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课堂论文

2024-09-19

生命化课堂论文(共8篇)

生命化课堂论文 篇1

浅谈构建生命化课堂,使历史课更有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的历史课程应该彰显其教育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

历史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知识。通过历史学习,增强我们的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使历史课程凸显公民教育的功能,使历史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课堂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生命化课堂应该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是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课堂,是富有历史味道的课堂,是动态生成性的课堂。下面我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为例,谈谈是怎样构建生命化课堂的。

一、情境激趣

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历史情境,能够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下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质疑和创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自主情感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实现课堂生命化。在《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中,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贯穿到解放前,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教材里面涉及的内容繁杂,一些历史史实的叙述生硬又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我运用了范例教学法,进行问题探究和情境再现,从整体上掌握中华民族工业在近代的发展历程。呈现了1896年、20世纪初、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抗战胜利后等四个阶段荣氏企业发展的情境。

情境一:1896年,荣氏兄弟开设广生银庄,鉴于大量免税外国面粉进口,销路甚广,且投资小,见效快,遂决定筹办面粉厂。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产品极受欢迎。1903年独资经营。

思考:(1)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1896年)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2)荣氏兄弟为什么首先从轻工业开始?

情境二:1912年辛亥革命的爆发,着实让荣氏兄弟欢欣鼓舞了一阵子,政府也大力倡导实业。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了,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锐减。荣氏看准了面粉、棉纱工业大发展的苗头,不失时机地大力扩充,同时抓质量、创名牌,强化企业管理。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后,国内“抵制日货,爱用国货”更是推动了荣氏企业产品迅速占领市场。1914~1922年间,面粉系统发展为12个厂,日产面粉8.6万余包,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荣氏企业已稳操“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的桂冠。

思考:20世纪初的20年间可谓是荣氏企业成长的“春天”,你认为这期间促进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情境三: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一系列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荣氏面粉和纺织再一次大放异彩。1932年,荣氏兄弟控制下的面粉、纺织系统在全国同行业民族资本的比重,分别占30.7%和29.4%。

思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情境四:就在荣氏企业王国全力扩张时,1937年日本法西斯大举进犯中国,各地荣氏

工厂横遭洗劫,有的化为一片焦土。8年抗战中,约有1/3的纱锭、一半以上的布机及1/5的粉磨被破坏,幸存下来的机器和设备,也大都被敌人“军管”劫夺。

思考: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其原因是什么?

情境五:八年抗战后,奄奄一息的荣氏集团劫后余生,试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中国卷入全面内战之中,再加上美国产品的大量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1946年,荣德生遭到绑架。荣家为了救他,竟被上海国民党当局敲诈了60多万美元。荣德生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了。

思考: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通过设置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论从史出的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激趣启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历史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由此可见,情感是历史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及与之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使我们体会到在人生中,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用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书写人生的辉煌。

课堂上我设置了第二环节:探索民族资产阶级经营之道。

材料1:荣德生在1943年对自己的经营之道以一副对联作了总结:“意诚言必中”“心正思无邪”。

材料2:荣毅仁说:“开厂的时候很不容易,刚开始没有多少钱,有一年发大水,小麦很潮,放久了有一股味道。我父亲就下命令,不能买潮湿的,都得买最好的。”

材料3:荣宗敬的名言是: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必其能成功。

探究荣氏家族的经营思想。学生总结出了诚信、正当经营,质量是生命线,高效、创新、薄利多销,等。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荣氏兄弟创业之艰辛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之艰难,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积极竞争、顽强生存、艰苦创业、善于经营、勇创品牌的一面。

三、设疑导思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课程目标中的生成教学,要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生成学习内容。教师通过设计各种问题,启迪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习中发现、生成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问题一:以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实业家想通过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你认为“实业”能“救国”吗?为什么?

