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学理念

2024-08-27

生命教学理念(精选12篇)

生命教学理念 篇1

新一轮基础课程明确提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最大可能限度内的和谐发展, 而语文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 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现行基础教育体制中, 语文教学要贯注生命教育的理念,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 以语文课堂为载体, 以成全每一个生命为指归才可能对现代社会日趋严重的人的精神异化现象给予有力的回击, 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道路。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 本文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分析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 并指出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语文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生命属性, 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生命蕴涵, 语文学习可以直接构成生命成长的意义———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注重教师单方面的表演, 缺乏师生互动;注重权威理解, 忽视学生自主建构;远离生活世界, 学习资源平板贫乏;评价方式单一, 忽视生命价值取向。

二、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分析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中的非生命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对学生“考试学科成绩”的过分关注, 其实这也是科举文化中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遗留, 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和“家族利益”的社会传统思想的反映。现今的人才选拔机制虽然已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革, 但还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 再加之父母所传承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使得这些父母必然会不顾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强迫学生在升学的路上艰难跋涉;而孩子则在“孝顺”观念的影响下, 以被迫隐藏自己的个性为代价实现着父母的愿望和家庭的使命。另外, 尊师重教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是过分的尊师重教就会伴随产生教师权威的思想观念, 使学生沿着教师的观点和教材的思路进行直线式的思考, 影响到学生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精神和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阻碍了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独立与自主。

(二) 社会期待的影响

社会的功利主义严重影响社会对语文的重视。功利主义者扩大了语文的工具性价值, 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他们认为, 语文教学的目的只是能认识字, 写得来, 读得懂 (其实, 要达到这个目的已非易事) , 其他学科才是社会和生存的根本。他们没有看到语文真正的意义和作用, 更没有看到良好的语文素养对一个人的一生将会产生如何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社会将会产生多么重大的正面影响, 对弘扬中华民族文明与精神有多么重要的影响。即使讲功用, 语文的功用也极其重大。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 否则他无法立身社会。

社会意识对语文的负面影响太大, 把语文活生生的人文性熏染以一种教条方式与政治思想等同起来。这样, 就使语文丧失生活, 丧失人的特征, 因而也就没有亲和力, 成为一个不伦不类的畸形学科。

(三) 教学评价的影响

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学科在知识的运用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综合性, 即语文知识的运用是综合的, 孤立地去掌握各项知识并无太大意义;二是模糊性, 即语文的知识范围难有截然的界限, 掌握的程度也难以精确地量化;三是个性化, 语言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因此, 语文的测试应充分体现对语言表达的考察, 多鼓励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发挥。但是, 语文标准化命题却与之相反, 它忽视语文的综合性而突出知识的分解;忽视语言的模糊性而过分强调精密性;忽视学生的独创性而迷信答案的标准化和客观性。语文命题越来越有偏、怪、难之势。这种命题指导原则必然把语文教学限定在死记硬背、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表达、重训练轻体悟的狭窄空间, 甚至把学生淹没在题海里。

(四) 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语文本体论的转变还具有革命性、进步性意义的话, 那么新时期的应试教育则把语文学科拉向了日趋异化的境地。不仅传统语文本体论、实践论、审美论的人文意蕴被抛弃, 就是五四运动所张扬的民主、平等观念, 个性解放意识也被无情地消解在僵化的意识形态的阐释中。代之而起的是把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 乃至变成一种应试训练。语文逐渐丧失了最为根本的趣味性、想象性、创造性和人文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必须重视对人的生命的认识和揭示, 对青少年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 则是以生命内在的价值为指导方向, 以感官和精神的惬意为价值选择, 从而更加重视于人的生命, 重视情感的体验性, 重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重视人的人性化的生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独立、感情丰富、意志坚强、性格健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一代新人, 而避免把他们培养成“知识动物”和“考试机器”。

(五) 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旨在维持学校正常运行, 有明显的“监教”和“监学”职能, 在教学制度的建设中, 不断强化着“学习分数”和“学习规章”的控制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注重对学习分数的管理。学校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升学取向的影响, 过于崇尚对教育结果的量化, 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过于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和排序, 过分地激发学生对分数的获取和竞争。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特别强调“教学秩序”, 重视秩序往往会强化“规章”, 重视管理的“约束”职能, 轻视管理的“促进”作用, 导致形式主义泛滥。最后, 以“权”为本, 权力至上, 功利化严重。现行教学管理的另一个弊端是教学都要听领导的, 听权威的, 听教科书的, 听教参的, 尤其更要听负责中考、高考的教育管理部门的。

三、生命化与新课标

新世纪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 从20世纪80年代起,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力图通过课程改革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需要的人才。面对国际性教育改革的大潮, 面对国内课堂教学的现状, 教育部组织了一批教育理论专家和实践工作者, 在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和国外高中语文课程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 研制出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沿用了几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悄然隐退, 取而代之的是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和走向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出现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一) 尊重生命的价值取向———新课标的出发点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核。新课标要求:

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

WENJIAOZILIAO

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 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 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 并通过语文应用形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 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动性。

3.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精选学习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 让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 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 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 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 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 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不难看出, 新课标的要求从人的发展的性质、特征与要求出发, 立足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多重价值和综合功能, 根据语文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帮助他们形成乐观开放、乐于竞争与合作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继承民族文化传统, 汲取现代文化精髓, 奠定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悟性,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与创造性———这些尊重生命价值的取向成了新课标的出发点。

(二) 学生生命主体性———新课标的风向标

新课程标准给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它明确地站在学生生命主体发展的角度, 对语文学科的属性、目标、要求和实施建议予以明确的规定。为突出语文教育的生命价值提供了政策支持。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

总目标中各条内容的表述都是着眼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根本区别之处。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是写给教师看的, 告诉教师应该教什么, 应该教到什么程度, 与其说是教学大纲, 倒不如说是教师的“教纲”。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写给学生看的, 告诉并引导学生应该做什么, 该怎样做, 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例如:在课程目标中, 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能“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补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能“根据需要, 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 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能“根据需要和可能, 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 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1]等等。在这些表述中, 多处提到“自己的”这个词, 显然, “自己的”就是“学生的”, 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由此可见,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把学生的主体放在突出的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突出主体性,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前提。一切改革都要以突出学生生命主体性作为自己的风向标。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 生命自主建构———新课标的关键词

