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心得

2024-08-18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精选8篇)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 篇1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

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极具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中驰骋思维,大胆思考;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情感的泉水在课堂自由流淌,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这是我多年来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学境界。

今天,我要教的课文是第19课《生命生命》。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主题。对于我所教的四年级小学生来说,生命的意义好理解吗?我坐在办公室里思索着……

我反复朗读课文,精心设计教案后,从容地走进了教室。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第二自然段──飞蛾求生,让学生分析言中之意,感情言中之理。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从飞蛾求生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飞蛾哭着对我说:‘小作家,请不要捉我,我是来和你做伴的,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飞蛾好像在说:我喜欢在灯光下活动,我喜欢光明!”

“老师,真没想到小小的飞蛾求生的欲望这么强烈!”

……

学生们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真是既有感悟又富有童真童趣,我心中暗自高兴。于是决定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砖缝中长出瓜苗,再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们激情高涨,都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

“呜呜……”我的耳边传来了一种怪怪的声音。“老师,龚力哭了!”一向很懂事的周才煦站起来说。唉,一定又是感冒发烧了,我心想,最近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患流感的孩子较多。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并不烫啊!我亲切地问:“孩子,你怎么啦?”龚力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发现他的眼睛里充满了忧伤,我禁不住拍了拍他的肩膀:“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告诉老师好吗?”龚力见我这般“宠”他,“哇”地一声大哭起来:“老师,由飞蛾求生我想到了妈妈,两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妈妈的生命!”说到这里,龚力哭得像个泪人,“飞蛾在被捉住时极力挣扎,而妈妈发生车祸的一瞬间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妈妈……妈妈……死得好惨啊!”

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同学们都用同情的目光望着龚力,我的心里也一阵酸楚。

一向文静的.女孩李晨掏出手绢,走到龚力面前,轻轻地帮他擦掉了眼泪。

“别难过,妈妈在九泉之下知道你哭会不安的!”“话篓子”戴博远站起来说。

“淘气包”余伟民接上话茬:“妈妈已经死了,是哭不活的,车祸是人为的,伤心也没有用!”

“对,生命太脆弱了,我觉得我们活着的人要好好珍爱生命!”“智多星”郭帅理直气壮地说。

外号小博士冯瑞宣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生命像一朵花,需要精心地呵护,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不做危险的事!”

“对,过马路时要小心。”

“上学、放学路上走人行道较安全!”

“我再也不独自游泳,那样太危险了!”

“色素多的辣片、豌豆糖等零食也不能吃,因为它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爸爸、妈妈把我们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婴儿抚养到这么大,也不容易啊!”

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真实的情感溢于言表。龚力站起来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我会快乐地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趁此机会,我对同学们善于思考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赏。叮铃铃,一堂情感自由流淌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惊叹,我们的孩子情感这么丰富,这么细腻!许多成年人在经受了一次次挫折后,才开始珍爱生命,而我们的孩子不用我教就懂得了珍爱生命!这怎不令人欣喜呢?正如叶圣陶先生倡导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给孩子一片蓝天,他们会让蓝天变得繁星点点;给孩子一片草地,他们会让草地变得繁花似锦;让孩子情感的泉水在课堂上自由流淌,就一定能奏出华美的乐章!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 篇2

“一剧”——热播电视剧《虎妈猫爸》, 我相信一定有许多家长跟我一样在一直追剧。剧中主要反映了现代家庭的两种教育观:一种是以毕胜男和狼爸为代表的传统教育观, 另一种是以唐琳和罗素为代表的新型教育理念。无论是哪一种理念和观念其施教的对象都是孩子, 也就是说孩子是两种教育理论的载体。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 我当然更加赞同第二种观点, 因为无论孩子将来能否成才, 都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 否则不会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

“一事”———《陪着蜗牛去散步》, 教育论台上盛行的一则教育故事。“有一天, 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 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生命只售单程票。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当陪着家中的蜗牛 (女儿、儿子) 散步时, 要学会放慢脚步、学会欣赏孩子, 学会享受与孩子一起漫步成长的快乐幸福。

一、做一个“用心”的妈妈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 在谈到习惯时曾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当诸如拖延成性、懒于改变、不动脑子、缺少恒心等坏习惯牢牢占据日常生活时, 你可能一辈子都尝还不清这些因为习惯而欠下的“债务”。

1. 从生活独立开始, 教会孩子学习。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一、二年级孩子的重要前提, 而平日的生活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从可人上幼儿园小班开始, 我就尽量放手, 让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生活中学会独立。譬如:我有时候如果晚上要外出, 她能自己在房间看书、画画、看会电视, 到了8点我会准时打电话给她, 她能自己刷牙、上厕所、关灯睡觉。我的“放手﹢信任”优势让可人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后, 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二年级的她, 能明确学习责任, 自己承担后果。每天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做好预复习功课;周末和寒暑假期能自己安排好学习时间;以往晚上我外出的“8点电话”也过渡成为了现在的“小闹铃”。

