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精选12篇)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1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又总是在动态中生成。我们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美术课堂教学, 建立新的美术课堂教学观, 让美术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必须去探索、去研究,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其“生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的活力;探索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它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又总是在动态中生成。我们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美术课堂教学, 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开展和探索, 课堂出现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设计、新行为、新方法、新风格、新气象, 在为教师们以学生发展为本、弘扬学生个性, 大胆创新、锐意进取, 努力追求独特教学风格而感到由衷欣喜的同时, 也让我们感到困惑:怎样构建新型的美术课堂教学?怎样使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这一系列突出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必须探索、研究,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真正具有其“生命力”。
一、要想使美术课“活”起来, 先要“真”
美术教师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认真刻苦地钻研专业, 关注、了解每一位学生, 悉心备好每一节美术课。一节课对于学生来说至少要学到东西, 并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参与和真实的生命体验, 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 这样的课, 才是活的, 而不是徒有其表的热闹。只有真实, 才能培养真实;只有洋溢着真实情感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才具有真实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生生真实、平等的交流、碰撞、争论, 才会培养出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与精神。那种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的所谓“教学”, 只能教给学生们功力、浮躁和虚伪。美术需要真实, 美术教学更需要真诚, 因为真实是美的灵魂, 只有真实的课堂教学, 才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
二、抓住机遇, 大胆探索, 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命力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学科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课程, 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 一种不懈的追求, 一种完美的人格, 而新的美术学科教学则是以着重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为重要特征。基于这种新的理念, 美术教学的目标、方法、评价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浙美版《鸟语花香》一课, 用一段名曲《空山鸟语》和纪录片《鸟的世界》导入新课, 在欣赏古代花鸟画作品的同时, 教师对花鸟画传统题材梅、兰、竹、菊画法示范前, 可先进行人格思想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教育。梅之冲寒斗雪, 兰之清雅幽香, 竹之虚心劲节, 菊之傲骨晚香, 它不仅是对品德高尚的人格喻意, 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坚强不屈, 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品质的象征。在赏析梅花的高洁品格时, 配以歌曲《红梅赞》让学生欣赏、演唱, 学生会由“红梅”想到“江姐”的坚强不屈精神, 使学生从“赏梅”到“爱梅”继而“画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从而使本节课充满了健康向上的勃勃生机。一节好课对教育者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教者首先要做到哪些方面呢?第一, 教师应具有学生意识, 新课程中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的全面价值都归结到学生身上。第二, 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 平等中的首席, 当学生平等地面对一个教师时, 他的身心才是放松, 自由的, 才可以做完全的自己。第三, 教师要尝试多种教学思路, 寻找开发生本学习的动力资源及其途径, 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第四, 美术课上要创设特定情境, 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 使学生主动又快乐地学习。大家知道, 用不同的方法导入新课,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有利于新知识的吸收。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在娱乐中学习, 降低畏难情绪, 体验成功快乐同样显得十分必要。另外, 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和现代网络设备可以贴近信息社会的学生, 更好体现美术课视觉型、情感型的教学特点, 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空间, 自由地参与每一节课, 达到完善人格, 获得长久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兴趣。
三、勤于思考, 努力探索, 构建新课堂
在美术教学中, 不但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法, 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 提高自身素质, 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学生的特点。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进行长期不懈地努力。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 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所以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实施, 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这样的教学赋予了美术课堂生命的活力。新课程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 不应是编号程序般的预设演练, 更不是临摹、复制、造假, 而是师生全身心投入, 洋溢着生命激情, 闪烁着即兴灵感。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仅与学生的课堂表现有关, 而且涵盖了几乎整个与教学相关的主体、客体和媒体。面对新课程, 教师要勇于尝试新理念, 构建具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 师生将共同沐浴在微笑的灿烂阳光下, 师生绽放的笑靥将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美术课堂的快乐。
“人文性”“生态性”和“灵性”将是今后美术教学的主要特征, 也是构建充满生命力的新型课堂的必要因素。让我们抓住机遇, 共同努力、大胆探索、与生共舞、与美交融、与时俱进, 让我们的美术课堂更加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澜.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 1997 (4) .
[2]郝克明.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2
打造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八中小学部杨红娟
如果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大河,语文便是溅起的朵朵浪
花;如果说,每一个人的生命是飞溅的瀑布,语文便是飞溅的源泉,为每个人的生命谱写一曲激情之歌。语文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生活的载体,教
师要给予语文充满生命的色彩,给予她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对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的向往,求知的渴望。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引路导航。而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情景交融的,应该是充满欢声笑语的课
堂,应该是充满求知渴望的,应该是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应该是学
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同时师生应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快乐、生命的珍贵、生命的唯
一、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精彩······
充满生命张力的语文课堂
注重“激趣”,创设一节生生要学的课堂。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
教学气氛。
比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师
带领孩子猜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识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利用魔方做游戏,帮助学生巩固认字。
此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想学”,人人争当识字
能手。当水的变化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
子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自然界的奥秘了。此时教师扣人心弦地提出:“ 水
帮人们做过哪些事?水不仅帮人类做过很多好事,还做过许多坏事,你知道人们
都用哪些方法来管住水吗?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善于“溶情”,营造一个充满温馨的教学氛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
活动——“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记得《可贵的沉默》一课,老师动之以情,引导学生从只会接受爱到会慢
慢感受爱,最后懂得报答爱。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没有把讲解和学习文章做为主
要内容,而是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孩子们为什么由起先的兴奋变得热闹了?
2、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 把文章的茎脉提取出来,然后围绕这两个问题切入
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说,说中做,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习教室
里由沉默变得热闹这部分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启发引导读懂了什么,悟出道理,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以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对父母说些什么,★ 第 1 页 ★ ★ ★ 共 6 页 ★
做些什么?怎样回报父母的爱?最后再把课文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不光爱戴自
己的父母,而且要爱所有关心和爱护我们的每个人,“师生情”、“母子情”溢
于整个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收到
预期的效果。
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一言不发,寂静沉闷的课堂,而是充满欢
声笑语的课堂,应该是看见这种情景的课堂:
学生时刻有激情释放时的大呼小叫。
比如,我在上《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来体会一下猫头鹰、袋
鼠和猴子。
师问:小动物们,你们为什么这样无精打采啊!
生1:咳,猫头鹰让我们白天休息,晚上做事,这样的生活和我们原来的生
活根本就不一样啊!
