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精选8篇)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1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前, 许多地区与学校已经出台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纵观其绩效工资的评估结构, 几乎都是按照“德、勤、能、绩”或是“备、教、改、辅、考”等几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从“绩”在考核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来看, 这些教师评价的终极标准还是落在教学成绩 (或者说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上。究其实质, 无一不是围绕着升学率指挥棒在转。这种根据同一角度、采用单一模式的对教师的衡量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 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甚至可以说把教师完全看作了一种工具而忽视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所谓教师的生命价值, 一方面包括教师身上所蕴藏的,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作用的部分, 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师对自身所创造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满足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教师作为社会的个体, 只有当他的个性与需要得到满足, 所创造的成果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他才会以积极的姿态不断地提升自己, 同时通过其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等来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的一些调查中, 我们发现将教师的个人利益与教育教学绩效联系起来, 虽然的确可以调动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但更多情况下它给教师的不是激励, 而是焦虑。这种试图使用金钱作为专业提升的手段, 曲解了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动机, 并贬低了教师工作的价值, 导致“教师往往会放弃组织归属、自我成长和职业乐趣等内在需求, 转而追求外部刺激”。一朝考好, 未必能说出什么成功经验;一次考砸, 又对失手的原因莫名其妙。这种绩效考核忽视了对教师各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评价, 表面上体现了实用主义逻辑, 实质上已成为了套在教师头上的无形的枷锁, 使得教师因循守旧, 教育教学活动愈加老套。众所周知,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在短期内是不易看出教育效果的, 而这样一种牵涉到教师根本利益的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必将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得他们因为担心不良的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入, 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理想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被动地沦为制度的奴隶, 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影响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因此,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这标志着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由重视学生的测验成绩开始转向着眼于教师的成长进步的过程。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那么其评价操作也必然以有利于教师积极工作、积极投身到学习与研究中为出发点。由于教师们个人专业背景、教育教学经历的不同, 身处的工作环境 (学校、课程资源、学生基础及家庭背景) 的差别, 教师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 应该适当考虑学科、年级、教学风格、学生特点、甚至身体状况、生活困难等因素, 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有学校对于哺乳期或子女在两周岁以内的女教师, 变刚性的学习研究要求为柔性的自愿作业,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人性做法。吴卫东等人认为, “教师群体可以依据不同线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按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年龄特征我们可以把教师群体分为新手型教师 (0-5年教龄) 、适应型教师 (5-10年教龄) 、成熟型教师 (10-20年教龄) 、专家型教师 (20年以上教龄) 。”这种分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也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倘若新手型教师与成熟型教师运用同样的考核指标, 毫无疑问这会忽视新手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作出的诸多个性化的努力, 这些努力是以前的量化考核都不能凸显的, 因此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正如学生需要“体验成功”一样, 每一个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只有教师能通过“成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生命中潜在的资源才能转为现实的资源, 他才能发展成为“自主成长型”教师。在这里, 对不同教师群体采取区分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吴卫东, 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 2001 (1) .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2
关键词:高校教师;生命;学术;价值