生命的自主建构是新课标的关键词。例如:新课标提出了“积累·整合”的能力要求。而积累和整合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的积累, 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梳理知识,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但是, 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不是靠教师去灌输, 而是靠学生自主去建构。然而, 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 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是琐碎的、零乱的, 知识之间缺乏整体的联系, 这是造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忘”的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积累的过程中, 自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扬长避短, 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个性化的学习中, 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既有共性的一面, 更有个性的一面。三是要求学生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 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里的“整合”有两层含义:首先是认知方面 (包括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等) 的整合;其次是认知与情意方面 (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整合。前者属于显性的整合, 后者则属于隐性的整合, 这两种整合是在语文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学会整合, 同样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并要求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要能够自主建构。

注重生命的自主建构还体现在国家只规定语文课程的目标、基本指导思想与教育原则, 至于使用什么教材, 采用什么教育手段, 都给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 为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创造了条件。明确提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包括教材编写的人本化、整合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由知识本位走向人格本位, 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习的人本化角度, 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由板块割裂转为融合, 注重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灵,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建构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教材新模型;教材结构动态化, 建构活动与发展型教材新体系。

以上都表明, 我国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已开始指向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 尤其重视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生命化语文教学也就成了新课改的必然。

摘要: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非生命化的现象, 本文对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分析影响语文教学现状的因素, 并指出新的课程标准为生命化语文教学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和理论上的论证。

关键词:生命化,语文教学,新课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

生命教学理念 篇2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地理课程中包含着许多生命教育的素材,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学科,可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及价值

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曾说:“教育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一种活动,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项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和生活的,是生命的生活形式,理所当然应该在生命生活的层面上展开。”“生命教育”理论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生命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来认识生命,读懂生命,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价值,从而学会如何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和尊重生命。

二、生命教育理念对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意义

吴传钧院士在谈到地理教育改革时曰:“地理教育改革是一件大

事。它不仅关系到地理学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地理教学的课程性质本身就蕴藏着生命教育的理念,是一门不可替代的生命教育课程。地理新课标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从整体反映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它不仅直接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世界。

生命教育理念的植入丰富了地理教学改革的内涵,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得地理教学提高到了运用的层面,赋予了地理教学更多的生命性和生活色彩。生命教育主要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地理教学不仅包容了自然界客观的生命元素,还蕴含着人类之间的生命体。生命教育致力于人与自我的教育、人与人的教育、人与自然的教育、人与环境的教育及人与宇宙的教育,无论进行哪方面的生命教育,地理课程都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中学地理教学中无疑具有重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地理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环境、资源及可持

续发展,从而达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我国的资源状况,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地理教学蕴涵着的生命教育资源,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重要课程。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涵盖了主要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台风、洪涝、干旱、泥石流、沙尘暴等,并不同程度地分析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机制。地理教学涉及板块构造和运动规律的知识,并且划分出了地震运动比较频繁发生的地震带,这些知识都能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形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汶川地震,以及对地震的防范及灾难发生时的急救逃生,进而更新对生命的认识。地理学科涉及到的“沧海桑田”、“物质循环”等诸多现象包含着辩证法,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四、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教育以培养人为最高宗旨,这意味着教育应当关注受教育者作为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教育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就应当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进而提升生命。本着地理教学新课标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其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

我国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叶澜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综合素质,改变传统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生命性的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地理教学观。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追求,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不断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

2.挖掘地理教材内容,运用案例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利用教材、拓展教材、延伸教材,就能把生命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新课程实施后,新教材的内容编写更加突出了人文关怀,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采取案例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如在板块运动学中,教师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事件,着重让学生理解地震的产生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使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让学生了解地震、掌握地震灾害预防技能,更好地应对地震灾害,强化防灾、抗灾意识。教师通过真实案例的解说和结合地理知识内容开展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将生命教育寓于教学的方法。

3.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突出自主与探究结合的学习方式

生命教学理念 篇3

关键词:教育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我国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这一点的提出更加强调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学生来展开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多样化的教学理论中,生命教育理念是从一个更高层次的人文关怀角度出发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注较少,剖析当前小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生命教育理念是有必要的。

一、生命教育理念概述

生命教育理念源于1968年美国学者著述的《生命教育》一书,这本书中探讨了在教育中要关注人的成长发育和生命健康。后来引发了各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可以简单表述为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学会生存、健康生活而實施的教育。实际上,很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一直以来,教师都习惯性将教育认为是知识的教育,却忽略了了学生内在的成长,而生命教育理念却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1]。对生命教育理念进行解读的话,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进行:

1、尊重生命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无知的人,或者是将教学当做“改造”学生的工作,要知道不管什么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教师没有权利对学生强加意愿让学生来完成,而是要尊重学生,从尊重并延伸至“爱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并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价值。

2、完善生命

教育一方面必须要给予学生指导,但另一方面又必须将生命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自己,将强行塑造学生的观念转变为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把握自己生命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正面的方向发展,明确自己的生命意义。同时,又能理解时间在生命中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2]。

3、体验生命

在认识生命之后,人每天在做的就是体验生命。这其中包含了喜怒哀乐等各种感受和情感,面对这些体验,教师要交给学生的是如何正确看待人生所经历的体验。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理解生命中挫折存在的普遍性,并增强对抗挫折的信息。这一点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来说也有很重要的作用[3]。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应该重视小学生的成长,在教学中,除了给小学生讲解数学知识之外,还应该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让知识型课堂和生命课堂相结合。

