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24-09-14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精选8篇)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1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 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而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加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要遵循的原则

1.1 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统一的原则。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和思想内容是辩证统一、密不可分的,每一篇课文都包含着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文因道存,道以文显。对语言文字形式的分析,能加深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又能更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形式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并能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感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以文悟道,经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同时,因道学文,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培养语文能力。

1.2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靠语言来组织,二者相依存。在理解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过程中,都需要思维。语言训练不能离开思维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要贯穿在语言训练中,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1.3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全面发展的原则。在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达到理解和吸收;说和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倾吐。提高了听和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读和写的能力,反过来,读和写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利于听和说能力的提高。同时,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总之,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必须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训练时,要注意各自特点,协调进行,共同提高。

1.4 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学习语言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接受检验。语文课课内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而语文课堂之外却有广阔的语文活动天地。因此,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内;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教师要认真进行课内教学,鼓励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于课外,积极指导课外学习,发展学生的特长,使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相互为用,提高教学质量。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法上。一是培养学生识记能力。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要求学生对生字读音准确、书写无误,对新词语理解正确;二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结构、方法,对体裁不同或相同的课文进行分析比较,把教材作为例子,由讲读延伸到自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反复训练,以掌握阅读技巧;三是指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欣赏文学作品的现象和描写,对学生同时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四是指导和训练学生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卷点批注、摘录、制作卡片、写读书心得笔记、列提纲的习惯;五是督促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多看报,多听新闻,多看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如中央台的“开心词典”等益智类节目),每学期应提倡阅读2~3部名著。阅读教学从以上五个方面认真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必定会大有提高。考试中的选择字音、字形、词语的运用等就不会出现失误,各类文体的语段阅读也会手到擒拿。

2.2 构建“创造性”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形势的要求了,这就要改变观念,改革教学。在教学中,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2.2.1 教师教给多种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如诗和散文,要满怀感情边抑扬顿挫地诵读,边想象诗文中的意境。读戏剧,让学生分角色演读比赛,写出人物分析。读说明文和议论文,要快速阅读,然后写出文中几个要点。读小说,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环境或人物的肖像,写出人物分析。

2.2.2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经常让学生边读书,边提问题,逐渐养成思考的习惯。

2.2.3 教师要善于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实现思维交锋,智力杂交。争论使学生思维富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逐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2.2.4 讲清重点、难点、疑点知识间的联系以及读写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小结,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对教与学做出及时评价。语老师用大部分时间引导学生做卡片、做笔记、整理知识系统。

2.2.5 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培养学生迁移与创造能力。教师设计作业大致可分三类:一是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结构;二是听、读类输入信息方面迁移性训练;三是说、写类输出或生成信息方面的训练。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人的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 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 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 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 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 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 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 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 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 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 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 在人才成长过程中, 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 一个是上位概念, 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 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 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 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 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 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 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发掘潜能,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 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 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 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 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 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 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 (1) 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2) 语文智能素质,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3) 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 (4) 语文道德素质; (5) 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 (写字) 的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 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 是深层的教育, 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 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 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 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 是一种综合效应, 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 提高语文素质, 将有利于各类人才的成长, 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础。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

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 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 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 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 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 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 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 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 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 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 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 (1) 有明确的训练目标; (2) 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3) 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 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分层递进, 逐步深入) 、训练的反复性 (多种形式, 反复训练) 、训练的广泛性 (全体参与, 全程参与) , 使之由不懂到懂, 由不会到会, 进而由学会到会学; (4) 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 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激发兴趣, 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3.实行开放性的教学。

进行“着眼能力, 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 以“整体理论” (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主体教育思想” (学生主体地位) 及“和谐教育理论” (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 充分尊重学生人格, 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 促进全面发展) 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 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为时代育人”为宗旨, 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 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 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实行“三沟通”的原则, 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 课内打好基础, 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 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 (1) 语文的课堂教学; (2) 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 (3) 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 (4) 环境语文, 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 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各自的功能, 又发挥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 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 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 突出了实践环节, 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 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 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 从读到写, 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分量——采用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 强化实践环节, 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训练的归宿。

第四个特征是坚持“面向全体, 承认差别, 分层施教, 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 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

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 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 笔试与口试结合, 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 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口试是个难点, 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先测出教学班的水平分, 在教学班水平分控制下, 测出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 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应用、语文情趣、思想政治及思维品质、文化知识等方面普遍高于平行班。 (2) 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都比较强。 (3)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有些方面特别好, 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丰富了认识, 积累了经验。开放性的教学虽然理论和认识还不完善, 尚需实践去验证它、丰富它、完善它, 然而, 经过科学的精练的概括, 它已初步形成了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它代表着语文教改发展的趋势, 是一种历史潮流、时代走向, 也是小学语文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教学评价与语文素质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成绩考查方法, 它对教育效用予以价值上的判断, 是指导教学和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 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标准和实施方法。