问题二:请你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史,思考: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通过探讨,使学生获得一个企业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规律认识等生活经验,并从中获得方法论的训练和价值观的培养。

生命化课堂论文 篇2

一、语文课堂里的几种生命缺失现象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当前小学课程方案中还没有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里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中,有太多的去生命化现象。

1. 生命关注水平低下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一般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教学中,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聆听心声,挖掘文本深处的至真、至善、至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心灵产生共鸣,思想受到涤荡,人格得到提升。然而,实际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不少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有失偏颇,使原本充盈、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蜕变为文字的木乃伊。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桃花心木》,一般教师都是围绕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展开教学,抓住关键词“不确定”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理解、朗读、从表达的角度体会道理与故事的有关描写的对应关系,从而落实高段语文“体会表达方法”这个重点目标。可是,该文本的教学价值真的只有这些吗?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学生精神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的质量。

再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同样是抓关键词“不确定”,同样是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作者在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时,引入几则材料(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与体悟,认识到“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最后的“醒来”。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的路上所走的深远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2. 生命发展意识缺位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长大、知识的增长,更有精神品质的不断提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学应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是在实施中往往走了样: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的评价与指导变得谨慎起来,只要学生能说、敢说、想说就行,至于说了什么却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导致阅读取向偏航、道德评价失当、生命发展意识缺位。如《田忌赛马》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想一想,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

生:因为孙膑善于分析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变被动为主动。

生:因为齐威王太轻敌了,赢了一场就沾沾自喜起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师:你们说得入情入理!这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你们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呀?

生:我喜欢孙膑,他能仔细观察事物,得出规律,敢于大胆创新,这正是我身上所缺少的。

生:我并不欣赏孙膑,他虽然赢了,但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

生:老师,我喜欢齐威王,他讲诚信,赢也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输得光明磊落。

师:呵!真会读书,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呀!

这样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生踊跃,似乎思维活跃,创见不断,体现了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但是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是对文本意图的曲解,是对围绕中心而具体描写的语文本体知识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抓住时机润泽心灵、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孙膑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之类的看法也给予肯定。显然,无论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真正生命素养的提升,都是一种错失与伤害。教师生命关怀意识的缺位,将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下降等。

3. 生命全体指向虚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课堂内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新语文教师的基本理念。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形式的鲜活,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的特点,给所有层面的学生都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而是问题既出,话音刚落,一见有人举手,便喜形于色地指名回答。这样的课堂,只有少数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大多数学生做陪衬当看客。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生命教育指向“每一个”的基本理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其对象是全体生命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应有内涵

“语文生命化课堂”有自己的内涵:改变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核心地位,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语言带动内容,通过学生亲历和历练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品味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言语感知和情感丰盈的快乐,以汉字汉语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意蕴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1. 生命哲学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语文生命化课堂”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生命哲学是西方社会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学说,主张以生命理解生命,由生命本身去了解生命,生命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要解释世界、文化、历史,生命的发生和演变是最根本的依据,只有生命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最终根源。生命意识只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育的唤醒。通过教育,使生命个体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成为有尊严的价值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必须成为生命化教育,生命的展开和成长就是教育。这种教育是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能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生命哲学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能够关注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能够接受知识,接受润泽,开启智慧,具有言语创造的冲动,从而诗意地栖居。

2. 培养完整的人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思想

所谓“教育思想”,既不是教育故事,也不是教育案例,而是渗透在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召唤、情怀与生命关怀。“语文生命化课堂”主张以“完整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追求。所谓“完整的人”,就是“自然人”“精神人”以及“社会人”三者统一的人。这样的人有躯体,也有思想;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所谓语文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习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化地开发了语言潜能,提高了语文素养,涵养了语言智慧,促进了学习者生理和精神的和谐圆融,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保持长久而又强劲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学习者个体的自然生命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者的自然生命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和外部生活世界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者个体努力实践的生命活动,发展智慧和能力。把对人的人文关怀与对其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相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培养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3. 尊重生命的特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理念就是语文教师在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本质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信念。生命是有特性的,许多教育家都有研究和深刻的阐述,像16世纪神父克里索托姆就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的自然性原则,卢梭提出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人性的自然,维果茨基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心理学的同卵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成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这都说明教育不能违背生命的特性,教育要尾随生命发展之后,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的成熟是教育开展的前提。同样,生命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化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敬畏生命。在尊重生命的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关注生命”的单元教学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一切课堂中渗透生命内涵教育;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以语言的曙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语言的养分为学生提供生命成长的养分和能量,把语文教育还给学生,让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创造一个崇尚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创造生命的价值。

4. 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价值倾向和价值态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总是追求精神性对生物性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成为一个自在的存在。人对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追求、生成和超越的过程,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育应该以人为世界的价值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不断地开发个体生命语言思维之源。

