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4-09-11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共12篇)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1

众所周知,与其他学科相比,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语文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直接和“生命”有关。生命教育是一项以教育为手段、以生命为中心,倡导超越生命、享受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及认识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提高生命品质的教育活动。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应该将生命教育和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提供保障[1]。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 有利于初中生的成长

如今初中生中留守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数量越来越越多,由于这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温暖,致使他们变得不愿与人交往、沉默、冷漠、孤僻、封闭,有些学生发展到极端甚至会做出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行为[2]。生命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地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从而使他们学会珍惜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2. 新课改实施的要求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育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激励和唤醒,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在享受思考和感悟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

二、生命教育开展的有效对策

1. 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实际上是一部灾难片,而其中的幸福时刻只不过是这个灾难片中的一段广告”,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认识生命的时候应该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存在着很多种形态。比如说,在讲到“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史铁生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告诉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任何一种生命形态的到来都是无预兆的,同时通过史铁生的心路历程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更深层次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此一来,才会让学生对生命充满珍爱之情和敬畏之心,从而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谱写自己生命的乐章。

2. 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写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作文,学生写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对生活进行体验、对人生进行感悟以及生命进行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此外,教师还应该提高生命教育内容的深度,不仅要包含对挫折磨难以及爱情、友情、亲情的认识等内容,而且要包含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从而使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程度的深度得到有效的提升。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生命教育”的记录片、微视频或者电影片段等等,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看到的内容写观后感。

3. 让学生在阅读中关注生命的价值

阅读教学也是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关注生命的价值。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离骚》,并针对“屈原投江”的行为进行讨论,从而让学生在珍爱生命的同时,加强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注度。比如通过让学生阅读《史记》,并对司马迁遭受宫刑后仍坚持自己对待历史的态度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不应该放弃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是应该坚持心中的信念,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新课改实施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度挖掘教材的涵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在阅读中认识到生命的价值,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穆娇娇.呼唤生命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和实践探[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杨志洁.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以〈短歌行〉教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2,(3).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2

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顾春英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倡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以及超越生命,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在历史教学中深入开掘学生的生命潜力。

一、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肩负着重任,教师要挖掘隐藏在历史课程和历史知识中的精神财富。笔者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觉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即全体一线教师结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道德品质为重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导师能够通过学科知识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引导。例如,笔者和学生进行交流时,经常会运用到历史课上的知识。学生考试失利或遇到重大挫折时,我经常会通过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向他们展现生命的顽强意志,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逆境甚至死亡。

司马迁受腐刑而修《史记》,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他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努力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延伸了生命的价值。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不屈膝投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放弃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清末一心想要变法图强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为唤醒国人的蒙昧,慷慨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增强了学生抗挫、抗压能力,让他们懂得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真正的生命情感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或历史记录片等影像资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历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中的日本罪行的时候,我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并通过网络设置了专门的论坛,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再与他们一起探讨,收效甚佳。讲到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先自己编剧本,再根据剧本表演情景剧《雅典公民――我的一天》,学生在表演和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民主政治的魅力。

关注生命情感,教师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将学习变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体会知识对于生命的意义。教师要真正关注那些除分数以外的、过了若干年当学校所教的知识被淡忘以后还剩下的那点东西――知识当中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3

一、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提高对生命的认识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文学艺术的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也是重要的审美活动,在教学中处理得当,它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有助于推动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在现实中,面对自然,面对社会,个体生命是渺小的、脆弱的,人的一生有可能会遭遇坎坷,遭受各种不测,为此,应该如何面对呢?司马迁、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人在作品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回答。

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运用审美化的阅读教学,以情感为核心,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命历程,通过文本阅读,了解作者在截瘫之后的内心痛苦,了解作者如何走出阴影而最后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一个人一旦残疾,就丧失了部分生活能力,如果再无出路,让他们陷于绝境,就有可能由绝望而轻生,但是残疾人也是有成就感的生命个体,只要为他们提供条件,他们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学会尊重,应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决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而应该给以更多的关爱。另外,一个残疾人,即使无路可走,绝望苦闷,他们也有生的留恋,他们也珍爱生命,想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这自然也唤起健康人的幸福感,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无论什么人,无论遭遇什么不幸,都不能自寻短见。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明确生命教育的主题,加强审美教学,以情动情,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认识生命应怎样才有意义、才能幸福和快乐,生命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看待生命个体与社会、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看待生命历程中的挫折,等等。

