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取向(精选12篇)
策略取向 篇1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就握有一把打开民族文化宝库的钥匙, 不仅可以领略璀璨的文化瑰宝, 而且可以使民族文化的血脉生生不息, 绵延不绝。同时, 由于古今汉语的血亲关系, 学习文言文对促进现代汉语的学习也有显著作用。所以, 基础教育中的文言文教学理应得到重视, 而实际上, 近年来文言文在教材中的分量也有增无减。因而, 研究文言文教学的取向和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发挥其教学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确定教学取向
文言文教学首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它究竟教什么?“但是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们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而实际上, 正是这个人们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 暗地里将中学文言文教学引入重重困境。”[1]教什么无非包括“言”与“文”两个方面。“言”在这里, 特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 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 (含文字知识) 。“文”有两层意思, 一是有关文章的知识, 如写法、篇章、体裁等;二是人文内涵, 包括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题和文化意蕴等。处理“言”与“文”的关系即文言文的教学取向。
1. 教学取向的偏执与摇摆
长期以来, 至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文言文教学偏执或摇摆于“言”与“文”之一端。新一轮课改之前, 大多以“言”为主。只要在期刊网中输入“文言文”仨字, 搜索到的关于教学的文章, 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讨论文言知识的教学, 诸如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教学, 或将古文译成白话文等。这种以“言”为取向的教学, 现在并未销声匿迹。“在更多的日常教学中, 即那些没有被放大的日常课堂中, 却常常是按照惯性教学, 仅仅从‘言’的知识进行传授, 进行所谓的‘串讲’。”[2]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攻城略地”。在高扬的“人文大旗”下, “文言教学树人为本”的呼声渐起, 对于见“言”不见“文”的教法的反思和批判频现于报刊:“文言文的教学实践过分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一句和译文的得失, ‘小家子气’十足”“从根本上剥离了文言文学习的‘生态环境’”[3]。于是, 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见“文”不见“言”现象开始出现, “不管什么类型的文言文, 一概上成一统天下模式的‘讲读课’”[2]。当然, 实事求是地说, 有些教师突出教“文”时, 并未完全忘记教“言”。如, “文言文教学, 应当在扫除字词理解上的障碍之后, 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领悟文章的主旨意蕴, 不断拓展知识视野, 从而获得某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感受到淳厚悠长的古文化的韵味”[4]。在这样的教学中, 教师的确也教“言”, 但它不是教学取向, 而只是为教“文”而扫除障碍, 是教“文”的附庸, 为教“文”服务而已。
2. 课程目标决定教学取向
在“言”与“文”之间如何抉择?不少人都在引经据典, 严密论证, 苦苦求索指点抉择的明灯。其实, 无须舍近求远, 日常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具有“法律性质”的文献———课程标准, 就可拨云见日, 指点迷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5]换言之, 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那么, 我们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指点和启示呢?
首先, 见“文”不见“言”非文言文教学的正确取向。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尽管说法不尽相同, 但公认的是, 认读能力即认识并读出字、词、句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理解能力的第一层次就是正确地解词、释句的能力, 即把握文面之义的能力。
掌握文言知识是完成阅读的前提。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结构等知识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源头之水。叶圣陶先生就说过, 对于初学文言的人, “他们还没有习惯根据文言来思想, 对着根据文言来思想的文言, 只觉得到处都是别扭似的。消除那些别扭须做一道转化的工夫。根据咱们的口语是怎么说的, 文言就该怎么说, 要一点—滴的问个清楚, 搞个明白;反之, 自然也知道根据文言是怎么说的, 根据咱们的口语就该怎么说。这就是转化的工夫。转化的工夫做到了家, 口语与文言的距离就消失了。遇见文言就可以根据文言来思想和理解, 与平时根据口语来思想一样。其实这时候已经多熟习了一种语言 (文言) 了, 正同熟习了一种外国语相仿”[7]。
有人认为,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 文言文教学应从优秀的古籍中挖掘人文内涵, 用民族的智慧、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实施教育, 因而, 视文言知识的学习为可有可无。须知, 文言古籍中的人文内涵, 大多在优秀的现代白话文就可以找到。至于文言古籍的表现手法、章法等, 一般也不会高于优秀的现代白话文, 因为写作艺术总是在继承中创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是主旋律。罔顾文言知识的学习, 也就可以取消文言文教学本身。也有人认为,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 文言典籍的现代白话译本或译文可以轻易找到, 借助这些信息, 也可以读懂古籍, 因而无须文言知识。须知, 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才是阅读的真谛, 阅读文言文, 必须从文言中获得意义。若借助现代白话译本或译文, 就不是阅读文言文, 就像阅读英文著作的汉译本, 不是阅读英文, 不等于具有英语阅读能力一样。
其次, 见“言”不见“文”也非文言文教学的正确取向。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理解能力的第二层次是理解文内之义, 包含“言外之义”、“味外之旨”。了解作者意图、态度、观点或寓意, 由字面的理解水平, 提高到结合内容的分析、概括与推理的理解水平, 既要通过思维的分析、想象、联想、推理, 把字里行间的含义理解具体, 又要通过思维的抽象、概括、比较、判断, 把具体内容概括地掌握, 即“利用自己的内部语言去理解和改造原文”。文言文教学虽然是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阅读的对象可以“浅易”, 但阅读能力中的理解水平, 同样则必须达到第二层次, 否则就称不上阅读能力。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文言文教学不能置身其外, 因为它同样承担着“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吸收民族文化智慧”[5]的重任。对于这一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8]如果放弃“文”的学习, 这一切就难以想象。
教“言”与教“文”并重和平衡, 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正确取向。这绝不是个人的偏爱或臆断, 而是课程标准制定的课程目标所间接决定的。
二、以取向、目标为指南, 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总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目标, 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则必须服从于教学取向和课程目标。由于文言文的教学取向决定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这一课程目标和“文”“言”并重的教学取向不仅共同为制定每一篇文言课文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同时也成为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指南。是否有助于实现“言”与“文”的平衡, 是否有助于最终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便是评价教学策略有效性高低或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
1. 调配时间, 过程合理
由浅入深是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据此, 阅读教学必须经历由初读到深读这一过程。初读即读懂文面之义;深读即读懂文内之义。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 也必须经历这一过程。但文言文不同于白话文, 读懂后者的文面之义毫不费力, 教学时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深读。由于古今语言的沟堑, 教学文言文, 初读时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教“言”, 深读时间也就只能相应缩短———因为课时总是有限而恒定的。实现“言”与“文”的平衡虽不能说必须以教学时间的半斤八两为前提, 但与教师合理分配时间肯定具有密切关系。时间调配不当, 过程安排不合理, 失衡就在所难免。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宋定伯卖鬼》的时间分配就比较合理, 她一共用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环节是读准课文、读顺课文、读好课文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读懂文面之义, 是初读, 也是教“言”。第二课时的主要环节是走进宋定伯、走进鬼和走进主题, 这是读懂文内之义, 含体会“言外之义”、“味外之旨”, 这是深读, 也是教“文”。至少在环节安排和时间分配上显示“言”与“文”的平分秋色, 这样才能为实现平衡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2. 灵活教“言”, 举一反三
如何教“言”?首先必须着眼于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还必须给教“文”预留足够的时间。逐字逐句、面面俱到地串讲, 姑且不谈把“言”教死的非科学性, 单从时间上看, 定然将教“文”挤出课堂。基于此, 教“言”应该———
其一, 活选教学点。面对一篇课文, 该选择哪些“言”来教?第一, 古今差异大的, 包括实词、虚词和语法现象。古今一致的就不教或基本不教。第二, 再生能力强的, 也就是具有典型性和高频率的。它们在文言文中不断复现, 对于形成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对高频、典型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现象进行一番梳理, 力求做到能够如数家珍, 教学时才能具有灵活取舍的火眼金睛。第三, 新出现的。教师对学生已有的文言知识应了然于胸, 准确把握学习起点, 以避免或减少无谓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了120个常见实词和15个虚词, 可作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词语方面选点的重要依据, 亦可作为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参考。
其二, 以今识古。古今汉语的差异客观存在, 但同中有异远多于完全相异。以词语为例, 古汉语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被大量现代汉语词语所取代, 但这种取代未必都很彻底。以下情形很常见:某词的某个义项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在现代文或现代汉语口语中虽然频率不高, 但并未完全消失, 偶尔还出现, 在个别地方甚至还经常出现, 从而为学生所熟知。如, “释”在现代汉语中罕有单独使用, 作为语素出现的常用意义也是“解释、消释”, 表示“放”的意义较少见, 但“爱不释手”在现代汉语中却是个高频成语, 其中的“释”就是“放”。由于古今汉语的差异, 学习文言文与学习外文颇为相似———必须主要依靠学得, 对词义、语法的掌握往往要求达于相对清晰的状态。而现代汉语, 学生则已经在言语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获得语感, 学习时大量依靠习得, 对词义、语法的掌握相当程度上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状态, 即使是成语也大都这样。文言教学, 可以像这样先唤醒学生潜在的语言知识经验, 学生熟知的语言现象一经唤醒, 便可以与学习目标对接, 就可以达到以今铺路、以今识古的目的。而以今识古, 让知识融会贯通, 有助于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其三, 适当类化。有三种情况:一是复习旧课的知识, 以理解新课的同类知识, 也就是将二者归于一类;二是将本课出现的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或相同的语法现象进行归类;三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现象, 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内在规律的把握, 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醉翁亭记》有:“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学生提出, 临于泉上, 从字面上看泉应该和亭子在一起, 但为什么“山行六七里”看到的是泉, “峰回路转”后, 才看见“亭”呢?老师列举了“雄兔脚扑溯, 雌兔眼迷离”,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秦时明月汉时关”等句子, 学生便触类旁通, 明白这是“上文里省了在下文出现的词, 下文里省了在上文出现的词, 参互成文, 合而见义”的互文现象。
3. 精当教“文”, 以点带面
白话文教学的深读阶段, 教师们总是引导学生行走于具体的字里行间, 让学生细细咬嚼和品味, 体悟情感和意蕴, 达到阅读理解的第二层次。这就是所谓的咬文嚼字。但文言文教学由于教“文”时间有限, 深读时不可能像白话文教学那样将咬文嚼字进行到底且遍地开花。再者, 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距离现代生活较远, 教学也应有别于白话文。基于此, 教“文”应该———
其一, 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抓大放小, 甚至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精选那些能够直切课文中心、主题的问题, 或事关全局的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和领悟, 以收到以点带面之效。特级教师钱梦龙教《愚公移山》时, 第一课时教“言”, 第二课时教“文”。教“文”时, 对于具体的语言文字, 并未一一细加“咬嚼”, 而只提出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同学们大概想过了, 愚公究竟笨不笨?”二是“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 这样看起来, 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两个问题各有侧重又密切相关, 通过讨论, 学生深刻地领悟了课文的主题。这种抓大放小做法, 符合文言文教学的实际, 具有可行性。
其二, 联系当代生活。教“文”时, 可以古今联系或对照, 既可将从当代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感悟注入文言文, 以加深理解和感悟, 也可从文言文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获得对生活的新体验、新感悟。有位教师教《寡人之于国也》, 引导学生作了如下一系列的思考, 就属于后者:办事情要符合规律, 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要把发展生产、满足并丰富人民的生活需要放在首位。由此就可以想到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和谐发展的战略方针, 也就能够明白党中央为什么特别重视“三农”问题, 为什么要把清理拖欠民工工资作为一件全国性的大事来抓。因为, 只有这样, 才能维持百姓的基本生存, 才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 社会才可能保持基本的稳定。
其三, 展开多元解读。文言文大多流传久远, 其文本的价值取向, 与当代普世的价值观已经不尽相同。同时, 由于语言简约, 文本的价值取向往往藏得较深。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 读者也是文本意义的生产者, 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的运动过程, 随着时间的迁延, 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读者给文本注入了新的意义;由于历代读者的参与, 作品的意义才不断地揭示, 不断地积累, 不断地产生新意。因此,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解读往往十分必要。窦桂梅老师执教《宋定伯捉鬼》时, 就不拘泥于“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或者“是宣扬不怕鬼敢捉鬼制服鬼”等创作本意, 而引导学生对宋定伯和鬼各抒己见, 辩证看待这两个人物形象, 获得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4. 尝试实践, 学以致用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生成, 必须以文言知识为基础, 但拥有知识不等于生成能力, 因为, 知识转化为能力还须以尝试性的实践为中介。创造平台, 提供机会, 让学生经历将知识运用于阅读实践的历练, 是能力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钱梦龙老师执教《愚公移山》的最后环节, 创造性地根据课文的主题和学生解读主题的情节编写了短文, 让学生阅读理解, 这是学用结合的典范。
“甚矣, 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 山未移而身先死, 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 盖为子孙造福, 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 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 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 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 人人皆为愚公, 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 君之所言!愚公不愚, 我知之矣。”
当然, 要求所有教师都能编写如此出色的短文是不现实的, 但在信息社会里, 教师们不难找到与课文的题材、语言或主题密切关系的材料。
无论是自己编写的还是选用的短文, 都包括着需要学生掌握的常用词和句式, 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也可巩固、强化知识, 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发挥催化和桥梁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使教“言”与教“文”交融, 达到和谐与平衡。
参考文献
[1]李海林.主持人的话[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2006 (5) :4.
