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生命化课堂

2024-06-16

英语生命化课堂(共12篇)

英语生命化课堂 篇1

摘要:生命化英语课堂以完成任务为中心, 巧妙运用学案进行导学,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优化多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地体验到英语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英语,生命化课堂,有效构建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生命化课堂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宗旨, 以尊重生命、拓展生命为己任。生命化英语课堂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通过完成任务来驱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引领学生认知、情感诸方面素质协同发展。生命化课堂倡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凸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育人理念。生命化课堂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 主张“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张为学生的学习构建广阔的时空, 搭建张扬个性、迸发灵性、提升智慧的舞台, 为学生生命的和谐、均衡发展奠基。

一、设计任务链, 贯串生命化课堂活动的“活性”

生命化课堂鼓励教师抓住良机, 渲染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英语。生命化课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学生活动为主体, 以任务为中心, 在运用语言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来学习、体验、掌握语言,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有力提升了学生英语素养。教师设计的任务应努力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层次性, 前后相连,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或由若干个子任务构建的“任务链”。当然, 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实际意义, 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经历, 使学生乐于参与, 有话可说, 又要兼顾任务的难易程度。过易, 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 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 更重要的是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二、精编导学案, 添加生命化课堂所需的“营养剂”

学案是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材料依据。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凭借自主预习,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通过“巩固提高”环节在课后进行有效学习, 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更好地为生命化课堂添加营养剂。

1. 有效指导预习。

通过学案给学生指点一节课的预习重点, 使学生“学有所依”, 以便让学生有效地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2. 进行语法总结和适时纠错。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有时仅凭多媒体呈现知识的重难点, 学生不一定能记扎实, 故借助学案将重点内容作出总结, 既节省了学生做笔记的时间, 又加大了课堂容量。在大量“脱口秀”训练中部分学生出现了语法错误, 此时, 只靠教师口头上一遍遍纠错还不够, 还要通过学案上的书面小提示, 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提示点拨, 从而加深学生印象, 达到有效纠错的目的。经过对小提示的反复领会与练习, 学生很快纠正了错误, 从而为他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打下稳固的基础。

3. 适时进行学法指导。

教学生知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 教会学习的方法才是有利于学生长久发展的。比如, 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 教师可在学案中加入听力指导, 然后再放录音, 有效地提升了听力训练的效果。学生们在进行了诸如此类的听力训练后, 信心倍增。

4. 为“学以致用”环节构建舞台。

在“学以致用”环节, 应经常开展小组调查活动, 可先让学生用疑问句进行调查, 根据对方答语填写表格, 然后用陈述句作汇报。此环节是学生对本节课的所有目标语言进行综合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学案展现调查表中的具体项目, 让学生“学中用, 用中学”, 学生表现非常积极, 体现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三、优化教学法, 注入生命课堂持久的“润滑剂”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 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可持续几十分钟, 再有趣的东西也不可能始终“拴”住他们的心。英语课堂切忌形式单一, 应努力使游戏、chant、Act ion与pair Group work等多种手段交替使用, 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 使学生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研究表明:上好一节课应以十几分钟作为一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新的乐趣。一节课应设置四、五个兴奋点。因此, 英语课堂操练要多样化, 要有多种感官的参与,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 使课堂气氛起伏不断、高潮迭起, 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应睿智探寻、优化教学法, 引领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最佳方法,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 生命化英语课堂以完成任务为中心, 巧妙运用学案进行导学,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优化多种教学手段, 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任务型”学习活动中, 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地体验到英语学习成功的愉悦, 从而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英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英语生命化课堂 篇2

作者:刘大伟 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 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三、构建生命化的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生命化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必须首先是课堂的编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备课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备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包括年龄、心灵特征、认知水平。想学生之所求,给学生之所需。在备好课的前提上努力实施好“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化课堂教学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生成”这一模式,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将课堂大胆的放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变原来灌注式的教学为生动、活泼的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要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合作探究氛围,以一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灵的对话,以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也促使教师情感的绽放,造就生命的绚烂多姿。使师生在彼此交往过程中的认知、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取一定的成就感,达成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实现生命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四、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适时进行评价是激发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支撑点。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让课堂充满活力的重要一环,评价再度彰显生命的内涵。为此在实施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主体。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大都只注重于教师评价学生,学生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评价主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特别是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让课堂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是要建立多种评价形式。除沿袭传统“不错”“很好”“很棒”,的评价形式外,在课堂上还应该用手势、表情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是要建立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课堂评价多几把尺子,关注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要做到适时评价。课堂上的评价不囿于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大胆质疑,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环节中教师注意择机进行评价,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让课堂变得生机有活力。

总之,研究、探索构建生命化的课堂才刚刚起步,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使自己在不断研究、探索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节选)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等等。然而,这些认识的进展,尽管起了拓展思路、丰富认识的作用,但仍然局限在对教学性质的传统认识中,并未跳出原有的“大框架”。今天,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大框架”的合理度。

所谓“大框架”,即指把教学活动的性质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范围内的教学观。它具有广泛影响并至今活跃在教学论界,故揭示教学作为认识活动的特殊性,历来是教学沦的基本任务。现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大致如下:在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

上述教学理论在实践特别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表现,一般呈现出如下特征: 1.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目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浅者要求达到讲清知识,深者要求达到发展能力。其他的任务,或抽象、或附带,并无真正的地位。

2.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尽管也提出研究学生的任务,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处于—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来认识学生。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程进行的程序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在教师心目中甚至在教案上都已有明确答案设定。3.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于是,我们就见到这样的景象:课堂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士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

以上就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沦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以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

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而的发展。

平时,当淡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即学生发展的理想目标时,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之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施中,在教学实践中,却又常常把某—类的活动,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叫中去。因此,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更应该关注这一点。最后,问题进入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本文提出的观点是: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产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文,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常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教育的真义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意义。但是现实中的教育许多时候是在压抑人、摧残人、甚至是扼杀人,使师生共处于自然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双重背离之中,只能被动、机械地占有知识,完全遗忘了对生命的关注,使课堂生活变得压抑与沉闷,缺乏了应有的生命活力。

课堂生活是师生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需要课堂成为其探究知识、智慧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其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对教师而言,课堂也是其生命价值得到根本体现的场所,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

英语生命化课堂 篇3

關键词:小学英语;生命化;课堂教学;方法

“生命化课堂教学”是指以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发展为根基,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多向和谐交往,共同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的知识,师生生命在共同经历中成长,在共同经历中完善。其价值取向追求的是人的生命的完美,即体质的完美、人格的完美、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满足。“小学英语生命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是研究如何充分地唤醒小学生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根据上述理念,本人对生命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

一、恰当制定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犹如大海航行的明灯,指示、引导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恰当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前提。

1、锁定课程标准,逐层分解设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认真解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逐层分解设定教学目标。在一堂课中,我们应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关注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设定教学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深入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视界。

二、科学重组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达成英语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素材。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具有一定的弹性和伸缩性,允许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重组教学内容的手段包括整合、拓展、选择、补充等。

三、精心演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那么生命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实现何样态呢?

