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命价值

2024-09-27

教师生命价值(精选12篇)

教师生命价值 篇1

在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前, 许多地区与学校已经出台了“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纵观其绩效工资的评估结构, 几乎都是按照“德、勤、能、绩”或是“备、教、改、辅、考”等几个指标进行量化考核。从“绩”在考核结果中所占的比例来看, 这些教师评价的终极标准还是落在教学成绩 (或者说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上。究其实质, 无一不是围绕着升学率指挥棒在转。这种根据同一角度、采用单一模式的对教师的衡量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个性与创造性, 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甚至可以说把教师完全看作了一种工具而忽视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所谓教师的生命价值, 一方面包括教师身上所蕴藏的,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发展起作用的部分, 另一方面也包括教师对自身所创造的成果得到社会认可的满足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自我实现看成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教师作为社会的个体, 只有当他的个性与需要得到满足, 所创造的成果得到他人与社会的尊重, 他才会以积极的姿态不断地提升自己, 同时通过其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等来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的发展。从目前的一些调查中, 我们发现将教师的个人利益与教育教学绩效联系起来, 虽然的确可以调动部分教师的积极性, 但更多情况下它给教师的不是激励, 而是焦虑。这种试图使用金钱作为专业提升的手段, 曲解了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动机, 并贬低了教师工作的价值, 导致“教师往往会放弃组织归属、自我成长和职业乐趣等内在需求, 转而追求外部刺激”。一朝考好, 未必能说出什么成功经验;一次考砸, 又对失手的原因莫名其妙。这种绩效考核忽视了对教师各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评价, 表面上体现了实用主义逻辑, 实质上已成为了套在教师头上的无形的枷锁, 使得教师因循守旧, 教育教学活动愈加老套。众所周知,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在短期内是不易看出教育效果的, 而这样一种牵涉到教师根本利益的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必将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 使得他们因为担心不良的评价结果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收入, 无法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与理想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被动地沦为制度的奴隶, 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教师的劳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 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人格影响感染学生, 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 因此, 教师的生命价值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

《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对教学效果的考核……不得把升学率作为考核指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这标志着对教师的绩效考核由重视学生的测验成绩开始转向着眼于教师的成长进步的过程。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与进步, 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那么其评价操作也必然以有利于教师积极工作、积极投身到学习与研究中为出发点。由于教师们个人专业背景、教育教学经历的不同, 身处的工作环境 (学校、课程资源、学生基础及家庭背景) 的差别, 教师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 应该适当考虑学科、年级、教学风格、学生特点、甚至身体状况、生活困难等因素, 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有学校对于哺乳期或子女在两周岁以内的女教师, 变刚性的学习研究要求为柔性的自愿作业,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人性做法。吴卫东等人认为, “教师群体可以依据不同线索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按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职业年龄特征我们可以把教师群体分为新手型教师 (0-5年教龄) 、适应型教师 (5-10年教龄) 、成熟型教师 (10-20年教龄) 、专家型教师 (20年以上教龄) 。”这种分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在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也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倘若新手型教师与成熟型教师运用同样的考核指标, 毫无疑问这会忽视新手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作出的诸多个性化的努力, 这些努力是以前的量化考核都不能凸显的, 因此对其发展也是不利的。正如学生需要“体验成功”一样, 每一个教师也同样需要不断感受成功的快乐。只有教师能通过“成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 他生命中潜在的资源才能转为现实的资源, 他才能发展成为“自主成长型”教师。在这里, 对不同教师群体采取区分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吴卫东, 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 2001 (1) .

教师生命价值 篇2

论价值、人的价值和生命的价值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映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生命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核心问题.人怎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关键还在于自己.

作 者:蒋桂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018关键词:价值 人的价值 生命的价值

探索生命教育发现生命价值 篇3

本届820中国民办教育节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特邀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与家长合力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和丰富生命的价值;它通过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引和优秀教育产品的帮助,让孩子激发生命潜能、发现生命与自我的存在,并启发青少年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它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一种符合人性要求的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

本届820由一个主题大会和多个专题平行论坛组成。主题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界专家、权威学者、知名教育机构领军人物、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就“科技教育·探寻生命之本”、“环保教育·守护生命之源”、“艺术教育·绽放生命之花”等话题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专题论坛分别探讨和交流了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管理运营、教育资本、素质教育、教育产品、新媒体营销策略等热点教育议题,行业同仁共同探讨和分享了国际最前沿的教育理念、最尖端的教学产品、最具实战性的教育企业运营管理方法。教育大咖们针对民办教育行业的发展、变革和创新所分享的宝贵实践经验与智慧,让全体民办教育人距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820中国民办教育节自2013年8月20日在中国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第一届成立大会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被公认为中国民办教育界的年度盛典,并成为全球几十个国家和中国数万家民办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和支持的国际性教育行业峰会;820中国民办教育节也是第一个以日期数字命名的、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民办教育行业校长、投资人峰会。

