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属性

2024-10-10

基本属性(共10篇)

基本属性 篇1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在管理上就是要实现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并非是一个虚拟目标, 其衡量标准体现在管理体制的制衡、运行机制的高效和管理功能的成效上。实现管理科学必须始终坚持管理的基本属性, 从基础抓起, 切不可急功近利。时下, 企业管理乍起一股“时尚风”, 把疑似管理基因变异的所谓捷径、绝招、秘笈等视为管理时尚。更有甚者, 把管理时尚等同于管理科学。对此, 企业管理者要保持清醒头脑, 认识到实现管理科学没有什么捷径、秘笈, 切不可受管理时尚干扰、误导。当下, 更应该坚持正确方向, 坚定不移地在管理基本属性上下功夫, 扎实有效, 循序渐进, 实现管理科学化。

一、管理的本质属性

管理是企业的宝贵资源, 开发利用这一资源, 充分发挥其功效必须立足于管理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实现管理科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管理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管理自始至终不可偏离的目标。在企业管理中, 以人为本就是员工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 首先是管理的主体, 参与管理, 在管理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其次, 企业所有员工包括领导者和管理者又都是管理的客体, 自觉服从管理, 主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实现既定目标。

2. 整体性。

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 是对人、财、物的整合;是对机构、部门的统一组织和职能协调;是对决策、目标、制度、措施等管理各要素、环节的控制调节;是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集成。企业管理系统以主系统为纲, 分系统为线, 形成管理的网络体系, 保证目标实现。

3. 关联性。

组成整体的各管理元素、环节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管理中的单体和局部必须服从于整体;同时, 各元素、环节通过有机联系、互动发挥作用, 达成企业总目标。

二、管理时尚≠管理科学

由于管理时尚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有悖于管理的本质属性, 从而偏离了管理科学的正确方向, 因此, 管理时尚不等于管理科学。

首先, 管理时尚把管理某一个元素、环节突出出来, 放在独一无二的位置上, 而把人放在从属或次要位置上, 见事不见人。这是管理思想的倒退, 同现代管理背道而驰。现代管理制度的管理科学建立在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以人为本, 而管理时尚以事为重, 必然和管理科学渐行渐远。

其次, 管理时尚强调某一要素的单一功能和局部作用, 把整体作为陪衬, 鼓吹企业赢在执行、纪律、忠诚等某一要素, 避而不谈企业成败决定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混淆整体和局部关系, 功能错乱。由此可见, 管理时尚脱离了管理的整体性, 必然同管理科学格格不入。

再者, 管理时尚崇尚某一元素、环节的个性, 视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把细节、高管、中层、模式等单一元素从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 特立独行, 从而割断了这些元素同其他管理元素的内在联系, 其结果不仅损害了管理整体效能, 也因失去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互动、支持调节而丧失自身的功能, 从而大大削弱了管理的作用。管理时尚自我切割、张扬个性, 破坏了管理元素、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必然同管理科学南辕北辄。

应该强调指出, 从管理本质属性分析, 有时某一个要素、某一个环节就可能造成企业的失误, 甚至失败, 但企业的成功只靠某一个要素或环节是万万实现不了的, 这也是管理时尚和管理科学的根本区别。

研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从事特种计算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和系统整合为一体的高科技上市公司, 该公司董事局主席陈志列在题为《执行力让企业发展战略开花结果》一文中讲:“回顾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执行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具体来说, 我们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 有效管理是根本。执行是否有效, 取决于企业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有效沟通。第二, 执行机制是保证。执行机制是通过企业的制度规范构建的执行应遵循的准则和方法。第三, 执行流程是关键。执行流程是企业依据执行机制界定, 以执行效率为目标构建的组织元素组合。最后, 执行落地是目标。执行落地是把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分解细化, 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 层层落实, 将执行思想转化为成果, 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过程。”

上述实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企业的成功靠管理, 执行力是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必须指出:第一, 执行力是否有效, 有效管理是根本, 执行机制是保证, 执行流程是关键, 执行落地是目标。说明执行力离不开企业管理的整体, 更说明执行力和其他管理元素、环节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第二, 案例虽然没有提到人, 但执行过程中不管是有效管理、管理机制、工作流程和价值提升, 分明看到人的中心地位和对实现目标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实例再次证明, 企业成功不是赢在某一个单一元素和某一个环节上, 决定企业成败的是管理的整体效应。

管理时尚存在的隐患是偏离了企业管理的本质属性, 管理时尚不等于管理科学。推进管理科学, 一定要保持对管理时尚的识别及判断力, 切不可盲目追风, 人云亦云。企业管理只有坚持管理科学的正确方向,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 从管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的本质属性出发, 求真务实, 循序渐进, 才能达到预定的理想目标。

体育教学模式基本属性的系统分析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模式 属性 必要性

1 认识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以探究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内容和规律的研究就是体育教学理论,因此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它的特征。好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起到很好的介质,作用在理论实践和教学实践中,继而增加体育教学理论实践以及教学实践功能。第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融入体育教学理论,能够有效的将体育教学成果更加有效的应用到教学集体中。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借助简练的解释、标识性的符号、实际的操作过程等来体现体育教学理论具备的特点,推动了体育教学理论的使用。第三,我国近十多年来引起人们注意的、做的较成功的改革后的实践活动和教学实验,均是经历过探索实验后建立起的教学实验和改革。而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改革和教学实验最终的目标。

2 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和特征

国内学者和教师随着对国内外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将一些国外成功的、成熟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具体的体育教学中,继而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而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分为5类:系统学习模式、发现式学习模式、掌握学习模式、程序学习模式、范例学习模式。如发现式学习模式就被应用在体育院校球类和田径教学中。但也存在较多的教师,根据本校具有的实际现状,研究适合自己的体育教学模式,并提出“学——导”的体育教学模式。从研究基础上出发,有些学者还根据自身要求和体育教学目标对本校体育教学进行划分,认为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也应属于体育教学模式;此外还有以掌握“三基”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专项运动为重点的教学模式等等。

3 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属性

3.1 理论性

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都隐含着特定的体育教学思想,这就是体育教学模式中具有的理论性,都展现出一种教学过程理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而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体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理论性本质。体育教学思想存在每一个教学模式中,它们之间具有两种关系模式:指导与被指导、反映与被反映。在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中,体育教学思想起到指导的效果,通常来讲,在一种体育教学模式中应存在一种或多种教学思想的共同作用,并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而成,然而也存在多个教学模式集中在一种体育教学中。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本质结构和实践中,必然会应用体育教学思想,如通过体育实践培养学生“体育问题”能力、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必然对“发现式”教学模式、“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起着引领作用。

3.2 稳定性

在一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中促使教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相对来说的稳定性也指的是教学结构和功能的集合。體育教学模式具有的结构模式也是经过各种阶段性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成的,老师能够在自己的体育教学中经过无意实践和特意的设计等,进行摸索、发现和总结,以此获得具有指导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由此可知,与体育实践一样,体育教学模式也具有相同的客观性,因此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是单独促成的,而是在各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形成。比如“运动问题提出”在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它具有的稳定性是对出现的各种“运动问题”进行判定,将体育教学中包含的基本规律客观的展现出来。但是体育教学模式与所谓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不同,主要由于体育教学方法没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只是教学方法综合使用的表现。体育教学模式中关注体育教学方法多种综合应用,继而服务于体育教学最终目标。不仅如此,体育教学模式还是根据实际的情况变化而变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目标性。也可以说,体育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改变,但在自己约束的范围内对出现的变化呈现一定的灵活性。

3.3 程序性

体育模式教学的出现和实践使用,本质上是一个新型的体育教学体系创建的过程,这种过程是结构的创建,因此肯定存在构建的步骤。而在体育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模式,使其自身存在程序和主要环节保持平衡的状态,降低其变化的程度和改变的跨度。如果某个体育教学模式在不同年级学生和不同运动时间运用时一定要产生比较大的条件改变,并且是一种无序的应用状态,可以认为该体育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稳定有序的教学程序,更谈不上教学程序模型的完整性。如有人认为“运动思维与实践相结合”是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实际上在许多运动练习过程中,练习者只能依靠本体的时空运动来再现运动技术,运动中不可能再想动作技术的完成程序。所以,按照现有体育教学的规律来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倘若根据某些体育教学规律建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程序性的“内核”,就可能与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差距。

4 结语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教学模式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为它即是教学理论思想的精华,也是可操作性的表现;是教学实践的总体概述和理性化的升华;是连接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文中主要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以体育教学特征和教学特点为基础,发现和研究各种教学情况下不同教学模式的使用,以此满足不同教学者,继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得体育教学不在呆板枯燥,实现生动活泼的氛围,增加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连正,冯莉萍.珠海大学园区“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

[2]王勇.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10).

