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2024-06-17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通用12篇)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高素质, 复合型的人材, 确保其健康地成长成熟和成材, 成为摆在社会、学校、家庭面前的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当今社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素质教育全面推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学生的各项素质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 而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所以养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 勤奋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使他看书着迷, 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华罗庚“刻苦自学”的习惯, 终使“勤奋”出“天才”, 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可见, 养成教育在整个教育的大范畴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物理教师要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 普遍认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班主任的工作, 其它任课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课堂40分钟内的教学任务。不同学科科学内容不同, 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也有差异, 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 各科教学必然有一定的联系, 如学习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 所以养成教育不光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其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 勤劳操作的习惯, 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他还说“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

如果我们能在各科教学中都重视养成教育, 并注意各科教学之间的协调, 那么养成教育不光对学生的发展有益, 对教师的教学更是一件有益的事。

二、物理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一) 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基础。目前大多数学生对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操作重视不够, 多数学生对一些仪器使用方法不太注意, 随意性强, 所以实验操作中存在不规范或有许多不好的习惯:学生进入实验室, 由于好奇、兴奋、激动, 不易保持冷静头脑, 导致纪律失控;实验结果差;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习惯。要使学生有良好的实验习惯, 必须加强实验习惯的养成教育。要使学生的操作规范形成习惯, 单靠一二节实验操作课是不能完成的, 也不是单靠增加几节实验操作课所能解决的。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 也只有把实验的操作贯穿整个自然科学的全过程才能形成习惯。

演示实验的正确示范。演示实验对学生具有示范性,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作演示实验不仅是完成实验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且还要通过演示成功、操作正确完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一目的。良好的实验习惯是保证实验课堂高效的关键, 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还可以减少器材的减损程度。

(二)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在复习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作业的习惯;运用所学知识或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 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 有的瞬息即逝, 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的观察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 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事例说明观察不仅在物理课堂上有重要作用, 而且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然后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记录观察结果。然后通过实验不断的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是思维的触角,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思考。每次实验前都让学生思考清楚: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实验?然后再做实验。养成习惯,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学会思考。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的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多“思”, 鼓励学生思考时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 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物理教学中还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 科学精神的养成

科学精神包括了实事求是, 不唯书、不盲从、正确面对失败等, 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 有这样的不良现象:教师希望学生能马上理解自己的意图、做实验就能马上验证课文内容。他们很少去引导学生思考的探索, 使得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只是依葫芦画瓢, 根本不能体会实验的原理和思想。有时即使演示实验失败了, 也很少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长期下来就给学生养成一种习惯, 按老师说的做, 照课本说实验结果而不管自己有没有看到实验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用“物质第一”的观点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 实验的设计过程、数据、记录必须真实, 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牛顿三大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无一是离开实验而臆造的产物, 教师可通过科学事迹介绍, 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教师还可用知识中不起眼但又最关键的、容易被混淆的知识设问, 往往不踏实、马大哈的学生容易出错, 然后帮其寻“根”, 对症下药, 让学生感到求实、求真的可贵。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有出错的时候, 此时要敢于公开向学生纠错, 从而对学生起到求实求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然物理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还有其他内容, 以上是本人着重阐述的一些方面。希望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能够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 还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教育不光是班主任的工作, 也是其他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操作行为规范的养成, 好的试实验操作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也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关键。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力求理解而不死记硬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在教学中还要渗透科学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物理,养成教育,科学精神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2

一、培养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新大纲指出:“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具,可谓写字的启蒙阶段,所以要特别注重认真写字习惯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差、写字时不专心、不认真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这些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狠下功夫,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强化训练。训练时,可从执笔的方法和写字的姿势入手,用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儿歌予以指导(如“怀里抱个头,腿下跑开狗”、头要正背要直,保持三个’一’“等等),然后再进行示范、指导、纠正和评比(多表扬)。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不仅字写得正确、端正、整齐,还能有效地预防近视、驼背等病症。在培养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时,先教给学生正确使用写字用具的方法,再具体指导做,反复训练,及时总结评讲,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培养认真听话、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

小语新大纲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十分看重,由此可见,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内容,若训练得法,对于组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听别人说话时,只有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够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边听边想、开动脑筋,才能理解说话的意思。因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听话训练时,要将教材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做到真切动听、有趣诱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加以适当的启发,使学生积极思考,才会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说话过程是思维活动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只有先想后说,即思维活动在先、言语表达在后、先打好腹稿、再表述出来,才能说得有条理,才能把想表达的意思叙述得清楚明白。因此,教学生说话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良好的习惯。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步骤,先告诉学生要先想后说,然后教师创设情境,示范说出一些简单的话(要规范、完整),再让学生模仿;而后教师说一半,让学生补一半;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再说出来。听和说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听说的训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一位老师多年坚持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按学号顺序演讲,一般一个星期大家轮流演讲一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演讲内容,课前可作准备,但不能带稿上台,这不仅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胆量的检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设或利用一些情境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说话游戏活动。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老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可见养成习惯是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方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吸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进行,并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课后也要布置阅读作业,开展多种读书读报活动,以增加阅读量,并定期检查、评比、督促,把培养阅读习惯延伸到课外。阅读的习惯有多方面,如读书动笔的习惯,读书思考的习惯等等,要养成这些习惯,老师在平时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例如学生读书批注习惯的培养,就要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方法:认读阶段,勾点圈划生字词,注拼音,写字义;略读阶段,勾点圈划表明段落依据的关键词,标示段落,编写段意;精读阶段,勾点圈划形象词句,勾点圈划出语感所需的轻重快慢,勾点圈划课后思考题中的相关内容,批注课文大意和中心;运用实践阶段,批注以课文为例进行观察与说写的范围,批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还可以摘录、质疑。

四、培养观察和思考、爱动笔的习惯。

作文水平的提高,各种技能的形成,都与观察和思考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使其养成习惯。在阅读教学中,要交给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结合看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特别是通过看图学文指导观察的方法,比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重点特点进行观察,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边观察边想象,等等。观察和思考是密切相联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时要积极动脑,勤于思考和联想,把观察到的有意义、有趣味的事物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又可以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后,为了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总结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非常令人同情,如果她能生活在我们这里就好了。那么,假如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照顾她呢?“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要把最好吃的东西给她吃。“有的说:”我要把最漂亮的衣服给她穿。“……这时候老师出示了《她来了》的作文题,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快地写出了一篇篇带有想象成分的作文。对”基础训练“中的命题作文,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的爸爸》这一文题,教学时一位老师是这样激趣的:”同学们,传人名人的事迹都有作家和记者为他们撰写,那么你们的爸爸作为普通人,所做的事情谁来记述呢?只有你们自己去写。所以,你们要努力把他们的事情写好。“这样,既可改变逼着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乐于动笔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还有像预习、复习、使用字典等习惯也是值得重视的。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决非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多角度的长期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3

