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取向

2024-07-30

生命化取向(共6篇)

生命化取向 篇1

一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

长期以来, 高考生命化取向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考作文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之后的话题设置, 吹响了高考生命化的号角, 于是, 以生命为取向的话题作文开始登上高考的舞台。

二高考作文对生命本质的解读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含义。其实这不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也是每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解读的深刻与否会影响到人生轨迹的好坏。而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希望的青少年, 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取向, 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群体。所以, 对于高考学生来讲, 高考话题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有其必要性。如2005年高考中的一个话题作文是《位置与价值》。文题的主要角度就在人生与价值上。从生命学的角度上解释, 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 是一个中性概念, 而人生是有限的, 怎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 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所谓“位置创造价值, 价值决定位置”。因此, 正面的价值可以提高个人的位置;相反, 负面的价值则降低位置。话题作文站在思辨的角度上, 让学生对生命作出阐释。

三高考作文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

最早引起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的高考作文是2002年全国卷中的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因此可以看出这个话题的重心指向心灵, 暗含了对生命的反思。对于心灵来讲, 所有的选择都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之后, 全国的高考作文话题就开始大举进行对生命的反思和领悟。例如, 2004年的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以及2011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为《人和平庸》。这个题目就是让我们思考生命, 领悟生命, 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一个反思。又如, 2005年的天津高考作文《留给明天》, 这个题目不仅有诗意, 而且“留给”这个词给了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 是一种对生命的仰望和主动, 同时, 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厚度。

四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相关启示

近年来, 以生命学角度立意的高考作文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中可隐约地领悟到了生命的含义。

1.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言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要将语文逐渐引领到生命和人性的道路上。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课程进行整改之后, 语文教育事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这个重担, 引导学生写作方向要回归生命, 释放年轻人的自由天性, 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进行创作。同时, 教师在平常教育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写作一些贴近生命真谛的题目, 让学生在学习和写作的过程中, 能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及其意义, 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话题的生命化取向的意义所在。

另外, 教育可以使人的生命回归,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思想和灵魂的交流。生命的本质和含义必须要以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才能启迪年轻一代对生命的理解。同时, 生命作为教育的特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2.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让我们意识到, 教师在教习学生写作的同时, 要注意以下原则性问题: (1) 体现其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在自由抒写的基础上, 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从而进行创新发挥。 (2) 要构成系统性原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 思维创作要有系统性, 使得学生的整体思维和专项思维可以相得益彰。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从而形成一个立体性写作系统。 (3) 有针对性原则。有针对性的作文训练可以指导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的生命质量的提升。 (4) 体验性原则。所谓体验就是对自己原始生命潜能的激发, 是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条件, 是对生命的一种自我召唤, 在体验过程中, 可以体现生命价值。

3.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对2012年作文命题取向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了解可以发现, 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辩解时, 也必须重视教育的成果, 让学生不仅回归生命, 还要回归教学目标。所以, 对于2012年的高考命题倾向要坚持回归生命, 稳中求变, 唤醒人们心中的生命意识, 强调作文题材的“绿色化”, 要注重打破传统的命题形式, 对高考作文在内容、要求以及题材上都做进一步的改革;还要重视材料作文的指导和训练。作文的评价要注重卷面的细节之处, 评卷者要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 理解学生的多元化立意。

五结束语

总之, 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要注重生命哲学的渗透和探究, 要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能够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消除他们心中的困惑, 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是高考话题作文的话题生命化取向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2]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1

[3]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3]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生命化取向 篇2

“定篇”是王荣生教授鉴别我国语文教材选文类型的其中之一。王教授认为语文教材有一类选文,是构成文学、文化素养现实所指的经典作品,即“定篇”,是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必学的篇目。此外还有“例文”、“样本”、“用件”三种类型。

一、从教学取向看,古诗文能否认定为“定篇”?

若从教学取向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大概可以鉴别出这几种:我们所认定的“精读课文”相当于“例文”,“教阅读或习作”而非“教课文”,而“略读课文”相当于“样本”,更注重学生学“读写知识”(目的也不是“教课文”),苏教版教材中的单元练习、S版“语文百花园”里的部分内容就相当于“用件”,是利用选文的“某一点”,使学生从事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同样不是“教课文)。

但是在“精读课文”中,由于选文类型的多样化,有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科学小品文、说明文);有诗歌、散文和小说等,诗歌里又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有经典的文章和非经典的文章;有现代文和少量的文言文。对这样繁杂的选文都采用“例文”同一种教学取向,难免会造成“教课文”与“教阅读”不分的现状。同时,古诗、小说、散文文体不同,阅读的姿态和方法也应有所区别:我们总不能拿阅读散文和小说的阅读姿态和方法去读诗歌吧?