二、在语文活动课中进行生命教育,加深对生命的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语文活动课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的特点,它体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参与和体验。学生通过朗读与朗诵、演讲与表演、调查与访问、写作与交流等语文综合活动,在培养和提升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的同时来体验生活并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世界。当然,参与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通过参与来获得体验才是目的。

例如,对于孔乙己这样的弱势人,教师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他失去劳动能力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责任。通过学生表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他们对弱势者的同情和尊重,而不是嘲笑。犹如,对于祥林嫂失去儿子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一个母亲在失去儿子之后的内心痛苦,加深对生命的体验。生命不但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特别是父母),属于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做一个有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书写对生命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教学让学生书写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关于“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总共列了九条,基本上都是形式方面的要求,诸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等。对于写作内容,它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的规定,而各种版本的教材也没有作统一的规定,这就给了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拟定诸如“认识自我”“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自然”等专题,做到训练内容的序列化,通过命题作文或自由作文的形式,让学生拿起笔来书写他们对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做到作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两不误。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4

一、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担当起唤醒孩子们生命意识的重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1. 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客观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人类社会的人,还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个体,都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们通过学习《荷花》一文,能感知到荷花不断往上“冒”的生命力;在《第八次》一文中,感知到在大风中坚持织网,不怕失败,顽强生存的蜘蛛;又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感知到从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搏动声。这些都是奇妙的生命,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命本色。

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使孩子们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点在语文课中是值得学习、讨论与探究的。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一个放弃休息加班,不顾危险抢救病人,疲劳过度而不幸染病去世的叶欣。叶欣的事迹是多么感人,她是那样地关爱患者,那样地关心同事,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旦夕间永远地离去。孩子们在感受到叶欣那高贵品质的同时,也感悟到生命是那么脆弱。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虽然宝贵,但也很脆弱”。

因此,要通过语文教育让孩子们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二、引导孩子们欣赏生命的美好

孩子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其去思考,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去尽情欣赏生命的珍贵和美好。例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孩子们得以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瑰丽,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好生命;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孩子们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懂得爱与被爱的美;通过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孩子们领悟到虽然桑兰站不起来,但她的精神站起来了,学生深刻体会到桑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顽强不屈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时地渗透,并帮助孩子们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让他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引领孩子们去探求生命的真,体味人性的善,欣赏人生的美。

三、引领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保护自然、不怕挫折、树立信心、造福人类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德。例如,教学《梅花》时,通过对在严寒环境中生长的梅花这种生命的描写,了解“岁寒三友”——松、竹、梅顽强不屈的品格,揭示它们的生命意义,并把这种自然界的生命意义拓展到人类生活,使严寒环境中的顽强生命成为人类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引导孩子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进而启迪孩子们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生命的可贵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孩子们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容,提升孩子们的生命品质,让孩子们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与面对生命进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四、启迪孩子们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活”,更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活”,要启迪孩子们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例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我紧紧地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说写中,感受恩科西生命力的顽强,对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功效,极力运用典型人物—恩科西,以他的事例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学生从恩科西的感人事例中懂得“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让学生在层层剖析中,渐渐感受人的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恒久与可贵;感受恩科西的这种大爱,是源于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热爱,就如学生所言:“只有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才会这样爱惜别人的生命,而恩科西,你就是!”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层理解。

浅议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5

一、生命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或其他媒体上看到青少年自杀或是杀死亲人的报道,不由得触目惊心、一阵阵发颤。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原因中较高的,青少年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手段来应对他们的挫折与苦恼呢?他们为何这样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对他们缺乏生命教育,导致中小学生压力过大。专家说:“自杀是最消极的死亡方式,是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否定。”学生由于受种种现实困扰,他们往往在一念之间,会选择结束生命。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走向一个和谐、完整的生命境界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也是我们做教师的职责。

二、运用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教育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大量生物生长与发育的内容,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生物顽强的生命力,进而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

