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基本属性(通用9篇)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1
资本主义精神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由资本的生产方式、运营方式、产品的分配方式及相应制度决定下的资本经营者的精神状况及表现, 它是资本主体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机、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的抽象表达。
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资本主义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主体间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
较早提出资本主义精神概念的是马克斯·韦伯。韦伯认为, 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诚实、守时、勤奋、节俭的理性精神和生活态度, 是资本家的“节欲”精神, 这种精神是宗教改革的结果,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 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 “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 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 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1]他认为, 资本主义精神促使了近代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
在韦伯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高度对资本主义精神分析以后, 西方学者纷纷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研究, 并赋予不同的内涵。桑巴特认为, 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企业家的精神和市民的精神组成的统一体。例如, 他认为17世纪荷兰的崛起不是起因于新教, 而是因为有宽容等其他的精神动因[2]。美国学者里亚·格林菲尔德在对英国、荷兰、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发展背后的意识进行分析后认为, 现代化的、以增长为导向的经济背后的动因或者“精神”, 并不是对“理性经济行为人”的解放, 而是民族主义[3]。博尔坦斯基和夏佩罗认为, 历史地讲, 有三种连续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们分别代表了冒险、投机和革新等精神, 其理想特点是企业家和领导者具有“感召力、想象力、交流的天赋、直觉、灵活性和全面主义”[6]。
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和反映是经济伦理和道德。当代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和著名学者梅原猛在其合著的《回归哲学》一书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精神。他们认为, 近代资本主义以追求利润为主题而获得了发展, 现在, 道德、伦理和资本主义明显分离了, 剩下的只是赚钱, 一些经营者缺少社会责任感。他主张超级大企业必须自我抑制, 公正经营, 不能和政治权力串通一气危害民众的利益[4]。另一位被认为是儒教资本主义之父的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 提出了“经济道德合一”的思想, 则从另一方面阐述了日本资本主义精神[5]。
与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不同, 国内学者、尤其是经济学界主要是从促进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借鉴研究, 推崇资本主义所谓企业家精神, 认为这种精神是企业家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 是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 如创新、冒险、敬业、合作等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是财富的重要源泉。
“理性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假设, 可以看出, 包括西方学者在内的众多学者, 对资本主义精神正是从理性“经济人”的道德伦理角度分析的。第一, “经济人”是“自利的”, 就是说追求自身利益是驱使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就是追逐利润, 无论是理性的“节欲”精神、奢侈的消费精神, 还是企业家个人的冒险和创业精神、经营意识、理念以及个人魅力, 都是“经济人”围绕这一目的的精神表现。从“经济人”角度分析, 容易将资本主义精神归结为自利精神。第二, 在斯密看来, 交易是出于“把我所需要的给我, 你就会得到你所需要的”动机, 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私利时, 不得不考虑他人的私利, 否则就难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 “经济人”必须强调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责任, 必须“理性”交易, 这就掩盖了“经济人”理性行为的本质。第三, 夸大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利他性”。“经济人”在逐利的同时, 无意识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这被认为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命题。然而, 正是这一“‘经济人’的灵魂”的命题最具有蒙蔽性, 它把资本主体的动机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精神, 把它局限在一定的道德伦理等思想范围内, 这和较早前马克思从资本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有着本质区别, 它看不到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社会的道德人”, 只能把人看做是单向度的“经济的道德人”。这样的分析, 也使人无法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由于对利润的追求所导致的经济与道德的冲突, 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分裂的本质。
我们应该看到, 在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 虽然其内涵、表现形式、组成要素等随着不同主体、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条件不断变化, 但其背后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 它只能是资本及其生产方式的反映。资本及其生产方式不仅决定着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而且是它发展演化的动力。而要说明这一点, 就必须从资本范畴及其属性出发, 对资本属性与主体精神表现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
二
资本精神是由资本主体表现出来的。从个体层面上看, 它表现为资本主体运用资本追逐价值增殖的动机、行为、道德表现等, 如经营中的诚实守信、社会责任感、生活的理性节俭、个人的贪婪、自私等。通过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反映到主体的精神意识领域和行为上。从根本上说, 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属性的逻辑展开和必然反映。
首先, 资本的一般属性决定着资本主义精神的一般性表现。资本的一般性是指资本具有增殖性、运动性、价值性、竞争性、权力性。“资本一般, 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或者说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性。”[7]资本一般性是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 它存在于商品经济的任何阶段, 任何领域。一方面, 资本冲破民族、地域、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传统的束缚, 使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领域的经济活动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 另一方面, 由于资本的这种一般性, 资本对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动机等产生了冲击。资本与宗教作用, 资本主义精神就是宗教变革的产物, 与文化、道德作用, 就是义利统一、理性节俭的意识。资本精神反映在经济观念方面, 就是竞争、公平、效益意识, 反映在政治观念方面, 是民主、法制、平等、自由意识等。尽管资本主体的这些精神表现可能不尽相同, 但都是资本生产、运营等活动方式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以资本运营为典型特征的社会, 因而, 它的资本主体具有资本一般属性决定的精神表现。
其次, 资本的特殊性使资本主义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一, 资本增殖或者说发挥作用, 必须有一定的“作用场”或者经济环境, 这个“作用场”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人的行为动机、目的意图、道德表现、不同企业主体的理念和行为都以市场为中心, 以盈利为目的展开, 从而形成了既丰富多元又目的单一的充满悖论的精神现象。第二, 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的形式尽管不同, 形态不断变化, 资本主体的动机却是相同的, 但由于资本主体在资本运动中的参与方式、分配方式、消费方式等地位的不同, 相应的形成了主体的不同精神。第三, 资本归属不同的主体, 资本主体精神表现不同。从主体角度看, 资本主体精神有个体 (包括企业家) 、企业组织 (包括跨国企业) 、社会 (包括经济共同体) 等不同类型的精神表现;从资本运动过程看, 有不同部门、行业、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等;从资本体现的生产关系看, 它必然反映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和精神;第四, 资本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形态, 资本的增殖属性使得它不断冲破束缚自己的各种藩篱, 动员包括精神文化在内的一切力量为自己服务。它不仅和不同的民族、国家、宗教、文化相结合, 而且作用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习俗、心理等不同层面, 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属性在社会不同层面的综合精神表现。
再次, 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属性的反映表现在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中。一方面, 它使得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人们站在了市场经济的同一个平台, 从而使经济全球化进程能够迅速发展, 资本运营所需的精神能够得以共享认同。另一方面, 在世界市场中, 经济主体一般都带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的色彩, 由于受国家与民族的利益、经济基础与经济能力,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的影响, 资本主体精神必然面临着冲突与竞争, 各经济主体总是形成有利于自身的经济精神, 培育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朝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最后, 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高新技术是推动资本主义精神的演化发展的三种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垄断资本、高新技术的发展, 生产、投资、金融等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 这就要求资本主体突破传统思想和特征, 具有全球眼光和思维。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 要求资本主体更加注重商业伦理、重新定位实现自己动机的手段。所有这些, 都使资本主义精神具有同以往不同的表现。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未变, 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未变。资本主义理性的逐利精神带来了什么呢?人们除了拼命的、单调的、运用一切手段赚钱外, 更多的人感到生存状况日益艰难, 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人的道德沦丧等, 资本不仅把文明带到了全世界, 也把危机与灾难带给全世界。
三
可见, 从资本逻辑上讲, 资本属性、资本主体精神的内在表现是一致的, 从本质上不存在“善”, 也不存在“恶”。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属性在资本主义特定社会的必然逻辑展开和主体精神表现。
但是,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 资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 却在生产着矛盾。资本主义始终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精神自身表现与生产方式的矛盾。