[3]邹磊.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及教学改革[J].体育博览,2011(07).

论述当代报纸副刊的基本属性 篇3

那么, 当代报纸副刊到底有哪些属性?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报纸副刊的文学性

文学性, 或许是副刊自诞生以来最为突出的鲜为人知的特点。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更直观、简洁了解更多的时代文化, 补充时代新闻可读性、趣味性, 贴切人民的生活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阅读文化的机会。现就以《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为例, 看看文化是如何传承, 如何影响受众。

二、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 注重思想品味

同新闻版面一样, 副刊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握时代精神, 表达人民心声, 担负起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夜光杯》的办刊方针, 与整个《新民晚报》的办刊方针是一致的, 即“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副刊发表的作品要体现思想性、艺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夜光杯》一直把这一点作为自身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坚持多样性, 做到雅俗共赏

《新民晚报》的办报宗旨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夜光杯》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丰富多样。如果办成纯文艺副刊或者时尚类副刊, 读者面就窄了。许多知名作家、学者愿意给《夜光杯》写稿,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它的读者覆盖面非常广, 一篇文章刊出, 会有许多人看到, 影响力就大。《夜光杯》每天出两版, 前面一版内容相对“雅”一些, 后面一版内容相对“俗”一些。两个版是雅俗共赏的统一体, 有些内容两个版可以互换, 但总体上说, 两个版有相对明确的分工。例如“世象杂谈”、“十日谈”等专栏必定在前版, “灯花”、“七夕会”等专栏必定在后版。《夜光杯》这个“百花园”, 虽不能说应有尽有, 但广大读者感兴趣的作品, 已基本在内。

四、报纸副刊的本土化

21世纪以来, 我国报纸副刊 (尤其是文艺副刊) 更加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旅游名胜、人物典故等挖掘材料, 彰显地方特色、凸显其个性化和本土化。当代报纸副刊的本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用最能代表其所在城市和地域的词语命名副刊。

如:《济南日报》的“趵突泉”、《浙江日报》的“钱塘江”、《杭州日报》的“西湖”、《南充日报》的“川北潮”等。

二是着墨于体现城市风格的建筑文化。

如:从2000年7月3日起, 《南方都市报》的“专栏内外”曾栩栩如生地细细勾勒出“地王大厦”、“深南路”、“公园”、“宝安北路”等深圳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和场所, 在读者中形成很好的反响。

三是在深挖城市的活化石——文献史料、老字号、诗歌、民间传说等上面下功夫。

如:《南充日报》开办的“川北轶事”、“怀旧”、“老照片”、“蹉跎岁月”等专栏, 唤起了市民的文化记忆, 拉近了与市井百姓的距离, 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百姓关注和讨论的民间话题。

五、报纸副刊的专版化

21世纪以来, 中国报业越来越注重应用细分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需求, 伴随而来的是副刊专版化的倾向愈来愈明显, 即副刊将多元信息分门别类, 富有针对性地刊载内容。未来副刊会越来越注重定位于特定受众群体, 越来越强调为专门一类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如, 2010年6月10日, 某报以参加高考的莘莘学子为对象, 专门刊载了《2010专业走向全追踪》、《九大经典热门专业2010版解读》等。

六、报纸副刊的平民化

21世纪以来, 平民化的发展浪潮给报纸副刊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报纸的副刊, 包括大报甚至有些党报副刊, 都极力塑造其“平民风格”的媒介形象。如:《南方都市报》的副刊“城市笔记”, 平民化方面尤为突出。它启用“草根作者”写稿, 开启了大众写作的卡拉OK时代。一位来自普通百姓的“草根作者”往往能够凝聚起他周围的一大群人关注副刊栏目、参与作品写作。这种副刊写作方式已渐渐获得了副刊的青睐。

七、报纸副刊的新闻化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报纸副刊由最初报纸的“附刊”、“附张”、“余兴”、“衍生物”等转向成报纸的“延伸物”, 一改从前报纸附属品的品质。在21世纪, 报纸副刊的新闻性得到强化。从最近几年我国副刊发展情况来看, 副刊的新闻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副刊标题的制作向新闻性靠近

副刊标题开始强调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 其制作方法日趋接近于新闻标题的制作法, 如:力求简明、醒目, 格式上采用肩标、主标、副标的形式, 将最主要的信息元素提示出来等。

2、素材的选择为报纸的新闻伸展和深化提供了表达空间

新闻事件发生后不久, 关于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各类文章就会在副刊上与读者见面。如:巴金逝世的第二天, 《羊城晚报》便在《花地》副刊上刊出《巴金纪念专版》, 介绍巴金的文学成就、与巴金有关的逸闻趣事、名人悼念文章及小评论等。所以说, 副刊新闻化的发展趋势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副刊信息具有自新的媒介品质。

综上所述, 我认为我国报纸副刊所突出的几大特点:文学性、本土化、专版化、平民化、新闻化。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副刊已经成为报纸有效的延伸, 用副刊来彰显报纸文化品位和社会价值的做法已经成为许多办报人的共识, 并且逐步付诸实践, 纷纷改变副刊自身的定位和内容。另一方面, 作为报纸副刊人, 始终不要忘记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做文化的守卫者担当者传播者, 以更开阔的视野去办好副刊, 更好地发挥出副刊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马丽春.报纸副刊的走向和思考[M].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2) .

[2]李娜.报纸副刊的大众化倾向[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 (03) .

[3]楚费力, 詹碧蓉.走向已知和未知——楚天都市报《城事》副刊的阅读追求[J].新闻前哨, 2006 (10) .

[4]辛欣.21世纪报纸副刊的发展趋势[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5.

基本属性 篇4

微课《商品及其属性》教学反思

西安思源中学马爱萍

本微课的内容是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学科上册《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中的第一个知识点,主要讲述商品的概念界定以及它的两个基本属性,也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第一次制作微课,存在很多问题:录屏软件对我来说几乎是全新的东西,系统地学习和摸索是非常有必要的,录制的过程中也是问题不断,例如讲课时语言的组织总是不合理,也存在停顿现象;录制环境不理想,有一些噪音难以消弭……这节微课从设计课件,到录屏、录音、剪辑都有很多疏漏,课题组两位同志也提出很多建议。

个人认为,作为微型教学视频,本微课的亮点在于从生活情境出发把学生自然而然带入知识情境中,让学生自主的总结知识结论,突破知识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上,学生表现积极热情,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学生都积极发言,这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视频资料的反复播放,帮助学生牢牢记住本课的重点知识,也达到了启发学生的.目的。最后,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结合课本资料,学生学习积极,微课实践时的学生反应和效果及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教学效果较好,基本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这节微课不足之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录制微课时存在的一些语音组织不畅和卡顿现象;二是要在制作上多学习,多下功夫,制作精美的微课,符合学生特点的微课;三是要注意制作微课课件时做到大道至简,不可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基本属性 篇5

