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共7篇)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深化课程改革,创建富有生命的高效课堂。我校根据课改和实际情况研制出教学的方针: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巩固,及时检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也依据这个方针教学实践,经过实践取得初步的成效。
什么是生命课堂?就是关爱生命历程(时间维度),共享生命体验(价值维度),实现生命价值(质量维度)。依据生命课堂的理解。
我校十六字方针内涵: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课下提前预习或找资料。了解所学内容,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精讲多练:就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不得超过15分钟。在15分钟内把目标、重难点讲清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当堂巩固:把课中所讲的内容在课堂中巩固扎实,不要留到课下进行。及时检测:及时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及时检测,扎实学生学到的知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就是教师的教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都有收获并且都有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我校方针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就用我的教学案例来说明我是怎样应用这个方针的。
一、先学后教,精讲多练,当堂巩固,及时检测
小学四年级上册五单元《大嘴先生》先学后教:首先我在前一节课布置让学生回家查阅关于青蛙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它们有哪些生活习性?等。学生经过查阅资料都了解了青蛙,所以在上这节课直接让学生说说你查阅的青蛙的知识,就节省不少时间。上课时我就直接出示几张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研究一下青蛙的外形特征是怎样的呢?因为学生课下收集了资料,外形特征很快就被找出来了。嘴大,眼睛大而突出,身上有花纹,前腿短,后腿长。青蛙的外形特征找出来了,今天老师用彩纸和纸盘材料制作立体手工青蛙。这时出示教师制作的手工作品青蛙。
让学生研究,探讨这些手工作品是用了哪些步骤制作出来的。整节课讲解一共用了13分钟,这就是我校提倡的精讲多练。剩下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青蛙的创作练习。学生足足有20分钟的创作过程。当堂巩固,及时检测我把这一环节改成作品展示和评价环节,是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巩固所学美术知识要点,检测学生本节课有多少收获,制作的作品是否有新意,作品是否独具特色。通过展示作品还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台。通过看其他同学作品来检验自己的作品的优点在哪,不足之处在哪。评价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学习美术的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激发美术创作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
二、精讲多练,高效课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
美术这门学科,不单单是画一幅画,创作一件作品那么简单,它包含着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存在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这方面能力很强,所以对美术的想象、创造、动手就强。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讲授和展示的时候要有阶段和层次之分。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图片、作品和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来完成。作品完成的情况也应该以本学生所处的层次为基准。
下面我就以小学二年级上册十四课《做一道拿手“菜”》为例,讲述一下我在课上是怎样体现的。首先我创造一个家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那我们怎么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呢?就是为父母做一道拿手菜。用什么做呢?用橡皮泥制作。再欣赏爸爸妈妈平时最爱吃的四道菜的图片,找出菜的形状和颜色,这四张图片是从简单到复杂,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出图片中菜的形状,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欣赏教师用橡皮泥设计的几道“菜”,让学生从中找出形状和颜色和橡皮泥制作方法。边听学生说边演示。教师演示白菜的制作方法并做成一道有营养价值的“蘑菇油菜”。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菜”。用橡皮泥制作的菜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主要是面向全体。为了下面制作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参与制作,都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作品的时候我也是展示了低—中—高三个阶段学生的作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学生作品完成的效果特别好,100%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作品,都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且都通过努力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做了一道拿手“菜”,我感觉到他们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是低年级一节造型表现课,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菜”,他们从这节课中体会到了应该回报父母的爱,也体验了造型活动课的乐趣。既体现人文精神,也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了快乐。虽然我们还在创建富有生命力的课堂中不断摸索,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改进,我坚信在以后的美术课堂中会更进一步。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 篇2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就可以了。殊不知,在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习惯,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低的情况出现。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要将课堂的主导地位交还于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找到自我,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才能逐渐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不要只是简单地讲一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公式,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相关定义和公式,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研究这些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关键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可以拼装的长方体模型和一个正方体模型,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解,发现有问题做出纠正或给予帮助。最后,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公布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再由教师带领全体学生总结出最佳结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现自己的个性。
二、巧用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视频、语言、音乐、符号等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所设计的情境要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超市商品价格的照片,然后问学生“会不会经常去逛超市,和家长去超市购物之后会不会计算所选商品的总价格”等问题,这样,就将学生带入到生活情境当中,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更加感兴趣。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角形”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钢架桥、起重机、埃及金字塔等物体,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三角形,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三角形的特性。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一些科学的方法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讲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千克与克”的时候,可以引入这样一个故事:某地发生7.5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现在要进行爱心捐赠活动,要向灾区捐赠一些粮食,假如共有灾民2000户,每家需要粮食50千克,那可以怎样捐助呢?学生了解到这样一个事情,就会积极进行这样的思考:灾区有难,我们要献爱心,千克是什么单位,每个学生又可以捐出多少千克的粮食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关于千克和克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让这节课更加有意义。
四、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有的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语言单调乏味,没有活力,课堂气氛严肃凝重,甚至是死气沉沉,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风趣、幽默、滑稽的语言来讲课,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喜欢上老师和老师所讲的课程,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
五、结束语
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体差异,积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活泼灵动、富有生机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于正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管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
[2]王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让学生的体验富有生机 篇3
关键词:体验,生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在生活学习中体验
当物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时,物理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使本来很枯燥的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产生更加丰富的亲切感,提高问题探索的积极性.
