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课堂

2024-10-13

生命课堂(共12篇)

生命课堂 篇1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 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尊重,情感,超越

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重;情感;超越

课语教育的人的发展, 真义是培养人领悟生命的真谛, 促, 追进堂文/激发生命活力文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

生汪本要求。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焕命地云课堂, 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课堂为阵发课堂生流灵活魂命动, 实活。现力语着的文师思生生想命、双课方文堂的化犹、人情如生感一个价交生之值;语文生命课堂犹如一条命脉, 命魅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指导着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着和谐语文生命活一力的学习、尊重环境。, 语文生命课堂的保力障1.尊重学生的自尊, 培养健

康的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尊严, 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保护学生的自尊是我们教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 在教学方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 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充分肯定;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正确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好的信心。曾听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课, 其中有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检查预习时, 有一个学生将“歼”字读成了“qiān”, 众学生笑, 但是李老师并没有笑, 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 读错了, 是正常的, 读对了, 那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 受到嘲笑,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感觉很羞愧。但是李老师巧妙的言说, 既给予了尊重, 又给予了信任。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学生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为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前不久, 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 他让学生把每一个小标题用人物的某一句话来概括, 其中有一个小标题黄老师认为用“等我爸爸回来修”更恰当些, 但是有一个学生持反对意见, 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面对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 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黄老师放下的是权威, 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 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袤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独白,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二、情感, 语文生命课堂的纽带

1. 巧用言语, 以言传情

可谓“语言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在语文课上, 师生共同讨论、反思、学习, 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生命质量。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即是他的生命之歌。教师充满感情, 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阅读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讲课注意语调的技巧, 课堂提问多采用平和的、商量的语调。故而, 不论到哪讲课,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都能轻松自如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同样, 学生的语言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言语, 尽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感情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2. 挖掘文本, 以心悟情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 使语文教学既重视认知发展, 又促进情感的交流, 使真、善、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点, 以情育情。发挥情感的信号、调节、强化等功能, 重点问题突出讲, 难点问题剥开议, 疑点问题展开争, 焦点问题精要讲。例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针对全篇课文大胆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琐碎, 但他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 引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课的教学, 学生们被文中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撼。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体悟文本, 也要有智慧的引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

三、超越, 语文生命课堂的张力

1. 超越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讲述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2. 超越课堂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堂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超越课堂, 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以尊重为保障, 以情感为纽带, 加以宽容的磁性、智慧的活力, 实践超越的张力。让我们在帮助学生珍惜生命的基础上发展生命、张扬生命。让我们的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深刻的感知, 达到人生的完满, 绽放生命的精彩。

生命课堂 篇2

通过品读课文,揣摩事例蕴涵的意思,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学生:

预习课文,选择性阅读有关热爱生命的故事。

2、教师: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整体感知文本(5分)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齐读课题:生命生命)

2、和以前学的课题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让你在两个生命后加标点,你认为加什么符号合适呢?自由读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会给你的思考提供帮助的。

3、学生自由读文。

4、抽答,并请该生讲这样加的理由。

二、沉浸体验文本: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存在)(18分)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与生命有关的几个事例?(三个)默读2、3、4自然段,看看分别讲了什么事例?

3、读后交流:

⑴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我会忍不住放了飞蛾?(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到飞蛾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我的震撼。)

⑵ 第二件事主要讲了什么?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怎样?你认为这是一粒怎样的香瓜子?(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谈感受、朗读,体会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⑶ 第三件事主要讲了作者从哪里感受到了生命呢?

4、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你感悟到生命是什么了吗?

5、让我们走进生活,看你能从画面中哪些事物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课件演示)(抽生答)

6、小结并过渡:

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从这些画面上,我们认识了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而作者在一次静听自己心跳的时候竟被自己生命的伟大力量震撼了,她也由此产生了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呢?

三、精读感悟文本:善待生命(让生命光彩有力)(15分)

1、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呢?默读4、5自然段,勾出相关语句。

2、抽生答,再齐读。

3、引领正确的价值观:

让生命光彩有力

(课件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写出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用了两个关键词,你能找出来吗?

