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取向

2024-10-09

优化取向(共4篇)

优化取向 篇1

一、我国税制结构发展态势

税制结构是指主体税种的选择以及主体税种与辅助税种的配合。这里的主体税种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中和全部税收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 在体现国家政策和履行税收职能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税种。其类型包括以货物和劳务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以及货物和劳务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避税港”等四种税制结构。

(一) 我国税制结构发展轨迹

我国税制结构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建立发展起来, 并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逐步完善, 采取渐进式方式对税制结构进行调整。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了新税制, 此后经历了1953年修正税制, 1958年和1973年两次税制改革, 1983年和1984年两步“利改税”,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最终形成了相对规范的税制结构, 从最初只有几个简单的税种发展成为多税种、多层次的复合税制。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税制变动较为频繁且剧烈, 这是由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税制结构是我国税制改革的焦点, 1994年的税制结构调整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次税制变革, 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税制结构模式。之后分税制结构虽然几经调整, 但仍不适应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出口锐减、投资下滑, 经济增长缓慢, 税制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彰显。税制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生产结构、征管能力及社会需求等客观条件的演进规律还不适应, 而是更多的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等政策方针以及政府间收入竞争等意外冲击的影响, 致使税制结构的调整未能有效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社会公平的作用。

(二) 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税制结构逐步调整和优化,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人均收入迈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一是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通过建立合理的税制结构, 给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活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建国以来, 中国GDP年均增长8.1%,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 由小到大。2011年底经济总量超越日本, 稳居世界第二。二是大幅度增加了人民收入水平。我国人均居民收入已经由建国初的上百美元提升到2012年的6 500美元, 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准。同时, 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完善, 社会保障系统逐步建立, 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三是建立了完备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制体系, 税制体系日臻完备, 改革次数多、密度大, 经历了数次大的改革和无数次小的调整, 建立起了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辅助的19种税种, 适应了不断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

(三) 存在的问题

税制结构变动的宗旨是税制结构优化, 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目前我国的税制结构及其调整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税制结构优化的目标, 损失了效率又不利于公平。一是税制结构不合理。分税制改革后, 流转税收入占税收收入比重一直在75%左右, 增值税占工商税收收入比重保持在46%-50%, 表明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代表的流转税类为主体税种、以企业所得税为代表的所得税类为辅助税种的税制结构。它虽能够有机结合流转税的刚性和所得税的弹性, 但流转税过高, 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负担。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比重相对较低, 不利于维护社会公平。财产税没有调到相应位置, 消减收入分化的功能难以实现。同时, 税收初次分配过大, 再分配严重不足, 对间接税征管过重, 对直接税征收不力, 使得大量的应纳税收入既躲避了流转税的征收, 又排斥在所得税征收在外。二是税负不合理。我国目前各类企业之间存在税收负担不公平现象, 国有企业税负高于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税负高于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税负又高于个体户,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的原则。而且, 大型企业税负高于中型企业。由于增值税实行价外税, 税额与销售额相分离, 实际税额与进项税额大小密切相关, 导致工业部门的增值税大于服务部门, 形成产业界的税负扭曲。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 资本性收入高的企业老总等高收入者反而容易偷逃个人所得税。三是税权划分不平等。分税制将税权收归中央、责任留给地方, 导致中央财政收入迅猛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不断减少, 任务支出比重却不断加大。据统计,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我国政府财权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扣除中央与省级财税外, 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权只有余下不到17%的水平。四是引发经济政治问题。由于税权划分不平等, 地方政府事权远高于其承担职责所掌握的财权, 以及政绩体制考核驱使, 少数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招商引资, 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 难以提供公众急需的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产品。

二、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趋势

税制结构优化是指通过改革和完善税制构成要素, 最终实现税制优化的一个过程。它包括调整税制要素、按照税收目的、采取组合形式使税制达到最优的程度。合理的税制结构不但能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 有效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 缩小城乡, 贫富差距, 还可以扩大公民的民主权力, 形成宪政精神, 激发公民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形成积极进取的现代公民精神。当前税制结构应以公平合理为目标、直接税构建为核心、强化政府公共支出为导向、信息管理建设为重点、促进经济增长为动力, 形成以下优化基本趋势。

(一) 以追求公平合理为目标建设现代税制理念

注重税收公平应该成为下一步优化税制结构的首要目标目前税制结构导致同产业、行业和地区税负分布不均衡, 整个税制结构呈现出累退性, 低收入阶层负担了更多的税负,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税种和税权之间的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现象, 都需要在税制结构优化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