对于教材中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作铺垫,进行概念自我建构,使他们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比如,讲授压强的概念,我们可以借助学生身边的实物——铅笔,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笔尖和笔尾,以此来感受压强,实验虽小,但确确实实的让学生经历了体验的过程.这样,学生对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如,在学习“变阻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变阻器的结构,原理,我并没有直接介绍滑动变阻器,而是让学生进行了一番充分的体验:学生利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发生持续的变化,在学生的惊讶中,让学生感受到实验中使用的铅笔芯实际上就是一个简易的变阻器,然后再以这简易的变阻器为雏形,引导学生对它逐步进行改进,使其能达到既实用又耐用的标准.在学生经历创造性设计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实验室常用的变阻器和自行设计的变阻器进行比较,认识其各部分构造,并通过实验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学生通过体验,对于变阻器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在心灵深处才会萌发出一种物理有用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物理的巨大魅力.
二、在自主学习中体验
培养学生对学习物理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表现在:学生活动之前,指导学生自己确定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学习活动之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审视,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的思维方法和见解,都应该给予肯定,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比如,在探究“电阻的影响因素”时,需要引导学生分步探究,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体验.比如,在探究“电阻和长度的关系”时,需要让学生自主思考:在本实验中需要控制哪些量不变?哪些量变化?如何控制?需要让学生进一步自主思考:应该选择哪两根电阻丝做实验?该如何设计实验的表格?当学生经历探究体验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导体的电阻和长度有什么关系?到此,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自我体验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在小组合作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心理学家也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并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小组合作就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很多体验,促使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得以提高,帮助他们掌握有关的物理原理,同时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更快地发现有价值的物理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的体验进一步得到升华.
比如,在学习“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中,在进行“活动13.2如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体验电路的连接,体验在连接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电路的规范连接,感受到一个完整的电路需要的几个组成部分.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小灯泡亮来的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体验感受合作带给他们的成功的喜悦.
当然要想让学生进入到体验中,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握好以下三点:
1. 营造体验的氛围,激发动机
没有良好的氛围,要让学生自觉体验就是空话.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情感、有智慧、有性格.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应该尽力创造和谐的教学体验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 改革学习方式,激励参与
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的体验自然不够深刻.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学习方式,把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重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3. 创设条件,引导探索
在物理实验中,学生的体验在很多时候是在动手中得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创设条件,比如,借助生活资源,开发一些实验用品,让学生通过合作体验完成探索,进而实现思维的提升.
总之,体验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体验让学生视学习过程为自己的生命历程.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我们的物理教学才会富有生命.
参考文献
[1]阎金铎.初中物理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4.