2. 从教育自己开始, 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 其一言一行犹如一本无字天书教科书,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孩子面前, 父母从自身的思想品德到生活小节都不再是小事。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 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我是个对自己高要求的人, 每次代表幼儿园参加市里的比赛, 都会全力以赴, 用自己认真做事的态度去感染孩子。我每次都会把比赛得到的奖状拿给她看, 让她懂得“只有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我也让她明白, 奖状只是一张纸, 一撕就破, 就像她每次考试一样, 分数只代表过去, 重要的是自己在考试比赛中学到了真本事, 别人想拿都拿不走。

二、做一个“有心”的妈妈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所说, “兴趣———让孩子快乐地学知识”。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动力, 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 也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1. 漂亮彩卡, 让孩子爱上文字学习。

一、二年级语文课的拼音、生字卡片, 我都一直坚持选用漂亮的彩纸进行制作。色彩不仅刺激孩子的视觉, 吸引她有兴趣地认读, 而且精美的彩卡让可人学会了爱惜学习用具, 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两年来, 厚厚的一大堆彩卡, 可人一张都没有弄丢。记得一年级刚学拼音时, 高老师表扬可人的卡片做的漂亮, 还让她做小老师带着同学认读, 可人可开心了, 学拼音更加兴趣满满, 关键是学得尤为的扎实有效。最近又到了总复习阶段, 我先让她看着语文书读生字, 结果全对。之后我把开学以来所有字卡上的生字让她读了一遍, 发现她有8个生字不会读了, 我及时地帮助她复习巩固。书上的生字因为有拼音, 孩子容易认读, 但是字卡上只有字, 没有拼音, 就很容易看出孩子掌握的熟练程度, 加上间隔时间后, 孩子遗忘也很正常, 所以字卡的重要性就在这时候体现了。

2. 英语游戏, 让孩子发挥语言优势。

女孩在语言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男孩相比, 女孩在英语的学习上要比男孩容易, 也更容易学好英语。对可人而言, 英语是她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 可能我自己比较喜欢英语, 从而热衷度感染了她。每次预习之前, 我都会偷偷地自己先听录音, 比较自己的口语发音是否准确, 然后跟她一起边听录音、边看图片, 进行英语预习。为了帮助她巩固练习, 我会适当的配上动作, 在生活中用玩游戏的形式和她一起练习。譬如:一年级英语第七单元Floow me他们还没有教, 但是隔天我会提前跟她一起玩游戏, 让她熟悉句式。我指着鼻子说:“a nose, 可人touch your nose”。指着嘴巴说:“a mouth, 可人touch your mouth”。另外, 有时候我会故意将英语单词在句式中读错, 或者是单词发音故意说错, 细心的她会立刻听出来, 指出我的发音不对, 这种练习更能帮助孩子提高英语倾听能力。2014年6月22日, 那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可人在“全国少年儿童英语全能风采”湖州赛区荣获银奖。这是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 获得的人生第一张证书, 我激动、兴奋, 为她感到骄傲……

三、做一个“耐心”的妈妈

教育学家斯宾塞还说过这么一句话, “快乐———孩子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那么, 面临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 我们更应该做一个“耐心”的家长, 帮助孩子缓解学习中隐形压力, 把压力控制在一个限度内, 让孩子能快乐学习, 正确面对压力。

1. 创造机会, 延续孩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女儿常会说“妈妈, 今天我做完作业, 想玩会乐高积木、看会弟弟妹妹的故事书;妈妈, 我挺喜欢给小班的小孩子讲故事的;妈妈, 今天非儿妹妹教我用小手帕做春卷, 太好玩了。”甚至有时同事会跟女儿开玩笑说“可人, 你都上小学了, 怎么还喜欢在娃娃家炒菜做饭啊?”其实我会很纳闷:二年级的小学生为什么还这么喜欢玩幼儿园的玩具?向往幼儿园生活呢?的确, 小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存在着很多压力, 他们也需要适当的进行释放减压。而我恰巧是一名幼儿教师, 身边有这么好的快乐资源, 更应该好好充分利用起来。因此在不影响本班孩子们学习的情况下, 我会允许可人参与我们的游戏:唱歌跳舞、捏泥画画、玩积木、讲故事、看图书……幼儿园孩子的天真快乐影响着可人, 可人的学习精神同样激励着孩子们, 他们之间形成了“爱”的互励, 达到了教育的“双赢”。久而久之, 可人也就成为了我们班中孩子们喜欢的“大姐姐”。

