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林海》教案

2024-05-09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共8篇)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 篇1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

《林海》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从教材中提炼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活动。并以此点燃情感,呼唤悟性,促进学生主动探求。

[设计特色]

以美感人,以情动人。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概括学习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写了什么景物,抓住什么特点,怎样细致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从学生以往的学习实践中总结学法,又以此指导读书实践。

二、学习写“岭”的一层。

运用以上方法,在小组普遍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重点交流以下两句。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峻。”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2.“多少条岭啊……也看不厌。”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爱得多深!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课文。

三、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描写“林”与“花”的两层。

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感受意境美、语言美。

1.为什么同是绿,却绿得不一样?让学生合理想象,体会把“绿”写具体了。

2.学生体悟:蝴蝶的到来,使这儿静中有动,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斓色彩,真可谓“锦上添花”。

林海(教案)[本站推荐] 篇2

授 课 人:

位:

授课年级:小学五年级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感知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温柔”、“兴国安邦”、“亲切”、“舒服”等词语的含义。

3、领悟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感知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赞美之情;领悟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摘抄优美词语,积累语言。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到过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大兴安岭观光。(听音乐,欣赏图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山脉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山势浑圆,森林茂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2、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链接“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兴安岭景色的?又怎样展开联想的?(3)联系课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温柔

千山一碧

万古长青

兴国安邦

亲切

舒服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围绕下列问题默读课文,小组讨论,进行圈点、思考。(1)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每条岭都是温柔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以“林海”为题,为什么要写花呢?

(4)怎样理解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5)怎样理解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6)课文三次讲到作者有“亲切、舒服”的感受,三次感受有什么不同?

2、分段指名、集体或小组朗读课文,根据讨论结果,各组选一位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要点(如下)。

林海

联 想

林 花 木材 人与山

温柔 海洋 繁多 鲜艳

与建设结为一体

关系日益密切

使人感到亲切

3、将自己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小组交流,在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课文小结:

这篇课文主要是写作者首先被兴安岭美丽动人的景色所吸引,发自内心对它的赞美。接着进入岭中,及至林场,很自然地联想到大兴安岭和祖国建设的密切关系。作者胸中激情难抑,进一步对兴安岭发自内心的赞美。

在写作方法上,作者从不同观察点的观察描写与联想相结合,使文章不但情景描写美,而且立意高,同时多处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更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读了更加亲切感人。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五、复习巩固: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依次介绍了大兴安岭的(),()中的(),()中的花。(2)课文三次出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时的感受,第二次是()时的感受,第三次是()时的感受。

(3)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把()比作林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比作(),把

《林海》教学教案设计 篇3

《林海》教学设计

单 位:平谷区峪口第二学区

姓 名:高 小 华

电 话:61911484

邮 编:10120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老师读,请你们注意老师的语气一些简单的动作。生谈后自己练读,体会。

小结:看似松散而随意的表述,长短参差,三字一停,两字一顿,读来却琅琅上口,韵味悠长。

3、小结:

(1)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作者通过细致观察,和秦岭对比,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

(2)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学习的过程:

(出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

过渡: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3自然段“林”这一部分。

(二)出示:“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目之所及:及,到。指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引领: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 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2)句式练习: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比较哪种句子的感情更强烈?

(3)请你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自然段。

过渡: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老师带领大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下面就同学们仿照前两部分学习的过程,自学“花”这一部分,看你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并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想法。

(三)默读第5自然段,自学

1、“花”的特点。板书:多而美。

(1)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语文教案-《林海》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有关大兴安岭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1、展示大兴安岭景色的课件,配乐。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兴安岭)

对,同学们都预习过这篇课文了,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想到什么?