第一, 资本自身发展与其主体精神表现之间存在着文明的悖谬。资本“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8]“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8]资本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8]。然而, 正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资本, 却是靠剥夺起家的, “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 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9]“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9]资本同样带着血和火书写着其发展史。而且, 这种文明的悖谬还会继续下去, 因为“‘只要还有一块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 吸血鬼就绝不罢休”[9]。可以看出, 资本主义一方面创造出物质文明, 另一方面表现出这一创造过程主体精神上的虚伪、欺诈和野蛮性的一面。资本自身发展与其主体精神表现之间存在着文明的悖谬。
第二, 包括资本主义精神在内的资本主义文明自身的矛盾不断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虽然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从总体上看, 其文明自身的矛盾却不断深化。其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10]:首先, 由单一性矛盾和危机向综合性矛盾和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由早期的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文明危机”, 引向现在的社会文化领域, 成为一种包括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文化危机、意识形态危机在内的综合性、普遍性的危机。其次, 社会主体自身的“文明矛盾”更加凸显。出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体自身特有的“文明矛盾”或“文明悖论”。再次, 由民族—国家范围的矛盾转化为全球性的矛盾。最后, 由损害当下文明的矛盾向危及人类文明根基的“生态文明危机”演进。
资本的生产“不仅生产商品, 不仅生产剩余价值, 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9]“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9]资本主义精神及其与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文明的矛盾深化和合规律性的演进, 既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下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的狭隘性、矛盾性、扭曲性, 也预示了它的消亡和终将被更高的精神文明形式所取代。人类文明由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成为必然。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 资本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普遍现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坚持这一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对于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来说, 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如何赚钱, 而是探索支持中国市场经济的一种精神, 找到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灵魂。没有精神追求和使命感的企业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现代企业, 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构建资本精神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其意义比资本主义的物质前提, 如资本原始积累更为重大[11]。其次, 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中, 要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出发, 对资本加以道德伦理限制, 始终体现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目的, 企业及其经营者要从“社会的道德人”角度, 实现最广大人的利益, 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进步。最后, 对待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不仅是认识问题, 如何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西方学者的方法, 建构与培育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承接, 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既包容多样又形成核心价值体系等适合本民族、本国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问题, 恰恰正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所在。
摘要:资本主义精神从本质上是资本属性的逻辑展开和必然反映, 资本的属性决定着它的主体精神表现。资本主义精神自身表现与资本属性之间存在着文明的悖谬, 它不但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下的资本主义精神表现的狭隘性、矛盾性、扭曲性, 而且表明人类文明由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的转型成为必然。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精神对和谐社会下市场经济主体精神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资本,资本属性,资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 陈维纲, 等,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56.
[2]桑巴特.现代资本主义: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8:297.
[3]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 刘新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4]李阁楠.稻盛和夫的新资本主义精神[J].日本学论坛, 2002, (2) .
[5]周见.涩泽荣一的实业思想与日本资本主义精神[J].日本研究, 2003, (4) .
[6][法]塞巴斯蒂安·巴杰安.新“资本主义精神”[J].杨松, 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0, (5)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44.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6-277.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34-835.
[10]周安伯.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命运[J].哲学研究, 2002, (1) .
[11]卢德之.资本精神与企业社会责任[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3-07.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2
本框内容是“商品的基本属性”,这是高中政治一年级上册第一课的第二框内容。
本框内容属于经济常识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学好本框内容可以为后面的具体经济常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因而是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它在知识体系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上框内容的继续和延伸,同时也为下一框学习商品的价值量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理解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能举例说明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在能力方面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进行抽象思维,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觉悟方面则是要使学生能够从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分析中增强质量意识,认识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对群众的危害性;认识商品的基本属性与生产商品劳动的关系,为批判拜金主义奠定基础。
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课的重点确立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因为这是全课最基本的内容,以后教材中的一系列内容都离不开这个基本内容。本课的难点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以及他们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它们是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不是单靠人们的直观所能掌握的,对于初学经济学的高一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而言太抽象,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上
主要是采用设疑提问法和总结归纳法。根据本节中概念的推理过程,找出理解这些问题的关节点,设置若干具体的问题,题题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在学生学法的指导上,主要是指导学生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维规律,引导学生从接触到的具体经济现象出发,从对其的比较分析、综合中寻找异同点,从而抽象的概括出概念和原理。
教学流程
在导入新课部分,首先提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并提纲挈领的拉出本课所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商品为什么要交换,为什么能交换?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并过度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在通过对商品为什么要交换这个问题的分析中概括出商品的第一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后,进一步提出疑问:商品有使用价值,那么其他的物品、劳动产品是否有使用价值?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最终总结归纳出: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到此时已经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商品为什么要交换?接着,就可以过度到第二个问题:商品为什么能交换?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其它的自然属性使其相等吗?在引导学生思考并排除了这些自然属性使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换的可能性后,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商品就剩下一种共同的东西: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时商品的第二个属性价值就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出交换价值的概念。此时,学生也就不难得出结论:不同商品能按一定比例交换的原因在于价值相等。紧接着,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的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能形成价值?经过师生共同的探讨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共有的、本质的属性。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接下来就过度到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再引导学生对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正确认识。强调指出他们的统一表现在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对立则表现在交换中,买卖双方不能同时兼得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最后用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件上衣=十公斤大米来说明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再以经济学中最易理解的买卖双方的地位不同来强调等式两边地位不同,位置不可颠倒。
到这里新课的教学内容已经可以结束。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从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度说明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质量意识。
在最后的课堂小结中,将进行归纳总结突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整个知识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同时为下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板书设计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
2、价值:凝结于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特有的、本质的、社会的、共有的属性)