2. 搭建平台, 给予孩子快乐的“自信舞台”。

我是一名文艺爱好者, 喜欢主持、演讲和诗朗诵。记得可人三岁的时候, 有一次我在家中突然听到她在背诵我的主持台词, 当时的我惊讶极了, 不敢想象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完整地把一长段的主持稿背诵下来, 而且语气、神态模仿的是有模有样。发现女儿的这个特长后, 每当我在家排练演讲、朗诵时, 都会让她在旁做我的忠实观众, 看她兴致高时, 我会邀请她跟我一起排练;每当我在大剧场演出时, 都会让她坐在观众席上看我的表演, 演出结束后她总会兴奋地让我观看她的模仿表演。常言道:“处处留心皆学问”、“悟性就在你的脚下”, 久而久之, 在这种文艺感染的熏陶下, 可人喜欢上了讲故事、诗朗诵, 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信舞台”:幼儿园小班, 她的第一次讲故事;中班, 她的第一次诵读;大班, 她的第一次主持;小学一年级, 她的第一次少先队员代表发言;小学二年级, 她的第一次诗朗诵《老师, 妈妈》。家人、老师、同伴们的掌声, 告诉了她:可人, 你真棒!可人, 你成功了!是啊, 成功源于自信, 自信源于鼓励, 鼓励源自赏识。这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 孩子们要敢于表现自己, 把自己放在一个舞台上展示自己, 这样才会成长的更快、更强。

是的, 我们的孩子都是一只只可爱又聪明的小蜗牛, 原以为是“我牵蜗牛去散步”, 谁曾想是“蜗牛牵我去散步”呢!这两者究竟有什么不同呢?细细想来无非是多了些“等待”, 多了一些“宽容”。对待孩子, 我们要有“花苞心态”, 早开的花也好, 迟开的花也好, 相信每朵花都会开的。我们要欣赏孩子的现状, 看到孩子发展的空间, 让孩子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 篇4

文中第一段提出问题: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对呀,生命是什么呢?生命不像别的东西,没了可以再买,少了可以再添。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不可能像神一样长生不老。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对生命视而不见。

最后一段中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一针见血,说出了全文的真谛。说完这句话,有人会说:什么才是无限的价值呢?我不能十分准确地回答你,但我的看法是:只要一个人能做出对祖国和人民有益的事情,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是无限的价值。像爱迪生、牛顿不都让生命体现了无限的价值了吗?

《生命生命》读书心得体会 篇5

这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写了残疾女作家杏林子生活中看到的和所做的事。她写了三段有关的生命的例子,意味深长,让人记忆犹新。比如说:求生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种子,还有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些细节都是生活中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但却在杏林子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深有体会。“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是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句话包含着一股生命的力量,只要细细观察,就可以知道人的生命的确是很短暂的。但只要把短暂的生命用上无限的价值,生活就会为你而光彩。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发,生命对谁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不好好珍惜,一定会有所收获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失去了,浪费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老师也经常跟我们说:“等你老了以后才想到要学习,还没看几天人就去世了,这还有什么意义呢?”

《生命生命》学生读后心得体会 篇6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生命的意义,由飞蛾求生,瓜苗破土、倾听心跳这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生命是短暂而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由这篇文章我想到许多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故事。贝多芬,尽管耳聋,仍创造出《命运交响曲》这样的绝世佳作。张海迪,几乎整个身体都瘫痪了,却以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课程,还创作和翻译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名人都有活下去的信心,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此时,我想:我们这些健全人,怎么能比残疾人差呢?我们更应该在自己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古话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做出贡献。否则,将来一事无成,那有什么用呢?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 篇7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 作者不从正面回答, 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 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 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 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 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 o o d l 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 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 改变学与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美好, 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 o o d l 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 (见右图) , 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 并将之记录下来, 放在M o o d l 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 阅读M o o d l 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 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 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 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 回顾导入, 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 o o d l 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 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 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 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 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 结合查找的资料,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 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 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 细读文本, 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 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 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 o o d l 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 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 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 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 (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 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 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 有硬壳。

师:是呀, 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它都不具备, 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 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 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 作者也没想到, 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 即使只能活几天, 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 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 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 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 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 圈画点注, 然后小组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 o o d l e平台, 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 通过想象、换位体验,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同时, 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 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 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 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 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身9 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 整整50年的时间里, 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 腰不能动, 手不能抬, 头不能转, 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 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 0年。这其中的痛苦, 无人能够想象。

(2) 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 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 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 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 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 拓展延伸, 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 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 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 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 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 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 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 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 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 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生命》, 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 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 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 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 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 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 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Moodle课程“第四关”) 。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篇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在语文中无处不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现在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 教学内容“生命化”

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资源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点,在新教材中,处处都能发现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毕竟不是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并不是以“生命教育”为体系来安排的,也不是每篇阅读课文都能直指生命话题。因此,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来设计一个“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完成这个系列。这样,阅读教学中以“生命”为话题的教育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其次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

另外,有一些课文,其写作形式、角度虽有不同,但从生命这个主题看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是连成一个生命主题单元完成阅读教学,亦或是分散教学,都可以通过前后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2、教学行为“生命化”

从教学行为角度看,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从实质上分析,“生命化”的写作教学是围绕生命的倾诉和表达展开的活动。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其次,从“生命化”写作教学的过程分析,“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应关注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引导和生命思维的训练。

上一篇:2024大学生创新杯主题下一篇:民主生活会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