语文课堂上的超越具有实践的品格。来自师生的平等而又亲切的对话,来自生命与生命碰撞的每一瞬间,来自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每一冲动,容易唤醒生命深处沉睡着的语言表达意识。语文生命化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反对教学功利化取向;更加重视通过言语感悟来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德性养成和意义生成的有效统一。这种“有效统一”就是“超越”。语文生命化课堂就是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当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其精神空间也塑造得广阔、高远、深厚而灵慧。

5.“以生为本”的共享文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化特征

以生为本,即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扬生命。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及它们之间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场所。所谓“共享文化”,就是指凭借“课堂”这个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入,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充满真诚、自由、民主、活力和智慧的人文情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都会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并形成真实的情感;同时,他们还要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合别人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情感结构。

真正的语文生命化课堂中总是在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文化,或通过心灵的交流,或通过合作的理解,或通过智慧的互访,引导学生表达文本解读的收获,分享生活探究的乐趣,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以课堂文化的春风去“化”人和育人。通过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多元课堂文化进行整合,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形成了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高品位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

6.“以学定教”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基本原理

“以学定教”源自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可以认为源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立足学生的“学”,研究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教学领域,它表现为“先学后教”和“以教导学”两种基本模式。运用这种原理,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其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促进。突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转向学生本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充分重视教学生成,我们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分析和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的语言自我建构,把研究的视角瞄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心世界,充分注意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需要”,体现出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借以促进语文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7. 话语形式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重点内容

语文教师区别“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所谓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动作行为;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而“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样看来,“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教育。”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言语成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生命化课堂应该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中把握住“话语形式”这个教学的聚焦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言语实践中,同时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塑造,精神家园得到建构,生命得到提质。

8. 整体性、融通性和内在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思维取向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现代认知理论学研究认为,在精神情感不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如果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会失掉文本内涵中本有的人文精神,失掉抚慰生命情感的价值,造成人的感受萎缩。对文本的学习,整体把握非常重要,把语文学习分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加以肢解,不去触及灵性飞扬的文化精魂,不去抚摸起伏消长的生命血脉,那么隐匿在语文学科中字词句篇的情感色彩,尤其是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就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只有整体上把文本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在整个语境中叩问词语、课文意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谓融通性,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和个性心理与文本开放性结构的融合贯通,动态生成地理解与表达和词语与意向经验相互作用,体现出创新的张力;学生携带着历史和未来,翻动着文化传统的积淀,进入现在,入乎其内,或者沉入下去,就会焕发出言语精妙的光彩和芬芳,收获瞬间的充满。汉语“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学习必须注重主观感悟和心灵意会,让言语生命的文化因子成为个体生命中富有活性的生命元素。所谓内在性,就是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那些言语生命的基本因子,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文而斋之,斋而养之,养而化之”的境界,使阅读主体的内在感受不断积淀,内在经验不断重组,内在精神不断生成。

9. 直觉和体验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

直觉是在不充分条件下凭过往经验和知识对事物形成的判断。语言直觉思维能够对语言从整体上直接加以认识把握,采取跳跃性的形式,形成语感飞跃。

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客体的感受、理解和建构的过程,是主体和对象的融合。体验以情感为起点,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境性和意义性。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在阅读中或者在语言活动中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瞬间性的领悟,是情感、思维和想象被激活而又处于活跃的状态,是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新的价值意义的生成。它是文本呈现和自我经验的结合后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进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领悟活动,对“前理解”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生成更深刻的意义。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这正体现出学生在阅读中所呈现出的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学生通过阅读和历练,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共鸣,经过心境的净化,达到心灵相通,产生高峰体验。可以说,没有言语体验,也就没有言语生命的成长。

1 0. 对话互动是语文生命化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对话的基本形式。但对话更重要的是言说主体和倾听主体的“视野融合”。生命化课堂中要让学生通过言说打开自我,表达自我。要让学生有一颗自由而敏锐的心灵,积极运用言语去描述自己感受和创造着的世界。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以心灵去碰撞心灵,智慧地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让学生体验言说的成功喜悦和对精神生命的不懈追求。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言说的过程是美丽的。对话互动中的倾听不仅是“细心的听取”,更是教师接纳与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生命化课堂的教育只有发生在倾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倾听的策略是要平等敏感,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都可能表达学生的情绪、智慧、知识掌握情况等,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对来自学生的每一个声音所隐含的价值保持敏感,还要从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等间接的线索来洞察他们内心世界。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中理解意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判断。一句话,有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对话互动,才会有语文生命化课堂。

