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2024-10-04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精选12篇)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1

如何从投资的角度看待这个市场?

从战略投资角度上得出来的趋势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这是中国冷链发展以及产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条路径。

未来五年,受需求增长以及预期的农业产业改革的影响,中国冷链物流市场依然有望维持高速的成长,需求端增长主要来自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主要品类冷链运输率的大幅提高和拥有较高冷链需求的进口食品等品类的规模高速增长等。

作为投资人看一个行业的特点,冷链行业很有吸引力。

一是冷链行业的成长性。近三年来,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冷链的市场规模一直维持着相对快速的增长。未来我们相信这个行业仍会保持17%~19%。

从投资角度,我觉得冷链是中国可以预见到的几个明确具有增长态势的行业。从这几年中冷联盟的数据来看,排名前50名、在行业里具有规模性的企业正在体现它的价值,排名前十企业营收复合增速为35%,高于50强企业整体的23%,冷链物流行业整体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在这个行业里面规模性的企业正在逐渐体现增长的优势。

投资者总是希望获得未来,你在投资未来,同时也对投资期待回报。但是在2013年~2015年间,前50名的企业也在发生着变化,既有新企业进入50强,也有企业从50强中掉下来。虽然整体在增长,但行业也在变化、在整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首先是网络化、全国化,从区域化、本地化的网络形成全国化、区域化的网络,现在我国冷链物流企业仍以区域覆盖为主,已有少数前瞻企业着眼全国布局。其次是跨界企业的进入,除龙头企业的优势巩固外,新兴企业的异军突起说明了冷链行业所具有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纵观2015年入围的50家企业,有15家在此前的两年评选中从未上榜,15家企业中,部分为新兴企业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规模快速扩张;部分为餐饮、零售、食品加工等上下游从业企业向自营冷链物流的产业链延伸;部分为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快速扩张。

在未来,冷链资本除了将继续推动行业的整合和推动仓配一体化之外,还应该关注创新动向。其中包括农产品收购及物流的电商化(F2C)、冷链零担和铁路冷链、车货匹配的同城配送的平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互联网创新。

我们预计冷链物流从体系上将会有更多创新的机会与动向。从投资角度看,第一是农村电商的收购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物流。农村物流的电商化,农产品收购以及与农产品工业下销,这些模式延伸,将会被整合。未来中国是有可能出现真正的从农田到餐桌的集约模式。

其次,未来对冷链干线运输产生影响的将会是铁路,由于中国经济不景气,铁路的货运运力大幅度下降,东北将有更多空余的运力腾出来,包括铁路出现改革。看美国、欧洲的铁路改革发展阶段,最活跃的是货运而不是客运,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输新的模式与公路运输相比,将可能大幅度降低冷链运输成本,从而对干线运输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第三个值得关注的是车货匹配,同城配送,这些并未应用在冷链方面,这些模式很有可能孕育在某些其它领域,特别是城市零担配送,一般的消费品,电商配送已经出现了城市零担配送,这显然会移植到电商的城市配送里来。冷链配送和传统大货件配送相比,每单的消费金额小,高的物流成本影响着发展的进程。但综合来看其是有增长、有整合空间有创新的机会。

供给侧改革,农业其实是难点。中国农业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未来农业的改革和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我们显然需要更好、更安全的食品,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言,可能是全球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的主体分散,劳动力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低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中间环节过多,销售模式落后;许多农产品成本高,质量低,价格缺乏竞争力;综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支撑服务体系不完善,管理粗放,损耗严重;缺乏品牌,假冒伪劣问题比较严重。

这些就是中国农业的现状,农业链条中间环节多,没有哪个国家比我国多,约有14~15个之多。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对质量不高的产品,是中国农业体系上的问题。服务于这个体系的冷链,在这种格局没有改变的时候,短期是不可能有理想的回报。

埃森哲认为:中国农业未来创新发展需要遵循五大关键原则,农业的结构性变化势必影响冷链行业的发展

中国农业供给和需求的突出矛盾以及冷链物流行业的现状为冷链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但需要有超越冷链物流本身的眼光,中国冷链物流行业下一步的关键“做大蛋糕”。

如果冷链发展除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创新、精细的运营以外,我认为冷链行业有必要去跨界发展,有必要推动中国农业起码是局部不断产业化的变化,产业链的变化才能使农产品质量得到真正地提高,才能使消费者获得更加直接感受中的价值,最终才能实现行业总体更高的利润,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分到一个合理的份额。

这意味着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优质化、品牌化“四化”是中国农产品行业的核心。

一、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差异化的农产品的质量和服务需求为核心

二、以推动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优质化、品牌化等为使命

三、以农业去中间环节化(不必要的),重构/优化农业产业链并构建行业新生态为目标

四、以数字化技术(互联网+)在农业产业链的全面应用和平台创新为重要手段

五、以建立高层次的商业互信、合作共赢为前题

冷链在这个链条中是什么角色?谁有这样的能力,谁拥有这样的跨界手段,谁就有可能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行业里面能够高速发展。我相信冷链物流有可能起到去中间环节的作用。中国农业的互联网+不仅会给农业本身带来巨大的变化,也将会对农产品的分销和物流带来巨大的创新空间。

我们在更多关注冷链自身的同时,有少数企业关注什么样的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切实看到产品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价值。的确,先进的包装带来的是农产品在零售终端消费者直接看到的新鲜度差异和口感差异。从全球的经验来看,大数据和全程可追溯在农业的应用将拥有广阔的前景,并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在中国只有通过多环节,打通如此多的分管部门,让消费者切身感到好的生产方式、好的冷链过程的差异化,冷链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2

摘要: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也是我国未来发展最大的增长引擎之一。城镇化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也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关键词:城镇化;挑战;机遇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201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更进一步对如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进行了总体部署[1]。2014年政府工作汇报,在对今年政府工作部署的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建设介绍

1.1 城镇化概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关于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据粗略估计,至少在20种以上[2]。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从泛农化向非农化转变,农村经济模式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型,农村物质生产从分散型、手工型、低水平向集约化、机械化、高水平提升的过程[3]。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有四个要点,一是四化并举,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它的本质内容;三是土地制度改革是它的核心因素;四是生态建设是必须要注意的不可获缺的因素。

1.2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及现状

从1949年到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基本经历了“恢复发展(1949-1957)、波动调整(1958-1965)、徘徊停滞(1966-1978)、持续发展(1979-1995)和快速发展(1996-至今)”[4]几个发展时期。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已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5] 2000 年至2010 年,城镇人口由4.6 亿增加到6.7 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 提高到49.9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镇化水平达到30%的临界值时,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 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因此,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现状可描述为:(1)总体水平滞后;(2)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明显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即东部发展迅速,中部处于中等水平,西部发展很慢[6]。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我国城镇化无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2.1 土地等资源的压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我国国情所决定,加之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加剧了城市发展用地矛盾;另外,中央出台的土地严管政策将使城市发展长期面临土地要素资源的约束。因此,对我国绝大多数城市来讲,均面临经济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现实矛盾 [7]。城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由于城镇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日常生活所消耗自然资源以及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而引起的。城镇化的物质消费需求使得整个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2.2 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化石能源动力,采取东亚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因此随着中国经济体迅速上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对发展方式进行了深刻反省,接受国际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和治理环境污染。

2.3 户籍问题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镇化中的一个障碍,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是完全的和惟一的问题。由于现行的户籍登记制度还保留了一些对城乡居民的经济权力和社会福利的制度保障与限制,到2012年,中国城镇化指标两种统计之差约18%的人口不能完全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社会福利,因而也是引发社会广泛争议之处 [8]。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居民居住证管理制度,因此各地对这18%的农村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差异。

2.4 农民的总体素质与农民市民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使农民由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向市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彻底转变,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化。与之相伴随的不仅是土地的城镇化(农民劳动和生活空间的变化)和户籍身份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自身素质和文明程度的全面提升。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入城镇的农民,不仅面临着“城镇居民”和“农民待遇”的尴尬,而且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就业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生活习惯和心理等都与城镇新的环境和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要使农民真正转变为市民,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也是特别需要予以重视的问题。

2.5就业与保障的压力

由于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加上外来劳动力的挤压,因此经济发展难以缓解城镇居民就业的压力。目前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失地农民就业困难,成为两大弱势群体。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社会保障面广,而且农村保障和城镇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2.6工业化未能有效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其就业比重严重背离,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挥得并不明显。我国长期实行重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少,再加上户籍制度等制度安排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尽管工业增加值大幅增加,而工业劳动力却增加不多,工业化进程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农民非农业和城镇化。城镇不仅是第二产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第三产业的聚集地,城镇化不仅是农民转向工业就业,也是农民转向服务业就业。综合衡量,我国城镇化水平不仅滞后于工业化,还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3.1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与生存理念转换

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意识觉醒,要求更高的工资与保障性待遇,不再为沿海地区低劣的工作付出劳力。与之相比,更愿意在内地一般城市选择较为体面而有保障的工作。当前城市“用工荒”的出现是这一逻辑的最好的体现。很多农民工会在家乡附近的县城买房,在距离县城较近的大中城市务工或者经商。相比大城市局促的居住与生活空间,在县城生活则更为舒适。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为城镇化建设注入了更多的资源,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9]。

3.2 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

长久以来,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户籍差别所带来的家庭保障、子女教育和身份歧视等问题制约了他们在城市的发展,农民很难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城乡差距不断增大。当前,国家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同时,中央将完善加快小城镇发展的财税、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在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时支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以后国家还将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3.3 强县扩权使县级政府的发展空间扩展,自主发展的动力增强