教师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篇4

我国长年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观念中完全没有关于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任何理念存在。纵观我国的教育史, 从古至今对教师的定位都仅仅局限于教书解惑的功能上。换句话说, 社会对教师的作用十分有限, 不具有全局性。而对教师内在生命价值方面的评价体系几乎没有。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延绵中, 社会、国家对教师的定位长期不变。而且社会舆论也热衷于长期宣传教师所谓的“牺牲精神”或者是“付出精神”, 这种思想上的 “枷锁”让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使命, 将教学的生命意义人为的变得非常狭窄。

二、教师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 社会上对教师这门职业所谓的待遇水平给出了很多带有美化性的说辞。教师成为了社会上最为理想的工作之一, 在描述中, 教师这份职业既稳当, 又光鲜, 好像是完美的无可挑剔。但是, 实际上, 很多教师的生存状况并不像描述的这般美好, 有很多问题都凸现出来, 亟待社会去解决和消化。目前还有许多教师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层的教师而言, 他们的辛苦付出和自己的收入完全不成比例, 长此以往,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消磨殆尽。他们甚至开始选择一些第二职业赚取额外的外快, 有的甚至直接选择了转换职业。近年来, 我国优秀教师流失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 根据调查, 我国很多教师, 特别是从事教育事业时间很长的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身体健康状况。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许多女教师在忙完了一天的教务工作后, 回家还要面对一大堆的家务杂事。同时, 社会对于教师身体状态的情况也不是很关注, 学校也很少为教师组织开展一些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查。此外, 教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教师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的不重视。特别是一些毕业班的教师, 为了提升自己班级的升学率, 往往工作起来不分昼夜, 对自己日益下降的身体情况也是关注程度不够。

再次, 许多教师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教学负担较重的基层教师而言, 其除了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 还有一些行政方面的事务需要进行兼顾。而很多毕业班的教师也长期面临着升学率的压力。长此以往, 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 对教师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三、教师自身生命理念的缺失

教师除了要助力学生成长以外, 还必须进行自我的成长。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教师在自我修养方面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体会教学的真谛, 始终将自己放在一个“高高在上, 不容侵犯”的位置上。他们不会将教学当作是生命与生命进行平等交流的过程。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枯燥无味, 除了年复一年的重复以外便别无其它内容。这就是教师自身缺失生命理念的最大表现。如果具有生命理念, 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平等且各具特色的“生命体”, 那么教学的效果势必会变得有声有色。

四、教师的教育发展存在滞后性

教师生命价值观念缺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即教师的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首先, 对于教师的培训存在着“走过场”的嫌疑, 很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都显得过于的流于形式, 这些流于形式的培训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也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而很多教师参加培训的主要动力是来自于加薪晋职, 而并非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而是进行被动的学习而已。这些非自愿性的培训效果其实要被大打折扣。教师缺乏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的提升。很多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成熟期, 为了实现自我和自我完善就需要教师站在生命的视角下进行相应的自我修复。

五、学校对于教师生命的关注程度不够

目前, 教师生命价值观念缺失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教师生命价值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许多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成长, 而对于教师的培养则往往显得较为忽略。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教师连生命价值都根本没有听说过, 更别说站在生命视角下进行教师教育的发展。

总之, 生命视角下的教师教育发展是目前教育界所追求的一种教育新境界。但是这个理想追求的过程往往是很艰难的。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 携手制定目标, 关注教师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 从源头上、思想上提升教师的生命价值理念。同时, 让教师在教育发展中实现生命与生命相互沟通交流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笔谈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养—生命教育司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12 (5) :12.

[2]郑凤仪.生命教育视野下教师素质的建构[J].辽宁教育, 2014 (4) :81.

教师生命价值 篇5

在我们家下面的土地上有一个蚂蚁洞,我和妈妈根本不在意这个蚂蚁洞但是在暑假我们一家外出度假回来一看蚂蚁洞已经大了不少。还有一群蚂蚁搬运食物,天上下起了冰雹,蚂蚁洞周围都被冰雹 砸的 一片狼藉,但是那些蚂蚁并没有危机感,一天之后,我下楼去看蚂蚁洞,发现一只蚂蚁都没有死掉。我很惊讶!几天后,我把一只毛毛虫放到蚂蚁洞中,因为今天有特大暴雨。雨

停后,我发现毛毛虫死了而蚂蚁没有死掉,后来我才知道蚂蚁是一种坚强不息的动物。

仙人掌生活在漠里,仙人掌体内有很多水份,而这些水份是仙人掌的根在土深的地方和有水的地方来花扎根。然后存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前不久。妈妈从植物店里买了一盆仙人掌,它的叶子上长着刺。因为放两个月暑假,这几天我都在家里玩电脑,今天妈妈打电话。问我花的情况。我才想起来,因为我这几天玩电脑忘浇花。,我挂了电话。跑到阳台上一看。只有仙人掌的叶