3、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对立
统一
(在交换中)(在商品中)
4、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如何全面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 篇3
关键词:商品;使用价值;基本属性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使用价值的概念。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用途。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使用价值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生产者需要交换产品。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本身的物理的、化学的等性质决定的。视频、衣服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书刊、艺术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原材料、机器能够满足人们生产方面的需要。就是因为这些东西物理、化学等性质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而不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
3.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马克思曾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个有用性不是浮在空中的,它是由商品体的属性限制着,离开商品体就不存在,这说明商品具有使用價值的属性。其他物品或者劳动产品也可能有使用价值,如:阳光、空气等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那么阳光、空气等是不是商品呢?因为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商品必然有使用价值,劳动者只有对人们有用,才能进行交换,也才能成为商品,否则就不称其为商品。其他自然界的物品、劳动产品虽然没有交换,不是商品,但它们对人类也有一定的用处,所以它们也有使用价值,商品必定有使用价值,但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是商品,故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二、商品的价值
1.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抓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既然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在生产时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在产品中都凝结了人类劳动——都是人类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
2.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就凝结人类劳动,就有价值了,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需要相互比较凝结了多少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会有价值,即价值是一切商品的共性,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3.价值是商品交换中实现的,因而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作为一类事物,之所以能同其他事物区别开,就在于它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这个共同点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而未经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不具有这一本质,就成为另一类事物。因此,价值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4.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交换价值产生于最初的特物交换中,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出现,直接表明了劳动者的交换是以获得对方的使用价值为目的,体现了两者交换劳动成果的社会关系,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就在于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凝结在里面,撇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和具体形式,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在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即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1.作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东西,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在具体的物质上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是没有人会要的,也就不会形成价值。那么,商品的质量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吗?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其能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物品的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察,从质上看,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物品也可以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从量上看,任何一种使用价值,都以一定的量为前提,有其特定的计量单位,如1双鞋子、30斤大米等,使用价值是由物体自身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几何的特点决定的,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及其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但二者也有联系,商品的质量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需要内容,就某一类商品而言,需要具备一定的质量,才能使其具有规定用途、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一般来说,商品的质量越高,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体现得越充分,商品在被生产时耗费的人类劳动也越多,价值量就越大。可见,商品的质量不等于商品的作用价值。
3.作为商品,它的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凡是商品必然有价值,如果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无价值,也就不可能称其为商品。
民间资本的属性及特点分析 篇4
一、民间资本的属性
1.逐利性
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逐利性。民间资本真正具有资本的属性, 即逐利性。哪里的利润高, 资本就往哪里走。例如, 这10 年多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崛起, 民间资本通过房产交易、房产开发、房地产股票债券、房地产信托等直接投资方式及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间接投资方式进入房地产行业。在目前如此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时期, 浙江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上半年, 浙江全省民间投资5 747亿元, 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二者合计投资4 962亿元, 占全省民间投资的86.3%。其中, 制造业投资2 523 亿元, 增长15.8%, 占民间投资的43.9%;房地产业投资2 439 亿元, 增长18.8%, 占民间投资的42.4%。
2.灵活性
国有资本的投向和投资规模有层层监管和审批, 其资本固化度高, 而民间资本由于属于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所有, 资本固化度低, 进出市场方便快捷。只要哪里有较高的利润, 民间资本就往利润较高的行业或商品迅速调集。民间资本依托当地传统的民间信用、人际关系, 并以赚钱示范效应、跟进式“抱团投资”为模式, 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筹集大量资本进入某个投资品、投机品和房地产行业, 显示了其对市场的灵敏性和灵活性。
3.效率性
民间资本的效率体现在三点。一是民间资本的聚焦体现了高效性。民间资本以血缘、地缘、亲缘、业缘关系为纽带, 以商会、标会等为形式, 无须抵押和担保, 融资方式简单, 只要有高利润的项目, 大量的小资本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资本。二是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体现其高效性。民间资本以合作抱团的方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用的合作机制。三是在生产经营中, 民营企业追求资本的增值的目标十分明确, 公司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到管理, 具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机制, 体现高效率的原则。
4.盲目性
由于民间资本太过强烈的逐利性、灵活性和追求效率性, 以致民间资本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 使民间资本的投资具有随机性、盲目性和投机性。哪个产业或行业有利可图, 就往哪个产业或行业蜂拥。几年前, 光伏产业30%—50%的利润吸引民间资本趋之若鹜。而其实早在2009 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 大量民间资本疯狂进入, 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2013 年6 月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的“双反”使我国光伏行业雪上加霜。另外, 由于民间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带来的短视性, 使民间资本很容易成为炒作某个行业或商品的游资。自然灾害致使农产品减少, 民间资本就蜂涌农产品, 致使大蒜、绿豆、核桃、食用油这些农产品无一幸免成为炒作品, 扰乱了农产品市场, 造成物价不稳定。
二、中国民间资本现状及特点
1.民间资本规模越大越大, 来源趋于复杂
民间资本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个谜, 只能从储蓄存款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来源进行测算。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从1999 年起到2012 年,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了7.7 倍, 储蓄存款增长了7 倍, 除了2000、2007 年, 储藏存款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 在2002、2008 年增长速度还达到了20%多。截至2012 年底,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1.55万亿元, 加上手持现金、股票、基金、债券、保险以及金融机构各种理财产品等, 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60 万亿元。
民间资本不再单纯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积累的资本了, 其来源越来越复杂。第一, 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非规范途径形成了部分投机性民间资本。银行资金通过一些被借贷出来后, 私人主体用于股市、楼市等资产投资。第二, 私人的灰色收入甚至是非法资金, 通过洗钱的方式进入到投资领域, 这在房地产投资和民间借贷领域尤其常见。
2.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但仍有诸多限制
得益于民间资本的活力、效率, 及国家一直在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民间资本的行业主要分布于食品加工、服装、塑料制品、医药、资源、能源、制造业, 以及租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一般服务业, 重点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资源类产业。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 民间资本加大了交通、农村水利、通讯等的投资力度, 同时开始向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电信、邮政、金融、烟草、石油、铁路、航空等渗透。
同时我们也看到, 尽管国家一再鼓励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但是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政策层面, 并没有落实到位。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仍然面临诸多壁垒, 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 不但进入门槛高, 且税收、融资、人才等待遇都不一样。尽管政策规定民间资本可投资部分垄断行业, 但是在这些垄断行业的投资占比很低, 占10%左右。
3.民间资本投资比重越来越大, 但仍有过多的民间资本成为炒作游资