中央近几年在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推动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强县扩权这项地方性行政体制改革。试验区域正从原来的浙江迅速扩展到江苏、山东等地,得到各方的积极回应。依据试点区的经验,随着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政府的不断的合理定位职能、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机构的运作效率,体制改革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县级政府提供的优越条件,推动产业更加合理地往内地聚拢,更多地往中小城镇布置,进城的农民可以在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城镇就业[9]。

3.4 其他方面

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率,推进农业现代化;房地产继续成为支柱性、引擎性产业;超前实现城市低碳化发展;促进现代城市公共交通产业如城市地铁、城际快轨铁路发展;现代城市产业如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传统城市产业如生活服务业发展;更先进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劳动力要素市场完善促进人工平均成本下降,保持竞争力等等。总结

我国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并不仅仅是只有挑战或机遇。城镇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城市扩大过程[10]。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先行和主导地位,从而解决大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坚持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农业而言,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还十分漫长,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广农业高科技,努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国家政府应该要正确分析我国城镇化目前面临的发展与机遇,合理规划城市发展道路,因地制宜,合理结合资源优势,从体制上突破创新,合理规划城镇化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外资,2013,04:176-178.[2] [3] [4] [5] [6] [7] [8] 刘海霞.西部城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特区经济,2010,10:207-208.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06:60-62+76.孔凡文.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2): 133-135.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20.封伟强.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5.刘文俭.陈玉光.城镇化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产市场,2006,06:70-81.刘瑞,谷峰.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行政学院学刘涛.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机遇、挑战与模式选择[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唐松,谭舒.市长国际经济顾问建言献策 重庆城镇化建设稳步发展[J].重庆与世报,2013,05:72-77.[9]

报,2011,02:102-105.[10]

养老产业的城镇化机遇 篇3

新型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势必进一步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11月15日,新型城镇化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如何开发老年服务产业成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城镇化不仅会使养老市场需求量增加,还会为城市的养老服务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未来,我国养老的重心将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这对于希望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不过,养老产业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决定了企业不可能“赚快钱”。

到会专家提醒,目前企业要跳出养老看养老产业,竞争性不强但潜力巨大,这为从事养老服务产业的企业留足了成长空间。

老年消费市场3.3万亿元

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02亿,占总人口的14.9%。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谈及中国面临的养老压力,长期专注于养老领域研究,曾参与《中国老年事业发展白皮书》《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起草的全国老龄办政研部副主任李志宏说了8个字:不可逆转、不容乐观。

未富先老,是我国养老面临的困难。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力和公共财政虽然会带来一定影响,但这会为某些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如健康养老产业。

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群体消费和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养老行业,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一直从事商业贸易的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最近开始在北京大兴区狼垡开发一个占地200亩的养老园区。该公司副总经理郑强说:“希望将园区做成一个养老产业的推进基地,这是商业公司涉足养老行业的一次尝试。”

据郑强介绍,这个养老园区的定位是老人的健康管理服务。为满足社区需求,园区内会设立一个主要针对老年痴呆、心血管疾病等治疗的老年病康复中心,还会设立一个培训营养师、护理师、心理咨询师等的培训中心。

与北京城乡贸易中心股份公司想法类似,由于看好养老产业前景,河南五云山养老项目负责人王毅则在郑州圈了1.8万亩山林地做起小镇养老项目。据他介绍,该项目的定位是候鸟式养老,与公司另一个项目配合,会员每年可以在河南五云山和海南分别居住两个月。

这个项目未来可能会过渡到养老地产。“打造的方向是微型小区,园区内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应有尽有,还设有康复医院,提供中医养生等服务,未来老人可以选择在此购房置业。”王毅说。

开发养老产业市场,需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根据老年人需求设计养老方式,提高老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快乐指数。”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先民谈到,可以结合当地的市场,依托景区开发旅游养老。目前最常见的是一些东北老人的反季节养老,他们冬季到海南避寒,夏季回东北避暑,候鸟式养老已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市场。

养老重心在城镇

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例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都有利于扩大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此前,关于养老体系重点在农村还是在城镇这一问题,业界一直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地方是农村,农村是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难点。在李志宏看来,未来社会养老体系的重心一定是在城镇。

“城镇化进程加快,到2034年城镇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城镇老年人购买力是农村的4倍,所以城镇老年人口将来会是重点,只有城镇能使社会养老体系的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说。

“人口城镇化会加速人口老龄化。”李志宏认为,城镇化会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同时,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这种双重叠加势必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老年人口比重增加2%。

实现城镇化后,老年人的购买力也会相应增加。李志宏分析,决定养老市场需求量的因素有3个:老年人口数、收入水平和购买意愿。老年人口的城镇化改变了老年人的消费方式;此外,城市老年人收入水平比农村老人高,这些因素会使得养老服务业迅速扩张。

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业还属于劳动力型,将来势必会转向品牌、技术、资本运作型,劳动力的增加会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入,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也有利于破解养老服务业用工难的问题,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即使没有人口城镇化,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使养老服务市场扩大,城镇化之后市场需求会更加庞大。”李志宏说,城镇化不仅使得养老市场需求量增加,还会为养老服务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有专家认为,健康与养老服务产业即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从国家政策层面看,最近一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都充分说明政府对养老相关产业的支持。

不过,李志宏认为,以往政府责任保障制度存在错位情况。“未来养老保障机构应从生活供养型向医护康复型建设转变。”他说,社会保障机构应当把对象设定为低收入和身体不健康的老人,低龄健康老年人则应当生活在社区,然而,目前政府养老服务对象多为低龄健康老年人。

跳出养老谈养老

无论如何,近期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势必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国家出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其中有很多内容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机遇,如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都有利于扩大养老服务业发展空间。

如果跳出养老本身看未来的养老服务产业,视野就会变得开阔。“国家的政策对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均有提及,这给我们以启发。”王先民建议,可以依托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来创新养老服务产品,改善我们的服务,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集群,这才是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把养生、养老和旅游结合起来,实现三方面的一体化。

一体化意味着资源的整合。“养老服务业产业组织形态应从零散经营转变为规模经营,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服务。这需要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要在居家服务、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三者之间形成整合。”李志宏谈道。

谈及这种整合,他举例,未来养老服务业和健康发展融合是必然的选择。因为人口老龄化使得疾病性质向慢性疾病发展,目前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为60%,慢性病老年患者约1.1亿人,到2050年约为3亿人。养老服务业及健康服务需求极大增长,这就要求两者需进行战略性整合。

当然,李志宏强调,实现资源整合必须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以及公司之间的合作。

不过,虽然有一系列利好消息,但养老服务产业也存在隐忧。据有关机构预测,养老产业回报周期通常在5至10年之后,回报率为6.3%至7.1%,前期投资大且回报周期长,这使得一些本想进军养老产业的企业望而却步。

针对这一问题,长期关注养老产业的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张卢锋认为:“要跳出养老看养老产业。”他分析,作为投资经营者,如果仅是想从养老产业获取利润,那么,其回报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显然是很低的。但是,如果用心做养老产业,还是能够做出成绩的。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4

消除垄断指控激活运营商创新力

随着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 打破行业垄断的呼声不断高涨, 国务院两次出台有关“非公经济”的文件, 也是回应了这种呼声。

电信业作为自然垄断行业, 其开放程度近些年来一直广受各方关注, 此次《试点方案》的出台, 有助于消弭国内有关电信业垄断的指控。

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进入互联网时代, 电信运营商在与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 似乎总显得力不从心, 这虽然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但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电信运营商的运营管理体制, 所导致创新基因匮乏;另一方面, 也有国内政策对电信运营商事实上的保护原因。

因此, 出台《试点方案》在移动转售业务领域为三大电信运营商引入竞争, 一方面有助于减缓民间对于电信业垄断指控的压力, 另一方面, 也为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注入危机意识, 有助于激活其业务创新能力。

移动转售业务有门槛非ICT企业机会更大

单从申请条件上来看, 似乎门槛并不高, 但事实上, 电信业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下技术密集型的企业, 其行业准入的技术门槛非常高, 仅就计费、业务管理系统以及信息安全系统的建立而言, 就不是一般非ICT领域企业所能够独立完成的, 即便是企业投入巨资建设, 其IT系统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优化, 并实现与电信运营商现有IT系统的完整对接。而如果在计费、业务管理等方面, 完全依赖目前的电信运营商, 则移动转售业务商将会成为运营商的附庸, 这显然是有意进军电信市场的民营资本不愿意看到的。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 目前在媒体上频频露面高调宣称进军移动转售业务的企业, 大多为零售流通型企业, 基本上没有电信业务开发和部署的经验;而如果仅仅在电信基础业务层面, 如语音、SMS和数据接入等方面, 向移动用户提供服务, 移动转售商除了价格, 显然没有更多的市场手段可以考虑。

另一方面,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长期以来所积累的品牌优势, 也是新进入的民营资本所不能比拟的, 其在各自领域成功经营所形成的“品牌溢价”, 很难移植到移动通信领域。

电信业作为一个自然垄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 移动业务转售商如果不能获得电信运营商的支持和配合, 其移动转售业务的前景显然不会乐观。而从电信运营商角度, 如果必须要选择两家移动转售业务商来开展移动转售业务合作的话, 那么支持那些电信业的“新丁”, 显然对自己的威胁最小, 对电信运营商而言也最为有利。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似乎非ICT背景的民营资本更容易获得电信运营商的青睐, 这也许就是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集体“低调”, 纷纷表态和电信运营商“是合作而非竞争”关系的原因。

OTT及互联网企业变道进入威胁运营商

仅仅就移动转售业务本身所涉及的内容而言, 现阶段并不会对电信运营商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但如果将OTT业务嫁接在基础电信业务上, 将会对电信运营商的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