生2:对呀,对呀!这样做太累了。
生3:„„
学生通过回答和阅读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小动物的辛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
做任何事都要符合每个人的不同的方式、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猫头鹰和袋
鼠没有选上,而是选上了小猴子的道理。课文中有些地方还让他们演一演,这就
更激发孩子的兴趣。整个一节课,学生始终处于激情释放时的亢奋状态。
学生时刻有专注的眼神闪烁。
比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一条未发出的短信步入了这堂
课,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不顾一切挖掘的举动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同学。当我把地震
中一些父亲为救孩子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画面展示给学生时,学生的眼里跳动着激
动的泪花。他们专注的眼神,他们伤感的泪花,已经让我感觉到人间最真挚的亲
情已经内化到他们的心中。
学生时刻有满足后的会心微笑。
一堂《草原》的课即将结束了。学生们还在回味着作者体会到的爱,“我从
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
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句话深深地
印入了学生心里。课后,很多学生把他自己创作的“爱的箴言”送给自己的老师
和家人,让老师和家人收获了学生的感恩之情;而学生在老师和家人的赞许中,也收获了关爱之情。这是他们深切理解和认识爱的真谛后所收获的一种满足。
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学生被动接受,单向输出的课堂,而是充满求
知渴望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
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学生很想知道下一个教学环节,很想尽快进入下一
个教学环节。
比如在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用环环相扣的问题一步
步的让学生进入情景,如:“什么事让小巴迪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小巴迪当
时的反应如何?”,“后来小巴迪有了怎样的认识?”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结果会怎样。学生在这种欲望的渴求中,专注地阅读,急切地寻找,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来看,学生很想知道下一部分教学内容,很想上下一节语
文课。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第一课时我把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展现在学
生的面前时,我能感觉到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敬仰和赞叹,对祖国珍贵历史文
物的惊异。短短的一节课,学生还未能尽情抒发情感,我就借此机会让学生课后
想想,自己有何感想,有何想说的,想写的,下节课再交流。可是很多学生意犹
未尽,他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下节课继续上语文。
从学生的参与程度来看,时刻可见学生高举的小手,有时甚至有大声的尖叫。
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秋姑娘、大雁、青
蛙、松鼠,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学生争相举手,跃跃欲试。在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表演中,不仅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过冬,青蛙准备冬
眠,松鼠准备过冬食物等科学知识,更学习了礼貌语言,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
物们的关心,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极强,高举的小手,热
闹的呼喊,以及动情的表演充满整个课堂。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能主动地运用知
识。比如对课文的续写,对诗歌的仿写,对作者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描写,等等。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布置了一个小练习:“想象一下,阿曼
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从反馈的作业中我发现,学生真正的把自己融入文中,把自己当作阿曼达,把一位勇敢、坚强、舍
己为人的小英雄展现出来。从学生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了不起的儿子的形象。
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培养学生顺从意识的课堂,应该是培养具有独
立思考意识的课堂。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兼有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如何使学生认同社会的主流人生观、价值观,也是语文老师的职责。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一位贫苦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得
给作者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深深地让学生感受到平凡母亲的伟大,激发了学
生对母亲的热爱。尤其是学生对文中母亲的言行进行评价时,处处弥漫着真挚情
感,充满了感恩之情。可以看出,课文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母爱与学生的心灵产生
了共鸣。
同时,《新课标》也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
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学生质疑提问:“为什么敌人不把铁链也炸掉,让红军过不来,而只抽掉木板呢?”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索,热烈讨论,在分析敌人当时的心理状态后,学生们明白了当时敌人认为抽掉了木板,只剩十
三根铁链,再加上山高水急,重兵防守,红军是“飞”不过来的,哪里还用炸铁
链。从而说明夺桥的困难,突出红军英勇无畏的精神。学生们就在不断思考和寻
求答案的过程里,慢慢地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深入探究的兴趣。我觉得孩
子们能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真是难能可贵。在学生的发言中,每个人都在动脑筋,课堂气氛活跃,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
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不是教师独霸天下的舞台,不是教师尽情发挥的课
堂,而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
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语文课
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要经常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为学
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
比如我们在教学上经常搞同类词语联想,对对子,猜谜语;比如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搞唐诗书法比赛、名篇朗诵比赛、激情演讲比赛;比如在学习了经
典作品之后进行点评推荐佳作、概要介绍名家、进行作文竞赛、改编课本剧、模
拟表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都可以设计成学生展示自我的不同
舞台,这样不但可以使课堂“活”起来,也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内化知识。
洋溢生命色彩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
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蓝本。我们要在语
文环境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搭建语文生命舞台。
语文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
育的过程就是生命教育的过程。例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
安岭》、《五彩池》、《观潮》、《桂林山水》等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有了爱就无意中懂得生命的可贵;一些是写人的文章《慈母情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再见了,亲人》、《地震中的父与子》
等让人深切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以及关心和爱护。甚至是一些写小动物的文
章也能让人体会到爱的伟大,如屠格涅夫的《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
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与感悟这
些美文名篇,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氛围里,感受到生命的跳动,感受到生命价值的升华。让他们拥有一份美丽的心灵体验,都能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这正是
生命教育的目的。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师生研讨五壮士壮烈跳崖一段时,有学生
站起来报告:“老师,小明说,五壮士敢跳崖,他敢跳楼!真的,不信你问他。”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不禁议论纷纷,好端端的学习氛围就被这么破坏了。我心里火冒三丈,刚要发话“整顿”,可转念一想,这不就是进行生命意义教育的大好时机吗?于是,我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五壮士为什么壮烈跳崖,他们跳崖的意义是什么?小军敢于跳楼,跳楼的后果会怎么样?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讨论,大
家认为:五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日寇引上了狼牙山顶峰,他们壮烈跳崖的行动体现了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
气节,可歌可泣;小军如果跳楼,只能给他本人带来伤残甚至死亡,给亲人带来
悲伤,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他的这种想法是愚蠢的、无聊的。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
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立
足语文课堂,着眼生命教育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对育人神圣的悦纳,对教学专业虔诚的敬重,也是教师人格德行无穷魅力的体现„„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语文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是对学生进行
生命教育的极好教材。可以说,语文就是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
生。语文教师应深入挖掘语文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并把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
要位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语文教师,若能在教授语言文字的同时,为学生传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难道不是非常有益的吗?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切实转变教学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就可以营造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充满求知渴望的课堂,认同之声和质疑之声同时并存的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课堂,让语文课
堂洋溢生命的色彩。只有这样,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课堂。
让我们用智慧开辟一片新天地,把生命教育时刻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去,让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构筑 生命力 作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66-02
前言: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会如何写作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语文写作教学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而,通过语文写作教学提升学生认识生活、参与生活的能力,启发学生去思考生命的真理、体验人生的真谛,并在社会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自我是其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但是,从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看,语文作文的教学课程通常从小学持续到高中,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相当大比重,但能够真正的写出好文章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如何改变当前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成为了作文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构筑具有生命力作文教学课堂的深层含义
文学作品之所以经过岁月长河的洗刷依旧能够“万古留香”,是来源于文学语言的生命力。语言作为写作的基础,能够表达出人们的情感,从而化解愁思,提升表达者的幸福感与存在感。写作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自身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事态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从而使生命的过程变得更加的和谐。作文教学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作,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还有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如愿表达自己,从而将生命的乐章普奏于作品之中。这就需要教师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写作感兴趣,进而能够通过写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向往,最终将写作还原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乐章。
