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属性

2024-06-12

分析属性(精选12篇)

分析属性 篇1

对大学任何问题的讨论都绕不开对大学的本质功能、组织属性和特征的认识, 对其进行分析是研究大学组织存在的问题、优化大学组织治理的必要前提和内在逻辑出发点。埃米尔·涂尔干曾这样评论过大学:“很少能找到一种机构, 既是那么统一, 又是那么多样;无论它用什么伪装都可以认出;但是, 没有一个地方, 它和任何其他机构完全相同。”这说明大学的组织属性和本质特征既统一又复杂多样。

一、大学组织的基本特征:学术属性与科层属性

学术属性是使大学区别于政府和企业等其他组织的本质属性, 是由大学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以高深知识为中心高度专业化的学术工作是大学的主要工作和活动,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不同职能正是以不同的方式对高深知识进行操作的结果。“知识是包含在高等教育系统活动之中的共同要素;科研创造它;学术工作保存、提炼和完善它;教学和服务完善它。”从大学的组织构成来看, 大学的基本单位是按知识体系划分的学科和院系, 大学是以学科为主轴组织起来的“知识加工厂”。

同时,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正式组织, 带有明显的科层属性。大学的科层属性是基于学术属性衍生出来的, 是非本质属性, 服务于学术属性。现在的大学早已不是中世纪时期学者组成的行会组织, 随着大学职能的扩展、规模的扩大、与外界环境交往的密切, 大学的内部事务和组织结构越来越繁杂。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与科研管理, 资源的规划与分配, 人事与财务的管理等都需要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来进行, 以充分利用大学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降低成本, 提高大学组织的效能, 保证组织活动正常有序的运行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大学组织的权力特征:二元权力结构

大学的学术属性和科层属性在权力结构上表现为大学权力的二元特征, 既包括基于自上而下层级制的行政权力, 也包括基于对知识的占有优势的学术权力和专业权威。如果说中世纪大学是“学术共同体”, 规模庞大的现代大学毫无疑问是“学术-行政共同体。”学术权力是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 主体主要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术人员和相关的学术机构, 客体主要是学术事物、学术活动和学术关系。行政权力是大学的行政组织或行政人员管理其职责范围内行政事务或活动的权力。行政权力的主体是校内的行政组织和行政人员, 行政权力的客体是职责范围内的事务和活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的关系既相互矛盾, 又相互统一, 一方存在的合理性以对方的局限性为依据。学术权力源自学者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和占有, 扎根于学科和专业, 具有合理性, 是内生的非制度性权力, 是大学本质特征的外化, 具有松散、自主和民主的特点;行政权力源自大学的科层制结构, 是国家法律、政策和组织职位所赋予的, 具有合法性, 是外生的制度性权力, 目的在于保障学术自由和学术权力, 主要通过指示、指令、决议等, 自上而下贯彻执行,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追求组织的效率和秩序, 包括决策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两种权力在大学组织的运行中都有其合理性和运行的边界, 协调二者的关系对实现大学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行政权力的过分强调必然会影响从事学术活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过分松散的学术权力则将有损于大学效率的提高和政体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组织的动力特征:大学自治与社会控制的对立统一

大学自治与社会控制的对立统一源自知识生产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辞海》将知识定义为“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韦伯斯特词典》认为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和状态的认识, 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 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首先表现为个体所拥有的主观知识, 是认识主体的精神现象。与此相对的是能够脱离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并为社会其他成员共享的社会客观知识。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体知识创造是知识生产的源泉, 决定了社会知识的存量和结构;社会客观知识决定着知识的传播、限定了个体主观知识再创造的方向和路径。个体主观知识需要经过社会的合法性认定, 客观化为社会知识才能在社会中传播和保留, 得到社会的认可。个体知识创造遵循合理性原则, 以求真为本, 以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标准;社会知识选择遵循合法性原则, 以是否符合人类情感和社会利益为标准。两个原则并不具有天然的一致性, 合理性要求尊重个体知识的自由创造, 合法性要求对个体知识创造进行约束。对大学来讲, 知识生产的个体性和合理性要求维护学者追求真理和学问的自由, 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自由, 支配时间的自由, 学术自我管理的自由, 也就是要维护大学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自由;知识的社会效用和知识生产的合法性则要求大学的知识生产要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的国家有必要对大学的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 从而也决定了大学自治是有限度的自治。正如布鲁贝克所言:“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的事务中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 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 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 不能完全留给教授们决定。”因此, 对以知识为逻辑起点的大学组织而言, 知识生产的矛盾性使大学不可避免的处在自治与控制的矛盾冲突中。

摘要:探讨和厘清大学的组织属性是优化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出发点, 本文从知识和社会的视角概括分析了大学的组织的部分属性和特征。

关键词:大学,组织属性

参考文献

[1][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跨国研究[M].王承绪、徐辉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4:1.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 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119.

[3]张德祥.高等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02:21-22.

[4]张卫东.高校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概念辨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53-56.

[5][美]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M].刘锋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7:8-9.

[6]眭依凡.关于大学组织特性的理性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0 (4) :50.

[7][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32.

分析属性 篇2

从这个定义看看,新媒体是一种技术的产物,它的一切发展和变革都是由技术引起的。这个定义显然是失之偏颇的。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过程需要经历传者――内容――媒介――受众和反馈几个过程,而这一过程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下会发生显着的变化。新媒体是在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广泛展开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内容、形式、传播渠道、接收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是它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的原因。技术的发展只是其发展的的诱因之一。另一方面,技术为新媒体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使它一定程度摆脱了那几种传统媒体的桎梏,创造出让受众瞠目结舌的效果。

那么,新媒体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媒体?

学者洪波曾经表述:“新媒体不是个媒体”,他认为, “我们反对将一切日常生活媒体化,进而广告化。”言外之意就是,媒体和广告是混同的,媒体的功能就是传播广告。这一说法显然是不清楚媒体是什么而发出的妄言。媒体首先要生产内容,如果没有持续新鲜的信息产生和输出,这就不是一个媒体。大多数新媒体其实是能够产生信息的。比如地铁和公交车电视、手机报或者手机杂志,所以它理应是一种媒体。这种说法也遭到另一位学者彭钢的反对。他的意思是,这说法犯了个基本的错误:“把媒体和广告混同起来。不是说洪波不知道二者的区别,但是在对新媒体的基本判断上,洪波被当前的新媒体的急功近利广告投放行为带进了死胡同。”

媒体首先是用户主动(或无意)关注的对象,媒体传播和制造内容,所以传统媒体都有着作为媒体的基本势能。广告是承载在媒体上的媒体的经营模式,并非媒体本身。无论新媒体的广告现在做得如何垃圾、粗糙、侵犯私人空间,并不妨碍新媒体是个媒体。新媒体成为媒体是技术引导的社会趋势,是人群行为变化的结果,这种趋势被夸大、被提前透支,例如垃圾短信群发,这急功近利的投资和商业化运作的现况,但是新媒体终将和终究是媒体。目前“新媒体”行业的现况是,要么只会照搬旧媒体的内容,要么越过内容制造和传播阶段,只奔广告盈利的目标,而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已经造成。这是新媒体被塑造成等同于垃圾广告的真正原因。

新媒体的特质包括那些层面?在内容方面,新媒体最常用的的解决方案是,将传统媒体将内容资源搬到新媒体。这样虽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资源问题,但并不能产生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需要全新的内容来证明自身的存在。

第二,新媒体上承载的广告同样需要形式创新。而不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的粗制滥造的、充斥着煽色腥的赤裸裸的广告。新媒体个人、分众的特点,在善意的操作下是能够更少地被动接受,更能由受众主动选择自己关注的广告内容。

第三,新媒体应该具有渠道上的优势。媒体的价值分为三个主要类别:信息源价值媒体、传播渠道价值媒体、受众价值媒体。拿一个真正能被称为“新媒体”的具体例子来说,公交移动电视,它的主要优势在于传播渠道的特殊性。公交移动电视使得受众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并通过垄断性的媒体接触将信息能无损耗地传递给目标受众。由于垄断性媒体传播的特性,使得公交移动电视对媒体的内容不存在依赖,而媒体的渠道则成了其发展的根本。

在中国的特殊政治环境下,媒体企业具备舆论工具与企业经营这样的双重身份。Media1.0时代的媒体由于内容存在巨大的依赖性,因此导致了这一阶段的媒体都或多或少受到政策因素的制约,其商业化经营模式并不完全。相对于Media1.0的媒体形式, Media2.0时代的.媒体由于其摆脱了内容对媒体发展的束缚,在我国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例如分众传媒,在最初开发了上海商务楼宇电视,在短短的4年多时间里,分众先后获得多家投资机构的注资,并于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市值57亿美元。移动电视是技术创新与渠道创新的共同产物。移动电视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渠道的创新,同时也是技术的创新。我们知道很多新媒体是靠渠道取胜的,但由于移动电视是采取地面无线传输的技术,具备了技术创新和革命带来的媒体发展的趋势。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是内容为王时代向渠道为王和效果为王的时代过渡的最好体现。