2、今天,让我们一同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林海》,看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和他的一样呢?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1) 初读课文后,你知道大兴安岭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亲切、舒服)

(2) 文中几次提到“亲切、舒服”?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请在文中标画出来。

学生汇报后教师肯定学生的说法并引入:同学们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呢?让我们一同去体会吧。

三、分析体会,感受真情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问: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种感受?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改变呢?这种亲切、舒服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汇报,教师点拔:是啊,大兴安岭的确的作者原来想象的不一样,今天,作者置身于大兴安岭中,对大兴安岭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谁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自己默读第2--5自然段。并适当作旁注。

(1) 这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物?(岭、林、花)

(2) 通过刚才读课文,大兴安岭的“岭”给你什么感觉?(亲切、舒服)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岭”的?(对比)我们从哪能体会到这种“亲切、舒服”之感呢?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从字、词、句上去体会。汇报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在我们头脑中已形成了大兴安岭和秦岭这两种景象请大家用简笔画把它们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

(3) 展示简笔画。

3、用刚才学习“岭”的方法,自学“林、花”两部分,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 自读这两部分内容,找找大兴安岭“林”和“花”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感觉?并提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懂的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认识、体会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这里的好处,领会著名作家朴质的语言美。

(2)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课件,配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3) 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刚才有感情地朗读和刚才精彩的分析,使我也和你们一样与作者一同爱上这美丽的林海,这令人神往的兴安岭,正如大家所说:大兴安岭并不是只有它美丽的外表,它更创造着财富。谁来朗读一下第6--7自然段?

问:当作者看到“岭、林、花”之后又引发了他的联想,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画下并作旁注)

指名让学生读出看到的和想到的。

问:这两者有联系吗?谁能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读: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来说说“它的美丽与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是什么意思?它与“兴国安邦”有什么联系?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4) 总结:作者参观了大兴安岭,不仅领略了它美丽的景物,还体会到它与人的关系多么密切。它不仅让人感到亲切、舒服,还保障了人民的生活和和支援了国家的建设。因此,人们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在一起,这就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了。

四、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整篇课文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这条主线展开的,课文三次提到了这种感受,分别是由什么引发的?(学生联系课文回答)

2、同学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随着作者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作者这种亲切、舒服之感逐渐加深,最后与国家联系在一起。)

3、大家一定很喜欢这篇课文吧?那么就请你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试着背诵一下吧。

8月12日

作者邮箱: shyu6136@163.com

五年级下册品社教案林海雪原 篇5

五峰三官中心小学

程丽

教材分析:

《领略雪域风情》是雪域高原主题中的第一节活动课,本节活动课主要从藏族人民生活各个方面的衣食住行进行探究,在探究实际生活中了解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并知道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造就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通过对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的探究,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课前准备:

在与学生见面前我就想好了让学生从藏族人民的服饰、饮食、交通工具、待客礼仪等方面搜集资料。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待客习俗。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活动重难点:

1、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和待客习俗。

2、通过对藏族生活习俗的探究,学会欣赏和接纳其他民族的习惯与文化,树立民族团结意识。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哈达,转经筒等。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今天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首歌,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唱,播放<青藏高原>。

一、导课 师:播放青藏高原歌曲。听歌里唱的是哪呢?(青藏高原)对青藏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你了解它多少呢?

1、地理位置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青藏高原的位置

(1)青藏高原在我国的西南部,地势很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所以又称“世界屋脊”。

(2)青藏高原的范围

(3)山上常年白雪皑皑,所以还叫“雪域高原”。

(4)那里的主要居民是藏族人。

2、气候特征

那里的气候可以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

3、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藏族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域,去领略藏族人民那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吧!(板书课题)领略雪域风情

二、小组内交流

1、说说你想了解青藏高原的哪一方面?

2、小组内确定一个主题来汇报

三、全班交流

(交流西藏的风土人情,主要从服饰,饮食,交通工具,礼仪等方面来交流。)

(一)藏族人民的服饰

1、生:学生介绍。(学生在汇报时,师板书:服饰)

藏族传统服饰最基本的特征是肥腰、长袖、长裙、长靴、编发以及富有夸张色彩的金银珠玉饰品等。厚重保温,宽大暖和的肥腰以及长袖长裙,自然适应于藏民族居住地特定的环境和气候。主要的传统服饰是藏袍藏帽、牛皮衣、藏鞋、邦典等。并说出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2、师:出示一组藏袍,问:为什么藏族人穿藏袍,有时候脱下一只袖子,有时候把两只袖子都脱掉呢?