1.使学生尊重生命、敬重人生,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需求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文教学仅仅是作为认知教学的一部分,所要教与学生知识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并掌握知识以适应社会。随着新课改要求的逐渐深入,作文教学要突破教育理论上的束缚,使之以人为本,体现生命的活力,因此,以生命层次进行作文教学能够赋予课堂教学以生命力。写作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其所抒发的是学生的真实情感,所表现的是学生的各方面观点,因此,写作不仅是对汉语言的充分运用,还是对生命情感的抒发。因此,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生命的活力呈现于作文中,并要以尊重生命、敬重人生为出发点,与此同时,要将写作的思路打开,使学生能够自由的驰骋于文字间,从而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积极性,将文学的生命力融入自身[1]。
2.正确且积极的面对人生,从使学生赋予作文以生命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且积极的面对人生,在欣赏生活的过程中,将其落于笔下,赋予作文以生命。只有学生以最真实的心态去描述生活、诉说情感,并结合自身身边的“故事”,包括所见所闻所感,从而学生才能打开“话匣子”,在有思路可写的状态下,将写作回归本真。只有学生能够正确且积极的面对人生,才能用心去体验生活、去观察生活,从而将内心世界与外在活动相结合,写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对生活的真实看法,将生命的动态美展现在作文中。比如以“童年趣事”为题在写作文时,写到“童年的美好时光已一去不复返,但是童年中的点滴趣事,将永远印在心间,无论时光如何待我,终将无法抹去属于童年的回忆[2]。”这种对童年的感悟以及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将生命的童年阶段以时间的动态形式展现在作文中,赋予了作文以生命流动之美。
3.用心呵护生命,从而使学生通过写作提高生命的质量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将其理解吸收后化作内在的语言力量,通过写作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将生命的动态之美赋予于作文中,其内容的本质应是对生命的赞美、对个性的张扬,是将内在的精神进行升华。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在生命的长河中净化心灵,在生活的考验中健全人格,养成独立的个性,进而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育的价值在于用诚挚的心关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促使每一个新生命健康且茁壮的成长,因此,写作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应源于此,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成长与进步,将生命赋予更高的价值,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构筑具有生命力作文教学课堂所需具备的特征
1.以学生为构建知识的主体
在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其根本教学目标是为了“分数”,以分数定“英雄”的理念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新课改的全面要求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写作课堂教学的模式首先要建立在以此要求为基础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使学生自主分析写作的各个环节,从而自主构建知识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的作用,教师要做的是在教与学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的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3]。
2.以个性化突破传统写作“规矩”的束缚
生命是具有独特性的,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应该具备个性化的特征,从而才能彰显人生的不同精彩。作文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生命个体的不同,只有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特征才能创造出属于自身的内容。因此,在语文作文的课堂教学中,具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课堂的特征之一便是应该具备个性化的特征。新课改着重提出要注重个性的培养,要求写作教学要“力求个性,创意表达”,这就需要教师摆脱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在写作教学中要突破“规矩”的牵绊,从而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让学生能够自由的驰骋于思维空间中。与此同时,个性化也是写作的要求,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性,其在写作的过程中,从选材到构思,都会集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而作文的内容就会将这一特征反映出来,从而彰显作文与众不同的特色。除此之外,时代的发展需要个性化的思维,只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才能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生成”作文。在此过程中不难看出,个性化特征的存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打破原有写作要求的束缚,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以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凸显生命力
作文课堂教学的过程要注重整体性,要关注写作的整个过程,从选题到最终修改定稿,要引导学生在学会写作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生命的过程,在注重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上,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使其在尊重生命的同时,提升生命的质量。与此同时,这也要求教师要摆脱“本本主义”的束缚,以作文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其延伸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并驾齐驱,确保学生将作文融于生活,将生活提炼成写作内容的精华,进而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并涵养学生的人文品格[4]。因此,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特征,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为生命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要将写作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触发自身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的过程将会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所写出的作文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将会是充满生命力的、并向着太阳茁壮成长。
三、实现具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1.创设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课堂中,要想实现“生命力”的意义,就要求教师要创设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从而才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写作的创作中。
(1)巧设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 比如以题目《假如我生活在——》写一篇作文,在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首先要打开学生想象空间的大门,而这把钥匙便是“巧设问题”。教师可以将以下问题作为切入点:假如你生活在天空、假如你生活在大海里、假如你生活在外星球,那么你会做什么呢,有什么样的心愿是在你想象的空间或者时间里能够实现的呢?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学生激烈的讨论过后,教师可以让每小组选出一位代表,简单形容下自己想象中的世界[5]。这样的过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从而为写作奠定基础。
(2)创设教学情境,烘托课堂气氛 在写景类以及记事类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的运用情境教学模式,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发挥自身的想象空间,或者打开回忆之门。比如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回忆》的作文,教师可以将属于学生童年期间的玩具带到课堂,以作为学生回忆童年的切入点,这样教师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回忆童年趣事。再比如写一篇关于《家乡的四季》的作文,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以多媒体播放春夏秋冬的美景为媒介,让学生身临其境般的融入于大自然中,从而激发学生内心对于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问学生“四季之景美么”,那么家乡的四季之景又是怎么样的呢,这就需要大家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将此体现出来,并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种轻松自然的过渡,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写作,为构建具有生命力的作文课堂教学创造氛围。
2.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1)突破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束缚,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并强化作文内容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实现个性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生命具备个性化的特征,一篇优秀的作文同样也要具备个性化的生命体现,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是呈现出具有生命力文章的创造者,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个性化能够得到培养与发展。比如写一遍关于《我的——我做主》的作文,教师就要积极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拟题到完成写作的过程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思维空间的拓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培养出具备个性化特征的生命群体,为创造美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2)将作文的开篇作为引导,以明确中心思想 在写作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事情就是学生写“跑题”,为了更好的避免这一现象,并使学生能够抓住写作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将作文的开篇作为引导。在写人物类的作文时,要突出人物的鲜明特征,比如以题目《我的某某》写一篇作文,教师可以将作文的开篇写好,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明确写作的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明确写人物类作文时的思路框架,通过对一种类型文章内容的建构过程,使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具备写作的能力。
3.要秉持“以人为本”进行写作评价
没有一次成型的好文章,好的文章都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与修改,才能将最终的成品展现出来。写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写,而需要学生学会如何写好,也就是在写完之后,要不断的进行修改,从而确保文章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整体性的作文教学观念,综合文章的内容与实际,使学生的写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就是要使写出的内容真实而不失色彩,并具有生命力[6]。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写作的评价,对于不足之处积极提出自身的建议,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的措辞,要使学生意识到需要改进的内容,并能够对学生起到鼓舞的作用。比如教师在点评时,可以使用如下语言:“文章的整体结构很好,但缺少了一些新意,以我对你的了解,你完全能够做到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仔细研究下所标注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这样的评语不仅具有亲和力,还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从而进一步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结:构建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写作教学,不仅是新课改的全面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写作质量的根本,从而也更好的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生命价值。写作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本身,还包括了在写作内容中精神面貌以及价值观的体现,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生活的美,进而尊重生命,并赋予生命以全新的力量,并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根据具有生命力作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实现构筑具有生命力课堂作文教学的意义,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的创新以及学生的健康且全面的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2):144-145.
