工技术成为诠释个人艺术观念的语言符号。他创作的《皇家之鸟》、《森林》等作品, 采用电焊枪在空间中描画, 用多种钢条焊接展开三度空间的构成, 同时利用点、线、面的相互交错的穿插, 编织成一种活拨的、富有生机的抽象形态, 他的许多作品放弃实体, 将锻造成形后的钢条构出空间的韵律, 显示出强力的运动感。

英国当代杰出雕塑家卡罗的金属焊接作品轻松活泼, 简洁明快, 是位最富独创性的现代金属焊接雕塑家。作品《正午》是他具有个性化艺术语言的代表作。该作品直接采用数块工字钢梁构成, 作横置状态并涂上橘黄色的颜色, 整件造型似如一张在室外阳光下的躺椅, 简练而意味深长。在他的作品中力求把雕塑语言概括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 直接利用工业钢材装配成巨大而强力的结构, 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费罗是法国现代派艺术家, 他的金属焊接系列作品更具个性化。其作品摒弃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模式, 采用一种更加直接, 更抽象化的表现手法, 使作品取得纯粹形式的自由化。费罗的作品都取名《无题》。但在这个毫无意义的标题下, 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创作中通过挤、敲、扭、切和焊, 给作品注人生机, 将冷冰冰的不锈钢板转化成孕含生命形态的艺术作品。

从现代金属焊接雕塑的艺术语言来看, 它与传统雕塑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在艺术观念上, 一方面强调艺术与自我表现的主观性以及艺术家以我为主的能动性, 力求作品造型简化到最基本的抽象形态, 以现代工业化的理念构造单纯、简洁的几何造型, 反映出一种工业化的非人格化的力量。另一方面重点表现不同金属材料的特有美感 (如钛合金通过焊接在焊口的部分会形成耀眼的彩虹效果) 和不同焊接技法所形成的肌理美感。在艺术形式上, 利用电焊枪在空间中作画, 以钢材制作空间构成。使传统艺术形式的体积, 体量概念消失, 转化为丰富、透空的空间和变化多端的深度三维结构。并以手动和机动改变了原有雕塑的“静止状态”, 以色彩变化增强金属焊接雕塑的视觉感悟力。在艺术表现方式上, 采用直接加工过程实现三度空间的构成关系或以废品集合的方式重新组合新的造型, 使金属雕塑的艺术表现方法变得直接了当、纯粹和自由。在制作中利用各种金属材料经过直接的敲打、挤压、扭曲、打磨、切割和焊接, 随意地、自由地构建和组合, 彻底改变了传统制作多步骤的有序性, 使作品更具自然性。

3 结束语

在现代雕塑发展史上, 当代雕塑家所创造的金属焊接作品成功地完成了20世纪具有雕塑艺术革命意义的艺术创造, 而走向现代化、抽象化、形式化、自由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国内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同, 但我相信在当代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雕塑家甚至焊接技师的共同努力下, 我们的金属焊接艺术应该能够找到一条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 能够满足我国公众审美诉求的蓬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卫平等.金属焊接艺术初探[J].焊接, 2005, 3.

[2]吴顺平.现代雕塑设计与技法[J].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3]王汉卿.金属装饰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雕塑技术 篇2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一、教材分析

(一)、确定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引导、点拨学生阅读与理解、观察与感受、分析与评价,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建立自信。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确定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鉴赏与推介。

2、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三)、教材处理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本课虽受篇幅的限制,但是仍以较大的容量介绍了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有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有浑圆天成大气磅礴的汉代杰出的石雕群、还有精彩纷呈的石窟寺雕塑群以及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内

容丰富,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内容方面调整为:秦兵马俑、汉石雕略有增加,四大名窟各有重点,晋祠美少女重点欣赏一件作品.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设计

导读、导看、导思、导说、导疑„„教师主导,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为了吸引学生,教学中考虑增加视频使用量。

(二)、学法设计

带着问题阅读与观赏、讨论与探究、质疑与答疑、鉴赏实践„„

分四个学习小组分别承担课内学习课题,以邻座为探讨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对表现出色者为小组计分,以赛促学。

(三)、手段选用

多媒体课件协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课前二至三分钟等学生时)

1、课前等学生时边看视频《赛马》、中国旅游标志图案和《马踏飞燕》图片,边听音乐《赛马》,边与学生聊天——你看过哪些雕塑作品?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名的雕塑是什么雕塑?

2、上课后通过问题“你知道什么雕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吗? 导入探究课题《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二)探究部分

(开始部分约2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课开始部分(关键词、重点句),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陵墓为什么会产生恢宏的雕塑群?

2、宗教雕塑主要是什么题材?

师生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秦汉陵墓为什么会产生恢宏的雕塑群?秦汉以来盛行厚葬,帝王贵族期望死后升天,仍能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生前不惜巨资修建陵墓。墓前:石柱、石人、石兽等;墓室中:陶俑、铜俑等。(播放图片)

2、宗教雕塑主要是什么题材?

宗教教义和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为题材的雕塑。以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播放图片)。

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均以规模宏大、气势恢宏而成为人类文化的珍贵遗产。

师活动:话题——发现秦兵马俑——简介: 1974年3月29日,陕西农民杨志发在西杨村打井的时候一撅头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史无前例的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约8000件兵马俑阵容整齐、紧密排列,还有600匹战马佣、125辆兵车„„

探究一: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约8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回答问题:秦陵兵马俑是怎么编排的?秦陵兵马俑采用了什么手法?

教师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讲问题回答完整(播图片)。

解释“致广大,尽精微”。(播图片)

教师活动:播放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细节刻画精心细致、真实生动。

学生活动: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

教师活动:陶马群、战车同样精彩绝伦——图片演示

教师活动: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的整体和局部图片。请学生讨论:你怎样向别人推介秦兵马俑——秦兵马俑的艺术特征从整体上看是什么特征?从局部上看又是什么特征?显示了秦国的哪些方面? 师生生活动:一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自由补充。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可谓“致广大,尽精微。” 那么,秦朝过后是哪个朝代呢? 探究二:汉代最杰出的石雕群(约8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说说霍去病是谁?汉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教师活动:听学生简介霍去病。汉代石雕。播放《卧象》图片,引导学生鉴赏。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师生结论:汉俑写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鉴赏,《伏虎》和《卧马》石雕作品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教师活动: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从哪些方面可以证明? 学生活动: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风貌,因式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

教师活动:播放“三匹马”——秦马俑、汉《马踏匈奴》、汉《马踏飞燕》,你喜欢哪匹马?为什么?

