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2024-10-26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通用10篇)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1

《生命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教学《生命,生命》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学生自由谈感受)人的生命细算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读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 生命》(板书),文章的作者杏林子 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读一下这篇文章,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三、交流探讨

1、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思考:是哪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明确:

⑴ 是哪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之欲望

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心跳:生命之可贵

⑵ 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

2、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3、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据说,人体的头盖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坚硬的东西,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把它剖开,后来,在里面植入一粒种子,奇迹发生了,种子发芽了,并冲开头盖骨长了出来。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哪。

第二个:九八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反复看到这样的镜头:解放军叔叔成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报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它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十九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第三个:一次泥石流,冲毁了一个村庄,救援人员扒开一间灌满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顶,救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经不能说话的小孩却死活不愿离去,拼命指着他的身下。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女的,已经没有呼吸,却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上举,象是托着什么。而此时,小孩还不罢休,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男的,保持了同样的姿势。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双手托着什么呢?对,他们是孩子父母,他们相继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她俩双双遇难,而孩子的一幸存。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四、教师结束语

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要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要珍惜生命。

最后,老师想把汪国真的诗作《生命 生命》送给大家以共勉,愿同学们能在你有限的生命中搏出你无限的精彩!

(教师诗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 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五、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题目,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并把你的这些感受写到你的《心灵小语》上去,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执教感言】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我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我相信我能够做到!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2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 作者不从正面回答, 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 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 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 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 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 o o d l 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 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 改变学与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美好, 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 o o d l 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 (见右图) , 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 并将之记录下来, 放在M o o d l 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 阅读M o o d l 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 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 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 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 回顾导入, 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 o o d l 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 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 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 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 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 结合查找的资料,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 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 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 细读文本, 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 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 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 o o d l 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 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 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 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 (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 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 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 有硬壳。

师:是呀, 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它都不具备, 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 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 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 作者也没想到, 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 即使只能活几天, 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 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 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 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 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 圈画点注, 然后小组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 o o d l e平台, 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 通过想象、换位体验,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同时, 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 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 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 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 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身9 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 整整50年的时间里, 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 腰不能动, 手不能抬, 头不能转, 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 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 0年。这其中的痛苦, 无人能够想象。

(2) 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 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 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 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 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 拓展延伸, 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 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 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 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 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 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 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 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 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 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生命》, 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 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 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 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 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 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 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Moodle课程“第四关”) 。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3

(1)认识生字“扰”,学习多音字“弹”,理解“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2)读通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感悟第一、二个小故事,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读文,领悟飞蛾求生,瓜苗生长两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故事中蕴含的意思,懂得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引发生命之思索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

出示:十二岁那年,我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地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腰不能转,甚至连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我心中悲苦万分。我真的要在病床上躺一辈子,永远做一个废人吗?我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我就不要活了。

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人?

(2)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不仅在轮椅上生活了整整五十年,最后还活出了自己的精彩,活出了自己的价值,让我们接着看——

出示:四十多年来,她在轮椅上写下了80多部,1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台湾100多万残疾人做出了贡献。

在第二段文字中,你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多了不起的人啊,那就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出示:杏林子的图片)看了杏林子前后截然不同的表现,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4)是啊,是什么让林杏子有了这样巨大的转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写的文章(板书:生命 生命)让我们一起分享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

二、自读文本,初谈生命之感悟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要求:①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努力读正确,读流利。②边读边思考课文中例举了哪几个事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课堂上最动听的就是琅琅的书声,最精彩的就是同学们的回到。来告诉我,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板书:飞蛾、瓜苗、心跳)

三、研读事例,品味生命之内涵

(一)探究“飞蛾求生”

1.谁愿意领着我们走进第一故事,读读第2自然段呢?

2.教学“骚扰”

(1)读得字正腔圆,连这段中的一个新词也读得准!(出示:骚扰)你们会了吗?(教学读音)“扰”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写时应注意什么呢?(教师范写)请赶紧翻到语文书第90页,在生字表下写一个,注意书写姿势。那“骚扰”你能理解吗?

(2)谁骚扰了谁?这不由得让作者感到这只飞蛾非常的——

(3)真是会读书啊!其实,这段中还藏了一个多音字,你发现了?

(4)你的眼睛可真亮啊!还有一种读音念——,你会选吗?

