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命线

2024-12-08

课堂生命线(共10篇)

课堂生命线 篇1

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给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得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12岁的时候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曾因病变而呼吸困难,一度有生命危险,全身的关节也已经损坏,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求生的意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生命》。(板书课题)谁想来读一读。你读——

生:生命生命。

师:你注意了中间的停顿。你读(另指)——

生:生命生命。

师:你好像在思考。请你读——

生:生命生命。

师:你似乎在感叹。同学们,读着这样的题目,你的脑海里会有什么疑问吗?你问。

生:生命是什么?

师:好问题,你在思考。还有什么问题?

生: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为什么多次提到了生命?

师:看看课文有几个生命?

生:两个。

师:你注意到了题目的特别之处。看题目有了疑问,读书的时候就会奔疑问去了。想读课文吗?

生:想。(3分钟)师:请同学们一边大声地读课文,一边划出那些生字新词。然后自己想办法把它们读准了,读懂了,把每句话读通顺。放声读。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对课文的感受。开始读吧!

生:自由读

师:读了一遍课文,有感受想说吗?谁有话说?请你来。

生:我觉得作者对生命非常的珍惜。你抓到了课文关键的词,作者的人生态度。你读得很用心,请坐。谁还有话想说?会读书的同学读了一遍课文,一定有话想说。(期待)谁有话要说?

生: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觉得生命是宝贵的,不应该浪费它。师:你看,你和作者有共鸣了,知道生命是宝贵的。和他有共同感受的请举

手。

师:课文才读了一遍,很多同学有了感受,有了思考,不过,有些感受是在一次一次读书的过程中越来越真切,越来越深刻的。(5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把生字新词划出来了。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字词的学习情况。请大家看屏幕。请这组同学每人读一个,大家认真听啊!如果他对了,我们就跟他读一次。

生读:动弹(弹二声)。

师:你读的是这个词的本音,在这个词语里面应该读什么?

生读:动弹(弹轻声)。

师:你第二次读对了,大家再读一次。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书上标的是这个字的本音。大家找一找,在第二自然段。这位同学找到了吗?这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有哪些读音,各组什么词?

生读词。

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请男同学和女同学比赛读一读,看谁读的最好,男同学准备骚扰骚扰读—(2分钟)

同学们真棒,读得既流利又准确,读好了还要把它写好,请看“撼”。拿起手来跟着老师写,这个字左窄右宽,注意不能丢掉右部“口”上面的短横;“茁”上下结构,草花头的横略长,盖住下部,“出”要写得稍扁一点。同学们,请拿出写字教材,我们马上练一练。指导书写(5分钟)

师:刚才,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读懂了。再读课文,我们就更容易把课文读好了。这一次,我们来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读出每一自然段的意思来。谁想读第一自然段?来,你来读。对。同学们认真听,听一听他能不能读出第一自然段的意思。

生:19,生命生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读得真不错。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作者在干什么呢?

生:作者在想,生命是什么。

师:作者不仅在想,而且他是——常常想。你再读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不止一次在思考这个问题。

生:19,生命生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多好啊,请坐。来,同学们,我们也和这位同学一样,一起跟着作者去思考。我常常想,读——

生:(齐读)19,生命生命。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是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让作者对生命有这样的思考呢?我们接着来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谁先来读第二自然段。好,请你来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一自然段中,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拿出一支笔,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孩子,是一股生命的力量。再把这一句话读一下。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读——

生: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师:来,说说,你画出哪些句子来了?让你感受到,是这些句子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你来说。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孩子,先别坐下。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画出这个句子来了。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啊?那飞蛾在干什么呢?

生:飞蛾在挣扎。

师:是啊,你读的是一只在拼命换气的飞蛾。那你能将那只飞蛾带到我们的眼前吗?请你再读一读。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

师:孩子,那飞蛾可是在挣扎啊!在用点劲,把那只在挣扎的飞蛾带到我们的眼前。

生: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师:有一点力量了。那飞蛾确实在挣扎。同学们,她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力量。老师也想读读行吗?

生:行。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地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你仿佛能看到什么,仿佛可以听到什么。

师:范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师: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

„„

你不是用耳朵在听,而是用心在听。同学们,就这样读着、想着,想着、读着,课文里一个个静止的文字符号就会在我们脑子里复活。我们就能听到作者听到的,想到作者想到的,感受到作者感受到的。那么,在这一刻,作者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你说——

生:生命很强烈,还很鲜明。

师:是啊,你感受到了。作者会想些什么?你说——

生:作者在想,生命是很强烈的。

师:你感受到了。好请坐。你来讲。

生:作者感受到了,这就是飞蛾的生命。

师:作者感受到的是生命。那么,现在捏在作者手指间的,还仅仅是一只飞蛾吗?

生:(齐)不是。

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一样,是什么啊?

生:(齐)生命。

师:这是生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哪!那么,你读懂了,在这一段中,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你讲——

生: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生:是作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想。

师:是作者的思考。你能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的语句,概括这一段话的内容,很会学习。老师把这一句话写在这儿。(师板书)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作者对生命这样的思考呢?谁想接着来读第三自然段?好,这个女孩。其他同学认真听,继续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来,拿起笔来。

生:读第三自然段。(即读成第四声。)

师:最后一个音是“即使”,我们刚刚强调过的。再读一下,即使它——生: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真好,请坐。你画出哪些句子来了?来,请你来读。

生: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

师:孩子,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当时作者什么心情啊?