[2]窦桂梅.文言文教学的系列思考——《宋定伯捉鬼》教学相关感悟[J].语文教学通讯, 2009 (7-8C) :15-19.
[3]魏小娜.《师说》教案设计[J].语文学习, 2004 (12) :23-26.
[4]徐秋林.浅析文言名篇教学中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9 (1) :71-7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6]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0.
[7]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三卷)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1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策略取向 篇2
本研究针对中学生常见的人际冲突问题,分别设计了与教师、家长、同学冲突的9种情境,考察18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解决冲突的策略取向、防御机制发展以及影响策略取向的因素.实验表明:(1)总体上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协商策略解决人际冲突,退让或服从策略以及对峙性策略运用的多寡与具体情境因素或中突对象有关.对峙性策略多出现在与教师和家长的冲突情境,而退让策略较多出现在与同学的冲突中.(2)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发展,学生逐渐采用成熟性防御机制替代不成熟性防御机制以促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初、高中学生在运用成熟性防御机制方面差异显著.(3)文化背景及个性特点与策略取向有关.
作 者:张智 代钟进 作者单位:张智(云南师范大学教科所,昆明,650092)
代钟进(昆明第26中学,昆明,650051)
刊 名:应用心理学 CSSCI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年,卷(期): 8(1)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中学生 人际冲突 策略取向 影响因素
策略取向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细节 价值 策略
英语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应该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操作环节上,重点应该落实在细节问题的展示上。英语教学的环节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思想。教学细节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活动中目标的落实,影响着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科学化。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如何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准确把握课堂上千变万化的细节内容,开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的细节价值,展现出精彩的课堂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形成了自己的浅陋之见,与同仁商榷。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细节的操作价值
课堂教学的细节主要是指在教与学互动过程中出现的,能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流程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科学化的关键环节,不仅包括教师自身的语言、教态、情绪、注意力等,而且包括在生动、灵活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以及生生不息的教学资源。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关注教学细节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机智,提高教学品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会学习,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细节观念,从小处着手,精细处着手,关注教学细节,善用课堂价值细节,创造有效关键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学细节的操作策略
1.努力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插图资源
有效教学首先基于对教材资源的充分运用。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它们大都由很多经验丰富的资深英语教育专家通过反复深入的研究和论证才设计出来。教材中丰富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很宝贵的场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学习英语寻找相关图片资源的时候,不妨首先看看教材,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图片和其他资源可以使用,然后在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引用教材以外的图片等资源,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进行高质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如,教学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 2 Section A时,引导学生观察Section A 部分的插图,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这幅幽默夸张的漫画激发出来了。随即,笔者对这幅图进行介绍:
T:Why does the nurse have two heads? Can you guess?
S:She is talking with tw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Oh, I see. She is too busy. She has too many sick people to look after.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 man on the right?
……
这样,借用插图引出话题,既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留心体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成效
所有的细节都是一个“过程”。课堂教学细节有各种教学要素的参与,在课堂的环境中发生并延伸着,形成了细节的生态过程。如果我们细细体察,往往可以发现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那一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心体察,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并且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在活动中快乐地交流、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提高运用新的语言的能力。
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Unit 2,本单元的主题是谈论话题“Things around the house”。教学时,教师用视频播放一段几个问路人分别向警察询问不同去处的情景,让学生主动思考应如何回答视频中问路人所提出的问题。细细分析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不难发现,教师给学生的操练过程只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说单词、用句型,从而使这个助于活跃课堂氛围的活动成了“无效性”活动。原因就在于话题内容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如果改成出示本镇的地图的课件,让学生按照要求分别寻找一个地点进行实际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寻找本镇地名的活动中,自然会引发他们快乐地交流,把课堂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了用语言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经常去体察一下课堂教学中细节过程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进课堂教学。
3.用心把握课堂状态中的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活动的状态。正是在这样的细节状态中,一方面,教师的情感状态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学生以感受的形式接受教师的情感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也容易受学生情感状态的影响,形成一个情感信息循环往复的回路。教师课堂中的情感既依赖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又调控着学生的行为表现,决定师生情感互动的性质。因此,我们要关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关注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评价语、一声激励,关注真实状态下即时生成的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会使原本看起来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眼中获得积极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明显增强,注意力会更集中,更能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4.尽力展示教学细节中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既是教师教学智慧与艺术的体现,更是教师教育观包括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的折射。在生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充满了智性的交往活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课堂意外,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的亲历、体验和生成的问题等等,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为教师运用教学机智提供了契机。所以,在我们把审视的目光投向生态课堂的时候,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自然、温暖、舒适、轻松、愉快的物理和心理氛围,使教学机智成为课堂上最富灵感的“点睛之笔”,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总之,对教学细节的把握源于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源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刻理解。我们应积聚更多细节中的智慧,引导学生智慧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家骥,宋海燕.学生积极参与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11.
基于“简趣”取向的磨课策略 篇4
一、校本教研式磨课及其基本环节
目前,磨课有两层含义,狭义的磨课是指上课教师在公开课前对上课内容进行反复推敲、试讲、提炼的过程;广义的磨课是指教师用集体协作的方式通过对一节课进行多轮打磨,从而达到教师实践新课程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集学习、实践、研究、合作为一体的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意义上的磨课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研究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性研究,它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例为载体,就如何上好一节课开展学课、研课、讲课、观课、议课、再上课、反思等教学研讨活动的校本教研,这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有益范式,可以称之为“校本教研式磨课”。和通常意义上的比赛磨课一样,“校本教研式磨课”是在具体过程和操作方式层面展开的,一般也应包括“三次备课、两次飞跃”的基本环节:第一次是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第二次是基于教研组经验和必要研究的备课,通过同伴互助和必要研究完成第一次飞跃;第三次则是基于实践反思和必要研究后的备课,通过实践检验和进一步打磨完成第二次飞跃。
二、助力“简趣课堂”的磨课策略
“简趣课堂”是以课堂教学的简约、趣味为主要取向,摒弃一切不必要的作秀与繁琐,克服教学过程的呆板与单调,追寻形式简约而内蕴丰盈、生动活泼而趣味横生的课堂。为实现这样的课堂,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对常规的课堂教学从多方面进行打磨与反思,“校本教研式磨课”就是助力“简趣课堂”的有效方法。下面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例,简述助力“简趣课堂”的磨课策略。
1.“磨”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简趣课堂”首先要突显简约的教学理念,围绕准确定位的教学目标,教师对影响教学各种要素的精准把握和精简妙用,即运用筛选提炼、优化整合等策略,对情景、内容、活动、结构、媒体、导学等诸方面的精当取舍、精致处理与精巧设计,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使教学变得更为清晰、流畅,简约中蕴含着丰富和深刻,让课堂充满张力。在“校本教研式磨课”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磨课堂教学的简约性。
(1)精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活动的行为方向,具有定向和调控功能,统率教学全过程。实施思想品德课的简约教学,首先得从简明教学目标入手,其主要方法是精简提炼,删除一些难以实现或脱离实际的内容表述。例如,在教学七年级“让生命之花绽放”框题时,第一次设计方案确定的目标是: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探询生命的独特性,热爱生命,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②能力目标:逐步提高学生观察生命的能力,以及对生命存在的价值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反思、展示、设计与提升自我个性的能力;③知识目标:帮助学生知道生命的独特性,认识人类是具有智慧与思维的生命。第一次观课后,许多教师认为,“思考和设计自己独特的生命之路”“培养学生反思、展示、设计与提升自我个性的能力”的目标在本课中意义不大,也难以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如删除,使教学目标更简洁明了。
(2)优化教学过程。在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尝试以“板块式”教学为主要模式,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板块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结构上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呈板块状有序地分布与排列,并逐步推进,几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在整体上是紧密一致的,更具有逻辑性和创新性,而每一个板块的内容根据学情而定,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学习过程,因而贴近学生生活。“板块式”教学可以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简洁明快,如果课磨得好,可以体现精彩的教学创意,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例如,在教学七年级“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节时,教研组的磨课结果是将教材内容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平等,第二板块———尊重。教师将比较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一个观点”———人生而平等,“两个表现”———人格上的平等、法律地位上的平等,“三个尊重”———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这样的板块教学结构“简而丰”,内容“少而精”,创设出一节个性张扬的简约课堂。
(3)简化教学方法。思想品德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多维度地激活课堂教学,从传统繁杂的教学桎梏中走出来,简化教学方法,为课堂注入活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教“竞争,合作”这一框题时设计“扳手腕”的游戏,笔者故意省略比赛规则,请2个学生上台表演,就在比赛场面十分热闹时,有学生发现问题并大喊:“这不公平,小明用另一只手帮衬了。”笔者及时追问:“是的,这确实不公平,从游戏中受到哪些启发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只有遵循一定规则的竞争才是公平的。”显然,通过游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道理,比刻板说教要有效得多。
(4)精炼教学语言。在思想品德课上精心锤炼,形成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既是实现“简趣课堂”的重要手段,又有利于感染学生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啰唆,拖泥带水,易使学生内心反感,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有些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自以为驾驭语言的水平很高,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地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不解其意。这样的教学语言在磨课中都要被“磨去”,而代之以紧扣教材重点、难点的精讲,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2.“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简趣课堂”要抓住趣味性的教学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为学生喜闻乐见、好思利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校本教研式磨课”活动中,力求从以下方面打磨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1)精选趣味案例,设置精彩的教学情境。思想品德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案释理”,即通过典型的案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正确理解并合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在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磨课中,案例的选择很关键,也是设置教学情境的前提。
(2)设置精妙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问题设计精妙又有价值,如投石激水,对活跃气氛、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有利。在磨课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高度又有坡度。问题精妙就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激活思维,引发争鸣。这样的提问既紧扣学生的心弦,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整合多方面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声色俱全,还具有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特点,既可以避免“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教案讲到底”的现象,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财产属于谁”的磨课中,涉及的法律概念比较多,如果单调地进行语言描述和讲解,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可运用多媒体在导入部分播放一段关于日常生活中财产纠纷的视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4)课堂幽默风趣,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使讲课变得风趣诙谐,进而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愉悦氛围,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磨课中,有的教师改动了一个细节,用了“开窗户”与“装纱窗”的比喻,“开窗户”可以使新鲜空气进屋来,但蚊虫、苍蝇也会随之而来,这时“装纱窗”就能挡住害虫入侵,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目的。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先进的经验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总之,校本教研式磨课需要教研组内的教师共同完成多轮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议活动,在磨课的过程中,要以遵循课程为基本前提,以创新教学模式为主要导向,在教研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团队精神,体现出务实、民主、合作与和谐的教研氛围,由此创造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雷树福.关于教师磨课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0,(10).
