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2024-09-20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1

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较多, 所处环境优越, 父母亲过于溺爱, 凡事替孩子包办, 这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自我满足, 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而父母、教师及其他身边的人为自己的付出往往被他们忽视, 他们对父母、老师、他人的关怀无动于衷, 这样容易造成他们将来缺乏责任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方面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从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题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的新理论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由此看来, 感恩教育是教育四大支柱的综合体现。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 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小学语文的教材特色和教师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作家蘸着情感的水写成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 向孩子展现了一个真、善、美的世界, 里面潜藏着的丰富的感恩素材。课文里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 渗透着深刻的恩情。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真挚的儿童散文、一个个感人的儿童故事、一首首琅琅上口的诗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素材, 更是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着感恩教育, 为人的“终身精神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的情感基地。在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同时, 适时、适度、得体地渗透感恩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感化, 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感恩教育的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认识生命;如何珍惜生命;如何感念父母之恩, 孝敬父母, 培养责任;如何感念自然之恩,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凡此种种, 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 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 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感恩内容, 要利用它们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途径的选择来自我们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语文课要在教学中增强感恩教育意识, 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感恩教育内容, 分层次、分阶段, 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春蚕》、《秋天的怀念》、《钓鱼的启示》等。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通过细心地引导让学生知道父母为我们的付出需要费多少心思;有师长的教诲之恩, 如:《萧山杨梅》、《爬山》、《画杨桃》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 领略师生之情, 感受学生对师长的尊敬;有他人的鼓舞、帮助之恩, 如:《平分生命》、《假如》、《她是我的朋友》、《尊严》等, 在深入探讨交流中, 使学生懂得要舍己为人, 让学生懂得不能失信于他人, 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从中感受朋友之恩;有爱护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如《燕子专列》、《路旁的橡树》、《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只有一个地球》、《黄河魂》等,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而且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着我们的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施恩,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方式:

感恩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 可以引导学生筛选信息, 明白要感谁的恩, 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 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 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 感知父母之恩、社会之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感情朗读中体验, 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 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 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表演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通过让学生续编故事, 请学生编一编、演一演, 使他们在编与演中得到一次快乐的感恩教育。想象能把文字材料激活。课堂需要学生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的展开。只有通过想象, 心灵才得以体验、思维得以在碰撞、精神得以在对话。这些想象既丰富了课文内容, 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到安静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又能披文入情, 展开心灵对话,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感恩之情。

从文本入手, 学生已经知恩、感恩, 还要做适当的拓展, 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 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 (下转第142页) (上接第192页) 施恩的层面。可以让学生画一画, 写一写。如:让学生利用节假日, 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到户外去, 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画一画美丽的春天, 再用优美的语言写一写家乡, 写一写春天, 让学生亲身地仔细地感受到自然之恩, 从而产生感恩的情绪。

教师言传身教, 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帮忙端一叠作业到办公室, 学生离开时就对他说:“辛苦你了!”学生则会笑笑或说“不辛苦”。作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在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 影响他们的言行, 潜移默化, 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 都要记住, 都要表示感谢。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文为本, 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知恩、感恩, 在与文本的心灵碰撞中体验人之为人的一切:感念生命之珍重、感念自然之恩、感念父母之恩、感念良师益友之恩。在不断地探索感恩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时, 达到学与情的共同升华, 使之明白只有学会感恩,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我们坚信, 通过感恩教育的扎实开展, 这些学会感激、经常心怀感激的孩子, 他们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脚步将会更加坚实, 他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璀璨多姿。S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2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该对学生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二、感恩是敬重的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三、感恩是有价值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是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最大的回报;是对为我们健康成长提供阳光土壤的祖国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要远离危险。其次,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出贡献,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另外,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友好交往。

四、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当今的学校,“感恩”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卢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海上英魂》《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

五、感恩教育的措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知恩图报必大善也。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让学生在以下方面去锻炼:

1.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全文,把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2.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体会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学生可以在思考中体会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3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秋天的雨》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2、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怀念母亲》中作者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满头银丝,弯弯的鼻梁,嘴唇上布满了道道裂痕,从她那满脸的皱纹,含着几条血丝的眼睛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经受过的痛苦与磨难。