1.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在大自然的演变中出现的,在艰难的演变过程中,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任何生命都有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中。生命经过单细胞生命的漫长进化出现了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成了拥有高智慧的人,这充分体现了生命意义的伟大。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在其他星球上发现生命的存在。因而地球上的生命是珍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敬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生命起源过程,让学生明白了生命的产生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这样他们就会觉得生命来之不易,从而懂得尊重生命。

2.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以为地球是一个资源永不衰竭的宝库,但是我们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许多资源是越用越少的,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人的生命更是如此。因此,我教育学生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宝贵的生命。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章节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生命结束时的场景,让他们认识了生命的宝贵,懂得了热爱生命的道理。

三、提倡实践式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要求,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对他们进行生命与成长、生命与健康、生命与价值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生存技能的基础上,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培养他们尊重生命与热爱生命的意识。可是无论我们教师的话语如何生动,都不如学生自己的体验来得有用,因为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时,我经常带领学生接触活泼生动的生命世界,例如,去田野、湖泊看花草树木与虫鱼鸟兽,感受丰富多彩的生命,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花的绚丽、草的顽强,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与探索生命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种子植物》一节时,我让学生把菜豆、玉米或者是花生的种子浸泡在碗里,然后让他们对种子的成长情况作观察,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种子发芽的整个过程,理解了生命的成长意义。再如,每年的植树节,我都组织学生参加植树劳动,要求他们每人最少栽一棵树,并管理好这棵树,每周做一次生长观察记录。有一名学生这样写道:“我种的那棵小树终于发芽了,绿绿的、嫩嫩的,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多可爱的小生命啊……”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生命教育 篇6

【关键词】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

古人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从来都是力求“文”、“道”合而为一的。虽然“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无论哪种解说,都是紧紧围绕着对生命、对人生的解读展开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已经确立起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直以来都为教师们所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常被提及。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也逐渐为教师们所接受。而人文生命教育提倡生命意识,探求生命意义,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贯彻人文生命教育是语文学科当然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这门工具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美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努力。

一、构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人文教育,从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孟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如“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有许多关于人文教育的论述。其实,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很重视人文教育的,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就主张通过讲授历史哲学、人文艺术,甚至宗教等给学生以人文价值的教育。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教育中都有一套完善的通过阅读讲授西方经典来灌输其人文思想的作法。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育人思想的淡薄,有的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但却忽略了做人。缺乏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易面对困难,比较自私狭隘,甚至有因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间的一点小矛盾就怀恨在心。教育的异化、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缺乏了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关怀。语文教应该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我想他们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如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来谈他们眼里的徐志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从徐志摩的才华谈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从徐志摩的情感谈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再别康桥》谈到他的《无题》《生活》等。你看一看似简单的作者简介,学生却谈了那么多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经过这一铺垫,再去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就要容易得多了,他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地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他们不仅完成了教学做要求的内容,还掌握了诗歌的语言。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 可替代性。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试行的新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因此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构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自杀或杀死亲人同学的报道,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正处于儿童或少年时期的孩子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抉择?是他们一时情绪冲动昏了头脑?还是生活本身对他们有什么不公,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希望,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我以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除了家庭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等大家所共知的因素以外,与我们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教育,即在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在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有关生命主题的文章或著作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别人没有的优势,扛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大旗,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那么如何去操作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个帮助,三个引导”。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切实做到,把语文课堂还位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和欣赏语言。并且在学习中学会关怀他人、关怀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曹明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关 于 “ 人 文 精 神 ” 的定 位 问 题》孟建伟,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文艺术》(“人文艺术编委会”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 篇7

生命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关注人的自然健康还关注人的人文健康。在社会现象中集中体现为, 功利主义、金钱本位主义思想和意识弥漫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和人生的每个阶段。另外, 严重的社会失信、失德行为以及对生命缺乏珍惜、尊重和敬畏意识的现象笼罩着人们的生活。因此,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 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 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 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生命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尊重生命, 关注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 已成为最被推崇的教育理念。生命教育是引导生命走向完善, 追求生命的意义, 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 尊重他人的生命, 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思索生命的意义, 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 提升生命的质量。人的生命意识不是与生俱来, 是后天的生活或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生命意识有强弱之分, 是需要一个教育过程才能实现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不同于政治理论与解读, 它必须渗透到一篇篇具体生动的作品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体会作品思想情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生命, 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促进广大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这既是时代的课题, 又是教师的历史使命。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一) 简单处理文本的人文性