[2]袁学飞.基于课例的思想品德磨课式教研[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2014,(10).
职业能力取向测试 篇5
指导思想:为了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选择课程,克服对高中新课改缺乏深刻了解,自我认识不足、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观念和能力的欠缺,以及对社会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式缺乏基本了解,在学习上无所适从等问题。通过本课题的辅导,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适合从事的职业,明确该职业所必备的学科知识,从而学会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目标: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适合从事的职业;明确目前学习的任务,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
重点:明确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落实的计划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与学科的关系。
教具:多媒体、《我的未来不是梦》歌曲
课前准备:测量表及回馈单
活动过程:
一、热身
分组:请同学们面对面站成两排,对应的同学握一下手,说:“你好!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即形成2人组,相互介绍自己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并说明理由。就近的2人组合并,组成4人组,在4人组中,分别介绍2人组中对方将来想从事的职业。以同样的方式形成8人组。8人组时用“围圈说”的形式,进行职业介绍。介绍内容是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本人姓名。介绍的句式是一句话:“我是将来想从事X X职业的X X X”。然后左手组员接着介绍,介绍的方式是:“我是位于将来想从事X X职业的X X X左边的将来想从事X X职业的X X X”。依次到最后一位,仍然要从第一位说起。说完后,请最后一位同学说一说,记住所有内容的条件是什么?在别人当着大家的面说出你的打算时,你的心理感受是:
二、正式活动
测一测:你想过没有,你想干的工作适合你吗?那么来做一个自我检验好吗?测试内容见附资料。
通过测试你发现了你的哪一种职业能力最强?此时你的感觉如何?为什么?
想一想
通过上面的测试,相信你已经了解了自己的职业能力,那么你知道自己的能力适合做什么职业了吗?
下面是具有不同职业能力的人适合的各种职业:
*一般,学习能力强的人适合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
*言语能力强的人适合做教师、营业员、服务员、演员等。
*计算能力强的人适合做会计、出纳、统计、建筑师、工业药剂师等。
*空间判断能力强的人适合做与工程、建筑打交道的工作,以及牙科医生、内科医生等。*形态知觉能力强的人适合做生物学家、建筑师、测量员、医生、画家、理发师、无线电修理工等。
*符号知觉能力强的人适合做统计员、经济学家、记帐员、出纳员、办公室职员、打字员等工作。
*手眼协调能力强的人适合于做司机、飞行员、牙科医生、外科医生、雕刻家、运动员、舞蹈演员等。
*手指灵活能力强的人适合于做纺织工、打字员、裁缝、外科医生、五官科医生、护士、雕刻家、画家,等等。
*手的灵活能力强的人适合于做体育运动员、舞蹈演员、画家、兽医及多数体力劳动者。你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职业了吗?把适合你做的职业写下来,说给同学听。
畅想未来:配音联想
要做好这份职业,必须学好哪些知识?
看一看:中学普通课程与职业的关系
如果你对某一门课程感到有兴趣并学得比较好,则你可以在下表中发现与你能力和兴趣一致的职业。
1、与学习生物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内科X光技师、实验室技术员、园艺家、图书馆馆长、农民和农场工人、兽医、植物学家、营养学家、动物学家等等。
2、与学习数学课的能力与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工程师、化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电工、木匠、机械师、管子工、电子技术员、部分学科的教师、保管员、银行出纳员、测量员、书记员、会计、配镜师、建筑师等等。
3、与学习语文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编辑、作家、记者、通讯员、教授、演说家、诗人、药剂师、演员、电台播音员、图书管理员、校对员、社会团体工作者、接待员、售货员、推销员、职业咨询者、室内装饰工、政治家、打字员、法官、速记员等等。
4、与学习化学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摄影师、镇痛、化验员、电焊工、画家、自然科学的教授、地质学家、营养学研究者、生物化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药剂师、化学研究者、兽医、陶瓷学家、冶金学家、实验技术员等等。
5、与学习美术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裁缝、美术家、画家、建筑师、制图员、机械工程师、舞台设计、艺术老师、木匠、细木工、陈列室展览工作人员、广告设计员、整容专家、舞蹈家、室内装饰工、油漆工、服装设计摄影师等等。
6、与学习物理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建筑工程师、设计师、电工、制图员、电力工程师、矿业工程师、气象学家、地震学家、电子学工程师、原子物理学物理化学家、无线电修理员、电视机修理工、牙科医生、兽医、遗传学家、管子工、金属制造工、教师、机械工、制模工、消防人员、平版印刷工、摄影师、药剂师、配镜师等等。
7、与学习音乐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教师、售货员、音乐家、戏剧审稿员、舞蹈家、歌唱家、电台播音员、音乐评论家、音乐监督人、图书管理员等等。
8、与学外语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歌唱家、音乐教师、作曲家、外交服务人员、翻译员、外交家、海关检查员、接待员、售货员、演员、教师、导游、作家、图书管理员、医生、律师等等。
9、与学习生理卫生和体育课的能力和兴趣有关的职业举例:矫形外科医生、有机化学家、公共卫生工程师、病毒学家、公共健康教育家、职业治疗家、教师、社会工作者、体育编辑、实验室技师、X光技师、裁判员、体育教练员、救生员、游泳指导员、模特儿、护士、牙科医生、兽医等等。
你现在清楚了你想从事的职业需要你学好哪些课程了吗?把它记下来。
问题澄清:
有同学认为:只要学好与自己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有直接关系的那个学科,就能胜任这项工作,你认为呢?说出你的理由。
实现梦想
姓名:
我想从事的职业是__________
实现这个理想重点需要学好哪些学科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现在学得比较理想的学科是——————
现在急需提高的学科有____________
我准备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网:填写活动回馈单
附:资料一
职业能力自评表
填写下列职业能力自评表。请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下面的每一活动作出自我评价,评价越客观越好。
强较强一般较弱弱
第一组一般学习能力12345
(1)快而容易地学习新的内容()()()()()
(2)快而正确地解决数学题目
(3)你的学习成绩总的来说处于
(4)对课文的字、词、段落和篇章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5)对学习过的材料的记忆能力
第二组言语能力
(1)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阅读速度快并能记住中心内容
(3)向别人解释难懂的概念
(4)你的语文学习能力
(5)掌握词汇量的程度
第三组计算能力
(1)作出精确的测量
(如测量长、宽、高等)
(2)笔算能力
(3)心算能力
(4)打算盘
(5)你的数学成绩
第四组空间判断能力
(1)解决几何方面的习题
(2)画三维度的立体图形
(3)看几何图形的立体感
(4)想象盒子展开后的平面形状
(5)想象三维度和三维度的物体
第五组形态知觉能力
(1)发现相似图形中的细节差别
(2)识别物体的形状差异
(3)注意到多数人所忽视的物体的细节部分
(4)检查物体的细节
(5)观察图案是否正确
第六组符号知觉能力
(1)快而准确地抄写资料(诸如姓名、日期、电话号码,等等)
(2)发现错别字)()()()())()()()())()()()())()()()())()()()()()()()()())()()()())()()()())()()()())()()()())()()()())()()()())()()()())()()()())()()()())()()()())()()()())()()()())()()()())()()()())()()()())()()()())()()()())()()()()强较强一般较弱弱)()()()())()()()()3((((((((((((((((((((((((((3)发现计算错误()()()()()
(4)在图书馆很快地查找编码卡片()()()()()
(5)能较长时间地抄写资料()()()()()
第七组手—眼协调能力
(1)玩电子游戏()()()()()
(2)打篮球或排球一类的运动()()()()()
(3)打乒乓球或羽毛球()()()()()
(4)打算盘()()()()()
(5)打字()()()()()
第八组手指灵活能力
(1)灵巧地使用很小的工具()()()()()
(2)穿针眼、编织使用手指的活动()()()()()
(3)用手指做一件小手工艺品到()()()()()
(4)使用计算器()()()()()
(5)弹琴()()()()()
第九组手的灵活能力
(1)用手把东西分类()()()()()
(2)用手推、拉东西时手的灵活度()()()()()
(3)灵活地使用手工工具(如榔头、锤子等)()()()()()
(4)在绘画、雕刻等手工活动中手的灵活性()()()()()
(5)很快地削水果等()()()()()
计算方法:
每一组的总分=各题强项总分×1+较强项总分×2+一般项总分×3+较弱项总分×4+弱项总分×5
每一组的等级=每一组的总分/5
策略取向 篇6
一、加强对色彩基础的认识与练习
色彩改革后,对静物的形体与颜色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色彩讲究的是水粉画的技法,过分注重物体外在的形体特征,表现形式单一。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色彩的特点,只是一味地追求“像”与“不像”,而忽略了色彩本身的意义。而设计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达,所以加强色彩的基础知识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在色彩教学改革后,我加大了基础练习的力度,对比练习做到分类细腻,不管是明度、纯度,还是冷暖等对比,都进行再分类练习,了解各对比所表现的微妙的心理特征,这样大大增加了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为以后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通过大量的对比与调和的练习,使学生能自如地运用色彩表现内心的感受。如:在《鲜果一家亲》的练习中,学生不再过分追求水果的固有色彩,而是更多地用明亮色彩传达出水果的新鲜,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关系,突出表现主观色彩的表达能力,突出色彩的创意能力。
二、加强对色彩画面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国色彩教学片面注重技法与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艺术设计思维方面的训练。当代设计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才对自我组织和整合知识、成长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更注重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积累,更注重学生对色彩的自主研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从静物的造型、构图方面进行创新。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抓形中走出来,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分析以感知。让学生理解,形态不仅是外形,还可以是物体内在的结构,可以从形态中反映内在的质、组织、结构、内涵等。引导学生不仅要利用视觉,还要借助思维并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形体的表现,表达自然物的精华与本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采用传统的写实性造型方法,也可进行抽象性造型手法,在写实手法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对原型进行拆减和破译,从而使学生的色彩造型从客观形态向主观形态转化,最终能够自觉运用色彩的造型语言。
其次,引导学生在色调上的创新。学生要思考的是物体的内在因素如何用色彩表现出来,而不用太过顾忌物体本身的颜色所带来的局限性,鼓励学生从固有色中走出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在做《开心玩具》练习时,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视觉心理,不仅仅只是画出玩具的一般视觉下的状态,而是要表现出活泼的色彩感觉。还要会用明快、干净、热烈的色彩表达开心的效果。
三、培养多元化的绘画方法
学生在绘画时可以借鉴多种画法,如平涂法、装饰画法、点阵法、渲染法等多种表现技法。有的学生色彩感觉很好,但造型能力较弱,可以尝试平涂的方法。这样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完善色彩的表达,而非技法的表现了。有的学生造型比较准的,可以帮助其选择写实的绘画方法,如油画画法、点画法等,丰富其色彩的表达和空间的创造。
教师在指导学生绘画方法的同时,尽量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新的绘画方法,可进行多种材料试验,在不断摸索中感受绘画的神奇魅力。比如有学生在画好画后,不小心被什么刮了一下,居然有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该学生在我的提醒下,经过不断尝试,最终选择用梳子把画过的画刷一遍,使整个画面有了截然不同的质感和色彩效果。
四、注重对名画的欣赏
艺术的创作需要灵感,对初涉绘画的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名画中寻找灵感。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欣赏名画,并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其特点和要表达的思想。让学生从名画中学习画家的配色方法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更快掌握色彩的运用与表达,提高审美能力和分析色彩的能力。
综上所述,只是对对口单招色彩考试改革的教学对策的初步探索。职高对口单招的色彩改革还只是在一个初试阶段,但无疑是一个积极的改革,促使我们职高的色彩教学呈现多元化的教学趋势,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创意能力并激发了其学习热情,同时也有益于其进一步地深造和就业。但是改革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摸索、学习、尝试新的课题模式,找准目标、明确思路,更有效地组织好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意识,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为升学或就业做更好的铺垫。
体育教材分群与教学策略取向 篇7
多少年以来, 我们一直用经典条件反射的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学说阐释动作技能的形成机制, 一直把此尊奉为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并用来指导体育教学。但是, 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两点。其一, 人是生物、社会、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兴趣、体能差异、思维品质等因素对动作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二, 不同的体育教材在技能习得及认知特点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特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一成不变的统一化的教学过程难以满足不同教材的个性化需求。事实上, 已有学者开始从体育教学的视角研究运动技能的学习规律, 提出按照“会能度”划分运动技能的设想。还有学者提出了“运动项目分群教学论”的构想, 认为体育教学领域存在着运动技能习得过程的类群差异。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 从教学的视角出发进行“分群教学”的研究, 无疑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构想。本文从“分群教学”这一基本思路出发, 依据不同体育教材技能习得和认知特点的差异性特征, 考虑到学生生活经验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 基于体育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的需要, 尝试对目前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了分群, 并对不同种群体育教材的差异性特征和教学策略取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由于这种对体育教材的划分是基于确定教学策略和选择教学方式的需要, 较少考虑运动项目与动作技能自身的特征, 故称之为体育教材的分群而不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分类) 。