生:她想连瓜子一件物都有自己的生命。

师:嗯?她是这样想的?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你看看,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请你读。

生: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心情?

生:作者当时非常得喜悦。她非常得惊讶。

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作者很惊讶的?

生: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竟然读得较重。)

师:哎,你看,通过她读老师听出来了,一个竟然让她感受到作者的惊讶。同学们,种子生长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有什么可惊讶的啊。你说——生:因为那个种子掉进了砖缝中,在那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从“它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时间短)从“仅仅”呢?(生活的时间更短)

师:你真会读书。读着上面的砖缝,就能想到下面的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联系上下文,真会读书。同学们,那你们认为,这粒香瓜子应该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你讲。

生:应该生活在有泥土,而且阳光能直接照射的地方。

师:应该长在这样的地方,还应该长在哪儿?请你说。

生:阳光明媚,有湿润的土地。有湿润的土地的温棚里。

师:你看,温暖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份,这些都是种子生长必须的条件。可是,这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它——来,一起来。生:(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

生:(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依然——

生:(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为什么作者不用“生”或“长”,要用“冒”?(“冒”字体现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同学们刚才,我们读着上文,想着下文,读着下文,体会着上文。读书就要这样,上下关联着读,才能读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越读越明白。现在,相信,这粒香瓜子,不仅写在了课文里,不仅打在了大屏幕上,也一定育在了同学们的心里。师:同学们,在上个自然段中,是飞蛾求生的欲望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而在这一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呢?你还能用文中一个关键的语句来概括吗?这一段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请你来。

生: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师:真有一双慧眼,一下子就抓到这个关键的句子了。就是香瓜子那顽强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师板书)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和大家合作来读这一段。老师先来读。(配乐)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憾,同学们,你听。(播放心跳的声音)这心跳——生:沉稳而有规律。

师:你静静地再听。(播放心跳的声音)这心跳——

生:沉稳而有规律。

师:尽管病情每时每刻都在静静地煎熬着,但她听到的心跳,依然——生:沉稳而有规律。

师:就是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作者想到了,读——

生: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在这一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哇。请你讲。生:作者感受到了自己强烈的生命。

师:她是通过什么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呢?

生: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

师:是啊,就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师板书。)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作者了的三件事,一次一次引发他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当她静听心跳,感觉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时候,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都写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大家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虽然生命短暂,读——

生:(齐)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遍一遍的读书,和作者一起经历了引发她对生命思考的三件事。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争取把它记在心里。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读——

生: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师:这既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思考,也是我们对生命的思考。(22分钟)

同桌交流: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受是什么?请把它写下来。(3分钟)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感悟,互相交流,体会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会了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课文背诵以及拓展阅读,写读后感受。下课!

确实如此,生老病死无法令人捉摸,但是不管遇福遇祸,我们都要勇敢的活下去。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10月3日,一个本该愉快的假日里,在枫叶染红的峡谷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里放飞他们的欢笑。就在这时,缆车离开了索道,急速的从高空坠下,缆车里的十几条鲜活的生命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这个孩子叫潘子洁。后来有人为他写了一首诗。

师:如果你是潘子洁,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生命这个话题,我想请大家谈一谈,你对生命的感受是什么?要求用“生命是____”三个字开头说一句话。用一句话把你对生命的感受表达出来。相邻的两个同学先切磋一下,准备好后跟大家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生:如果我是潘子洁,我要好好的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的活着,做出一番有意义的事业来。

师:是的,不管生命中遇到什么不幸,都要好好的活。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杏林子关于生命思考的这两段,是否有更深刻的感悟?再读。

师: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保尔在面对战友的坟墓时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大屏幕展示文本师生一齐诵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侯,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生命如此宝贵,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谈谈你的看法,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先跟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把你想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的欲望

香瓜子:生命的顽强

我:对自己负责

课堂生命线 篇2

关键词:语文生命课堂,尊重,情感,超越

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 则能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 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谈重;情感;超越

课语教育的人的发展, 真义是培养人领悟生命的真谛, 促, 追进堂文/激发生命活力文求生命的意义。打造生命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

生汪本要求。什么是生命课堂?生命焕命地云课堂, 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课堂为阵发课堂生流灵活魂命动, 实活。现力语着的文师思生生想命、双课方文堂的化犹、人情如生感一个价交生之值;语文生命课堂犹如一条命脉, 命魅课堂犹如一片绿洲指导着学生学会学习, 营;造着和谐语文生命活一力的学习、尊重环境。, 语文生命课堂的保力障1.尊重学生的自尊, 培养健

康的人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生的尊严, 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就是保护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保护学生的自尊是我们教师手中的尚方宝剑, 以学生的尊严为首位, 在教学方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平时, 学生答题正确时, 要加以充分肯定;出现错误时, 应给予正确指导;思维受阻时, 应善于启发引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 使之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学好的信心。曾听过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的一堂课, 其中有个片段至今还记忆犹新。在检查预习时, 有一个学生将“歼”字读成了“qiān”, 众学生笑, 但是李老师并没有笑, 一本正经地说:“没什么可笑的。老师没有教, 读错了, 是正常的, 读对了, 那是超常的。”对于读错的同学来说, 受到嘲笑, 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感觉很羞愧。但是李老师巧妙的言说, 既给予了尊重, 又给予了信任。这无疑对学生是一种激励, 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尊重的种子, 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个性, 服务学生的发展

