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学案例(通用12篇)
生命教学案例 篇1
《生命生命》教学案例
金沙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金军
片断一:
师:十二岁,本是花一样的年龄,可就是在这样的人生季节里,她的生命之花却突然遭受到了命运的冰雹。可怕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让她由一个原本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终身只能生活在轮椅上的残疾人,她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师转身板书作者姓名)可是病魔能夺走她的健康,却无法夺走她的勇气;能影响她生活的质量,却无法降低她生命的质量。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虽然全身百分之八十的关节损坏,每时每刻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可她却靠着两根僵硬的手指,创作出了六十多部作品,100 多万字的著作。她用自己的坚韧铸就了生命的辉煌,她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杏林子对生命的呼唤吧。
(低沉、舒缓的音乐渐渐弥漫会场,师饱含激情朗读全文)
师:(全文读完,师略停顿,生静静地沉浸在思考中)同学们,想说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作者虽然用简短的文字,却表述了对他对生命的理解。从这几个小小的事物中,他了解了生命的真正意义,让他觉得人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却可以让它更有意义。
师:你基本上听懂了这篇文章。
生:我听老师读了,我知道了人的生命很短暂,但只要好好地利用它,就可以让自己的一生更加辉煌。
师:你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生:我觉得作者用这么一篇短小精悍的短文,叙述出了生命的重要性,而且还写得这么感人,我觉得作者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重要意义。
片断二:
师:飞蛾的求生欲望令我震惊,同时也为它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而那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又是怎样拨动作者心弦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出示小黑板“这是一粒的香瓜子”),想一想,填一填,你认为这是一粒怎样的香瓜子?
(生默读课文第三段)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不屈向上的香瓜子!生:我认为这是一粒很顽强的香瓜子!生:我认为这是一粒坚强不屈的香瓜子!
生:我认为这是一粒不畏眼前的困难而绝处逢生的香瓜子!
师:绝处逢生!你觉得它绝处逢生是依靠外界的力量呢还是自己的力量? 生:自己的力量!
生:我认为这是一颗热爱生命的香瓜子。因为它包在很坚硬的外壳里,但它还用自己的身躯冲破外壳。
师:同样的香瓜子,有的同学们读出了不同的感受,有的同学尽管感受相同,却学会了用不同的词来表达。都非常好,这时候,大家再自由地读读这一段,说一说你这样填的理由是什么?
(生轻声自由读这段)
生:从“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两个词我体会到,如果这一粒小小的香瓜子它不渴望生命,它为什么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茁向上、而生长呢?
师:也就是说它生长的环境非常的――恶劣,但它却是怎么做的呢? 生:极力生长
师:我知道你肯定非常佩服这粒香瓜子,那么你能不能读出来?把你的感受融进去读一读?
生:读“竟使它可以冲破……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茁壮成长的力度我觉还不是特别够,这种力量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吗?谁能做一粒最勇敢、力度最大的香瓜子?
生:读“墙角的砖缝中……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读得很流利,遗憾的是语速快了些,女同学的力量小一些,我请男生来读一读。
生:读“墙角的砖缝中……仅仅只活了几天”。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有两个地方读得非常好。(范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听出来了吗?这是对香瓜子的什么?
生:(齐答)赞叹
师:赞叹,谁再把这一句充满激情地赞叹一下? 生:(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生:(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师:香瓜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读出来了,谁能像他那样读?
生:读“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我想请你帮助老师推荐一名平常在班上朗读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师:你自己和自己比较一下,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生:满意!
师:祝贺你,说明你有进步。
片断三
师:是啊,因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其实,同一个句子,我们体会得不一样,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大家再来读读这一句,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如果是你读的话,你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你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我想强调这个“我”这个字。师:为什么呢?说说理由?
生:因为这生命属于我自己的。
师:你能不能再把这句话读一遍?让同学们都感受到这就是“我的”生命?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很好,还有没有想读这一句,你又想强调哪个字眼?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想强调“属于”这两个字。师:为什么呢?
生:“属于我”就是“就是我的”,并不是别人的。
师:既然想表达“就是我的”,要表达这个意思,应该着重强调哪个字眼? 生: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师:单单属于我的(重读“我的”)对不对?强调“我的”!同学们朗读的处理很有意思,各有各的理由。胡老师也有自己的理解,听听胡老师想怎么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胡老师强调了哪个字眼?
生:(齐答)这
师:“这”指的是什么呀?有没有同学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我? 生:这指的是我的心跳!
师:能用文中的句子告诉我吗?