二、中小学体育教材分群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丰富, 基本上按照运动项目来划分类别, 如田径、基本体操、器械体操、技巧、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舞蹈等。根据体育教材技能习得、认知特点、表现形式、难易程度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我们把这些内容重新划分为体能展示群、技艺表现群和攻防对抗群三个基本种群。同群的体育教材具有典型的主导运动能力特征和技能习得、认知特点、难易程度方面的相似性特征。
(一) 体能展示群
体能展示群教材包括各种发展走、跑、跳、投、攀、爬、钻、越能力的基本运动和游戏以及田径类内容中的走、短跑、接力跑、中长跑、障碍跑、立定跳远、蹲踞式跳远、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 (铁饼、标枪、撑竿跳高等技术复杂项目一般不作为中小学体育教材, 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等由于技术较为复杂, 不列入此群) 。
体能展示群教材属典型的体能性运动, 参与者的体能是从事此群运动的主导运动能力, 大部分体能展示群教材具有生活性、体能性和“没学已会”的特点。
生活性是指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动作技能大部分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和方式, 并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是人类在遗传基础之上和生活应用之中长期形成的接近本能性的动作。体能展示群动作技术的个体差异是显著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能发挥个人最大体能的技术就是最适合个体的技术。
体能性是指体能展示群教材是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的集中展现, 最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和体育运动勇猛、强悍的进取精神。体能性特点决定了此群教材对于有效增强体能素质具有独到和高效的作用。
“没学已会”是指中小学生在学校接触此群教材时, 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独立的走、跑、跳、投、攀、爬、钻等动作能力, 有的已经形成动作定型。这一特点决定了体能展示群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自主习得性, 即学生随着生长发育的成熟, 经历了一定的生活和运动实践后 (如学前教育阶段) , 便能够自主完成这些动作技能。
(二) 技艺表现群
技艺表现群教材包括队列队形、单双杠、技巧、支撑跳跃、舞蹈、韵律操和武术套路、独轮车、轮滑等运动形式, 是典型的技能性运动。参与者的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时空感知、力量、灵敏素质等是技艺表现群运动的主导运动能力, 技艺表现群具有创编性、规范性和“不学不会”的特点。
创编性是指技艺表现群动作或动作套路大部分是人为设计创编出来的, 是人们为了身体发展和人体表现的需要, 根据一定的原理设计和编造出来的锻炼形式与方法。此群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少, 和体能展示群教材的生活性特征形成强烈反差。
规范性是指技艺表现群教材对动作规格、技术要领等具有特定的、规范的具体要求, 练习中十分讲究身体姿态, 注重技术细节, 这与体能展示群教材讲究动作的放松性和经济性, 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体能等特性形成鲜明对比。
“不学不会”是指此群教材的动作技能不管复杂与否, 难度大小, 一般都要在他人指导下通过动作模仿进行学练才能掌握。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技能掌握具有模仿习得性, 即技能学习的主要途径是学习者根据动作演示进行模仿性练习。对于较为复杂的动作, 除了模仿之外, 还要通过诱导、辅助、帮助、保护等手段进行学练。
(三) 攻防对抗群
攻防对抗群教材包括篮、足、排、乒乓、羽、藤、毽、网等各种球类运动, 属典型的对抗性项目。这些项目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同场对抗和隔网对抗两个亚群。拳击、散打等格斗项目虽然也具有攻防对抗的特征, 但其依靠直接击打对手而取胜的竞技规则, 不符合中小学体育教材的选材原则, 故此类运动项目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
参与者的体能、技能及心智水平的综合能力是从事攻防对抗群项目的主导运动能力。攻防对抗群运动具有攻防性、实战性和“用了才会”的特点。攻防性是指攻防对抗群运动的动作技能具有进攻和防守的性质, 进攻技术与防守技术各成体系。如篮球的持球突破、跳起投篮等技能具有典型的进攻性, 而滑步和抢断球技术则是典型的防守技术。
实战性是指学习掌握攻防对抗群运动的动作技能是为了在比赛实战中应用, 只能在练习中完成而不能在比赛中应用的技能是缺失实战意义的技能, 缺失了实战意义的动作技能将失去攻防对抗群运动特有的魅力和趣味性。
“用了才会”是指攻防对抗群教材的运动技能如果没有经过比赛实战的检验, 或者至少是对抗性练习中的应用检验, 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掌握。这一特点决定了此群运动技能的掌握具有竞争习得性, 即学习者掌握技能的要求和标准应是能根据比赛环境的变化, 改变完成动作的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境, 甚至能创造性地完成动作。
三、不同种群体育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效率, 有意识地选择筹划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方式、方法、形式、手段的总体考虑与设计, 是一个教师“如何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不同种群的体育教材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取向, 笔者“抛砖”如下。
(一) 体能展示群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体能展示群教材大多属于较为基础的运动技能, 难度不大, 主要作用是发展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能素质。
1.合理运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
一般情况下, 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动作完成并不困难, 但动作的合理熟练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动作技能从不会到会是一个无明显界限的“渐变”过程。因此, 在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学习中运用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是可能和可行的。教师可以先练后教, 或者边练边教, 可以根据动作特点先提出练习要求和任务, 直接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尝试、探究和改进、完善动作技术。
如弯道跑的教学, 教师可以在没有示范讲解的情况下, 直接要求学生在弯道上快速跑进并提示学生体会与直道跑有何不同, 然后让学生自行归纳出弯道跑技术要领。学生只要保持一定速度沿着弯道跑进, 其动作技术肯定是符合弯道跑技术要求的, 不然, 他们就无法沿着弧线跑进。
又如, 在三级跳远第一跳“单脚跳”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地上放几个间隔适宜的实心球作为标志, 要求学生用单脚跳的方法从球的上面连续跳过。据观察, 大多数学生都能很自然地完成单脚跳动作而无需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或者示范。而在教师详细讲解单脚跳的两腿交换、积极下压着地等技术细节后, 学生反而不知所措了。
因此, 在体能展示群教材的学习中, 教师的重要任务应当是设计有效的练习形式和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不断设法改进、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动作技术, 而不是滔滔不绝地分析动作技术, 更无须把完整动作分解得支离破碎。
2.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体能展示群动作技术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在体能展示群运动教学中, 不必对动作技术强求一律, 也不必过分追求技术细节, 而应该允许学生表现出适合个人特点的动作技术, 注重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关键环节。
如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的动作, 学生用力前身体形成反弓的幅度是因人而异的, 有的学生幅度小些反而更便于发力, 有的学生则需要较大幅度才能更好发力, 因此, 教师就不能用统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都做出同样幅度的反弓动作, 而应当允许学生表现出适宜的技术差异。
又如;教师如果在短跑教学中过分强调大腿前摆的高度而忽略个体的力量、柔韧性等素质及自然跑的差异, 许多学生由于刻意高抬大腿而导致动作变形、速度下降, 这就与教学的初衷相悖了。
3.突显学习技能和发展体能的高度统一
体能展示群教材包含的认知、记忆成分较少。如, 在跑步项目的练习中, 练习者不用过多地考虑对技术动作的控制, 更不用刻意地记忆动作顺序, 需要的只是最大体能的发挥和展示。因此, 体能展示群教材“学”的成分较少而“练”的成分更多, 发展体能素质应成为体能展示群教材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 在小学阶段, 大量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 如跑、跳、投、跨、攀、爬、钻、越等, 既是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效手段, 同时又是动作技能的熟练和发展过程, 炼身体和学技能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能展示群教材的这一特性, 把发展体能和学习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获得体能素质和动作技能的共同发展与提高。
(二) 技艺表现群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技艺表现群教材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在他人指导下通过模仿、尝试、纠错等过程才能掌握, 对于培养学生控制、协调、表现等能力作用显著。
1.发挥接受学习的优势作用
技艺表现群教材“不学不会”的特点告诉我们, 其技能的掌握带有“突变”性色彩, 即从不会到学会有明显的界限或标志。这一特点决定了技艺表现群教材的教学应当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 因为学生无法自主学习和探究那些他们无从下手的动作或动作套路, 也无法完成那些不经教师示范讲解便无法统一练习的动作。
如“双杠挂臂撑屈伸上”动作的教学, 学生不经教师的传授很难甚至无法尝试练习这一动作。因此, 教师应采用先示范、讲解和诱导练习, 然后动作模仿, 以及辅助练习、帮助、保护等传统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体会技术要领, 建立动作概念, 顺利完成动作。可以说, 接受式学习在技艺表现群教材的教学中是非常有效和高效的。
又如一套健美操动作的教学, 即使动作再简单, 学生离开了模仿也无法自行掌握, 教师必须在边示范边讲解中带领学生反复练习, 逐渐使学生脱离模仿而独立完成。
2.设计运用有效的特殊教法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动作, 运用程序教学的思想, 设计循序渐进的练习步骤, 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动作。如直腿后滚翻动作的教学, 学生完成这一动作一般需要具备屈腿后滚翻、直腿后倒双手撑地技术、体前屈手掌触地的柔韧性等能力, 于是, 教师就可以把这一个个练习作为直腿后滚翻的学习步骤, 当学生能够完成所有这些练习后, 就基本达到了完成该动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要求, 可以顺利地完成整套动作了。
由于学生在学练技艺表现群教材过程中有较多的认知成分参与, 练习者需要记忆和理解动作顺序及其要领。因此, 在复习动作之前, 采用复述或默念要领、过电影、意念训练等方法, 对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较复杂的动作或动作套路具有较大的帮助。
3.体现合作学习的教育价值
技艺表现群教材教学中常使用帮助、保护和相互观察、评价、集体创编等手段, 这要求学生相互依赖、帮助, 共同承担责任, 共同提高, 而这些特征恰恰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因此, 我们可以把技艺表现群教材教学中的帮助、保护和观察、评价、集体创编等看作是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与手段, 充分挖掘和利用合作学习在技艺表现群教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促进交往、增强合作、培养美感、磨砺意志的过程, 努力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
如, 教师可以拓展延伸体操学习中保护与帮助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在帮助、保护的过程中互相观察、模仿、指导、评价, 使学练动作的过程成为一种合作互助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又如, 在武术、舞蹈、健美操等内容的学习中, 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技能储备后, 可以让他们分组进行动作的重新组合、创编并表演和相互欣赏,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兴趣具有较高价值, 是值得提倡和推广运用的学习方式。
(三) 攻防对抗群教材的教学策略取向
从应用的角度看, 攻防对抗群教材一般具有较高的难度, 其技能的真正掌握需要通过对抗条件下的实战检验, 对认知、思维、应变、创新等能力有较高要求。
1.探索“领会教学法”的应用
攻防对抗群教材“用了才会”的特点告诉我们, 其动作技能只有经过在比赛实战中应用的检验, 才算是真正的掌握。这一特点强烈呼唤攻防对抗群教材学习方式的改革, 呼唤改变那种单纯以学习动作技术为目标的教学范式。
攻防对抗群教材认知成分参与较多, 学习者不但要明了动作的方法要领, 还要理解其用途及应用时机, 思维的敏捷性及战术思维的培养是攻防对抗群项目的重要特点。从这一点看, “领会教学法”将为攻防对抗群教材的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但目前“领会教学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冲击似乎不大, 体育教师对领会教学法知之者不多, 践行者更少。笔者曾在高中女生的篮球教学中有过深刻体会, 许多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传接球、运球、行进间投篮等技术, 但到了比赛场上就手忙脚乱, 动作变形, 反思其原因, 这与平时教学中缺失对抗, 脱离实战, 不懂规则, 较少应用有很大关系。因此, 教师应当努力改变与比赛脱节的单纯学习技术动作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对抗中熟练, 在比赛中运用。
2.采用攻防对抗的学练形式
攻防对抗群运动的各种动作技能都是为了在比赛中应用并用来战胜对手, 脱离了比赛应用的技能只能是一种无用途的“花架子”。攻防对抗群教材攻防性与实战性特点呼唤与之相适应的, 重在培养比赛意识, 结合比赛实战和具有对抗性的练习手段。
教师在攻防对抗群教材的教学中应该从其整体特性出发审视具体技术动作, 从有效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入手, 把提高学生对动作的领悟、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应安排足够的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帮助学生提高运用动作技术的能力。改变那种没有攻防对抗, 单纯学习动作, 学技术与打比赛脱节的学习方式。
如, 进行两传一抢或三传两抢的传接球练习, 就比两人无防守的传接球练习有更好的效果;在有防守状态下进行运球练习, 就比一个人拍来拍去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及时引入教学比赛或比赛性练习, 就比缺失比赛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
又如, 在学习持球突破技术时, 教师不能单纯地只教动作方法, 而必须让学生理解该动作技术的用途、时机、变化及有关规则, 创设比赛情景和对抗条件, 使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并能在实战中灵活运用。
3.充分利用教材的德育价值