(二) 以直接税构建为核心建设现代税收制度

我国现行的税收结构以间接税特别是增值税为主, 直接税为辅, 拉高了商品和服务价格, 增加了企业成本, 不利于经济发展。流转税通过价格渠道向全社会转嫁, 广大消费者购买生活必需品的税负甚至变成了“奢侈品”, 阻碍了内需扩大。直接税较低, 起不到税收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按照现代税收理论, 结合发达国家实践, 应该建立以直接税为核心的现代税收制度, “控高、提低、调中”个人所得税, 增加遗产税、资本所得税等财产税税负, 降低企业承担的所得税, 构建以公平合理为目标的税收制度。

(三) 以强化政府公共支出为导向完善税收用途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日益迫切, 需要政府加快财政投入, 强化对交通、运输、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建议对所得税法与所得税率进行修正, 以及完善相关保障工作, 确保满足政府扩大的公共支出要求。

(四) 以信息管理建设为重点提高税制征管能力

健全涉税资料管理是税务行政的先决条件。要使纳税人诚实申报, 并心悦诚服地纳税;使税务机关有税尽收, 无税禁收, 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依据真实可靠的涉税资料公平课税。要设立专门的涉税资料处理部门, 加强税制征管信息建设, 提高税务人员监管能力, 确保税制征管的准确、有序、高效。

(五) 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动力夯实税收物质基础

经济增长和税收征管相互促进, 经济快速发展是获得税收收入的直接前提, 而科学有效的税制结构和税收征管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筹集公共财政收入, 公平财税分配, 储备经济发展后劲。而且, 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企业、居民所得的快速增加, 又引致银行储蓄增加, 以及投资于不动产及流动性资产的财富也大大增加, 从而为税制结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前提——税源基础。

三、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操作取向

结构性减税, 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调控目标, 采取的阶段性税收政策调整或长期性税收制度安排, 对税制改革方案“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结构性调整”的过程。现阶段必须夯实我国税制结构的税源基础、观念基础、制度基础、行动基础及技术基础, 成功实现税制优化与税制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这是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有效实现的基本方式与重要途径。

(一) 优化税制观念, 税制结构要体现公平合理

一是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带动、上下联动, 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正反实例, 在全社会达成基本共识:间接税是缺乏弹性的税收, 间接税的占比过高, 说明税收负担大部分落在一般平民身上, 课税公平是税收制度的最高原则, 所得税在现代租税体系中被公认为是最优良的税收。二是在税制改革过程中, 将追求公平合理作为税制建设的基本理念, 改进赋税负担分配, 体现公平合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所得税在总税收中的比重, 加重实施量能课税原则, 并减低间接税随所得累退的程度, 以求税负的公平及合理的财富分配。三是完善所得税改革。增加所得税税收, 抑制直接税占总税收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增加中高所得者及减轻低所得者的所得税负担, 以符合量能课税原则;加强稽征监管, 掌握所得来源, 防止若干资本所得及执行业务所得逃脱监管;对个人实施综合所得税,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征收。

(二) 优化税收结构, 建立直接税为核心的税收制度

通过降低间接税占比, 中低收入者在总收入中负担的税收比重会下降, 而消费能力会有所增强。同时, 市场领域的投资壁垒也会减少, 现金流会有所改善, 而盈利能力会有所增强;通过结构性增加高所得者、多财富者的税负, 可以增强整个税制的公平程度, 以及税收随所得、财富增加而增加的税收弹性, 并为对部分纳税人或课税对象的实质意义上的减税提供空间。一是完善流转税, 尽快实现增值税转型, 构建“消费型”增值税, 加快“营改增”试点和全面推广;要完善消费税立法, 主要税种要上升到法律的形式, 及时调整消费税征税范围, 将奢侈品项目与奢侈消费行为囊括进去, 全面整合清理地方政府制定的税收政策, 将我国现行的价内税改为公开透明的价外税。二是优化所得税。应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硬税基, 严征管。改分类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制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征收制, 逐步拓宽税基, 并简化税率档次, 健全费用扣除制度。三是健全房产、财产税制。扩大房产税试点和征税范围, 其税基和税率应该根据房产的用途与价值等因素估价确定。健全财产税体系, 开征个人物业税, 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和评估制度, 适当提高财产税在不同阶段的税收负担, 增加社会财富闲置的成本, 消除收入差距扩大,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推进社会保障税、遗产税、环保税试点, 增加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