著名特级教师曹少华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学校里也不应该有一模一样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个性。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个体, 生命的价值更在于他是一种活力的存在, 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为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学会信任、学会期待, 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前不久, 听了特级教师黄厚江的《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课, 他让学生把每一个小标题用人物的某一句话来概括, 其中有一个小标题黄老师认为用“等我爸爸回来修”更恰当些, 但是有一个学生持反对意见, 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面对自己的权威受到动摇时, 黄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并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好。黄老师放下的是权威, 收获的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呵护, 收获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让学生在语文的广袤时空里进行生命的自由独白, 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平等对话、有效交往的乐园。

二、情感, 语文生命课堂的纽带

1. 巧用言语, 以言传情

可谓“语言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在语文课上, 师生共同讨论、反思、学习, 通过提高语文素养来提升生命质量。语言是主要的交际工具, 一个人的语言即是他的生命之歌。教师充满感情, 文学气质较浓的优美语言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 便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激起阅读的热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 讲课注意语调的技巧, 课堂提问多采用平和的、商量的语调。故而, 不论到哪讲课, 不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他都能轻松自如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教师的语言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同样, 学生的语言也能打动学生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 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鼓励性、启发性的言语, 尽力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感情得到升华, 思想受到教育, “文”与“道”并行, 相得益彰。

2. 挖掘文本, 以心悟情

教师在课前要加强教学的情感设计, 使语文教学既重视认知发展, 又促进情感的交流, 使真、善、美有机结合。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情感点, 以情育情。发挥情感的信号、调节、强化等功能, 重点问题突出讲, 难点问题剥开议, 疑点问题展开争, 焦点问题精要讲。例如特级教师李卫东在教《风筝》一文时, 让学生针对全篇课文大胆质疑, 学生的问题有的很琐碎, 但他以重点问题为突破口, 引申出一些相关的问题, 展开全课的教学, 学生们被文中的情感所感动、所震撼。教师要让学生自主体悟文本, 也要有智慧的引领,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素养发展。

三、超越, 语文生命课堂的张力

1. 超越教材

我们使用的教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 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 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惟一的学习资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讲述到: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我们语文老师要做到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 科学地补充教材, 准确地加工教材。

2. 超越课堂

教育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学生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 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 课堂已经不是学习惟一的渠道。“课堂小天地, 天地大课堂”, 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 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超越课堂, 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 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

生命课堂,课堂的生命 篇3

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注人的发展。教学立足于正礼修身育人,无论何种方式、哪种渠道的教学,都要回归到教育的本真,这种本真就是生命的本身。真正的教育是呵护生命的教育,是温暖心灵的教育,是保持生命活力、遵循发展规律的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所要的已经变成解题方法、升学率,学生面对的是繁重的课堂和课外作业。而就是这些疲惫了老师,枯燥了学生。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等关乎生命的因素。生命的存在是有活力,有尊严,有灵性,课堂上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活力施展的空间,这样的课堂才是尊重生命,彰显生命存在以及内涵的课堂。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结束以后,我发现学生的随笔、作文中时不时地出现对自己人生、生命这样一个话题的思索,更多的是因中考来临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对前途的苦恼、迷茫、困惑甚至退缩等心绪。针对这一现象,在转入总复习的紧张时期我毅然放慢了速度,觉得更有必要在这个时候打开孩子们缠绕的心结,抚慰孩子们波动的心湖。无意中从中考语文《试题与研究》杂志上看到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小议论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觉得正好可以延续本单元生命主题的教学,正好借这篇文章唤醒学生内心的踌躇与矛盾,帮助学生走出急于求成的学习误区,培养学生平和乐观的学习心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

于是,我仔细分析了文本,着眼于文中的观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责任感”。以此为重心,在教给学生分析议论文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对文中观点的思考,力求将文中厚重的“责任感”化解到我们的生命中,体现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中,让学生将自己对“责任”内涵的理解写下来、说出来。

在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与体会,并把自己的心情与感悟融进课堂,做到和学生心心相通。课堂接近尾声时,学生的发言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记得有位男生是这样说的:“当我将来的某一天回首现在时,我不会遗憾,因为我努力了,付出了。”语文科代表说:“在乎我所经历的每一天,每一个时刻,我的人生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我的生命是充实的,足以。”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能有这么深刻的领悟吗?我也被学生深深感动了。因为有了这样的相通,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灵对话,最后我用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这样一个演讲结束了这节课。过后,这堂课的效果学生在随笔本里评价为:启示深刻,振奋人心。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我们面临的是有语言、有感情、有思想的生命群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彼此联系。學会倾听生命的声音,倾听每个学生身体和心灵在说些什么,我们的课堂就是尊重生命的课堂。

班上有位个头很高的男生,是复读生。他很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孤立独行,几乎成了班上同学们遗忘的一员。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借助他的随笔尝试和他交流。他交上来的每一篇随笔,我都给他写上很长很长的评语,并写出我对他的期望,篇幅甚至超过了他的原文。两周后,他终于在一次随笔里写了心里话,内心的苦楚全因复读而生,不敢面对已经走向高中的老同学,不敢面对父老乡亲的期望。心与心的碰撞是最美的火花,就这样他向我敞开了心门。以后批阅他的随笔,就好像变成了朋友之间的交流,看到疑问我会尽力解答,看到苦恼我会劝慰,看到开心我会分享。渐渐地,他走出阴影,开始和同桌交往了。

