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2024-12-08

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精选7篇)

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篇1

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3 海伦.凯勒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5. 会用“如饥似渴”、“倾注”造句。

教学重点、难点

1. 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感悟,受到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的感染,从而对她产生由衷的敬意。

2. 理解文中重点句。

教具准备

课文配乐朗读磁带、生字词卡片、海伦资料、海伦图像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

1. 中国的张海迪大姐姐、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2. 今天我们要读读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简介海伦.凯勒,(略)。

3. 本文讲了她的什么事呢?

二、初读课文

1. 各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读,师相机纠正读音。

[4][5]

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篇2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文章主要截取了海伦·凯勒幼年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后, 在沙利文和萨勒老师的帮助下以惊人的毅力学习盲文、练习说话, 最终战胜自我, 找回自信, 获取成功的几个片断, 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设计思路]

本文的主要教学思路是循着“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凯勒”来展开的, 这个话题给了学生较为自由而开放的空间, 学生也就凭着这个话题展开自读自悟, 与主人公潜心对话。通过品读第一自然段, 读出一个“不幸的海伦”, 通过品读2~7自然段, 读出一个“不屈不挠的海伦”、一个“热爱生活的海伦”, 通过品读第8自然段, 读出一个“关爱他人的海伦”。在学生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 再通过朗读、想象、表达、讨论等手段, 升华情感, 受到感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9个, 其中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认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默读课文, 理清课文的脉络,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语言环境, 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4.抓住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热爱生活的态度。

5.了解课文通过典型事件表现典型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

1. 师: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介绍一下。

2. 师:今天, 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 她就是海伦·凯勒。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有关她的事迹。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学习生字, 辨析字形, 指导描红, 理解词语。朗读注意点:“挠”读“náo”, 不读“ráo”;书写注意点:“暴躁”、“干燥”、“脾气”。

2. 指导朗读课文, 注意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3. 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海伦的哪些事?并以此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失聪失明、摸读盲文拼写单词、练习说话、服务他人)

4. 再读课文,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凯勒? (学生自由言说, 可以是不幸的海伦、顽强的海伦、热爱生活的海伦、不屈不挠的海伦、关爱他人的海伦等)

意图: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 就必须让学生以自由的精神畅游在文本世界中, 读出心中那个属于自我的“哈姆雷特”。

三、潜心会文, 感受形象

1. 感受“不幸遭遇”的海伦。

(1) 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从哪里读出了“不幸的海伦”?

(2) 交流出示:不幸的小海伦, 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天哪, 谁能想到, 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 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 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

(1) 理解“隔绝”, 与“隔开、隔断”比较。

意图:在比较中体会用词的精确与效果。

(2) 让学生回忆自己看到过的美景, 听到过的音乐, 体会当时的幸福感受。接着请学生闭上眼睛, 塞住耳朵一分钟, 谈谈体会。

(3) 教师深情引导:是啊, 对于这个一岁半的小海伦, 她将永远面对着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看不到看不到也看不到;听不到听不到也听不到;不能喊不能说不能倾诉 (引导学生接说) 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意图:先引导学生切己体察, 然后回到海伦什么都看不见, 什么都听不见, 什么都不能说的痛苦世界中, 以形成强烈对比, 获得真切的感受。

(4) 指导朗读, 读出海伦的不幸。

2. 感受“不屈不挠”的海伦。

(1) 过渡:让我们和她一起从不幸中走出来, 看看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其不屈不挠。

(2) 自读课文2~7自然段, 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交流:主要抓住以下重点句来体会:

句段1:她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 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 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

(1) 自谈感悟。

(2) 师:什么是“如饥似渴”?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解释这个词语吗? (如:“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摸出了血”等)

意图:结合课文语境来理解词语, 词语才会变得有温度, 有深度。

(3) 指导朗读, 读出海伦的不屈不挠和顽强学习的精神。

(4) 出示课文中第50页的插图, 揣摩内心世界:是什么让海伦有如此大的力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3自然段“海伦猛然醒悟, 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 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体会凯伦对生活的渴望。

出示补充资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帮助学生体会海伦在如此不幸的命运面前, 对生活、对光明仍然充满了渴望。

啊, 如果我有三天的视力的话, 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 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