⑴ 怎样叫白白地糟蹋?(不珍惜生命,白白浪费时光)

⑵ 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呢?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由文中事例及第5自然段内容理解)

⑶ 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深入理解:

你知道哪些人是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生举例子)

⑷ 刚才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举例子的方法理解了这个句子。再读读这句话,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⑸ 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转变,从而深入领会该句。

⑹ 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后,杏林子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齐读5自然段。

⑺ 课件出示:

杏林子简介。杏林子就是这样用行动给自己的生命加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四、回归课题,拓展升华(2分)

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两个符号解读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你对生命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这两个生命后还可以加什么符号呢?能说说你的思考吗?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求生的飞蛾

生长的瓜苗 热爱 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课堂教学设计 篇3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

正确读写“打扰、欲望、不屈、茁壮、震撼、糟蹋、有限、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掌握5个会认字、8个会写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领悟作者对生命所持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课题。

在《永生的眼睛》一文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我们的生命就能得到永生。”那“生命”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内心世界,看看她对生命有怎样的看法。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打扰、欲望、不屈、茁壮、震撼、糟蹋、有限、听诊器

(2)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3)齐读所有词语。

(4)交流识记方法。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把字词放入文中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讲了相关的几件事?

(2)学生汇报,师梳理并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1)学生自由练习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2)指名分段读课文,并注意点评。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正确抄写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并阅读杏林子的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本课要求会写字词,同桌交换,当堂订正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共写了 “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这三个事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想一想,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关于“生命”的哪些思考?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感悟“飞蛾求生”。

默读“飞蛾求生”这一事例,找出这段文字中描写飞蛾求生的句子,把有所触动的句子画出来。指名交流。

预设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在这段话中找出表现飞蛾求生的词语?(挣扎、极力鼓动)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词语。(什么是挣扎?联系小时候捉蛐蛐的经历,体会。极力是用了多大的力气?用尽全身所有的力气)把词语放回句子中,再读这句话,读出飞蛾对生的强烈渴望,奋力挣扎求生的精神。

师:如果此时,你是这只小小的飞蛾,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提醒学生注意句子最后的感叹号,说说感叹号想要表达什么,这种感叹的语气让你感觉到什么?指名朗读,体会飞蛾极力挣扎求生。

师:望着这只挣扎的飞蛾,文中哪个词能表达作者此刻的心情?(震惊),如果此时你作者,你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作者对飞蛾求生欲望的震惊。指名朗读。再次关注感叹号,让学生体会到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在我们平时的朗读和写作中,用好了标点符号,就可以使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到升华。

课件出示事例段落,配乐朗读,师生合读。加深感悟。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课文三、四自然段

回顾学习“飞蛾求生”事例的方法:默读、感受、交流、朗读

(1)交流“瓜苗生长”。

过渡:那娇嫩的小瓜苗又会那些令我们意想不到呢?

学生汇报并说体会。

师:一连使用了两个“竟”字,说明什么?(出乎意料,丝毫没有想到)

师: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为什么作者为这粒种子感到震惊呢?(联系上下文理解:是“掉”而非“种”;扎根砖缝而非泥土,没有阳光)难怪一连用了“竟然”和“竟”来表达作者的意外!

师: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瓜苗害怕吗,退缩吗?哪几个词能表现出瓜苗的不屈向上?(冒!冲!不屈!茁壮!)假如你就是那粒香瓜子,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师:此时,你想对这棵小瓜苗说什么?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

再读课文事例,加深感受。

(2)交流“倾听心跳”。

师过渡:一只小小的飞蛾,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为了争得一寸光阴、一线生机而顽强拼搏着。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学生汇报并说体会。

师:是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里,蕴含着很多的意思,我再请一个同学读这段话,请其他同学们听一听,看看你能想到什么?(指名说感受)

师:知道什么叫“白白糟蹋”吗?(浪费)怎么做是糟蹋生命呀?(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言)

师:可是,我们不能够白白的糟踏生命。杏林子在这段话中所没有说出来的话在文章的第五段都说出来了,我们一块来读一下。(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走进作者,感悟作者情感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杏林子资料,指名说一说通过对杏林子的了解,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向她学习怎样的品质和生活态度?

四、总结升华情感

其实,杏林子的生命和挣扎的飞蛾、不去生长的小瓜苗相似,虽然那样脆弱,但她却永不放弃,用精彩的文学作品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价值。让我们把所有的感动与震撼都融入到朗读中吧。(指名读,评价,齐读)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六、推荐阅读

课内阅读《花的勇气》

生命课堂 篇4

一、创设个性课堂, 关注生命需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些学生目光呆滞, 无所事事, 思绪游离于课堂之外, 对课堂完全丧失了兴趣, 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是这样两类:绩优生, 后进生。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学对象, 个性是丰富的, 潜能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 从而铸就了其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 “中庸课堂”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努力完善课堂,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学习任务,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徘徊于课堂之外, 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

二、结合教学内容, 呼唤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 是感染灵魂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三种和谐关系。具体来说, 教学中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 让学生感悟生命, 尊重、敬畏生命, 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 学会珍爱生命。教会学生在遇到危机时该如何做。早一点给予学生危机教育, 多教授学生一些避险逃生技能,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常识, 今后碰到灾难, 就知道该如何逃生, 该如何保护自己。