那么,“精读课文”里的古诗文到底应采用怎样的教学取向?如前分析,“例文”“样本”“用件”这三者教学取向都不指向“教课文”,都是用课文这个“例”来教学“读写的知识”,是典型的“教阅读”的教学取向。古诗文教学如果采用这种教学取向,必然指向于“读写的知识”,诗文只成为一个“例”,小学生就有可能被引向如何写古诗、如何写文言文、如何写小说,这岂不荒唐!

古诗文教学取向与其他课文相比,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古诗文教学应从单一的“例文”教学取向分离出来,采用有别于“教阅读”的教学取向,不是“样本”,也不是“用件”,那剩下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定篇”的教学取向———“教课文”。

单凭这点还不足以认定小学“精读课文”中的古诗文一定要成为“定篇”,我们还得从语文课程内容的角度来推研。

二、从课程内容看,小学语文需要不需要“定篇”?

按王荣生教授对“定篇”概念的界定,小学需不需要“定篇”的问题,实质转化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需不需要“文学、文化素养”的培育或者说是文学教育的问题。

我国最早对“定篇”问题做过深入思考的朱自清先生站在“定篇”的教学取向上,主张“熟知经典,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目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王荣生说得更清楚:“定篇”肩负着语文课程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重任,它的功能就是“使学生透彻地领会选文本身,理解和欣赏经典名篇的思想和艺术”。“定篇”“不承担任何附加的任务;尽管在了解和欣赏的教学过程中,它也不可能不发挥出多方面的功能”。

据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定“定篇”的教学取向就是“教课文”:“领会选文本身”,“了解和欣赏作品本身”就是教学目的。“读写的知识”的教学不是这类课文的“主业”,在语文课程里通过“了解”“领会”“欣赏”古诗文,达成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才是它的“主业”。这与“教阅读”的“例文”“样本”“用件”式的课文有着完全不同的教学目的。

很多人质疑:小学语文教学(非语文课程)有无必要进行“文学、文化素养”培育?如有必要,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哪一部分内容可以承担?这是必须继续探讨的问题。我们可以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有关的论述:

(1) 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七条“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 第一学段阶段目标“阅读”第7点:“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第二学段阶段目标“阅读”第5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 第三学段阶段目标“阅读”第10点:“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 第四学段阶段目标“阅读”第7点“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第8点“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11点“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可以看出,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要培育“文学、文化素养”,而对于小学没有明确提出此方面的要求。然而,假如把小学和初中、高中的课程目标截然分开,不是令人十分费解吗?难道这里存在课标解读的“盲点”?难道小学语文课程真的不需要文学教育?不需要“定篇”?

九年一贯制,小学的课程目标应该是与初中一脉相承的。小学三个学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无论是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的形象”,“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还是“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上述目标如果不是主要采用“文学鉴赏”的阅读姿态,怎能达到?

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非文学作品的阅读固然有共同之处,却有各不相同的特质,若以阅读非文学作品的态度、习惯、方法去阅读文学作品,往往就走错了门。其实,早有语文教育专家看到语言、文学混教造成了两者“双亏”“双输”“双惨”的现象,所谓的语文教育变成了既非语言教育也非文学教育。正因为这样,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课程具有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复合性。

当前的文学教育存在的误区有:文学作品只能作为识字、阅读的工具,而不是文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低估了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认为只有到中学阶段才能够正式学习文学。已有专家指出,如果我们相信儿童只是因为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不足,而不是审美能力的低下,就可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开始进行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这一点在国内是很少有人注意的。课标对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持如此审慎的态度,事出有因。小学语文教学从建国后到目前的课改,有太多的纷争,太多的弯路,太多的功利性,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反而淹没了本该关注的“文学、文化素养”的培育。潘新和教授说得好,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不培养作家”的观念根深蒂固,牢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语文教育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作家,这是对的,但文学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从我们的学生到教师,都太缺乏浪漫情怀。从某一种角度说,我们的创新教育当从语文课上的文学教育开始才有可能,并不言过其实!

