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

2024-08-23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精选8篇)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 篇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

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这篇文章的重点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在学课文时,请学生说说怎样做就是在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怎样做又是白白糟蹋生命,虚度年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见闻。之后,我出示:“生命因xx而精彩”,沉思片刻后,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一个个都成了小哲人。“生命因珍惜而精彩,生命因坚强而精彩”等。我趁热打铁,赶紧又说:“那么既然生命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该怎样好好使用生命呢?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存在不足:课始,由于紧张,过渡语不够简练,有些重复,有些关键的教学环节忘记进行。不能够充分的调动全体学,使学生全员参与。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2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3

执教了《生命生命》这节组内课后,受益匪浅。这篇课文的作者对生命作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四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难度。我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并阅读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品短文用心品读,让学生对人生,对生命有一些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减少课文教学的难度。开始授课时,我自己用杏林子写的生命格言激情导文,借“题”发挥,故意将第二个“生命”用有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大一点,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让学生再次感受生命,思考生命,从而顺理成章进入文本。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并动手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含义深刻、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通过抓其中的关键词咬文嚼字谈感悟,并进行范读、个性化朗读、赛读、评读等方式,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瓜苗顽强的生命力和作者积极的生命观。最后将总结段同一组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议和观赏的基础上谈全文读后的收获。

应该说,课前我做的准备是充分的,课中我的思路是明晰的,但纵观全课,仍感觉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调动未能达到期待的效果。这使我大为震惊、深感疑惑。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中质疑不到位:课文一开始,作者就设问:“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此处完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对每一种回答予以充分关注和肯定。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并激发他们探索文本的兴趣。再如,第一个事例不妨设问:作者起先是怎么对待那只飞蛾的,为什么这样对待?后来又是怎么对待的,那又是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想作者之所想,深深地感悟到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感受到“蝼蚁尚且惜生”!

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比如,飞蛾奋力求生和瓜苗冒出砖缝两个事例读完后,完全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曾经感受过什么小生命的可贵、可敬。同样的事例,学生发自内心说出来比课件中出示,效果明显不一样。再如,学习4、5节由物及人时,应充分让学生谈珍爱生命、珍惜时光、奋发有为的人和事。这样不仅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也让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得到提高,同时也为本单元习作作了准备。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4

经过两星期的准备,我上了《生命生命》一课。课后得到了几位老师的肯定,尤其是能得到马老师的肯定,让我激动不已。但静下心来对这节课进行反思,发现了自己的差距还相当巨大。

一、教学设计环节合理、思路清晰,但课堂呈现还欠火候。

虽然课前备课较完善,但在课堂上却没能完全发挥出来。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语言不流畅,意思表达不准确;没能完全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与学生的交流不够充分。

二、对学生的情绪调动不够,学生发言仍不够积极,课堂效果与预期效果还有较大差距。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发言的状况就不够理想,这节课准备得较为充分,问题的设计经过了较为精心地考虑,但还是没能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原因可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造成的,但课堂上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考虑确实不够,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实践。

三、对课文的解读到位,但朗读的指导还很不到位。

本课主题深邃,在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内涵有所感悟,但在读者一环节上做得还很不够。原因主要是老师朗读的基本功不够,朗读指导的教学经验不足,今后要在这方面多下些功夫。

四、教师语言功底不够,缺乏激情。

更为严重的是,至今我还没搞清具体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也不知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

五、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及时地评价,没能及时洞察学生的闪光点。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这堂课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课前没有做这方面的准备,教学时注意力没能完全放在学生身上所致。今后教学准备是还应要更完善,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六、心理素质不过关,有待历练。