[3]孙有康.文章是怎样写成的——语文知识新讲[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2011..
[4]王家伦,高群.作文就是生活——作文教程新编[J].北京: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4(12):36-37.
[5]张中厚,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生命力的体会 篇4
一、教学反馈中学生提供的形形色色的回答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 而正是这种个性与差异蕴涵着巨大的财富。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能给出精彩准确答案的学生老师当然喜欢, 而对于那些答错的、答偏的、甚至不会回答, 却会给教学提供了最具体的反思、感悟和加深的机会。正确的答案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强化巩固, 学生的学习与思维, 则会使他们对疑难的知识获得更深刻、更完整、更理性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促进其智力发展。
教学现场一: (溶液的复习课) 教师:在20℃时, 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现将50克的食盐溶解在100克的水中, 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甲同学回答:所得溶质质量分数为50%。教师:还有不同的答案吗?乙同学回答:可能是33.3%。分析:两位同学的回答显然都是不准确的, 但老师如果仅仅用一个“错”字来评价, 则不仅于教学毫无意义, 而且可能在无意间伤害了学生的学习自尊心。这时教师再叫甲同学具体分析一下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回答:是一定量溶液里所含溶质的量。教师强调: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 而题目中所给的信息100克水是溶剂的质量。显然甲同学答案是不正确的, 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去评价解释乙同学, 而是接着问全班同学“现在乙同学的答案正确了吗?”这时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认同乙同学的答案是正确, 因为乙同学的答案就是利用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质量所得。这时教师应该乘胜追击, 叫其中认为乙同学答案正确的某同学来配制溶液 (先已准备好50克食盐和100克水) , 某同学操作完成后, 发现搅拌了好一会儿了, 但仍有不溶的食盐在烧杯的底部。教师紧扣现象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会恍然大悟, 题目中还有一个信息“在20℃时, 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也就是说在20℃时, 100克水中最多也只能溶解食盐36克, 而50克食盐会有部分不溶解。此时学生明确了在20℃时, 食盐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也只能是26.5%, 同时学生更加明确了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不仅要理解概念, 还要考虑溶解度的限制。因此, 两位同学的错误回答给全班同学创造了更多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学生可能在不断地出“错”, 每“错”一次, 他们就会再对知识咀嚼、消化、吸收一次。但教师的口头评价“错”不说, 如此, 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为学生学习思考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使科学课堂具有了生命力。
二、提问为科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
问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和关键。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扮演好设疑引疑的角色, 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学生的思想往往是淳朴而不够成熟的, 他们难免提出一些认识狭隘。偏激或是理解有偏颇、有误差的问题。抓住这些问题因势利导, “问则疑”“疑则思”“思则通”,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科学、引向成熟, 在思想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从而激发教学内在的生命力。
教学现场二: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实验)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情境, 让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发现瓶内燃烧后生成的浓浓白烟, 此时反应还不是特别强烈。但水面慢慢上升时, 他们惊奇了, 不住地小声询问, 水面上升了!水被吸进去了!怎么回事啊? (课堂气氛出现了一个高潮) 学生求知欲发被激发到极点。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请学生描述出所见到的现象, 并说出自己观察中不解的问题。只见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 其脸上渴求表现的欲望呼之欲出。一部分学生所提个别问题竟然连教师都没有考虑到, 如 (1)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2) 里面的白烟是什么? (3) 白烟为什么不见了? (4) 水怎么变黄了?这几个问题使学生的困惑由迷茫而清楚地显现出来。教师在大部分同学所处的相同的困境中, 将问题抛给了学生:请你们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及判断能力, 简要地回答这4个问题。此时学生对这4个问题猜测纷起。但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限制, 对个别问题仍难有定论, 并最终将自己还不懂的问题又反馈给教师, 请求帮助。“白烟是什么东西?”教师面对学生急切的目光, 回答:白烟是五氧化二磷, 是红磷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后的一种产物。在反应中红磷减少了, 空气中的氧气也因参与了反应而渐渐不见了。教师话音刚落, 意犹未尽的学生又开始讨论, 并最终明晰了各自的思路, 找到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其中一位同学解释:“当红磷燃烧时, 不断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而反应中生成的白烟, 溶于水后, 原来氧气所占的空间就被水占据了, 由此还可以得出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就是现有水所占的体积。”至此学生频频点头, 豁然开朗, 眼神中洋溢着兴奋和满足, 自然明白了水面上升的原因。最后, 在进一步讨论和测量后知道了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大约为五分之一。分析: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 由学生提问引出新的教学, 提出的问题作为切入口, 顺畅自然地展开知识深层次的思考研讨, 因而使课堂具备了生成性、兼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 对学生的一些突发奇想要表示认可, 并给予鼓励。因为这些奇思妙想中隐藏着学生创新的因子。
经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篇5
经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四川省松潘县藏文中学 白玛孝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许多学校数学教学课堂中仍然采用注入式教学,题海战术,这样往往会扼杀学生创造力这一现况,浅谈如何经营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激情 主体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许多学校数学教学课堂中仍然采用注入式教学,即:教师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自己主观愿望,向学生脑子里灌知识,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使学生生吞活剥,呆读死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
参加工作也有好几个年头了,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下面“三个不”的体会。
一、设计适合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可缺
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增进记忆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去年我参加了我校数学教研组开展的教研活动,听了一节数学公开课、听到了我县进修学校校长安锋老师的精彩点评,特别提到每节课都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让学生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本节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有什么用,这样学生才愿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1.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紧相结合。
2.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故意引起认知冲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师的教学,激情不可少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做到这几点,缺少激情不可以。激情是数学课堂的生命,没有激情的数学课堂是僵死的,没有激情的数学课堂也是会枯萎的。