1、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虽然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大多教师还是会将自己的教学意志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想法很少关心。而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应该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大纲来设置学生愿意学、喜欢学的课程内容,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比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数学课的教学章节顺序,有时还可按照学生提出的疑问来加入不属于教材内的教学内容。但是在教学内容上学生能做的选择余地较小,但是在作业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现在比较推崇的分层作业布置,这种作业布置方式就摆脱了原来的统一模式,除了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给全班学生统一提出几项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项作业来完成,如果时间充裕,也可以多做。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圆》时,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几项作业任务:写学习日记;画不同半径的圆;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等,这样的作业形式比较自由,实际上,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不止一项作业,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也可以减轻作业的压力,选择力所能及的作业。

2、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

在教学中,从尊重学生的生命意义来看,教师要给学生发现、感悟和探究的机会。数学是一门思辨性和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有很多原理、概念、法则并不是看一遍就能够明白的,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消化、理解这些知识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讲的是一个经典练习——鸡兔同笼的计算。这个练习题经常被人们拿来作为教学案例,这个题目的解答如果用方程式的话就非常好计算,但是小学生还没有学到这些内容,只能够用思辨的方法来分析出答案。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创新思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分析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思维会更加自由,还有可能想出一些老师都没想到的方法。这才是生命教育理念所带来的价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学会解决问题,思想也更成熟。

3、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己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中得到教师的肯定是一种荣耀,教师应该理解并尊重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满足被认可的需求。当学生得到表扬或者认可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同时增长,并且更有动力去进行新的学习来完善自己。数学的展示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一方面还可以展示在课外,比如设置数学广角,展示学生的作业和一些创新思维的内容。在让学生学习《比例》这一章节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画图的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某一个空间或者是某一个物体来等比例缩放画出来,并标明是按照怎样的比例画的。在收到作业时,我被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吸引了,有的学生把整个教室画了一个缩小了的平面图,有的学生画了桌椅板凳,有的学生把昆虫放大了,有的学生是把动物缩小了画到纸上,这些作业被我贴在数学广角进行展示,学生们都很开心。通过展示,学生的创造潜能被激发出来,提高了创造素质。

三、总结

总的来说,生命教育理念作为教育指导理念之一,应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去体悟生命的历程,而不是把什么都告诉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1]刘广磊.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6)

[2]柳德育.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柳德育[J]. 教育界.2014(11)

生命教学理念 篇4

一次是在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 面对日军的暴行, 发现个别学生无动于衷, 谈笑风生, 嬉皮笑脸;听到日军屠杀中国人30多万时, 竟有人说“怎么这么少?如果当时再多杀点儿中国人, 今天我们就不会这么穷了”

另一次在讲文革时, 为加深学生对文革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的理解, 我讲了文革期间市中心医院的两派武斗和东北师大人工湖土丘下, 那些被学生折磨至死的人时, 有人竟说“我怎么不是那时的学生?我就可以把总收拾我的老师也给灭了, 还不用负法律责任”

这些事情课后回想起来令我非常不安。这些反应都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动植物的生命的敏感性越来越迟钝, 乃至漠视, 这决非危言耸听, 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 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浙江金华徐力杀母乃至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案等, 这些形形色色漠视生命的倾向, 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敲响了警钟。

因此在教学中强调生命教育课堂渗透, 全方位灌输生命教育的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可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是比较难突破的, 因为单纯的说教, 引不起学生的共鸣, 毕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 但这又是我们历史教学必须突破的,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一、历史学科的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在历史校本课程的建设中, 开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如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关爱环境的生存教育等。结合生存安全训练等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热爱生命, 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课堂上体验、感知与认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在的学生基本生活在父母保护伞下, 缺乏社会阅历, 对遥远的历史难以产生深刻的体会。他们不喜欢口号式的教育。而课堂是师生生命智慧涌动的乐土。正是在教学的涓涓细水中, 师生的生命潜质被激活!

如在讲到邓世昌投海自杀殉国时, 为引导学生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我组织了讨论。在讨论中学生分成两派:一部分赞同邓世昌自杀殉国是爱国的, 认为他以死抗争唤醒民众、拯救国家是死得其所的;另一部分认为邓世昌的生命意识太淡漠, 不值得提倡, 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 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 谁来继续斗争?还有人说邓世昌是个懦夫为一次战斗的输赢就去自杀, 如果都向他学习、一次考试失败了就也去自杀, 那岂不是泛滥成灾了吗?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对此我没有粗暴地打断讨论, 也没有给“标准”答案, 而是让他们继续查阅资料, 用史实来完善自己的观点。我想这样的争论才不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而是用心灵去感悟, 主动探究与体验历史, 会有效地形成一种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再现。

三、充分挖掘本学科各类生命教育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有关关爱生命的素材, 让学生从历史史实中感受生命的珍贵, 理解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在讲完周恩来的主要活动, 我顺嘴说了一句“我最崇拜周恩来了”谁知一石击起千层浪“我喜欢周杰伦”、“我崇拜谢霆锋”“我最喜欢李宇春, 老师你看我的头型”…越听我越觉得不是滋味, 你听听学生是怎么喜欢偶像的:喜欢的大多是明星、歌星、影星, 偶像们吃什么, 穿什么, 梳什么发型, 甚至嗲声说话, 都成了模仿内容。比畅的眼镜、宇春的头型…成为学生的追求。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事物的看法还处于朦胧状态, 存在着主观性和盲目性。极易被偶像的光环冲昏头脑, 盲目崇拜。所以我决定顺着这个话题谈下去“以前我看报纸有一个叫杨丽娟的, 不上学不工作, 13年全职“痴追刘德华”父母为其倾家荡产, 父亲甚至跳海自杀, 她还痴迷不悟。听说武汉女歌迷为思念谢霆锋跳河寻死;17岁的偏瘫歌迷周枫为周杰伦走遍六省, 最后吞下30粒安眠药。你们有偶像不奇怪,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偶像嘛。想当年我也是刘德华的粉丝, 很喜欢他的银幕形象, 对他能塑造出那么多生动的人物很钦佩。你们也是, 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 不能光徒有其表, 更应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能震撼你的心灵。如果没能收获追求偶像的快乐, 反到酿就悲剧, 荒废学业迷离方向, 那就太不应该了。”