放手——构建富有生命的语文课堂 篇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去的以“满堂灌”为主的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学现状, 追求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智慧之光, 充满生命和活力的现代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和活力, 就要把核心性的学习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动起来”, 让教师的教学方式“活起来”。教师要把语文课堂搭建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 唯有教师放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对话中“习得”、在合作中“创新”, 在探究中“成长”, 才能使活跃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激扬学生生命。
一、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 搜集信息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放手学生自主阅读, 搜集信息, 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 吸收最鲜活的语言。在教学中, 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 搜集信息, 吸取最鲜活的语言:
1、课内外联系, 开放课堂。
让学生根据课内知识去搜集资料, 补充课文, 使课文的内涵更丰富, 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 获得超文本的信息量, 把“文本”读厚了。如学习《七月的天山》时我让学生依据课文搜集有关资料, 学生找到许多描写天山的文章, 包括旅游的介绍文字, 有的把天山的图片资料都打印了出来。这样的阅读、筛选, 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他们惊喜地认识到知识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去获取, 不再是光听老师耳提面命了。这样就为他们自己学会读书、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会了方法, 养成了习惯, 只有当读书成为一种自主活动, 学生才会去粗取精, 淘沙见金。
2、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 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 我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 用心感受, 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 可以启发自己的想象与创造, 开阔心胸, 大到时事政治, 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 都要学生留心观察,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心去体味、思考,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完《七月的天山》后, 我让学生观察校园, 模仿习作《七月的校园》, 学生激情高涨, 佳作连篇。
二、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地各抒己见。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 学习是无止境的的道理。这样的课, 课堂气氛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 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 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得不同, 他说生命是无限的。他的回答激起了千层浪, 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并列举了一些实例。最后, 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 使他们对课文的意思有了比较正确全面的理解。这样做, 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的“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而一旦丧失自信心,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 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 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5
一、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开始, 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 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 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生机盎然, 充盈着美的气息, 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先来猜一个字谜 :“酉时下大雨”, 大家试试看, 是哪一个字, 学生兴趣盎然, 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 反应较快的同学运用谐音就猜到了是“酒”, 我因势利导, 继续引导, “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 尤其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名诗佳句, 同学们能否举些例子?”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纷纷举起了手, 说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我继续引入, “这样看来, 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当你举杯的时候, 你会想起家乡、父母、欢乐、悲伤……看样子, 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 那么李白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导入, 就像是一块磁铁,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 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媒体??渲染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设语文情景, 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 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 都是反映社会生活, 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短歌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画像, 讲述曹操一生的经历, 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画面, 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借助图片, 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再播放配乐朗读, 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参与表演??洞察内涵
新课程的理念, 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有时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学生想象并模仿焦仲卿、刘兰芝以及焦母和刘兄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全班同学面前,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课前三分??尽展才艺
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 或演讲、或朗诵、或高歌一曲, 一天一个话题, 传学生心声、扬学生鸿志、抒学生情怀、发学生所思。我再做个小结, 或评价、或借题发挥、或幽它一默。于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悬殊的心, 让平等与真诚永远回荡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最近我们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每堂课前都有一位学生事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一上课就像老师一样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台的同学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 一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 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 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 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 有如咀嚼干果, 品啜香茗, 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 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 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如上完《陈情表》我是这样结尾的:《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你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是友情, 深深憧憬的是爱情, 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 有所行动, 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最后, 请同学们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体会作者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