5月我听了一节老教师的数学课,给我的印象是这节数学课教学任务完成的很好,数学语言非常的严谨。但是有许多学生却不听或作小动作,教师就像背书一样,没有肢体语言、没有幽默感、声音也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我也在这个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教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说了许多关于专业知识不足的地方,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但是学生大多说我上得很好,学生看到了我上课很生动,很投入,很有激情。有了学生的参与,这节课才精彩。课后老师们的评价大多有这一点,说我上课有激情,学生很愿意参与到我教学活动中来。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要精神饱满,讲课要充满热情,课堂语言、肢体语言要丰富。甚至一个热切的眼神,都能传达出教师的热情。正是这样的激情,使得课堂也充满了灵性。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才能吸引学生专心听讲,调动学生的激情,使之积极思考、参与讨论,活跃于课堂之上。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
学生的参与度是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以前那种仅有老师讲,没有学生参与的模式,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许多“演戏式的假讨论”模式,也不符合教学规律,都没有生命力。
1.把讲台让给学生。许多老师认为讲台是属于老师的,而我在数学课堂上,我把学生请到讲台上,让他们讲,让他们说,使讲台成为他们表现自己的舞台。(数学教学论文 )这样上台的学生很有成就感、自豪感,台下的学生很羡慕,希望下次自己也能闪亮登场。愉悦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带进了乐学的大门,而且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优质课堂。
2.把时间留给学生。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要控制讲话的.时间,尽可能的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
3.把空间还给学生。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学习数学需要独立的思考,也要伙伴的合作。20我把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的学生分成6个小组,设组长一名,组员7名,其中有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我常把一些数学题放到各个小组中去讨论,让各个小组之间竞争。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性的商议,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帮助了本组其他的同学。常让各个小组之间完成某一课时复习任务,形成互帮互助的情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行初步的统一,然后把研究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4.把体验留给学生。波利亚指出:学生要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和体验方式来学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抽象的数学“物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帮助学生熟悉重组生活经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真实的数学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自然性。学习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体验。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将知识系统的讲清楚,讲明白,学生能听清楚、听懂,然后记忆、运用到解题中,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抹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反思、探究发现的过程。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
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篇6
什么是生命课堂?就是关爱生命历程(时间维度),共享生命体验(价值维度),实现生命价值(质量维度)。依据生命课堂的理解。
我校十六字方针内涵: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课下提前预习或找资料。了解所学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精讲多练:就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在15分钟内把目标、重难点讲清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当堂巩固:把课中所讲的内容在课堂中巩固扎实,不要留到课下进行。及时检测: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及时检测,扎实学生学到的知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都有收获并且都有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校方针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就用我的教学案例来说明我是怎样应用这个方针的。
一、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巩固,及时检测
小学四年级上册五单元《大嘴先生》先学后教:首先我在前一节课布置让学生回家查阅关于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等。学生经过查阅资料都了解了青蛙,所以在上这节课直接让学生说说你查阅的青蛙的知识,就节省不少时间。上课时我就直接出示几张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研究一下青蛙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呢?因为学生课下收集了资料,外形特征很快就被找出来了。嘴大,眼睛大而突出,身上有花纹,前腿短,后腿长。青蛙的外形特征找出来了,今天老师用彩纸和纸盘材料制作立体手工青蛙。这时出示教师制作的手工作品青蛙。
让学生研究,探讨这些手工作品是用了哪些步骤制作出来的。整节课讲解一共用了13分钟,这就是我校提倡的精讲多练。剩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青蛙的创作练习。学生足足有20分钟的创作过程。当堂巩固,及时检测我把这一环节改成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是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巩固所学美术知识要点,检测学生本节课有多少收获,制作的作品是否有新意,作品是否独具特色。通过展示作品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看其他同学作品来检验自己的作品的优点在哪,不足之处在哪。评价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二、精讲多练,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美术这门学科,不单单是画一幅画,创作一件作品那么简单,它包含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很强,所以对美术的想象、创造、动手就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讲授和展示的时候要有阶段和层次之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图片、作品和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来完成。作品完成的情况也应该以本学生所处的层次为基准。
下面我就以小学二年级上册十四课《做一道拿手“菜”》为例,讲述一下我在课上是怎样体现的。首先我创造一个家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我们怎么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呢?就是为父母做一道拿手菜。用什么做呢?用橡皮泥制作。再欣赏爸爸妈妈平时最爱吃的四道菜的图片,找出菜的形状和颜色,这四张图片是从简单到复杂,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出图片中菜的形状,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欣赏教师用橡皮泥设计的几道“菜”,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和颜色和橡皮泥制作方法。边听学生说边演示。教师演示白菜的制作方法并做成一道有营养价值的“蘑菇油菜”。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用橡皮泥制作的菜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主要是面向全体。为了下面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制作,都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也是展示了低—中—高三个阶段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学生作品完成的效果特别好,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都通过努力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了一道拿手“菜”,我感觉到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低年级一节造型表现课,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菜”,他们从这节课中体会到了应该回报父母的爱,也体验了造型活动课的乐趣。既体现人文精神,也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了快乐。虽然我们还在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不断摸索,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改进,我坚信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中会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李宁.浅谈小学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3(01).