一、识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在开始识字的时候,什么都觉得好奇。虽然学的时候觉得难,但是为自己学到了“字”而感到高兴、自豪。学生学到的“字”、“词”是今后长期要应用的知识,不仅会写学到的字和词很重要,还要让学生们懂得每个“字”、每个“单词”的含义,懂得应用是更重要的。例如,教单词“妈妈”的时候,不要停留在怎么念、怎么写,而应多向学生们提出 “小朋友们,你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妈妈为子女们都做了些什么?”“你为妈妈都做过什么?”“你以后想为妈妈做些什么”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能更深刻地让学生们意识到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爱,从此也能教育到学生:要尊重父母,对父母要有爱心、有孝心,不只是父母,对其他长辈也要有礼貌。

二、课文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在每篇课文当中都可以对学生对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但是部分老师认为只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行为教育,这是一种错误想法。我们朝鲜语文每篇课文一般分为三个课时来进行教学,第一节课是识字、朗读课文;第二节课是内容分析课;第三节课是综合练习课。而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可以进行行为教育。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教师在理解课文内容和综合练习的课堂教学中是容易体现行为教育的,并且教育得很好。但是在第一节课识字、朗读教学时,就不知道怎么做了。其实,在第一节教学当中也能做行为教育。我在给学生们指导发音和单词结构的同时,又在单词理解指导和单词的含义分析时进行了行为教育,还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行了行为教育。例如:在朗读课文当中“好奇”这个单词时,我没有轻易而过,而是向学生们提出“你们什么时候觉得很好奇呀?”“为什么?”“又有什么好奇?”“对有些事物和事件好奇时你会怎么办?”等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们懂得了,要从小养成追问的学习习惯,为解决疑问,向其他人或自己寻找解决答案的方法。只有养成良好习惯,懂得追问,寻找答案,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综合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

综合性学习课是综合每单元内容而编辑的,所以能成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好课堂,而且在每一节课堂的每个阶段也可以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甚至在玩“接单词游戏”的时候也能进行。例如:在朝鲜语文一年级上册的“接单词游戏”里,有找“李”字为结束的单词、找“家”字为开头的单词、“接单词游戏”等游戏。在这些课堂里不仅仅让学生们找“单词”,而且向学生提出“你们说,怎样找最简单、最快呢?”“你是怎么找的”等问题,让学生用很多种形式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们知道学习的方法,懂得思考、懂得合作交流,同时受到了努力解决问题、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的情感教育。

以上叙述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不重要,其实是我们经常面对而被忽视的问题,所以不要光想着在管理班级方面进行行为教育,应该在编写教案时,在每一个问题的细节部分下功夫。这样,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才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4

一、学习动机的激发

普通中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都是被动的, 是为了应付高考, 毫无内部动力。由于英语高考总分150分, 他们也懂得“6-1=0”的简单道理, 如果不学好英语, 三年的高中学习将功亏一篑, 因此,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想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从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去积极引导, 让他们了解学习英语的意义及重要性。应组织有意义的课内外的实践活动, 从内心激发学生具有学好英语的愿望。如:每天课前两分钟让值日生讲述一个简单的英文笑话或幽默故事, 让其他同学来解读、领悟, 或让学生进行单词的拼接、课文的复述等活动。一旦对英语学习心灰意冷了,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就比登天还难。对那些英语基础差, 想学又学不好的学生,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多给予他们关注, 一旦小有进步就抓住机会给予表扬, 让他们不但有愿意学的动机, 而且有学习的行为。这样, 一学期下来, 学生参与率均等, 人人有机会开口, 同时又让学生的口语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在兴趣中学习, 思维最主动、最活跃, 智力和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对“哥德巴赫猜想”有浓厚的兴趣而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伟大的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 英语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要求学生做到几个坚持:坚持每天记几个单词, 但必须是放在句子里记忆;坚持每天阅读一些英文读物, 可以是报纸、杂志或是小说;坚持每两周看一部英文电影, 无字幕更好。我经常给他们下载发音清晰、故事动人、引人深思的经典英文电影, 如《音乐之声》、《出水芙蓉》等, 以及迪斯尼动画电影, 如:《虫虫特工队》、《狮子王》、《美女与野兽》、《冰河世纪》等让其观看, 以培养学生的语意语感。又因为我是班主任, 在周五读报课时让文娱委员教唱英文歌曲。通过唱英文歌和看英文电影, 一些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渐渐地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课文学习中同样需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当学到《全日制高级中学教材书》 (必修) 第一册的Unit 15“The Necklace”时, 我让学生自己课后分组准备话剧表演, 各小组成员分别担任“The Necklace”话剧中的不同角色, 学生们兴致极高。有些学生甚至找来了道具, 台词背得滚瓜烂熟, 表演得绘声绘色。这样的角色表演活动, 不仅让他们巩固了课文的内容, 而且培养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师生间情感的建立

情感教育要言传身教, 教师对学生要倾注热情和关注。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是一种力量, 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功能和心理催化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真心实意地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 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既要严格, 又要谅解,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如:班上有位学生, 平时礼貌诚恳, 但性格较为内向。高一军训期间, 我发现她一副心事重重, 做什么都毫无激情的样子。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见她上课时睁着无神、茫然的双眼, 心不在焉。我觉得在她身上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一天下课后我找她谈话。开始她一言不发, 经过我细心地、慢慢地开导, 终于得知她从上学期 (初三下期) 开始, 每隔几天就有心情不好的现象, 此时做什么事情都毫无激情, 心里烦, 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活着没意思。这次谈话后她似乎心情好了一段时间。一个星期二的上午, 她的座位空了。原来她逃课跑回了家, 她父亲送她来学校, 她又跑了回去, 并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 不理睬任何人, 包括父母。我就主动打电话找她谈了将近两小时, 慢慢地她对我有了信任。她来校后我就带她到无人的教学楼后大声呐喊, 喊出心中的烦恼, 并告诉她以后如果心里烦时就一定要找我, 和我聊天。之后她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现在看到她在课堂上那双渴求知识的眼神, 脸上有的不再是茫然而是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神情, 我由衷地体悟到爱心的巨大价值和神奇力量。只有对学生细致入微地关心, 他们才愿意和老师进行思想交流, 对老师敞开心扉, 倾吐心声, 老师才能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活动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四、养成教育贵在坚持