可以设想下:如果微软旗下的Skype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 那么凭借其技术优势, 将会实现其业务应用在手机、PC和电视的无缝衔接, 其对电信运营商的语音、SMS以及视频服务等业务的杀伤力将是致命的。

虽然Skype由于其外资背景, 目前不大可能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 但在国内目前资本市场广泛采用的VIE (可变利益实体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 模式下, 不排除Skype借道进入国内移动转售领域的可能。

另外一个层面, 《试点方案》由工信部 (MIIT) 发布, 从法律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个通信行业的业务试点方案, 但基于中国目前“三网融合“中广电系统对于OTT业务的态度以及管理方式, 如果广电介入OTT业务的管理, 将会加大未来移动转售业务发展的不可测性。

此外, 《试点方案》中要求移动转售业务的申请者为中资民营企业, 作为海外上市的腾讯和百度, 显然并不符合这一申请条件。但正如前面所讲到的, 通过复杂的VIE资本结构操作, 腾讯等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可以成立一家完全中资的民营企业, 从而申请移动转售业务牌照。而如果互联网企业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 其对现有移动通信市场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VIE结构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信产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通知》指出将会对互联网公司使用VIE结构进行密切审视, 但并没有禁止。

巧合的是, 《试点方案》规定“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为第二类基础电信业务, 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这就为腾讯们是否能够加入移动转售业务,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5

地点:中国.昆明

主题:2013(第六届)中国绿公司年会暨中国绿公司百强发布典礼

分会场1 城镇化:机遇与风险

与会嘉宾:

主持人:欢迎各位来参加我们的讨论,城镇化里面的东西越容易出现,今天出席参加我们的讨论的嘉宾是侯云春主任,他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全国政协的选委员,第二位刘晓光,他首创活动包括我们今天所在的会址他们有大量的投资活动。第三位胡葆森,是建业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最后一位是沈国军,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们的商业地产对大都市的建设非常多,包括和马云的商业事态的构造设施。我们下午的导论是每位先开头讲个五分钟,就是城镇化的话题,怎么跟企业做的实际活动联系起来,风险在什么地方?根据他们讲的翻译的内容翻译,也欢迎各位提供意见。

侯云春:非常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我们提出要建设新型的城镇化有一个问题,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呢?化在何处?进入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不是完全截然,而是对原来传统城镇化当中成功的经验和好的方面的坚持,在过去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或者走的弯路我们要注意克服,让我们现在在推进城镇化当中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第四,随着现在经济发展的改变,我们应该城市化一些什么新的的内涵,我认为新型的城镇化要从几个方面来新,来化。首先是新型城镇化应该是产业集群,任何一个城市产业的支撑是这个城市的重点,产业支撑不光是第二产业,当然还有二三产业,这个产业支撑应该是产业进入优化的过程,多少年我们讨论来讨论去。当然现在污染很快,都市性的城市要防止产业的共性化,有一些城市要防止老化。第二,资源可存在的城镇化,包括房地产的容量和资源的支撑,我们现在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存在。第三,社会的包括性。第四,智能的城镇化,包括交通、智能化,这个是我们现代生活非常重要的。我认为现在城镇化可以着力的方面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我们要探索一个解决新型城市化新在哪里,化在何处的问题。

主持人:请小光讲讲城市城镇化的问题机会在哪里?

刘晓光:我觉得它的意义是它可能是我们下一步进入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也是我们经济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挖掘我们潜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新型城市化问题我也在研究,将来第一到底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小城市为主,大城市就业好安排,小城镇将来需要七八万个,中国人的观念最优前景,因为农民的户口可以解决,市民的就业也好解决,所以将来新城镇一定要做到五个平衡,资源的平衡、产业的平衡、文化的平衡、生态的经横、权利的平衡,农民进城不给户口也是人权和人性的问题。我重点想说的是将来有一些大的原则我们还得保持,是企业为主呢?还是政府为主?是市场手段为主,还是形势化手段为为?这是几个关键问题。作为企业来讲我们实际上还是研究机会,机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城镇化机会很多,城镇化因为我们的房地产业肯定是息息相关。我们现在房地产是做建筑形态,所以离不开我们地产商,当然也涉及到我们下一步的布局,是大中城市呆着还是二、三线城市进攻。第二,它得相关企业的需求。第三,对我们企业的方式要发生变化,我们要有新的生长方式,投资方式,告别老的模型来更大规模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第四,它可能会给企业提供出更多的平等的发展机会,由于市场比较广阔共享的机会可能更多。第五,它拉动了内需,它的基础设施、贸易、服务、学校、医院,我一直推崇洛杉矶,它是豆腐放在空中落下来还剩下一半。有的人问我,北京为什么总是摊大饼,我说没有办法。而现在有3000多亿,谁都知道要建卫星城,要把学校、医院打过去,但是在那个历史时期也不是追究什么样的责任,机会我觉得还有它还会在解决结构、人的权利的问题还会有很多的机会。另外,它可能很容易让我们发现价值洼地,我们也研究过没有城市户口的人消费低于没有户口的人的30%,这部分的销售空间可能对我们还有好处,另外涉及到转移、补充、服务业支撑,什么新特点呢?一个来讲,在城镇化越来越强调人性问题,我也是人,中小城市将来可以户口,大城市能不能给,现在严格来说不能给,一给北京、上海要爆炸了。

城市化过程中可能跟新型经济要结合起来,我们发现网络下会有网络下的经济形态,越来越把吃喝玩乐合并在一起,当然还有治安、环境问题。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小光都提出了一些即便我们走新型城镇化还有一些问题是绕不开的,大、中、小城市化发展的方针一直有着问题。中、小城市一直限制大城市的发展。

他提了一句没有展开,用什么机制来推动,政府主导、企业、市场,这是跟早上刘总主持的有关的话题。第三个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因为现在技术手段在变化,网络、移动网络,这个对我们发生的影响非常大,它对城市化有没有影响?对城市化的形态、布局、投资有没有影响?这些问题他都开了头。好在后面小光很各位还有进一步阐释的机会。

下面胡葆森讲一讲;

胡葆森:城市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特别同意刘总、侯总的观点。我个人有一个观念,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过程,或者说我们说英国的城市化不到20%到今年的70%,大概用了120多年的历史,其它国家平均也用了80年的历史。中国可能会持续甚至多一点的历史。如果把过去的20年集中比作上半场,中国的20年就是中国的50%(不充分的50%),70%甚至可能还要更多的时间。上半场主要城镇化主要在大中城市,下半场并不是主半场转移到了小城镇了,而是在大中城市继续升华,城市化更加充分,同时在小城镇也启动了。

第二,城镇化实际上是之前20年的成果。

第三,我认为中国城镇化必须坚持几个原则,1、坚持发展生产优先的原则,解决就业是第一要务。2,要坚持自愿、公开、透明的原则。

3、要坚持让农民要成为城镇化最大的收益者原则。

4、要坚持一个逐步推荐的原则,既不能一哄而起,一不能一蹴而就,要避免一哄而起,全方位地展开城镇化,这是不对的。

主持人:

第二,我个人觉得,我们做城镇化进程要做的是一定要以人为本,不能像以前老城镇化以工业基础去做。今后我希望中国的城镇和多以人为本,少以工业化为基础去做。另外,少以政府主导,多以市场的方式去做。第三,多做一些个性的城镇化建设,少来一些千层一面建设。

我认为今后新的城市化一定要一些个性化的东西。我个人觉得新的城市化进程要少建一些办公楼,多建一些民生设施,跟老百姓有关系的民生设施、医疗、教育、包括今后的敬老院、养老院等等一些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在这方面多建一些,少建一些行政机关的办公楼。少做一些人造景观,多留一些民族文化方面的建筑。现在很多新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都造成人造景观特别多,其实真正能够弘扬我们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东西很少。少破坏环境,多保护环境多留一些自然的东西。这是我们今后新城市化进程过程应该去做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跟我们以前的城镇化进程要有一个本质的区别,这样我们新城镇化建设才不会走偏。至于过程中对企业来说肯定是有很多商机,但是对不确定的也会存在一些商业风险。

主持人:几位嘉宾都谈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活动。我们为了把这个活动来讨论下去。中国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的路,怎么做到?里面肯定有一些看法不一致。胡总他说大、中、小都很重要,其中县一级的城镇化可能更值得做。国军讲到北京郊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传统的农村也面临一个空间布局上的调整,这个上面有一些大量的空间建设的需求,大中小都摆在我们面前,在主攻方向上,有没有这个问题?另外,我们要更多的时间来讨论到底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

第三,我们刚才提到的新型移动网络,将来这个非常敏感。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小光已经讲过了,你倾向于中,你是首都的公司,但是你认为中型很重要,那你看起来是要搬离首都。

刘晓光:不敢搬离城市,因为现在房价也很贵。小城镇的房价也一定上升的,原来一千多,现在变成小城镇了肯定得二千多元了。

主持人: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跟着市场价格。这个思维你认为跟你的空间搞有什么不同的。其他几位有没有不同意见?