总之,此次“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使我收获很多,我的课堂教学终于踏上了正确发展的轨道。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虚心的学习,积极锻炼自己,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三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生命为什么用了两次?结束时解题是要我们珍爱生命,达到结构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介绍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杏林子“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有限、无限”的理解则是靠联系自己平时所听、所看的事例来降低难度,深化主题。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殊不知前两个事例是为最后作者感悟生命做铺垫,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还有最后的练笔,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写,课下细想,其实练笔可以放在感悟杏林子内心的想法上,可能会为深挖生命的含义搭建桥梁。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6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篇课文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扰、欲、屈、茁、诊、撼、踏、限”八个字;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这八个字。然后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三个事例时设置了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课堂上学生纪律好,很多同学不敢积极发言,只有几个同学踊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由于本节课设置容量较大,所以最后结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后不同的命运表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对比没有时间讲出来,同学们虽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但没有得到升华,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除了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可以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8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如何让活泼单纯,生活无忧的四年级学生通过三件看来平常的小事去解读“生命”,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无疑是一个难点。于是,我始终围绕:“生命”这个中心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安排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板块进行教学:一是话说生命,二是理解生命,三是感悟生命(第一课时)四是表达生命,五是书写生命,六是升华生命(第二课时)。

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教授关于文科教学的一段精辟的论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存在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所以学生也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掌握语文。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还文章以画面,还文章以旋律,还文章以意象,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舒展自由的精神,展现生命的活力,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阅读的种种情趣、韵味和意境,享受阅读所带来的种种激情、酣畅和快乐。所以,本课教学,以“读”贯穿始终,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真正做到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唱响对生命的赞歌。

我看过好多有关这课的案例,但大多都是才用平推式的读和悟,随意性较大,三个事例的解读学生层面往往是平移式的,梯度和层次性不明,如果太开放的话,会让自己在课堂上失去方向。如何让自己的问题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于是我把三个事例作为一个整体来做纵向处理,使每一次的读层层深入,螺旋上升。第一次是以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展开,第二次是作者开始对生命做何思索,第三层次是以一个怎样才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为探究阅读的话题开展三个事例的深度探究。三个事例精读的过程中,又才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比如第一件事例是才用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想象情景对话。第二件事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感悟瓜苗顽强的生命力。第三件事是通过背景资料的拓展运用。当学生了解到杏林子的身体状况,插入杏林子对自己生活的痛苦感受,体会到她生不如死的痛苦生活。再引导孩子们去想象说,当杏林子看到奋力求生的飞蛾时她想……,当她看到墙角砖缝中的瓜苗时,她告诉自己……当她听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时,她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在上文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谈出了作者要顽强活下去的肺腑之言。这些环节都是非常成功的。师生、生生、生文之间开展了深入地对话。这样的对话是成功的。我很高兴。

预设往往是完美的,理想的。但是课堂却是动态生成的。不同的学生,上课老师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唯一让人遗憾的是,在讲读第二件事例时,学生竟然会读不出该强调的部分。由于自己心急,最后的八个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我拼命地提醒,让学生试读好不容易做到了,真有点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读不出来的情况下,我不去猜测,不去可以强加给他们我的遗愿,只是老师自己示范朗读再与学生读的进行比较,学生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这就是老师临场的调控能力和教育机制和智慧的缺失。好好努力,我想我会做得更好。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9

《生命生命》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作者通过生活中普通的飞蛾求生、砖缝冒苗、静听心跳三件事例,以小见大,引领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希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加光彩。于是,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复习事例导入;自读课文,专题研究;品读课文,感悟语言;创设情境,理解生命真谛;课内拓展,升华情感;配乐朗读等几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你会如何选择?让让学生手抚胸前,静静感受自己的心跳,你感受到什么?这些话使学生设身处地为种子担忧,为作者感动,同瓜苗一起抗争,为自己鲜活的生命而惊喜。这样,理解作者的感受已经水到渠成了。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0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属于讲读课文,共需2课时完成,这一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人类对于生命的思考,抒写了我们对人生的感悟。

本篇文章语言简练,内容浅显,含义深远,很适合三段六步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能不讲的就不讲,尽量让孩子孩子们随意发挥,只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在导入上,我用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命运》引入课堂、这首听后令人振奋的曲子,把许多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看到很多孩子随着节奏打着拍子,体验到这位失去听力的音乐家是如何创造音乐界的奇迹的。

(二)在学习目标的选择中,我确定的重点是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由于3个故事都很平凡,只要细心观察,留心感悟,学生都能读懂。因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朗读到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读——画——说——悟”。这就教给了学生们阅读的方法。在找好词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播,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思考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意的?”学生们根据课本的学习,以及课外资料的查阅,都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且提到了很多能够做到“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的名人。我觉得这个题目让学生的视线从课堂进入到生活。