1、以生活体验为根基——生活的课堂。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认为生活即教育。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离开具体的生活,语言教学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动活泼的语言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当中,学生总是对那些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趣味性强的知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知识——生成的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不可能根据老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往往会出现很多预想之外的事情、问题、情景等生成性的资源,这就需要教师用动态生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资源,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真正体验探究的快乐。

3、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生命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获得成长或发展的必然场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对于教师而言,不仅仅是创造别人的精神生命,也应该是自我精神生命的创造者。生命化教学强调要关注学生生命的体验性,要强调其身体参与。课堂上,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还要用自己的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

四、多元构建评价体系

生命课堂的教学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因此,其评价必须是有利于教师诊断教学、调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促进性评价。其标准是生命质量提高、生命创生力发展,其主体是应多元参与,其内容包括设计、实施、效果在内的教学全程,其对象包括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其方式兼顾口头即时评价和事后反思评价,其手段采用面对面评价和成长袋评价。

1、设立成长记录袋。在评价学生的学习历程时,我们主要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反映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与进步历程,帮助他们不断总结学习情况,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

2、采用其它方式的评价。(1)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相结合。教学中不断地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判断与自我分析,通过自我努力,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能力。(2)延迟性评价。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尝试采用延迟性评价,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到可能达到的目标。(3)成长卡评价成长卡包括“承诺卡”、“优点卡”、“收获卡”。“承诺卡”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承诺;“优点卡”则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使用,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记录,积累第一手的评价资料。

总之,教育具有鲜明的生命性,课堂教学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开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指标,以生命发展为基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学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也是对学生与教师人性的陶冶、灵魂的洗练、人格的提升与生命生长觉悟唤醒的过程。“生命化课堂教学”应用充满激情的生命去开启生命的智慧,唱响生命化课堂教学中生命永恒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叶 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程晓堂,刘兆义.小学英语[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沈 倩.初中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1(10):29-33.

[4] 陈俭贤.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2,3:14-19.

打造新常态的生命化英语课堂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个性更张扬,性格愈发叛逆,在日常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越来越不按我们预设的思路走, 变得“不听话”。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 ,如何实现英语课堂的双赢局面, 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生命化课堂理念的提出,为我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生命化课堂将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成为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过程。生命化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共同成长的过程。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三单元Project板块的课堂教学为例,就打造生命化的英语课堂谈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 用POWERPOINT展示关于三个科幻故事的图片资料 ,在旁边再 打出一些 问题 , 如 :Who is the writer for each one?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writers? 目的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关于三个科幻故事的相关背景知识,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对“science fiction”这个话题产生阅读兴趣 , 为宏观感知课文创造有利条件。

2.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了解一些细节问题:What do they see during their journey? What does he findwhen he travels to year AD 3014? How do they come back to theEarth? 等。经过对上列问题的讨论 ,学生大体清楚文章内容 ,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也为即将开展的写作训练积累素材。

3.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归纳每段大意 ,理清文章结构 ,为书面表达部分做准备。

Paragraph 1:Journey to the centre of the earth.

Paragraph 2:The time machine.

Paragraphs 3::Flying to Centaurus.

从范文的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归纳如何组织和表达关于science fiction的故事 ,问学生如果自己写 ,怎样入手 ,文章框架如何安排,如何吸引读者兴趣。经过这样的启发诱导,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归纳出该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1)an interesting and attractive title;

(2)an attractive beginning;

(3)some details of the story (with some pictures or photos);

(4)an end of the story.

通过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为下面的写作降低难度。

4.小组讨论 ,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书面表达任务 (Writing a Science fiction story)。

(1)分小组讨论选择关于未来生活的topic,然后由各小组决定写作对象。

(2)进行组内分工 ,布置各自任务。如 :一人写出文章的大纲或框架(根据上面共同讨论归纳的结果),其他人再根据大纲写出相应部分(如:beginning, details, end等)。该步骤是核心部分,应尽可能地留足时间。

(3)成果呈现 ,恰当评价。每小组选出一人在组内朗读汇总后的写作结果,进行完善和再加工,然后老师推出一两个代表全班展现,进行恰当的评价,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为主。这样,学生经历了想象、写作、互相批改和展示等一系列活动,体验到了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和成功,其生命活力得到了张扬和计发。

生命化课堂要求“眼中有生命,课堂有活力” ,教师不应该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力与时间,教师只起启发、指导、调控的作用。这一节课时时提醒着我,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进行生命化教育,挖掘学生的潜能,就要本着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态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才会信任、理解、尊重老师,从而使师生之间共同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那么怎样把生命引进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打造新常态的生命化英语课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课前预习习 惯,促进课堂教学 。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好英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识记各种语言现象,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老师在上课前,可让学生根据学案导学中的预习导航进行预习,为上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可布置一些知识方面的预习,像找出生词、查出不懂的词义、通读全文、找出疑难点,等等。实践证明,让学生预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这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第一步。

2.培养合作交流习 惯,推动教学互动 。

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学生“强迫性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是“给学生很大的空间,选择自己想关注的事物”。当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决定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时,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我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把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大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合作、参与和交流,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3.处理好教师主导 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不是放纵学生让他们盲目地学习。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注意学生个性差 异,改革评价方式 。

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让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而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每一个学生,必须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关注、研究学生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其实 在课堂中 ,一声“thank you”,“very good”,“terrific”,“fabulous”能让学生开心好一阵子 ;而一声微笑着的“I’m sor-ry, no”,“thank you all the same”, 也足以让犯了错误的同学在心里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5.尊重学生的人格 ,营造和谐课堂。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满腔的热情,换取学生的亲近和信任,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师生配合默契、气氛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局面,这样才能使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激“活”课堂。