3、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们的爱国之心、民族之义。

4、社会之恩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爱社会、爱人类的社会人,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首先要“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报答;祖国和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各种犯罪。

2、感恩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教育不是苟且偷安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人早已都明白的道理。

3、感恩就要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等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从信息筛选中“知恩”

感恩的前提是知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事物的主要特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2、在情感体验中“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只有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适宜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在朗读中可以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初读、熟读课文、达到知恩的目标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向往奥运》一课,通过理解举办奥运会的意义,能更加激发民族自豪感。

3、通过倾诉情怀到“报恩”

从文本入手,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写、说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有:①保持角色诉情怀,如教学《向往奥运》,可以“我为奥运添光彩”为话题,引导小练笔或进行说话训练。②深入角色诉情怀,如学习了《怀念母亲》一课,我让学生写写“季羡林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你想说点什么?③ 變换角色诉情怀,如《穷人》的拓展教学,“假如你是西蒙的孩子,醒来后你会说什么?”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4

一、深入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在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在这些文本中很多文本都渗透了感恩的美好情怀,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佳资源。教材中的文章,虽然选择的角度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在阅读中可以让读者充分体会文本中的感恩意识和获得相关的体验。而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感恩情怀,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恩意识。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有一首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这样进行感恩教育的。首先教师出示了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试着想一想,如果现在的你深处远离亲朋好友的异乡,那么你心里会想些什么?想一想你的心理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内心充满了自己的思考,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解读:“那么,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呢?为什么会惦记亲人和朋友呢?”在学生的思考之后,认识到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是亲人以及朋友对自己的关心,所以在远离他们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思念之情。这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不仅是亲人,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都是需要我们感恩的对象,和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将是我们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我们要学会珍惜。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将感恩教育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文本中的亲情,并且延伸到对身边的所有人的情怀。这样让学生意识到感恩他人是一种美好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感恩意识,这就让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体验情愫,培养感恩情感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所有的宠爱都放在一个孩子身上,而孩子却对家长的关爱视为理所应当,并没有内心的触动。所以,针对学生这样的心理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就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父母的关爱,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感恩他人的意识,甚至形成感恩社会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陈毅探母》这篇课文时,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那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让你体会到父母对你的关爱呢?”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点滴和大家进行分享,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们的父母这么关爱你们呢?你又做过什么关爱父母的事情呢?”这个问题让学生低下了头,显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样的问题:“看来,大家都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对自己父母的关爱不够,那么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就看看陈毅元帅是怎样回报父母的。”通过阅读文本,学生也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学会关心父母。

可以说,这节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感恩教育,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关爱家庭的人,也可以让学生懂得责任的意义。

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恩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经历的事情很少,也就谈不上什么人生阅历,因此,对于感恩情怀还不是认识得很透彻,而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情怀的价值有真正的认识。其中,创设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恩情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时,教师意识到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良好素材,于是在具体的教学中着重了这方面的设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篇文章中,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很多革命先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英勇奋斗,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篇课文只是当时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这样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影视片断,通过这样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强烈的冲击,形成最直观的感受,意识到我们应该对如今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恩之情,努力学习,以后也要回报社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利用影视资料来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实,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音乐、图片甚至激情的语言,都可以让学生进入情境,深刻感受,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同时结合小学的心理特点,将感恩教育真正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盛开感恩之花,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健康成长。

摘要:感恩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观点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尤为重要。小学语文学科,承载着渗透传统文化和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重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更具必要性。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5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感恩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观张绍英老师《可贵的沉默》有感

随着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道德缺失事件的发生,感恩教育在教育界中的呼声愈来愈高。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就规定了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正是出于加强亲情教育的目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围绕“可贵的亲情”组织专题学习。因此,我们语文科组选取了此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可贵的沉默》作为精品课研讨的课例。