很多老师的确注意到了文本的人文性, 但具体的教法依然值得商榷。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这一点正是体现了阅读教学应渗透生命教育, 不仅要注重文本的知识性, 也要在乎文本的人文性。让学生寻找文章的美点进而赏析品悟是当下很多老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二) 目中无人, 重授业而轻解惑

教师在上课之前往往会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设计好问题和教学思路。这样就会把学生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下, 出现“意外”也要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样一节课下来有惊无险, 甚至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三) 主导变成了主控

教师为主导, 强调的是教师要发挥“导”的作用, 《学记》中说道:“道而弗牵”, 就是说要谆谆诱导而不要直接“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可是, 在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下, 一些教师变成了“权威”的“发布者”, 不仅自己不去引导学生思考, 更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 直接将标准答案塞给学生背诵, 学生只得低头猛记答案, 以此备考。教师, 你从主导者变成了主控者。

四、生命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 创设有关情境, 导入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学生生命个体的积极参与, 使其生命化, 它时刻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 也要有个性体验, 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体验的发生需要情境的再现, 因而恰当的营造氛围, 创设有关情境, 诱发学生的生命直觉, 唤醒他们的生命体验,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经验的教师很善于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设情感环节, 给学生进行生命体验提供一种适当的氛围。如朗诵时配上背景音乐, 小说阅读教学时如有影片可节选最精彩的片段, 使学生如临其境, 置身其中进行阅读会更好把握主题。

(二) 将生命进行比较阅读

在分析烛之武与荆轲人物形象时, 我们对其生命形态进行比较。同是国家危难, 烛之武不计较个人恩怨, 临危受命, 荆轲挺身而出, 毅然前往, 不畏强暴, 不怕牺牲;同样面对强秦压境, 烛之武选择游说的方式智退秦师, 是位智者, 而荆轲却带着匕首踏上行刺的不归路, 是位侠客;烛之武活着完成了任务, 荆轲虽死却没完成任务。

(三) 品味有生命气息的语言, 感悟生命的真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8

一、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

大思想家卢梭在《忏悔录》中说:“大自然塑造了一个我, 然后把模子打碎了。”这句话揭示了一条永恒的真理, 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教育者应当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当作最珍贵的财富。”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是处于发展过程中人;学生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性, 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完整性, 是多元化的存在。学生最佳发展与健康成长, 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与所在学校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因此,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生命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理论, 而是教育的精髓所在。众所周知, 没有个性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教育。语文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 关注学生内在生命, 拓展其精神空间,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我们要把专制的课 堂民主化, 封闭的课堂开放化, 死板的学科内容生活 化。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利用好、处理好突发的生成资源,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有思想”的语文、“有情感”的语文和“有生活”的语文。

二、努力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情感

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所以教育 之“育”应该从 尊重生命 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所以语文教师要挖掘隐藏在语文课程和语文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 采取有效 的手段使 其变成生 命教育资源, 启迪学生的心灵, 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 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语文文本就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情感 体验的很好载体。情景交融的诗歌, 富含哲理的 散文, 主题鲜明的小说, 哀婉动人的戏剧, 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古文学习中要让学生从苏武身上感悟那种矢志不移、顽强坚韧的精神, 从司马迁那里领会忍辱负重、直面厄运的情怀……对鲁迅的《祝福》主人公的分析,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人物命运的挖掘上, 而要上升到尊重生命的伦理层面:祥林嫂的死既有制度对她的迫害, 还有柳妈以及鲁镇的人对她的恐吓和冷漠, 这也是她走向死亡的催化剂。由此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 相互关爱, 要学会同 情和体谅他人的不幸, 拥有一种悲悯情怀。在教学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 要引导学生学习海伦·凯勒坚强地面对生命过 程中的艰 难坎坷, 对生命的 理解和珍惜, 让学生感悟人的生命历程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和挫折, 但只要我们能勇于面对、勇于接受挑战, 怀着感恩的心学习和生活, 生命就会更灿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 应深入文本, 认真朗读、品味文中描写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废后从颓废、绝望到坚强的心路历程, 教育学生要懂得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 文本情感因素很浓, 有亲情、友情、爱情的主旋律, 有爱国、思乡、怀人的情怀, 有智者的 声音和仁者的呐喊。充分发掘并利用好文本中的生命情感, 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产生并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崇高的人格。