数学课堂的生命化教与学 篇5

威海九中

杨柳

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一门乏味,枯燥的学科,如何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让学生们享受着数学的快乐,体验着数学的意义,这是我们教师重点要思考的问题。现阶段“生命化”课堂的理念传遍各地学校,作为数学老师我们思考了很多,如何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使我们的课堂高效高质量,作为年轻教师我对数学课堂的生命化教学有我的浅出认识。

我觉得年轻老师其实很容易与学生沟通,尽管这样我们也应该在自身上改变,要知道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喜欢什么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教学,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学生,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合作与探究。这么长时间来的课程改革——生命化教学,我发现通过讨论、辨论不但使学生获取深层感悟的经验,而且加强了集体内部的沟通与合作,培养了集体探究和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欲望,让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

两年多的教学让我感到数学实际是来源于生活,让同学们体验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同时去感知创新,正如我们在讲《多边形内角和》这节时,我最大限度的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来得到我们要的结论,在我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时候,我还要适当的去引导,例如:同学们都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们就利用这一性质来推到四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们的想法如下图。

以上就是我们班的学生们想出来的方法,依照他们总结得出的方法,这节课上的很顺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的氛围下很快的得出了多边形外角和公式:(n2)180,所以说学生的思维想象是不可估量的,通过同一题目的多种不同解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来分析思考同一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使数学课堂变得有生机勃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教师不能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束缚学生、限定学生,不能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师生共同学习,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从而加深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深入得去了解数学,去享受数学的快乐。

其次,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过程。教学活动中,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传播的,教材中的知识只有到了教学中的师生生命活动中,才有可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出知识生成的新的生长点。生命化的课堂少不了评价,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 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等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和谐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新课程对初中数学课堂评价的追求。所以初中数学课堂评价,要落实到学生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所以我认为:

1、口头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最直接的评价,也最能深入他们的心,比如:“你很棒”,“这道题你的思路很好”,“别着急,再写一遍”,这些都是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到鼓励,得到帮助。

2、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小组评价,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等学习行为特征,来判断学生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及时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对课堂状态作出有效调控,暗示、引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智慧,调动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你们小组今天表现的很出色,奖励你们两颗星”,“今天这个小组的同学做题很快准确率很高,看看其他组是不是也能这样呢?”

3、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向互动。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利,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的及所获得的都可能超过教师本人。为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自省作用,应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状态,让学生个人与小组、学生个人与班级、小组与班级、学生个人与教师、小组与教师、班级与教师之间进行自评、互评双向沟通。

语文生命化课堂结构浅析 篇6

传统的课堂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感悟,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求知规律。新课程标准出台后,从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做了细致有序的规范和改革。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现代意识,也要求遵循母语教育的一般规律,这些都是新课程的优势体现。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得到了强化,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念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课堂评价机制也更灵活立体。总之,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教学,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来看,语文课亟待解决的问题有:课堂结构松散,教师讲课面面俱到,不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锻炼的空间;学生学习常是一种被动参与,主体地位得不到认可,主体能力得不到发挥,大部分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的观望态度,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主体参与度很低。这种教学虽然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因为缺乏课堂教学设计、没有明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和学生的厌学等等。也就是说,课堂结构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实的语文课堂常常在这两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纵观课堂结构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的教学原则——“结构原则”,其核心是“按照最佳的方式”组织教材,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通过对青年心理活动规律的探究,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心理过程要经过“注意——期待——探究——行动”这样几种心态,提出教学程序也要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流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他把课堂教学结构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这之后,不少的教育学家孜孜不倦地从事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从而涌现了形形色色的教学法。现代教学模式的分类由于基准不同,方法不一,类型也非常多。有学者认为最有影响的包括:(1)着重于认知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原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西德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赞科夫的一般发展教学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等等。(2)着重于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例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3)着重于整体优化的教学模式。例如: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日本广冈亮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模式。(4)着重于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例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美国萨奇曼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其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模式。(5)着眼于非理性主义的、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例如:美国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洛夫暗示法教学模式。

在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有影响的,例如:上海育才中学“八字教学模式”,北京景山学校“单元教学模式”,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法的“六课型(因素)最优化教学模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模式”,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模式”,顾冷源的“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等。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育仍然面临的一个课题是:我们如何设计最适切的教育模式?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给教育提供了启示,比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人们也积极地从事教学模式的建构活动和课堂教学实验,并做出了可喜的成就。只是,我们的终极追求还是一个对教学效率最优化的期盼。

语文生命化课堂作为语文生命化教育的体现,理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新课标所倡导的“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课堂教学特点的,但实践中暴露的问题说明这一结构、模式有待完善。语文生命化课堂结构的建构可以在现行的课堂结构的基础上做一定的调整和变革,以期学生的个体生命价值能更好地在语文课上得到实现:

1.导入阶段突出情境,重在激发学习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情境,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基础。语文生命化教育倡导润泽心灵,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通过课堂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即将学习的东西有了感情,何愁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以我教授《金色花》为例,导入新课时我先从学生和妈妈的感情出发设置情境,唤起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引起学生对妈妈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的思考,再进入新课,设置悬念,带领学生去认识课文中的“母子”,体会他们的悲喜。如此导入,为课堂奠定了浓浓的情感氛围,便于课堂的进一步展开,也在学生心中播下“母爱无价”的种子。

2.整体感知阶段强调个性,重在独特的阅读体验

整体感知阶段意味着课堂教学主体内容的展开。此时教师如果急着推进课堂,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抢先灌输给学生,难免先入为主,抑制了学生的思考,也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难以在课堂上听到新鲜的声音,对课堂整体而言是不小的损失。语文生命化课堂提倡百花齐放,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是语文课堂的财富,在一篇课文尚未展开前,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他的阅读感受,再以此为契机推进课堂才能真正收到实效。依然以《金色花》的教学为例,在事先预习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将他们阅读时最先想到的词语写在笔记本上,学生用雅致恬淡又独具个性的话语来概括他们的阅读感受,课堂的基调由此奠定,学生既是课堂主体,又彰显了个性,教师还能在学生的最初阅读感受中找到进一步推进课堂的有效契机,可谓一举多得。