攻防对抗群教材的竞争性特点和“规则效应”, 对于帮助学生养成服从、遵守、尊重、包容等社会适应的基本品质具有一定价值。在这些教材的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利用其竞争性特点和竞赛规则, 教育学生遵守规则, 服从裁判, 尊重对手, 公平竞争。要善于利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的竞赛特性, 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合作和竞争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担任裁判员, 运动员 (对手或同伴) 、观众等角色, 使他们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 责任意识及应遵从的道德规范等, 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形成社会责任感、道德感。
四、结语
不同种群的体育教材具有技能习得和认知特点上的差异性特征, 因此, 它们对学习方式也必定产生不同的需求。什么样的体育教材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学习, 这其中肯定存在某种规律有待认识。对不同种群的体育教材进行分析和横向比较, 寻求同群教材在技能习得上的相似性特征以及异群教材的差异性特征, 探索它们在教学方式上的特殊规律, 其意义现实而又深远。至少, 这比空谈体育教学方式改革或盲人摸象般的局部探索要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8年.
[2]兰彤, 李杰凯.广义进化哲学视角下运动项目分群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
[3]廖玉光.“领会教学法”在香港攻防对抗群教材教学中的个案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1999年.
[4]赵超君.探究还是接受[J].体育教学.2008.07.28-29.
[5]侯柏晨.体操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
[6]董文梅.基于“会能度”分类的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研究[J]..体育教学.2009年.
策略取向 篇8
低碳经济是各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期望
低碳经济理论最早见诸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理论是依据基本的地球物质循环 (尤其是碳循环) 和碳平衡的原理, 计算各种公共工程和商业活动的碳排放及碳预算收支, 同时通过相应机制使得碳排放权得以自由交易的一种经济理论。简言之, 低碳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 同时获得整个经济社会投入产出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人类从根源上重新审视各种经济社会活动, 有利于从制度与机制和技术的层面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从而使低碳经济理论和模式成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此同时, 低碳经济内涵还来源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早在上世纪70年代, 当预测到石化燃料将在百年以后枯竭时, 世界开始将目光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 “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07年3月, 英国通过《气候变化法律》 (草案) , 这项法案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从法律上规定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达到60%的国家, 并建成低碳经济社会。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2009年6月26日, 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亦称气候法案) 。奥巴马提出了向环境署拨款1 900万美元, 用于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以实现在2020年把美国的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25%, 到2050年减少到85%,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欧盟也通过制定一系列计划, 实施欧盟气候变化项目, 推动其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减少30%。日本低碳社会计划小组于2007年公布预算研究结果称, 到2050年可能要减少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而进入低碳社会。日本内阁通过的《21世纪环境战略》, 正式将低碳社会作为2050年的发展目标。日本是《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 通过各项法规和激励措施, 鼓励和推动节能降耗, 投入巨资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又连续召开世界气候大会, 谋求世界各国能在《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达成协议。2009年9月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 联合国提出了新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服务框架条约》, 再次强调加快低碳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同期召开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峰会上, 要求各国继续刺激经济复苏与推进金融改革同时并举, 并将继续刺激经济复苏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能源创新是深度拓展低碳经济的主流趋势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 试图通过实施强势的能源新战略, 欲在未来再次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份量决定了奥巴马的能源新战略带来的重大影响, 既是美国的也是发达经济体和全球的。2009年2月26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向国会提交了2010年财年预算建议, 该财年始于2009年10月1日, 预算支出3.6万亿美元, 其中用于发展低碳经济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新能源和竭力摆脱对进口石油依赖的份量极高。奥巴马以能源新战略积极推进美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 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首先是要全力摆脱对石油进口和金融业过度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低碳经济社会, 并建成足以领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财富强国。实施策略是将美国用于石油进口的1万亿美元, 转变为建造1万亿美元的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和推广, 并以此投入吸引几万亿美元的长期国际直接投资;伴随大规模蓬勃兴起的新兴能源产业聚集, 将有可能造就一个超过20万亿美元的新能源和关联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就业岗位。
其次是要着力解决内需置换, 大力促进创新出口。在本轮金融危机的洗礼下, 美国拟用全球化的手段, 制造新兴能源主导的最具世界价值最大化的产业。美国依靠强势的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实力, 以实现美国从消费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和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根本性转型。美国的这一历史性的转型, 将有可能改变国际贸易的机制和格局;将可能使以往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数万亿美元的消费品和低端产品, 通过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国际商品市场的新格局, 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经济的内需置换、贸易逆差和促进创新出口。大幅度降低美国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和削弱石油输出国的高油价政策和丰厚利润, 这是美国促进创新出口的重点。其目标是开启地中海国家新一轮的庞大太阳能发电和海水淡化发展计划, 迫使中东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移。同步促使中东大量从美国进口技术先进、价格昂贵的新兴能源技术装备, 从而完成世界经济力量和战略格局的重组变革。奥巴马以能源新战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集中代表了发达经济体国家集群变革全球经济布局的主流趋势。
我国立足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自2003年以来,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20%作为约束指标, 若此目标能够实现, 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亿吨左右。胡锦涛主席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郑重提出了4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7月, 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 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措施, 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12月26日,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 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确定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主张以煤炭为主, 竭力把能源资源节约和发展低碳能源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09年8月12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 重申中国政府继续坚持《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同时, 通过了最新的《中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约 (草案) 》, 并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新的部署, 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低碳型和零碳型的绿色经济,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 提升低碳技术和减缓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水平, 不断提高新能源和低碳能源的利用比重, 力争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总能源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健全完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 全面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行动方案;进一步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全力推进国际技术转让、资金保障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2009年9月,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G20匹兹堡峰会上, 再次郑重承诺, 中国坚决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推进低碳经济全球化进程做出最大的贡献。
节能优先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控制碳排放量的基本国策。经过近年来的努力, 我国能源系统效率显著提升, 但比国际先进水平还低10个百分点, 钢铁等高能耗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更低;而大量由电机带动的机电设备整体运行效率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我国主要出口机电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30%左右。不节约能源、提高能效, 单纯依靠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办法,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和高碳排放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从根本上转变高碳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需时日, 只能逐步选择走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已从近期着手强化节能效率优先的节能减排硬约束措施, 并以此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之一, 超前部署、超前投资, 加快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从源头上做好产业低碳化定位;加大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 坚决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进一步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建设, 坚持严格执行项目开工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减排准入管理的标准和规定。
发展可再生能源和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 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最新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将在最后修改后择机出台, 其征求意见稿提出, 国家将在2020年投资3万亿元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风电规模将达到2 000万千瓦, 到2020年, 风电有望达到1亿千瓦以上, 力争在甘肃、内蒙古、江苏沿海等地区建立若干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到2010年, 太阳能发电将达到30万千瓦, 到2020年达到180万千瓦。除此之外, 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潮汐能、核电等低碳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新材料都已纳入规划的重点内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 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成本优势, 而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技术优势。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出台, 除解决碳减排及气候变化的问题外, 还有利于构建新兴战略产业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我国探索碳交易市场与扩大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新能源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
以政策和机制为基点探索碳交易市场模式