三、提炼生命故事, 关注生命发展

“生活即教育”, 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科教学, 提炼学生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学生思想面貌的英语故事, 作为很好的教材来使用。

四、教师的“爱之力”, 给学生“生命力”的信心

教师的情感教学就像早晨的太阳, 给学生信心和朝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晚上的月亮, 驱散学生的愁云。英语作为外来语言, 学生在学习时肯定有许多不适, 学生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我们首先要正视这种差异。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课堂才丰富多彩;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社会才有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我们应把差异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加以运用。虽然我们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它只是学生现在的状态, 即他们缺乏知识、经验的一面。我们应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 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旺盛活力和潜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我们才会懂得欣赏每个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 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尽管学生之间有差异, 但在最初学习的瞬间, 都有一种“愿被老师肯定”的愿望。因此, 在英语课上我们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 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的课堂活动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四年级《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反思 篇5

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今天在教学完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教学《生命,生命》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去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我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纯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因此我力求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 篇6

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是知识的课堂。在知识课堂中,教师惟教材、惟教参、惟教案是从,知识至上,把教学看成知识的单向传递,“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知识的课堂上,文本的抽象话语体系支配了教学,同时也主宰了教学中的生命个体,教师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奴隶,师生间是对立而不平等的关系。受西方理性主义思想影响,一直以来,教学坚持自然科学确定性与客观性的理性分析模式,语文教学定位在传授科学化、系统化的语文知识,过分强调了语文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客观性,这样“语文教学就是保证语文知识的传递,语文学习则要求牢固掌握或熟练运用这些精确、客观的语文知识”,从而忽略了语文知识背后的真正意义,造成课堂只见知识不见人。

针对语文阅读教学,当教师视学生精确掌握阅读知识为教学的价值追求时,学生的情感、人格、审美、心灵被忽视了。教师教学知识,用抽象的符号体系淹没、掩盖、压抑了知识背后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是有教书而无育人,学生是有知识而无生命。这种坚持学科本位的语文教学在强化和突出语文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抽空了教学的生命的意义。在知识课堂大行其道的今天,寻求人的全面发展,建构生命精神,必须实现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重建生命课堂价值观。

二、知识的生命意蕴

知识本身就内在于生命,生命是知识的应然状态,因为“知识的本义是知识服务于智慧的人生,而不是作为对人生无意义的材料或点缀品。人生绝对不是为知识而知识,或为了获得知识所代表的符号,相反,获取知识是为了获得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智慧,是为了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知识是生命化的知识,是用来丰富人的内涵,润泽人的心灵,增长人的智慧。生命的课堂重视知识的生命价值,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接受知识,既是理解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又是在这种理解和建构中塑造完美人格和实现精神交往的过程。知识霸权、权威主义、“话语垄断”等现象,是“知识”型教学的典型代表。相反,生命的课堂,生命是第一位的,一切教学都是围绕生命的健康发展而展开的,师生间以知识为载体,相互在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

三、实践生命的阅读课堂观

基于阅读文本的语言、主题、形象、情感等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合理地承认语文知识的不确定性,超越传统课程的知识技能取向,改变语文教学中尚存的‘灌输主义’倾向,将语文教育从知识的精确性、客观性标准中解放出来”,允许生命个体对同一文本的多元解读。从生命化语文知识的角度认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纯传授与接受知识,而是关注知识对生命的润泽与给养,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彰显知识内在的生命意蕴与价值,而不是关注知识符号本身。“语文阅读的终极目标乃是促进个体生命的总体生成,是要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感受民族文化,接受情感熏陶,从而在对文本的体验、思索中立起一个完整的人。”阅读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用趣乐激活课堂用生命润泽生命 篇7

一、联系“生活化”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趣乐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学科的魅力。比如, 在讲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时, 我首先展示了一桌丰盛的美食图片, 紧接着介绍了其中一道菜“口袋豆腐”的做法, 最后告诉学生这正和我们复合函数的组成类似, 外表平平无奇的豆腐就是我们的外层函数, 而豆腐中的“乾坤”就是我们的内层函数。通过这样的讲解, 学生就容易理清复合结构, 便于求导了。再比如, 在讲解等差数列前项和时, 我以一个导游的身份介绍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 传说陵寝中的一个三角形图案, 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 共有100层奢靡之程度, 可见一斑。进而向学生提问:“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耗费了多少宝石吗?”这样的引入,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又如, 在讲解高考新增知识三视图时, 我展示了在公园中所见的“温馨场面”, 让他们猜测他们的关系时, 学生们一致认定他们是情侣关系, 而当我展示另一张图片, 他们发现那位长发“美女”, 只是一只狗时, 伴随着欢乐的笑声, 顺利引出三视图课题, 并且让学生感悟到看待问题不能从单方面看, 从而体会到三视图学习的必要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实例、新闻等生活现象, 瞄准数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 化“冰冷”为“火热”, 让学生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