出示:子弹( ) 弹( )琴 弹( )弓 动弹( )

3.体会“脆弱”

来,谁愿意把“动弹”这个词送到句子中,带我们走进飞蛾的生命,请你——?(指名读)

出示句子: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

大大的手掌,小小的飞蛾,只要——你想说什么?

是啊,生命何其脆弱,何其渺小,据资料记载,飞蛾的寿命有的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或几天,最多也只有一个月而已,来,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悟和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1)但正是这渺小的飞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请你用心的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些词或哪个标点深深地震憾着你,能说上理由是最棒的。

(2)是的,飞蛾的一生是渺小的,但它用那强烈的求生欲望告诉我们,它决不放弃,这就是——(学生齐读:生命 生命)

即使面对危险、身陷绝境,它也要极力鼓动、全力挣扎,这就是——(学生齐读:生命 生命)

(二)探究“瓜苗生长”

(1)这是作者手中触摸到的生命,作者眼中的生命又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3自然段话,俗话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找一找令你感动的句子、词语或标点符号,并在旁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下你心中的感受。(学生自学)

(2)同学们,已经在书中写下了许多闪烁智慧的文字,留下了自己心中最真的感悟,来,让我们来交流、分享。

(三)学生交流:(预设)

(1)“竟然”、“竟” 是什么意思?(出乎我的意料,不可思议。)是什么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不可思议?(随机指导朗读)

(2)“冒”能给冒换一个词吗?那这里为什么选择冒,一个“冒”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说得真不错,相信这道题是难不住你了,来,翻开《课堂作业本》第38页,完成第一部分。(交流反馈)

(4)就是一粒香瓜子,一粒不起眼的香瓜子,却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顽强的、它的努力向上、生长的……)(板书:生长的不屈)

(5)对,这就是不屈的生命,这就是顽强的香瓜子,那么还等什么呢?就让我们用朗读来分享彼此对它的感悟吧!谁来读这一段?

(6)香瓜子这一生虽然是短暂的,

但它用那生长的不屈告诉我们,它决不退缩,这就是——(生齐读:生命 生命)

即使环境恶劣,生命短暂,它也要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就是——(生齐读:生命 生命)

四、联系生活,丰富生命之体验

(1)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对生命的感悟和思索,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2)读着读着,我们把作者的感悟读成了一首诗,一首生命的小诗,看出示:(出示表示生命的图片课件)

生命,生命

女: 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男: 生命,是瓜苗生长的不屈!

女: 生命,是花儿盛开的笑脸!

男: 生命,是柳树吐出的新绿!

合: 生命,是天空绚丽的烟花!

生命,……

(3)在你的眼里,生命还是什么呢?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想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我们也动笔写一写自己对生命的感言。(生练笔)

(4)谁来展示一下?

(5)听的出来,学到这同学们对生命又多了一份认知,一份感动,一份思索,如果把你们刚才写的都连起来,就是一首美好的诗篇,一曲生命的赞歌。金老师建议大家带着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和自己对生命的思索在课外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哦!

(6)这节课就学到这,下节课我们继续聆听杏林子对生命的呼唤。

板书设计:生命 生命

飞蛾 求生的欲望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4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3. 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卡片、磁带、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你们曾经关注过它们的生活吗?它们在遭遇自然灾害和外敌的入侵的时候是怎样保全自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齐读课题 (生命的壮歌)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质疑

壮字是什么意思?不会的举两个词说说看。相信学完了课文,你对壮字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会举出更多的词,你还想了解哪能些问题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吧。

初读指导,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词句及自然段意思。

2、划出不理解的句子,圈出难解词语。

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同桌互相检查并指出读的不够通顺的地方。把读不好的句子反复读读,并说说自然段意。学生质疑。读句子并说出不理解的词

黑压压 肝胆俱裂 束手待毙 火舌舐动 火神肆虐 惋惜 焚烧放弃 灼焦 丘陵 岗位

这么多问题你准备怎么解决,老师直接告诉你吗?

学生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集体交流

A灼焦 生读火还没烧到你呢?灼焦了什么感觉呀!想读的站起来读。读得真好

B肝胆俱裂 你是怎么理解的?裂就是破裂,俱就是全部,这个词是说蚂蚁的五脏六腑都破裂了。

好的你将对这个词的理解带到句子里去读会读得更好。

你体会到了一点点,再读一遍,体会也来的同学一起读。

C火神肆虐

任意的破坏?破坏了什么?去书上找找至少有三样被破坏,

从肆虐我们看到了熊熊燃烧的烈火对丘陵上的草丛、小动物的残害。

理解了这层意思老师再给你机会你一定会读得更好,不过在读之前,老师还想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焚烧的。(代替 弯曲)

D惋惜读出书上表示惋惜的句子。

E目瞪口呆生示范。文中写谁目瞪口呆?为什么目瞪口呆?