总之,MTV是品牌的概念,MV是作品的概念,MTV本来是电视台的一个称呼,但由于中国把MTV等同于MV,所以这两个概念就混淆了。

二、MV的基本属性

(一)MV具有电视的意识形态

MV是运用电视技术手段,以音乐为听觉表现形式,以活动画面为视觉表现形式,声画相辅相成的一种艺术作品,是电视文艺节目的一种类型,当然它也具有电视的意识形态。

一些MV通过爱情、性、暴力等角度来反映社会中人性与物欲的冲突,从表象来看,它以震耳欲聋歇斯底里的听觉表象、拼贴的画面、断续无逻辑的结构、快速的剪接等表现方法,使观众消耗并丧失了自己,它成了一个新的意识形态。

(二)MV表现手法具有电影的形式和风格

MV音乐电视虽然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介传播,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形态独立存在,但以音乐和画面结合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MV与电影有着更久的渊源。从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长片《爵士歌王》的面世到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的上映,人们在欣赏画面影像的同时,也满足着听觉的享受,人们的欣赏方式变得复杂很多。20世纪初,人们领悟到无声电影可以用音乐来渲染剧情,也可以以此掩盖放映机的噪音,于是就尝试在电影中加入音乐。当初音乐和画面的结合主要是起辅助画面的作用,而到了1982年由同名专辑翻拍成电影《迷墙》的出现,完全颠覆以往电影的传统做法将音乐作为主角,画面影像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尤其是欧美的MV不管是形式还是风格上更多受电影的影响。迈克尔杰•克逊的许多MV都是最好的例子,如最近人气较旺的Lady GaGa《Telephone》,在一些非叙事式结构的MV中,更尝试一些具有先锋性的、抽象的、前卫的、后现代的手法来表达。

(三)MV具有广告的属性

MV不仅是一种视听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更加是一种广告。MV最初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推销唱片和歌手,特别是对于新出道的偶像歌手或者团体,除了商演和参加综艺娱乐节目,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推出MV。最经典的案例便是1982年迈克尔•杰克逊的MV《thriller》大获成功,让他在当年的流行排行榜蝉联37周冠军,截至1985年底,专辑销售突破3800万张。

与普通商业广告单纯直接推销商品不同,MV的广告性承载着更多内涵,它的背后有着一连串的商业势能,同时视听艺术处理也将其广告性变得更加隐蔽,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许多信息和内容。

(四)MV是包装明星,造“神”的平台

MV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制造和包装了出许多偶像明星。MV的出现,成为这些偶像歌手展现自我个性和表达自我的最佳平台。如台湾歌手范晓萱,最初被公司定位为儿童偶像,在她早期的MV作品,如《健康歌》、《猪你生日快乐》中可爱健康活泼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在2000年后她决定做真实的、叛逆的自己,走出了一条成熟中性的摇滚朋克风格。如在《管他什么音乐》中,表现一群年轻人随着歌曲在街头表演“快闪”行为艺术,简单直接的歌词、朗朗上口的曲调、无厘头滑稽的舞步,更是引起现实中喜爱嬉皮生活的年青人们的疯狂追捧。

MV无疑是包装歌手明星,造“神”的最佳平台。它可以平实亲切地表现明星的内心独白(如《爱上一条街》、《最终话》蔡依林),也可以五光十色地描绘明星的绚丽生活(如《日不落》、《桃花源》蔡依林),更可以让明星尝试各种光怪陆离的另类人生(《特务J》、《舞娘》、《许愿池的少女》蔡依林)。MV无形中更加拉近明星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三、MV的传播效能

MV的这些属性很大程度上蕴含了商业社会所形成和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幻觉文化,它以虚构的方式带给人们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从而诱发人民的占有欲和追随倾向。MV轰炸和冲击人们的感官,激发人们的消费和窥探欲望,同时也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幻觉文化的功能在于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人生关怀。但是,幻觉文化的允诺是虚假的,对于更多的民众来说,那一切都是只能期望而毫无指望的梦想。”

法国思想家波德里亚认为,当代媒介社会是一个模拟的符号世界,这就构成了一个仿像的世界。视像不仅构成了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一个现实的本身:视像在塑造现实,也同时在塑造我们对现实的认知方式。我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

所以,作为受众,我们应该主动积极接受MV带给我们愉悦的视听享受,避免被动地接受MV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

1.孟繁华《众神狂欢》

2.邬玲 《浅议MTV文化的影响》

3.陈红 《中美音乐电视比较研究》

基本属性 篇6

员工帮助计划(EAP)与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EAP与心理咨询的区别心理咨询是面向社会普通人,由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不适问题。员工帮助计划则是由专业人员对组织进行诊断和建议,对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其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企业绩效及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两者都属于服务行业,均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其任务与内容有重叠与交叉之处,但仍有许多不同。第一,对象和目标不同。心理咨询是面向社会普通人,其对象是心理需要帮助的个体或团体。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不适,促进其身心健康,实现其自我成长。EAP服务则面向企业员工及其家属,除员工心理咨询外,还有管理咨询和组织咨询,即还要为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服务,帮助组织建立组织文化,协调组织内部关系,提高组织的健康水平与绩效水平。第二,内容侧重点不同。心理咨询一般根据来访者的需求确定咨询重点。EAP服务涉及员工生活与工作问题、管理技能和组织发展,其侧重点在员工的职场身心健康上,包括家庭问题和工作平衡、压力管理和个人职业发展等问题。第三,服务方式不同。心理咨询主要有面对面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上心理咨询等形式。EAP服务除心理咨询的方式外,还有心理健康调查、针对性培训、系列讲座、心理活动、效果评估等。第四,服务时间长短不一。心理咨询的次数一般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和要求有所不同,短程咨询可能1次就会结束,而长程咨询可能会延续12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EAP服务是企业为员工买单,往往采用短程咨询,标准的咨询次数通常为每人1~6次。第五,专业人员不同。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是心理咨询师,EAP的专业人员是EAP咨询师,可以认为是“心理咨询师和顾问的总和”,其角色除心理健康的宣传者和心理咨询师之外,还是企业和人力资源顾问。

EAP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系EAP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密切联系。其一,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两者共同的核心理念;改善员工生活质量,提高生产率,获得企业竞争优势,是两者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二,EAP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EAP属于员工的一种精神福利项目,它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操作性实践流程,包括企业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宣传教育、针对性培训、心理咨询与治疗、效果评估等环节,EAP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进一步细化与深入。其三,EAP对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支持与促进作用。目前,EAP服务越来越多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内容联系在一起,有机渗透到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环节中。EAP服务正从最初的救助性质转变成员工福利乃至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组成模块。其四,EAP须与人力资源管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EAP可以通过向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行动技巧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习得处理压力的方法,间接对组织效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其内容和性质所限,它并不能为组织和员工减少工作压力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压力症结。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有权限、有能力去改变工作场所中的问题源,从根本上减少问题。不同的功能,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和EAP必须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打造高品质的现代企业。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基本属性

目标的明确性研究表明,一个成功有效的EAP项目要围绕员工个人和组织整体两个层面的需要开展工作,并在两个层面上达到预期的目标。员工个人层面的预期目标是:促进员工身心健康,指导其提高生活品质;帮助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各种困扰;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推进员工良好的人际及工作和谐关系;促进员工家庭和睦,改善夫妻、亲子关系;促进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协助员工自我成长,引导其生涯发展等。组织整体层面的预期目标是:丰富福利制度,满足员工不断变化和提升的需要,特别是心理层面的需要;优化组织承诺,增强员工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提高员工各项满意度指标,增进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改善组织的氛围,提高员工士气;降低相关管理成本,如离职率、缺勤率、意外事故所导致的损失等。