(四)测环节中,我根据课堂气氛,围绕文章的感情基调,设计了2个题目,一是文章标题连用2个生命的意义,学生们的回答都能谈到作者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呼吁人们珍爱生命,二是仿照例句“生命是挣扎的飞蛾。”来表达你对生命的感悟。学生们的答案很精彩,由课内到课外,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多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要像飞蛾、瓜苗、杏林子一样顽强地与命运抗挣,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当然,本节课有很多不成功的地方,比如说没能引导学生自始自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有些环节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

胡佳敏鉴于所承担的汇报课任务,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首先引导学生通过三个事例,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接着体现清华附小的“群文阅读”最后要根据文本特点推荐相关书目。 在本课教学中我体现了如下几点:

1、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一味的告诉只会扼杀孩子的一切,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创新、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和发散思维,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文并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反复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感悟文章情感。反复品读文中2-4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体会思想,在读中受到教育。学生进入情境,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了,是否活得精彩。从而真切的感受到了生命的不屈与伟大。 1

遗憾之处:1、由于时间的关系,考虑到后面的群文阅读的汇报体现,本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点有遗漏之处。个别地方处理地有些粗糙。比如理解“糟蹋”“有限”“无限”等词没能引领学生深入理解。

2、感悟生命的价值的文本内容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的确有些深。部分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教师的点拨调动的能力还需提高。

总之,我尽所能地展示了外出学习中窦桂梅团队的教学走向,对于群文阅读。清华附小也在探索之中,有限的40分钟能否进行群文的比较阅读。怎样进行群文阅读,并让群文阅读体现价值,还有待于探索!我旨在抛砖引玉地告知大家,无论是挤在课内,或是聚在课后,今后依据文本适时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走向。

语文教学任重道远,莘莘语文人将上下求索!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2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在教本组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去阅读《同步阅读》的相关文章,学生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后,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在上《生命生命》这一文前,我让学生了解了“足球女孩”身残志坚的事例,了解张海迪坚强的生命意识;让学生阅读张晓风的《敬畏生命》除了让学生弄懂中心外,还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从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学习中我发挥学生的读悟能力,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悟中升华。

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此外,我还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整节课下来学生对生命这一内涵深刻的主题,感悟也较深,同时也被作者严肃的生命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也相继成为了学生的左右铭(学生把相关的名人名言做成了美丽的书签)。虽然,这节课上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没达到我的预期效果,但是,看到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投入,学生眼里流露出来的劲头,我深感环境氛围的重要性,知识的感染力是那么的强大的。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文段内容。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3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光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感谢领导的信任和支持,也感谢自己一路的坚持和努力,《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参加本次赛课最大的感受就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实在是太难了”!上好一节语文课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个人素养,例如和学生的沟通能力、良好的书写能力、朗诵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蕴等等;还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也需要教师有灵活的驾驭能力,上课能随机应变,自然的生成,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当然,上出一节好课还需要很多能力。

这次赛课我讲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生命 生命》,准备课程的过程是艰辛的。我观看了很多教师的视频,认真分析,取长补短;深度解读了教材: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等,最后用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制作,教学反思《生命 生命》青光赛课教学反思》。为了突出“小组合作”的主题,在马上要赛课的前三天又根据青光赛课小组合作评价表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原来的合作交流“瓜苗生长”扩展到三个事例都小组交流,教师再点拨提升的方式,一次次的试讲、评课、改课、再试讲使我对文本解读的越来越深刻,课堂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虽然过程艰辛,也经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为了提高能力,成为一个“有语文味”的教师,我也甘之如饴。

比赛当天,我谨记“灵活大气”的原则,课堂上情绪饱满,思路清晰,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一节课下来,有一些地方受到了评委的肯定。例如,例如教学设计体现“主线”教学思想,课堂结构完整,中心明确,重点突出,注重积累精彩语段,板书书写漂亮,导入时配乐介绍杏林子的经历非常感人等。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例如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放在第三段,广泛联系作者的经历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帮助学生巩固重点,另一方面时间安排上出现前松后紧的问题,教师还应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最后,我又征求了其他老师的意见,意识到了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太过于注重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在和学生互动时缺乏自然的生成,显得有些生搬硬套,缺乏大气、流畅、自然的味道。“学而知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要更加努力,真的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真诚的指导。