二、理清课文层次

同学们课文都读了几遍了,你都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拿起书,把你的朗读成果展示给同学们。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读书,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段意。你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事?

集体交流

三、质疑;课文读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四、作业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

3、读一读,再抄写

蚂蚁 项链 放弃 焦臭 束手待毙

羚羊 丘陵 可怜 悬崖 肝胆俱裂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故事

1、范写生字“蚁”,齐读。

2、看到这个字,你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老师为什么把这个“蚁”字写得这么小? 结合出示卡片:(弱小)的蚂蚁 3、继续板书:蚁国英雄 齐读题目

4、这是一个小故事的题目,初次看到这样的标题,你的脑海里出现过问号吗?把你的疑问告诉大家。(为什么要把弱小的蚂蚁称作是英雄?) 板书:?

(二)了解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蚁国英雄”》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草丛起火 蚁群被围 抱团突围 成功脱险。

3、学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感人肺腑、扣人心弦、震憾人心、可歌可泣……)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三) 细读感悟

1、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2、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 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

①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束手待毙”、“迅速地扭成一团”、“突围”等处体会蚂蚁的团结勇敢,并练习朗读。

②引导学生抓住“万万没有想到”、“竟”、“突然”等处,体会作者的惊喜之情,并指导朗读。

③这里的“区区的弱者”指谁?(蚂蚁)弱是与强相对而言的,现在处于强势,对蚁群的生命构成威胁的是什么?(大火)从文中找出表现火势强盛的句子,并练习朗读。(相机板书:火神肆虐)

④火神如此肆虐,形势这样危急,可作为区区弱者的小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相反它们采取了结团逃生的方法。多机智的小蚂蚁呀!多勇敢的小生灵呀!让我们带着对它们的由衷赞叹,再次好好地读读这个感人的句子吧!(有感情地齐读出示的句子。)

(2) 结合交流出示:“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烧焦后爆烈的声响,但是蚁团却不见缩小。”

①引导学生抓住“火舌舐动”、“不断发出”、“爆烈的声响”等处体会火势的凶猛、形势的危急;抓住“越来越迅速地滚动”、“不见缩小”等处体会蚂蚁的勇敢、坚定。(结合板书:火舌舐动)

②指导朗读。

(3) 结合交流出示:“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 ①说说这段文字为什么令你感动?(相机板书:不松动分毫 不放弃岗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结合理解“肝胆俱裂”。

③从外层蚂蚁的壮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里又一次出现了蚁国英雄,现在你对作者称蚂蚁为英雄还有困惑吗?你从这样的称呼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对蚂蚁的赞颂、敬佩之情。) 相机板书:团结合作、勇于献身

④再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赞颂、敬佩之情。

3、学习了这则故事之后,老师还想让大家用上些词语形容蚂蚁,现在你们会用哪些词呢?出示卡片:( )的蚂蚁 4、带着对蚁国英雄由衷的敬意再来读一读这则感人的故事。

(四)激情揭题

1、师述:正是这些一向被我们视作区区弱者的蚂蚁,在肆虐的火海中却是这样的沉着、坚定、团结一致。它们不惜以个体的牺牲,求得种族的生存,是它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可贵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板书:生命的壮歌 这就是18课的课题,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好它。

3、网上征文:故事结束了,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内心又有何感受呢?同学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曾有许许多多英雄楷模涌现,他们身上正是有着蚂蚁的这种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你想到了谁?

(五)学法小结

1、细心的同学一定早就注意到了,我们的课文中还有另一则小故事。如果我们用上学习《“蚁国英雄”》的方法,就可以自学下一个故事了。

2、回忆小结学法,结合出示卡片:了解故事大意

细读感人之处

朗读表达情感

附 板书设计

火神肆虐 不松动分毫

火舌舐动 不放弃岗位

团结合作 勇于献身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学完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谁喜欢这个故事?把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背给大家听。

(二) 导入

1.出示羚羊图:这是什么?