在上课之前,笔者在我班围绕本课主题分别对孩子和其父母进行了一个小调查——《亲子关心了解程度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有的同学还表示自己的农历、新历生日父母都会为其祝贺。但是,全班只有10%的同学知道父母的生日,仅有4%的同学在父母生日时主动祝贺、送礼或用行动回报父母。真正了解父母喜好的人也不多,只有6%。能在父母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主动关心、体贴父母的同学则更少,只有2%。而在对父母的调查中,绝大部分父母都会为孩子庆祝生日,并会给孩子送出礼物。也有相当大部分父母能够准确说出孩子的喜好。当孩子生病时,父母对孩子更是嘘寒问暖,照顾得无微不至。

上述调查说明了,孩子们对父母长辈的关心非常不足够,孩子们的感恩教育亟需加强,我们尝试通过这节打磨课,来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结合这节课的特点,我们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来作为突破口,让孩子们置身于课文中的情境,让孩子们陷入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尴尬中,让孩子在这一困窘中沉默、思考。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换言之,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情境教学法在为学生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外,还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课堂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

课堂一开始,张老师就为同学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出示生日蛋糕图片,问学生:“同学们,生日那天,爸妈向你祝贺了吗?得到祝贺的请举手。”全班同学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接着,老师让同学们畅言父母是怎样给自己祝贺的,课堂上一片热闹愉悦的气氛,同学们在这气氛中得到了享受,还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但是,正如课文中所说的:“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张老师在全班还沉浸于生日会的热闹愉悦时,郑重地抛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 妈的生日,请举手。”虽然同学们早已预习过课文,对张老师的这个提问并不感到陌生,但在这切切实实的情境中,孩子们也霎时沉静下来。“向爸爸妈 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张老师继续追问。课室更加寂静了。同学们都在沉默着。课室周围坐满了听课的老师,我相信,这样的沉默让孩子们更难熬。张老师并没有打算立即打破这片沉默,她要让孩子们在这片沉默中有所思考,有所觉醒。我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孩子们,从他们的肢体语言我感受到他们的内疚、自责与反思。

经过虽然不长但心理感觉漫长的沉默之后,课堂又再继续了。同学们又慢慢地热闹起来。但我感觉这热闹与之前的热闹不同,现在的热闹似乎多了一股力量,一股在沉默时积蓄的力量。

俗话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虽然这堂课创设的重点情境是沉默,但这沉默的力量不亚于“余音绕梁”。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6

摘 要: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鸟,方成其壮阔。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学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50-01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该对学生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二、感恩是敬重的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三、感恩是有价值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是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最大的回报;是对为我们健康成长提供阳光土壤的祖国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要远离危险。

四、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当今的学校,“感恩”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五、感恩教育的措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知恩图报必大善也。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让学生在以下方面去锻炼:

1、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

2、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体会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学生可以在思考中体会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实现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林姗姗.

2. 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吴秋玲

摘 要: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该对学生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感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248-01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来说,我们在教学中就更应该对学生从小进行感恩教育。在此,我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

一、感恩是发自内心的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等。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二 、感恩是敬重的

居里夫人作为有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在会上看见自己的小学老师,用一束鲜花表达她的感激之情;伟人毛泽东也同样在佳节送上对老师的一份深深感激。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激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你的一句问候,一声呼唤,一丝感慨。

三、感恩是有价值的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每个人来到人世间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是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最大的回报;是对为我们健康成长提供阳光土壤的祖国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要远离危险。 其次,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

四、 感恩是有意义的

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似乎又有一条隔离带,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忘记了那一声声快乐,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在当今的学校,“感恩”应该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西湖的“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祖国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

五、感恩教育的措施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施恩勿念,受恩莫忘,知恩图报必大善也。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让学生在以下方面去锻炼:

1、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

2、学生可以在交流中体会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雄伟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包括英烈的课文,通过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学生可以在思考中体会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是实现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感恩,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话题。学会感恩,学会热爱生活。我们将会感受到更多快乐。

参考文献:

[1] 林姗姗.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小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感恩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有云:“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然而, 当今社会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问题, 一些小学生总是唯我独尊, 认为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和他人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 明显地缺乏感恩意识。

(一) 对父母缺乏感恩意识

如今小学生的消费往往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 小学生的盲目消费和攀比现象比较令人担忧。班级同学之间谁穿了新的衣服、买了高级的玩具都会引来一阵议论, 在心理上往往有一种莫名的虚荣感, 往往就会强硬地要求父母给自己买而不顾父母的感受,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都会导致小学生的心智不健康地发育, 对于今后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发展显然也是尤为不利。这样把父母的精心照料看成是理所应当的给予, 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只会让自己走向不良发展的歧路。