第二天, 我将伴着曙色起床, 去看黑夜变成白天的激动人心的奇观。

第三天的早晨, 怀着发现新的欢乐的渴望, 我将再次去迎接那初生的旭日, 因为我深信, 那些有眼睛能真正看到东西的人肯定会发现, 每个黎明都会展现出千姿百态、变幻无穷的美。

师:正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对光明的渴望, 所以她——引读“不分昼夜,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 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 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

意图:让学生体会海伦学习的艰难、刻苦并不难, 但要体会她这样刻苦的原因, 即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 就有点难度, 所以需要通过联系上文和阅读补充资料来实现。

(5) 师:就这样——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 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 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 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理解两处引号的不同用法。

(6) 师: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 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有时—— (引读第五自然段) 。理解“看”字上引号的用法。

句段2:为了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 我夜以继日地努力, 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 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 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 练习, 练习……

(1) 自谈感悟。

(2) 师:请同学们想想自己平时读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的书会有怎样的感受?而海伦呢?

意图:为了让学生获取真切的体验与感受,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对比是必要的。

(3) 师:可是, 海伦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练习说话吗?她是怎么学习的? (“萨勒老师发音时, 要海伦把手放在她的脸上, 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 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4) 师:是啊, 对于我们来说, 学习一个词、一个句, 也许只是几分钟而已, 而对于海伦来说, 也许几个小时都学不会一个词、一个句, 但就是这样的艰难, 海伦依然不放弃, 仍然夜以继日地努力着,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来感受一个不屈不挠的海伦。

(5) 师:语言有画面, 字词见形象。读着这些文字,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学习场景? (根据老师提供的场景, 自由选择一种情况来说说)

场景一:冬天的一个深夜, 大雪纷飞,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的海伦

场景二:夏天的一个中午, 骄阳似火,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的海伦——

场景三:一天, 海伦生病了, 高烧达到39度,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的海伦——

场景四:……

意图:选择场景进行想象说话, 不仅是语言训练, 更是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晤见主人公, 和主人公进行深度对话。通过这一场景的想象, 一个不屈不挠的小海伦“活生生”地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6) 再读这段话, 读出海伦不屈不挠, 顽强学习的精神。

(4) 引读第7自然段, 体会其喜悦的心情。

3. 感受“关爱别人”的海伦。

(1) 指名读第8节, 谈谈体会到了什么?

(2) 教师出示资料, 帮助理解“倾注”, 体会其虽然生命遭受重大的不幸, 但是依然关爱别人的无私情怀。并辨别“倾诉”与“倾注”的不同。

资料:海伦凯勒在大学期间, 写了《我生命的故事》, 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 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 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 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 到美国各地, 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 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 又访问多所医院, 慰问失明士兵, 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意图:这段资料的出示意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倾注”一词, 并对人物有更为完整的了解。

(3) 师: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个令我们敬仰的人, 当残忍的命运挡住了入口, 她并没有被打垮, 而是带着对生活的渴望, 用惊人的毅力, 顽强的精神, 驱走了黑暗和孤寂, 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获取了成功, 并且鼓舞着和她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人, 难怪书上最后说—— (引读)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四、学习写法, 升华情感

1. 师:

海伦·凯勒一生中可歌可泣的事迹有很多, 为什么只选取小海伦拼写单词、摸读盲文和练习说话这几件事呢? (帮助学生初步懂得写文章要抓住最典型的事例, 要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2. 师:

同学们,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梅特林克夫人曾经对海伦·凯勒有过这样一段评价 (出示) :

海伦·凯勒是一个让我们自豪与羞愧的名字, 她应该得到永世流传, 以对我们的生命给予最必要的提醒。

——梅特林克夫人

你觉得海伦·凯勒的什么让我们感到自豪与羞愧?她的什么应该得到永世流传?她给予我们的生命最必要的提醒是什么?