一节课下来有太多的体会和感受,自己在语文教学路上“任重而道远”。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4

回顾十二年的教学生涯,已参加了三次学校举行的教学策略研讨会了。这次第十五届小学策略研讨突出“学生参与”的主题,本身就贴近了真实的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我由衷地为大道语文课迈进了真正的课堂生活而高兴。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本课属第五单元一类文。首先从课题来看,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个沉重的话题,如何把这个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话题让十岁的孩子有所思考,有所领悟昵?我们知道不同阅历的人,不同经历的人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是大不相同的,于是我以作者的身世经历为线索展开教学。随着对作家杏林予的了解、敬仰、到对生命的感悟层层深入,从而彻底领悟了生命的不同含义。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说到参与就要考虑到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为了使学生很好的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主题教育理论的滋养使我深刻体会到教师如何在课堂生活中定好位,能真正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并在学生需要时能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人文关怀的气息,如:学生感谢同桌的提醒,老师感谢学生的补充,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对课题中的两个“生命”的不同解释,课堂上呈现出辩论的情景……。这种精彩的生成说明了学生的思维被焕发,被激活,说明学生真正进入了认识生命,领悟生命的学习中,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由平静到泛起微波再到波澜壮阔和奔涌不止,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这精彩来自于充分的预设,来自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认可,来自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尊重,来自教师对课堂生活的理解。

任何一节课不可能完美无瑕,我们要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我们要牢记教师的厚重沉淀,知识的广博,充分的预设,先进的教育理念才是衍生精彩的基础。

本课中“交流新发现”和“书写生命感言”的设计都体现了读与写、言与书,工具与人文,自主个性张扬与教师指导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课结束了,我的思考和研究又开始了,如果教师们评价中说我成熟了,大气了,那要感谢我的学生们。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只有自己刻苦钻研,深思熟虑,力行实践过的东西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相信我以后的路会走得更坚实!

最后想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1、参与的广度与参与的人次之间的关系。

2、教师的评价语言与学生的参与深度的关系。

3、教师指导的时机与学生参与的热情之间的关系。

4、课堂所提问题对学生参与的影响:

影响参与的因素有许多,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每个人的课堂都能精彩纷呈,让我们都来享受充满活力的课堂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5

《生命生命》是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一、给予学生解读课文的舞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感悟三件事例时,我就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感悟了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又给予学生个性化解读的时间。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通过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用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首先,我让学生默读,画出感悟深刻的句子。然后,在精读品味阶段,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品读,采用齐读、个别读、创设情境读、接读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在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以赞扬鼓励为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确定从3个故事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赏析重点词语。3个故事在第一课时已经概括出来,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从画好词,再到品味含义深刻的词句,接着感情朗读,最后感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并总结出四步学习法,“画——说——读——悟”。在找感悟深刻的词句的环节中学生们很跃踊,积极发言,基本上说出词语的好处。有了上面的四步学习方法,另外两个故事,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自学并讨论,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很积极。老师只是适当点拨,让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课上好后,我自己觉得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设想的种种也已发生、已解决,总体效果一如既往吧,就是流程顺畅多了。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应该是过多的注重了学困生、上课走神的学生,导致课程常常不能预期完成。这是我的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最大差异。

感悟第二个事例时,我特意编排了三个关于“然”字的词的用法,而且所填的句子也是关于第二个事例的,意图是既练遣词又读句,帮助感悟本段内容。对于这个设计,听课教师的意见不一。有的说,这项填空把课文的教学流程截断了,似乎塞得很生硬;有的教师的想法和我的教学意图不谋而合。我又觉得前者说得很有道理,到现在为止还有点混沌。

对于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我就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吧————“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 篇2

众所周知, 海伦在出生十九个月时, 因患急性脑充血病以致双目失明, 两耳失聪, 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成了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但她却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雅典语五中语言, 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海伦的成长与莎莉文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试想, 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 想要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一条信息出口都已向她关闭。但是海伦竟然奇迹般地从地狱走到天堂。莎莉文老师是照亮她天堂之旅的灯塔。