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分析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经济属性;分析

一、前言

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广泛参与和对体育赛事的高度关注使体育产业具有可观的潜在经济价值,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为了使体育产业更好更快发展,首先要加深对体育产业的认识理解,研究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变化规律,是促进其发展的首要工作。

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和追求日益增进,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进行体育锻炼已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产业得到长足进步,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比较明显。

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规模偏小,体育产业所占GDP比重偏低,体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体育用品的生产规模也有待扩大、生产结构还不够完善,总体来说,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不成熟阶段,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积极探索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步伐的方法。

三、体育产业的基本属性

1.体育产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体育的发展范围在不断扩展,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着深刻的意义。从传统体育产业来说,它单指的是一种运动,其中不包括其他的内容。而现代体育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可以称为一项产业。产业的内容既包括体育发展中的经济活动,也涵盖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从重要性来说,体育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增收奠定了基础,并实现了体育类型的细化。国家为体育产业进行了定义,它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予以体现:一方面,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包括体育产业中的物质、精神两种产品类型。物质产品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以体育运动作为依托的实际性形态。而精神产品主要从体育产业服务出发,体现其中为社会所带来的劳务价值;另一方面,从体育产业的结构上来看,它涵盖了产品层、核心层以及外围层3个方面。体育产业的核心层是从产业本身出发,提高发展途径的主要方式。其中注重的是体育产品的质量和外部形态,也包括体育馆、健身休闲中心等基础场地。体育产业的外围层主要是指围绕着产品进行的推广与宣传工作,目的是扩展受众群体与营销空间,体现体育的产业链条。另外,在其中也涵盖一些大众性的服务。它是从服务本身延续出来的,来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根本要求的具体内容。随着我国体育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它不仅仅是针对运动员进行的一种活动,更作为了一种娱乐消费产品,面向了全体人民。从其意义的角度来讲,体育产业不是单纯的以经济谋取为主,还担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它致力于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推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进。

2.现代体育产业的基本特征

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不但受到自身产品的影响,也受一些相关配备设备的影响。它与其他的经济性产业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产业虽然包括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内容,但它却不以实际的形态体现出来。总体来说,它体现“非实物性”。产业的经济带动性在于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的人数以及积极性。另外,它既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经济的制约。如果经济动态性不强,那么人们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就会降低。从本质上来讲,它为人们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服务,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满足他们的心灵建设,消费者的参与性也体现在产品的生产中。第二,体育产业具有消费的普遍性。随着国民运动的增强,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只要愿意参与进来,就能够享受到体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第三,体育产业的整合性。它与其他经济产业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第四,体育产业的社会效应性。体育产业有着一呼百应的作用。它在人们的精神与物质世界中凸显出来,并实现功能的扩展。

四、体育产业经济属性的表现形式

“产业”一词在组织理论和结构理论中有不同的含义。产业组织理论从微观角度把产业定义为市场运营活动中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集合,产业结构理论则是从宏观角度把产业定义为从事国民经济中进行带有相同性质的生产活动和其它活动的单位集合。本文着重研究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因此采用产业结构理论对体育产业进行定义,即从事体育生产活动或其他活动的单位集合。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产业,对体育产业的研究主要是是对其提供的服务进行研究,所以体育产业所表现的经济属性主要为非实物性、市场性和产业性,这也是研究体育产业经济属性的主要内容。

五、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

1.非实物属性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这决定了体育产业是以向人们提供非实物的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性产业。体育产业定义中的生产活动即是服务产品的生产活动。人类从事生产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上的需要,包括对实物形态产品的需要和对非实物形态产品的需要。体育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产品就是对人们健康需求和娱乐享受需求的满足,具有与实物产品类似的经济价值和可消费性。

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具有比较明显的非实物属性,比如体育产业提供的主要服务产品、体育赛事欣赏,观众以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或到现场观看的方式,通过收视费、流量、入场费等形式对体育赛事进行消费,带来体育产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再比如人们到健身房锻炼,为体育器材的使用进行消费,也是体育产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常见方式。体育产业的产品类型决定了体育产业经济具有非实物属性。

2.产业属性

有人认为体育产业不生产任何实物型产品,是纯粹的消费部门,所以不属于产业范畴,这也是一些人对第三产业的普遍看法。但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确实具有产业性。

从产业的定义来看,体育产业是进行与体育相关的服务产品生产活动的单位集合,并不是没有产品,只是其生产的产品是非实物型产品。从体育产业的非实物经济属性可以看出,这种非实物性的服务产品具有可消费性和经济价值,与实物产品无异。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体育产业生产的服务产品是由国家计划生产、集体购买,再统一分配给消费者,已经具备产业的基本性质。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当下,体育产业加入市场竞争,更突显出其产业的性质特点。只要是满足人类某方面需求的生产活动的单位集合都是产业,不需要通过市场化证明。

3.市场属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生产运营方式发生了改变,体育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参与市场竞争,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表现出市场属性的特点。第一体育产业资本支持体育产品的生产制度创新、生产项目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提高体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第二,体育产业的市场属性也体现在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上。产业会根据市场中人们的需求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并从对方的优势条件等方面出发,结合运作的基本规模,打造有利的体育产业竞争市场。竞争优势在于产品的内部打动性。体育产业可以依靠投资数额的增加来使自身变得更加协调。第三,如果对体育产业进行细化,它的作用可以在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体现出来。为了加强管理的有效性,体育产业可以在产品综合的情况下完善内部制度,建立多样化的协调机制,扩大产业在消费人群中的作用,体现现代体育产业的先进性。

4.体育产业显著的外部性

体育产业的属性还包括外部性。这种理念是从经济的扩展方向出发,根据市场进行优化以及调整的主要过程。在消费人群的认知当中,这种外部性也代表了产业的壮大。第一,体育产业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如:广告行业、机械生产与制造行业等等。但这种带动性是不以经济利益的流通为主的。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产生支付费用。第二,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产品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结构。在传统消费结构中,主要以衣食住行为主,但体育产业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变得多样化。第三,体育产业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使得人们在运动中加强了身体素质,转变了国民审美。另一方面,也因此出现了一些体育中的不良“热潮”,影响了人们正确价值观念的发展。

六、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影响

1.提升国民素质,塑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从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可以看出,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环保性和与其它产业的关联性。通过发展体育产业带动经济增长是无污染、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水平基础,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正处于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阶段,可以满足体育产业的发展需求。另外我国还具有人口优势,也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体育产业属于上游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如传媒业、广告业、机械制造业、旅游业等,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重要的是体育产业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有利于勇于拼搏、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传播。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2.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贡献作用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体育产业的基本类型。从实质内容上来看,它会以体育俱乐部、体育馆等形式呈现出来。二者也是体育产品本身的实际载体。例如:在深圳高湖高尔夫球俱乐部当中,它的建设场地相对较大,也需要一些教练、清洁人员与内部管理人员来支持。这样才能够打造一个相对完善的体育产业产业链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产业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岗位,解决了社会中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体育产业也为经济的增加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方面,一些以体育度假休闲为主的活动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更多的消费者愿意将平时休闲的时间放在身体的锻炼上,而其中最佳的选择就是体育运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产业为国民经济增加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体育产业也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它的发展带动了科技行业、机械制造行业、电子通讯行业以及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使我国的科技创造力更强,综合实力更高。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通过分析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国民经济基础,反过来,体育产业发展又能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分析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只是从非实物性、产业性、市场性三方面对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进行粗浅分析,体育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广大学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冯建强,陈元香. 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解析[J]. 生产力研究,2014,02:158-160.

[2]龚秋玲,刘飞平. 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4,09:101-104.

[3]邓军平. 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及其发展现实基础探讨[J]. 商业时代,2009,15:107-109.

[4]吴頔. 浅析基于市场化下的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

[5]宁博文. 体育文化建设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关于黑龙江省体育产业的发展作用[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3.

[6]杨越. 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重点分析——基于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调查研究[J]. 体育科学,2015,11:24-29.

[7]倪会忠. 扩大内需背景下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4:1-5.