六、教态亲切??尊重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心交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情感教学是生命课堂的支柱, 真诚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良药。带着微笑进课堂, 学生少了压抑、焦虑;多了乐观、自信。学生就会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把心向学生敞开, 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师爱和鼓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 它是创设活力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饱满,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富有激情, 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 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 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带着微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总之, 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有效生命课堂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当我们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 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 抑扬顿挫的节奏调控教与学的活动, 用真爱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与心彼此沟通的桥梁, 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学生达到共勉,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时, 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 篇6
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在德育课中进行, 作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 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 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重视对生命自身的关怀。
要进行生命教育, 必先要唤醒人的生命体验意识。所谓“体验”, 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或“亲身经历” (《现代汉语释义》) 。“生命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 感悟生命, 留下印象。作为初中生, 正处于对生命本身的自发到自觉体验的过渡阶段。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博士认为:“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提升生命的品质, 实现生命的价值。”[1]没有正确的生命观, 就不易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 没有生命体验, 也就无从捍卫生命的尊严, 激发生命的潜能, 实现生命的价值。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 字词的识记量大, 所以教学中多强调识记, “重传授、轻领悟, 重知识、轻体验”的现状特别突出, 这不自觉地影响了初中的语文教学。所以我们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
一、从教学内容上看, 也就是从“教什么”的角度, 强化生命体验意识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科教学的中心。“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
1. 在我们的教本中蕴含了相当多的有关生命意识的内容, 作为教师, 应当予以强化处理
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的几篇课文为例, 我们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1) 植物现象给人的震撼:《敬畏生命》《紫藤萝瀑布》表现植物给人的生命的震撼。
(2) 动物生命给人的思考:《白蝴蝶之恋》表达的是善心和复杂的情感。
(3) 声音现象对人生的启迪:《安塞腰鼓》《在声音的世界里》揭示了生命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音乐对人生的启迪, 对人格的提升。
(4) 热爱生命:《热爱生命》通过对比, 告诉人们珍惜时间就是珍爱生命。
(5) 珍惜幸福:《挖荠菜》叙述幼年的悲惨遭遇, 表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要懂得幸福、珍惜幸福;《提醒幸福》运用逆反思维指点人们超脱现实苦难, 珍惜眼前的幸福, 珍惜生命。
生命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 对生命的尊重。其思想的启蒙, 是要对身边的动植物予以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再推而广之, 尊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及人格的尊严。我们知道, 童心因烂漫而率真而纯净无瑕, 心灵因细腻而博大而悲天悯人, 由己及人, 再由人及物, 最终对整个人类乃至自然界的动植物, 皆视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员, 从而转为博大。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悉心培植学生这种貌似幼稚的生命体验意识, 使之不因岁月侵蚀而流失, 不时地帮他们感悟和理解对生命的关爱, 体验和生发对生命的爱心, 让他们坚守住生命底蕴, 从而学会尊重生命, 使自己的身心沉浸在语文课程所创设的人伦关怀的氛围里。
除了语文教材外,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视野, 读更多的美文, 那些隐含在语文教学内容中许多与生命有关的东西, 就成了语文教学中叩开生命教育之门的起点。
2. 语言作为人之表征, 是人的生命的呈现, 作为教师, 应当寻找字词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生命的冲动、激荡、困顿、觉醒, 所有的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都投射在个体的语言之中。“言语的生命状态就是人的直接现实与存在方式, 一个语言形式就是一个生命形式, 它表征着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精神的投射, 心灵的律动、情感的流露, 是一个生命本相的展现。所以, 语言即人, 只有在语言里, 人的内在生命才找到了它的完整、透彻而且客观地理解的表现。”[2]教师要将对语言的关注纳入到个体生命体验的范围内, 因为语言本身积淀了人类的生命感受。教师要对汉字本身所积淀的生命意识进行复现, 使它们能够涌现出原始的生命意象来, 这样, 书中的文字已经可以走出纸面而进入我们的心灵。我们知道, 早期的隐喻意象几乎都是从自身出发的。例如汉语中的“首”, 本义是“人的头”, 此后通过引申和联想具有了更多的义项。如“第一”、“最高的”、“首领”、“首先”, 等等。人类通过这套最基本的隐喻意象系统的把自己身体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这样也就把“身外”的世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和感觉之中。这在当初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寻找字词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学生体会汉字及汉语的神妙之处, 并通过学生的智慧, 实现经验的生长。借用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中的一段精彩的论断:“还有这样一个心智的国度:其中语词不仅保存下了它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还在不断地更新这一能力;在这个国度中, 语词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亦是精神的再生。”[3]
二、从教学方法上看, 也就是从“怎么教”的角度, 强化教学的体验与生成
虽然我们说“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但是, 我们必须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高的课堂效率。现在, 阅读教学的重心已从关注“教师对文本的解说”转向“学生对文本的体悟”。文本的体悟就是“理解”作品, 而“理解的本质在于, 它不仅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情感、理智的交流, 它就是我的存在、我的存在方式。它带动着我的意识和我的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寻新的生命意义。”[4]