1 1. 灵活多样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积极倡导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成为多元的评价体系。如通过课堂问题解答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记和周记考察学生观察的能力,通过平时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组织辩论,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预习检查考察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在这些单项评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评价学业表现,还评价学习态度和习惯、人格发展、学习技能等。以这样的评价策略,促进生命的自由生长。

1 2. 幸福快乐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追求的教学境界

所谓幸福快乐的语文课堂,就是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到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的生理幸福,即能够满足学习者言语接受和言语生成的欲望,适合的声学信号和适合的光学信号能够刺激大脑语言中枢,有效地调节情绪心态,促进语言生成。语文课堂上的心理幸福,是指学习者在语言文字中入境入神,感受到体验的快乐;自身的情感和外部世界对接,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把握住语言对象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明心会意。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氛围,创设优美学习环境,这些都是学习者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在知识海洋里感受到愉悦,获得一种美的体验。知识的获得和精神的丰富,都使得学习者的心理满足,体验到学习意志带来的快感,感受到心理幸福。语文课堂伦理幸福,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平等交往,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积极参与,每一个学习者如鱼得水,获得支持,发挥了创造潜能,找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彰显出鲜明的学习个性。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来自不同家庭的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共同活动在“教室”这个空间,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通过“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反思、感受、选择,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尊贵的唯一”,都成为“最重要的他人”,从而产生层层出新的伦理满足感,这时学习主体的社会性的伦理幸福感就会产生。事实上,整体的人性将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德性幸福联系了起来。在现实的人性中,没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属性或社会属性。在语文幸福课堂中,生理幸福伴随着脑神经生理的活动过程,心理幸福伴随着个性心理基质的建构过程,伦理幸福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各有特点而又是融合在一起的,其幸福情感的生成是这些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结构。

生命化课堂论文 篇3

关键词:生命化 教学方式 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轨迹,人类的活动原本就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重唤历史的生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感悟生命、激扬生命、敬畏生命。历史教育应是一个激活生命、提升生命的心灵感悟过程。然而,长期的历史课堂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对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经过、历史意义及影响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仅限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人云亦云,长此以往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使历史教学显得毫无生机,同时也削弱了历史课堂的高效性。要让学生有真切的历史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关键还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历史教学有情即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历史教学有趣即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打开知学、好学、乐学的动力之门。

一、以图说史

历史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体。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时间和空间的有机整合。那么如何把历史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呈现给学生,我想关键还是将平面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直观、立体的历史情境学习。其中直观形象大的历史插图教学是不二之选。插图教学能使死板的知识,由抽象变直观,由模糊变形象,形成一幅幅活泼生动的历史情境。

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北宋与辽、西夏并立》一课,很多同学比较陌生,那么教师可结合影视剧中相关剧情和图片,先展示萧峰、段誉、虚竹(三人分属契丹、大理、北宋三政权)人物图片,通过图片的观看并结合影视剧中相关情境,学生就能深知北宋时期,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接着教师展示萧峰与耶律洪基争执图片,让学生讨论二人为何兵戎相见,通过学生自主的讨论,为北宋与辽的大战做下铺垫。最后再展示虚竹与西夏公主重逢图片,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图片贯穿课堂发展主线,将历史由远及近,变静态为动态,跨越时空限制,贴近学生生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二、诗赋证史

历史是经验的总结与浓缩。将浓缩的历史经验有序、有趣的展现给学生,就必须要依靠于丰富多彩的素材,比如最具浓缩性与时代性的诗词歌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歌赋的积累,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同学没能具体了解每首诗词歌赋的历史背景,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如能通过诗词歌赋的教学让学生情感浸染于某一历史时间的历史背景、事件和发展变化之中,既能满足他们兴趣所在,又能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

比如新教学八年级上册《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这课中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如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管鲍之交等,通过学生身临其境地讲述,让学生明确这个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争霸”。