(2) 全面性原则。

要坚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

(3) 可行性原则。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3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是以人的自然遗传的禀赋为基质,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内在相对稳定的机能性品质。”进行素质教育,就是在承认每个人先天都蕴藏着丰富潜能的前提下,通过教育的手段使这些潜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即通过科学的训练,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实现优化,从而达到较高的水平。

由于素质教育所针对的是人的内在整体的综合水平,它不局限于道德或智力等方面的个别属性的质量,所以,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它既包括理想、道德观念及社会文化素养,也包括智能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等;又由于素质相对稳定的特性,它不是短期教育可以奏效的,所以,素质教育是需要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对于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对此应予高度重视,把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的精神渗透到具体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高。

一、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语文习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语言,学会阅读,学会说话;正确运用语言,学会写作,学会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学生今后進入社会、融入社会,建立健康人际关系,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语言实践,注重语言互动,注重生动的沟通。要通过学生的多听、多读、多交流,使其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强化语感训练,学会恰当的表达;通过语言文字创设的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让学生体验某种情感、情绪和情趣;通过某种意念、思想和观点的传递,学习和正确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

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领悟。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揭示深刻的主题思想;边阅读边体会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体会末尾几段议论的深刻含义。从作者对主要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的三笔两勾的形象描写,去领会作者的遣词造句的巧妙所在和语言大师驾驭语言的艺术特色。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又让他们领会作者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精神,必须联系现实,注重实践,强化语文的训与练。训和练,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训与练的合一,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在训练中要切实指导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达到学以致用;通过训与练,把课内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从更大的领域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

为此,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办报,选读优秀书籍报刊;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不同样式、风格的写作训练,培养其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做好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文材料组织与运用习惯。

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美育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起着德育、美育和智育的作用,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波澜,从而起到影响心灵和行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心灵,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的作用。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汉代思想家王充也有过“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的论述。教学鲁迅先生的《故乡》、《祝福》等文学作品,要让学生对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有一个认识,对现实生活中的封建残余思想有一定的识别和抵制能力。教学《七根火柴》这样的描写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要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震动,精神上受到鼓舞。

语文教学要通过剖析文学作品思想和艺术内容,展示真善美,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产生共鸣和思索,得到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要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共同发掘和探索,使学生懂得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赞成什么,抵制什么,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高尚的品格。

三、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不应低估。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符合现代化教育理念、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推行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运用教材内外的丰富材料,有意识地主导并与学生共同营造有优雅气氛、有生动互动、有青春气息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发挥。

试论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4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5

摘 要: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重知识灌输,轻技能训练;重考试,轻发展;重高分,轻素质;重死记硬背,轻实践能力;重照本宣科,轻发明创造。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养成。教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就是交给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利器,就是交给学生独立打开知识宝库进行自主探索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法,就能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灵活应变,果断决策,不断创新,从而获得飞跃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必须把“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评价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主要看三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涉及到电教手段、教具、学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学,教师创设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看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看教学是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

三是评价教师的基本功素质。这里的素质是“狭义”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的素质包括读、写、算、画。主要看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亲切,有感染力;写画是否美观、实用,能否起启示、点睛、梳理作用。内在的素质主要看课堂调控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恰当地引导自学,正确地处理突发情况等。

四是评价差异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看教师能否把握学生的差异,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是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教学评价不能单一地从某一侧面进行。以往的评价重点是评价教师的“教”,而不是评价学生的“学”,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转到以评价学生的“学”为重点上来。上述评价内容,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宽泛的相容性。

适合素质教育的课堂评价标准,目的是保障每个学习者享有学习的基本权利,重视每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具体说主要评价如下内容。 一是评价学生的群体参与。首先要看一堂课中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从人数上看,如果课堂上只是一两名或三五名优生不时举手发言,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两耳不闻他人事”,不动脑,不动笔,不张嘴,尤其是所谓的“差生”无动于衷,这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其次要看参与学习的质量。这里指的是,反对那种形式主义、表面热热闹闹的虚假主体性,反对那种在课文的表层徘徊、语言和思维水平低下的`肤浅主体性。

二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在学习的兴趣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索然无趣,(可以从语言、表情、动作上看)或者是“不是来自本身内在的兴趣,而是在教师的奖励下所获得的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这都不是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要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点,调动学生满怀兴趣深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教材内容固有的乐趣。

三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途径。评价时首先要看学生的自主性,如果学生是在自主学习,这无疑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学生的合作,看学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样。其三要看学生的探究,看学生探究的欲望,看学生对教材是否能有创造性的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也是被动、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的一种替代。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

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6

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作者:祖秋颖

来源:《成功·教育》2013年第03期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体育工作者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剖析自己,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改革,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本文针对学校体育改革谈些看法。