碳交易是正在兴起的一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模式。《京都议定书》构建了国际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 为国际间开展碳交易奠定了基础。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需要治理, 而治理则会给企业造成成本差异。碳交易就是要把一直游离在资产负债表外的气候变化和碳减排因素, 纳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改变企业传统的投入产出与支出结构。碳交易市场的存在则为企业碳资产排放权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碳交易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 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 从而实观企业的碳减排目标。目前建立的碳减排贸易系统是依据配额交易和项目交易的两种机制进行运作。《京都议定书》倡导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 并据此设计了清洁发展机制 (CDM) 、联合履行 (JI) 和排放交易 (ET) 。CDM是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 允许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 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碳减排项目合作, 将项目所实现的“经核证的减排量”用于完成其承诺的碳减排指标。到2009年3月世界上大的碳市场交易所主要是欧盟、英国、美国芝加哥和澳洲国家信托等。2008年, 全球碳交易额为1 280亿美元, 交易量达到5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预计到2030年碳排放交易可达6 000亿美元, 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品种。我国已成为第一大碳排放国家, 虽然目前我国没有减排义务, 但我国始终坚持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一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 (CDM) 与碳交易市场,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贡献。2008年, 我国天津等中心城市CDM项目产业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84%。
我国作为世界上CDM项目最大提供国, CDM市场面临重大变数。除了2009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不确定预期外, 我国目前的碳交易还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许多责难, 一是迫使我国进入低端碳交易产业链市场。我国提供的核证碳减排量, 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后, 通过其金融机构对我国低端碳交易产品进行包装再开发成为高价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同时还全力吸引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发达国家的碳金融市场, 进而像类似加工贸易那样赚取中国资本的“剪刀差”利润;二是推动以行业为基准的碳交易国际抵偿办法。如果全世界的钢铁、水泥等行业都制定统一的碳排放行业标准, 由于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国际差异, 即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一些行业无法生存发展, 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想以此办法把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拉入强制碳减排的行列, 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设置障碍;三是拟议中的“碳关税”意在拖累我国进出口增长。2009年获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正式规定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在目前国际贸易中并没有征收范例, 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减排税。2009年7月6日, 法国媒体报道, 目前法国正在酝酿开征碳税, 拟在所有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美国假设中的碳关税, 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 是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为由而推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碳关税率的高低将拖累我国对外贸易及GDP的增长, 而其中高含碳产品出口降幅最大,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分析, 美国寄希望以碳关税迫使我国放弃出口导向的策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取向, 也是我国外贸向绿色外贸体系转型的长远目标。当前世界气候变化的政策取向, 已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如果不在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下取得突破, 国际贸易将会在未来发展中受到损害。我国外贸要高度关注国际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形势, 要从我国国情和外贸实际出发, 研究制定务实发展绿色外贸的政策和措施, 建议把探索碳交易模式纳入我国外贸和国际商务财会的研究范围,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展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 碳减量的估算、核定以及碳排放源识别等方法的研究。国际上对于产生碳排放交易的基础要素能量转换过程及相互作用与影响等问题, 尚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建议开展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 建立碳交易循环能源模型、国际碳交易动态综合评估模式和外贸出口与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量化的研究, 以此通过CDM排放权交易, 探索适合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模式。
二是开展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外贸出口试点, 在试点区建立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的进出口制度。加大研究应对国际碳关税的政策力度, 努力降低碳关税可能对我国高碳行业出口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收益损失。
三是从鼓励政策上支持出口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加大低碳、零碳技术产品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在积极扩大我国低碳和零碳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时, 要防止区域绿色贸易过度化, 要注意发展低碳产品出口的效率和效果, 统筹出口在资源、能源、就业中的均衡配置。
四是充分发挥我国利国外资和引进技术的优势, 推进国际社会建立发展低碳经济技术转让相应机制。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多次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的宗旨和规定, 发达经济体国家有责任和义务, 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和零碳的先进技术及其相应的资金保障, 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高碳排放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建议我国政府和企业在敦请国际组织建立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技术转让机制和确定国际资金保障的同时, 要建立我国自已的技术转让相应机制与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要进一步加大我国政府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和中国民间绿色碳基金的筹集力度, 以承接更大的碳交易国际市场份额。建议建立以出口企业为主导、政府助推投资和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绿色外贸碳基金, 主要用于促进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出口企业及其产品的研发, 提高其产品出口比重和国际竞争力。
策略取向 篇9
什么是高效课堂?目前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被人们所公认的概念。一般来说, 我们所谓的高效课堂都是对比“低效”课堂来体现的, 对数学高效课堂进行简单的概括, 就是在一定的课程期限内能够高效率、高水平地达到教学目标。本篇论文通过几个教学案例, 对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究。
一、数学高效课堂应是教学目标明确的课堂
1. 深入理解课标、教材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
课标即是我国制定的课程目标纲要, 而教材则是让学生学习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对课标及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 需要严格依据教学内容, 把教学目标的几个要求进行细分化和具体化, 这些都是建设高效课堂的基础。如《弧度制》 (苏教版必修4-1.1.2节) 第一课时的教学, 对这节课的概念理解以及应用, 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根据以下流程进行的:第一, 复习角度制以及1度角;第二, 阐述1弧度角含义并教授弧度制的定义;第三, 对角度制和弧度制进行转换, 布置习题。
而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 弧度制是大多数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 这样的教学流程会让学生满腹疑惑, 甚至“不懂装懂”地接受,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任务。针对这一单元的内容, 笔者进行了下列改进:
(1) 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弧度制概念的引入背景, 即弧度制对我们而言有什么作用?因为角度制的单位转换过于麻烦, 因此在18世纪初伴随微积分的概念出现之后, 数学家们建立了用弧度去对角的大小进行描述。不久正式确定弧度制是度量角的一种方式, 其出现在中国是20世纪初。
(2) 需要让学生了解弧度制概念出现以及衍变的历史。
(1) 例题解析:由学生熟知的圆周长公式:1=2r, 知=2是一个实数, 也就是说, 圆周角是360°, 对应的周长1与半径r之比是一个实数。
设圆的半径为r, 圆心角对应的弧长为1, 由=2, 我们可以得:
(2) 深入思考。在圆心角α明确后, 很容易通过计算发现弧长和半径之比与后者的长度无关, 这样一个现象可以启示学生通过弧长/半径去衡量角度。
如此一来, 我们就能够很轻松地进行弧度概念阐述, 并且能够让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解决问题方法, 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
2. 了解学生认知情况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 应该根据该单元的难易情况, 学生的数学水平、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类因素进行备课, 如果时间许可的话,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各种水平分别进行针对性的备课。
如《立体几何初步》 (苏教版必修2) 教学中,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较为常见的几何体, 像圆柱、球等, 不过真正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还是要从高中学起。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直比较困难,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在教学前认真地同学生沟通, 了解其立体几何方面的学习水平, 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教学, 如此一来才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数学高效课堂应是凸显数学活动过程的课堂
在教学论里, 数学教学被定义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 让学生能够学习并应用数学知识, 并且对身心发展有着一定的帮助,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让学生能够亲自地去感受、理解知识出现以及发展过程。”因此, 现在的数学教学需要对活动有着足够的重视。
1. 进行数学活动时需要尽可能地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的教育价值是将知识当作一个媒介的素质教育, 而增加学生素养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这里关键的一项就是提升其思维品质以及思维水平。所以, 数学教学时, 师生双边活动需要把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当作建立高效课堂的一个主要标准。
如在高三复习《向量的线性运算》过程中, 教师可以使用下面这个例题, 看学生是怎样进行思考的。
教师要提醒学生使用中点以及平面图形性质、平移等方法。
进行数学复习时,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充分展现出其整个思维过程, 尽量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增加教学效率。
2. 数学活动时需要通过问题去带动思维
问题是引动思维的源泉, 也是思维的一种特殊产物。数学问题不但是思维的材料, 还是思维的动力。教师在进行备课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即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 抛出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进而让他们努力思考的问题, 然后在引导他们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增加课堂效率。
例如, 《立体几何初步》平面公理3推论1 (苏教版必修2-1.2.1节) “经过一条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链呢? (已知、求证略, 如图2)
(1) 目标:求证过直线和点A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这里“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是什么意义呢? (有, 存在;只有, 因此, 证明须分两步;存在性、唯一性)
(2) 欲证到目标, 有哪条公理可用呢? (公理3)
(3) 已知中有应用公理3的条件吗?如何创造条件呢? (没有, 在直线上任取两点B、C) 根据公理3, 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一个平面。
三、数学高效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
新课标、新课程被执行了十几年, 但是课堂教学的情况则是差强人意, 具体体现在:新课程理念还没有建立, 传统教学模式很难改变;迫于升学率的考虑, 教师只能压缩课堂学生活动的时间;教师群体的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教师不能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氛围的课堂。所以说,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础。
而对于数学教师而言, 怎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水平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要与时俱进, 对数学新课标进行深入的探究,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不断充实自身教学方法。只有登高才能望远, 才可以真正地掌握住数学教学的实质, 最终建立起一个高效课堂。其次是尽可能地把理论理念化, 把理念方法化, 把方法行为化, 把内容高效化, 让理论与实践能够恰当地融合, 这样不但能够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能, 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再次是及时进行课堂诊断以及课后反思。最后是努力进行教育科研。把建立高效课堂时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 将共性问题当作一个重要课题实施深入的探究, 最终增加高效课堂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可行性, 这个方法是改进高效课堂的一个有力途径, 更是教师自身发展、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新民, 汤希龙.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J].教学与管理, 2012 (25) .