2.师述:在一个大草原上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山上的狩猎队上山打猎……

3.板书:“生命桥” 齐读

4.质疑:看到这个小故事的题目,你的脑海里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的含义是什么?……)

(三) 了解故事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生命桥”》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卡片: 老少分类 飞跃山涧

老少配合 一死一生

唱响壮歌 猎人惊呆

3. 生根据卡片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四) 细读感人之处

1.过渡: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2.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3.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 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句子,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那弧线是什么弧线?羚羊是怎样跳崖的?为什么要说以老羚羊的生命作桥墩?……)

②这么一句话带给大家这么多的谜,那我们再读这个故事,想象那发生在老羚羊身上一个个场景,你一定会明白些什么?(明白是用老羚羊的生命做桥墩的。)

③讲述原因

(2)结合交流出示:当老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有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①你们能不能把这座用老羚羊生命做桥墩的“生命桥”画出来呢?

②小组讨论,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画出简笔画。

③请一生上台来画,并解释自己画的简笔画,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说说试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理解“刚好”)

(3)引出第一自然段: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的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①找出羚羊的动作进行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想象那一幅幅场景,突出“猛蹬”。

③动画演示:同样的一次飞跃,却酝酿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a、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B、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④这是多么的感人呀,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⑤再次指导朗读课文: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⑥指导背诵:看着简笔画图,再一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画面。

(4)继续交流,出示: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这一段,理解“秩序井然”。

②想看一看这一幅场景吗?动画演示,师范读。

③看到了如此神圣的场面,你们理解羚羊们的所做吗?

这老羚羊心中想着“他人”的献身精神激励了年轻羚羊,年轻羚羊也心中想着“别人”、心中装着集体,它们身上都表现出可贵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 激情揭题

1. 师述:一只只老羚羊都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一只只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的生存。这是一座座真正的桥梁。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

2. 板书:生命桥 齐读 3.目睹了一切发生过程,你们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老羚羊呢?

4.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音乐“爱的奉献”

(六) 作业

1. 组词。

蚂( ) 怜( ) 具( ) 弃( )

妈( ) 玲( ) 俱( ) 奔( )

2.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 ),没有( ),没有( ),( ),( )。

②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 ),( )也不( )。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5

一、揭题:

1、出示课题《宇宙生命之谜》,“谜”用红色,大字写出来,并加上“?”,并问学生:到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2、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其中29位学生说有,13位说没有)

3、当学生发生争论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答案。

二、设疑: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到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的依据。

2、学生交流生命存在的条件:(1)、适合的温度,零下50至零上150摄氏度之间。(2)、必要的水分。(3)适当成分的大气。(4)要有足够的光和热。

2、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九大行星的示意图: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3、让学生再读课文,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说说在围绕太阳运动的九大行星中,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

4、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交流:水星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300至400摄氏度,不可能存在生命。金星是一颗高温、缺氧、缺水、有着强烈阳光辐射的行星,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离太阳很远,它们的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140摄氏度,因此,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那么,太阳系中唯一还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师问:那么,火星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呢?

三、探索:

1、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为什么,找出科学依据。

2、学生交流。

3、引导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弄清科学家对火星探索的历程,然后再理解科学家经过观测分析得出的结论:“在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在飞船着陆的地区,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四、辩论:

1、抛出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到底有没有生命的存在?

2、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小组后,个人充分自读课文,积极为辩论准备材料。

3、在组内充分交流。

4、学生分两组展开辩论。

五、拓展:

让学生课后阅读《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来知道:宇宙是怎样产生的?有外星人存在吗?太阳什么时候会燃烧尽?人类能迁居到别的星球上吗?„„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6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吹毛求疵,转瞬即逝,奄奄一息,海市蜃楼,踉踉跄跄”等词语,进行基础知识积累。

2、能说出本文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快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认知阅读中发现的生字和难词。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赏读课文,能按顺序说出主人公的活动经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及感人的精神品质。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纵览中外文学史,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冽浩歌;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更是作者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二)作者作品介绍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们称他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甚至誉之为“美国的马克思”。早期作品有描写北方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说集,通称“北方故事”,后来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马丁·伊登》,还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等优秀小说。

(三)学习新课

课堂小结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课后习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A、半身不遂(suín))咀嚼(jué)驯鹿(xùB、令人作呕(ōu)暖和(huo)蜿蜒(yán)C、海市蜃楼(shèn)耷拉(dā)巉岩(chán)D、吮吸(shǔn)窒息(zhì)加冕(miǎn)

2、下列一组词语中,有四个字书写不正确,找出来并改正。缩手无策 转瞬即逝 骸骨 陌生 漠不关心 无精打彩 吹毛求疵 令人作沤 奄奄一息 闪铄 耷拉 蜿蜒 窒息 错字: 改正:

3、阅读课文17——19段,回答问题。(阅读内容在课本上)

(1)根据选段有关内容,你能设想一下他与比尔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事吗?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来。

(2)如何理解“然而他的生命绝不肯死”这句话?