我国拥有一支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任教师1449686人,教职工总数2308631人。然而,根据2006年年底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研究”的调查结果,知识分子群体中已然出现了 “过劳死”和“英年早逝”等现象,这些基本事实凸显出的是高校教师不容乐观的健康状况。此外,根据2013年2月5日来自光明网的一份调查,高校教师在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认识和评价时,认为心理压力大的占44.2%,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28.2%,认为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占21.3%,认为心态平和的仅占6.3%。可见,我国高校教师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状况实在堪忧。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历时的眼光来看,都出现过鼎盛的轴心时代,中国传统社会的轴心时代为先秦,彼时诸子争鸣,百花齐放,思想、学术均呈现繁荣气象。胡金平在《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一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知识分子却越来越少。高校教师作为受过高等教育握有社会良知、普遍价值,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和批判精神,对人类命运表现出无限关注与悲悯的文化人,理应继承我们民族中内含的学术精神与文化基因。
王洪才(2005)认为,应该满足生命成长的每一个瞬间的需要,满足人们崇高生命价值的追求,满足他们对理想的生命状态探索的欲望,满足他们对生命境界拓展的欲求,这一切都表现在对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关心上。每一个生命体都是精神灵动的人,是具有独特气质的,当他们对生命关怀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够表现出创造性才华来。
(一)管理者制订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加强高校医院对教师健康的介入
疾病和死亡的发生固然无法阻止,然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与维护却是人力可即的,这是高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亦是对党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遵从,更是对人文关怀倡议的践行。管理层必须坚持职业操守和实事求是精神,不受外部压力干扰,坚持把教师的生命和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这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校医院的积极作用。
丁继侠(2006)认为:在不断推进的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高校医院与单纯承担医疗服务和看病收费的社会医院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保障教学科研,稳定教学秩序,推动学校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具有“公共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职能;不能简单地与其他高校后勤部门一样纳入后勤社会化管理;但现在有的高校后勤改革简单地搞一刀切,把校医院整体剥离,推向了社会,在经济利益驱使下,校医院的预防保健工作受到严重冲击;高校医院应该拓宽服务范围,投资培养全科医生,医学美容,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医疗康复和营养指导等。
(二)珍视教师的学术生命,鼓励学术自由
宋代大儒张载关于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留下了最经典的阐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如同爱惜羽毛般努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创造并极力保存价值,这种珍视有时被置于与生命同等的位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术生命不会因自然生命的终结而戛然而止,学者的价值便因为这种对人生不尽的追问与求索而超脱并永恒。学术自由包括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高校给予教师足够开放的空间,在基本保证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可以使教师充分施展生命的张力与无限的灵性,创造多元文化。
(三)永不放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教师在精神生命的领地中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看法和感受,具体便表现为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文学艺术是高校教师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张祥云认为,具有人文性质的教育知识的表达不应该限于科学论文的表达方式,应该允许多元的、开放的表达。在教育思想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对话式的表达,有故事式的表达,有神话和寓言式的表达,甚至有苏格拉底和孔子等伟大思想家更强调用行动来表达。文学艺术的崇高与庄严像来是知识分子挣脱樊篱回归本我的捷径。文化塑造着他们的同时,他们自身也在创造着文化。
(四)教师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教师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首先正确认识自己,在比较客观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使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基本吻合,从而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先行条件。陶志琼认为:课堂是教师展示自己才能和学问的舞台,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了解人生和世界的场所,是用教师的生命和学生的生命进行碰撞的地方,是教师和学生思想产生火花的地方,是用知识和理想滋润学生干枯心灵的地方,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源泉,是产生伟大教育教学思想灵感的地方,那上课铃声,课桌,课本和黑板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遨游知识海洋的帆船。陶志琼,教师是谁--教师教育哲学导论
三、小结
人以智慧和力量成为世界的主宰,是生命的最高级形态。而教师则是这种智慧与力量的培育者和呵护者,高等教育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而这种智慧与力量的积聚、维护,无不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唯有教师的生命和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关怀,教师本身得到全方位深入的关爱,才能使教师的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使人的价值得以传承。这亦是本文立论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丁继侠,程建会.新时期高校医院职能定位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28-130.
[2]胡金平.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18-22.
[3]王洪才.试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价值导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
[4]张祥云.人文知识的特性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04,6:8-12.