三、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人们常说, 生命无价。是 的, 生命之花 是那样的 美好, 又是那样的宝贵, 因为它于每个人只有一 次,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悲哀地发现, 有些学生对生命的态度根本不是珍惜和热爱, 而是漠视和践踏。有的学生因为情感受挫而选择绝食、自残甚至自杀, 有的年轻人因为工作难找而失去生活的勇气, 甚至有小学生因为作业过多而相约跳楼, 更有学生因为一点小小的矛盾冲突就举刀杀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情景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们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冰冷的理性的知识和每一次考试的高分吗?而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堂, 我们语文老师又应该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之外, 给学生一点怎样的精神养料以呵护他们的生命健康成长呢?我想,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要让学生明白, 生命需要用心呵护, 珍视它, 爱惜它, 绝不可随意破坏、践踏甚至杀戮或抛弃生命。要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也要学会敬畏别人的生命。因此, 我们要以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素质来加强生命的韧性以承担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我们还要以一种宽广包容的胸怀去宽容别人的错误, 以一颗善良和热情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所有的这一切都必须有一颗热爱生命之心, 热爱生命就会热爱自己、热爱他人, 就会热爱生活中的一切体验, 不仅是喜乐幸福, 也包括悲哀愁苦。在日常的 教学活动中,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素材, 通过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一首首优美生动的诗歌、一篇篇字字珠玑的美文来引导学生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 体悟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从而学会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 懂得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

四、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校园也不 再是纯净的象牙塔, 学生的思想行为也折射出物欲拜金的浮躁之风。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 就一味地去追求 名牌、时尚, 以大把花钱、吃喝玩乐为能事, 早把学习抛到九霄云外。有的学生来自农村, 经济条件本来就差, 全靠父母打工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却也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把许多精 力花在结 交朋友、追赶 时髦上。前者往往因出尽风头而洋洋得意, 后者常常为力不从心而垂头丧气。这些糊涂的孩子恐怕都把这建立在父母辛劳基础上的物质享受当成了理所当然, 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是多么无知和愚蠢的行为。作为孩子心灵塑造者的我们, 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浪费生命, 该是多么的痛心和着急啊!因此, 我们应当 以课堂教学为契机, 教育学生明白生命无论贫穷还是富有, 美丽还是平凡, 它都是宇宙间最值得欣赏的风景, 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生命的孕育、诞生和成长是一种令人无比激动的过程,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生命的每一个日子, 都有其内在的美丽。欣赏生命实质上也是欣赏灿烂多姿的自己, 享受生命就是用心品味生命本身的美丽, 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 活得有意义。生活本是多姿多彩的, 生命是短暂却又最精彩的。多一份欣赏, 生命就会焕发出无穷的 魅力, 让你的生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在欣赏自我的同时, 也要懂得欣赏别人, 为别人的优秀而喝彩, 为别人的成功而欢呼, 摒弃狭隘与自私, 学会担当和分享。这就要 求我们的语文教师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课本中的情理触发点, 用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学生心灵的共鸣点, 从而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现生命本身的美, 懂得用正确的态度去欣赏和享受生命,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从而提升生命的境界。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9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包含很多方面的知识,大到天文地理,小到日常的生活细节,都对我们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学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在日常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有目的地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比如,《找骆驼》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商人丢了一头骆驼,商人非常着急地去寻找,可是一直都找不到,正在焦急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帮忙出了主意,商人按照老人出的主意果真就找到了骆驼。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找骆驼的小故事,但是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去考虑,我就会教育自己的学生,在人生中,无论遇到任何的问题或困难,都不要着急,要保持冷静,开动脑筋去想方法,只要找到合理的办法,问题或困难就可以迎刃而解。学生除了接受知识外,还学到了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问题或困难。这样就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来了,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教育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二、在写作练习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写作”在百度中的意思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长期坚持写作可以有效地锻炼大脑的总结归纳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等。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鼓励学生多做写作练习,在写作练习中,有目的地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三、在课外阅读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提到,多读书有三个好处:首先,多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多读书可以使自己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立足;最后,多读书可以使身体保持健康。在小学教育中,除了让学生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外,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阅读,并在课外知识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