3.合作探究阶段落实合作,重在交流互补

语文生命化课堂给学生的是知识、技能,更是素养、愉悦。学生在课堂上有交流、表现自我的愿望,教师就应该给以鼓励、支持。充分的交流探讨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在交流中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我教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为例,在“想象诗歌意境美”环节,我要求学生根据这首诗的任意一小节,发挥想象力,用语言代替画笔来描绘诗中的画面,并给画面取个名,由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留下书面记录。这次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学生们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描绘出的画面既有特色,又独具美感,这是小组活动的成效体现。

4.拓展延伸阶段提倡创新,重在独树一帜

拓展延伸阶段是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探讨由学习内容引发出的更多、更有价值的思考。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绝佳时机。语文生命化课堂的任务之一就是“给每个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解放学生,首先体现在解放学生的想象力上,成长中的青少年正处在想象力蓬勃发展的阶段,有什么理由去限制、扼杀这生命的希望之光呢?在教授《天上的街市》时,我抓住诗歌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后发挥想象,续写富有童真童趣的句子。如“牵牛花开放了,……笼中的小鹦鹉,……明光照在地上……”让它能连缀成完整流畅的诗句。或者想象“当你仰望繁星时,会说些什么呢?”以此为题试着写一段话。既培养了想象力,还巩固了文体特点,且锻炼了写作能力。教授《金色花》时,在课堂的拓展延伸阶段,我以课文中的“母爱”为拓展话题,要求学生选择自然界一个能体现母爱的事物,再借助这一事物写一段给母亲的话。同样紧扣文本,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生命化课堂结构的建构以生命个体的成长需要为出发点,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便于操作,有独特的实践意义,体现了语文生命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建设语文生命化课堂 篇7

一、语文课堂里的几种生命缺失现象

生命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我国当前小学课程方案中还没有设置这一课程的情况下,在学科教学里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作为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理所当然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中,有太多的去生命化现象。

1. 生命关注水平低下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本一般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因素。教学中,教师需要吃透教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聆听心声,挖掘文本深处的至真、至善、至美,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心灵产生共鸣,思想受到涤荡,人格得到提升。然而,实际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不少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过于肤浅甚至有失偏颇,使原本充盈、丰富、真实的情感体验、生命感悟蜕变为文字的木乃伊。如人教版第十一册的《桃花心木》,一般教师都是围绕一个故事一个道理展开教学,抓住关键词“不确定”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理解、朗读、从表达的角度体会道理与故事的有关描写的对应关系,从而落实高段语文“体会表达方法”这个重点目标。可是,该文本的教学价值真的只有这些吗?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文以载道,学生精神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语言表达的质量。

再看看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同样是抓关键词“不确定”,同样是走进“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作者在引导学生体验不确定时,引入几则材料(陆羽出生时相貌丑陋,被父母丢在路边,后来被寺庙的人捡到收养;慧能幼年失去父亲,随母亲流落他乡,长大后靠砍柴抚养母亲、维持生活;玄奘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料10岁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只好投身寺庙),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深层思考与体悟,认识到“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最后的“醒来”。

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的路上所走的深远是前者无法相比的。

2. 生命发展意识缺位

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长大、知识的增长,更有精神品质的不断提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强调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因此,语文教学应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是在实施中往往走了样:教师对学生个性解读的评价与指导变得谨慎起来,只要学生能说、敢说、想说就行,至于说了什么却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导致阅读取向偏航、道德评价失当、生命发展意识缺位。如《田忌赛马》一课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想一想,田忌为什么会转败为胜?

生:因为孙膑善于分析问题,敢于打破常规,变被动为主动。

生:因为齐威王太轻敌了,赢了一场就沾沾自喜起来,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师:你们说得入情入理!这三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你们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呀?

生:我喜欢孙膑,他能仔细观察事物,得出规律,敢于大胆创新,这正是我身上所缺少的。

生:我并不欣赏孙膑,他虽然赢了,但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

生:老师,我喜欢齐威王,他讲诚信,赢也赢得光明磊落,输也输得光明磊落。

师:呵!真会读书,有这么多与众不同的观点呀!

这样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学生踊跃,似乎思维活跃,创见不断,体现了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但是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是对文本意图的曲解,是对围绕中心而具体描写的语文本体知识的消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及时抓住时机润泽心灵、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对“孙膑有失君子风范,投机取巧,令人所不齿”之类的看法也给予肯定。显然,无论是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是真正生命素养的提升,都是一种错失与伤害。教师生命关怀意识的缺位,将直接导致学生的生命发展质量下降等。

3. 生命全体指向虚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课堂内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这是新语文教师的基本理念。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流畅、形式的鲜活,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面的学生的特点,给所有层面的学生都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而是问题既出,话音刚落,一见有人举手,便喜形于色地指名回答。这样的课堂,只有少数几个尖子生在唱主角,大多数学生做陪衬当看客。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生命教育指向“每一个”的基本理念。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其对象是全体生命的整体发展。

二、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应有内涵

“语文生命化课堂”有自己的内涵:改变工具理性主义的教育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核心地位,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以生命的言语品质发展为目标,以语言带动内容,通过学生亲历和历练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言语品味中舒展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获得言语感知和情感丰盈的快乐,以汉字汉语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意蕴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1. 生命哲学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理论基础

“语文生命化课堂”是以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生命哲学是西方社会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学说,主张以生命理解生命,由生命本身去了解生命,生命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终点。我们要解释世界、文化、历史,生命的发生和演变是最根本的依据,只有生命才是世界的内在本质和最终根源。生命意识只是人的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于教育的唤醒。通过教育,使生命个体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成为有尊严的价值主体。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因此,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必须成为生命化教育,生命的展开和成长就是教育。这种教育是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能够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生命哲学指导下的语文课堂,能够关注生命的价值,让生命在语文教育中能够接受知识,接受润泽,开启智慧,具有言语创造的冲动,从而诗意地栖居。

2. 培养完整的人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思想

所谓“教育思想”,既不是教育故事,也不是教育案例,而是渗透在语文课堂中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召唤、情怀与生命关怀。“语文生命化课堂”主张以“完整的人”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追求。所谓“完整的人”,就是“自然人”“精神人”以及“社会人”三者统一的人。这样的人有躯体,也有思想;有物质追求,也有精神追求。所谓语文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习主体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具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化地开发了语言潜能,提高了语文素养,涵养了语言智慧,促进了学习者生理和精神的和谐圆融,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保持长久而又强劲的自我发展能力。其中,学习者个体的自然生命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者的自然生命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和外部生活世界结合在一起,通过学习者个体努力实践的生命活动,发展智慧和能力。把对人的人文关怀与对其生存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相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动态培养过程,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