教师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篇3
我国长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观念中完全没有关于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任何理念存在。纵观我国的教育史, 从古至今对教师的定位都仅仅局限于教书解惑的功能上。换句话说, 社会对教师的作用十分有限, 不具有全局性。而对教师内在生命价值方面的评价体系几乎没有。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延绵中, 社会、国家对教师的定位长期不变。而且社会舆论也热衷于长期宣传教师所谓的“牺牲精神”或者是“付出精神”, 这种思想上的 “枷锁”让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 将教学的生命意义人为的变得非常狭窄。
二、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 社会上对教师这门职业所谓的待遇水平给出了很多带有美化性的说辞。教师成为了社会上最为理想的工作之一, 在描述中, 教师这份职业既稳当, 又光鲜, 好像是完美的无可挑剔。但是, 实际上, 很多教师的生存状况并不像描述的这般美好, 有很多问题都凸现出来, 亟待社会去解决和消化。目前还有许多教师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层的教师而言, 他们的辛苦付出和自己的收入完全不成比例, 长此以往,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消磨殆尽。他们甚至开始选择一些第二职业赚取额外的外快, 有的甚至直接选择了转换职业。近年来, 我国优秀教师流失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 根据调查, 我国很多教师, 特别是从事教育事业时间很长的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许多女教师在忙完了一天的教务工作后, 回家还要面对一大堆的家务杂事。同时, 社会对于教师身体状态的情况也不是很关注, 学校也很少为教师组织开展一些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此外, 教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教师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不重视。特别是一些毕业班的教师, 为了提升自己班级的升学率, 往往工作起来不分昼夜, 对自己日益下降的身体情况也是关注程度不够。
再次, 许多教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教学负担较重的基层教师而言, 其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有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务需要进行兼顾。而很多毕业班的教师也长期面临着升学率的压力。长此以往, 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 对教师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三、教师自身生命理念的缺失
教师除了要助力学生成长以外, 还必须进行自我的成长。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教师在自我修养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体会教学的真谛, 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 不容侵犯”的位置上。他们不会将教学当作是生命与生命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 除了年复一年的重复以外便别无其它内容。这就是教师自身缺失生命理念的最大表现。如果具有生命理念, 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平等且各具特色的“生命体”, 那么教学的效果势必会变得有声有色。
四、教师的教育发展存在滞后性
教师生命价值观念缺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教师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首先, 对于教师的培训存在着“走过场”的嫌疑, 很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都显得过于的流于形式, 这些流于形式的培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很多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加薪晋职, 而并非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而是进行被动的学习而已。这些非自愿性的培训效果其实要被大打折扣。教师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很多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成熟期, 为了实现自我和自我完善就需要教师站在生命的视角下进行相应的自我修复。
五、学校对于教师生命的关注程度不够
目前, 教师生命价值观念缺失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生命价值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许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长, 而对于教师的培养则往往显得较为忽略。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教师连生命价值都根本没有听说过, 更别说站在生命视角下进行教师教育的发展。
总之, 生命视角下的教师教育发展是目前教育界所追求的一种教育新境界。但是这个理想追求的过程往往是很艰难的。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携手制定目标, 关注教师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 从源头上、思想上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理念。同时, 让教师在教育发展中实现生命与生命相互沟通交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笔谈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养—生命教育司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12 (5) :12.
[2]郑凤仪.生命教育视野下教师素质的建构[J].辽宁教育, 2014 (4) :81.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4
关键词:教师主导 生命课堂 信息技术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新课改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生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叶谰教授在1997年提出必须看到“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生命质量的意义”,教师除了教书育人以外,还要“育己”。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认学生生命特性时,也反观自我生命的成长。二者是共振的,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投入的过程,《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如何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和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是构建信息技术生命课堂的重中之重。