请看莎莉文老师教学的几个片段:

【片段一】第二天早晨, 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 给了我一个洋娃娃。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 莎莉文老师拉起我的手, 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ii这个词, 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 并且模仿着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 我自豪极了……从此以后, 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 我学会了写针、杯子以及作、站、行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我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 才领悟到的。

【片段二】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 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上, 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 起先写得很慢, 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 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 我恍然大悟, 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 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水唤醒了我的灵魂, 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上述的教学案例中, 莎莉文老师无疑是成功的。洞悉她貌似平凡的教育艺术, 我感慨颇深。

一、真爱无我, 光破黑暗

莎莉文不仅是一文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更是一位杰出的特殊教育家。她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使她忘记了自己, 她把自己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 献给了海伦的家庭教育生涯。她丝毫没有关注自己生活待遇的优厚, 也并不单纯地关注海伦学习成绩的提高, 她站在另一个高度, 关注的是生命的复活。她的教学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注重一个黑暗生命的唤醒。再看时下许多学校,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 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目标, 为了打好基础, 乏味地重复练习, 铺天盖地的练习试卷, 可以说不顾摧残学生身心, 许多孩子和家长已是叫苦连天。面对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培养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注重方法, 讲究艺术

当海伦无法辨清“水”与“杯”时, 不耐烦, 发脾气, 并且觉得她的世界是黑暗的、寂寞的, 根本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这时的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强制地生硬地教她练习, 而是拉着小海伦的手到大自然里去散步, 走到井房, 拉着海伦的小手在喷水口感受清凉的流水从手上流过的感觉, 并在海伦的另一只手上拼写“水”字。这一举动的确无比高明, 海伦的感受胜过一切比画、讲解, 莎莉文老师不但巧妙地引导海伦自己发现水、感受水, 更可贵的是唤醒了海伦的心灵, 给予海伦走向成功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激发了海伦求知的强烈欲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面对学生的困惑时常发出学生愚钝的慨叹, 面对记不住的单词、背不会的文言文, 司空见惯的是无尽的责问和频频的竹板打手式的责罚。面对学生由于基础差而难以和老师交流互动时,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侃侃而谈的说教和滔滔不绝的讲解。

三、充满耐心, 攻坚克难

对于一个学习语言发音的人来说, 在海伦而言是极度困难的。她学发声, 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 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 有时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交瘁, 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她始终没有退缩, 终于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等词语。因此,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 一堂课的精彩, 一次耐心的辅导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耐心地付出, 这才是成功教育的真谛。

面对时下教学改革的浪潮, 反思课堂教学的困惑, 莎莉文老师的案例是一剂良药。愿我们从《再塑生命》中找回再塑课堂的灵感, 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要:教育的真谛在于用真爱唤醒心灵。真爱是教育的灵魂, 是施教者所必备。教育艺术方法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耐心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反思,教学方法,真爱,艺术,耐心

参考文献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4

课文中那挣扎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着的瓜苗让我感动: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不管外界环境怎样危险,它们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虫、瘦弱的瓜苗也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她从小就病魔缠身,身心受到了极大地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凭着坚强的毅力,自学成才,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我们记住杏林子的这句话吧!现在就行动起来,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懈地努力吧!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5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充分阅读文本,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培养学生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1、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2、正因为有了这多姿多彩的生命,才有了这丰富的世界。那么在台湾女作家杏林子的眼里,生命又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读课文,读准字音,努力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想一想:文中的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反馈:

⑴ 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读的语句?(交流,抽读,正音。相机理解:骚扰、震撼、糟蹋)

⑵ 文中哪几件事情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要求学生概括成四字标题)

三、精读课文,感受生命

1、这是三件及其细小、极为普通的事情,但作者却通过这三件小事向我们传递了她对生命的感悟。再一次读读课文,你是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含义?请划出相关语句。并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

2、交流讨论、体味语言文字,教师于交流中指导学生朗读。(根据学生需要,随机出示学习内容)

为什么这些不起眼的平常小事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憾?(第二自然段)