民间资本在各行业的投资额越来越大, 占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比例逐年攀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找不到民间投资的具体数据, 但是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 国内贷款占比越来越低, 从1995年的20.5%下降到2011年的13.4%。利用外资占比也一直走低, 从1995年的11.2%下降到2011年的1.5%。只有自筹资金占比一直走高。从2002 年及以后就超过了一半, 且一路攀升, 在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为66.3%。
然而, 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 人民币升值、经济结构调整、房价上涨、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 使民间资本不愿流向制造业。在近几年股市不景气, 民间资本炒热了中国的棉花、糖、姜、绿豆等农副产品, 炒高了房高, 炒水电、煤矿等资源类产品。在金价普跌的情况下, 全球大的金融机构远离金市, “中国大妈”却奇迹般地掀起了抢购黄金的热潮。投资渠道不畅、制造业不景气, 过剩的民间资本如同洪水猛兽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民间资本投融资市场混乱, 运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迅速增长的民间资本, 狭窄的投资渠道, 不公平的投资环境, 监管的缺失, 使民间资本投融资市场混乱。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 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经营也困难, 更加依赖民间借贷, 而民间资本利率也水涨船高, 随着风险的增大利率增加, 致使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进而民间借贷的风险剧增。民间借贷市场中资金链断裂的事件频出, 近两年浙江老板跑路、吴英案折射了民间借贷存在的诸多问题。
同时, 由于中国民间资本起始于商业资本, 发展于产业资本, 很多民营资本家因为胆量、吃苦、执着的精神从家庭小作坊做成了现代化的企业。但由于受企业主知识结构、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信息来源等方面的局限, 中国民间资本运营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管理中出现了家族化企业、企业家独裁现象、民企价值观念落后、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计划薄弱、灰色企业文化、战略迷失等问题, 阻碍了民营资本进一步规范运作和发展。
三、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1.落实民间资本投资政策
国家一直在政策层面引导民间投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份文件, 一是2005 年2 月17 日国务院下达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36 条) , 二是2010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十意见》 (国发[2010]13 号) 。政策是积极的,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民间资本仍然遭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包括在进入条件、税收、融资、人才等方面。同时, 政策只考虑一时的宏观形势, 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民间资本的投资问题再次被重视, 政策方面已有相当好的表现, 关键在于落实, 政策应监督各行业各部门真正地把民间资本引进正常投资轨道。
2.成立并规范民间金融机构
成立民间金融机构将同时解决民间资本过剩问题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问题, 且民间金融机构的成立有利于优化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服务。目前中国最主要的民间金融机构是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1 年9 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791 家。然而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不少问题, 如不能金融机构的相关待遇, 经营成本偏高, 公司业务尚未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以致难以全面了解客户信用状况, 经营风险大等。目前尽管从政策法规层面上, 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金融业。但事实上, 还存在一些障碍, 如设立条件方面高于国有资本和外资, 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
3.提高为民营企业服务意识, 优化民间资本服务平台
民营企业是民间资本最重要的载体, 要确保民间资本的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 必须完善投资引导机制, 合理调节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 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民营企业向聚集化方向投资, 引导其向科技进步的方向、外向型方向投资。要采取信息引导、技术引导、资金引导等一系列措施, 运用各种政策组合与政策宏观经济杠杆, 帮助民营企业逐步摆脱盲目投资的倾向。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5
总之,MTV是品牌的概念,MV是作品的概念,MTV本来是电视台的一个称呼,但由于中国把MTV等同于MV,所以这两个概念就混淆了。
二、MV的基本属性
(一)MV具有电视的意识形态
MV是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为听觉表现形式,以活动画面为视觉表现形式,声画相辅相成的一种艺术作品,是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类型,当然它也具有电视的意识形态。
一些MV通过爱情、性、暴力等角度来反映社会中人性与物欲的冲突,从表象来看,它以震耳欲聋歇斯底里的听觉表象、拼贴的画面、断续无逻辑的结构、快速的剪接等表现方法,使观众消耗并丧失了自己,它成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
(二)MV表现手法具有电影的形式和风格
MV音乐电视虽然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形态独立存在,但以音乐和画面结合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MV与电影有着更久的渊源。从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长片《爵士歌王》的面世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上映,人们在欣赏画面影像的同时,也满足着听觉的享受,人们的欣赏方式变得复杂很多。20世纪初,人们领悟到无声电影可以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当初音乐和画面的结合主要是起辅助画面的作用,而到了1982年由同名专辑翻拍成电影《迷墙》的出现,完全颠覆以往电影的传统做法将音乐作为主角,画面影像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尤其是欧美的MV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上更多受电影的影响。迈克尔杰•克逊的许多MV都是最好的例子,如最近人气较旺的Lady GaGa《Telephone》,在一些非叙事式结构的MV中,更尝试一些具有先锋性的、抽象的、前卫的、后现代的手法来表达。
(三)MV具有广告的属性
MV不仅是一种视听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更加是一种广告。MV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唱片和歌手,特别是对于新出道的偶像歌手或者团体,除了商演和参加综艺娱乐节目,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推出MV。最经典的案例便是1982年迈克尔•杰克逊的MV《thriller》大获成功,让他在当年的流行排行榜蝉联37周冠军,截至1985年底,专辑销售突破3800万张。
与普通商业广告单纯直接推销商品不同,MV的广告性承载着更多内涵,它的背后有着一连串的商业势能,同时视听艺术处理也将其广告性变得更加隐蔽,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许多信息和内容。
(四)MV是包装明星,造“神”的平台
MV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制造和包装了出许多偶像明星。MV的出现,成为这些偶像歌手展现自我个性和表达自我的最佳平台。如台湾歌手范晓萱,最初被公司定位为儿童偶像,在她早期的MV作品,如《健康歌》、《猪你生日快乐》中可爱健康活泼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2000年后她决定做真实的、叛逆的自己,走出了一条成熟中性的摇滚朋克风格。如在《管他什么音乐》中,表现一群年轻人随着歌曲在街头表演“快闪”行为艺术,简单直接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无厘头滑稽的舞步,更是引起现实中喜爱嬉皮生活的年青人们的疯狂追捧。
MV无疑是包装歌手明星,造“神”的最佳平台。它可以平实亲切地表现明星的内心独白(如《爱上一条街》、《最终话》蔡依林),也可以五光十色地描绘明星的绚丽生活(如《日不落》、《桃花源》蔡依林),更可以让明星尝试各种光怪陆离的另类人生(《特务J》、《舞娘》、《许愿池的少女》蔡依林)。MV无形中更加拉近明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MV的传播效能
MV的这些属性很大程度上蕴含了商业社会所形成和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幻觉文化,它以虚构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从而诱发人民的占有欲和追随倾向。MV轰炸和冲击人们的感官,激发人们的消费和窥探欲望,同时也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幻觉文化的功能在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人生关怀。但是,幻觉文化的允诺是虚假的,对于更多的民众来说,那一切都是只能期望而毫无指望的梦想。”
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认为,当代媒介社会是一个模拟的符号世界,这就构成了一个仿像的世界。视像不仅构成了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一个现实的本身:视像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作为受众,我们应该主动积极接受MV带给我们愉悦的视听享受,避免被动地接受MV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1.孟繁华《众神狂欢》
2.邬玲 《浅议MTV文化的影响》
3.陈红 《中美音乐电视比较研究》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6
随着会计理论的发展和会计实务的完善, 资产负债表的名称也在不断的变化。在会计的早期阶段, 资产负债表也被称为财务表、资财及负债表、资产负债与资本表等。20世纪初起资产负债表被定名为“Balance Sheet”。我国会计界将“Balance Sheet”翻译为资产负债表, 这一名称在我国长期沿用, 早已约定俗成。
英文Balance, 本身具有“平衡”和“余额”两种含义。因此, “Balance Sheet”直译成汉语应当是“平衡表”或“余额表”。平衡表对应的是账户式资产负债表, 就是按照“T”型账户形式设计, 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 将资产列在左边,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右边。左右双方总额相等, 也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 这正是将资产负债表称为“平衡表”的原因。余额表对应的是报告式资产负债表, 即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垂直列示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所有者权益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另外编制该表所用数据源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各总分类账户在某一特定日期的余额, 这正是将其称为“余额表”的缘由。平衡表或余额表是按照报表的形式来命名的, 其名称只是反映了报表的外在形式、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 并没有涉及报表的本质, 并没有告诉我们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什么信息。
“资产负债表”是按照报表所提供的信息类别来命名的, 即该报表提供了资产、负债的信息。但是, 资产负债表不仅提供资产和负债的信息, 还提供了所有者权益的信息, 而所有者权益信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资产和负债信息。由此看来, 资产负债表更为贴切的名称似乎应当是“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表”, 这样才可以涵盖其所提供的全部信息类别。资产负债表的确提供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信息, 但是, 该名称并没有反映这三个会计要素所构成的总体的性质, 即资产负债表本身提供的是什么信息。
而今出现了将平衡表 (Balance Sheet) 更名为财务状况表 (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 的趋势, 如FASB在其概念框架研究中就不再使用平衡表而改为财务状况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五条指出,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财务状况表”这个名称已经触及到资产负债表的经济性质, 即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通常认为, 财务状况就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状况。资产负债表的确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 除此以外, 我们还要问资产负债表总体提供的是什么信息?