一、唤醒和回归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目前,许多信息技术课堂仍是老师的天下,没有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角色,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要唤醒和回归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例如,在Word的应用教学中,我在学生练习时通过讲台后台终端进行监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通过计算机后台的教学终端管理系统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在电子白板显示出来,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在交往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新知的发现。从而达到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其集中表现就是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应“自我解放”,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真正实现双向互动,共同成长。
二、构建开放性课程,提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统一
生命化课堂教学的目标要通过过程来落实,生命化的内容要通过过程来实施。但是在上课前就精心设计好了整堂课的内容,哪些词语,哪一个段落,有几个问题,甚至让谁来回答问题都进行了一一的设定,认真备课的精神值得敬佩,方法未必可取。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个性不同,生长环境不同,信息技术的底子不同,在课堂上接受理解的能力与速度就会不同,按照自己的设计讲课,效果能会一样吗?请想一想,学生是学习文章自身的思路呢,还是要学习教师的思路?准备好上课内容不能反对,但是不按照学生的情况、不依照学生的思路讲课就应该坚决反对,不以文本本身的思路去准备就应该反对,我们应该把发现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
例如,在一节信息技术教研课中:一位女生由于怯场,回答问题结结巴巴。于是,执教的老师说:“快坐下吧,别浪费时间了。”在那位老师看来,最重要的是他设计得非常精巧的教案和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他偏偏忘了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发展。而那些对教育的本质、对完整的教育目的、对人的发展有着深刻理解的教师不是这样处理问题的。而在另外一次信息技术展示课中,以为执教教师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他非常耐心地等待着这位女生把话说完,然后,在另一个教学环节中又让她回答了一个难度较小的问题。最后,那位女生主动举手回答了一个难度并不小的问题,回答得很好,那位老师引导全班同学为她鼓掌。钱梦龙老师说:“在一堂课上,学生由怯懦变得勇敢起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进步。”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促成个体生命成长
精神生命具有活动性,没有静止的生命。因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组织好各种教学活动。而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活动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内容的特点,根据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创设。从组织形式来看,应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直线单向式的单一、僵化模式,组织好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学生自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多元互动方式,让学生在发挥自主性的基础上,养成合作的精神,学会创造性的综合思维方法,使自己获得自主更新。从活动时间来看,生命化信息技术课堂要求打破信息技术课堂时间的封闭模式,教学活动应灵活掌握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步骤,调整节奏;并且努力作到课堂内的时间与课堂外的时间自然衔接,让课堂外的时间在课堂内自由流淌,从而在相对的意义上延长活动时间,促进个体生命主动发展。
从活动空间看,要求打破信息技术课堂空间的封闭模式,让教室成为学生放松的、自由的学习、交流、研究的场所;让教室外的天地也能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收集信息、查阅资料,补充、丰富书本知识,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结合,拓展教学活动空间,使活动更具有生成性。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模拟课件的演示可以让许多中难点得到突破,但是还有局限性。实物比较死板,课件灵动性有缺陷,我经常制作一些Flash课件,通过直观、形象,便于引领学生思考如何将教学难点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展开,产生让学生感觉难点不难的效果。如果有些同学学完了新的内容,还可以选择相应难度的试题进行智能测试。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动态生成的教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学习、行为的改变都是必须的、非常重要的。
首先,发展性评价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基点是否牢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诊断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出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评价中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其次,发展性评价要重视个体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有特长。况且每一个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个体发展的方式是多样的,发展的进度也是多样的。如有的学生在知识的理解方面有特长,有的学生在动手操作方面有优势,有的学生擅长解难度较大的计算题……教师要树立“行行出状元,人人能成才”的观念,“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教师要要树立崇高的职业使命感,而不把“教书”仅仅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应该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过程,成为彰显人的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和沟通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运用想象力从事意义创造和分享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许海东.浅谈信息技术课导学课件的设计、制作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2).
[2]梁昌金.以导带学,以练促思——导学案使用的实践及思考[J].中学数学,2016,(13).