再比如讲述《唐的盛衰》,如何突出唐的盛与衰这个主题呢?我们以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生及其诗歌来反映唐中后期的变化,向学生展示杜甫的《忆昔》和《春望》两诗,让学生把《忆昔》中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与《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进行对比,感受唐的盛与衰,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唐盛与衰变化的原因。通过不同时期的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接受历史的熏陶,感受历史的发展变化,既活跃了课堂,又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

三、角色演史

历史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历史学科是记录真实历史事实的学科,历史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演绎。作为事实记载的使者,它总是展现着“是什么”;作为艺术演绎的舞者,它总是研讨着“为什么”。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是什么”和“为什么”总是机械记忆,过目则忘,毫无有效之言。那么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历史的科学性,提高课堂有效性呢?学习准备历史小故事,自编自导历史小短剧,是个有趣、有效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内容中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中国历史,因此可以让学生选择相应的历史小短剧比如《苏武牧羊》、《文成公主入藏》、《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等进行表演。历史短剧可以真实再现历史情境,使原本寂静的历史富有生命的活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规律释史

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科学。历史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目前新教材以主题式结构编排教学内容,历史的发展脉络就显得比较模糊,以至于在学习历史科目时,由于时间跨度大,学生不会梳理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从而机械化的记忆历史知识,毫无生动、有效可言。

历史学科并不是零散分布的,而是有血肉骨架的。抓住历史发展的骨架有助于简化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从而学会自主梳理课堂知识,变成有效的自主课堂。我们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梳理出如下历史规律,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规律进行课本的梳理,体会历史发展变化惊人相似性,养成以史为鉴的历史观。

当然,营造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例如借助乡土文物古迹、实物演示等等。历史的教育不应是机械化的“这是历史”,而应是灵动的“我说历史”,历史的教育也不应是教师单项的狭隘教学,而应是互动的思辨过程。通过创设各种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直接获取知识和体验,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产生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改变了学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对教师而言,实现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智慧,营造了一课课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①姚锐;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3年06期

②高秀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③贾永杰;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J];新课程(教研);2011年01期

④牛秀芳;充分发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将沉闷的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有趣[J];甘肃省基础教育教研网;2013年

⑤李秀丽;生动——历史课堂的真谛[J];民主教学;2012年10期

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之整体认识 篇4

面对生命化课堂,面对“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它们呢?

一、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建立科学世界观为目标,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强调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也就是说,“建构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与新课改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

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同时,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欲望,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位学生的长远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三、与高效课堂一致

什么是高效课堂?从学生角度来讲,“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摘自《天津教育》5月刊)生命化的课堂是有效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发展的课堂,即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状态下,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广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力求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且在生命化课堂的构建中,我们一直关注学生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与高效课堂也是一致的。

四、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致

生命化课堂的理念是“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个性为核心的初中语文生命化课堂”更承认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据此因人施教,分层教学,强调教学内容与方法与学生群体与个体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

五、与语文学习规律一致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茅盾背《红楼梦》,沈从文背《资治通鉴》,苏步青背《古文观止》,巴金背三百多篇古文等。这些熟语与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语文就要“听、说、读、记、思、写”。“以个性为核心的生命化课堂”大力提倡这些,特别是“思”与“写”。

六、语文课堂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一致

生命化课堂论文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生命化 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 “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究其原因,我认为:其

一、由于教师固有的“成熟”经验与“理想”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深度不够,部分的教师曲解了新课程的理念。

其二、教材把握不到位。新教材内容看似简单,但内涵很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花很多功夫,教师压力很大。

其三、课程配套资源不足。老师备课时,知识深度控制不好,心中感到没数,书上的题目、题型又太少,有些综合实践活动不易开展。

其四、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其五、校本教研亟待加强,集体备课走过场。有的单位把教学内容分给教师,一人编他人用。教师写的教案仅是完成任务而已,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练习题的设计缺少共同探讨.这样的集体备课一是教案质量不能保证,二是导致有的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对所教内容不熟悉,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避重就轻,做表面文章。

经过对第一轮四年新课程改革的反思,我们以《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继续探索新课改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生命化课堂的定义:生命化课堂是以教育应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发展、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为指导,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为教育目标,顺应生命的整体性、现实性、体验性、自主性、创造性、生成性、多样性、独特性等特性,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