(三) 优化征税技术, 加强信息管理为重点的能力建设

完整的税收信息资料库建设是保证税收征管有效的核心。要健全涉税资料管理, 提供真实可靠的涉税资料, 确保纳税人课税公平。一是设立专门的涉税资料处理部门, 可以在国税总局和财政部联合设立“财税资料管理中心”, 统一收集、监督和管理全国税务信息, 利用计算机加强对综合所得税资料的通报、归户及管理, 以增进稽征效率及防止征管弊端。二是实行强制记账方式, 并对违规者加重处罚, 利用立法强制其记账, 明晰费用减除原则;修订所得税法的处罚原则, 增加不依规定记账的处罚, 以有效掌握税源、提升税收稽征效力与税负分配的公平。三是对家庭的财产也实行归户管理, 以充分掌握财产税的税源, 与个人所得税改革相配套。

(四) 加快经济发展, 夯实税制结构转型的经济基础

税制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快速发展可以提供税收来源, 推动税制结构科学优化。一是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服务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全面推开营改增的实施步伐和扩围空间, 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相关行业之间的社会化协作, 督促各类市场主体自觉地参与要素流通和结构优化。二是围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服务和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现阶段在制定税制结构优化政策和措施时, 应当充分地将税制设计体现在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和完善开发政策等方面。三是围绕控制经济运行风险, 服务和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健康发展。通过税制结构优化的制度设计, 支持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等升级改造, 努力控制和降低工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减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税收负担。引导控制虚拟经济规模并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和评估,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 提高金融市场、房市投资等虚拟经济发展的可控性。

(五) 优化税改行动, 满足政府不断扩大的公共支出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公共产品需求普遍增加, 必须立即进行税制结构改革, 推动经济发展, 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一是优化产业税负。针对当前产业税负结构不公平的现实, 应积极调整产业税负结构, 继续对第一产业实行税收保护, 对第二产业中资源、材料消耗较大的行业减少盲目性投资扩张的同时提高税负, 并对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以及新兴服务业和吸纳较多劳动力的服务业降低税负。二是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要规范垄断行业获取的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收益, 在垄断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同时建立收入分配检测系统, 加大审计、稽查力度, 杜绝少数企业因偷税漏税获取非法收入。引入市场竞争, 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改革, 打破进入和退出壁垒, 缩小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三是优化税制分权。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权和职责, 扩充地方税, 做到权责对等、监管到位。要赋予地方部分税收立法权, 同时增强地方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提高基层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子基, 邱华炳.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佐.2011年中国税制概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国家统计局报告.建国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8.1%, 中国新闻网2009-09-07.

[4]韩仁月.税制结构变迁、效应及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学报, 2012 (5) .

[5]郑银.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上海师范东大学学报, 2011 (3) .

[6]李林木.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变迁轨迹未来走向.涉外税务, 2011 (6) .

[7]林毅夫.在“CMRC中国经济观察”第31次季度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国人均年收入6500美元收入差距恶化.财经网, 2012-10-29.

[8]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至15倍跃居世界之首.经济参考报, 2011-02-09.

[9]人民日报.我国税收70%属间接税加重企业和消费者负担, 2012-02-28.

优化取向 篇2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 课堂教学展示行为 师生关系

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分钟,尽量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是每一个老师的愿望。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前与改进后的课堂教学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对于中学英语教师来说,必须对其课堂展示行为进行改进及优化提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课前教学准备行为的充分性

教师课前教学准备行为是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课堂授课之前对教学方式、教学媒体、教学时间等多方面预期准备的行为过程。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媒介、中英语言文化、教学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和辅导等的准备。课前教学准备应体现创新的教学思想,立足课堂,服务课堂,使学生学有方向,练有目标,力求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另一方面,课前教学准备要研究年级、学生学习层次的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

首先,要重视导课环节。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能基本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其次,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读读写写就草草了事,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图片、简笔画等)设置情境。如学“There be”句型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室内环境造句,如“There is a desk in the classroom.There are some photos on the wall.”也可以继续练习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样在学习比较级和最高级时,运用实物进行练习也是很有趣的。在不方便运用实物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也可采取其他方式使教学生动有趣。总之,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努力使课堂充满情趣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课堂,喜欢学习。

三、展现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实踐证明,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好英语的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例如:利用实物、创设情境、图画诱导、新旧结合等。如:在书包里装了铅笔盒、书本、小刀等,然后进行下列句型的训练:

1.What’s in the bag?2.There is/are...in it.3.Is there a pencil-box in the bag?4.Are there any pencils in the box?5.What colour are they?