胡葆森:我认为首先要明确,现在几乎所有人都同一个观点,城市化不是房地产化,因为人们只是同意了观点,肯定还没有细细地去探究。因为城镇化要解决三个转换,第一个是居住方式的转换。第二,生产方式的转换,如果把旧地拆了还在那儿种地也不叫城镇化。第三个方式,身份的转换,就是我从农民变成了市民了。现在我们看看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52%的城镇化率,实际上如果就形成过去20我年时间,可能你也知道,现在进城务工人员规模已经达到了2500万的规模,这样的群体你说他是市民还是农民?如果说他是市民,他没有城市居民的身份证,也没有完全享受到城市的体系,就业的问题解决了,整个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所以现在就有一种观点,三元结构,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城乡二元结构,侯主任是专家,我在这儿是抛砖引玉,城市三元结构,你说他是城市的一部分,是他进城务工在城市,你说他是生活在城市了,但是他的身份还没改变。这说明我们今天说的52%的城镇化率是不充分的,因为他是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化没有完成。所以我说城镇化下一步先不要说主战场在哪儿,先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如果这样再进来的农民就承载不了,所以今后的20年下半场一定是特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和小城市同时进行,我认为都是主战场。主持人:这里头还是要研究,如果说小光更多地看房价的变动,胡葆森更多地看流动人口的状态,那我还要问流动人口最愿意呆在哪里?在大、中、小城市里,农民更愿意融入到哪里?

刘晓光:现在来讲有一个很难的问题,户口北京这儿我知道,有200多笔在批。国外是采用消费高低的政策,中国也不能这样做。

主持人:人们愿意去的地方,我们开放的条件不足,比如户口,很多地方说户口放开,你随便来。现在人们要去的地方都是户口放不的地方。

胡葆森:正好今年3月9日两会的时候,因为我是云南团的代表,因为本来他在河南,工作和我也算是认识。现在说的取消户籍,我的建议是先从县城取消,从小城市取消,五年之内取消户籍的限制,最后在大城市取消户籍,也需要分10—15年的时间,我说的是举例子,从小城市逐步解决。

沈国军:我认为这样对公民不公平,我认为应该取消。现在经济发达了,户口流动很复杂,如果300天的雾霾,你也愿意呆着吗?因为现在北京人也有很多人也愿意来单位工作的。我认为户籍制度大家都怕改,其实真正改了我认为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全国人民到北京也不可能,全居住上海也不可能。我个人认为是应该放开的。

很多南方人现在出现问题了,意大利是让年青人出城,将来应该考虑到一个反复的问题。也就是说中央将来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特别的财政支出,对大量的农民工应该有一个经济补贴。

侯云春:大、中、小城镇应该协调发展。

主持人:不赞成马上放开的大概也不否定这个目标是作为中国人的目标,不应该在中国人之间有这么深的鸿沟。

沈国军:我觉得规划一定是城市化,但是它会整合这种设计资源和城镇资源来做,他是让规划院、设计院来做,但是规划的主体还是政府。

刘晓光:一定是一手找市长,一手找市场。刚才胡葆森讲的应该是相应的主体。第二个主要看是什么样的城市。现在我们做的天津的未来城,我们自己跟美国人做的规划,依靠政府来指导,几万人的小城镇更可以做。

主持人:市场、政府要找到一个结合的方式,同样政府做规划也有做得水平好的,也有做得差的。西方现在城市建设当中有一个叫做使用者缺位的问题,你住在里面没有发言权。比如我们的出租车司机,他有很多知识,但是这个没有纳入到管理底细中去。

沈国军:我个人观点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市场来主导新的城市化进程,政府来引导,宏观的规划由政府来牵头,具体的规划实施由市场来做。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好一点,只有这样我刚才说的哪些多一点,哪些少一点,才有可能会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去实现,如果完全是政府来主导,我觉得跟以前30年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可能还是很多人造景观和政府办公楼之类的,可能关注民生的东西会少一点,自然环保的东西可能会少一点。我也知道周教授对这些其实很有研究的,你也跟我们说说你的观点。

周其仁:我是提过这个东西,今天讲完全要由市场来主导城镇化完全达不到这个水平,但是我们在城镇化要加大社会机制的作用,我的观点是根据历史工业化来的。30年过去你发现有一个再工业化,这样错的地方市场全给你较错了。城镇化将来注意些这个教训,不要再重犯这个教训,今天很高兴定了一批图,将来可能还要更正,如果注意企业的信息,当然企业的信息要注意一个问题,你不能让它一家企业就主导了这个城市,但是跨大利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城镇化利润低有一个原因,大的镇有100多万人,但是不能叫市。所以这个在我们研究的范围叫城市设立机制的改革,就是什么地方可以城市,因为我看过日本的地图,日本的很小的地方都叫市,如果我们一叫“市”,他就在食堂吃饭也可以吃掉很多,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改革,我非常同意刚才讲城市化,不要认为城市化是书记的事,是大家的事,这大概是目前可以讲到的观点。

周其仁:现在也开了很多城镇馆,但是真正变成实践这种例子还是很少。我们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权重份额太高,这也导致很多城市失败。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有使用者来参与设计,公众带参与城镇化的规划。

主持人:下面有观众要向台上嘉宾地的吗?

提问1:我比较关注每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满意度、特色,我到每一个城市都想看一看,但是我现在没有这样的欲望,因为我现在到每个城市都觉得一样。所以我想问的问题是,在我们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怎么样避免同质化?怎么能够在我们的规划当中都能够呈现出来?说实话我到云南之前我想象了很多的漂亮云南,到了昆明之后我的感觉是比杭州落后一点。所以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能否帮我们把城市的品质、文化和特色能够保留下来,或者

主持人:这个是刚才沈国军讲的问题是一致的。现在为什么我们的城市都长得一样的。

刘晓光:第一,这个城市的规划水平要很高。第二,规划要有民主性,要人监督。第三,一定要因地制宜,有的城市就是适合搞旅游的城镇,有的是适合搞IT的城镇。现在建筑漂亮没有人说你好,你建的漂亮你也照样当官,所以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说中国人民的房子不好看,因为它不像台湾一样的提供标准的图纸。

提问1:如果我没有做好准备,我这样去做了只是破坏了这个地方的城市和文化,再想恢复就难了,没有办法了。

刘晓光:那不行,那这样得有多少只狼在后面等着呢。

提问1:我是某个建设公司的主席,我目前有在和某部长合作。刚才大家的谈到我非常谈一个和合作伙伴的话题。

我是欧盟商会建筑部的主席。

刘晓光:他刚才问的问题比较复杂,河南的象城发展得比较迅速。现在向东南沿海的城市发展得最快,现在120万的城市有120个,将来很可能有200个,从这些城市看将来规划得好不好,新城镇化体现得怎么样其实很重要,但是怎么样做得好呢?我觉得还是行政的首席,在制造战略规划的班子,在于一套民主化的监督的机制。他要是弄得一个小城镇很破很烂,那你也没有办法。

主持人:中国现在城镇化的问题在中国是52%,是全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在城镇化问题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们在这方面本来是可以兼收后发制收。但是像刚才那个女性提的,大家都很急,现在城镇化的速度是快了,但是质量放到首位做起来是很难的,所以在这个方面怎么样吸取其它国家的经验教训,这次的会也来了很多外国的朋友,所以请大家关注这些问题。

提问3:我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今天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有意思于它涉及到整个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社会变迁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在可持续的发展与社区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第二,我们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涉及的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调节的问题,如何能够达到均衡、统一的问题。第三,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忽略了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做城镇化过程中,如何把社会的期望作为我们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作为城镇化规划、实施和发展的决策的基础,没有这个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所发表的观点都只是单方面的,我们谈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经济、环境、社会统一的问题,过去到现在改革开放,遇到的问题是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粗放的发展方式,我们所产生的环境方面的问题,我们在市场上的一些运营不公平、不合规格的方式,以及现在消费者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实际上都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城镇化要可能持续,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个问题,将来在10年—20年也会遇到同样的教训。如果我们这样做,将来可能会丧失很多宝贵的时间。我想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在处理经济、社会、环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有七项原则,要坚持主题,其中一个

提问4:本来我没有想做一个提问者,我也不觉得这个应该由我提出来。我认为做城镇化没有分歧,在座的各位都认为它是一个低碳的城镇化。现在我们做了很多绿色的工作,现在就有一个问题问在座的各位专家,我们发现现在的技术设计不知道什么时候去介入城市规划。这个变成了一个比较难办的问题。我们知道要低碳我们要做低碳处理和低速交通,如果是这样我们需要在开始就要做比如说我们如果做太阳能我们就不能把房子盖成尖的。

刘晓光:你提的问题已经体现了低碳的环境。现在实际上的做法一个是我们在做大面积开发的时候,但是什么是低碳绿色的标准,谁制定的标准?我执行了这条令以后在财政、税收、信贷上有什么问题?当你做这个规划的时候,会提出来绿色、环保。我提出的是谁在做这个事情,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设计它。

提问5:

沈国军:其实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是说农民进城,其实也有城市人口的流动,心里尤其是年青人,三年在上海工作,五年在北京工作,并且在城市,大城市市区人口往郊区去居住、工作也很普遍,刚才受提的我们最近也在思考作为一个企业家,在新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为发展做一个什么事情?作为企业我觉得首先去多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这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第二,多给政府提供税收,让这些税收去安排、建一些跟民生有关系的设施。在过程当中我们最近也在讨论,我们和几家公司共同打造的一个公众网络,会在几年内200个城市打造这张网络。在过程中我们也大概估算的一下,结合新的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我们可能会给这些周边的一些城镇以及农民进城的,大学生创业的提供接近800—1000个就业机会。在下个月5月28日我们会有一个比较盛大新闻发布会,也是为新的城市化进程做一些准备,作为企业肯定会去考虑这些商机,以及我们今后会遇到的一些风险。

提问6:作为城镇化的参与者、开发商,中国的城镇化、城市化产生了矛盾,但是当地有地但是不供应,地方供应少,为了满足市场的要求,这样就很日照系数产生了矛盾,我认为这是是否上层经济基础和土地的矛盾,我们的计划是计划供应的,但是我们的房屋市场是市场经济,是从某种程度上比土地上来讲是自由交易,所以我认为这个是否是土地的开放。我还想问一下开发商,虽然很多人在埋怨说,土地绑架了政府,实际上作为我们的开发商我们也被土地绑架了,作为10年前我们也可以拿这块地,虽然我们赚了钱,但是我们现在换过来说我们还是只能买一块地。就是这个问题。