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不付出注定没有收获。关注学生的心灵,重视学生的成长,让我们的课堂彰显灵动的生命气息,让我们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细弱蚊丝的了解。我们为之躬耕践行,不论收获多少,无谓辉煌与失落,看重我们身边存在的每一个生命个体,教育方显大智慧。

四年级《生命生命》课堂教学反思 篇4

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今天在教学完了《生命生命》这一课后,让我深切体会到这一点。

教学《生命,生命》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去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我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纯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因此我力求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生命课堂 篇5

发布者:继教网 发布时间:2013-10-15 12:57:57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为将教师专业标准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切实改进课堂教学行为,共建生命课堂,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下简称“继教网”)将于2013年9月-2013年11月组织开展“落实专业标准,共建生命课堂”成功案例大分享活动,活动以网上征集案例、展示交流、优秀成果辐射的方式进行。

您可以通过成功案例,展示您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展示您对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营造,分享您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和追求!您只需要提交一份课堂教学文字描述即可。

优秀作品及个人照片将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专题页面上刊登,同时收录进入本省教学资源库。优秀案例的作者可获得由继教网颁发的获奖证书。

如果您希望尽快将教师专业标准落到实处,尽快分享到师生共建生命课堂的成功案例,就快来参与吧!

“生命课堂”成功案例大分享活动案例提交处:平台“案例大赛”栏目 活动联系电话:400-812-1228。

《谈生命》课堂实录反思 篇6

主讲:

雪花隐士

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它的内涵。它是贝多芬用生命弹出的《命运交响曲》,它是凡高笔下那朵璀璨的向日葵,它是奥运冠军刘翔百米冲刺时的那声呐喊„„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都不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却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学习世纪老人冰心写的优美散文《谈生命》,来感悟作者笔下的生命本质和规律。

解说:(因为有点紧张竟然忘了写 标题)同学们,我先范读一下课文,大家看下文章里有没有生字词,而且整体感悟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范读课文,尽量语调抑扬顿挫,读完,把事先写好有题目的纸用磁铁粘在黑板上。

2、整体感悟: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

解说:生命本来是很抽象的概念,但作者却写的形象生动,大家快速浏览同桌位讨论这个题目。板书,生命

/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请学生解答。学生都能找到,提示比喻,本体跟喻体要有相似点才行。那么大家看看文章中的2个比喻段,写出了春水、小树跟生命之间的相似点。

3、品味欣赏。

朗读题目,让学生小组讨论三个题目:

A,说出春水的生命历程?B,说出小树的生命历程?C、作者写春水、小树的目的是什么?

(解说:本来题目出的难些,但是那样学生互动比较难以进行,所以挑些简单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兴趣。)

串讲:我们分小组讨论,前排跟后排为一组,讨论这三个题目。

提示:同学们,生活中大家一定见过河流和小树吧,想想它们的生命历程是怎么样的?然后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春水和小树的生命历程?用文章中的动词概括它们的历程。提示2个片断中间都有四个分镜头,大家看下作者是如何写的?春水开始跟结尾象征了什么?

(解说:小组讨论,学生整体素质好,讨论相当的激烈。)

请学生回答,春水的生命历程。

同学说:发源,聚集,向下奔注,遭遇一切,流入大海。

请另个学生回答小树的生命历程,让她联想生活的小树的成长经历,用课文的话说。

学生说:破壳,开花结果,叶落归根。

请学生比较,江流入海和叶落归根跟生命的历程那点相似,学生几乎能齐答:预示人的生命的结束。

自然过渡到第三小题,写春水和小树的目的就是干吗啊?几乎齐答是为了写生命的历程。有啥好处?更形象生动。

进一步总结春水跟小树共同的历程是 “生长、壮大、衰弱。”板书。

然后过渡问学生,是不是春水一路都是欢歌笑语啊?回答不是,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春水快乐,和痛苦的句子,请学生朗读,并请学生自己点评。

(解说: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强,点评也很到位,显示很强的综合素质,我夸他们说:我觉得你们比城里孩子的素质还强,虽然硬件不如他们,但是软件一点不比他们差。)

然后让学生依此类推找出描写小树的快乐和痛苦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请学生朗读,并点评,学生感情把握相当准确。

接着总结,春水和小树的规律都是快乐跟痛苦相随,于是归纳出,生命其实跟他们一样。自然过渡到生命的本质规律。

板书:

生命

/

一江春水 一棵小树

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历程:生长、壮大、衰弱}共同点

规律:快乐,痛苦相随

提示:既然生命跟春水、小树一样,快速浏览课文最后一段。这段都是世纪老人的人生感悟,尤其看下作者对快乐和痛苦的辨证关系的感悟,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

(解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挺强。浏览速度很快,而且态度认真。)

请学生举手回答,都能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后来点名那句最能启迪自己的,学生都能找出这句:“在快乐中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感谢生命。”尤其后句更能发人深省。

让学生说出为啥痛苦也要感谢,有学生说痛苦让人受到启迪,增强耐心。然后让学生说出歌词那句说明同样的意思,学生答:彩虹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

(解说:学生反应不错,整体素质较强。)

教师启发学生,快乐跟痛苦就像是孪生姐妹,所以要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学生齐答“自己爬”,气氛很活跃。

4、体念反思

请写出自己经历中一段快乐或者痛苦的往事,并说说自己的感悟。或者写一句有关生命的名言,名人 的、自己的都行。

让学生分小组写,然后评出最好的。

最好能先自己引导学生说下名言,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已为鬼雄。”激发学生的思维。讨论激烈,让学生举手回答,学生答的都不错,尤其有2个学生自己的写的名言尤其出采。