策略取向 篇10
一、中职校课程“解构”与“重构”的价值取向
(一) “整合化”取向
打破以学科为本位的三段式课程模式, 重构以“三以一化”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当前中职校课改的“必须”。但是目前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一种偏激的思维就是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 (1) , 在课改中企图取消或全盘否定学科课程。
根据知识发生原理, 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认知性知识;一类是习得性知识。认知性知识可被方便地存储于各种媒体中, 可游离于个体之外而独立存在。习得性知识, 即隐性知识, 是个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直觉、体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是难以表述、记录、存储和传播的主观知识。中职校课改内容的构成无疑应当包括认知性知识和习得性知识两类。一味地固守学科体系课程, 或一味地以行动体系课程完全取代学科课程, 都是极端的作法, 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换言之, 中职校当前项目课程的有效构建应当包括学科体系课程和行动体系课程两大类型的扬弃融合, 在知识总量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以职业功能、职业资格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重组、转换, 使中职教育的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不再割裂, 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不再隔离, 而是与实践有效整合, 与职业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过程知识, 从而既要保留其基础性特征, 也凸显中职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 “学习 (领域) 化”取向
课程内容是课程模式的重要载体。目前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体系严重滞后于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为此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必将相应增删、调整、更新和重组。但是课程重组不是简单地删减课程内容, 不是机械地降低学习要求, 也不是随意地弱化理论知识学习, 而是以“适度、够用”原则设计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学生行动导向的、知识按照工作任务重构的、职业能力逐渐提升的学习领域课程 (见图1) 。所谓“学习领域”, 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 是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构成。每一“学习领域”均以该专业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 作为学习单元的主题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取向的, 以职业行动体系为主参照系。所学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又包括系统知识 (2) 。因此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时可采取跨学习领域的组合方式, 根据职业定向的案例性工作任务, 采取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学习领域课程具有“五性”——普适性:项目驱动的完整工作过程适合于各个学习领域, 具有普适性;迁移性:职业能力满足主要工作岗位需求, 并且对于变化着的工作任务, 具有能力迁移性;重构性:知识模块关联于项目完整工作过程, 打破了学科体系, 实现知识基于工作过程的重构;递进性: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情境构成学习领域, 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领域则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
(三) “多元化”取向
中职校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课改的多元性 (3) :培养目标多元——以就业为导向, 并实现人的“技文双馨”和谐发展;求学需求多元——就业、升学、职业成长;课程型态多元 (见图2 (4) ) ——学科课程、技能训练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其他课程;课程性质多元——文化基础、德育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职业拓展、素质拓展等;课程类别多元——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 、文化课 (语数外) 、体育与健康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艺术课 (音乐、美术等以及其它选修公共课程) ;专业技能课程 (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基础模块、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拓展模块) ;教学方法多元 (讲授法、演示练习法、学案导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 。因此中职校要融合多种课程模式之所长, 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 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的多元课程模式, 融合课程类型多种、容纳教学模式多种、评价方式多种, 从而实施灵活的教学安排, 实行有效的课程管理与评价。
(四) “区域化”取向
中职校课改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但是课改不能形而上学, 不能用理想化的划一的课程建设思维方式, 不能用一个模式去统揽一个区域的课改。中职教育要与区域企业、行业紧密联系, 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理实一体”教学;强化“项目教学”, 突出“职业实践”培养。为此, 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 努力建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构建“立交桥”。
(五) “项目化”取向
课改的多元化与区域化, 决定中职校课程要实施多元整合的模式, 不但要求课程间整合形成模块, 而且要求课程本身实现知识、技能、态度整合, 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 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整合的有效途径, 就是课程的项目化。课程的项目化既可用于学科课程的项目化改造, 也可用于项目课程开发。
(六) “模块化”取向
中职校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 就业时能“有饭碗”、会找“新饭碗”、“好饭碗”。因此项目化课程其开设的先后顺序及组合的方式, 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课改中将性质相似、形态相近、目标相同的若干门课程适当集聚, 实施模块化的教学。模块化的教学既有利于各项教学目标的重点落实, 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高教学效果;又有利于教室、实训设备、师资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合理调配;也利于学分制的实施, 增强了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内在要求。
(七) “评价化”取向
中职校课程要围绕职业能力选择合适内容, 以工作任务整合相应知识、技能,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 实现做教学一体, 实现“三个”转变: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学过程管理为中心。
二、中职校课程“解构”与“重构”的“实操对策”
灌南中等专业学校于2005年就启动课程改革, 2007年将课程改革列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并多方调研, 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行动体系下项目课程的重构的思路, 逐步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实践为主线, 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属于校本课程的类型特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为了行动而学习, 通过行动而学习”。
(一) 专业行业结合, 提高课改的有序性
学校首先确立了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3大专业为校课改试点, 项目任务为载体 (见图3) , 形成“基于岗位、项目导学、实境训练、学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建设思路, 与行业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基于项目驱动的专业课程体系, 设计学习领域, 确定课程设置,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待试验点课改内容完善后, 在各专业全面优化推广;其次, 组建课程改革工作团队,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领导下, 实行专业带头人招标制和课程改革模块化负责制, 组织专业教学委员会, 研究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 分析岗位职业能力, 选择典型工作任务, 负责具体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第三, 聘请相关生产一线行家、专家参与专业开发与建设;此外, 还实行课题管理制度、课程改革月报制度和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制度。从而保证课改在正确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二) 课程体系重构, 提高课改的取向性
中职教育的逻辑起点, 不是理论知识, 而是源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此学校探索了“课程设置基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突出其“四步”开发研究:“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重构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发展方向及能力训练模块+选修模块”课程新结构, 实施“项目导向、学做合一”——“项目 (学案) 导学、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评价提升”教学新模式, 从而打破学科体系的知识结构, 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 通过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并列枚举等典型学习情景设计, 运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项目等理实一体化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工作方法, 掌握学习领域要求的专业技能, 获得完成工作任务的理论知识, 同时社会能力、工程素质也将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 专业产业吻合, 提高课改的服务性
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的中职校课程多元体系, 要研究如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匹配, 专业结构设置规模如何与区域一、二、三产业结构“渐行渐近”实现吻合 (4) 、专业结构的比例如何与一、二、三产业结构趋同并在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的能级如何及时适应产业调整和技术提升的要求进行拓展。这是课改区域化取向价值所在。为此, 学校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调整和开发专业, 积极发展新兴专业、着力改造传统专业、稳步提升骨干专业 (省级示范专业) 、强化特色专业 (精细化工工艺专业、船舶制造与维修、食用菌栽培) , 加强专业群 (链) 组建与建设, 巩固提升机电专业, 做强做优船舶制造与维修专业, 做特做精化工专业、培育发展食用菌栽培专业, 努力提高专业“三服务” (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学生) 的能力。
(四) 研究开发结合, 提高课改的主体性
近三年, 学校以课题研究引领课改, 以强化“双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以引导教师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与产品研发为纽带, 以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大赛为内驱力, 提高课改主体——教师的“自动力”。为此, 学校建立了机电等8个专业名师工作室, 成立了县级“一会两所” (县职教学会、机电技术应用研究所、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 共承担“十一五”省规划办重点资助和立项课题各1项 (市级课题7项) , 编印15本校本教材, 出版4本中职规划教材, 有36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机电、数控、电子等专业教师分别参与“XH786机床结构参数化建模及拓扑优化”等软件或“管理群锁”等产品开发。目前学校有有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3人 (副组长2人) 、市中心组成员12人 (组长2) ;机电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省、市课改实验点, 学校被评为市课改实验学校。
(五) 创新实训基地模式, 提高课改的校本性
校企合作发展规划, 坚持“职教性、实践性、地方性、服务性”的基地建设定位, 按照“贴近实际、技术先进、开放共享、注重效益”的建设原则, 新建2.4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 投资实训新设备近2 000万元, 继承“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教学工厂的模式, 有针对性地选择合作企业, 形成了“引企入校、共建基地、定向双元、订单培养”的合作模式, 营造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现场相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并全面引入企业质量管理模式, 注重五项要素的构建:中职化的教学管理;企业化的环境布局;现场化的项目教学;师徒化的师生关系;工厂化校本课程, 从而形成校企内外融合、融入、贯通、对接的职业技能递进融合训练模式 (见图4) , 实现了学生从基本技能的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养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滑”过渡, 最后形成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实施生产管理、共向培养人才的建设机制, 为课改创造了物质基础。目前已建成船舶、焊接、机电、数控、电子、汽修等实验、实训、培训、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检测中心80余个, 省紧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3个, 省级示范专业3个 (市级示6个) 。
(六) 改革课程评价制度, 提高课改的有效性
学校课改实施“三督 (督教、督学、督管) ”的考评管理。“督教”:一是由考核学科知识转向重点考核技能, 由考核应知转向重点考核应会;二是把课堂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 把讨论的机会留给学生, 把动手的乐趣交给学生;三是评价项目教学设计——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四是评价项目教学实施, 涉及教师的教学技能, 包括教学情境的设计、组织与安排;教学的讲授、演示、引导、辅导、咨询与检查;教学的评价、归纳与总结。“督学”:一是根据课程特点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 实行“以证代考”, 将学生的学习评价纳入量化管理轨道, 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岗位对接“看得见, 做得到”。“督管”:制订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籍管理条例、基于技能掌握的成绩考核办法等督导文件, 强化由计划、实施、检查、考核、总结5个环节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闭环运行机制, 规范对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 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职业技能信息化管理平台, 从而有效实施督导与评价、检查与考核、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等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①周如俊:《对当前中职校项目教学中“五对”不等式的反思与求解》, 载于《江苏教育》, 2010年第2期, 第19-21页。
②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载于《职教论坛》, 2004年第8期, 第63-66页。
③徐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 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24期, 第26-31页。
策略取向 篇11
摘 要 文章针对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倡导高中英语教学应努力克服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发挥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不仅要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构建与技能的训练,还应特别关注其语用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学生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高考改革 英语教学 语用能力 策略
当今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存在问题。首先,点偏。以“升学”为导向,英语教学的着力点偏向功利化。其次,面窄。英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层面单一,“高分低能”问题突出。第三,线短。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脱节。高考英语试题因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而严重误导教学[1]。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英语改革在于敦促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应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顺畅、得体、有效地用英语交流。
鉴于此,文章认为新形势下须加强高中英语教学的语用走向,思考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以切实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高中英语语用教学的重要性
语用教学强调具体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得体性,以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和互动语篇为教学内容,以产出合适得体的语用行为为目的,以此帮助学习者获得语用知识,提升语用意识和发展语用能力[2]。《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顺应语境、积极应对文化差异、正确理解语言以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众多学者建议高考外语测试应加强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4][5]。高中英语教学走向语用、走向能力便是现实所需。
1.正点——语用教学有助于促使高中英语教学回归学科本质
高中英语教学应回归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语用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目的语的语言知识、通过口语和书面语媒介在具体语境中恰当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具体包括口语能力、书面语能力和跨语言交际的能力[6]。语用教学模式下,卷面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学生能否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成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师教学成效的标准之一。据此,学生应更加关注自身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教师也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学回归学科本质。
2.扩面——语用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
外语能力是中学生核心素养之一,英语素养是外语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7]。语用教学有助于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英语素养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具体语境下中西语言结构规则、语言习惯和中西社交规则等语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延线——语用教学有助于推进高中与大学在英语教学上的衔接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8]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语用教学符合英语课程提出的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效促进高中与大学在英语教学上的衔接发展。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语用教学的内容、模式及策略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反拨效应[9]。高考改革背景下,应发挥测试对教学的积极反拨效应。随着高考英语命题的语用走向,外语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应思考高中英语语用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
1.语用教学内容
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系国家的风俗和文化[10]。教师应转变传统片面应试教育的观念,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为出发点。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请求”、“拒绝”、“感谢”等言语行为知识,还应注意语用惯例语、话语标记语、语篇组织及社会文化知识的讲解,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的语用意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得体表达具体语境中的会话含义,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2.语用教学模式
语用教学是学生语用习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语用习得需要三个必要条件:恰当的输入、足够的练习及对元语用知识的认识与思考[11]。在此基础上,课堂语用教学模式可分为显性语用教学模式和隐性语用教学模式。
(1)显性语用教学模式
注意在语用习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学是影响注意程度及输入效果的因素之一,学习者必须同时注意语用特征及相关的语境特征[12]。显性教学强调在教学过程开始时提供相关的语用知识,即不同语境中某一语用特征的各种用法和功能,以引起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充分注意。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明确的规则解释构成教学的一部分;第二,明确要求学习者注意某一种形式,并对元语用规则进行讨论和总结[2]。显性语用教学模式有提供元语用信息、提供真实语境、提供交际机会、及时反馈[2][13]几个阶段。此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首先,明示语用知识,并加以突出和强调;其次,通过录音或短片展示某语言形式所在的语境,提醒学生注意此语境特征;此外,教师要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输出;最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清晰、恰当的反馈。
(2)隐性语用教学模式
隐性教学强调通过示例、交际活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则,它主要依赖于学生对语用形式的注意程度,不强调课堂上教师对元语用规则的解释[2]。Kondo[14]基于“道歉”、“赞扬”等言语行为提出的“感知”、“练习”、“思考”、“理解”和“运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类似于隐性语用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某语用形式进行感知,接着通过模拟言语情境进行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加以理解,最后通过教学活动指引学生运用所学的语用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辅助学生完成语用知识的习得。姜占好[13]认为,多媒体教学能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突出学习者的本体地位,提供语用能力发展必要的互动和语境,有助于隐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3.语用教学策略
(1)兼顾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使教学内容全面化
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者的首要目的是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15]。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应使教学内容全面化,在培养学生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该类知识和技能是语用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其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2)加强中西文化的双向导入,将文化教学引入课堂
过去的高中英语课堂上,语用文化知识的输入大多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意义因文化的不同也会相应变化,二语习得的成败取决于学习者将自己的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合流的量,只有顺应文化差异才能实现成功交际[13]。英语语用教学注重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得体使用,强调适宜性和得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中西文化知识输入,指导学生对比中西语言结构规则、语言习惯及社交规则的异同,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3)创设真实语境,进行情境教学
外语学习低效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教学中采用的练习多半不要求学生自主创造内容,语言理解与产出结合不紧密,脱离语境去操练语言形式或学习语法[16]。第二语言的理解与使用涉及认知语境以及交际主体间对语境信息的认知,这是交际成功的保证[13]。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在不断顺应真实语境的前提下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近年来,高考英语命题中减少了脱离语境的选择性试题,转而趋向于在真实语境中考查语言知识点。鉴于此,有学者提出了“情境-话题-活动”式教学模式,倡导在真实情境中依托恰当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现、归纳和运用目标语法[17]。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语法课堂教学实效,有利于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8]。
(4)明示知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在语言习得中获得社会文化知识的过程就是语言社会化,为显性和隐性,强调语言的使用要达意、恰当、有效[2]。英语语用教学的过程也是语言社会化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明示语用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引领学生观看英语原版影视作品、阅读英文戏剧,为语用教学提供真实语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及复述故事等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并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恰当反馈,使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充分渗透在教学之中,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高考改革旨在提升教学的效果,也是推动英语教学回归学科本质的第一步。英语语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得体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英语素养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语用能力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高中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和我国的第一外语,在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高中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是推进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和提高国家外语服务水平的基础工作,希望能引起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学界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 黄远振,薛常明,兰春寿.高考英语命题:现实与诉求[J].课程·教材·教法,2008(4).