小语界内部虽然少有“文学、文化素养培育”这个声音,但很多人却在实践着。周益民“诗化的语文教育”,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 王崧舟的“诗意语文”, 都可以深深看到“文学、文化素养”培育的影子。语文课堂多一些“文学教育”的元素,文学味是不是更浓些?文学味浓起来,会不会让我们的学生更喜欢语文,更热爱语文?

一句话,小学语文需要“定篇”,需要“文学、文化素养”的培育。

三、从教学现状看,“定篇”为古诗文是否是正确选择?

我们再来看作为语文课程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文。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语言运用的典范。“典范方为范”,通过古诗文的诵读学习,必将提高人的文化品位。窦桂梅说:“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庄子是何许人也,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这些诗文,是一个中国人精神的皈依,是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

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取向错位,存在功利化、肤浅化、形式化的趋向,有的完全抛弃了人情美、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诸多的审美教育,看到的只是几个生字、名句,满足于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甚至死记硬背解释,只为考试。这样纯技术性操练的教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经典文学的乐趣,与目前我们没有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认识文学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没有明确的古诗文教材教学取向有着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目前,语文教材都把文学作品和其他的阅读材料一起混编在语文课本中。这样的混编式教材不利于文学教育。课本的容量有限,选文大多是为语言教学服务,主要承担母语教育的任务,真正能够用于文学教育的内容很少。而且当前教材的编选原则是适应语言教学的需要,在追求作品文字简单、明了的同时,作品的文学教育的功能却被忽略了,甚至一些过于强调思想内容、带有浓厚的训诫色彩而本身文学价值不高的作品被选进了教材。

假如我们不否认小学语文教育应该包含有“文学、文化素养”培育的话,那么在目前教材编撰的体系下,哪一部分内容应该承担“文学、文化素养”培育的重任?显然只能是上面分析得出的:非“古诗文”教材不可。

毋庸置疑,从语文课程内容、目前尚不完备的教材编撰体系、错位的教学取向的角度,把古诗文教材认定为“定篇”是有重要积极意义的,也是明智之举。试想,把古诗文教材作为“定篇”,采用“教课文”的教学取向,主要承担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任务,就可以和其他课文的教学取向明显区分开来,有利于广大教师正确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达成。这样,“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里才有特定的所指,才不会被随意捏弄和排挤,学生初步的“文学、文化素养”的达成才不会落空。

生命化取向 篇3

1《快乐大本营》——中国娱乐标杆榜样

湖南卫视于1997年上星,其王牌栏目《快乐大本营》也同期播出,以新鲜的题材,多样的形式,清新的风格,新奇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引领观众走向一个崭新的视听空间。作为新创意的主题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突出了“全民娱乐”的新概念,为普通观众或草根团体、组合打造了一个展现个性的“全民娱乐”平台和分享快乐的机会,突出了以观众为主体的“娱乐天下”的节目宗旨。它屹立17年不倒,至今还是中国娱乐节目同期收视率的领头羊。

2《超级女声》——极具颠覆性的听觉盛宴

2004年湖南卫视推出“快乐中国”的频道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一理念对栏目进行重新编排,对原有节目做加减法,强化频道特色。其后,便有了《超级女声》这个红透半边天的节目。可以说,《超级女声》的诞生,创造了电视的奇迹,音乐的奇迹,也成就了很多草根明星,更使湖南卫视成了真正名副其实的“星”工厂。

3《天天向上》——让国之精髓发光发亮

中华自古为礼仪之邦,然而到了21世纪之后,随着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结构化矛盾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渐淡化,国民优秀礼仪风范逐渐退化,使得中国与文明之邦的称号相去甚远。200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大型礼仪脱口秀节目——《天天向上》,该节目以礼仪、公德为主题,以歌舞、访谈、情景戏等结构全篇,氛围欢快轻松幽默,这种寓教于乐、轻松诙谐的教育方式最易让人接受,也是湖南卫视节目创意水平和制作水平的充分体现。