一个写道,生命像是试卷„„我特别表扬他的创新,而且说我帮你加一句“答案要自己填写。希望未来这是你的名言。教室里洋溢一片笑了。听课的老师也颔首称赞。

另个同学自己写到:生命像是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我忍不住拍手称赞,全班学生都对他鼓掌表示夸奖,那个氛围真的很少见。我说你的比喻相当棒,我希望未来你的这句名言末尾加上一个破折号,后面加上你的大名,教室里一阵善意的笑声。

然后我说:同学的名言都很棒,现在我也送给大家一句有关生命的格

言―――――笑对世界。

那是我20年前大学毕业时的题词。那时很幼稚,不过我现在依旧认为笑对世界是我人生格言。记得大学班主任在我毕业留言上留言说:“你那样喜欢笑,一定可以活三百岁。” 我调侃说那样就是妖怪了,教室哄堂大笑。然后我说:我现在依旧觉得笑是最好的心态。

我想能对顺境一笑而过那是洒脱,能对逆境一笑而过那是达观,能对自然一笑而过那是爱心。没有什么比好的心情的更能让人年轻。我想每天都点亮脸上那盏微笑的明灯,即使是苦风凄雨也一样的令人舒心。

最后五分钟,我说送给大家一句名言:

生活像水,遇到岩石,同学抢着回答:绕过去;

遇到平原,漫过去;

遇到网,渗过去;

遇到水闸,怎么过去?我问,同学有的答道:“等到开闸”。我说很对,那就是等待时机。

“铃铃。。。”正好下课,“起立,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感觉学生声音特别得洪亮。

课后反思:

感觉这堂课挺成功,学生配合很好,真的觉得师生互动很到位。

原因有几个:一是公开讲学,虽是别的学校陌生的班级,但上一节课本班老师已经讲了同样一节课,所以学生互动相对容易些。当然我们讲课的内容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我的课堂学生更为活跃,思维更敏捷。

二是这个班的学生素质挺高,一直一来老师都是讨论似教学,所以学生互动很好。三是有片区的老师听课,学生情绪高,自然很容易引导。

四是自己的备课充分,加上口才不错,所以学生很喜欢我讲课的方式,下课的时候,听见学生私下议论:这个老师真会上课。

课堂生命线 篇7

一、究其原因

1. 现实社会的功利和错位。

首先,社会教育的目的强化了人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却普遍缺乏一种“他人意识”。社会在要求培养学生个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尊重他人的情感,理解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的教育。其次,当今的家庭教育更是存在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家长们一味强制灌输“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富”的思想,无情地剥夺了子女追求自己理想世界的权利。再次,“应试教育”依然在作祟。追求升学率仍然左右着学校教育,教师实施教学的唯一目的也就只剩下了帮助学生“得高分”。再加上社会舆论对高升学率的学校的热心吹捧,对学科竞赛获奖或考入国内外名校的学生不遗余力的宣传,从侧面引导和鼓励学生只重知识技能和分数高低,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和陶冶。

2. 学科教学的失衡和僵化。

以中考、高考为核心的选拔人才的教育体制依然左右着整个教育教学的方向与模式。学生早已把各课程当作叩开热门专业大门,以后找一份好工作的工具,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就成了学生首选的学科,而语文、政治、历史等负有“载道”功能的文科课程则成了“鸡肋”。同时,我们的语文等课程也没有尽好生命教育的职责。师生不愿在课堂上探讨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不愿挖掘教学中关于生命的更深沉的内容,而是致力于解题技巧、考试规律、考试大纲的总结、归纳和落实。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侧重于对课程标准目标的工具性解读,有意无意地在忽视人文性目标的落实。

通过以上原因的分析,我们似乎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轻视自己的生命,任意践踏别人的生命;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抵制不住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而自甘堕落,灵魂腐化。因为在这些人需要懂得如何去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中学生时代,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关于生命、情感、价值、尊严等方面的更多的教育。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承担起这方面的重任。

二、分析语文生命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 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塑造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课程性质。并基于该性质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体系。该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学语文仅仅为了应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通过语文教学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学生今后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生命价值奠定基础。

2. 语文的载体——教材饱含生命。

那些经过精心挑选才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名作,无不体现时代文明的气息、人类的智慧、生命的坚韧。课本里,祖先在《诗经》里高唱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屈原在《离骚》里表白人臣的忠诚与坚贞;李杜在灿烂的唐诗中尽情挥洒才智与理想;苏辛在不朽的宋词中不羁表露豪情与壮志……此外,双腿残废的史铁生在生与死的挣扎中重新唤起对生命的认识;李乐薇对理想家园的描绘与追求;《陈情表》表现的“孝义”精神……我们读之应为之动容、动情。这些富有生命提示意义的文本为课堂生命阅读提供了可能性。

三、课堂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与理念,我认真思考教材,尝试着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气息、灵魂的存在,努力教育他们珍惜自己的生命,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除了课堂阅读外,我还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和随笔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如上完《这个世界的音乐》后,就让学生阅读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栏目所包含的四篇文章,让学生深刻认识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无辜残害任何生命。随后我布置学生写了以“个性与他人”、“生活中的感动”、“生活中的美”等为话题的系列随笔,同学们的生命伦理观念普遍受到了一次洗礼,为他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并努力改造世界很好地上了一课。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百年教育,“立人”为本,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课堂生命线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71-02

“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应做到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合理进行评价等等。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教学的保障

1.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新奇度

也就是说一定要新鲜、有趣,具有吸引力。例如生动有趣的故事、精彩的录像视频等等效果都不错。

2.情境要有现实性

也就是说要和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尽量使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素材。在上第二册的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我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最后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世界之窗、欢乐谷、海上田园或锦绣中华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3.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案例:《分数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

师: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啪”

师: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

(生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指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

生:(不由自主地)半个。

师:对,半个。半个该怎样写呢?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

(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师:请刚才上去写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表示方法好吗?