子是绿的,其他的花儿都枯了。我把一个狗尾巴草和仙人掌放到一个盆里。我一个星期都没给它们浇水。后来我一看狗尾巴草给枯死了而仙人掌的叶子还是绿的。

生命的价值 篇6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女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女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女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她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女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她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由于女孩怎么都不卖,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女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一切告诉给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着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生活中,如果自己把自己不当回事,别人更瞧不起你,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二的你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充实、发掘自己,最后世界才会认同你的价值。

追寻生命价值的过程最有价值 篇7

生命价值论, 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既熟悉, 又陌生。说熟悉, 是因为没有一个人不曾对生命价值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作过思考;说陌生, 是因为学术界对生命价值进行系统学理探讨的成果还不多见。

其实, 生命价值论希望达致的理论目标其实是明晰而朴素的, 它试图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进行追寻和探问, 引导人们对生命价值予以肯认和服膺, 祈求人们在关乎生命价值问题上达成下列基本共识——我要活着, 也让别人活着;我要好好活着, 也让别人好好活着;我要幸福地活着, 也让别人幸福地活着。整体而言, 这三点共识与生命价值论研究的顺次提高的三个层次相对应, 如此, “我要活着, 也让别人活着”也就成了生命价值论最基本的关切, 在这一层次里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纾解死亡焦虑、克服自杀诱惑、肯认生命意义等, 这是生命价值论实在不能不面对的最基本层面的问题, 是生命价值论应然观照的依次提高的三个层次的最底层, 是对生命价值的本论。当然, 上述三个层次并不分明, 诸多因素相互勾连, 诸多论证循环往复;当这些探讨再置于当代中国语境中时, 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在生命价值论的论域里, 对一个问题的追问, 常常会引发对所有相关问题的追问;而对一个问题的解答, 也往往依赖于对所有相关问题的解答。

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幸而得之, 坐以待旦。随着《生命价值论》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出版, 本研究总算告一段落。本书首先考察了人的生命价值这一本来内在于人自身的生命诉求, 何以成了一个亟待哲学予以应对的理论问题。世上生命万千, 唯有人在追问人之为人的生命价值, 亘古如此, 当下尤甚。一部人类发展史, 无异于人的生命价值的理性开显史。通过对生命价值理论进路的通览, 尤其通过对传统生存论、现象学、诠释学、诗化哲学、语言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菁华的借鉴, 本研究审慎提出了生命价值论这一理论构想, 并试图完成这一理论的初步架构。

其次, 试图揭示人的生命价值的本真意蕴。生命价值论看来:所谓人, 即是追寻自身生命价值并朝着生命意义渐次生成的实践着的存世者;所谓生命, 即人基于肉体自然追求价值超越的存在特性。于是, 人的生命价值在本研究中就界定为内含于人之整全生命并在自然和超越二层面多维度展开的生命特性。其间其实有一个理论上的偷懒, 世上生命不限于人, 其他的生命种类有无价值, 在本研究中采取了孔老夫子式的“未知人, 焉知兽”的狡黠, 而把这一可能大费笔墨的论证用一个人为的界定暂时婉拒在本研究之外。

再次, 直面人的生命价值的异化问题。本研究并没有一味对生命异化义愤填膺地大加挞伐, 而是对异化的情形作了分解。人之进化、人之发展过程存在着本源的异化, 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代价。而生命异化的发展史伴随着假与真、丑与美、恶与善、俗与圣竞冲纠缠, 生命价值时隐时现。在当今, 社会发展表面上凯歌行进, 人的主体性空前张扬, 但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却逆向退化, 症结百出。

接下来, 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基本生命关切。人的生命的自然价值不可通约, 应对其抱有必要的敬畏之心, 但又不因此停止探究生命的脚步。死亡, 我们曾对其深度误解, 它引起我们的恐惧, 也同时对我们产生诱惑, 前者导致死亡焦虑, 后者引起自杀, 焦虑和自杀都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误读。我们应在深谙生命价值的基础上, 纾解死亡焦虑, 放弃自杀, 肯认生命意义, 尊重自己与别人的生命价值, 使人与自己的族类都有尊严地活在这个尘世上。

最后, 指明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路径。聆听, 应该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前提姿态, 设身处地不断调整聆听的角度, 平心静气地相互聆听生命的倾诉;对话, 应该作为生命价值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互言说着, 相互听取着, 那种威权主义的“耳提面命”式的“指教”应予坚决摒弃;同行, 应该贯穿生命价值教育的整个过程,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应融入天地人“神”四方共在的生命群体之中, 一同去追寻生命价值的真切意蕴, 一起去体味生命意义的本真内涵。

行文至此, 伴随一些问题的解决, 却发现了更多的问题。归根到底, 我们实际上不可能给每一个生命个体开出一份通向实现生命价值、通向生命理想超越之域的通行证;本研究并没有也无意为大家提供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现成答案——这其实是本研究一直加以反对的理论企图, 重要的乃是唤起每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价值的应然追求, 唤起我们发自内心的生命智慧和真情, 激励并养成属于个人的生命与生命艺术。本书只是指明思考生命价值的可能路向之一种, 那就是通过“生命聆听”而指向天地人“神”错综勾连的生命关涉, 通过“生命对话”而达臻生命意义的敞显和澄明, 实现诸生命主体的同在, 在探问生命价值的道路上“一路同行”。