发展的可持续性EAP反映了人本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的价值高于一切”,每一个员工都被看作是有价值的人力资源。以人本主义人性观为依据,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蕴含着一系列发展性观念:一是全体发展的理念,即服务对象的全体性,包括员工及其家属,关注的问题有员工的工作生活与个人发展,也有管理者的管理技能、组织的发展战略等。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中国的EAP不应当,也不可能只是解决具体的、现实的个人问题,还应当帮助员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企业消除或减少导致心理问题的原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潜能开发的理念,EAP在我国是属于发展性、建设性、教育性和预防性的,侧重点应与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主要关注全体员工的健康维护、潜能开发和工作绩效提高。

内容的生活性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比,EAP作为一项为个人和组织提供咨询的服务项目,它重点关注员工个人生活、工作问题和组织发展。个人生活方面涉及健康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经济问题、情感困扰、法律问题、焦虑、酗酒、药物成瘾及其他相关问题;工作问题涉及工作要求、工作公平感、工作关系、欺负与威吓、人际关系、家庭/工作平衡、工作压力及其他相关问题;组织发展涉及的是具有企业发展战略的服务项目,如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业务重组、并购、裁员等变革和危机;改善管理风格、沟通组织关系、谋划工作设计等。

隐私的保密性EAP计划是一项涉及个人隐私的服务。严格保守秘密,既是EAP激励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EAP激励能有效进行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一个EAP项目必须建立在服务公司、企业组织以及员工三方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在先期的推广说明上,要特别做到使员工确信他们的隐私权会得到充分的保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员工的隐私性,当事人的资料绝不能当作社会闲谈的话题。除非涉及生命保护需采取保护措施外,EAP激励专家所作的记录不能视之为公开的记录而随便任人查阅。若有必需,资料传阅之前,必须经当事人同意。EAP工作者的专业伦理规范,关系到服务对象的权益和员工的信任。

激励的非薪酬性EAP是一项精神薪酬的福利服务项目,它不只是把雇员看成是管理的对象,更注重把雇员看做伙伴和朋友,通过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使员工从纷繁复杂的个人问题中解脱出来,维护其心理健康,提高工作绩效。实践表明,EAP体现了企业对员工全方位的人本主义关怀,满足了他们自身层次的精神需求,将产生全面持久的内在激励作用,先期投入的成本能得以加倍的回收。据报道,日本摩托罗拉公司在2002实施EAP项目后,员工的病假率降低了40%;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1995年宣称,企业对EAP投资每一美元可为其节省5~7美元的营运成本。

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有效实施

EAP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精神福利项目。EAP的有效管理除要考虑对项目范围、时间、成本管理外,还要重点考虑与之相关的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优化组织机构,整合EAP人力资源EAP在组织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组织高层领导与主管阶层的支持、一般员工的认识、工会的参与、执行团队的专业力量和执行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此,需要设计配置结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以促进援助资源的合力形成。一要加强党对EAP工作的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由工会牵头,会同人事处以项目形式从组织角度积极推行,其他职能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要科学设置机构,明确工作目标。企业应该建立专业的EAP管理部门,同时企业必须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各种必备的物质资源,比如资金、场所、设备、人力等,还包括充分、快速、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传递,消除各种不确定和潜在的问题。三要建设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稳定的EAP工作队伍。

选择适宜的操作模式,确保EAP实施效果EAP实施的成功,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至关重要。根据国内外研究,EAP操作模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内置模式,指在企业内部配置专门机构或人员,为员工提供服务。二是外设模式,指企业将EAP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公司,并与该公司签订合同,安排1~2名EAP专员负责联络和配合,由专业公司提供全部援助专业人员和服务。实践证明,内置模式具有更了解、熟悉组织内部情况和员工情况的优势,便于有效地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但目前咨询人员远远不足,在人员配备上会有较大困难。更重要的是,在我国企业中人际关系相对紧张,内置模式容易导致员工的不信任感。而外置模式提供的服务更加专业化,更能取得员工信任,满足员工最在意的保密需求。但目前外置EAP实施人员多以心理学家为主,结构单一,相当一部分咨询专家没有接受过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与变革方面的培训,或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难以结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实施服务。还有第三种整合模式,比较适合当前中国的EAP选择,即在原来已有内置式EAP的基础之上,与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共同为本企业员工提供援助计划服务。

寻求专业合作,加强EAP合同管理企业一旦决定EAP服务外包给外部专业的服务公司,则需要与该公司签订合同。EAP合同有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内容,每做一个EAP项目,可能需要签订多个合同,无论是当面访谈还是问卷调查,都要单独签订隐私保密协议,与其他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也要签订核心保密协议等。合同是管理的灵魂,合同内容是EAP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基础。设计单位是合同主体,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所有工作内容、工作范围负有主要责任。项目的名称、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双方权利和义务、咨询费用及支付方式、违约及合同解除、保密义务、不可抗力、合作期限、合同的终止与争议解决、附则等都要明确表述。因此,设计单位在起草、签订、实施前重点要做好合同评审。合同评审时间通常在投标、签定订同或订单之前进行,以确保与项目服务有关的要求,包括口头表达的要求得到确认,异议得到解决,乙方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同时,对合同评审中的结果及评审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应予以保持,合作内容与形式发生变更,应修订合同并及时将修改信息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

设置制度化的援助流程,加强EAP质量管理EAP的实施必须遵守基本的操作步骤和原则。一般来说,EAP有六级操作模式:第一,把脉与诊治。由专业人员采用专业的心理健康评估方法评估员工心理生活质量现状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宣传与推广。搞好职业心理健康宣传,利用海报、自助卡、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员工对心理健康正确认识,鼓励员工遇到心理困扰时积极寻求帮助。第三,改善环境。除改善工作硬环境———物理环境外,重点通过组织结构变革、领导力培训、团队建设、工作轮换、员工生涯规划等手段改善工作的软环境,在企业内部建立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指明员工的发展方向,消除问题诱因。第四,全员培训。开展员工和管理者培训,通过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保持积极情绪等一系列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增强对心理问题的抵抗力。第五,心理咨询。组织多种形式的员工心理咨询,对于受心理问题困扰的员工,提供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团体辅导、个人面询等,充分解决员工心理困扰问题。第六,检验反馈。即针对解决的具体问题设定不同的指标对EAP做出检验,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确认EAP在组织和个人表现中的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加强EAP沟通管理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是EAP有效开展的主要渠道之一,组织应提供畅通良好的上下双向沟通渠道。一是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员工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和处理员工意见,或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员工的心理现状,及时预防问题。二是组织开辟诸如E-mail或BBS社区论坛等通道,当员工工作、生活、学习或人际关系上有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对待时,可以向上级或主管部门反映和申诉,相关部门和人员经过调查核实后,尽快处理并协助员工改善。

参考文献

[1]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中国EAP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3

[2]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上册):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45.

[3]张西超.员工帮助计划(EAP):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J].经济界,2003,(3):58.

[4]赵然.员工帮助计划——EAP咨询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4.

[5]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6]Masi D A,Friedland S J.EAP actions and options[J].Personnel Journal,1988,67(6):61-67.

[7]郭建斌.EAP的非薪酬激励功能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2):75-78.