(3)“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为什么他可以嘲笑比尔?(用原文回答)(4)“他怎么能 嘲笑比尔呢?”这句话是 句,改为陈述句是。应这样理解这句话:。

(5)“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B

2、错字:缩 彩 沤 铄 改正:束 采 呕 烁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7

本节课安排在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第一节,从大的方面来看,第三章可以看做是整个中学生物学学习的高潮部分。

由于本节课的主题“生命的起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只是存在着众多的假说,因此本节内容伸缩性比较大。课本上除介绍了传统的“化学起源学说”以外,还提到了“宇生说”的部分内容。

2. 教法与学法的构思

2.1 教法

2.1.1 学生情况分析

心理分析:八年级学生表现欲强,好奇心重,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能力分析:经过一年多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经适应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分析:因为牵扯了一些有机化学知识,对此沪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P74—75阅读材料提到的疯牛病病毒———朊病毒有关内容,应该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米勒试验中得到氨基酸就让人类看到了研究生命起源的曙光。

2.1.2 本节课遵循的教学规律

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知识。

2.1.3 各种资源的利用和实施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查找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2)课堂讨论:各组推举出一个代表在课堂发言,并且成员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见解提出质疑。(3)课堂总结:可以根据课堂讨论结果选择自己认可的观点。

2.1.4 教师的作用

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时协调各个小组搜集的内容,并帮助他们综合利用各种材料。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和技巧,在不同教学环节中起到转承作用,在各个小组发表见解以后给予简单点评,并出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该点内容。

2.2 学法:

本课首先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综合搜集到的资料,形成集中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在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分析评价其他观点,从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3. 教学过程的设计

3.1 创设情境导课:

生命是多么美好,多么神奇呀!可是你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如何诞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这个问题。

3.2 过渡

针对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做好了准备,有了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的“百家讲坛”就正式为大家开放了,请各个小组的代表分别阐述各自的观点。当然,阐述完毕,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3.3 学生活动

第一小组:神创论

内容:女娲造人,上帝造人。

疑点:女娲和上帝是谁创造的?他们又在何处?

教师点评:这些神话传说,是在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一些解释不了的现象所做的猜想,虽然它们在证据面前会不攻自破,但这里面也蕴含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二小组:自然发生学说

内容:腐草化萤,腐肉生蛆。

疑点: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意大利医生F.Redi证明腐肉不能生出苍蝇的实验。

教师点评:这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直到1861年法国的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了著名的鹅颈瓶试验,才彻底推翻了这一学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在科学面前,我们要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

第三小组:宇生说

内容: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麦启逊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物的蛋白质分子所必需的。

疑点:宇宙空间的物理条件,如紫外线等各种高能射线及温度等条件对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这些生命,在它们随着陨石穿越大气层到达地球的过程中,也会因温度太高而被杀死。

教师点评:“宇生说”是近来比较有争议的学说之一,一些有机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际尘埃的表面产生,这些有机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陨石带到地球上,并在地球上演变为原始的生命。

第四小组:化学起源学说

内容:化学起源说将生命起源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疑点: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没有实验根据。

教师点评: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这一学说的前三个阶段都能在实验室里被证实,只有第四个阶段还有待大家进一步努力探究。

3.4 教师展示视频资料,具体介绍化学起源学说内容和相关证据。

然后让学生填写图表,巩固该点知识。

活动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四个学说,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好好学习,为揭开这个谜团作出自己的贡献。

3.5 课堂知识检测

1.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 )

A.氨 B.水 C.氧气 D.氢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

A.小分子有机物 B.大分子有机物

C.小分子无机物 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是营养物质 B.许多生化反应是离不开水

C.水中有氧 D.水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

4. 原始大气在____、____,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4. 教学体会

本节课引用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这种新型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每位学生在准备该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上已经掌握住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学说知识。教无定法,学生学到知识才是关键。通过检测,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永胜.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82-85.