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⑴ 抓住动词“挣扎”、“鼓动”、“跃动”启发学生想象飞蛾求生的画面,用小飞蛾的口吻讲述面临险境时的心理活动。

⑵ 换词比较:

“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⑶ “强烈”的是?“鲜明”的是?“震惊”的又是? 因而作者接连用了三个“!”来表现对飞蛾强烈求生欲望的惊叹,这就是作者感受到的──学生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第三自然段)

过了几天,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

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⑴ 换词品味:

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⑵ 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那顽强的生命力使作者对它肃然起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这也是作者感受到的──学生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第四自然段)

⑴ 刚才我们都静听了自己的心跳,为什么一次小小的心跳也能给作者深深的震撼?这个词和前面的“震惊”一样吗?

⑵ 现在你们对这个“震撼”有了新的体会了吗?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四、交流讨论,理解真谛(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1.自己读读这一段话,你能结合杏林子的生平来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吗?

2、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说实在的,我自己也被这篇文章深深的感染着,但文章的内涵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在引领孩子逐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解读文本,去品味语言、感悟语言,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提升,师生共同享受语文、享受学习,情感达到共鸣。备课时,我重点思考四个问题:

1、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文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懂得热爱生命、在遭遇挫折时与命运抗争。

2、如何有层次地设计教学,体现教学“不着痕迹、跌宕起伏”的和谐之美。

3、如何处理课堂上发生的小“意外”。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 篇7

这时却听见一个小男孩轻叹一声:“反正总要死的,那么努力为什么?”同学们一下静了下来,亮晶晶的眼睛有的望着他,有的望着我,一脸茫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一下子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朋友的读四年级的女儿,没有任何预兆地悄然离校出走,理由竟然是:什么都没意思!我看着这个男孩稚气的小脸,他眼神里的直白坦率揪紧了我的心:这会是又一个觉得生命苍白无力的孩子么?有一句话被我硬生生咽回了肚子里———你怎么不去问问妈妈,当初为什么要忍受十月怀胎的焦虑、生产时撕心裂肺的痛苦生下你?

我沉思片刻,望着40双黑亮的眼睛,缓缓地说:“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要回去。对吗?请找找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生命也是如此?”“花!”一个女生抢答,窗外,粉红、鹅黄、雪白的木芙蓉花开了一树。“草!”道边草郁郁葱葱。“小鸟!”绿荫里,鸟儿正在歌唱。

我有些动情了:“亲爱的同学,玫瑰不会因为害怕凋零而不愿开放,相反,为了开放,它的每一个芽儿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和血雨;小草不会因为害怕枯萎而不愿青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荆棘鸟!它只有用荆棘刺破喉管,才能唱出最美的歌!为了一生仅有一次的绝唱,它情愿一次又一次撞向荆棘!即便是月儿,也不会因为害怕残缺而不愿圆满!”

孩子们的神情格外专注,我知道生命的话题浩瀚无际,无法承重,但是我愿继续尝试着努力。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说道。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了。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剖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他接着观察,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

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极其可怜地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也没能飞起来……

这个好心好意的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这是上天的安排,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蝴蝶的命运里。我不知道他们能懂多少,伸手邀请说说感想。“在我们的生命中需要奋斗。”“甚至是挣扎。”“有时候,如果生命中没有痛苦,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的生命也一样,不经过奋斗,不会像现在那样强健,将永远不能飞翔。”“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下课铃声已经响起,“生命的归宿谁都能看得到,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走向生命归宿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价值!”孩子们报以的是热烈的掌声和大声的承诺:“好!”

“生命的归宿谁都能看得到,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走向生命归宿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价值!”我是这么说的,理直气壮,激情飞扬。可是我深深知道,一节品德课很难改变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何况是对生命的解读?能怪我们的孩子吗?