[8]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9]王雁飞.国外员工帮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基本属性 篇7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术语及定义如下:

个体防护装备:从业人员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而穿戴、配备和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 (摘自GB/T12903-2008个体劳动防护装备术语)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随身穿 (佩) 戴的特殊用品, 这些用品能消除或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的影响, 如防护帽、防护服, 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口 (面) 罩、防护耳罩 (塞) 、呼吸防护器和皮肤PPE (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 (摘自《职业病防治法》条文释义)

劳动防护用品: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防护装备。 (摘自《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1996年实施)

上述中, 虽然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在标准、法律以及规定中定义略有差异, 但是从劳动者免遭或者减轻事故伤害的出发点是完全一致的。

二、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特征属性

1. 强制性

(1)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 体现在法律约束上。

无论是企业 (单位) 还是劳动者 (个体) 在劳动保护上均受到法律约束。2002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 和2002年1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 , 就是用国家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 加强劳动者的安全保护, 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2)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 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任何一个安全生产条件达标的企业 (单位) 都应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要求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要严格佩戴、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并且定期会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使其符合要求。

(3)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 体现在标准规范上。

通过一系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标准规范, 对各种类防护用品的性能、指标等参数进行规范管理, 以及对于各种类防护用品制定严格的定期的强制报废管理制度及措施。

至今, 我国在加强劳动者个体防护方面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对装备的质量、适用范围、防护等级等技术参数提出具体要求。其中, 个体防护标准有两种形式:一是专门制定的防护标准, 另一种是在产品标准或其他标准中列出有关防护的要求和指标。

从标准的内容上讲, 防护标准主要有:防护基础标准、防护方法标准、防护装备产品标准、专用设备安全标准等。主要目的是对人们在劳动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和伤害进行保护, 并使工作中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限度。在我国, 保障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要求强制执行, 如:GB12011-2000《电绝缘鞋通用技术条件》、GB2811-2007《安全帽》、GB6095-1985《安全带》等。

2、合规性

(1)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合规性, 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在产品质量上应该做到严格把关, 尤其在采购、验收环节。经销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单位都要出具合格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

特种劳动保护用品还实行了安全标志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第六条明确讲到:“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工作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实施, 受指定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机构对其核发的安全标志负责。”

(2)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合规性, 体现在检定检验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具有使用周期、保护实效等特性, 决定着在一段时间后, 或者经过特定的条件之后, 对于个体劳动防护用品要定期进行检定检验。

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第四条:“劳动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和一般劳动防护用品。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并公布;未列入目录的劳动防护用品为一般劳动防护用品”。自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安全标志管理以来, 劳动防护用品检测检验重点放在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3)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合规性, 体现在选用判废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判废直接关系到防护效果。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选用程序和判废程序, 依据《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 (GB11651) 等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才能确保个体劳动防护效果。

3、特定性

(1)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特定性, 体现在特定工作群体上。

从适用群体、范围来讲, 不同工种对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不一样, 同一工种在不同工作环境内对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需求也不一样。特定的人群配置特定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应该严格与职工福利区别开来。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发不是职工福利, 更不是可有可无, 是职工在劳动中必须要穿戴使用的。

(2)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特定性, 体现在特定防护部位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可分为头部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足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等, 根据防护部位选用适合的防护用品

(3)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特定性, 体现在特定管理程序上。

个体劳动防护用品从采购、验收、发放、检验、报废应是一个完整的管理链条, 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

在采购过程中, 企业 (单位) 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有关确保安全资金投入, 保证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专项经费;在验收过程中, 按照验收程序, 查看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及安全标志等;在发放过程中, 按照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及各工种配发符合作业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在检验过程中, 严格按照质检总局以及地方质检部门颁布的法令制度对在用护品进行定期检验检定;在报废过程中, 对于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符合报废条件的要严格执行报废并记录, 削除安全标记。

三、结束语

劳动者是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保护对象, 也是最直接的使用者。提升劳动者的劳动防护知识水平, 提升其对个体劳动防护用品认知, 对促进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有效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笔者通过自己长期的工作实践, 从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范畴出发, 揭示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强制性、合规性、特定性三个内在的基本特征属性, 阐述其价值和作用, 引导人们重视个体劳动防护, 提升个体劳动防护技能, 推动安全生产发展, 增进劳动者的健康与安全。

基本属性 篇8

一浅论普通话在香港的基本属性

香港特区政府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普通话教育得到了可喜的发展。“两文三语”语言政策的提出,提升了汉语(中文)母语的地位,也同时明确提升了普通话在香港社会生活中的口语地位,有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不过,“两文三语”将普通话与粤语、英语并列的提法会给人以错觉甚至误解,以为“三语”是三种迥然不同的语言。这种误解对香港普通民众似乎不必深究,而对专门从事语言教学、语言测试的人来说,确实需要澄清。因为在香港把普通话当作第二语言教学,甚至等同于外语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误区。

普通话教学属于第一语言教学,还是属于第二语言教学,香港学界其说不一。比较有影响的是“一个半”说,即“普通话对香港人来说,既不是第一语言(母语)又不是第二语言(外语),而是介乎其中的第一个半语言”(黎欧阳汝颖,1997)。这种“一个半”的说法此后似乎没有人沿用,但这种“既不是”“也不是”的“介乎”说或称“介于”说在学界颇有影响。不过,也有人认为普通话教学就是第二语言教学(缪雪芳,1997)。时隔数年,有人在谈到香港小学普通话科教学时认为,“普通话不是香港人的母语,也不是介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一个半语言”,“普通话对香港人来说,是第二语言”,“但不是一门完全陌生的第二语言”,“香港学生习得普通话是属于一种特殊性的第二语言习得”(黄月圆、杨素英,2003)。有一点要补充说明,其实“一个半”说并非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两者之间,而是实际在普通话教学上还是“参照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黎欧阳汝颖,1997)。以上说法尽管有差异,但都没有把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作为母语看待。

在香港学界将普通话视为属于香港人母语范畴的,只有李学铭教授。他说“普通话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因此,普通话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母语”,“如果一个生活在香港的中国人既懂广州话又懂普通话,那么,广州话就是他的第一母语,普通话就是他的第二母语”。李教授把普通话作为“第二母语”的看法,似乎也没有被香港学界接受。

我们知道,一种语言,首先它是一个民族的特征。汉民族的民族特征之一是汉族人共同使用汉语。汉族人数众多,居住地域广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加上历史变迁、人口迁徙、山川阻隔、交通不便等因素,汉语产生了不同的地方变体——汉语方言。汉族人当中的北京人、广州人(粤)、上海人(吴)、厦门人(闽)、潮州人(闽)、长沙人(湘)、南昌人(赣)、梅州人(客家)各自说不同的话,准确地说都是汉语方言。各地不同的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确有不少的差异,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我们称之为“方言差异”。这些差异不是一种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而是一种语言内部——汉语内部的差异,即汉语方言差异。由此产生的语言隔阂,我们称之为“方言隔阂”。因此,尽管粤语是汉语方言当中的强势方言,但毕竟也是一种方言。准确地说,粤语是以广州话为代表的一种汉语方言。当然,粤方言内部也存在着差异,它可以再分为7个不同的次方言区。按学者给汉语方言分区的划分,香港话属于粤方言区最有代表性的“广府片”。在这个意义上说,粤语叫粤方言更明确。普通话则是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现代汉语标准语;它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也是全球华人最为通行的语言。因此,普通话与粤语是汉语内部标准语与方言的关系,这是语言学的常识。另外,母语是与外族语、外国语相对而言的,是指本民族语言,也称为“本族语”。香港汉族人的母语就是汉语。我们需要明确,一种方言不能视为母语,而只能称为“母言”(李宇明,2003)。“香港多数人的母言是粤方言,但其母语仍然应当看作是汉民族共同语”(李宇明,2003)。

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刘教授在2002年香港召开的“普通话教育的发展和推广国际研讨会”上对此有一段相当清晰的论述。他说:“普通话教学就是说方言的人学习通用语,从根本来说,还是第一语言教学,是我们民族共同语的教学。广州话跟普通话差别再大,它们的基本语法与词汇是相同的,书面语也是相同的,写出来大家都看得懂。因此,不构成两种不同的语言,而是方言跟民族共同语的关系。”

总之,“两文三语”从本质上讲是“两文两语”,即中文与英文、汉语与英语。“中文”是指“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见《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是汉族的语言。“汉语”既包括现代汉语,也包括古代汉语;既包括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也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不过,现在通常用的“汉语”或“现代汉语”即指普通话。相对我国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外国语,我们通常把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即普通话)就称为“汉语”,如“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与外国语并称时,我们通常使用“汉语”或“中文”;与我国其他民族语言并称时,我们通常只使用“汉语”;而面对汉语方言,我们则使用“普通话”。