意图:梅特林克夫人的话, 是我们用来瞻仰海伦和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 在这面镜子的观照下, 海伦会越来越高大, 而自己也会得到感染和升华。

3. 师总结:

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描绘着自己的人生画卷, 只有奋斗, 只有自强不息, 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鲜亮光耀的色彩, 我们的生活画卷才会熠熠闪光。

五、布置作业, 延伸阅读

1.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的秘密爱情 篇3

提起海伦·凯勒这个励志样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但鲜为人知的是她还曾有过一段恋情。

爱在无声的世界里静静绽放

1880年6月,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其父亚瑟·凯勒上尉是当地军队的最高长官。失聪与失明后,家人给她找了一位名叫安妮·莎莉文的老师。她不仅教会了海伦识字,还教会了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和吐气的不同,以此来识别语言发音。在莎莉文的辅助下,18岁的海伦考入了剑桥女子学院,随后进入哈佛大学,从此,海伦开始了她的教育、慈善和文学事业。

1916年,36岁的海伦还是单身,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个陌生的词语,她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哪个男人会真心爱上她。

这年夏天,海伦的秘书波丽·托马斯请假去苏格兰探亲。莎莉文的身体也不太好,不能时刻陪在她的身旁,海伦不得不聘请一位临时秘书,帮助她完成日常工作。就这样,彼得·费根走入了她的生命。

那天傍晚,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坐在门廊上,等待着从波士顿赶来的彼得。

突然,海伦感觉到莎莉文老师握着她的手有了细微的变化。“他来了,他的头发颜色很深,手指很长,一只手拿着棕色笔记本,另一只手夹着烟,正在四处张望。”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的手中写下了她对彼得的第一印象。掌心写字,是她们交流的方式。海伦虽然看不到彼得,却仍然能够感受到他的气息在慢慢逼近。

“他穿着白色衬衣,将夹克随意地搭在肩上,他的眼睛是棕色的……”莎莉文老师继续在海伦手心写道。海伦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了彼得的轮廓。

“他帅吗?”海伦紧张地问莎莉文老师。

“感谢上帝让你看不到他,他帅得令人不敢正视。”莎莉文老师的一句玩笑话把海伦逗笑了。海伦有点儿紧张地捋了捋头发,坐直了身子——她总希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彼得的气息更近了,海伦感到阳光慢慢笼罩了她,还带着绿草和雨水的清新味道。她站起身,彼得礼貌地同她握手。海伦将手指放在他的喉部,感受到他的声音:“凯勒小姐,很高兴见到你。”海伦礼貌地回答道:“见到你我也很高兴。”

他的语速有点儿快,海伦“听”得有些吃力。或许是感受到了海伦的情绪,彼得渐渐放慢了语速,他虽然只有29岁,却成熟稳重,很注意别人的感受。就这样,彼得成了海伦的又一个得力助手,他们整日在一起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异样的情愫在海伦心中慢慢萌发,她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浸在甜蜜的思念中。

不久,莎莉文老师得了肺结核,海伦不得不让她去波多黎各休养一段时日。送老师走的那天,海伦很忐忑。这是莎莉文老师第一次离开她,从6岁开始,海伦的生命中便时时刻刻都有她的陪伴。离开莎莉文老师,她将重新陷入孤独失落的寂静海洋……

第二天,海伦在给莎莉文的信中写道:“我们向车站走去时,我突然感到非常孤寂,并感受到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

看到海伦如此伤心,彼得心有不忍,常常想办法陪她散心。他们有时漫步树林,感受风的轻抚,有时泛舟湖上,体会阳光的温馨。当彼得知道海伦喜欢骑自行车时,还特地找来自行车,载着她驶过大街小巷……形影不离的陪伴,让爱情之花在两人心里静静绽放。

遥不可及的美好婚姻

海伦永远记得那个早晨。同往常一样,她独自坐在书房中读书,突然她感到一阵微风,门似乎被轻轻推开了。彼得的气息慢慢逼近,海伦伸出手,握着彼得的手。彼得手中有细微的汗,仿佛有话要说。

终于,彼得深吸了一口气,在她手中轻轻地写下:“海伦,我爱你,嫁给我吧!”