(二) 师生感情逐渐淡化

如今不少小学师生关系较为疏远, 因为一些学生认为学校只是我换了一个使唤人的家, 只不过父母变成了老师。这样总会出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一是做不到尊师重道, 淡化了老师的教导地位;二是忽视老师的教育劳动, 上课嘻嘻闹闹, 课后的作业也是复制粘贴来应付老师;三是面对老师批评时相当不服气, 出现公然顶撞老师的恶劣现象。这些学生往往不健全自身人格, 只会走向自私自利的不利局面。

(三) 对他人的帮助持冷漠态度

在面临困难时, 总有好心人雪中送炭给予自己一定的帮助, 这样的恩惠往往需要铭记于心。可现在不少学生意识不到这些, 只是坦然接受帮助, 却忘记了感恩一说, 在他们遇到不利局面时, 自己所考虑的是这个麻烦与自己有没有关系, 更谈不上感恩一说, 这样久而久之只会让冷漠的情绪覆盖自己, 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疏远, 走不进集体的怀抱, 这不管是对今后的人际关系还是其他方面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二、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有很多人说现在小学生在家里是小皇帝, 全家都供自己无条件使唤, 在家中就是绝对的中心, 而心中也只看见自己, 忽视周遭的他人存在。从小开始缺乏相应的感恩教育, 往往会使自己慢慢脱离大家的目光甚至遭到他们的无视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可见缺乏感恩的后果不管是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少学生开口都是说自己要什么却不考虑身边的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 缺乏感恩之心可见一斑, 因此小学教师有义务, 更有责任去培养学生持有一颗感恩之心, 而语文作为一种直观的语言学科, 更是有着关键作用。语文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能随时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此外, 语文教材往往都是精挑细选的文章, 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生动的内容, 其文章背后又深藏着浓烈的感情和深厚的恩情, 这些内容也都一一成为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 为学生的感恩之心把握好关键一步。

三、在小学语文上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的目的在于把握好文字这样工具, 内涵旨在给小学生建立一个大致的人生态度的框架, 便于以后的人生发展。所以老师应该十分重视语文这门学科的侧面熏陶感染作用, 发挥好其先天优势同时注重教学重点。小学课文往往都通俗易懂但内涵丰富, 这也都为老师今后的德育教导提供了良好的发挥平台;在课堂教育上尤为注重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 它是其他心理品质的先天基础与方向, 只要方向能一直把握正确, 学生今后的道路才不会走岔路。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毫不犹豫地在简单的文字中授予内涵丰富的感恩精神。

(一) 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上的文章必然会在文字简单的基础上便于理解, 老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挖掘出浅显文字的背后深意, 如《小蝌蚪找妈妈》中, 着重强调找的过程, 并歌颂父母与子女的深厚感情, 进一步延伸拓展到我们的生活实际中, 教育学生应该尊敬喜爱自己的父母, 对父母应该履行自己应尽的孝道, 如果条件可以, 甚至可以召开一次父母与子女一起行动的家长会, 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既学习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一颗感恩的心是何其重要, 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综合素质慢慢走向提高的方向。

(二) 以学为辅, 践行为主

有这么一句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的道理在语文教学上也同时得以体现, 在课堂上的时间有限, 能教给学生的东西也不会很多, 但课堂之外的时间则往往很多, 需要加以利用。例如在一篇文章需要细致分析内容时, 可以让几个学生在课外预习, 共同讨论吸取别人的独特看法, 也贡献自己的新意, 这样不仅使文章本身更容易被深刻理解, 也让学生之间有良好的交流, 互相持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样对今后的学习和交流的好处不言而喻。

四、结语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在感恩教育上必须有相当重要的分量, 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小学生当下品质的培养, 也是为今后所走道路作的坚实铺垫, 语文老师的职责就在于投入自己的最大热情, 在平凡的讲台上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挖掘出隐含的深意, 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平, 阳德华.城镇青少年弱势群体感恩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9.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8