学生活动:发表感受。

教师活动:听学生说,引导、点拨学生说。

探究三: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约16分钟)

学生活动:分四小组分别阅读:

1、敦煌石窟、2、云岗石窟、3、龙门石窟、4麦积山石窟内容。准备分别说说四大石窟各自以哪种雕塑形式为主。

师生活动:听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说透。分别鉴赏四大石窟雕塑

教师活动:简介 敦煌石窟:孰煌莫高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其所在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窟内主体是泥胎彩塑。

教师活动:播放敦煌194窟彩塑,简介佛坛形制。

师生活动:分别播放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唐代人物造型特点。

教师活动: 简介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周山麓、十里河畔,主要洞窟有53个,石刻造像51000尊。

师生活动:播放云冈石窟第20窟主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北魏佛像特点。

教师活动:简介龙门石窟:座落在河南省洛阳伊水两岸。自北魏至宋代相继开凿,有二千一百多个窟龛,10万尊造像。石雕。师生活动:播放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唐代大佛造像特点。

教师活动:简介麦积山石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泥塑和石胎泥塑为主要的大型石窟,因其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的泥塑有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

师生活动:播放麦积山127窟菩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北魏造像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不同朝代的菩萨图片,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不通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说说它们的造型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发表意见,探究四: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陕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中的彩塑侍女群)(约4分钟)

学生活动:阅读本节内容。准备说说那群美丽的少女。

教师活动:简介晋祠圣母殿。听学生说那群美丽的少女。播放图片,引导学生鉴赏。她们的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三)小结(以下2分钟)

中国古代雕塑以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最能体现其辉煌成就。本课受时间的限制,主要鉴赏了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兵马俑和浑圆天成大气磅礴的汉代杰出的石雕群、还有精彩纷呈的石窟寺雕塑群以及晋祠圣母殿侍女彩塑。

(四)、课外学习活动

P68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致广大,尽精微——写实

汉俑——圆浑天成、质朴雄浑、大气磅礴——写意

敦煌石窟-——泥胎彩塑

石窟寺雕塑 云冈石窟 ——石刻造像 精彩纷呈

龙门石窟——石雕

麦积山石窟——泥塑和石胎泥塑

山西宋代彩塑少女——栩栩如生、一美千年

雕塑明天·雕塑未来 篇3

当然,对于当下年轻的—代雕塑家来说,身处在微博、微信的时代,置身于图像与景观所营建的外部世界,尤其在—个由3D打印开启的时代语境下,他们感知外部现实的方式,对不同媒介的使用,以及自身的创作观念都将愈加地丰富,也将更为个人化、多样化。

就第三届“明天”雕塑奖而言,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其中最首要的一点,是普遍反映出“形式上的自觉”,参展的大部分雕塑家善于挖掘材料自身的表现力,作品有较强的制作感。在形式表达方面,大致又划分为两种倾向:—种是“有意味的形式”,即重视自身的造型与风格化的特征,强调作品的结构与空间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另—种是“观念化的形式”。所谓“观念化的形式”就是雕塑家在作品形式表达的过程中重新予以观念化,如对形式表达的日常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的强调,或者改变既有的物质或材料的形状,以解构的方式完成作品形式的重构。

其次,作品中大量地使用“现成品”,重视挖掘媒介自身的表现力。第三点,重视培养创作作品时的方法意识,不管成熟与否,方法论的自觉是十分重要的。第四点,普遍追求观念化的表达,但部分作品明显受到了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第五点,追求作品的实验性,在媒介与形态层面,寻求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用“泛雕塑”去描绘似乎更为准确。

不过,在三百多位申请者的作品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作品只有语言,但没有个性;只有形式,但没有内涵;只有观念,但没有问题意识。

再有,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学院雕塑,或具象雕塑方面推陈出新,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多少会让我们对既有的雕塑教学予以反思。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天中国社会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现实,如何能让作品有强烈的“在场”感,有鲜明的个性,并赋予其人文意识,对于绝大部分年轻的雕塑家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在一切表达时间的词语中,“明天”——总是代表着某种未知的可能和改变,尤其是在今天莫测的现实境遇面前,这样的词汇总是和艺术一样,令人怀揣希望。

而对于即将拉开帷幕的第三届“明天”雕塑奖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在于行进的过程;重要的不是去言说某种价值判断,而是能生成更多的可能性。它的意义也正在于,通过这一平台,让我们敬畏时间,期待未来。

焊接技术与金属雕塑的制作 篇4

现代焊接设备、技术与材料,是当今雕塑家创作金属雕塑、实现其构思的首选。雕塑家将现代焊接设备与技术运用到金属雕塑的艺术创作中,得心应手地发挥其创作灵感,从而使现代金属雕塑不再简单地表现为金属固有的物质形态与形式主义的堆积。现代高科技焊接技术和设备大大地拓展了金属雕塑的制作手段。

伴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艺术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中国现、当代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土金属雕塑的发展历史很短,充其量也就十几年,但已有很多雕塑家在尝试、探索、制作这类作品,在制作技术方面,大体上是随形就势地将材料粘接在一起,制造出一些抽象的或半抽象的作品。

单就焊接技术而言,对材料、技术和设备的认识和了解,对于艺术家的金属雕塑探索是有益的。然而对于焊接技术的严格掌握和运用,必然对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约束,这样就产生了技术与艺术的矛盾。不能为技术而技术,也不能为艺术而不要技术。两者的融合是我们要探索的新课题。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对艺术概念进行了考证和辨析,他严格区分了艺术与技艺,驳斥了艺术的技巧论,他认为艺术像任何制造活动一样是一种技艺的理论,有关艺术与技艺之间的差别的种种说法固然使问题展开了,但他未能把握艺术与技术的真正区别。例如一切技艺与艺术一样都包含着创造和探索,而一切艺术也都包含着与技艺类似的创作目的和技巧手段,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和具体内容方面。他关于艺术创作不是加工原料以制造产品的说法也是似是而非的,当然精神生产有着不同于物质生产的基本特点,它所加工的原料是形象而非实体的工业加工。工业产品的加工有其检验的标准,艺术产品就不能用标准化的准则来检验。运用不同的手段制造一个产品,只能是技艺的而非艺术的特征。艺术创作可以灵活地把握、运用技艺,既不能不学技术,又不能被技术所局限。

一、对焊接技术的了解

要了解焊接技术的基本知识,就要掌握焊接的技术标准,在金属雕塑的焊接制作中,十几种焊接技术很有可能在一件作品中得以灵活使用。所以,不仅要了解焊接技术,同时要了解金属材料。

选择金属是制作金属雕塑的第一步,在焊接雕塑时,合理的内部结构是由金属与金属之间的连接来实现的。同一材质不同厚度的金属、不同材质的金属之间相互连接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加工之前需要局部再加热,如被焊接的金属材料之间材质不同、厚度不同,或两个个体之间在材质上有型号的差别等等,就更需要对金属材料有相当的了解。

二、金属的分割

金属分割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进步,在金属雕塑的制作中,金属分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雕塑的形式语言,关系到最终的形体、结构、空间之间的建构、金属材质的直接体现等等。在以往的雕塑作品里,大多将金属与金属连接在一起,不同大小的金属只有简单的组合与堆砌,而忽略了分割时产生的断面及其特殊肌理。这些肌理是由不同的分割方式产生的,而不同的分割方式会直接影响金属雕塑的形态,分割方式要依据创作理念事先进行周密的设计,分割所产生的断面也要在制作之前按作品要求事先设计好。

三、金属雕塑的效果处理

在制作过程中对金属的前期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后期的效果处理同样有多种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金属雕塑的材料选择上,一件雕塑作品最好用同一型号的材料制作,这样便于整体加工制作,从观赏角度看也较为完整。处理方法可按作品要求事先设计好,也可选择对材料进行后期处理。以下是常用的处理方法。如加工前腐蚀、加工后腐蚀、加工前油浸、酸处理、酸碱中和处理、酸沙混合处理、冷淬火处理、喷灯热淬火处理、局部自然退温淬火处理、油退温淬火处理、喷水退温淬火处理、燃烧增温处理、加工后热加温喷油、加工前油漆喷涂后加热处理、加工后油漆喷涂后加热处理、弱酸处理、强酸处理、酸碱综合处理、酸沙混合处理等等。还有最有效的简便泥埋腐蚀、熏制、清漆喷涂、涂绘画用上光油以及皮鞋油等等。

通过学习和实践能够掌握和使用这些技术,并能够运用到金属雕塑的艺术创作中,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作品。然而相对于标准的焊接技术,我们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故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在确保安全使用电气焊设备的前提下正确运用这一技术。但另一方面,不符合标准技术要求的施工效果,如气孔、裂纹、热裂纹、冷裂纹、热裂纹应力、夹渣等,常因为不正确的焊接而产生,我们可以将这些焊接错误充分发挥,得到特殊的效果,将错就错,使之成为金属雕塑的特殊处理手法或形式语言。