4《我们约会吧》——引领单身交友新风尚

2009年底,湖南卫视引进了一档国外版权节目《我们约会吧》,从此开启了一场海外版权节目引进以及相亲节目涌现的热潮。该节目在快乐的氛围、开放式的格局中,每期邀请一定数量的单身男女勇敢登场、展示真我,是中国第一档单身潮人交友真实秀节目。在引进版权的基础上,湖南卫视和版权方一起进行了一些细节的创新,从环节设计、人物出场,到主持风格、嘉宾交流等,为的是更好地体现中国文化背景,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收看习惯。节目播出后,《我们约会吧》收视稳定在全国同时段前两名,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此后各大电视频道纷纷效仿,推出自己的相亲类节目或者引进国外版权节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以及湖南卫视自己引进的《我是歌手》。

5《爸爸去哪儿》一引进也是一种新原创

《爸爸去哪儿》这档从韩国引进的节目采用了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剪辑的手法,将爸爸和孩子在偏远地区在没有妈妈照顾的情况下怎样自理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类亲子类节目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源于心理上的接近性。《爸爸去哪儿》在观众中的受欢迎也对应了中国社会对于“正能量”的渴求,《爸爸去哪儿》由内而外散发的则是自然而然的温情与亲情,孩子是最天真无邪的,也是最柔软人心的,这就大大降低了观众的心理责备意识,也降低了节目中炒作、演戏的成分,这样真实的节目自然会受到大众的追捧。

6 结语

当前有很多人在探讨湖南卫视成功的秘诀,其论点也是各有见地,但笔者认为最为重要的还是湖南这个内陆省份深厚的人文底蕴,用现在长沙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得苦,霸得蛮,不怕死,耐得烦”。这是湖南精神的最好体现,也是湖南人性格的高度概括。湖南卫视作为湖南人的标签之一,肯定要彰显“湖南精神”。虽然湖南卫视近几年有一些变故,也流失了一些人才,但是“湖南精神”支撑下的湖南卫视一定会再造辉煌的,援引原湖南卫视“八大金刚”之一、现就职于深圳卫视的制片人易晔评价“老东家”的一句话:“湖南卫视的实力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容小觑、其地位不可替代。”湖南卫视一定会给“快乐中国”这四个字更多更好更新颖的诠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娱乐节目成了释放压力以及消解负能量的一个有力武器,媒介娱乐化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不触及道德伦理以及国家法律的前提下,有节制的娱乐是值得提倡的。而目前娱乐节目执牛耳者,非湖南卫视莫属。本文联系目前媒介环境,对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湖南卫视,娱乐,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4.

[2]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97.

[3]刘玉欣.《爸爸去哪儿》的传播学解读[J].考试周刊,2014,(3):24-25.

生命化取向 篇4

课本把这篇文章安排在以“亲情”为主题的单元, 并在单元说明中明确表示:“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 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课文导读又强调说:“‘散步’这件平常小事, 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说:“作者表达了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所以, 绝大多数老师在解读此文时, 把主题定位在亲情或尊老爱幼上。笔者认为, 这与文本价值有一定的偏差。

莫先生在谈《散步》的写作契机时, 曾说明意在发“一种生命的感慨”。写作此文时, 莫先生的父亲刚去世, 母亲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身体状况很不好, 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那次散步 (现实中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 就是对母亲的一次陪伴, 期盼母亲的生命得以顺利延续。

2004年9月, 在重庆举办的一次作文大赛上, 有人问莫先生:《散步》是写尊老呢, 还是爱幼?抑或既尊老又爱幼?莫先生说: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 实际上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

所以说《散步》, 是有一点亲情的, 但主旨不在此, 也并不仅仅表达尊老爱幼。只见亲情, 不见伦理, 更缺少对生命的解读, 就失之肤浅;由表及里, 方能深刻。文章主题应是:强化生命, 淡化伦理。所以, 文章处处从生命入手, 用秀美隽永的语言, 抒发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 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生命, 首先是自然生命。文中两处写景, 虽着墨不多, 可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充满了对生命力的礼赞。第一处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的铺着, 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恣意的“新绿”, 繁密的“嫩芽”, 咕咕冒着水泡的“冬水”, 分明是春的言语, 渗透着不可遏制的蓬勃生机。“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它既是对生命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高歌, 也有力地暗示了熬过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绽放新的生命之光。

第二处描写母亲眺望小路所见的景物: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春天在召唤, 生命在召唤!这是一个羸弱的老人对美景、对生活的希望。富兰克林说:“希望是生命的源泉, 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是啊, 有了希望, 就断不了人们对生命的关爱、对生命的憧憬。这样的日子, 这样的环境, 这样的季节, 这样的家庭氛围, 除了让人想到生命还有什么?生命, 是多么让人眷恋与珍爱啊!