一、选对泥材好奠基, “感恩”有了好媒介

在传统的泥塑工艺中,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是需要精心准备的, 不但泥原料的选择上颇为讲究, 将泥加工成可用于泥塑的泥料, 其过程也是极为繁琐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现在制作泥塑的泥料可以直接采购, 可选择的品种也较多, 但多数仍然需要通过专业设备烧制, 或者通过高温烘烤、蒸煮等手段, 才能让作品定型和保存。这些都是普通小学校的场地、设备和师资力量所达不到的。而且, 当使用泥来进行制作时, 过程是快乐的, 事后收拾则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因此, 绝大多数学校都会让孩子们使用橡皮泥来作为泥塑教学的基本泥材。橡皮泥色彩鲜艳、柔软, 容易加工, 从问世以来, 就成了孩子们最喜爱的玩具。但橡皮泥制作的作品会干裂、发霉, 无法保存。每当孩子们用橡皮泥做完作品, 教师只能通过为作品拍照的方式将其影像留存, 证明它的曾经存在。然后, 让孩子们拆掉作品, 收拾好各色橡皮泥, 以便今后再用。否则, 它就只能落得被丢进垃圾桶的命运。无疑, 这些对孩子们而言, 是无奈而又遗憾的, 也是残忍的。

经过市场调查, 并请教了专业人士, 我校在众多泥材中选择了“超轻纸粘土”, 率先作为学校低年级美术课程的校本内容, 开展泥塑教学。超轻纸粘土是以纯天然高分子材料为主要原料的树脂粘土, 是十分适合孩子进行泥塑制作的泥材。它的造型可以有平面的、立体的, 有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 也有综合的、多元材质合成的。因此, 超轻纸粘土造型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课程。

二、欣赏评述激兴趣, 感受文化的传承之恩

如人美版一年级下册《童年》一课中, 被誉为现代雕塑经典之作的《艰苦岁月》, 艺术家用富于流动感, 质朴带有涩味的手法, 塑造出艰苦环境中真切生动、富有性格特征的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让孩子们深深感到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应当感恩与珍惜。再如, 通过一年级下册《漂亮的瓶子》、二年级上册《玩泥巴》等内容的学习后, 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我国泥塑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价值。尤其是当孩子们知道我们中国被誉为瓷器的故乡, 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重大影响之后, 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那些民间泥塑玩具, 更是与孩子们的童心产生了共鸣。

三、观察表现重感悟, “感恩”变得更真实、更具体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除了对优秀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生活更是教师需要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感悟的。如在一年级《太阳》一课中, 孩子通过摄影作品的欣赏, 太阳相关知识的学习, 深深感受到了太阳对于一切生命之重要性。孩子们通过手中那一团团超轻纸粘土, 创作出了散发着各种各样光芒, 拥有各种表情和身份的拟人化的太阳, 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太阳的赞美之情、感激之情。

四、组合创造齐合作, 感受同伴的互助之恩

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泥塑技巧后, 已经不再满足于创作单个儿的小作品。但美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超轻纸粘土3小时左右即可干燥表面的特点又决定了一件作品完成的间隔时间不能过长。于是, 合作制作便是最好的解决之道。低年级的孩子还不擅长合作, 但通过合作创作大型纸粘土作品, 孩子们在交流、磨合中, 逐步学会了合作。如在二年级上册《动物乐园》一课中, 孩子们将分组合作完成大作品。有的在创作前就统一思想, 确定细节, 将任务分配到人, 最后完成的作品主题更突出, 造型特征也会较统一;有的创作前只是大体商议了方向, 留出了更多独立创作的空间, 等个人的作品完成后, 再进一步探讨作品的组合;甚至, 还有些孩子尝试创作前不商量, 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然后再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者, 或根据这多件作品, 发现其内在联系, 再创意组合成完整的新作品, 这样的作品往往也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可谓创意无限。