[2]刘本举.资料型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生物学教学, 2004, (11) :12-13.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与意图 篇8

《生命的林子》(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十一册)写了一代高僧玄奘在法门寺潜心修身,但觉得在高僧济济的法门寺,青灯黄卷,苦苦修炼,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很难出人头地。为解开玄奘心头的困惑,方丈把他带到寺后树林中。他们来到寺后,看到不远处小山头上树木稀疏,即使最大的树,也是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只能作薪柴之用。而寺后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树木棵棵修长挺直,棵棵都是栋梁之才。玄奘忽然明白:生命只有在群体竞争的氛围中,才能蓬蓬勃勃,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远离群体,就是出人头地,生命的发展也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扭曲变形的。于是,玄奘放弃了离开法门寺的想法,继续留在法门寺,潜心苦修,发奋图强,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文章以自然之理阐述人生之理,思路清楚,所要说明的道理也在课文最后一节点明。教学的关键是抓住“自然”和“生命”两个着力点,努力打通自然之理和人生之理之间的通道,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真义,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教学过程]

一、 赏景比较,走进自然的林子

1.山头上

(1)找词语。师:请找出描写“山头上”树木的词语。(“树木稀疏”、“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2)想画面。师:看到这些词语,我们的头脑中一定会出现一幅画。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些词语,看看我们的头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3)补词语。师:刚才,我们根据词语想象了画面。其实,反过来由画面我们还可以想到其他的词语。想一想,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描写山头上的树?(零零星星、三三两两、稀稀拉拉、乱七八糟、无精打采)

2.林子中

(1)总结上一段的学法:由“找词语”到“想画面”,再到“补词语”。

(2)用上面所归纳的方法学习这段内容。(略)

3.作比较

(1)师:为什么小山头上树木稀疏,而林子中的树木蓬蓬勃勃、生机盎然,棵棵都是栋梁之才呢?

(2)出示课文第8节:“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3)朗读课文第8节,并根据这段文字,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回答时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先说“林子中”,再说“山头上”;第二种,先说“山头上”,再说“林子中”。

(4)归结,并板书:“群体竞争”、“离开群体”。

(5)师:在群体竞争中,树木才能充分生长,远离群体,树木是长不好的。这是一条自然法则。(板书“自然法则”)

[设计意图]这是理解“自然之理”的一个教学环节。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同时给了我们无穷的思想源泉。同样是树,山头上和林子中的树长得不一样,呈现出来的景象完全不同,这里有耐人寻味的“深意”在里面。为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学中先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两处树木的词语,并动用学生原有的词汇积累,分别补充两类词语,让学生原先积累的词语“活”起来,也让眼前的景象“丰”起来。在此基础上,两相比较,继而思考:同样是树,为什么它们的命运如此不同?通过思考,得出“自然之理”,让学生认识到:群体竞争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在群体竞争的地方,生命力是蓬蓬勃勃的;远离群体,缺乏竞争的地方,生命是萎缩扭曲变形的。这是一条自然法则。

二、 解惑求道,走进生命的林子

1.说“困惑”

师:唐朝高僧玄奘是一位宗教活动家、行家、翻译家,13岁出家为僧,29岁就独自一人远行去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学习交流佛教经文,历经沙漠、雪地、冰川,花费16年的时间学成归来。回国后一心钻研佛学,又用了19年的时间翻译经文,一千年过去了,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亚洲的地理和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可是,你们知道吗?玄奘的内心曾经有过困惑,他的困惑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文本之中。

(1)学生默读第1节。

出示几组词: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静思养神 潜心修身

青灯黄卷 谈经论道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出人头地

(2)朗读上面几组词语,并从中选用两到三个(多用更好)词语,说说玄奘内心的困惑。

(3)师:心里烦哪,真是越想越烦人!

2.解“劝语”

(1)师:“有人”是怎么劝玄奘的?

出示:“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的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就会很快显露出来。”

(2)师:我们来劝劝看。(指导学生:劝别人的时候声音一般不要太高,语气要诚恳,要尽量劝得人家动心,“出人头地”后面可长长地停顿一下。先同桌互相劝,再指名起来劝,最后齐读这段话)

(3)师:那个人的劝说对吗?(不对)老师觉得这话既对又不对。先说说对在哪里?