因此, 从教学方法而言, 加强学习的“体验性”, 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注重学习者全过程深入地参与, 突出人与人、读者 (学生) 与作者 (教材) 双向交流沟通, 尊重个体差异, 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 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生命个性的意义, 这便是体验的生成本质。
1. 从“教”的角度来看, 要强调阅读教学中的“唤醒”
教育首先是一种唤醒。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唤醒学生沉睡的生命意识。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5]教师可以用诗意的语言揭示语言之中的意蕴, 比如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时, 我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栩栩如生的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的图片, 再让学生诵读关于生命的优美的诗歌, 然后我用动情的语言诉说:“我们呼唤热爱生命, 这生命应包括每一片绿叶、每一声鸟鸣、每一条波纹、每一朵白云。就这一点而言, 我们都应该成为诗人, 为新生儿的呱呱坠地、生离死别的缠绵、劫后余生的狂喜而动情落泪;更为雨打芭蕉的淅沥、风掀林涛的汹涌、春天衔泥的飞燕、夏日荷叶上的露珠以及鱼翔浅底的水泡和鹰击长空的弧线而惊喜、神往……”从而唤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生命体验意识, 在此基础上, 再组织学生学习《生命生命》, 学生就能很深情地投入, 师生就是这样在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体味、学习文章的语言, 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2. 从“学”的角度来看, 要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
体验, 需要学生“张开”五官, 拥抱生命给五官带来的恩泽。要丰富自己的五官感受, 使自己的心灵变得细腻。同一事物, 同一现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写出的作品也不一样。比如几位童话家曾就《神秘的眼睛》为题作过同题童话, 结果每个人的视角、作品的风格, 都因作家感知的特点和艺术情趣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或有趣、或优雅抒情、或寓含哲理意味……充分体现出作家主体对客体感知的能动作用的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个人的认识, 个人的处境, 也就是个人的心灵感受。
3. 作为教学的主状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而言, 需要对话, 这是文本的生成过程, 也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阅读教学, 它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理解文本“就是当我们去解释文本时, 建立起的一种类似对话的关系。”[6]没有对文本的对话, 就没有深入的理解, 当然对依附于其上的生命意识也会隔而不破;而写作, 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初中的作文比较重视记叙文的写作, 记叙文, 重于解放人的心灵、精神, 释放人的自身、人与人交流所积累的感受。因此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 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 让学生真正的成为习作的主人, 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有一位六年级的学生, 他写了这样一篇作文。
秋天的田野
盼望着, 盼望着, 秋风来了, 秋天已经来临了, 我来到田野里去看田野的景色。
稻子成熟了, 黄黄的, 沉甸甸的, 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秋风吹来, 掀起了千层稻浪, 还有浪花声, 你听, 谁知道呢, 也许是小鸟的歌声, 也许是青蛙的祝福歌, 也许是花喜鹊的友爱的歌, 还有什么地方送来了农民的歌声, 这一切交织在一起, 不就像海上午夜热闹的潮水声。农民伯伯开着收割机, 收割着。你看, 它们有节奏地在收割机前面幸福地倒下。
当我来到田野的甘蔗林的时候, 一棵棵甘蔗就像一位位战士, 身穿紫军衣, 头戴绿色的鸭舌帽, 屹立在操场上, 都等待着他们的军官——农民。
果园里飘出了股股诱人的香味, 就像一只有力的手把我拉进果园, 我看了看柿子、桔子、葡萄, 红的像火, 黄的赛金, 紫如宝石。都挂满了枝头。多么诱人呀!
我离开时, 我还不时回过头看那留在后面的田野, 我有一点儿留恋, 虽然秋天没有春天那样美丽, 没有夏天那样炎热, 没有冬天那样寒冷, 但却有着一大片丰收的景象。
在这篇作文中, 我们看不到一点个人的体验, 都是脱离现实的假话, 或者说通篇都是所谓的“好词好句”的集锦。虽然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 语言积累比较重要, 但是我们不能教育学生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泯灭了。语言化为生命感受的落脚点是生活实践。实践是将语言内化的必然途径。语文教学中生成的生命教育最终也要通过实践来内化。学生真切的生命启悟或一丝的心灵颤动, 才是构筑记叙文的活水源泉。
总之, 唤醒生命体验意识, 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是生命体验意识生生不息一如小溪汩汩流淌或大河滔滔奔涌的过程。有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命文化场, 我们何愁不能唤醒语文教学中的生命体验意识?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 丧失人性的魅力, 枯竭生活的源泉, 毁灭艺术的创造, 乃至酿成开篇所述的漠视和戕害生命的惨剧。
注释
1[1]平子.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肖川博士访谈录[J].班主任之友, 2002 (9) :18-19.
2[2][4][6]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4﹑3﹑3.
3[3][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于晓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114.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 篇7
1.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一般认为,情境是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场景。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2]。现代教学理论的“体验”是在实践层面、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使生命体验不仅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而且成为课堂生活的常态。从哲学角度看,体验又指人与自然环境及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状态,也是个体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一种状态[3]。在张志勇主编的《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一书中,作者李秀伟提出了情境体验教学理论。该理论整合了情境教学和体验教学的思想,致力于创设教学情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唤醒学生情感,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过程中主动的生命体验。情境体验教学将注重情感场的“情境”和“体验”两个教学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凸显学生主体生命性的关注,特别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入情入境、亲历体验。这种教学范式从建构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入手,以学生的体验和反省为组织依据,实现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感悟。
2.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强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本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从生物学的角度切入,创设融入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精神价值的提升,使生命成长的体验更加精致、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2.1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有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高中学生不善于抓紧有限的时间主动参与学习,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得过且过,浪费青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生命的有限性,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自身的成长发展。
案例1:细胞的寿命
教师: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细胞的寿命都一样吗?