【关键词】应试教育;体育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界已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体育界由“应试教育”向“健身教育”转化,特别是在教育部提出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我国的学校体育应有重大的改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和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一起构成的。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弱,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程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无情的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不适应

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并不相符。

二、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1.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②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爱护公物。结合当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体育事件,例如足球赌球,让学生正确的看待它,辩证的看问题,不能一味的指责,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为我们的社会聚集更多的正能量,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正直善良,那我们的国家将加速向好的方面发展。

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④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现在的家庭多是4+2+1的模式,即四个老人加爸爸、妈妈加一个孩子,我们的学生多数是在六个大人百般呵护中长大的,他们像温室的花朵,没有经历过挫折,抗压能力差是他们共有的“特点”,作为体育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告诉他们体育比赛有胜就有负,生活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正确的对待胜利与失败。⑤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2.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③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④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3.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②讲授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目的的使学生接触多种体育运动项目,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②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劳动素质的培养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②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的精神。

三、结束语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7

一、培养学生健康情感, 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情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 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 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语言、行为和暗示等手段来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产生亲近、尊敬和爱戴以及憎恨的感情体验。黄麟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要注入“情”, 突出“情”, 使之贯穿于语文科读文教学的始终。

当今的独生子女,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 而情感教育主要是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感染他们, 引导他们成为一个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人。每当班内有学生生病时, 我总是亲自把他们送到校医室, 陪他们检查, 在他们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温暖。当变天的时候, 我总是提醒他们多穿衣服, 让他们感到亲人的呵护。在知道语文差生时, 我总是先表扬他们的闪光点, 然后委婉指出不足, 鼓励他们进步, 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 不仅让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而且他们变得乐意接受知识了, 同学之间还学会了互相关爱。

二、巧用典型课文, 进行品德教育, 提高学生修养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时期。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 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个性。

比如, 在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时, 我就组织学生围绕着“假如没有博西先生的资助, 父亲能否取得成功”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拥有认真执着的精神才是成功的关键。并且大家表示, 不论是现在的学习还是以后走向社会, 他们都会发扬这种精神, 争取在本职工作上有出色的表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我们在欣赏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同时, 不仅为他的宽容大度所折服。正是由于他的宽容, 赢得了大将军廉颇的敬佩, 二人团结一致, 为保卫赵国的安全起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 在人际交往中, 宽容的魅力。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精神,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经过学校教育和学习, 有些同学们即将怀揣这对未来的美丽憧憬走向社会, 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阳光和风雨。此时, 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呢?像某些大学生一样, 不堪就业的压力, 坠楼身亡, 还是还生活一个健康的微笑?我将自己的答案通过教学传递给我的学生。教学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使同学们感受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 生病时朋友的一句亲切话语就是幸福;出门时父母的一句深情叮咛就是幸福;成功时朋友的真心祝福, 失败时亲人的理解安慰……这些都是幸福啊!刘心武的《为你自己高兴》更是提高了同学们乐观、自信的精神“为你自己高兴, 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存在而高兴”, 脚踏实地, 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实实在在的生活, 乐观自信的去面对每一天的挑战。

通过以上教学, 同学们体悟了作者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培养了学生纯洁、旷达、乐观和积极的精神。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看到同学们在教学中的点滴进步, 我倍感欣慰。我将继续在教育教学的海洋中遨游, 为学生铺就一块块通往成功的基石。

摘要:近几年来中学素质教育迅速发展, 如何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材”是每个教育者不断思索的问题。我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为学生从文化科学, 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8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可以用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东西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新的知识,坚定信念,提高自我,树立自觉探求语文新知识的良好概念。

二、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小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是依靠眼看、耳听。在课堂上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耳听脑记”,使他们形成一种专注的听的学习习惯。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上几幅简笔画。

如教学“静夜思”时,教师可以选一块合适的地方,画上一个诗人晚上在床边看月亮的场景,结合诗的内容,让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敏感性、形象性,由抽象的诗直接转化为生动的场面。学生以后再听到类似的诗句,脑海里就会出现画中的场景。

(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的训练是“四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避免重复、口头禅、粗俗、滥用词语等现象。在小学生活动中,学生可以自己把握节奏,运用适当的表情,表达或陈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学生互学、互帮、互查、互纠的基础上,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才,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音标、语调、拼读规则的基础上,可结合字母、词语、句子,逐步培养学生自拼、自读的自学能力。由于注重拼读训练,大部分学生不用教师领读,就能独立准确地拼读生词和课文。

(四)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写的技能要做到规范,并且也要有一定的速度和笔头表达能力。课堂上,可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和竞赛活动,既可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可巩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

上一篇:材料江安材料江安县劳动保障局工作汇报下一篇:广场扇子舞祝福祖国