生命, 更是一种生存的状态。文中的母亲与我的生命状态, 从“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这句话的“熬”字可以看出来。“熬”是一种生命的坚守, 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善待。衰老的生命挺过人生历程中的风霜雨雪, 源于对生命的执着。不仅仅是母亲, 我也跟着母亲一起熬:哄母亲散步, 埋怨春天来得迟, 凸显的是对他人生命尤其是年老生命的关爱,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正是对生活的挚爱, 对生命的珍惜。因为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生命就是一切。生命就是上帝。……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 就是在自己遭受痛苦时, 在遭受无辜的痛苦时, 爱这个生命。”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话”“她的话”, “前面”“后面”, “妈妈”“儿子”, 让我们感受到真诚的理解, 绝对的信任。一家人相扶相持, 相亲相爱。“前面”“后面”, 既是“散步”时全家人的一种生命状态, 也是生命传承的生动写照。生命原本这样, 代代相因, 生生不息。个体的生命消亡了, 整体的生命却代代延续。人类自身就是在这样的“前面”和“后面”中延续至今——这不由使人想起宗璞的慨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作为成熟的生命, 即所谓的中青年人, 其责任自然沉重。莫怀戚说:“一个家庭能否幸福, 取决于男人的肩膀, 男人的性格;一个国家能否强大, 更取决于男人的肩膀, 男人的性格。”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 一边是老人, 一边是弱子。“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既要背老的, 又要背小的;一边背着过去, 不能割舍的历史, 一边背着将来, 我们期盼的新生;将整个世界背起来, 这是居中者的责任, 也是生命传承中的责任。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 注定要承前启后。子背母, 母背子, 共同踏上希望之路。一个家庭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莫不如此。

莫先生自己的解说, 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解读文本:强化“生命”, 淡化伦理, 一是因为伦理说得已经太多, 很难出新;二是“生命之说”反映了人性的本质——只有人类才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生命化取向 篇5

无取向硅钢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力、电子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其主要性能指标(铁损和磁感应强度)是影响各种电器效率的重要因素,而织构分布及各组分强度对冷轧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有显著影响[1]再结晶织构依赖于材料的成分组织和冷轧织构等。通过改善常化温度获得理想的冷轧织构组分是人们长期关注的课题[2]。因此,研究二次冷轧工艺常化温度对冷轧无取向硅钢薄带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对于开发高性能的冷轧无取向硅钢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

材料取自规模化生产的热轧板,化学成分为0.003%C、0.0042%N和0.004%S。一部分材料未常化,另一部分材料在实验室箱式炉中进行常化,常化温度分别为850℃和950℃,常化时间3 min。热轧板酸洗后第一次冷轧至0.78mm,然后在连续退火炉中进行中间退火,中间退火温度为850℃,时间160 s。中间退火后第二次冷轧至0.35mm,第二次冷轧压下率为55.1%,最终退火温度为1030℃,时间160s,两次退火的气氛均为干的分解氨。

用LEICA DMI光学显微镜观察材料的金相组织。

3 结果与分析

3.1 热轧板组织

图1是未常化和不同常化温度的热轧板的金相组织。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热轧板晶粒尺寸增大。

3.2 中间退火后的组织

图2是不同常化温度对中间退火后材料金相组织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中间退火后材料的晶粒尺寸增大,但由于中间退火温度较低,退火后的晶粒均较小。中间退火后的晶粒尺寸随常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由于热轧板晶粒尺寸和析出物尺寸随常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致。

3.3 成品组织

图3是不同常化温度对材料成品金相组织的影响。从图3可以看出,成品晶粒尺寸随常化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这是因为虽然热轧板在适当的温度常化能粗化析出物,减弱析出物在成品退火过程中对晶粒长大的阻碍作用,但是由于成品退火温度较高,未常化时存在的较小析出物在成品退火过程中聚集长大或固溶,析出物对晶粒长大的阻碍作用减弱,所以,成品退火温度较高时,热轧板是否常化对成品晶粒尺寸的影响不明显。