这些实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消除了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认为英语难学的心里障碍,使他们的思维灵活,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能当堂记熟所学的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四、营造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和谐性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逆反心理也较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爱护他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师生之间要展开对话,相互理解,真诚接纳,学生从中获得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等师生关系的积极体验。另外,教师要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要力争合理运用表情语言,并加强师生间的目光交流。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恰到好处的目光能使学生自觉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去。同时,教师需要加强手势语的应用,包括指示性、强调性、会意性和评价性等手势。利用手势对言语进行补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五、凸显课例研究活动中的研究性

教师课例研究及教师间的同课异构可使教师不断学习和补充英语教学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发展的空间,获得自身的学术独立性。课例研究引导教师借助研究者以及教师同伴的帮助,对真实课堂教学过程加以分析和讨论,促使教师亲历一个规范的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研究者以及相关理论文献的专业引领下,历经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制订计划、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提炼观点、撰写报告等阶段,既可以帮助教师提炼出镶嵌在日常教学中的智慧和精华,供同伴分享和学习,又能够促使教师更准确地理解自身教学行为背后隐含的原理,促使教研活动更加丰富、深刻,充满自主意识和创造的活力,不断将适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沉淀”后纳入自己的教学概念体系。例如,通过视频案例,构建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比较和反思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或定格操作,用于对精彩片段的回顾、欣赏、评价,真正调动教师个人知识体系中隐含的教育和教学知识,促使教师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自觉寻找教学设计与具体现实之间的差异,发现自身教学成败的原因,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韩学静.怎样营建充满趣味的英语课堂[J].考试周刊. 2010(09).

优化取向 篇3

《新课标》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 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 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行为的训练, 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 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 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 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作为一个综合性评价指标, 政治课教学学生满意度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评估的主要依据, 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模式的一种新探索, 是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估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一、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弱化的成因

1. 受教主体学生原因

个体因素作为内因, 对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使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复杂和艰巨。首先是学生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认识模糊。学生渴求知识, 希望接受教育, 但往往容易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 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己“价值不大”或“无用”, 导致学生缺乏一种自我要受教育的愿望和要求。其次是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造成的障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前, 已经具有了相当的道德经验储存, 面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往往将它与自己的原有经验认识、与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与崭新的社会环境反复参照, 来判断它的意义和作用, 然后才决定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一些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现实反差较大, 一些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抱有偏见、逆反或漠视,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三是学生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受动地位而形成的障碍。当前学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旧有的模式之下, 教育者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总是先采用主动的行动, 提出教育的目的与任务, 了解学生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教育引导, 而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难免产生消极被动的情绪。

筅山东警察学院许华

2. 施教主体的教师原因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 而涉及到价值观和复杂的行为选择, 教育者面对的是素质较高的学生, 因此要求教育者有更高的素质。根据2008年德育网对12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状况”问卷调查显示, 15%的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程是由于教师方面的问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不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没有良好的口才和循循善诱的教学能力;没有掌握丰富、生动感人的教育素材和信息, 教育方法单一, 自身品行不端正, 言行不一致, 教而不行, 势必会大大削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施教内容与媒介原因

首先是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层次性。一方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稳定有余, 更新不足, 未能紧紧地扣住时代发展的脉搏, 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等问题;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分强调方向性、政治性, 缺乏层次性与基础性, 口号式的内容多, 具体的要求少, 切合实际的内容更少。其次是教学方法单一, 现代教育手段运用不够。教师往往把政治课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 传统“满堂灌”的教育形式仍没得到根本的改革。三是以互联网和手机通讯为代表的现代化传媒手段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开放文化,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尚薄弱, 若无正确的引导, 难免轻信而受其左右。四是面临着中国现实问题的挑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 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嬗变, 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并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选择取向

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 归根到底还是要落脚到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方面。要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前提是科学定位, 树立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关键是加强课程教学,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与方法途径;重点是突出榜样教育,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核心是全面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1. 科学定位, 调动学生受教育主动性