生:读“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单单属于我的”
师:“这”指的就是“那一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同学们,心跳声对我们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为什么对作者来说却感到如此的震憾呢?作者到底听出了些什么?她听到的仅仅是心跳吗?他还听出了什么?
生:她还听出了这是个活生生的生命。师:对,生命哪!
生:这一声声心跳在作者这里不单单是心跳了,而是生命的律动,是生命的象征,它代表了生命,使作者感到了震憾。
生:我还觉得这一声声心跳还代表了生命的真谛,让作者听懂了生命的真谛。师:是啊,他听出了生命的律动,听出了残疾的身躯下依然蓬勃的生命力,听出了她发自内心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说到这,胡老师还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杏林子病情恶化,她的朋友台湾另一位著名女作家三毛来探望她。杏林子在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样子,在三毛看来都觉得不堪忍受。以至于三毛探完杏林子后,在门外忍不住祈祷说:“神啊,杏林子太惨了,求您大发慈悲,早些接她到您那里安息吧!”杏林子听到后大吃一惊,连忙作也修正祷告:“神呀,关于这件事您千万不要听三毛说,您还是听我的吧。我还没活够,我还有好多事还没做呢,”这就是身体残疾却格外珍视生命的杏林子的选择,后来,她用她的坚韧走完了她 63 岁的人生。而她的这位好友,四肢健全才华横溢的三毛,后来却选择了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 48 岁的生命。是呀,“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尽管我们强调的字眼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大家发现了吗?
师:自己的生命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齐答)自己手中!
师: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生命自己主宰。(师板书:主宰生命)
2014年5月26日
生命教学案例 篇2
1.正确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品读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生命) 看到这个词, 你们有什么问题或想法吗?
2.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这个词。
3.生命是美好的, 生命是可贵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已故女作家杏林子, 来品味她对生命的感悟。 (板书:生命生命)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并画出有关句子。)
2.默读课文, 在文中作者是通过哪几个事例得出这样感悟的?
三、学习“飞蛾求生”
1.请大家边读边想, 飞蛾的哪些地方让你很震惊。
2.飞蛾这种求生的欲望表现在哪些地方?出示:“但它挣扎着……那样鲜明。” (指名读)
3.在这段话中, 哪个词让你感到震撼? (指导朗读, 指名读, 齐读。)
4.如果这只飞蛾会说话, 它一边挣扎着鼓动翅膀, 一边大声地在说什么呢?
5.引读:杏林子感受到的生命, 是飞蛾拼命挣扎的 (身影) , 是飞蛾极力鼓动的 (翅膀) , 是飞蛾强烈求生的 (欲望) 。
6.这种求生的欲望也深深打动了我们。
四、学习“瓜苗生长”
1.师范读, 画出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句子。
2.指名读。
3.这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的种子里, 包含着什么呢? (生命力)
4.导读: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是因为———
它可以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不屈向上, 是因为———
5.拓展:历代的文人墨客写下了无数赞美这些植物的诗篇。像香瓜子这样不屈向上, 在逆境中生长的植物, 在自然界中还有许多, 谁来说? (出示古诗, 生分组朗读。)
6.这就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敬畏的——— (生齐读课题)
五、学习“倾听心跳”
1.同学们, 请闭上双眼, 将右手放在胸前, 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 (学生交流感受)
2.同学们, 我们了解一下杏林子是怎样思考的。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齐读)
3.面对生命, 杏林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呢?
(1) 出示杏林子图片以及简介。
(2) 面对这样的坎坷, 悲惨的命运, 杏林子是怎样想的?
(3) “糟蹋”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4) 面对“好好地……白白地……”这两种选择, 杏林子选择的是什么呢?
(5) 出示杏林子的资料。
4.生命对杏林子来说只是简单地活着吗?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你读懂了什么?
2.这一自然段中有一对反义词, 请找出来。
3.什么是有限的, 什么是无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呢?你觉得哪些人的价值是无限的?