1.理论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备课要求、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获得知识与培养数学素养之间、追求考试成绩与课堂教学改革之间、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间的矛盾,寻找解决的途径。

2.实践意义

通过课题实验的开展和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绩,提升教师职业生涯的生命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把握

(1)整体设计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2)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的角度,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3)使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观念。

2.教学过程设计的策略

(1)创设以探究为中心的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情景,利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3)如何完成三维目标。

3.驾驭课堂的策略

(1)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2)如何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分组,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研究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课堂讨论的引导和调控;研究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既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能使每个人不产生依赖。提高信息交流的量,学会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接纳别人的观点。

(3)课堂讨论的调控等。

4.创设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1)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安全感,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地释放。

(2)尊重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认知特点、个性、人格、差异。

(3)创设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地交往、讨论。

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探究、交流、学习、创新,获得成功、获得自信。

5.教学评价的策略

(1)制定学生评价方案;

(2)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3)制定学业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实施意见。

四、课堂教学的原则

1.和谐性原则

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同需求和能力差异,尊重人的创造和权利,解除一切束缚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的做法和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主主动、畅所欲言,既成为权利的主体,又成为责任的主体,获得多方面的(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教学内容科学,创设的问题(串)要注意实际背景与形式模型互相统一。教学过程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互动性原则:通过语言、问题、活动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媒体互动、学生与环境互动,调动学生眼、耳、手等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对学习内容形成深刻复杂的联系。与此同时,学会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和欢乐共处,学会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做到及时反馈,巩固、矫正。

3.激发性原则

强化最佳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设思辨性的课堂,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讨论交流,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认识事物,洞察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

4.探究性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学习能力。要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并重,展现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5.发展性原则

每一节课都要使所有学生有所发展,有所收获。即使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所提高。顾及学生多方面成长需要,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顾及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依据课的具体行进状态生成学习内容,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推进教学过程。

五、课堂教学模式参考

本课题拟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三大板块,要给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尝试探究,10分的时间交流讨论和反馈,20~25分钟的时间巩固、应用。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问题情境,尝试探究

1.活动过程:

(1)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设计问题串、确定学生学习时间。

(2)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2.活动要求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2)目标要具体明确:问题空间设计要恰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掌控好时间:要以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同时要照顾好学习能力很强和较差的学生。

(4)根据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2)在这个环节中,问题情景要恰当,绝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够有所收获。

(3)本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交流、反馈、矫正

1.活动过程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2)各小组在全班交流任务完成或问题解决的情况以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可对其进行质疑或帮助。

(3)教师解答疑难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

2.活动要求

(1)若在自主探究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本环节小组内讨论交流的过程可以省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讨论阶段。

(2)小组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交流的内容不能重复,只可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3)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状况,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评价本环节效果最重要的指标。

(4)要组织好小组合作,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工明确、同伴互助、成果共享。

(5)要控制好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又能很好的倾听,接纳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6)教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

(7)教师要解答学生疑难以及适时将知识结构化。

3.本环节的特点

(1)本环节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2)本环节要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以聚合型思维活动为主。

(3)本环节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巩固、提升、应用

1.活动过程

(1)进行变式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出示应用性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

2.活动要求

(1)要确保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理解。

(2)教师要设计好应用性的问题,所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当。

3.本环节的特点

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要达到理解、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的程度。了解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和在社会实践中应用的价值。

(四)检测反馈、归纳总结

1.活动过程

(1)包括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2)评价贯穿于课堂每个环节当中。上述三个板块完成后,通过提问、测试等形式检查学习效果。

(3)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实行定量评价。

(4)既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又有对小组的评价。

(5)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提出改进的要求和措施。

2.活动要求

(1)以激励为主。

(2)评价要兼顾针对性和全面性,反馈要及时。

(3)每课时要有5分钟的达标测试题。

(4)每一课都要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和方法,并将知识结构化。

3.本环节的特点

(1)通过评价,促进、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即对自身的能力及学习对象具备较准确、深入的判断和了解。

(五)课堂教学的七条要求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六、对实验教师的要求

所有参加试验的教师,务必做到:

1.所有实验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站在哪里”比“面向哪个方向”更重要。

2.执行评价方案,并改进,使之逐步完善。

3.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总结和反思,写教学实录、反思、随笔。日常积累,勤于反思,总结提升。