当我说完时同学们议论纷纷, 也觉得对偶像痴迷到这种程度是太过火了, 我就趁热打铁提出要求:每个人所祟拜的偶像有同有异, 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 就对其他人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要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逐偶像中失去你自己, 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不会有任何的改变。我们要关爱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是存在的象征, 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

四、生命教育专题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 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以生命教育为主体的主题班会、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歌唱生命的歌咏比赛、各类生命教育的专题板报、各种公益活动:清洁家园、看望福利院老人、为受灾地区捐款, 及各种生命自救活动:模拟救火、地震演习等。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创造的喜悦、劳动的欢乐、合作的愉快、收获的惬意;在学习和实践的体验中逐渐形成生活的激情、高尚的志趣、坚韧的品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让历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光彩, 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获得生命启迪、积累生命智慧, 从而树立起珍爱生命的生命意识, 积极豁达的生命态度, 乐于奉献的生命情怀, 挖掘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近年来, 有关青少年淡漠生命的媒体报道时有所闻, 在青少年中普及和加强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在历史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 善待生命, 这比单纯教会学生某些历史知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漠视生命,培养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生命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刘志军等著.生命的律动——生命教育实践探索.

感悟理念之精髓 点亮生命之萤火 篇5

一、说教材

《掌声》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爱”为主题。文中讲述了一位残疾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语言质朴,却深入地刻画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让人领悟到那份真爱,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爱?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本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读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以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为重点。

2、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为难点。

三、说教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基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打算采用朗读感悟、情境引读、再现生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运用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想象演绎的方式来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对新课标和文本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初探文本 感受掌声之魅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开课我就送给学生一阵掌声,从老师的掌声中你听出了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读书: 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掌声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二)自读文本 初谈掌声之印象

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悟边注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以前的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心中对英子的印象。从而了解英子的自卑心理。

(三)研读文本,感悟掌声之内涵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读中体会,读中探寻英子自卑的心理原因。

比如:学习“文静”一词,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英子的文静和别人的文静有什么不同?看,那个小女孩多么文静,满脸微笑,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可爱!可英子的文静呢?引导学生读出英子和别人文静的不同,体会英子自卑的心理。文中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还有许多,比如:默默地、早早地、不愿意等。抓住了这些描写英子自卑的词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英子信中的话,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英子自卑的心理原因是怕被歧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突破重点,我并没有接着学习第三自然段,而是用大屏幕出示了这样一句话: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英子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英子发生变化的句子,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受英子的自信、开朗。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英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随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自然地从教学重点过渡到了教学难点。

(四)演绎文本,激起掌声之共鸣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为了能更好地分解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划出描写英子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这些词语中感受英子的心理变化。

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爱,为了让学生学会表达爱,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此时此刻紧张、害怕地走上讲台的英子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学生很快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了当事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句句爱的话语如温泉般涌出。

接着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所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很快学生从交流中体会到两次掌声的不同,第一次掌声里有同情、支持、鼓励、加油声……第二次掌声里有赞许、表扬、夸奖、佩服……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子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学会感恩,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在掌声中饱含热泪向同学鞠躬的英子,此时此刻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感恩的话语如小溪般欢快地流淌。而作者却把这感人的话语都浓缩在这深深的一躬中。

是呀!这些感激的话激励了英子一生,以致于在几年后给同学的回信中这样说道。(此时大屏幕出示英子信中的话。)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出了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掌声让英子摆脱了自卑,微笑着面对生活,这掌声传递的是一颗颗关爱的心,是一份份真诚的爱。

(五)走出文本,交流掌声之外延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对课堂的延伸做了如下的设计: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掌声有了怎样的理解?在生活中你会怎样来表达自己的爱?使学生在文本中感受的爱,在生活中得以表达。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英子在同学们鼓励和赞扬的掌声中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出来,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掌声

鼓励

自卑

自信

赞扬

六、凝聚情感 升华理念

生命教学理念 篇6

【关键词】生命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生命教育理念的起源以及影响作用

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于美国产生的,中、小学校基本都认可了生命教育理念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用以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张扬和发展学生个性。此外,还通过挫折及逆境教育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追求。在我国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则相对较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才首次出现“生命教育”理念词汇,而当前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生命意识理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心中,生命理念教育模式也走入了中小学中,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在我国现行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生命意识的培养也囊括在内,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其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的学习从各个角度去认知社会、自然,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作者价值观念影响,而任何作品在本质上都会展现对于生命的态度,讴歌生命,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加深,更懂得珍爱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更容易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注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实行个性化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一)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生命话题的探索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对生命教育理念占有重要部分,比如在一年级课文中有篇叫《放小鸟》,文章作者使用通俗易懂却又精炼的儿童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对爱护小鸟生命的场景,借此表现对生命的爱护及尊重。又如三年级教材中《作一片美的叶子》,文中采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关于大树和叶子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恩、热爱。

(二)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引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评价也与双方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传递出来的理念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教师的指引作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以教学、提问、辅导等方式,身体力行,将积极的价值观、生命观传递给学生,促进其生命意识的构建。

(三)课外阅读和实践中来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白岩松曾经说过:“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阅读是人生里程的坐标”。因此,阅读不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会影响人的一生,阅读在一方面促进学习者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丰富其对生命的情感体悟。所以教师应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发展层次不同、个性发展方向不同等,指导其选择符合心理需求,易于激发感情共鸣的书籍,使之丰富自身对于生命的体验,在阅读中加深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包括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学习中,也可以通过一些与生命教学有关的主题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情绪表达的机会。比如游戏、单人演讲、绘画比赛、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的互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

三、实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想要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们就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去,爱护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学习累积心理学知识,懂得去理解学生的内心语言。最后,要逐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由于一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这时期学生的记忆量会明显增加,而给记忆的方式主要是从无意识的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因此,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们认真负责的指引。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生命教育概念的论述以及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师在其中担任着无比重大的责任,所以教师们应先利其身,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以及信心,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知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周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黄蓉.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5(3).