生物资产准则计量属性分析 篇4

一、生物资产特征及计量属性

(一) 生物资产的特征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把生物资产定义为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 与IAS41所定义的活的动物或植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作为一种经济资源, 生物资产具有其它资产所不具备的生物特征, 具体来说, 生物资产具有生物转化能力以及生长周期性, 而且具有流动性生物资产和长期性生物资产的双重特性, 其未来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及较高的风险性, 这些特征决定了生物资产会计计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 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选择

生物资产的计量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或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比较直观, 具有较大的可靠性, 它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数据有凭有据, 具有可验证性。由于农业活动受到各种因素的不断影响, 在不存在公开、活跃市场的情况下,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相对可靠简单, 可避免出现用估计的折现率估算而产生的不确定情况。相比而言,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主要基于市场信息, 且立足于当前的交易, 对于生物资产这种特殊资产, 在存在活跃、流动市场的情况下, 公允价值能够更好地反映生物转化引起的生物资产价值的变化, 及时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可见, 历史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各有优劣, 但生物资产计量具体选择哪种计量属性, 不仅要考虑不同计量属性的特色和生物资产的特征, 还要考虑对会计目标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对效益和成本的权衡以及经济环境的成熟程度等, 最终选择适合生物资产的计量属性。

二、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计量属性选择比较与分析

(一) 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计量属性的比较

在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方面, 尽管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和IAS41都引入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 但两者在计量属性选择的优先序上明显不同。IAS41将公允价值作为生物资产的首选计量属性, 规定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在初始确认和各个资产负债表日, 生物资产均按其公允价值减去预计至销售将发生的费用计量;在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情况下, 则按照其成本减去累计折旧和累计减值损失计量。IAS41规定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生物资产, 即使后来无法可靠地确定, 也应继续使用该方法直至处置该生物资产。可见, 在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下, 企业应首要选择公允价值, 只要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确定, 就要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历史成本只是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时的补充计量属性。而我国生物资产准则规定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采用历史成本, 但对于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应当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二是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估计。由此看出, 我国虽然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对生物资产进行计量, 但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所持的态度非常谨慎。

(二) 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计量属性差异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对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优先序不同, 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同的市场环境造成的。IAS41发布前各方对于生物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意见分歧很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听取和考虑了各方的意见后, 考虑到生物资产的生长周期长, 受各种自然灾害的风险大, 且其特有的生物转化功能使得采用传统单一的历史成本计价不能准确反应生物资产的价值, 而采用公允价值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能够可靠地反映其真实价值, 所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最终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面对会计国际趋同的趋势,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之所以选择了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 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尚不完全具备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条件, 我国的交易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起步较晚、规模较小, 目前某些领域仍缺乏较为规范的公开且活跃的市场环境, 使得公允价值的获取和使用遇到困难。加之我国大多企业缺乏采用公允价值的技术支持且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为避免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我国生物资产准则选择了历史成本为主的计量模式, 而只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三、生物资产准则计量属性选择趋势

(一) 健全生物行业市场体系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获取的第一层交易市场是生物行业市场, 而我国生物行业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且市场集中度不够, 大多数从事生物生产活动的企业与市场的对接存在较大的问题, 代表整个国家生物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难以获得。为逐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应不断健全生物行业市场体系, 提高生物行业信息化程度, 保证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畅通, 并逐步改善市场相对分散的状况, 使我国生物行业市场体系符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要求。

(二) 规范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没有完善的资产评估体系, 存在外部条件的缺失, 使得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利润, 给企业的损益带来很大的波动。无论采用何种计量属性, 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且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至关重要, 为避免公允价值被企业滥用, 我国应该规范资本市场, 大力完善资本市场并不断健全监管法律制度。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会计信息具有对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能力、业绩以及道德水平监督和评价的功用, 而在有些公司中经常存在股东大会对高级经理层的约束力名存实亡等现象,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限制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为避免公司高层领导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 应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使他们没有机会为了私利而操纵会计数量, 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保障。

(四)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公允价值相比于历史成本而言, 需要会计人员更多地运用职业判断。要获取高质量的公允价值信息, 会计人员要及时收集交易商品的市价, 在存在两个以上活跃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职业判断选择一个主要市场价格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 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根据客观实际审慎地做出判断和估计, 确保公允价值入账的可靠性和及时性。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与这一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企业需要不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以保证客观而非主观随意地使用公允价值, 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效果。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 公允价值以其较强的相关性而日益成为生物资产计量首选的计量属性, 它将取代历史成本成为我国生物资产主要的计量属性。随着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不断优化,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运用的条件会逐渐具备, 可以分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行公允价值计量, 不断完善我国生物资产准则, 最终实现公允价值在生物资产计量中的全面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 (中文版) , 《会计研究》2001年第5期。

[2]綦好东、张孝友:《我国生物资产准则与IAS41的比较与思考》, 《会计研究》2006年第11期。

分析属性 篇5

据了解,百度统计一直都在流量统计分析领域独占鳌头,成为了广大中小网站进行决策分析和制定营销策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为了使站长们更直观 地了解用户的行为特征、区域、年龄以及喜好,从而对中小网站的营销带来促进和价值,百度统计特别依托百度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实力,以图形化的直 观方式为站长们提供了新老访客分析和访客属性分析2大功能。

在新增的“新老访客”分析功能中,站长们不仅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了解新老访客的用户量占比、浏览量、访客数、跳出率、平均访问时长以及平均 访问页数等核心指标的对比信息,从而可以清晰的了解和掌握网站用户的构成。“借助新老访客的图形化分析工具,站长们可以很容易地对用户进行区分,从而对不 同类型的用户进行针对性的营销和引导,

例如,通过该工具我们发现,有超过30%的新用户流量都来自于百度,同时北京、上海以及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用户量更加 集中。为此,我们除了加大SEO的投入力度外,还会针对一线城市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网站的优化调整。”一位网站的站长表示。

除了“新老访客”分析功能外,百度统计还推出了业内独有的网站“访客属性”分析工具。这一强大的分析工具以百度多年来对用户行为深入的了解把握 为依托,能够基于对中小网站的监测和用户访问行为的解析,刻画出访问用户的构成情况。百度统计负责人强调:“不同的性别、年龄段、知识阶层以及职业必然会 导致在关注点和喜好方面的差异,这也是百度统计开发这一功能的初衷所在。通过这一包含了性别、年龄、职业和学历等关键字等分析工具所形成的用户属性报告, 可以帮助站长了解网站访客的特征,并可对比分析与互联网均值的差异,从而针对网站核心用户群体,制定精准的网站优化、运营方案,实现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据悉,该功能是目前百度统计独家拥有的技术实力的体现,目前还未有其他家的统计工具能提供该功能。

有关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 篇6

关键词:法律意识;价值属性;法律活动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法律意识形态虽然有着自己的认识,但对于法律意识形态真正的概念人仍然模糊不清,这也是因为法律意识形式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法律意识形态介于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之间的概念,不同于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本文,我们了解到了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它是法律价值观的具体反映。当然,在探寻法律意识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一、法律的价值的属性

法律的价值矛盾是主体人的自身属性及其能力在驾驭法律内在状况(规律和利益)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法律的价值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决定法律的价值元素多元性。矛盾体的对立统一是构成矛盾体元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其必然的要求构成矛盾体的元素的相对独立为前提,就是通过分离元素实现对立统一。同时,元素的剥离、元素间的对立统一过程也证明了元素存在的多元性、相对性。由此,通过对法律的“一体多维”的分解与结合,法律的发展脉络与规律才能掌握。法律的意识与思维将满足人性的某类或某个需求与其它相对属性分离和区别,通过确立相对地位来指导法律实践。法律的价值元素多元性是法律一体多维分解后的必然结果,是人类从不同的维度认识法律的支撑点。通过一体多维的方法将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性需求出发,将法律体的内在运作规则进行探究。同时,这也证成了法律的价值相对性。法律的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其中客体主导着主体,主体对客体存在能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主体认知的局限性决定主体对客体能动作用的相对性,即主体作用是以特定时空下的认知为准则。