[3]孙鼎臣.巧设导学问题克服“假合作”现象[J].教师博览,2016,(06).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5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是具有生命的个体, 通过课堂与学生不断合作、互动、生成, 用生命拥抱生命, 用心灵贴近心灵,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成教育行为和实现生命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虽在深入推进, 但传统课堂模式的根深蒂固和新课程改革的相对滞后, 却仍然使教师的生命意识受到蒙蔽和缺失, 使课堂教学缺乏深度和活力。
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权威和长者, 仅仅负责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较少考虑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状态、过程, 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教学方法单一、静态、枯燥。即使新课程改革后, 有的课堂上虽充满师生问答互动, 也仍然是教师断续发问, 学生根据知识点作答, 不但没有思考和探究的时间、空间, 而且基本停留在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设计范围内。这种互动仅仅是知识点的考察, 本质上仍是教师在教, 而不是学生在学。有的课堂上学生充分自由, 可随意发表观点, 教师各打五十大板后略作点拨、指导, 气氛很是热闹, 貌似发挥了学生自主性, 其本质上则是教师角色缺失, 没有尽到真正关怀生命和启迪智慧的作用, 成了旁观者。有的课堂上教师不停地巡视、个别辅导, 看似关系融洽, 但是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师生平等不得而知, 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象征性的, 因为如果教师如果没有真正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尊重个性和关爱学生成长的话, 学生往往不会把教师当作真正的合作者和学习伙伴。由此可见, 教师如果缺失生命意识,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只是一句空话, 就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
二、生命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课堂角色
当前教师课堂角色定位的误差已经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影响学生生命活力的增强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本文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 对教师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构, 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者, 学生智慧之门的开启者。
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就是要在理解、尊重、信任的基础上, 把学生当成一个平等的生命个体, 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 使学生精神世界不断充实和丰盈。魏书生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 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 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在课堂上,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个性、富有情感的人, 关注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自信, 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颗渴望关怀的心灵。
做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者,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交往、互动,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 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让学生在不断被发现、被欣赏、被充实、被激励过程中自我发展和生成, 把课堂变为提升生命境界的舞台。叶澜教授说:“课堂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育和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只有从生命的高度来建构教师课堂教学角色,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
学生智慧之门的开启者, 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激发兴趣、思维渗透、问题探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它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一个个体生命的真正的发展, 最大表现是创造, 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积极调动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思维素质, 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让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无穷的潜力。
三、教师如何在课堂角色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是认真对待个体差异, 让课堂成为尊重生命和促进自主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理解和激励每一个学生, 不要出现漠视、歧视、冷遇, 因为生命个体是有差异的。因材施教, 尊重每一个生命, 换位思考, 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理解, 吸引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上主动参与课堂, 积极思考, 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和主动生成的课堂。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是一种教学思想, 也是生命教育理论的体现, 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个体生命, 让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 不以牺牲一部分人发展的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人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外, 还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素质的培养, 通过情感沟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心实意的关爱和帮助,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自主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上来, 转移到提高思维力、解决力、行动力上来, 提升生命质量, 追求生命意义。“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尊重和对待个体差异, 才能为每个生命都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每个生命都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价值。
二是努力满足学生需求, 让课堂成为理解生命和促进发展的课堂。忽视学生需求的课堂, 不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结果课堂忽视了学生的生命存在, 成了老师自我表演的阵地, 导致以教代学、盲目施教。教师应该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渴望, 以人为本, 积极创设和引导,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我生成。
低效课堂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生命个体需求, 教师带着教学任务进行简单讲解或者设计一些无法吸引学生进行探究的所谓活动。要让课堂真正变得有效、高效, 就必须理解和满足学生的情感心理、探究心理, 就必须关注学生主体实践,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加强指导、合作与交流, 让提问变得具有启发性、开放性, 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收集反馈信息, 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课堂的高效能够具有持续性。这样不仅把课堂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 让学生获得知识和经验, 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使学生的关注力、倾听力、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是积极关爱学生成长, 让课堂成为拓展空间和激发活力的课堂。一节成功的课堂, 学生往往先是被教师打动, 然后才被教学内容打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情感和人格, 利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生命, 开拓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 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以生为本, 把学生从传统的受教育者提升到生命体的高度来看待, 把学生从知识的容器和复印机还原为充满激情、智慧和潜能的创造者。和生硬的指导、冷峻的批评相比, 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鼓励和喝彩, 这些能让学生更容易接纳老师和课堂。所以,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进行语言和眼神的交流, 让心与心呼应共鸣, 同时积极找出学生“闪光点”, 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让学生多一些自信、成就感和兴趣, 让课堂成为拓展生命空间和激发灵性活力的舞台。