二、渗透思想化的文化, 感悟对立统一的美, 增强趣乐性

“化归”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讲解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了罗莎彼得在《无穷的玩意》中“烧开水”的故事:有自来水, 水壶, 火柴和炉子如何来烧开水, 正常的做法是:先用水壶接水, 然后把水壶放在炉子上, 点火就可以烧开水了;如果条件变换, 水壶中有水了。提问: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们会怎么做呢?紧接着让学生猜想讨论, 最后再揭晓答案, 物理学家会直接把水壶放在炉子上开始烧水, 而数学家会倒掉水壶中的水说:“我已把这一问题转化成刚才已经解决的问题了”。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化归”的数学思想, 就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来解决的转化思想;在讲解数学中另一重要思想“数形结合”时, 我会朗诵华罗庚的经典诗句“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缺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割裂分家万事非”;讲解双曲线的特有性质渐近线时, 我为学生播放“悲伤的双曲线”这首歌, 让学生体味渐近线和双曲线那无限接近却永远也达不到的悲伤感觉。通过对数学思想文化的渗透,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既不严峻, 也不遥远, 它和所有的人类活动有关, 又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有益。

三、巧用幽默化的语言, 体验好学乐学的过程, 增强趣乐性

由于其数学学科特点, 部分后进生出现疲劳消极听课的情况是很正常的。在课堂上当孩子们疲劳时, 我会开玩笑的说:“有些同学思想处于“游离态”了哟!”当孩子们在作业本上划得乱七八糟时, 我会说这就是传说中“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当孩子们埋怨我出的题太坑时, 我会安慰他们, 不是“老师太狡猾, 而是江湖太险恶”;当课堂上孩子们激烈争论时, 我会鼓励孩子们“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在你需要时帮助你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 鼓励他们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观点。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是催化剂, 也是兴奋剂。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消除疲劳, 更能让孩子们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

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 有意义的知识也并非是教师手把手教给学生的, 而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如在讲解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时, 以笔为线, 书桌当面, 展开的书本看成相交平面, 所在的教室作为长方体, 这里面有很多的线面平行和垂直关系, 学生通过动手演示, 抬头观察, 可以轻松的找到反例, 攻克立体几何点线面位置关系这个考点。

四、善用逻辑化的推理, 彰显数学学习的魅力, 增强趣乐性

在简易逻辑中讲解“反证法”时,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三个古希腊哲学家, 由于激烈的争论和天气炎热感到十分疲倦, 于是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躺下来休息一会, 结果都睡着了。这时, 一个爱开玩笑的人用炭涂黑了他们的前额。三个人醒来以后, 彼此看了看, 都笑了起来。但这并没引起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的担心, 因为每个人都以为是其他两人在互相取笑。这时, 其中有一个突然不笑了, 因为他发觉自己的前额涂黑了。那么他是怎样觉察到的呢?你能想出来吗?用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科学家, 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得出甲并没有直接看到自己的脸是否给涂黑了, 他是根据乙、丙两人的表情进行分析、思考, 而说明了自己的脸给涂黑了。简单地说, 甲是通过说明脸被涂黑了的反面—没被涂黑是错误的, 从而觉察了自己的脸被涂黑了。因此, 这是一种间接的证明方法“反证法”。为了说明某一个结论是正确的, 不从正面直接说明, 而是通过说明它的反面是错误的, 从而断定它本身是正确的方法。

教育, 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有更多的知识以外的东西!所有的教育都应该是“有生命”的教育。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生命化的教育就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 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当然, 在践行品质课堂的今天, 仅仅是通过趣乐来激活课堂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培养和形成矢志不渝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正如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所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 不是积累知识, 而是发展思维”。我想如果教师可以把学科的魅力和枯燥的知识, 以一种让学生更感兴趣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话, 让学生动手操作, 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 参与研究、体验成功。只有这样, 才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让数学课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陈瑜, 论品质课堂之六元素, 九龙坡区教委工作会议讲话, 2013.11。

[2]陈旭远, 张捷, 《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生命课堂 篇8

一、究其原因

1. 现实社会的功利和错位。

首先,社会教育的目的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却普遍缺乏一种“他人意识”。社会在要求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尊重他人的情感,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的教育。其次,当今的家庭教育更是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家长们一味强制灌输“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思想,无情地剥夺了子女追求自己理想世界的权利。再次,“应试教育”依然在作祟。追求升学率仍然左右着学校教育,教师实施教学的唯一目的也就只剩下了帮助学生“得高分”。再加上社会舆论对高升学率的学校的热心吹捧,对学科竞赛获奖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的学生不遗余力的宣传,从侧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只重知识技能和分数高低,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和陶冶。