4.这就是杏林子带给我们的启示, 请看大屏幕。
5.师小结:在任何环境里, 你们都要珍爱生命, 让自己的生命有光彩。
七、拓展训练
1.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和物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
2.师配乐读:
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
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 生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就是_____________。
3.补充完整这首小诗。
4.指名读小诗。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生命 感知 感悟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74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生命 生命》,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作者用朴实简洁的语言,抒发了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之所以选编这篇课文,其意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二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情的分析,教学时可采用以下四个环节。
一、扎根文本,感知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阅读什么”的问题。扎根文本,用好文本,读好文本,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如何引领学生阅读文本,教会他们读懂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人生智慧呢?这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我们不能指望在一节课中面面俱到,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目标。
目标怎样确定?正如薛法根老师所提倡的:学生已经掌握的、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不必教;学生读不懂、学不会,教师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能会的,也不必教。这课的教学,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太抽象。引领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是教学重点,也是核心目标。化解重点的办法必须立足文本,依据学情。
上课伊始,教师努力创设情境,精心选取“鲜花盛开”“竹子破土”“小鸟喂食”这三个极具代表性、极具象征性的场景,让学生驻足欣赏,用心体会。从学生们那一双双惊奇的眼睛,那一声声由衷的赞叹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在学生谈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揭题:“一粒种子要冲破多少阻碍才能看见阳光,一朵小花要经历多少风雨才能绽放美丽,这些感人的画面,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同一个词,那就是——生命。正因为生命是如此的顽强、美好、旺盛,它才能引起作者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跟随台湾作家杏林子一同思考生命,感悟生命的深刻含义。”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聆听心跳”这三件事让学生思考。整节课,教师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可感可触。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于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学生感悟到: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是沙漠中的仙人掌,生命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松,生命是砖缝中不屈向上的小瓜苗……这是立足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原生态的解读。
二、品读文本,感悟生命
教材提供的文本内容是有限的,仅仅是个例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如何超越文本,打破文本的限制呢?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阅读教学将是死水一潭。这就要求教者具有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找到文本与生活的链接点,选准切入点,在学生所不能达到的地方穿针引线,进行适时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拨开迷雾、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比如,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掌心中的飞蛾,就是落入砖缝中的那颗种子,然后感受自己的心跳,谈感受。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面对生命,人们有两种选择:“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那我们应该做何选择呢?如何做才能好好使用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活中有没有糟蹋生命的事例呢?教师再适时补充杏林子的材料,让学生走进杏林子,与作者同喜共悲。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沉默的时刻,教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豁然开朗,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这样,学生对生命是什么又有了深层次的思考,于是发自内心而又富有哲理的诗一般的话语便层出不穷了:生命是不屈的抗争,生命是一种希望,生命是一份坚持,生命是一种付出,生命是一种拼搏,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超越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领悟。
三、回归文本,善待生命
语文阅读教学适度扩容、拓展是必要的,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结果。因此,回归文本就是牵着风筝的那条线,任凭风筝飞得再高,教师都应紧紧抓住文本的线。文字是帮助我们了解文本、走进文本、解读文本的重要工具和依据。只有带着学生认真研究这些符号,踏踏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们才能对文本有真正的理解。这课的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找出感动的句子;其次让他们驻足品味——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味,交流自己的理解;最后跳出文本——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们经历了沉潜、品味、醒悟的心路历程。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隐藏着作者对自我生命的深刻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如:“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有限的生命可以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要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几句话无不包含着善待自己的生命的呐喊。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咀嚼,学生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将得以升华:生命是一种担当,生命是一份责任,生命是一种无私的爱……这是回归文本对生命是什么的自我认识。
最后,教师设计了给题目加个标点的训练。课尾的这道训练题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起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两个感叹号,因为我要反复强调要珍惜生命。”有的学生说:“我会加一个问号,一个叹号,因为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这两个标点符号,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也有的说:“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由此可见,一个文题,只要设计得当,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教学智慧。
四、拓展迁移,思考生命
生命的深处是花园,不能因一节课的结束而停止探寻。它需要我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去发现,去体悟。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在书写着生命,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去谱写。这课的作业设计体现了这样的意图,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体现开放性、趣味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仅仅是个开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最终靠自己。