以上看法,我们并不是咬文嚼字,更不是钻牛角尖。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香港普通话教育的发展大计,也直接关系到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的未来发展。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的属性定位

谈论了普通话在香港的基本属性后,再论述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的属性定位,就比较简单了,甚至可以说是不言而喻了。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普通话”定名已经说明,这个测试主要是为汉语为第一语言的人设立的,在香港,这个测试主要是面向母语是汉语的香港人设立的。

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人,汉语书面语——即中文书面语的水平不能太低,当然,也无需太高,只要达到初级中学的在校水平就可以了。因此,参加测试的人不存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那种“传意”上的巨大障碍,也不存在汉语与外国语和外族语那种跨文化差异的鸿沟。学习普通话,对香港人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零起点。

普通话水平测试适合香港人吗?我们看到,人们会强调内地与香港的不同之处,诸如语言环境、普遍使用程度等等。的确,我们应该看到香港社会语言生活特殊性的一面,一些学者也作了较多的论述,这对我们全面客观地认识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具有实际意义。不过,我们的学者对内地与香港的语言生活的对比研究,似乎更强调两地差异,甚至有意无意地夸大了两者的不同。其中,认为内地语言环境好、普通话使用程度高,是香港人的简单推论。2004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使用汉语方言的比例是86.38%,内地人可以用普通话交谈的比例仅是53.06%,在这些使用普通话进行交谈的人群中,有43%的人带有较重的方音,使用普通话不熟练。内地广东、广西的粤方言区,学习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和人们使用普通话的程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好、那样高。粤方言区可以使用普通话交谈的比例是61.00%,而广大北方方言区的人接受过学校教育的,即便使用方言也能大体沟通,因此使用普通话交谈的比例较低,只有49.92%。粤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强,但也会有影响交际的情况。不仅如此,北方方言内部如果采用纯粹方言口语形式进行沟通,也存在大量相互听不懂的情况,这是很少香港人可以感受到的。从香港粤方言与内地粤方言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本质属性上看,香港人并不那么特殊。普通话水平测试是适合于大多数香港汉族人的,这是10年来测试实践完全证明的不争事实。

我们应该重申,汉语是香港汉族人的母语;我们有共同的文字符号——方块汉字;我们有共同的中文书面语;我们有共同的基本词汇,有共同的汉语语法。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在1997年回归之后,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感都在提升。2006年7月,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接受央视采访时,主持人问他:香港回归现在已经9周年了,在这9年的过程中,您感觉香港人从他们的观念和心态上讲,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何志平回答说,最大的变化是非常容易感觉到的,香港人的普通话比较好了,回归这9年来,在文化方面,在语言方面,在习俗方面越来越接近,越来越融合,我相信这是我们真真正正回归的一个表现。香港教育界有识之士对此也十分明确,“普通话代表国家,很重要,教育要推动下一代学识普通话”(孙方中,2006)①。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香港人普通话进步的幅度要比内地人快。2006年12月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委托香港岭南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人“较多被访者认为自己听普通话的能力比讲普通话的能力强,表示自己能够听、说普通话的被访者分别为五成三和三成四”,“六成港人认为有必要掌握普通话”。这个看似不高的比例,让我们感到欣慰和喜悦。

语言测试研究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测试理论和方法的进步主宰着测试实践的发展”。牛津大学出版的《客观语言测试》(B.斯伯尔斯基著)一书的出版前言中说,作者认为几乎现代所有重大的测试项目都表明,“尤其是TOEFL考试更清楚地表明,在影响语言测试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往往是经济和政治因素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而非测试理论和技术”。香港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热情不减,也不能不从特定历史、社会和政治背景上加以分析。香港人积极踊跃参加国家举办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香港是一个重视学历、文凭、资格的社会,内地改革开放以后也给香港人带来投资贸易以及大量“北上工”的机会等等,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国家认同感也是其中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

三香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发展与展望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教育界凸显它的评估作用

1.提高普通话水平仍将成为香港学校教授普通话科教师的不懈追求,普通话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最终将以达到一级水平为追求目标。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设立的教师语文能力(普通话科)评核试,教师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二级乙等,可以豁免(卷三)口语能力一项,这实际是明确要求普通话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或二级乙等以上的测试成绩。笔者曾在2003年撰文认为,达到二级水平对于普通话科教师来说只是一个“阶段目标”,在“阶段目标”里,能够达到二级甲等较为理想。普通话科是以听说教学为主的课程,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至关重要。普通话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普通话水平达到一级乙等,即获得92分或92分以上的成绩。毫无疑问,在普通话科教师入职录用中,获得一级水平的教师更具有竞争力。

2.普通话将逐步成为香港学校教授中国语文科目的教学用语,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将以达到三级甲等水平为基本条件,以达到二级水平为追求目标。

“用普通话教中文”(简称PMI)是把普通话作为中文科的教学语言,这是一个具有香港特色的命题。“用普通话教中文”,中文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该有多高?中文课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应该具备二级水平,即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为80~91.9分。因为中文科本身是一门教授语言的科目,对教学语言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带有示范作用,只有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才有资格作为示范。称得上“比较标准”的普通话就是二级水平了。内地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普通话水平的最低要求确定为二级甲等,这是完全正确的,值得香港借鉴。中文科教师“用普通话教中文”的口语能力达到的“理想水平”也应该确定为二级甲等或二级甲等以上,即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为87~91.9分或以上。不过,目前香港中文科教师多数甚至大多数达不到上述的水平。我们退而求其次,提出中文科教师普通话水平的过渡性建议:达到三级甲等或三级甲等以上,即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为70~79.9分之间或以上。香港中文科教师语言能力应该包括教学口语、教育口语、社交口语三个方面。达到普通话水平三级甲等,在教育口语、社交口语这两个方面是完全可以达到要求的。不过作为教学口语来说,应该把达到三级甲等水平看作是基本条件,只是达到了起点水平。

3.普通话将逐步成为香港学校教授有关中国和中国文化(如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科目的教学用语,甚至发展成为校园语言。教职员工的普通话水平将以达到三级水平为追求目标。

中文科单科采用普通话教学常常举步维艰,关键在于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一次讲座上,香港教统局语文教学支持组蔡若莲女士提出中肯建议:创造语境,全校参与——建立校园推普机制;全体教师掌握普通话。香港早已有一批小学和中学,除英文科之外,学校教学语言率先使用普通话。这些学校除普通话科、中文科外,普通话还作为有关中国和中国文化等科目,如中国历史、中国地理等科目的教学用语,甚至发展成为除英语科外其他各科的教学语言,进而使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尽管这类小学或中学属于凤毛麟角,但我们可以大胆预言,这类学校代表了今后香港学校教学语言、校园语言的发展方向。作为其他各科的教学语言,以及学校教职工的校园沟通语言,普通话达到三级水平就完全可以满足需求了。

4.普通话将成为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所必备的语言素质,普通话水平测试将逐步成为大专院校学生离校试之一。

2006年9月7日,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语政策委员会报告书咨询稿”提出,大学应继续鼓励学生参加“获国家语委审定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指标”。岭南大学在1999年已经开始设立“中文离校试”,包括口试和笔试。口试明确规定参加国家语委设立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踊跃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成为香港一批大学生自愿的行动,这是香港的大学全面积极设立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根本内在动力。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社会语言生活的评估方面发挥作用

1.普通话将逐步成为香港人的日常工作用语之一,各类工作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将以达到三级水平为追求目标。