生命价值是一种如此令人难以捉摸、不易把握的东西。这个“东西”并非真是某种事物, 而是希望, 是渴求, 是梦想。归根到底, 本研究只是试图打开通往生命价值的大门, 而没有穷尽对其研究的野心。事实上, 本研究所能揭示的只是生命价值论的冰山一角, 笔者对该问题的主体部分还依然懵懂无知。有时笔者怀疑生命价值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欧律狄刻 (Eurydice) , 当我们回过头来注视她时, 她已悄然遁去, 在我们瞥见她的那一刻, 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教师生命价值 篇8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情”的可贵

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这些文字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表现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学。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小时后终于获救。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问:是什么让孩子能在废墟中活了下来?学生纷纷发言:是他顽强的毅力, 是父亲给予他希望……。这个故事让学生体会到, 有自信、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借机我又让学生说说在汶川大地震中同样感人的事,进一步让我和学生一起感悟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就这样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领悟作品中充满人性(爱情、亲情、友情)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朋友中的重要性,从而重生、乐生。

二、让学生在“生成”中学会珍爱生命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教学活动是人的活动,课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独特的思维,不同的生命阅历……“人”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我们应该加以利用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一位语文老师在将要结束课文《生命》一课时,突然受一位学生所提问题的启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说话题目,要求每位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假设自己死了,然后再用悼词的形式,追忆一生。在我国特有的忌讳死亡的传统文化影响下,老师课堂上这一史无前例的“生成”看似很冒险,实则最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加深对生命的体验,感悟人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从根本上让学生体味并意识到生命对于自身、对于家人和朋友、对于社会具有的意义,从而真正学会珍爱生命。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中老天鹅破冰的时候,我让学生高高举起拳头然后反复重重地落在桌子上,学生没来几下就觉得受不了了。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想象血肉之躯从高空重重地砸在极冷极硬的冰上的感觉,学生都说太残忍了,老天鹅这位破冰勇士太伟大了,一个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但是却能够迸发出多么耀眼的火花,生命值得尊重。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庆幸,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地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课外,我让学生读贝多芬,读张海迪,读海伦·凯勒,读他们身体残疾仍续写生命的勇气,读他们身处逆境、生命之花仍绚烂绽放的奇迹,读他们身上浓浓的对生命无比珍惜、无比眷恋的情愫,让学生在这些人身上充分感受到对生命的珍爱。

四、改进评价机制,让生命教育实现最佳效果

在教学中,长期受到批评或不被认可的学生,往往表现冷漠,攻击性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叙述:“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垂气和郁郁不乐……”这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吝啬表扬,要采用多元评价及发展性评价手段,多角度、多层面地肯定学生的长处,即使学生在学习上落在后面,我们也应该用“只要你努力,你就总能进步!进步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等来鼓起学生的信心,使学生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之中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还能进步的人!从而养成健康的心态。因此在我们教师努力的构建生命课堂的时候,我们应该对“伪生命”课堂说“不”。我们应该警惕打着“学生主体性”的旗号,弱化教师应尽的责任;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放弃学生健康人格的责任;打着“快乐教学”的旗号,逃逸“双基”的学习;打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旗号,进行“作秀”式的表演;打着“探究”的旗号,盲目探究。语文生命课堂教学是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教师生命价值 篇9

1 从生命科学技术所引发的现实伦理困境出发, 积极主动地对生命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前景作出“伦理学评估”