反观这节课的教学,因为“生命是什么”这个话题太厚重,教师牵的太多,放的太少。这篇课文带给我的思考是必须学会从容地面对生命的风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要面对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上课亦是如此。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4
第二课时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5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热爱生命为主题,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篇课文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指名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扰、欲、屈、茁、诊、撼、踏、限”八个字;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能正确书写这八个字。然后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范读的形式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三个事例时设置了想象说话,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可能是因为有老师听课,课堂上学生纪律好,很多同学不敢积极发言,只有几个同学踊跃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由于本节课设置容量较大,所以最后结合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最后不同的命运表现方式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对比没有时间讲出来,同学们虽能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但没有得到升华,赞叹之情和珍惜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等方面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篇6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真正落到了实处。
存在不足的是:在理解“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塌它”这句话时,我向孩子质疑:这句话给我们强调了哪两种人生观?生也如我预设的那样回答: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教后才知,很多孩子都未必知道,人生观是什么。不能领悟到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而我当时如果能及时质疑:积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吗?消极的人生观指的是什么?你又能举出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吗?如此一来,就不怕孩子不理解句子中的内在含义了。
生命教学案例 篇7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接下来, 作者不从正面回答, 而是列举了三个事例:飞蛾求生、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倾听心跳, 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 但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文章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 决不让生命白白流失, 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本课的内涵很深刻,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 生命是个宏大的问题。文章很有张力, 值得品读的细节有很多, 教师必须要有所取舍。
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考量的基础上, 我将本课定位为“基于M o o d l e的混合式学习”。通过设计混合型学习环境、整合各种学习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创生, 让学生通过网上网下的自主、合作学习, 改变学与习的方式, 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达成教学目标。混合式学习框架如右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文中前两个引发对生命思考的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Moodle平台与实地结合进行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文本的对话中,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美好, 初步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联系作者的经历、联系阅读与生活等方法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通过多层次的“读——思——品——写”练习,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感受生命的丰富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1.阅读
教师在M o o d l e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 (见右图) , 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观察
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捕捉与生命有关的画面, 并将之记录下来, 放在M o o d l e平台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交流, 阅读M o o d l e平台的有关学习资源, 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与“生命”主题相关的文章等, 为后续对课文的探究夯实基础。网络将学生的学习与交流过程显性化, 教师通过Moodle平台的反馈, 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上的个体差异进行诊断, 这为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 回顾导入, 引出生命话题
回顾各小组在M o o d l e平台提交的阅读报告和阅读交流情况。包括:阅读了关于生命的哪些文章, 捕捉了生活中的哪些生命印象, 有什么体会。
小组汇报, 交流。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 就同学的发言做补充, 或提出不同意见。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任务:学习本课前两个事例, 结合查找的资料,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联系生活, 书写我们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 一是营造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二是将教师设计的学习支架清晰地呈现出来, 帮助学生做一个清清楚楚的学习者。
(三) 细读文本, 体悟生命的启示
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师:默读第2、3自然段, 把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用“____”画出来, 在旁边简单地写一写感受。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进入M o o d l e平台的“走近作者”、“捕捉生命印象”这两个讨论区浏览资源, 以帮助读懂文章内容。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交流。
2.全班分享, 与文本深入对话
预设一:引领式学习
【事例一】飞蛾的挣扎
师:哪些地方让杏林子感受到了飞蛾的挣扎?
多媒体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体现了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
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等词, 联系资料理解句子。
师:“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什么是极力鼓动双翅?是这样吗? (动作)
生:竭尽全力、拼命地扇动翅膀。
师:说得很好, 能读出你的感受来吗?还有谁能读一读?
教师范读创设情境, 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分别以飞蛾、杏林子身份感受作者的内心活动。
【事例二】香瓜子的不屈
多媒体出示: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 过了几天, 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 那小小的种子里, 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在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的砖缝中, 不屈向上, 茁壮生长,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 抓关键词“没有……没有”。
师:在成长过程中, 它遇到过困难吗?
生:没有阳光、泥土, 有硬壳。
师:是呀, 阳光、水、泥土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它都不具备, 可偏偏那瓜苗冒出来了, 而且长得茂盛、茁壮。
(2) 抓关键词“竟”。
师:你想得到瓜苗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吗?你没有想到, 作者也没想到, 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也没想到?