教师出示细胞寿命的数据表:
学生:细胞的寿命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寿命的结束意味着什么?
学生:生物个体的死亡。
教师: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构成一些重要器官的细胞大量凋亡将导致个体寿命的结束。不同种生物个体的寿命也是不同的。
学生: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寿命也是有限的。
教师:我们对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学生:我们应该珍视生命。
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脆弱的、有限的。生命个体的出生、成长都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还要经受生存环境的考验和选择。认识并体味生命的有限性,学生就会更加珍视生命、尊重生命,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努力学习,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生命。
2.2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超越性。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怯懦软弱,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锻炼他们的毅力,锤炼他们的意志。教育的目的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躯体注入一种精神气质,实现学生的精神超越,不断追求新我,使学生整体生命的发展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案例2:生命的进化历程
教师:地球上一开始就有生命吗?
学生:生命的出现是在地球形成之后。
教师: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而生命是在30多亿年前形成的。
教师演示生物进化历程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
学生甲: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学生乙:从水生到陆生。
学生丙:从低等到高等。
……
教师:生命从诞生之后,自身也经历着无限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与环境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困难,适应环境。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
学生: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克服困难、适应环境、超越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
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和环境,以及内部因素的限制,这是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无限的过程,是一个对环境和自身的无限超越和适应的过程。对这个过程有了深刻认识,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空和环境中勇于面对挫折,不断地克服困难,提升生命的质量,创造生命的价值,焕发生命的光彩。
2.3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平等性。
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裕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生来就有一种优越感,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了骄横高傲、目空一切的性格,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生命平等的教学情境,对这些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案例3:细胞的结构
教师:细胞有哪些基本结构?
教师演示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教师: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细胞器?
学生: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中心体、核糖体等。
教师:不同种类的生物,其细胞的结构大体相同,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不同种类的生物可能具有共同的祖先。
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体会生物体在组成或结构上的相似性,从而领悟到生命具有共同的久远的祖先,生而平等,尊重其它生命个体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2.4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独特性。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碰到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异常自卑的学生,他们认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低下、技不如人。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因此他们处处表现平庸、毫无个性,往往情绪低落、自暴自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对他们进行生命的独特性教育。
案例4:DNA指纹
教师: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没有指纹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所以,指纹可以用来鉴别身份。每个人的DNA也不完全相同,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学生:通过DNA分析,也可以用来鉴别身份。
教师演示人DNA指纹图。
教师:研究表明,每个人的DNA都不完全相同。通过DNA分析来鉴别身份的技术,叫DNA指纹技术。DNA指纹具有完全个体特异的多态性,即每个人的DNA都是独特的。这种具有个体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对每个人具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使每个人表现出各自的个体特点,如天赋、兴趣、爱好……并与各人独特的个性相关。
教师:个人DNA指纹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优厚馈赠,从这点出发,我们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应该感到自信和自豪。
生命是具体的、独特的。人类作为生命中的一个群体,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和特质。而对生命和人的独特性在生物学上的认识、认同、体验和欣赏,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形成完善的人格和个性特征。
2.5 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生命的和谐性。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多数高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些学生受到长辈的不当呵护,甚至溺爱娇纵,表现为自私冷漠、心胸狭隘、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不善于与他人共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5:互利共生
教师演示豆科植物的根瘤结构图。
教师: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肥。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学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教师:共同生活的两种生物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即互利共生。这种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有什么启示?
学生:人与人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关爱,互惠双赢,活出精彩美好人生。
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体味生命的有序与和谐,理解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美,使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的同时学会共处,体现教育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使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以获得生存手段,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发展需要,完善人的生命性。教师通过高中生物情境体验教学的开展,积极创设关注生命意识体验的情境,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案例的形式, 通过一些的教学片段, 从生物学角度切入, 在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层面运用情境体验教学理论创设关注生命意识的教学情境, 从而形成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和生命体验。
关键词:情境体验教学理论,高中生物,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
[2]余文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丛书——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15.
【富有生命力的体验教学】推荐阅读: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学设计08-14
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06-15
富有魅力的投资06-04
富有哲理的情话09-26
富有意境的说说10-08
人生富有哲理的话06-09
古文富有哲理的话06-17
很富有哲理的句子07-22
杨绛富有哲理的名言07-29
富有诗意的毕业赠言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