周其仁:第一个问题切实是要适应城镇化的新的需求。这些年在各地的实践当中,特别是划定的城乡统筹改革须作了一些实践,我们进行了观察,有一些土地完全是有公家拿来,要变成一部分农民土地可以直接入市,农村土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为了做好这件事,不能侵权。所以为了做好市场,要奠定市场的基础那就是不要侵权。今年中央经济文件就部署了把五年的土地的侵权工作完成,就是把一些土地不要经济政府就变成了市场供应的土地。当然由于时间我们不能详细讨论。第二个问题,你们哪位简短地回答一下。

胡葆森:过去十年地产商一直在做商业模式的转型,走出这个怪圈,主要是靠商业模式的转型,靠买地转移再转移。像沈总谈的银泰中心,如果他卖掉了,那今天再卖就买不回来了,沈总非常聪明,所以他就赚了。

提问7: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刚才探讨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战略的思考。我认为社会发展其中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艺术、感性。海德格尔有一句话叫做,我希望人类栖居在这个地球上。

刘晓光:我回答一句叫做碧水蓝天。

胡葆森:适宜的安居乐业。

侯云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刘晓光:私有土地也有个用途和管理的问题。

城镇化,中国汽车产业的最后机遇 篇6

为什么城镇化对于整个车市而言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首先,城镇化带动了经济增长。5年前我做过测算,中国经济的城镇化比之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而言要低11%~12%,所以我们一直在追补。从现在开始到2030年,城镇化的速度会迅速加快,每年的城镇化率要高于1%,每提高1%的城镇化率就会带来1.5%-2%的GDP增长,所以城镇化不仅能够带来整体经济规模的持续上涨,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百姓的消费结构。

如今,三线城市居民的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元左右,这个水平意味着要买一辆经济适用车需要两年时间,到了这个阶段,汽车消费就会加速。所以,我相信这样一个判断: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的车市规模将会按照总体GDP的增长速度而发展,即,经过10~12年的努力,新车的销售量与总体规模大概会从每年2000万辆上升到每年4000万辆,经过这个阶段之后可能会逐步放缓,二手车将会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

城镇化对于汽车行业蕴含着巨大挑战,尤其是对于自主品牌产业,为什么?

城镇化过程将会彻底改变汽车规模的格局,一二线城市的车市规模不可能有大幅度的上涨,因为一二线城市的居民在使用汽车过程中已受到种种限制。由此我预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汽车市场将会发挥其整个作用,一线城市和一部分二线城市会从现在的限行、限购政策转化为一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汽车消费限制政策。同时目前靠摇号方式的限购政策一定会改变,如果不改变,北京市的购车形式一定会转变为上海的拍卖形式。而至于现行存量的号怎么处理,我建议存量的号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到拍卖阶段。这样,一方面既限制了大城市总体车辆的上升速度,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大城市的居民购买高端化的汽车。除了高端化外,大城市还要追求绿色化,像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定的地区性补贴措施。此外,大城市现在的汽车销量为60%,这个格局一定会改变,二三线城市未来十年会出现第一次购买汽车热或者是中低端汽车热的浪潮,这股浪潮过去之后,三四线城市也将会出现拥堵、污染,会继续延续着一二线城市的发展模式。

因此,中国的汽车企业、自主品牌千万不要浪费掉最后的一次发展机遇,不要浪费掉二三线城市购买中低端产品的机遇,这个机遇过去之后,二三线城市也开始走向高端化、绿色化。

对自主品牌的四个建议

第一,建议将服务提升到与品质同等的水平。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在服务方面不输于国外,有很多案例足以证明,如海尔、格力等。同样,作为一位驾驶人员,也不喜欢将时间花费在4S店。因此,企业应在服务上多下工夫,比如上门服务,或把车开回到4S店修理。所以抓住服务,这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

第二,自主品牌的企业要抓出口。目前,国际上已有大量的新兴市场出现,但这些市场总会有小缺口或漏洞,比如发达国家的汽车大部分都为中高端车型,同等车型的价格都比中国汽车稍贵,所以杀向新兴市场国家、走出口战略是一条非常可取的路,而且不要放弃。

第三,要抓汽车行业后面大量的隐形冠军。就像观看车展时,别人欣赏车模,他看新车与零部件。企业不要只抓前端的品牌。

第四,要紧密的关注汽车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我预感到汽车行业正在发生一场革命,从过去3万多个汽车零部件组合成一辆汽车,可能变成今后300个零部件组成一辆汽车,为什么?看看现在的手机、电脑,未来的汽车也可能会出现数字化、集成化、标准化的迹象,如果形成这样的趋势,汽车企业必须要抓住。就像电脑、手机制造商一样提前占领这个领域与市场,这样,汽车行业才能够上一个大台阶。

本刊编辑 王玉春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思路 篇7

一、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机遇

城镇化, 又称城市化, 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 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一般城镇化水平的大小是以都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 数值越高, 城镇化水平越高。城镇化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逆的必经阶段和过程, 是城市文明的扩散和普及, 紧密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世界上高收入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接近80%, 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 而据世界银行预测, 将在2030年达到70%。所以,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 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 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既区别于历史上城市化的自然进程, 又不仅仅是简单的进城居住, 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起点和适合我国人居生活方式的全面城镇化, 涉及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医疗保障、户籍制度等改革进程的加速。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着眼农民, 涵盖农村,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城乡关系, 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为建筑业、社会公用事业和城乡规划、生态保护、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 遵循规律, 因势利导, 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 方向要明, 步子要稳, 措施要实。

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 城镇化的真正活力来自以人为核心。要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 不断加快旧城镇改造和新城镇建设, 发展产业, 创造就业, 使城镇居民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质量都大大改善, 使各类城镇成为充满活力的人类居住点和社会共同体。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首要任务;要优化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 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 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推进城镇化, 既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推进规划体制改革, 加快规划立法工作。

推进新型城镇化, 要坚决避免传统发展城镇的思路, 努力发挥市场和社会机制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摈弃只顾发展, 不顾发展质量的做法, 只有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 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全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三、新型城镇化中的村镇文化遗产保护

2013年12月,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同时, 也廓清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其中, 对于建设美丽村镇、保护村镇文化的新思想, 为我国乡村未来描绘了一幅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丽画卷。会议强调要把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到城市生命力的高度, 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 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延续城镇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 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 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 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这一顶层设计彰显了科学发展理念, 为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工业化发展来引领、以GDP快速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城乡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同时也对乡镇的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人居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冲击, 对城乡的历史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产生了严重的破坏。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师急于求大、求新、求变, 对原有的城市历史文脉、村庄原始风貌、山水脉络等弃之如敝屣, 取而代之的是宽马路、大广场和摩天大厦。传统街区和村落消失了, 原来的社会关系、宗族关系都不见了。居住在这样的城市, 人们已很难找到“乡愁”的记忆, 精神家园已不复存在。

新型城镇化给我们城乡规划设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往规划师把注意力多集中在物质规划和技术规划上, 而对“乡愁”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因素考虑不够。尤其在乡村规划中, 套用城市规划的手法和思路, 对村庄进行大规模的撤并搬迁, 村庄内部进行城市模式的改造。大量的传统特色村镇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消失, 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岌岌可危。如果再不进行保护, 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慢慢消失。

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 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 对长期的生存环境和家园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既要现代化的生活设施, 又要碧水蓝天和人文气息。要总结村镇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 研究城镇的产业形态、文化形态、生活方式、文化基因, 探索村镇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成功之路, 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作出贡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廓清, 指出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8

(一)人民群众对医疗市场多样化的需要。目前医院医疗资源有限,而医疗需求无限,在全民医保模式下,医保基金不堪重负,需要民营资本来分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 人们更关注自身健康, 国家要发展橄榄型社会, 不同层级人群就会对医疗产生不同需求。现有的“保基本”医疗模式,只能满足部分人群的需要, 而不能满足人们对高端服务或特殊服务的需求。引进民营资本, 可以实现增加医疗供给,针对性提供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求的目的。

(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纵观全国各地, 现有公立医院不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设备拥有量均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层次的需求。其次,公立医院现处于医疗行业垄断地位, 运营水平低下,医院无促进自身改革的动力。新一轮医改实施几年以来,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医患矛盾更加突出,出现患者不满意、医生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政府不满意的“四不满意”局面。 公立医院急需引入竞争机制, 改变现有状况。 第三, 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质决定了医院自我建设能力较弱, 在规模建设与质量提升方面有较大的资金需求。

(三) 民营资本寻求新投资渠道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资本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积累。 在国家经济结构进入调整之际,众多民营资本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市场。 作为 “永不凋落的市场”, 医疗市场对民营资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且随着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准入门槛和税负水平都相应降低,为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创造了条件。