一般来说,金属雕塑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应具备相对统一的应力条件,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将一些不同类型的钢、铁或机器零件组成一件作品,这样对于我们的焊接技术就是一个考验。艺术家不是专业焊接技术人员,在焊接时往往出现很多不正确的焊接方法,交给专业焊接技术人员又达不到自己所要的效果。因此,最好能在专业技术工人协助下工作,在焊接技术上给予正确的引导,确保操作安全,亲自动手完成制作,在确保坚固、安全、实用、有效的前提下,运用焊接技术完成艺术形式与艺术语汇的表达。

四、结束语

雕塑技术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某某某,我抽取的题目是感受中国古代恢弘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11课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时间、教学程序这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群的杰出代表及艺术成就。通过欣赏,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③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两大类雕塑(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及其艺术特征,特别是对其 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能加以分析及鉴赏。

教学难点:四大著名的石窟雕塑群的艺术风格及部分专业名词。

三、学情分析

这时候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为了使他们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我会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作为了解,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作品。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美术欣赏课上了很多,普偏的问题是教师讲的津津有味,学生听的糊里糊涂,最后,教师提一些问题,同学因为没有参与,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本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兴趣不是很大,怎样让学生参与进来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四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教学内容。是我在教学中的尝试。

(二)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图片,并巧妙导出新课。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作品并亲手创作,讨论比较四大石窟寺雕塑的差别,归纳总结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艺术特征。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教学程序

(一)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导入探究课题

我先设置情景:用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兵马俑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第十一课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A、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的含义?B、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形成原因及艺术风貌?让学生思考我教师设置的问题,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设计原因:创设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尽快领会新课意图,愉快的接受课题。

(二)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群——秦始皇兵马俑

我采用多媒体用录像的形式介绍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貌及魅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形成原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我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得出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会拿秦始皇兵马俑整体和局部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分析其艺术特点艺术特点。并让学生自由发言。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得出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最后,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设计原因:先通过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魅力,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加上中间让学生自由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汉代最杰出的雕塑群

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欣赏汉俑图片,让学生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并让学生讨论2分钟,自由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得出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接下来通过多媒体展示汉霍去病墓石刻图片,让学生欣赏,主要介绍《伏虎》和《立马》石雕作品,然后我会结合历史背景谈一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并让学生回答霍墓石雕群整体写意的艺术风格?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总结。

(四)我国最著名的石窟寺雕塑群

我提出思考题:A、四大石窟是什么,开凿的年代和各自艺术特点。

B、佛教中的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分析知识点。

(五)伫立千年的一群美丽少女

带领学生欣赏并分析《晋祠圣母殿侍女立像》。

(六)课堂测试

1、不同朝代的菩萨为何各不相同?说说他们的造型特征?

2、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问同学们谈谈你最喜欢的古代雕塑作品是什么?以及喜欢的原因。

(七)课堂小结

雕塑技术 篇6

中美文化雕塑公园项目由旅美华裔雕塑家吴信坤先生倡议发起,以华人移民和现代生活为主题,旨在加强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得到了中美双方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吴信坤先生及中美双方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在欧弗兰帕克市政府、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新闻文化处、广州雕塑院、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多个部门大力支持下,欧弗兰帕克市专门划出了一个合适建园的绿色公园作为“中美文化雕塑公园”的用地,并由市政局规划建设。该园计划用五六年时间建成初具规模、由中美两国知名雕塑家作品构成的雕塑公园。

第一批入驻的雕塑由中国5名雕塑家和美国3名雕塑家的11件作品组成,包括杨学军的《开路先锋》、《山沟沟》,陆增康的《MICHAEL JACKSON铜像》,潘奋的《同代人》,吴信坤的《东西方同时代人——林肯与慈禧》、《东西方同时代人——兵马俑与罗马武士》等。这是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盛事,作为华侨华人的整体文化实体形象首次在美国大地上的建立,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吴信坤先生介绍,在未来十年里,将有逾百件中国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入驻雕塑园,致力于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的足迹与所做的贡献,也藉此向华人移民致敬。中美雕塑园未来也计划发展成为国际雕塑园,邀请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创作参与此园的开发,为华商后代建立一个足以自豪的艺术天地。

中美雕塑园架起了中美文化交流的又一桥梁,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盛事,正如《世界日报》所称誉的,雕塑园是堪城的新地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雕塑园正向世界展示跨文化的信仰和力量

数字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应用 篇7

1. 数字信息技术在雕塑教学中的效用分析

发达的信息产业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支撑国家国民经济高速运转地重要支柱产业。高效稳定的信息数字技术是保证雕塑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面。在我教育成就不断高速跃进地今天, 数字信息技术是拉动艺术产业快速增长地重要马车之一。随着我国教育对雕塑艺术教学不断的侧重, 数字成像技术为雕塑的直观描述和表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各地的艺术教学机构, 信息产业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数字信息成像体系和制度建设, 加大信息开放工作力度, 有效保障和促进数字技术为雕塑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但是面对数字技术与雕塑教学协调模式不健全的现实状况, 光有监督机构的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际教学的角度来重视, 在信息数字模式开发系统设计开发之初就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建设做好辅助体系的服务工作, 保证信息管理系统的长久稳定, 高效安全, 为雕塑教学工作服务好。

2. 信息数字技术与雕塑教学的规划分析

信息数字系统的结构设计本质上就是通过科学方法的综合性分析, 充分考虑外界的影响因素, 进行机构设计的优化选择从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系统工程的安全性, 可靠性, 合理性。在具体细化分析背景的要求之下, 通过系统工程设计师设计出合理的系统规范设计, 充分考虑可变和工程可控性的因素从而提高系统工程的合理性, 防止造成系统工程的混乱。在系统与雕塑教学协调化搭配的使用模式, 要从系统的角度充分为教学工作服务好, 与教学发展的情况要相互使适用, 一般情况下, 与教学搭配适用要满足以下的性能规范:

2.1 教学适用过程中设计的安全性

所谓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是指在不影响系统工程正常施工的前提下, 系统结构能够承受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有一定的防灾害性能。并且能够在一定的突发状况下面前有一定的防控强度。安全性是系统工程建设的刚性要求, 任何系统的建设都要将设计的安全性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只有安全性搭配好才能充分的为教学服务。

2.2 教学适用过程中的经济性与适用性

经济性建立在安全性的前提条件之下的, 只有保证了教学结构搭配模式的安全性, 才能够考虑信息系统工程的经济性和适用性。在一般的情况下, 首先要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条件和设计前景规划, 进而为教学工作创造出良好的服务系统工程。

2.3 教学数字技术设计的耐久性和实用性

一般科学定义情况下系统结构的可靠性, 不仅包括系统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功能的强大性, 也包括系统结构设计的长期稳定性, 安全时效性、以及耐久性, 并且耐久性是衡量一项系统可靠与否的标志。系统结构在一定的使用年限上和一定的外界影响条件下, 实现预定功能发生的概率, 在信息领域被称之为系统结构的弹性度。因此, 要想全方面的提高系统工程使用效果需求, 在系统的设计中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其设计结构的有效期限从而进行良好模拟使用环境分析, 进而有效提高其结构的安全性能, 促进雕塑教学工作的长期有效和健康发展。要对设计的数字技术进行全面的设计计算和系统模拟化分析。通常情况下, 要考核系统计算项目是否达标, 是否符合设计需求。及时排除细节性的计算错误, 避免因为计算失误而造成重大的经济财产损失。要建立全方位, 多层次的实际设计计算体系, 保证系统质量的达标。

3. 结语

随着我国雕塑教学事业不断的发展, 就需要结合现代数字技术的手段, 充分运用到雕像教学工作中去, 协调搭配彼此的教学要素, 促进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学生的艺术雕刻技术。

参考文献

[1]罗瑾.多媒体技术辅助雕塑教学的思考[J].大家.2011 (05) .