生:青藏高原的气候最大的特点是昼夜温差大,藏族人常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形容多变的天气.即使是夏天,也是早晚冷,中午热.肥大的藏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可以当被子。白天气温上升可脱出一个臂膀,或者两个都脱出,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让学生明白,青藏高原气候恶劣,日温差较大以及藏族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恶劣天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继续交流。

(二)藏族人民的饮食

学生介绍。(学生在汇报时,板书:饮食)

生:同学们一定都在电视上见过藏族人民吧,那么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呢?

1、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青稞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

2、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

3、青稞酒传说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喜欢的一种饮料,其原料多为青稞。饮酒前,先斟一杯酒来敬神,即献新,或以右手无名指蘸酒弹三下敬天地和祖宗,饮酒时必唱敬酒歌以助酒兴。但牧民的说法是:在从未斟满的酒杯中饮酒的人会有女儿,如果杯中的酒正好满至杯口,则意味这个人会有儿子。

4、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

5、敬茶的传说:给某人敬茶时,如果杯子装不满茶,藏人普遍认为,从这个杯中饮茶人总爱在背后说敬茶人的坏话。茶装得太满也有说法,斟茶人对敬茶人不满的表现。同时,用破碎、缺裂的碗或茶杯敬人是不吉利的表现。如果斟上的茶恰好满到杯口,则认为是个好预兆头,即这个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

师:出示课件并讲解: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每年年底,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藏民们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便可食用。若你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师:同学们,藏族人民吃的牛羊肉,喝的酥油茶都是些高热量的食物,这也与他们所处的高寒的环境有关。由此可见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人民独特的服饰和饮食文化。

(三)藏族人民的交通工具

牦牛:学生自己介绍。(出示牦牛的图片并介绍)(学生在汇报时,板书:交通)

生:牦牛全身都是宝。藏族人民衣食住行烧耕都离不开它。人们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它的毛可做衣服或帐篷,皮是制革的好材料。角可制工艺品,骨头是药材。牦牛素有“高原之舟”之称,它既可用于农耕,又可在高原作运输工具。史书上这样赞誉牦牛 “行冰天雪窖中不畏冷,虽数日无水草,犹驮二百余外,行走不衰,真边地之宝畜也”。

(学生交流完后)师:(出示课件:牛皮船)谁知道这种交通工具是什么? 生:它是用牦牛皮做成的,前后一样宽,里面用几根木棍撑起来,可坐8至10人,它是藏族人民制造的一种独特的江河交通工具。

师:高原上有些江河常常水流湍急,木船无法行进。这种情况下牛皮船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但它只能顺水行舟。从上游出发,到岸后,把它拖上来,背回上游,现在多用在游客游玩中。

师小结:由此可见,青藏高原特有的环境造就了西藏人民穿衣,饮食及交通工具的与众不同。

(四)藏族人民的待客礼仪

1、介绍哈达。

(师课件出示哈达)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哈达!)对!那有谁来说一说有关哈达的知识?(学生交流有关哈达的知识: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的礼物。)那藏族人民是如何用哈达来迎接客人的呢?

2、学生交流并表演献哈达,接受哈达的礼仪。

生: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两名同学表演)

师 :同学们,远来的都是客,今天我们的课堂中就有很多远来的客人,我们这作主人的也为我们尊贵的客人献上我们最真挚的祝福吧,将你们手中的哈达献给我们尊贵的客人吧!(学生献哈达)

师:藏族人民在献哈达时,嘴里都会说一句话,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扎西得勒!师:什么意思? 生:吉祥如意!

师:是呀,藏族同胞们把他们最真挚的祝福给了远来的客人,接下来该(敬酒敬茶了)有关于敬酒和敬茶的礼仪谁能与大家分享一下?

4、表演敬酒,敬茶。学生一边说一边表演。

生:敬酒:在热情好客的藏区,藏族人敬酒敬茶的一些礼节小常识:藏族人敬酒以满杯为敬、主人先敬,客人喝酒时用无名指沾点酒,配合拇指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先敬天地和祖先。然后轻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斟满,再喝一口,一连三次,便要把酒一饮而尽,此举称“三口一杯“。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

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客人饮用后,要说些赞美的话,然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

(五)民族团结的教育

师:哎呀这么麻烦的礼仪,如果我们不习惯藏族人民的这些生活习俗应该怎么办?