资产负债表的名称演变, 由平衡表或余额表到资产负债表再到财务状况表, 实质上是人们对资产负债表的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入。“平衡表”或“余额表”认识到了该报表提供信息的外在形式, “资产负债表”认识到了提供信息的类别, 而“财务状况表”进一步触及到了提供信息的性质。我们能否得到对资产负债表的性质的更深刻的认识?本文以下部分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资本的二维属性
资本是一个经常使用的词汇, 在会计学领域中就有诸如实收资本、资本公积、资本性支出、营运资本等概念。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指的是所有者权益不同组成部分, 资本性支出是指与收益性支出相对应的购买长期资产的支出, 而营运资本则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可见, 资本在这些词汇中的含义是不同的。
纵观经济学发展史, 资本理论被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思想体系, 一是以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为代表的以研究物与物之间关系为特征的西方资本理论体系, 另一体系是以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揭示生产关系本质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
在西方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中, 资本总是由异质的资本品构成, 资本品是为生产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 各种资本品的总存量称之为资本。通常将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和资本。资本只是生产三要素之一。土地和劳动是初始要素, 而资本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要素。
在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体系中:资本不是物质的和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总和;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本不是一种物, 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见, 马克思所定义的资本与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截然不同。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中, 资本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种社会生产关系可以凝练为剩余价值索取权, 即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剩余价值索取权。
在马克思资本理论体系中, 资本是剩余价值索取权, 而在西方资本理论体系中的资本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 看来两者泾渭分明, 不可调和。其实, 西方资本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两者并不矛盾, 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西方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体系侧重于资本的物的属性;而马克思经济学的资本理论侧重于资本的权利属性。将这两种资本理论体系结合起来, 就不难发现, 资本具有二维属性———财货属性和增值索取权属性, 资本是投入到增值过程的财货。借用数学中的坐标“ (财货, 增值索取权) ”来表示资本的二维属性。财货是一切具有交换价值或使用价值的, 增值索取权则是以财货为媒介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将财货投入增值过程, 其目的在于获得增值。所以, 资本的三要素可概括为财货、增值索取权和增值过程。进而, 我们可以对各种资本概念进行区分。比如, 货币资本、权利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等为按照资本的第一维属性对资本的分类;债权资本、股权资本为按照资本的第二维属性对资本的分类;商业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则是按照增值过程对资本的分类。
三、资产负债表的性质
股东和债权人将财货投入企业形成企业的资产, 同时股东和债权人也获得各自的增值索取权, 即所有者权益为股东的增值索取权, 企业承担的义务为债权人的增值索取权。因此, 可以将企业 (会计主体) 抽象为一项资本, 称为企业资本。企业的资产是企业资本的第一维属性, 股东的权利和债权人的权利是企业资本的第二维属性。
资产负债表左侧的资产所反映的是企业资本的第一维属性———财货;资产负债表右侧的权益反映的是企业资本的第二维属性———增值索取权;整个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企业资本, 反映了企业资本的二维属性。可见, 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资本的信息, 因此, 将资产负债表称为“资本表”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它的经济性质。
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企业资本在这一时点的状态, 可将其称为静态资本表;比较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企业资本在这两个时点之间的变化, 可将其称为动态资本表。
摘要:本文以资产负债表的名称演变为脉络, 对资产负债表性质的已有认识进行了梳理。基于资本的二维属性将企业抽象为一项资本, 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资产负债表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资本的信息, 故将其称为资本表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资产负债表的经济性质。
关键词:资产负债表,资本,资本表
参考文献
[1].约翰.伊特韦尔等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 (第一卷)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
[2].保罗.萨缪尔森, 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3].马克思.资本论, 中文版, 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7
如果把资本作为一种物质, 那么对资本二重性分析, 也就是对物质的属性的分析。物质的属性, 是处于物质本质和现象之间的介质, 它具有亦此亦彼, 非此非彼的二重表现, 即具有也是本质也是现象, 同时又不是本质又不是现象的二重表现[1]。这种二重性的具体表现形态, 实际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征。对国有资本属性的分析, 一方面要建立在国有资本的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剥离掉附着在国有资本外层的种种表象, 特别是社会制度这层外衣。只有坚持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 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 同时也是符合马克思方法论的思想。另一方面, 对国有资本的现象的分析, 则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制度性因素。借助国有资本这一工具, 了解国有资本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 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资本这一工具, 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人剥削人的本质关系。对国有资本的认识必须基于特定的时代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之上, 我们对国有资本的理解必须考虑到它的社会性, 在本文中将其称为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同样, 国有资本从国家成立以来就一直存在, 不受社会制度限制, 这种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性, 便构成了国有资本的另一种属性, 本文称之为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认识国有资本的这二重属性, 可以使我们对国有资本的认识更深一层, 有利于揭示国有资本的本质, 为国有资本作出更加准确的定义。
(一) 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
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 不论在属性上或者是特征上, 与资本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以分析国有资本的属性必须从资本的内涵开始。关于资本,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把资本看成是能带来增值的价值。价值不断地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 改变自己的量, 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离出来, 自行增值着。因此, 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 成了过程中的货币, 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在西方经济理论中, 资本被看作是一种物。西方学者仅从资本的增值性这一表象性特征来概括和认识资本, 即资本是能够使价值得到增值的东西。资本在英文中相对应的概念为“capital”, 意为可以生产出更多财富的东西。资本是以被经济制度本身所生产出来, 并且被用作生产要素, 以进一步生产物品和劳务。这些耐用资本品, 既是产出品, 又是投入品。可见, 不论是西方学者还是马克思, 都把增值性作为资本的重要特征研究。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 虽然也具有资本的增值特性, 但是其天生又具有另一特性, 即服务性。
所谓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 是指国有资本作为一种客观存在, 具有实现价值增值和服务的属性。对于增值性, 我们可以从资本的增值性予以理解。资本与我们日常所用的机器、衣服等东西一样, 它具有物的属性, 其物的属性可以通过不同形态表现出来, 有时甚至就表现为一般的物。但是, 资本又不是一般的物, 作为资本, 它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体系中, 参与社会生产或经营, 才能体现其增值的特性。在这种意义上说, 资本不是普通的物, 普通的物也不一定是资本,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而且, 凡是资本, 它就具有一种顽强的个性——不断增值。哪个地方更有利于它实现增值或增值量更大, 资本就会流到哪里, 全然不顾阶级性和地域性。国有资本作为资本的特殊存在形式, 从增值的角度来看, 具有相同的属性。国有资本同样也要不断的增值, 通过国有资本的运动, 达到自身价值的实现。西方国有资本的服务属性更多的强调“国有”, 它的服务属性是伴随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出现而产生。为社会经济服务是国有资本从一开始诞生就被赋予的使命。而正是国有资本的这一属性的存在, 增值的属性被弱化, 增值被作为依附于服务而存在的属性。所以, 在西方国家, 国有资本一方面被要求增值, 但更多的时候是被要求发挥服务的功能, 特别是服务与增值属性冲突时, 增值属性要让位于服务属性。由此可以明确, 西方国家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是以服务属性为主, 兼顾增值属性。
(二) 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
所谓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 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属于谁, 即国有资本的归属问题, 它是资本所有者依据资本所有权享有相应权利的属性。国有资本的这种属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拥有资本所有权的人, 能够自主决定资本的投向、投资额以及资本的收益方式等一系列决策, 而不受外人干涉。在西方发达国家, 国有资本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特别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 国有资本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可以在私人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 弥补产业布局的不足, 也可以把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 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在西方某些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敌对活动时, 国有资本首当其冲, 成为各种侵略的工具。在我国, 国有资本属于全体人民, 自然国有资本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要求国有资本运营结果要满足出资人的最优福利。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国有企业克服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功能, 它不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国有资本的二重性理论告诉我们, 考察国有资本的属性, 必须站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角度, 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理解国有资本本质。从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来讲,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国有资本都具有增值和服务的要求, 一方面具有流动性和追逐利润的特点, 另一方面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国有资本的这些特征并不因为它处于何种社会制度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但应该允许国有资本存在, 还应该鼓励国有资本存在, 鼓励各种资本公平竞争, 增强市场经济的活力。从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来讲, 国有资本作为工具, 虽然从本质上讲是中性的, 是不带有社会制度色彩的, 但是如果这种工具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 就成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具, 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 就成为无产阶级的领导者为人民谋福利的工具。