生命教学理念 篇7

一、“生物”理念的由来

对于生物学科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大的争议,生物学科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工具性显然是存在的。新课改对于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强调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生物一词也相继出现。

在实际教学中,生物教师所进行的专题知识训练以及课文知识要点总结等,都可以将其定位于“生物知识”。不过在新课标中则强调,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学生能力提升角度出发,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生物教学的重点,而同样生物实践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引导工作,鼓励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从而感悟生物课文知识内容。

二、“生物”理念下开展生命教学策略

1. 言与意的有效融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相对已经僵化,很多生物教师都讲词语的听写掌握作为了重点,从而忽略了生命能力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已经逐渐变得不再像生物,也逐渐失去了“生物味”。如何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品味到“生物味”,需要教师从“言”与“意”两个方面入手。所谓“言”也就是指生物课文中的言生物字,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文字间所流露出的魅力,继而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而“意”则是指课文中所蕴含的意蕴、意向等等,这些内在的精神更是打动学生的东西。“意”与“言”的相互融合将使得学生在充分的生命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思想,从而获得生物实践的语感。

2. 注重读与写的有效结合。

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其最终反应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时写作,只有当学生能够进行完美的写作时,那么生物的所有实践活动才会变得有意义,同样也包含生命,因此在进行生物生命教学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写作结合。很多的学者专家都针对生命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将二者结合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这一观点在新课标中也有所体现。生命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而写作则是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对于语言文字的不断运用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在进行生命教学过程中,应当要适当穿插写作教学。

3. 强化学生认知能力。

对于初中生物阶段来说,其最根本的任务依然是强化学生在读、听、写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当从学生听得能力入手,让学生能够专心致志的去”听“,同时在听得时候能够进行自主思考,这样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生物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技巧,让学生在进行生命的时候能够进行有效的表达,从而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并在生命完之后能够深入了解所生命内容的含义。而教师则应当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开展生命,从而让他们的生命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当学生掌握了听得技巧之后,其认知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最终逐渐培养学生的生命能力。

4. 注重良好生命习惯的培养。

对于初中生物教学来说,生命能力的提升是根本所在,为了提升学生生命能力,教师应当要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不管是进行何种教学模式开展生物教学,给与学生足够的生命空间都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

5. 加强生命训练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都还没有完善,因此在这一阶段将审美教育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将变得十分重要。在进行生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要针对“美与丑”进行有效的区分,从而让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衡量标准,继而在随后的生命过程中能够自我分辨出美与丑的形象。当学生在思想中产生完整的美得形象时,那么学生将会对生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自主投入到生命中来。

总而言之,生物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不仅体现在人文性,更重要的应当是体现在工具性,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生物生命能力,同时也要传授给他们使用生物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生物”理念的根本。在进行初中生物生命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生命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教师必须要从生物理念出发,制定完善的策略来使得学生在生命方面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卫志骞.生物生命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2(03).

生命教学理念 篇8

一、生命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教育固然重要,但是教育中的主体是人,应该以人为基本单位,在教育中,首先应该强调的就是生命,如果生命不在了,那么教育就无从谈起。

首先,在教育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需要关注人全面且完整的生命,现实生活中的人,除了有鲜活的肉体外,还有思想和精神。在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人们身体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其心理接受能力,将学生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为其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生命潜能。其次,要关注人的主体性,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只有生命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最后,生命教育理念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对生命来说,情感的发展是影响人性格的重要因素,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情感教育在生命教育理念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情感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很多意外的行为发生。 在生命教育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感受各种情感,让他们学会自己体验亲情、友情,感受生命的伟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生命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正确感悟与体验。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1.关注完整的生命 ,培养健全的人格 。

学生会产生消极的心理, 轻视生命, 常常是因为精神崩溃,产生精神崩溃的原因可能是学习压力、家庭因素等,在遇到压力的时候,精神过度紧绷。 学校在教育的时候不能过渡给学生压力, 小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快乐学习的过程。 语文是母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命教育的结合,以教材文本探讨课文中的真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指导学生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与人友好相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注 重生命体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生命的体验,情感是体现生命的良好介质,可以将生命教育上升到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很多文人雅士留下的感人事迹和著名文学作品,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的体验。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女娲补天》,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小学生对其非常感兴趣,女娲补天是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类,从这个角度讲,引导学生自己体验生命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追求个性化的教学 。

语文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在对语文知识学习与理解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知识点都会有独特的见解。 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追求个性化的教学。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做出的选择也可能不一样。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善于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生命教学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教育理念下的目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活泼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性,给学生一些讨论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互补。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上拥有更多的自由权,让其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是有效体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措施之一。

2.重视 “教 ”“学 ”结合 。

小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处在一个欢快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生命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让学生珍爱生命。 小学语文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非常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教”与“学”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生命可以健康成长。

3.尊重学生的观点 。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可能提出不同的答案,生命教育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例如:小学课文《司马光》,在传统教育中,这篇课文要表达的是司马光有多么聪明,这是一个定向思维,但是为什么不能认为掉进水缸的孩子太笨呢,家长应该说过不能在水缸边玩, 这种反向思考得出的答案也是正确的,更具有教育意义。 孩子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进行生命教育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尊重学生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生命力。

四、结语

生命教学理念 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研究缘起

生命教育产生于上个世纪60 年代的美国, 上个世纪中后期,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基本上在中小学广泛开设生命教育理念的课程学习, 以期引导中小学生确立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珍惜和尊重生命、张扬与发展个性、挫折与逆境教育、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国大陆则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首次出现 “生命教育”词语, 1997 年,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在 《教育研究》上发表了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文, 开始研究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当前, 由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诸多原因, 生命意识逐步渗透到人的内心, 生命教育逐渐走进大中小学,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 显然是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也是尊重和关爱学生的前提和基础。

近些年, 生命教育理念备受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的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认为: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 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质,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发展个性, 培养合作精神,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 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底蕴使其成为开展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加深对社会、自然的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感受生命、珍爱生命, 过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翟淑娟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表明, 生命教育理念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非常明显, 教师可以通过注重 “教” “学”结合、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实施个性化教学评价来达到激发学生生命的潜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让学生的生命自由发展、凸显生命灵动的目的。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 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意识产生兴趣