3.4 磁性能

图4是铁损P1.5和磁感B50随常化温度的变化(其中,750℃为未常化温度)。从图4可以看出,即使采用二次冷轧法工艺,热轧板常化温度对磁性能也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铁损P1.5降低,磁感B50增加。在本次的二次冷轧法试验中,热轧板常化温度对磁性能有明显的影响与中间退火温度较低有关,如果中间退火温度较高,热轧板常化改善磁性能的作用就会减弱。

综上所述,由于成品退火温度较高,热轧板常化对成品晶粒大小的影响不明显,因此热轧板常化改善磁性能的原因主要与增加有利织构和析出物粗化有关。在本次试验的常化温度范围内,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中间退火后晶粒尺寸和析出物尺寸增加,并且中间退火后有利织构增加。经第二次冷轧(中等压下,压下率为55.1%)和再结晶退火后,不利织构的强度随中间退火后晶粒尺寸和析出物尺寸的增加而减弱。因此,随着常化温度的升高,磁性能得到改善

4 结论

采用两次冷轧工艺时,热轧板常化能改善无取向硅钢的磁性能。当常化温度较低时(低于中间退火温度),常化改善铁损的作用不是很大,但对提高磁感有利;当常化温度较高,而中间退火温度较低时常化可以显著改善硅钢的磁性能

摘要:研究了二次冷轧工艺常化温度对冷轧无取向硅钢薄带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次冷轧法工艺时,对热轧板进行常化能改善硅钢薄带的磁性能。当常化温度低于中间退火温度时,常化对改善铁损的作用不明显,但对提高磁感有一定作用;当常化温度高时,常化可以显著改善磁性能,特别是当中间退火温度较低时,提高常化温度的作用更大。

关键词:二次冷轧,常化温度,无取向硅钢,组织,磁性能

参考文献

[1]毛卫民,余永宁.金属材料各向异性的开发研究[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7,18(3):95-97.

[2]张锦刚,刘沿东,蒋奇武,等.异步冷轧工艺对IF钢织构的影响[J].材料与冶金学报,2006,5(2):129-131.

生命化取向 篇6

目前, 国内系统研究科技金融的著作是赵昌文等教授2009年出版的《科技金融》, 在书中, 他们对科技金融做这样的阐释, 即“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 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业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后续颁布并推行的配套文件为基础, 目前我国制定并完善了大量的科技金融政策文件, 初步形成了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法律与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文件, 但较难有效贴合, 近年来,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被列为国家战略, 河北省着力促进科技金融结合, 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对河北省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政策进行研究与分析, 提出契合的理论取向,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的政策环境, 有针对的进行政策引导与支持, 推动科技金融的发展。

二、政府政策有关职能及在科技金融中的应用

政府政策是为了扶持产业更好的发展, 促进产业扩大再生产。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是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根据经验总结, 政府政策对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进和促进作用。科技型企业数量众多, 技术和企业的成长周期、成长阶段不同。同时, 政府资源和金融资源有限, 因此可以在政府主导下将产业和金融结合,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 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

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金融政策分析

本文主要从微观角度, 分析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变化, 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的特征, 构建四个不同的科技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形成地方政府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科技企业普遍受益的发展体系, 推动新兴科技企业的“鱼跃式”发展。

(一) 种子期阶段科技金融政策:通过立法保障科技投入

种子期阶段指的是处于酝酿阶段或者在孵的科技项目, 由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且没有“有形”的产品可供抵押。此阶段应构建完善的科技和金融联合机制, 通过立法保障科技投入, 包括以政府引导投资为主体, 积极引入科技担保产品和研发税收优惠政策, 增加天使投资基金规模, 为种子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方式直接为处于种子期的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也可以通过对风险投资机构提供“风险补偿”的方式或者以税收优惠的方式降低风投机构运营成本推动风投机构的创设并引导风投机构向科技企业提供支持;或者通过设立公共创业风险基金的政策性金融方式与其他风险投资机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方式对种子期的科技企业提供创业资金支持。

(二) 初创期科技金融政策:以政策性金融为主, 产业链金融和天使资本为辅

政策性金融主要在科技型企业初创期进入, 可以采取股本资本和债务资本结合的方式, 以分散风险。

充分发挥产业链金融的作用。针对科技型企业缺乏抵押和担保的现状, 很多商业银行推出了产业链金融产品, 将产业链上的关键企业与众多的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 以产业链为服务对象, 扩大业务, 并降低风险。产业链金融还包括产业链内的关键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各种形式的资金往来。