比如,我教学生《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表面看这首诗是写景色的一首诗,但实际上是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他被赦免的消息,在惊喜交加的心情下,而后乘舟东下江陵写下了这首诗。表面写景,实则通过对景色的描述抒发自己内心的心情。此时我就会引导性地让学生多读一些关于李白写的其他古诗,以及李白个人生平的介绍,让学生能多角度地了解李白这个诗人及在写这首诗时的心理状态,并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分别去做分享。

曾国藩曾说读书要读经典,除了文章内的延展阅读外,我常常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经典书籍。比如《诗经》《离骚》《曾国藩家书》《二十四史》《战国策》等经典,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讲可能深了一些,但曾国藩也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意思是:“读书要沉浸其中,不要死记硬背。只需了解书中的内容,坚持不懈地读下去,总会有收获的。”所以,我会常常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经典书籍,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去领悟书中所讲的含义,并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做分享。

总之,随着目前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式。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处于启蒙阶段时,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教会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理解;教会学生积极、乐观的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或困难;教会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会他们在人生长河中,建立起坚强的毅力,在未来的风浪中,更好地谱写辉煌的人生。

以上种种才是身为一名老师最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该重视的东西。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语文作为人文教育的学科,对于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作为小学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除了在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外,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在认识生命的同时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参考文献

[1]邵海林.浅谈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4(5).

盲校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篇10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

关注生命, 点化和润泽生命, 进而珍爱生命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目标。当学生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时候, 他们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 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当学生高声朗读《敬畏自然》的时候, “敬畏它们, 就是敬畏宇宙, 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的思想已然铭记于心灵深处;当他们用心灵与冰心《谈生命》、和勃兰兑斯论《人生》的时候, 他们已经感悟到了生命的灿烂, 生命之火已经点燃, 生命得以完善。

语文教师应做一个关注生命教育的有心人, 应全身心地关爱和信任每一个学生, 捕捉生命教育的每一个机会,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及时疏导化解他们的心结, 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生命, 让学生受到生命可贵意识的熏陶。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

开展“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 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 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 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 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 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 更体现在人的一生有价值、有意义。

体验生命意义的教育, 是生命热爱的进一步升华。只有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才会有对生命的挚烈追求, 才会活出人生的精彩。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 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 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

三.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生命

生命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延伸, 生活的点点滴滴构成了生命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影视作品中的焦点, 都可以成为学生探讨生命的话题。勤写读后感、观后感, 畅谈对生命的思考, 让学生在讨论中反思, 在畅谈中回味, 在点评中探寻, 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闪现思考生命的火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话题, 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 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 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四.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 在我们的生命长河中只有直面人生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蕴生命教育于语文教学, 以课堂为阵地, 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 在提高学生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同时, 也教会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一些生命体, 从而提高人类自己的生命质量。《生命生命》通过飞蛾求生、瓜苗抗争、倾听心跳三个生活中极小的事来感悟生命的意义, 虽然生命短暂,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通过《散步》、《藤野先生》的比较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情怀;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 培养学生的骨肉亲情;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松鼠》、《绿色蝈蝈》的比较阅读, 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生命教育 篇11

【关键词】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

古人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从来都是力求“文”、“道”合而为一的。虽然“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无论哪种解说,都是紧紧围绕着对生命、对人生的解读展开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已经确立起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直以来都为教师们所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常被提及。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逐渐为教师们所接受。而人文生命教育提倡生命意识,探求生命意义,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贯彻人文生命教育是语文学科当然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这门工具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努力。