3. 尊重生命的特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育理念就是语文教师在对自己从事的语文教育本质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信念。生命是有特性的,许多教育家都有研究和深刻的阐述,像16世纪神父克里索托姆就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的自然性原则,卢梭提出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人性的自然,维果茨基也主张教学必须以儿童一定的成熟作为基础。心理学的同卵双生子实验也说明了成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这都说明教育不能违背生命的特性,教育要尾随生命发展之后,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的成熟是教育开展的前提。同样,生命也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安身立命的依据。生命化课堂的第一要义就是敬畏生命。在尊重生命的活动中,培养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关注生命”的单元教学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在一切课堂中渗透生命内涵教育;在施教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以语言的曙光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以语言的养分为学生提供生命成长的养分和能量,把语文教育还给学生,让课堂凸显生命的灵动,创造一个崇尚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创造生命的价值。

4. 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基本价值倾向和价值态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是在言语实践中“引导生命主体不断地超越”。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总是追求精神性对生物性的超越,使自己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成为一个自在的存在。人对语言的学习也是一个追求、生成和超越的过程,从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地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育应该以人为世界的价值核心,以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形态和意义之尊重为最高价值关怀,不断地开发个体生命语言思维之源。

语文课堂上的超越具有实践的品格。来自师生的平等而又亲切的对话,来自生命与生命碰撞的每一瞬间,来自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每一冲动,容易唤醒生命深处沉睡着的语言表达意识。语文生命化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它反对教学功利化取向;更加重视通过言语感悟来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德性养成和意义生成的有效统一。这种“有效统一”就是“超越”。语文生命化课堂就是要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当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其精神空间也塑造得广阔、高远、深厚而灵慧。

5.“以生为本”的共享文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文化特征

以生为本,即依靠学习者的天性和潜能,把核心性的学习交给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激扬生命。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育中介及它们之间关系所构成的一个场所。所谓“共享文化”,就是指凭借“课堂”这个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互动的场所,通过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相互碰撞,相互融入,展现出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所形成的充满真诚、自由、民主、活力和智慧的人文情怀。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教与学的空间里都会有着真实的生活体验,并形成真实的情感;同时,他们还要去感受、去理解、去融合别人的独特认识和个性化的情感结构。

真正的语文生命化课堂中总是在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文化,或通过心灵的交流,或通过合作的理解,或通过智慧的互访,引导学生表达文本解读的收获,分享生活探究的乐趣,感受生命价值的升华,以课堂文化的春风去“化”人和育人。通过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对多元课堂文化进行整合,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形成了有利于个体发展的高品位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文化。

6.“以学定教”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基本原理

“以学定教”源自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可以认为源自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什么是“以学定教”?它立足学生的“学”,研究教师的“教”;根据学生的身心规律及其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师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在教学领域,它表现为“先学后教”和“以教导学”两种基本模式。运用这种原理,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其学习主动性的激发、促进。突出对人本身的尊重,转向学生本位,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充分重视教学生成,我们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既看预设性目标,更看生成性目标,分析和研究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探讨学生语文学习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促进学生的语言自我建构,把研究的视角瞄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心世界,充分注意到学生语文学习的“个人需要”,体现出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借以促进语文教学向高层次发展。

7. 话语形式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的重点内容

语文教师区别“语言”和“言语”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所谓言语,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动作行为;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动作行为的结果。概括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和结果。”而“语言是人们用以说(写)和存在于所说(所写)中音义结合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这样看来,“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教育。”就是运用文质兼美的言语成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实践活动。语文生命化课堂应该在“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中把握住“话语形式”这个教学的聚焦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言语实践中,同时让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塑造,精神家园得到建构,生命得到提质。

8. 整体性、融通性和内在性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思维取向

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生命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的和谐发展。现代认知理论学研究认为,在精神情感不发达、直接印象积累贫乏的情况下,如果形式主义地掌握大量知识必然会失掉文本内涵中本有的人文精神,失掉抚慰生命情感的价值,造成人的感受萎缩。对文本的学习,整体把握非常重要,把语文学习分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加以肢解,不去触及灵性飞扬的文化精魂,不去抚摸起伏消长的生命血脉,那么隐匿在语文学科中字词句篇的情感色彩,尤其是符号后面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义,就不容易让学生掌握。只有整体上把文本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在整个语境中叩问词语、课文意义,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谓融通性,则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修养和个性心理与文本开放性结构的融合贯通,动态生成地理解与表达和词语与意向经验相互作用,体现出创新的张力;学生携带着历史和未来,翻动着文化传统的积淀,进入现在,入乎其内,或者沉入下去,就会焕发出言语精妙的光彩和芬芳,收获瞬间的充满。汉语“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特点决定了语言学习必须注重主观感悟和心灵意会,让言语生命的文化因子成为个体生命中富有活性的生命元素。所谓内在性,就是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那些言语生命的基本因子,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文而斋之,斋而养之,养而化之”的境界,使阅读主体的内在感受不断积淀,内在经验不断重组,内在精神不断生成。

9. 直觉和体验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语言学习的基本途径

直觉是在不充分条件下凭过往经验和知识对事物形成的判断。语言直觉思维能够对语言从整体上直接加以认识把握,采取跳跃性的形式,形成语感飞跃。

体验是个体以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客体的感受、理解和建构的过程,是主体和对象的融合。体验以情感为起点,具有生命的亲历性、个体性、情境性和意义性。在语文学习中的体验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在阅读中或者在语言活动中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瞬间性的领悟,是情感、思维和想象被激活而又处于活跃的状态,是与自己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新的价值意义的生成。它是文本呈现和自我经验的结合后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进的过程,通过感知、理解、领悟活动,对“前理解”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生成更深刻的意义。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这正体现出学生在阅读中所呈现出的由浅入深的层递性。学生通过阅读和历练,由初级的情绪体验到情感共鸣,经过心境的净化,达到心灵相通,产生高峰体验。可以说,没有言语体验,也就没有言语生命的成长。