五、赠送应用显价值, “感恩”从表达开始

在孩子们的作品中, 那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花, 一棵棵郁郁葱葱的大树, 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无一不在讲述着孩子们感恩大自然, 对自然世界的赞美之情;那小桥流水人家, 那昆曲京剧评弹, 无一不在表达着孩子们感恩祖国, 对家乡、对祖国无限的热爱;那欢乐的校园活动, 那互帮互助的同窗, 那浓浓的师生情, 无一不在表达着孩子们感恩学校, 师恩难忘, 同伴友善;那温馨的全家福, 幸福的笑脸, 无一不在表达着孩子们感恩父母, 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父母的辛勤呵护……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9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

在《听妈妈的话》的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一组有关母亲与孩子的动作图片,让学生看,看完后告诉老师想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我,想到了妈妈,这时我就开始讲有关伟大的母亲的故事,比如,唐山地震中和汶川地震中的伟大的母亲,一边讲,一边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闭眼静听。听完后,很多学生都哭了,这时我就让学生讲一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让自己感动的事,学生纷纷发言,课堂非常活跃,讲完后我问学生:“你们有多久没有对妈妈说‘我爱你’这三个字了?”学生都沉默了,这时我抓住机会进行感恩教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接下来我们开始学唱歌曲,课结束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母亲的歌,让学生回去就对妈妈说 “我爱你”,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对妈妈的爱意中。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感恩教育 篇10

一、挖掘教材, 分析感恩教育的内容

1. 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提供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九寨沟》描写了九寨沟的美丽景色, 让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好, 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了我们, 生养我们人类的是地球母亲;《长江之歌》能让我们心潮澎湃, 壮怀激烈;《大自然的文字》讲述大自然中的无字书, 教给我们无穷的鲜活的知识。

2. 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 指导学生提高认识, 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关心社会,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们要引导学生, 从《做灯笼》一文中去体会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的快乐;从《生命的骨髓》一文中去体会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浓浓真情。从《我的老师》等文章中感受师恩, 从《尊严》等课文中感受陌生人之恩。让学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社会的和谐。

3. 祖国之恩。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每当唱起这首歌, 心头就会涌起一阵自豪感、幸福感。祖国之恩是具体的。祖国不仅是疆土, 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 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4. 亲人之恩。

“乌鸦反哺, 羊羔跪乳”, 动物尚且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之情, 更何况于人类?“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父母的养育之恩是终生难以报答的。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养育之恩大。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如:有《一把油纸伞》中天天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 有《背影》中富有人格感染力的父亲, 还有《落花生》中教我们怎样做人的父亲等。

二、确定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1.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祖国、对父母, 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 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 珍惜生命, 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 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 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的最好回报。珍惜生命, 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 远离危险, 远离形形色色的犯罪。

2.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 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 就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 就要报效祖国。古人都知“舍生取义”之理, 乌鸦尚有反哺之义, 何况人呢?

3. 感恩——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 要有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要学会和大自然的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 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深入文本, 渗透感恩教育

1. 以朗读体验领悟自己的感恩情感。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 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 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精神。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 要在反复的朗读中深入品味。同时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朗读全文, 鼓励学生课外找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读读, 把对课文的体验得到提升,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 以想象体验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实验教材生动活泼, 多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为学生创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因此, 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进行有效教学。

3. 以游戏体验散发自己的感恩情感。

上课时, 一说做游戏, 学生那兴奋之情就油然而生, 因此, 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语文教师要巧妙地拢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感恩之情。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 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感受到学校生活的美好,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之热爱, 对校园之恩情, 对祖国之骄傲。

探究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一)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二)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三)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倾诉衷肠——报恩

从教材中,学生已经知恩、感恩,还要做适当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上升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如母亲节时,让学生写一些祝福的话语,或者写表现母爱的作文。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 篇12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往往比其聪明才智更让人看重,所以,在当前的学校德育教学中,感恩教育越来越被受到重视,相应的课程安排也在增加。 对于初中生来讲,正处于思想成长期,对其开展合适的感恩教育更显得必要而且重要,对于他们日后的成长成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具体教学开展中都要加强重视,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分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包含内容和注意事项。