二、法律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人们的基础法律意识当中,其意识形态是最具倾向性以及影响力和感知性的法律思想。而相比之下,法律意识只能算作是一种简单的法律现象,同时也是人们就某种法律事件所表达出来的实际心理感受以及主观思想,而且也会因人们所提现出来的不同感受以及反映,而展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及不心理活动。此外在人们的基础法律意识当中,其表现形式具体可以概括成为人们就某种已经发生的法律事件或者是已经出现的某种法律现象而表达出来的一种实际感觉以及相应的知觉,它是人们在法律思想以及法律意见这两面的真实体现。依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定,可以将这些所谓的心理形式进行相对具体的划分,主要划分成为两种,一种人们常说的感性法律意识,另一种是与之相对应的理性法律意识。一般来讲,法律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人们法律意识当中的基本法律思想,但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法律思想都可以成称作法律意识形态。所以,在法律思想中,只有最具代表性的那一小部分才能被称作真正的法律意识形态。由于法律思想在社会上是大量存在的,因此在这个社会当中,差不多有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特且又真实的法律思想,当然在這阶段中他也可以就某种事件而接纳和吸收来自外界范围内原本属于别人的某些特定法律思想。比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常见的一些法律工作人员、律师以及相关的法律研究学者等,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就某些已经发生的法律事件,依据一定流程和标准形成一种较为直观的法律思想。当然普通的劳动群众也可以就某些已经发生的法律问题或是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特有的、直观的法律思想,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原因,这些已经发生过的法律思想不管是真实性以及理论性和系统性,还是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上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而且它的具体意义与实际作用不相同。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人们法律意识形态的,只能是那些能够将价值属性提出来的法律思想。

三、法律意识形态对法律行为的影响

价值属性是法律意识形态中的基本属性,它不是以简单的抽象的形式而存在的,是基于一个具体的法律问题和其实际的影响上面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件法律问题的作用和功能。针对人们法律意识中的实际功能和具体的作用有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有的人认为我国在现阶段的法律意识形态是作用于主体的构建的。还有学者认为,现阶段的人们口中的法律意识形态是具有一定的凝聚功能的,它可以将人们的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法律观念凝聚在一起,有一定的促进功能和整合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法律意识形态的作用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人们可以通过法律意识形态来作用于法律活动的方向。现在的全部法律意识中并没有多少法律意识形态,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一少部分的重要作用。同时,法律意识形态对于一些法律问题、法律时间等的实际发展方向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除了对法律活动有方向性的指导作用之外,法律意识形态还具有其他的一些作用,例如对人们的教化作用、价值判断作用等。其实,以某种实际意义的基础来看,人们可以将法律意识形态当成是看一种价值观,同时,价值判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必须存在的。

四、结束语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法律意识形态的概念有些综合、模糊,它是介于意识形态以及法律意识两者之间的概念,而且它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属性,却又不等同于简单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和法律意识。它的最重要的一条属性就是其具有价值性。法律意识形态将法律的价值观具体反映出来,而法律价值观却是法律意识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孙春伟.法律意识形态的价值属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

国债利息支付的本质属性分析 篇7

目前,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债利息支付属于转移支付。对于国债利息支付的经济属性的界定,笔者持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国家举债与私人举债并无实质区别,是为了购买资金的使用权;作为举债成本,利息支付是为了换取资金使用权的代价,属于购买性支出。因此割裂国债利息支付与国债收入之间的关系会造成对国债负担的错误统计,导致不能真实地反映财政支出结构,甚至造成财政决策失误。

一、国家举债与私人举债的本质相同

1. 国债是供给方的融资工具。

国家是国债的供给方,国家通过国债进行融资。国家将国债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实际上经历过变迁,古典财政学理论被凯恩斯主义所替代促成了这种变迁。古典财政学理论强调国家理财与私人理财的相似之处,主张保持财政盈余,在非常情况下出现赤字时要为国债的还本付息设置偿债基金。在这种理论下,国家举债的目的是弥补非常情况引起的消耗性支出所造成的赤字,显然这是一种保守的财政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预算是否出现赤字以及赤字规模的大小不是首要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如何通过管理社会总需求来控制失业率,这样预算便成为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工具,赤字便成为一种必要的代价,国债便成为国家干预经济运行所用资金的融资工具。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导下,大部分国债收入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债收入的投向由古典财政学原理下的弥补消耗性支出变为资本性支出,导致了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以及政府支出的增长。

我国在1983~1993年间的国债发行规模为年均345.35亿元,1994~2003年间的国债发行规模为年均3 481.17亿元。1983~2003年间国债发行规模的标准差高达3 761 991.56亿元。国债发行规模的剧烈波动是因为国家的融资目的发生了变化,从1998年起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债发行规模再次急剧扩大。拿美国来说,美国在1961~1976年的凯恩斯时期,联邦预算只有一年出现盈余,其他15年的赤字累计达23 000亿美元,与此相对应,美国各级政府的支出总额在1975年占国民总收入的43.4%。与其他三种增加财政收入的方式相比,举债不容易引起抵制,其负担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所以举债便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资方式。

2. 国债是需求方的投资工具。

国债的购买者是国债的需求方,即各类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国债资金用于资本性支出带来的投资收益被纳税人分享。在我国,只有中央政府可以发行政府债券即国债,国债投资收益被所有纳税人分享。因此,国债需求方把资金的使用权出售给国家需要获取额外收益,即超出一般纳税人可以分享的收益,这个收益就是国家为了补偿国债需求方资金的机会成本而支付的国债利息,这说明私人举债和国家举债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时,国家将国债的还本付息负担加在未来的纳税人身上,国债的需求方也是其中之一。在私人举债中,举债者和未来还本付息的负担者是合而为一的,这是国家举债和私人举债的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国债规模容易膨胀的原因之一。

但是,二者的交易原理却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供给方换取需求方手中资金的使用权,并在未来还本付息,利息支出是换取资金使用权的代价;需求方让渡资金使用权,推迟消费,承担资金的机会成本,在未来获得本金和利息,利息是让渡资金使用权的回报。国债投资与将物品出售给政府相比,是一种直接投资。物品的销售方通过投资于物品的生产,然后将物品出售给政府赚取利润。政府通过支出换取物品,将这种支出的经济属性判断为购买性支出很容易理解。国债需求方通过购买国债将资金使用权出售给国家,赚取的利润表现为利息收入,这也是直接投资。因此,出售物品给国家与出售资金使用权给国家都是投资行为,国家购买资金使用权的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与国家购买物品使用权的支出属于购买性支出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国债及其利息支付经济属性的实证分析

1. 国债投资价值与发行容易度的关系。

本文收集的数据的时间跨度有待延伸。国债需求方在做出投资决策前,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与银行储蓄、股票和企业债券相比,国债在收益性和安全性两个因素上长期以来占据优势,但它的流动性较差,尤其是年限较长的国债。可以根据这三个因素分别检验国债投资价值与国债发行容易度的关系。本文选取的样本为1988~1998年的3年期与5年期国债。为了便于量化分析,笔者拟用国债发行容易系数表示发行容易度。假设容易系数在0.85~0.95之间为正常,0.96~1.05之间为较容易,1.06~1.20之间为容易,1.20以上为很容易。容易系数是国债实际发行额与计划发行额的比率和储蓄利率与国债发行利率的比率两个比率的乘积。下面,用容易系数来分析国债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1)安全性标准。1992~1994年间,由于非国债投资工具收益优势明显,国债的安全性优势对需求方的吸引力不大,国债发行容易度较低。在1994年以后,随着资本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非正常利率出现的概率较小,国债的安全性优势开始显现并提高了其投资价值,国债发行容易度得到提高。1992~1994年之间国债发行的平均容易系数为0.794, 1994年之后为1.282。

(2)流动性标准。1982~1987年间,国债的流动性较差,与需求方的投资意愿不吻合,因此发行容易度较低。1995~1998年间,国债流动性增强,导致发行容易度提高。前一个时间段的平均容易系数为0.983,后者为1.282。

(3)收益性标准。1992~1993年间由于经济过热,非国债投资收益高涨,因此较大的利率差也没有带来国债发行容易度的提高。1994年之后,对经济过热的治理以及1998年开始的经济紧缩,使国债的收益性和安全性优势凸现出来,从而提高了发行容易度。前者的发行平均容易系数为0.691,后者为1.282。国债需求方对国债投资价值的判断与国债发行容易度的关系证明了国债是需求方的投资工具,国债的投资价值决定了发行容易度。国债利息显然是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而非政府无条件的馈赠。

2. 国债收入与资本性支出、GDP的关系。

大部分国债收入用于资本性支出表明国债是融资工具,供给方通过再投资获取收益弥补国债发行成本。因此,国债的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是投资者,前者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然后用于公共投资,后者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投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推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债收入与资本性支出和GDP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来论证国债的作用。资本性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术革新改造资金以及科技费用支出。我们可以1978~2007年三十年间我国国债收入、资本性支出和GDP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运用Excel进行统计检验的结果为:国债收入与资本性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2;国债收入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国债供需双方在资本市场上以国债为媒介进行交易:国家以利息支付为代价换取资金使用权,并用于公共投资换取经济增长,国债需求方通过承担资金的机会成本换取利息收入。