雕塑技术 篇8

这个由50根10米高的炭色钢柱组成的雕塑作品,需要观众站在距离它35米的位置才能欣赏到最完整的效果。钢柱不但形成曼德拉的头像,同时也形象地喻指“铁狱生涯”,以纪念逝者为反抗种族压迫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作品可以给人多角度的审美感受,当你步入其中的时候,某些角度感受到的是钢窗铁柱的冰冷重压,某些角度又能见到穿越钢铁丛林的无限光芒。这一作品运用了数字技术计算、构型、建模,它完美地实现了作者的巧思,精确地达到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创新艺术效果。

事实上,在现代公共雕塑领域,数字技术已越来越普遍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清之际的书画家石涛有云:“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我们纵观艺术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时代的元素每每为艺术的革新注入强劲的动力。数字技术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从各种角度重塑着我们的世界, 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艺术领域。

美国、英国、法国等城市公共雕塑繁荣的国家,都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上走在前面,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以我们熟悉的芝加哥 《云门》为例,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 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电脑建模分析复杂结构, 并且和工程公司工作室壹(Atelier One) 和工程师克里斯·翰兹琼斯一同完成塑像的结构设计,在无缝建造技术领域富有盛名的性能结构公司(Performance Structures,Inc.)被选为塑像的建造公司。设计者卡普尔用了一个高密度的聚氨酯模型来设计包括内部组件在内的塑像结构。设计团队使用了三维建模软件来设计组成外壳的168块不锈钢板形态,每块都有10毫米厚,重450至910公斤不等。在施工阶段也是由程序驱动的滚压机和机器人扫描装置来让钢板成型。 诸如焊接的孔型焊接器,而不是传统的焊枪等细节创新在这里就不再赘述。由此可见, 这件作品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运用就永远不会落成。

相比之下,国内的城市公共雕塑创作在数字技术领域起步稍晚。一开始部分雕塑家开始尝试性运用电脑和软件的思路还比较简单,以数字绘画、三维建模的方式,拟出与落成效果非常接近的演示图像。在大多数竞标者还在使用图纸草稿或简单泥稿的情况下,数字设计、成像的效果演示图以直接、 精确、美观的明显优势而受到青睐。在接下来的雕塑实物制作过程中,这些数字图像又成为了泥稿放大、翻模铸铜等集体创作环节的重要参考资料,为保证完成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数字技术在雕塑制作各环节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很多城市雕塑都要预先用三维建模,并渲染实景中落成效果, 甚至将白天、黑夜、灯光、周围景致等不同背景元素综合模拟成像,使得一个尚在虚构中的作品“活灵活现”。如重庆的《圆缘园》 和《青青山城》等作品都是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环节的成功案例。

对于公共雕塑而言,这样操作的益处不言而喻,公共雕塑往往体量大,资金、材料、人力的投入很可观,制作出来后与周围环境无法融合,甚至发生龃龉的败笔并不鲜见。但是因为上述原因往往也只能“一锤子买卖”,没能锦上添花反成了“眼中钉”, 而数字模拟正可以较好地规避这种风险。另外,城市公共雕塑虽由艺术家创作,但并非艺术家个人行为,既然是在公共场所、以公共资源行审美之能事,它总该因地制宜,切实考虑环境和“民意”,因此数字技术通过模拟、预览等环节亦可以在这一层面收到更好的效果。

随着数字艺术逐渐深入发展,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以高效模拟见长的工具,更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艺术语言,拓宽了我们的想象空间和构思的多样性。比如三维软件可以捕捉动态意象, 使美好的瞬间凝固为静态的审美对象。波浪起伏、水珠四溅、风中飘舞的丝绸等等,我们可以通过软件轻松地将其定格在某一理想的瞬间,选取艺术效果突出的部位或角度,用3D打印机输出, 再按照设计需要放大,制造出金属、玻璃等材质的造型,使之成为雕塑的组成部分,创造静中有动的意境。以前很多只能大致示意一下的效果,现在有了数字技术的辅助,都能够比较完美地呈现出来。先辈们由于材料和工具的限制,难以实现的艺术构思, 我们正在凭借着新技术的成熟使梦想悄然成真。另外,数字技术无疑为雕塑家提供了非常充分的实验空间。我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试验作品的各种效果:在连泥稿实物还没有制作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渲染图推敲哪种金属铸造效果理想;在不搭建任何实体支撑结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计算,设计各种悬空、镂空等复杂度高的细节;艺术家的创作还拥有了自由的“Undo键”,使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视、修正,达到更趋理想的效果。

再者,数字技术帮助很多艺术家成功地实现了“跨界”梦想。在数字艺术领域,国、油、版、雕这样传统的艺术分类不再泾渭分明。比如一位版画家也完全可以凭借着对造型艺术的兴趣在ZBRUSH、MAYA等软件操作平台进行虚拟雕塑。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家的艺术梦想打开了更多的门,于是,构思从平面上的淋漓笔墨破纸而出,成了可以360度旋转的三维模型,再进一步变成了铜铸铁身的广场雕塑。前面介绍过的曼德拉雕塑创作者马尔科·钱法内利在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时就主修绘画。但因为他喜欢尝试使用不同的材质和不同的媒介进行创作,因此在数字化艺术、装置、雕塑等方面卓有建树,不断积累才得以实现曼德拉雕像的成就。

一言以蔽之,数字技术已经为当代城市雕塑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与丰富的表现空间,相信它将为艺术家带来更大的自由与广阔的未来。

3. 英国《未来之花》

数字软件技术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篇9

AUTOCAD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CAD就是计算机辅助设计 (Computer Aided Design, C A D) , 但凡做过建筑相关行业的设计师都知道它。它是计算机图形软件应用中的重要技术。所谓CAD技术, 就是将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和精准数值完美地转换成一种图形, 来为设计领域服务的一门技术。它不仅可以绘制出精确的工程图纸, 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三维功能来实现初级的三维空间建构。

在雕塑设计中AUTO CAD的应用主要还是停留在平面图纸上, 虽然它具备初级的三维功能, 但是AUTOCAD的三维功能远远不能达到设计形态复杂的雕塑的要求, 但是它具备了其他三维软件所不具备的精准绘制图纸的功能, 在后期的预算、设计制作中发挥着评价和计算的作用。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数据精准、效率高。在CAD制图中, 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徒手绘制雕塑工程图中的比例尺, 可以完全按照雕塑原本的高度和宽度进行绘制, 这样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省去大量的比例计算的时间, 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若由人工完成, 则速度慢, 效率低。

(二) 便于存档管理。我们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完成模型设计之后, 它还只是停留在图纸的阶段, 在施工和造价计算上, 并不能作为一个标准存在。这时AUTOCAD就可以通过它的三维锁定功能绘制出雕塑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各个视角的尺寸以及各个面的体积和尺寸, 从而大大加快预算的速度, 提高准确程度。

(三) 方便修改。一个雕塑设计方案出炉之后, 需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最终确定, 这就涉及到了修改方案。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图纸进行不同的命名和建档, 这样不仅有利于随时调取方案进行修改, 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存档的准确程度。手工制图的图纸存档复杂而且工作量非常大。