4.教师努力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5.建立学习团队,提倡集体备课。

七、试验阶段及时间安排

(一)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1月-2009年12月)

1.2008年3月:召开“威海市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实验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2008年4月:组织实验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学习; 3.2008年5月:检查实验学校课题启动和组织实施情况;

4.2008年7月:召开学科子课题和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会议,交流课题组织实施的经验,讨论解决课题实施中的问题,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总结课题实施过程的经验教训;

5.2008年9月,学科子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学校,检查实验的组织实施情况,指导实验工作的开展;

6.2008年11月,分学科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展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7.2009年活动安排与2008年基本相同,学科子课题负责人深入实验学校两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一次,召开学科子课题和实验学校课题负责人会议一次,召开课题阶段性成果展示交流会议一次。

(二)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1月—6月)

1.2010年1月—2月:整理课题研究的原始材料。

2.2010年3月—5月:总结课题研究的情况,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3.2010年6月:召开课题结题会议。

八、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

1.实验报告:完成学科子课题实验报告。

2.论文、随笔:课题负责人、实验教师每人至少撰写论文或随笔一篇,课题组向 “威海教育网”、《威海教育》杂志及其它刊物推荐发表。

让生命化蛹为蝶 篇6

在这个地球上,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自她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与这个世界有缘,她没有理由不快乐,因为生命在一点一点地向前迈进,迈进„„

活着,是对生命的珍惜;坚强地活在痛苦中,更是一种对生命地依恋、不舍。然而,能使人支撑这个生命地是一股庞大的——生命地力量。拥有这个力量的人有很多,但能实际的却没有几个,当然在这几个当中,唯一让人震撼的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

克雷蒂安是一个相貌极其丑陋,说话口吃,并且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一只耳朵失聪的孩子。听到这里,人们不禁会想“这样一个人怎能连任当总理?”没错,当我看到这里时,我也是这样想的,可读了下面的文章,我才知道,我想错了。他为了矫正口吃,模仿古代人,嘴里含着石子讲话,母亲看着嘴皮被磨烂的儿子,不禁流下眼泪:“儿子,不要磨了,妈妈会陪你一辈子的!”“妈妈,您不是常说,‘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了蝶蛹飞出去’的吗?我要当一只美丽的大蝴蝶!”最终,他的愿望成真,不再口吃!

在一九九三年总理大选上,他凭借着“我要带领全国人民成为一只美丽大蝴蝶”的口号,使他高票当选;在九七年连任总理,他被人民成为亲切地“蝴蝶总理”。

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 篇7

一、尊重平等的对话,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拥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个体, 通过沟通、合作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这样的课堂, 教师不再是权威, 不再是主宰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伙伴, 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共同探讨知识、构建知识。我们这里说的师生互动其实是对话, 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与一味的提问和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不同,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读文本, 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从而参与到对话中,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看法。平等、自由的对话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 对话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双方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愉悦的生命体验。如教学《最佳路径》时,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不是一味地、繁琐地讲解, 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争论, 一起发表看法, 交换思想, 与学生平等对话。如问学生:学习了《最佳路径》后, 你一定有很多感受, 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在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中, 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与教师平等对话, 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追求诗意的阐释,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语文如歌、如诗、如画, 语文包罗万象, 给我们展示的是多样的画面, 不仅有听说读写, 还有丰富的情感。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诗意, 用诗样的语言描绘,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美感。儿童富有充分的想象力, 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有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情感, 他们的语言是非逻辑性的, 所以很多人都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 获得生命的启示, 领悟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真谛。如果使用诗性的语言, 不仅能焕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还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如教学《天使的声音》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童年引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特的。老师小的时候喜欢玩陀螺, 童年留给老师的印象就像是转个不停的陀螺, 永远活泼。那在你们的心中, 童年又是什么样呢?请你们也用一句话来表达。生1:童年是老家门口清澈的小溪;生2:童年是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生3:童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最深的物象加以表达, 张开诗的翅膀, 舒展诗的灵性, 引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体验丰富的情感,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语文生命化课堂离不开情感的渗透, 小学生的情感很丰富、细腻, 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把握学生内在的情感诉求, 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平同志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教师要紧紧围绕“情”字展开, 让学生完成情感体验, 震撼学生心灵, 熏陶学生情感, 启迪学生思想。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并问:这首歌是写谁的?然后介绍小平简介, 引入课文。最后教师范读, 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课文情境中。语文教学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方式有很多, 除了借助文本外, 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读报等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生命的感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语文课可以举办以“感恩父母, 大爱无言”为主题的班会,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感悟把自己的感恩之情说出来, 用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表达, 激发内心的情感, 感受到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与温暖。