总之, 教师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 领悟和追求生命的承担者, 必须适应时代要求, 用心灵和生命积极实现由课堂任务到关注生命的角色转变, 推动当前新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下, 认为教师应该在认真对待个体差异、努力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关爱学生成长基础上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学生生命意识的唤醒者, 学生智慧之门的开启者。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冯建军, 著.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郭思乐, 著.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6
一、在职校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鲜明个性的塑造, 形成学生健康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应用的一句名言, 也是新课程改革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 即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 没有创造的阅读, 只是一种“死读书”。中职语文是一门兼容性很强的学科,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无不折射上述内容。职业教育语文课本所选课文无一不表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 教师的讲授有各不相同的理解, 学生的感悟也有各不相同的角度。因此, 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个性最好的操作平台,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创造一切机会张扬学生的个性, 这样才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心中的“哈姆雷特”。
在与学生选学鲁迅的《一件小事》时, 当分析这场车祸的责任时, 有的学生提出是车夫的责任, 因为车夫的车把兜住了老女人的破背心, 有的学生提出是老女人的责任, 因为老女人的破背心兜住了车把, 而一个学生却提出: 既不是车夫的责任, 又不是老女人的责任, 应该是风的责任, 因为课文中写道:“伊的破背心没有上扣 , 微风吹着 , 向外展开 , 所以终于兜着车把。”无疑, 这种观点是该生所特有的, 现行的教学研究资料, 一般都把责任归罪于贫苦的老女人, 从全文对风的三次描写来看, 这种习惯说法是有失原意的。
可见老师不能局限于教学参考书, 把可以有多种分段方法的一些课文答案“定死”, 考试中的阅读题也是如此。老师完全满足于预设, 这样的期待必将导致教学封闭, 封闭必将扼杀个性, 扼杀创新。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 就要从期待的答案中走出来。因此, 我们在职校语文教学中, 就不能仅仅“因材施教”, 更应该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在禀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 着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立性, 同时增强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考的创造性。应该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 每一回作文的训练, 以及每一次语文活动的开展, 引导、鼓励学生发表正确而又新颖独特的见解, 塑造学生鲜明的个性,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
二、在职校语文教学中注重丰富学生情感世界,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在阅读具体的文章时通过各种能力的有序训练完成的, 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无一不是作者“缘事而发”、“有感而作”的, 无一不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文以情为主”, 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的选择,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文美, 则具有形象性;质美, 则具有情感性, “文以载道”是古今文人写作的一条重要的原则, “文道合一”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一特点是其他理科教学难以企及的。挖掘文本的情感内容, 增强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 让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 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 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特性, 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的投入, 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教师的“导”, 达到师生共同沉浸于某种高尚的情感的体味之中, 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洗礼, 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净化, 使学生的感情得以丰富, 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美。《书愤》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但是这一切对于处于和平年代, 生活在太平盛世下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学习这首诗时我引用了“美伊战争”, 事先安排学生看电视了解这次战争, 上课时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以一名伊拉克平民的身份谈谈国地被异族占领后的感想, 再让他们想象:假如现在战争平息, 流离在异国他乡的伊拉克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他们怎么生活, 这些表达了他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 激励学生的情感, 学生就很容易地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课文俯拾皆是:《我的母亲》中对“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的描写, 生动地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深;《不自由, 毋宁死》中, 亨利先生的演讲无不表现出对英国殖民压迫的悲愤, 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所有这些都有益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完美的人格。
三、在职校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形成学生健康心理。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均明确提出 , 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作为语文教学重要教学目的之一。职校语文教学内容恰恰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美学系统, 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多篇佳作, 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表达内容上都具有典范性, 蕴含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可以说, 教材是语言美、结构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这就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职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汉语文字的形象美, 领悟语言的音乐美, 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 捕捉现实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教师由此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 褒之以真善美, 贬之以假丑恶,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再别康桥》时, 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文章参差错落的节奏美, 和谐统一的声韵美, 情景交融的意蕴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 从而进一步鉴赏到词的意境美……所有这些都是教师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 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涵,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使学生在美的作品中受到美的熏陶, 自觉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加深理解审美对象的性质,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形成健康的心理。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职业教育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是现代教育的要求, 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 只有充分发挥其综合效应才能让职校学生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虽为应用型教育, 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育人, 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必须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学生鲜明个性的塑造”、“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三个方面, 对在职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等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健康心理,个性塑造,审美情趣,激发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 1993.02.