天使投资是科技型企业初创期最佳的融资渠道选择。政府可以引导关键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以天使投资者的身份进入科技型企业, 一方面可以部分缓解科技型企业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能以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管理能力帮助科技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使其成功度过初创期, 快速进入成长期。

(三) 成长期科技金融政策:运用财政工具,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

企业进入成长期, 各方面的资质有所提高, 盈利能力、可抵押资产较初创期会显著改善, 信用评级也会提升。该类企业的融资需要充分选择市场, 利用金融市场自发机制来完成企业的金融活动。此时, 政府应运用财政工具, 重点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为科技企业的初次公开金融创设平台。同时, 推动金融方式、交易方式的标准化工作, 为初始投资者和科技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再金融提供基础;支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其他类型机构的创设和参与科技企业投资。

为了确保上述工作的开展, 便利科技企业金融, 政府还应积极通过财税政策支持科技金融中介组织与市场的繁荣发展, 为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交易提供基础性、规范化服务, 增加信息透明度, 降低交易成本。

政府利用初创期内金融支持获得的信息作为保证, 吸引风险投资机构收购政府手中的股权, 不再提供小额补贴及贴息贷款。政府的支持转向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主。促进风险投资机构跟进投资。降低风险投资机构准入门槛, 鼓励产业链内的关键企业和民间资本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发行风险投资收益凭证等方式将居民储蓄转化为风险资本, 拓宽风险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可以不定期地举行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对接会, 或是定期发布及在网上披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 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制定税收优惠和风险补偿等措施, 引导风险资本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 成熟期科技金融政策:促进市场化融资体系及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

科技企业步入成熟阶段, 经营风险减少, 盈利水平提高, 营运、财务、管理等制度趋于健全, 企业的金融渠道拓宽, 金融能力明显增强, 可选择的金融方式也增多。

一方面, 成熟期科技企业在资产质量、规模方面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 后者也愿意为科技企业提供贷款;另一方面, 科技企业的经营规模壮大, 财务状况改善, 开始尝试由前期较单一的银行贷款或自我投资的方式向资本市场突破。此时, 应鼓励科技企业利用科技信用保险等手段丰富金融渠道。

另一方面对于成熟期的科技政策, 政府的资产从直接的资金支持转向间接支持, 制定鼓励科技型业自主研发创新和进行内部积累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提高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税前扣除比例, 对留存收益转增资本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等措施。

最后, 针对成熟期企业对战略投资和产业投资的需求, 探索科技资金有偿使用机制, 吸收更多社会资金, 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同时推动企业积极改制, 使其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增强企业成长性, 加快上市进程为科技初创团队与各类投资银行机构对接提供平台, 政府对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和辅导, 鼓励科技型企业到国内初创板、中小企业板上市或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例如, 通过私募股权金融的方式筹集社会资本, 通过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系统的公开金融, 通过债券市场发行集合企业债的方式筹集资金等, 甚至争取在初创板、中小企业板上市金融。

企业在度过危险的成长期后, 将迈入稳定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特点是企业主要业务稳定, 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在同行业中具有一个稳定的地位。由于成熟期是企业生命周期中最为理想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 企业有稳定的产品或技术, 此时的政策应包括新技术和新产品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可通过人大立法、政府规章、政府部门规范性文件等在内的不同层次政策体系,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并形成高效产业链, 有助于科技企业回笼资金, 实现可持发展。

四、结论

建设一个科学的科技金融制度, 必需针对企业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明确企业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根据企业的在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经营特点、管理目标、市场表现等, 建设适应本阶段的科技金融体系, 使企业科技金融环境得以优化、科技金融相关要素得以完善。同时还应注意到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会经历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时期, 相关部门必须灵活调整科技金融实施的关键点, 注意科技金融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只有在科技金融制度能够防范企业的内外部风险时, 才能推动科技金融体制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 2010.11.

[2]赵昌文, 陈春发, 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3]肖龙沧.对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探析:山东实践[J].金融发展研究.2011.5.

[4]吴宇, 孔东梅.京津冀科技金融的合作机制研究[J].经济导刊.2012.3.

上一篇:坐标投影下一篇:贝叶斯决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