相关研究表明, 苏教版一至六年级小学语文用书中识字、课文、练习、习作这四个部分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共213 篇, 占四部分总篇数的42. 39% , 分别是识字3 篇, 课文132 篇, 练习65 篇, 习作13 篇。可见, 生命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15 课 《放小鸟》, 作者用儿童语言精炼地表达了孩子对动物的爱护、对生命的尊重。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4 课 《做一片美的叶子》,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文中的语言优美, 如 “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等, 无不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恩和热爱。

2. 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引导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课堂评价也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课堂这一师生情感互动的重要场所, 通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课堂评价、课堂辅导, 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生命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3. 课外阅读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阅读不单纯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元素, 而且阅读会影响人的一生, 白岩松曾说: 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 阅读是人生回望时的坐标。阅读不仅可以积累知识, 而且可以激发人的情感, 激扬人的生命和潜能。要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推荐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情感共鸣的阅读书籍, 在读书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语文学习还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验式学习, 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的机会, 可以设计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单元活动, 通过游戏、演讲、绘画、情景剧编排等丰富多彩的方式, 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 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人际互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三、践行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基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 为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首先应该从自身做起, 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去, 身体力行, 关爱每一个学生。

其次, 在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 也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真正成为一名懂得学生内心语言的语文教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 这个时期学生的记忆量增加, 记忆的主要方式逐渐从无意识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 抽象记忆的发展也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因此, 针对这一阶段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要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怀。

总之, 要积极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 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4.

[2]孙云云.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生命教学理念 篇10

一、生命化教育与教学的含义

目前关于“生命化教育”仍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以此引申开来解读生命化教育, 则可以理解生命化教育为追求人生命的完整, 即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与兴趣的满足。生命化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以生命发展为基础, 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 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 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 师生生命在交往互动的共同经历中, 不断生成的过程。

生命化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生命体验与生命关怀, 感悟生命意义, 富于生命活力的教学境界。不难体会到, “生命化教学”分3个层次加以表述。一是它的理念:它关注和追求人 (包括教师和学生) 的生命、心灵、人格的完善, 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二是它的目的: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个性充分发展, 并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三是它的3条举措: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进行情感体验;师生交往互动。

生命化教育的内容包括: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开始;从改善教学策略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2]

二、融生命化教育于科学课的教学案例

在《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是围绕着燃烧的两个条件展开。为了让学生对此有真切的认识, 同时将科学课也作为生命化教育的良好载体, 笔者认真进行了课前准备, 然后施教。

1. 观察实验,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上课开始, 教师在讲台上点燃了一支蜡烛, 请学生观察蜡烛的燃烧并思考几个问题:蜡烛燃烧有烟产生吗?你看到火焰有几种颜色?它是单层的吗?并告诉学生可以到讲台上来靠近观察, 但是要注意安全。

带着问题, 学生们开始讨论开来, 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我看到蜡烛的上方有些许的青烟, 但是不明显。”

“火焰有明显的橘黄色和青色两层, 橘黄色那层占的面积最大, 最靠近烛心的还有一个白色的小圆点, 烛焰应该有三层。”

一位欲言又止的学生看着老师, 他的眼神充满期待, 却又缺乏勇气起身回答, 于是教师叫了他的名字, 他就直说:“老师, 烛焰会发生轻微的摆动, 应该是微风吹过造成的, 还有, 蜡烛在慢慢的缩短, 最终会消失的。”教师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表扬, 同时意识到这位学生的话中带有最终蜡烛燃尽的感慨, 这是很好的感悟, 于是做起了导释:“蜡烛会烧尽, 在燃烧的过程中体现了它的价值, 给了人们光和热。但是我们要尊重它的存在, 除非有必要才来点燃它、使用它, 对于其他的事物, 特别是生命, 更应该怀有敬畏之心。”

经过讨论之后, 教师总结了大家的发言, 并说道:“观察是每一个科学家必备的素质, 只有善于观察, 发现问题, 才能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这样外焰、内焰、焰心几个概念已经轻松而深刻地留在学生的心中了。

[反思启示]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从观察一支蜡烛的燃烧, 水的沸腾, 小鸡的出壳, 新芽的破土而出, 等等, 不仅仅是科学课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而且在此过程中, 教会学生读懂自然, 感知生命, 让科学课同样充满人文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跃动着生命的鲜活和灵动,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的眼光要敏感而富有智慧, 尤其要经常想到有没有学生被忽视了。被始终关注的学生和不被关注的学生命运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 教师的善意, 要通过眼神、体态、语调、表情明晰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2. 探究实验,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学生对于燃烧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多, 知道燃烧需要氧气, 但是, 如何证明这一点呢?问题一提出, 学生们又开始了热烈的讨论, 这次要求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几分钟以后, 一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言了:“可以给蜡烛盖上一个罩子, 然后用针筒抽去罩内的空气, 蜡烛的燃烧就熄灭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引来了进一步的讨论, 其中一位学生补充道:“这个罩要透明的,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教师肯定了两位学生的想法, 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提供的实验设计鼓掌。这样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谦让, 这是很重要的人生素养。

接着, 教师做出了一个为难的表情:“老师可以提供玻璃罩, 也可以提供针筒, 可是, 要用针筒刺穿玻璃来抽取空气, 恐怕难以实现, 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时, 另一组的发言人回答道:“老师, 不需要抽取空气, 把玻璃罩盖在燃烧的蜡烛上, 等到罩内的氧气被消耗完的时候, 火自然就灭了, 也就证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很好!”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 并从抽屉中取出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杯, 把杯子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果然, 蜡烛的火焰越来越小, 渐渐地熄灭了, 学生们欢呼雀跃起来。就在这时, 教师突然请一位在兴奋中的学生说出空气的组成成分, 他答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还有少量的水蒸气和稀有气体。”学生不知道教师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教师接着问:“既然空气的组成成分这么复杂, 并不只有氧气, 通过这个实验如何能断言是氧气而不是别的气体的消耗导致蜡烛的熄灭呢?”这样给学生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理解空间, 让学生学会运用批判的思维。我们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 主要是要让学生从顺从式的解读转化为自己的判断。这时候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了, 有疑惑, 有惊讶, 有顿悟。这时班长举手发言:“老师,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只能推断燃烧需要空气的某种成分, 并不能确指是哪种气体, 看来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严密的过程。”同学们纷纷表示赞成, 此时教师顺势布置了一个任务:请查阅科学史上探索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