同样一个教室, 一个教师, 而一些学生的成绩好, 另一些学生的成绩差, 关键是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同。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就收获一种命运。”可见,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的关键。而习惯的养成, 贵在坚持。这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必须循序渐进, 严格训练学生, 使他们做到习惯成自然。

(一) 坚持听力训练

从高一开始坚持每晚读报课听一段听力材料, 听时分精听和泛听两种。让学生模仿磁带上的语音、语调, 形成正确的语感。精听时听出每个句子, 并直到能复述;泛听就是听出相关信息, 完成听力练习。除此之外, 鼓励学生课余多听VOA、BBC等英语广播, 或观看CCTV-9电视新闻节目, 多途径地理解和学习英语。

(二) 坚持口语练习

语言是说出来的, 开口说是最基本的要求。正如李阳的“Crazy English”要求学生大声说一遍、两遍、……百遍, 直到自己上口为止, 便是自己的英语了。我要求学生先从读会单词到读会句子, 再将句子大声地说出来, 直到能背下为止。尤其遇到一些好的句型、优美的句子, 一定要求学生多说直到脱口而出。早读课规定每个同学至少要背下一个段落, 还不时地在班里开展英语诗歌、散文、故事等朗诵比赛。这样坚持下来, 学生敢开口了, 积极性也提高了,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说英语的习惯。

(三) 坚持写作练习

书面表达占高考英语总分的25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书写必须规范、工整、无涂改、标点符号正确等。每周要求学生完成书写练习一篇;用英文写周记一篇 (由老师批阅) ,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 对一些较为严重的错误有必要时进行个别面批, 纠正了很多诸如:I very like English;My home town has taken place grea changes;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样的中式英语表达 (Chinglish) , 在不断的坚持中, 全班同学的整体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总之, 英语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养成的, 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每个孩子像是一片新开垦的土地, 需要教师悉心耕耘。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成长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 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是老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摘要:升入高一的学生会感觉到高中英语与初中英语的学习大相径庭。一些学生甚至茫然得不知所措。因此, 培养高一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其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对学生学好高中英语至关重要。作者就英语学科的特点,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养成教育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养成教育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

[2]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5

摘要:社会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知社会,最终服务社会,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习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学校都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中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外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先进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推动我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社会实践;养成教育;中外差异

1.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现状,我国大学生很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相对优越,难以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状况,对创造社会财富没有明显的概念,容易出现唯我独尊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生活、社会经验,从而形成善解人意、诚实守信等品质,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和社会技能。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学生的生活阅历稀少,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走上歧途。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熟悉社会环境,理解社会环境中的正面、负面情形,有助于他们更理性地认知社会,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拥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质。

2.社会实践在中外养成教育的差别

2.1社会实践制度的差异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相关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该文件中指出各个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归纳到教育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中,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固定的教学学时和学分,学校要给予经济投入和扶持。我国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该文件再次强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目前,长春光华学院外语学院形成相对适应学校教育情况的社会实践制度,主要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度,文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规范和要求。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落实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待提高,没有具体的政策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较单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再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实际运用中出现各类问题;最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国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归纳起来,具备以下四个共同点:第一,国家重视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政策等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保障。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为高校的必修课,并且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所占必修课的比例。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大学课程教学。第三,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多样化,实践程度逐渐提升。首先,学校与企业双元式的模式,教师深入企业,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研究等完成实践活动;其次,劳动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形成职业观和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操;最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接受学校的责任课程的学习及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体验式的就业,就是通过实习等方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体验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内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能够从实习就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2社会实践教育途径的差异

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经验,同样能够对学生所学进行检验。目前,国内外高校都重视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我国高校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教材内容注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其次,我国高校在学生入学初期,会开展军训等军事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等价值观。但在我国的军训中,更注重形式化的教育,训练的时间较短,且学生在军训期间存在各类问题,难以达到军训的教育目的。再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在暑假期间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生产、服务、公益等活动中,从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能力,培养价值观和劳动观。但由于缺乏学校的组织,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实践活动,少数学生通过造假来获得学分,最终难以达到实践的目的。最后,我国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但对学生的素质的考核要求不高,教师和学生难以真正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教材内容要紧贴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部分非常简单,但注重活动性及与社会的联系性。同时,在教学中学校会邀请从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课程的讲授,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由于国外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目前韩国、美国等国家都要求适龄大学生服兵役,从军事训练中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同时,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组织或介绍下,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且实践活动的成绩将会纳入学生的档案,作为必修科目之一,也会参与考核,最终形成社会责任感。另外,国外高校将学生的品德、素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升学或者今后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更新教学理念

我国各大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3.2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政府要加强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完善既定的制度。首先,可通过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心理上仍存在应试教育的意识,大学的自由生活容易让学生放松或者迷茫,导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其次,高校要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且完善考核制度,通过激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教师要更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最后,高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与用人单位、社区、部门合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3.3丰富社会实践模式

首先,在大学生入学后,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学校和导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再次,学校组织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会社会的多面性,形成富有同情心的现代化新人;最后,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专业等,参与社会实践,并且主动地寻求实践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尚品德的人才。养成教育的理论教育学,学生只能够形成相关思维、语言和行为的概念,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将所学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习惯,并且最终养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唐征友,江春鸣.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12).

[2]周晓.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高职大学生暑期赴美社会实践研究与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02).

[3]王小云,王辉著.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

养成教育中的激励性评价 篇6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养成教育在德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所指出的:“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

课程改革呼唤新评价理念指引下的新的评价方式——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和动机,以鼓励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其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它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

二、养成教育中的激励性评价研究的背景

我校坚持“养心正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学校更是关注人的发展,实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邻近广州火车站,附近有密集的服装、钟业、鞋业、钟表、皮具、美容产品集散地的批发商厦,学校中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外地,学生来源复杂。因此我们前一阶段进行了养成教育的研究,并从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开展养成教育的深入研究。

那么,如何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我们认为,激励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孩子心靈深处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要得到别人赏识。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尤其数小学生最辛苦,他们一天在校学习近八小时,不比成年人工作时间短,晚上回家还有家庭作业,没有任何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他们主要靠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表扬来维持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检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效果,进一步深化养成教育研究,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传统的“甄别选拨”转为“育人为本”。