3DS MAX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3D Studio Max被广泛应用于空间设计和雕塑设计当中, 比如2008年奥运会的场馆可视化动态设计、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可视化设计, 都是通过3DS MAX强大的建模和渲染功能将设计方案从图纸上升级到了三维空间的具体设计上。它强大的功能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更加优秀的设计平台, 它制作出的设计方案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雕塑设计中3DS MAX主要在雕塑场景可视化、雕塑材质渲染可视化、雕塑成型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3DS MAX在建模和渲染表现方面的优势。

3D MAX的建模方式主要有: (1) 多边形建模。多边形建模是通过点线面的拟合, 利用点构成线, 由三角形面和四边形面来构成体块的建模方法, 由此可以制作出各种形状的三维物体。通过3DS MAX为我们提供的延展、切割、挤出、焊接、塌陷等工具我们就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地制作出模型。通常在建筑和复杂场景中运用这种建模方式。 (2) NURBS建模。它特别适用于工业设计和精度要求高的设计, 由于曲线建模的数据量大, 精度要求高, 所以除了工业设计之外, 很少有人拿它来制作概念性的设计方案。当然不同的设计对软件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制作工业设计和精度要求非常高的模型上, NURBS曲线建模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3) 细分曲面技术。它既不同于多边形建模不容易生成光滑的表面, 也不同于N U R B S曲线建模对拓扑和精度要求很高, 它结合了两种建模方式的优点, 也改进了两种建模方式的缺点。细分曲面建模技术既可以满足设计中的自由灵活程度, 不被各种数据和线段搞得眼花缭乱, 也突破了多边形建模只能是硬邦邦的四边形、三角形的建模方法。

3D MAX拥有强大的材质和灯光系统, 配合模拟物理光源的VRAY渲染器, 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出雕塑本身的材质, 例如钢结构、石材、木材以及泥土等等。而且可以为雕塑设计营造一个更加趋于完美的现实场景, 加上3D MAX开放的可写插件平台, 我们可以将山川、河流、森林、大气、火焰等一切自然界中的场景放入到设计场景中, 为我们的雕塑设计添色增彩。

ZBRUSH在雕塑设计中的应用

虽然3 D M A X有良好的插件开放性和成像成型技术, 但是, 作为一款系统庞杂的软件, 操作起来非常复杂。在制作更为复杂的雕塑模型的时候, 3D MAX就显得有些笨拙和缺乏实效性。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 数字雕刻技术诞生了。这种新型的建模技术, 有着易操作、实效性强、可视性强的特点。这种应用技术的出现, 给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数字三维成型的可能。目前数字雕刻的主流软件是pixol zbrush。

pixol zbrush计算机三维雕刻造型软件, 在环境和公共艺术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这项技术不仅突破了传统三维建模的点线面建模的局限, 简单易用而且可以实时预览设计作品, 大大提高了设计的互动性, 更加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在雕塑和浮雕设计中形成了一套新的实时互动的技术解决方案。

在pixol zbrush没有诞生之前, 数字雕塑分为概念设计和数字实现两大部分, 概念设计基本上都是由艺术家绘制出草图和图纸, 然后转交给技术人员开始数字实现过程, 数字实现过程包括三维模型、材质设定, 后期合成和数控设备的操作等工作。然而大多数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对数字技术的庞杂系统望而却步, 导致概念设计和数字实现两大部分不能良好地衔接, 设计师通常只负责手绘草图等一两项前期工作, 而后续流程由于操作十分复杂和漫长, 设计师无法直接介入, 只能由专门负责技术的人员来实现。概念设计和数字实现两部分工作相对分离, 就容易导致成品的视觉效果偏离原先的设计风格。近年来出现的三维雕刻造型软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艺术家介入视觉效果制作流程的瓶颈。

pixol zbrush数字雕塑相较于传统雕塑技法而言其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 在雕塑设计的过程中, 可以随时存档, 容易调整;不受温度、材质等条件的制约;也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储多个原始方案来修改。

(二) 易上手。只需一个带有压感的数字绘图板, 和一台配置相对不错的PC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pixol zbrush提供了上百种数字雕刻模式, 还给我们提供了几十种雕塑材质。pixol zbrush还有遮罩、镜像、平铺等功能, 方便各种类型的雕刻。

(三) 在传统雕塑中, 我们要找到一个完美的角度是不容易的, 但是数字雕刻技术可以让我们对雕塑进行360度的水平翻转移动, 并且可以在不同的角度设置灯光和照明。这就方便了我们在不同角度观察和创作。

雕塑技术 篇10

我们行走在热闹都市的楼宇之中、纵横于繁华的商业中心里, 是否曾被一组雕塑或一组景观小品所吸引, 是否曾被小小的震撼过一次, 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但是作为建筑景观艺术的辅助——城市景观、雕塑、小品确实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中, 影响着我们对所在环境的感受, 他们甚至是完全由计算机计算出的一组数据制出的, 也许是毫无意义的虚拟物品, 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它, 如何利用好这一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是我论述此文的目的之所在。

二、虚拟数字化设计的发展

将许多想法数字化、虚拟化是我们设计师目前经常采用的设计手段。数字、虚拟化能将头脑中的念头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成可视的数字化图像, 它不受环境、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随时随地调整现有方案效果, 其实城市规划一直是全面的可视化多角度需求最为迫切的领域之一。我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可应用于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 并同时带来切实和可观的现实利益, 例如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近些年普及各大城市的一项尖端技术。也正是在此项技术普及的今天, 还有相当多的人们认为数字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甚至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2010年2月21日谷歌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引发了各国热议。日本学者山田健太对此表示, 反对谷歌将作品数字化。他认为, 不应将美国的规则强加于人, 应该尊重地区的实际情况。日本笔会的言论表现委员长、专修大学准教授山田健太反对谷歌将书面作品数字化, 18日在纽约联邦地方法院还进行了意见陈述。他在接受“共同社”采访时表示, 谷歌未经许可擅自进行数字化, 要求作者接受既成事实, “我代表对谷歌的这种做法感到担忧的日本作者陈述了意见。”如果要在日本提供相关服务, 就应该与相关人士进行协商, 在达成共识后方可推行。不应将美国的规则强加于人, 应该尊重地区的实际情况,

谈到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问题, 山田健太表示, 以前都是“精英”才能写书出书。而数字时代谁都可以发送信息。手机小说的情节会依据读者反映而改变, 实现了双向互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作者、谁来为作品的质量负责, 有必要认真思考数字时代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的为此感叹, 我们的东瀛邻居对于传统的珍视和爱护, 而反衬出对于虚拟事物的极端蔑视。我国伟大哲学家老子曾说: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 而“无”为基础,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其实, 笔者认为这就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不应完全否定虚拟化所带来的便利, 也不应不尊重二者存在的价值。

三、景观小品与数字雕塑

景观、雕塑在人类长期生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美化了人类生活的环境, 抒发了人类对心中向往与目标的追求, 同时也是探索艺术与追求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 (图1) , 景观小品是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小品既具有实用功能, 又具有精神功能, 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实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但目前在我国景观小品常常被忽视其精神功能, 粗制滥造, 缺乏美感。其实, 景观的总体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加以体现, 好比给一个人化妆。如果他的眉毛化的不合适, 那么就会影响整体妆容。因此, 景观中的细部处理一定要做到位, 因为在大的方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一些细节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雕塑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等;另外铁艺等金属雕塑也是重要的一大类, 尤其是青铜雕塑。最新的一类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数字化雕塑, 他是新技术艺术形式的代表,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类别最接近的就是数字效果图、建筑效果图 (图2) 、工业产品虚拟效果图等。