(4)师:这话表面上看是对的,似乎很有道理,但从深一层次上看,这话其实是不对的,我们来反驳那个人的观点。看板书,“山头上”相当于什么?“林子中”相当于什么?板书:深山小寺、法门寺)自然的林子给我们深刻启示呀!我们在反驳时如果能联系树木的生长,我们的反驳就更加有力,更加让人信服。(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写反驳的话,再起来交流)

3.揭寓意。

(1)给出句式:生命只有在群体竞争中,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远离群体,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发展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结归纳:生命只有在群体竞争中,才能尽情地舒展,充分地发展;远离群体,就是出人头心,生命的发展也是不充分的,甚至是扭曲的变形的。这不仅是一条自然法则,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9

1. 读课题,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2. 再次读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3. 什么是生物时钟?生物时钟有哪些有趣的现象?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想想每段给我们讲了什么?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 开火车读课文,并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老师适时点拨容易读错的字和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受生物时钟的趣味

学习第1段:

1. 生物时钟有哪些有趣的现象?小声自由读这一段,思考并勾画有关词句。

2. 交流。在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有自己的生物时钟这一自然现象。

3. 朗读这一段。对这些现象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4.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生物时钟?生畅所欲言,相机引导学生用排比的句式表达,感受排比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5.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同学互相评议,并相机指导背诵。

学习第2、3段:

1. 找出中心句,了解主要写了什么?

2. 生物的活动是怎样按节律周期进行的呢?默读第2、3段,并思考。

3. 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所得,适时引出课后2题的关联词,引导学生理解、造句。

4.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的活动是按昼夜节律周期进行的?生交流资料。

5. 引读这段。

学习第4段:

1.勾画出中心句,了解本段主要内容。

2.生物除了昼夜节律外,还有什么样的周期节律?齐读第4段,并思考。

3. 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关联词的衔接。

4. 交流资料。

学习第5段:

1. 找出中心句并思考生物的节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2. 学生交流读书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

四、总结全文

1. 诵读全文,说说课文中列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有趣的生命时钟现象?

2. 交流,相机点拨举例说明方法的用处。

3. 原来生物的节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要好好运用它。

☆生物节律简介

生物节律作为一门科学,发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经过百年来世界上众多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生物节律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确认。1937年国际生物节律学会成立,在瑞典召开了首届年会,之后许多国家纷纷成立了分会。1960年全球二百多位生物、化学、物理、生理、心理、医学专家汇聚美国长岛举行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人体生物节律是人体内本身存在的一种生理节律,它是人类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受日月、星辰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生存适应规律,久而久之,已固化于人体基因之中。

☆什么是人体生物节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人会觉得自己的体力、情绪或智力一时很好,一时又很坏,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从他诞生之日起,直至生命终结,其自身的体力、情绪和智力都存在着由强至弱、由弱至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生物节律,或生物节奏、生命节律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生物体内存在着生物钟,它自动地调节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和活动。

我们这里所谈的体力、情绪和智力“三节律”,其实只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他如人在一天24小时内感官敏锐程度、温度、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也是人体生物节律的一部分。

在测算自己的生物节律时,首先计算从出生那天到现在想测算这天的总天数(须使用公历)。然后以体力周期23天,情绪周期28天,智力周期33天,分别计算出三者的正弦曲线,这样就组成了一首协调、优美而又神秘的三重奏。

☆什么是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

这三条曲线都是从出生日算起,起点在中线(=0),先进入高潮期(>0),再经历临界期(=0),而后转入低潮期(<0),如此周而复始。曲线处于中线以上的日子是高潮期,相反,处于中线以下的日子是低潮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的天数是相等的),而和中线相交的那天(严格讲包括其前后1天)则是临界期。在体力高潮期,人的精力旺盛,体力充沛,而在低潮期,则疲劳乏力、无精打采;在情绪高潮期,人的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而在低潮期,则心情烦躁、情绪低落;在智力高潮期,人的头脑灵敏记忆力强,而在低潮期,则迟钝健忘、理解力差。在生物节律的临界期,身体处在不稳定的过渡状态,此时人的有关能力和机体协调性较差,做事易出错,身体易患病。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执教者的创造性加工,将教材内容变成有关学生学习的、发展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内容,赋予材料以生命的活力,使材料回归生活,走向学习者。学习过程是生命的活动过程,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因此有人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个句,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课文,就是给人的精神开辟一番新天地。

案例内容:

师:请大家读读“田地荒芜”一词,把它的意思读出来。

(不同的学生声音、语调都不一样)