三、养成教育中的激励性评价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仅知道一个道理更重要。道德教育需要从习惯培养做起,特别是要从身边小事开始。而习惯的养成,激励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教育的责任就在于激发和激励学生,所以,我们要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的学生观。学生身上都有极大的潜能,我们要随时注意发掘,对一时出现迷茫、不知所以的学生,以朋友式的点拨和提醒,帮助他们顺利坚强走过。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这样的激励评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我校的激励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其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1. 构建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机制的研究;2. 构建班集体激励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3. 赏识改变孩子——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4. “评星晋级”活动方案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此,我校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着力构建学生自主发展为主导的行为规范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有效手段。

激励性评价体现了新时代平等、民主的思想。通过激励性评价,我们指导学生在班级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班级也有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团体意识、守规则意识,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激励性评价,我们指导家长在家里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家长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激励性评价,带动学校管理更加民主、自治,同时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总之,只要我们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用我们的爱心去正确地进行评价,那么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都是激励性评价,学生从中得到的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雨露和不断正确认识自我的阳光。

大学生军训过程中的养成教育 篇7

一、养成教育的涵义及其特点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通过正规的训练、严格的管理、系统的培养等多种教育手段, 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信、行”等素质, 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养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 是认知教育的延续和深化, 它是人类, 尤其是青年人所不可或缺的。大学生养成教育主要强调以高校为教育主体, 在学生家庭及社会的配合下, 根据学生身心形成的发展规律, 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 对大学生施加系统影响, 促使其形成或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1]

养成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 具有相对于其他教育更鲜明的特点。首先, 养成教育强调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既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疏导的作用, 同时又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其次, 养成教育具有较强的约束性, 往往通过道德的、规定的标准要求受教育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础。学生在按照规章制度的要求去学习、生活的基础上, 能不断规范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 并一步步向更高层次迈进。最后, 养成教育注重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人际关系实际, 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二、加强大学生军训过程中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军训作为大学的第一课, 为养成教育提供了土壤。根据学生特点、明确培养目标, 在军训过程中做好养成教育, 将有利于后续学生工作的开展及学生的成长成才。

首先, 军训过程中的养成教育是由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决定的。中国的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往往不能快速摆脱“高中生的影子”, 存在着身体初熟与心理稚嫩的矛盾。就中国的一项调查显示, 青年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 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 是从高中之后起跑的。[2]可见, 大学时期是青年成才的关键性阶段, 必须不失时机地抓好养成教育。军训作为大学的第一课, 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其次, 军训过程中的养成教育, 是由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的。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经济全球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 且因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群体不再是共性特征明显的精英群体, [3]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要使这样一个群体的学生成长成才, 必须施以深刻的思想教育, 配以严格的纪律约束, 帮助学生在初入大学起便摒弃错误价值观, 锻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再次, 军训过程中的养成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重视军训过程中的养成教育将有利于加强学生与辅导员的联系, 加深彼此的信任度, 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最后, 军训过程中的养成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军训, 学生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拥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成为具有坚定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大学生。这些能力和品质符合社会的需要,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原材料”。

三、军训中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与案例探析

笔者将自己在2010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军训工作的实例与上述理论结合, 提出了军训中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

1.规范教育:强化组织纪律性, 高标准、严要求

军训, 为规范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规范并不是要磨灭学生的个性, 而是要使初入大学的学生言行规范化、标准化。这种严格的管理模式会使学生从结束高考后三个月的“彻底放松”中走出来, 会让他们明白大学不是“绝对自由的国度”, 大学里也是要讲规矩的。

案例一:连长要求全连的内务摆放必须一致, 细化到牙刷的方向, 细化到抹布的叠放和箱子的整理。起初, 学生均表现出了困惑和叛逆, 班务会的时间, 我们要求班长向学生讲述部队的生活让学生进行对比。第一天的晚点名时我告诉学生“你们非常幸运来到哈工程, 这里的第一课很不一样!这是你第一次也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体会当兵的感受, 穿上这身军装, 就要对得起军人这个称号, 就要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们现在经历的磨练, 将成为你们一生的骄傲。”为了达到标准, 学生主动用洗衣粉刷地面, 坚持在刷干净的地面上压被子。规范教育的实施还离不开教育者的“身教”。在军训的过程中我每天都在出操前半小时到达学生寝室, 连长、班长到达后总是要把所有寝室的卫生都检查一遍;连长因肺炎住院期间也不忘每天到训练场走上几次, 班长嗓音嘶哑了却仍然坚持训练;如果学生没休息, 我也总是站在她们身边。我想, 相对于“言传”, 这种“身教”更具有说服力, 更有利于严格的规范管理。

2.纠偏教育:点滴渗透, 引导学生“先做人, 后做事”

纠偏教育,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补偿教育, 主要是为了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改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形成规范优良的道德品性。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她们常以任意长为半径做圆, 圈走一切她们想要的东西, 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奉献、不知道问好、不明白感恩。在军训这种集体生活的背景下, 教育者拥有了极好的纠偏教育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只要我们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合理的理由”, 她们是一定能够接受并改正不足的。军训中的纠偏教育并不是在一遍遍的说教中形成的, 通过发生在连队生活中的实例, 点滴渗透, 才能强化学生的意识。

案例二:因为坚强, 所以美丽

第一次离开家, 第一次经历如此艰苦严厉的军训, 学生经常会提出“要复读”、“要回家”、“想爸妈”, 这种情况下, 必须让她们学会坚强。解决这个问题, 我选择了一种严厉而幽默的方式, 发现苗头时先给学生一个宣泄的时间, 然后约学生单独聊。每天晚点名时我还会带着连队一起大声喊:“我能, 我行, 坚持, 坚持, 坚持!”每天, 响彻训练场和会操场的也总是“巾帼六连 (笔者所负责的连队) , 永往直前, 至真至善, 超越极限”的口号声。这几段口号虽没有什么文采, 但却给了她们一个很好的宣泄机会和一种坚定的信念。第二周起, 她们已经习惯了遇到事情自己面对、自己担当。

案例三:由“爱”而生的团结

训练的第三天, 有一个女孩的脚被烫伤了, 寝室的同学将她送到医院后就直接回来政治学习, 却没有向连里汇报。知道事情后, 我非常严厉地批评了她们, 并让这个寝室在全连前面检讨, 检讨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 而是为了教育。那一天的晚点名我记得自己反问了她们这样几个问题:“你们离开家人独自来到这里生活, 寝室就是你的家, 同学老师就是你的亲人, 如果家里有个人找不着了你们会不会担心?家里来了客人你会不会起身问好?进食堂的时候想没想过主动帮大家拉门帘?吃饭时, 小值日还在盛饭, 你是不是不管不顾地先吃?吃完饭如果是你收拾, 你愿意看到一桌子的西瓜子还是看到包好的垃圾?”听完这些, 她们都低下了头。回想起这二十三天的训练, 我想, 六连的团结绝不是在指导员简单的鼓舞中形成的, 也绝不是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就诞生了的, 而是因为“爱”, 因为她们爱上了六连, 爱六连里的连长、班长、导员, 爱六连里的每一位“战友”。这种发自肺腑的爱将她们凝聚在一起, 才让这个团队拥有了惊人的“战斗力”。