可能数字雕塑被很多人尤其是专业人士认为是不入流、不艺术的创作形式, 因为其推翻了手工制作胎具、磨具、成型这样的传统创作过程, 不过从视觉上来说, 实物造型跟虚拟造型并没有什么差别, 数字雕塑介于平面绘画跟立体造型之间。绘画是平面的雕塑, 雕塑是立体的绘画。人们固有的思想可能认为数字雕塑不能像传统雕塑那样可以触摸, 所以不能算做雕塑。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 机器加工设备的精度不断提高, 这样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就像雕刻机一样, 从过去的平面雕刻到现在的立体式雕刻 (甚至现在国外出现的立体打印机等技术) 。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进行计算并付诸实现的雕塑造型。它是模仿现实手法对存在或不存在的物体进行雕塑。在一定程度上, 该种方式可以对创作的类型和形式进行合理的改进和研究, 由本人根据波浪数据制作的数字雕塑, 目前已经实现并落成在某滨海城市 (图3) 。在虚拟的世界中, 数字雕塑家可以使用软件对任一一个现实的或虚拟的完全基于自己想象的事物雕塑, 甚至是纯数字的模型, 可以使人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数学的形态, 因为他是许多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最便捷手段, 例如DNA模型。

四、结语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 景观雕塑小品艺术会进化成两种类型, 一类叫材料景观雕塑小品, 另一类就叫数字景观雕塑小品或数字景观。它们的区别就是, 在相同的材料的情况下, 一类是用传统手工的方式在材料上创作雕刻出作品, 一类是在计算机中制作出数字模型, 用计算机控制加工设备在材料上制作出作品, 或者直接存储在硬盘中随时进行动态展示。材料景观雕塑小品跟数字景观最接近的就是精确比例塑胶模型和金属雕塑 (图4) , 因为这类雕塑基本上都是先泥塑或建模然后翻模再浇注金属液或者雕刻金属磨具, 最终的成品实际上已经是通过翻模这个媒介而变成了第三方成品。数字景观道理也非常接近, 通过电脑和机器设备把虚拟造型克隆成具象成品。从这个角度来说, 数字景观就是一种新的材料雕塑, 不过是创作过程不同而已。其实只要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和思维工作, 那么做出的作品就是艺术景观, 他的用途甚至超出了观赏的层次, 也许还会推进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创造。材料雕塑制作低效但独一无二, 这就是它的价值。数字景观制作高效却可以复制, 这也是它的价值。数字景观因为不确定性所以更有艺术价值, 数字景观因为可控及确定性所以更有工艺价值。现在应用数字景观方式最接近生活的地方可能就是精确比例模型 (图5) , 以后手办树脂模型也有可能从手工制作方式转变成数字模型。不过就像材料雕塑有艺术雕塑的魅力一样, 手工也有手工的价值, 数字景观只会是一种高效的工艺之一, 它和材料雕塑的关系不是孰优孰劣, 也不是谁将会替代谁, 在未来二者是人们都可以自由选择的创作手段, 艺术家可以借此更好的发挥艺术创作, 科学家可以借此更好的表现科研成果。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及建筑景观中新兴起的创作形式——数字化虚拟景观设计。数字虚拟化丰富了设计师的创作手段, 同时又给创作者带来了新的灵感源泉。数字化服务于艺术景观、雕塑、小品, 艺术景观的创作给力于数字化图像, 使其赋予生命感。任何新生事物都有成长的过程, 一方面重视传统, 一方面也应给新生事物以生长空间。

雕塑技术 篇11

雕塑家戴耘,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的西安人,兵马俑、碑林、昭陵带给他对历史、文物天然的敏感。而这种感性的认知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的变迁,思想方式的变化也增添了更多相互交错的复杂思绪。因此,戴耘用了6年的时间,希望以艺术家的方式平视历史,以“我”的方式表述“我”的态度。

在笔者与戴耘交流了近两年之后,终于找到了本次展览策展的逻辑。“与 雕塑·戴耘的雕塑”将是一个以宏大叙事为借口、以个人体验为基础的展览。这一展览试图强化平等与并置的理念,展览中艺术家戴耘会用他独创的以砖为材料的雕塑方式,再现那些被收藏、展示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尤其是来自于他国的雕塑。如此用廉价的材料所进行的,严肃而认真的“山寨”,是对纷繁世界的单纯重述。此行为恰恰在建构着一条引发思考的通道,一出雕塑家版的历史正剧。因此,这是一个动静结合的展览,美术馆的空间也将作为剧场,那些过往的雕塑以及戴耘的雕塑和来参观的你们将在这样的戏剧里,与历史、与观念进行一场穿越、疏离而又是零距离的对话。

戴耘以红砖为材料、以模仿昔日经典作品为基础创作的雕塑作品,从评论角度讲好像有许多点可以被抓取。在这些点里不仅有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态度可以表述;有当代艺术的观念可以生发;甚至可以牵连到政治、经济、外交……,延伸到历史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但再纷繁的世界对艺术家来说,往往只是他们创作的底色,戴耘也是如此。戴耘太像那座西安城,稳定、安然、有自己的气质和逻辑。因此,要了解他,就需要好长的时间,虽然看起来戴耘是那样的平易近人。所以,这两年戴耘来北京抑或我到深圳,都会围绕着作品高密度地聊一次,如同喝一回大酒。为了理清这一变化的脉络,我想还是有必要围绕着我们的展览主题对戴耘的艺术历程,进行一下适度的展开。

前文提到了,雕塑家戴耘是个“70后”。他的成长经历粗略看来是非常平静的。没有遇到战争、没有挨过饿,完整地接受了教育、本科、硕士都顺利的毕业,大学留校,结婚生子。之后,从历史深厚的西安到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工作,进入了专业的创作机构,近期又调入深圳的一所大学教书。这样的履历,仿佛太顺理成章,缺少给艺术家创作提供激荡的因素。但我们细读戴耘成长的这40年,恰恰是中国从意识形态到经济结构剧变的40年。我也是“70后”,作为同龄人也深刻地感知到,这其间发生的一切在我们这些人思想的深处所产生的震撼与纠结,恐怕不亚于一场战争。从红宝书、样板戏、有粮票、米票、布票的计划经济到邓丽君、牛仔裤、电视机时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买车、买房、互联网时代的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忐忑到全球化带来的亢奋,甚至书桌上的政治课本每一次变化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崔健的老歌,描述着这个时代流转的“主旋律”。因此,“70后”这代人是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我意识与国家意志之间游走的一代人,他们的特点就是永远在变化的路上。

戴耘也不例外,他的作品一直在时代的变迁中,追随着自己感受的变化,尤其是感受世界时所产生的拉度与落差。比如他用红砖这种带有童年记忆的,具有集体主义色彩的材料来表达最时尚、最消费、最商业化的东西。在我的记忆里,戴耘较早成名的砖材料作品是一辆奔驰跑车。仔细想想这件作品带给观众颇具娱乐性、参与感的同时,也埋藏了某种态度。当你试图与作品互动,进入这辆红砖汽车时,那一丝怕红砖蹭脏衣服时的小心翼翼,是否会在观众心中抹上一层难以名状的思绪。这种感性上的小小障碍,会提醒我们戴耘发明或者说发现的这种雕塑新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本身的意味。单块的红砖是个体的,甚至是一样的,众多的个体经过水泥的连接可以成为我们理想的高楼大厦。值得注意的是个体的砖虽然是无性格特征的“分子”,但“组织起来”就不一样了。在戴耘的手中它们被重新激活,红砖组成的结构被切割、被塑造,具有了自我的个性,它们所带来的那份特殊的气质,甚至频繁的媒体曝光率,成为了戴耘创作的符号。