[2] 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3] 陈琳.关于外语高考改革的再思考[J].外国语,2014(11).
[4] 高靓.外语教学和考试将“车同轨量同衡”[N].中国教育报,2014-10-31(01).
[5] 龚亚夫.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外国语,2014(6).
[6] 张绍杰.关于“语用能力”及其“不可教性”的重新思考——对卡斯珀观点的反驳[J].外国语文研究,2013(2).
[7] 程晓堂.关于当前英语教育政策调整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8]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0] 沈骑.外语高考改革的价值追问[N].文汇报,2015-04-10(7).
[11] Kasper,G & Roever,C.Pragmatic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E.Hinkel(Ed.).Handbook of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C].Mahm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5.
[12] Schmidt,R.W.Attention[A].InP.Robinson(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3] 姜占好.过渡语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4] Kondo,S.Effects on Pragmatics Development Through Awareness-raising Instruction:Refusals by Japanese EFL Learners[A].In E.Alcon-soler & A.Martinez-Flor(Eds.).Investigating Pragmatics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d Testing [C].Cleven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15] 赵婕婷.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2014(47).
[16] 王初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最重要[J].外国语,2015(1).
[17] 廖道文,谢燕青.“情景——话题——活动”语法教学模式课例与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4).
[18] 杨津秀.“话题——线索”式语法教学策略的构想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5).
[作者:杨荣华(1975-),女,四川资阳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王久莲(1990-),女,河南信阳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策略取向 篇12
目前, 普通高中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提速期。高考制度的改革将倒逼高中学科教学的大幅度改革。而要实现这样的改革,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根本所在。诚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所指出的那样:“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在这样的教改背景下, 很有必要转变一下思路, 转换一下视角, 把学科基地建设目标从早先的实现区域教学质量优质均衡的战术性目的, 切换到达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上来, 形成“依托学科基地引领教改实践, 在教改实践中发展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论及教师专业素养时, 在关注教师专业精神和专业理念的同时, 从“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 以及教育智慧”等方面定义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取向的学科基地建设, 需要瞄准这些基本要素来设计相应的行动策略。
一、项目引动:以基地学校优势学科教学项目, 引动学科 教师的教学实践创新
通过基地学校优势学科的教改实践项目的“典型引路”, 引领区域内广大学科教师的教学创新, 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操作策略。
普通高中学科基地一般都依托于市域范围内某门学科师资条件和研究实力较强, 教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中, 通常拥有一个优秀学科教研团队和在当地具有较高声誉的学科领军人物。在当地学科教学专家团队的协同下, 他们立身于教改前沿, 不断开拓学科研究新领域新项目, 以保持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力度, 努力成为全市相关学科教师的课改学习样本。譬如, 嘉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学校浙江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其学科领军人物是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功勋教师。他们的语文学科教学团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作文教学研究项目上硕果累累, 同时, 在这个语文学科基地的专家团队中, 还有多位省特级教师和嘉兴名师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颇有建树。依靠这样指导力量, 在鼓励学科基地学校率先承担教改研究项目的同时, 通过基地“项目挂牌”, 学科教师自主领受的形式, 邀请其他学校的同行作为合作者参与其中, 使有着不同教龄, 不同研究兴趣和特长的教师各得其所。这样的策略, 能很好地消减因为学校优质师资的结构性匮乏, 专业引领普遍缺失而导致众多教师自我研修乏力, 呈现“萝卜烧萝卜”的尴尬现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成了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学科基地在这方面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在嘉兴市的高中学科基地中, 不少学科教师依托学科基地的团队力量, 合力开发校本选修课程。
当然, 从当下各地的学科基地建设情况分析, 要切实使学科基地学校的教改实践项目产生“唯马首是瞻”的效应, 把学科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地区全体学科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还需跟进必要的运行机制, 譬如, 在让各相关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 由区域内学科教师参与学科基地学校的选择, 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机构在学科基地中发挥主导性的组织作用, 对学科基地学校实行教改绩效的动态评估管理等, 都是很重要的机制保障。如果缺乏专门教育研训机构的协调和学科专家团队的有力指导, 仅凭一校之力, 就很难形成这样一个有学科教师主体参与的区域性学习共同体, 教师的草根研究也就缺失了比较高位的引领, 其专业成长也会因此而显得缓慢低效。
二、基点辐射:以基地学校为基点, 实施富于现场感的 “大校本研训”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训活动在我国中小学迅速推行开来。但是, 毋庸讳言, 考量当下“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这种校本研训活动, 其实践效果在许多学校并不尽如人意。不少学校的校本研训活动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意义上以备课、听课、评课为主要内容的单一化、技术化的教研活动窠臼, 原本希望通过基于学校, 植根于教学现场而开展的富于行动性的研训方式, 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和科学的设计策划, 参与者难以获得“成长”的愉悦, 久而久之就流于形式。
尽管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是表征为实践形态的, 但恰恰又是以教师内隐的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为支撑点的, 并且还需要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来加以效仿。教师的这种实践状态的专业素养, 其发展过程常常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而显得十分漫长。因此, 我们不妨可以把学科基地作为学科教师获得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的重要平台, 使之成为在专门研训机构和基层学校之间开展研训活动的辐射基点, 形成“基于现场”“为了教师”“在基地中”的“大校本研训”模式。这种以学科基地为平台的“大校本研训”模式, 在专门学科研训人员和基地学校教师的共同组织策划下, 能够有效地形成教育研训机构组织的学科研训和基层学校的校本研训之间的关联和互补。譬如, 嘉兴市高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 依托各自的学科基地, 定期举办基于教学现场的学科教师高级研修班, 学员由各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 这些学员又成为本校校本研训的引领者, 由此构成辐射状的研训网络。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在当下各地的高中学科基地的地区中, 有不少地方的专门研训机构和学科研训人员只是以检查者、观察者, 或者是客聘指导者身份出现, 几乎淡出学科基地的常规管理, 学科基地几乎与学科基地学校成了同一概念, 学科基地教学活动等同于基地学校学科教学自我展示活动。因此, 从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出发, 专门研训机构和学科研训人员应该以主导者的身份介入到整个学科基地建设的常规工作中去, 才能通过学科基地这个平台, 有效突破专业研训缺失教学现场, 而校本研训又缺乏专业引领的困境, 真正把学科基地建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训基地”和引领校本研训的“辐射基点”。
三、自主建构:以开发学科资源为载体, 推动学科教师文 化素养的自主建构
教师的文化素养, 在教师专业素养中起着基础性也是决定性作用。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论述的那样:“……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建构起来的, 而教师的自我学习无疑是养成这种素养的根本途径。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科基地建设, 完全可以以开放的方式, 将学科资源建设这项高中学科基地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学科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
学科基地的资源建设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提供课改背景下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资源, 二是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提供用于教改研究的学术信息资源, 三是为普通高中学科教师提供拓展视野的课程文化背景资源。这些学科资源的建设, 一方面需要依托学科基地学校教师团队和学科基地专家团队作为主导力量加以建构, 另一方面则需要充分调动区域学科教师主体参与学科资源建设, 把学科基地资源的开发和分享过程视作教师自主专业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科资源建设策略在当今的网络时代是可以十分便捷地实现的。
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都毫无例外地会重视学科教学资料和研究资料的搜集和积累, 都会拓展自身的学习视野, 因此, 也就都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资源提供者。假如我们仅仅以“我开发, 你享用”的思路去实施这项工作, 把资源开发仅仅作为基地学校或者少数专家承担的职责, 那么, 学科资源的建设就会由于广大学科教师主体参与的缺失而变作无源之水, 缺乏活力而渐趋枯竭。因此, 各学科基地只要经过精心的策划组织, 在有效的激励和调控下, 就能依托广大学科教师, 多维度、多层次地开发出适合于教师多元需求的优质学科资源。并且, 学科教师复合型的专业素养在学科基地资源的建设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发展。
这里, 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 以开放互动的思维去完善相关资源建设机制和网络平台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如若学科基地资源建设的设计和运行, 能使广大学科教师自觉地把相关学科基地的网站资源看成是自己日常教学的好帮手, 教改研究的好参谋, 同时, 又是让同行分享学习经验和教改成果的好平台, 就一定能激励广大学科教师在共同建设学科资源的同时成就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网络互动:以民主平等的网络互动交流, 提升教师的 自我实践反思能力
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 不同地域的教师可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探讨教学方法、开展课题研究, 可以以最快捷的方式反馈各种信息。作为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学科基地网站, 由于教育文化的相似和学科文化的相通, 往往最能够凝聚人气, 并在学术上形成宽松和谐的民主研讨氛围。在以学科基地网站为聚焦点的开放互动的网络背景下, 所有的学科教师都是研训的主体, 所有学科教师小到某个教学环节的问题, 大到校本选修课程建设的困惑, 都可能形成同伴之间聚焦讨论的热点, 并且可以以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多种方式进行主题化互动和漫谈式交流。譬如, 嘉兴市高中化学基地的网络论坛工作组规定, 网友提出的问题要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同时整理“论坛”上提的问题和回复内容形成特色专栏。随着参与人数不断增多, 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棘手”, 由此也提高了互动双方的专业水平。高中数学学科基地网站专门设立了《问题解答》栏目, 以满足学科教师甚至高中学生的需求。
目前, 在建立普通高中学科基地的地区中, 设有专门学科网站的学科基地主要集中在江浙两省的少数地市, 并且, 从目前所能够浏览到的学科基地网站来看, 大多数的网站呈现为“重资源、轻交互”的特征。不少网站中学科资源分门别类精彩纷呈, 而能够让学科教师参与其中进行专业对话交流的功能却少得可怜。即使有些网站设有“论坛”模块, 也大多是以“展示”的方式发布一些论文, 少有互动交流的内容。存在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还是单一地把学科基地视作服务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示范窗口和教学资源集散中心, 而忽略了学科基地对教师自主专业成长中的强大助推作用。为此, 需要从更新学科基地建设理念入手, 大胆创新学科基地网站建设, 不但要把学科基地网站建设成为学科教师心目中的“淘宝”之地, 还要搭建强大的网络交互系统, 真正使学科基地网站成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师益友”, 让教师通过网络在同伴互助中分享经验、激活智慧, 感受专业成长的幸福。
五、结语
近些年来, 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当下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种新的趋势, 由于其新, 所以有许多业已暴露或尚未暴露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加以思辨和改进, 又由于其处于普遍的应试环境之中, 其设计的理念往往会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因此, 需要前瞻性地去优化学科基地的功能, 使学科基地成为教师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教改实践和研究, 从而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精神家园。学科基地这个聚力共生的教师发展平台, 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标的, 带来的将是有效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现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的最优化效益。
摘要:近些年来, 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学科基地建设的重心, 主要集中在实现区域教学的“提质”之上。在高中教改提速的背景下, 需要转换视角, 把学科基地建设的目标切换到达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上来, 通过项目引动、基点辐射、自主建构、网络互动等实施策略, 建设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科基地, 以获得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有效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现区域学科教学质量普遍提高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学科基地,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2:9.
[2] .叶澜, 白益民, 王枬, 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001:10.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