纠偏教育要寻找可以渗透的突破点, “大道理”的填鸭对于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已经过时, 有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巨大能量。

3.陶冶教育:重视团体活动, 寓训于乐

陶冶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 为的是巩固军训养成教育的成果。教育者在严格要求的同时, 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界限”, 要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在训练之余适当地开展连队活动, 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训练的疲劳感, 还可以为养成教育打上一剂“免疫针”。

案例四:军训第一周, 我选择训练休息的时间教学生唱属于女兵的歌, 尝试在每个班级都进行一次“心有千千结”的团队活动, 让学生体会团结就是力量。第二周, 学生慢慢进入疲劳期, 训练累的时候, 我会和大家一起唱《阳光总在风雨后》, 然后让她们相互按摩肩膀, 这样既缓解了肌肉的酸痛, 又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第三周, 班级被打散, 学生面对单调重复的动作总是打不起精神, 教官因为练队列训练进展慢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急躁的情绪。针对这个问题, 在休息的时间里我们让每一排的学生都玩“串名字”的游戏。我与连长、班长还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活动为的是加强学生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形成默契、放松教官的心情, 提升训练效果。汇演的前一天, 我与几个因病不能上场的同学一起, 给全连准备了一个“惊喜”——连队总结表彰会。在会上为同学们播放二十天来训练的照片和视频, 总结军训成果。为了感谢辛苦训练的教官, 我还将连队和班级的照片印在T恤上送给他们留作纪念。在会上我们进行了“最后的表彰”、“最后的点名”, 观看了学生准备的节目, 为的是让她们将六连的精神记在心里、带回学院。

陶冶教育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德性认知, 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看起来做几个游戏那么简单, 而是一种丰富了的, 提升了的养成教育, 它有利于将学生的感知转化为“内驱力”。

四、军训中开展养成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 它以制定科学完备的规章制度为起点, 并以规章制度、组织纪律、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行政措施来约束、协调、指导、规范学生的行为,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最终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习惯。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重规范军训期间的各种制度, 完善《大学生军训手册》, 同时, 辅导员要抓住机会向学生强调纪律观。

2.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放弃教育, 而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 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 进而完成自我管理和教育, 并不断地完善自我。[4]军训的过程中, 我们在管理和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工作者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通过目标激励等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规范、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 这样才真正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

3.倡导“快乐军训”的理念

在军训养成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一些教育者会对学生要求过分严格, 从而使学生出现了厌训、逆反的情绪。教育者可以在军训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入心理干预、团体活动等方法来缓解学生的疲劳。90后的学生开放、活泼, 推崇正义与良知, 有时并不是他们不懂得道理而是教育者没有能激发他们认真对待事物的态度。将“快乐军训”的理念带给学生, 使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感受军训的乐趣, 实为一举两得。

4.注重巩固军训养成教育的成果

需要明确的是, 养成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军训只是养成教育最近、最有效的平台之一, 这并不代表军训结束养成教育也随之结束。要引导学生将军训期间养成的良好文明礼貌、健康的生活习惯、吃苦耐劳的品质、团结协作的精神巩固于日常生活中。在军训结束后的学习实践中, 学生工作干部有义务继续向学生强调规范、纠正认识偏差并为学生持续的养成教育创造机会。

摘要:养成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 是认知教育的延续和深化, 它是人类尤其是青年人所不可或缺的。军训是养成教育的重要载体, 加强大学生军训过程中养成教育有利于后续学生工作的开展及学生的成长成才。军训期间要将情感、信念、意志与军训期间的养成教育联系起来, 抓住学生特点、重视养成教育, 为德育工作打牢根基, 树立良好的校园道德风尚。

关键词: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养成教育,德育

参考文献

[1]简福平, 陈旭.试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 (5) .

[2]李天怀.浅论加强高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必要性[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 1996, (S) .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8

关键词:教师,护士素质,养成教育,自我反思

护士素质是指做一名护士所应具备的条件, 包含着思想观念、业务能力、心理特点、道德品质和健康水平等各方面的内容。现代护理观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士不仅要钻研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精湛的技术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痛苦, 同时还应具备人文知识, 有很好的涵养和礼仪,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现在的护生多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的娇生惯养, 他们养成了任性和被人照顾的习惯, 敏感, 争强好胜, 缺乏自控及调节能力, 面对激烈的竞争缺乏承受能力, 怕脏怕累, 吃苦耐劳能力较差, 缺乏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 爱面子, 不愿多问, 缺乏沟通能力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培养合格护士的最主要的障碍, 因此, 护士素质养成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我校从2006级入校的护理专业学生开始, 以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为契机, 将护士素质养成教育寓于其中, 经过2年对15个教学班级的实施, 除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之外, 还结合教学与实践总结经验, 形成了教师特有的自我反思, 现总结如下。

1 自我反思的内容

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具有研究性质, 是教师教学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它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 才能得以真正的实施。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为了把护生培养成符合患者与社会期望的、能够适应护理岗位、持久热爱护理岗位, 并能在护理岗位有所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现代护理合格人才, 自我反思的内容包括如何使护理学基础、护理技术教学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如何使护生将护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于护理实践中;怎样提高护生对职业内容的认同度;怎样通过教师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

2 自我反思的过程

教学自我反思分为教学前、中、后3个阶段。第一阶段,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 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并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 从教材各部分的不同特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制订教学目标, 优化重组教材, 统筹安排教材各部分的知识点, 尤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最大限度地体现教材的学习价值。其核心是通过护理教学培养和训练护生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设计什么样的课堂情景, 怎样引出新课, 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使教学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等。