学生回答。
师:短短一段文字出现了两个“竟”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指导朗读
师:即使没有阳光, 没有泥土, 即使只能活几天, 瓜苗也要不屈向上。读这段话, 读出你的惊叹。
预设二:小组合作学习
(1) 小组合作用朗读的形式汇报。要求:把品读这个故事后的感受读出来。
(2) 教师相机指导。
根据小组朗读的情况, 教师用采访或互评的方式, 抓住对关键词的理解指导朗读。
学生根据自学要求默读文章, 圈画点注, 然后小组交流, 推荐代表发言, 全班分享。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再次登录M o o d l e平台, 阅读相关模块中的学习资源, 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在品读对话的过程中,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灵活运用教师指导的学法:抓住关键词, 通过想象、换位体验, 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渗透朗读指导, 在朗读中深化对文本的体验。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中,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同时, 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4.语言训练, 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回顾作者的资料。
师:听你们说到这里, 我想再让你们来认识杏林子。
多媒体出示杏林子的第二段资料:杏林子1 2岁就患上了一种病, 叫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身9 0%以上的关节坏死。从12岁患病到61岁去逝, 整整50年的时间里, 疼痛、剧痛、狂痛伴随着她。她腿不能走, 腰不能动, 手不能抬, 头不能转, 只能保持着一种姿势, 在轮椅上坐了整整5 0年。这其中的痛苦, 无人能够想象。
(2) 语言训练。
师:同学们, 当杏林子面对极力挣扎的飞蛾、不屈向上的瓜苗时, 她会怎么想?让我们再次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
学生完成作业单上的填空。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故事。在具体操作时, 教师将感悟与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学生在进行语言表达练习的同时, 也将自己从“飞蛾挣扎”、“瓜苗生长”这两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达出来。这一环节的设计, 体现了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四) 拓展延伸, 感受生命的真谛
1.创设情境, 激发感悟
多媒体播放音乐, 展示生活中与生命有关的图片。
师:在你的眼睛中, 生命又是什么呢?看窗外杨柳依依, 生命是绿意盎然的杨柳;看蚂蚁匆匆觅食, 生命便是那劳作不息的蚂蚁;看海中的游鱼, 看沙漠的绿洲……请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 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 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小事。
2.登录Moodle, 自由写作
师生在网络平台进行练笔, 交流评点。
3.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 你们的精彩作品让我感受到生命丰富多彩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课题:《生命生命》, 引读。
师:生命是有限的, 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无限的。下一节课, 老师将带领你们继续阅读生命的故事, 一起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通过读与写的结合, 将文本的情和作者的情都移为学生的情;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的表达和交流提供互动环境。学生完成练笔后, 就可以开始在线的交流分享, 根据教师在平台上提出的品赏要求进行互评。这样既可以互相促发思维, 又可以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中交流时间、空间不足的问题。
(五) 评价反馈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Moodle课程“第四关”) 。
2.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提交到网络平台的作品。
在语文教学中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篇8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在语文中无处不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教育与语文教育的有效融合呢?现在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 教学内容“生命化”
语文新教材中文本本身蕴涵的生命资源是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点,在新教材中,处处都能发现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材毕竟不是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并不是以“生命教育”为体系来安排的,也不是每篇阅读课文都能直指生命话题。因此,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来设计一个“生命主题系列”,通过平时的教学有意识的完成这个系列。这样,阅读教学中以“生命”为话题的教育变得更为系统,也能更深入地挖掘文本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其次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
另外,有一些课文,其写作形式、角度虽有不同,但从生命这个主题看却存在一定相关性,无论是连成一个生命主题单元完成阅读教学,亦或是分散教学,都可以通过前后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命的思考。
2、教学行为“生命化”
从教学行为角度看,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双相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和沟通的训练。”借着余秋雨先生的这句话,我们无疑应该在反思传统写作教学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于写作教学中,重构“生命化”的写作教学。
那么何谓“生命化”的写作教学?从实质上分析,“生命化”的写作教学是围绕生命的倾诉和表达展开的活动。具体地说,对于小学生而言,写作应该是用他们最鲜活、最富于激情和个性的生命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观念等的一种活动。因此,保证写作教学“生命化”的第一要务是教师必须明确写作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自由的抒写自己的生活,倾诉生命情感,表达生命意志,释放生命张力。
其次,从“生命化”写作教学的过程分析,“生命化”的写作教学应关注对学生生命体验的引导和生命思维的训练。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句子,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事件蕴含的道理,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导入新课。
1、让我们先来读一首小诗(投影出示)指生读
师:我想说:生命是乐章,是一段蕴育生命的乐章。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的课文,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师范写)(一起来读一读)
2、同学们,读着这样的题目,你的脑海里会有怎样的疑问?(生命是什么?课题中为什么有两个生命?„„)你注意到了题目的特别之处。看到题目有了疑问,读书的时候就会奔疑问去了。
3、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个人,一个极其特别的人。(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本文作者杏林子,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生命
生命》就是这样一双手,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
(二)、预习课文。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把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把每句话读通顺。思考: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生读课文)老师检查一下字词的掌握情况。请看屏幕。
1、指生读第一行词语。师:读得真准!你在读书的时候,读懂了哪一个词语的意思了?谁来说说?