激发课堂教学生命力的纸飞机 篇7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充满着德育的契机,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把握。王老师把握了事件中所蕴涵的契机,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教育的本原是育人,课堂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需要提升育德的内涵,这种提升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这种成效的达成,需要教师的爱与智慧双重渠道,方能显出更佳效能。王老师在面对地理课上的纸飞机时,既没有视而不见,也没有怒发冲冠。他凭着对学生的爱,凭着自己的教育智慧,因势利导,从纸飞机的飞行原理,引导到二战的战斗机,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我国的航空工业发展,认识到科技、人才对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持久性原则,形成学科德育的渗透习惯。这次处理纸飞机“意外事件”,不是灵光一闪,而是长久以来教育行为的厚积薄发。如果王老师没有对自身学科德育目标的深入理解,没有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没有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有效掌握,就没法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外转化为契机。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让课堂动起来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 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例如, 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 我先给学生讲述下面的故事: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 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 洞里有一个屠狗妖, 当人牵着狗进入山洞时, 人安然无恙, 狗却昏倒, 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
学生沉浸在故事里, 正在聚精会神地等笔者说出谜底, 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屠狗妖是什么?学生的热情变得高涨起来, 每个人都像大侦探福尔摩斯, 有的说是二氧化碳, 有的说是氮气等。紧接着笔者做演示实验:二氧化碳熄灭两层阶梯蜡烛的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再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时, 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后表现得异常兴奋, 笔者趁热打铁, 进一步追问:你能从这个故事的细节中发现该物质具有的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就这样被他们象寻宝一样, 一个一个找了出来, 然后再顺势引导他们分析刚才的演示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他们的猜测。这样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 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许多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而且课堂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和生命的活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在相继学习了洋思中学“自主学习,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后,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实践, 推出了具有特点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确实动起来了, 表面看起来好像也挺“热闹”。但其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动口讲、动手写、动手做的同学虽然较以前多了, 但学生讲解时往往比较生硬, 知识点讲解的不到位, 讲解例题思路不清晰。
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仔细分析了原因: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不够具体、明确, 在预习内容的设计方面缺少阶梯性, 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导致学生预习没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 不能够主动寻找资料来完成预习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如下工作:老师布置预习任务时尽量明确具体, 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 把学生在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都编成一个个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去获得新知识。通过问题的设计, 分散了定义中的重难点, 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讨论, 学生展示时, 都根据预习提纲中的问题畅所欲言, 通过举反例等表明自己的见解, 将定义讲解的很透彻, 很清晰。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问题, 每个学习小组自备辅导资料2~3本, 互相借阅, 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时应通过翻阅资料自主解决。学习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各小组提出, 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同时为了督促预习, 提高预习质量, 我们也采取了措施:组长检查本小组同学的预习情况;对于课本属于识记的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让学生脱离课本自己回答等。如此一来, 既提高了课堂效率, 又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唤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注重师生交流, 让课堂沐浴阳光
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放下教师的架子, 主动与学生搭建“对话”的平台, 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班上有位学生的化学基础很薄弱, 听课经常心不在焉, 笔者经常提醒他, 经常点他的名, 还会通过提问等方式, 不断的鞭策他。可是, 有一天, 他因为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与笔者对抗。笔者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 问他为何反应如此强烈, 他说:“老师歧视我, 因为我化学成绩不好, 她总让我在课堂上出丑。”回答:“老师从没有因为你的基础不好而放弃过你, 所以才频频提问你, 希望你重视化学的学习, 难道老师多提问你, 这都不应该吗?你仔细想想, 当你在课堂上跟不上时, 老师是怎样耐心地帮助你的;当你学习认真时, 老师是怎样肯定你、表扬你的;当你学习不在状态时, 老师又是怎样及时提醒你、关注你的。难道这一切换来的都是你对老师的反感吗?”他无言以对, 眼泪顿时哗地流下来。第二天清早, 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字条, 上面写着他深刻的忏悔与歉意, 其中一句话尤为打动笔者:“我以为老师都会歧视成绩差的同学, 是故意找我的茬, 是我误解了老师的关爱, 以后我一定努力学化学。”
事情虽然过去了, 但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什么他会认为老师会歧视成绩差的同学?为什么他会误解笔者的关爱?为什么他到现在才开始决心努力学化学?一系列的疑问归结为一个答案:师生沟通不够。作为教师, 习惯了高高在上, 哪怕是对学生的关爱也表现得居高临下, 被学生认为是批评而不是关心, 最终导致长时间沉默后的爆发。所以, 我们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对话。有了“对话”, 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倾听”;有了“对话”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有了“对话”, 就有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只需要把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以及有形的奖励毫不吝啬地奉献给学生, 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热情和潜能, 激活学生的思维, 点亮学生的心智之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只要我们有信心, 敢于去做、勤于去做、用心去做, 坚持去做,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变得更加生动、和谐, 富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孔铠.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 2004.
[2]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出版社, 2005.
[3]张德伟, 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北京出版社, 2005.
[4]叶文虎, 韩凌.对深入进行环境教育的再思考.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1 (6) .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9
一、互动课堂不等于简单热闹的课堂
一些听过大型公开课的老师经常反映这样一种情况,某某的公开课上得很热闹,课堂热火朝天,一会儿学生争论得面红耳赤,一会儿学生笑得前俯后仰,应该说这样的课打破了一贯的沉默,算得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可是,当听课老师私下问那些听课的学生这节课收获如何,学生的回答令老师们大吃一惊,他们都反映老师讲课确实听起来津津有味,可是一下课,老师走后,再仔细回味,好像头脑空空,什么也没有学到。这是什么原因呢?仔细想起来,任课老师这节课确实颇费心机,为了一堂热闹课花费了一番脑筋,如果我们仔细琢磨会发现,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因此使用了种种教学手段,可谓花样繁多,达到了互动的效果,可是互动的内容却不尽人意,要么肤浅,要么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要么抓不住重点,弄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互动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数学知识而言,要紧扣知识点;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两点,做到有的放矢,伸缩自如,你的课堂互动才不至于停留在简单的热闹上,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获。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互动”,这种“互动”必须更深层次地体现为一种思维的“互动”,一种心灵火花的碰撞,这种“互动”不是表层的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学生发言的积极踊跃,而是教师用生动易懂的例子,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使他们进入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让其在十分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应该说这是一种深层的“互动”。
二、互动课堂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不要把互动课堂简单地理解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这样一种提问式教学,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比如有些老师课堂提问不少,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又担心提问耽误课堂时间,导致一堂课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任务,于是提问之后马上要求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还没等学生静下心来思考,就草草收场,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的老师在课堂提出问题时,预先把答案设置好,让学生只能从这个角度来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不一致时,就强硬地往预先设置答案靠拢,唯答案是尊,弄得学生不知所措,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无意识中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挫伤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热情。真正的互动课堂应该是放开手脚,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空间思考和讨论。只要是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就是很有意义的东西,哪怕一节课就思考一个问题,有发现,有自己的见解就是收获。
三、互动课堂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之间客观上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都与他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强一些,有的学生思考力要强一些等等,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尊重这些个体差异,因人而教,不能千篇一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部分尖子生独领风骚,中等学生偶露头角,而后进生则是无声无息。为了使大部分的学生不感受被忽视、冷落,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充满被尊重、受重视的阳光。针对这种个体差异性,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班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法和练习,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另外,教师要多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交流、合作、讨论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就宽松了、和谐了。
四、互动课堂必须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数学课堂经常看到有越俎代庖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本来是件好事,可是有些老师个人主义比较严重,或者是心中“师道尊严”思想比较重,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权利,始终不肯放下手脚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比如说对某个问题,学生回答有一定见地,可是老师硬是要否定学生的回答,把自己的所谓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老师仍然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宰者,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组织者。