第二阶段, 在教学中反思, 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 能使教学高效地进行,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首先, 护理专业课教师是护生认识、了解护理专业的窗口, 教师的专业态度、言谈举止、衣着打扮等都给护生以样板和示范作用。因此, 教师应重视护生的整体发展, 重视护生的日常生活, 使护生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 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磊落大度的胸怀、优雅得体的语言行为习惯, 这样护生在将来才能扮演好符合社会期望的职业角色。其次, 要把这些静态的专业知识信息激活并传递给护生, 使护生易于接受, 护理教师就必须具有研究性思维和化繁为简的能力。另外, 语言的表达能力也会影响信息的传输, 语言的科学性与通俗性、语调、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等都会对信息的传输起到很大作用。再次, 教师不要凌驾于护生之上, 要主动搞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使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主客体互动、互换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护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唤起护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还有, 教师在向护生传授技术时要动之以情, 对专业教学中每一件教具的选择、安排, 对每堂课教学环境的布置, 对每一项技术操作示教动作的设计都应讲究合理、规范化。教师通过自己的精心备课, 刻苦练习技术去反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如教师面对“护理模型人”示范操作时, 总是动作轻柔, 和声细语地与“患者”讲话等。教师要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护生。为了优化教学, 我们在护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护理礼仪学课程, 每周2学时, 共计30学时。通过实例举证, 讲清楚护士礼仪的基本原则、护士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讲解护士的仪容礼仪、举止礼仪、服饰礼仪、言谈礼仪、交往礼仪, 在讲授过程中, 采取多种手段如观看教学光盘、情景模拟等, 同时教师示范, 由教师身着洁白的护士服, 用优美的姿态、温柔的语言在示教室进行护士的面部表情、站姿、坐姿、蹲姿、推治疗车、端治疗盘、持病例夹等行为的示范。第二、三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 第四学期进行操作实训强化, 使护士素质的养成教学接续下去。

第三阶段,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反思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 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 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在今后改进等。

(1) 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 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进行长期积累, 这样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 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 教学实践多么成功, 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难免有疏漏之处, 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教师在课后要静下心来, 认真反思, 仔细分析, 查找根源, 寻求对策, 以免重犯, 使教学日臻完善。

(3) 记录护生情况。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反思护生的反馈信息, 把护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 以利于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同时, 护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 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将其及时记录在案, 师生相互学习, 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4) 需改进和完善的地方。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以及护理专业招生人数的增多, 护理教师和实验场地相对不足, 对护生素质训练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我校护理专业招生尽管有一定的准入条件, 但实施起来很难严格把关, 一部分达不到护士素质要求的学生选择了此专业, 增加了素质训练的难度。如果实施淘汰制, 即对经过训练后仍然达不到护士素质要求的学生实行转换专业或退学, 这样培养出来的护士质量会高一些。

3 自我反思的讨论

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会教育”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自我反思, 通过研究, 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完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见解, 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教师只有通过反思, 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这样经验才能成为促进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只有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经验存在的局限性并经过反思使之得到调整, 才能形成符合课程要求的先进教学观念和自己的教学哲学。

教师之间多开展相互听课、观摩活动, 不但可以避免因闭目塞听、孤芳自赏而成为“井底之蛙”, 而且能够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除了要多争取观摩别人的课堂教学, 还要研究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从课堂结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 客观、公正地评价其得失。教师对所听和观摩的每一堂课都要进行研究、思考、探讨, 用以反思自己的教学, 进行扬弃、集优、储存, 从而实现创新。

实践证明,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教学与反思相结合, 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达到理性升华, 获得情感上的愉悦,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袁爱华.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自我反思[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7.

[2]佘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 2003, 24 (4) :53~58.

[3]张瑶姬.基础护理教学适应整体护理之浅见[J].齐鲁护理杂志, 1999, 5:393~394.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9

一、先辈事迹

曾国藩 (1811—1872) , 湖南双峰县 (原属湘乡县) 荷叶乡人, 清末著名中兴名臣, 谥文正。他修身律己, 以德求官, 礼治为先, 以忠谋政, 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国藩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 非常人所能及。在修身方面, 他从少年起就立志修身奋进, 苦研儒释道精髓, 对儒学造诣尤深, 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 通过天天写日记的方式反省和提升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 豁达大度, 一生朋友很多, 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 不论遭受多大打击, 都不灰心丧气, 而能再接再厉, 坚持到底。在治学上, 强调“体察涵泳, 格物致知”, 他作为“桐城派”的一大家, 儒学功底深厚, 又悟老庄精神, 治学严谨, 养成了每天必读经书的习惯, 终身不殆, 并传至后辈, 成为曾氏乃至双峰为学风气。

蔡和森 (1895—1931) , 字润寰, 号泽膺, 湖南省双峰县永丰镇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 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 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蔡和森思想敏锐善辩, 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对学子而言, 他的精神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精神, 二是敢于冲破旧世界的求是创新精神。

二、历史名人对双峰学子养成教育的影响力

双峰学子读书进取的风气较浓, 在曾国藩、蔡和森等杰出人物的影响之下, 学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受熏陶, 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双峰学子在学校的精心教育和组织下, 通过参观荷叶乡曾国藩故居、永丰蔡和森纪念馆等方式, 阅读相关书籍、历史文献, 以及民间的口传亲授, 对曾国藩、蔡和森等人的事迹了解较为深入, “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观念像种子一样树立在学子心中。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以下简称“双峰一中”) 第79 届学子朱荣辉先生在学成后, 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03年, 北京市政府邀请他承建了SARS流行病毒信息管理系统, 负责非典信息数据的统计。他无暇顾及自身的安全、公司的命运, 带领公司16 名专家一头扎进了浩繁的数据之中, 扎进了别人避之不及的非典戒严区。为此他不仅没有赚到一分钱, 还付出了三百万的科研经费。这完全是为国家的义务付出。此外, 双峰在政界、军界、商界人才辈出, 众多人物头角峥嵘, 后起之秀不断, 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敢为创新的进取精神。曾国藩敢打敢拼创造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 双峰学子的精神品性也延续着他的豪情。辛亥志士禹之谟首倡革命, 葛健豪年过半百赴法留学, 蔡和森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 秋瑾、向警予、蔡畅等女杰冲破传统一往无前, 无不是敢为创新精神的最好体现。今日双峰学子正也是凭着这种精神, 在求学的道路上精益求精, 学有所成。双峰一中的“砺志、尚勤、求是、创新”校训, 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3) 严谨的治学风气。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 习劳习苦, 可以处乐。此君子也。……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 早晨要早起, 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 皆黎明即起, 尔之所知也。”这种崇耕尚读、诗礼传家的淳厚民风深深影响着后来的双峰学子。双峰学子早读晚习, 以苦为乐。恢复高考制度以来, 双峰输送了大量的学子进入全国各地的高等学府, 一个普通的山村甚至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名牌大学的学生, 这样的风气也孕育了无数专家、学者。

(4) 做人与做事相得益彰。双峰杰出人物对学子的影响还体现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 还要做好人。宽容平和、以德为先, 勤俭廉劳、居官不傲, 感恩图报, 乐善好施等品性也表现在双峰学子的身上。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有所成的双峰学子在自己创业成功之时不忘回报家乡, 回报母校。有回家建厂办企的, 有无私捐助寒门学子的, 有热心公益支持办学的。这些学子的知恩图报行为又激励着更多的学子刻苦攻读, 感恩奋进。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10

所谓榜样教育, 就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 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 使学生从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 孔子常举尧、舜等人作为榜样, 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他还强调以身作则, 认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榜样在小学生习惯养成中具有两大作用:一是示范作用;二是激励作用。

那么如何科学实施榜样教育呢?