笔者曾在2002年对香港一份集中刊登招聘广告的杂志作了一个简单的统计,约有60%~70%的广告含有对普通话口语能力的要求。这些含有对普通话口语要求的广告中,有80%左右的雇主要求受聘雇员“能操流利的普通话”。笔者还特别注意到,英文广告中几乎都是“Good Mandarin”“Fluent spoken Mandarin”“Fluent in Mandarin”“Fair of Mandarin”“Fair in spoken Putonghua”。普通话作为一般的工作语言,“流利”“流畅”是最基本的要求。“流利”“流畅”意味着普通话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没有口语交际障碍。从原则上讲,进入三级乙等,它的基本特点就已经是顺畅自如了。不过,三级乙等水平的主要表征是大体可以做到流畅。从总体上讲,“流畅”不是三级乙等的典型表征。经过分析后笔者认为,广告中“流畅”“熟练”“良好”,主要倾向是指三级甲等水平。笔者的结论是:作为工作语言,不达到国家语委PSC的三级水平是难以胜任工作的。这就是招聘广告中大多数(80%)雇主要求雇员普通话“流利”“流畅”的原因。

2.普通话将逐步成为香港公务员的工作用语之一,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将以达到三级水平为追求目标。

香港政府被称为全港最大的雇主,拥有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在2002年时任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局长的王永平就曾表示,本港市民要增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实际又最基本的做法,应该是每一个公务员都尽快学好普通话。香港《大公报》2006年12月5日发表社评《普及普通话,从公务员和学校入手》,社评中引用一项调查结果,“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政府官员的普通话水平,会影响特区政府形象”。社评认为,“市民关注官员的普通话水平,是社会重视普通话的一种表现”。还认为,“加强公务员的普通话能力,可起到引领社会风气的效果”。公务员工作语言的普通话水平也应以达到三级水平为追求目标。

(三)香港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展望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汉族人的基本语言素质应该首先体现在掌握普通话的水平上。从长远看,普通话将最终成为衡量一个人接受过初等教育所应达到的语言素质。汉语拼音也会成为接受初等教育的必备辅助文字工具。同时,提高普通话水平,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以至达到理想的等级,将逐步成为香港人进入新时代的时尚之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在香港也将引入高科技的成果,以降低测试成本,提高测试效率,走向智能化测试,同时香港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也将会逐步向多样化发展。我们相信,普通话水平测试会在香港健康、有序、规范地发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附注]

①?参见香港《一周刊》第863期,2006年9月21日。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2]黄月圆,杨素英.香港小学普通话科教学的几个原则问题[A].香港教育统筹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集思广益(三辑)———普通话学与教的实践与探讨[C].香港:香港教育统筹局,2003.

[3]黎欧阳汝颖.为香港的普通话课教学定位[A].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集思广益———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普通话科课程[C].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

[4]李学铭.母语、教学语言及一些相关问题[A].中国语文教学的现况与发展———李学铭语文教育论文集[C].香港:学思出版社,2003.

[5]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6]刘.普通话教师培训及其课程设置[A].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香港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教育的发展和推广国际研讨会(2002)论文集[C].香港: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2003.

[7]缪雪芳.结合香港的实际环境实施普通话教学[A].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中文组.集思广益———迈向二十一世纪的普通话科课程[C].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

[8]宋欣桥.试论普通话水平测试[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9]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宋欣桥.普通话水平考试(PSK)等级中“入门水平”的语言表征初探[J].中国语文测试,2002,(2).

[11]宋欣桥.从广告招聘用语看香港雇主对雇员普通话水平(等级)的希求[J].中国语文测试,2003,(3).

基本属性 篇9

数据元素的基本属性是指数据元素基本模型中对象的基本特性,“基本”含义是指这些属性的使用频率较多,通常用它们来描述数据元素,数据元素的基本属性可适用于下列各项:

●信息处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数据交换报文的设计;

●数据元素字典的维护;

●数据管理;

●数据字典的设计和控制。

基本属性还指对具体的数据元素,可根据实际情况附加其他属性;或者对于某些数据元素,有些基本属性是可选的。基本属性的约束如下:

●必须的 (M) :总是要求的;

●条件的 (C) :在一定条件下要求的;

●可选的 (O) :允许但不是必须的。

2 数据元素基本属性

2.1 基本属性分类

数据元素的基本属性分为以下五类:

●标识类:用于数据元素标识的属性;

●定义类:描述数据元素语义特性的属性;

●关系类:描述数据元素之间的关联以及数据元素和分类方案、数据元素概念、对象、实体之间的关联的属性;

●表示类:描述数据元素表示特性的属性;

●管理类:描述数据元素管理和控制特性的属性。

2.2 基本属性

表1列出了数据元素的基本属性。

下面重点介绍表示类和关系类的属性。

3 表示类属性

注册数据元素时要考虑的首要事情之一是:实现时如何表示这个数据元素。数据元素的相关特性包括允许值 (如代码集) 、值域、表示类词以及数据值的实例等。值域是允许值的集合,将和其他表示属性一起存储在数据字段中。下面重点描述和解释数据元素表示类属性的用法。

3.1 允许值

允许值是指数据元素准确的名称、代码以及文本,它们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储在数据段中。对于可枚举的值域,允许值须录入到注册系统中。如:数据元素“以英语表示的ISO国家短名称”的允许值是在ISO/IEC 3166《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中列出的那些名称。

可枚举值域的允许值与值含义相关联。对于不可枚举的值域,允许值由值域描述和规则描述进行规定。

3.2 值域

值域是数据元素允许值的集合。一个数据元素仅与一个值域相关联,值域具有下列属性:

●数据的标识符和版本号:每个值域须具有一个标识符,可由软件自动产生,以确保唯一性;

●名称:值域的名称;

●定义:描述值域的短语;

●名称和定义的语境/上下文:描述名称和定义出处的短语;

●值域类型:值域类型分为可枚举和不可枚举两类。可枚举的值域是全部值可明确表示的值集合;不可枚举的值域是通过规则进行描述的值集合;

●最大字符数:对于不可枚举的值域,最大长度必须足以容纳值域中最大的、合理的数据量。对于可枚举的值域,实际允许值决定最大字段长度;

●度量单位:某些数据元素需要以单位表示其值;

●精确度:必须根据精确等级度量的数据元素的值,需要以精确度来表示。

3.3 表示类词

表示类词是“表示”的组成部分,类词有助于区分数据元素的表示形式,如用“总量”表示的数据元素容易与以“编号”表示的数据元素进行区分。通过使用类词,可以将数据元素的表示类别或形式传递给用户。常用类词如下:

●金额:货币值;

●平均值:表示算术平均的数值;

●数量:非货币值;

●代码:以符号替代较长数值的一种体系;

●日期:历法日期;

●度量:对某个对象的长度、体积的记录;

●名称:对象的指定符;

●编号:与对象关联的编号, 用作标识符;

●数量:非货币的数字值;

●比率:表示两个可计量单位之间的数值关系的定量表达;

●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无格式的字符串;

●时间:某个时期内特定时刻的表示法;

●组/群:彼此之间具有关联关系的数据元素集合,如雇员地址群;

●图形:图表或类似几何图形;

●图标:某个对象的模拟的表示;

●图片:人、对象或景色的表示。

类词前可使用限定符进行修饰,限定符尤其用于区分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表示类词如代码或名称的对象或实体。

4 关系类属性

4.1 数据元素的分类

对数据元素进行分类有几个目的:分类可帮助用户从众多的数据元素中找出某个单一的数据元素;方便对数据元素进行数据管理分析;通过继承使原本借助其他属性 (如名称和定义) 不能完整表述的语义内容得以表达。

数据元素的分类主要作用:

●派生和形成抽象数据元素和应用数据元素;

●确保适当属性和属性值的继承;

●从参照词汇表中派生名称;

●消除歧义;

●辩识上位类、同位类和下位类的数据元素概念;