他在向自己求婚吗?海伦不敢相信,看不见缤纷的色彩、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自己,竟然还有资格得到爱情。

彼得见她没有回应,有些着急,继续在她手中解释:“我是真的爱你,爱你的善良、智慧和坚强,你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女孩儿…”

那一刻,海伦想起医生曾对她说过:“当有人来叩你的心灵之门时,不要迟疑,不要妄自菲薄,不要因为身有残疾就拒绝。你虽双目失明,两耳失聪,但不是遗传的,因此不会传给后代。你有爱的权利。”

海伦终于知道了爱情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她紧紧握住了彼得的手。就这样,他们秘密相爱了,并开始偷偷地筹划婚礼,畅想着婚后的甜蜜生活。他们向当地政府递交了结婚申请书,甜蜜而焦急地等待着结婚申请被市政府批准。

爱情的破碎

一天早上,海伦如同往常一样起床。突然门被推开了,海伦感受到母亲正疾步走向自己。她将什么东西扔在了桌上,海伦伸手去触摸,是一张报纸。紧接着,母亲怒气冲冲地在她手中写道:“你要结婚的事为什么我们都不知道?”

母亲从来没有这么愤怒过。情急之下,海伦否认了结婚这件事。那是她第一次对母亲撒谎。

原来,波士顿的一名记者得到了小道消息,知道海伦将和临时助手彼得结婚,便用了整个头版来报道这件事,还将他们的结婚申请书刊登在最显眼的位置。

“你不可以和他结婚,你的盛名、荣誉都会被他利用。他不可能真正爱上你,你看,结婚这么大的事,他竟然没有告知我和莎莉文老师。”母亲的这些话,刺破了海伦心中的幸福泡泡。

母亲当即辞退了彼得·费根,还将海伦秘密送往妹妹家。此时,妹妹密尔特蕾特也已听闻了这件事情。海伦以为身为同龄人的妹妹一定可以理解自己,可妹妹也认为年轻的彼得根本不可能照顾好姐姐——谁能相信一个年轻健康的帅气男子,会真心爱上一个又盲又聋的中年女人呢?

这时,远在波多黎各的莎莉文老师也写来了信,和其他人一样,她并不认为彼得可以带给海伦幸福。

那是海伦·凯勒最无助的时刻。她和彼得失去联系后,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他。她不知道,彼得那时也在满世界地寻找她。

终于,一封信寄到了海伦手中。是彼得的来信,说他此刻正在离她不远的萨利波小镇,想和她私奔,然后两人秘密领取结婚证。1917年2月12日午夜,他会在她家后院的那棵大树下等她。

那些凹凸不平的特殊字迹,让海伦既激动又紧张。她立刻着手收拾行李,细数着时间的缓慢流逝。

到了约定的那天午夜,当所有人都沉睡时,海伦独自拖着行李悄悄出门,来到了约定地点。彼得还没有来,四周一片寂静,但轻柔的风让她的心里充满了甜蜜。但直到天慢慢变亮,彼得还是没有出现。海伦欣喜的心,渐渐绝望。

当妹妹在树下找到她时,海伦已经没有力气说话。她开始重新思考母亲、妹妹以及莎莉文老师对她的劝阻,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再也没有提起彼得,并且选择了终身不嫁。

直到海伦逝世后,妹妹才向媒体披露,那封信件出自妈妈之手,她策划了一个虚拟的约定,来让海伦对彼得彻底失望。

海伦所不知道的是,彼得为了这段爱情也是终身未娶,一直在波多黎各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那是他和海伦曾经约定要相守到老的地方……

海伦·凯勒的教案 篇4

课文讲述了海伦一岁半时遭遇一场重病后,从此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在沙利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如饥似渴地摸读盲文,在萨勒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说话。考上大学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残疾人身上的故事。赞扬了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传递了终身努力便成天才的价值追求。

文章较长,但语言凝炼,明白易懂,便于理解概括。

教学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海伦的不幸,更要用心体悟海伦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以读解文,以情带读,通过仔细品味关键词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意境,感受海伦·凯勒的形象,体会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张扬情感、喷涌真情,从而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把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设计思路:

任何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意思,都有一条清楚的“经线”,或者都有一个整个文章环拱的圆心。我们的教学过程也应由此来展开。找准了此点,就能辐射全篇文章的教学,就能使我们文章教学有了突破口,也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对话或寻找、拟定讨论的话题,有了依托和凭借。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 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心中。”正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因而,在进行设计时,我仅仅抓住“不屈不挠”,作为学习课文的唯一一个问题,抓住“不分昼夜”、“拼命”、“如饥似渴”、“摸出了血”“夜以继日”、“努力”、“反复”、“高声”、“几个小时”、“坚持练习,练习,练习……”等等词语一一体会,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悟,逐层深入,使学生对“不屈不挠”的理解更加丰满。力求避免一些琐碎的无效提问,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思路清晰,教学重点才能得以落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第二遍默读浏览,感知大意。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正音。