1 0. 对话互动是语文生命化课堂重要的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是对话的基本形式。但对话更重要的是言说主体和倾听主体的“视野融合”。生命化课堂中要让学生通过言说打开自我,表达自我。要让学生有一颗自由而敏锐的心灵,积极运用言语去描述自己感受和创造着的世界。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学生,以心灵去碰撞心灵,智慧地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让学生体验言说的成功喜悦和对精神生命的不懈追求。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言说的过程是美丽的。对话互动中的倾听不仅是“细心的听取”,更是教师接纳与理解学生的一种方式。生命化课堂的教育只有发生在倾听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倾听的策略是要平等敏感,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个简单的句子,都可能表达学生的情绪、智慧、知识掌握情况等,教师要细心地去捕捉;对来自学生的每一个声音所隐含的价值保持敏感,还要从手势、神态、表情和体态语等间接的线索来洞察他们内心世界。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别人的发言中理解意义,形成自己的个性化判断。一句话,有基于平等与尊重的对话互动,才会有语文生命化课堂。

1 1. 灵活多样化是语文生命化课堂积极倡导的评价策略

评价是语文生命化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是促进和改善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把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式整合成为多元的评价体系。如通过课堂问题解答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记和周记考察学生观察的能力,通过平时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组织辩论,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通过预习检查考察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在这些单项评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评价学业表现,还评价学习态度和习惯、人格发展、学习技能等。以这样的评价策略,促进生命的自由生长。

1 2. 幸福快乐是语文生命化课堂追求的教学境界

所谓幸福快乐的语文课堂,就是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到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伦理幸福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上的生理幸福,即能够满足学习者言语接受和言语生成的欲望,适合的声学信号和适合的光学信号能够刺激大脑语言中枢,有效地调节情绪心态,促进语言生成。语文课堂上的心理幸福,是指学习者在语言文字中入境入神,感受到体验的快乐;自身的情感和外部世界对接,享受表达和聆听的喜悦;把握住语言对象的直接意蕴和情感特征,明心会意。尤其是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氛围,创设优美学习环境,这些都是学习者求知欲望得到满足,在知识海洋里感受到愉悦,获得一种美的体验。知识的获得和精神的丰富,都使得学习者的心理满足,体验到学习意志带来的快感,感受到心理幸福。语文课堂伦理幸福,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师生平等交往,相互尊重,互相协作,共同探究,积极参与,每一个学习者如鱼得水,获得支持,发挥了创造潜能,找到自己在班级的位置,彰显出鲜明的学习个性。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来自不同家庭的学习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共同活动在“教室”这个空间,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他们通过“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活动中反思、感受、选择,使得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尊贵的唯一”,都成为“最重要的他人”,从而产生层层出新的伦理满足感,这时学习主体的社会性的伦理幸福感就会产生。事实上,整体的人性将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德性幸福联系了起来。在现实的人性中,没有纯粹的自然属性,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属性或社会属性。在语文幸福课堂中,生理幸福伴随着脑神经生理的活动过程,心理幸福伴随着个性心理基质的建构过程,伦理幸福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各有特点而又是融合在一起的,其幸福情感的生成是这些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结构。

英语生命化课堂 篇8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感受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没有高等和低等、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区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质的基础。在《生命生命》一文中,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瓜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二、进行语文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

1. 激情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促使学生熟悉文本,加深感悟。朗读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反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可以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还可以朗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

2. 作文教学。

写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随笔中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写对父母的不理解、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与同学的矛盾。这时老师在批阅过程中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改变看法。如写上“希望浓浓的愁云不再停留在你的脸上,快乐是能够寻找到的”,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有的学生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开心事告诉老师,老师与其共同分享。

3. 室外课堂。

教学景物描写时,带领学生去课堂外,沐浴阳光,呼吸泥土的气息,配合文本教学。学习《春》一课,领学生看校园春天的景象。学生观察到很多地方,校园东北角的榆钱树、教学楼中间的假山,连山上的一座雕像、水中一尾小金鱼都能发现并展开奇妙的联想。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永系情感,关于生命,语文老师应把对生命理解激情融入到课堂中,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三、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构建对话的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在平等对话的话语世界里,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习作则是悟对心灵后的情感释放。权威、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学生的灵性,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如果阅读是师生一同走进知识的热带丛林,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如果阅读是师生在情感及和风细雨中徜徉漫步,感受昔人时贤的悠悠情怀;如果阅读是师生联袂开展的大江漂飞,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如果阅读是师生合作进行的发掘考古,品赏历史留下的神奇瑰丽,那么,这种心智对流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让活力回归历史生命化课堂 篇9

一、积极参与教研, 提升专业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例教研活动, 如公开课、课例研讨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等,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平台, 大家可以在活动期间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交流, 共同发展。首先, 大家针对同一节课进行集体备课, 采用说课方式, 同科教师人人参与, 每个人都精心准备, 通过相互交流, 相互切磋, 既可以学习到他人的长处, 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其次, 由备课组长指定一名教师上示范课, 全体历史教师听课, 第三节课大家共同来评课。在这一教研活动中, 我们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共同分享了每个教师的独到见解。经历了说课、听课、评课之后, 我们在听取了大家宝贵的意见和改进个人不足的基础上, 每个教师结合大家共同研讨的方案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效性的做法, 根据自己的授课风格和学生的特点, 写出个性化的教案和教学反思。通过参与课例教研活动,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成败、启示和得失, 记录自己的教学历程, 每个教师的发展潜能得到了进一步挖掘, 这为教师的共同发展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更为实施历史生命化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导学案”为载体, 彰显生命的活力

自从生命化课堂实施以来, 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同时, 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的差异和教学内容, 为学生编写了导学案, 以供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 课堂上应用和课后的复习、巩固。

1.依据导学案自学探究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 把课本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系统概括, 分成了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编写时, 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在课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上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有充分时间通过自学课本, 查阅资料等学习方式对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探究。这样, 学生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而且对自己不懂的地方, 在上课时会更加注意集中精力, 带着问题听课, 大大提高了课堂听课的效率。

2.小组合作, 答疑解惑

新课伊始,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为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 用2 min时间指导学生阅读本节课的评价体系部分, 明确学习目标;然后, 让学生以6人为一小组, 由组长带领组员把自主探究部分的知识线索和基础知识进行梳理;通过交流没有疑惑了, 再来共同探讨第三部分, 答疑解惑。这时, 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情境和氛围, 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形式, 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各抒己见。对有疑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其中, 适时点拨, 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请学生讲解, 教师给予补充;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把问题汇总, 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对学生有疑惑的问题要抓要害, 为学生理清线索, 讲清思路。同时, 要举一反三, 归纳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巩固练习, 当堂达标