回头看看,戴耘以砖为材料的作品,我感觉至少走过了三个阶段,其一,是戴耘的波普系列时期,我们看到的是砖的豪车、砖的沙发。其二是静物系列,这类作品将日常生活中的器皿重塑,借由砖与水泥形成的结构,而产生某种宗教感。在静物系列中戴耘赋予作品更多的精神性,甚至会使观者想到意大利油画大师莫兰迪的作品。而后来当看到戴耘的“造像”系列作品时,我感到他不仅在材料运用的熟练程度上有所提升,而且作品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自我思考的新境域。他在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对冲中,表述着历史与社会性的话题。而这一很具挑战性的题材,戴耘以他西安人的温润将其化为了平和。这也是我们可以共同以一种平静地研究状态策划、实施这一展览的原因。

当然,这一系列作品的产生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与他的童年记忆有关。戴耘自己描述了创作的经历,为了准确地呈现,摘录如下:

“我小的时候父亲就带我经常去西安碑林博物馆,至今还记得父亲指着那些石人石马中的两个,告诉我这两匹是复制的原作在美国,那个菩萨头也是复制的原作在欧洲。后来上了西美雕塑系去考察研习的石窟、寺庙、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对它们也喜爱倍加。2004年初我去欧洲待了一段时间,也跑了欧洲主要的博物馆,领略了由西方文明体系建立起来的博物馆制度下,对他们自身包括世界各地文物、艺术品的收集以及它集中展出的方式,其中自然生出颇多的感慨和疑问。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开阔慢慢也明白,这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对世界各地,其他的、古老的文明形态的入侵和渗透。”

“这些作品是中国、埃及、印度流散在欧美国家的博物馆或私人藏家那的造像雕塑作品。我试图消解博物馆的这种唯一性、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等特质,使这些原本在世界各地的藏品、造像重新又出现在展馆、博物馆,这些造像与矗立在博物馆内的原作形成一种呼应的在场感。”

nlc202309020814

对于“造像”系列,当然如前文所说,我们可以表述的点很多。如对人类经典的复制与再生产,如戴耘利用廉价材料来与过往的作品进行对峙甚至调侃来消解博物馆的权威性!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戴耘,他只是在临摹,对前人的创造、大师的作品表达一份致敬。或者如中国古人在假借临摹的名义做着自己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样的“呼应”与“在场感”的转移,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有些笨拙,但这样的笨拙恰恰在提示观者其作品背后的意义。甚至这种无休止的、笨拙的重复,会产生少许宗教般的力量。

当然,对于我这个观众而言,更关心的是戴耘作品中的个人态度与社会逻辑、历史变迁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戴耘的作品,常常与现实的存留是互映的。从最早的红砖汽车到静物再到“造像系列”,有原型、有影子,而戴耘恰恰将这个影子变为了自己艺术的主体,这是非常有趣的。再有物与我、客观与主观、阴与阳,世界仿佛在一对、一对的展开。而戴耘安安静静地,借用砖头将这一对对的东西平等化。甚至是对雕塑这一艺术门类所具有的永恒性、纪念碑式的性格进行了挑战。他让经典走下神坛、让雕塑走下神坛,接了地气而不失其尊严。这样的“互映”所形成的“对峙”,甚至在默默地呈现着艺术家的野心。因此,这个展览,我反复思考之后,并与戴耘讨论多次后,将其命名为“与 雕塑·戴耘的雕塑”,是平静中的骄傲。

以此为基础,再来分析戴耘的这组“造像”,恐怕无需对其单件雕塑作品进行描述,而有必要对其生存于文明进程中的问题加以解读。所以,我想荡开一笔,谈谈那些与戴耘作品有关的历史。

我们知道文明的传播和扩散对某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来说都有巨大的刺激和推进作用。然而,并非所有的文明传播方式都能得到认同,比如战争、殖民以及伴随而来的文物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使欧美诸国达到空前的强盛,市场、资本扩张的需求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向亚、非等后进国家身上。在此背景下受到军事侵略、殖民统治成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非西方国家的普遍遭遇。在这种民族关系极度错位的情况下,全球文物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流转——大量被侵略国家的文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了西方强国。同期获得发展的是西方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起源很早,但公共博物馆制度的真正确立要以18世纪末法国卢浮宫的开放为标志。其藏品很多来自法国本土之外,拿破仑征战欧洲时从各国搜藏的艺术珍品更为其增色不少。全球进入殖民时代以后,拿破仑的做法被列强纷纷效仿,掠夺文物成为侵略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欧美各大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及体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相对正常的贸易行为,但整个的背景具有了太多的不平衡。

面对西方现有的博物馆制度,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它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普及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又不能认同其藏品体系形成的过程,以致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了漫长的流失文物的追索。普世文明的价值与民族主义情绪缠绕在一起,这其中的矛盾与纠结真不知如何言说。撇开人类、民族的大义,单看一件件流转的文物,其本身的复杂性就令人深思。作为文明的载体,每一件文物都有其所处的原境,这种原境会随着物的流转而发生变异,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件文物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它的意义也会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减损和增加。面对这样复杂的状况,与其求而不得,不如退守其本。正如台湾学者柯秀雯所说:“这几年文物归还议题……渐渐地从物质性的层次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也就是从“物件归还”转变成博物馆与文物源出社群间(source communities)的共同合作策略,……这种转变表征出文化界对于‘文物归属’问题,已经从物件归还与否的法律解决策略层级,转而思考文化发展脉络的整体性。” 国家有国家的态度,每个人也有权利用自己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应。所以,当我们在这样的框架下思考戴耘的作品,其作品背后的文化政治、图像考古、真理与历史的关系等作为公共话题的因素则更为凸现。

一方面是不断的的思考,哪怕不着边际的思考,一方面是收集有关戴耘、以及他所有雕塑作品来源的资料,反复地推演与删减,都是为了戴耘即将在北京今日美术馆的展览所做的准备。当我们把注意力回到这个“与”字,以及“雕塑”、“戴耘的雕塑”时,我们意识到这个展览的核心只有一爪.建构关系!历史与现实、那些流散于世界各地的经典雕塑与戴耘的雕塑、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与戴耘的雕塑、观众与戴耘的雕塑。这一切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您相遇,或许还会有故事发生,会有思绪涌动,这不就是一场戏吗?

因此,今日美术馆的展厅那时将成为一个“剧场”,我们把这个展览也做成了一出两幕的戏剧。第一幕的诉求是震撼!利用今日美术馆巨大的一号馆二层空间以及具有表情的舞台灯光,建构出演出的氛围,请戴耘的那些再造的经典雕塑作为演员,配合多媒体,交代给观众每件作品的前世今生,从而上演一出“史诗大剧”。通过空间与时间的把控,那些过往的雕塑、戴耘的雕塑以及前来参观的观众将形成一个相互观照的整体。而这出戏剧的第二部分则是利用一个相对狭长的空间,带领观众回到造像系列作品生成的过程之中,让文献与戴耘的作品一起说话,补叙一个戴耘作品生成的“前传”。使观众在激扬与平静、感受形式与细读故事间,达到对戴耘作品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戴耘是一位雕塑家,因此他以雕塑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态度。“砖”是他的语言,“砖塑”是他的态度。展览中的那些雕塑是古人的作品,也是戴耘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雕塑的状态“与”状态之间、意义“与”意义之间、态度“与”态度之间构造出的新的逻辑。戴耘的展览是将雕塑活化的演出,聚光灯折射着文明的碰撞、古今的交融、新旧的流变。故而,当我们反视戴耘的作品,既是雕塑,也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值得我们思考的思考方式。