2、想想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了些什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复述课文,师生评议。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知海伦的不幸。

布置作业:

1、抄写出示词语两遍。

2、查找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拨动心弦

1.出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句子: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也是我有视觉的最后一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中度过。

2.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上的这些话。

你们知道这些话是谁写的?

对了,是海伦凯勒,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名字。(认真地写)

你们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呢?(很认真,很慢……)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得这么认真吗?(因为老师在看了海伦·凯勒的事迹后,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老师在心底里尊敬她,所以我要将她的名字写得很认真,很漂亮。)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那么海伦凯勒在你们的心中是什么样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来说一说。(板书)

不屈不挠

不幸 坚 强

身残志坚

……

二、精读细品,披文入境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海伦凯勒,去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句子。

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2、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这段文字仅仅读一遍是不够的。大家再读读,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一些自己的体会。

(2)交流:抓关键字体会

A.“不分昼夜” “不停地书写”

师相机点拨(白天,海伦——;傍晚,海伦——;夜深了,妈妈多次嘱咐“海伦,睡吧”,海伦还在——。是呀,无论白天黑夜,海伦都在——,她哪顾得上休息啊!这就是不屈不饶的海伦,她不分昼夜,不停的学习。)

“像一块干燥的海绵”

点拨(海绵具有什么特点?那干燥的海绵呢?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这说明什么?)

B.“拼命摸读” “摸出了血”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所以文章说她的手指头——摸出了血。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她无怨无悔,为的就是学习,学会阅读。)

C.“如饥似渴”点拨(你饿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最想干什么?你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你又最想干什么?海伦因什么而饥渴?海伦渴求什么?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夏日的午后,……。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冬日的夜晚,……。

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

(3)从刚才的一些词语你能体现出了海伦——不屈不挠。(指板书)

(4)带着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会,自己读一读这一段。

(5)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海伦不分昼夜,不管严寒酷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学会了(引读)——“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段。

3、课文还可以从哪段话中也能体现出海伦的“不屈不挠”呢?

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齐读。

(1)为什么要加上“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说明了什么?

(2)这段话中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这些词都说明什么?

(3)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

下面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再次齐读。

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出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指读(1生读)

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所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你来喊一喊。

4、“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1)指名读。多么美的世界啊!什么让海伦,触摸到了美丽的世界?

(2)(循环播放歌曲片段: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海伦通过不屈的意志,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知识就像一道彩虹,照亮了她内心的五彩世界。于是,生活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在她的面前铺展开。

5、总结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上;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三、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海伦文章中那些感动世界的文字。(生读,音乐渐起)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这些流露真情的文字终将成为我们指路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的人,可是她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四、拓展作业,课外积累

1、只读了关于海伦的一篇文章,大家就有这样深的感受,如果去读一读更多有关海伦的文章,或者去读一读海伦写的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老师为大家推荐几本,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去读的。

出示书籍封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生活的故事》

对于一个生活在无边无际黑暗中的女孩,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会做些什么呢?

海伦生活的故事是否会继续让我们感动呢?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被点燃!

课后请大家去选择一本读一读!

2、最后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记住这位感动我们,感动世界的人吧!(出示海伦图片,并引读)

让我们记住一种精神 / 不屈不挠 /战胜命运的精神 / 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 ﹒凯勒。

让我们记住一种品格/ 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 请记住她的名字——海伦﹒ 凯勒。

海伦凯勒语文听课记录 篇5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不屈不挠”这个词贯穿全文,将海伦的不幸、勇气和信心有机地组合起来,配以恰当的情境烘托,使学生随情而动、依境而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聚于其中,自然而不刻意,让我们再一次体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文以情而生”“情动而辞发”,儿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怎么会从“入情”到“动情”呢?让我们先回顾一下陈老师的教学过程。上课伊始,在学生尚未深入课文之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轻声的呼唤一下(指课题)。生:海伦・凯勒。” 从学生的呼唤声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人物了解的程度。接着,介绍海伦生平。再次呼唤……这个环节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入情是被动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怎样入?入到哪儿?入的程度如何?这就是俗话说的“火候”,把握起来是不容易的。陈老师的“入情”切入点应当说找得很准,对学生初学时的情感要求也没有人为设置门槛。