现代生命科技的加速发展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的矛盾, 往往使生命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的互动, 陷入一种两难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在: (1) 在孕育生命和生命科学实验的领域里, 诸如人工受精、试管婴儿、克隆人、妊娠中止、性-遗传咨询、基因工程等, 都面临着生命伦理的困惑和挑战。例如, 人工生殖技术应用如何避免精子捐献商品化?如何确定“试管婴儿”的父母? “代理母亲”能否存在?克隆人是否有损于人类尊严和价值?胚胎干细胞研究怎样防止研究者为获取材料而伤害妇女和胎儿?遗传学国际合作怎样做到真正保护受试者的利益?科学、符合伦理及我国国情的“优生”伦理学应是什么样?能否阻止有遗传缺陷的胎儿出生? 基因治疗如何保护好患者的隐私权?等等。 (2) 在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领域里, 诸如生态环境与生命、生命权、健康权、医疗保健结构与制度、器官移植, 人体实验等, 也都面临着生命伦理的困惑和挑战。例如, 如何维护有利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如何帮助有需要的人去获得种种生命医学科技的成果?或者, 帮助人不被科技所伤害?救死扶伤是否可以无限制地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在器官严重短缺时能否允许器官买卖? 大量经费投入人造器官的研制是否会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能否在病人或受试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人体试验? 等等。 (3) 在死亡与濒死的领域里, 诸如对死的再定义、脑死亡、安乐死, 临终关怀等, 更是面临着生命伦理的困惑和挑战。例如, 应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是否能使垂死的病人继续存活?关闭一个脑死亡病人的呼吸机是否违背医学宗旨? 人有没有自主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安乐死”究竟是人道还是犯罪?对于一个垂危而自身又倍感痛苦折磨的人, 采用先进的生物医疗技术去挽救, 是对这些临终病人的“延长生命”还是“延长死亡”呢? 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和回答这些挑战, 几乎与生命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 生命伦理学并没有墨守成规, 也没有惊慌失措, 它以开放的品格去有效地吸纳生命科学技术问题以求得自身体系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以期对人类如何应用新的生命科学技术寻求更好地发展予以道德行为准绳的规范。如今人们普遍认为, 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里, 除了某些极端违背人性的生命医学技术及其运用应受到禁止之外, 对于大多数具有伦理震憾性的新生命医学技术, 较为明智的方法是引入一种伦理“软着陆”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生命伦理学所面临的难题实质是对传统生命伦理学的挑战, 故它应当自觉地接受科学理性的改造, 以适应现代生命科技的实践与发展和适应人们生命伦理观念的发展;它应当从自身概念和基本理论上去拓展容纳新的生命科技问题、涵盖新的生命科技伦理事实与价值的能力;它应当主动地担负起为现代生命科技研究及其应用进行“伦理学评估”的功能。

2 如何彰显人的生命价值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种价值取向

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并非仅仅是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的推动, 它还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革, 尤其是与人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尊严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 突出表现为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现代生命科技发展所陷入的伦理困境, 有一个极为重要、极为鲜明的共同点:都关涉人的权利、尊严和生命价值。可见, 生命伦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必然性、合理性不仅要从科学技术的层面来理解, 而且要从社会人文的层面来理解。生命伦理学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权利、尊严的价值关怀。离开了为人类造福的根本宗旨, 离开了人文关怀的主线, 就不可能把握生命伦理之真谛。例如“人的权利” 意识、“人的尊严”原则、“生命价值”观念等, 从根本上制约着其他的一些生命伦理原则和准则, 同时又为人的本性、人的自由意志、人的生命本质所规定。生命科学技术必须为人类造福而不能成为祸害, 人是目的, 人为人自己而立法, 人又须不时地反思自身。其核心, 其灵魂, 就是维护人的权利, 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生命伦理问题实质上是由生命科技进步和实践发展向我们所提出的一个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生命伦理学的终极目的应当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生命伦理在本质上与人类的这一终极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并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的推动力量。自从人类产生以后, 人的生命不管是作为个体意义上的生命、还是作为群体意义上的生命, 就是一个不断的由低级到高级、由不自由到自由、由片面到全面的逐步展开的过程, 这一过程永远不会完结。与动物的自发的生命相比, 人的生命展开过程是一个自觉的理性思维和行为实践过程。基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 马克思就科学预测出, 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的生命伦理学必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生活, 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 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 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自然科学往后将包含关于人的科学, 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这样的最终结果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从这一意义上说, 一切科学研究最终都是为人类的整体的、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因而也都具有生命伦理的价值意义。马克思早就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生命伦理学的未来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相互交织的远景图画。

3 研究生命伦理与生命科技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 体现“道德实践性”

生命科学技术与生命伦理道德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从哲学的角度说, 生命科学技术与生命伦理道德是一对处于共构状态的矛盾, 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生命科学技术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其使命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命伦理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它以行为规范、准则等形式来调节生命科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目的也是使人类得到幸福与发展和社会得到稳定与和谐发展。生命科学技术以求真为最高目标, 而生命伦理道德则以求善为最高目标, 二者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真与善的关系,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又相互转化, 统一在人类共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人们研究生命伦理与生命科技之间互动发展的规律, 一方面可以使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生命科技成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 作为道德理性的生命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 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生命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 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生命科技活动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只有在解决生命科技实践活动问题的过程中, 生命伦理学才能赢得它的生存权和生命力。生命伦理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科技与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的特殊规范的应用科学, 它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把有关生命伦理道德的科学认识, 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因此, 生命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话来说, 它是一门知行统一的科学。要使生命伦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能够不断拓展并受到社会重视, 就必须要依据时代发展需求, 用特定的生命伦理原则和规范, 采用必要的教育和修养方法, 来培养和提高科技人员的人文素质, 提高我国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 生命伦理学的应用重点是, 研究和制定医学实践、人体实验以及所有与生命相关的伦理政策和道德规范, 研究社会群体进行决策选择的伦理价值基础, 为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和自主选择提供方法论指导。这也是生命伦理学作为一种应用研究的集中体现。从微观方面来看, 生命伦理学的应用重点是, 使科技人员能够在学习掌握生命伦理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 力求使自己对生命科技与道德现象及道德关系的调适取得明显效果, 在生命科技研究和应用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获得成功, 实现个人的事业与生活理想。