……

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本案例中,老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导入和展开所借助的情境自然流畅,所提供的材料又能更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规律。

4.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上课的时候,老师拿着一捆36本的课外读物,从容地进入课堂。

同学们在猜想:老师要让我们看课外书了。

师:这36本课外书我要分给三个小组,要求让第一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三分之一,第二小组分得这捆书的六分之二,第三小组分得这捆书的九分之三,同学们说说看,这样分法合理不合理,谁分得多了?谁分得少了?结果分完没有?

本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开始自己去猜想、思考与尝试,各自进入了探究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画线段图,一会儿测量,一会儿皱眉思索,学生感到很有兴趣,学生会心地笑了——一样多。同时又产生了困惑,为什么会一样多呢?再经过新一轮的引导、探究,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合理的活动教学,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教学

1.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适时予以点拨、指导,绝不能放任自流、流于形式。

2.选择、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方法多样时、新旧知识比较时。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对方进一步解释;三是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四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五是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三、及时、适度、多样地评价学生,达到有效教学

1.采取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定期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反思、感悟。对学生而言,过多地表扬并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要把言语上的表扬与学生行动上的指导进行有机结合。

生命课堂评比活动方案 篇9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我校教师提供展示自我和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的成长。经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生命课堂”教学展评活动。

二、活动安排:

1、面向全校教师积极宣传本次活动的意义,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参赛的积极性,以此推动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各年级组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生命课堂”教学展评活动。

3、参赛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上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各1份。

4、活动时间安排:第13、14周5、优质课竞赛的评委要坚持参加本次活动的全过程,按照评课的标准认真公正地评价参赛的每一节课。

6、评委:校领导、教研组长

三、奖项设立与奖励办法:

展评设一、二等奖,获奖教师给予加分及一定的奖励。

四、活动安排: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 篇10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本文以《边城》为例分析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双向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双主体性角色策略课前课堂课后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目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不是一潭死水就是华而不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教师上课的那45分钟,现在要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并且始终牢记教师学生两种角色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以《边城》为例,从三个时段(课前课堂 课后)的利用,两种角色(教师 学生)的分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

《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必修5第三课节选了其中的三至六节,篇幅较长,主题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边城》全文来准确理解。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1、备自己备教材定目标——教师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打铁须得功夫硬。”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真正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前,我把《边城》全文看了三遍,结合多种评论文章,深入理解把握作者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及重难点——品味作品中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作者为人们生活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即对小说主题的探求,努力找到自己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 二老傩送 大老天保)和小说主题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需要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理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要求,《边城》教学目标的设想如下:

⑴结合课外资料如《世纪金榜》,积累常见字词,正确使用词语,巩固基础知识。并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⑵课文较长,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先让学生预习,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

⑶《边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特点都比较突出,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但不要作为教学重点。作者不满意庸俗化的现代城市文明,把湘西这样质朴的乡村作为他理想的世界,因此,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情美、人性美。

⑷品味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并学习其方法。

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应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备学情备学生定任务——教师和学生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学生的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边城》有兴趣,但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物、环境、主题等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兴趣,在小自习的时间,把《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按我的理解复述了一遍,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后,找到自己理解和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探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思考和进行个性化解读。针对课文节选部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部分同学对知识记忆有困难,需记住的东西太多,他们记不住。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甚至对有些同学就让他们摘抄课本知识,让他们在摘抄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通过不断的抄写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降低教学要求,同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采用问题教学法,多设计一些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如:结合翠翠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其形象;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科能力。对这部分同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和自身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又让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启发,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既要有一定梯度,又要体现一定思维难度,有时还需要打破教材体系的限制,设置一些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这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课堂

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进入课堂45 分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遵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整。实现课堂高效率,千万不能忽视情感的调控。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给学生以严肃、精神振奋之感,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切忌对学生讽刺挖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1、导入——教师学生

教师导入: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湘西的风景画、民俗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我再让学生走到画面中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生活。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导入:高二18班的尹甜同学唱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到最后声音几乎哽咽,这首歌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符合情景的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基础积累:

先让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汇报自己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作者沈从文的简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勾画记忆。

信息筛选: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再读、熟悉选文。

⑴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⑵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⑶小说的题目是边城,结合作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要求能力不太高,可采用全班抢答的方式,这样既增加动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表达意见,其他组员补充。

⑴边城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⑶作者沈从文描绘湘西纯朴的环境、人民,用意是什么?

让整个课堂贯穿的是“问题-情境-实践-交流-运用,”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叹一下气,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集中精神掌握知识很关键。能力提升:

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思、议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因为,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在《边城》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前面的读、思、议、悟,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问题。

⑴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翠翠情窦初开,有着朦胧的情愫,课文是怎么体现的?