二、我国国有资本属性对体制的要求
前面通过对国有资本的二重属性分析, 可以看出国有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是, 这种分析只是对国有资本的一般性分析。任何国家国有资本都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西方国家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服务属性, 社会属性是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我国国有资本与西方国家在属性上是不一致的, 这种不一致对构建我国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会产生影响。
(一) 我国国有资本的属性
我国国有资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国有资本, 主要表现在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国有资本的分布上。这两个方面的不同决定了我国国有资本具有特殊属性。正是因为这种特殊属性, 决定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国有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就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 虽然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建设, 工业化与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依然没有消失, 特别是传统农业部门的比重仍然很大。在这种条件下,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有水平, 确立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方针。然而, 无论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还是就现有各种经济成分的力量对比来说, 国有资本无疑都居于绝对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另外, 我国国有资本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资本对国家财政的贡献非常突出。虽然近年来国有资本对财政的贡献率有下降的趋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量的下降, 而是由于其他经济成分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一方面, 国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总量是社会总产品的主体部分, 由此产生的可供分配的国民收入, 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体部分;另一方面, 从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特点来看, 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 更明显地表现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统筹兼顾的特点, 而且是国家得大头, 使国家财政收入得以稳定增长。
国有资本分布广泛。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来看, 国有资本投入到包括商业、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等几乎所有的行业。从全国第五次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来看, 国有企业分布于贸易及餐饮业最多, 占全部国有企业户数的 44.3%;其次为工业, 占26.6%;农林牧渔业占 5.9%;社会服务业占 5.6%;交通运输、邮电业占4.55%;地质勘察业及水利业占 3.4%;房地产业占 2.0%;建筑业占 2.3%;教育文化、广播业占 2.1%;科学研究业占 1.3%;卫生、体育业占 0.2%;其他行业占 1.7%。从地区分布来看, 东部沿海地区国有工商企业占有国有资本总额为18396.3亿元, 占全部国有资本总额的26.9%;中部内陆地区为5569.8亿元, 占全部国有资本总额的8.2%;西部边远地区为2898.1亿元, 占全部国有资本总额的4.3%。
我国国有资本不仅仅在地位和分布上具有特殊表现。在微观层面上, 国有资本的经营目标表现为服务与增值要求的混同。国有资本经营的目标既要着眼于资本增值, 还要重视宏观上的社会效应, 追求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由此决定了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国有企业不仅具有利润目标, 而且还具有多重非利润目标, 这必然严重束缚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力, 导致国有资本的整体经济效率低下, 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就处于这样的境地。经过 20多年改革的国有企业一直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状况, 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始终承担着多重非利润目标的社会功能。虽然在改革中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对于国有企业利润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调整却是逐步的和局部的。因此, 从今后改革的发展方向来看, 应当是使国有企业的目标单一化。但是企业的目标取决于出资人的目标和意愿, 以及出资人将这种目标加之于企业的能力。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作为出资人的政府赋予其某种目标, 取决于政府的需要和它所拥有的用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显然, 政府的目标是多元的, 它既要追求社会稳定, 也要追求经济发展。因而在国有资本经营方面, 政府既要求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责任, 又要求国有企业提供利润、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可见, 如果不彻底改变国有企业长此以往继续承担多重目标的状况, 改革将难以取得最终成功。
西方国有资本的自然属性侧重于服务属性, 而我国国有资本既有服务属性, 也有增值属性, 并且这两个属性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分。具有服务属性的国有资本有增值的要求, 具有增值属性的国有资本有服务的要求。服务与增值属性并存以及这两个属性没有明确划分是我国国有资本的特殊之处。
(二) 建立符合我国国有资本属性的体制
我国国有资本绝大多数分布在竞争领域, 国有资本也具有增值的属性, 而西方国有资本更多强调国有资本的服务属性。在此前提下, 如果生硬地照搬西方的模式, 必然会使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出现混乱。所以, 构建我国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 必须在借鉴西方成熟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国情, 因地因时制宜。
根据我国国有资本的属性, 我国国有资本应该具有增值和服务的双重功能。在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发挥增值的功能, 在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发挥服务功能。国有资本的增值功能主要体现在竞争领域, 在这一领域的国有资本在管理上必须与一般资本采用相同的方式, 在运营上要严格按照资本运营的思路, 这里的国有资本与市场经济中的其他资本地位一样, 公平竞争, 也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在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 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例如“市场失灵”的纠正、“市场不足”的弥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促进、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等。实际上这些功能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国有资本的功能的基本表现。由于西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发展得比较成熟, 所以非竞争领域国有资产管理可以多借鉴西方经验。
国有资本的增值和服务功能的明确是对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的准确定位, 并且这种定位是严格的。如果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功能界定为服务, 国有资本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国有企业的目标是政府目标的延伸, 如此势必造成严重的政企不分,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 国有资本难以增值。同样, 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功能若是界定为增值, 后果不堪设想。具体到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 可以从两个角度考察。首先, 还是要重视企业的利润, 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足与发展, 必须以盈利为基础, 但又不能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的目标, 否则将会使国有企业唯利是图, 目光短浅, 获利行为短期化, 且往往为了获取一些近期利润而忽略或放弃长远利益。其次, 国有企业还要承担适当的社会责任, 但其前提必须是对社会责任进行界定, 立法部门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应承担多大责任。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 对经营目标的明确实际上又要以对属性的明晰为基点。总之, 无论是高效的管理体制的构建还是国有企业效益的提高, 其前提必须是对国有资本属性有清晰的认识。
经营性国有资产即国有资本的管理在两个领域内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在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要按照一般资本的运营模式运营, 国有资本的管理者就是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股东, 完全以股东身份参与资本运营, 获取剩余利润。这一领域的国有资本管理者不是政府机关, 没有行政权力, 对企业的干预完全是股东行为。在非竞争领域的国有资本则是政府调控经济的工具, 国有资本存在的目标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这一领域的国有资本管理者是政府机关的组成部分, 通过与其它相关部门的协作, 结合相应的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运用国有资本这一工具, 履行政府管理社会公共秩序的职能。出资人运营国有资本承担两方面责任:一是在支撑国民经济增长, 保障国家安全方面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提高国有资本运作效率, 提高国有资本投资回报率。据此, 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的构建思路已经明晰, 其基本内容是:两个领域内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构建不同的管理体制。竞争领域管理体制的目标是提高资本回报率, 非竞争领域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保障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8