师:读得真不错,你在读这个词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

生1:我脑子里出现了电视里广告《节约用水》的镜头,太阳炙烤着大地,土地裂开了一道道缝,--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你自己的眼泪。

生2:我脑子里出现了田里的庄稼全枯萎了,野草遍地都是。

生3:在广阔的田野上,没有人干活,野草占据了庄稼的地盘。

生4:远处的树枝上,不时的传来乌鸦哇!哇!的叫声。

师:棒极了!谁能把同学们讲的场景用一段话说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几乎看不到劳动的人,田里的水都被蒸发了,还裂开了一道道缝,庄稼都枯萎了,野草遍地都是,远处的树枝上,不是的传来乌鸦“哇!哇!”的哀号声。好一片凄凉的景象啊!

师:说得真好。你们是怎样学会这个词语的。

生:我们嘴里读着“田地荒芜”这个词,脑子里回忆着以前看过的一幅幅图画,然后有顺序的把图上的内容说出来,这样就学会了这个词的意思了。

师:这个办法真好,能联系生活来理解词义。你们能用这个办法来自己学会“人烟稀少”的意思吗?

学生信心十足的说:能!

(学生有的几个在一起讨论,有的独自静静思考,时间过了二、三分钟,就有学生举手)

师:谁愿意向大家汇报?

生1:我读着“人烟稀少”脑子里出现了路上行人很少,偶尔三三两两低着头结伴而行。

生2:我脑子里出现了村子里家门紧闭,窗上、门上都积满了厚厚的灰尘,烟囱里一点儿烟也没有。

生3:推开进入家门,老鼠在桌子上玩耍、嬉戏。蜘蛛网布满了每个角落,蚊子也在角落里“嗡嗡”地唱起了歌,屋子成了他们的游乐场所。

生4:太阳还挂在天空,街上、路上早已没有了人影,好象发生什么瘟疫。一点儿也没有生气,好可怕啊!

生:我把他们的话连起来说。太阳还高高的挂在空中,街上、路上早已没有了人影,好象发生什么瘟疫。死一般的寂静,一点儿也没有一点儿生气。村子里家家户户早已经房门紧闭,烟囱里一屡的烟也没有。有的人家的窗上、门上都积满了厚厚的灰尘,推门进去,只见老鼠在桌子上玩耍、嬉戏;蜘蛛网布满了每个角落,蚊子也在角落里“嗡嗡”地唱起了歌,屋子成了它们的游乐场所。啊!好可怕呀!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生5:老师,我读着“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想到了马致远的诗--《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师:你的理解超越了老师,我要好好向你学习。

……

案例分析:

一、 挖掘生命气息

学生是拥有无限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教师的任务是将学生生命的活力呼唤出来。这案例,教师把“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与生活的场景加以联系,提供了“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营造了平等的交流氛围,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间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案例教学中,教师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反思教学行为,予以及时调整,努力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师生都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自主的个性,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

二、 激活生活经验

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人生体验相当于“存折”,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凭借它兑换言语的丰富内涵。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自觉的使用这本“存折”,需要我们提醒、激活。一旦激活了生活体验,并与课文语言发生了联系,就能激发学生情思,诱发新的言语作品。读着“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个词语,脑子里出现了什么?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广告的镜头、茅草丛生的田野、萧条的街头、积满灰尘的房子,像一幅幅呈现在学生脑子里的画,源源不断的流淌着。这些生活的场景又会即刻存入“存折”。不过此时的贮存,绝不是简单的再存,而是赋予了新的意义、新的形象。

三、赋予文字以生命

汉语言具有超语言性,有听觉和视觉传递的语音和文字本身或隐藏于视听信息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这些要依靠读者心灵的眼和耳朵来把握。这心灵的眼和耳不是书本上的知识,也不是教师传授的经验,而是人生的积累和人心的感悟能力。有了这种积累和能力,听读过程中就会心领神会,那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眼前所展示的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形象,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情感。案例中读着“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这个词,脑子想着相关的生活场景,这一做法能带着学生跨越时空,能使学生进入与之相关的广阔的苍穹。这一个精妙的词语,可使学生进入与之相关的情感世界,从而使他们跟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映照,情感的共鸣。最后使学生道出马致远的诗--《秋思》来解释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作者邮箱:yihuadai@163.com

上一篇:“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动员会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橱窗分析结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