三、转移支付与国债利息支付的本质不同

转移支付的本质是非交易性财政支出,是一种财政收入再分配性质的支出,目的是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对收入进行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其基本原理是中央政府从财力相对充裕的地方政府、个人处筹集资金再分配给财力相对不足的地方政府、个人,使地方政府能够为公民提供尽量均等的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的最终落脚点是公民。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均衡发展,直接目标是实现各级政府财力均等化。

在我国,进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拨款、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国家对公民转移支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基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直接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对公民进行转移支付的原因主要是收入能力的差异,疾病、自然灾害导致的意外损失等;国家对公民进行转移支付的主要形式是货币补助和实物发放。值得注意的是,转移支付具有分散性和隐蔽性,容易造成对转移支付的统计存在遗漏,如中央财政对高等学校计划内学生的生活补助和普通奖学金没有被计入转移支付。对比转移支付与国债利息支付的本质和目标,可以得出结论:二者不是一个范畴,不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

四、小结

不恰当地判断国债利息支付的经济属性的根源是没有将国债利息支付与国债收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否认国家举债与私人举债的相似性。从实践看,国债是国家的融资工具、需求方的投资工具,供需双方在资本市场上围绕国债投资价值和发行成本进行交易,国债的购买性特征非常明显。但在理论上,对国债利息支付的经济属性的界定却没有与之匹配,没有把利息支付纳入购买性支出范畴。而转移支付与国债利息支付在本质和目标上均不相同,这说明国债利息支付在经济属性上不属于转移支付而属于购买性支出。因此,应调整财政支出的分类,将国债利息支付并入购买性支出。对国债利息支付经济属性的确切判断,将为理性的财政决策、科学的财政支出分析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利益集团参与公共决策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7A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陈共.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詹姆斯.M.布坎南著.赵锡军, 张成福译.公共财政.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

[4].詹姆斯.M.布坎南, 理查德.瓦格纳著.刘延安, 罗光译.赤字中的民主.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高校档案知识管理属性分析 篇8

Peter Drucker指出, 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事物的信息, 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的基础的方式, 也包括通过对信息的运用使某个个体 (或机构) 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进行更为有效的行为方式[1]。中国工程院王众托院士对知识的定义: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 它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它起源于并且作用于有知识的人们的头脑。在组织机构中, 它不但存在于文件或档案之中, 还存在于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实践与惯例之中[2]。

根据知识规范、客观、理性的程度, 知识被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达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但是, 客观上, 任何知识都含有难以表述的部分, 因此Leonard用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 来描述知识。连续体是反映出知识具有一种无完全的边界性, 它的一端完全隐性的, 只有表述为下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 在另一端为完全显性的可编码的、结构化的知识, 这种知识可以直接表述, 并且通过媒介让他人使用, 但我们平时见到的大多数知识却在这种连续体的中间, 因此, 要对这类知识进行描述, 在充分运用认识显示知识的工具的同时, 要求能适应将隐性知识显示化[3]。

随着知识经济的被越来越多人认可, 现实世界中出现了大量的组织和管理知识的方式。最明显的是对一些显性知识, 如技术文件资料、图纸、专利等能自觉加以管理, 但是对隐性的知识由于其物理特征不明显, 编码困难, 则常常未予重视, 这就使得知识的收集出现了歧视, 往往也会损害或妨碍知识的获取、传播和应用。档案作为一种知识的存储形式, 就是为了一方面对既有的显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 对各种易逝的隐性知识也要加以甄别、显性化, 以达到利用的目的。

2 高校档案作为知识载体的表现形式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机构, 对知识产品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在当前高校的档案中, 主要有以下几类形式的知识形式:

(1) 高校科研档案。是高校在科研过程中形成的, 归档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各种载体的历史的、原始的记录。如常见的项目申报材料、立项材料、验收材料、结题材料等。这些材料的形成本身就是知识各界的过程, 档案材料的选取直接决定了档案的质量。

(2) 教学档案。高校教学档案是指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材料。常见的教学档案有各种教务文件、教学计划、总结、测评材料、听课记录等。这些档案是高校教学单位进行教学活动和课题研究的记录, 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不仅反映出高校在过往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平衡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3) 人事档案。高校人事档案记载个人经历、品德、业绩、能力、工资待遇等与个人发展紧密相关的知识内容, 是人事部门考察选拔管理人才的重要信息资源。

(4) 学生档案。反映学生成长、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内容, 与其它类型档案不同, 这类档案只是临时寄存就读高校, 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有义务对档案内容进行完善。

(5) 综合档案。这些档案是学校各个时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 真实地记载着学校的发展历史, 对于现实有凭证和参考作用, 同时由于档案中还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 包括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6) 其它档案。反映其它职能部门的记录, 对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经验的借鉴、业绩的评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几种类型的档案一般都具有共同特征, 首先是档案的条目要求相对来说具有固定性, 一般是先有档案的表格或文件要求, 然后是档案人员根据这些要求逐一收集, 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了同类档案可比性要求、层次结构较为清晰, 但也出现创新内容不足, 可能丢失信息的问题;其次是档案内容基本上是采集的一手显性知识, 即是对既有内容的描述或直接内容的收集, 而较少有对于一些不容易显性化但有重要意义的隐性知识的加工;最后是这种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基本上就是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封存, 直到有人使用时才会按照规章翻阅。

3 高校档案知识管理过程

从第二节可以看出, 高校档案涉及的档案对象多、知识面广, 各知识点之间一般缺少系统性联系, 在当前高校的档案管理中还存在许多与信息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元素, 因此要能有效地实现档案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职能, 就必须按照知识管理的过程, 实现知识的有效收集、整理、传递和利用, 也就是说要在分析知识主体工作流程的基础上, 研究知识的流动, 提炼知识, 促成档案内容的合理化, 达到档案管理的目的 (如实现知识共享, 有效促进个人知识结构化为组织知识, 有针对性地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并将知识融入组织管理流程, 实现知识的再次加工运用等) 。

3.1 知识收集和整理

知识收集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 如电子文档资料、纸质文档资料、语音资料等的搜集。高校目前各职能部门都有收集档案的责任, 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获取对应知识:一是对现有的一些显性知识的采集, 如主管部门下达文件、高校教职工基本信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一些重要事件的解决方法等以电子文档或纸质文档等形式添加到档案中, 形成知识仓库;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模仿、实际操作、形体上的沟通等方式, 掌握具有隐性知识的人的思维模式和某些技巧, 从而使个人的隐性知识能以实物形式保留下来, 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甚至还可以进一步将所掌握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言传的概念, 实现知识的“外化”过程。知识收集和整理是档案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但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高校这样一个知识聚集程度很高的地方, 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都进行收集和整理, 这就要求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 确定必须要收集和整理的知识, 将其程式化, 同时要求档案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知识敏感程度、良好的阅读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极强地将知识以物理形式表述的能力。

3.2 知识传递

当前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如经费、编制、人员培训、外事工作等问题, 各个档案管理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库、自己的应用软件, 各自为政, 隔断了部门业务上的内在联系, 致使丰富的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共享。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信息设施建设正影响着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心态, 档案作为知识载体同时肩负着知识传递、满足信息需要的义务。

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信息技术在为档案服务社会化提供技术手段与技术支撑的同时, 也带来了档案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档案服务伦理问题也日显突出。档案服务伦理是档案机构为满足档案信息用户需求, 在开展各种档案服务活动时所反映出来的善恶价值取向, 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因此, 在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媒介推进档案传递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管理制度建设, 更需要关注档案服务人员工作责任心这一重要的职业伦理问题, 遵守提出诚信、公平、服务的理念[4]。

3.3 知识交流

知识交流是更进一步的知识传递。由于档案是对既有资料的一种存储和整理方式, 对于什么样的资料有保留的价值、在多长时间内有价值等都需要档案管理部门通过对其知识存量的分析作出决策。而单一的靠专人把守、信息输入等较低层次的档案管理方式明显不能从质的角度把握档案的重要意义。因此, 要对既有的档案内容进行知识间的交流, 包括与同类档案机构的交流和与不同类档案机构交流等方式。如召开研讨会、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档案内容的论证、对档案间关联度内容进行融合等, 从而实现以较少的物质空间承载大量的档案知识。就我国高校目前情况而言, 可能通过建立起校内和校间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统一管理, 在档案管理方面体现了档案信息资源集约化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 变各类专业档案的多头管理、分散保管为综合档案馆的集中统一管理,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档案信息资源;并展开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工作。以档案的收集、整理为切入点, 明确档案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在专业档案形成、流转和管理工作中的关系与职责, 建立新的流转机制。