员工帮助计划(EAP)与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EAP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心理咨询是面向社会普通人,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不适问题。员工帮助计划则是由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两者都属于服务行业,均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其任务与内容有重叠与交叉之处,但仍有许多不同。第一,对象和目标不同。心理咨询是面向社会普通人,其对象是心理需要帮助的个体或团体。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不适,促进其身心健康,实现其自我成长。EAP服务则面向企业员工及其家属,除员工心理咨询外,还有管理咨询和组织咨询,即还要为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服务,帮助组织建立组织文化,协调组织内部关系,提高组织的健康水平与绩效水平。第二,内容侧重点不同。心理咨询一般根据来访者的需求确定咨询重点。EAP服务涉及员工生活与工作问题、管理技能和组织发展,其侧重点在员工的职场身心健康上,包括家庭问题和工作平衡、压力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等问题。第三,服务方式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有面对面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EAP服务除心理咨询的方式外,还有心理健康调查、针对性培训、系列讲座、心理活动、效果评估等。第四,服务时间长短不一。心理咨询的次数一般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和要求有所不同,短程咨询可能1次就会结束,而长程咨询可能会延续12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EAP服务是企业为员工买单,往往采用短程咨询,标准的咨询次数通常为每人1~6次。第五,专业人员不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是心理咨询师,EAP的专业人员是EAP咨询师,可以认为是“心理咨询师和顾问的总和”,其角色除心理健康的宣传者和心理咨询师之外,还是企业和人力资源顾问。
EAP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EAP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密切联系。其一,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两者共同的核心理念;改善员工生活质量,提高生产率,获得企业竞争优势,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二,EAP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EAP属于员工的一种精神福利项目,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操作性实践流程,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效果评估等环节,EAP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入。其三,EAP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支持与促进作用。目前,EAP服务越来越多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内容联系在一起,有机渗透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中。EAP服务正从最初的救助性质转变成员工福利乃至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组成模块。其四,EAP须与人力资源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EAP可以通过向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技巧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习得处理压力的方法,间接对组织效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其内容和性质所限,它并不能为组织和员工减少工作压力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压力症结。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有权限、有能力去改变工作场所中的问题源,从根本上减少问题。不同的功能,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和EAP必须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打造高品质的现代企业。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基本属性
目标的明确性研究表明,一个成功有效的EAP项目要围绕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两个层面的需要开展工作,并在两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员工个人层面的预期目标是: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指导其提高生活品质;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困扰;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推进员工良好的人际及工作和谐关系;促进员工家庭和睦,改善夫妻、亲子关系;促进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协助员工自我成长,引导其生涯发展等。组织整体层面的预期目标是:丰富福利制度,满足员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需要,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需要;优化组织承诺,增强员工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提高员工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善组织的氛围,提高员工士气;降低相关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意外事故所导致的损失等。
发展的可持续性EAP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一个员工都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以人本主义人性观为依据,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蕴含着一系列发展性观念:一是全体发展的理念,即服务对象的全体性,包括员工及其家属,关注的问题有员工的工作生活与个人发展,也有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组织的发展战略等。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中国的EAP不应当,也不可能只是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应当帮助员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企业消除或减少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潜能开发的理念,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内容的生活性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比,EAP作为一项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咨询的服务项目,它重点关注员工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发展。个人生活方面涉及健康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法律问题、焦虑、酗酒、药物成瘾及其他相关问题;工作问题涉及工作要求、工作公平感、工作关系、欺负与威吓、人际关系、家庭/工作平衡、工作压力及其他相关问题;组织发展涉及的是具有企业发展战略的服务项目,如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
隐私的保密性EAP计划是一项涉及个人隐私的服务。严格保守秘密,既是EAP激励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EAP激励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一个EAP项目必须建立在服务公司、企业组织以及员工三方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先期的推广说明上,要特别做到使员工确信他们的隐私权会得到充分的保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员工的隐私性,当事人的资料绝不能当作社会闲谈的话题。除非涉及生命保护需采取保护措施外,EAP激励专家所作的记录不能视之为公开的记录而随便任人查阅。若有必需,资料传阅之前,必须经当事人同意。EAP工作者的专业伦理规范,关系到服务对象的权益和员工的信任。
激励的非薪酬性EAP是一项精神薪酬的福利服务项目,它不只是把雇员看成是管理的对象,更注重把雇员看做伙伴和朋友,通过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使员工从纷繁复杂的个人问题中解脱出来,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工作绩效。实践表明,EAP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全方位的人本主义关怀,满足了他们自身层次的精神需求,将产生全面持久的内在激励作用,先期投入的成本能得以加倍的回收。据报道,日本摩托罗拉公司在2002实施EAP项目后,员工的病假率降低了40%;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宣称,企业对EAP投资每一美元可为其节省5~7美元的营运成本。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有效实施
EAP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精神福利项目。EAP的有效管理除要考虑对项目范围、时间、成本管理外,还要重点考虑与之相关的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优化组织机构,整合EAP人力资源EAP在组织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组织高层领导与主管阶层的支持、一般员工的认识、工会的参与、执行团队的专业力量和执行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此,需要设计配置结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以促进援助资源的合力形成。一要加强党对EAP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由工会牵头,会同人事处以项目形式从组织角度积极推行,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EAP管理部门,同时企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各种必备的物质资源,比如资金、场所、设备、人力等,还包括充分、快速、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传递,消除各种不确定和潜在的问题。三要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稳定的EAP工作队伍。
选择适宜的操作模式,确保EAP实施效果EAP实施的成功,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至关重要。根据国内外研究,EAP操作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内置模式,指在企业内部配置专门机构或人员,为员工提供服务。二是外设模式,指企业将EAP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合同,安排1~2名EAP专员负责联络和配合,由专业公司提供全部援助专业人员和服务。实践证明,内置模式具有更了解、熟悉组织内部情况和员工情况的优势,便于有效地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但目前咨询人员远远不足,在人员配备上会有较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企业中人际关系相对紧张,内置模式容易导致员工的不信任感。而外置模式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化,更能取得员工信任,满足员工最在意的保密需求。但目前外置EAP实施人员多以心理学家为主,结构单一,相当一部分咨询专家没有接受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与变革方面的培训,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难以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实施服务。还有第三种整合模式,比较适合当前中国的EAP选择,即在原来已有内置式EAP的基础之上,与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为本企业员工提供援助计划服务。