四、通过开放的解读构建生命化课堂

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用朋友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讨论, 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情感的。如《荷花》描写了夏日荷花盛开的场景, 我沉浸在此情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一朵荷花, 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场景, 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秋天》时, 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自由阅读,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说出喜欢的缘由。学生的特长不同, 表现也就不同, 喜欢朗读的学生, 会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文字中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喜欢画画的学生, 会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画笔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主动地读、积极参与,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给出独特的理解。

五、借助充分的想象, 构建生命化课堂

文学创作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要构建生命化课堂, 离不开阅读想象, 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作家写作时, 内心有了对世界的本质认识, 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等。学生阅读时也应该通过想象把握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作品, 探究作品表达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 因为时代久远, 学生难以理解当时人们没有火种的生活状态, 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盗火事件的深层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人们没有火种, 在无边的黑暗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纷纷发表看法。如生1:我看到了人们聚集在山洞中, 靠在一起取暖;生2:我看到人们围成一个圈, 与猛兽对抗;生3:我看到了人们懂得瑟瑟发抖;生4:我看到了人们在吃生冷的食物……

六、激活生命的活力, 构建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要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彰显学生的个性。激活生命活力的方法有很多, 如创设生动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理解山中泉声的特点。学生兴趣很高, 有的用朗读, 读出泉声的美;有的做导游, 绘声绘色地介绍泉声的特点;有的画画, 描绘出美好的画面。这样的课堂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总之, 新课改下,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生命化的课堂, 彰显语文课堂活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 2012 (5) .

[2]孙利琴.构建生命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艺术, 2011 (1) .

借力信息技术,打造生命化课堂 篇8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那些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景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妙趣横生的课本剧表演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力求通过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带领学生走进生机勃勃的新课堂,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一、运用信息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例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中的山泉叮咚、林木摇曳、山鸟啼鸣。。。。。。并让学生描述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象。乘着学生兴致正浓,再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 接下来在感知过程中,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实现“视”“听”同步,既给学生提供了范例,又帮助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并在学生朗读时,呈现能够反映课文脉络的图片,让学生在给课文内容配图片的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语文信息,形象具体,让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身不由己的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运用信息资源,开阔视野,提升能力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仅仅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

学完《叶》专题后,让学生在网上选读写叶的古诗词,并自选一组写叶子的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然后在班上进行学习交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扩大了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阿里山纪行》时,紧扣教学重点,首先请学生欣赏一组有关阿里山风光的画面,并品读精彩段落,渐入阿里山绮丽世界,而后就“阿里山的神奇秀美”,进行美点追踪;接下来再就“美丽的事物要用美的语言”来描绘,要求学生给图片配上优美的解说词。最后又以 “我来当导游”进行口语训练。播放视频,请学生来介绍。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充分感知、理解,课堂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展现自我的过程,更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良好语感及训练其阅读能力的过程。同时,信息技术教学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欲望的培养,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收集、辨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奠定创新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观察,指导学生写作

写作课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利用声音、图象等媒介,创造生动活泼的可以激起学习兴趣的情景,有效地启发、诱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信息技术的介入给学生们的信息资源及时共享带来可能,学生完成作文,并在课堂上交流。学生的作文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全班同学面前,自我介绍,互相评议,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

比如在写作“人物外貌”片断练习时,如果老师仅仅简单空洞地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写起来必然会很困难。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图片来帮助其写作文。这时候,老师向学生提供了有关某个人的不同角度的一组图片,有整体的,有局部的,有正面的,有背面的,有侧面的。这些直观、形象、感染力强、可视性强的图片调动了学生观察、思维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了学生写作最佳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同时这些图片很容易使学生的习作做到:描写时有次序,整体描写和细节描写相结合,因为这些图片的选取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上一篇:混凝土技术交底大全下一篇:通用车贷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