⑵本文的语言很美,像是一首乡土抒情诗,试品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解决并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如可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评价,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加以指点。

三、课后

教师反思: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掌握好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受控制对象的实际水平及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接受的最有效信息量,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才能,使师生双边都处于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换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平衡。

3、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得关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上课后的两三分钟,第二个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第三个是临下课前的三四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兴奋点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回味无穷。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坚持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鼓励赏识永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心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学生巩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外,课后学生通过课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已有经验和感悟。

有效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总之,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沈从文 《边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

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以《边城》为例,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本文以《边城》为例分析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双向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双主体性角色策略课前课堂课后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目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不是一潭死水就是华而不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教师上课的那45分钟,现在要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并且始终牢记教师学生两种角色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以《边城》为例,从三个时段(课前课堂 课后)的利用,两种角色(教师 学生)的分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

《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必修5第三课节选了其中的三至六节,篇幅较长,主题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边城》全文来准确理解。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1、备自己备教材定目标——教师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打铁须得功夫硬。”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真正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前,我把《边城》全文看了三遍,结合多种评论文章,深入理解把握作者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及重难点——品味作品中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作者为人们生活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即对小说主题的探求,努力找到自己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 二老傩送 大老天保)和小说主题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需要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理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要求,《边城》教学目标的设想如下:

⑴结合课外资料如《世纪金榜》,积累常见字词,正确使用词语,巩固基础知识。并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

⑵课文较长,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先让学生预习,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

⑶《边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特点都比较突出,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但不要作为教学重点。作者不满意庸俗化的现代城市文明,把湘西这样质朴的乡村作为他理想的世界,因此,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情美、人性美。⑷品味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并学习其方法。

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应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备学情备学生定任务——教师和学生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学生的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边城》有兴趣,但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物、环境、主题等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兴趣,在小自习的时间,把《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按我的理解复述了一遍,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后,找到自己理解和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探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思考和进行个性化解读。针对课文节选部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部分同学对知识记忆有困难,需记住的东西太多,他们记不住。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甚至对有些同学就让他们摘抄课本知识,让他们在摘抄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通过不断的抄写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降低教学要求,同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采用问题教学法,多设计一些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如:结合翠翠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其形象;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科能力。对这部分同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和自身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又让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启发,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既要有一定梯度,又要体现一定思维难度,有时还需要打破教材体系的限制,设置一些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这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课堂

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进入课堂45 分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遵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整。实现课堂高效率,千万不能忽视情感的调控。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给学生以严肃、精神振奋之感,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切忌对学生讽刺挖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1、导入——教师学生

教师导入: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湘西的风景画、民俗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我再让学生走到画面中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生活。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导入:高二18班的尹甜同学唱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到最后声音几乎哽咽,这首歌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符合情景的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基础积累:

先让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汇报自己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作者沈从文的简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勾画记忆。信息筛选: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再读、熟悉选文。

⑴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⑵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⑶小说的题目是边城,结合作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要求能力不太高,可采用全班抢答的方式,这样既增加动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表达意见,其他组员补充。

⑴边城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⑶作者沈从文描绘湘西纯朴的环境、人民,用意是什么?

让整个课堂贯穿的是“问题-情境-实践-交流-运用,”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叹一下气,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集中精神掌握知识很关键。能力提升:

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思、议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因为,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在《边城》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前面的读、思、议、悟,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问题。

⑴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翠翠情窦初开,有着朦胧的情愫,课文是怎么体现的?

⑵本文的语言很美,像是一首乡土抒情诗,试品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解决并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如可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评价,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加以指点。

三、课后

教师反思: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掌握好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受控制对象的实际水平及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接受的最有效信息量,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才能,使师生双边都处于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换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平衡。

3、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得关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上课后的两三分钟,第二个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第三个是临下课前的三四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兴奋点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回味无穷。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坚持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鼓励赏识永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心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学生巩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外,课后学生通过课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已有经验和感悟。

有效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总之,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沈从文 《边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

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

建构有生命的课堂——以《边城》为例,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苏维 来源:宿州二中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5日 点击数: 838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要启迪学生的性灵,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有生命的课堂。本文以《边城》为例分析了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发挥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变成课前、课堂、课后的双向教学;积极利用多媒体等对策,符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切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使语文教学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课堂双主体性角色策略课前课堂课后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场变革中,课堂无疑是主战场,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目前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不是一潭死水就是华而不实,造成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是指教师上课的那45分钟,现在要转变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分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时段,并且始终牢记教师学生两种角色的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下面以《边城》为例,从三个时段(课前课堂 课后)的利用,两种角色(教师 学生)的分工,谈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

《边城》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必修5第三课节选了其中的三至六节,篇幅较长,主题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结合《边城》全文来准确理解。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1、备自己备教材定目标——教师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深化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俗话说:“打铁须得功夫硬。”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科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才能居高临下,真正把握重点,分散难点,解决疑点,抓住特点,落实知识点,开发学生的智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前,我把《边城》全文看了三遍,结合多种评论文章,深入理解把握作者意图“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以及重难点——品味作品中淳朴的人情、人性美,作者为人们生活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即对小说主题的探求,努力找到自己对主要人物(翠翠爷爷 二老傩送 大老天保)和小说主题的解读。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但这些都是零散的知识点,需要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理顺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目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同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标,也应作出确切的规定。只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层次。即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以上要求,《边城》教学目标的设想如下:

⑴结合课外资料如《世纪金榜》,积累常见字词,正确使用词语,巩固基础知识。并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