2. 学科教学的失衡和僵化。

以中考、高考为核心的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依然左右着整个教育教学的方向与模式。学生早已把各课程当作叩开热门专业大门,以后找一份好工作的工具,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就成了学生首选的学科,而语文、政治、历史等负有“载道”功能的文科课程则成了“鸡肋”。同时,我们的语文等课程也没有尽好生命教育的职责。师生不愿在课堂上探讨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不愿挖掘教学中关于生命的更深沉的内容,而是致力于解题技巧、考试规律、考试大纲的总结、归纳和落实。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侧重于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工具性解读,有意无意地在忽视人文性目标的落实。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轻视自己的生命,任意践踏别人的生命;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抵制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而自甘堕落,灵魂腐化。因为在这些人需要懂得如何去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中学生时代,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关于生命、情感、价值、尊严等方面的更多的教育。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重任。

二、分析语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 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塑造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性质。并基于该性质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体系。该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语文仅仅为了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学生今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生命价值奠定基础。

2. 语文的载体——教材饱含生命。

那些经过精心挑选才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名作,无不体现时代文明的气息、人类的智慧、生命的坚韧。课本里,祖先在《诗经》里高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屈原在《离骚》里表白人臣的忠诚与坚贞;李杜在灿烂的唐诗中尽情挥洒才智与理想;苏辛在不朽的宋词中不羁表露豪情与壮志……此外,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李乐薇对理想家园的描绘与追求;《陈情表》表现的“孝义”精神……我们读之应为之动容、动情。这些富有生命提示意义的文本为课堂生命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三、课堂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与理念,我认真思考教材,尝试着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气息、灵魂的存在,努力教育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除了课堂阅读外,我还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和随笔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如上完《这个世界的音乐》后,就让学生阅读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栏目所包含的四篇文章,让学生深刻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无辜残害任何生命。随后我布置学生写了以“个性与他人”、“生活中的感动”、“生活中的美”等为话题的系列随笔,同学们的生命伦理观念普遍受到了一次洗礼,为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并努力改造世界很好地上了一课。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百年教育,“立人”为本,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生命课堂 篇9

一、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着“生命情感的信息”,我们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极好的生命教育的题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学,解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首先我们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感受人们甚至是自然界生物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揣摩体会,去感受作者笔下那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春天,引导学生去发现自然界中生命的力量,并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中获得感悟,获取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的意义,欣赏自己、他人乃至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在感受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就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教育学生学习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欣赏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关爱生命,学会欣赏他人及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认为,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没有高等和低等、有价值和没有价值的区分,我们应该宽容和尊重他们的存在,并将那些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这是形成良善和博爱品质的基础。在《生命生命》一文中,让学生感悟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即使是一颗小小的瓜子,无论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地生存下去,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呢?

二、进行语文活动,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

1. 激情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促使学生熟悉文本,加深感悟。朗读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反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也可以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还可以朗读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在反复地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

2. 作文教学。

写作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随笔中有的学生会流露出对生命的困惑。写对父母的不理解、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以及与同学的矛盾。这时老师在批阅过程中抓住契机,帮助他们改变看法。如写上“希望浓浓的愁云不再停留在你的脸上,快乐是能够寻找到的”,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有的学生则会迫不及待地把开心事告诉老师,老师与其共同分享。

3. 室外课堂。

教学景物描写时,带领学生去课堂外,沐浴阳光,呼吸泥土的气息,配合文本教学。学习《春》一课,领学生看校园春天的景象。学生观察到很多地方,校园东北角的榆钱树、教学楼中间的假山,连山上的一座雕像、水中一尾小金鱼都能发现并展开奇妙的联想。一堂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永系情感,关于生命,语文老师应把对生命理解激情融入到课堂中,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

三、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构建对话的课堂

生命化教学强调的是教与学的多向交往、互动,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交往双方体味着双方的思想、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中得以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并从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情感等全方位的发展与生成。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促使自身知识也得以丰富或重新阐释,文化得以更新,生命整体得以多姿多彩。对话是建立在民主、独立、平等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间精神的相遇、情感的交融。在平等对话的话语世界里,阅读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悟对,习作则是悟对心灵后的情感释放。权威、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阉割了学生的灵性,作为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积极营造平等对话、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形成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共享生命对话的“师生场”。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如果阅读是师生一同走进知识的热带丛林,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神探索;如果阅读是师生在情感及和风细雨中徜徉漫步,感受昔人时贤的悠悠情怀;如果阅读是师生联袂开展的大江漂飞,共同体味人生之旅的风浪困厄;如果阅读是师生合作进行的发掘考古,品赏历史留下的神奇瑰丽,那么,这种心智对流就会融汇新的境界;其间神秘莫测的发现、惊心动魄的体验、喜出望外的收获、赏心悦目的享受,会使“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会使师生共同浸润于自由、疏朗的幸福氛围中,沐浴在温馨、博大的人性光辉里。