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 1) 感恩教育的内涵。所谓感恩,它隶属于道德方面,是指受到帮助或者恩惠的人对于为他提供帮助或恩惠的人的一种感谢的表达。而感恩教育就是相应的教育行为,主要通过教学针对学生开展,指导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感恩意识和心态,让他们懂得感恩并努力做到,让感恩行为成为他们的固定思维习惯并正确指导他们日后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他们的个人品质和思想品德,让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他人常怀感恩之心。所以,感恩教育不只是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也是一种人性教育。

( 2)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在人类成长过程中,感恩并不是人们的天性,它是靠后天培养和教育引导形成的。这也就是说,后天的感恩教育在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生,还正处于青少年的年纪,性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等还未定型,尚处于慢慢成长阶段,在这个时候,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在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正确引导下,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与美,学会感恩生活,逐渐形成感恩的责任和意识,完善其人格,并不断付诸到实际行动中。所以,在初中教学阶段开展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第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流传着很多感恩故事,它作为整个民族的一个优秀传统,懂得知恩图报,学会感恩这一正确心态和行为习惯是很值得学习和继承的。

第二,初中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老师要注意方式方法,通过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懂得爱护、保护大自然,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在这种意识指导下养成爱护大自然的好习惯。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社会,帮助他们培养责任和担当,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保持感恩。

三、初中感恩教育包含的内容

( 1) 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恩包括但不仅仅限于是对给予自己帮助或恩惠的人的那份感激,还应该包括对父母、社会、自然和祖国的感恩。要时刻记着自己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自己的父母给了这个机会, 他们从小把孩子拉扯大,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所以作为孩子要学会珍惜、爱护生命,做到这一点,就是实现了对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的感恩,对这个造物大自然的感恩。国家和社会为大家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条件,让大家有机会好好成长,珍惜生命也是对生活的国家和社会的回馈和报答。要实现珍惜生命,就要确保与不健康的东西保持距离,不干违法犯罪的事情、不危害自己也不危害他人,要感恩生活、 幸福生活。

( 2) 培养学生担当和责任。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恩的情感层面,还要付诸于实际行动,要有责任和担当。做到感恩自己的父母,就要懂事、孝敬父母,凡事让父母省心,不让他们担心。做到感恩祖国,就是要把祖国的荣誉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心里时刻装着自己的国家,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建设国家,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是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当然,此处的献出生命并不等于不珍惜生命,而是实现了生命的升华。

( 3) 锻炼学生交际能力。要感恩为人们提供生存环境的大自然就要树立和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信念,做到保护、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和谐相处。要实现感恩社会,就需要做到与各种性格的人和睦来往, 要学会明白和接受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四、初中感恩教育中的注意问题

( 1) 老师要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作为指导学生的老师,必须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接受了老师传授讲解的知识,就表明他们对这个老师整体的认可。在思想和行为举止上,学生也最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所以, 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老师首先要严格自我要求,提高标准,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为学生做出感恩的榜样,切实起到教育目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兼顾书本教材和社会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进行学习思考,自己首先做到学会感恩并让学生看到感恩行为,让他们更真切、深刻地掌握感恩教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不断进步。

( 2) 营造感恩氛围、创设感恩情境。感恩意识重在后天培养,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要实现营造较好的感恩教育氛围,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要注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中。首先,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恩”涉及到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针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的感恩内容分析,让他们被浓浓的感恩氛围所包围和感染,主动接受并将感恩行动付诸于实践行动中。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动脑筋,合理设置多种感恩学习情境。 作为一名合格的感恩教育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开动脑筋,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融入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 点拨法等,通过播放多媒体相关教育视频、名人演讲等引导感染学生,让他们在丰富有趣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接受了感恩教育,不断形成完整、 成熟的性格,并指导日后的行为习惯,多为社会、国家和他人做贡献。

五、结束语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期,性格和品格都尚未完全定型,这个时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适当方式融入感恩教育,多方面挖掘和利用教材和实践中的教育资源和例子,指导学生学会并做到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对于培养其成熟、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日后成长成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摘要:我国强调要构建和谐社会,这对于国民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人们要能够受到良好的感恩教育,培养浓厚的感恩意识。初中生作为祖国的花朵,对于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就更为重要,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感恩教育。正是基于这一问题,围绕怎样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好感恩教育并发挥好其作用这一宗旨,从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

上一篇:命名实体识别下一篇:走班制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