2015年7月1日晨完稿于游心堂

论常用雕塑材料在雕塑中美的体现 篇12

泥也可称土, 土是万物生存的依靠, 在我国有“五行”之一的说法, 更有女蜗捏土造人的动人传说;在西方圣经中也叙述过上帝依照自身的形体长相, 用土创造了亚当和夏娃。泥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贴近自然的原始物质, 它总是给人自然、古朴、亲切、充满感悟与生命力的感觉, 经筛选、碾碎与水融合后, 可塑性很强, 利于仔细雕塑和保留各种工具, 尤其是手的操作痕迹如打、压、刻、抹等都会在作品表面形成各种效果的肌理, 能给雕塑带来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 而且只要保持泥的湿润, 就可以容易地反复更改造型, 最终使其达到雕塑家最为满意的效果, 这是其他材料难以比拟的。

在我国古代对泥的运用也十分广泛, 我国很多传统民间雕塑使用的材料就是粘土, 其材质古朴大方。如原始时代出现的部分泥塑头像, 巫术礼仪或图腾崇拜而出现的一些陶器, 祭祀用的泥俑、佛像、小泥人等, 都体现出人们用泥来造型时对不同泥的特点的良好掌握。这些总的来说, 泥塑给观者带来的还是一种自然质朴之美。

当代雕塑艺术中, 因为泥它可以添加, 也可以削减, 随意性强, 所以泥可以让我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创作想法, 当然适当的时候在泥上留下一些手的痕迹或者工具的痕迹等这种创作肌理, 会给雕塑作品增加更多的生气。把泥变得有生机, 是泥最高价值的表现, 也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了泥的美。我国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就用了泥的强可塑性, 可以随心所欲的堆塑、揉捏, 而且同时可以在作品的雕塑过程中留下难得的一些无意中形成的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 因此他的系列知识分子雕塑泥稿就充分的展现了泥的质朴美, 作品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这一特殊人群的重要特征可以说泥的丰富表面肌理形态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石的庄重美

石是自然矿物集合而成的, 主要质感为坚硬。石质雕塑一般用花岗岩、大理石 (汉白玉为其中之一) 、青石、红砂石、石灰石等雕刻而成。由于石头的具体种类很多, 不同的石材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常用的花岗岩相对粗犷深沉、敦厚朴实;而汉白玉则相对温柔甜美、细腻典雅, 其他石材外表肌理和色泽显示上也各有其特点, 但所有这些石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美的特征——庄重美。

石质雕塑在创作时, 一般都会舍弃形体本身不必要的空洞和多余细节, 更注重石雕整体的整块结构, 尤其强调构成形式上的整体感觉, 以保持整个雕塑的相对稳定性。这是由石质材料的特点所限制的, 因为石头的自然内部构造决定了它不能像金属一样的随意造型, 石头一般不能表现细枝末节的雕塑感觉, 石雕只能是块量的体现。由于石头的坚硬和块量感, 它大量地被运用到陵墓、佛像以及建筑装饰上, 在我国古代特别重要的纪念碑的雕刻一般都用石质材料。如汉代霍去病墓石雕群等。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大都有很多石质建筑装饰雕刻, 如北京故宫的室外栏杆和石阶装饰上, 都用石雕来体现皇宫大院的宏大、气派、庄重。现代石质雕塑用的较多的也是一些室内外装饰雕塑和现代纪念碑雕塑。尤其在室外装饰雕塑上浮雕见得较多, 根据地点和用途的不同, 汉白玉、花岗石和青石等都较常见, 主要也是用石头的庄重感来表现主题。

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简单的石器工具, 在今天看来可认为是最早的石头雕刻。随着金属的出现, 较为坚韧锋利的金属器具出现, 这样就使得对石质材料较为细致的雕刻和大型石质雕塑的出现成为了可能;又由于石头的坚固耐用, 使得许多优秀的古代石雕作品就被现在的人们所看到, 并从中了解到古人对石材的加工利用及其当时当地的审美情感。无论是中国历代的墓陵、建筑石雕和诸如云岗、龙门、大足、乐山等地的宗教石雕塑像, 还是古代埃及、希腊、罗马石雕艺术, 给人感觉坚硬、凝重、沉稳的深刻印象。

三、稳重的铜、铁

铜和铁都是有份量的雕塑材料, 具有稳重的明显特征。

铁是常用的金属材料, 现代的雕塑家主要通过焊接、剪切、弯曲、冲压等现代金属成型工艺来直接造型, 然后打磨处理或者保留其特殊肌理效果来形成作品。将铁分块焊接就会形成序列的痕迹感, 如王毅的作品《僧人》, 用线条般的焊接造型方式来塑造人物特征, 这种如绘画般的雕塑手法形成了纯朴、厚重的艺术美感。

铜经过抛光后会形成金色的光泽, 经过氧化和风化后又会形成一种从绿色到棕色的不同层次的色彩变化, 具有含蓄而多彩的美。如朱成的作品《影》, 就是采用局部抛光, 特别是对人物的轮廓进行抛光处理, 形成一个光亮的效果和作品的次要部位的不光滑肌理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而整个作品又是协调的, 这样既突出了主体, 又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深厚、沉稳。

由此可见, 铁与铜都能在作品中体现稳重的美, 特别适合表现沉稳、厚重主题的作品。

四、钢的现代感

钢的表面一致有序和本身的灰色调使其具有了一种很现代的感觉, 加工工艺的发展已使钢材具有了丰富的表面加工和色彩处理效果。就以当下流行的不锈钢来说, 质感坚韧有力, 可塑性也较强, 外表可赋予多变的颜色, 又利于在室外长期放置。因此许多的室内外景观雕塑作品、大型城市雕塑作品、建筑装饰作品等都用到不锈钢这种材质。用不锈钢抛光的处理手法, 还可以让在室外的作品看上去动感十足, 充分展示出现代感。不锈钢还经常和其它材料一起使用, 形成时代反差, 为作品增加文化性和艺术感, 就是利用了钢材的现代感的美。

材料本身是雕塑艺术语言的载体, 雕塑家把材料的美合理运用在雕塑作品中, 作为载体的材料就被雕塑家赋予了生机, 就使得雕塑艺术手法和风格变得多元化起来, 也让雕塑作品表达出了不一般的审美内涵, 同时也表达出了雕塑家的雕塑观念。材料是雕塑创作的基本物质保证,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美感, 材料和雕塑所要表达的主题一致或协调时, 才能体现出雕塑的艺术美和材料的艺术美, 反之亦然。对于现实的创作时, 首先就应该考虑材料的问题, 然后才有作品本身的视觉美的表现。无论是传统雕塑材料还是新性能的雕塑材料, 它们都应该是按照自身的特点不断发展的, 这是创新时代的要求。

摘要:文章介绍了几种常用雕塑材料的特点:泥土是雕塑家最为满意的材料, 泥塑给关着自然质朴之美, 随意性强;石头质感坚硬, 结构稳定, 有庄重美;铜、铁沉稳厚重;钢的现代感强。

关键词:雕塑材料,泥土,石头,钢,质朴,庄重美,沉稳,厚重,现代感

参考文献

【1】瞿小实, 张丹.雕塑.2001

【2】朱成.朱成个人作品集.2005

【3】刘骥林.环境雕塑.2002

【4】刘心武.材质之美.2002

【5】陈云岗.关于雕塑的材料教学.西北美术.2006.1

【6】沈越.金属雕塑的创新形式.装饰.2003.4

【7】奥利弗·安德鲁, 孙璐.生动的材料——雕塑家手册.2006

上一篇:广播新闻评论写作下一篇:资本的基本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