一、構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人文教育,从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孟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如“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有许多关于人文教育的论述。其实,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很重视人文教育的,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就主张通过讲授历史哲学、人文艺术,甚至宗教等给学生以人文价值的教育。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教育中都有一套完善的通过阅读讲授西方经典来灌输其人文思想的作法。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育人思想的淡薄,有的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但却忽略了做人。缺乏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易面对困难,比较自私狭隘,甚至有因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间的一点小矛盾就怀恨在心。教育的异化、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缺乏了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关怀。语文教应该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我想他们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如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来谈他们眼里的徐志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从徐志摩的才华谈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从徐志摩的情感谈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再别康桥》谈到他的《无题》《生活》等。你看一看似简单的作者简介,学生却谈了那么多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经过这一铺垫,再去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就要容易得多了,他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地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他们不仅完成了教学做要求的内容,还掌握了诗歌的语言。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 可替代性。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试行的新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因此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构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自杀或杀死亲人同学的报道,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正处于儿童或少年时期的孩子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抉择?是他们一时情绪冲动昏了头脑?还是生活本身对他们有什么不公,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希望,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我以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除了家庭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等大家所共知的因素以外,与我们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教育,即在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在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有关生命主题的文章或著作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别人没有的优势,扛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大旗,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那么如何去操作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个帮助,三个引导”。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切实做到,把语文课堂还位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和欣赏语言。并且在学习中学会关怀他人、关怀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1]《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曹明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位问题》孟建伟,北京人民出版社)

[3]《人文艺术》(“人文艺术编委会”编贵州人民出版社)

[4]《生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篇12

关键词:语文教材,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课本中具有鲜明突出“人的生命”因素的教材有很多, 我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带有负面影响作用的, 如《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一类是具有正面教育作用的, 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多年来, 我们的教学总是在强调这个悲剧的社会原因———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往往忽略了悲剧的主观原因。刘兰芝的悲剧与她自身的性格也有关系。刘兰芝自身具有鲜明突出的叛逆和轻率性格。正是她的这种性格, 使她一步步走向死亡, 成为了悲剧的主角。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讲的是杜十娘这个下层妇女的爱情悲剧。读完作品人们通常总是会对十娘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对十娘的真诚寄予极大的赞美。但是, 我们对于作品的悲剧内涵, 不应只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 而应该去理性地评判和对待, 甚至可以去做一些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从美学意义上讲, 杜十娘应该投江, 因为唯有如此, 才可以震撼人心, 才可以鞭笞丑陋;但是从现实意义上讲, “杜十娘”不必投江, 因为生命是不容轻易抛弃的。

中学课本中的爱情悲剧还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对于这些悲剧, 我们应该把握它们的美学价值, 更要认识到悲剧人物自身性格与命运悲剧的关系。上海作家淳子在央视《百家讲坛》作关于阮伶玉的讲座时提到了一个观点, 我认为很好。她说:“真正的悲剧, 不是外部强加给你的苦难, 真正的悲剧是当外部强加给你苦难的时候, 你用自己悲剧的性格实现了这个苦难。”据此, 我认为上面的爱情悲剧不仅与外在因素的破坏有关, 也与人物自身的性格有关。

我们的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人格的责任。有句话说得好:“心理不合格的学生就是易碎品。”我们既要敬仰生命的高贵, 又必须敬畏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适时地提醒学生明白人生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使爱遭遇失败, 生命仍然不能抛弃。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作者:《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海子, 短诗《远和近》《一代人》的作者顾城, 《致大海》的作者普希金, 《项链》的作者莫泊桑, 《花未眠》的作者川端康成, 《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娅·伍尔夫等等。这些诗人和作家虽然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死亡原因, 但是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同一种死亡方式———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 占样本总数的20.4%, 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作为语文老师, 应该关注社会现实,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要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适时地渗透“珍爱生命”的教育。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殉情自杀的意义, 而且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诗人作家非正常死亡的问题。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瘫痪, 之后他就坐着轮椅, 每天来到地坛, 思索着历代哲学家们都苦思了一生的问题———死与生。最终, 史铁生在绝境中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理由与存在的可贵,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一生更是人类的奇迹。结合这些教材,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中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生命虽不完美, 生存仍有意义。

当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的著述进行到第七年时, 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也因为李陵说情, 而遭受了宫刑。是生还是死?司马迁遇到了人生艰难的抉择。两千年后, 透过《报任安书》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受到的煎熬。最终司马迁还是选择了生, 他要在巨大的屈辱中完成其对不朽的追求。结合司马迁的人生经历,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人生中另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生命虽遭屈辱, 仍可光辉灿烂。

上一篇:选择及利用策略下一篇:儿童道德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