接着, 师生一起做了纸盒盛水实验以证明燃烧需要一定温度的实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讨论、制作纸盒, 预测实验结果等等。

[反思启示]

生命化教育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 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 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到焕发, 转变为教育家式的教师。师生在交往互动、共同经历中, 学习知识, 领会过程, 锻炼思维, 养成习惯, 体会自然, 感悟生命。它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 也不是单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而是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 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 实现完整的教学过程。[3]由此可见, 生命化教育是回到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与成全上来, 这正是与新课程理念的相通之处, 可以看作是一种“返本”, 同时又是与时代精神相通、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

3. 融科学于生活, 凸显生命价值教育

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知道了燃烧发生的两个条件: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接着就由教师来举例子, 学生来说明是运用了什么原理。

就通常的火场用水枪灭火、汽油燃烧用沙子灭火、各种灭火器灭火等请学生分析灭火原理, 教师做适当补充说明。学生对灭火原理有了较多认识以后, 将话题引导为:在生活中万一发生了火灾, 该怎么办?什么是最重要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并举手发言道:“我们应该勇敢地灭火!”底下有不少同学表示赞同。这时候就非常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同学们, 老师欣赏你们的勇敢行为, 激励着老师这一代人成长的榜样之一就有救火少年英雄赖宁。但是, 你们现在只是十几岁的孩子, 在无情的大火面前处于绝对的弱势位置, 灭火是一项专业的工作, 会有消防队员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来完成, 如果同学们盲目上前, 只能被无情的大火吞噬, 要知道, 人的生命才是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这时候学生仿佛若有所思。“所以, 万一不幸发生了火灾, 同学们首先最该做的就是逃离火场, 确保生命安全。但是, 老师并不反对同学们在保障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 比如帮助更弱小的孩子一起逃生, 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等。”

最后, 用多媒体演示火场逃生的视频片段, 这节课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反思启示]

生命是教育之本, 是教育存在的根本性依据。生命化的教育, 敬畏生命显然是第一要义。关注生命, 首先要珍惜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生命化教育是教人体悟生命、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 都具备了更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内在地蕴含了这种更健全的可能性。生命化教育就是要培植人对生命的珍爱, 要让每一个人都有过更有尊严的生活的意识, 引导人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对教学工作的导示

1. 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

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康德说“人是目的”, 是指所有的人都是目的, 不是一部分人是目的, 一部分人是手段。马克思说“人的全面发展”, 也指的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每一个个人。生命化的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 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反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 尊重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因材施教

所有的生命都是独特的, 都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化的教育不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还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各自的差异, 肯定个人特有的天赋、气质、秉性、趣味等, 以最恰当最符合天性的方式把教育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这在孔子主导的儒家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4]。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其它具体情况, 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工作。

3. 点化、润泽生命———导其自觉

生命化的教育虽也授受知识、开启智慧, 但更重要的是要点化、润泽生命, 确立生命的价值向度, 陶冶精神境界, 顺应人的生命自然, 提升、诱导人的自然生命, 使生命从其对自身之自然、本然的回眸中“觉悟”到所当趋赴之应然, 最终成全人的全面发展, 使人赢得自由。这是教育的深层意义和终极使命。

参考文献

[1]储昭奇.生命化教育的轨迹, 教育教学研究[J], 2007, (4) :145.

[2]冯建军.论生命化教育的要义, 教育研究与实验[J], 2006, (5) :25-28.

[3]鲁红.生命化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J], 2006, (4) :82-83.

生命教学理念 篇11

关键词:生命化教学;教学成绩;多指标评价

对老师教学阶段成果的评价,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在倡导开展生命化教学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成果的评价方法,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实现教学成果最优化。

1 常规教学成果主要评价指标和方法

常规教学成果主要评价体系可用函数式来表述:

Ft= { U1,U2 }

其中:Ft—教学成果

U1—学生考试成绩,权重≥95%

U2—其他参数,权重≤5%

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关键评价指标,并且作为学校老师评职称、晋级和奖金的主要参考标准,这是常规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所决定的,是应试性教育体制下无奈的选择。特别是当前提倡生命化教学的新形势下,学生得不到情感、人格提升、个性张扬,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美好体验,致使教育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高分心理素质差、高分不珍爱生命自杀投毒等比比皆是。考试成绩为显性指标,因为主客观因素影响,并不能反映一个教师的真正教学成果,而能最能代表教学成果的指标如学生心理健康、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方法是隐性指标,无法通过成绩显现出来。必须转变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生命化教学理念下教学成果评价指标和方法

生命化教学是当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生命的三维度教育。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宗旨”。使学生具有正常的情感体验,具有真善美的人格,个性充分发展基础上,给予教师职业生命的满足。

在进行教师教学成果评价时,必须摒弃考试成绩单一化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重新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层次、评价标准多侧面和评价方法综合化的多指标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参考考试成绩显性定量指标,更重要的事采纳最能代表教学成果的指标如提高学生心理健康、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方法能力等隐性定性指标,对影响教学成果的隐性和显性多项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科学处理,建立评判模型,实现对教学成果的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是新时期生命化教学理念的新要求,也是科学评价教学成果的关键举措。

2.1 多指标评价体系建立方法

生命化教学理念下,教学成果主要评价体系可用新函数式来表述:

F t= {U1,U2,U3,U4,U5,U6,U7}

其中:

Ft—教学成果

U1—学生考试成绩级差:利用比值评估法,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进退,教师教学成绩的高低。综合考虑学生水平差异、班级基础差异难易程度和偶然因素导致的成绩差异,真实反映了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贡献值,学生考试成绩是评价老师教学成果一个关键指标。