事后,我翻遍我们的教材,绞尽脑汁,才想到中学的语文教材里似乎有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想到老教材里有《种子的力》一文———那是赞美一粒种子蕴藏的无比的力量;想到了似乎有写张海迪的———那是赞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想到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长,他们会告诉孩子“花儿好看我不摘”;会保证孩子的营养,关注孩子的健康;会严格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会严肃警告:“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可是,生命的价值呢?生命的意义呢?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有如下精彩的表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这不是明理规劝的课,也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课,它要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它要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要求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有爱心、有责任心。课程标准“我在成长”这一块的内容标准3、6两条就写道:“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就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是有多少教师关注过这个问题?有多少家长引导过孩子?课后,我久久地沉思着,我自问:我懂多少?我是否也只是略知一二?而且,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老师,我的曾经的不够关注、缺少引导,是否是一种失职?

而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

1.春寒料峭,春意萌动,带孩子去找找生命的迹象:生命是在痛苦中,满怀希望、顽强地降临的。这不也像孩子的出生?该与孩子聊聊,当初你们是怎样迎接他(她)的到来。

2.孩子们最爱小生灵,春暖花开,有一天蛾终于破茧而出,带给孩子们多大的欢欣!生命是需要等待的,有时是漫长的,是寂寞的,要有耐心,要懂得坚持。蛾的美丽,这不也像孩子生命的精彩篇章?该与孩子聊聊,帮他(她)也帮你开启记忆的大门,你和他(她)的生命中的欢欣,都经历了怎样的等待与坚持?

3.生命是个自然现象。带孩子一起查查资料吧,他(她)是个概率多小的偶然!和孩子一起听听歌曲《感恩》,感谢给了他(她)生命的一切的一切!

4.带孩子一起去听听名人的心声。因为生命的话题太大,浩瀚无际,无法承重。伯特兰·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开头说:“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向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 篇8

关键词:生命教育;数学教学;有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式必须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因此,为了进一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教师要逐渐在课堂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往的“知识课堂”转化为“生命课堂”,在课堂中充分贯彻有度生命教育,实现有度教学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接軌,将生命融入有度教育中。在本文中,笔者就针对生命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如何有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进行了探讨。

一、教师应通过自身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小学生的反思意识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必须在教师的良好示范下逐渐形成。教师在反思意识上的示范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或结论,更重要的是应将反思过程直观、形象地体现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解题过程中,其中包括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解决目标、与解题思路相关的知识点、以往与此问题相关的解答经验、是否存在标准解题方式之外的解题方式等。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形成自己的反思意识。

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反思机会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若能够根据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来进行自我反思及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各种经验教训,那么,学生思维就会变得更加严谨,并逐渐向理性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为学生创造反思机会,有度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自我反思,比如自己是如何挖掘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思考方式与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障碍,分别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解题过程吸取了什么经验与教训等。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层层剖析,会逐渐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活动的意识与习惯。

1.将讨论与总结有度相结合

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体验在大多数时候是具有一定时效性的,若不能在问题解决之后的短时间内进行总结,对于此问题的思考和体验则会渐渐消退,从而失去自我反思的最佳时期,这对于学生数学课堂反思能力的培养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2.通过数学日记的方式进行有度反思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有度反思能力。例如,每次考试结束后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有度反思,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并找出自己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有度反思的方式来寻求更好的改进方式,实现自我提升。

三、教师应有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及反思

任何教学的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自学能力,在脱离书本与讲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因此,数学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评价机会,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针对一些大胆发表自我评价言论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促进反思能力的提升。

1.有度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是一个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有着这个年龄应有的激情、灵感,与教师共同组成课堂主体,在课堂上共同交流讨论,赋予数学课堂更多的乐趣和色彩。例如,当教学过程遇到一些具有多种解题方案的题目时,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围绕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寻找出最合适的解题方案,在此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提升自我创造性,使后续的有度自我评价具有更高的客观性。

2.有度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评价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每当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往往习惯于针对学生的答案给出一个对或错的定论,一旦学生的回答有误被教师批评,很容易引起后续学习过程中积极性的降低,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会阻碍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使学生失去自我评价的机会,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习惯于这种依赖于教师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失去了个性色彩。因此,教师应有度指导学生如何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根据自我评价结果来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总而言之,生命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是小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良好实践场所。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反思机会和空间,提升对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视度,通过各种手段与方式来加强学生反思意思和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积极创新和探索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戴良图.小学数学课堂内外反思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4(8).

[2]马莉.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9).

上一篇:记一次亲子登山活动作文下一篇:人才库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