(四)国家医改提供政策支持。2009年4 月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正式发布,明确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行业,旨在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多元化办医条件下的有序竞争,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价廉和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3 年9 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提出,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在坚持公立医疗机构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鼓励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 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放宽中外合资、合作办医条件,逐步扩大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试点。这为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 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给医院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首先,机遇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医疗行业是一个关系到每个人生老病死的民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不能满足需求,民营资本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二是能缓解病人就医难问题。 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管制与行政垄断造成的医疗总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医院所有制形式单一与竞争机制匮乏, 而医疗服务需求却不断增加, 造成医疗服务供不应求,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可以增加医疗供给,缓解看病难。三是有助于公立医院引入资金。 公立医院发展面临着很大的瓶颈, 而银行贷款的资金风险和融资成本很大, 加上医院国有资产的定位, 银行对医院贷款方式和额度有很大的限制, 导致医院资金严重不足, 民营资本的注入可以缓解医院融资难的问题。 四是能够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民营资本不仅具有资金优势, 更具有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其进入医院, 不仅能使合作医院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更能倒逼其他公立医院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以应对其竞争,从而促进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五是能使高技术医务人员的价值得到认可。医院的医疗收费价格一直由政府管制, 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再加上医院人事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相对滞后, 高技术人才的付出与报酬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严重低估了其价值。 而民营资本在这方面机制灵活,其为了吸引高技术人才,往往愿意付出较高的人力成本, 引起人才的双向流动, 间接提高了高技术人才的价值。

其次,民营资本进入医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增加了行业监管的难度。 由于民营资本机制灵活,其在收费价格、广告宣传、市场营销、医院质量及感染管理等方面的不规范行为将更为突出,加大了管理部门监管的难度。 比如,有些民营医疗机构在老百姓心目中仍然是虚假广告的代言人。 第二,造成医院公益性的偏离。 按照世界通用的标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不仅是公立医院的本质要求, 也是私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公益性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特征,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公共服务的方向,是一种政府形象。 而民营资本由于其本身的趋利性,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往往造成其公益责任的偏离。 第三,带来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 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势必要解决其身份的问题, 将带来医院产权结构的改变。是采用股份制还是其他合作形式? 占多少股份? 是否与人员身份地位有冲突? 这些都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将引起公立医院人才的流失。 如前所述,民营资本重视高技术人才的价值, 加上其没有现成的医疗团队,往往愿意花大价钱去挖掘技术人才,给公立医院造成很大的冲击,引起人才流失。 第五,造成企业文化与医院文化的冲突,使部分中医的传统项目得不到传承和保护。 民营资本追逐利润的企业文化与公益人文的医院文化本身有所冲突, 再加上其趋利性,往往只重视利润高的医疗服务项目,对利润较少的部分中医传统项目难予以关注和支持,久而久之,将造成部分中医的传统项目得不到传承和保护。

三、应对的策略与方法

民营资本进入医院后, 医院如何抢占先机、迎接挑战呢?本文认为可以从国家、地方政府、医疗机构、个人层面试述应对策略和方法。

(一)国家层面。

1. 加强顶层设计, 尽快建立健全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人社部、物价局、税务、审计、财政、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权限、职责范围,检查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任务, 制定出可操作、可推行的相关政策。从法律上规范和约束民营资本进入医院以后的各种医疗行为, 提出保护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传承的要求。 实现民营资本与国有资产的双赢, 实现百姓健康与医院发展的双赢, 实现民营资本股东利益与医院职工个人利益的双赢。 防范出现以损害国有资产与职工利益为目的的民营资本注入或收购行为。

2.进一步完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准入机制。 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应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准入标准,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通过制度设计确保优质、有保障、负责任的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

(二)地方政府层面。

1.合理规划医疗资源。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及各部委的相关政策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 结合各地区情况做好、 实施好卫生区域规划, 实现区域内医疗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 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区域内医疗市场的恶性与不规则竞争。

2.调整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专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性亏损以及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给予补助, 以提高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占领医疗市场份额,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医院层面。

1.建立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民营资本的注入必将引入企业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要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医院,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权分离下的现代医院治理模式。

2.提升医院内部运营管理水平。民营资本的进入对现行的医院管理体制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对医院的医疗行为与运营管理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要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医院,如成本核算与控制、企业内部控制、薪酬体系设计、市场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危机处理与管控、高端人才引进等。

3.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抢占主动权。 公立医院与其防守不如主动采取措施,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下主动出击,在市场上寻找优质民营资本引入医院,发展与壮大医院,以雄厚民营资本的 “硬件” 与医院强大的技术与管理“软件”相结合,打造区域内的医疗航母,让强者更强,对中小医院实施兼并与重组。 中医院在民营资本注入过程中, 应体现中医特色, 要用好中医政策、发挥好中医优势。

(四)医务工作者层面。 随着民营资本的注入, 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薪酬体系将彻底改变。 首先是身份发生改变,铁饭碗将成为过去式,医务人员将从一名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从体制内转向体制外。 其次是工作理念发生改变,专业细分需要高素质人才,双向选择将成为常态, 医院非主体专业面临挑战。再次是高端人才价值显现,市场化的薪酬体制, 将使高端人才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更高的待遇。

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已是势不可当,已逐渐从点向面扩展,将带给医疗行业深层次的变革,有利于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国家人人享有医疗服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恭.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策及法律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9

一、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及意义

并购重组审核分道制是指证监会审核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时, 根据财务顾问执业能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诚信状况、项目所属产业和交易类型等情况, 实行差异化的审核安排。其中, 对符合标准的并购重组申请, 实行豁免或快速审核。具体来讲, 按照“先分后合、一票否决、差别审核”的原则, 分别由证券交易所和证监局对上市公司合规情况、证券业协会对中介机构执业能力、财务顾问对产业政策及交易类型进行评价。然后根据汇总的评价结果, 将并购重组申请划入豁免/快速、正常、审慎三条审核通道。进入豁免/快速通道、且不涉及发行新股的项目, 豁免审核, 直接核准;涉及发行新股的, 取消预审环节, 直接提请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进入审慎通道的项目, 综合考虑上市公司诚信状况等因素, 审慎审核申请人提出的并购重组申请事项, 必要时加大核查力度。正常审核项目, 按照现有流程审核。

目前, 沪、深交易所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核评价办法, 并结合证监局日常监管意见, 已完成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水平的评价。中国证券业协会也公布了本年度证券公司从事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执业能力的评价结果。如果在上述两项评价中均为A, 且项目属于“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农业产业化”九个兼并重组重点行业, 交易在同行业或上下游间进行、不构成借壳上市的, 将直接进入快速审核通道。

分道制的实施体现了证监会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 切实将监管重心从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的改革方向, 意义重大:一是与产业政策结合, 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 更好地为国民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服务;二是与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结合, 分类监管、扶优限劣, 加大对失信主体的约束;三是与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结合, 强化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 培育有竞争力的、创新能力的专业中介机构;四是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监管水平, 为进一步改革夯实基础。

二、分道制: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 上市公司

一方面, IPO停摆, 许多拟上市公司积极通过寻求上市公司收购资产的途径实现资产证券化;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逐渐由内生增长模式转向外生增长模式, 需要通过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持续高效增长。在外因、内因的共同驱动下, 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需求增多。实施分道制后, 如果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满足相关条件, 就可以直接进入快速 (豁免/快速) 审核通道。单一通道制下正常审核通常需要20个工作日, 进入豁免通道, 审核工作最快可能一周完成, 效率提高整整一倍多。这对于上市公司提高并购重组效率, 抓住重要战略时机有积极意义。

但是, 进入快速审核通道有严格要求。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必须要在交易所和证监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规范运作水平的评价中取得A, 才有机会进入快速通道。这就对上市公司日常信息披露和管理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给上市公司提高日常运营、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水平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想享受分道制的快捷, 就必须先学会做个“好孩子”。

(二) 财务顾问

以前, 高收入吸引券商将主要精力放在IPO业务, 很少资源投入到并购重组项目。如今, IPO暂停, 为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很多券商不得不把眼光投向并购重组市场, 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一通道制下审核时间较长, 不确定性增加, 可能会导致并购错过最佳时机, 降低并购成功的可能性。分道制实施后, 将明显缩短项目时间周期, 大大提高并购重组审核效率, 给券商发展并购重组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不过, 券商想要在并购重组市场占得一席之地, 必须要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财务顾问执业能力专业评价中取得A。财务顾问执业能力评价指标包括项目数、交易金额、业务净收入、业务质量和诚信状况等, 并以上一年度的表现和数据确定分值。这样一来, 历史表现好的券商会得到更高的分数, 从而对上市公司来说更具吸引力, 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让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因此中小券商想要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立足, 必须要建立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通过更高的质量来争取更多机会, 以质取胜。分道制给券商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同时也加剧了券商之间的竞争。

(三) PE

IPO从去年底暂停至今, 一直期望通过IPO退出的众多PE深陷泥潭。分道制带来的并购热潮, 使得众多PE可以选择并购退出这一新的PE退出渠道。退出机制的完善, 使PE业务周转更加顺畅, 资金更加充盈, 进而使得私募市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些PE已经开始布局并购基金, 给沉寂已久的并购基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分道制的落实, 将有利于专业化并购基金的快速发展。

分道制促进PE行业发展的同时, 也加剧了PE之间的竞争。如何选择好公司、好项目, 设计好的退出道路, 从而促进投资尽快收回, 将是未来PE之间的竞争重点。

三、完善分道制过程中的几个重点

(一) 提高券商服务质量, 创新盈利模式

分道制的初衷是想通过竞争提升券商服务质量, 对于财务顾问执业能力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要有明确的标准指导券商如何衡量和提高服务质量。其次, 目前国内市场上, 券商在并购重组活动中主要以咨询顾问服务为主, 参与程度较低。随着并购重组的活跃, 财务顾问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创新地发挥更大作用。以蓝色光标为例, 在提供顾问服务的同时提供并购融资,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次大胆的、突破性的尝试, 对促进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 与产业政策挂钩, 引导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要想进入快速通道, 项目还必须属于国家推进兼并重组重点行业。随着经济的发展, 应适时调整进入快速通道的行业名单, 动态调整支持类型, 逐步扩大进入快速通道的项目范围。从而引导国家产业政策, 促进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 保障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三) 强化市场竞争, 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并购重组相关方, 无论是上市公司、券商, 还是PE, 都应该加强市场竞争, 优胜劣汰。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以大吃小、强强联合, 从而将企业做大做强。券商通过激烈的竞争, 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业务模式, 促进整个并购重组市场的发展。伴随着并购基金的发展, PE将促进整个并购重组市场的高效运转。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10