一、选择榜样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在某一阶段中习惯养成方面的需要, 选择好不同类型的榜样。在注重榜样类型的选择的同时, 教师选择的榜样, 应考虑最好是学生身边的, 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的典型。同时还要高度重视教师自身行为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若把自己置身事外, 道理讲得再透, 教育的形式再好, 艺术性再强, 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不能把自己排除在榜样者和学习者之外, 推荐给学生的榜样, 也是自己的榜样;教师自己同时具有学习者和示范者的双重身份。

对榜样的慎重选择, 并不是要选择完人, 应当有一个广泛的真善美的标准。任何德育内容, 都应当是真实与真诚的, 都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益于社会的进步的。但这并不是说, 德育内容不能反映假恶丑。如果过度渲染榜样的事迹, 人为拔高榜样的作用, 导致榜样缺乏可信性, 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由于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 使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形象同时受到损害;往往出现人人赞扬榜样, 但无人将榜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 最终使榜样教育归于无效。

二、树立榜样

选择了可供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后, 还需要有一个树立榜样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教师对所选择的榜样进行事迹的总结、推广, 让学生知晓榜样的典型事例, 明了榜样的可贵之处, 清楚需要向榜样学习的内容。这时候, 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明白, 这个榜样的优点是什么, 避免学生将榜样全面化、偶像化, 避免这个榜样其他方面的过错行为对榜样形象的损伤。比如青少年学生崇拜歌星、影星, 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偶像, 认为他们各个方面都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当这些偶像出现问题的时候, 就全面否定, 动摇自己的信念。

因此, 对榜样的树立, 要做到实事求是, 对榜样的事迹不夸大, 更不应该虚构。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榜样进行宣传的过程, 要通过一定的形式, 搭建一定的平台, 对榜样进行展示。比如, 可以通过班队会、学校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校园网络等,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榜样, 从而将榜样以一定的形式正式树立起来。

三、维护榜样

学生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 榜样的教育作用也将长期存在。正是由于其具有长期性, 如同机器需要保养维护一样, 作为榜样本身也需要不断地维护, 让其始终保持榜样的教育价值。一方面, 教师要不断强化榜样在学生习惯养成中的地位, 号召学生向榜样学习;另一方面, 要警惕榜样自身在这过程中的行为反复。特别是教师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作为榜样, 更是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教师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榜样,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 不再具有榜样的特征, 甚至成为比一般学生做的更差的人物, 其负面的教育效应简直是毁灭性的。因此, 教师在实施榜样教育的过程中, 要经常检查榜样保持情况, 通过不断施加激励、寻找恰当时机点拨等方式, 警醒和鞭策榜样保持本色。

“雷锋叔叔无户口, 三月里来四月走”。这句灰色的童谣, 虽然只是调侃的话语, 但却暴露出当前榜样教育中存在的走过场、做形式的现象。对榜样的维护, 实际上也有一个长期坚持的问题。要通过长期坚持, 不断强化, 来帮助学生养成习惯, 形成自然的行为。

四、生成榜样

一些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 本身也具备了榜样的特征和条件, 这个时候, 他们就生成了新的榜样。教师要特别注意对新生成的榜样的再树立、再推广, 因为这些新生成的榜样, 所具有的教育价值, 甚至超过了以前所树立的榜样。一方面, 他们的成长, 使其他学生看到了自己成为榜样的可能性, 觉得成为榜样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事情, 从而产生模仿动机。另一方面, 新生成的榜样又会促使先前树立的榜样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危机感, 进而更加自发、自觉地保持好榜样本色。同时, 这样循环往复, 形成一个滚滚向前的潮流, 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榜样教育在学生养成教育中往往是潜移默化进行的, 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式教育, 它一旦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产生作用, 会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模仿榜样的行为, 学习榜样的事迹, 其教育效果也一定会更加长久、更加显著。

摘要: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在养成教育中不能搞突击式、运动化, 因而榜样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榜样教育的示范、激励作用入手, 结合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特点, 论述了在小学生习惯养成中实施榜样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学生,养成教育,榜样,作用,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娟, 论榜样的激励作用及其机构的重建[J]职业圈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学中的养成教育 篇11

学前教育是所有教育工作中最重要且最复杂的工作,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将伴随而且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但是学龄前儿童缺乏自我判断理解能力、自理能力、自我评价意识等,这样就增添了教师工作的难度。在此,我想谈谈我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点滴发现与感悟。

一、合理选择夸奖时机

曾在一节语言课上听过这样一段对话:教师在叙述中提到了“哥哥”一词,突然一个女孩插话道:“老师,老师,我有七个哥哥!”老师随即回答:“嗯,你真不错!”说完,老师又继续上课。我顿生疑惑:“‘你真不错是什么不错?是有七个哥哥‘不错,还是幼儿敢于表达‘不错?或者是其它的?”仔细分析,更觉不解:“老师的这一句‘你真不错用得恰当吗?这样的夸奖需要吗?”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是要夸奖的,而且夸奖的确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但夸奖要看对象,要针对实际,同时要注重夸奖的实效性。幼儿年龄偏小,尚缺乏自信心,同时缺乏自我评价能力。试问,这个幼儿能判断出老师是对自己哪个方面的表现进行夸奖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仔细分析该幼儿当时的心理,很大程度是想向老师、向小朋友炫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说通俗一点,她“出风头”的嫌疑很大。同时,她在老师说话过程中插话,这本身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教师应及时帮助,教育让其改正,否则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坏习惯——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不善于倾听。由此看来,这样的夸奖还能要吗?