生命课堂 篇10

一、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感受生命气息

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往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经调查发现:“与老师争吵过”, “感觉老师讨厌自己”都会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学生的情绪往往受老师影响, 所以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情感状态就成为了教师必须关注的对象, 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 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适时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使英语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课堂。我们以往的传统的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 老师的话说一不二;学生往往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 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课堂氛围就很死板, 没有活力, 师生之间也就缺少民主、和谐的气氛。如今, 面对新形势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学生, 如果教师依然以传统的姿态去对待学生, 那么, 师生之间就无法达到良好沟通、交流的目的。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要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言谈举止、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要用正面形象引导学生, 要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师生之间要建立起平等、合作、相互信任的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沟通顺畅, 学生才敢问、敢说, 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张扬, 这样才有利于活跃英语课堂气氛, 使学习氛围变得浓厚。也只有让学生置身在积极、乐观、平等的课堂氛围中, 才能让他们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才能乐学、好学, 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感觉学习枯燥、生活乏味, 学生才能够热爱生命、热爱学习。

二、利用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素材, 体验生命意义

当今的学生, 思维活跃、兴趣广泛, 他们乐于探索, 喜欢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根据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手中的素材进行生命教育。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生命教育的材料。如:牛津教材模块六UNIT2《What Is Happiness》的reading部分, 介绍了我国运动员桑兰的事迹:当桑兰在跳马练习, 摔下器械导致残疾时, 大家都以为她会消极沉沦。出乎意料, 桑兰积极面对现状, 用自身的顽强告诉我们:虽然身体残疾了, 但是精神、意志绝不可以“残疾”。还有一篇文章, 说的是一位患了癌症的老太太, 由于长期的化疗, 头发掉得所剩无几。当只剩三根头发时, 老太太说:“我来编个辫子!”;当剩下两根头发时, 老太太说, “我喜欢中分!”;当只剩最后一根头发时, 老太太笑着说:“马尾辫也不错哦!”当头发一根不剩的时候, 老太太说:“终于没有头发了, 我可以不用每天考虑做什么发型了。”……这样的素材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当这样的素材出现在我们手中, 我们就要充分挖掘生命的内涵, 用充满正能量的语言向学生诠释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诵读这些文章,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写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平时, 教师也要注意多搜集这类文章,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内涵, 让学生感觉自己生活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 实施生命教育

为了补充更多的生命教育的素材, 拓宽学生的视野,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生命教育。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 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手段更加形象、生动地将生命教育呈现给学生。比如, 在教模块十UNIT3 ( Protecting Ourselves ) 的reading部分 (Aids Today) 之前, 我们可以将一些艾滋病患者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对吸食、注射毒品带来的危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再对课文的篇章架构、语言点等作分析。学生对艾滋病有所了解以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面对充满诱惑的社会,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么做?讨论过后, 推派代表上台发言。这一做法, 主要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 领悟生命的意义, 懂得珍惜、热爱生命。由于本单元内容是围绕“保护”的, 老师还可以播放其他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素材给学生看, 如遇到地震时如何逃生?如何自救?在保护自身生命的同时, 我们又该如何保护日益遭到破环的自然环境?……这些话题都可以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四、利用评语、格言等, 体味生命哲理

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 批改、点评学生的作业也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英语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时, 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几句鼓励性的话语给学生以激励, 让学生知道有人关心他, 有人重视他, 这样, 学生就不感到孤单, 就愿意和老师交流, 愿意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准备作业时, 在试卷上印上格言警句;也可以每天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摘抄积极向上的谚语, 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名人名言;每隔几天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名人轶事, 或者让学生朗诵经典美文……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又练习了书法和听力, 不知不觉中学生又在接受着“润物细无声”的生命教育。

当然, 生命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作为老师, 我们不仅要在有限的课堂塑造敬畏生命、担当生命、热爱生命的个体, 我们还要依赖于家长、社会, 共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我们需要家、校、社会形成合力, 共同努力培养青少年自信、乐观, 积极向上的精神, 懂得体会生命的乐与苦, 体验生命的价值, 并最终影响其一生, 让学生能幸福地享受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明宪, 张显国, 毛伟.高中生命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0 (03) .