生:骚扰的意思就是扰乱。文中就是作者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来扰乱作者写稿。师:真棒,能够联系了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词语。谁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夜晚,我在灯下写作业,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飞去,骚扰着我。)师:你还读懂哪一个词语的意思了?生:我读懂了糟蹋的意思,糟蹋的意思就是白白浪费。
师:真好,你给糟蹋换了个近义词——浪费,就理解了糟蹋的意思。用浪费解释糟蹋说得过去吗?我们换到书中读一读。来,请你把浪费换到句子中读一读。生: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浪费它。
师:你看,在这里用浪费解释糟蹋,是非常准确的。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句子,这里面还有一种和白白糟蹋完全相反的态度,是什么?(好好地使用)
师:你看,好好地使用和糟蹋是相反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好好地使用前面加个“不”字来解释糟蹋,那糟蹋的意思就是——(我可以不好好地使用它)师:对,一旦我们知道词语相反的意思,在前面加个不,也能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生读其他两行词语,齐读。)
3、交流“动弹
挣扎”两个词语
指生读“动弹”(多音字“弹”二声,在这个词里要读轻声)。给另一个音组词。再放到句子里,还能不能读好这个轻声?(出示句子,指生读)
师:你看轻声读得多标准。好,请你接着看“挣扎”,读一读,给另外的音组词。
4、(出示震惊 震撼)谁想读?这两个词在课文中间都出现了。同学们,读读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感受感受这两个词的意思。自由地读一读吧。那老师换两个句子,看看你还能不能用好这两个词。试着填一填。(出示句子,指生填)同意吗?师:从运用中看出来你们真的理解了。
5、(出示所有的词语,齐读)师:刚才,我们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都理解了,再读课文,我们就更容易把课文读好了。
6、(指生按自然段读书)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生说,师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一)、谁想读第一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读了第一段,你知道作者在干什么呢?(作者在想,生命是什么)师:作者不仅在想,而且他是——常常想。同学们,我们也和这位同学一样,一起跟着作者去思考。(齐读第一自然段)是啊,生命是什么呢?是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让作者对生命有这样的思考呢?我们接着来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来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这一自然段中,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请大家拿出一支笔,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2、谁来说说,你画出哪些句子来了,让你感受到是这些句子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画出这个句子来了。(出示句子,指生再读句子)读了这个句子,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飞蛾?那飞蛾在干什么呢?(飞蛾在挣扎)师:那你能将那只挣扎的飞蛾带到我们的眼前吗?谁再来读一读。同学们,她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飞蛾求生的力量。
师:请你们闭上眼睛,用心地听魏骏颖朗读,一边听一边展开想像,你仿佛能看到什么,仿佛听到什么。(指生读)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告诉老师,你看到什么了?(我看到了,就像一只飞蛾在我眼前,我看到那只飞蛾在我眼前竭力挣扎,鼓动双翅。就想飞走)师:还有同学听得见声音了吗?(我听到飞蛾在我手里不停地扑翅膀的声音)那么,在这一刻,作者心里在想些什么呢?(生命很强烈,还很鲜明。这就是飞蛾的生命。)
3、作者感受到的是生命。那么,现在捏在作者手指间的,还仅仅是一只飞蛾吗?(不是)是什么啊?(生命)这是生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哪!
4、同学们看,在这几个句子中,作者连续用了三个什么标点符号?(叹号)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飞蛾求生给作者带来的震撼,让作者感到震惊)(齐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这一段中,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飞蛾求生的欲望。)
师:你能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的语句,很会学习。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作者对生命这样的思考呢?
(三)、谁想接着来读第三自然段?继续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1、你画出哪些句子来了?(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当时作者会怎么想?(她想连瓜子都有自己的生命)
2、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自己读句子)读了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震惊,不可思议,惊讶,喜悦)师:你是从哪个词感受到作者很惊讶的?(竟然)读书时应把竟然读得——(重一些)指生再读句子。师:老师听出来了,一个“竟然”让她感受到作者的惊讶。同学们,种子生长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为什么作者感到这么惊讶?(因为那个种子掉进了砖缝中,在那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3、同学们,那你们认为,这粒香瓜子应该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应该生活在有泥土,而且阳光能直接照射的地方。)师:你看,温暖的阳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份,这些都是种子生长必须的条件。可是,这一粒香瓜子,在没有阳光的砖缝中,它——来,一起来。(师生合作读)(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师:在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师: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它依然——(齐)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师:刚才,我们读着上文,想着下文,读着下文,体会着上文。读书就要这样,上下关联着读,才能读明白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越读越明白。现在老师相信这粒香瓜子,不仅写在了课文里,不仅打在了大屏幕上,也一定育在了同学们的心里。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出示句子,齐读: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4、同学们,在上个自然段中,是飞蛾求生的欲望引发了作者的思考。而在这一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呢?(指板书,齐读:瓜苗生长)就是香瓜子那顽强的生命力,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又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呢?