4 世界各国对建立一种全球生命伦理学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烈

如果说传统的生命伦理学是以民族的或地域的形态出现的伦理学的话, 那么, 现代生命伦理学则是以生命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全球性共同的伦理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全球性形态的生命伦理学。现代生命伦理学不再仅仅囿于特定民族的利益和价值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而是强调一种基于人类的共同价值、公共利益的追求来设计伦理学理论。

然而, 生命伦理问题往往和特定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因素有关, 各国的政治法津制度, 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造成审视这些问题的目光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面对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各个民族国家的生命伦理学必然肩负特殊的历史使命, 有其特殊的研究课题或者不同的侧重点, 甚至在某些方面迥异的价值取向。例如, 同样面对的是安乐死、人工流产等问题,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客观情况, 中国可能会比西方某些天主教伦理影响较大的国家更倾向于道德和立法上的肯定, 同理, 也会在器官移植、骨髓捐献等问题上遇到比西方国家要大得多的阻力。又如, 在北欧, 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具有悠久的历史, 但是地中海国家往往由家庭代表病人作出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有必要考虑在生命伦理问题上展开国际协调的可能, 提出基本的价值观念, 以制订生命伦理领域内具有约束性的国际规则, 以此来杜绝国家之间在这方面规定的漏洞。这便是生命伦理公约的由来。 [2]也应看到, 虽然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 使得有必要在生命伦理规范上进行国际协调, 实际上公约的实施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由于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经济水平和国民受教育程度, 许多生命伦理道德原则仍未能在全世界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贯彻。可见, 世界各国在生命伦理问题方面应抓住时机作出努力去制定规范性的国际公约和条例, 来限制和制止生命科学技术的误用和滥用。

综上, 只要人类还存在生命科学技术, 就不能缺少生命伦理道德这个发展支柱的“保驾护航”, 而只要存在生命伦理道德, 则生命伦理学就会有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今天, 生命伦理学要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 就必须建构起自己新的理论体系和确立自己的发展价值。生命伦理学在本世纪将真正成为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南, 呈现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 并且在社会发展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80-85.

教师生命价值 篇10

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是一门基于生命科学学科特征,使学生获得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课程,是自然科学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学生命科学学科的鲜明特征

1.博采众长的综合性。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体系是多学科交叉、多种新技术集成的全方位体系。生命科学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和技术除了生物学、农学、医学等理论和技术外,还需要数学、物理学、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各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2.研究素材的丰富性。各种各样生态系统的活的生物体,具备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前沿发展的活跃性。20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渗透、崭新实验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使得生命科学朝着微观的分子生物学以及宏观的生态学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生命科学崭新成果,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生命,敬畏自然。

4.造福人类的根本性。人类的一切活动,究其本源,都是为“人类自身能够更好地生活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所服务。要达到这一目的,对人类自己的身体,对周围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调控方式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充分说明生命科学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的各项活动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命科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1.培养科学素养

第一,具备生命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学科知识是由事实、概念、原理、理论、模型共同组成的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学生应以“生物体的整体性”“生命科学的系统观”“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反馈调节和动态平衡”“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等核心概念建构起学科知识结构体系。

第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生命科学的各种结论的产生,离不开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如观察思考、生活实践、提出疑问、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实施探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步骤;与此同时,生命科学中的科学思维体验与训练,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与生命科学相关的问题。

第三,形成生命意识。生命科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其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尊重、爱惜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升华人文精神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供了依据。

第二,感受生命的美丽。生命科学能带领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不断地认识生命、关注生命、探索生命、珍惜生命,从悦纳自己做起,进而尊重他人、热爱祖国。

第三,认识民族的贡献。生命科学领域的杰出成果,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当今我国生命科学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

三、在中学生命科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建议

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等的整合能力,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1.实现三维目标

基于生命科学学科特征,教师要使学生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的基础上,理解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及珍惜生命的意义,并培养学生科学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例如,在制订高中《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让学生通过了解有关营养物质代谢与转变等知识,理解营养对于动物和人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文字和图表的转换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物质的变化规律;同时在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中应关注“学以致用”,最终使学生能依据科学知识来指导自己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2.组织教学内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注意内容主线与学生思维发展过程的切合。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联系实际、活泼生动的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懂得如何用所学过的生命科学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例如,在教学高中《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一课时,教师首先选择了一段动感视频,在黑暗处生长的植物幼苗都朝着定向光照生长,让学生感受植物“求生”的现象。接着,教师介绍应用植物激素的实例,如行道树去顶、无籽番茄的培育及滥用植物激素的后果等。通过这样的安排,充分突出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对于植物本身的意义,即通过植物激素的调控,植物可以向光生长,获得宝贵的光能,完成光合作用,使自身得以生存下来。同时,突出了研究植物激素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即科学家花了如此多的时间,如此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探索、研究植物生长素,其根本目的并非纯粹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是在这些基础研究的背后蕴涵着无限的应用前景,认识了基本规律后可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3.选择教学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应注意以学科知识和观点引导学生的生活和行为。除必要的讲授外,教师应积极选择合理有效、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机会。除了要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外,对于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落实自我保护措施、正确对待实验动物等也应予以足够重视。例如,在初中《生物的类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观察记录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四季变化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之美。