我们以经典例题作为导向, 对重点内容进行考查, 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 这是提高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理清了知识结构后, 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可以分层次达标测试, 教师要巡视检查, 做好个别辅导工作, 力争人人达标。

4.自我评价, 反思总结

在导学案上, 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写心得的地方, 让学生根据课堂自学、讨论、教师点拨等情况进行自我总结。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总结自己在课堂上应注意的问题, 有利于今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导学案的运用, 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学会了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它以导促学, 促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提高了课堂效率,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 学生学得有声有色, 全身心地投入历史学习之中。

三、通过课堂检测,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快乐、优质、高效”的课堂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历史课堂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本节课所有的重点和难点, 而且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题型主要以填空题、材料题和简答题为主。检测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样, 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课前, 教师要对本节课的检测题进行精心设计和挑选。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网站里充足的课程资源, 从文登市和威海市及其他地区历年来的历史期中、期末题、会考题中进行分析、总结、归纳, 从中提炼出适合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找出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典型题目。每节课测试的内容不多, 但是都有一定代表性的类型题。学生通过这份课堂检测题, 不仅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完整梳理, 而且可以加深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无论是什么题型的课堂检测, 教师要全部做到全批全改。通过批改, 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了课堂检测, 能认真扎实地去对待每次课堂检测, 不出现浮躁的心态。通过批改, 教师首先掌握了学生的第一手材料, 对班上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 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学生没有掌握好的知识,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对此进行重复加深。

四、反思提升

构建生命化课堂, 打造快乐、高效的历史课堂, 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勤学习、多动脑、多总结。生命化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巩固应用”三个环节, 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师只有在备课中下工夫, 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习。所以,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生命化理念, 积极参加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在小专题研究和大课例教研等活动中, 不断地加强学习。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不断地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我们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 才能让历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最好舞台。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 让活力回归历史生命化课堂, 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加强集体研讨的能力;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利用课堂检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勤学习, 多动脑, 多总结。学生在学习中也要通过分析、归纳、总结, 掌握知识。

小学语文生命化课堂的构建 篇10

一、尊重平等的对话,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拥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个体, 通过沟通、合作进行知识的共享、心灵的碰撞。这样的课堂, 教师不再是权威, 不再是主宰者, 而是学生的朋友、伙伴, 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 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 成为学习的共同体, 共同探讨知识、构建知识。我们这里说的师生互动其实是对话, 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是一种全新的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与一味的提问和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不同, 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读文本, 才能有所感、有所悟, 从而参与到对话中, 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与看法。平等、自由的对话强调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 对话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双方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 感受到愉悦的生命体验。如教学《最佳路径》时,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 不是一味地、繁琐地讲解, 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争论, 一起发表看法, 交换思想, 与学生平等对话。如问学生:学习了《最佳路径》后, 你一定有很多感受, 愿意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在轻松、愉悦的对话氛围中, 激发学生对话的欲望。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与教师平等对话, 从而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二、追求诗意的阐释,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语文是一门充满诗意的学科, 语文如歌、如诗、如画, 语文包罗万象, 给我们展示的是多样的画面, 不仅有听说读写, 还有丰富的情感。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诗意, 用诗样的语言描绘, 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美感。儿童富有充分的想象力, 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有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情感, 他们的语言是非逻辑性的, 所以很多人都说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 获得生命的启示, 领悟生命的内涵和人生的真谛。如果使用诗性的语言, 不仅能焕发学生的美好情感, 还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描绘的情境。如教学《天使的声音》时,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童年引入: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独特的。老师小的时候喜欢玩陀螺, 童年留给老师的印象就像是转个不停的陀螺, 永远活泼。那在你们的心中, 童年又是什么样呢?请你们也用一句话来表达。生1:童年是老家门口清澈的小溪;生2:童年是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生3:童年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学生结合自己印象最深的物象加以表达, 张开诗的翅膀, 舒展诗的灵性, 引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三、体验丰富的情感, 构建生命化课堂

语文生命化课堂离不开情感的渗透, 小学生的情感很丰富、细腻, 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把握学生内在的情感诉求, 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时, 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平同志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 教师要紧紧围绕“情”字展开, 让学生完成情感体验, 震撼学生心灵, 熏陶学生情感, 启迪学生思想。可以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播放大家比较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并问:这首歌是写谁的?然后介绍小平简介, 引入课文。最后教师范读, 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课文情境中。语文教学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方式有很多, 除了借助文本外, 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课堂读报等形式, 引导学生说出生命的感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语文课可以举办以“感恩父母, 大爱无言”为主题的班会,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感悟把自己的感恩之情说出来, 用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等表达, 激发内心的情感, 感受到来自父母、朋友的关爱与温暖。

四、通过开放的解读构建生命化课堂

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用朋友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讨论, 这样的课堂是充满情感的。如《荷花》描写了夏日荷花盛开的场景, 我沉浸在此情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一朵荷花, 会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给学生创造开放的场景, 发散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秋天》时, 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自由阅读,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并说出喜欢的缘由。学生的特长不同, 表现也就不同, 喜欢朗读的学生, 会把自己的理解融入文字中声情并茂地读出来;喜欢画画的学生, 会把自己的感受通过画笔体现出来。这样学生主动地读、积极参与,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给出独特的理解。

五、借助充分的想象, 构建生命化课堂

文学创作是一个想象的过程, 要构建生命化课堂, 离不开阅读想象, 可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作家写作时, 内心有了对世界的本质认识, 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等。学生阅读时也应该通过想象把握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的解读作品, 探究作品表达的深层意蕴。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 因为时代久远, 学生难以理解当时人们没有火种的生活状态, 所以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增强学生对普罗米修斯盗火事件的深层认识,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人们没有火种, 在无边的黑暗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 纷纷发表看法。如生1:我看到了人们聚集在山洞中, 靠在一起取暖;生2:我看到人们围成一个圈, 与猛兽对抗;生3:我看到了人们懂得瑟瑟发抖;生4:我看到了人们在吃生冷的食物……

六、激活生命的活力, 构建生命化课堂

生命化课堂要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 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 开启学生的智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彰显学生的个性。激活生命活力的方法有很多, 如创设生动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理解山中泉声的特点。学生兴趣很高, 有的用朗读, 读出泉声的美;有的做导游, 绘声绘色地介绍泉声的特点;有的画画, 描绘出美好的画面。这样的课堂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是充满活力的课堂, 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总之, 新课改下,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生命化的课堂, 彰显语文课堂活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玮.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化教育[J].小学语文教学, 2012 (5) .