首先是树立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促进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个性化放在中心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 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使学生把个人主体价值与社会核心价值有机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完善自我, 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建立各级学生自治组织,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 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其次是树立人本化的教育理念, 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依靠学生。只有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教育人、管理人、造就人结合起来, 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从学生的生活、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入手,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结合起来, 把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 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三是树立服务化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不仅要求服务学生当前的需求, 还要着眼于服务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关心学生的共同需求, 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指导;教育者应经常深入课堂、宿舍等场所, 积极主动地为教育对象服务, 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能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长和成才的切实帮助和指导, 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生活指导、人生规划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

2. 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

在素质教育阶段,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实行以专为主, 专兼结合的方针, 重在提升其素质。除加强思想素质、理论水平等以外, 更重要的是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主体、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发生的变化, 探索开展以学生为本, 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适合当前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外, 从另一个视角看, 教师的巨大力量最重要的体现是其榜样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言行一致, 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东西,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增强教育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 加强课程教学, 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首先是创新教育载体。要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尤其是课程载体建设, 充分发挥网络载体功能, 利用网络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 建立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或模块,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BBS网上对话、MSN、QQ聊天和电子邮件等方式, 积极开拓与学生对话交流的渠道。此外要创新思想理论课的活动载体, 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 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分组讨论, 开展社会热点一事一议活动,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其次是创新教育方法。坚持多样性和互动性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取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以及多模式实践教学等方法, 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 从而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理论和理念的认知、理解与内化, 从而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举止, 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要逐步地从书本转向活动, 从课堂转向现实生活,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课程的建设和实施,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 参与到道德理论的实践活动中。

4. 注重环境熏陶, 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培养出不同的思想道德观点,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自己的伦理价值和观念, 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依托。具体而言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制度文化环境建设和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积极营建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需的教室、情景模拟场地、教具等物质实体。制度文化环境主要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有关的制度集合。精神文化环境可以包括师生的思想观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等。要结合校园的具体实际不断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充分发挥校内各种舆论工具和阵地的作用, 进行荣辱、善恶、是非和美丑的教育与宣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 积极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辽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

[2]陈亦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6 (4) .

[3]夏元珍.入世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黄山学院学报, 2002 (2) .

优化取向 篇4

一、研究理论及方法

区域分工理论是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综合, 该理论认为, 区域分工的基础是要素禀赋不同导致比较优势的差异, 进而导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区域分工上存在产业梯度, 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带来生产的专业化和高效率, 也促进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的形成, 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梯度。而产业梯度又对区域产业分工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实践看, 大体可以通过衡量产业梯度的产业梯度系数来判断某个地区的产业分工取向, 当然还应综合国家政策、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情况来具体分析。产业梯度系数的具体公式为:地区某一产业梯度系数=地区该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地区该产业区位熵

比较劳动生产率, 就是地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整个区域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的值, 它反映一个地区相对于整个区域来说, 其技术、劳动者素质等方面高低的一个综合指标。如果比较劳动生产率小于1, 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低于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如果该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 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整个区域的平均水平。而区位熵是表明某地区某行业的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指标。区位熵大于1, 表示该行业为该地区的生产专业化部门, 在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当区位小于1时, 则是非专业化部门, 在区域同行业竞争中不具有优势。因此一般来说, 地区某一产业的梯度系数大于1, 说明该地区的产业在整个区域处于高梯度, 小于1则说明处于低梯度。产业梯度系数的高低可大体上判断产业优势的高低, 并以此作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的依据。

二、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分行业的梯度分析

随着我国各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 对厦漳泉地区的工业分工情况进行分析, 是研究该地区产业分工的重点。故本文拟把重点放在对工业的研究上, 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区位熵及产业梯度系数等指标, 对厦漳泉的工业分行业的梯度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厦漳泉三地工业的优势行业, 并以此作为三地工业主要行业分工取向的依据。

(一) 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厦门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57)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36) 、农副食品加工 (1.74)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2)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 (1.34) 、烟草制品业 (1.28) 、橡胶制品业 (1.25) 、饮料制造业 (1.21)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3) 。

泉州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的行业有: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 (3.0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 (2.53)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 (1.78) 、造纸及纸制品业 (1.69)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63)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0) 、木材加工及制品业 (1.5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49) 、塑料制品业 (1.40)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40) 、食品制造业 (1.31) 、农副食品加工 (1.2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09) 、化学纤维制造业 (1.0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8) 、家具制造业 (1.01)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0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0) 。