●辨识数据元素概念和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

●辅助模块化设计的名称和定义的开发。

4.2 数据元素的分类方案

数据元素的分类方案一般包括:关键字、主题词表和

a.关键字:作为基本属性可对对象类、特性、表示、数据元素和数据元素概念等进行分类。

b.主题词表术语:能够把数据元素和数据元素概念关联起来。

基本属性 篇10

1 政府责任

所谓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所承担的与自己的社会角色相适应的应为行为和社会成员对自己实际所为的行为承担一定后果的义务。从字面上理解,责任有两层意思:一是应尽的义务或者份内应做的事;二是应承担的过失,例如:推卸责任。由此可知,前者为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可以成为前者的结果。一般说来,责任包括公民责任和政府责任两大责任体系。作为公民责任,主要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作为政府部门的责任,主要是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政府责任是政府属性的本质,没有政府责任, 行政权力的运行就没有制约,公民权的行使就没有保障, 行政行为就会失去约束。

政府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最广意义上来看,政府责任是指政府能够积极地对社会民众的需求做出回应, 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政府责任意味着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违法行使职权时,所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1]。因此,政府责任可以包括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和政策责任等,本文所涉及的政府责任主要限于政府对于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政策制定方面的义务。

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特性分析

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也应具有其特殊性质,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2.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共享性

病有所医是一项基本的社会服务,也是整体的社会道德要求。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的共享性主要体现于其公平性特征,这也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直接效用来看,可以满足社会大众基本健康和生存需要,这种共享性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个体获得基本医疗服务的保障,而且也会实现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强大外部效应,整个社会都受益于基本医疗服务的实际效应,一旦生产出来就会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因此,不仅个人而且整个社会都受益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效应,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效用具有联合消费的特点,也就具有了公共产品的特征。从间接效用来看,通过基本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社会个体都能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所带来的社会成效。由此可见,基本医疗服务带来的这种效用具有明显的外溢性特征和良好的社会收益,人人应该能够得到享受,而不是仅供少数人占有。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排他性

非排他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2]。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把未付款之人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3]。也就是说,不论人们是否为之付款,都能从公共产品中得到利益。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社会保障,是政府提供给全民的公共产品,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当能平等享受到,而不论他们的社会状况、身份地位、职业、民族和宗教信仰如何。非排他性还体现了利益对等原则。从社会公民的角度看,他们根据宪法所规定的公民义务上缴了个人收入的税款,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来源,还通过生活消费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且这种积累仍在继续。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这些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当包括所有向政府上缴税费的社会公民。作为政府向国民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社会所有的公民应该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排他性应该是基于其普及性的基础上。

2.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无选择性

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面向整个社会供应,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其效用,社会成员一般没有选择余地,只能被动接受。因此,社会成员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如果部分社会成员希望能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那么需要自行承担超出的医疗服务费用。其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无选择性还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绩优品特性和局部市场供给失效的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绩优主要指其带来的经济效能,具体包括了社会福利再分配功能;可以诱导社会的有效需求等。然而一种产品的绩优特征不一定能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因此,绩优品就是消费者对消费品的效用评价低于该产品应有的效用评价的一种产品。消费者若未能充分认识到产品为其带来的利益,就会对产品的评价过低。若任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购买,市场提供的绩优品数量就会低于资源配置的最佳水平,造成效率损失。这就需要政府对绩优品进行公共管制和有效引导消费,强制性地要求消费者增加购买量。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绩优品,基本医疗服务的基本性表明这种服务的低级性,但正是这种低级性确是社会个体生命健康的基本保障。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广大社会公民切身利益的产品,政府必须以强制性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到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来,使其由个人有限理性向社会理性转化。因此,政府需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以弥补市场机制调节的失灵。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由于基于向社会民众提供最基本的的医疗服务,注定该服务仅仅是满足最基本的健康需求,如果将医疗服务全部放开,政府不进行强制引导或者是有计划调控,从市场的角度医疗机构更容易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重视甚至放弃基本医疗,而出现弱势群体就医困难的境地,政府将不得不面对社会道德风险。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无选择性确保了社会公民生命健康的基本需求。

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竞争性

非竞争性,是指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竞争性意味着个人使用或享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一公共产品时并不阻止他人使用或享用,尽管它被一个人使用了,其他人依然可以使用,而且质不变量不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给所有社会居民以公平享有的机会。从长期来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能将是不断提升的,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支持和保障力度加大、社会居民生活条件提高、购买能力增强,享有产品的效用和福利也将逐步加大。

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构建的政府责任分析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就是人们为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而要求的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城乡居民公平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健制度[4]。该制度提供的公共服务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消费。它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市场和社会不能保证有效供给,必须由公共权力执行机关的政府来负责供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普及性、可及性的公共产品,不能走市场化、 商业化的道路,这就需要政府在该制度构建中发挥其应有的责任,必须要考虑其公共产品特性的同时以明确政府责任。

3.1 健康公平是政府责任的工作理念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社会公众对此一直抱有怨言,其深层原因是政府社会职能缺失,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忽视了群众的健康权的实现和就医负担公平性,甚至出现收入和医疗保障水平呈现正比现象,即收入水平越高,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越高,反之收入水平偏低的,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也就越低,由此导致健康公平失衡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出现。 由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它特有的共享性和非排他性决定其公益性的本质要求,其公益性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效果,而“商品化”、“市场化”与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目标是明显存在矛盾[5]。政府应该是公共利益的引导者,社会公共利益应被置于政府责任的核心位置,是服务行政的根基,政府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义务,尤其是涉及到生命健康此类公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更应予以保障。因此,政府不能退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更不能把保障居民健康的责任推给社会,社会公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和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也是公民健康权和公平权实现的保障,政府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体系时应贯穿实现这一理念,这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而强化政府健康公平的工作理念,也就是要求以这一理念切实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功能,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得以落实[6]。

3.2 制度建设是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

政府责任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来直接组织社会事务,但是政府在进行制度建设时可以有效引导社会的发展,以实现政府责任。政府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民健康权,由于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所以对于医学技术的问题不应是政府关注的重点,政府责任更应偏重于其政策功能。从宏观层面看,政府责任要明确对居民健康政策和医疗政策目标的取向;从中观层面看,政府责任要解决国家的财政结构和财政资金的承受能力、社会疾病分布变化情况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从微观层面来看,政府责任要解决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医疗费用承担方式等[7]。诸如此类,这些都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政府责任。对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整体框架对政府责任要求包括了承担财政出资责任、政府监管责任以及强化实施责任等。通过以制度建设要求规范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形式,依法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的完善, 使政府真正做到责任到位,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3.3 纠正市场失调是政府责任的主要作用

健康产品的提供中最为核心的是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和服务方式,健康公平实质上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的公平。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有效手段,政府引导资源配置是以维系公平为导向,追求公共福利与秩序; 市场引导资源配置倾向保证效率,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存在外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现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并不能平等地分配健康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不能确保社会公民公平、平等的享有健康产品,由此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影响到政府政权的稳定性。政府是政治途径实现的主要方式,也是唯一主体,政府应该承担维护社会整体健康利益、保护个体健康权利以及促进健康公平与平等的健康责任[8]。尽管政府和私营部门合作可以提高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完全“商品化”、“市场化”与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必然是矛盾的[9]。因此,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构建过程中,解决市场失调与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责任所必须承担的,这就需要政府利用自己的经济杠杆规划和引导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和服务,以宏观调控并纠正基本医疗服务市场失调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人道性与公益性。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就是要解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这种需求也是基于社会和市场的要求,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考虑社会和市场的因素,以公众满足为标准。

4 小结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类特殊的公共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消费。它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仅仅依靠市场调解是不能保证有效供给的,因此必须由公共权力执行能力的政府负责供给,至于供给的多少和形式需结合当前政府对于基本医疗服务提供能力、社会公民的健康服务基本需求等来确定。从责任角度,政府负有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效率与质量的责任[10]。这是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中必须考虑的,也是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能够实现人人都能享受、满足基本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

摘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在构建这一制度时必须考虑政府责任的保障。通过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的共享性、非排他性、无选择性和非竞争性等公共产品属性的分析,对于政府责任的工作理念、政府责任的实现形式和政府责任的工作目标等进行探讨,以寻求在政府责任下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公益的性质,让人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上一篇:工程造价管理下一篇:国际足联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