[2]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教育部, 2000.03.
[3]钱梦龙谈语文教学.中国教师报, 2009.08.
[4]崇林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 2012.04.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7
一、从课堂管理现状透视学生人性的缺失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态场域,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首先有思考、交往、沟通的自由才有共享共创知识的可能, 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形成的课堂管理体系为此做出的贡献却相当有限。即使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 大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现状也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近几年 (新课程改革以来) 的调研及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 教师的课堂管理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原则倾向于任务中心;管理风格倾向于专制独断;管理方式多为控制监督;管理内容侧重纪律约束。从这些结论来看,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为实现教学目标, 为提高教学成绩。这种管理取向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尊严的不平等——民主精神的缺失;个人发展特质的抑制——创新精神的缺失;心灵交往的绳束——人文关怀情感的流失;成就动机的误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断层。
著名学者吴康宁说过“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 因此很多教育实践必须从人来考虑”。从上述的分析来看, 现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极有限的, 因此, 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以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必须对课堂管理进行“人性”的开发, 深化教育工作。
二、从课堂领导诉求寻觅教学的价值旨归
领导理论之所以受时下国内外专家的推崇, 是因为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思想已在侵蚀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知性和灵性。领导理论相继引入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正好是人们对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呼唤。课堂领导作为一个话题在此讨论并不是因为我国传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没有过教师的领导, 而是因为各种考试制度的劣根性与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非理性适应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教学价值在渐渐模糊和淡漠。从理论上的分析来看, 课堂管理与课堂领导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主体的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有着区别 (如表1) 。
由表1可见课堂领导在“育人”的教育价值上要远远大于课堂管理, 更彰显出对学生人性的关照。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独立的, 一定程度上, 课堂管理为课堂领导提供“基层”工作的准备和支持, 如学习质量的管理就包括对课堂环境、纪律的管理, 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下才能从更深层面展开对学生在知识、文化、人格和道德上的领导。我国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传统, 从孔子的“道而弗牵, 牵而弗抑”到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呼应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于对人更好生存的引导, 而课堂领导的本质就在“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因此, 辩证地来说, 教师既需要有课堂管理的技术, 又要深谙领导的艺术, 只有超越常规的管理站在领导的高度来统领教学才能深化“育人”这一教学价值。
三、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教师教学价值如何拓展
课堂管理的工作主要围绕提升学习质量展开, 主要体现在课堂环境管理和对教学监控的事务上。教师参与课堂领导就要在管理和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在获悉知识、感悟文化、人格提升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引领”职能。教师要实现“引领”职能, 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课堂情境, 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情境是指课堂环境与各种课堂资源的一种动态组合。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对课堂情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利于师生建构、互动生成知识的角度出发。传统与现行的课堂管理多限于对物质条件、心理氛围与纪律状态的改观与调适, 而情境创设则侧重于在教学策略上开发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这种情境不仅要安全、人性化, 还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未来的动机, 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探究、合作。
2.组织课堂文化, 开发感化力量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课堂文化不仅体现在课程中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中围绕文化进行的活动中。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文化普遍的特点是:专断、单调、背离, 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将课堂管理与教学环节隔离了, 所以教师不仅要依靠知识、能力组织好教学活动, 还要动用其文化修养、人格道德上的魅力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 在这种文化中感悟学生, 潜移默化其“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的素养和功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 融合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 它体现了人的主体间性,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共同体意在师生融洽沟通、交流, 共同分享课堂资源, 在相互影响、促进中实现共同的学习、成长目标。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组织团体学习、工作的形式, 取得集体努力的“一致性”, 因此教师要具体做到:指导个人学习目标, 确立集体共向;赋权学生参与组织合作活动;权责义务和分享权利的角色定位;运用课堂文化引领学生成员理解、体验共同信念, 融合共同愿景;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4.整合师生人力资源, 开发互导式领导
师生人力资源是课堂资源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师生以知识、经验为载体的各种智力和能力。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 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 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 无论是以言语, 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 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而,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活资源”, 引导学生自动生成经验。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还要有一种意识:这些资源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影响力的见证, 教的活动同时也应该合理接受学的过程的领导, 这种主体间的互导式领导就是一种隐形的课堂资源, 蕴含着巨大的教学价值。
5.驱动学生成就动机, 引导“自我实现”