漳州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的行业有:医药制造业 (1.81) 、金属制品业 (1.41) 、通用设备制造业 (1.21) 。

从三市工业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业数量看, 厦门有9个, 泉州有18个, 漳州有3个。总体上看, 呈“泉州—厦门—漳州”的梯度分布态势。

(二) 区位熵分析

厦门相对于全省, 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 (2.73) 、橡胶制品业 (2.21) 、烟草制品业 (2.0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98) 、仪器仪表及文化 (1.80)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 (1.7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62) 、化学纤维制造业 (1.4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41) 、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 (1.39) 、金属制品业 (1.25) 、通用设备制造业 (1.05) 。

泉州相对于全省, 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1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2.96)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65) 、纺织业 (2.1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8)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 (1.94) 、造纸及纸制品业 (1.67) 、食品制造业 (1.31)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51)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9)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7) 、塑料制品业 (1.05)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 (1.05) 。

漳州相对于全省, 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家具制造业 (3.89) 、金属制品业 (3.45) 、通用设备制造业 (3.34) 、食品制造业 (3.33) 、农副食品加工 (2.82) 、医药制造业 (2.2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6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41) 、饮料制造业 (1.26)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 (1.1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08) 。

从三市工业各行业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数量看, 厦门有12个, 泉州有13个, 漳州有11个。总体上看, 梯度态势不明显。但从具体行业看, 三市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现象。如厦门和泉州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厦门和漳州的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以及泉州和漳州的食品制造业等。说明在城市联盟内, 三市的工业分工协作还不够, 仍存在重复生产的状况。

(三) 产业梯度系数分析

厦门工业各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厦门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 (5.09) 、橡胶制品业 (2.76) 、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 (2.72) 、烟草制品 (2.57)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 (2.35)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51) 、仪器仪表及文化 (1.50) 、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 (1.36) 、办公用机械 (1.17) 、饮料制造业 (1.06) 。

泉州工业各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51)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 (3.45)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3.20) 、造纸及纸制品业 (2.8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2.6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 (2.6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2.4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2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8) 、纺织业 (1.88) 、食品制造业 (1.72) 、塑料制品业 (1.47) 、化学纤维制造业 (1.28)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24) 。

漳州工业各行业梯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金属制品业 (4.86) 、医药制造业 (4.04) 、通用设备制造业 (4.04) 、家具制造业 (3.56) 和食品制造业 (2.42) 、农副食品加工 (1.75) 。

从产业梯度看, 厦门和泉州相对处于梯度的高层, 而漳州相对处于产业梯度的低层。从行业看, 厦门的优势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橡胶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烟草制品、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有色金属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可以优先重点发展, 而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可以转移出去。即厦门应大力发展化工、高新科技、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等行业。

泉州应优先发展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塑料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而把食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转移出来。即泉州应将重点放在纺织服装鞋业、造纸印刷等轻工业、石化产业、石材及工艺品等产业。

漳州应优先发展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即漳州应以轻工食品、医药、家具及电子类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

三、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

综合上述分析, 优化厦泉漳城市联盟的工业行业分工, 应选择在区域范围内最具有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进行重点发展, 并根据各自优势合理分工, 避免重复生产, 达到效益最佳。根据在上面的结论, 充分考虑闽南金三角各城市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状况, 笔者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视角提出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的构想。

(一) 宏观层次

在宏观上, 依托各地现有的产业基础, 促进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 形成布局合理、分工科学、协作紧密的生产体系。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整体布局, 厦漳泉地区应该形成“一核双翼”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核”是指处于该区中心的厦门市。根据上面实证研究的结论, 厦门应大力发展化工、高新科技、电子通讯、机械设备等行业。结合具体情况, 可以重点建设以DELL、灿坤为龙头的IT产业基地;发展钨系列制品和以镍锌电池为主的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以太古飞机维修为龙头, 重点发展飞机结构、机载设备、飞机零部件维修等设备制造业;在海沧地区发展石化工业。厦门新阳—东孚工业区发展电子、机械;杏西—灌口工业区发展机械、化工;西柯工业区发展轻工食品;同安城南工业区、马巷南部工业区发展轻工业。“双翼”是指以漳州为中心的南翼和以泉州为中心的北翼。泉州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工业基础较为雄厚, 但科研实力薄弱, 因此宜成为厦漳泉的制造业中心, 泉州应将重点放在纺织服装鞋业、造纸印刷等轻工业、石化产业、石材及工艺品等产业。泉州安海水头、金井、官桥磁灶发展建材、服装、鞋业等;石狮、晋江洛秀一带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南安发展建材、服装鞋业等轻工业。漳州可着重发展食品、机械、材料、能源四个主导产业和电子、医药、家具三个重点产业。这样, 闽南三角地区可以形成产业分工、错位发展、战略协作、各展所长的局面, 避免了恶性竞争, 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二) 中观层次