4.营造教学氛围

教师应在课堂上保持教学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爱心,努力营造健康宽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学语言力求科学、准确、简练、富有趣味性,提问应具有启发性并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即时反映,并聆听学生的发言。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学习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例如,在初中《模拟心肺复苏》的教学中,教师发现一名学生在完成胸外按压后,慎重地把模拟人的衣服穿好,随即他对这名学生说:“老师要向你学习!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要将模拟人的衣服拉链拉起来吗?”学生说:“因为我觉得它虽然是我们学习心肺复苏的一个模型,但我们学习的是一门救人的技术,我把它当成一个真的人在对待,为它拉好衣服是一种尊重。”学生们从他的话中体会到了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5.关注过程评价

除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评价学生对待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学习方法的获得,实验操作和设计、小课题研究、小论文撰写的水平,竞争和合作的表现等多个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要将评价活动纳入教育教学过程,可对学生课堂回答、实验实践、课外作业、学习行为和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日常评价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

6.增强育人意识

生命未知的价值 篇11

彩礼是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还有一袋雪花膏。这三样东西,在那个年代,都是很稀罕的物件。

柱子高大英俊,和我很般配。收到彩礼后,我整天乐乐呵呵的,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无比,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可这美好的一切,都被一场可怕的“疾病”打破了。

那天下午,我忽然感到满脸奇痒无比,忍不住用手挠,可无济于事。又过去半天,我感觉脸涨得厉害,一照镜子,吓得我一下子哭了,这还是我吗?整个面部肿得老高,还不住往外渗着鲜血。

终于,爸爸妈妈下地回来了。一进门,爸爸看到我,一下子呆了,好半天哭着说了一句:“作孽呀!”

妈妈也吓个半死,忐忑不安地问爸爸:“闺女这是……那个病?”

爸爸绝望地点了点头。

我的心一下子凉了,再三追问下,爸爸告诉了我这种病的名字——麻风病。

我耳边“嗡嗡”作响,“麻风病”三个字,如同晴天霹雳,将我击倒在地。

我很清楚,染上麻风病,将意味着什么。接踵而来的是另一个打击:柱子知道我得病的消息后,鬼鬼祟祟地来到我家,把亲事给退了。走时看都没看我一眼。

一下子,我失去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一个酷热难耐的夜晚,我从后窗跳了出去,疯跑着来到了一个很大的池塘边。

我一步一步地向那池塘深处走去。水终于没了我的胸,我似乎看见了死神在向我招手。

我咬紧牙,将眼一闭,狠狠地把身子往前一倾。忽然,一阵“嗡嗡”之声过后,脚下莫名其妙地前摇后晃起来,平静的水面猛地掀起一阵阵波澜,我被几个“巨浪”一下子抛到了岸边。

我惊呆了,半天回过神来,仔细往身后一看,原本整齐排列的小树,已经变得歪歪扭扭。

是地震!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刚才是地震了。

我迅速从岸边站起来,一边哭喊着爸爸妈妈,一边往村子里跑去。

等跑到村口的时候,我的心都碎了,那熟悉的村庄,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人们的哭喊声,救命的哀呼声。

我正愣神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还愣着干什么?快去救人!”我回过头一看,心里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是爸爸和妈妈。

原来,妈妈夜里不放心,偷偷在门外看我,当发现我已经不在屋子里后,赶忙叫醒爸爸一起出来寻。

碰巧这时候发生了唐山大地震,真是没想到,我一个极端的行为,竟无意中救了我的家人。

更没想到的是,正因为有我们这三个人,才及时救出了许多被埋在废墟里的乡亲。而这些乡亲,又紧接着救出了更多的人。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的双手已经被碎石瓦块扎得鲜血淋漓。我忍住痛,不断地搜寻,当听到一个救命的声音后,匆忙又跑去,拼命地搬动压在这人身上的碎石。

等把这个人救出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是柱子。柱子一下子抱住了我的腿:“没想到是你救了我。”我赶忙用手去掰他的胳膊,说:“别碰我,我有麻风病。”

柱子浑身颤抖着,抱得我更紧,嘴里吐出了两个字:“不怕。”

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上海医疗队进驻我们村。我和那些医生忙前忙后,帮着救治伤员。

当我累得受不了,想喘口气的时候,脸上的不适又袭来。经历了这场灾难,我再也不想死了,忽然想到找上海医疗队的人要点好药。

我低着头,沮丧地向一个老大夫要治麻风病的药时,老大夫给我看了看笑了,说:“傻丫头,这哪里是麻风病呀?我看像接触了什么东西,引起了过敏。”

过敏?真的?我长出了一口气。是接触了什么东西过敏?是雪花膏。对!我那天抹了柱子送的雪花膏。我兴奋得蹦了起来!