1、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和大家合作来读这一段。师: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憾,同学们,请静下心来听听自己的心跳,你听,这心跳——(沉稳而有规律)再读(沉稳而有规律)师:尽管病情每时每刻都在静静地煎熬着作者,但她听到的心跳,依然——(沉稳而有规律)。
师:就是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让作者想到了(出示句子,齐读: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在这一段中,作者感受到了自己强烈的生命。她是通过什么感受到了强烈的生命?(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是啊,就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同学们,请看黑板。这三件事,一次一次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尤其是当她静听心跳,感觉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时候,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这些思考,都写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大家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齐读最后一段)
3、刚才,我们通过一遍一遍的读书,和作者一起经历了引发她对生命思考的三件事。特别是她对生命的那些思考,简直就是一句句精典的人生格言。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争取把它记在心里。(出示句子,齐读)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1、对于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请看(出示杏林子、雷锋、爱迪生、张海迪的名言)
是的,他们这些人都使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那么我们该如何好好的使用生命呢?填一填。
2、为了生命的美丽,我们再次呼唤(读课题)生命生命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师:课文结束了,但生命将永不停息。课下(出示作业和推荐阅读)
1、摘抄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篇10
2014----2015第二学期
肥西县严店学区中心学校
余云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2、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有效教学生命课堂 篇11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等。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带来有效的课堂。可是语文课堂中存在“少、慢、差”等“无效”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高中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阶段,但学生感到真正学好语文困难比较大。除个别社会原因外,还因为我们的教学大多局限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一切替学生包办,没把握好学生与教师的正确定位。笔者因一节主题公开课产生了一些感悟,下面谈一谈粗浅的想法。
一、教学思路与设计应服务于学生学习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为本。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设计“教”。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吃透文本,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笔者的公开课经过一周的准备,试讲后指导教师对笔者的评价是:教学设计不合理,学生学无所获。听到这样的评价,心里很是震惊。作为一名执教四年的“新教师”,笔者很受打击。此次公开课的课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篇短篇小说。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是它能很好地体现“生命课堂”的主题。教学设计安排了这样几个内容:①以故事《命若琴弦》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实践证明,这个导入效果不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概括故事情节,落实小说三要素,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③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内涵。以贝尔曼这一主人公为中心,了解文中其他人物,并通过解读贝尔曼的人物性格来揭示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
课后组内其他教师指出:①框架问题不大,但是细节处理不当,让人感觉思路不够清晰;②课堂设计中有一环节,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本人意图是通过分析,让学生在了解贝尔曼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能读出贝尔曼的味道来),但却没有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只是为了读而读,显得很生硬,没有达到效果;③讲解时没有突出重点,文章主人公是贝尔曼,但教师在讲解时更侧重于琼珊这个人物的意志力,忽略了贝尔曼的作用,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不准确,学生无法体会小说人物的作用,因此也无法很好地揭示主题;④教师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学”,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体现不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以说学生是“学无所获”,更别提什么“有效教学”和“生命教育”了。
虽然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但形式大于内容,没能很好地体现“有效课堂,生命教育”的精神,更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些费力不讨好,处于一种“半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学生对小说中人物的处境和情感也体会不到位,违背了当初选上这篇课文的初衷。
二、让学生在品读和感悟中生成新知
经过前辈们的指导,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笔者设计通过分析文中三次对贝尔曼的描写来明晰贝尔曼的形象,再进一步揭示课文的主题。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由于问题设置得不太合理,加上笔者语言的繁复啰嗦,学生还是没有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没有体验到人物给他们带来的感动。
课文是学生的阅读文本,应为学生而教,应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点。阅读,其实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人们对一个作品的阅读,往往是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都有按照既有的经验解读文本的自由和资本。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以自己的经验去影响甚或取代学生的经验,使学生的阅读体验蜕变成一种被动接受。
因此,课后笔者改变了讲解文章的切入点,从琼珊与藤叶的联系入手进而带出贝尔曼这个人物。在讲解过程中放弃了教师主讲的方式,而是通过学生的反复阅读,让他们去感受人物的性格,通过人物的性格体会那份感动。最后再让他们分角色朗读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能读出人物的感觉,了解生命的意义并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感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展现课堂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三、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担任的角色
经过这一次教学实践的磨练,笔者认识到教师在准备任何一堂课时,一定要进行准确定位,在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当然,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唱独角戏,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由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或“以讲为主”、“满堂问”的极端做法,代之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是常教常新的,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课前不仅要下功夫研究教材,更要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对于他们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表达空间,不宜用自己固定的设计束缚他们的思维,教学设计应该是留有弹性空间的设计。在课堂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细心的聆听者,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但同时教师还应是一个课堂的引领者,在学生的思维陷入误区时,给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恰当点拨与引导。