诚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声鼓励,一句表扬,能产生很大的效应,让他们拥有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断积累,会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然而,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正确的方法应是该表扬就表扬,该批评则批评,要以表扬、肯定为主,批评为辅。

二、积极面对孩子的进食困难

在幼儿园,老师们因为幼儿的进餐想过很多办法,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列举一二。

很多幼儿不吃绿色的蔬菜,吃饭时总能看见桌上堆积着很多一口也没吃的蔬菜,胆小的幼儿挑出来扔在椅子下,以免老师看见。为此,老师精心准备了一节科学课《蔬菜有营养》,用实物和挂图调动幼儿直观感受能力,让幼儿认识多种蔬菜;自编了一个故事,让幼儿明白蔬菜有哪些营养,认识到多吃蔬菜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好处等。幼儿在精彩的课堂上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很多幼儿在后来进餐时改掉了以往的坏习惯,有个别幼儿竟然当起了“小老师”,“小说客”,劝说不爱吃蔬菜的人多吃蔬菜。

为了调动幼儿进餐的兴趣,老师引导他们对饭菜进行观察:请小朋友们看看今天的菜有几种?你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请你们跟碗离近一点,用鼻子闻一闻,香不香?……幼儿在回答老师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多种感观,在不断的发现中体验成功:看,我挺不错的,知道的东西还不少哩!幼儿会因此拥有一份愉悦的心情,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进餐?有时,个别幼儿进餐表现好,老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比如,在额头上贴一朵小红花),这样对所有的幼儿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好胜心及表现欲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好的幼儿所起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朵红花能帮助解决一个难题,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对于孩子的进食困难,是能够想出很多切实有效的办法的。即使在家里,家长也能想到好办法,比如:和孩子比赛进餐,把吃饭变成一项游戏,不断改变食物的品种、形状,改变餐具等等。

三、教师与家长携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镜头一:

早晨8点,家长送幼儿入园。一位妈妈送可爱的儿子入园。儿子自个儿去插晨检牌,妈妈跟着进了教室,提了一把椅子放在儿子平时坐的地方。

这位妈妈连续几天均是如此。

镜头二:

下午5点,幼儿离园。一位爷爷来接孙女,走到走廊外侧的台阶处,从兜里掏出一瓶酸奶给孙女。

经过多次观察,这位爷爷来接孙女时,总是带着这样那样的东西。

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爸爸妈妈关心子女,天经地义,是能够理解的。但是,细分析,往往他们的好心会起反作用:孙女知道爷爷会带着东西来接自己,在幼儿园吃晚饭时就会吃得少,甚至不吃,从而形成不好的进食习惯;儿子会因为妈妈的代劳而不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久而久之,会养成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很多孩子的言行举止是被成人给惯出来的,给宠坏的。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还依赖于家长的配合。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要能产生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必须有赖于双方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一是教师发现这些现象后要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从幼儿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力求形成教育目标的统一;二是家长与教师从育儿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磋商,想出好点子、精点子,共同改变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三是家长应克服溺爱孩子的不良心态,不要担心苦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终身发展的基础。

优化品德教学 促进养成教育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道德认识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规律, 我在上思想品德课时, 多采用讲故事、实践操作、投影演示和小品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大脑的兴奋点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转移,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不合乎道德的行为, 往往并不是他们有意而为的, 而是缺乏道德认识造成的。如有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节俭、什么是浪费, 什么是勇敢、什么是冒险, 什么是诚实、什么是欺骗, 因而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行为。对这种情形, 通过教育虽然可以对其起到启蒙与辨别是非的作用, 但是, 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还必须由近及远、循序渐进地选择他们经常接触的、能理解的具体事物。如:爱祖国的教育, 就要先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的情感, 然后有意地发展。随着教育的深入, 学生情感的加深, 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就提高了。

二、重视情境教育, 培养道德情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这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道德情感是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也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态度的表现。一般表现为爱国情感、集体情感、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自尊感、荣辱感等。在教学中, 借助录音、歌曲、投影、演示等, 创设具有较强感染力的情境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如教学《诚实》一课, 我用色彩鲜明的投影片和配乐录音, 向学生讲述了一则动人的故事:一位国王为选择王位继承人, 将煮过的花籽发给孩子们去播种。几个月后, 当别人手捧盛开的鲜花送给国王时, 只有一个少年抱着空花盆伤心地哭泣……这样就将学生带入了一定的情境, 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了“诚实守信”的种子, 唤起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从而促进道德的培养。又如教学《不要讥笑他人》, 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发问:“从小到大, 别人给你起过外号吗?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或缺陷被别人讥笑过?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呢?”由于大多数学生曾经有过这样的情感体验, 所以他们主动参与的欲望特别强烈, 感情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 说得情真意切:被别人讥笑时, 伤心、难过, 痛苦、愤怒, 抬不起头来。由于学生经历过真实的情感, 教学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认同。然后, 我们利用心理互换法、榜样感染法等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道德情感, 把深刻的道德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结合在一起, 情通理达, 情理交融, 从认知情感到行为实践的转化也就自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 学生之间互相取外号的现象也基本消失了。

三、课内外相结合, 强化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升华, 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 道德行为的转化与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因此,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不仅是知行统一的最好方式, 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最佳途径。

如《关心父母》一课的教学:课内, 我利用听录音、榜样激励等方法,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唤起学生主动关心父母的情感;课外, 又以“孝心献父母”为题, 开展了“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 让孩子们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琐事, 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与操劳, 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无私、博大的爱, 从而使学生对父母的关心、挚爱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如“三八妇女节”到了, 利用思想品德课, 我们开展“我为妈妈献贺卡”活动。一上课, 我就开门见山地问:“三八妇女节到了, 你打算做些什么呢?”“帮妈妈做家务, 打扫卫生。”“送妈妈贺卡。”我表扬了这些学生的想法。接着我读了以前一位学生的周记, 主要讲的是她曾用零用钱给母亲买了张贺卡, 结果母亲责备她乱花钱, 她做了一件没有让母亲高兴反而惹母亲生气的事。接下去我问:“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怎么办呢?”很多学生想到了要亲手给母亲制作一张贺卡。于是我们就利用这节思想品德课请学生设计制作贺卡。做贺卡, 送贺卡, 其实是一个十分简单的活动, 但从学生星期天写的周记和思想品德课介绍自己的“作品”, 特别是学生在贺卡上写的诗或贺词中, 我们可以体会每位学生内心流动着的对母亲的无限感恩与热爱之情。

实践证明, 课内外相结合, 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强化训练, 效果明显。通过开展上述活动之后, 帮助父母做家务的学生越来越多, 原来学习靠父母操心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一篇:工布地区下一篇:国内外关于休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