接下来,医生给我打了两针,吃了几次药,我的脸渐渐恢复了原样。

到后来,我和上海医疗队的大夫学会了扎针。上海医疗队走后,我又到县医院培训了几天,成了村里第一个赤脚医生。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愿意不厌其烦地对别人讲,自己在唐山大地震的这段离奇经历。我是想告诉大家:无论遇到什么坎,想想那些不幸遇难的人,想想那些对生存充满渴望的眼睛,你没理由不活下去;而当你的生命可以为别人赢得生存的时候,你才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抓住语言文字,咀嚼生命价值 篇12

一、巧妙质疑,为生命教育埋下伏笔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学会咀嚼生命的价值。生命价值体现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 并将之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艾滋病小斗士》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一个南非儿童———恩科西,他自从出生就携带艾滋病病毒,母亲在他出生不久后离开人世, 他是个命运悲惨的孩子, 可他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一直与病魔做斗争,一直坦然地面对生活。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12个年头,最后安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一篇读之令人动容的文章,让人为小恩科西的命运而唏嘘,让人为小恩科西的顽强而赞叹,让人为小恩科西的离去而惋惜。

学到第三自然段时, 说其他艾滋病儿童都活不到第二个生日,而恩科西竟然挺到上学的年龄。我抓住一个“竟然”及一个“挺”字,让孩子们体会恩科西多么不容易,他在与病魔做斗争的过程中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 他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而人们对之又是感到那么的意外。这时有一位男生举手:“老师,其实我体会到恩科西也是很幸运的了。”对于这个意外的感悟,我倒是如拾大宝,我马上追问:“你为什么说他是幸运的呢? ”“嗯,你看其他儿童得了艾滋病后,都活不到第二个生日,而他却活到了上学的年龄,难道不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吗? ”“对啊,你说得真有道理。对于恩科西来说 ,生命的存在已经是个恩惠了,他应该感到幸运。”我对该生投去赞许的目光,此时底下学生窃窃私语,似有异议,果不其然,又有一位男生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恩科西是不幸的,你看那些不懂事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年多就去世了,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痛苦与磨难,多好啊! 早死早解脱嘛? 而恩科西每天都要与病魔做斗争,多痛苦啊! ”听了他的话,我倒是一时语塞,真的不知该如何回答他。“看来我们同学对于恩科西的处境有不同的态度,其实这也是你们不同的人生观所造成的,不急,让我们把这个疑问暂且搁一下,继续往下读,看看课文是否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案”。在这里,我抓住语言文字,巧妙地质疑,把学生的目光引到对价值观的关注上,为生命教育埋下伏笔。

二、合作想象,让生命教育绽放光彩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审美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

要真正落实生命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珍爱自己生命,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首先就得有把它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意识, 不能把生命教育看做是一个单独的课程,或者把生命教育看做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只有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领会生命的真谛。

当读到第五自然段时, 里面有两句关键句子:“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在这个片段中,我让孩子们想象恩科西是怎样坦然面对生活的, 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组织的小组中说说,再在全班面前说说自己所想的。有的说:“像正常人一样,早上在鸟啼声中醒来,刷牙、洗脸……”有的说:“跟我们一样在课堂里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有的说:“还可能跟同学们一起玩游戏呢! ”……“对啊,这就是坦然地面对生活! ”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又引回到“坦然”两字上,说道:“那么,此时的恩科西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 ”我没有忘记刚才的那个质疑, 那位男生毫不犹豫地告诉我:“他是幸运的。”“为什么? ”“因为他还是有很多时候可以跟平常人一样看太阳升起,跟小朋友们游戏玩耍,享受着所有美好的事物。”在朗读感悟中,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看法。“是的,不幸的遭遇可以被顽强的人,勇敢地挺过来,变成幸运的事情。”我对他说道。就这样,我再一次注重语言文字,让孩子们在合作中展开想象,让生命的火花,在孩子们的内心迸发。

三、朗读感悟,令生命教育深入人心

诵读就是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思想意识的深处。在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让生命教育深入孩子们的心际。

课文的第8自然段写道:“……小恩科西终于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孩子们从“静静”两字上也有颇多的感悟,他们觉得这是满足的离开,这是不打搅人的离开,这是与前文第七自然段(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相照应的结局。我预想针对“幸”与“不幸”对孩子们进行更深一次的生命教育, 于是我又问:“恩科西,为什么会满足地离开呢? ”有学生说:“人家都活不到两周岁,他活了12年,他应该满足了。”还有学生说:“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向世人呼吁,要爱护艾滋病患者,要政府发放药物给妇女和儿童。”有学生说:“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与帮助,所以他满足了。”“那么你们说,恩科西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 ”“当然是幸运的喽。”就这样,学生明白课文所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那就是该如何面对厄运。最后我让学生深情地读读这个句子,用情地读读课文。

上一篇:处理的对策下一篇:数列通向公式的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