生命教学案例 篇12
案例二:山西朔州二中一名23岁的年轻教师倒在16岁学生的刀下。
……
个别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矛盾, 就把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视为草芥的新闻屡见不鲜, 这应该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当然, 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轻视生命个案虽然是极端的, 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生命某种程度的冷漠, 却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 教师都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师, 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责任。
一、唤醒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 但它不只属于我们, 它承载着太多的内涵, 因此, 无论什么情况下, 都不可轻言放弃自己的生命。如课文《热爱生命》:主人公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 独自一人跋涉在荒无人烟的荒原上, 不久他就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 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极度虚弱中, 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跟随他, 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 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 吞咽下狼的血, 让生命重获新生。课文生动形象地告诉学生, 要学会在夹缝中求生存。
《再塑生命》的作者海伦·凯勒, 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她心里一次又一次地呼喊:“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光明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呀!于是, 我要求学生用手巾遮挡着眼睛听了45分钟的课, 让学生体验海伦的处境。一节课下来, 大呼“受不了”“太痛苦了”“憋死了”“不习惯”“没法生活”……课后推荐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只有三天光明》, 在日记本上写上自己的感想, 这是一次从读到写的体验, 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 拥有健康的器官和生命多么的不易呀, 让我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吧!
二、重塑关爱他人生命的意识
我们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 是在共存中展示出来的, 因此, 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应关爱他人。学会关爱我们的父母、邻居、老师、同学……
“5.12”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 短短几分钟内, 数以万计的生命被掩埋。面对灾难, 全国人民, 众志成城, 组织学生收听收看电视新闻节目, 捐出自己积攒多年的零花钱, 学生在“我心温暖灾区”的活动中, 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命的洗礼。
《紫藤萝瀑布》面对亲人的不幸感到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 但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宁静了, 喜悦了, 振作了。因为“我”悟到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了。”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 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 以饱满的生命力, 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大自然的花给人以生命的启示, 让人走出悲哀, 走出困境, 对生命获得一种全新的认识。
三、激发学生敬畏大自然生命的意识
不管你生活在喧闹的都市, 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 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读朱自清的《春》让学生感受到春景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读梁衡的《夏感》, 让学生感触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生命旋律;读何其芳的《秋天》, 让学生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读老舍《济南的冬天》, 让学生欣赏到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如诗如画……自然的景色如此奇美, 课文给学生多么丰富美丽的心灵体验!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与背诵这些美文名篇, 在美好的氛围里, 触摸到生命的跳动, 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 成为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学生通过美文认识了自然, 必然会引发思考: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呢?《敬畏自然》就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告诉人们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人类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人类智慧应该领悟大自然的智慧, 人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应该时时刻刻想到爱护自然, 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自然界的一切, 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破坏大自然, 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自然界不是人类征服的对象, 而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 要使自然界更加美好, 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美好!
四、点燃学生为科学、为人类献身的生命火花
科学需要严谨态度和献身精神。科学研究是对自然界基本事实的发现、归纳、揭示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还可以造福于社会, 向人类展示进步的价值观与发展观。如居里夫人、邓稼先等献身科学研究, 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人类的科学献身, 为他人的幸福献身是其生命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英雄》展示了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 人类每前进一小步, 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优秀儿女作为代价。美国“挑战者”号升空爆炸, 航天飞机瞬间化为灰烬, 宇航英雄的魂魄永远留在了遥远的太空。但是人类迈向太空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反而加快了步伐。历史已经证明, 此后, 许多国家、更多的人投入到太空的探索事业中去, 一架又一架的航天飞机升上了蓝天, 去探索那茫茫宇宙的未知奥秘。《伟大的悲剧》告诉我们:斯科特一行五人, 为了“去争取国家的荣誉”, 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 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为科学进步, 为人类自由而献身的灵魂, 他们对《过零丁洋》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内涵做了深刻的阐释。愿生命具有纳森·黑尔 (美) 的“我惟一的遗憾是我只能为我的民族牺牲一次”的崇高境界。
【生命教学案例】推荐阅读:
《生命生命》教学预设05-10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05-10
《生命生命》教学心得08-18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反思08-23
生命教学理念08-27
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08-16
生命教育语文阅读教学10-27
平分生命教学课件07-04
生命的教学教案设计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