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 学生的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上, 外在动机则体现在对学习的奖赏和对外在的压力承受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豪斯的成就动机理论, 教师要驱动学生内外动机要从以下细节着手:了解学生“成长上限”, 包括学生的……创设实践条件;强化成就感;归因引导, 帮助形成成就的心理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 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 而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工程。因此, 教师的课堂领导最终的着力点在对学生可持续生长能力的培养上。
归结全文, 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 是思想的启迪者, 是心灵的开拓者, 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课堂领导思想的成熟和领导力量的践行是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旨归, 是新教育时代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中对教育家园的张望。本文的撰写就在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平台, 厘定教师的认识, 坚定教师的信念, 继续他们的崇高事业之旅, 不畏风雨。
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领导则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学生朝健康方向自我实现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和艺术。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都有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的行为变革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回溯和延伸。
关键词:教学价值,课堂管理,课堂领导,教师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332.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 2002 (10) :24-50
[3]刘锡萍.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领导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教育论坛, 2002 (3) :59-60.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教师的课堂生命价值 篇8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随着信息大爆炸,学生淹没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也就是教师“知识权威”在松动。那么,在地理课堂中教师的价值如何提升?
一、教师的“讲”变为“引”
传统地理课堂的一大特点是“满堂灌”,讲台是教师的神圣“讲坛”,学生是三尺讲台下的“听讲者”。长期以来形成一种局面:教师主动地教,讲得汗流浃背;学生被动地听,听得昏昏欲睡。随着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学生可以从网络、教参、教材、教辅用书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已不需要教师讲太多的知识内容,而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引导和点睛作用。要以自己的讲引导学生学,以自己的讲促进学生学,以自己的讲激励学生学。也就是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最佳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
示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热力环流”这个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以往课堂教学中的处理方法一般是“边画边讲”,教师一边在黑板画图一边讲“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师画得热火朝天,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只是默默地被动旁观和接受。而现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可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出来,学生自行观看完全可以理解和掌握,并且学习的兴趣还会提高。所以教师要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引导学生去探索“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列举实例“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去实践应用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学生的“听”变为“学”
教学世界是“人”的世界。教学不仅是人的意义世界的中介,而且也是“人在其中”的活动过程。教学是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发现、畅游世界奥秘的愉快旅途。杜威也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地理课堂学习过程中,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其外观上一大显著特色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阵地。学生将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生不再只做“录音机”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而不参与活动,而要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体,以主人公的态度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示例: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时,以往的课堂是教师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学生逐条记下背诵、教师抽查的过程。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只要呈现本课的学习提纲,学生就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原因、影响以及治理措施;而且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案例的探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可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并可以学以致用以同样的方法分析其它地区。
三、 教师的“教知识”变为“培养情感与价值观”
课程知识的价值应是处理各种实践能力,使人获得生活的意义和旨趣。充分发挥知识的文化性和价值性,将知识与人类的境遇、命运和幸福关联起来。就学生的成长而言,任何知识都富有真情、德性和美感的要素,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不仅在于获得客观知识所描述的真理,更在于获得真情、德性和美感。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新的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应由“教知识”变为“培养感情与价值观”。
示例: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3“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教学目标不应定在四个战略思维的了解和背诵上,而应上升到情感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并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四、 学生的“学知识”变为“提升思维技能”
恩格斯说过:“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鲁洁教授也曾说:“当代教育在‘何以为生的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而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悟性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示例:高中地理必修3“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第一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条件”的学习,往往是教师总结出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然后让学生记下来背诵。应该改变这种以学习知识为目的的课堂,而是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举一反三,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