(学生谈感受)(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要尊重各族的生活习惯,要懂得入乡随俗)

师:是呀同学们,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所以我们要尊重藏族人民的习惯,与他们和谐相处。

四、活动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雪域,领略了很多的雪域风情,你对雪域高原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吧!说一说吧!

教师自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入手让学生感受雪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走进高原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并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自评如下:

1、在交流生活风俗这一环节,由于不是自己的学生,课前资料的搜集准备工作做得不是特别的充分,所以导致我对课堂抓得很紧,没有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从而出现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违背了品社课对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分析整理资料能力培养的原则,有待改进。

2、教学各个环节的衔接不是特别的自然,在语言方面还有待锤炼提升。

小学语文《林海》说课稿 篇6

《林海》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册。这是一篇名家作品。文中景美、情美、语言美、意境美。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写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由此展开的联想。大兴安岭以它的美丽与人们的自由欢乐,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堂般美丽的画卷。可以说,《林海》是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文章语言优美,平实中不乏生动,不乏色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篇文章很适合让学生感悟、吟咏和积累语言。文章脉络清晰,学生易懂爱读,但要体验出平实文字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对部分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此外,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注意课文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这里绿树成阴。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配建了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等。另外,学校的生源都来自农村,乡村学生的文化底子是落后的,学习能力不够强。我与班里的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中相学相扶,我自己特别爱朗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我的熏陶下,班内学生也对朗读情有独钟。在课堂上,他们常常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且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相当自主。这正是我进行教育教学的优势所在。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每位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本文的特点,本课教学还应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中的情感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及体验的过程中感悟美意境,欣赏美的语言,从心底里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综合上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体现在一点:在探究中发现美,在探究中欣赏美。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大兴安岭景色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2、鼓励观察校园绿树林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1、板书课题:林海

2、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4、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5、师肯定: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得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6、播放森林录像。

7、生说印象(这里学生只要能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比如美丽、广阔、苍茫、壮美……

8、出示地图,师引导生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这一环节设计的根本是联系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的,从课题入手,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对“林海”一词的讨论认知。这里师生平等地交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由于提供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碰撞与共鸣,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十分强烈。)

9、师:我们了解了大兴安岭有关的森林资料内容,现在同学们不妨说说自己想知道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带疑问来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懂。看看,读了之后,说说文中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景物的美丽的?

[这里依循文章的主线索(大兴安岭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受?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生自由读书,师相机正音。

3、生汇报,师归纳内容板书:岭、林、花。

三、独立阅读,自主探究。

围绕“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这一话题作进一步研究。

师启发:请同学们读书,你对课文描写的景物内容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就是你研究的重点。读时,用笔画出关键的词句。边读边想:它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这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时空。生围绕研究的主题,自己确定重点研究的内容(岭、林、花),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

四、小组合作探究

师引导启发,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里,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分工与合作。在这一时段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试,思维相互碰撞,课堂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五、集体交流,共同交流研究所得(这里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文中描写一处景色的内容部分为课时学习目标)

1、如果学生从第1、2自然段(描写“岭”的内容)切入,教学思路如下:

(1)生读,边读边想: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2)生读后讨论汇报。(师相机完成引导任务)

A、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①师引导:这是用了什么写法?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②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概括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大兴安岭(温柔)

③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小组读、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比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比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④生读后,师引导用简笔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秦岭

⑤生画完展示自己的简笔画后,师相机引导生用三张写有“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生字词卡片相应贴在画上,以恰当地表达理解词语意思。

⑥师抓住时机完成引导朗读任务。

a、此时,大家心中对大兴安岭涌起了怎样的感觉?