寻求专业合作,加强EAP合同管理企业一旦决定EAP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公司,则需要与该公司签订合同。EAP合同有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内容,每做一个EAP项目,可能需要签订多个合同,无论是当面访谈还是问卷调查,都要单独签订隐私保密协议,与其他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也要签订核心保密协议等。合同是管理的灵魂,合同内容是EAP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基础。设计单位是合同主体,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所有工作内容、工作范围负有主要责任。项目的名称、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费用及支付方式、违约及合同解除、保密义务、不可抗力、合作期限、合同的终止与争议解决、附则等都要明确表述。因此,设计单位在起草、签订、实施前重点要做好合同评审。合同评审时间通常在投标、签定订同或订单之前进行,以确保与项目服务有关的要求,包括口头表达的要求得到确认,异议得到解决,乙方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对合同评审中的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合作内容与形式发生变更,应修订合同并及时将修改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设置制度化的援助流程,加强EAP质量管理EAP的实施必须遵守基本的操作步骤和原则。一般来说,EAP有六级操作模式:第一,把脉与诊治。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评估员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宣传与推广。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海报、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对心理健康正确认识,鼓励员工遇到心理困扰时积极寻求帮助。第三,改善环境。除改善工作硬环境———物理环境外,重点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的软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消除问题诱因。第四,全员培训。开展员工和管理者培训,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第五,心理咨询。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对于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员工,提供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团体辅导、个人面询等,充分解决员工心理困扰问题。第六,检验反馈。即针对解决的具体问题设定不同的指标对EAP做出检验,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EAP沟通管理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是EAP有效开展的主要渠道之一,组织应提供畅通良好的上下双向沟通渠道。一是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和处理员工意见,或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员工的心理现状,及时预防问题。二是组织开辟诸如E-mail或BBS社区论坛等通道,当员工工作、生活、学习或人际关系上有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对待时,可以向上级或主管部门反映和申诉,相关部门和人员经过调查核实后,尽快处理并协助员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上册):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45.
[3]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J].经济界,2003,(3):58.
[4]赵然.员工帮助计划——EAP咨询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4.
[5]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6]Masi D A,Friedland S J.EAP actions and options[J].Personnel Journal,1988,67(6):61-67.
[7]郭建斌.EAP的非薪酬激励功能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2):75-78.
[8]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9]王雁飞.国外员工帮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资本的基本属性 篇9
代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和自然过程,它是一个基于人口学的自然事实[1]。当它与宏观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相联系,从而构成一代人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时就形成了这一代人的代际属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代际属性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按年龄划分,当今中国社会上实际存在着4代人[2]:
第一代人是革命的一代;第二代人是建设的一代;第三代人,经历了“文革”是动乱的一代;第四代人,现今年龄在40岁以下,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
第四代人与前3代人有着许多方面的不同。首先,经历的时代不同。第一代人经历的是战争的时代,第二代人经历的是建设的时代,第三代人经历的是动乱的时代,而第四代人则经历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其次,受过的磨难也不同。第一代人经历了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第二代人经历了祖国建设的风霜雨雪的锻炼,第三代人经历了动乱的迷惘和思考。可以说,前3代人主要经历的是社会性的磨难,而第四代则主要经历的是自身的磨难,比如升学、求职、求偶等。
当代大学生中完全具备了这一代人所有的代际属性,其中也包括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一)不稳定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首先是指价值观的不成熟性。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成长期,价值观尚未成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其价值取向的不断反复。大学生在校3至5年,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其价值观发展、定型的过程,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递进。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价值观的变化似乎并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出现多次的反复[3]。如:某大学生入学前有着明确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虽说尚带一点“幼稚”,但应该说是为社会主导价值观所肯定的。然而入学后,他就开始渐渐地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来的目标。可是这种“放弃”和“改变”并未给他带来新的方向,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变得莫名其妙”。进入四年级,他又幡然醒悟,作了一次“否定又否定”,重新捡回了他的目标。据他本人言,这次突然的改变是因为“临近毕业,忽然感到这样下去不行”。
(二)时代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追求个性的意愿,他们的价值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受各种既成的价值观的约束,而具有吸纳各种价值观的开放性。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发展性和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多元性的重要基础。他们已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开放眼光,他们对世界范围内既丰富多彩又眼花缭乱的价值观怀抱着一种既开放又可能难辨是非的全球胸怀予以审视,从而很可能在这种情境中莫衷一是。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性还体现在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其他人员的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青年人一直都是引领潮流的先锋。不论是美国60-70年代的民权运动、“嬉皮运动”、反战运动,还是中国的“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意义大讨论,青年价值观伴随着青年运动都具有先锋的作用[4]。
(三)自我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从小到大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几乎是完全获得了满足,因此,追求更高层次享受和发展的价值观特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越来越远,而更注重对现代生活的享受;他们离“强化管制、压抑个性”的时代越来越远,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他们渴望独立面对社会,在自我认识中不断增强竞争、创新意识,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在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中体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的主流趋势;他们勇于奋斗,但是却一切以我能得到多少回报来衡量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价值比;他们敢于竞争,但是却不能自觉摆正竞争关系,不是把竞争放在争优创先上,而是过分地强调“自善其身”;他们善于与人交往,但是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把“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关系”作为立身处事的警言[5]。处处以对我有没有用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关注自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特征。
(四)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许多矛盾和冲突。他们强调个性,却常常模仿“时髦”;他们希望早日成熟,实现自我价值,却又守不住既定的目标;他们注重生活的内心体验,却又常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赞美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6]。总结起来,他们价值观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
第一,自我期望过高与实现自我价值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高的自我期望,似乎自已无所不能,一切都在谈笑之间。然而,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和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却不想付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成本,致使他们处于一种欲有所作为却难有所为的困惑之中。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评价多标准。当代大学生可以对某种文化现象随意的选择、认同和轻易的反对、抛弃。也许昨天还对祖国传统文化赞赏有加,今天就对民族的劣根性大加斥责。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常常有超越现实的理想化要求,而很难把自己放在同样情境中对自己提出同样的要求,或者说,对别人有严格的要求,而对自己则往往以难以“改变现状”为自我安慰的借口来降低自己的责任。
第四,轻理性追求与重感性体验。许多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评判和体验上,缺乏对价值认识的科学基础,表现出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他们一方面在追求完美的人生,另一方面,面对矛盾着的现实生活,又缺乏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对完善的人生理想表现出茫然而又惶恐不安的情绪。他们想张扬自我,高扬主体的价值观,但对一些社会现象感性上的偏激,又使他们常常脱离理性而走进感性的价值误区。
参考文献
[1]田崇玉.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9,1:108-112.
[2]孙远刚,刘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纲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成效.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全方位审视[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60-63.
[4]廖小平,陈建越.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研究,2006,4:40-44.
[5]李维波.小康社会青年价值观简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3,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