3.4 知识利用

知识利用是知识搜集、传递、交流的目的。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是指档案保管部门以其所收藏的档案财富为依据, 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直接提供档案信息, 为大众服务。收藏档案的根本目的之一, 就是满足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需求。对高校而言, 作为重要的知识产生和聚集地,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希望能较好地对既有知识有所了解或掌握, 因此, 充分开放档案, 对能为学生和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档案主动通过展示、介绍的方式使之为师生服务。在知识利用过程中, 要注意档案管理人员在档案知识识别方面的能力建设, 一方面, 对档案所承载的内容熟悉, 同时, 也要随时观察所产生的新的知识源, 以期对其进行分析、采纳, 形成新的档案知识。

4 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档案作为一种知识的存储方式, 其重要意义已有诸多述及。但考虑到档案知识内容的多样性、有些可以涉及到个人隐私、专利、商业或政治秘密等, 对这类知识的管理虽然可以遵循上述过程, 但仍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 要有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因此, 应根据档案的具体特征, 建立一套完善的规范, 不管是档案管理人员还是档案的使用人员都要通过管理制度的约束。

(2) 在做好档案知识传递、交流和利用的同时, 要突出档案伦理的要求。由于涉及内容中包含敏感问题, 对伦理方面的把握程度极高。因此不管是档案管理部门还是使用人员, 都要严格把握档案的灰色地带, 以诚实、守信的原则要求自己。

(3) 提升档案人员的素质。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知识管理, 档案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档案的质量和效率。由于档案内容的采用需要良好甄别能力, 对有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的方式及程度要求很高, 而往往时间跨度会在内容采集上起决定作用, 因此, 良好的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4) 要建立对档案人员的激励机制。在倡导档案人员素质提升的同时, 要提升档案人员的地位, 包括让档案人员明白岗位的重要性、职业的崇高性和工作的独立性, 让他们在工作岗位设计、薪酬待遇、职业提升方面都能享受相应的福利。

参考文献

[1]Peter Drucker.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王众托.系统工程引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

侦查法律属性的中外比较分析 篇9

1.1 刑事司法的基本含义

刑事司法系统本身并不是基于国家行政与司法活动的范畴划分而产生的概念, 而是特别针对刑事犯罪行为而形成的一个应对体系。 它是指确定刑事指控被告人的刑事法律责任并解决其刑罚问题的一系列机构与制度所形成的集合体。该系统包含三个典型的功能部分或阶段:执法、诉讼程序、罪犯矫正。例如在美国, 其中的法律执行和维护是指警察、治安或执法官员对案件的调查和取证;司法审理程序包括法官、检察官以及辩护律师各自的职责活动, 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庭审判等司法程序最终确定被指控者的刑事法律责任及其刑罚问题;犯罪矫正则主要指监狱、缓刑监督官以及假释监督官等机构和专门人员通过执行刑罚、心理矫正与行为监督等手段对罪犯进行改造。 当然, 由于政治体制以及法律传统的不同, 刑事司法系统在我国的含义与上述西方国家的典型特征有所不同, 其中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机构组织形式、称谓以及具体的诉讼程序设置方面。例如在我国, 法律执行和维护事实上就是指侦查机关对涉嫌犯罪案件的调查取证, 并且侦查程序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刑事诉讼阶段, 而侦查立案是所有刑事程序的起点;在法庭审判前及审判中, 辩护律师的作用虽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就传统观点来看却仍然很难将这样一个非官方角色视为刑事司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我国“刑事司法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刑事司法机关的代名词;另外在犯罪矫正环节中, 除监狱所执行的徒刑以外, 劳动教养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又一种改造手段。对于缓刑以及假释的观察和监督, 我国也并未设立专门的职位, 而是由公安机关负责进行。但需要明确的是, 刑事司法系统的上述中外差异仅仅是体制及形式上的差异而并非本质的不同, 因此并不影响我们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作为针对刑事犯罪行为的一个应对体系, 各国的刑事司法系统在根本目的、基本要素以及一般程序环节上仍然是具有一致性与共同性的, 体现了现代人类法制文明应对犯罪这一社会法律现象的基本要求与总体标准:即准确查明事实、公正适用法律、有效矫正罪犯, 以实现法律的正义并预防和控制刑事犯罪行为。而侦查便是这一系统的有机组成要素之一, 其所承担的任务正如前面对侦查内涵的描述——就涉嫌犯罪案件收集和调取证据, 查明犯罪嫌疑与事实真相。

显然, 就其中的任何一个功能环节而言, 理解和认识刑事司法系统的关键都在于把握其形成和存在的根本目的及意义, 而不是去考究哪些国家机关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以及这些机关的性质如何。毫无疑问, 在我国侦查有很多情况下是由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之一的公安机关负责进行的, 但并不能由此说明其性质是国家行政行为。因为侦查只是公安机关的特定部门针对特定事由所进行的一项法定行为, 而并不是公安机关的全部职能范围。侦查的任务仍然是针对涉嫌触犯刑法的案件事由进行调查取证、维护刑法禁止性规定的有效性并为法庭审判提供证据支持。更为重要的是, 其调查的结果与效力必须通过后续司法程序的确证才能最终成立, 这些均是侦查不同于国家行政活动的特点。同理, 也不能因为我国享有侦查权的各个国家机关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性质以及不同的职责管辖范围, 便得出“侦查权由什么机关行使便具有什么性质”的悖论 。因为“犯罪”本质上只是社会危害行为的一种程度质变, 在发生范围上涉及社会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 而不论其发生在哪一社会生活领域, 之所以能够成为“犯罪”, 本质上就在于其社会危害性程度达到了刑事违法。因而不论是由哪一国家机关进行管辖的刑事案件, 其“涉嫌违犯刑法”这一根本性质都是一致的, 若脱离了刑法对于相应犯罪行为及其构成要件的规定, 则不论该机关本身的管辖范围与职能性质如何, 它都不可能享有所谓的侦查权。那么, 专门针对涉嫌违犯刑法的案件所开展的侦查活动, 显然也就不可能由于其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任务乃至不同的性质。立法上对不同侦查主体之间的案件管辖划分, 只是为了有利于实现侦查工作的便捷、高效以及专门化, 而与侦查的性质无关。

1.2 侦查功能的界定

可以得出结论的是, 侦查在其任务上既不属于一般国家行政活动, 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司法活动 (法庭审判的相关活动) , 而只能是作为刑事司法系统的要素之一而存在。侦查与司法裁决程序、犯罪矫正 (亦即刑罚执行) 手段三个基本功能要素相互依存, 共同构成刑事司法系统的完整体系链条, 其中的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独立地对刑事犯罪行为进行有效处置和应对。至此我们必须明确, “行政”与“司法”是关于国家权力与政治生活的一对范畴, 而“刑事犯罪行为”与“刑事司法系统”则是关于刑事法律问题的另一对范畴, 两对范畴之间的所处层次、参照标准以及划分方式均不相同, 本身并不存在必然或对应的联系。因此, 若脱离刑事司法系统的根本目的以及侦查在其中所承担的任务, 仅从国家权力的一般分类角度来片面地争论“侦查权究竟是行政权还是司法权?”这一问题并无实际意义。然而, 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对于侦查暨侦查权的性质问题恰恰争议巨大、无法形成共识, 其中主要存在行政说、司法说、行政与司法双重属性说这三种观点;另外一个特例是, 在谈及检察机关侦查权时, 往往又另起炉灶地将其归为法律监督权。显然, 以上这些观点均忽视了探讨侦查性质问题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平台——刑事司法系统, 因此我们均不赞同。

从刑事司法系统的根本目的以及侦查的任务来看, 我们认为侦查的性质应界定为旨在维护刑事法律公正的一项刑事司法活动;相应地, 侦查权为一项国家刑事司法职权。

2 侦查的授权法

侦查作为国家职权行为, 必须直接授权于法律。侦查的授权法即指侦查的法律依据,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认识:

(1) 侦查的实体法律依据。侦查的实体法律依据即刑法。刑法中对犯罪行为及其构成要件的规定, 事实上就是侦查行为可以实施的范围与应该进行的方向。侦查是针对涉嫌犯罪案件的专门活动, 如果案件事由不涉及刑法所禁止的行为或未侵害刑法所保护的权益, 侦查便不得被启动和实施, 已经实施的须立即终止。同时, 侦查对涉嫌犯罪事由的调查是围绕“其行为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这一中心问题而开展的, 因此刑法中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将直接决定侦查的取证方向;而在个案侦查中, 脱离和超越本案犯罪构成要件的侦查行为, 将可能导致低效或不合法的结果。总之, 对于侦查的实体法律依据可以理解为:没有刑法便没有犯罪, 没有犯罪便没有侦查。