⑵课文较长,教师不要过多讲解,先让学生预习,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征。

⑶《边城》在形式和内容上特点都比较突出,如它的散文化倾向,它的乡土意味。这些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但不要作为教学重点。作者不满意庸俗化的现代城市文明,把湘西这样质朴的乡村作为他理想的世界,因此,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小说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人情美、人性美。

⑷品味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并学习其方法。

⑸《边城》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应鼓励学生阅读全书,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备学情备学生定任务——教师和学生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所以,学生的参与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本课教学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不是新课改追求的有生命的课堂教学。经过调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边城》有兴趣,但只停留在了解情节上,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物、环境、主题等问题。我充分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兴趣,在小自习的时间,把《边城》全文的故事情节按我的理解复述了一遍,并鼓励学生自己独立阅读全文。理清故事情节后,找到自己理解和老师理解不同的地方,再做进一步探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更大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导他们对作品深入思考和进行个性化解读。针对课文节选部分,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具体的指导。比如,有部分同学对知识记忆有困难,需记住的东西太多,他们记不住。于是,就给他们提供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记忆、归类记忆、分段记忆。甚至对有些同学就让他们摘抄课本知识,让他们在摘抄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通过不断的抄写来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降低教学要求,同时,多给予他们鼓励,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哪怕是非常细微的都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成就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其次,对基础较好,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采用问题教学法,多设计一些具有较高思维层次的问题,如:结合翠翠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分析其形象;祖父为什么不许别人来关心翠翠的婚事;《边城》中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看待它的;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等问题。使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科能力。对这部分同学,要充分利用他们的钻研精神和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把握和自身思维层次不断得到提高。在具体的教学中,既要让他们独立思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注意前后知识联系),又让他们相互之间展开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在讨论或辩论中,相互启发,促进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当然,在设置问题时,注意问题之间的层次性,既要有一定梯度,又要体现一定思维难度,有时还需要打破教材体系的限制,设置一些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的问题,这才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二、课堂

在课前教师和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按照已有的教学目标,进入课堂45 分钟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遵循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观。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过程,师生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关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中情感的调整。实现课堂高效率,千万不能忽视情感的调控。首先教师要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全体同学面前,给学生以严肃、精神振奋之感,随时注意学生情绪状态,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融洽师生间的情感,切忌对学生讽刺挖苦。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1、导入——教师学生

教师导入:为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直观性,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湘西的风景画、民俗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我再让学生走到画面中来,想象在这种环境下自己的生活。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愿意主动参与、模仿、交际,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效果。

学生导入:高二18班的尹甜同学唱起了黄磊的《等等等等》。“„„翠翠说等他一辈子|等过第一秋|等过第二秋|等到黄叶滑落|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会唱的同学都跟着唱起来,到最后声音几乎哽咽,这首歌把学生带入了情景之中。歌曲教学是一种艺术型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符合情景的歌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支鲜艳的花朵在课堂上绽放,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熏陶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2、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解读

基础积累:

先让基础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好的同学汇报自己梳理的基础知识和作者沈从文的简介,其他同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勾画记忆。

信息筛选: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再读、熟悉选文。

⑴节选内容围绕哪个传统节日展开,每节主要写了哪些事? ⑵文中写了几个端午节?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⑶小说的题目是边城,结合作品来说说你的理解。

这几个问题要求能力不太高,可采用全班抢答的方式,这样既增加动力又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表达意见,其他组员补充。

⑴边城的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生存环境对边城人生活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都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请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角度赏析翠翠、傩送和爷爷的形象,感受人性美。

⑶作者沈从文描绘湘西纯朴的环境、人民,用意是什么?

让整个课堂贯穿的是“问题-情境-实践-交流-运用,”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让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叹一下气,根据学生的这些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集中精神掌握知识很关键。能力提升:

教学中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不必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凡事都得符合或趋近教师的解答,统一到标准答案上去,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让学生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教师不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思、议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自己提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追求。因为,提问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发问。在《边城》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前面的读、思、议、悟,学生自主提出了以下问题。

⑴课文节选部分是这个爱情故事的开端,翠翠情窦初开,有着朦胧的情愫,课文是怎么体现的?

⑵本文的语言很美,像是一首乡土抒情诗,试品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解决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应由学生通过讨论自主解决并达成共识。当然,教师还要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起提示、启发、点拨等作用,如可以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予以评价,或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技巧加以指点。

三、课后

教师反思: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情感的投入。教师要情动于中,要深入文质兼美的一篇篇课文中去,深受感动。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掌握好教学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教师、学生、知识三方面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始终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才能使学生的有效输入大幅度增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教,学生一心一意地学,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准确把握受控制对象的实际水平及其在单位时间内可能接受的最有效信息量,充分发挥教学艺术才能,使师生双边都处于一种最佳的信息交换状态,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动态平衡。

3、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得关注三个时间段。第一个是上课后的两三分钟,第二个是课上到一半的时候,第三个是临下课前的三四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来调整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兴奋点的创设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有所得,回味无穷。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吸引住也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4、坚持赏识激励的教育方法

鼓励赏识永远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最好的隐性评价,我们也经常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得到肯定是产生学习愿望的源泉。学生心中有一个最隐蔽的角落,就是作为人的自尊心。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学生巩固:

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的活动,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学生活动外,课后学生通过课本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三——课外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巩固已有经验和感悟。

有效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互动的,要打破传统的“教师独白”,走向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总之,高效的、有生命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为,这不仅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在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其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点燃每一个年轻的心渴望知识的“火药”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沈从文 《边城》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

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上一篇: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下一篇: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