我们知道,学生情感的产生是与他们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失明失聪的海伦将面临怎样的艰难,仅从字面上学生是难以感受的。陈老师采取的策略是运用课件演示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海伦的距离,效果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课堂上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可能有,但我还没想到(模拟情境体验也做了)。随后,教师反复抓住第6自然段,通过引导学生评词析句步步为营,打下情感共通的基础,使学生的朗读拾级而上,最后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两个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在指导第7自然段朗读时,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有效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爸爸,妈妈,我回来了!”三次引读,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要想学生被打动,自己首先要被感动!”这一直是我的观点,教师的这三次引读没有做无谓的技术要求,那一句句充满激情的导读语,就是最好的榜样!

二是在引读之后,教师没有戛然而止,而是乘势而上又搭建了一级台阶――出示了“这是兴奋的泪水,也是心酸的泪水。因为他们(爸爸妈妈)仿佛看到海伦曾经 ,曾经 ,曾经 。”引导学生回味、想象、说话。以本为本,却又不唯本是本,我以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就在我以为教学将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却又杀了一个回马枪“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地读一读第6自然段。”,进得去,出得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境界,教师务必具备很高的教学技能和对教材的透彻领悟。所谓高屋建瓴即是指。这最后的一读,学生是真的动情了,直到现在,学生们那饱含深情的朗读犹在耳畔萦绕。

语文教案-海伦 . 凯勒 篇6

一、知识目标

1.下列加粗的字的读音:

迹象 凝聚 遗憾 搀扶 筑巢 无垠 预兆 骚动 和蔼 覆盖 绚丽 毛坯

2.掌握下列词语的解释:

迹象 凝聚 遗憾 预兆 启蒙 无垠 琢磨 温存

二、能力目标

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三、情感目标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 教育“我”的几件事,高度赞扬了莎利文独特的 教育方法和老师强烈的爱心,表达了作者对莎利文老师感激、敬爱之情。

二、思路结构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第二部分写老师对我的 教育情况。(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 教师的 教育能力。(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二)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 教育的高超本领。(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三)莎利文老师的特殊 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 教育艺术加以赞扬。(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从三个层面体会感情

1.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前,作者是凭什么去接触世界的?

2.在认识莎利文老师后,世界在她的心目中和原来有什么不同?

3.在她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谁为她铺平了一条道路?作者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情是什么?

四、自读中要特别重视品读

1.逐句、逐行、逐段,乃至进行全文品读。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 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2.品味作者的师生真情。由于海伦年幼,又生残疾,因此失去了很多认识世界的机会。正是莎利文小姐,以一个 教师的角色,使海伦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常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经历了十数年的时间,日久生情,那种特殊的师生情谊恐怕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在阅读时体会起来也才十分不易。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的真情和价值所在。

3.品读文中的重点段落。如末尾一段。

五、抓住关键之处,深入理解课文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自读时建议把握以下几点:

1.抓关键语段

如首段,“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就是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我身边的那一天——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这段文字三次强调了“某一天”的重要性。显然作者在此处是别有用心的。它特别强调了“一八八七年三月三日”的特殊内涵:有一位老师要到她身边来了。作者是一个盲人和聋哑人。有了老师就意味着平常的生活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同时,这篇文章是作者后来写的,她对老师的一切仁爱之心有了切身的感受,她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因此短短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不同凡响的内容。

2.抓关键动作

对于海伦来说,她只有靠她有限的“能力”——靠触摸去感受世界。除此而外,世界是什么样子,她可能就不得而知了。因而,动作描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在阅读中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特色进行理解。特别要注意的是,作者对动作的描写也是十分生动的。注意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的句子,细心加以体会。

如下面的句子:

1)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

2)莎利文小姐挽着我的手,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

3)她把我拉得更近,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就在这里”。

4)我闻着她手上的花,一面讲一面打着手势问:“花的香味是‘爱’吗”?“不是”。我的老师说。

正是这些句子使我们认识到了海伦·凯勒的聪明才智,同时也才使我们能感受到文章的优美与动人。

3.抓关键心理

仅凭触觉来感受世界是海伦·凯勒对世界那么敏感的原因。聪明的海伦并没有放弃自己认识世界的机会,她通过“母亲的动作”,(注意是“示意的”性的动作,而不是母亲的吩咐或通知)“人们进进出出地忙个不停的迹象”,等等,“猜到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在我们家里”。注意这一个“猜”字,道出了海伦生存和发展的一切根源。因为除了她的双手,就只剩下她的慧心了。在海伦面前,一切都只有由她的心灵去体会和感受,因此她的心理感应能力才无比发达。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心理描写实现了这一目的。课文里心理描写的句子相当多,阅读时认真体会。

4.抓关键感情

在没有老师之前,海伦认识世界的围绕是很小的。正是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的抽象名词。也是老师教给她日常交往中使用的无数习惯用语。“就这样,我从生活中汲取知识,起初,我只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是莎利文小姐启发了我,教育了我。她的到来,使我周围的一切充满了爱和欢乐并富有意义。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使我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的美,她每时每刻都在动脑筋、想办法,使我的生活美好和有意义”。这段话十分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一片深情.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中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文章贯用技巧。先写莎利文老师的不是,然后再托出老师的伟大与崇高。

六、比较阅读

教学建议

本单元教材共收入两篇《我的老师》,同题文章必然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所以可进行比较阅读。

1.主题。两篇文章都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爱”,都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感激之情,都赞颂了老师的与众不同的 教育方法。

2.人物。两文都以“我”的老师为主要人物,二位老师都是女性,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她们身上都表现了女 教师细腻、温柔、关爱学生,热爱教育的突出特点。但由于两文中的“我”在生理上的巨大差异,对蔡芸芝先生的描写侧重于外貌、动作等描写,而对莎利文老师的描写则侧重于“我”的触觉及心灵感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

3.选材。两文都是写真人真事,都围绕主题选材。前文的七件事都是生活的片断,事与事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后文则不同,所用材料是从“我”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大自然,认识“爱”,材料具有内在的联系,并准确地再现莎利文老师对“我”的帮助日趋深入。

4.组材。两文组材都讲究章法。前文由简至繁,由略到详,疏密相间,表现出师生情的逐步加深。后文按时间顺序行文,条理明晰,“我”的进步也在岁月流逝中日见鲜明。

以海伦.凯勒命名的“盲人花园” 篇7

每天清晨,你都能看到,一群群盲人兴致勃勃地拥向那里。在花园里她们尽情地嗅着醉人的花香,倾听着花丛中蜜蜂的欢歌,抚摸着形状奇特的叶片、花瓣……虽然在他们眼中,世界依然一片漆黑,然而她们凭着嗅觉、听觉和触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到了鲜花和绿叶的存在。

举世无双的长岛“盲人花园”以海伦·凯勒作园名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这位伟大的美国女盲人毕生与命运搏斗,终于成为大文学家和大教育家。这个花园自建成开放以来,大受失明者的欢迎。游客中不仅有着美国盲人,也有来自欧洲、南美和大洋洲的盲人。同时,盲人花园也免费向正常人开放,因而游客不绝,门庭若市。

盲人花园规模很小,然而设计得却不同凡响。考虑到盲人游客的特殊生理条件,设计者并不热衷于收集五彩缤纷的奇花异卉,而是在“花香”上大做文章。目前,花园里已拥有数百种能散发“奇香异味”的花卉、树木。形形色色的月季花,五花八门的丁香花,千姿百态的薄荷草、熏衣草以及杜松,都使盲人游客们闻得如醉如痴。具有特殊形状或粗大叶脉的植物,则是设计者们悉心追求的另一目标。盲人游客们愉快地抚摸着水松、黄杨、日本冬青和无花果树的叶片,常常是爱不释手;而白杨树宽大的绿叶在微风中“啪啪”的声响,也使许多盲人流连忘返。

上一篇:课堂生命线下一篇:购买网络设备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