人的主体性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人自觉能动的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正如法国著名作家孔巴兹所说的:“未来的学校应该是培育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学校教育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阵地。
在小学数学互动课堂中,笔者认为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显得重要。因为他们大多数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别看这些孩子年龄虽小,他们爱幻想,他们喜欢张扬个性,思维无拘束。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多给孩子自主的时间,多给孩子思考空间,应该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放在首位,善于激发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出现蓬勃的生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五、互动课堂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评价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善于使用多种激励性语言予以鼓励。教师以恰当的评价行为,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形成良好的生生、师生的“互动”过程。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观点,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霾,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纯洁、疏朗的氛围中,从而展开思与想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这样,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学生会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品尝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信心,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10
初一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上网,利用网络来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涨,对于教学内容也比较感兴趣。可是到了初二的时候,教材内容变成了EXCELE,要求教会学生利用EXCELE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统计,学生就变得很厌烦,总是抱怨:“老师,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呀?”“又是表格,又是数据,看到这些东西就头疼。”“电脑课一点也不好玩!”这样,上课就变成了“猫捉老鼠型”,学生一有机会就上网,笔者一有空就捕捉开小差的“老鼠”,一节课下来,不仅教学任务完成得不理想,学生还感到不满,甚至产生了对立情绪。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笔者曾参加过一个主题为“生态课堂探究”的教研活动,在活动期间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受了很多启发,并寻思改善目前的上课状态,创设“生态课堂”。
二、解读生态课堂
确切地说,“生态课堂”不是“知识课堂”、“能力课堂”和“智慧课堂”的对立面,而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发展,它是新课程理论基础中生命观、发展观和生态观的教学论诠释,是对传统课堂的解构和合理性超越。对生态课堂的理解是:
1. 本真、自然、和谐。
从字面上理解为原本真实,和谐自然,它包括教师、学生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教学内容的真实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合理简约化,整个教学过程不花哨、不形式,实实在在,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乐。此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营造生态课堂,让学生每天都能以平和的心态上课。
2. 生命、生成、智慧。
这里的生命既包含学生们的生命,也包含教师们的生命;既是生物向度的生命,也是精神向度的生命。“生成”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生成的课堂不再一成不变,师生、生生之间产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这里的智慧充满机智,是教师对知识表现、传递、组织的机智,是学生对知识认识、重组、应用的机智。
3. 整体、开放、提升。
整体就是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提升;提升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促使师生之间互相促进,互相提升;开放的课堂不再以“预设”为目标,不拘泥于教学设计,讲究教学策略,时刻关注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新信息、新问题,并在开放中不断调整“预设”。
4. 良好的环境。
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的,关心生态就是着意于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应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
三、如何构建信息技术生态课堂
1.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们常说“让学生爱上你,学生自然会爱上你的学科,成绩自然差不了!”理论与实践一致证明了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学科有一定的独特性:教师面对十几个班的学生,一个星期就接触一两次,因而教师和学生往往不熟,面对这种情况,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老师要花心思记住每一位学生。尽管要记住每一个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也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师可以利用软件辅助记忆,使课堂教学极域弥补记忆缺陷,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姓名与座位号导入其中,用学生姓名替代机子编号,这样老师上课点名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叫学生的姓名而不是机子编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2)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学生的学习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个别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总想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不愿再重复学习;有些学生不愿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等等。那么教师应怎么办呢?可以选择劝说、鼓励、引导等方法,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人需求,用平等的语气与他们说话,并尝试从他们的角度进行分析,此外,教师也要寻找自身的原因,以使教学内容真正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
(3)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此外,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还要注入以下几个新元素:幽默、开朗、有活力,以赢得学生的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 构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要以学生为中心,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点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教学的准备是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审视教材,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有些教学内容不免会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加工、整理,以使之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
如在excel的教学中,学生看到表格就头疼,尤其是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统计更难引起他们的注意。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就可以首先从激发兴趣出发,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例如,笔者在《公式计算》一课中就把学习任务故事化:印度国王要奖励发明国际象棋的官员,官员提出在第一格象棋格子上放1粒麦子,在第二格象棋格子上放2粒麦子,在第三格上放4粒麦子,在第四格放8料麦子,以此类推,放满整个国际象棋格需要多少粒麦子?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笔者告诉他们只要利用公式就可以轻松搞定,于是,他们就纷纷开始进行计算。
(2)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都会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什么学生会失去学习热情?为什么有时教师的“任务驱动”方法不能奏效?就是因为没有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设计的任务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当教学内容不够鲜活时,教师就要当当调味大师,要根据学生的口味,注入他们喜爱的元素,以使课堂生动起来。
3. 创设最佳的“课堂情境”。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课堂情境要为任务的创设营造气氛,给每一个任务设定相应的背景,这样,任务就有了生命,从而激起了学生完成任务的动力。情境的创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设置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动力。在生活当中,人们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寻找生活中容易碰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予以归纳总结,并引入课堂中,以达到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2)创设活动情境,促进主体积极参与。给活动创设一个背景,活动才有意义。一个成功活动的标准是:参与度高,参与面广,参与有成果,换句话说就是全体同学都乐于参与,并使他们每个人都有所收获。创设活动情境的注意事项有:活动要有明确的任务与分工,使每位同学都有事做。
(3)突显效果情境,刺激学生感官。信息技术拥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因此,要发挥学科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作品进行美化,并在上课之前给予展示,以刺激学生感官。当学生看到精美的作品时,总是会跃跃欲试,迫不急待,这种课堂情境的预设关键是要使作品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适合他们的“脾胃”,才能吊起他们“胃口”。作品的亮点就是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4)营造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以致用。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当中永远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使课堂生活化、现实化,课堂就会“活”起来,知识也会“活”起来,学生由此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例如,在上《邮件合并》这一课时,正值学校进行“人民满意的学校评比”活动,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告诉学生学校要进行“人民满意的学校评比”了,现在已有一份同学家长的通讯录,应如何把这份通讯录的家庭地址与姓名打在信封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邮件合并》,这样,就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在认真学习了之后,都纷纷尝试将通讯录上的名字、地址打在信封上,从而实现了学以致用。
4. 让学生多“体验”。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体验性学习”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5. 让学生多合作。
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理所当然地应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在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在体验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 (2) 在讨论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 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 (4) 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6. 让学生多产生愉悦感。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学生以幸福的感觉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感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所接纳。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并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知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充满了“好奇”,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很好地利用好这一点,避免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要适时捕捉他们的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信息技术课就是让学生动手的课,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操作,不要怕出问题,同时还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大胆操作不等于野蛮操作,操作还是要按照规定流程,遵守信息技术的上课规范)。多数学生都把“娱乐”作为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教师要适当地利用好这把利剑,让他们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用一些益智类的小游戏来满足学生对“游戏”的渴望,以正确引导他们认识网络游戏的利弊。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希望表现出自己优秀的方面,以受到周围人的夸奖。在信息技术课上,要给能力强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使技能稍弱的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尝试学习,体验成长的乐趣。此外,教师还要给予及时的表扬、激励。