生命课堂 篇11

关键词: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视频实验 实验“意外”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中最为有效,最为有力的手段,但是现在往往很多老师将其变为说实验、看实验,完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剥夺了学生在实验中体验、认识科学本质的过程。现在我们科学课中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三个达成目标也是逐步递进的,但是老师们往往太过于强调,突出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而对于后两者目标的达成则产生了忽视,的确,我们在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时,我们又有多少教学行为是在为这两个目标服务的呢?而课堂实验却是培养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我想如果能在课堂实验设计上下功夫,做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是一个有效途径,也会促使科学真正回归本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色彩。

一、将演示实验进行到底

1.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课本上很多时候都设定了演示实验,的确,有的实验由于实验设备的问题,实验难度的问题,需要老师的亲自演示,但在客观条件允许下,有很多的演示实验还是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的,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去,这比起一味观看老师操作,在效果上必定要更胜一筹,比如,在大气压强中的,覆杯实验完全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进行动手,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将杯子侧过来,横过來尝试多种位置,这便更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这种演示实验的“变异”,现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更激发起同学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也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2.变演示实验为创新实验

课本上有很多的演示实验,也凝聚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我们也发现有的演示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或者在科学性上还有待提高,我一直在思考,同样要体现这样的知识点,有没有更好的,更精巧的实验设计呢?比如,用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的减小来体现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知识点,液面的确有变化,但不明显,于是我进行了改进,我在试管上装一个软木塞,并插上一根细玻璃管,这样一来便把液体体积变化的效果进行了很好的放大。还有在介绍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用一个矿泉水瓶的不同深度处开几个孔,发现深度越深水射的越远,从而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理解时,学生很容易的会得出越是下面的孔,水射的越远是因为水的重力大的错误理解,因此,我又将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我从矿泉水里通出一根橡皮管,外连接着玻璃管和漏斗,我不增加里面的水量,但随着我把橡皮管的抬起或下降,会发现矿泉水瓶同一深度处的孔射出的水的距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不但能说明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有关,也搞清楚了与水的质量、重力是无关的。像这样的改进,也使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学生也很是喜欢。

3.变演示实验为视频实验

有很多课本的演示实验因为时间的关系,或者演示距离的种种因素的存在,并不适合在课堂上完成,但是不做又不好,如用动画演示取代又缺乏真实性,科学性,在我的实践中,我认为现在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前进,很多现代化工具应运而生,例如摄像机、照相机,哪怕很多手机都具备了这样的功能,我们为什么不拿起这些现代化的武器来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呢,例如,在讲解体温调节的时候,我也拍了一段短视频,我将一直手放于热水中,另一只手放于冷水中,过一段时间拿出后,在视频上显示两只手上的“青筋”粗细情况,非常清晰,也给了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效果很是明显,而又不失真实性、科学性,很好的避免了如果在课堂上做这个实验而会导致后面同学看不清楚的问题,更把原本抽象的知识将其生动化,具体化。这种方式还可在不同的班级进行反复播放,既省力又省时。

二、将学生实验进行到底

在科学教程中也安排了很多学生实验,老师们也时常把学生带进实验室开展学生实验课,但是我也一直在思考,课本或实验册上针对每一个实验都有着非常详细的实验步骤,当然,这也是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个人认为既然学生有这样的机会,可不可以将学生实验变得更为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往往在规定动作后会给学生增加很多我以任务驱动方式设计的自主实验,例如,在天平使用的实验中,在学生熟悉了天平的常规使用要领后,我给学生一些大头针,要求其测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还有在酸的性质实验中,我让学生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自行设计一个酸碱中和反应,于是很多同学都选对了相应的酸和碱,但是我的问题又来了,你怎么让我知道它们正发生着中和反应呢,于是同学们顺着我的问题便想到了指示剂,大家又开始了效果更为显著的操作。在这些具体实践和尝试中,我在保证实验规范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式自主实验,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也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更能很好解决教学实际中的疑难问题。

三、将实验“意外”进行到底

并非所有的实验均是顺利的,均是在我们的预设之中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就觉得沮丧,有的时候换种视角,这将会成为一笔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例如,我在让学生实验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反应时,几乎全班同学都不能够得到书本上所告知的有蓝色溶液产生这一现象,此时,我便抓住时机,让同学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没想到同学们想到的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有同学认为,反应时的温度太低,有同学认为应把铜丝改为粉末状,有的同学认为稀硫酸配置的浓度太低,量太少等等,这样一下子让学生的思维迅速打开了,这不就是我们科学实验真正想要的效果吗,这样的生成看似不妙,但所能绽放的能量是无限的,科学实验真的需要这样的“意外”,像这样的意外还有很多,比如,有同学在操作氧气制取实验时,水槽里的水染成了紫红色,铁丝的燃烧现象不明显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老师进行教学的资源,千万不要就此作罢,更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一通,要知道此时此刻,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最为强烈的,心里是十分想要获得答案的,只要我们引导好,必将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我们可以在师生共同发现,共同探究、共找原因、共享成功的互动过程中,激励学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思维的空间,提供给学生自发反省的时机,这岂不是意外中的意外收获吗?