(2) 侦查的程序法律依据。侦查的程序法律依据主要指刑事诉讼法。 我国的侦查是法定的刑事诉讼程序之一, 而立案则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标志, 刑事诉讼法对侦查的程序、措施、标准、期限以及基本原则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刑事诉讼的直接任务是正确解决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从这一角度而言, 侦查作为刑事诉讼程序之一同样体现了对刑法的维护, 刑法决定了侦查的存在, 而刑事诉讼法则规定了侦查存在的形式和运作的方式, 侦查中任何违背或超越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都是非法行为。

因此, 从侦查的授权法角度来看, 侦查的性质是一项旨在保证刑法正确实施的刑事诉讼活动;侦查权为一项刑事诉讼职权。

3 结语

民间资本的属性及特点分析 篇10

一、民间资本的属性

1.逐利性

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鲜明的逐利性。民间资本真正具有资本的属性, 即逐利性。哪里的利润高, 资本就往哪里走。例如, 这10 年多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崛起, 民间资本通过房产交易、房产开发、房地产股票债券、房地产信托等直接投资方式及民间借贷和银行贷款间接投资方式进入房地产行业。在目前如此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时期, 浙江省统计局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上半年, 浙江全省民间投资5 747亿元, 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 二者合计投资4 962亿元, 占全省民间投资的86.3%。其中, 制造业投资2 523 亿元, 增长15.8%, 占民间投资的43.9%;房地产业投资2 439 亿元, 增长18.8%, 占民间投资的42.4%。

2.灵活性

国有资本的投向和投资规模有层层监管和审批, 其资本固化度高, 而民间资本由于属于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所有, 资本固化度低, 进出市场方便快捷。只要哪里有较高的利润, 民间资本就往利润较高的行业或商品迅速调集。民间资本依托当地传统的民间信用、人际关系, 并以赚钱示范效应、跟进式“抱团投资”为模式, 在很短时间内就能筹集大量资本进入某个投资品、投机品和房地产行业, 显示了其对市场的灵敏性和灵活性。

3.效率性

民间资本的效率体现在三点。一是民间资本的聚焦体现了高效性。民间资本以血缘、地缘、亲缘、业缘关系为纽带, 以商会、标会等为形式, 无须抵押和担保, 融资方式简单, 只要有高利润的项目, 大量的小资本在很短时间内迅速汇集成大资本。二是独特的资本运作模式体现其高效性。民间资本以合作抱团的方式,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信息共用的合作机制。三是在生产经营中, 民营企业追求资本的增值的目标十分明确, 公司从产品的生产、销售到管理, 具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机制, 体现高效率的原则。

4.盲目性

由于民间资本太过强烈的逐利性、灵活性和追求效率性, 以致民间资本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 使民间资本的投资具有随机性、盲目性和投机性。哪个产业或行业有利可图, 就往哪个产业或行业蜂拥。几年前, 光伏产业30%—50%的利润吸引民间资本趋之若鹜。而其实早在2009 年多晶硅就被定位为十大产能过剩行业之一。但由于当时的暴利和行业的红火, 大量民间资本疯狂进入, 最终导致产能进一步过剩。2013 年6 月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的“双反”使我国光伏行业雪上加霜。另外, 由于民间资本的逐利性、盲目性带来的短视性, 使民间资本很容易成为炒作某个行业或商品的游资。自然灾害致使农产品减少, 民间资本就蜂涌农产品, 致使大蒜、绿豆、核桃、食用油这些农产品无一幸免成为炒作品, 扰乱了农产品市场, 造成物价不稳定。

二、中国民间资本现状及特点

1.民间资本规模越大越大, 来源趋于复杂

民间资本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一直是个谜, 只能从储蓄存款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来源进行测算。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 从1999 年起到2012 年, 金融机构存款增长了7.7 倍, 储蓄存款增长了7 倍, 除了2000、2007 年, 储藏存款每年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 在2002、2008 年增长速度还达到了20%多。截至2012 年底, 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1.55万亿元, 加上手持现金、股票、基金、债券、保险以及金融机构各种理财产品等, 金融资产总规模超过60 万亿元。

民间资本不再单纯来自于民营企业和居民个人积累的资本了, 其来源越来越复杂。第一, 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非规范途径形成了部分投机性民间资本。银行资金通过一些被借贷出来后, 私人主体用于股市、楼市等资产投资。第二, 私人的灰色收入甚至是非法资金, 通过洗钱的方式进入到投资领域, 这在房地产投资和民间借贷领域尤其常见。

2.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但仍有诸多限制

得益于民间资本的活力、效率, 及国家一直在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民间资本的行业主要分布于食品加工、服装、塑料制品、医药、资源、能源、制造业, 以及租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一般服务业, 重点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资源类产业。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开, 民间资本加大了交通、农村水利、通讯等的投资力度, 同时开始向垄断性行业如电力、电信、邮政、金融、烟草、石油、铁路、航空等渗透。

同时我们也看到, 尽管国家一再鼓励拓宽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但是更多的只是体现在政策层面, 并没有落实到位。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仍然面临诸多壁垒, 不能享受公平的待遇, 不但进入门槛高, 且税收、融资、人才等待遇都不一样。尽管政策规定民间资本可投资部分垄断行业, 但是在这些垄断行业的投资占比很低, 占10%左右。

3.民间资本投资比重越来越大, 但仍有过多的民间资本成为炒作游资

民间资本在各行业的投资额越来越大, 占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比例逐年攀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找不到民间投资的具体数据, 但是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看, 国内贷款占比越来越低, 从1995年的20.5%下降到2011年的13.4%。利用外资占比也一直走低, 从1995年的11.2%下降到2011年的1.5%。只有自筹资金占比一直走高。从2002 年及以后就超过了一半, 且一路攀升, 在2011年达到历史最高的为66.3%。

然而, 金融危机后国内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远未消除, 人民币升值、经济结构调整、房价上涨、中小企业用工成本和生产成本上升, 使民间资本不愿流向制造业。在近几年股市不景气, 民间资本炒热了中国的棉花、糖、姜、绿豆等农副产品, 炒高了房高, 炒水电、煤矿等资源类产品。在金价普跌的情况下, 全球大的金融机构远离金市, “中国大妈”却奇迹般地掀起了抢购黄金的热潮。投资渠道不畅、制造业不景气, 过剩的民间资本如同洪水猛兽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4.民间资本投融资市场混乱, 运营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迅速增长的民间资本, 狭窄的投资渠道, 不公平的投资环境, 监管的缺失, 使民间资本投融资市场混乱。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当下, 中小企业贷款困难, 经营也困难, 更加依赖民间借贷, 而民间资本利率也水涨船高, 随着风险的增大利率增加, 致使中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进而民间借贷的风险剧增。民间借贷市场中资金链断裂的事件频出, 近两年浙江老板跑路、吴英案折射了民间借贷存在的诸多问题。

同时, 由于中国民间资本起始于商业资本, 发展于产业资本, 很多民营资本家因为胆量、吃苦、执着的精神从家庭小作坊做成了现代化的企业。但由于受企业主知识结构、自身综合素质以及信息来源等方面的局限, 中国民间资本运营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企业管理中出现了家族化企业、企业家独裁现象、民企价值观念落后、企业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计划薄弱、灰色企业文化、战略迷失等问题, 阻碍了民营资本进一步规范运作和发展。

三、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

1.落实民间资本投资政策

国家一直在政策层面引导民间投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份文件, 一是2005 年2 月17 日国务院下达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36 条) , 二是2010 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十意见》 (国发[2010]13 号) 。政策是积极的,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民间资本仍然遭遇到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包括在进入条件、税收、融资、人才等方面。同时, 政策只考虑一时的宏观形势, 没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民间资本的投资问题再次被重视, 政策方面已有相当好的表现, 关键在于落实, 政策应监督各行业各部门真正地把民间资本引进正常投资轨道。

2.成立并规范民间金融机构

成立民间金融机构将同时解决民间资本过剩问题与中小企业缺乏资金问题, 且民间金融机构的成立有利于优化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强化金融服务。目前中国最主要的民间金融机构是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1 年9 月末,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791 家。然而小额贷款公司存在不少问题, 如不能金融机构的相关待遇, 经营成本偏高, 公司业务尚未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以致难以全面了解客户信用状况, 经营风险大等。目前尽管从政策法规层面上, 民间资本可以进入金融业。但事实上, 还存在一些障碍, 如设立条件方面高于国有资本和外资, 特别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要进一步完善。

3.提高为民营企业服务意识, 优化民间资本服务平台

民营企业是民间资本最重要的载体, 要确保民间资本的规范运作和持续发展, 必须完善投资引导机制, 合理调节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 引导民营企业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推动民营企业向聚集化方向投资, 引导其向科技进步的方向、外向型方向投资。要采取信息引导、技术引导、资金引导等一系列措施, 运用各种政策组合与政策宏观经济杠杆, 帮助民营企业逐步摆脱盲目投资的倾向。