U2—学会学习的能力:教会个性差异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终身受用,并在快乐中获得真知,得到个性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与否是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U3—学会实践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应用于实践,发挥生命价值。学以致用能力提高与否也是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U4—学会做人能力:教会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与他人友好地合作相处,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用理智方式处理那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敢于承担责任和风险。是否学会做人也是生命化教学中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U5—学会创新能力:以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倡求异思维。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小也是生命化教学中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U6—学会生存能力:教会学生善于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得起各种挫折和失败,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自尊、自强、自立,追求卓越,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学会生存能力大小也是生命化教学中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U7—学会生活能力:教会学生用睿智的头脑,引导学生;聪慧的双眼,观察学生;灵敏的耳朵,聆听学生,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享受生活。学会生活能力大小也是生命化教学中评价老师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运用学生考试成绩极差等多种评价指标,科学优选出各指标的权重,把各指标换算成一个综合评价指标,并进行多指标综合评分,最终确定出最优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指标越高,表明教学效果最好。

2.2变异系数法求评价指标的权重

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克服了主观赋值权重的人为性和随意性。

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式中: 是第 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 是第 项指标的标准差; 是第 项指标的平均数。

各项指标的权重为:

2.3 比值评估法计算考试成绩级差

⑴ 单科总比值=班级单科平均成绩÷年级单科平均成绩

⑵ 单科(优等生、中等生、差生)比值=班级单科(前10%、前50%、后10%)学生平均成绩÷年级单科(前10%、前50%、后10%)学生平均成绩

⑶(总比值、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在上学年期末单科成绩的起始比值为B1,新学年(期)考试成绩的比值为B2,则:各自比值的变化(ΔB1,ΔB2,ΔB3,ΔB4)= B2-B1。

⑷ 考试分数级差:

ΔB=(ΔB1+ΔB2+ΔB3+ΔB4)×25%×100。

2.4 综合评价指标计算

∑总=∑yi×Wi×100

其中:yi为指标参数分值;

Wi为指标各自的权重。

3 结论

⑴ 以学生考试成绩级差为定量指标,以提高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等能力为定性评价指标,建立的教学成果多指标多元化新型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⑵ 继续探究和完善多指标评价方法,实现教学效果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生命教学理念 篇12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情感, 富有鲜明个性的生命体, 这要求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 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也就是说, 原先的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做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必须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 要以变化、动态、生成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 让教学成为一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一、突破教材, 重组内容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主要载体, 是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料, 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种教材存在着主观划一, 过于分散, 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问题。现实的学习内容绝非等同于现行的教材内容, 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框架, 那么, 教学走向生成必将成为一句空话。从这点来看, 关注现实, 突破教材, 重组内容, 应该是促进教学走向生成的起点。因此, 在教学设计时要采取“调”“联”“扩”“删”等方法进行结构重组, 使“活”的教学内容成为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载体。

“调”就是根据需要把分散编排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如《认识人民币》, 原教材编排很繁杂, 我们可以将它调整为“认识--进率--换算”三大环节。“联”就是要把数学新知与旧知, 把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如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 可以将以前学过的“连加计算”“乘法的初步认识”和语文课《锄禾》进行“内联”和“外联”。“扩”就是做到既遵循大纲、教材, 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扩充。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法”时, 可以改变教材“先加整十数, 再加一位数”的单一思路, 设计开放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删”就是教学设计时要删减已经不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内容, 故设思维障碍, 促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 学生已懂得了口诀的来源, 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 所以, 可以删去“准备题”, 直接创设灭苍蝇的活动情景导入新课。

二、不拘预设, 灵活生成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内在差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了多变性和复杂性, 这也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学活动的进行与我们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预设不相吻合, 教学活动不能再按照预设来开展, 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是拘泥于预设, 无视真实的教学, 还是直面真实的教学,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呢?很显然, 我们应该尊重事实, 尊重教学实际情况, 选择第二种做法。应该说, 课前的预设只是为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 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该提高自己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掌控力, 及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这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例如, 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前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 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相当了解, 于是他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 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 不仅把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都讨论出来, 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有人说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人说人民币上画的风景是桂林山水和三峡风光;甚至有的学生提出拿人民币对着光看, 可以辨别人民币的真伪等等。如此一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直接经验得到了系统化, 并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教师还按照预设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 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将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学习活动进行整合, 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 通过质疑和交流,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补充, 获得不同的发展, 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 充满智慧, 充满活力。

三、学会倾听, 捕捉信息

面对同样的话题, 学生总能产生不一样的丰富多彩的答案。其中, 不少会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而这些却又是瞬间迸发, 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轻视学生的这些亮点, 势必会破坏学生的积极思维, 阻碍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为此, 教师必须学会倾听, 学会发现, 要及时地捕捉学生在回答中出现的哪怕一个小小的亮点, 这些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顿悟, 也是瞬间的灵感。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到并将之扩大化, 无疑是一个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的好方法。

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课上提出一个问题:“鸡兔共有16个头, 44只脚, 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并按照教材上提供的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 这时, 班中的一个平时爱捣蛋的学生不满地小声嘀咕:“还这样算, 太麻烦了, 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 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老师一下茅塞顿开, 立即请这个学生到讲台上向大家讲解。该学生是这样算的:“鸡和兔共有44只脚, 每只兔子砍去两只脚, 每只鸡砍去一只脚, 44只脚就少了一半即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16, 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 (只) 。”“鸡兔同笼”这样一道经典例题, 我们老师按照教材的方法讲了无数遍, 却被这样一个学生提出这么一个有创意的解法。老师不由为这名学生鼓掌, 夸赞他的独特见解, 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随后的讨论中, 学生的新奇想法不断涌现, 大大激活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自由绽放。

四、师生互动, 促进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一项师生互动的认知活动。动态生成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围绕同一问题进行双向互动的过程。其间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平等、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关系。教学中, 师生都作为平等的个体, 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引导的作用, 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情境, 让学生都能平等快乐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另外, 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 这不仅利于师生互动知识的形成, 还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动态课堂的生成。

上一篇: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下一篇:围生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