农业银行是中国四大银行之一, 2009年1月15日, 农业银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并在2010年完成“A+H”两地上市, 正式成为大型上市银行。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 农业银行的特色主要在于其农村网点广泛遍布全国, 由于历史定位, 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者, 也是未来农村金融深化的最大参与银行, 在县域金融业务上具备绝对优势, 中短期内难以被同业取代。近年来, 农业银行紧抓我国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 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信贷投放, 积极探索运作模式, 创建服务品牌,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7至2009年, 农业银行共投放农村城镇化县域法人贷款327.4亿元。而在未来三农贷款获得国家政策的鼓励, 农业银行受惠于该类贷款增速将有望高于其他大行。

随着我国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农业银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业务发展路径。近来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宅基地换房、土地增减挂钩等新动向, 地方政府通过实施撤村建居项目, 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又增加了耕地面积。在此背景下, 农业银行分布各地农村的多家分行开展了增减挂钩和撤村建居项目等有关业务, 为在新形势下金融支持新农村城镇化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城镇化建设的涵义和基本现状

城镇化, 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是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从而使得城镇数量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据《2010年城市蓝皮书》预计, “十二五”期间, 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 进入城市社会。

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居民化都需要大量资金的积累和投入, 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由于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经济的低回报率, 与商业性金融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矛盾, 使得农村城镇化的建设面临着诸多资金困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供给总量不足, 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效率偏低, 金融支持结构单一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不足。

根据有关研究分析表明, 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方面存在若干金融问题, 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建设中所需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窄, 筹集企业资金比较困难, 根据有关统计, 我国中小企业的初始资金有74%是自由资本, 来自商业银行贷款的比例几乎为0。而城镇化建设中筹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体积累以及农户的自有资金。资金严重缺乏导致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十分的缓慢。

三、城镇化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作为长期服务于农村市场和农村经济的国有银行, 农业银行的三大支农任务之一则是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 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提供金融服务, 城镇化建设将是农业银行未来发展业务的新领域。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各项业务活动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目前, 我国有县城2000多个, 乡镇有3.4万个, 在未来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今后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金融方面的信贷需求, 从而给农业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

第一, 城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首先是房地产建设产生的贷款业务;其次, 基础建设产生的信贷需求。这两方面的信贷需求都需要银行大量资金的支持, 农业银行可以通过放贷为城镇化建设中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信贷, 结果必然是双赢的。

第二, 城镇化建设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信贷支持。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 乡镇企业, 尤其是很多个体私营企业, 对于发展生产、扩大经营的资金需求较大, 也更为迫切, 它们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信贷支持。近年来, 在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之下, 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重新回到农村, 解决资金需求的矛盾。农业银行可以充分把握这些新的机遇, 开拓其业务空间, 把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而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建设, 政府和有关部门将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各方面吸取内外资金, 作为根基在农村的农业银行则获得相对更多的机遇, 这些资金将会成为农业银行的大量存款, 为农业银行扩大规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 城镇化建设中的生产生活对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给农业银行带来机遇。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将直接为农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机。加快农村城镇建设的进程, 会为农村释放出潜在的消费能量, 促进农村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0.9%。同时, 城镇化建设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以后,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然会减少自给消费, 而提高商品消费的支出比例, 对购置大宗生产、生活用品和精神方面的消费都产生巨大的需求。这个将带来相应的银行消费业务。随着城镇化的建设, 农民由农村迁移到城镇, 其生活习惯, 消费意识都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金融服务需求明显增强。目前, 在新农村规划的城镇地区, 不但是存、贷款和结算业务量成倍增长, 银行卡、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个人理财、第三方存管的需求也非常旺盛。

认识城镇化建设对农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应该正确认识到在新形势下,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进行, 农业银行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挑战。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看, 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各大银行加大其在农村的网点建设, 包括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支农政策的引导下, 加大对农业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在2010年推出了在“三农”服务定制化产品“益农贷”, 而建设银行则积极开设村镇银行、创新新农村建设贷款等十余个支农特色产品, 据统计, 截至2010年, 建设银行村镇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3.43亿元, 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达到87.86%。加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都拥有农村的“黄金客户”, 使得农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业务竞争。如果农行不加强自身的经营策略, 则有可能面临资金和客户流失的风险。第二, 随着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 农业银行的贷款占比过高, 若城镇的产业经济没有发展或者发展缓慢, 则可能会加大农业银行的未来信贷风险成本, 甚至会造成农业银行大量的政策性亏损。此外, 如果有关行政政策干预和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缺失、还本付息意识差等原因造成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的话, 则会使农业银行面临信用风险, 经营陷入困境。

四、相关对策与建议

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县域工业化的趋势明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对农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重要纽带, 而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部分, 应注重加强其在服务理念、管理理念、经营机制、监管机制、政策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提升, 争取进一步满足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一, 农业银行应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创新的力度, 及时开发适合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业务新品种。农业银行应加快推进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 要求有创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 能够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个人和乡镇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农业银行应该因地制宜开发、推出一批金融创新产品。应根据当地的“三农”金融需求, 把握好创新的重点和突破口, 积极开发多样化小额信贷产品, 努力满足农民多元化信贷需求和企业信贷需求。

第二, 农业银行应该防城镇化信贷风险。当前, 我国农村城镇化信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 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又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城镇中小企业不计其数, 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就会被淘汰。因此农业银行应该强化其信贷监管, 从而确保农村城镇化贷款投向合理、风险可控。

第三, 农业银行应该加大其业务和产品的营销和推广力度。农业银行应该根据小城镇建设信贷市场的特点和客户需求, 加大宣传的力度, 提升营销理念, 为农业银行在同业市场的竞争中发展创造新的活力, 有效拓展农村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市场, 把小城镇建设信贷业务延伸到居民建房零售业务以及小城镇建设用房开发等消费贷款等方面, 满足市县级支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第四, 农业银行应该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为了提高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业务的综合效益, 有关业务部门应该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客户的需求, 为相关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为客户提供有关金融咨询和个人理财服务, 满足农村客户多元化的投资理财方面的需求。

总之, 在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 农业银行一方面应当转变观念, 主动创新自己的产品, 优化工作流程, 提升银行的服务, 不断拓展其业务空间。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强化商业银行意识, 理性地思考、科学决策信贷, 稳健经营和管理。唯其如此, 才能有效地支持农村的城镇化建设, 才能有效地防范各种风险, 实现互利多赢, 在今后能得到更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云河.农村城镇:信贷支农新平台[J].中国金融半月刊.2003, (18) .

[2]卢若夫, 何山.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劣势与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战略[D].西安金融.2001, (2) .

[3]农行黄冈分行课题组.欠发达地区农行加快发展的对策[D].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3, (8) .

[4]中国农业银行湖北省三峡分行课题组.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农业银行业务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 (4) .

[5]王全达, 王华龙, 黄勇, 万金.农村城镇化发展与银行服务能力建设[J].现代金融.2010, (11) .

[6]刘芸芸, 张辉, 胡卫东.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努力提高农行经营效益—对农业银行走出经营困境的调查与思考[D].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4) .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11

演讲嘉宾:乐搏资本创始人 杨宁

拥有情感与思考能力的机器人究竟何时诞生?人工智能时代到底离人类还有多远?智能时代如何投出下一代BAT级别的大公司?

在充满无穷想象力的智能产业,乐搏资本创始人杨宁投了40家智能硬件及人工智能项目,投资总量仅次于雷军。他预言,人类将进入智能产品全面分布与升级的时代,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10年之内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包括虚拟的如微软小冰、苹果的sir,以及实体的不同造型和针对不同应用环境的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极端气候下的机器人等。有的不会动,像植物;有的会动,像动物。会有1%的人形机器人;空中机器人的数量超过地面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数量超过工业机器人;未来机器人会像今天的手机一样便宜。

他还认同《奇点临近》作者,美国未来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的预言——2045年人工智能时代彻底来临。

如此有潜力的机器人产业,怎样把握投资机遇?杨宁结合互联网发展史和当下的投资环境,发表了他的投资观点。

智能时代的进化论

智能时代是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发展来到人类面前的。1946年人类有了第一台计算机,而后“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理论开创了硬件和程序分开的现代计算机架构;1950年,图灵发表论文《机器能思考吗》,成为“人工智能之父”;1960年代IBM大型计算机诞生;接着,王安让计算机进入小型机时代,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1983年,互联网诞生,IBM、思科、雅虎……这些伟大公司将人类推到“连接时代”。

1999年,杨宁和陈一舟、周云帆创办著名的校友录ChinaRen(已关闭)时,大多数人认为互联网是泡沫。而今已拓展到移动端的互联网,结合基于网络的各种智能产品,正发挥出曾经难以想象的连接作用。

iPhone手机横空出世之前,人们绝没料到对智能手机产生依赖;电视依然存在,但传播内容的载体已经转移为电脑和平板电脑、手机为主;互联网初兴时很多人抗拒它,而今天连很多老人都在用微信;今天人们被人们视为主流的智能手机,未来也会面临被边缘化的结局。杨宁表示,智能时代和机器人也一样会经历相似的进化过程。

电影《星球大战》里有一句话说:抵抗是无效的。发达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农业人口和工业人口数量很低,而机器作业程度高。从智能到超级智能,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路线。

智能时代什么值钱?“本地算法越复杂,价值越高。所以我不投智能灯泡、智能插线板、充电宝。”杨宁认为,在物理世界中,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才是体现智能产品价值的关键,这也是他倾心于机器人项目投资的原因之一。那么怎么辨别机器人的品质?