分析属性 篇11

【摘要】建筑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大力推动了PC构件供应厂商的产生和升级,建筑模式的转型带来了诸多选择PC构件供应商的问题,本文结合DEMATEL方法,从属性之间存在关联的角度,对选择PC构件供应商的过程中的应考虑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各评价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房地产开发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PC构件;供应商;DEMATEL

一、引言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Precast/Prefabricated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是目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中最为成熟的领域,主要是指按照某种相对统一的标准、规格而生产制作的混凝土建筑部品、房屋单元或构件,再经由物流运输的方式运至施工场地,经过相对简单的组装装配,进而形成的一种装配整体式的建筑结构和施工方式。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一种工厂化、标准化的集约型生产建设模式,其显著特征在于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大规模生产、社会化供应等。

在建筑业升级转型期间,我国PC构件生产供应厂商的数量增长迅速,然而在建筑领域,对于该特征性质的装配式住宅预制构件供应商的选择研究则相对缺乏。基于此,本文通过DEMATEL评价方法对选择供应商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找出关键性因素,为需求方提供合理的决策建议。

二、影响因素的确定

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一直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核心研究问题,PC构件供应商作为供应商选择研究问题的一种,同样具备供应商选择的基本特质,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尝试找出选择问题中的共性因素,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研究。

为解决PC构件供应商选择研究匮乏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项目经理、设计总监、监理工程师等建筑业从业者进行访谈的形式,共收集问卷调查203份,以此作为基础,并通过整理大量文献,对过去研究过程中的学者认可的因素进行统计,总结出20个选择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三、基于DEMATEL方法的选择分析

(一)建立模型

DEMATEL(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方法作为一种多属性决策分析方法,可通过矩阵与图论分析因素之間的相互关系,计算出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被影响程度、中心度以及原因度,进而采用定量分析的手段确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重要程度。其应用方法如下:

1、根据问卷调查建立待评价的影响因素,设为S1、S2……Sn。并对其进行评价;可设0,1,2,3,4分别表示因素i对因素j的影响程度为 无影响、微弱影响、一般影响、较强影响、高度影响;2、建立关于DEMATEL的直接影响矩阵;3、规范化直接影响矩阵;4、利用公式求得综合影响矩阵,其中表示第 i个因素给第j个因素带来的综合影响程度,为单位矩阵;5、根据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出每个因素的相关结果。

(二)实证研究

结合问卷调查结果,通过专家群体对PC构件供应商的选择因素进行打分,对个因素的评价结果求和并算数平均,再四舍五入后得出计入模型的直接影响矩阵,经上述步骤计算后得出最终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以及原因度。

(三)结果分析

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政策鼓励力度”、“当地产业链完善程度”、PC构件供应商的“标准、规范熟练程度”等因素的原因度较高,为原因型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说明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对PC构件供应商的选择起着较大的影响,决定了最终的判断。

同时,“维护成本”、“构件兼容性”、“构件使用性”的原因度值很小,为结果型因素,说明了PC构件供应商产品的性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是其他种种关进因素的最终体现。也体现出供应商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是包括整个住宅产业链内部、外部环境是否完善的问题。

四、结论及建议

在建筑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要想使得装配式建筑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必然要面临PC构件供应商的选择问题,基于现阶段PC构件供应商选择研究缺失的现状,本文运用DEMATEL方法对选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总结,并对其进行因果关系分析,明确选择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并为选择群体提供相关建议。

(一)注重外部环境考察和分析。在对PC构件供应商进行选择之前应合理的对当地产业链进行客观科学完整的可行性分析,其中应包括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当地政策的扶持力度、PC构件供应商的物流辐射范围等关键因素,只有外部环境满足项目实施要求的条件下,方可对供应商进行合理的选择,才能通过较小的增量成本完成项目的目标。

(二)注重产品质量和性能。PC构件产品的使用性能、结构性能是多方面因素的最终反映,把控好质量的选择标准,是最行之有效的选择方式,另一方面,应该注重PC构件供应商产品的兼容性问题,装配式住宅本意是像制造汽车一样生产房屋建筑,统一的标准和规格决定了生产的效率,在选择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供应商产品的标准、规格,进而使得整个项目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敬春菊,冯珍.基于MRO采购策略的供应商选择模型构建[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14):42-47.

[2]李国昌,王倩.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3):191-193.

[3]查京民,宋冠秀.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绿色建筑供应商选择[J].工程管理学报,2015(1):43-47.

地震属性分析在沉积相中的应用 篇12

关键词:地震,属性,沉积相

1 工区背景

丰乐三维地震工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东部, 工区勘探面积大约600平方公里, 扶余油层为本工区的重点勘探层位。其中以录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井震联合对比等技术手段, 建立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双城区块扶余油层统一分层方案, 建立层序构成模式, 从而完成丰乐地区扶余油层分层在地震上的标定。

2 地震属性

地震属性是指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 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在建立合理的地质模型的基础上, 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可以获取大量的构造变形、岩性岩相及储层展布等方面的信息, 是寻找特殊有力储集岩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生成地震属性是获取所需信息的一条重要捷径, 因此, 长期以来地震属性技术一直是地震特殊处理和解释的主要研究内容。近年来,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越来越多应用到对地质问题的分析中, 其中通过地震属性分析来辨别古河道、层间砂体展布、物源方向, 以及对沉积体系的分析, 都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规方法。本文以丰乐工区为例, 详细论述了地震属性分析在沉积相中的应用。

双城区块扶余油层7个砂层组地层发育较薄, 呈整合接触, 层间时间距离大概为15毫秒左右, 因此选择层间地震属性提取, 时窗选择为相邻两层之间。对七个层序均选择提取了以下三种属性:均方根振幅、能量半幅点、有效带宽 (图1) 。

均方根绝对振幅:将地震道每个采样点的振幅值取平方和再开方, 就得到某一时窗段内某一道的均方根振幅值。该计算方法的特点是把小值变得更小, 大值变的更大, 拉开了数据之间的差距, 因此该属性对振幅变化比较敏感, 可以反映反射波强弱。通常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

能量半幅点:它是分析时窗内能量由顶向底累计超过1/2时的时长占整个时窗时长的百分比, 描述能量衰减快慢,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属性, 尤其反映沉积旋回, 如果在分析时窗内振幅相对稳定, 则能量半衰时接近50%;如果在分析时窗内振幅向底部增强或由泥岩到砂岩变化, 则能量半衰时为高值;如果在分析时窗内振幅向底部减弱或者由砂岩向泥岩变化, 则能量半衰时为低值。

有效带宽:有效带宽可认为是数据相似性的一种定量表示。带宽越窄, 数据体的相似性越高;带宽越宽, 数据体相似性越差。宽的带宽代表着反射系数的非均质性, 预示着复杂地层带。窄的带宽代表简单或平滑的反射特征, 预示着均匀的地层分布。

三种属性代表不同的地质含义:能量半幅点反映层序的旋回, 有效带宽反映沉积环境, 均方根振幅反映富砂区的平面分布。据此分析, 利用均方根振幅图可以很好的反映砂体展布与砂体的厚度。

3 属性提取成果图

通过对目标层段的测井曲线的岩石物理统计,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扶余油层段, 砂岩波阻抗大于泥岩波阻抗。若层序界面下为砂岩, 界面上为泥岩, 则呈现为波峰;若层序界面下为泥岩, 上为砂岩, 则呈现为波谷。其中在地震分层中, 我们定义扶余油层为7个层位, 分别为F11-top、F11-bot、F12-bot、F13-bot、F21-bot、F22-bot、F31-bot、F32-bot。

通过landmark软件, 在对目标层位进行4*4精细构造解释后, 对层位进行插值, 从而对目标层提取层间属性, 属性图2如下:

4 结论

由上可以知道, 红黄色为属性高值, 蓝色为属性低值., F32、F21、F13属性红黄色依次增多, 反映砂体增多, 说明基准面下降, 是一个正旋回过程。F13到F11属性红黄色减少, 反映砂体减少, 说明基准面面上升, 是一个反旋回过程。

通过地震属性的分析, 我们可以很好的在丰乐工区解释工作中, 得出有关沉积相的结论, 可以很好的辅助地质学科对沉积相进行科学量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延平.大庆长垣及以东泉三、四段扶杨油层浅水湖泊-三角洲体系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2]阳孝法.地震地貌学研究新进展[J].特种油气藏, 2008

上一篇:纳米SiC下一篇:结构重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