生命课堂 篇12

关键词:地理课堂;生命化;分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 我们教师无论在教学思想与理念, 还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作为教师,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要给学生提供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为他们升学、就业和将来成为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而对于人文性极强的初中地理学科, 我们只有从课堂教学的活力入手, 确立以下几种教育和教学观念, 才能更好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调整教学方法, 让课堂活力

近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有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命题突出“活”字——思路活, 考查知识的方式活。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 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备课、上课的着眼点也不应考虑如何把教材内容“讲”清楚、“讲”透彻, 而是应当考虑和研究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如何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 从而使学生达到增知、长智、练能的目的。例如, 讲授“日本经济特点”时, 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 引导学生广泛收集信息, 让学生在收集与处理信息的同时, 真切感受到日本经济极大的对外依赖性, 从而明白其经济下滑的必然性。

二、让学生活跃起来, 突出其主体地位

在正常教学下, 教师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具有主动性, 还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主要表现在教师话语权的开放, 把课堂当成师生互动的场所。例如《西双版纳》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主要向学生展示问题: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近年来, 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却呈下滑趋势。请你分析原因, 并为西双版纳长久发展出谋划策。同时, 通过查找资料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有机会发言, 有权利提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看法观点, 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 我经常的做法是在某知识的理解基础上, “反馈练习”这一环节, 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请学生编题, 并让其指定对方答题人员, 互相评议, 共同学习, 让学生真正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样, 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学生才能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

三、灵活运用教具、教法, 通过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地图、模型是地理教学是最主要、最简便、最常用的直观手段, 通过学习地图可以让学生具有更好的“空间感知性”, 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模型、学生地图册和书本上的插图等, 使得感知具有可行性。我们在备课中也要重视地图的运用, 在每一幅图中发现有效的地理信息, 为课堂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例如在《地形图的判读》一节的教点学中, 也, 是难点等高线, 在这里我利用了自制的等高地形图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绽们之间线模型, 的关系并举例。再如说明,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它在《中国的地形》的教放学中, 我首先引导学生在图上获得地理知生习识, 地图熟悉, 总结出我国地形类型主要山脉骨架的分布。丰富多样学生通过, 山学命的基本特征区面积广大。;最后地势西, 高东低将整节知, 识在地图上归呈阶梯状分布的纳、概括、浓缩在一张地图上。地图的反复色感性运用, 材料使学, 为地理空间感的建立打下了基生在脑海中积累了丰富的地图彩础。同时, 地理教师绘制的简化图, 在教学, 给替的上的。在教学中作用是其他, 教师迅速准确的板图易引先进教学手段难以完全代地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这样, 教师边教边东山理合画, , 学生习惯以图忆文每一知识点出现就在, 图上落实图文转化顺, 利图文, 融会乳课大大促进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形成。●山堂

由四、重视因材施教与分层教学于地理知识的多样性与联系的广泛刘海以性, 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 发挥各自的优英生势展与, 提高让每个。所以学生, 每位教师要留心观察教学过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命程中学生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 为他们创活的教学中造展示才能, 的机会我将本节。课内容设计成三大块例如在《澳大利亚》一:位课力置概况、地形气候、丰富的资源。在明确了本

节课的教学任务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提示有选择性地完成任务。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学点除书本以外的更多的知识, 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少学一点, 完成任务即可。这样, 既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解放学生的头脑, 激活逆向思维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大胆动脑, 大胆创造,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增知长智。例如在学习《黄河》一课时, 教材提出了“黄河有过也有功”的观点, 我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黄河的功与过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两组进行辩论。正方提出:“黄河功大于过。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她为炎黄子孙奉献了塞上江南以及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反方则提出:黄河是中国的忧患。长期以来, 黄河流域就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等问题。部分河段初春时节, 受凌汛威胁。近年来, 又出现水污染。”这样, 不仅让学生们在激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地增长了知识, 而且懂得了一分为二、辩证地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

总之, 新课改对新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地理教学也不例外, 也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 去探讨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当然, 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是一定的, 只要对教学有利, 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都是我们教师可以学习和利用的。

(乳山市大孤山初中)

摘要:近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有开放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赋予地理课堂以生命活力, 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

上一篇:项目经理的管理素质下一篇:全向移动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