杨宁给出的答案是:第一,复杂环境下的动态解析处理能力,是体现机器人价值的根本。第二,要看学习能力、人机交互的容易程度和频度,看是否对信息的处理足够及时和准确,回应是否有效。第三,要基于完全安全的策略,要有高度灵活性和极其强大的稳定性,特别是仿生类“动物性”机器人。

智能时代的投资论

经济寒冬里,99.9%的创业者都会面临失败危机,要做好回到原点或再次就业的心理准备。

通常来说,每个创业者都满怀改变世界的激情,认为自己正在做伟大的事,即使成了炮灰也都不认为自己是炮灰。历史就是在无数人的失败和成功的道路上前进的,机器人产业,必将产生比互联网产业更多的巨头。

目前,BAT、小米、360等互联网大佬都在做大量的智能硬件布局。

但杨宁认为,连接、入口和大数据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互联网公司的成功,但这也是它们在智能时代最大的障碍。所有的资本都在谈“要投智能领域的入口”,事实上,当我们身边被智能设备围绕,信息交互都通过智能产品,起点相同时谈“入口”已经没有意义了。智能时代的主体思想跟互联网时代有根本性的区别,就是运算力的本地化,即智能化全面普及。

在智能领域,杨宁的投资原则是投赛道,投一个领域的不同公司。第一必须要有绝活,能在某一方面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第二投资通用平台。他认为通用平台会超过专属平台,以安卓系统为例,虽然效率低,但有最大市场占有率的开放基础,因此能吸引巨量优质应用以安卓为平台做开发。杨宁投资的机器人项目使用的都是安卓系统,因为“最差的技术,会成为最普及的技术”。而未来的一切领域,会因为机器人的普及而出现新的规则与法律。

关于投什么研发阶段的项目,杨宁认为,现在很多投资人大量去投“未来可能很先进”的智能项目是误区,因为太超前、成本太高、离市场太远的项目,难以在几年内产生投资回报,而应广泛着眼于未来三五年内触手可及的趋势。管理

(本文根据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上的演讲编辑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城镇化的资本机遇 篇12

一、城市发展为商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对策

新型城镇化扩大了城市的空间, 加快了城市进程, 城市的发展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了机遇。同时, 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地区投入力度的增加, 农村市场的开阔也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 将为现代商贸业带来以下机遇:

(1) 城市化进程带来消费的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城镇的数量将不断的增加、城镇人口集约, 带来城镇消费能力的提升, 进而活跃现代商贸业。另外城镇化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产品自给率的降低, 也会促进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2) 城镇化会提高生态意识。传统的城镇化片面追求城市空间的扩大, 规模的扩张, 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 而新型城镇化则以人为本, 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因此产业体系必须是环保的, 循环使用资源的。商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领域, 其发展将会提高绿色产业的比重, 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城镇化有利于现代商贸业的智能化建设。信息技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提高其在交易、物流、配送、供应链、再生资源回收、交易环境和结算中的应用, 因此为现代商贸业提供者很好的技术支持。

(4) 城镇化将使得城镇互补能力和城镇联动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商品对流、利益互补、良性互动, 加强了城乡之间现代商贸业的交流沟通, 加速现代商贸业的发展。

现代商贸业对经济有着带动作用, 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更大。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现代商贸业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在县域经济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缺乏相关的支持政策, 缺乏有实践经验和商贸物流理念的专业人才, 不能有效地整合资源、服务单一、凝聚力不强,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 存在着不当竞争、过度竞争的现象。

2. 随着新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化对现代商贸业的促进作用,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大对现代商贸物流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根据国家政策, 制定本地区的配套措施, 充分发挥现代商贸物流业的产业先导作用;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税收和信贷方面给予优惠, 规范现代商贸物流业的行为。

(2) 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根据各地的能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才技术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等合理规划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布局。在城市化进程中, 对城市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充分考虑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需要,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园区、物流园区和交通道路设施等。

(3) 完善城市流通体系的建设。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 建设特色鲜明的企业, 加强品牌效应;同时扶持中小商贸企业的发展, 提高该类企业的现代化、专业化、组织化, 充分发挥中小商贸业对当地经济、就业和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4) 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力度, 使其成长为城市经济的有力支持者;通过建立商贸业发展引导资金的形式, 解决商贸业存在的总量小、竞争力弱、体制落后的问题;要立足本地区优势、科学论证、合理规划, 重点建设有利于商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5) 为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市场运行的调控方面, 完善城乡信息服务系统;在市场秩序方面, 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公平规范的市场环境;和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科研院校等合作, 培训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专门人才, 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对商贸业人才进行培训, 建立商贸业领域的专业人才。

二、新农村的建设为现代商贸业带来的机遇与发展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提升了第三产业经济的贡献率。从长期来看, 城市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带来流通业增长2.436个百分点。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增加给商贸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潜力。相比之下,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商贸业虽然发展水平较城市商贸业水平低, 但是得益于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 农村地区巨大的消费需求开始显现出来。农村地区的消费以及派生需求将带来农村商贸业的更好发展。据统计, 我国2009年县级及乡镇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 高出15.5%的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0.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农村商贸业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伴随着城乡商贸业的扩大。从商贸业的角度来看, 城乡商贸差距主要表现在商业网点假设、业态结构、空间布局、消费观念等方面。统筹城乡商贸业的发展是新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差距的要求之一。那么如何推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抓住发展机遇, 减少城乡商贸业的差距?

1. 通过协调产业发展、发展特三产业, 提升农业竞争力

统筹城乡发展, 发展农村商贸业与城市一体化对接, 归根结底还是要建立农民长期有效的收入增长机制, 根本出路在于跳出农业来发展农业。

(1) 工业反哺农业。农村商贸业和农村产业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农产品需要农村商贸业销售, 使自身的货币价值得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的改造和提升, 为农村商贸业提供者丰富的资源, 繁荣并推动者农商贸的发展。

(2) 创造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使农业发展服务化。目前, 制造业的服务化为制造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颇多, 制造业不只是通过卖商品赚钱, 更多的是通过卖服务赚钱。同样的农业的服务化将给农产品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无论是休闲观光农业, 还是教育体验农业都是新型农业, 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农业服务化也将成为农业的新发展形势。农业服务化后, 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自然得到提升, 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 极大的推动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3) 通过农业特色化, 形成农业新优势。对于任何农村来讲, 没有特色, 没有差异化, 就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那么农民收入就低。为了促进现代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发展特色农业, 培育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并且领导力的龙头企业。第二、健全农产品的商贸流通渠道, 应由传统的农产品的供应者———农产品的批发市场——社区菜市场———消费者扩展为农产品的供应者———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大卖场或大超市———消费者的农产品流通渠道。

2. 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产业, 提高农业竞争力

(1) 根据自身特点, 建设特色镇区商业中心, 合理布局农村商业网点。一般而言, 各乡镇建立商业中心应根据本地特点, 例如针对人口众多、规模较大的中心城镇建设相对独立型的商业中心、根据根据乡镇的交通优势可以建立交通网络型商业中心、根据本地的产业优势建立特色商贸业。为优化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 应建立与城市商业对接的乡镇连锁商业网点。

(2)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生活环境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相统一的进程, 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因此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完善农村供电供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的建设, 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3) 城乡商贸一体化还要求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会促进物流、商品流通、信息流的顺畅, 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有力的促进城乡融合, 协调城乡发展。

(4) 城乡空间的优化还需要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安全的支付系统的构建。一方面, 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 建立适应农村建设的、有合理系统控制和规范的制度管理的农村信息高速公路, 便于农民在线上进行支付和交易的系统。另一方面, 以信息技术例如条形码整合农业农村信息, 促进农业商务信息化, 数字化、条码化, 构建农商专网和农业信息网, 一斤农村流通的现代化, 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

3. 健全农村商贸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

(1) 我国农村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低、行政管理分块、资金投入不足等的制约, 使得我国发展电子商务存在着障碍。因此创建不同于商家对消费者和商家对商家的农村连锁企业对农民的电子商务是比较可取的。在该模式中, 农户不仅是连锁企业和超市的供货方, 同时还是连锁超市和农资产品的消费方。通过该模式, 农村连锁企业和农户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信息流:农业连锁企业或者农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了解农民的生活需求, 把适合农民需求的产品配送到零售终端, 同时向农户发布市场信息, 让其农产品快速进入消费市场。

(2) 健全消费者、政府对商贸业的监督体制, 保障消费者权益。农村商贸企业鉴于农民维权意识低, 文化水平低等因素, 在农村销售不合格、次等、仿造产品。为维护农新村消费者的权利, 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惩治, 通过文化宣传活动加强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也需要消费者协会等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的维权意识, 更需要的是作为消费者的农民自身补充消费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 增强自我的健康安全消费认知以及维权意识, 完成城乡统筹过程中城乡居民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方面的对接。

(3) 加强农村商贸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服务是决定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农村商贸业为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应充分挖掘农村消费者的诉求, 以此为导向, 加强对员工的服务意识的培训, 提升其服务水平。农村消费者要积极参与农村商贸服务体系中来, 农村消费者要充分表达自己在服务方面对商贸服务企业的要求, 同时也作为农产品销售的当事人和服务的提供者, 应该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商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 2006 (3) :55.

[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0022_402622945.htm, 2010-04-08.

上一篇:策略取向下一篇:新清单计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