(亲切、舒服、柔和、像母亲的怀抱……)

b、这里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师在这时即可完成引导朗读任务,让学生明确用热爱的语气朗读以表达情感。

⑦生融情配乐朗读,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通过画与读的方式,使文中的语言变成形象的画面,体会重点词“温柔”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2、如果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研究描写“林”内容的第3、4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

师出示教学挂图,生自学后当导游介绍3、4自然段,师相机引导,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模拟教学):

(1)生导游:……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a、师相机引导生指图讲颜色并朗读有关绿色的句子。

b、找出比喻句,画大海的波浪并配上颜色。

森林茫茫如大海

c、师指导朗读。

(2)生导游: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师相机出示挂图,配合学生的讲与读。

句子①: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配合讲与读:用上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落叶松的多,朗读时要带惊叹、自豪的口气。)

句子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反问句,要读出愉快、惊讶来)

句子③: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反问句,读出美感)

(3)美读(教师为学生学生配上音乐和画面),深情体会

(4)拓展加深:这林啊,又又,所以大兴安岭被称为林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协作学习里头的氛围,感悟所带来的欢愉,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种质的飞跃,弥足珍贵。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信息的调控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使教学显人性美。)

3、假如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描写“花”内容的第5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方法可用第2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

生导游去看“花”。

师在生介绍景物时相机引导完成如下几个学习任务:

①a、两山之间……

b、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引导:指挂图,找“绣花鞋”。

(指的是树与树之间,河岸上的花及小红豆)

②指导朗读

③认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

a、将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写它会打扮自己,这样就生动、形象地将在兴安岭的天然美展现给读者。多美啊,好象是经过了精心打扮,实际是秀美天然成。

b、拟人化的作用还拉近了人与大兴安岭的距离,使得大兴安岭看起来,显得更亲切、柔和,使人更舒服。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动力源。在这里模仿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物特点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动而抒发”。)

林海教学设计 篇7

备课时间:2012年8月13日 备课地点:会议室 备课年组:五年组 备课人:臧远双

参加人:王光军及本组所有教师

备课内容: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探究新知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林海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名字悦耳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作用大

讨论意见:

宋福群:本课设计精巧,通过看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弄清写作寓意,激发学生的想像,效果好。

林海教学设计 篇8

《林海》这篇课文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内蒙风光》一文,在选入本册书的时候有所改动。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这篇散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首先,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用“亲切与舒服”明确了自己刚刚进入大兴安岭的感受。接着,作者用4个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具体讲了自己看到的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最后,作者讲的是在这美丽景色中所产生的联想。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展开联想,记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浓烈,文笔优美,句句是景,步步有情。具体而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1、投影仪播放图片

2、谈谈你看过的感受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书后生字表读准

2、指名读课文,检查断句及字音情况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4、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初到大兴安岭所产生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第二段(第2、3、4、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依次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自然段)作者在大兴安岭上的联想。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林海的

四、指导写字

“蝴”字属左右结构,三个部分所占比例大体相当,书写时要注意。

书写“峻、桦”要仔细观察它们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

“厦”是厂字框,要注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大兴安岭的图片,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字中去,通过我们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你能了解他此时的感受怎么样吗,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谈谈你的感受。(亲切与舒服)

练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二)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请你讲一讲。

(三)汇报交流并在读中体会大兴安岭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重点语句: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①联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理解秦岭的险峻峭拔与大兴安岭的“温柔”

②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岭的喜爱(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要读得轻快一些)

③体会拟人化的用词方式的好处

④总结“岭”的特点:多,温柔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①林的特点:绿得难以形容

②朗读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①句子比较:“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方式语气更强烈

③体会比喻的形象生动“银裙”指什么,为什么比作“浪花”

④林的特点:美丽多姿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

5、完整朗读2到5自然段

6、总结:作者从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林的颜色多美丽多姿,花多等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精美的图画。这部分描写能调换一下顺序吗?

(不能,岭、林、花的描写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写的)

四、学习最后一段

美丽的大兴安岭不仅美丽多姿,更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许多良材,请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写作特点:结构上是总分总结构,写作顺序上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修辞方法上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林海

总:亲切舒服

岭:多、温柔

分:林绿得难以形容、美丽多姿

花:多、叫不出名

上一篇:跟陌生网有女孩聊天开场白下一篇:映秀一日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