在中观上, 推进区域产业集群以及与集群相关的产业整合与创新;共同致力于“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横向衔接, 优化动态结构。在产业趋优分布的基础上, 推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 同时依托现在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布局, 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厦门可考虑重点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客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及海沧石化产业集群。泉州可重点建设晋江及石狮的服装产业集群、晋江石狮惠安的鞋业产业集群、南安的石材产业集群、惠安的雕刻工艺产业集群、德化的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安溪的藤铁工艺产业集群及石化产业集群、树脂工艺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泉港石化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泉州箱包产业集群、晋江南安建陶产业集群、南安水暖器材产业集群等。漳州应以南太武经济协作区和中心市区为重点。按照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 形成以特色食品工业、机械工业、电子信息产业、家用电器、生物制药、钢铁家具和石英钟为主要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同时, 三市还可以合作建立一些产业集群, 比如厦漳视听产品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三) 微观层次

在微观上, 深化产业分工, 推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使区域内的企业在生产链条上形成各专所长, 分工协作, 弹性互补的局面, 以构建区域产业分工网络。深化产业分工, 就是分析产业内部价值链, 加强地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差别化分工和企业之间的生产工序差别化分工。区域内企业通过产业分工形成网络, 相互联结, 长期合作, 资讯共享, 相互依存, 互相信赖, 优势互补, 可以降低网络内各企业间的交易成本, 增强各企业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风险的能力。高效管理、紧密联系、目标统一、即时生产、高效运转, 可以降低网络内各企业生产和管理成本, 提高效率,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例如, 深化厦漳泉的工业分工, 可以首先从在加工制造业领域实现产业分工体系网络。由于加工制造业的构成零件和材料种类繁多, 材质与制造方法多样, 从技术角度而言, 存在着时间和空间分离处理的可能。对于单个企业而言, 无论是从生产数量或技术角度来看, 全部自己加工制造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成本利润规律。通过产业分工网络分工协作, 大企业充当中心厂、当雁头, 小企业做协助、当配角, 相互依存, 互补竞争, 通力合作, 共同繁荣。

当然从长期来看, 单在厦漳泉城市联盟开展产业分工与合作是远远不够的, 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还应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和全局出发, 融入“三基地一中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整体产业发展中去。在不远的将来, 还应以“延伸两翼、对接两洲, 拓展一线、两岸三地, 纵深推进、连片发展, 扩大开放、服务全局”为发展方针, 加强对外经济辐射, 参与跨区、跨省甚至全国的产业分工与协作。

摘要:厦漳泉地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 三市若能以城市联盟为契机, 各依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分工与协作, 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考虑到工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根据区域分工和产业梯度理论, 利用产业梯度系数的测算方法重点对厦漳泉城市联盟的工业各行业进行分析, 找出该地区三市各自的工业优势行业, 并以此为依据, 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视角提出厦漳泉城市联盟工业行业分工的优化取向及构想。

关键词:产业梯度,产业分工,优化取向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戴宏伟, 田学斌, 陈永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以“大北京”经济圈为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3.

[5]李国平, 等.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4.

[6]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7福建产业发展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社, 2007.

[7]陈永国, 马丽慧.基于产业梯度系数分析的京津冀工业分行业的发展取向[J].生产力研究, 2004, (1) .

[8]孙玉娟, 李强, 王金增.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构筑区域发展新格局[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9]陈宇.评析“厦漳泉”城市联盟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和作用[J].时代金融, 2008, (4) .

【优化取向】推荐阅读:

信息取向06-11

审美取向08-09

条件取向08-09

思维取向08-18

多元取向08-24

取向分析09-11

策略取向10-04

教育取向10-09

立法取向10-12

价值取向07-27

上一篇:审美变化下一篇:地球空间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