[2]孙利琴.构建生命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艺术, 2011 (1) .

语文课堂如何实现生命化教学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28-01

在我国,首先提出“生命化”概念的是哲学家黄克剑教授。“生命化教学”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使生命得以完善、生命的价值得以提升。“生命化教学”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关怀,富有无限活力的教学境界,它是对儿童的关爱、理解、成全与信任,是实现师生生命涌动的成长历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生命化境界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好以下三个“对话”。

一、文本对话,鼓励多元解读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文本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敢放手,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学生没有自己的读书时间,没有感悟过程,更没有发表观点的机会,学生不能快活地与文本对话。语文课堂首先要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生命存在。西方谚语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文本对话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比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课文《三顾茅庐》中有一段景色描写,有同学提问:写三人去拜访诸葛亮时为什么要添加这段景色描写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通过阅读课文得出结论,有的说这段景色描写与诸葛亮隐居山林是相对应的;有的说美景配人才,这是艺术上的加工;有的说句中描写这如巨龙的山岗暗示着诸葛亮如同巨龙待时腾飞……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走进文本读出了自己的感悟,文本因学生的充分挖掘而鲜活。

二、心灵对话,搭建情感之桥

“对话”不仅是言说者之间的言语交际,更重要的还有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在语文教学中要实现生命化的历程,必须要让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让心灵听见文本的声音。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在大海中永生》这一课时,我们不仅要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们对邓小平爷爷的不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悟邓小平的崇高与伟大,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意境水乳交融,从而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通过几个问题去引导学生的心灵对话:1.用心去读读课文,你读出了什么?2.文中提到不舍了吗?3.你从哪里读出了“不舍”与“怀念”?这几个问题让学生一步一步与文本架起“情感之桥”,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虽然邓小平离孩子们很遥远,但学生被文本的字里行间感动着,特别是针对“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这句话,有学生补充道:“海鸥低飞,它贴近海面悲鸣,似乎在一声声呼唤着伟人的名字。”在课堂的最后,笔者播放了音乐《春天的故事》,让学生闭着眼睛静静地沉浸在故事之中,缅怀伟人,感悟伟人的风采。

三、文外对话,拓展想象时空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走出去”,走出文本,学生才能逐渐形成新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文本,把文本读丰满,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天鹅的故事》中,要让学生感受老天鹅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仅靠文本中的“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等词句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抓住对这些重点词语感悟的基础上,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老天鹅破冰的模拟视频,让学生从视觉上受到冲击,从听觉上引发震撼。随着老天鹅一次次重重落下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响,学生被老天鹅的英勇所震撼,笔者接着引导学生拓展说话练习:“老天鹅和鹅群破冰后接着发生了什么事?潘杰斯老人跟后人说起目睹老天鹅破冰的景象是怎样的心情?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通过说话练习,老天鹅破冰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学生心目中的老天鹅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可见,走出文本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升华。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长此以往,学生才能超越文本,走向新的认识高度和情感体验。

生命化小学数学课堂的行走方式 篇12

一、师生关系由“揽权决策”走向“平等共享”

生命的自由成长必然离不开轻松的环境,和谐的环境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具有生命化本质的数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冲破传统陋习的禁锢,由教师的单向“揽权决策”走向师生的双向“平等共享”,教师要下放权利,转变角色,以全新的姿态融合于学生群体之中,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一体的、资源共享的良好教育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好教师的人格引领功能,从而让师生在生命化课堂上都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受益者。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我提出这样一项学习任务:小红买了一个7元5角的文具盒和一块3角5分的橡皮,该怎么付钱呢?谁来帮帮她?话音未落,孩子们便忙开了,他们在小组里相互讨论着,并用人民币试验着,有的小组甚至请我当顾问,现场指导。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教师巧妙地接纳着、成全着学生的“闹”与“放”,但却换来学生对知识的真切体验,既尊重了学生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教学内容由“静态文本”走向“动态生活”

生命化的数学课堂要求教师不是“坐享其成”,或“拿来主义”般地利用现成的教材实施教学,而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让数学课堂不仅具有浓浓的数学味,还能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味道。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我由孩子们比较熟悉的课程入手提问:“我们一周里上哪些课?你喜欢上什么课?你能根据同学们喜欢上的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孩子们围绕喜欢课的人数提出很多数学问题。我接着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算出喜欢这些课的人数呢?”孩子们的方法可多了,举手、贴片、做记号……就这样在我们的“聊”中不知不觉引出了“统计”的概念,学生已经不再陌生,觉得统计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建构”

生命化的数学教育贵在对学生的成全,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成全学生的行走方式,才能在数学课堂上收获异样的精彩与无限的惊喜。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摆小棒,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分类,对于他们的分类结果我并没有作出评价,而是指导他们画延长线进一步观察、比较、分类,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平行和相交。这样,学生既有直观操作又有理性比较,既有自主探究又有合作学习,较好地实现了生命思考、完善、优化的目标。

四、课堂评价由“硬性定夺”走向“期待成全”

生命化教育视野中的教学评价呈现多元化方式,关注的是学生多维目标的达成,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应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因素;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应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从而体现生命化数学课堂的重要特质,即课堂的发展、变化与生成。数学教师要巧妙地、艺术地发挥好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学会捕捉和转化有利的教育契机与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数学课堂,要少一些对学生的绝对化评判,多给予学生一些期待和成全,有时学生的成败仅仅在于教师的一念之差。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位置”,我拿出苹果、梨子、菠萝、香蕉和葡萄的贴片,按中、上、下、左、右的位置在黑板上摆放,然后让小朋友们说说位置,有一位学生总是对左、右辨认不清,遭到其他小朋友的嘲笑,我及时进行现场调控,微笑着示意他伸出左手和右手,以此帮助他再次辨认位置,众人期待中的他终于说对了。我让同学们及时送去了掌声与喝彩。应该说,是教师的智慧和包容成就了生命的愉悦和满足。

上一篇:语文教学也要有情有趣下一篇: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