在生态课堂中,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不被课本和教参所奴役;以尊重为基础,要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以问题为纽带,能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会灌输和表演。信息技术课的问题研究往往只是一些操作技能,因而要注重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以需要为准则,要珍视并灵活地利用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运作;以发展为主旨,要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慢慢减退, 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 教师上得很“累”, 学生学得很“厌”的情况。为此, 笔者试图以创设生态课堂为途径, 为课堂注入生命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鲜”, 营造师生共生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课堂,探究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惠芳.生态课堂中的“非生态”现象及思考[N].中国教育报, 2008-03-28.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历史教学 方法探索 生命力
一、引言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历史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主要是由于知识点相对琐碎,再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下降,最终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让每一位学生去感受历史知识的魅力,并逐渐掌握历史学习技巧,从而完成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二、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实际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依照学生需求对初中历史体系进行构建,从而全面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适当筛选初中历史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热情。笔者在《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过程中,就从学生感兴趣的神话故事出发,选取“武王伐纣”中的经历对商朝的灭亡和西周的建立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神话故事对课本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记忆。这种以学生兴趣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达到了最好的学习效果。
三、设置情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再现,具有一定的环境和一定的背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历史环境背景,依照历史文化合理设置教学情景,为学生创建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这种学习环境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认识水平,增进学生对初中历史的了解程度,对学生初中历史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情景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件,再现历史文化,让学生与历史面对面交流,使历史文化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这对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把握和初中历史学习技能的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教师在情景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选取歌曲、语言、道具等对情景进行还原。通过歌曲导入、语言导入、动作导入等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历史环境氛围,让学生在上述情景中感受初中历史的深切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如笔者在《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教学过程中就曾选取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图画,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过程中的各项事件进行还原,通过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艰辛及他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拓展途径,融入视频教学体系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知识性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导致历史课堂成为一潭死水,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严重挫伤。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合理利用,在多媒体教学基础上丰富课堂教学体系,形成三维立体化教学结构,从视觉、听觉和感觉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使历史课堂的活力充分散发出来。
笔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教学过程中就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融入其中,充分感受新中国成立时的氛围。除此之外,笔者还通过多媒体对我国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进行展现,鼓励学生对上述事迹进行交流并询问学生上述革命烈士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这种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效益大幅改善。
五、合理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该要确定探究目标,要以小见大,从小处入手,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增强其学习兴趣,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讲解“改革开放”这一历史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去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状态,然后再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提高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认识。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时,还要做好任务分配工作,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教学状况下,教师应该要明确小组成员责任,使小组之间相互配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如教师在讲解“洋务运动”时,就可以将其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部分。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内部再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负责搜集不同的解有关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讲解来进行相应的补充,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六、科学评价,形成和谐历史课堂
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评价时,应该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评价其是否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难度,是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要认识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够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时,还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状况以及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状况,用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来做出教学评价,为以后历史课堂建设提供参考。
七、总结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篇12
什么是生命课堂?就是关爱生命历程(时间维度),共享生命体验(价值维度),实现生命价值(质量维度)。依据生命课堂的理解。
我校十六字方针内涵: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课下提前预习或找资料。了解所学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精讲多练:就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在15分钟内把目标、重难点讲清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当堂巩固:把课中所讲的内容在课堂中巩固扎实,不要留到课下进行。及时检测: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及时检测,扎实学生学到的知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都有收获并且都有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校方针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就用我的教学案例来说明我是怎样应用这个方针的。
一、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巩固,及时检测
小学四年级上册五单元《大嘴先生》先学后教:首先我在前一节课布置让学生回家查阅关于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等。学生经过查阅资料都了解了青蛙,所以在上这节课直接让学生说说你查阅的青蛙的知识,就节省不少时间。上课时我就直接出示几张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研究一下青蛙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呢?因为学生课下收集了资料,外形特征很快就被找出来了。嘴大,眼睛大而突出,身上有花纹,前腿短,后腿长。青蛙的外形特征找出来了,今天老师用彩纸和纸盘材料制作立体手工青蛙。这时出示教师制作的手工作品青蛙。
让学生研究,探讨这些手工作品是用了哪些步骤制作出来的。整节课讲解一共用了13分钟,这就是我校提倡的精讲多练。剩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青蛙的创作练习。学生足足有20分钟的创作过程。当堂巩固,及时检测我把这一环节改成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是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巩固所学美术知识要点,检测学生本节课有多少收获,制作的作品是否有新意,作品是否独具特色。通过展示作品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看其他同学作品来检验自己的作品的优点在哪,不足之处在哪。评价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二、精讲多练,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美术这门学科,不单单是画一幅画,创作一件作品那么简单,它包含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很强,所以对美术的想象、创造、动手就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讲授和展示的时候要有阶段和层次之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图片、作品和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来完成。作品完成的情况也应该以本学生所处的层次为基准。
下面我就以小学二年级上册十四课《做一道拿手“菜”》为例,讲述一下我在课上是怎样体现的。首先我创造一个家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我们怎么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呢?就是为父母做一道拿手菜。用什么做呢?用橡皮泥制作。再欣赏爸爸妈妈平时最爱吃的四道菜的图片,找出菜的形状和颜色,这四张图片是从简单到复杂,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出图片中菜的形状,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欣赏教师用橡皮泥设计的几道“菜”,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和颜色和橡皮泥制作方法。边听学生说边演示。教师演示白菜的制作方法并做成一道有营养价值的“蘑菇油菜”。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用橡皮泥制作的菜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主要是面向全体。为了下面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制作,都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也是展示了低—中—高三个阶段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学生作品完成的效果特别好,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都通过努力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了一道拿手“菜”,我感觉到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的教学课件12-24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07-11
寻找有生命力的课堂12-23
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01-06
赋予数学课堂更强的生命力05-31
生命课堂的探索07-20
《生命生命》教学预设05-1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10
《生命生命》课堂实录10-06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